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改革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2:59

改革教学论文

改革教学论文例1

2、课堂教学方式和效果不佳在高校法律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讲授教学,很多课程都是大班课程,教师用心的讲,学生拼命记笔记。一般情况下,教师讲完课就走,教师与学生很少沟通,有的学生教师都可能不认识,课堂的效果不好。法律是一些按法律法规的课程,教师的讲解最后应该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师生之间多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3、考试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就是笔试,期末以卷子的成绩为依据,这种考试模式严重阻碍教学改革,法律课程不应该以笔试浅析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白化秋哈尔滨金融学院摘要:在高校教学中,法学是一门基础课,当代大学生都要懂得一些法律基础知识,现在社会非常重视高校法律课程,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对法律方面人才的需求,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需求的法律高级人才。关键词:高校法学教学改革改革构思成绩为主,考试方式应该多元化,以多元方式考核学生,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一名学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法学教学改革的构想

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法学知识的技能,如何通过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1、把素质教育作为法学教学的目标定位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包括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既涉及学科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安排,涉及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但法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或核心要素,仍在于法律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改革教学论文例2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适时安排学生及时完整地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改革动。教师通过对作品深入挖掘以及合理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采用既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也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审美、情感教育,使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新型教学改革模式。教师对作品深入挖掘以及合理引申。“任何作家都是自己时代的儿子”,作家和作品与学生有着时间和空间的隔阂,教师要善于消除隔阂,将作品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再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同时完成审美和情感教育。从组织学生选择作品,安排时间阅读文本,到课堂上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以及即时的引导和总结,整个课堂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

对作品深入地挖掘以及合理引申,这既需要教师的文学素养,还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掌握一定的哲学原理,同时也需要教师有相应的人生阅历,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将具有时代隔阂的作家和作品,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接受,并能够感同身受,通过文本的阅读和思考,让正能量进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并对其终生的学习与生活起正面的引导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会学生文本解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使其终生受益。首先是从文本出发。任何是想象和联想都离不开具体的原始的文本,这是思想起飞的起点,我们提倡作者接受文学作品过程的再创造性,也要注意忠实于原作。任何没有依据的主观臆测都可能背离作家的思想,成为天马行空的泛滥。曹雪芹就曾慨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阅读文本,我们首先要老老实实做作者的“解味者”,其次才是合理地挖掘和想象,拓展作品的空间。最后是创造性地运用。

改革教学论文例3

造林学是论述森林营造和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林学专业主干课程,对学科(森林培育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发展林业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首要任务。我区是全国林业大省,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因而加强该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高素质的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造林学在1958年内蒙古林学院成立时开设,50一80年代基本采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80年代开始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社会对林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造林学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需要进行全面改革和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学校重点课程建设中,于2002年1月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一、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1.教学大纲

1980年在北京林学院召开的林学专业教学大纲修订会上制订了全国统一的造林学教学大纲,我校一直参考该大纲进行教学。但这个大纲与我校的实际教学在许多方面不符,如我校已在教学中把造林和种苗分成了两门课,教学学时安排、教学环节也有很大不同。因此,1997年我们制订了造林学教学大纲,大纲对课程的规格、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等,较好的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既反映学科发展水平,又体现地区特点,加强了实践性教学。之后不久,学校进行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新的形势在2000年对造林学教学大纲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主要变化是理论教学由52学时缩减为42学时,课程设计由20学时变为1周,一周的教学实习不变。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减少了一些繁琐理论,增加了实践性内容,使教学大纲更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建设

(1)教材建设造林学统编教材(试用)第1版是在1981年出版,在1992年经修订后作为正式教材第2次出版。该教材于1987年获国家《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作为校内教材使用,以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便于学生学习。这本书立足于内蒙古的造林现状和特点,反映了内蒙古造林事业上的最新成果和先进实用的造林生产技术,通过学习可对我区造林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为今后工作中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特殊问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开展,这本书也可作为生产上的参考书。

(2)教学辅助资料建设对于辅助教学资料建设,近几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修订《造林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和《造林学课程设计资料》。以前所用的是60年代编写的,早已不符合现实,1997年依据国家和内蒙古造林技术规程,结合实际,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编写。②编写《造林学实习指导书》。以此规范了教学实习,满足实习需要。③收集教学资料150多册,包括图书、造林规划设计、生态建设可研报告、造林规程等。为教学提供了很大方便。④购买和收集幻灯片3套(900多张)。这3套幻灯片是根据造林学教材内容摄制的,与教材配合使用,可增强直观性,增加感性知识。⑤收集录制录相带2盘,主要反映内蒙地区机械开沟抗旱造林技术和生态环境建设。⑥自制VCD光盘4张。主要反映近几年我区开展的退耕还林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沙源治理工程等的建设情况及技术措施。

以上这些辅助资料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造林学统编教材,在长期使用中我们认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加以改革,主要表现在:

(1)教材内容与实际的差异造林学统编教材是面向全国编写的,以论述用材林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而用材林的营造适合于湿润地区或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在我区主要局限在大兴安岭地区和中西部局部水分条件好的地段。我区大多数地区气候干早、土壤贫痔、风大沙多,水土流失严重,无法营造用材林。50一60年代因大面积营造用材林,形成小老树或造林失败。所以我区是以防护林为主。湿润地区营造用材林和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其基本理论和技术是有差别的。如营造用材林的理论中把林分郁闭作为森林群体形成的标志,森林群体的形成才能使林分稳定,抗性增强,在技术上造林密度较大;而在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时,实践证明,结果正好相反,林分郁闭后,由于水分供应不足出现生长衰退或死亡,特别是沙地尤为明显,所以造林时应稀植,以保持林分稳定。

(2)内蒙古地区的造林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反映内蒙古是林业大省,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许多先进实用技术,在统编教材中是反映不出来的。

(3)缺少有地区特点的造林技术内蒙古地域辽阔,气候差别大,地貌类型多,不同地区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措施各不相同,在学习了造林基本的理论和技术之后,结合内蒙实际应进一步掌握和了解本地区的造林技术特点,这才更有实用价值。

2.改革的内容

(1)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改革以统编教材为主要参考,紧紧结合内蒙和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改革。主要是把讲授用材林为主,改变为讲授防护林为主,并兼顾用材林、经济林等林种;造林树种选择上把讲授乔木为主,改为乔灌草相结合;造林密度上湿润地区和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要以郁闭为中心,初植密度大。在干早地区为维持水分平衡,应进行稀植。并采用大行距小株距配置,使林地形成一定的径流面积。还可以采用斑块状造林,避免全面造林后林地水分供应不足,而导致林木早衰或枯死;在树种混交上以乔灌混交、灌木与灌木混交为主。混交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宜采用带状块状、星状、行带状混交,往往灌木的比例大于乔木的比例;造林方法上把强调以植苗造林为主,改为植苗、播种和插条造林同等重要,从近几年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看,在我区许多地方播种造林和插条造林占有主导地位,如阴山北部主要是以柠条播种造林为主,在沙地沙柳(或小黄柳)插条造林占有很大比重;造林季节上把以春季造林为主,改为一年四季都要重视。西部地区春季最为干早,而雨季和秋季则水分条件较好,播种造林和容器苗造林主要在雨季,在秋季可以进行插条和播种造林,这在生产中已取得明显效果;造林的方式不仅要讲人工造林,还应讲飞机播种造林和封山(沙)育林(草)近几年飞机播种造林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活动范围大,在我区沙地广泛开展。封山(沙)育林(草)其技术简便、省工,更符合自然规律越来越受到重视。

(2)反映造林新技术对我区创造的造林新技术在造林学中应及时反映,如沙地飞机播种造林,机械开沟抗旱造林、针叶树和沙生植物容器育苗造林、冬贮苗木等水造林、农田防护用材兼用林营造、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山地生态经济沟、沙地生物经济圈营造等技术。

(3)增加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的内容主要增加我区大兴安岭、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草原地区的立地条件特点和造林技术特点。讲述柠条、沙棘、沙柳、山杏、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杨树等我区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特点等。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改革,使造林学教学以全新的、有地区特色的、符合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符合立足内蒙古、面向“三北”的需要,更符合目前西部地区开展的生态建设工程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造林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一的口头讲授,学生机械的记忆。也就是常说的“满堂灌”、“填鸭式”、“单项注人式”,这种教学方法死板枯燥,即花费时间长,又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从1997年开始进行改革试验,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大大减少了讲授学时,讲授学时不超过总学时的6096,采用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而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科学组合。造林的基本理论难理解,主要以讲授为主,提问、讨论为辅。内蒙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易理解、实践和综合性强,采用以自学、讨论为主,讲授为辅。经过多年的试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取得明显效果。

2.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教学手段的改革,研制和开发了造林学多媒体课件。

我们采用方正奥思软件编制,片长容量达到1200MB。以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结合内蒙和西部实际,以及近年来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和科技发展新动态,编写出造林学文字脚本,再将文字脚本精练制作成计算机文本,将大量照片资料精选后扫描,加工制成图片素材,使文字与图片一一对应,之后再进行配音解说。该课件有文字(包括表格)8.4万字,图片300余张及部分教学实习影像内容。

造林学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视听并举,感知直接,理解容易,内容丰富,功能多样,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容错性强。该课件还可以进行网上虚拟教学,实现自学、自测。造林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造林学教学手段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造林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课件在我校首届课件展评中获一等奖,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

造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们从教学实习、教程设计、毕业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加强。

1.教学实习

造林学教学实习为一周,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习的时间短,内容多,又在野外,路线长。通过我们长期的调查,我们精选了路线,做到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项的实习内容。我们选择了和林县、卓资县、大青山、黄合少林场、蛮汉山林场等地。这些地区能够实习到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等地区的立地条件和造林技术,能够调查了解柠条、沙棘、油松、樟子松、杨树、山杏、构祀等内蒙主要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在实习的基础上要求同学写出详实可靠、较全面综合论述的实习报告。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旧教学计划中所用时间为20学时,在新教学计划中,课时压缩1/3的情况下,仍安排一周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课程设计是在理论教学和实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资料、并进行分别辅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理论,通过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写出符合实际的设计说明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毕业实习

改革教学论文例4

二、要有稳步推进教改实施的策略

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比较容易接受,但在现实中,只要涉及到课堂行为的改变,第一反应往往是拒绝,所以教育教学改革真正能够成功的学校凤毛麟角,学校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要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

(一)整体策划,培训到位

加强机构建设。确保教学改革的强力推进,成立以校长为首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并建立与改革目标相对应的若干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推进行事历、检查评价制度、问责制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学校层面强力推进,所有管理干部要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改革方案和重要的工作计划经教代会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案研制和编写的实施方案》、《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实施办法》等。加强培训。培训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培训,如我校分批次到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等学校学习,部分骨干教师到山东、北京、上海、香港学习。邀请专家到校讲学,其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韩立福研究员、北京十一学校张素兰老师、北师大教授安文铸、首都师大附中教师张文娣,佛山教研室各位教研员等。二是学生培训,引入引桥课程,培养小组长,制定了《学生学习十大能力培训方案》等,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并尽快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各种规定和要求。

(二)低点起步,掌握节奏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不仅影响教学理念的理解,更决定着教学改革的结果。从近十多年的情况来看,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性较差,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不到位。如果在教学改革中起点太高,首先在专业素养上跟不上,势必造成更多的质疑与徘徊,弓没拉开就已回头。因此,必须找到容易突破的环节切入,同时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困惑,在一定阶段提供必要的帮助,有事要借助外力解决。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特性,要想改革走向成功,还要掌握一定的节奏,不然会陷入沼泽中。因此,我校提倡小步子、快节奏的策略,也就是在一定时间集中解决某一个问题,能感觉在改革路上前行,有愿景更有信心。

(三)定科定人,以点带面

实践中任何改革都会出现一部分人干、一部分人看、一部分在热潮冷讽的现象。改革需要的是带动,有时只有看到改革成绩时才学着做。这都要了解学校科组文化、学科内教师的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如何。我校的做法是,先全校总动员,按照改革整体策略全面铺开。在一个月后,教师的基本情况就已显现出来。当然,学校改革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课堂,全面了解,跟踪交流。改革小组要不定期地进行反馈,让校长或主管教学的校长有较真实的材料,以便在下一步推进改革中找到应对策略。特别是让一部分老师先做起来。要讲究艺术,找到愿意改革、有能力改革的教师进行先行先试。同时,要防止其他教师制造无端是非,形成改革的阻力。首先按照学科组分别进行再动员,说明先行先试的保障措施和培训福利,再深入动员有不同意见的教师,避免不愿意做的教师给予口实。同样更重要的是,在有了一定的阶段性改革成效时,不断鼓励其他教师参与,逐步扩大改革队伍。同时对改革中成功的案例和教师创造平台,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信心。如召开区级、市级、校际联盟展示活动,提供展示成绩的舞台,同时给予奖励。

(四)制度保障,福利跟上

改革有一定的风险,但风险不可能全让改革者承担。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有共识,在制度上有一定的保障。改革过程中压力较大,在工作量上如何体现,在绩效考核上如何保障等问题要提前做好界定。在推进的过程中,教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强有力的支持。在目前办学体制情况下,不可能在工资、奖教奖学方案中有所体现,只能把培训、学习、考察作为最大的福利给先行改革者予以倾斜。这些都须经过学校改革小组讨论并报学校行政会议讨论方可实施。

三、要处理好几对关涉改革的主要矛盾关系

新一轮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不仅从教育理念上更清晰,而且更需要制度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这势必会涉及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同时延伸到不同层面的矛盾产生。对于影响改革的因素也要进行必要的预设与预防,以减少改革阻力。

(一)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学科的关系

学校顶层设计往往更多的是学校课堂教学文化整体价值取向,课堂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学科教学设计又有其个性特色,而且不同的课型也有自身的规律。所以,在学科教学改革中既要遵循学校整体改革的理念,也不局限于一定的范式教学。例如,语文教学中的展示课、阅读课、写作课要体现不同课型的教学特色,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既可以是小练笔,也可以是阅读训练。但必须清楚学校改革的总要求,应毫无折扣地去落实。如学生学习策略、教师问题导学策略、结构化预习策略、表达交流策略等,都应落实在平常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小学到初中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是学生可能产生厌学、畏惧心理的过程。如果出现不默契也可能出现“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学生的情绪反过来影响教师改革的热情。处理好这种关系,最好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引桥课程,指导学生适应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二是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更多地是对教师进行学生心理学方面的培训。

(三)处理好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也牵扯到家长的神经,家长关心的是改革会不会影响孩子将来中考的成绩。家长基本上是经过应试教育走过来的,不让孩子过度进行巩固性练习,转为自学为主的前置性预习,语文减少重复练习为海量阅读等,家长是否适应?有时会经常看到家长在网上评论。如果引起曲解,就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学校在改革初期,通过多次家长学校的方式进行沟通,了解当前教学改革的现状。另外,学校改革需要在资源配备方面要家长自行购置,又会引起误会,出现不符合事实的投诉。如学生需要海量阅读,自行购置书籍;学校进行“翻转课堂”实验,有愿意试验和不愿意试验的,家长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学校不得不通过家长委员会进行调节。

(四)处理好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关系

学校改革最大的支持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内部问题,但引发的效应又是社会问题。学校要稳步推进改革,必须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有效沟通。至少在出现问题时,他们的资源要比学校更为厚实,他们的声音比学校更为坚实。

改革教学论文例5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表现为人们对传统的学校观、教学观、师生观、教学媒体观和教学方法观在信息社会中发生改变。社会的信息化使人们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传递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接受优秀教师的网上教育、网上辅导,参加网上学术活动,也可以随意查阅世界各地电子图书馆的有关信息。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可以从学校转移到家庭和工作单位,这一转移所产生的开放式的远程教育模式、远程会诊,可使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同时坐在“虚拟教室”、“虚拟诊室”中进行学习、讨论、交流,从而打破了“学校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学医院中心”的模式,成为真正意义的开放大学。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如果学校不改革,就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信息社会的发展。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教材的多媒体化和教育的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以及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更加灵活多样。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表现这一基础领域的重大突破,知识除了用文字、图形外,还可以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目前,我们已应用于医学教育的多媒体课件,可使学生通过声画并茂的多信道感知教学内容,以完美的形式达到直观教学的目的。这样不但使学生加速理解教学内容的速度,而且可以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学媒体也由原来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教育应用于教学,不仅使自主教育成为现实,而且使教育社会化、学习生活化。互联网使全世界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多种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并使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相同的知识素材和教学指导,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适宜的时间、地点从互联网论文格式上自由的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多对多的教学方式,使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在职学习、在线讨论都成为现实,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式教学模式,从而使长期以来可望不可及的“因材施教”成为现实。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学生获取知识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品格等良好心理的培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主体、个性、创造性和实验能力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的主体。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发生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建构等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具有高度的创造能力、很强的自学能力、信息检索、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继承型人才。同时,网络教育给学生求知和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网上学习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并使自己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育过程发生改变

改革教学论文例6

语文学科是一个怎样的学科?换言之,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是一个争论已久而没有完全形成共识的问题。语文是基础学科,而且是最基础的学科,这是就其地位和重要性而言,对此基本没有什么异议。而就其作用而言,则有不少争论。十几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意见是:语文是工具学科。也就是说,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工具。狭义地说,这一点是不错的。不仅不识字的人不能学习任何学科的知识,而且语文水平达不到一定程度,其它任何学科也难以学好。但语文学科又不仅仅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它本身又是一门重要的科学。若按现在时兴的学科分类,它所包容的二级、三级学科乃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无论社会和现代科技怎样发展,这一学科群的作用和地位都不会降低,相反,它们还将随着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继续发展,与时俱进,永葆青春。因而不能因为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把语文学科定义为单纯的工具学科。那样做,毫无疑问是贬低了语文学科的地位。

把语文学科视为纯工具学科的观点,与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的认识有密切关系。在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包括儿童的启蒙阶段和成人的扫盲阶段,学语文可以认为主要就是学“语言文字”。会认字、写字以后,就可以看报纸、读书、写信等等。对于语文学习的中级阶段,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之后,大部分今后并不继续从事语文及与语文有直接关联的专业,语文对于他们也主要是起工具的作用,这也是事实。但是仅仅根据这些来定义语文学科的性质,则肯定是不恰当的。因为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要从事语言学、文字学、文艺学、新闻学、文学创作、语文教育等专业的工作。不仅如此,语文学科在培养品德、增进修养、激发志向、陶冶情操、开发智能、提高素质等方面还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其基础性人文学科的性质十分显著。由此更可说明,语文是工具学科的定义远远不能涵盖语文学科的功能和性质。

“语文是工具学科”的观点,已经给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读写,重应考能力、轻实际水平,重标准化测试、轻主观性发挥的倾向愈来愈严重。片面追求“工具性”的结果,是大量的中学毕业生不会熟练运用语文工具,大学里对新生的语文水平普遍感到失望,社会上对各级各类毕业生的语文能力更是颇多微辞。语文成了受到教育内部和外部非议最多的一个学科。这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吗?!

二、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即将进入21世纪、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迫地要求它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1991年5月23日,同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发出了“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伟大号召。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素质教育”给以了明确的定义和阐述:“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这一文件对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又肩负着重任,可以大有作为。

1、语文学科在让学生学会做人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现行语文教材是文选型。以后无论教材怎样改革,总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既适于阅读又便于写作借鉴的范文。这些范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内容中包含了大批堪为典范的人物形象,还有大量有关做人道理的精彩论述。这些内容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和正确引导,毫无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效果。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许多学生回忆起他们崇敬的老师,往往说:“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而且教会了我们做人。”语文老师显然更有条件做到这一点。

2、语文学科最有利于让学生学会求知。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最便于自学的学科。在自学成才的群体中,通过自学语文,最后成为作家或其它方面专家的,大有人在。通过系统的语文教学,应该收到更好的效果。特级教师魏书生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教师之所以教学取得理想效果,就是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并善于利用语文便于自学的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达到了叶老所说的使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理想境界。求知应该是、事实上也的确是学生的迫切愿望与自觉要求。天然厌学的学生是不存在的。只要教师充分利用语文便于自学的优势,一方面注重加强学法指导,另一方面给学生留出尽可能充足的课外读写练习时间,那么,学生不仅可以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而且可以把在语文课上养成的求知习惯和学到的求知方法迁移到其它课程中去,实现学习的全面优化。不仅如此,这种求知习惯和求知方法还将伴随学生的一生,使其终身受益无穷。

3、语文学科最适宜于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学会生活,包括学会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环境的困难生存下去,也包括在比较优越的条件下使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这一代的青少年处于中国人由极端贫困走向相对富裕的社会条件下,又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受过多少艰苦。祖辈、父辈则一方面因为他们是“独苗儿”而宠爱有加,另一方面又因为有了一定物质条件,所以把他们当成“小皇帝”,既十分强烈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对他们过分溺爱,以致于衣食住行都要全面包办代替。这样的孩子生活能力自然是极端低下的。让他们学会生活,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学科对此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范例可供学生学习借鉴。只要教师有这种自觉性,把教材学习与现实生活经常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指导,并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有意创设情境给学生以必要的实际锻炼,就可以在教学生学会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语文学科对学生学会审美至关重要。

我们的语文教材,从文字到文章,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很好的审美材料。汉字的造型之美,是世界上任何文字无法比拟的。课文中的绝大部分篇章,又都属精品之列。其语言之美、结构之美、内容之美、风格之美、意境之美,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熟读精思,都可以程度不同地领略到。而作文教学,则要求学生利用课文学习中得到的审美经验,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对使学生学会审美更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学生再把课内的审美知识用于课外的阅读和艺术欣赏实践,其审美能力当然可以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众所周知,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着几近“众矢之的”的困窘局面。尤其实行标准化考试之后,在大多数学校里,语文学科都成了高考的“拉腿学科”,语文教师也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所以如此,抛开语文以外的原因不讲,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把学生最有兴趣的学科变成了学生最厌学的学科;把最便于学生自学的学科变成了学生几乎无所措手足的学科。

说语文教学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人听起来可能难以接受。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是不是这样。

改革教学论文例7

就近年高考语文而言,听说能力的考查有明显的加强的趋势。一是直接命题考查考生的语音、停顿、重音、歧义、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结合作文试题,考查考生实际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广播稿、演讲稿、讨论稿、节目主持人发言稿、通知等应用文体和谈话语体的写作及修改。

再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是娴于辞令、口齿伶俐、善于社会交际的人才,必须是耳聪目明,“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要旨”(叶圣陶语)的人才。

然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影响,仍然是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而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的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听说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高中部分)虽然有听说能力的专项训练,但指导性不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施,而且没有科学的系统,更没有专门的教材;不少教师认识到口语训练的重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口才和听力的机会,但毕竟无序;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又使得有识之士的“教改”实验只是“空中楼阁”;结果,学生读了十几年书,学了十几年语文(且不说在生活中的学习),大多数听说能力却较差,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平淡,语速不当,话不成句,表情难看……成了十足的“书呆子”。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听说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迅速地大面积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中学语文听说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须走出困境。近十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而且一直与同仁一道努力探讨听说教学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总结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组织形式,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在研读大量文献和各种语文教改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省属重点农村中学)实际,学生实际个人(自身)素质的实际,大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以小组教学为主,以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地说,这种组织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成立语文学习中心小组。每班4-5人,由有语文特长和语文兴趣较浓的同学组成,语文学科代表兼组长。中心小组的主要职能是:①参加教师备课,研究讨论教学的难点,分析落实教学重点,具体讨论确定教学要点,分析安排训练的知识能力点和训练方式;②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和考核本班学习小组(见第2点)的语文学习;③编选拟定语文课文练习和单元练习,组织进行单元检测;④帮助老师批阅修改评析部分作业;⑤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之下负责讲析(或安排组织其他同学讲析)部分课文。——总而言之,让中心小组成为老师的帮手,成为小老师,负责组织、管理具体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

2.成立了语文学习小组,每组4个成员,各小组同学的语文素质大致相当,座位临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是同桌,在语文课和语文活动课时自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和中心小组的组织引导下完成各项语文学习任务(其中包括课内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3.组建了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之后,教师主要的职责是:①具体指导语文中心小组的工作,在各种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读,示范备课讲课,下水作文等等);②组织中心小组讨论制订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列出课文和单元教学的知识能力点;③重点指导学生学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补充语文中心小组讲析课文时遗漏的知识点和未处理好的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文或单元有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⑤编制单元练习,组织单元考试;⑥科学评价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提示补正方法;⑦负责课文或单元或语文活动的重要的关键问题的小结或撰写相应的专题论文;⑧编印优秀作文集,组织优秀作文稿;⑨指导各种重要的语文活动(如朗诵、征文、创作课本剧,等等);⑩精选印发课外练习并指导课外阅读。

(二)优化听说能力训练的方法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的听说训练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种:

1.朗读。这里所说的朗读主要包括:①早自声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和要求背诵的篇目;另外每学期补充10篇古诗文,要求背诵。每周三节早自习,每节40分钟,一学期下来,诵读时间达40小时,三年初中或高中,诵读时间达120小时,课文背诵达60多篇;②名篇赏读,间周一节课(课外活动),主要从《中国青年报》、《杂文报》、《散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纸杂志选择精短时文;③新闻会,间周一次,要求全体同学写稿投稿(也可从报纸上荐稿,大量采用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拟的新闻稿,每天晚上7:00至7:30是全校学生收看电视新闻的时间);中心小组选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普通话脱稿播送。

2.读书报告。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故事会,每学期2次,在期中考试后进行(因为本校每年春秋两期分别有音乐之春和艺术节,在中期考试后第3周左右进行,故事会就安排在此间的课外活动之中),主要讲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等;②读书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讲所读的书籍(以文学名著为主)的基本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诵其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断;宣读自己的“文学评论”(实际上是读书心得,往往既省“评”,又省“感”);③假期见闻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二三事。

3.讨论论辩。①讨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其具体方式包括个人钻研、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师(或中心小组)总结发言。②论辩,即组织论辩会,不定期举行,从课本、影视、生活中去选择与语文学习相关的重要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进行论辩。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认真准备材料,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写出书面发言材料(或提纲),然后采用双方论争的形式进行辩论;同时组织好“评委会”进行裁判和评定。

4.讲课比赛。

我这里所说的“讲课比赛”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讲析课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的第一周进行(因为本校每期期中考试之后有一次运动会,停课2至3天,学生相对较轻松,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备课),但必须在开学之初公布教学计划时就要安排各学习小组具体的授课任务(我的教学计划和总结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组讨论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学生人手一份)。作为教师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讲课”示范,二是具体指导如何备课、如何确定难点、如何设计练习、如何讲课,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

②评讲试卷。这里所说的“评讲试卷”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其是语文复习中,让学习小组在分头准备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对语文试卷进行评讲。要求学生必须讲清:“试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怎样考的(角度、题型)——怎样解答(答题技巧)”;必须评准:“试题好不好(难度、信度)——好在何处(科学性)——有何启示(相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评讲时出现不足,教师要认真分析,予以补正。

(三)寻找检测听说能力的科学方法

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具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听写:从内容上说,包括听写词语、句子、句群、语段;从文体上说,主要是古诗文;从方式上说,可以老师朗读学生听写,也可以是学生互相听写。

2.听话答问:通过同学老师诵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答问。问题不宜设置太多,问题的内容可以是记忆性的,可以是筛选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改革教学论文例8

1.1旧体育的改造(1949-1953年)由于建国前长期受日本和欧美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加速旧中国学校体育改造和清除旧思想的影响迫在眉睫。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加速肃清资本主义思想,对旧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和西方体育思想进行批判,学校体育进行了第1次全面的改造,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第1次学校体育改革正式开始。1952年,教育部和中央体委联合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此次改革明确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建立了相应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

1.2劳卫制的推广(1954-1956年)为改变青年身体素质极度孱弱的状况,曾两次写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并下达“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实施劳卫制。1954年《关于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运动的联合指示》和《关于开展学校保健工作的联合指示》的出台,明确了我国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体质的培养目标。我国第1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的制订,标志第2次改革的开始。新大纲和劳卫制的结合保证了我国学校体育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本次改革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初步实现学校体育制度化。劳卫制的推广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和工具性,由于没有结合我国国民的身体状况,加上其标准较高,项目较多,在操作和推广的过程中造成大量的伤害事故。

1.3体育教学的初步规范(1957-1965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的改造基本完成,学校体育的也开始迈上新的发展道路。《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陆续颁布,有关的教科书也相继出版。《关于1957年学校体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颁布,使我国各类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有了依据,体育教学工作逐步规范。由于反斗争扩大化、运动中的“浮夸风”影响,学校体育系统出现了“四红运动”,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大大地打击了体育老师积极性,最主要的是破坏了学校体育改革出现的大好形势。三年自然灾害,学生体质大大降低,最后学校体育只能以休息来替代[2]。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恢复发展经济,“八字方针”提出和贯彻,“七千人会议”的召开,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体育得到重生,各级学校的工作条例的制定,学校体育逐步得到恢复,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1.4学校体育的复苏(1966-1979年)的十年浩劫、1969年中苏边界发生冲突,学校体育都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军体课取代体育课,学校体育遭受严重破坏。北京会议的召开肯定了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所取得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体育工作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上来。1978年体育第1次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进我国的《宪法》。随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关于在学校中进一步广泛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意见的通知》相继颁布,国家、地方体育管理和组织部门相继建立,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学校体育进入了快速复苏的新阶段。

1.5“三基”目标的提出(1979-1985年)1979年扬州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5次体育改革拉开了序幕。纠正了过分强调体育运动项目成绩的错误思想,确立了学校体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在学校阶段做到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思想。会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学大纲和体育教材,加大学生用教材比重。本次改革,虽然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但“体质论”在当时学校体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

1.6教学理念的丰富(1986-1993年)1987年《全日制六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正式颁布,这标志着第6次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始。本次改革要求各级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并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理念。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方向,这为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制订和实验做了准备[2]。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从此走上了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受终身教育思想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理念进一步丰富,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但运动项目过多、教材“竞技化”,实质上改变的不多。

1.7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1993-2000年)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标志中国体育事业的管理进入了法制化管理阶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提高师资水平,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级课程体系强调体育教学大纲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强调理论与实践、体育活动与卫生保健相结合;加强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不断弘扬民族文化;除此之外,还注重发展个人的能力,考核多样化。虽然“三级课程体系”似乎做到了灵活性和可供选择性的统一,但教材和教学内容全国统一的情况还是客观存在的。

1.8健康第一的倡导(2000年至今)为改变体育教学内容存在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需求、生活实际相脱节,不利于终身体育形成等现象,“新课改”开始。2001年7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新课改”改变了体育课程内容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以及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建立了新三级课程体系。但是,“新课改”施行以来,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一”,不但没有遏制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还造成体育教师不知体育课“怎么上?上多少?上什么?谁来上?”的困惑。

2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审视

世间万物都有其两面性,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既有成效,亦有不足。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客观审视,既能发现成效,达到扬其长,又能察不足,从而更好地避其短。

2.1体育教学改革之成效纵观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历程,取得成效可谓有目共睹:一是教学理念实现了由“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理念的转变,由健康一元化的“增强体质”向健康多元化的“健康第一”理念的转变。二是随着《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国家体育教学自的下放,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重复、单一、竞技化等状况大大改观,教学内容生活化、地域化、趣味化的多样化特征日趋明显。三是体育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受益其他学科的发展。随着其他学科先进的教学技术、理念和方法的运用,计算机科学的融入,新兴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体育课堂,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系的不断丰富。四是教学评价主体的丰富、功能的改变、内容的补充和依据的科学,体育教学评价彰显人性化、科学化特征。

2.2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之不足

2.2.1健身功能的弱化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在现实中有被弱化的现象。放弃运动技术的传授,不在乎运动量和强度。相反,却在一味地强调学校体育在发展心理健康的作用。运动技术就是体育的外在体现,体育追求的是人类体能的不断超越,体能超越的实现只有借助运动技术才能实现。1952年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年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体育理论》中体育的概念也强调体育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方面的重要性。杨文轩提出体育具有自然质、结构质和系统质三个层次的功能,学校体育归属自然质功能。可见,增强体质至始至终都作为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而存在,弱化学校体育健身功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2.2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模糊不清建国以来教学内容和课程都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部分。但“”期间的“军体课”和“扁担、莴笋、扫把、南瓜进课堂”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课程内容是一种静态的、稳定的,并严格遵守运动技术形式规律和个体心理发展顺序,把运动技术项目科学规范的组织起来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体系。而体育教学内容,则是体育教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兴趣的状况,经过对体育课程深刻理解,并对其加工改造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的具体的身体活动内容,是一种动态的、灵活的情境性内容。课程内容是总领,教学内容是细化。课程内容为教学内容的导向,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以课程内容为依据,不管何时都不能脱离课程内容的约束和框架。可见,“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概念的模糊认识,是导致教学内容随意化的主要原因。

2.2.3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随着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日益丰富,新兴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传统的传习式教学方法却有被束之高阁之嫌。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不是彼此取代、彻底前人建立的东西。传习式教学法是体育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和纠错等途径,指导学生领会、模仿、练习最终形成运动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目前体育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一种教学方法。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新兴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未必一定有效。一味的追求时髦,全盘否定或淡化传统教学方法的作法不可取,我们要做的是结合先进的技术方法,对传习式教学方法的革新。

2.2.4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弱化纵观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地位经历了由“师道尊严”到期间的“地位丧失殆尽”,再由“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并存到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历程。教师的主导地位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众所周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体现的,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水平,直接决定学生主体性体现的好坏。因为求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的阶段,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但仍处于心智不成熟,存在幼稚、片面和盲目等特征。教师的主导性得不到体现,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健身技能一无所获,他们的终身体育愿景也将黄粱一梦。

2.2.5学校体育“万能论”的错误认识近年来部分专家、学者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误读,学校体育的功能出现浮夸化,几乎可以包治百病,这无意加深了公众对学校体育功能的错误认识。近几年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的事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咋舌叹息的同时,对学校体育功能和教学改革的成效产生了很大质惑。学校体育究竟在做什么?改革有什么用?学校体育无疑就成了罪魁祸首,众矢之的。是的,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影响体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运动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1]。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12]也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学校体育不是万能的,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合力才有助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改革教学论文例9

根据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文化基础差,社会活动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把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比较合适的。[6]这意味着,让学生培养为毕业后能解决实际问题、直接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培养“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理论、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形成良好的专业技能。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依据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原则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培养方向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形成终生学习、适应飞速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的职业核心能力。建立合理课程结构首先,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系统完善。其次,适当精简课堂教学课时,增加实践内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7]。再次,根据实际情况,除了闭卷考试,还可以采取实践考核、综合开卷考核等形式进行考核。

2.统一要求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校根据学大纲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根据现实需求和学生情况开设一些适合的选修课,让学生获得一定自主性、根据个人情况自由选课,利于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实践,突出应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进行培养。与此相适应的,学院需要增设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与实践、专业实习与实践、毕业设计、职业资格培训等等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学院也可以开展各类学科竞赛、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素质,加强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未来的职场生活。

二、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经济学教学要求

经济学作为大学经济学基础课程之一,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对经济学知识和基本方法、规律得到初步掌握,并可以形成对经济学的整体认识、养成经济学思维习惯。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教学,侧重于培养经济学的应用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因经济学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学工作需要注重培养专业性,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并养成专业能力。但基于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要注重对全方面素质的提升,不能有所局限。

2.解释现象同时说明本质因为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对经济现象的进行的研究,所以经济现象背后一些因素,比如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常常会被忽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多补充介绍这些经济现象背后本质性因素起的作用,弥补不足。

3.讲授理论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实践性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和概括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目标也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能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难免会中独立学院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但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大大增强实践性、操作性,用一些开放、互动模式来增强体验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独立学院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不够灵活目前独立学院进行经济学教学,仍然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与学生互动少,没有把学生体验当成教学活动的考虑因素,不够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课后只是复习课堂笔记内容,很少进行资料查阅分析现实问题,不利于能力形成。

2.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在独立学院进行经济学教学,往往根据统一的计划、使用材来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当地独立学院的实际资源情况、学生素质和社会需求,无法满足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教学考核形式单一在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中,经济学的考核形式仍然是试卷考试。但仅仅通过一次答题考试显然无法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需要改革,增强其他种类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工作的评价。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1.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教学案例独立学院中可以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一些典型经济案例引入教学课堂,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思考,形成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探索思考的能力,培养综合能力[8]。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等环节,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的教学体系,紧密结合职场需求制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技术实习、社会调研等环节。此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组织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方面,应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保持与固定企业的合作关系——即校企合作,定期为企业输送在校的专业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建立订单模式,为学生创造提前体验职位的条件。

2.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经济学教学在独立学院中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经济学教学活动,指的是:首先要根据学生本身不同的知识基础来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利用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其次要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到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教学,比如联系我国实际经济背景和经济时事,在经济学理论的框架下,讲述不同经济背景下的就业机会、就业挑战有何不同等等,来让学生在感性层面增强经济学意识。人才培养计划是促成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通知制定关于培养方、委托者、学习者之间的协议,确定不同负责人的职责,独立学院负责培养专业人才,而合作的企业负责对优秀人才的招录,增加校企合作热度,全面深入地培养人才。采取多样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素质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要结合独立学院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就是说,不可局限于试卷考核,平时考勤次数、听课效果、论文水平、小组讨论能力等形式都可以纳入考核因素之中,符合教学目标,让教学公平,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校企合作中,独立学院应与企业协商,使得企业能够为校内教师提供实地接受培训、入职上岗、跟班探讨、师带徒的机会,让教师能够身临现场积累实践经验,丰富阅历,并设置相关实践考核体系,将教师在实践任职期间的表现、工作完成情况以及晋升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制定审核标准。

改革教学论文例10

二、改变教师单向授课模式

采用讨论课的形式。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将人类已获得的知识成果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而不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自觉性。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讨论课的形式。只有通过讨论,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获取新知识的思维障碍,在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发现问题并即将解决问题时,经老师开导,学生便豁然开朗,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讨论课的进行,既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驾驭材料、表达观点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增加课堂趣味性。除了传统的授课方法,还可以配合多样化的方法。如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借助多媒体使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融会贯通,增强学习的形象性、直观性、兴趣性。当代文学有很多作品被改编为电影,这对于阐释作品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如《活着》、《动物凶猛》、《妻妾成群》、《红高梁》等都拍成了电影,老师在讲授这些篇目时,可以播放相应片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由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能增进学生对当代小说后现代性的了解。当代小说的后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主体”和“历史”的解构,如果教师仅仅从小说出发,向学生讲解王朔如何采取游戏人生的态度,消解一切伟大和崇高,会显得枯燥而晦涩。但辅之以视频资料:一群小伙子在《国际歌》的伴奏下,将对手打得头破血流;一群学生在课堂上捉弄老师;主人公质疑记忆的旁白等,我们很容易理解,在当代小说中理想主义已偃旗息鼓,小说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而是在捏造谎言,调侃权威。电影将文字描述的场景转化为影像,更能丰富和加深我们对小说的想象力。与此同时,我们辅之以第二课堂,如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撰写影评、支持学生社团改编、表演文学作品等,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