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9-07 16:53:12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例1

课堂小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一般用3―5分钟时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结构,进行学法指导,深化、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见历史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我结合多媒体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八种历史课堂小结形式。

1.表格式小结

表格式小结就是把所学知识通过一定栏目的设计,运用多媒体展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历史基本知识,体现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一种形式。表格小结的特点是内容简洁,形式明快,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表格式小结最好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中自定义动画功能,先打出表格栏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然后对表格中具体知识点采用一边由学生回答,一边由老师按鼠标的方法,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更能加强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同时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小结中来。

2.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

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是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和脉络。这种小结便于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把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从几个要素方面加以记忆、理解、掌握。

3.习题训练式小结

习题训练式小结是采用一定数量的填空题,或选择题,或材料题,或回答题,引导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性训练,并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习题训练式小结所选训练题要紧贴本课内容,具有典型性,能巩固本课所学历史基本知识。填空题所要填的空白一般在10个左右,选择题8个左右,材料题的材料1个或者2个,问题设计一般不超过4个小题,设问要简单。问答题1个,一般问题设计不超过4个,同样,设问要简单。训练时间5分钟,最好采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出示题目。

4.数字整理式小结

所谓数字整理式小结就是利用数字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要点。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有时还富有韵味,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问题探究式小结

课堂小结能对本节教学内容高度概括,面面俱到固然很好,但每节课的课堂小结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囊括进去,有些问题需要在新授课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合作探究完成。问题探究式小结就是授课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一个典型问题供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互相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和交流。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高屋建瓴的认识与理解,设计的这一典型问题可以是人们习惯认识上容易偏差的问题,也可以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些观点,但问题不能很难。问题探究式小结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6.逻辑结构式小结

逻辑结构式小结是粗线条地勾画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体框架,并体现出知识点的有机的内在的联系,形成逻辑知识结构系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这一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增强学生历史思维的整体性。逻辑结构式小结能培养学生视觉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能力。

7.比较式小结

比较式小结是把两个性质相近或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包括制度,思想等)多角度地分析对比,找出两者或三者等的相异点或相同点。通过比较能加强对新授知识和已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逐步掌握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方法,为探索认识历史问题奠定一定的基础。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例2

1.历史理解

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时,理解历史是认知历史的核心,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理解掌握之后。

比如,在学习英国绥靖政策时,有学生进行探究:十九世纪末期,德国已崛起,对于欧洲的利益、海外领地等已经开始产生威胁,而英国并没有立刻参与法俄同盟,而是在德国明确威胁英国的利益之后才加入同盟进而形成了三国协约,可以说这也是英国绥靖政策的一种表现。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以演绎推理的思维模式将知识点联系到一起,明确英国颁布的绥靖政策不仅是一种时政形势的体现,而且也是一种习惯性的政策,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英国绥靖历史问题的理解。由此可见,高中生要想对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关键在于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历史关联,方能不断扩大自己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便于培养更深层次的历史推演思维。

2.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属于逻辑推理的一种,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主要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除了演绎推理之外,逻辑推理还有归纳推理,两种推理模式充分凸显了前提与结论的关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演绎推理对于构建高中生历史思维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体现:

(1)展示与验证规律:在学生的认知中,演绎推理往往由简到难、从抽象到具体。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一系列事件、人物、思想等加以理解,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真实的历史情感,构建正确、科学的历史认知体系。(2)通过演绎推理更新旧知识:若演绎论证的前提被指出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则需要对其推理的前提加以修正,这就是逻辑学中常提到的归谬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谬法进行历史学习,有助于及时发现已学知识体系中的错误之处。(3)通过演绎推理,有利于建立历史知识联系,便于扩大学生的历史认识。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甚至发现一些之前没有认识的东西,但是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否到达这一层面,则成了学生之间思维差异的一种体现。

二、在高中生历史学习中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

1.对历史逻辑给予尊重,并且确保学生思维准确

任何演绎推理,都是在尊重历史逻辑的条件下开展的,学生的推理务必与客观规律、常识相符合,简而言之就是演绎推理不能偏离客观的历史事实。

例如,在讲授关于青铜鼎的用途时,学生可以大胆推论:古代用于加热食品的器皿就是食器,而在我国考古中所出土的青铜鼎,发现其中装有熟肉,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商朝的青铜鼎就是一种食器”。从这个推理过程来看,学生提出:用于加热食物的器皿属于食器,这点推论与常识相符合,前提正确,那么推理的结论也正确。此时,教师就要展开更深层次的教学,远古的陶鼎虽然属于烹饪器皿类,但是发展至商代后,这种青铜鼎则主要被用于祭奠,属于祭祀礼器而非常用食器。这样一来则明确了学生的推理过程,可能将历史差异忽略了,从而得出错误结论,通过这种推理方式,加深了学生对青铜鼎的认知,提升历史学习效果。

2.多角度推论,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

在历史学习中积极运用演绎推理,在此规则中一组前提对应的结论只能有一个;但是对于学习历史的学生而言,某个历史事件很可能会出现几种结论。历史认识有辩证性与多维性特点,所以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通过反复推理,最终从一个综合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实,进而培养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九一八事变”时,首先让学生推理:民族的内部争斗停止、一致对外提示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九一八事变”后国内的各派势力逐渐消停,并展开团结抗战;得出结论:“九一八事变”之后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这一现象是基于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前提下,这一事变非偶然,属于日本蓄谋已久,然后再进行对“‘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起点”进行再次推理。最终基于一个历史事件,从多个角度展开推论,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及后果。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例3

由广义上看,历史就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而由狭义上看,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以及发展的过程。在这些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气壮山河、宏伟悲壮的英雄赞歌;出现了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社会大变革等,这也是学生喜爱历史的原因。对于初中生而言,往往喜观听、愿意记忆那些具有较强形象性的人物事迹以及历史故事。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加以因势利导,以突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及情感性。如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可尽可能地渲染氛围,将枯燥单调静态的文字转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场面,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深化知识;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教师需要突显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教师可叙述道: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尽管中国人民展开了顽强抗争,然而中国民族危机仍然全面加深。通过这一生动导入,可激发学生探知欲望,使其急于想知道《辛丑条约》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条约对中国的具体危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出示八国联军侵华的动态示意图及相关的纪录片,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图片及八国联军侵华纪录片等。然后让学生边看边归纳八国联军的暴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抢劫——共计数亿两白银;屠杀——不胜枚举;焚烧——昔日北京,只余一二。)这样,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可直观形象地感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通过纪录片,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树立荣辱观念,发奋图强。

二、注重知识关联性,理清历史结构与发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对历史知识而言也是如此,各知识点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清本课知识点,而且要把握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以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让学生理清其发展过程,把握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一般而言,教师需注意如下关联。

第一,一堂课中历史知识点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其因果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鸦片输入及其危害的历史材料,了解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的原因,分析鸦片对那时中国造成的影响。面对鸦片带给中国的灾难,清政府有何反应?从而引出虎门销烟,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然后引导学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及结果,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并思考这一战争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归纳出鸦片战争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新知与旧知的关联。通过这一关联,可让学生回顾知识,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可导入新课:从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百折不挠的中国人不断展开抗争与积极探索。那么,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探索的。①出现哪些阶级?他们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结果如何?②这三个阶段有何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探索中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是技术方面的探索;与辛亥革命是制度方面,而新文化运动则是思想文化方面。这样,让学生学会联系知识,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探索是由表及里、从浅及深的过程。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例4

本课内容上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下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内容十分重要,过去的讲法主要是讲解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这样的设计略显枯燥、乏味,历史课的味道不足,更像是政治课中矛盾论中主次矛盾的分析讲解。其次,深入挖掘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化运动的弊端,这样的设计,和我们今天90后的孩子们距离过于遥远、晦涩,听课如同陷入泥潭之中,思维、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基于此特点,我对本课整体设计思路首先是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探索这20年,放入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宏观历史进程中,培养学生用宏观的视野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在具体的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从微观的历史事实中印证这一时代的特色,用模范人物的精神境界重新展现、认识我们的过往,从而铭记历史教训,借鉴经验,重获新生,再次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旗帜。具体可以梳理出这样几个学习内容:“良好的开端”“严重的失误”“探索中调整”“劫难”四部分,从而重新整合课本知识,构架本课线索。并根据本校今年招收的实际生源情况略好于前几届的基础班,加上中考历史成绩记入中考分数,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好,这对于本课的学习产生了不错的影响。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教材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就要求我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失误,掌握曲折发展过程出现的原因,在困难面前,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史实。了解“”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与发达国家拉大差距的内容,掌握“”中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把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通过视频、资料等组织历史教学,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新课改要求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此过程中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铁人”―王进喜是是植根于我们民族的脊梁,通过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来反思我们的历史,使学生们看到在曲折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发扬优秀的品质,终于克服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感受榜样人物的伟大人格力量,争做一代代优秀的“铁钉”迷,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中国在探索经济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和表现;“”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到的损失及经济复苏回升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难点:客观公正地评价本目知识点所展现的经济建设历程及对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凤凰卫视策划的大型史诗片《走进60年―人生书写时代:王进喜》中“开发大庆油田”的片段。提出问题:在那个干劲冲天的时代,“铁人”的梦想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梦想是尽快进入共产主义,然后点出:那么,我们怎样实现这个理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自然过渡到新课的第一个环节的学习。

(说明:首先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和氛围感染,让学生回到哪个火红的时代。以获得对历史的整体感性认识,感悟时代带给我们的力量和作用,再进行具体知识的讲解过程。这样以来,首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也有利于本课各项目标的完成和实施,主要是体现了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弘扬了爱国主义热情。)

授课过程:

第一环节:良好的开端:中共

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本知识并通过针对性的回答课件上的问题,适当的补充知识点,完成本环节知识点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1.背景:国内背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补充的知识点为国际背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美苏争霸,加剧了中国建设的危机感和经济建设的紧迫感。

2.内容:①主要矛盾:通过主要矛盾的分析揭示此问题的实质,分析主要矛盾包含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因素,归纳实质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提问学生回答为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方针:通过练习册《赢在课堂》本课11题的资料作为补充的知识点,具体归纳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 意义:提问回答,我总结概括为富有创造性,一次成功的探索。

第二环节:严重的失误:总路线、““和会化运动

通过视频材料及历史资料和图片的观看,要求同学们从课本上总结概括出总路线的内容、“”和化运动的特点,以完备本课知识体系,之后通过提问及本课学思之窗的分析,探究失误的原因和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1.总路线

①背景:补充知识点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轻视经济建设工作(通过讲解访苏回国后,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提出的敢英超美目标及历史资料印证),完成此目的学习。

②内容:1958年中共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块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课本内容,强调在课本上加注笔记)

③评价:通过点拨,学生回答,我总结为: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略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2.“”和化运动

创设情境,互动讨论本课教材52页“学思之窗”的土高炉炼钢的材料,思考问题,分析运动的特点和出现的原因及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特点:观看视频和图片后,学生总结为:大办工业和农业。之后讲解失误出现的原因及

启示:尊重科学及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搞好经济建设的保证。

3.结果:1959-1961年经济困难

创设问题情境:““和化运动的结果和原因如何?互动讨论,思考回顾这段历史,一向英明的党中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参考答案:①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②对国情认识不清;③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④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乐观;⑤长期的革命过程使党和人民习惯开展大规模的集体运动)

第三环节:探索中调整:八字方针

通过背景的介绍,自然过渡到“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解释调整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学生思考八字方针的结果并回答。

1.背景:“”和化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破坏。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详细讲解:调整为中心环节,主要调整严重失调的经济比例关系,巩固已取得的经济成果,充实一些新发展起来的事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和劳动生产率。)

3.结果:1965年任务完成。

通过图片导入,合作探究十年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并从中探讨我们今天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精神(榜样的力量),来完成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再现。

第四环节:劫难

首先,通过阅读材料和课本,概括1966-1976年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原因及影响,主要强调“”使我们错失了一次发展的机遇。其次,通过数据材料分析“”十年中两次经济复苏回升的原因。

1. 原因:劫难

2. 复苏回升

① 恢复调整 1971

② 全面整顿 邓小平 1975

课堂小结

思考:为什么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通过练习册《赢在课堂》本课重难解读二的讲解,分析“左”倾错误长期发展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那些成就?那些教训?能得出什么启示?

(说明:在开放性的问题和思考中,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回顾总结,也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并为下一节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铺垫。)

细节部分

1.总结和过渡部分,本课主要讲述了4目知识点3个总结和3个过渡,在讲解的时候应注意自然过渡和总结的完整性及系统性,以强化学生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目标的完成。

2.板书部分,以提纲为主要形式,要求同学们把具体知识点在课本上找着,标出重点,提纲记在重点旁边,笔记为本课知识点线索,以完成本课内容整体性和框架性的要求。

3.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主要是完成知识点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依据本校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

①如果情况不理想,学生从材料中归纳总结能力有一定困难,可以视实际情况临时设置台阶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或改为讲授为主。如对“中共”意义:富有创造性,成功的探索的理解。要用讲述法,从背景,内容,实质的层层剖析中,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

②如果情况较好,要在每个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适当深入扩展,可再作延伸性思考。如:讲到“中共”的国际背景及总路线提出的背景这一问题时,可以适当扩展内容,讲解苏联经济建设模式及提出要赶超美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对我国的影响,尽管教材没有这方面的表述也要给学生补充,以加深对当时历史的整体性认识,理解历史,从而感悟历史。

(二)教学手段

本课在讲授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自制课件及下载的视频短片为教学资料,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具体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如下;

第一环节“良好的开端―中共”,以播放视频、通过课件显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理解、归纳体悟。

第二环节“严重的失误”和第四环节“劫难”,通过视频、图片资料和史料等方式,采用各种手段创设历史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体验历史发展的逻辑。

第三环节“探索中的调整:八字方针”,这一部分以我提问、提示和补充资料为主,争取学生自己总结出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结果,内容部分由我进行详细的讲解。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G633.51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学科,必须寻求提升学科教学效率和魅力的高效途径,以挖掘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

新课程背景之下,不少历史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法,力求突破传统落后的“满堂灌”模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但是总是重于形式,差于效果。那么,如何突破“形式”或“表面”的“刺激”,展现历史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呢?

对此疑惑,笔者试结合近年来教学感悟与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一、奇思妙想,趣化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作为一课开端的导入一定要精心设计,才能达到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引领下文的效果。

很多教师总是低估了新课导入的魅力,要么直接点题,要么一成不变的用复习旧课的模式导入,比较认真的教师会利用教材提供的导入材料导入,但由于学生已经提前浏览过课本,所以很难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因此,好的导入,需要结合课堂内容,学生特点,社会实际等多方面因素来精心设计,方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当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作了以下比较成功的尝试:

(一)搜集资料,回归情景

历史上的人、事、物很多是距离学生比较久远的,仅靠文字的描述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利用历史图片和影像等形象的资料导入,会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课堂效果就会凸显。

在讲《辉煌的古代工程建筑》一课时,为了拉近学生与世界辉煌古代工程建筑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我精心搜集了古今中外著名工程建筑的图片,配合优美的音乐,制作视频来导入新课,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提了上来。

(二)巧用事例,联系历史

人总是对自己知道的事情比较感兴趣,喜欢参与到与此有关的讨论中来。因此,巧用发生在他们身边,或者为其所熟知的事例导入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八年级历史上册《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一课时,我巧用2003年激怒中国国民的日本丰田“霸道广告事件”导入新课,由于丰田汽车在很多家庭中存在,加上最近中日之争升温,此事件的重温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愤慨,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学生很顺利的进入了与之有关的“卢沟桥”事变的新课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巧设问题,层层递进

心理学研究证明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而问题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法宝,学生会在好奇心驱动下思考,潜移默化中消化知识。因此,巧设问题,持续激发学生兴趣成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在讲八年级历史《抗日救亡》一课时我就运用了这个方法,我巧设了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问题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问题2: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问题3:东北为什么会迅速沦亡?问题4:为什么推行不抵抗政策?问题5: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和共产党态度如何?

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引申出下一个问题,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学生的好奇心被步步带动起来,在好奇心的促使下让学生主动去翻阅书本和资料,挖掘历史真相,弄清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提高教学效率。

三、设计活动,凸显主体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总是处于“统治地位”的老师要真正“授权”给学生,还学生自由学习与发挥的空间,才能真正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此时显得更为重要。

在七年级历史《辉煌的古代工程建筑》一课,我就设计了“我来做导游”的活动。活动设计如下:

(1)准备和动员阶段: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收集资料,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编写导游介绍词,带大家开启“观赵州桥,体味古桥之美”的旅程。介绍全面且有趣,受大家认可的,会有意外的“小费”奖励!

(2)执行过程:通过自愿报名和小组推荐,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展示他们的导游风采。

(3)活动效果:活动开始之后,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寻找资料,展开讨论,组织语言。最后,不少同学积极上台带领大家享受他带来的“赵州桥之旅”,台下的学生也饶有兴趣,不断有调皮的“游客”提出“刁钻”的问题考验“小导游”的应变能力,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欢声笑语当中轻松掌握了赵州桥的相关知识,并体味到了自己劳动果实的甜美。

四、利用史料,开拓思维

史料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因而要学好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史料。精心选取史料,巧妙安排,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帮助教师突破重、难点,激活历史课堂,是提升历史教学效率和魅力的法宝。

(一)利用史料,突破难点

在九年级历史《美苏对峙》一课中,讲美国“冷战”政策中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并生动历史课堂,我出示了一幅形象的“‘夹板’保护下的脆弱的西欧经济”的宣传画(下图):

学生在看到“夹板”后跳出的第一个想法是“扶持”的积极作用,反过来细想又会想到“限制”与“控制”的副作用,从而轻松的意识到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是通过援助欧洲,在政治、经济上控制欧洲,进而联合西欧,最终遏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就这样,利用趣味史料,深入浅出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史料,辨析历史

在七年级历史《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中,在评价隋炀帝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历史人物,我引用了皮日休“尽道隋亡是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算多。”的诗,让学生读诗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诗中反映隋炀帝有哪些功与过?皮日休的评价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正确地评价隋运河的历史作用,学会客观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以上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薄看法。当然,提升历史教学效率和魅力的途径不只这些,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只有我们历史教师本人调动起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不断创新,才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创设高效且有魅力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2]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例6

关键词:历史复课;方向;基础;专题;技巧

一、研读《中考说明》,把准备考方向

《中考说明》是中考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教材的主干知识。中考所考的知识点全在《中考说明》的规定之中,因此,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中考说明》,明确备考方向,准确把握考试范围,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在复课教学中,要按照《中考说明》规定的范围,组织教学,把准考点,《中考说明》中没有罗列到的知识点可以不讲,《中考说明》中罗列出来的要一个不漏。要细化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对照所有考点,逐一落实,不熟悉的归纳整理,强化记忆与训练,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同时要认真研究《中考说明》中的样题及我省近三年的考题,研究试卷的结构、特点、规律,准确把握今年中考的方向,以期提高复课的准度和效度。

二、夯实基础知识,突出复课重点

新课改以来,中考历史主要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判断能力的考查,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测试也是中考历史的主要内容,基础知识落实得到位与否是中考成败的关

键。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两种命运的决战》这一课,要让学生知道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的基本史实;重点掌握国共两党两条不同的道路、两个中国命运斗争的尖锐集中体现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属战略防御阶段,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敌我力量发生变化时,人民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理解和记忆所要掌握的内容、考点。

三、构建历史专题,形成知识体系

构建历史专题,就是打破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界限,串联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历史体系。要求学生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比如把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发生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影响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纵向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历史事实及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横向比较如一战期间英、美、日三国是侵华的主要国家,可列表比较他们对华贸易比重的变化。这样就可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使庞杂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知识结构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四、综合模拟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综合和模拟训练是历史复课的重要环节,可以进一步巩固基础,提高能力,应对中考。教师应该做到:参考中考样题和往年中考试题,精心设计或精选试题,不搞题海战术;精心筛选试卷或试题,挖掘原试题内涵,刻意改变一些题的条件或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训练中触类旁通;认真讲评试卷,不能只对答案,切忌就题论题;特别关注出错率较高、得分较低,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强的题目;注意整体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试卷讲评的基础上,形成主动完成对所有历史知识归纳整理、构建网络的能力。

五、掌握答题技巧,提升应试能力

答题技巧训练是提高复课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在复课过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复课中要特别重视答题技巧的训练,在整个复课过程中要切实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一是认真读题。通过读题目、读题干、读问题,基本弄清题目考查的背景和对象。二是仔细审题。正确判断问题的意图和要求,基本理清解题的思路。三是掌握方法。一般采用筛选法、排除法、推理法、分析法、比较法等,逐步缩小选项范围,选定最佳答案。四是问题入手。做材料题时,先浏览所要回答的问题,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到边阅读边思考。五是找答案源。先在材料中找答案,有些答案隐藏在材料题中,可直接抄写或引用;不在材料中的,再从教材中或资料中寻找并组织答语。六是知识迁移。把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整合出准确的答案。七是抓关键词。比如从“标志、开始、转折、客观、主观、根本”等关键词入手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八是判断分值。注意每一题的分值,如果这一题是1分,答案应该只有一到两句话,如果这一题是2分,答案至少是两句话以上,以此类推。九是不全翻书。做题时,不是每一题都要翻书,只有不会做的和没有把握的题才翻书。十是书写规范。书写端正,字迹清楚,不写错别字。

总之,历史复课中有许多应注意的地方,有效的方法也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分析和研究。只要努力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对路,就能事半功倍,使学生获取好的中考成绩。

参考文献: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例7

一、利用课本目录,建构知识体系

历史的课文目录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的,利用目录进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在构建起历史知识大纲的同时,实现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以必修一为例,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全球政治的介绍,全书共八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及演变,第二单元则介绍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第三单元讲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第四单元是介绍中国自鸦片战争起至解放战争中人民的反侵略和解放历史,第五单元主要以俄国为例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第六、七两个单元可以统一成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变革,至第八单元就是总体介绍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可以看到目录的安排是遵循从古至今、从内而外、互相对比的结构,第一、二两单元可以做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复习,第三单元则可承接第二单元的民主政治进行复习,即“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这一说法,第四单元的中国反抗战争史则可以与第五单元的俄国社会主义相互联系,第六、七、八则是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大背景介绍和对比,尤以中国的改革为主。通过这样相互比较联系的复习,既可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回忆,也可快速了解专题的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打破原有格局,对目录进行重新整理,如第一、四、六、七可以串联起来当作是整个中国的政治史,第二、三、五、八则安排成外国政治史,如此一来,线索也会更为清晰明了。

二、联系课本,进行思维发散

高中历史的课本与课本之间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间的互相影响,总结起来也可以成为学生复习的一个脉络。这种将课本拆开的复习方式,可以称作是专题复习。

如从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三本的内容来看,就可以拆分并重新整合为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外国古代、外国近现代这几个模块的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还有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就可共同构成整个古代中国全面的发展历史.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演变发展,这种复习的模块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并进行扩展思考,从一个大的背景出发推断各种现象实际上的联系,最终对整个历史了然于心。

三、细读课文,重新回归课本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例8

一个好的结课,不仅能够有效总结一堂课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够给学生以“课已尽而意无穷”之感,给精彩的课堂画上点睛之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课的艺术化设计,努力使结课达到巩固知识、诱发兴趣、启迪思考、开发智力、训练思维的效果。

一、把课结成“问号”――设置悬念

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临近结束时,给课堂画问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历史的兴趣。

(1)评书式。在评书中,说书人总是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束,这样能给听众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和求知空间。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的“品三国”之所以能够红遍大江南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易中天在每集最后都会设置一个悬念来吸引观众的注意,诱发观众的好奇心。在历史课的结课中,采用评书式结课,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经济危机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一课结束时,我这样问学生:“美国通过新政慢慢摆脱了经济危机,那其他的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的呢?它们难道也采取了美国的方式了吗?要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这样,在结课时顺势把以上内容提出来,不但预示了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而且使前后两节课巧妙过渡,衔接自然。同时,这样做使悬念萦绕在学生脑海、驻留在学生心间,学生便可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探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这样的结课,就如同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一样吊住了国王的胃口。

(2)谜语式。在历史课中,有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深化,这时候采用谜语式结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一课时,我这样结课:“同学们,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当年的元宵节那天,中国的一家报社在报纸上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谜面是:抗战胜利的原因,要求打四个古代历史人物,你们可以在课后猜一猜这个谜语。”这样的结课,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课后思考,引导学生在课后去进一步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把课结成“省略号”――拓展延伸

将教师教学内容作纵式或横式的拓展延伸,伸展开去,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促发求知兴趣。

(1)纵向式拓展。教学完一课的历史内容以后,结课时把该内容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自主探究的结课方式。例如,在教学完“西汉的历史”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西汉的历史在我们中国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著名的历学家司马迁曾经写过一本史书《史记》,其中有许多章节也记录了西汉的历史,你们课后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读后你们一定会对西汉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结课,就能够有效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横向式拓展。教学完一课内容以后,引导学生把相近或者相似的内容进行横向对比的结课方式。例如,教学完“日本的明治维新”时,可以这样结课:“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摆脱了被殖民压迫和被剥削的困境。而隔了30年的中国进行的却失败了,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研究这个问题。”这样的结课,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很有效的。

三、把课结成“双引号”――首尾呼应

“龙头豹尾”能让课堂焕发异彩,结尾的设计力求首尾呼应,这样,就能够让课堂浑然一体,达到一种艺术的效果,增加课堂吸引力,帮助学生弄清历史的内在联系,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明确重点难点,深化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隋唐时期的文化”一课时,课的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赵州桥、李白、杜甫、敦煌莫高窟的飞天等一系列的邮票播放给学生看,然后问:“这些邮票上的历史知识,你们都知道吗?”学生说:“不全知道。”于是我按照教学要求讲完课文,到最后结尾时重新把邮票的图片播放一遍,这时候的学生就会利用刚学到的内容一张一张地讲出邮票的历史知识。

这样的结课首尾呼应,既突出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又前后照应,完善并升华了主题。

四、把课结成“感叹号”――激感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例9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1

一、教学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 格率都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二、情况分析

我任教八年级186、187、188、189四个班的历史。共有140人,上次的期末考试总年级人平分为62.1分,及格率58.1%,优秀率24.1%。 由于学困生比较多,四个班考得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爱学。 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 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展开、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具体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3.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在此,希望各位老师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和计划。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2

为了开展初二下学期的教学活动,加强教研力度,特地的拟定了如下的新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政治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提高,能热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亲,在学校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还着重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分数。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现状分析

(一)教师现状

本学年,八年级备课组有两名任课教师:朱芳芳老师、杨艳华老师。这两名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且不止一次教过八年级内容,已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青年教师,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全新的教学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生现状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政治这门课已有所了解,但却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心态。努力促使他们刻苦认真学习,养成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素养,在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将这一优秀的品质带到更高的年级,带进更高的学府。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分为3个单元,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3课组成。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地安排《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册的重点是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正确处理与师长的关系以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工作措施

1、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学习课改,领会课改精神,教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精神。

2、坚持每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发言人,开展集体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做好资源共享,实现效率最大化。

3、加强常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心帮助学困生,加强学法指导。

4、在平时积极参加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素养。

5、积极参加市、校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外出听课学习。

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3

八年级下学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期,是步入初三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所以关于本学期英语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再次做出本学期的英语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我们八年级共x个班,共有英语老师x位。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备课组的老师们将会齐心协力,认真反思过去经验的成功与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争取在本学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 缩短差距 整体推进

具体目标:

1、在八年级下学期阶段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听说读背练习,重点落实合格率和优秀率的提高问题。

2、积极参与英语组内培训,提高老师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开展各类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内在的动力,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而不是靠老师来逼着学。上学期,我们备课组成功举行了外语文化节活动,活动的举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学期,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将会继续组织学生参与手抄报比赛,单词过级,书法等比赛。

2.继续坚持每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英语组教师将珍惜每周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出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和任务单,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时,力求教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3、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结合各班实际,仔细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面向

全体,随时调整教学密度、深度、广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深浅结合、因人而异,増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2)、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倍关心、特殊爱护,耐心辅导差生,耐心解答他们学习疑难问题,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让每位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她们的知音,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和-谐。

3)、尝试分层教学。可以尝试分班分层或班内分层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可以解决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多沟通,多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学期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八年级英语组备课任务。

愉快的寒假过去了,关于八年级下学期的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也要开始完成。这学期我们也本着上学期的教学理念进行工作计划,争取再接再厉。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分析、综合、比较、能力,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基本国情建设,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内容及进度安排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共22课,每课时一课,本学期有20个周,实授课为18周,段考前授课1—11课,第18周全部结束本学期课程内容。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研活动

1,集体备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备课组在每星期一下午集中备课一次.探讨教学方法与措施

2,定时考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段考前的第四周和第八周各测试一次,段考后第十四周和第十八周各测试一次,教师要认真讲评.

3,上公开课和听课,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次数不少于5节.段考前后上一节公开课,课后要集中进行评议工作.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5

在这个新的学期的开始,为了更好的展开八年级下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拟定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备课组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初三历史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工作目标

1、设计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践行学校“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3、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南京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五、重点工作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边的历史”寒假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汇报。

(1)效能目标:总结假期的读书、观看历史类的脱口秀节目和游历历史景点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

(2)具体措施:寒假前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假期结束后上交读书笔记、观后感或游记,教师审核,有内涵有新意的,课堂上安排时间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2、“历史课堂学习卡”的设计和编写。

(1)效能目标:设计和编写历史课堂学习卡,以备每堂课教学使用,期中期末复习时另外编写综合提纲,使复习系统高效。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例10

把学生按性别、性格、成绩等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学生以6―8人为宜,并且安排好组长,便于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再由教师把本节要学的知识分成两到三个自主学习主题,板书到黑板上,每个自主学习主题下面再分述与本学习主题相关的小问题(也可多媒体出示)然后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学习这些问题。对于主题的学习要一一进行,一个主题学完后再进行下一个主题,自主学习能解决的简单、易掌握的问题,由小组中下等学生展示解决或在组内由组长引领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则由组长组织小组交流解决。期间,组长要做好简明的记录,以免展示时条理不清,耽误时间。这样的疑难问题,哪个小组解决了,就给这个小组加分鼓励。如果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加1分的话,这样的问题就加2或3分,每个学生的得分将计入小组总分,周末进行评比,给优胜组发奖状鼓励,给每组得分最多的学生发奖品表扬。这种计分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人人争优、不甘落后的学习气氛;他们踊跃参与,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看到一个个疑难问题被学生各个击破,老师剩下的只有点拨和收获的喜悦。

二、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最可爱的人》一课结束时,我向学生提问:“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结合以前所学的问题“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内战胜”总结的方法,学生就从战争性质、指挥官、作战方针政策、作战部队、是否团结、人心向背等几个方面很快就总结出了正确答案,并且记住了类似问题思考的角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有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一课时,讲到“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有的学生就问:“为什么向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而不是别的城市?”考虑到本节时间紧、内容多,实际上我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会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别的城市,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留到课下分小组自己查找资料解决。后来同学们找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美国从便于投掷的角度考虑,考虑到伤亡的程度,战后恢复等几个因素,最后选定的是广岛和长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总结整理成书面材料并且到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的过程,无疑就是大胆质疑、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养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多方面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丰富历史教学手段

历史课程资源很丰富,有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图书资料,校外的有寻访文物古迹、社会调查等,下面我主要从用好身边的历史图册来说起:

历史地图册向学生提供了准确清晰的历史地图,便于学生了解所学史事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提高识图用图能力。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我让学生边自主学习边看地图册25页《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讨论解决“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仅凭书上的文字说明,学生很难理解“九一八事变”和“柳条湖”有什么关系,但是一看地图,就会发现“柳条湖”距“北大营”很近,“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除了便于进攻北大营之外,还有为侵略制造借口”这一事实便不言而喻。从《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上,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日军长驱直入侵占东北的过程和东北军撤退关内的过程”,从而深刻领会到“的不抵抗政策是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培养民族责任感”这一情感目标便在看地图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四、 整合教材,与其他教学素材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