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改革方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12-30 16:58:41

改革方案

改革方案例1

1、以岗定员,破除岗位终生制。站先后对专业技术岗位(会计、票证、政工、出纳、监控)业务强的工种采取考核聘用,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创性,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增强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对管理岗位竞聘录用,建立体现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等级原则,推行职员制度,我站将先后对站委班子成员,按实际工作能力态度进行考核调配竟聘。

2、工勤人员由本人申请,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合理配给,并制定相应的进出管理办法,达到双方满意,互惠互利。

3、稽查、收费、炊事员七个班长岗位进行竟争,实行优化组合,经站委审核,签定目标责任状方可上岗。

二、工资制度改革

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站拟定对所有干部职工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工效挂钩,拉大工资档次。改革方案:打破档案工资制,实行基本生活费、岗位工资,效益工资与费收任务挂钩,以费收名次为标准,分五个档次拉开工资差距。副站长按值班日费收总额分三个档次:第一名:310元效益工资 岗位工资 基本生活费;最后一名:210元的效益工资 基本生活费 岗位工资;从而拉大管理干部之间的工资距离,充分发挥他们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班长实行竞争上岗,班员进行优化组合。经站委会考核后,签定费收任务完成责任合同,班长对下达的任务指标,逐月进行分解,完成月任务的拿全工资,欠收及超支按完成任务的百分比进行发放。收费班共分五个名次,费收第一名班长当月工资为:基本生活费200元 岗位工资700元 效益工资290元,合计1190元。费收第五名班长当月工资为:基本生活费200元 岗位工资700元 效益工资90元,合计990元。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相差200元。职工设立最高或最低奖赔制度,完成月计划但费收又最高的班组,人平奖50元,月计划未完成但费收又最低的,人均扣30元,连续三个月完不成月计划的班组,免去其班长职务,同时对其班组进行整改,实行未位轮岗制,还不享受年底评先评优。财务、行管、稽查人员每月月底经站长按稽查管理条例进行综合考评,再发放效益工资。

三、对目前运行工作时间进行调整

将现在4班3运转工作6小时改为5班3运转工作8小时。这是结合我站的工作实际,从考虑职工的切身利益从发。经过考证:一是减少了职工上下班的乘车次数(每月要减少往返10次);二是给职工带来更多的休息时间(每月在原来的基础上要多休息4天)。三是减少了后勤食堂的就餐人员(每天至少要减少5人次)。

四、后勤改革

为了搞好20__年后勤保障服务,加强管理。本着以节约为主,彻底打破“大锅饭”的原则。根据收费站干部职工工作性质,合理制定出每月供应工作餐。同时与站电工签订责任合同,对电器设施(电灯、电话、配电柜、电线)进行定期检修。严格计划用电(年度计划32,000元)每月电费不得超支。如有节余、超额按15进行奖、罚,计入当月工资。

改革方案例2

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一)实行铁路政企分开

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负责拟订铁路技术标准,监督管理铁路安全生产、运输服务质量和铁路工程质量等。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专运、特运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

不再保留铁道部。

(二)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将卫生部的职责、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配置,组织制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拟订计划生育政策,监督管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等。

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订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

不再保留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三)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是,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等。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和检验检测机构划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保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承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挂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农业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将商务部的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农业部。

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单设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四)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监督管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机构和业务以及出版物、广播影视节目的内容和质量,负责著作权管理等。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加挂国家版权局牌子。

不再保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五)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

将现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由国土资源部管理。主要职责是,拟订海洋发展规划,实施海上维权执法,监督管理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等。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

为加强海洋事务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统筹协调海洋重大事项。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国家海洋局承担。

(六)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

将现国家能源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提出能源体制改革建议,负责能源监督管理等。

不再保留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改革概念:

改革方案例3

1.教学内容

《建筑CAD》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建筑平面图、建筑施工图、建筑结构图、立面图、剖面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建筑工程绘图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可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软件奠定扎实的识图和绘图基础,能加强学生自学其他专业软件的能力,为将来的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2.教材建设

建筑CAD 张煜 李伟珍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3.教学条件

多媒体

网络资源(我要自学网、学习通)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多媒体机房授课,采用集中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授课中注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的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和教学管理软件。

(2)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在学习指导中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际绘图能力。

(3)通过“我要自学网”、“学习通”等网络资源进行拓展训练

5.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坚持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用案例导入、由简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通过项目分析和任务驱动的方式,达到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为了强化学生过程性学习的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考核形式改革总体目标、主要措施思路、步骤及预期效果

1.考核形式改革总体目标

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以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为主。学生后期无论从事何种建筑专业工作都不可避免的用到该软件。因此,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强化了对过程性学习的监控,采取多种考核形式,如期中期末测试、作业质量成绩、拓展训练完成情况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CAD技术能力,以培养适合建筑行业需要的工程应用人才。

2.考核形式改革主要措施思路

(1)过程性考核占比60%,其中包括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表现)10%、实验作业(作业次数、作业质量)30%、期中测试(小综合测试)20%;另外,推荐学生学习我要自学网上相关CAD课程,并在后续课堂讲解过程中穿插其中。

(2)期末考试占比40%,期末一般采取类似于CAD等级考试的模式,综合考查学生应用AutoCAD软件进行读图、识图、绘图等能力。其内容基本涵盖本学期课程内各个知识点,通过此次考试能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内容掌握情况,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3.考核形式改革步骤

(1)开课前期,做好考核形式改革的准备,并告知学生,具体综合考评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及要求;

(2)开课过程中做好过程性考核的监控工作,对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进行记录、评定,便于后期的统计;

(3)开课后期,对过程性考核的各部分内容进行梳理,确定取消考试资格学生名单;

(4)课程结束后按比例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4.考核形式改革预期效果

改革方案例4

将原来的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实施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是很多地方中考改革的一种重要做法。由于学业水平考试是一种全面考查,促进了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也有利于督促学校开足开齐课程,从根本上扭转“考什么、学什么”和“考什么、教什么”的群体性偏科现象,利于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利于促进初高中学科知识的有效衔接。同时,“两考合一”也避免了重复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试负担。

这一做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由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统考科目涵盖了初中阶段设置的主要科目,考试科目过多,特别是一些科目考试放在初二下学期进行,使学生过早地处于备考状态,压力和负担明显加重,且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二是由于“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存在功能上的差异,相对于“选拔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难度有所降低,使得学生成绩的区分度变小,高中招生的筛选难度加大。目前通过增设附加题等方式体现“选拔性”,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由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多、次数多,学校组织考试的管理难度加大,经济负担加重,传统的“以考养考”方式难以为继,需要财政投入予以保障。

风向标:尽管推进“两考合一”,实施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应当成为改革的基本方向。与此同时,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设置、考试方式、命题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等有待进一步探索。

考试成绩使用“等级呈现”

考试成绩使用“等级呈现”,是一些地方中考改革的重要变化。在学业水平考试中用“等级呈现”取代“分数呈现”,模糊了分数的细微差异,避免了分分计较,为“综合素质评价”进入高中招生提供了一定空间。同时,实施“等级呈现”有利于杜绝炒作中考状元,以及按中考分数为学校排名等现象,也有利于缓解高中学校无序的生源争夺。

这一做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现行的“等级呈现”都是通过分数转换而来,且等级的划分大多依据教育资源状况、高中招生计划等因素,没有按照一定的分数区间确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等第,科学性不强;二是从分数转换为等级的方式过于复杂,直观性不强,不易为大众所理解,甚至造成一些误解,以至于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难度较大;三是相对“分数呈现”而言,“等级呈现”的区分梯度减少,极易出现报考志愿扎堆的状况,甄别不易,招生计划难以控制。特别是在“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招生没有真正实现“硬挂钩”的情况下,招生难度相应加大;四是由于目前高考仍然沿用“分数呈现”方式,中考实施“等级呈现”改革,难以与高考实现对接。

风向标:鉴于各地在实施考试成绩“等级呈现”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今后中考改革过程中,应考虑对不同科目采取不同的考试成绩呈现方式,部分核心科目(如语文、数学等)沿用“分数呈现”方式,部分科目实行“等级呈现”方式,还有部分科目采取“合格”与“不合格”的呈现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既保证了考试成绩的区分度,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分分计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省市在尝试“等级呈现”后,重又回归“分数呈现”,在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中,对于这一情况应当予以考虑,并对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

部分学科实行“多次考试”

在一些地方的改革实践中,对学业水平考试的部分科目实行“多次考试”,为学生提供多次机会,避免了考试的“一锤定音”。

这一做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对于学生而言,只要成绩不满意,一定会争取再考的机会,而“多次考试”也意味着“频繁备考”,无形中增加了考试的压力;二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每一次考试的难易程度必须保持一致,这对命题工作提出很高的要求;三是对于统一组织的考试而言,“多次考试”的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风险较大,安全问题难以保证。

风向标:从高中招生改革的视角看,“多次考试”的理念固然很好,但由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大部分科目是在初三举行,不具备“多次考试”的条件,通常只有地理、生物和信息技术等科目的考试在初二下学期举行,因此,“多次考试”在大部分地方并没有真正实施。从长远看,如果将学业水平考试的部分科目(如英语)纳入社会化考试,“多次考试”的意义和作用会更加明显。

“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招生挂钩

推进初中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并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录取的依据之一,这是各地推进中考改革的一个重要做法。综合素质评价突出强调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有利于改变用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录取的标准。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将综合素质分解成日常的行为表现并一一加以量化评分,再将成长中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为ABCD不同等级,这种做法的科学性不强;二是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的部分指标难以量化,仅靠“定性”又不好评价(如:审美、生活态度等),操作弹性较大,客观性难以保证;三是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工作量较大,很多教师疲于应付,容易流于形式。以至于出现“说起来很重要、干起来很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尴尬局面。

将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招生挂钩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由于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科学性、客观性不强,在高中招生中的实际作用较为有限。目前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中招生还只限于“资格条件”(如指标分配生、推荐生的资格条件)、同等条件下的“优先录取条件”等,至多只是一个“门槛”,难以真正实现与高中招生的“硬挂钩”;二是在目前诚信意识相对薄弱的社会环境下,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依据之一,极易受到种种不诚信行为的干扰,影响高中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三是由于初中学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使用初中学校各自提供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比性不强,以此作为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有失公平。此外,很多初中学校为了确保自身的升学率,增强学校整体竞争力,往往在综合素质评价上给学生打高分,违背了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招生挂钩的本意和初衷。

风向标:从总体上看,各地对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予以高度认同,认为此举有利于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由于操作性不强,在高中招生中的实际作用不大。当务之急,必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增强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透明度。如完善“成长档案”、“记录袋”,强化事实性材料、写实性评语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招生从“软挂钩”向“硬挂钩”的转变。

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

由高中学校依据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自主制定招生录取工作方案和学生综合素质认定办法,是推进中考改革的一种重要探索,在一些地方的改革实践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符合高中多样化发展方向,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也利于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

这一做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教育主管部门对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的公正性存有顾虑,高中校长对“招生自主权”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担心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压力和质疑。可能的结果是学校仍然将分数作为录取的标准,改革的意义和作用难以真正体现。

风向标:在今后的高中招生改革中,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应当成为一个基本方向。但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可先行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探索实验,待时机成熟后再行推广。

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校

将优质高中的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是各地中考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此举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缓解小升初择校压力,为在薄弱初中就读的学生提供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

改革方案例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以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基本要求,坚持少先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预备队的基本定位和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工作主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少先队工作改革创新,增强少先队的思想性、先进性、自主性、实践性,增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更好地服务少年儿童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引导亿万少年儿童听党的话、跟党走,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全团带队、团教协作、队教协同,把握少先队组织属性,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少先队改革和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儿童组织发展道路,更好地引领广大少年儿童牢记和践行党的教导,立志向、有梦想,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牢记队的使命。以思想引导为灵魂,坚持开展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的话、跟党走,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立志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服务队员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竭诚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少年儿童主体地位和特点需求,遵循少年儿童成长规律和党领导的少年儿童组织发展规律,坚持全童入队、育人为本,主动参与素质教育,激发少年儿童自信自强、创新创造精神。一切从少年儿童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发挥少先队员小主人作用,生动活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

——打牢基层基础。树立基层第一的观念,搞好基础建设,坚持强基固本,激发组织活力。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注重提炼、推广各级少先队组织的好做法好经验。千方百计推动工作力量和服务资源不断向基层倾斜,从政策、机制、环境等方面支持基层,努力使少先队改革成果更多惠及基层。

——积极继承创新。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目标,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紧跟共青团改革和教育改革步伐,坚持问题导向,既继承历史经验,发扬优良传统,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切实解决脱离少年儿童实际、与时展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虚功实做,难事长做,更好地履行为党做好少年儿童群众工作的职责。

(三)主要目标 与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工作格局衔接,与基础教育改革衔接,推进少先队工作制度化、专业化、时代化、系统化和与学校教育的特色差异化发展。通过改革,使少先队作为党领导的少年儿童群众组织的特点更加鲜明,让少先队员更喜欢少先队,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显著增强,少先队吸引力、凝聚力进一步提高;

让辅导员更热爱少先队,获得感显著增强,专业化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让学校更重视少先队,少先队集体和活动更有活力,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和贡献度、价值创造进一步提高;

让家庭和社会更支持少先队,发挥少先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少先队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二、改革措施 当前,少先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不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不够。具体表现在:少先队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基层基础工作和组织活力不足;

少先队教育内容、形式、载体与少年儿童成长需求和时代要求不够适应,组织教育不够系统、少先队员自主性发挥不充分、实践活动不足,特色不突出,活动存在成人化、形式化、课堂化现象;

少先队教育与国民教育有机融合度不够,与学校工作协调不够,与家庭、社会生活衔接不够紧密,维护队员权益不足,服务队员成长的项目较少;

少先队工作队伍专业性不够,少先队工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不完善、不充分等。为克服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改革少先队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1.完善少先队代表大会制度。根据队章制定少先队组织工作办法。小学和初中学校每学年召开一次少先队代表大会(简称“少代会”),县(区)级少代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全国和省级、地市级少代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增强少代会的代表性。各级少代会少先队员代表由少先队员选举产生。学校少代会代表以少先队员代表为主体。县(区)级及以上少代会代表中,少先队员代表要占50%以上比例;

成人代表在同级党、团组织的领导下产生,少先队辅导员、中小学校长、志愿辅导员、少年儿童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和高校等各有关方面一线代表要占成人代表60%以上比例。

扩大代表大会代表参与渠道。少先队员代表要征集队员意见建议,向大会提交红领巾小心愿小建议。成人代表要经常到学校、校外活动场所、社区等少年儿童集中的地方走访,了解反映队员需求和队员、辅导员、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等意见建议。各级少先队工作委员会(简称“少工委”)建立答复、办理或反映代表意见建议制度。

2.完善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制度。增强各级少工委委员的代表性,积极发展基层和社会各界委员。县(区)级及以上少工委中来自基层单位的委员要占50%以上。县(区)级及以上少工委设挂职、兼职副主任,设立少先队总辅导员。推动中小学成立由党政领导、大中队辅导员和志愿辅导员、家长代表等参加的学校少工委。

健全各级少工委运行和决策机制。各级少工委建立主任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和协调落实少先队重要工作。全国少工委主任会议每季度召开1次,按照议题内容邀请相关系统和领域少工委委员列席。全国和地方少工委通过向少先队员和辅导员征求意见,向共青团智库、教育等有关研究机构、专业人士咨询等,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建立各级少工委联系委员、服务委员的经常性制度机制。

完善全体委员会议议事建言机制。全国和省级少工委设立专门委员会。建立委员重点发言制度,推动委员围绕议题开展前期调研,在全体委员会议上建言献策。建立委员提案制度,每个专门委员会每年至少提交1份建议案,每位委员在任期内每年至少提出1份提案。

完善日常工作机制。按照队章和团中央有关规定,全国少工委加强对全国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加强对省级少代会和地方少工委的指导。县(区)级及以上少工委每年至少召开1次全体委员会议并形成制度。健全重点工作调查研究、推动落实、资源支持、督导考核和基层满意度测评等工作机制。

(二)加强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 3.巩固中小学少先队组织基础。完善中小学少先队基本组织制度,规范基础队务,加强学校少先队标准化建设。坚持全童入队,规范队前教育和入队程序。建立中小学贯通的队籍管理制度,推行少先队员登记表,队员转学或小学毕业升入初中随转队籍。实施活力工程,活跃少先队大、中、小队。建立少先队员成长档案,创新推广雏鹰奖章体系。适应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加强民办学校、特教学校、驻外使领馆阳光学校、国际合作办学等少先队基础建设。

4.加强初中少先队和团队衔接工作。加强中学团委对初中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建立中学团干部、优秀教师兼任少先队辅导员制度,以团前教育、推优入团为重点开展工作。初一年级全面建立少先队组织,普遍规范举行初中少先队建队仪式。初中队员日常可佩戴队徽,集会等活动时统一戴红领巾。创新初中少先队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和载体,开展适合初中生特点的工作和活动,做好与志愿服务、学生社团、学生会活动的结合。健全少年团校、团课制度。完善推优入团制度,规范推优入团标准及程序,推荐优秀少先队员作团的发展对象,推优入团应体现班级中队全体少先队员的意见,年满13周岁特别优秀的少先队员可以入团并保留队籍。

5.拓展校外和社区少先队工作。积极依托区域化团建,在街道、乡镇、社区和当地各条战线团组织带领下,整合用好城乡团内外各类阵地,组织开展社区、校外少先队活动,大力发展直接服务少年儿童和家庭的公益项目。探索建立社区少先队组织。充分发挥青少年事务社工、青年志愿者的作用,探索“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热心家长、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在校外和社区少先队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机制。鼓励和推动各级少先队组织积极开展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各类校外实践活动。

6.加强农村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少先队工作。与党政有关对口支援帮扶等制度安排相衔接,推动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少先队组织、少先队员、辅导员交流和结对互助。深化新疆、西藏与内地少年儿童书信手拉手活动。广泛开展城乡少先队“手拉手”活动,形成城乡少先队互联互帮互学机制。紧密结合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将农村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部门相关工作机制,保障农村少先队组织基本条件,开展有农村特点的少先队活动和适合农村少年儿童需要的服务。建立公益基金,创设援助项目,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少先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7.加强少先队组织文化建设。根据时展和少年儿童特点,规范发展少先队基本组织文化。研究制定国家标准,规范红领巾、队旗、队徽、队歌、队礼、呼号、作风、入队誓词、队委标志、鼓号、队服等少先队标志、标识及其使用,推进依法保护。在校内外少先队活动中积极使用少先队标志和组织文化各种标识。加强学校少先队队室、鼓号队建设,建好用好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宣传栏、中队角、中队园地和少先队新媒体等阵地。规范少先队主题队会、队日基本程序。深化仪式教育,创新入队仪式、初中建队仪式、离队仪式和雏鹰奖章颁章仪式、检阅仪式、升旗仪式、祭奠先烈仪式等,建立少先队分层仪式教育体系,增强仪式庄重感、参与感。

(三)改革创新少先队教育和活动方式 8.创新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发挥少先队思想育人作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打下“五爱”政治情感的基础、人生观的基础、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确立听党的话、跟党走的政治方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贯穿少先队教育全过程,坚持形象化、情感化、榜样化、行动化,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帮助少年儿童形成基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少年儿童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加强革命文化教育,运用好红色教育资源,抓住节庆日、纪念日和重大时间节点,坚持落小落细落实、儿童化生活化时代化,创新“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争当美德小达人”“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等主题活动。创新少先队教育方式,注重精准引导,加强队章和少先队基本知识教育,系统开展爱党教育,党团队相衔接的组织意识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增强少先队思想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

9.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增强少先队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小主人意识,共同创建自主、平等、友爱、向上的大中小队集体,发动每一位队员主动融入队集体,履行队员义务,发挥自己所长,活跃集体活动,共享快乐生活。以少先队中、小队和雏鹰假日小队、红领巾小社团等形式,组织全体少先队员积极开展群众性少先队集体活动。注重普及,力求每一个少先队中队人人可为、常态可为,借助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力量,在校内外创新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在中队集体里广泛开展“红领巾小健将”等足球和体育游戏活动、“红领巾小百灵”歌咏活动、“红领巾小书虫”读书活动、“红领巾小创客”创新创意创造活动、“红领巾小主人”岗位服务活动等,深化“雏鹰奖章”的系统过程激励,培养锻炼全体少先队员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0.锻炼培养少先队员自主能力。充分尊重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大力倡导少先队员在辅导员指导下自主管组织、自主建阵地、自主搞活动,注重自我教育、同伴教育,鼓励队员自主实践,保护好、锻炼好队员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大力倡导少先队活动由少先队员自主设计、组织、评价,保持少年儿童自己的特点和言行,坚决杜绝成人化。创新少先队大中队委员、小队长岗位设置,实行民主选举、定期轮换,锻炼培养小骨干,发挥带头作用。建设少先队小骨干培训基地。探索建设红领巾理事会,畅通少先队员自主参与少先队工作决策渠道,充分体现少先队员的心声和意愿。

11.创新丰富实践活动品牌。在中小学普遍落实每周1课时少先队活动课,突出少先队员主体地位和实践体验特色,避免课堂化。加强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研发配套资源。大力支持、积极鼓励基层少先队组织开展生动活泼、时代感强的主题队日和课内外、校内外少先队实践活动。围绕素质教育,连接学校、家庭与社会,大力发展少先队实践活动品牌。完善扩大少年儿童校外活动服务联盟,推动成立少年儿童夏冬令营活动社团组织,制定推行专业标准,争取各级财政和社会支持,大力开展公益性、普惠性夏冬令营等假日活动。大力支持开展少先队红色文化、探知探索、吃苦体验等研学旅行。创新发展平安行动、手拉手、少年军校、少年科学院、知心家庭学校等品牌活动项目。大力探索开发队员喜闻乐见的、健康快乐的创新创造活动和时尚项目。

12.健全少先队激励机制。以雏鹰奖章为基本载体,建立人人可行、天天可为的少先队员激励体系。创新榜样教育,大力树立宣传新时期少年儿童可亲、可信、可学的榜样,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少年儿童。深化“最美少年”“最美辅导员”“最美集体”等群众性推荐活动,引领少年儿童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培养网上的少年儿童正面偶像。完善全国和地方优秀少先队员、少先队辅导员、少先队集体评选表彰机制,加大对一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表彰、宣传和培养力度。命名红领巾示范校、红旗大队等先进基层单位。建立对校长、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激励机制,颁授“星星火炬奖章”。积极开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推选竞赛、展示交流活动。

(四)努力提升少先队服务能力 13.建设少先队社会化工作平台。深化与团的事业化工作平台和团属单位的合作,在开发产品、开展活动、整合资源、服务基层等方面为少先队工作服务。争取党政支持,借助团内资源,整合社会力量,探索联合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承接政府专项工作和购买服务的有效方式。

建好用好少先队社会化活动阵地。联合教育等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推动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营地)等各类少年儿童校外活动场所、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社会文化教育设施,面向所有少年儿童免费开放,提供公益服务,开展实践教育,支持少先队活动。依托青年之家等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少先队活动阵地。充分依托基层党群活动场所、社区、“乡村学校少年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部队营地等,共建共享,拓展活动阵地。动员各类资源,大力推动少年儿童校外活动营地建设。与各类社会文化教育和服务机构合作,联建少年儿童实践体验基地。

建设“网上少先队”。倡导全体少先队辅导员积极用好网络,建好辅导员网等工作平台,直接服务引导少年儿童。加强对少年儿童和基层少先队组织用网情况调查研究。依托“智慧团建”推进“智慧队建”,探索建立少先队电子队务和基层组织、队员、辅导员、各级少工委信息管理系统。依托“青年之声”建设“少年之声”。构建少先队传媒体系。建立面向全体少年儿童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和各级少工委微信公众号、微博。建好用好中国少年先锋队网、未来网,建设网上少先队综合活动和服务平台。健全以少先队工作网站、微信、微博、APP等为主的新媒体工作格局,推进各级少先队组织新媒体工作平台互联互通。深化少年儿童网络素养教育,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合理使用网络,控制上网时间,绿色上网。加强各级少先队组织对自身网站和网络新媒体应用的管理。支持各级队报队刊围绕职能定位,复合发展、改革创新、发展壮大。加强与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的合作。

多生产推广少年儿童喜欢的优秀文化产品。争取宣传、新闻出版、广电影视、文化艺术、网络管理等部门和单位支持,联合专业力量,实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作品产品研发推广工程,大力创作、研发推广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感强的童谣、图书、歌曲、电影、动漫、游戏、音乐舞蹈、电视、微电影、微视频、舞台艺术、数字出版等优秀文化艺术产品。

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少年儿童和少年儿童组织、工作机构的交流。加强与国外有关少年儿童和少年儿童工作的组织、机构的友好交往。

14.服务少年儿童成长需求。强化服务意识,关切队员成长,倾听队员心声,围绕少先队员的需要和家长期盼、党政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设计开展具体服务项目,精准服务少年儿童在平安自护、身心健康、学习成长、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网络安全等各方面需求。积极承接政府少年儿童事务。通过依法公募、众筹等方式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拓服务项目,挖掘服务资源,打造服务品牌。通过手拉手、微心愿圆梦等多种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乡贫困家庭、残疾、孤儿和患重大疾病等困难少年儿童群体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联合团的权益工作部门和专业力量,建立了解、反映少年儿童意愿、呼声和诉求的工作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依法有序代表少年儿童表达诉求、解决问题,依法积极介入、主动发声并协助处理典型性重大个案维权,参与推动完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落实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

(五)强化少先队工作专业支持 15.建设高素质少先队辅导员和工作者队伍。构建“专业辅导员+志愿辅导员”的基本工作队伍。建立全国、省、地(市)、区(县)、乡(镇)、学区、学校等各级少先队总辅导员和中小学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体系。落实和完善总辅导员设置管理办法,加强对总辅导员的管理和培养。制定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标准,规范辅导员选拔、配备、聘任和调整。不断完善大、中队辅导员任职资格、工作考核、专业发展相关政策,推进辅导员职称评聘“双线晋升”,畅通辅导员成长发展通道。建立命名全国和各级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基地,建立健全辅导员远程培训平台。全面实施辅导员全员培训,规范培训内容、课程、课时、教材、师资,普及学习中央精神、政策理论、少先队业务和专业知识技能。将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纳入团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培养少先队辅导员名师、骨干,建设全国和各级少先队名师工作室,纳入各级中小学优秀教师培养序列。尊重和服务辅导员,加强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建立和活跃辅导员之家。积极聘请“五老”、热心家长、解放军指战员、有关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专业人士等担任少先队志愿辅导员,探索建立志愿辅导员注册管理、分级聘任、培训制度。建立完善志愿辅导员激励机制,纳入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志愿者表彰。

加强思想教育和管理培训,教育引导全体少先队工作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推动各级团委少先队工作干部,落实好“8+4”常态化下沉基层、“4+1”向基层服务对象报到、“1+100”直接联系青年等制度安排,直接联系、直接服务、直接引导基层少先队组织、少先队员和辅导员。建立健全少先队工作干部调研制度,推动全体少先队工作干部经常性深入中小学驻校蹲点,了解基层实际,与少年儿童和辅导员、教职员工、家长等交朋友,调查研究、开展工作、解决问题。

16.加强少先队理论研究和专业支持。充分调动各级少工委和基层少先队组织积极性,充分借助共青团智库和教育及社会研究机构、专业力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阐释中央精神,研究当代少年儿童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开展少先队史论法研究,加强少先队工作重大课题研究,推进国际比较研究。研发少先队组织和工作标准规范体系。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合作,深入推进少先队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联办学术刊物,为少先队工作改革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各级少先队工作学会建设,发挥老少先队工作者、少先队名师等作用,推动群众性科研活跃,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运用。

(六)优化完善少先队工作支持保障 17.推动纳入党委和政府相关制度安排。推动将少先队改革纳入地方群团改革总体安排,研究制定少先队改革措施。推动将少先队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听取团组织工作汇报、研究青少年工作的专题会议和党政青少年事务联席会议等制度安排。推动落实和完善各级党委加强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政策,推动建立落实党委和政府有关少先队政策的协调督导机制。

18.加强全团带队工作。加强各级团组织对少先队工作的具体领导,主动带思想、带组织、带工作、带队伍、带作风。建立各级团的领导班子定期听取少工委工作汇报制度,每年专题研究两次以上少先队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将少先队工作纳入各级共青团工作总体安排,加强各级少工委特别是区县少工委建设,配齐配强少先队工作部门和专职干部并保持相对稳定,根据少先队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选配挂职、兼职干部。保证少工委必要的工作经费。在团干部培训中设立少先队工作内容,加大对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共青团各战线和团属单位、媒体在工作力量、资源、项目上支持少先队工作的机制。建立少先队组织、工作、活动绩效评价和服务少年儿童满意度评价制度。深入研究完善有关少先队政策制度,不断推进制度机制创新。

19.完善团教协作机制。以少工委工作机制为基础,建立健全县(区)级以上团委和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协商研究少先队工作机制,每半年(学期)研究1次以上。建立县(区)级以上团委和教育部门重大工作及时沟通机制,团委主动加强沟通,在涉及中小学生、青少年、共青团和少先队的重要政策和工作部署出台前互通情况、听取意见。各级教育部门将少先队工作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在中小学党建工作中的作用,纳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范畴,纳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纳入学校工作总体布局,一起规划、部署、检查、保障,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督导指导和考核评价。实行地(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选派干部到同级少工委挂职、兼职制度。

各地小学和初中要保障少先队工作基本条件。中小学校长和党组织负责人要切实重视支持少先队工作。学校要将少先队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整体工作计划、考核评价,普遍开展中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确保充足的少先队活动时间,大力支持少先队创造性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支持建设好少先队集体,保证学校少先队队室、鼓号队、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有条件的地方)、宣传栏、中队阵地等基本阵地和配备,积极创造校内外少先队实践活动阵地,保证少先队工作必要的经费、物资,建立健全少先队工作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发挥好少先队组织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中小学少先队开展相关活动及购置设施设备所需经费,可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改革方案例6

据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介绍,在其设计的这份高考方案中,可以按照学科的特点归为不同的类别,也就是不同的轨道:文史哲可以归为一类,数理化这样的纯粹的基础理科可以归为一类,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归为一类,而工程技术专业也归为一类。

而在教育主管部门官方层面,据了解,目前正在紧张起草中的《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于高考改革也有所涉及。据参与该专题小组的一位人士透露:目前,对于高考改革初步提出了3个方案,主要是要解决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问题。

方案1: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可经过多次考试通过。高考只考3门:语文、数学、外语,不分文理科。高校根据高考成绩,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改革方案例7

但是,尽管1986年《税制改革法案》取得了大量成就,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却认为这次立法远没有充分利用税制改革所创造的有利时机,致使美国经济远远没有实现应有的增长。就联邦税收制度来说,保留了所得税基,除降低了法定边际税率外,在简化税制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则进展不大。1986年税制改革本来试图拓宽税基,降低税率,然而,在此以后的税改又明显地在倒退。例如,布什总统1990年的《预算执行法案》在一定程度上又提高了有效税率,而克林顿总统1993年的《多目标预算调节法案》则是更大幅度地提高了有效税率,使最高边际税率在1986年基础上提高了三分之一。一系列税制改革措施,在诸如投资抵免、资本利得差别、税率升降等方面,出现多次反复,税制的严肃性与稳定性不断受到损害。

目前,美国政治舆论普遍认为现行的所得税制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两党及公众在现行税法的缺陷问题上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第一,税法不必要的复杂性加大了企业和劳动者遵章纳税的负担以及国内税务署的征管成本;第二,税制对储蓄和投资的差别税率导致低储蓄率,从而抑制了美国的经济增长;第三,所得税制的收缴方式及防止逃避税的措施,对大众私人生活的侵扰、强制甚至威胁变得日益严重和不可忍受,与美国式的民主信念相冲突,税制的根本性改革被认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二、美国税制根本性改革建议的目标

近年来在美国提出的几种主要的税制改革建议,虽然其出发点存在显著差别,但都普遍认为税改应该达到以下四项目标:

(一)简化征管程序和降低缴付成本

近年来,尽管美国在简化税法方面已作了很大努力,但大多数美国人仍认为现行税制过于复杂。例如,1913年的税法只有15页,而今天的税法则达9000多页。1992年,收入在50000美元以下的美国人约有2/3雇佣税收专业人员填写税单。美国人每年总计花费约300亿美元以支付税务会计和律师的服务,花费54亿人时来计算他们的税负。据独立的审计资料表明,国内税务署正确回答纳税人询问的概率只有63%。根据一项保守估计,现行所得税制使美国经济至少付出了3000亿美元的缴付成本。国内税务署对公民个人生活的侵扰,也日益受到美国人关注。目前税务署拥有115000名审计员和人,包括警务人员在内的税务署,拥有与所有其它联邦执法机构大致相同的雇员数。税务署有权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搜查美国公民的财产和财务文件,有权不经审判即没收美国人的财产。前税务署委员弗雷德。戈德伯格指出,“税务署已经变成了我们民主社会中最具侵扰性、压迫性和非民主机构的象征。”

(二)激励储蓄、投资和企业家活动

美国现行的公司和个人所得税制,对储蓄、投资和企业家大量征税,某些类型的储蓄被课税二至四次。一般来说,国民净储蓄是家庭、企业和政府机构储蓄之和扣除折旧的余额,是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90年代,美国的国民净储蓄率仅为2%左右,是所有工业化国家中最低的,且该储蓄率目前仍在下降。大量证据表明,税收、预算、规章和法律制度在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处理上没有做到不偏不倚(即没有产生中性影响),这些公共政策交织在一起,支持现期消费,而不利于储蓄和投资。而且,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美国对资本的某些课税是最高的。例如,联邦政府28%的长期资本利得税率并未按通货膨胀指数化,该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税率之一。据美国政策分析中心计算,1993年克林顿新所得税法的实施,美国资本的边际税率升至58.5%。预计在1994—1998年期间,投资额将比不增税时低1.8亿美元左右。以所得为税基的所得税及其较高税率对储蓄、投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动等产生了极大扭曲和反激励作用,抑制了国民储蓄,阻碍了长期经济增长。

(三)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经济的逃避税

地下经济具有隐蔽性,难以对其作准确估计。据一些学者的初步估计,美国每年因地下经济流失的税收达1000—2000亿美元。这对每个自觉纳税的人来说会使他们承担额外税负以维持政府的既定开支规模。从以往减税的实践来看,美国地下经济的规模并没有因最高边际税率的降低而相应地缩小。因此,如何有效改革税制,尽可能使税收触及地下经济,减少其逃避税收的机会,从而迫使其负担政府费用中的应有份额,应是当前税制改革建议的一致目标。

(四)增强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去掉税金,可增强其在全球的竞争力;而将税金课于进口的外国产品上,可让外国产品承担本国政府费用中的公平份额。例如,从美国出口品价格中免除10%的税金,对外国进口品征收10%的税金,与现在税制的处理方法相比,将使美国得到因20%的差价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当然,这必须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规定,避免产生贸易战。美国众议院税收立法委员会主席比尔。阿彻甚至认为该目标是最重要的目标,它“应排在下一世纪的议程上”。

三、主要税制改革建议

针对美国税制存在的问题,围绕上述税收改革目标,美国近几年出现了诸多的税制改革建议,其中影响较大、引起广泛讨论的几种主要的税制改革建议是:统一比例税、储蓄无限宽免税、增值税和国内零售税等。由于这些税改建议得到不同的国会领袖的有力支持,其争论也就更加热烈。

影响最大的税制改革建议是由众议院多数党领袖迪克。阿梅等人提出的被称作统一比例税的方案。它原是由胡佛研究所的罗伯特。霍尔和阿尔文。拉布什卡设计的,其要点如下:按单一(统一)税率对个人劳动所得(包括补助金所得)征税,对个人收入实行较大数额豁免;企业按相同的税率就总收入减去投入成本、资本品、工资、补助金的差额纳税,并用以上两种一体化的税种取代目前的公司和个人所得税。第二种方案是由参议员萨姆。纳恩和皮待。多梅尼西提出的储蓄无限宽免税方案。对于个人,它主张按累进税率对个人所得减去净储蓄后用于消费的部分征税;对营业所得,则按单一税率征收增值税。并以这两种税取代目前的公司和个人所得税。两种新税都实行对工薪税的减免。

第三种主要的税制改革建议是以增值税取代个人与公司所得税。美国国会关于增值税的提案很多,其中以众议员塞缪尔。吉斯本的计划最为详细。从理论上来说,增值税接近于对国民经济中的消费或所得总额征税。美国就此进行的讨论集中在消费型的增值税上,即主要考虑按总收入减去包括购买资本品在内的投入成本的差额,向企业征税。由于增值税可在边境退还,因此常常认为它有助于提高一国的竞争力。

第四种税制改革建议是卡托研究所斯蒂芬。穆尔等人提出来的。它主张对商品和劳务的零售价格按统一百分比征税,即实行所谓的国内零售税,并以之替代所得税。

四、税制改革建议比较

以上几种改革建议均主张以消费为导向,即力图使美国现行所得税制向消费税制转换,从而实现前述的既提高经济绩效,又大幅度地削减纳税人缴付负担和税收管理负担的目标。但是各项建议方案对个人征税和公司征税的具体处理方式及其经济影响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一)对个人征税的比较

在个人税方面,统一比例税方案主张个人要就所有的报酬和补助金纳税,但对其它来源的所得(如利息和股息)不纳税。对个人实行较大的免税额,对每个受抚养者作相应的扣除。按目前提出的方案,一个四口之家只从36,000美元以上的报酬开始纳税。对该税来说,税率是问题的关键,即应以多高税率征税才能在收入上足以替代现行个人所得税。对此,胡佛研究所的霍尔和拉布什卡估计为19%,众议院多数党领袖阿梅则认为,这一税率开始时可能是20%,以后随着支出的下降和税基的扩大,税率可能会降至17%。还有一些人则估计,为了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避免财政赤字上升,税率需达到22%。

储蓄无限宽免税方案主张个人就除福利金和免税利息以外的所有所得纳税。对净储蓄、某些教育费用、抵押利息和慈善捐款,采用无限额扣除;对工薪税实行抵免和多种豁免,再加上抚养扣除,对四口之家而言,这些项目总额共达12500美元左右。在税率上,该方案仍采用累进税率制,根据用于消费的所得的多少,税率从8%至40%不等。因此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作是一种累进的消费所得税。

若实行增值税方案,则对个人不直接征税,但消费者个人要为所购买的商品与劳务支付较高的价格。

国内零售税方案则要求消费者按含税的价格支付商品与劳务,与现行的州销售税没有多大区别。

(二)对公司征税的比较

在公司税方面,统一比例税方案主张对总所得减去投入成本、工资、各种补助金、公司资本(当期支出部分)后的余额征收营业税。它对利息支付、股息或对企业主的任何其它形式的支付不予扣除。税率从20%开始,随着支出的下降,它也会降至17%,但有些人则认为为了避免赤字上升,税率须达22%。

储蓄无限宽免税方案则主张对总收入减去投入成本、资本购买(当期消费部分)后的余额征税,报酬不予扣减,税率为11%。

增值税方案实行对增加值或对现金流量和工资征税,国内零售税方案主张以统一税率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征税。有人提议,对于食品等“必需品”进行特别豁免或采用低税率。目前提出的国内零售税方案尚未对税率加以确定,但一般认为除非税基受到大范围侵蚀,税率应在15%—16%区间内。

(三)其它方面的比较

上述几种主要的税改方案,若从不同的税制原则加以分析,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就统一比例税方案来说,它对现行所得税制有较大改进,具有简化税制、降低税率和一定程度的累进性等优点。同时通过普遍运用从源课征原则,它将大大减少现行税制中的漏税问题。但这种税制仍保留豁免和抵免,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所得税,由于只实行单一税率,因而在公平性方面有欠缺。它也无法解决税务系统对公民个人生活的侵扰性问题。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所得税制极有可能会回复到以往状态,其优点随时可能会被削弱。

储蓄无限宽免税方案在经济效率方面对当前税制是一种实质性的改善,它结束了对个人储蓄和厂商投资的双重征税。该方案保留了目前税制的累进税率结构,也即在税制的公平性方面作了较多的考虑。它实质上把所得税转化为消费所得税。但储蓄无限宽免税包含着相当高的边际税率(最高可达51%),并且,在简化现行税制方面不如统一比例税。

增值税方案具有税率较低、税基广泛和自我管理等优点,税制也比当前所得税制简单,有助于向消费税制的转换,且在设计实施过程中,有国际经验可资借鉴。但由于增值税较为隐蔽,给纳税人感觉税负较轻,可能使税收收入和财政支出联系放松,导致政府支出规模膨胀。增值税还会引发消费物价指数的上升和其它形式的通货膨胀。增值税本质上是累退的,为了缓解这种累退性,需要进行各种复杂的调整。在征收方面也不那么简单,免税管理更具复杂性。此外,增值税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难题有待解决,如对低收入家庭的处理,对原有资本的征税等。

国内零售税方案彻底取消了所得税,对所有储蓄与投资实行免税,因而消除了双重征税问题,它管理简便,将大大降低征管成本。由于它实行单一的统一税率,高边际税率引起的负面效应将消除,并能有效地将地下经济纳入税网。同时,在美国,目前已有45个州实行了销售税,这些州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这一税种。此外,与增值税方案不同,它是一种显性税收,因而公众可将税收和支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国内零售税也是一种累退税,它可能会蚕食州的收入来源。当存在各种形式的抵免和豁免时,税率就会偏高,从而会削弱消费税的低税率和宽税基的优势。

从以上主要税制改革方案的内容及其相互间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些税改建议均主张对美国现行税制作大幅度的实质性乃至根本性的改革,即让美国税制从所得税制向消费税制过渡。但正如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戴维。F.布拉德福德所指出的,从一种税制转变为另一种税制会牵涉到大量的过渡问题,会伴随着巨大的政治成本,伴随着对各种家庭、企业和行业的税制转换成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伴随经济的混乱。所以这些税制改革方案是否应该推行以及按何种步骤推行,美国学术界仍在继续探讨,各种税改方案的倡导者之间的分歧与激烈争论仍在继续。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即税收改革的潜在效益是巨大的,大得足以让全民就税制根本性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开始一场认真的对话和讨论,讨论的结果则必定会促进未来的税改立法进程。新晨

[参考文献]

1.RobertHall&Alvin.Rahushka:TheFlatTax(2ndedition),1995,Stanford:HooverInstitutionPress.

2.MichealJ.Boskin:FrontiersofTaxReform,1996.

3.GilbertMetcalf:TheLifetimeIncidenceofStateandLocalTaxes,WorkingPaperNo.4552.Cambridge,Mass.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1993.

改革方案例8

《决策》:方案制定持续8年之久,一种说法是利益集团的阻挠,请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实:整个社会对收入分配总会有预期,当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希望你解决更多的问题,社会总会不断有新的期望出现。

过去几年我们做的比较多的在“提低”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在收入分配改革到了这个阶段,未来几年中,大家可能期望是在调高上。现在反映比较多的是垄断部门高收入、灰色收入、政府官员或者权力与资本结合。下一步就是怎么让合法的高收入继续增长,然后限制或者调控不合理、不公平的高收入。

《决策》:“调高”之所以那么难,肯定牵涉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那么,谁是既得利益者?

陈昌盛:这些年为什么动不了,背后肯定有原因。因为收入分配改革牵涉面太广,而且我们有一些基本的问题并没有搞清楚。简单说,到底什么算高收入者,收入分配差距到底有多大,什么是体制原因,什么是分配政策原因,家底都不清。至于说到“既得利益”,至少有两种情况可以包括,一种是曾经因某种制度安排,使你在某个时间获得过高且与付出不相符的收入,改变了你的状况,甚至改变了你的初始结构。另外一种,就是在现行格局下,你实际得到的高于你应得,这也应该算既得利益。

在体制快速变革过程,很难说得清楚既得利益者是谁,但是肯定可以看得出既得利益的大者是谁。说改革难,确有既得利益阻挠因素,但又不能选择完全推倒重来,其间有体制变迁的客观因素。下一步的重点是做好福利补偿原则,让那些低收入者获得保障。

李实:当然这是一个方面,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要求不同的政府部门能够认同,因为它需要在下一步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如果各部门不能认同的话,出台措施就会比较消极。新的政策如果不利于部门利益,它就会提出反对意见,但这都是正常的,是决策当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想破除利益部门的阻碍,需要政府高层有更大的政治决心。近年来,主要是在认识“公平与效率”上有一些分歧。收入分配改革更多涉及到公平的问题,总是有人担心这对效率和经济增长会产生影响,有这种担心存在,就不会坚决地支持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如何确定改革优先序?

《决策》: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内容庞杂,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陈昌盛:收入分配改革要推,但是不能心急,而且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期望不要太高,“收入分配”这个筐装不下那么多东西。

如果是一个大视野的话,收入分配改革就是整个经济社会体制的改革。所以,我强调的思路是把问题的实质一个个剥离开,然后找到重点做。收入分配改革不是简单地调工资、集体谈判等等,而根本在两大问题,一是市场的扭曲,现在没有办法在初次分配中有很好的格局,市场体制改革还得继续完善。另外就是政府怎么做,要做好自己的公共服务职责,更要走公开透明的路,要把许多特权打掉。通过透明来逐渐缩小特权,使得特权受到约束,那么扭曲就会好一点。然后,才能让规则逐渐地发挥作用。让每个人满怀希望,是最基本的收入分配激励原则。

《决策》:在这么多问题上,您认为最亟待解决的是什么?

李实:最亟待解决的,也是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在主要集中在几个热点问题,第一,垄断部门高收入的问题;第二,讨论比较多的就是灰色收入问题;第三,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性,最明显的就是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公务员有公务员的制度,事业单位有事业单位的制度,企业有企业的制度;第四,是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还有就是对低收入人群、弱势人群,应怎样提高他们的收入,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帮助。

陈昌盛:我个人最强调的还是参与和流动性。只有社会有流动性,收入分配格局才会真正改变。美国19世纪末的收入差距比我们现在大得多,但是美国值得我们借鉴,是因为它强调维持活力,这个活力的核心在于流动,就是穷人可以富,富人可以穷,不会锁定。

所以,收入分配很大程度上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出现锁定,财富的锁定和阶层的锁定。锁定就完全看不到希望,社会就不会稳定。我认为,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在这儿,它不在于缩小差距或者涨工资,而是不能让社会锁定,要给大家流动的机会。

目前,全球的劳动资本格局又在变化,资本在全球配置的能力又在提高,这是一个大背景。没有哪个国家一下子能改变收入分配格局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需要慢慢调整。

怎样才能把好事办好?

《决策》: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制定工作经历这么多曲折,您怎么看待这种“好事多磨”现象?

杨宜勇:至于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为什么会出现“好事多磨”的现象,这是因为中央领导反复强调收入分配改革一定要好事办好。

这个改革方案是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总体设计,关键是体现大的要求、搭好大的框架、解决大的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具体细节还要通过相关法律的修改和相关制度的完善来加以全面落实。

这次收入分配改革重在机制建设和完善,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各产业职工都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主体,改革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可能都搭便车。我们不仅要做好收入分配改革的守望者,更要做收入分配改革的参与者。这就需要各个主体之间依法良性互动,才有可能形成收入分配的合理局面,从而充分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决策》:在您看来,这个方案中哪些内容是特别值得期待的?

杨宜勇:在收入分配改革中,我们必须把提高“两个比重”和实现“两个同步”落到实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具体的措施是通过建立最低工资制度、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来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具体的措施是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同步。

初次分配改革和再分配改革同等重要,分配条件的改革与分配过程的改革同等重要。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收入分配改革观,求真务实,一定能够实现收入分配起点更高、收入差距更小,分配关系更加合理的共同富裕目标。未来5年不仅对建成小康社会有决定意义,而且对于收入分配改革具有决定意义。

《决策》:在您看来,下一步的重点和难点又在何处?

改革方案例9

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应用性学科。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学》都作为管理类、经济类、文秘类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由于公共关系在传播信息、协调关系、塑造形象等方面的作用,在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学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创新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换句话说,公共关系课程就是培养“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跑出去能干”的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性

课堂教学存在着理论知识讲解多、实践知识应用较少,注重教师讲、不注重学生学,学生课堂积极性差的问题。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较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

为了落实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思想,应该在课程安排上和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公关能力技能训练。即便是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应尽量采取案例教学、学生授课、课堂辩论等方式。

二、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公共关系学》教学内容可分成两大块:理论和实务。而作为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何提高学生的公关实践能力,又是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怎样在教学中既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抓住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于是在教学中开始尝试进行多元式、互动式实践教学的探索,经验从无到有,课堂从沉寂到活跃,学生反应越来越积极,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能将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通过案例的解析变成生动的事实或现象,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在理论阐述前将案例的背景资料先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或方案,从案例中引出理论。实践证明,案例分析法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2)小组讨论法。传统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陷入“奉送真理”的漩涡,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没精打采地听,已经是很多课堂的常态。而小组讨论就是一种“教人发现”的教学方法。所谓小组讨论,就是教师针对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知识、观点拟出问题,让学生分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大家在开放式的教学中轻松掌握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角色扮演法。除了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也是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互动式教学,即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角而他们也会在其中找到参与的乐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技能。

(4)情景模拟法。通常情况我会设定一个特定的危机情景,比如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案例来进行模拟,如棘手客户关系的处理、质量问题的应对、安全事故的频发等等的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处理。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然后将他们的方案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在情景模拟中,学生锻炼了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危机处理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从事公关的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5)课后作业法。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我着重从实际需要出发,着手锻炼学生的策划能力。一般,我们会布置一些具体的策划作业,例如情人节产品策划、体育赛事公关策划、社会公益方案策划、商业推广方案策划等,让学生在模拟作业中提高自己的策划能力和写作水平。

(6)社会实践法。课堂实践仅仅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实践。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在校内进行,让学生自发组织一些活动,例如演讲比赛、美化寝室比赛、运动会等,既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把公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他们从中学到更多的公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公关能力。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将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突出知识内容的可操作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

改革方案例10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明晰工程产权为核心,以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根本,以保证工程安全运行为前提,改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工程管理,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组合,调动和激发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安全和农民用水利益至上的原则;

(二)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的原则;

(三)坚持政府规划指导、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建设和管理的原则;

(四)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行民主决策,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的原则;

(五)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通过改革,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管理体制,明确所有权,放开经营权,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发展机制,促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走上市场化运作的轨道,提高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四、改革范围

××县农村小型水利改革涉及全县六乡两镇。具体改革范围如下:

(一)输水管道及直接为农田灌溉排水服务的小型河道治理工程及渠道工程;

(二)小坝塘、小水池、小水窖等蓄水工程;

(三)镇村集中供水、农村人畜饮水(人饮安全)工程。

五、改革形式

本次体制改革鼓励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和拍卖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宜包则包、宜租则租、宜股则股、宜卖则卖,进一步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小水窖、小水池、小水井工程按照“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的原则合理确定工程产权,登记,发放产权证。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和委托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调动民间投资、建设、管理水利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逐步形成建、管、用相一致,责、权、利相统一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小型水利工程的个人或组织,作为小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运行、维修养护、安全保卫、防汛等的执行主体,负有对水利工程进行规划设计、筹资建设、组织施工、使用管理、安全运行、维修养护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应制定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搞好水量统配与灌溉服务,协调好用水户之间的关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通过承包、租赁或拍卖等形式回收的资金,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本次改革涉及四个类型的水利工程,改革的水利工程及建议如下:

(一)农村自来水工程(包括水源及管网)。改革方式采取用水户协会及委托为主,结合承包方式进行改革。一是只涉及一个村的自来水工程采用委托和用水户协会的方式进行。二是涉及几个村的自来水工程,采用用水户协会的方式进行改革(由镇人民政府委托管理)。

(二)乡镇自来水工程。由县水务局委托乡政府水管站管理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取与用水户协会共同管理的方式进行。

(三)以农户自用为主修建的小水窖、小水井、小水池。改革方式采取“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的方式进行。其产权属农户所有。

(四)农田排灌工程、水源工程、沟渠、管网等。改革方式以委托管理及用水户协会为主,结合承包的方式进行。

六、实施步骤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意见》(云政发〔2009〕87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制定方案,时间从2009年9月10日至11月30日。县水务水电局组织人员在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现状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召开改革试点工作动员会议,认真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全省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工作会精神,全面细致的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并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公开实施、签订合同,时间从2009年12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在确定改革方案的基础上,按照本次改革涉及的四个类型的水利工程进行分类,并对于采用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委托管理、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形式进行改革的工程,要完善登记造册,审核批准,签订合同,发放证书等相关手续。

第三阶段:总体评估、查漏补缺,时间从2011年5月1日至12月30日。要通过采取开展“回头看”,查漏补缺的方式,对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验收,提出下一步工作任务和整改完善措施。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资料、各种会议记录、产权证、合同书等资料认真进行清理,分类立卷归档,确保档案完整。

七、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存在着管理权责模糊、主体缺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造成了“国家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到”的状况,工程安全得不到保障,工程利益得不到充分发挥,不适应我县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规范和加快我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是夯实我县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以本次改革为契机,规范和完善辖区内各类水利工程的管理。及时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开展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确保按期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二)落实政策,为开展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保驾护航

本次改革按照责权一致、有机统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民意、维护权益、政府扶持、民办公助、统筹发展、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政策,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工作保驾护航。

一是要依法保护支持改革主体。我县将根据省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意见》(云政发〔2009〕87号)文件精神,依法保护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于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等形式经营管理工程者,享有工程使用权和经营管理权。买断或投资新建工程者,享有工程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并可继承和转让。改革后,工程所有者和经营者同样享有获得国家资金补助等有关优惠政策和扶持的权利,并可在保障工程公益充分发挥和遵守水资源合理开发保护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多种经营。对社会团体、法人、个人投资修建工程的,并将采取“民办公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奖代补”等形式给予适当补助或奖励。

二是要严格执行水价政策。改革后的工程供水价格,严格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9〕170号)及云南省水价改革的有关规定,在县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由供需双方在物价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指导价幅内商定,并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上报县物价部门按照规定批准后执行,用水户应遵守批准的水价方案和水费计收管理办法。

三是要切实管好回收资金。通过改革所收回的资金,原则上归工程所有者所有,用于工程维修养护、更新改造和新建水利项目,要做到财务公开、公正透明,充分接受县纪检等部门的监督管理。国有工程改革回收资金要作为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县财政管理,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项用于投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维修改造。

(三)通力协作,认真做好水利工程的确权划界工作,确保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