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7 14:34:28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例1

养为本位,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为目标,符合我国现代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思

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岗位式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实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关键词]岗位式教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简介]郭君(1971-),女,广东中山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广东

中山52843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85-02

一、岗位式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目的。所谓“岗位式教学”,

是指通过将行业(或企业)岗位职业的要求、场景植入教学过程,

选用真实项目,让学生在“企业”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岗

位”上学习。将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既是一个“学生”

又是一个“准员工”。岗位式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职业性。岗位式教学以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

强调“学中有工”,“参与”“体验”把工作

“工中有学”学生直接与,

过程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凸显了课程教学的职业性。

第二,真实性。岗位式教学通过将行业(或企业)岗位职业

的要求、场景植入教学过程,选用真实项目,让学生在“企业”里

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岗位”上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知识与

工作任务紧密联系,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经验与学习。

第三,实践性。岗位式教学强调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组织

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活

动中,通过融入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触摸工作流程,体验职业生

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勇担责

任、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第四,开放性。岗位式教学强调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

务的结合,围绕职业岗位的要求,在课前的准备、主题的选择、研

究的视角、思路的确定、框架的设计、目标的定位等有较大的自

由度,给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留有足够的空间,促使

学生去关注生活、观察社会、认识岗位、体验职场,积累更丰富的

人生经验和实践知识。

二、对岗位式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契合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指出:开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性和职业性。”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使之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

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并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的目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当前所面临

的紧迫问题。

岗位式教学以“岗位”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在

“企业”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岗位”上学习,在做中学会

学习、获得经验、学会合作共事,提高了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合

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学习的内容就是工

作,在工作中来学习。因此,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衡量的标准不是知不知道,而是会不会干。现代社会对人

的工作素质要求在变化,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

院校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

好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心理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

实践能力等职业素质。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以

就业为导向,按照企业的岗位标准和素质要求创新教学模式,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按照基于

岗位式教学的教学理念设计教与学情境,通过自由讨论、完成任

务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关

注他们情商的健康发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

创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自学能力、探究意识、创新能

力等,为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高职学生成长成

才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岗位式教学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计

通过将岗位式教学纳入课程改革,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提高

学生职业能力,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通过完善课程体系,配合专业课程。一方面使学生掌握

较高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正确的

价值取向、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劳动观念和健全的人格,在

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依据教育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课程改革的要求,基于岗位式教学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体系改革可作如下设计:

(一)课程理念方面

理念是行为的指导,教育理念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内

容与方法。以“知行统一、理实一体、适应岗位、服务专业、培养

能力、提升素养”为理念,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规划,探索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努力谋求思想政治教育新突破,全面培

养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增强认识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合

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方面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

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立足行业(或企业)岗位职责的要求,着

力打造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培养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围绕职

业岗位要求选取、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在“企业”里学习,学生就

是一个“企业人”。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观、法律观、劳动观和职业观,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与工作

者角色的统一,做到“知”与“行”相统一。

3.“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

学习和实践。围绕职业岗位要求选取、组织教学内容,选用真实

项目,使理论知识内化为行动指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生运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

生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才奠定基础。

4.“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开阔视

野,审时度势,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认识、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

理解、拥护、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宏伟目标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方面

1.情境式体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

授的知识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情境式体验教学的基

本目标是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

实物、实事、实情入手,采用讨论、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

新颖、别致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

乐于发现问题、创新学习。在解决问题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

生掌握明辨是非的尺度,认识道德判断的标准,在“企业与岗位”

情境中,体验工作过程,领悟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

质和职业行为习惯。

2.现场式探究,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教学,要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突出职业性;与

高职学生的现实需求相结合,突出实践性;与时展的社会实

际相结合,突出开放性;因此,在岗位式教学中,要以突出生产、

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现场进行教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寻

求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教学中主要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参观活动,获得感性认识。为获得某些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感性知识,充分利用中山的历史与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实

践基地参观的机会。通过参观企业(如中山咀香园),让学生零

距离触摸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了解企业文化,认知职业

道德,提升关键能力等,使学生对道德素质修养与企业文化的内

在统一性有了正确认识,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

观念、职业定位都起到重要作用,为学生尽快融入企业,发挥个

人的技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起到重要的保证。通过参观,将企业

文化的理念、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引入课堂,指导学生树立高尚的

职业精神,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相

结合,端正学生务实的择业态度。把能够胜任企业岗位要求作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重视学生理论知识

的理解,又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使“知”

与“行”达到统一。

还可以通过参观伟人故居(如孙中山故居)、博物馆、纪念馆

等实践基地,全面了解革命者的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切身感受

到他们伟大的爱国热情,同学们更加明确自己的重任,审时度

势,顺应历史主潮,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

要的人才。通过参观南朗崖口村,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农村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第二,社会调查,提升理性思维。做过了才会明白,大学生

唯有体会到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所在,才能真正地掌握、理解和接受。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所

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和调查方法就某些实际问题进行调查,

理论联系实际,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政治理论加深

理解,能够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如“社会实践搭舞台,城市乡

村做文章——我眼中的家乡”使

的大学

的调查,“80后”“90后”

生真正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的意义,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第三,课外制作,实现学以致用。岗位式教学将“岗位”作为

中心,把“用”与“学”整合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融“教、学、

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在

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从教学

的课前准备、框架思路的确定、材料的收集与选择、课件的制作

等多方面入手,创设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在行动

中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如笔者所在学校制作“火炬人精神”简

报,学生小组在收集、整理资料过程中,加深对学院发展历程、火

炬模式、校规校训、人才培养等认识,结合课程内容,展示成果,

小组互评,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演讲能力、大学生的情

感和责任意识,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

一做法有利于学生从问题、现象的分析入手,以完成任务为结

果,引发对教学中理论问题的系统思考。

3.组织职业实践活动,端正学生务实的择业态度。职业实

践活动包括实践基地的参观考察、校内外的实训实习等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基地的参观考察、校内外的实训实习等活动,

观察企业员工是用怎样的职业素养从事本职工作的,感悟企业

的职业要求,亲身体会到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重要

意义。同时,通过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而端正

学生务实的择业态度。

4.举办岗位教育专题报告会,确立学生正确的职业定位。

邀请行业企业先进人物、模范员工、管理人员、知名校友等到学

校来讲座与交流,立足自身经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从社会

用人单位选拔大学生时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角度,对学生

的大学生活与学习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引导学生认识到

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感知敬业精神、责任

心、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的必要性,认同职业岗位的重要价值,确

立正确的职业定位。

(四)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重要功能。基于岗位式教学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的发展为指导,并从评价目的、主体、内容、过程等方面创新评

价体系。

1.评价目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

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

立足学科特点,适应岗位需求,体现课程特色,注重学生对实际

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和提高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的

培育,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

2.评价主体多元化。基于岗位式教学的课程改革要求将工

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中,由此,评价主体不再仅仅是

学校的任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学生个人、学生团队、企业中

指导实习的师傅和员工、行业专家,甚至学生家长等,都可以对

学生的学习、成长进行评价。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内容立体化。课程教学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就业为导向,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准员工。因此,评价的内容也

从平面式的理论考试转化为以立体化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养成为

主。考核的内容涵盖学生在教学中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行

为等多方面,尤其是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情

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适应社会能力、职业行为习惯等,成

绩考评和能力养成融为一体。

4.评价过程开放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阶段性

教育,而是一种全程性教育,这个特点决定了教育和考核的开放

式。因此,岗位式教学的评价可以延伸到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

实训的表现,由企业、指导教师给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

德素质评价,并存入学生档案,真正将阶段性考核与全程性考核

相结合、课程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

先”的教育思想。

综上所述,基于岗位式教学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

革,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组织教

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适应岗位需要,

升华职业理想,强化职业素养,增长职业智慧,坚定人生信念,促

进全面发展,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因此,积极开展“岗

位式教学”,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岗位式教学的

契合,是今后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

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允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DB/OL].省略/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10040665.nh&dbname=CMZD

2011,2009-11-25.

[2]占建青.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金华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10(18).

[3]郭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促进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探析[J].赤峰学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例2

2创新校企融合教学,构建“工作+学习”双向平台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校园和企业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场所,因此,在高职政治教学中,除了必要的课内教学外,教师还应将学生引入企业环境中,为他们创设另一种实践性、工作性更强的学习氛围,凸显出政治教学的岗位适用性。为此,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工作+学习”双向平台,以企业和学校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创新了校企融合教学的新机制,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1)构建“工作+学习”交互型教学平台。例如,将高职政治课程体系中的理念信念内容、道德品行内容和心理健康内容与企业中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和岗位心理适应性内容融合在一起,打造“对接型”教学平台,在具体的实施中,一旦学生完成课内教学内容后,我便将他们带入对口企业进行岗位实践,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政治知识与岗位具体要求结合,强化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性。

2)构建“工作+学习”反馈型教学平台。当学生完成在企业的岗位实训后,我要求他们重返课堂,撰写一份岗位适应性报告,报告中应包含政治知识在企业岗位中的应用情况分析、政治知识与企业规章标准的对比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与建议等内容,并由本院其他政治专业的资深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评定,为学生编订一份《岗位适应性发展报告》,通过“企业实践-自我查摆-专业评定”的方式,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专业的政治理论指引,如此一来,工学结合的理念真正渗透进了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中。

3创新学业绩效管理,打造“学校+企业”考评体系

传统模式下,高职政治课程的考评以理论考试为主,且考试题型与一般的应试教育无异,在具体的成绩评定中,教师也往往采用百分制的形式,注重对学生卷面理论考试成绩的统计,忽视学生政治实践能力的考量。上述学业成绩评定模式,完全不能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笔者认为,在工学结合教育理念下,高职政治课程的考评方式也应实现“校企联合”,引入企业绩效管理的思想,打造实用性更强的学业绩效考评体系。例如,在对本院各专业政治课程的考评中,我以绩效管理作为考评的核心,采用“学校+企业”的双向考评方式完成。具体来说,政治课程的考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学生在校政治课程的考评。由课堂出勤、实践作业两个环节构成,不专设期末考试,并按照现代企业员工绩效考评的理论———EVA理论,构建具体的绩效管理考评体系,进行考评。第二,学生在企业政治学习实践的考评。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每次完成企业实践后,企业管理者都会根据学生的岗位职业道德情况、遵守规章制度情况、思想修养情况,给出具体的实践评分,该评分也将纳入学生政治成绩考核体系中。此外,每一位学生的政治学业成绩都将与他们的就业分配挂钩,即:政治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毕业招聘就业环节中,具有优先选择权,以此突显出政治课程“学校+企业”考评体系的实效性。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27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个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新形势下,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鲜明特点和突出问题,我们要不断探索加强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坚持加强和改进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高职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即高职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高职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工作经历与体验的顶岗实习是高职实践教学体系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将其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关键步骤,是从思想、人格、技能等方面为他们的成功人生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关系到高职生能否成功实现就业。顶岗实习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于单纯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有针对性强和时效性强的鲜明特点。

1.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强

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实习高职生的实际思想问题展开。顶岗实习期间,由于教育环境、教学方式等诸多因素都发生变化,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准确进行思想定位。

高职院校与企业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社会组织,二者的文化氛围迥异。大部分顶岗实习生珍惜工作机会,在工作中勤于观察学习,虚心向老职工求教,能迅速融入企业环境,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但也有部分高职生在实习之初极不适应,现实表现为:对顶岗角色定位不准,消极应付;工作中缺乏责任心,追求报酬;因企业环境里的人际关系等问题产生紧张、焦虑心理;更有甚者,在理想与现实出现差距时,闹情绪甚至擅自离开实习单位。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指引、疏导,帮助他们校正角色、明确顶岗实习目的、认同企业文化、适应实习环境、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强

加强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效引导高职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顶岗实习中,高职生作为准职业人,在实践中长才干、受教育、受历练、做贡献,其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转为主动。在校园里高职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老师的说教,在社会实践中,高职生是顶岗实习的职工,人生角色发生质的变化后,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从而会从被动受教育转变为主动、积极接受教育。在顶岗实习中适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促使高职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增强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当前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

1.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大

由于顶岗实习高职生分散于不同企业,一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交错、地点分散。另一方面不同企业的文化背景也存在差异,这使得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加大。

2.顶岗实习中影响高职生思想行为的社会因素明显增加

高职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处于一个较原来的校园更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接触增多,各种社会思潮、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必然对其思想、心理、行为等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影响高职生思想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3.企业和顶岗实习高职生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顶岗实习使企业增加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学生萌生了追逐经济利益的念头。这两个主体在根本利益上可以趋同,但也存在矛盾。如果不能妥当协调顶岗实习过程中双方基本权益,二者之间冲突难免,很可能影响顶岗实习的成败。因此,通过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方能促进顶岗实习高职生顺利成长成才。

4.有效的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尚未建立

高职生在校内学习期间是学生角色,到企业里顶岗实习时就由单纯的学生角色转变为学生与职业人的复合角色。此时必须根据高职生的“新角色”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具体表现在:统一的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尚未建立;顶岗实习方案中一般都没有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学生群团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此外,企业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配合力度不够。

三、加强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个有效途径

1.充分发挥岗位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

顶岗实习实践活动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丰富的资源。从高职生的工作体验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为直接、持久。充分发挥岗位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能有效利用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第一,发挥企业指导老师和优秀员工的榜样示范作用。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高职生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引导和优秀员工的影响下,能树立基层观念,提高敬业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自律意识,启发自身创造性思维、增强自身适应能力、实现自身社会化。

第二,发挥企业文化环境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顶岗实习中对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常能起到积极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风气、企业氛围、企业舆论对顶岗实习高职生有极好的情感熏陶作用,能潜移默化地促其提高职业道德、提升思想品德。企业中的条例、准则、守则、理念等能使高职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加深对企业文化内蕴的理解,并转化为自身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

2.积极引导高职生提高对顶岗实习的认识

在顶岗实习前,高职院校应积极做好顶岗实习宣传教育活动,把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对高职生开展组织动员,使学生充分了解顶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明确顶岗实习期自己既是实习生又是企业员工,必须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应联合组织高职生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初步了解实习企业概况和岗位情况,促其做好思想、心理准备,顺利走向实习岗位。在顶岗实习期,带队指导老师要加强与高职生的沟通,做好心理疏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是当前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顶岗实习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针对高职生顶岗实习的实际,科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同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当代高职生重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讲求实际,也注重融入社会,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乐于开拓创新、奉献社会。高职院校和顶岗实习企业里的各级组织都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重视学生权益、成立专门机构、健全各级组织、制订相关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尊重高职生的主体地位,关心他们成长,及时了解和满足他们的思想、物质、文化需求,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引导和日常关心帮助,提高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生产实践能力。

4.积极建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机制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校企双方以合作协议为基础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并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和管理办法。

第一,在相关文件中明确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制定并实行严格的顶岗实习劳动纪律,以培养高职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良好职业素养。

第三,高职院校、企业分别安排专门人员负责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双方有机配合,及时发现高职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并及时化解问题。

第四,充分发挥高职生党员、干部在顶岗实习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结合具体情况,组织开展学生党团活动,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第五,做好顶岗实习后的总结表彰与思想政治研究工作。顶岗实习结束后,要在全校范围内对实习中表现优秀的高职生予以表彰和鼓励。组织顶岗实习高职生撰写实习报告和总结、交流实习体会和感想,相关部门进行顶岗实体总结,针对顶岗实习中涌现的思想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总之,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创新加强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保障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实现高职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飞.基于工学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职业时空,2008,(9).

[2]梁业胜,黄翠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4).

[3]田建国.正确把握当代青年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N].人民日报,2009-12-30(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08-26.

[5]刘继芳.校企文化在校企合作中的冲突与融合[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6]韩颍.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7]吴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9).

[8]郝秀芬,许秀文,黄金辉.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4).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例4

论文关键词:岗位培训;职工;思想政治

新时期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和改进。如何加强和改进?作为组织严密,以经济和效益为中心的各类企业,必须作出符合社会需求和时展,符合自身特点的探索和尝试。电力企业担负着向社会,向用户提供合格电能的重任,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必须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对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尤其重要和迫切。企业的岗位培训是一种以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为目标的培训方式,它有着最广泛的培训对象,最直接地面对各个岗位和职工个人,因此紧密结合各种岗位培训活动,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企业岗位培训现状和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企业的岗位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指对从职人员进行岗前、在岗、转岗的职业性训练,是职业培训中一种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具体地说,岗位培训是按岗位工作的需要和岗位规范的要求,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从业人员进行的以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工作能力或生产技能为目标的定向培训。因此,岗位培训不单单是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或技术业务能力,它还必须以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前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确实提高,认清了为谁工作、如何工作的问题,解除了思想疙瘩,才能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自觉地提高岗位技能,从而胜任岗位工作,为企业的生产服务。但是,目前不少企业把岗位培训等同于生产技术培训,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重业务轻政治、重技术轻思想的倾向,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误区,也给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在生产培训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党的教育方针是要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对企业岗位培训来说,就是要培养和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管理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

其次,是社会政治思想发展和形势发展变化对人的塑造的需要。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一个孤立、纯粹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必然和必须受到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约束和规范。从这一点出发,在企业岗位培训中必须持之以恒地对职工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形势教育,培养和塑造职工正确的思想政治情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抵制腐朽、没落、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政治思想的侵蚀,否则,就可能影响职工的身心健康,贻误青年一代的成长,这是对社会、对企业、对职工个人的极端不负责任。

第三,是加强职工职业道德修养的需要。就电力企业来说,它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强烈的服务社会、“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和“电力生产,安全第一”的原则。这种特点必然要求把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到重要的高度,把加强职业道德培养作为企业岗位培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四,是职工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岗位培训应促使职工的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知识能力、体质体能等方面和谐发展。对任一方面的偏颇,都容易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相当一部分人道德滑坡。有识之士指出:“一个人不注意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即便工作勤勤恳恳,也很容易陷入到事务主义之中去,日计有余,岁计不足,把过去学习的知识当作老本来吃,慢慢消耗殆尽,不仅产生本领的恐慌,而且会造成思想的迟钝和判断力的丧失,这是非常危险的。”

第五,是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的必然要求。首先,要促使企业职工不断自我学习,提高岗位技能,必须先做通职工思想工作。一个职工如果政治思想素质不高,对企业和自身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爱岗敬业,可以想象其对岗位培训是如何的消极和抵触。其次,企业职工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知识能力的提高起着引导作用,人文素质对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 转贴于

二、企业岗位培训的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方法和形式上的要求

企业岗位培训具有规范性、直接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同时,对岗位培训的对象在职职工来说,他们不同于青少年儿童,其知识文化,政治思想和社会阅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即具有自我教育为主的特点。因此,在企业岗位培训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以上特点,要在工作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形势的需要、企业本身的需要、职工个体的需要和不同岗位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情况做文章,切忌空洞说教,无的放矢。在突出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教育、企业文化教育,使职工加强社会责任感、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从而以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指南。

二是在方式、方法和形式上要力求生动活泼,为职工所喜闻乐见,应当像春风化雨般沁人肺腑,如润物无声般潜移默化,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僵化刻板的方式,简单生硬的作风,否则,只能使职工反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一方面,要利用岗位培训灵活多样,“短、平、快”的特征,发挥教学实践环节的特殊作用,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见缝插针,三言两语、画龙点睛,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岗位培训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职工良好的、朴素的思想政治情感,加强理论教学,发挥理论灌输的领悟作用,逐步将先进的政治和思想观念植入职工的心灵之中。再一方面,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职工的思想、观念的引导和教育,提高职工的认识水平,消除职工的顾虑和包袱,使他们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岗位工作中去。

三、紧密结合企业岗位培训,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电力企业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合格电能的重任,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同时又是一个以国家投资、国有控股为主的企业,具有很重要的社会职能。电力企业的职工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必须要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多年来,电力行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培训教育体系,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积累了许多岗位培训经验。目前,电力企业的人才需求,正向全能型、一专多能型、一岗多责型和复合型的方向发展,各企业突出地加强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工作,同时更加注重思想政治工作。

针对职工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和引导,使其安心和胜任岗位工作,是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电力企业的职工尚存在不少思想方面的问题,比如有的职工受社会上不健康文化的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滋生;有的职工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行业失去信心,在工作中得过且过;有的职工业务素质可能很不错,但是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安全意识淡薄;有的职工工作中违反操作规程,随意蛮干,习惯性违章,导致工作中出问题;也有个别职工是由于临时性的思想障碍,如家庭问题、同事关系、劳动报酬等,使身心健康受损,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如此等等思想问题,都将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职工本身的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企业的职教人员和政工人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善于抓住这类问题,及时发现这类问题,在平时培训、学习和工作中,及时正确地对职工加以引导、教育和转化。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例5

2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考

为了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符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需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加大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力度

虽说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鉴于此,学校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标,就必须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力度,对于辅导员的任用,必须确保其自身的政治觉悟,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思政理论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这里所说的培训工作,并不单单指的是政治觉悟的培训,而且还要重视教师的企业文化培训,应该让教师深入到企业当中,对企业的文化和业务进行系统学习,使其能够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全面认识和掌握,成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无论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实践指导中,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2做好顶岗实习之前的动员工作

在开展岗位实习活动之前,学校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校期间和顶岗实习期间的身份是不相同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身份的转换,做好动员工作不容忽视。进入企业之后,这种动员工作也不能懈怠,尤其是辅导员和思政导师,更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转换期和适应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让学生能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身份,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为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2.3充分发挥企业育人作用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是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中,与其他正常员工一样,实习的学生也要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学习,也要遵守企业对员工的各项制度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用人需求都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为了将企业育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应该选择一些爱岗敬业,具有风险精神的员工作为学生的实习导师,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学生在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2.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思政内容进行设置的时候,应该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确保思政教育能够符合企业发展对用人的标准。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高职院校必须对思政理论课程进行不断完善和整合,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除此之外,思政理论课内容的设置还应该结合专业与实践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活动,把优秀的企业专家请到学校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把枯燥的思政理论转化为现实案例,丰富了教学形式与教育内涵。

2.5确保校企双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致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除了会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之外,还会明确意识到,想要获得成功,单纯的依靠过硬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思想觉悟,从而知道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及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从而促进个人成长。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40-03

一、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国家高度重视家庭服务业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途径之一是必须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为此,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家庭服务业经营管理和专业人员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并抓好落实。支持高等院校和技工院校开设家庭服务业相关专业,培养从事家庭服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专业人才。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我国家庭服务业迎来重要的“黄金战略机遇期”,也为高职家政专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为高职家政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指导

课程体系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关系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家政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家政人才的必然要求。从 1988 年我国第一所家政专业职业学校武汉现代家政学校( 武汉家政职业学院的前身) 的成立,到2012年38所职业院校家政专业的开办,职业院校的家政专业经历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发展路程。目前,虽然一些职业高校抓住机遇迅速开设了家政专业,然而,其课程体系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公认的课程体系。

二、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建设目标

培养面向家政服务员、家庭护理员、家庭管家、营养管理员、家庭早教师等一线岗位,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掌握家政工作必备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具有现代家庭服务和管理理念,具备岗位任职要求必备的专门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岗位服务技能,适应现代家政服务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建设思路

高职家政专业课程建设应遵循职业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念,体现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兼顾可持续发展性,即对专业进行定位的基础上,根据行业需求分析岗位,提炼岗位作务所需技能,遵循学生个性发展选择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多层次、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三、基于岗位设置的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高职家政专业岗位定位

根据社会需求的层次性,家政专业人才规格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型、技能应用型,根据对应职业,可以分为创业管理型、教学咨询型、实用操作型。理论研究型人才属于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对象,高职层次的人才规格设定为实用操作型比较切合现实。根据对接产业、面向未来,高端引导和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职家政专业的岗位群主要包括九大岗位: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家政企业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家庭管家早教师、育婴师、病患陪护员和涉外家政服务员。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方向则为家政服务、老年服务与管理、家政企业管理、家庭营养管理、家庭事务管理、家庭早教、母婴护理、病患陪护和涉外家政(如表1)。

表1 高职家政专业岗位定位

编号 专业方向 岗位名称 编号 专业方向 岗位名称

1 家政服务 家政服务员 6 家庭早教 早教师

2 老年服务与管理 养老护理员 7 母婴护理 育婴师

3 家政企业管理 家政企业管理师 8 病患陪护 病患陪护员

4 家庭营养管理 公共营养师 9 涉外家政 涉外家政服务员

5 家庭事务管理 家庭管家

(二)高职家政专业课程结构

根据家政服务业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及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结合家政技术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了高职家政专业课程结构,主要包括公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技能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五大部分。

1、公共通识课程

公共通识课程包括由国家指定统一开设的课程,也包括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确定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一般包括思想素质课程、身体素质课程、职业素质、文化素质课程和社会交往素质。这个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家政专业的公共通识课程还要重视学生文化素养与家政基本职业素质培养,让学生爱岗敬业,诚实有信,注重效率,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如《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上应突出口头表达能力,《大学体育》课程应以形体训练、家庭养生保健为主要教学内容。

2、专业平台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是坚持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针对学科门类开设的旨在奠定基础的课程,如:家政学概论、家庭服务礼仪、家庭服务法法规等。这个课程主要的要让学生掌握有关家政学科的原理和熟悉家政行业相关政策与法规,并且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本专业中,培养他们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理解、适应并推动该专业的变革与发展。

3、模块技能课程

公共通识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是每个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为了对职业岗位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必须从九个专业方向中选择一个进行学习,即有九个“活模块”供学生选择(如表2)。每一个“活模块”都对应着一种家政职业岗位,依据其职业能力确定其核心系列课程。

表2基于“活模块”的高职家政专业方向技能课程表

4、专业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地家政市场需求和学校的教学条件在学生已选的九个活模块之外开设1-2个专业方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5、专业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最有效手段。根据家政行业的人才的要求,家政专科专业必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中,应设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三年全程贯穿,按阶段逐步深化,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至少应达二分之一。高职家政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与理论配套的课内实训、课程实习、专业认识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学生顶岗学习、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通过实践性教学,一方面使学生的家政理论知识得到及时消化,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尽早实现与家政实际工作的同步,能提前体验实际工作的需要,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高职家政专业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各种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去完成实训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充足的保障。

四、实施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开发教材中,注重课程内容与家政服务职业标准对接

由于家政专业起步较晚,目前尚缺乏比较系统的教材。因此,在实施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家政专业老师首先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在对家政职业岗位充分调查与研讨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梳理出构成家政服务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分辨出支撑该职业的知识与技能,确定相近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使教材内容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生产实践的需要。在开发高职家政教材过程中,要让家政企业参与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使家政企业用人标准,家政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与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素质与家政专业技能相对接

家政服务的工作环境在家庭,属于高接触劳动职业,要求家政从业人员要有高尚的人品、较高的情商、得体的礼仪以及得体的交往能力,同时不宁自信、整洁、勤快和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在家政相关理论知识的习得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把家政服务业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渗透于其中,而且要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文化、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文化熏陶,使他们能够较好的认识自我、关注他人,充满人文关怀。

(三)实践教学中,注重家政理论与企业实践相对接

高职家政人才培养必须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内实训与实际家政员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使之更贴近家政类工作的真实环境。要教室建设成为相似或等同于企业一线生产机构,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工作环境,实施“校中企”的实训模式。同时,学院与家政企业共建“企中校”,让学生在公司顶岗实践,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实现学生到毕业离校时可以一脚跨出校门直接踏上工作岗位。

(四)教学评价中,注重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对接

家政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能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 考核目的不仅考察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也需要检验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决定的考评方法,学生肯定只重视书本理论,轻视实践应用,没有办法达到家政技能的教学目标,因此要改革教学评价,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训相结合,并构建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在教学考核过程中,与职业技能相关课程侧重应用考试和操作考试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家政师、养老护理员、早教师、育婴师、公共营养师等资格考试。此外,在平时的家政课程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全面、直观、正面的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别人的优点和特长,以评价促进学习,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整改意见。最后教师对学生操作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对项目用到的知识加以梳理。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具体改进的建议等,让学生可进一步改进,从而提高家政知识的综合掌握。

参考文献:

[1]胡艺华.我国家政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N].湖南日报,2012 年4 月15 日第 003 版

[2]闫文晟.我国家政职业教育发展出路探究[J].成人教育,2012,12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例7

企业的岗位培训是一种以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为目标的培训方式,它有着最广泛的培训对象,最直接地面对各个岗位和职工个人,因此紧密结合各种岗位培训活动,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企业岗位培训现状和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企业的岗位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指对从职人员进行岗前、在岗、转岗的职业性训练,是职业培训中一种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具体地说,岗位培训是按岗位工作的需要和岗位规范的要求,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从业人员进行的以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工作能力或生产技能为目标的定向培训。因此,岗位培训不单单是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或技术业务能力,它还必须以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前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确实提高,认清了为谁工作、如何工作的问题,解除了思想疙瘩,才能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自觉地提高岗位技能,从而胜任岗位工作,为企业的生产服务。但是,目前不少企业把岗位培训等同于生产技术培训,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重业务轻政治、重技术轻思想的倾向,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误区,也给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在生产培训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党的教育方针是要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对企业岗位培训来说,就是要培养和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管理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

2.社会政治思想发展和形势发展变化对人的塑造的需要。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一个孤立、纯粹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必然和必须受到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约束和规范。从这一点出发,在企业岗位培训中必须持之以恒地对职工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形势教育,培养和塑造职工正确的思想政治情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抵制腐朽、没落、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政治思想的侵蚀,否则,就可能影响职工的身心健康,贻误青年一代的成长,这是对社会、对企业、对职工个人的极端不负责任。

3.职工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岗位培训应促使职工的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知识能力、体质体能等方面和谐发展。对任一方面的偏颇,都容易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相当一部分人道德滑坡。

4.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的必然要求。首先,要促使企业职工不断自我学习,提高岗位技能,必须先做通职工思想工作。一个职工如果政治思想素质不高,对企业和自身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爱岗敬业,可以想象其对岗位培训是如何的消极和抵触。其次,企业职工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知识能力的提高起着引导作用,人文素质对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

二、企业岗位培训的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方法和形式上的要求

企业岗位培训具有规范性、直接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同时,对岗位培训的对象在职职工来说,他们不同于青少年儿童,其知识文化,政治思想和社会阅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即具有自我教育为主的特点。因此,在企业岗位培训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以上特点,要在工作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形势的需要、企业本身的需要、职工个体的需要和不同岗位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情况做文章,切忌空洞说教,无的放矢。在突出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教育、企业文化教育,使职工加强社会责任感、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从而以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指南。

2.在方式、方法和形式上要力求生动活泼,为职工所喜闻乐见,应当像春风化雨般沁人肺腑,如润物无声般潜移默化,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僵化刻板的方式,简单生硬的作风,否则,只能使职工反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一方面,要利用岗位培训灵活多样,“短、平、快”的特征,发挥教学实践环节的特殊作用,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见缝插针,三言两语、画龙点睛,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岗位培训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职工良好的、朴素的思想政治情感,加强理论教学,发挥理论灌输的领悟作用,逐步将先进的政治和思想观念植入职工的心灵之中。再一方面,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职工的思想、观念的引导和教育,提高职工的认识水平,消除职工的顾虑和包袱,使他们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岗位工作中去。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7-0032-05

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将“现代学徒制”列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并提升为国家教育战略。同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同年8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工作重点和要求。2015年1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2号),拉开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序幕。经过申报、遴选,同年8月,教育部公布首批试点单位,包括试点地区(含计划单列市)(17个)、试点企业(8家)、试点高职院校(100所)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13家)。同时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也紧锣密鼓地进行,随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不断深入,现代学徒制得到广泛认可,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但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不尽如人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实施的必要性

对比传统学徒制发现,传统学徒制又称手工学徒制,是传统手工作坊或店铺中通过师徒共同劳动,在一种高度情景性的环境中师傅指导徒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技能传承方式。其特点在于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过程,强调学做结合、边学边用、全程指导等。而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传统学徒制而提出的,是它的发展和创新[1]。现代学徒制是政府引导、行业协会深度参与,依托校企深度合作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育人的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见图1。其强调边学边用,边生产边学习,学用融合、产学融合,学中做和做中学,强调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既兼顾理论学习系统性,也要求岗位实践全程教育,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并在法律保障条件下的一种双元育人模式。

“现代学徒制”中的“现代”涵义是针对传统学徒制而言的,“现代”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学习主体由单一的徒弟身份转变为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2],既有学生的理论学习任务,也有徒弟的岗位实践任务,学生(学徒)两种角色的融合表明了学习过程势必是理实一体、工学交替的结合;地位从原来的从属于师傅,由师傅养活徒弟,转变为师徒平等并受法律保障;时间和空间上由单一的在作坊或店铺工作,转变为时间和空间上都“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时间上工和学交替进行,空间上在学校与企业间交替进行;考核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传统学徒制是由师傅进行单一实践考核,现代学徒制则由企业师傅和高校教师共同考核,学生(学徒)还可接受行业协会职业能力鉴定或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等。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理实兼备人才的迫切需要。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理实交替锻炼的育人模式,主要针对传统学校技能教育的缺陷,按照技能学习的内在规律,既强调理论学习重要性、适用性和针对性,更强调岗位能力锻炼的真实过程、实际情景和养成规律。因此,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学生(学徒)获取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理实兼备人才的迫切需要。二是精湛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出路。现代学徒制体系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停留在工作现场的单一培养,更强调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在真实场景中经历由反思到实践再到顿悟的质变过程,是经过理实反复训练后掌握的能力、技巧和诀窍。因此,现代学徒制就是培养掌握工作能力、技巧和诀窍并具有变通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精湛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关键核心。现代学徒制模式有利于“工匠精神”传承和生产技能传递[3],在现代生产工具、工业生产设施、工艺流水操作等技能绝活体系的融合中,最终体现在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上。现代学徒制依托校企合作,跨越校企空间,学生(学徒)交替在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间揣摩和体悟,在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间磨合与认同,不仅培养了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贯通,而且培养了他们执着、耐心、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了崇尚劳动、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创新创造的“工匠精神”。

二、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制约因素

(一)国家顶层设计和法律法规制度不到位

从国家层面来看,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意见主要在国务院和部委的文件中,都是导向性和建议性的措施[4]。具体实施层面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缺失:一是相关制度法规的缺失。现有《职业教育法》《劳动法》中条款对“现代学徒制”的阐述相对滞后,实施主导性意见主要存在于教育部门的政策性文件中,相关内容仅仅是“意见”,这些“意见”不同于法律法规,没有强制性作用。如对双元育人主体职责、企业责任与义务、师傅职责和待遇等都是建议性的;对学生“学徒”身份,也缺乏明确规定,其社会地位、薪酬福利、保险安全等基本无法保障。二是缺乏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主要表现为缺少配套系统的实施条例和实施细则。如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职权、义务、违约等方面,建议的多,规定的少;在调动企业参与意愿方面,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到位,鼓励的多,落地的少;在企业师傅的任职资格、职责范围、薪酬待遇、培训考核等方面,模糊的多,明确的少,制度基本处于空白。

(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与教学标准不匹配

建立科学、系统的专业教学标准以及相应的认证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之所以能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国家资格认证框架体系已经非常完善[5]。可以说国家认证体系与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的基石。2012年,我国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制定了410个专业基本教学标准,对提升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数量和种类上还不够,还缺乏全覆盖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和监督体系。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依据职业分类确定实行就业准入的66个职业目录,数量上与专业教学标准不对应,职业认证体系与专业教学标准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和范畴,职业培训、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结果评价等各方面的衔接性都有待完善。

(三)过度自由人才市场制约各方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用工需求是企业的最大利益点,对企业而言,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主要是获取人力资源回报,如果可以不必花费太多成本就能从劳动力市场招聘到想要的人才,这种情况下,何必自己花力气去培养人才,实力强的企业大多提倡“天下人才尽用之”,这种观点更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大阻力,因此可以说,完全自由化的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大障碍。在完全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中,对师傅而言,最担心是所培养的学徒有可能和自己竞争就业[6]。在这种环境下,师傅不会心甘情愿地给学生(学徒)传授技术绝活,只会传授一些基本技能,很难达到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目的。对学生(学徒)而言,就业市场呈现高流动性,他们会对自己是否有必要积累精湛技能表示怀疑,也会对执着专研一项技能失去定力。

(四)职业教育体系缺陷导致升学路径狭窄

学生(学徒)毕业后一般获得中专或大专学历。国内还明显缺少职业层次的本科教育体系,导致学生的升学路径狭窄[7]。目前研究生学位主要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学术学位占主要位置,这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并不适应,专业学位部分高校也是形同虚设,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依然按照学术体系培养模式,没有落实“专业学位”的真正意义。在面向职业高校的升学考试中,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仍占很大比例,专业技能考核比重仍较低,这种考试制度很难使学生(学徒)专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教育应打通本硕博学历的职教体系,更大比重的考核专业技能,形成专门的技能型本硕博培养体系,与学术型培养体系分开或并行,同时建立技能型与学术性学历体系互认的“立交桥”。

三、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制度对策

(一)厘清主体的工作职责

实施主体的职责在法律法规、实施条例、实施细则和各种落实文件中都有体现,应加以明确,制定详细的职责清单。

政府的职责。完善法律法规,修订和制定《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现代学徒制实施条例》等法规,明确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详细规定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学徒)在其中的责、权、利。颁发详细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目录和职业标准,制定详细的课程框架体系、专业教学标准、职业资格认证等文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校企合作,从税收、场地、设备设施、经费、人员等方面制定激励企业参与的优惠政策;加强监督监管,促进现代学徒制的组织和实施。

行业协会的职责。积极参与职业资格标准建设,组织校企专家参与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组织和实施职业资格考试、职业能力鉴定等。代表行业内企业的利益诉求,包括调研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岗位信息,宏观上帮助企业与高校对接;制定本行业的企业师傅资格认证标准,加强师资考核、质量保障等。

企业或第三方培训机构的职责。设置专门机构或安排专门人员与政府机构、高校对接;主动承担校企合作职责,落实政府、行业协会的规定;把现有工作岗位更多地开发和设计成工作岗位―关键技能―课程体系对接的学习型岗位;参与高等院校教学研讨、专业认证、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材编写等活动;落实企业师傅的遴选、培训、任务安排、资金等;组织实施现代学徒制实施条例规定的企方任务。

高校的职责。主动对接校企深入合作,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来确定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以生产岗位技能需求来确定教学标准与教学过程;依据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对课程体系优化设置和改革;主动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具有延伸性、补充性和更新性的教材,根岗位能力需求编写教辅资料,编写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匹配的教材,实现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的紧密结合;组织实施现代学徒制实施条例规定的高校的任务。

(二)完善具体的工作机制

1.多方主体协作工作机制

校企合作不仅是校企层面的合作,政府层面应形成自上而下、层次分明的组织和运行体系。以立法形式加强政府、行业协会、高校、企业的责权利,明确统筹规划、组织管理、评估监督、具体实施的合作机制,明确失责的约束与惩罚措施。政府引导,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和学生(家长)四方参与的协作机制,对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实施细则进行详细认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保障各方利益。政府出台实施条例,对现代学徒制组织管理、企业与学校职责、激励与保障机制给予规定,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建立政府为主导,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协会实施,企业与学校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8],对企业、学校的培养过程、教学标准、岗位设置、师徒指导等进行监督监管,保障教育质量。建立一个包括教育部门、人社部门、财政部门、行业协会等在内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和提供政策、制度、资金保障。

2.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在于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利益根本点在于企业的需求。因此,在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上,应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根本点,招生计划应更多地满足岗位需求,推进高校和企业联合招生,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根据岗位技能需求,校企共同研制培养方案、教学标准、计划安排,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实施教学、组织考核等,做到校企融合的全程育人。校企合作根据所需探讨“工学交替”的最佳模式,采取弹性学制、学分管理,允许灵活多样的分时段、分阶段学习获得学分,建立严格的学分获得和认定制度,落实岗位训练过程中的表现“优秀”累计次数与学分转换制度。校企双方主动保障学生基本权益,落实校企共担的基本薪酬、保险、安全等事宜[9]。校企共同实施考核,创新评价方式和考核制度,将学生(学徒)的学习过程、关键技能掌握程度、职业素养、岗位职责、学习态度等全部纳入考核。校企共同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师傅组成的“校企合作教研室”,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落实理实训练过程的分工与职责。

3.赋予行业协会更多职权

政府应更多地简政放权,让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管理,完善行业协会工作机制[10]。政府应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实权”,允许其在法律法规制度内行使权利。明确行业协会在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能力鉴定上的角色,对于岗位需求量大的行业由政府组织职业资格认证,对于岗位需求量小且属于小行业的职业可由行业协会自行组织职业能力鉴定;建立行业协会对本行业内岗位需求量的统计年报制度,以掌握企业岗位数量与规模。行业协会有义务督促和指导企业落实现代学徒制,组织和实施职业资格考试与职业能力鉴定。在培养模式上,我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主要是订单班或冠名班,一般适合于大企业或用工量大的企业,但对于经济规模小或用工量小的企业则不适合。小企业无法采取订单班培养,应发挥行业协会的工作职能,引导企业采取片区或同类型小企业联合与高校合作共同实施订单培养,这样有利于整体调控,增加岗位数量,节约培养成本。

(三)建立详细的标准体系

1.健全职业能力认证标准体系

出台国家职业资格能力标准体系,建立全覆盖的职业总类体系(目录),建立和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按职业总类目录颁发职业Y格证书,对于人才需求量少的特定小职业,可以通过职业能力鉴定颁发职业能力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严格按照职业能力标准鉴定学徒职业能力,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和权威[11]。建立职业资格上岗制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可以在行业内自由流动,全行通用。建立普教与职教交叉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教育体系和“立交桥”,打通中职、专科、本科、专业硕博学位的培养通道,满足学徒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互认制度,如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与高级职称或硕士学位互认,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与中级职称或本科学历互认等。

2.制定关键能力培训标准

政府主导,由行业协会、企业(主管、师傅)、高校(领导、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制定培训标准。行业企业熟知岗位技能标准,应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主导作用,联合高校参与制定从理论体系到技能体系一体的培训标准,包括与职业资格相匹配的培训纲要、培训内容和技术规范以及岗位本身所需的特定技能标准和可迁移的基本技能。高校应结合职业能力标准把培训标准细化到课程体系中,把关键职业能力转换成核心课程内容,企业应结合职业能力标准把培训标准落实到岗位技能培训中,把关键职业技能嵌入岗位技能培训中。高校和企业应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职业能力鉴定内容)和培训标准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

3.建立企业师傅资质认证标准

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培训的主体,其经济规模、信誉品质、岗位容量、师傅素质等都是影响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因素。经济规模、信誉品质、岗位容量是宏观的因素,可以通过政府或行业协会鉴定进行认证,只要通过认证,企业即可承担学徒制培养。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企业师傅的资质认证问题,政府或行业协会应出台不同职业的企业师傅认证标准,对企业师傅的技能、品德、学历、职称等各方面进行规范,实施认证上岗。获得认证上岗的企业师傅根据培养学生(学徒)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到政府领取师傅津贴,对培养质量较高的师傅进行物质和荣誉奖励[12]。

4.制定培训过程监管工作标准

出台各类职业教学培训和监管工作标准。教学培训标准主要是指政府或行业协会制定的教学培训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个纲领性文件下由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习岗位与生产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标准[13]。明确学校和企业在培训过程中各自的职责,明确学生(学徒)理论学时与岗位学时,做到对参训时间、内容、要求等都有标准可依。培训过程监管是质量监管的关键环节,国家、行业协会、企业、学校都是监管主体,设立资格证书监管、学徒制运行监督、教学培训指导、技能实训督导的全覆盖监管制度,建立分层级、分职责立体式质量监管体系,采用各种方法对实训过程监管,健全“管理手册”和“跟踪单”制度,登记学徒身份、实训计划及实训过程等关键信息。

5.夯实能力为本过程评价标准

建立现代学徒制考核的学习过程、操作技能、工作环境的综合考核制度[14],完善和夯实崇尚一技之长、凭能力不唯学历的评价体系、以过程为评价点,客观评价学生(学徒)在真实场景中的职业能力,重点考核工作岗位中关键技能的嵌入能力,从技能水平、操作能力、熟练程度、应变技巧等方面把握。从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健全评价标准,分类、分层制定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考核评价标准,尤其应确定岗位关键能力的评价标准。实施多元主体包括教师、师傅、企业在内的多主体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层级。制定详细评价过程的跟踪体系,建立流水记录的“管理手册”和“跟踪单”。增加年度评价考核的次数,允许学生(学徒)无限次参加评价,直至达到合格为准。

参 考 文 献

[1]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30-38,117.

[2]吕玉曼.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背景、现代性及实施条件[J].职业教育研究,2017(2):5-9.

[3]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4]李梦玲. 中西方现代学徒制比较研究――基于政府职责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5(7):29-34.

[5]关晶,石伟平. 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77-83.

[6]贾文胜,潘建峰,梁宁森.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制度瓶颈及实践探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47-53,119.

[7]莫志明.我国职业教育立交桥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4(2):61-64.

[8]李忠,亓婷婷.德国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法律保障及其启示――基于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的文本分析[J].职教论坛,2017(4):86-91.

[9]高志研.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6-11.

[10]胡文鹏,鲁丽彬,刘静.利益的博弈与补偿:行业协会参与现代学徒制改革的动力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6):35-39.

[11]贾文胜,梁宁森.瑞士现代学徒制“三元”协作运行机制的经验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5(25):38-43.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57-02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性,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除了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功能外,还有面向行业企业、面向岗位的现实需求。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出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发挥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强调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学资源,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工作经验的企业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整体情况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 很多高职院校都感觉到校企合作无法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许多校企合作项目成为学校的“一头热工程”。有些企业短视地认为校企合作是一种负担,有些企业碍于情面勉强接受,最终使校企合作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有一些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协议上,这种状态的校企合作效果可想而知。

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专业性不强 学生都希望通过顶岗实习提升自我,受到系统的培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在很多校企合作项目中,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都是辅岗位,技术含量比较低,学生的专业技能无法得到很好的提升,甚至有些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实习更无法达到锻炼专业技能的预定目标。

实践经验传授效果不佳 学生在企业实习时普遍感觉到在实践经验传授方面缺乏师傅的真传,很多学生在实习后表示实习很难深入。

政府有关部门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国家缺少激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学生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政府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法规,引导全社会支持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如合理的减税、免税政策等,通过政策保障高职学生顶岗实习高质量地进行。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构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构建:第一是运行保障系统。发展高职教育一定要坚持走“政府主导”的路子,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要建立与完善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通过政策法规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调动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为高职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可以采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学校主体”模式,即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市服装行业协会合作共建温州服装学院,市政府将温州服装创新平台设在该院;行业协会则在合作中牵线搭桥,推荐行业龙头企业与学院合作,推荐毕业生,提供行业最新资讯和合作项目等。第二是实施操作系统,主要是学校和企业合作育人的具体操作,是工学结合的核心。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并进行周密的策划和准备。第三是运行监控反馈系统。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状态及效果等情况进行监控管理,对工学结合过程和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可以设计基于网络的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供学生、企业、学校管理部门随时了解顶岗实习教学的信息。第四是运行动力系统。要以合作双赢为基础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动力系统。学校为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为企业培训员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培训基地,为学校提供实训教学场所和最新教学设备,为学校提供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找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思路 要实现企业与学校合作育人,必须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第一,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高职人才培养课程的确定是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以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等。所以,课程开发要充分听取和吸收企业专家的意见,要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按岗位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形成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保证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第二,共同组建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一段时间,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校内教学与企业要求更好地对接;另外,可大量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第三,改革考核方式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方法需要进行改革,考核内容要更加突出专业技能考核和形成性考核。如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以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以完成指定项目取代课程考核;强化过程考核,用操作演练达标测试取代考试等。第四,教学组织灵活化。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时间灵活,因为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过程要做到理实一体化,就应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目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集中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配合一个模块内容的学习,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第五,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高职院校要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各种制度的建设工作,要与企业共同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兼职教师管理等制度的建设,把握好企业经营与教育教学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第六,改革教学方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做”一体化有了更丰富的形式,如可采取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企业环境,体验工作规范,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参观、观摩、模拟,增强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时可引进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在学生学习方面,首先告知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走进企业进行岗位体验,以真实工作环境为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体验职业角色,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赵春晓,张彩虹.浅谈“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职教办学模式[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62-64.

[2]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3]王向红.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51-154.

[4]赵锦,李名梁.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高职实训教学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0(8):26-30.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例10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人力资源是企业内部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带动了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被称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我国中小企业在受到经济环境、政策变化以及人才、市场等多方冲击下,行业整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自2016年下半年起,各种原材料成本费用持续上涨,从石油、钢铁到纸张,无不价格飙升。不仅是国内企业受到严重的影响,国外各类企业也遭遇了业绩的大幅下滑。在政策与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大多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在谋求转型时,通过提高自身人才利用效能,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和能力,满足企业岗位工作,从而突破当前的困境,是当前关注与研究的重点问题。

另一方面,自2015年开始,主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新常态”的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将向分工更为复杂且结构更合理的新常态经济模型转变。同时,从2016年开始,去产能与供给侧改革也是当前经济改革的两个主要方向。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内的中小企业如何能够适应新常态环境,需要增强意识,转变观念,加快梳理经济和管理的思路。虽然当前大部分企业对岗位管理都十分重视,但新常态经济环境下,人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对于企业岗位管理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特别是供给侧改革,要求企业自身提高需求和服务的水平,充分使用科学、完整的岗位分析及人才测评的方法。同时,这也是当前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经济形势不好且受到国内其他因素冲击的不利背景下,能够切实提高效益,走出新局面的根本措施。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供给侧改革下的人才岗位优化,是本文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当前已经步入2017年。因此,如何在这个紧要关头,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自身特点,走出一条企业人力成本提升、人岗匹配的新路线,以彻底解决在当下供给侧改革以及面对新常态经济环境下的挑战,是无数中小企业的巨大课题。本文即以此为研究对象和研究背景,提出了“毛巾理论”模型。同时,结合理论,以公司为案例,充分阐述了“毛巾理论”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并对岗位匹配的模型进行了论述,采用数据分析的相关方法和理论,为公司提供理论和数据依据以及分析结果,从而为其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以充分满足人力资源与岗位匹配的需要。

二、相关概念与支撑理论

(一)基础概念

1.人岗匹配。人岗匹配就是根据个体间不同的素质及特点,将人员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为岗位挑选最合适的人选。具体有两层含义:第一,岗需其才,即该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素质及能力的员工;第二,人适其岗,即员工可以完全胜任该岗位。其核心是使人岗的匹配达到最合理的状态,即员工在该岗位上能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该岗位也能给员工以最大的满足,从而获得绩效最优、双方满意的结果。

2.岗位管理。岗位管理是以企业战略、员工素质、企业环境、企业规模、技术含量、企业发展等因素为依据,通过对岗位的分析、设计、配置、培训、规划、考评、激励与约束、调整等一系列的过程控制与监督,实现因岗择人,并在人员与岗位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员工与岗位、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最佳配合,以发挥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毛巾原理”理论及应用

1.“毛巾原理”的概念。所谓“毛巾原理”,其引入的现象是平常人们在洗脸时,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用大号毛巾,儿童用小号毛巾,这样毛巾和使用者的脸型的大小是对应的。如果不按这个要求,使成年人用小号毛巾,其就要翻来覆去地擦很多遍才能全面擦完;而儿童如果用大毛巾,就会费过多的水把毛巾拧湿,而且其力气小,无法将毛巾拧干,时间上和力气上都要花大量成本。因此,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这样反常规地使用都会造成不佳的使用体验和结果。

这反映在企业管理中,就是高级人才要分配到高级岗位中。对于学历高,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如果放在基层,从事体力劳动,可能几年的锤炼也不如一线一个工人一个月的效率高;而能力较差或者经验不够丰富的劳动者,如果要硬生生地推向高级领导岗位,可能位置到了,思路和视野都跟不上,这就是人岗不匹配的现象。因此,“毛巾原理”本质上就是企业人岗不匹配情况下,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其改正完善到人岗匹配的高效状态下。

2.“毛巾原理”中反映的位匹配。对于“毛巾原理”中反映的问题,在管理学中就是人岗匹配的问题。其给我们在管理上的启示:合适的岗位用合适的人,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避免小马拉大车或大马拉小车的资源不匹配情况。从供给侧上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去生产,合理、精准地使用社会资源,避免需求小而供给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在企业管理中,人岗匹配应处于所有岗位管理活动的中心,岗位管理的活动都应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而“毛巾原理”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人岗匹配应当既是岗位管理的起点,又是岗位管理的终点,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员工与岗位的匹配,提升组织的整体效能与竞争力。

(三)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

1.供给侧改革的提出。2015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对于经济实行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显示高层的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出现调整,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提法正逐渐淡化,供给侧改革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

2.外延和内涵。主席在前段时间召开了重要领导小组会议,在会议上提出要提供高质量的供给产品,同时供给速度也要提高,要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供给侧结构性上,重点提升供给的品质和速度。在当前“供需错位”的现象下,供给侧改革有两个目标需要实现:一是有些行业的生产要素并不能完全地被有效利用,要试图将未能利用的要素变为生产动力;二是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行业提供充足的资本、劳动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3.能级对应原理。能级对应原理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根据组织成员的能力强弱情况对其岗位和工作进行安排,使员工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组织工作得以最好的完成。

组织机构中不同环节与层次的员工所处的地位是有差别的,不同环节和层次的员工对组织目标完成所起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但所有环节和层次的人员对整个管理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必需的组织结构元素,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能力的差别是必然、客观存在的。因此,管理者必须根据员工能力的差别,设置不同的管理层次,制定不同的工作任务和职责,配置不同的薪酬和权力范围,使所有不同能力的员工在所适合的岗位上展现自身最大的能力与价值。

三、基于“毛巾原理”的人岗匹配的问题与解决

(一)人岗匹配的意义

企业岗位管理中的人岗匹配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岗匹配是企业顺利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企业只有达到人与岗位的合理配置,才能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更好地落实企业的各项发展战略,最终顺利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人岗匹配是促进员工素质不断提高的强大动力。企业会不断增加新的岗位或者对原有的岗位要求进行调整,进而对岗位所在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实现了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

3.人岗匹配是企业内部竞争公平的有效途径。人岗匹配将竞争的起点公平、规则公平与结果公平这三者进行统筹考虑,有助于实现组织内部的公平竞争,提高组织的效率,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基于“毛巾原理”的企业员工岗位管理模型设计与计算

1.企业人岗匹配度的计算公式。设员工能力为A(各个要素为Ai),对应的岗位要求为B(各个要素为Bi),xi是根据岗位要求Bi的情况对于员工能力Ai评价的分数。其中,i=1,2,…,m。具体如表1所示:

设员工的职业期望为C(各个要素为Cj),对应的工作满意度为D(各个要素为Dj),yj是根据职业期望Cj的情况对于工作满意度D1评价的分数。其中,j=l,2,…n,具体如下表2所示:

设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权重为P,员工的职业期望与工作满意度相匹配的权重为Q,并有P+Q=1

设xi对应的权重为Wi(i=1,2,……,m),并且:

设yj对应的权重为Wj(j=1,2,……,n),并且:

由此得出,该岗位的人岗匹配度为:+

2.基于“毛巾原理”的模型设计。根据“毛巾原理”的基本思想,本文设计了岗位匹配的模型,如图左边相当于毛巾的使用者,右侧相当于毛巾本身,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人岗匹配。员工方面包括员工素质和职业期望两方面的因素;岗位方面包括岗位要求和工作满意度两种因素。其匹配模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对使用者(员工)和毛巾(岗位)分别而言,员工素质的情况决定其职业期望,不同素质的员工对于自己业的理性期望是不同的;而职业期望也会督促员工向着期望目标不断努力,从而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岗位要求的合理程度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高低;而工作满意度及时反馈给企业,企业通过分析具体情况,会对工作要求内容作出一定的调整,从而使员工和岗位都能不断努力,逐渐提高。

从员工和岗位的匹配角度来看,员工的素质应符合岗位的具体要求,通过达到岗位的具体要求体现出员工的素质,达到员工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匹配;工作满意度应满足员工的职业期望,通过满足职业期望体现出岗位的价值,达到职业期望与工作满意度的匹配。通过这两组匹配达到员工与岗位的全面匹配,从而最终实现人岗匹配。

3.人员配置。通过对岗位要求和员工素质的分析以及员工职业期望与岗位可提供条件的比较,然后结合人岗匹配度计算方法,对各个应聘者与岗位的匹配程度进行计算,并将结果进行排序,最后通过结果进行人员配置。

四、结论与展望

(一)本文总结

2014年底,主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明确的新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将向分工更为复杂且结构更合理的供给侧改革以及新常态经济模型转变。而在这个大背景下,人力资源是企业内部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带动了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被称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在受到经济环境、政策变化以及人才、市场等多方冲击和政策与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大多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在谋求转型时,通过提高自身人才利用效能,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和能力,满足企业岗位工作要求,提高人岗匹配程度,从而突破当前的困境,是当前关注与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研究内容为理论与案例并重,首先根据人岗匹配的需求提出了“毛巾理论”,然后根据这个理论对于当前人岗匹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对于人岗匹配程度的计算、模型设计和人员配置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再根据这个理论模型,结合企业公司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于公司的岗位管理问题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给出了解决思路以及结果验证,并结合当前的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对于优化给出对策。

(二)研究展望

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和资料的有限,本论文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未来的研究可将文化差异、经济水平、国家政策等因素放在一起构建模型,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考察这种差异性的本质。最后,未来的研究还要围绕企业、公司服务市场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盈利模式创新等全方位的创新。

(作者单位为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邢渊.国际企业人岗匹配管理模式――设计与营建[国信][J].建筑,2012(12):49+51.

[2] 陈春玉.浅谈建设项目企业岗位匹配动态管理和控制[国信][J].福建建设科技,2015(4):88-91.

[3] 裴惠宁,孙敬涛.我国企业岗位管理制度[国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7):56-58.

[4] 徐大图.企业岗位的确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5] 董士波.对全生命周期企业岗位管理的思考[国信][J].商业经济,20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