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艺术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1 14:25:01

艺术管理

艺术管理例1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55-01

作为一名学习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从我刚踏入大学接触它到深入学习两年,从始至终我都带着一丝迷茫和憧憬。迷茫是因为不清楚艺术管理专业到底能学到些什么,憧憬的正是它那份神秘的色彩感。

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刚兴起的学科正在全国高校掀起一阵又一阵狂潮。对于这一专业,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看法,对这个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没有科学的理论,各个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也是差异颇大,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我们,也陷入一种未知的迷茫,当然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该学科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很好的了解和解决方法,相信艺术管理这个学科会蓬勃发展。

对于艺术管理这个学科,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艺术管理学科自在我国创立以来,它的教学模式就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所要学的东西涉及非常广泛,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广告学、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还有艺术课程等等,所以这就要求所学者有很宽的知识面和很好的艺术修养。

艺术管理专业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它既属于管理,也属于艺术。虽然有人说如果艺术要强调管理性的话,就很可能对艺术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艺术是需要轻松的氛围和释放的情感。但是我们要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艺术管理是对艺术进行管理的学科,它不是单纯的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通过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艺术行业进行科学的管理。

下面列举某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公共课:英语、语文、思修、毛概、马哲、体育。专业课: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品拍卖、网络传媒、商务表演与策划、音乐厅管理、艺术概论、视唱练耳、中西方音乐史、大型演唱会运作、影视艺术等等。

从这个课程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现在艺术管理所开设的课程只是将艺术和管理纯粹的分开,这就势必会导致学生只是的零散,分散。这样就很难真正培养出艺术管理的人才,而只是对管理和艺术都有一定了解的人而已。我们不否认艺术管理的课程是艺术课程和管理课程的结合,但是我们要的是两者真正的融合贯通,只有这样,艺术管理专业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对于艺术管理学科的专业实践,现在大多高校都没有完全做到恰到好处。现在大部分高校对艺术管理学科的实践就是让学生自行组织策划活动。虽然这样能让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践。艺术管理是对艺术进行管理的学科,所以它的实践势必要通过管理的手段对艺术进行一定的整合。这就要求学校和外界文化传播公司或者电视台合作,一起来培养艺术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现在艺术管理专业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老师学生的自主摸索探寻十分重要。艺术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管理所能接触的范围也就非常宽泛了。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管理知识,在艺术领域加以实践。或者跟随老师做一些课题调查,和实地调研。以此来丰富艺术管理知识。在艺术管理学生的就业方面,学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领域,而不应该盲目的跟随时代的潮流。

艺术管理例2

自从人类开始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管理就一直伴随其中。从历史来看,任何团体,任何组织,任何有组织的活动都需要管理。为什么要管理呢?就是在社会中,完全由一个人完成的事情是不多的,一个人做不成的事情,就需要由一个以上的人来完成,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就需要进行协调,这种协调实际上就是管理。什么是管理?管理从哪儿入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一样。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对管理本身的认识不断地深化的。

国内外的许多管理学家,都阐述过管理的概念,并都试图构建管理理论体系。这些管理理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指出了管理的职能,或者管理的本质。尽管侧重或中心点不同,所解释的职能或本质有差异,但是都符合管理的规律,都从不同的侧面阐明了什么是管理。管理学对管理最简明的表述,就是认为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我们可以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或多个人去协调他人的活动,目的就是达到一个人做不到的这种效果。这就是管理的过程和管理的目的。综合起来看,管理有几个要素。就是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实现管理的有效性。这三个要素是不能少的。

我们国内的管理学理论一般是直接从管理人员的职责入手来论述管理问题,就是管理人员是什么,他的职责是什么。尽管在讨论管理者管理活动中,看法不太一样,但是有一点认识是很一致的,大家都认为管理人员是最终负责协调他人所从事的专门活动,以达到工作的有效性。

从这点出发,一般认为管理人员有以下几项职责。

一是通过预测调研,提出一个管理工作的目标。第二就是制订具体目标、战略、程序,包括经费的预算。第三,任何管理都离不开有效管理组织的控制措施,这个控制措施不是我们一般说的控制什么东西的控制,这种控制实际上是一种协调。协调是有效管理的保证,在制订具体的目标和接下来的程序中,必须通过有效的协调来组织这个部门的工作,通过协调人们的活动来达到目标。协调人们的活动非常重要,我们看管理是不是有效,实际上是看组织是否有效地协调人们的活动。在一个管理的组织之内,要想达到组织长远的目标,或者短期的目标,对人的协调的有效性是第一位的。人都不听指挥,或者人各想各的,各干各的,是不可能实现目标的。所以协调人,把人协调好,是最重要的。第四,就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或者实现这个目标之后,还要提出新的目标。一个组织的管理,不是一件事情的管理,一件事情的管理在事情结束之后也就结束了,而我们谈的管理是一个组织的管理。实现一个目标之后或还在实施这个目标之中,就要想第二个目标要怎么来具体实现,组织总体的目标怎么实现,总体的阶段性目标实施之中或完成之后,又要设想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只有不断地设定目标,组织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第五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达到大家思想的一致,或者是行动的一致。同时,为了大家思想和行动的一致,需要经常地指导和培训下属。指导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地总结经验,创新管理实践。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组织的管理者,并没有完全按照管理学教科书上的规定去进行管理,而他们同样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并不是说书上的理论不可用。成功的管理者懂得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工作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提高管理理论的内涵和深度。这就是创造性。

总的来看,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的本质,第一项是调整人际关系。在一个组织里面,作为管理者或领导者,必须要协调人际关系,这是做好管理的基础。只有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并努力建立起生产性人际关系,以生产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中心,不是庸俗的人际关系,使人们都能愉快地工作,才能使组织的工作更好更快地推进。

第二项是引领组织的工作方向。这指的是对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中的人的愿望的了解、对他们追求的了解、对他们状态的了解。这很重要,管理者必须很准确地掌握这个群体的人的想法,他们的愿望和他们的追求,并对群体的人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这些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管理者必须对他们的这些变化随时能够了解和把握,把它作为组织运行的一个必须环节来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样,才有正确决策的依据。

第三,就是正确决策。管理者必须要决策。在一个组织里面就是要拿主意,要出主意,你是管理者,或者是领导,就靠你来做主要的决策的时候,你没有决策,没有主意,不能提出目标,不能提出怎么做,那当然就不行了。作为一名管理者,在对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工作程序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人和组织发展的进程的一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决策的基础就是管理者清醒的认识和大胆的判断。这三个方面是管理者职责的本质,也是管理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简单地说,管理工作一般就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当然随着对管理认识的深化,对其它职能认识的深化,人、财、物的内涵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如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就是不可见的“物”的资源,而应该受到极大的重视。又如人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的资源的把握,也不是一般地像以前管理一个人,而是增加了许多新的含义。人力资源中的智力资源凸现,其所处的地位远远超出人力资源中的劳动力资源。

管理一般分为五项职能。一是计划。二是组织和人员的配备。第三是指挥和领导。第四是协调。第五是控制。这五项职能所要产生的效果就是管理的有效性。一个管理者,应该时刻追求的,也是管理的最高的一个境界,就是有效性。

管理工作本身的目标,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就在于把管理系统中主要因素的功能协调起来,从总体上予以放大,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就是要取得一个集体的和群体的效能,这就是管理。

管理学又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管理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第二,管理学有两重性,就是它的科学性和它的局限性。第三,管理学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的学科,它有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四,它是一门历史性的学科。所有历史性的学科都是动态的,前面讲的对管理的定义的变化,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结论不同,都说明管理学是一个动态的学科。从古典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到社会系统理论,到全面管理理论,经理角色理论,经验管理学派……都在变化。这个变化过程首先是注重于物,或者注重于把人看成物来管理,然后感到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的主体,从而产生对人的行为,对人自身的需要的关注。第五,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管理注重技巧,注重人,注重物,注重人的精神,人作为主体,从对人的精神了解、把握,从对人的关注到管理有效性的追求。在这些过程中需要人们对管理涉及的其它学科的理论进行掌握,才能对管理学有科学的认识和了解。

在当代,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开始把一个组织或一个机构等看成是一个技术――社会――心理的多元系统,对管理已由单一学科的描述,进化为管理学、科学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导学、社会学、系统学、运筹学、文化学等等多学科的综合。所以美国的管理学者P・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所以,他说,管理是“艺术的艺术。因为它是智慧的组织者”。

在管理学研究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把管理理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研究管理的原理和原则的纯理论(又称领导理论);另一部分是管理艺术,这是在具体的管理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千变万化的具体管理过程中运用技能的生动的艺术。两者研究的对象是同一个,即整体的、系统的、具体的社会管理现象,只是方法不同。一个把研究对象作为原则系统来表现,把管理看作是规律性起作用的领域,另一个则以案例(范例、个例)形式来表现,把管理看作是发挥创造性积极性的领域。其实,两部分反映的是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即以基础理论和实用理论的整体来构成管理理论。

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便是那些已成定论的具有普遍性的管理理论,也不可能永远涵盖当代管理的实践;同时,由于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一下子便十分明晰地透彻地掌握管理这门科学的一切规律,也不可能制定出解决一切复杂问题或具体问题的万应对策。所以,管理又作为一门艺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挥创造性即实践的天地。人们的管理实践是难有止境的,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内涵也很难形成“公认”的定论。

什么是艺术管理

现在要谈到艺术管理。在掌握艺术管理的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是指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不同的手段及物质材料构成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我们给艺术的概念,一般是给它这么一个概念。而管理者为了一定的目的,对艺术创造活动的生产全过程和艺术事业的总体发展所进行的管理就是艺术管理。艺术管理实际上就是协调和组织一个以上的群体,进行艺术生产,这种艺术生产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它主要是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它有它的复杂性,所以艺术管理跟一般的企业和事业管理是不同的。

“艺术管理”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宏观管理就是对艺术事业的总体发展的管理;微观管理主要是指艺术表演团体等的管理。艺术管理这个词一产生的时候,就是专门指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为什么艺术管理专门指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呢?电影及绘画等造型艺术当然都在艺术的范畴之内,但因为电影的制作较之舞台艺术更具商业性,所以人们在研究电影的制作与发行时,是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领域来对待的;而绘画等造型艺术,因为艺术创造中更多的个体性,就管理角度而言,往往是“无为而治”。因之,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主要呈现为协调和组织群体来进行艺术生产,靠任何一个单一的环节都不能完成整体的艺术创造,甚至舞台艺术产品的构成,还包括了观众的要素。在艺术领域中被人们普遍引用的“艺术管理”一词,实际上是专指舞台艺术生产的管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他门类艺术的管理开始不断地推动扩展艺术管理的新领域,使得现在的艺术管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首先,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是从后现代艺术开始延伸发展之后,应该说艺术成为一个扩展的概念。原先传统的艺术形态被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方法有了很大变化。比如,我们现在说的艺术,包括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行为艺术,实际上就是人的表演,但又不同于舞台的表演。它就是在生活中的特定情景中的表演,这样一些构成艺术的媒介和材料及呈现的新形态,扩展了艺术的概念。如此,我们现在看艺术的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观念:过去说什么是艺术,现在则问什么不是艺术。有的艺术家爬到树上去,在树上住十多天,他说这就是一种艺术。所以,现在人们要问什么不是艺术。艺术管理就要首先明确现在的艺术概念,才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作为可以进入市场流通的商品,可以被人们购买。绘画等艺术也主要通过商品的形式,被收藏或者被传播。这样绘画等艺术需要一些像画廊,包括拍卖等的中介,这些中介过程的复杂性,就构成了艺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管理形式。

凡是需要通过协调和组织来完成的艺术创作的过程都需要艺术管理,那个住到树上去的行为艺术也是有组织策划的。所以,新时代环境下的艺术管理不仅是艺术表演团体,其他艺术形态的管理有不少也呈现为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管理。我们要发现因艺术形态的变化而带来的艺术管理的拓展和特殊性,确立艺术管理的整体原则,这是艺术管理学的主旨。

当然传统的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现在仍然是艺术管理的重要领域。为了以明确的指向来论述艺术管理,我今天仍然以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为例来讲艺术管理。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其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方面。宏观管理的主要目标应是为艺术生产创造正常发展的客观条件(即外部环境条件,如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一般来说,宏观管理主要是对艺术事业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以及实施其它间接的协调、控制等手段。艺术管理的微观管理,主要是指对具体的艺术生产过程(包括演出)的有效管理。艺术表演团体管理主要是从事微观管理。

当前,我国艺术管理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共同目标是,尽快确立艺术表演团体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地位。同时,宏观管理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形成主要以文艺方针指导和以实施完备的艺术经济政策等间接手段为主促进艺术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微观管理的目标是形成艺术表演团体依法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觉追求整体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良性机制。

(一) 宏观管理的基本思路

1、 在努力扶植办好代表国家和民族最高艺术水平的优秀表演团体和某些具有实验性、示范性以及具有独特保留价值的艺术表演团体的同时,鼓励大力兴办民营艺术表演团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社会办团。

2、 制定实施完备的艺术经济政策――主要是对国有院团实行基本保障性补贴,包括演职员工资、设备购置、房屋修缮、重点剧目投入等专项费用。同时,对所有艺术表演团体实行政策性(项目性)补贴及奖励性资助。

3、 制定并颁布文艺法和完善、实施保护优秀艺术表演团体和作家的著作权法、版权法。要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健全立法。

这里要特别强调国家对重点院团的经济投入,是实现社会整体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弘扬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同时,从艺术本身发展规律来说,艺术的许多形态要通过市场成长,但却不是所有艺术都听任市场摆布,自生自灭。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学者都指出,对一部分传统文化等就有必要在市场之外创造某种适合其发展的公共环境。我们只有对那些具有独特价值的艺术表演团体和坚持“二为”方向显著的艺术表演团体实行扶助的经济政策,才能使他们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与其它艺术表演团体处在平等的地位。

另一方面,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谈,“艺术是与其它行业同样需要实际投资的产业”。慕尼黑伊福经济研究所对文化、艺术范畴创造经济价值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艺术不是消耗国家资金的部门,而是起重要作用的经济因素。美国约翰・耐斯比特、帕特里夏・阿伯丁所著的《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也曾指出:“艺术既是文化财富,同时又是经济资源。投资艺术将对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产生影响,它有着乘数效应。”所以该书认为发展艺术行业也需要投入,即“艺术是与其它行业同样需要实际投资的产业。”(政府部门不应孤立地看待艺术表演团体的效益问题,要从精神价值和整体经济的角度去认识发挥其作用)

(二)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微观管理)的一般原理

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是指管理者按照预定目标,对有从事艺术表演创造活动兴趣的人所组成的集体(艺术表演团体)中的人、财、物,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即对管理职能因素的实施,围绕艺术生产全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要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必须符合艺术表演团体管理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决不能以主观随意性为之。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即管理的一般原理(如系统整体性原理、要素有用性原理、动态相关性原理、时空变化性原理、信息传递性原理、控制反馈性原理、人的能动性原理、规律效应原理等)和一般原则(机构设置原则、激励原则等等),个性即它涉及到的艺术、经济等方面的个别的规律。只有把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科学化。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艺术性,主要是指管理要体现符合艺术生产规律的管理技巧。艺术表演团体从事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部门相比,虽有共同点:都要有生产者,都要有一个生产过程,都要出产品,并且在艺术产品主要以商品的形式流通方面也与物质产品有共同性;但是,艺术生产更多的并起关键作用的是一种精神生产过程,即艺术创造。演员要以体现剧作家思想感情、愿望、理想的剧作为基础,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体验渗透到艺术形象创造的全过程中,要将自己独特的创造个性和风格体现在产品中,这就决定了艺术产品的独创性、多样性特征及演员创造的自由性。艺术产品最终在舞台上主要是以演员的身体作为物质材料完成,所以马克思说,演员对于自己的企业主来讲,是生产工人,对观众来说,是艺术家,他从事的是一种生产,但“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因此,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主要对象――人,带有这样的特征: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身体进行艺术生产活动。这就决定了这种生产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如主演不能上场全团就要停演)。对这样一种艺术创造活动的管理,决定了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可以说,它是一切管理学中最富有创造性最讲求艺术性的一门专业科学。一位团长曾对我说,剧团管理应让演员的每根神经都兴奋起来,才能演得好。我想,确应如此。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应是每一个从事艺术管理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对艺术表演团体实行科学的管理,首先要科学地确定它的性质与任务。社会主义的艺术表演团体,是由艺术工作者组成的,以从事艺术创作和表演活动为主体,用精神产品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它的方针任务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发挥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努力创作和演出好的剧目、节目,满足人们多方面的艺术爱好及审美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贡献。除此以外,艺术表演团体还担负着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艺术,以及进行国际艺术交流等任务。简单地说,艺术表演团体的任务就是出人出戏,通过演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欣赏需求。

对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应该通过管理职能的实施,最充分地体现它的性质,很好地完成它担负的任务。但是,由于多年来逐渐形成的国家对艺术表演团体统管的体制,实际上艺术表演团体难以充分体现它的性质,难以全面完成它的任务。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往往要求艺术表演团体服从政府管理部门的意志,影响和削弱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特别是在“左”的影响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简单地要求艺术表演团体直接为政治服务,艺术生产密切配合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把本来应是“绝对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更为广阔的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更为广阔的天地”的艺术生产领域扼制得失去生机。本来应是由艺术工作者组成的相对独立的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却成了动力行政化的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团体。管理权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国家手中,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国营艺术表演团体本应是指所有制形式的全民所有,却成了地地道道的“国家经营”。在经济上对艺术表演团体统包统管,没有了竞争和流动,更促成了艺术表演团体运行机制的僵滞。所以,确立艺术表演团体应具有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地位,确立艺术生产者作为以演出经营活动收入为主的、在契约规范下自由流动的艺术从业人员的地位,是实行艺术表演团体科学管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完善管理,艺术表演团体的性质、地位才会得到真正的确认和科学的体现,从而使艺术管理在符合自身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管理是一种与有形的物质资源并存的无形的资源,用于开发管理资源的投资是一种投入少产出多的高效益投资,不仅在现代经济中如此,在艺术生产中也同样如此。只有通过科学的艺术管理,才能把院团中各种活态的和静态的生产力要素联结起来,使可能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强调艺术表演团体出剧(节)目、出人才和效益是对的,但产生剧(节)目、人才和效益的基础是管理。

(三) 艺术表演团体的特点

艺术表演团体有着不同于其它生产部门的特点,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只有符合它的特点和内在客观规律,才能行之有效。

1、从生产方式看,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有不可分割的综合性和集体性。例如戏剧是一种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仅靠某一艺术门类的创造是不够的,需要编剧、导演、表演、舞美、音乐等不同艺术专业的共同协作。戏剧以外的其它艺术形式,如音乐,即便是独奏,也要有它种乐器的协奏配合。舞台表演艺术的综合性,决定了排练和演出都要由群体的人来完成。在当代,离开了集体,任何个人都不能完成舞台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所以,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又是集体性的。认识这种生产的综合性和集体性,才能重视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和艺术素质的提高,才能重视形成全团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从而提高整体的舞台艺术质量。

2、从生产过程的范畴来看,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主体是精神领域的感情活动。但精神领域的创造是通过物质材料体现出来的,而艺术生产依靠的物质材料,除了财、物外,最重要的是表演人员的身体。表演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表演人员形象思维能力的高低和形体表现技巧的高低。因此,首先要为艺术人员精神领域的艺术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保证从内容到形式创造的独特性、自由性、多样性。同时,要为艺术生产寻求和提供必需的财、物等物质材料保证,并采取措施,严格进行演员表演技巧的训练。

3、从艺术产品属性来看,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产品,既是精神产品,同时又具有商品属性。社会主义表演团体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该按照艺术生产本身的规律去创造精神产品。但是,社会效益的实现,首先要有观众通过经济方式与演出见面,艺术产品得到观众的承认,票房是直接媒介。所以票房价值虽然不是衡量艺术产品精神价值的惟一尺度,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艺术生产的一种效果。艺术表演团体要适应观众审美要求的变化,努力开拓演出市场,艺术产品要与市场、与观众紧密结合。

4、从艺术表演团体艺术产品的存在特征看,它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一经产出,即成为另一种区别于原材料存在形态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如茶杯、影碟机),而是依赖于演员的舞台表演而存在。演员一旦停止表演,便不复存在,这个产品就没有了,面对观众的表演存在着,产品就存在着。舞台艺术产品的生产,可以说在全过程中都必须具有创造性。舞台艺术产品的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演员的艺术创造活动对外界如生活、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冲击干扰极为敏感。外来因素的冲击如较强烈时,即通过演员的思想波动而影响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演出质量。

5、从艺术表演团体艺术生产的开放性来看,艺术生产是开放性的,它的开放是面对观众的。排练可以是封闭的,但是真正的演出都是面对观众的,没有不面对观众的生产过程。产品的艺术质量很重要,有远见的团体管理者都把演出质量看作剧团的生命,这样他就重视从每一个生产的环节上提高质量。因为表演的开放性,演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树立也是非常重要的。

6、艺术表演团体进行艺术生产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很大,这样来看,就要重视演员的后顾之忧。有时候上午演出,有时候晚上演出,节假日还要演出,有时一天要演几场。这就需要对演员的生活给予照顾,对他们的辛苦予以理解,尽量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7、从艺术表演团体人员构成的成份来看,艺术表演团体是艺术家占比例很高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每个方面都有专长,或者是表演、导演、编剧、音乐、作曲,或者是舞美专长。但是,他们在艺术方面虽然有专长,而整体的文化基础又不是很全面。这样,就要注意提高他们全面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艺术表演团体的人员,因为他是艺术家,把艺术追求看得高于一切,他们愿意独立思考,坚持己见,富有个性。他们不会原谅一些对管理漫不经心的管理者。这也是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复杂之处。

8、艺术表演团体在社会上、观众中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本团体主要演员的艺术水平和叫得响的剧(节)目;因此,要重视打得出去的拳头产品的创作,重视积累保留剧目,如像北京人艺、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那样。除此以外,我们应该看到,主要演员是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活动和艺术创造的中心,是剧团艺术生产的主体。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都应造就自己的尖子演员。造就,既指培养和使用,也指宣传等扩大社会影响、提高演员知名度的其它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调动和发挥主要演员积极性、创造性,处理好主要演员同艺术表演团体的关系,也是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9、从艺术表演团体生产岗位的劳动量来看,艺术人员的劳动量存在着突出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一台戏的主演和一般演员之间,付出的劳动量有时相差几倍甚至更多;另外,有的演员在一台戏中担任主角,在另一台戏中又可能担任劳动量较少的配角。从演员之间劳动量的突出差异性和一个演员在演出中劳动量的不确定性看,这都不像从事物质生产的职工那样在同类劳动岗位上付出的劳动量差别不大。同时,扮演同一角色的演员,也因艺术造诣的差异,形成艺术创造质量上的高下之分。从按劳取酬的角度着眼,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艺术表演人才成才早,青年时期是舞台艺术创造的高峰期,他们的工资报酬等应同成才早和艺术高峰期短的特点相符合。在艺术表演团体,更应重视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并注意合理安排使用全团人力。

(四)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主要内容

1、人才管理。人才是艺术表演团体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资源,是体现艺术水平的重要保证。人才问题,关系到艺术表演团体的存亡盛衰。对以人为核心的动态系统实现创造最佳效益的整体控制,是现代管理的实质内容。对人才的培养、发现、使用、爱护是管理者第一位的责任。艺术表演团体各类专业人才集中,首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客观物质环境与主观心理环境。前者包括尽一切力量和可能解决他们生活、学习、排练,演出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后者包括对他们的信任、友谊、使用、关心、爱护等等。艺术生产更多的是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艺术人才的感情因素对其发挥艺术创造的作用尤为明显。因此要特别重视创造人才需要的主观心理环境。人才资源的管理是多层次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在可能的范围内通过多种可行的方式,形成人才竞争、人才流动的环境、充满机会的环境、激发创造力的环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管理的目的不是限制而是开发,要把人才管理的重点放到激发人的潜能上。

应强调一点,艺术表演团体人才的开发、使用,除各类艺术专业人才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经营管理人才。随着艺术表演团体成为独立的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选用和培养一大批懂得艺术生产规律、懂得经营管理的艺术管理专家,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把一个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潜力和人才潜力转化为舞台演出的整体优势,从而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艺术经营管理人才往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剧目管理。艺术表演团体在社会上、观众中影响力的大小,除了主要演员的艺术水平外,还取决于叫得响的剧(节)目。艺术表演团体要按照艺术生产的规律创造精神产品。剧(节)目只有被观众接受后,才能产生连动效应。否则,再有思想意义的剧(节)目,观众不理睬,只完成了制作过程而没有完成艺术生产全过程,有什么效益可言?在当今艺术的多元化和观众选择的多样化面前,艺术表演团体选择上演剧(节)目时,首先要把思想、艺术因素与文化市场的制约结合起来考虑。这里关键是要寻求思想、艺术价值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另外,剧(节)目的创作题材领域应当是广阔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可继承传统,又可进行多种形式的现代艺术探索。但具体到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都做到这些又是不大可能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宗旨任务,从本院、团的艺术力量、资财能力的实际出发,创作演出独具特色的适应某一层次观众的剧(节)目,雅俗共赏的作品不是没有,但有一种情况似应引起思考:按照适应多种层次观众的要求去选择上演的剧(节)目,演出时往往是哪一个层次的观众都不欢迎。当然,无论适应何种观众层次,剧(节)目在保证艺术质量上的要求是共同的。艺术质量是艺术表演团体的生命,要从创作、排练、演出的每一个环节落实提高艺术质量的措施。粗制滥造是在断送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发展前程。

一个艺术表演团体,要有一种艺术风格,这应该是艺术表演团体通过上演剧(节)目努力实现的艺术追求。要把艺术表演团体办好,就必须把剧(节)目的开发战略作为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来抓。打得响的剧(节)目不仅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还是使艺术表演团体产生强大凝聚力的最有效手段。

3、演出管理。艺术表演团体经营成败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一点是能否与观众建立最密切的联系及根据观众的欣赏需求作出灵敏的反应。这除了靠剧(节)目的适销对路,还要靠演出市场的开拓。演出管理不再是单纯的联系剧场,坐等观众买票的时代已经过去。想方设法主动争取和扩大观众群,已成为演出管理更主要的工作内容。多年来,在统包统管的体制下,“推销”二字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思维之中,精神产品的圣洁也使我们羞于说“推销”二字。今天是认真思考艺术市场学的内容并付诸演出管理实践的时候了。一台演出从排练之初,就应通过可能的方式进行宣传,利用各种方式组织观众,例如除网络售票外,对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社会团体、村镇上门售票,联系包场,或采用电话、邮寄、委托代售机构预售以及优惠售票等方式,或通过扩大社会联系,如建立经济文化联合体、组织票友协会等手段,开拓演出市场。

各级艺术表演团体都应重视选任和培养演出管理专门人才。他们除担负剧(节)目的演出推销外,还应从观众调查和剧(节)目售票记录入手,分析研究观众的成份、文化、年龄、职业结构及欣赏需求,对上演剧(节)目的反映等,从而为本院、团选择上演剧(节)目及调整演出计划提供决策参考。

4、劳动管理。目前不少艺术表演团体存在人浮于事、纪律松弛、艺术生产效益低的问题,这些都是管理水平低的集中表现。所以,加强劳动管理是建立正常艺术生产秩序的关键。要通过劳动优化组合,院、团内演出团体与非演出实体人员分离及聘任合同制,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以及健全的规章制度,但核心是实行责任制,进一步建立起相应的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人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秩序。

加强劳动管理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加强劳动管理,仅靠强调无条件遵守劳动纪律是不行的,要同思想政治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和改革不合理的体制、制度结合起来。第二,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显然不能用一般劳动管理的手段、方法来管理。管理条例的制定,要注意与其创造性劳动的特点相适应。第三,传统管理是以“事”或“物”为中心的,而现代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的。没有演职员的支持配合,任何严格的管理都难以奏效。要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健全院、团长负责制的体制下,通过演职员代表会议等有效方式,使演职员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变消极的被管理者为自觉主动的管理者。

5、财务管理。首先是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资金的使用。艺术产品要通过商品的形式来流通,因此在排练制作及演出中必须贯彻“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严格艺术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核算,使资金使用合理并产生最大效益。其次,除国家经费补贴的收入外,要根据本院、团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开辟演出收入以外的多种经费来源渠道。

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系统,在实践中应考虑管理的整体性,使以上几个方面的管理协调发展,但不是平面推进,没有重点。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某一时期有所侧重。我要强调,管理中三个核心问题一定要把握好。第一,任何一个团体,必须要有规章制度。第二,就是物质利益原则,要体现物质利益原则。第三,就是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三者是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行的保证。而物质利益原则是激励人们工作的最根本的原则,如果不能很好地体现物质利益原则,这将逐渐演变成为管理中的大问题。同时,物质利益原则也是对人的基本的劳动的尊重。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组织全体成员团结协作的基础。

加强管理,要解决好与改革之间的关系。艺术表演团体的经营管理是直接谋取艺术活动效益的社会实践,改革是为经营管理开辟道路、创造条件的社会实践,改革与管理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变革与稳定之间的矛盾。体制改革与管理机制的完善如同一只鸟的两翼,任何一翼不能扬起,艺术表演团体都不能起飞。企望“改革一抓就灵”,或在不改革体制的情况下去抓管理,都不可能长远解决问题。

艺术表演团体院、团长(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

院、团长能否体现出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实现艺术管理有效性的基础。

现在我们来探讨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长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管理者的素质是他的素养、品质、思想、作风和管理能力的总称。主要包括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先天素质,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个性,或者形成的特性,对于外界刺激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艺术表演团体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政治思想素质。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有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第二,能够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第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正确的敢于坚持,对于错误的敢于批评。第四,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第五,作风民主,密切联系群众。除了政治思想素质,管理者还应具备的品德素质:第一是实干。第二是无私。第三是容忍。第四是勇于承担责任。第五是政治思想过硬。第六就是热情、真诚。第七是坚韧、进取、忍耐。第八就是公正。第九是谦虚。第十,是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

作为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者,还必须具备各种能力。

第一,是经营决策的能力。善于决策的院、团长,通常都是把日常纷繁的行政性的事务,纳入健全的规章制度的范围去解决。这样就把决策的注意力,放在关系到院团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和决策的有效性上。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往往是不做许多决策的,也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决策上。很多决策是体现在工作中,在工作过程中,有时候有很多决策自然就形成了。但是在两种情况之下,必须要慎重而又及时地决策:第一种就是面临生存发展的困境时。你管理这个团体,面临生存发展困境的时候,你再不拿主意,什么时候拿主意呢?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要有决策,要有摆脱困境、走出困境的决策,这个是很重要的。第二种就是面临可能的、新的发展机遇的时候,你必须要决策,就是抓住机遇。你感到这个团体的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时候,必须要做出决策。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决策过程中,要有民主、程序决策的能力。这个决策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你要符合实际,必须是听取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没有完全出自一个人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都是符合实际,都是集思广益,积极采纳各种利益群体的人的意见基础上的决断。将这些集合之后,才能拿出一个适度的决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集思广益的能力。另外,就是在有效决策的实施过程中,面临风险和反对时,绝不妥协和半途而废。你的决策出来之后,要得到实施和贯彻,半途而废是不行的。任何的决策都可能是利益调整的过程,都是要涉及到利益的,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也有。说反对,不是再听一听,再等一等,就是再改一改,这样就把你正确的决策,改得支离破碎,最后一事无成,避免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较少的时间,以最佳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要力求高效率和彻底地解决实际问题。即便是一些不大的问题,也不要推来推去的。有些简单的,可以一次性解决的,就不要进行两次。当然,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事无巨细都要包揽,这里边有一个授权的原则。另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从善于实践表现出来。我们看几乎每一部管理学的书,主要是近20年以来管理学的书,基本上都谈实践的问题,就是管理者怎么做都得有实践,这个“实践”非常重要!

第三,是艺术知觉的能力。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艺术知觉的能力问题。作为一个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长,在剧目的选择和剧目的评价上,必须具有强烈的艺术知觉。一个剧本拿到手中,要凭借敏锐的艺术知觉能力感知和判断。对剧本或剧目的艺术水平和质量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艺术知觉的能力,是做好一个院、团长最重要的前提表现。一个制片人看到一个好剧本,有市场潜力的,他却看着不行,这个就是要误己误事的。艺术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多种感觉相互联系和综合活动的结果。而且这个感觉,又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所以实践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地方,还应该强调一点,虽然说院、团长的艺术知觉能力高低是建立在个人艺术爱好和兴趣上面,而同时,作为一个团体管理者的时候,这种艺术知觉,或者是对业务主体的判断,还要更多地建立在这个团体的实际生产需要方面,个人兴趣和团体的需要两者是结合的。比方说院、团长,可以对一个剧目有个人的看法,但是作为院、团长,你的这种评判,也要从团体本身的职能,或者团体本身的演出,或市场上去判断。要结合起来,不能以个人的审美喜好,代替团体的上演剧目选择。所以,艺术表演团体建立艺术生产的民主决策机制是重要的。

第四,是组织指挥和协调的能力。就是按照效益原则,把人、财、物和艺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协调。使这个单位所有的部门都要在整体的目标下生产、组织活动,能够非常和谐,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能实现最佳的管理绩效了。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就是尽可能地使这个团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能够预见性地尽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一个团体里面,作为管理者,要能够尽早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这个团体经常保持活力。

第五,是用人的能力。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管理知识,都是无限的,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精通每一个专业,这是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在一个需要管理的团体里面,管理者就专业方面,往往不是这个团体里面最突出,最优秀的。何况管理学有一个定义,或者是一个原则,就是在任何团体里面,都有比最高的管理者优秀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必须有这么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人才价值的发现和人才能力的发挥是一个管理者成败的关键。所以,优秀的管理者不在于自己是不是一个精通所有专业的内行,而在于能使组织的人员作用发挥得更大。

第六,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协调、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靠一些规章制度,或者是行政的力量所做不到的,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沟通协调能够做好。

第七,是公关的能力。公关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的管理学家认为,一个团体的绩效,它的效能、效益,这个公共关系的作用能够占到30%,实际上公共关系价值的发挥也可能更大。在某些时候,可能起到一个非常巨大的、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一般地来说,还是团体本身,它的自身能力的发挥是主要的,但是公共关系的能力,作为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何生产,特别是艺术表演团体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和封闭的,所以只要跟社会发生联系的管理,都有公共关系,这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管理需要创造性,需要管理者创新的能力。“创新”实际上就是能够发现资源,同时把这些资源调动和组织起来产生效能。比方说,我们看到路边有一块石头,一般的人可能把它看成一块普通的石头,没有用处。但同样是这块石头,一个内行的专家却能发现,它原来是一块玉石。他为什么能发现呢?他有这个眼光。所以管理者,也需要有一种眼光,如果没有眼光的话,就会把玉石等同于普通的石头而忽视了它的价值,也就是忽视了人才的价值。所以管理者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和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就是能够发现资源的价值。这种价值从管理上来讲,主要是指经济价值。发现它的价值,并且把这种价值组合起来,产生你想达到的那种目标,那种效果,那你就是有创新的能力了。创新的前提是发现,你要是发现不了资源的价值,怎么创新啊?管理就在于创新,真正创新的能力在于发现,发现之后,把那些资源怎么调动和组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文化产业”的灵魂就是“创意”。有一位日本学者说,文化产业就是把“文化”做成品牌,并把它推销出去。这话说得很好。

现代艺术管理的核心就在“创意”,而且随着艺术概念的延伸,带来艺术管理的延伸。很多艺术管理的范畴或者是领域,都需要有一种“创新”和“发现”的眼光去审视。还需要“发现”之后把各种元素有机的组合,成为品牌,或者说达不到品牌的话,成为一种有效益的生产过程。这样之后,管理就有效了。一个社会组织,不仅是艺术表演团体,任何团体的管理,有效性目标的确定都非常重要。有一句话讲“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但只做可能的。”即说明了做事情要追求有效性。

艺术管理例3

一、一粗

很多熟悉的班主任与我闲聊,都会感叹我是怎么把这样一个班级顺利地管理下来的,我的回答首先就是“神经”要粗。还记得2012届的艺术班,组班之初,虽然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我走进教室之后,还是感觉脑袋“嗡”的一声!那个少林寺出身的捣蛋鬼正在玩扫把,那个有名的夜不归宿正在看漫画,他们竟然都是年级里的“名人”。再看看还算老实的几个人,我教过的几个班级倒数固定人员都在。面对乱糟糟的场面,我只能机械地拿起教鞭,拼命向讲台敲去。终于安静了下来,就在我心中窃喜之时,“啪”的一声,比我的教鞭声更大的声音猛然响起,是那个“少林寺”!——把扫把猛然投向了地面,然后又“轰”的一声趴在了桌子上。挑衅!公然的挑衅!于是我爆发了,面目狰狞,破口大骂了半个多小时,结果是,坐着听我骂的人越来越少,趴下享受的人越来越多。直到下课,一多半的人都趴在了桌子上,剩下的人都在发呆,我的暴跳如雷却成了他们的催眠曲。下课铃声响起,我狼狈而逃,连回头看一眼的想法都没有。坐在椅子上,那种强烈的挫败感刺激着我的神经,我觉得很气愤也很无力,骂了一节课,头也在疼,如果以后每天都要这样,我不是要给活活气死。想到这,我突然冷静了下来,他老人家不是说过: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他们的神经粗,我的神经要更粗,只有顽强地存在,才有机会进行彻底的斗争。从那以后,面对他们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挑战,我一不真生气,二绝不泄气,随时接招,本着“坚决不气倒自己,必须让他们头大”的原则,我的神经也就变得越来越结实,每天都能够神清气爽地面对任何突发状况了。

二、一细

我相信,每位班主任教师都是一位细心人,艺术班更是一个需要仔细的集体。学习艺术的学生大多比较敏感,却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往往显得更加脆弱,更加极端。所以,我坚持每节课至少到教室外观察两次,每天至少找三名学生谈心,每周至少开两节班会课,不定时检查宿舍,随时关注他们书桌里面存放的物品,晚自习下课偷偷在校园黑暗处捕捉熟悉的身影,让自己像一张细密的渔网一样过滤着他们的生活,关注着每一个有效的信息,一旦发现问题,马上突击解决。

三、一态度

“态度”这个词用在班级管理上,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待学生的态度。当他们表现好的时候,我会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就像是最好的朋友;一旦他们做错了事,我立刻晴转多云,坚守原则,按“班规”进行惩罚,处理他一个“痛不欲生”。时间长了,学生就会知道,他们行为处事的底线应该是什么了。第二,对家长的态度。与学生不同的是,家长是社会人群,可以说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素质就更加参差不齐。然而,想要教育好学生,家长的配合又必不可少。所以我首先充分利用了办公室的电话,每天找一位家长聊孩子的情况,通过谈话进一步了解了家长的配合度,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了问题,我就知道该找他的父亲还是母亲,或者干脆一个也不找,自己解决。其次,同任何家长交流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发火,因为这样只能给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以退为进”,学会“假装可怜”,学会面对家长的牢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因为即使再没有素质的家长也都知道,孩子在教师的手上,当教师给足了他们面子,他们也就知道要适可而止,要积极配合了。如果实在遇上了那种“极品家长”,那我就只好从学生入手,先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让孩子回去“收拾”不讲道理的父母,把这种无法沟通的家长和不得不管的教师之间的“敌我矛盾”,转化成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家庭内部矛盾”,巧妙地转移了矛盾的重心。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霸王”,由他们去说服自己的父母,不就简单得多了。

四、一保护

艺术管理例4

这对于作为企业高管的CIO来说,也有着启示意义。CIO有时会碰到工作计划执行不下去,搭进了自己所有可以支配的时间,仍 顾此失彼;而下属则因为被授权的层次过低,无事一身轻。最后,整体工作目标、进度停滞不前,形成机械性损耗。

艺术管理例5

艺术管理专业于1960年代诞生于美国。几十年后,亚洲一些国家也逐渐开始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在美国,艺术管理专业有两种侧重点不同的设置模式。一种是设置在商学院,这类更侧重于艺术管理的商业经营性。另一种是设置在艺术学院、教育学院,这类更侧重艺术性或是社会教育性。

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当前绝大部分本科艺术院校和一部分综合院校均设有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被定为在以下几个方向。

(1)演出制作管理和艺术院团管理 ――戏剧管理、制作人、剧目管理、演出管理。

(2)视觉艺术管理――艺术经纪人、艺术策划人和文化管理者,可从事艺术品投资咨询、拍卖行或画廊的经营、美术馆和文化部门的管理、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的策划等。

(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制片管理和文化经纪。

(4)艺术市场管理――可从事艺术经纪人、艺术展览策划、艺术品鉴定、艺术管理、艺术拍卖等。

从我国该专业的就业定位以及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生多活跃在展览、话剧、舞剧、音乐会、电影、摄影展、媒体等方面。主要是为了迎合富裕人群对艺术的需求。但从艺术管理这个专业名称来看,“艺术”,这一词语包含着更为广泛的含义。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程度来看,艺术管理在从事这些商业的、满足部分人群需求的基础上,更有必要面向广大民众。而日本在此方面的发展,更值得借鉴。

在日本,艺术管理专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设立。昭和音乐大学时日本最早设立艺术管理类专业的大学,于1994年4月开设音乐艺术运营学科,并于1998年4月,设立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此外,庆应义塾大学、东京艺术大学、静冈文化艺术大学等也开始开展艺术管理类的讲座,以及设立一些相关机构。

在日本设立艺术管理专业之前,日本社会已开始对此类人才有所需求。从1980年代开始,各地政府为了丰富民众生活,尤其是为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更多的资源,纷纷建设了较多的文化设施,市民文化中心、音乐馆、美术馆等等,这些都为市民接触艺术、感受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为了能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以达到服务民众的效果,政府和部分民众开始参与到各种市民文化活动的组织中去。一方面,市民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拓宽了市民的生活圈。从空间范围来讲,生活圈从生活、工作场所拓宽到了文化活动场所。从精神层面的生活圈来讲,也有了较大扩展,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等等多方面的艺术活动开始渗透到市民们的日常生活。

除了政府的参与,不少民间非营利组织(NPO法人,即Non Profit Organization)也开始参与到艺术活动的组织中来。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组织的活动十分多样且面向的人群十分广泛,从体验性较强的活动到专业性较强的活动,考虑到了各个阶段人群的需要。

以横浜市中区日出町为例,原为聚集了很多卖春场所的城镇,很多居民因此搬迁,一些有声誉的老店也开始改址,生活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了该地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当地居民组织成立的机构为首,联合当地行政、大学、警署等各方力量,取缔了违法店铺。同时,当地的民间非营利组织――黄金町区域艺术管理中心展开了一系列以艺术为主题的活动。如:

1 艺术家驻地计划

亚洲各地的艺术家们,在日出町居住两个月,在这段期间内,艺术家们通过与当地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的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创作新作品提供灵感,从而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多的素材和思路。以最近一次艺术家驻地计划为例,艺术家驻地期间为2016年8月1日至9月30日,作品展示期间为10月1日到11月6日。在作品展示期间,当地人们可以在街角、路边欣赏到艺术家们的作品,而且作品是与当地紧密相关的。题材、表现手法等,既有为当地人们所熟悉的元素,也有国外艺术家所特有的表现形式。

2 堪称密集的小组讲座、小组讨论

以2016年10月份这一个月为例,黄金町预定举办19场各个艺术领域的专题讲座,共计33个场次。内容从生活布艺类、美食、咖啡、精油、手作杂货小物等较为日常的讲座到雕刻、绘画、建筑、摄影等艺术类讲座。商店的专业人员和活跃在当地的艺术家们作为主讲人,分享、传授生活的智慧和艺术之美,小组讲座和小组讨论注重当地特色,主讲人不吝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及心得体验,为参与者带来专业的知识、视角和思维逻辑。

3 建立黄金町艺术学校,培养艺术类人才

黄金町艺术学校提供服饰、绘画、陶艺等短期学习的机会,从几天的课程到为期近半年的课程,自由的课程设置,可以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艺术的学习中去。

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我国也很有必要审视现今艺术管理的发展方向,更多的面向市民大众的艺术活动,一是能很好的利用各地的一些文化设施。很多地区的文化设施在近几年以较快的速度纷纷建造完成,但是这些设施的实际被利用率却很低,更多的是成为了市民们晚饭后练习广场舞的场所。二是能为市民开辟更便利地接触到艺术的途径。市民艺术欣赏力的提高,既能丰富业余生活,也能提高精神层次,享受到艺术带来的美感对生活质量的提升。三是通过对青少年开展丰富的艺术活动,能在培养青少年艺术鉴赏力的同时,榻窈蟮囊帐跏谐∨嘤出潜在的消费者。对展览、话剧、舞剧、音乐会、电影等艺术活动的管理,是艺术管理具体到各种实际的活动中去的管理形式。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民众有参与艺术活动的需求,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今后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类人群的数量会持续增长,因此,艺术管理也应朝着对大众艺术素养的提升方面有所发展。

艺术管理例6

其次要学会观察。班主任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可以达到了解其思想状态的目的。在《小学班主任》一书中这样说道:班主任在工作中越是善于观察,就越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学生。观察力是班主任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观察要求能看出学生个性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品质,把它们跟表面的、暂时的、非固有的特点区别出来,并能认识学生发展的基本趋向。班集体是由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性格、智慧、行为特征。教师应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等,了解和掌握了这些,有助于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困惑。例如一个平时上课很专注的学生一段时间里突然变得萎靡不振,上课走神。我注意到这一点后,私下向他了解,原来是家庭矛盾引起的。通过谈心,解开了他的思想疙瘩,又恢复了以前的学习状态。

第三,要掌握谈话的艺术。谈话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班主任必备的基本功。谈话是一种双向活动,它不仅需要真诚和信赖,而且需要技巧和机智。一要有充足的准备,要明确谈话的内容、方式、目的:二要拉近距离,做学生的贴心人,学生最爱向知心人说知心话,因而谈话时班主任应注意自己的角色,把学生当做朋友,以自己宽厚的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信服,如此,就像掌握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助你步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三要“说服”,不要“压服”,学生有不同的的观点,要耐心分析,谈自己的看法时要婉转,不要用命令的口气。

第四,具备管理艺术。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小学生需要管的地方太多了,大到世界观的形成、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小到坐立行走、穿衣打扮,如果事必躬亲,无所不管,那就成了保姆的角色,容易陷于琐碎,也不利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成长。要管大放小,分清主次,学生能干的放手让他们去干,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艺术管理例7

我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很荣幸的担任班主任,那时的我教育教学管理都是一张白纸,从头做起,与其他有经验的班主任相比,压力特大,很担心与他们的班级管理的差距太大。所有,我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届班主任结束,我班的管理和成绩都在年级排名中居于前几名。领导很信任,我在贵校的工作中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在长期的班级管理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些思想和心得体会,现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交流如下:

一、倾听艺术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疾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是方法的问题?还是心理的问题?是习惯问题还是基础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时候,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学会倾听。可是我们许多班主任,不愿意听学生的倾诉,不愿意听学生的唠叨。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学生高明,没有必要倾听学生的诉说。学会了倾听,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所以,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二、领导艺术

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得益于班主任的正确领导,要想把学生引导到健康的轨道上来则要讲究一定的领导艺术。

班干部是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建立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对做好班级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要避免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这样的话,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容易变成对手关系。如何变对手关系为助手关系呢?这是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所在。我觉得应该让班里所以学生争做班干部,并鼓励他们珍惜机会,努力表现自己,为班级做贡献。同学有了当“官”的机会,既有了荣誉感,有感受到了压力。他们要严要求自己,不断克服缺点,发挥特长。经过锻炼,才华显露了, 能力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更强了,班主任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小干部可以说是班主任工作中的助手,有了他们的帮助可以使班内的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干部呢?首先,班主任要具备一双慧眼,挑选出适合做小干部的人。因为人是有差异的,学习能力强的人,未必管理能力就强。班主任在确定小干部人选时,应全面衡量,用人得当。如我班张琦真是一个成熟懂事的孩子,说出话来像个小大人,于是我让他做班内的纪律委员,她管理起来还真相那么回事。其次,老师要帮助小干部在班内树立威信,以便班主任不在时,学生能够听从小干部的管理。

对于小干部的工作老师要细心加以指导,交给他们工作的方法。小干部必定年龄尚小,缺乏工作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加以细心指导。张琦真刚做纪律委员时,当看到有些同学犯错误,她总是严厉的批评,同学们脸上明显的挂着对她不满的情绪,于是我找到张琦真,耐心的为他讲解纪律委员的职责是帮助及督促纪律上有错误的同学,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把他们当成敌人。而且她这样批评同学们,同学们也不会接受她的意见,反而造成了同学之间不团结。从此以后,她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同学学之间也更团结了。所以我认为,培养小干部时,教师一味的放手,是不可取的,其结果是自己无休止的收拾烂摊子,为自己的工作增添许多麻烦。反之,如果不敢给小干部委以重任,或总指责小干部工作中的失误,不但会磋商小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小干部在班内威信全无,以至于使小干部形同虚设。

三、情感艺术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班主任管理班级,就要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只有和学生情感融洽,交流畅通,才会带出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班集体。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就要造就一种宽松和谐的环,让每个同学都感到他的“主人翁”地位,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使同学们相信,他们提出的建议或意见会受到重视。而不应该把师生之间的交往变成直接命令式,如果这样,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对班主任避而远之,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一)首先是爱心的投入

在学习生活中班主任要做到“动之以情,以情育情,以情动人”让师生之间进行和谐的情感沟通,以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通过个体感染力向他人提出要求,使对方感到亲切。

艺术管理例8

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我们知道,人文学科之所以称之为“学科”而不称之为“科学”,是因为人文类学科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研究的对象是一种感性对象、经验对象,对它的研究通常采用观察、描述、思辨等非实证性方法和手段,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归纳走向概括。相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最根本的原因是具有实证性,以及重复性和他证性(可测量性),且排斥任何哲学式诡辩。虽然艺术管理兼具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特点,但在本质上更多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因此我们把艺术管理的学科属性定位为一门具有很强人文气质的社会科学,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其本质是一门社会科学,那艺术管理学也必然具备实证性特点,艺术管理学研究也就可以像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那样达到一种可预测和可控制的程度,比如通过调查预测某种年龄层次的人更认同某种艺术,或调查某社区、群体的文化趣味、审美倾向,从而对艺术的生产和消费进行控制。如此说来,艺术管理学研究在某些必要的时候也就自然可以采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完全可以运用统计学、数学之类的工具来建立分析模型,也完全可以运用各种管理工具来辅助经营决策,比如在艺术管理实践中的财务分析、战略分析、经营环境分析等就可以运用统计工具进行辅助决策,这样可以让我们大量的艺术管理行为建立在相对可靠的理性分析之上,而不是性情多变的主观判断。实际上,在艺术行业范围内,许多我们看似主观、感性的现象,仍然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和方法来转换成理性分析。比如日本的艺术设计界,就针对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各种难以驾驭、难以评判的感性因素开发出一套理性评判学科——感性工学,其基本思路就是把艺术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感性因素通过设码、编码、译码等环节转换成一种理性判断,为设计提供具有实际分析价值的数据参考,这可以大大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可以说当今日本的产品、时尚设计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受到欢迎,与其设计界能利用像感性工学这样具有科学、理性思维的分析工具是分不开的。当然,在一个几千年来人文伦理异常强大的国度要求我们的学者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时具备更多的科学精神,这是非常不习惯的,也是非常艰难的,这种转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其实,在知识交融的今天,艺术界完全不必谈理性色变,谈规则色变,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或许会给研究带来一种新鲜的空气和意想不到的局面。在这个开放的世界里,任何把自己关闭起来,拒绝吸收外界营养的行业,最终都会走向消亡。

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淡化“门户色彩”

艺术管理例9

1 艺术

1.1 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浓缩化或者夸张化的生活。通过创造出新的东西,艺术便可以宣泄人们内心的情绪或者欲望,从而满足人们的主观情感需求。实际上,生活中一切能够表达美的事物和行为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像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和戏剧等等。

1.2 艺术的价值

艺术普遍存在,其内容丰富而复杂,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并在社会产品中逐渐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艺术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价值,通过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最终达到调节、改善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的欣赏过程,可以促使人们能够体验到不同人的生活,从而能够达到换位思考,从而促使人们能够互相理解。这就是艺术的价值体现所在。

1.3 艺术的分类

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首先,根据艺术不同的存在方式,可以分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其次,根据艺术各自的审美方式,则可以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再次,根据艺术存在的物化形式,可以分为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最后,根据艺术的美学原则,则可以分为表演艺术、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实用艺术和综合艺术。依据不同的标准而形成的不同分类之间有相互的重合性,像美学,它是一种空间艺术,又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是一种静态艺术,最后,它还是一种造型艺术。

2 艺术管理

艺术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而实施的一种有计划的管理活动,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艺术的有效性传播。一般情况下,艺术的管理者一般有政府、企事业机构和行业机构,他们一般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艺术家群体、艺术商品、艺术金融、艺术机构和相关的艺术信息等进行管理。艺术管理的重点是要能够适度掌握作品、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协调关系。艺术管理对于管理者有很高的要求,除了要懂得什么是艺术,知道如何去欣赏艺术,如果判断艺术的价值,此外还要懂得什么是管理,能够把握艺术管理的重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艺术价值的判断,这样的能力是MBA这一类的教育也无法培养出来的。

3 艺术管理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艺术对于人们如此之重要,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文化产品逐步脱离边缘产业而进入主导产业,成为未来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撑点,保障艺术的高效快速健康发展,是我们的必修课题。要发展艺术,就必须要做好艺术管理,只有有了良好的艺术管理,艺术产业才会规范运行,才能有效发展,那么,艺术管理者要如何能够让艺术管理促进艺术的发展呢?艺术管理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又要如何体现呢?接下来,我们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艺术管理促使艺术综合人才的发展

首先,可以促使艺术管理者的发展。如前面所说,艺术管理对于艺术管理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在我国,现有的艺术管理者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对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但是不会管理;另外一类就刚好相反,知道什么是管理,但是却不懂什么是艺术。这两种艺术管理者都有缺陷,无法对艺术进行有效的艺术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两者之间很好的结合点。所以,要能够促使艺术有效的发展,艺术管理者首先就必须要自我提升,不管是对艺术的领悟还是对于管理技能的提升,都必须要掌握,这样才能促使自己全面综合发展。其次,艺术管理有利于艺术行业其他专业人才的发展。艺术发展需要艺术创作、制作、包装、宣传和推广以及后续服务等等不同环节的人才。艺术管理者如果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将艺术发展的各个岗位设置完备,同时安排相应的素质人员对应相应的工作岗位,人尽其用,设定相应的工作职责,让大家各司其职并相互监督相互学习,最终能够促使让特定的专业人才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进一步自我学习自我完善。

3.2 艺术管理有利于艺术市场的开拓

有市场才会有发展,只有市场开拓了,以市场才能带动艺术的长期发展。但是,艺术行业在我国起步晚,发展缓慢,市场主要集中于高层人物,而这一部分消费者主要集中于艺术品的收藏,作为一种权利和富有的自我展现,而对艺术行业的其他存在形式尚没有很好的理解。而艺术管理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促使艺术市场的广泛开拓。那么,艺术管理对于艺术市场的开拓的促进作用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艺术管理作为促进艺术发展的一种手段,涉及到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艺术市场的开拓,就必须要能够充分分析了解艺术市场。首先是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分析,了解自己的产品特性,有什么独特性,有哪些表现形式,什么样的形式比较容易被接受,让人刻骨铭心。其次,要分析行业特性,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自己竞争对手的境况,从而能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自己的劣势,发展自己的特有艺术。最后,要分析自己的消费者情况,确定不同阶段的消费者适合什么样的艺术,随后,通过结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对某种艺术产品记性完备规范性的生产和包装,让艺术产品变成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文化,并通过相关的宣传管理手段,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将这种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让大家能够理解并接受这样的文化。通过这样的管理,最终才能够掌握到艺术家、艺术作品和消费者之间的协调基础,最终促使三者的协调发展,逐步开拓艺术市场。

3.3 艺术管理帮助优化艺术行业的结构调整

艺术管理有政治、经济和法律三大手段,通过这三大手段,可以对艺术行业的企业进行优胜劣汰,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

通过政治手段,可以给予艺术发展相关的政治引导,将艺术的概念合理区分,让大家能够把艺术作为一个行业去发展;同时,也可以辅助相关艺术管理专业学校的发展或者是在一些学校设立相关的课程,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给予艺术行业整体一个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可以打开国际市场,促使国内艺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自己,淘汰那些不规范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经济手段,可以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对于部分艺术品,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让这种文化可以让大家都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也可以对于部分艺术家给予相关的经济补助,让其能够更好地去发展艺术去创造艺术。这样可以给予大家发展的资金优惠,防止垄断的出现。

通过法律手段,可以制止艺术市场的不合理竞争,将那些采用非法手段进行竞争的给予严惩,以保证艺术市场的公平合理。

3.4 艺术管理保证艺术行业的规范运行

保证艺术行业的规范运行,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辅之以经济和政治手段。对于艺术行业的整体规范,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定,规定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这个行业,为艺术行业制定标准的入行准则。同时,入行后必须要遵循一些什么样的规定,比如说,艺术产品生产的标准和品质保证,市场价格的合理化,以及销售过程中竞争的公平性等等。艺术管理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调节进行完善,才能够让艺术行业的运行逐步规范化。

4 总结

艺术管理对于艺术发展至关重要,不管是艺术发展的人才要求,又或者是艺术行业市场拓展是结构调整,还是未来艺术发展的规范化运行,艺术管理都可以起来相应的作用。所以,做好艺术管理,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艺术管理例10

关于艺术档案的定义各有说法,而《艺术档案管理办法》中关于艺术档案概念的概述,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艺术档案是在艺术创作、演出、研究、教育、交流等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对于个人、院校或者社会具有保存、参考价值的原始性记录。艺术院校档案馆是艺术档案产生和管理及利用的关键机构,艺术档案是艺术学院档案管理的所有档案类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类别。但长期以来,档案界对艺术档案管理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都重视不够,艺术类院校对于艺术档案的管理也不够重视。

一、艺术档案的特点

(一)实时性。艺术档案具有很强的实时性,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的产生和收集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特定地点,错过特定的收集时间,在之后就非常难再次收集齐全。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档案,艺术档案不是产生即存在,存在即归档。艺术院校档案馆要为此制定统一的移交和归档鉴定时间制度。艺术档案在移交院校档案馆之前,需要有安全合适的保管环境进行管理,现场艺术创作产生的影音资料等,无法在活动之后,进行再次的增补工作。

(二)多样性。艺术档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包含了作曲、歌唱、语言、造型、综合等各个方面,每种艺术类别又包含复杂的艺术形式,比如说,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摄影等等。艺术档案的记录手段各异,也是艺术档案多样性的原因,如文字、图片、视频等。除此之外,由于载体的不同,有纸张、胶片、磁性材料等等。

(三)形象性。艺术档案具有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档案的关键性特点。形象是艺术创作的演绎。任何艺术形式的存在都依赖于形象的准确描述,没有形象,艺术也不会存在。因而,客观、真实地记录现实艺术的艺术档案就具有形象性。其次,艺术档案由好几个部分构成,形象是其中之一。照片、绘画等都是作为艺术档案对艺术形象的真实有效记录。最后,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档案,即使形象性的特点表现得不直接,例如:音乐剧本,它会创造出一定的想象空间,令人身临其境,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四)成套性。艺术档案具有成套性。一次艺术活动、艺术创作或者艺术表演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的相关材料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整体,艺术档案的各个艺术要素具有不可分离性,艺术档案反映的是艺术创作者艺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因此说,记录艺术活动的艺术文字材料等等具有成套性特征。

二、加强艺术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科学规范艺术档案归档范围。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文书档案或者其他的专业档案,依据一般的艺术院校档案馆的收集需求和未来发展要求,艺术档案的收集归档范围主要有:各类剧本和乐谱、场记、摄影创作设想、演出录音带、录像带,艺术总结、宣传材料、职员材料、国内外重大艺术活动的文件材料、艺术教育方面的教材,院校学生作品、展览的展册、艺术研究以及其它研究成果的材料等等。

(二)加快建立艺术档案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艺术档案的管理制度。《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对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安全与可用性。艺术档案是专业档案的一类,艺术档案工作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必须保证艺术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使艺术档案更好地为艺术工作服务并得到长久保存。首先,在艺术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文件材料,积累、整理和归档作为考核部分,列出负责人的职责范围。其次,建立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的归档制度,明确制定归档范围、时间和质量要求。只要是院校艺术活动、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中形成的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艺术材料,都应由业务部门整理后及时归档。

(三)建立专业数据库。艺术档案有效管理的价值是为了使档案实现有序化,能真实、客观、有效地保存艺术院校的集体记忆,沉淀学校及学术传统和校园文化。艺术院校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要以学校的重大事件为契机,以丰富的档案馆藏生动展示艺术院校的精神气质和品质,促使艺术档案馆成为一个艺术产品和艺术类的文化、精神的收藏、展示、传承的集中中心。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管理不是简单地保存各类艺术档案实体,而是要深层次地开发艺术档案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专题数据库,包括图片展、系列讲座等等,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艺术院校的发展历程。随着广大教职员工对艺术档案的需求的提高,提供专题查询服务。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馆要关注院校的发展,着眼于艺术院校的未来发展大局,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利用价值的艺術档案材料收集齐全完整,并建立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档案专题数据库。

(四)加强实时性、经常性收集。艺术院校的档案工作人员要做好艺术档案实时的、经常性的收集。一般情况下,艺术院校的档案工作人员都习惯于按照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等其他类别的专业档案的收集思路和方式,定点、定时地收集、整理档案。特别是在当前大多数艺术院校由部门立卷,档案馆人员收集、管理档案的能动性和参与性降低。对于实时产生的艺术档案,不一定要等到年终时收集齐全并归档。从宏观上把握艺术档案的产生时间,深入了解档案产生的数量、类型等等,档案工作人员参与产生的环境中,对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编研、统计等做出更精确的要求。(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35页)

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工作,艺术档案是重要的院校档案类别,也是国家重要的档案资源,在维护文化事业的发展历史和进程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别档案的特征:实时性、多样性、成套性和形象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做好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快艺术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规范艺术档案的归档收集范围,加强实时性、经常性收集,建立具有高校专业特色的专业数据库。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工作者,要跳出档案管理的思维定式,拓宽思路,以艺术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的发展轨迹完整、真实地记录高校的发展,突出艺术高校的文化精神,要争取以活档案的方式发挥艺术档案的文化价值,为艺术院校在艺术发展、文化传播中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允嘉.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5):178-179.

[2]李莎.艺术院校艺术档案管理探析[J].艺术科技,2014(12):207+279.

[3]林芳.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档案初探[J].齐鲁艺苑,2014(04):109-112.

[4]王云庆,吴芳.艺术院校艺术档案利用新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03):85-88.

[5]刘星.艺术档案收集工作研究[J].中国档案,2016(0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