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人文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2-16 10:52:35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例1

学校的课程是社会文化,教师的教学内容是人们长时间积累的社会文化。学校课程也受到社会中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中生活,也是在社会中生活。学生成长经过社会磨练,个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职教体育教学应满足社会体育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职教院校的体育学习在学校里完成,怎样把学校体育转化为社会体育,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坚持着体育锻炼,这是对职教体育教学的挑战。为迎接挑战,职教院校必须重视起学生的体育情感,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需要。社会体育对于职教体育提出新要求,职教院校要建立新的体育教学体系。

1.2、学科需求导向

传统的体育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大多是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规则和技术。若课程目标确定,学科知识以目标为基础,受到限制。这种学科中心课程培养目标明确,但也有弊端。一般来说,学科专家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时,把学生培养成工作或研究人才,没把课程当成普通教育。学科专家容易把运动训练目标当成体育教学目标,把学生当做了以后专业运动员,把体育课当成运动员的训练时间。

1.3、学生需求导向

体育教学的思想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水平,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以前的体育课程中专家多采用常模策略,这样会出现误差。这样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违背了体育的基本教育思想。当前专家认识到学生需求的主导作用,体育课要符合大学生的的认知和情感需求,培养学生个性和体育素养。大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体育课也在不断改革中,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体现其主体地位。大学生思想与心理慢慢成熟,价值体系和生活态度初步形成,有较强的创造性。体育课要体现多元层次化,培养学生健身的需求,体育知识的需求,健身娱乐的需求,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高积极主动性,提高身心水平。

2、职教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体现了以人为本,体育教学是不断发展学生潜能和个性。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识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创造性,发展自身的个性。选择课程内容,注重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确定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学生自主发现选择。创造出好的师生氛围。在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一是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中心,教师要了解学生兴趣和认识,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这是学生个人特征的体现。职教教育教学中,实施遵守以人为本的要求。职教教育进行人文教育教学,根据学生学习风格创造有人文特点的环境,学习内容和教学办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职教教育,体现职教教育中的人本主义。

3、职教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结合的意义

3.1、职教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是动态概念,指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现代说的人文或人文主义,一般是指人类历史中保留的精华,是先进价值观与完善规范的体现。人文精神体现了科学、和谐与仁爱。人文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任意民族都要有人文精神的支持。职教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社会人才的场所,重视构建人文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在职教体育教学中,学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挖掘各学科的人文价值,加强展示体育比赛人文的内涵价值。

3.2、树立人文主义学生观

职教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教育,以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满足学生需要。人文主义理论的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据学生发展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用促进学生发展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办法教学。重视学大于重视教,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把教学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具体规定每单元目标和学习目标,可以学生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按自己的特点学习。

4、人文教育渗透到职教体育教学中的措施

4.1、转变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人文教育重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要使学生体会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学生沟通交流,缓和师生关系,有效进行位置的互换。根据学生实际的体育能力,针对性地教学,用有效的手段规范学生行为,学生是体育教学的重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潜力,有效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身体能力,把人性化教学理念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2、改善结构,完善体育教学模式

目前职教体育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课程结构的单一。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改变传统方式,先是学生适当热身,舒展身体。然后是简单动作训练,最后是自由活动。但是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目前教学机制,学生开始低处体育课。体育教师必须针对性地研究,改善旧的教学结构,依据学生喜好适当进行娱乐活动,把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开展多形式教学活动。娱乐时也加强体能训练,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几乎没时间课外活动,教师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学重要性,加强体能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单一的结构,在结合多年的教学理念的情况下建造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完善教学体系。

4.3、加强训练,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体育教学中,教师处于引导的地位。如果想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教师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接受力。教师结合多年经验,总结完善教学体系,提高人文素养,用人格魅力影响,加强师生间的交流,真挚地对待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觉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也会提高。

4.4、创新教学,开展多形式教学活动

当前职教体育教学有种种弊端,要采取有效方法,加强创新理念。教学活动离不开合理完整的体系,体育也是这样。对于目前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要创新教学理念,积极开展多样的体育教学,使学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改变应试的理念,吸引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开放的理念,进行创新性教学。

4.5、加强沟通,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要的是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目前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紧张,因此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加强沟通。人文教育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建立相互平等尊重的理念。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根据学生身体的能力,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学中师生要交流,建立新型关系,创造活跃的气氛。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教师要听取学生意见,让学生各抒己见,形成热闹活泼的氛围。

人文教育例2

二、关注情感,提高审美的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作表现,任何美术作品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而在我们实验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我们有“百草园”“时光隧道”“三味书屋”“双桥”……这些都可成为我们的美术语言:一亩花田的想象、一个蟋蟀在唱歌、一片飘飞水面的花瓣……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我们的美术课堂。法国文学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过:“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我们的美术课就在于关注学生的情感,并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

三、合作探究,激发思维的碰撞

在教学中我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解决问题有时来的比讲授更深入人心。很喜欢肖伯纳的那句话:“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我们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就拥有了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我们可设计新奇、有趣、唯美等情境,点燃学生发现,研究,探索之火,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美术“童话城堡”一课时,我结合我校开展的“住在童话城堡里”的主题活动,导入时我绘声绘色地讲《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假如女孩子是白雪公主,男孩子是王子,你居住的城堡会是什么样子。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时期,于是非常踊跃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孩子们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回答真是异彩纷呈、奇异古怪。接着让孩子们用各种形式去表现梦幻中的城堡就顺理成章了,甚至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了……接着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设计,然后以四人为一小组再来进行探究,看看你的城堡里还缺了什么,我的城堡里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改造,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你们认为最美的城堡,最后选出最棒的一组做成立体的城堡。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在合作与交流中,孩子们灵性的火花在闪烁、思维在碰撞、情感在升华。课堂因之而涌动着生命的活力,人文精神随之而展现。通过这样的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人文教育例3

中图分类号: G52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17-02

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其中固然有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社会环境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但我国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仍然是主要原因。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过于功利化,充满简单浮躁情绪,形式主义、功利化倾向浓厚,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一种表现。因此,正确认识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功利”,尽量避免人文素质教育的功利化,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功利”

人文素质教育的“功利“是指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所内化并通过人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能力、品质、才干、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思想品貌、道德水准等,它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1]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2]最终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素质教育是具有很强大的“功利”的,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能力、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素质的一种表现,而素质则是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一种品格。[3]可见,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但是,人类知识的海洋浩如烟海,而大学学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什么都学。怎样才能学得更好?怎样才更有利于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这就有个知识结构问题。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反之则不利于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大学生仅仅掌握自己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才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学习人文知识可以弥补专业知识的缺陷,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知识结构更趋合理,进而把知识内化为素质,升华为精神。

2. 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与科学思维注重逻辑、推理与验证的抽象思维方式不同,人文思维是开放性的形象思维,是直觉、顿悟和灵感,是原创思维的主要源泉。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没有人文思维,就没有原创性”。[4]人文思维的训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它通过学习、感染、熏陶、领悟和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心性,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全局意识,促进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固有思想的束缚,使思维更活跃更开放,更具创造性。因此,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已成为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在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的自我观照、自我领悟、自我理解,其核心是自我反省精神。正如著名人文教育专家刘献君教授所说;“一个没有反省精神的人算不上一个高素质的人;一个不能正视自己的历史与现状,缺乏反省精神的民族,也算不上高素质的民族;没有自我反省,没有确立自我,就谈不上自尊与自律。”[5]人文素质教育能帮助学生克服“自然人”自私、贪婪、懒惰、嫉妒等动物式自然性弱点,弥补专业教育在人格教育方面的不足,引导学生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自我、净化灵魂,强化人的责任感,深化人生价值的反省,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也是大学教育应该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4. 促进学生“精神成人”

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它强调“精神成人”,注重完善人的精神结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是一种自觉的精神守护和培育;它融情感、激情、意志和关爱于教育过程,顺性达情,呼唤出学生内心深处人性的东西,让真善美、自由平等博爱“融入”学生心田。因此,人文教育在加强学生自身修养、陶冶情操、砥砺品行、提升人格、促进学生精神成人方面有着专业教育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正如爱因斯坦在他的《自传注释》所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完成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任务。

5.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意志,能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人文素质教育教给学生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及其对社会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而这种顽强、不怕困难的毅力、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灵活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善于与人合作的能力,正是大学生立足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功利化已经成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障碍

“功利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人文素质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倾向。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具有很强的功利的,但功利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则不但发挥不了人文素质教育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反而会影响它的功利,进而把人文素质教育引入歧途。纵观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人文素质教育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追求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考虑和系统规划

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部分地方院校和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长远考虑和系统规划,短期的应付行为较多,或为迎接教育部门的评估和上级检查,或为申报某个建设项目,或为学校形象宣传需要,而被迫举办一些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追求短期效应,活动一完成或项目申报到手,这些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便也就偃旗息鼓了。还有的则是因某位领导的喜好,而举办某一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带有十分浓厚的人治味道,虽然一时间也可能轰轰烈烈,结果往往是人走政息,昙花一现。

2. 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上,盲目追求高、全、深,不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

人文素质教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符合学生思想特点,才能引起学生共鸣,为学生所接受。然而,目前有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顾学生思想特点、知识起点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内容上盲目追求高、全、深,以此来作为衡量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标准,而不顾及教育的实际效果,不愿意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不愿意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好,不愿意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硬功夫。

3. 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轰动效应

主要表现在有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实施途径上,只注重课堂教育,而忽视专业渗透和学生实践体验,忽视教职工言传身教的影响和校园文化的熏陶;在形式上,热衷于开讲座,搞活动,热衷于做一些看得见的表面文章,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实际效果,忽视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也不注意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这样的人文素质教育尽管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很难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也提高不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4. 东施效颦,特色不鲜明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所高校所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同,面对的教育对象也有区别。因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定要与本地区、本校的具体实际,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办出自己的特色。然而,目前某些高校,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对本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做深入思考和研究,盲目模仿国外或其他学校的做法。比如看到国外,尤其是美国“通识教育”比较成功,就简单地把美国“通识教育”的课程和教育方法全盘照搬过来,有些人甚至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为“通识教育”,而没有与本地区、本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不考虑专业的实际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没有自己的特色或特色不鲜明,致使人文素质教育也出现千校一面的局面。

5. 偏重物质化和硬件建设,轻视“软”环境建设

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高校普遍注重看得见的“硬环境”建设,校园建筑风格迥异,校园雕塑琳琅满目,校园环境美不胜收,甚至建筑物、道路的命名也各具特色,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在“看不见”的“软环境”建设方面却往往被忽视或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对学校及地区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忽视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弘扬,忽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忽视学校特色文化的培育,因而导致学校人文气氛不够浓,人文底蕴不够深,文化品味不够高,缺乏渗透力和熏陶力。

三、克服功利化倾向是确保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确保人文素质教育取得实效,一方面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对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和作用的认识;另一方面,必须克服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倾向,认真研究和把握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律,真正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扎扎实实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1. 更新观念,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把满足学生的多方面的兴趣和要求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教育的目的,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文素质教育也要围绕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展开。这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任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都不能违背这个宗旨;第二层含义则是人文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教会学生学会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帮助人,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把学生由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使人性得到弘扬,实现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2. 系统规划,全面推进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时间上讲,他必须贯穿学校办学的全过程,并且不断积累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和经验;要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一进校到学生毕业都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空间上讲,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教学场所、生活场所,还是休闲娱乐场所,都必须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元素,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因此,要防止人文素质教育的功利化,避免短期行为,必须按照长期与近期相结合、整体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从指导思想、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网络建设、队伍建设、日常管理、考核体系、保障措施等方面,对人文素质教育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划;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或指定某个部门来统一协调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使之有规划、有组织、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建立起长效的工作机制;[6]而不能停留在某个方面、某个环节,更不能像搞运动一样,急功近利,才能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3. 注意方法,讲究实效

首先,要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论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还是人文素质教育专题讲座,一般都采用教师满堂灌的说教,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没有学术上的讨论,没有思想的交锋,更没有心灵的沟通与交流了。这显然与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旨是背道而驰的。其实,大学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应该更多地采用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正如著名学者薛涌所说,“从大学的诞生可以看出,大学与生俱来地带有几个特点:第一,大学是一个求知者的精神共同体;第二,师生的关系,不管是从心灵上还是从空间上都非常密切,大家住得很近,可以随时坐而论道;第三,真理是辨出来的,不是死记硬背地‘学’出来的。大学要训练学生发展自己的论断,并能够应付不同观点的挑战,在思想的交锋中说服别人。”[7]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应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比如经常给学生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设置各种复杂的是非情景,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和处理;组织引导学生就社会的热点问题或某个专题开展讨论交流,展开辩论;组织学生阅读人文书籍、撰写学习心得等等。让学生自己在分析、阅读、交流和论辩中体验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

其次,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和学校各项工作中。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不是依靠人文素质专门课程来完成,不可能开设太多的人文素质教育专门课程,而是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门课堂教学和技能实训中,渗透到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到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服务、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来看,最终是要使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升华为职业人文品质,这个内化和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一点一滴的渗透和积累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再次,要注意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因此,要按照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校园环境、硬件建设、大学精神的培育、校风、学风建设、大学的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着力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金星.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报告[R].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76.

[2] 胡章显.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M].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二).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2):30.

[3] 周远清.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文化素质教育[M].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六).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7).

[4] 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M].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六).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7):24.

人文教育例4

(一)功利的高扬,导致教育目标不当

功利的高扬,是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现代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一开始就置于现代功利的关照之下。社会赋予教育以发展的使命,教育把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置于首位,湮没了教育内在的育人的功能,更多关注的是个体如何获得品德、知识、技能、体格,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放弃或者说遗忘了人文教育以谋求个体心灵的“畅适自足”的内在目的。这样,就导致在教育目标上不当,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目标华而不实。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我们就提出了与高中、大学一样的目标。要求学生的理想非常崇高,道德非常高尚,行为非常规范,把一些成年人都还难以理解和实践的概念灌输给幼小的学生。二是概念不清。如果我们对某种品质的概念是模糊的,把它作为教育目标时,即使仅仅在认知范围,它的效果也决不会好。所以,任何品质都有“度”和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行为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已发生了变化,在中等教育的目标确立时,不要用过去的旧知识教未来的人。三是教育目标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如历来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主要内容的德育,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实际而盲目确定德育要求,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否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德育过程偏重道德认知,轻视情、意发展,强调行为规范形成而又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人格上的不平等,导致道德教育成为主体与客体间的权威服从关系,根本否定了学生和教师同为道德主体这个重要事实。脱离受教育者实际(年龄特征、认知水平、道德中等等),必然导致德育显得高远抽象而收效甚微。同时是把外铄作为德育的基本方式,即表现为“外部灌输”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它把儿童的品德看作是“一袋美德”,在内容上选择特定社会中公认的道德戒律或美德条目;在方法上,把学生心理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之袋”(科尔伯格语),这种模式强调道德灌输,其缺陷是泯灭了学生的主观性,将学生置于被动、服从接受的位置上,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不可能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由于德育与学生生活相脱离,往往偏重于学生的道德认知,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意和行为发展,忽视受教育者在最广泛的生活实际中的道德行为养成,这就造成德育过程中的道德灌输和形式主义。许多学生能背诵不少行为规范条文,但最起码的规范也不履行。而师生之间是教育权威与被动接受教育的关系,必然产生行为上的居高临下,人格上的不平等,久而久之,师生缺少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心理距离远了,客观上造成德育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可能导致教育行为的失当及教育效果的失效。

(二)人文关怀的缺损与教育意义的迷失

如果要简单概括中等教育的特征,那就是“忙”。决策部门忙于各种计划的修订、大纲的制定、检查评估督促;出版部门忙于出版各种教学参考书、学习资料、天才教育方案;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忙于应付各种计划、大纲、教参、教材、学习资料、考试、评估、竞赛。他们的思想与活动几乎被这一切塞满,失却人文教育中有时应有的悠闲与从容自如,失却了思维的清晰、宁静与自由。我们实际上面向计划、大纲、要求那一系列外来因素而对人施教,却很少或者说根本没有真正面向人施教,由此而使教育中的疏离普遍发生,教育的人文关怀缺损。关注人对社会发展的适应,以社会适应性作为教育的根本尺度,在这一点上中等教育有所成功。与此同时,却忽视了人的心灵完善与人文精神的完整建构,中等教育所关注的人是不完整的人,学生心理疾病的大量蔓延是这种不完整性教育的必然结果与典型表现。虽然中等教育成功地赋予了人们更多的知识积累,但知识的积累带给人的却并非总是人的个性的更好、更充分的实现。许多情况下,人的创造性、热情、活力并非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甚至有下降之势。知识积累本应成为促进个性更好地完善与彰显的因素,却反而成了遮蔽个性的因素,中等教育并不关注知识对人的意义,也没有引导学生去关注知识的意义,学生并不知道他不断地致知跟他的个性发展与人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从单纯传授知识到教学生“学会学习”,自己去获取知识的跃进,表面上看是质的转变,但“质”却并没有变,改善的只是致知的方式,却没有改善致知本身的意义。中等教育由于它过分强调统一性、规范性,所以个性发展实际上被置于知识能力教学之外,把个性发展与知识教学割裂开来,并没有把个性培育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对知识教学的强调使个性发展降格为发展人的专长,而非活生生的真实的内在本质的充分占有与实现。人文关怀的缺损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教育价值的迷茫与教育意义的丧失。在教育中,人的知识技能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在稳定地增长,但人的支配这些知识技能与能力运用的内在精神与人生智慧却并没有同步增长。

教育即培养人,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所以教育应从根本上关注人。人的基本性格特征是整体性、完整性、个体性,故关注人应充分关注人的整体性、完整性和每一个个体的特殊性。现代中等教育从根本上强调人对社会的适应,强调人的面向社会的发展,却忽视了人的生存本身,忽视了教育对灵魂、精神的深入关照。中等教育教人以现代生活的技能技巧,却没有教人以相当的蕴涵生活技能的生活智慧与生活精神,这意味着中等教育对教育之完整性的背离。中等教育开设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相信每一样“教育”都会对人发生相应的教育影响,全面影响的结合就会塑造出一个完整的现代人,但现实中并没有提供一种有效的

整合机制。中等教育把人视为接受教育的机器,忽视了人的贯穿始终的整体性。中等教育以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要求、统一的组织形式、统一的教学程度来制造出统一的教育成品,人的独特性被局限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个体性从根本上受到忽视。强调知识,却没有引导知识以应有的人文关怀;强调师生民主平等,事实却是束缚师生的自由;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却大量地占住了人的思想与活动空间,使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扬,这样的教育不仅失去了自我反思与批判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反思与自我批判的意识,实际背离了教育本身。

(三)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对人文教育的忽视

这些年来,我们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可以说是非常尖锐,甚至把教育中所有的弊端表现和根源都归结到“应试教育”上来。应试教育既与我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和体制相关,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教育的片面认识有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着重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过多地突出了教育的经济功能,片面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因而,应试教育成为了一种传统教育典型,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更新。可以说,“应试教育”是一种背离时展和人的发展需求,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核心的陈旧教育模式。从而影响了人文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教育价值观错位。中等教育紧密围绕升学而进行,学校不择手段地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家长不顾效果地强化学生学习,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2)教育主体偏离。应试教育将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扼杀。在教学过程中颠倒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教师的权威性,使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过分重视教师教的过程,忽视学生学的过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3)教育方法单一。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贬损了教育的功能;“应试教育”使中等教育中“树人”的根本职能严重错位。它是选拔少数尖子,淘汰多数的“精英教育”。在过度激烈的升学率竞争中,“成人”的教育被忽略了,而“成材”的教育,也因为过度重视以“笔试”的结果来衡量学生的成就而受到很大的伤害。可以说,我国当前应试教育倾向的教育体制,难以实施人文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4)教育目标短视。应试教育由于只重视考试内容的教学,削弱了德育和法制教育,使得一些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在教育中未能做到德、智、体三育并进,相反是把“德、智、体”都毁了。也就是说在升学主义挂帅的制度下,我们不再好好“教育”学生,只是努力“训练”他们成为只会解决考卷上的问题的“技工”。由于教育目标的短视,以书本知识的考试和分类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轻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中等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对策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力求透视整个中等教育中人文教育发展的负面时,发现人文教育思想对中等教育的启发意义是多方面的,应当怎样实践,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而长期探讨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要优化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

人文教育与教育一样,需要社会重视并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才能得到发展。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是由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所组成。人文世界是在社会世界中等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是由一系列对社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性反思活动所构成。简而言之,是由价值和意义所构成。但是现代人文世界支离破碎,日益萎缩,其结果是,我们所经历的社会可能是一个走向富裕却无论如何却不能使人感到幸福的社会,我们所过的是一种整天忙碌却不知道为何忙碌的生活,我们所获得的是越来越多的自主、自由的权利但却从内心里懒于应用它们,我们所体验的是一种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寂寞却因此越来越冒险甚至疯狂的感觉。当意义失落的时候,人们如何为自己的价值与价值生活提供依据?面对人文世界的危机我们应该拿出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实践勇气和现实主义精神,加强科学研究,以中等教育为依托,彰显教育的人文性。要优化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建立人文世界,需要国家在宏观政策、制度、组织、宣传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目前应该特别注意舆论宣传环境、文化事业发展的规范和引导,特别是一些消极的广告,因为它们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文化、宣传部门同教育部门一样,应该成为社会的良知,应该把追求社会效益的工作作为首要目标。

………………………………………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选集,第3卷,第12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邓小平选集,第2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人文教育例5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人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他在信中这样说: “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高中或大学的人们枪杀并焚烧。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的请求是:请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度教育但却像文杰曼那样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学校教育不能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将知识化为修养,这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严谨的科学观和精神的体现。学校教育是对人性的全面陶冶和发掘,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因此学校教育需要与人文精神结合,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

    人文这个概念,有“人的(人本的、人道的等)+文化、文明的”意思,其特点恰恰在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即“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特点在于是从一定人的立场出发,一切为了现实的、具体的人。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即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祥和等社会目标的一个支撑点,也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老师应站在教育的前沿,顺应时展,以实际行动促进学校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以此寻求最佳的结合点。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人文素质教育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文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每个人的才能及其所获得的成就自然存在差异,社会需要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人才,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他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校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则重视不够,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创造潜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与社会,从而使环境、社会与人处在一种充满创造的良性互动的适应状态。让因材施教成为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前提之一,要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只要老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人格的,人文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适应与创造的一致性,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人文精神”教育的行列,有的学校正在计划或已经推行了具有导向性的人格教育课程,因此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人文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

人文教育例6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协助学校领导做一些管理的工作。在二十九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不知不觉也形成一些实际的经验和做法, 也有自己的体会。

在语文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今天,各种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安心负责地做好语文教学这块工作,使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知识不断提高

从语文教学这块讲,教师必须要安心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多学习业务和教育教学理论,把它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中,让学生得到较好的教育。初中的大多数学生,很多只要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就面向社会,无缘再进学校了,只有少数不到一半多以上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因此,我在上过的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生物课中,都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不遗余力地把语文等参考教学资料和课本结合起来看好,备好课,组织好教学,认真地把知识讲细讲透,不怕冗繁。当然语文重点、难点突出地讲授。学生听后,觉得精典,知识量大,今后在社会上,用起来达到质的变化。故我教的学生,现在在社会上的发展,很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后来遇上很多学生,他们与我打招呼,聊起师生之事,都说自己今天取得的成就,都是得益于当时我语文教学中获得的知识,特别是作文教学方面给他们的帮助最大。比如现在县政府当秘书的曾庆友,有很好的写作功底,都是在学生时代受我的不同程度的熏陶影响,以至在工作中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鉴于在教学中的经验教育,因此,各位同仁,如能考取公务员,抑或考调到高一级学校高就自然很好。否则,安下心来教好书,认真备课,改本,把学生语文水平和知识水平提高了,达到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的人格,不失为自己本职工作的出路。也可给自己的业绩带来好处,从而为今后的晋级晋职增加硬件。多用点心思在语文教育教学上,过一种没有不良嗜好的健康的生活。多用点时间在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上,达到精益求精,又有什么不好呢?人是可塑的,学生更是可塑之材,人是可改变的,没有一成不变动的人,只要你老师有赖心和信心,有方法,用正确的心理方法去对待学生,学生是会感化的。是语文老师的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思想教育,经常与学生沟通,不能动不动请家长,或者顺水推之,推卸责任。这样就是对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把人推给社会法制去管论文格式模板。学生在学习期间,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要真正完成学习的任务才合格。

二、据实际全力抓好管理育人这块工作,使学生素质不同程度提高

管理育人不可忽视,太重要了,一个学校的管理就像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各个环节都要负责到位。校风的形成,要靠学校集体领导和各位教师,班主任及学生共同打造而成,光靠几个得力助手和领导是不可能形成良好校风的。因此,校风不好,那来的学校生命力——升学率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就落不到实处,所取得的成绩,就会得而复失。

要想把一个学校的家当好,管好,不容易。我作为抽出来协助学校坐班管理的教师,责任重大,一定要以身作则,处处为人先,不怕得罪人。由于我曾在多处深造学习达到语文本科文凭,自然见得多,特别借在县城一中教务处工作时,也学到并形成一套管理理念。但不管何种好的管理模式,都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而进行落实。

我工作的学校,地处交通要道,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复杂,学生的素质形形色色,好学上进的不多。但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成为落伍者,无法达到正常的学习要求。然而,“普九”工作的巩固推进,必须不得不做好这些差生,品行不良的学生的思想工作,只要有进步因素就可以,不能奢望太高,更不能与这些留守落后的学生发生教育的对立情绪,以致影响控辍保学。学生成绩差,原因众多,除了教师没教好外,有的是基础差,不学习;有的是家庭离异,单亲;父母在外地打工等等,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姑姑等等在的吃住的寄宿生。学生不要说成绩了,就是连礼貌品行都存在问题。因此,语文班主任和教师的工作量大,除了教学外,管理方面更为重要,加强语文思想教育的程度不加大,稍一松懈,各种问题及安全隐患就存在和发生,有的学生逃学,旷课,迟到,早退教育,早恋,存在着,屡禁不止。为了搞好这些学生的教育,教师,班主任,学校有关领导大费周折和精力。然而学生始终是学生,是教育对象,教育者必须教育好学生,各位同仁必须不厌其烦地进行教育和挽救后进生。否则,把责任推向家长、社会,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是有害的,有愧的。当然,对那些实在冥顽不化的,可请家长配合教育,不行就由领导决定要求另去换个其它学校环境读书,完成义务教育年也是可以的。孟母三迁,不是很好的教育佳话吗?

上文为我之所见所想所做,教无定法,只要对症下药,摸准学生心理,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刚柔兼济地教育好差生,抓两头,保中间;抓中间,保两头,使尖子生能力得到提高,缩小差生差距,达到平衡上升发展,素质教育不是得到提升了吗?

人文教育例7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体育教育地位得到了提升。它不再仅仅局限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发学生的智力及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上,而更深远地强调了人文教育。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体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体育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法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由此可见,注重体育文化的学习、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是体育学科追求人文素养的核心。

一、认识人文教育

人文,广泛地讲,它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概括地讲,“人文”是“人”与“文”的统一。“人”,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文”,强调的是“以文化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根本地位。也就是说,人既是根本目的,又是根本手段。在处理任何事物的过程中,始终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是以人为本。所谓“以文化人”,就是通过文化的方式教化、涵养和培育人,也就是通过教育和文化的手段不断地更新人的思想观念,进而转变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最终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文化精神[2]。人文精神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反映着主体内在的精神特征。从总体上说,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的主体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主体价值的精神。

人文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社会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它是不能脱离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

提到人文教育许多人都认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认为人文教育的内容很广,我们中学老师难以胜任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其实不然,这是对人文教育的肤浅认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属于人文范畴,如道德、思想、心理、情感等都是以人的情感和精神状态为基础的,还有我们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人文,教师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1、对真、善、美有共同的追求

体育学科的理论表述和建立过程体现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如体育中的人们对“公正、公平”的追求,体育的竞争精神与合作精神,以及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的追求;而人文精神的本质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2、人文精神是体育的思想基础,体育是人文精神的形象表现

人文教育应被教育中的各个学科所关注,而作为关注身心健康的体育学科更不能忽视人文教育的渗透,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体育教育应该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着眼于塑造良好发展的理想人格,关怀人的困难和痛苦,容忍人的弱点和缺点,发展人的自主和自觉,鼓励和促进人的创造才能,激励个性与民主发挥等,使体育在人的良好发展中,体现对人健康成长的关怀,成为人的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以达到人类自我实现的崇高目标,其表现能通过体育来展现。

3.、都以实践为主

体育教学是实践课程,而人文精神主要靠体验与感受;体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各种活动达到体育的目的,而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靠说教所能达到的,它同样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在活动中去感悟,即它们都是以实践为基础。

三、在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创造人文示范

示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人文示范。人文教育最本质的方式方法就是浸润,就是润物细无声,就是“穆如春风”、耳濡目染、率先垂范、躬行实践,所以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人文教育的典范,教师的衣着、教学语言、示范,这些言传身教的“活教材”都能成为渗透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应具有责任意识与职业理想,有责任意识才能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才能主动去做,而职业理想是一个人的目标,有了这两点教师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次,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观与学生的发展观,从传统的“知识、技能本位”转向“育人为本”,让课堂充满生命的互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提升教学人文品位。教师具备这两点是做好教师的最基本品质,这样的教师才有慈母般的爱生之心,才有执着的敬业精神与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样,在实施教学任务时教师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生也才能感受到教师身上强烈的人文气息,而学生这种感悟到的东西要比教师的说教效果更有效。

2、营造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教学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中,其要素应该是学校体育文化、教学内容、身体活动、教师、学生、场地、器材等,它们相互作用构成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体育课程是一种“活动课程”,与其它“非活动课程”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上有明显不同的运作形式。体育教学课堂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的非活动教学课堂,教学场所相对宽阔开放,场景丰富,师生沐浴在自然的阳光、空气之中,即便是场馆,也有丰富的色彩、声音、器材摆放的和谐环境;教师、学生、器材、教材、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教师的示范,手把手地教,教学效果直观,学生之间的互相练习,情感的交流等,均体现着体育老师与学生的贴近,体现着与环境诸因素的相互融合,构成了和谐的画卷,这一景象正是体育教育切入人文教育思想的优势之所在。另外,教师在具体的实施中要营造出和谐的人文环境,如自然环境中的温度、光线、色彩等;社会环境中的情感培养与审美教育;教学环境中的场地器材与班级人数等;还有人际环境中的生生关系与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的人文环境学生才能在人文教育的课堂中健康的成长。

3、开展人文实践

人文教育是实践课程,不是靠说教所能做到的,它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与体验。那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体育运动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学生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认识体育的本质,打开一个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窗口,培养竞争意识、拼搏进取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中的不同角色,学习体育角色的技能,体会体育角色的责任,处理角色与同伴、与全队、与对手的各种关系;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发展社会认知能力。这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和人格品质。

4、传授人文知识

学校教育是一种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过程,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地丰富起来,那就需要长期的熏陶和教育,所以在课堂中渗透人文知识的教育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人文知识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它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是生精神的首要路径。人文知识的内容较为广泛,在体育教学中提倡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如奥运知识、相关项目的知识等,以拓展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与文化素养。

5、倡导人文价值

因为体育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价值,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倡导人文价值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都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内容不但增加了人文知识的比重,而且新课程标准在所有课程的“课程目标”或内容标准中,都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其中的一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人文”,关注和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重视人文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能够促进人文教育并促进人文精神的回归。因此,倡导人文价值,挖掘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就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人文教育。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创设人文视野下开放的、多元的综合体育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形式势在必行。(3500字)

参考文献:

人文教育例8

1.1人文教育概述

人文教育意在表达教育就是对人的教育,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分数、技能技巧逐渐被重视,而忽略了“育”人。教育的特征就是人文性,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高校教育不断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培养。人文教育提倡以人文本,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渊博的人才为教育思想,注重对人性的提升以及人格的塑造。人文教育不仅要通过浓郁的文化熏陶,还要通过自我感悟,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修养。在大学开展人文教育,在发展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注入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社会关怀,培养良好品德,寓教于乐,多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自由、自主学习以及精神、价值观的发展等全面发展。

1.2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联系

体育教育通过体育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培养学生健康的体格和体育素养,而人文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两者互相关联,互相促进。无论是体育技能还是人文素养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是以人文载体实现的。体育教育是外在表现,人文素养是内在追求。高校体育教育是以培养体育素养为目标的,现代体育发展,不再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目的,而是既注重培养外在的身体健康,也注重内在品质与人文关怀的提升。

2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促进,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常常把培养满足社会需要人才的观点放在首位,忽略了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提倡人文教育,又落实不到实际教学中,造成学生的体育知识技巧能力得以提升,但内在修养不高。

2.1是时展需要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虽然为学生开设了各种形式的体育选修课程,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教育偏向技能,缺乏人文素养,导致不少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看法是“无所谓、没感觉”“就是和同学一起去室外玩玩”等,造成学生知识积累与内涵脱节。重知识、技能教授,忽略思想引导、人文关怀、情感体验,虽能满足学生的学分修习,完成教学任务,但偏离了教学本质。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培养的是身心同步发展的综合人才,而这种教育模式已满足不了社会越来越高的人才需求,造成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现象。这就要求在体育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提高学生成绩同时提高内涵,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基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2.2体育教师的素质提高的需要

教师只有具备更高、更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教授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进修、终身学习。目前,体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虽达到较高水平,但随着学生网络知识与技能接触的越来越多,兴趣越来越广泛,大学体育课程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强身健体、学习体育技能的课程,他们想要学到更多体育相关知识,若教师知识水平不高,技能不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就要求了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与修养,才能更好地处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问题。

3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办法

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体育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构建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加强对学生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3.1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拥有良好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才能为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思想,树立新型教育观念,重视体育教育的影响,将体育教育看作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练习、学习,巩固自身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人文素养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经验结合,加入自身教学经验,整合分析,对学生正确引导。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友好相处,既做到“学高”,又做到“德厚”,才能在体育教育中做学生的知识技能教授者,人文素养引导者。

3.2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由于高校学生生源地分布广,学生素养良莠不齐,因此在体育教育中要想与人文教育相融合,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善于利用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积极态度和自主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批评,以学生为主体,多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例如在武术课技巧教授课程中,教师可以先演示,然后学生互相演示、纠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也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主动学习。针对动作不规范的同学,要耐心教授,请同学示范,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审美,陶冶情操。在教学评价中采取多样化教学评价方法,让同学根据自身标准评价同学、评价自己,让学生在评价中欣赏别人,提升自我,加强人文素养。

3.3构建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

人文教育例9

人文教育意在表达教育就是对人的教育,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分数、技能技巧逐渐被重视,而忽略了“育”人。教育的特征就是人文性,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高校教育不断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培养。人文教育提倡以人文本,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渊博的人才为教育思想,注重对人性的提升以及人格的塑造。人文教育不仅要通过浓郁的文化熏陶,还要通过自我感悟,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修养。在大学开展人文教育,在发展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注入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社会关怀,培养良好品德,寓教于乐,多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自由、自主学习以及精神、价值观的发展等全面发展。

1.2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联系

体育教育通过体育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培养学生健康的体格和体育素养,而人文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两者互相关联,互相促进。无论是体育技能还是人文素养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是以人文载体实现的。体育教育是外在表现,人文素养是内在追求。高校体育教育是以培养体育素养为目标的,现代体育发展,不再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目的,而是既注重培养外在的身体健康,也注重内在品质与人文关怀的提升。

2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促进,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常常把培养满足社会需要人才的观点放在首位,忽略了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提倡人文教育,又落实不到实际教学中,造成学生的体育知识技巧能力得以提升,但内在修养不高。

2.1是时展需要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虽然为学生开设了各种形式的体育选修课程,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教育偏向技能,缺乏人文素养,导致不少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看法是“无所谓、没感觉”“就是和同学一起去室外玩玩”等,造成学生知识积累与内涵脱节。重知识、技能教授,忽略思想引导、人文关怀、情感体验,虽能满足学生的学分修习,完成教学任务,但偏离了教学本质。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培养的是身心同步发展的综合人才,而这种教育模式已满足不了社会越来越高的人才需求,造成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现象。这就要求在体育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提高学生成绩同时提高内涵,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基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2.2体育教师的素质提高的需要

教师只有具备更高、更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教授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进修、终身学习。目前,体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虽达到较高水平,但随着学生网络知识与技能接触的越来越多,兴趣越来越广泛,大学体育课程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强身健体、学习体育技能的课程,他们想要学到更多体育相关知识,若教师知识水平不高,技能不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就要求了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与修养,才能更好地处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问题。

3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办法

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体育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构建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加强对学生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3.1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拥有良好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才能为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思想,树立新型教育观念,重视体育教育的影响,将体育教育看作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练习、学习,巩固自身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人文素养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经验结合,加入自身教学经验,整合分析,对学生正确引导。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友好相处,既做到“学高”,又做到“德厚”,才能在体育教育中做学生的知识技能教授者,人文素养引导者。

3.2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由于高校学生生源地分布广,学生素养良莠不齐,因此在体育教育中要想与人文教育相融合,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善于利用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积极态度和自主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批评,以学生为主体,多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例如在武术课技巧教授课程中,教师可以先演示,然后学生互相演示、纠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也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主动学习。针对动作不规范的同学,要耐心教授,请同学示范,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审美,陶冶情操。在教学评价中采取多样化教学评价方法,让同学根据自身标准评价同学、评价自己,让学生在评价中欣赏别人,提升自我,加强人文素养。

3.3构建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

高校开展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就要按照素质教育要求,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发展体育教学的空间,构建完善、合理的教学模式。首先,要突出体育专业的专业特色,高校体育专业是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课程,在体育课程中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将娱乐、文化、历史等融入其中,增加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构建特色体育课程模式。其次,要拓展学生视野,在体育教学中,结合社会发展动态,让学生加以了解和评价,增加学生对体育知识、体育教育、体育产业发展的了解,培养自主判断能力。最后,体育教育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体育教育中,应传承传统体育教育中优秀的项目和体育精神,批判的继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将其融入到现代体育教学进程中,增加体育教育的人文性。

人文教育例10

“人的现实存在是有血有肉有认知意志和情感,活生生的存在,这是人文精神的出发点,也是促进人类幸福、人性美好、社会和谐的基础,更是人文精神哲学探讨的终极目的和归宿”,这表明人文精神是人作为群居动物必须具备的一种自然属性,延伸可理解为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把生物人培养为会生活的社会人。“爱同类”在动物界能够达成共识,这说明爱不仅仅是美德,更是一种群居的技能,正如儒家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季羡林认为人文精神和道德有密切关系,人生来要学会处理三种关系:天人关系、人人关系和自我关系。总之,人文精神是人类生存必须具备的精神基础。如果探究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普罗泰戈拉和笛卡尔的言论震耳发聩,“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等都强调自由和理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它倡导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尊重人自身的价值,它追求真善美,重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它强调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进步。“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对自由的追求,体现了对人是目的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从而努力做到自立、自主、自强”。

1.2关于人文教育的认识。

基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人文教育的理念与人文精神不尽一致,国情和时代赋予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特殊的内涵。“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涉及情感态度、思想修养、心理品质等各方面,这正是新世界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一般说来,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属性应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掌握语言并学会准确表达和正确交流。这里体现出工具性也是人文性的学科特点,这是因为人是唯一掌握语言这种工具的动物,语言与科学不同,它本身不属于工具,而是人的属性。卡西尔说人是一种符号动物,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能够利用符号来表证世界,创造文化。其次,关于人生的理解,培养生活的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任何人生都需要理由,罗素的理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泰勒斯说:“别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是一位哲人对科学的投入。人存在的理由或基于使命,或基于信仰,或基于兴趣和对理想的执着,或基于生活本身付诸的享受,缺失理念支撑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由此看来,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需要基于对生活的体验,老师应当通过自己的阅历和教学资源对学生予以生活的启蒙。再次,对健全人格发展的追求。哈佛大学的第一教育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好人。视人格发展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终极目的,应当直接针对现代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格残缺的现状。这里的人格主要指的是品德修养、为人态度以及温和理性的行为方式。

二、课堂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衔接

语文课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自身的性质确定其目的、功能和任务。对语文课程及其性质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对教材分析的取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则的使用以及最终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过程与课程人文性的有效衔接表现在两个方面:授课方式的人本性与学习内容的人文性。

2.1对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认识。

语文老师多从具体课文内容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来说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指课文内容具有人文性,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课文的内容很优美,这些文章给我们很多很好的影响和享受,在教学过程中,在深入挖掘课文内容的时候觉得课文内容特别丰富,有挖掘不完的深度,不要说学生,就是自己也深受启发,人文性是指课文内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道德、民族价值观念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价值观道德理念;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支柱。

2.2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各种注重学习过程,有效达成三维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日渐成熟,如赵亚夫教授所言:“教育服务人生”,教学过程也是服务人生的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并对其进行开发,将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场景、生活形式、生活感想等用各种形式在课内外再现出来,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作者为我们描述的生活百态,体悟风格各异的人文盛宴。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改编重组、虚拟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