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人文地理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3 16:09:28

人文地理教学反思

人文地理教学反思例1

反思之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结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导引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水热差异。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还可结合报刊杂志、电视新闻,接收各种音画逼真,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例如通过收看近几日央视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观察电视屏幕上的天气预报图,学会天气符合并能分组报导天气状况。此外,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要让学生用好地理图册、填充图、教材彩图、插图。通过读、填、绘、析,养成手不离图,图文对照的学习习惯。例如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哈尔滨冰灯和广州花市”,学生明白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一气温分布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文彩图“台风云图”,学生形象地认识了台风及其特点。

反思之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台风时教材提出了“台风有过也有功”的观点,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沙尘暴、火山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提出沙尘暴影响人们出行、污染环境,反方则提出沙尘暴也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正方提出火山爆发释放的气体可能致人于死命,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毁灭了庞培古城。反方则提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肥沃,农作物长势喜人,甚至还提出人们用来表达真心永恒的钻石就是火山奉献的精品。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从而也懂得了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话说“反弹琵琶出新意”,在教学中,有时我还故意与教材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时,向学生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讲气温的变化时,向学生设问:三峡工程的建成,将对当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思维被激活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反思之三: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

为什么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物存在?

为什么地球形状是两极略扁,赤道略鼓?

为什么北方多沙尘暴而南部沿海多台风?

为什么印尼、伊朗、日本地震不断?

以上这些问题提出后,我首先肯定了学生大胆提问的精神,然后通过师生探讨,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答。

反思之四: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动手能力。

人文地理教学反思例2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98-02

在我国,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教师的广泛认同,被广泛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不能仅像技术操作员一样,完全按照固定不变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前提是让教师理解什么是教学反思能力,并明确影响教学反思能力的基本因素。

一、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内涵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中很早就有关于反思的论述。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洛克认为,反思是指对自身心灵状态的知觉或者是对思维活动的注意,是以思维活动为思维的对象,是对思维的思维。斯宾诺莎则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他把自己认识论的方法称为“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可见,反思作为一种思维的形式,是个体头脑对问题进行的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美国学者舍恩认为,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经验的重构,分为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申继亮提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审视、评价、探究和升华而获得的对教学有指导意义的方法和理论。它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重建,它能使教学状态更优化、学生发展更充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就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进行积极、主动、持续的反思和分析的能力,是在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影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因素

影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因素很多,有客观的、主观的,有外界的、自身的。一般认为,学校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主要因素。影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学校环境因素主要有:1)教学任务重、压力大,使教师无时间和精力去反思;2)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导向不利于教师增强自身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3)学校整体的环境氛围及人际关系影响着教师的反思行为。影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自身因素主要有:1)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相对薄弱;2)教师缺乏全面、合理的知识基础;3)教师缺乏反思活动所应具备的技能、策略和方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影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知识因素、方法因素、动机因素和环境因素。

1 知识因素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基础是知识。教师的反思会受到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影响。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反思,运用教育理论找出解决的办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可以使自己尽快地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教师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从事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教师应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和建构者,可以使自己从传统的“技术型”教师变成专家型教师。

2 方法因素

方法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采取的途径、步骤和手段。教师要想进行教学反思,必须掌握科学的反思方法。要依据标准的操作规范,去掉某些不合理部分,以使方法的运用准确高效。在反思的过程中,不同阶段一般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在反思的开始阶段,要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运用提问法、叙事法、文献分析法、观察法等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阶段,则要通过写反思日记等方式对本反思周期进行总结,得出初步的结论,从中找出问题,并开始下一个反思周期。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原则、过程、内容、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教师在反思时一定要注意方法,要做到会用和用好。

3 动机因素

教学反思过程是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过程,它需要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等情感因素,这些都属于动机因素。动机是人们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管理学认为,激发、影响和改变个体的行为有两大途径,一是针对个体的动机提供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条件,满足个体的动机;二是设法影响和改变个体的行为动机。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真正需要,就能够激发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动机。有了教学反思的动机,每一名教师都会乐于反思并主动反思。

4 环境因素

环境是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因素。教师工作在学校中,必然会受到学校文化、人际关系等学校环境因素和教育规章制度等教育系统大环境的影响。梅奥的霍桑试验证明,人工作的环境对生产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员工不仅仅单纯追求金钱收入和物质条件满足,企业的领导者应注重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激发“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烈文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及其所处环境的函数,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也是教师自身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学校的组织制度、文化环境、同事间关系等对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建议

1 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用先进的理论促其反思

教育理论知识是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基础。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具有这样三个特征:知识的表征方式、结构经济性、结构的效力。要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才能促进学习。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要把学习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反思可以运用教育理论对教学经验进行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丰富的知识、阅读理论书籍或是学历提升、知识培训等来提高理论水平。培训对促进教师反思具有重要意义。要改变当前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忽视教育理论知识和反思技能培训的倾向。要加强教育理论的系统化培训,加快国外先进教育理论本土化进程。要增加对教师的反思技能、方法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快速掌握正确的教学反思技术。

2 加强教师反思方法和形式的训练,提升其反思的科学性

绝大多数教师都进行过教学反思,但因反思方法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反思效果。即使是同一种反思方法,也会因为教师不同的操作方式而产生不同的反思效果。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教师反思的方法能够通过教师的学习重新建构。加强教师反思技能的训练和学习,能使教师熟练地应用反思方法。一是在已有的同伴研讨、教学日记、学生作业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出适合教师的反思方法。二是建构反思方法的操作办法。反思要有明确的步骤,对反思的时间及应用范围要细化。虽然教师的教学反思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但我们更强调科学性。因为许多教师的反思行为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反思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所以要特别注意提高教师反思的科学性,让教师学会反思方法的科学操作流程,快速正确地掌握反思方法。

3 强化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引导其主动反思

人文地理教学反思例3

一、教师反思文化:一个亟待构建的文化领域

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性是人的特性。人类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教师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会随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变迁而转型。原古时期出现的圣贤文化、封建社会形成的官僚文化、近代社会勾勒的公仆文化是中国教师文化发展的演变轨迹。[1]我国古籍记载的燧人氏教民熟食、伏羲氏教民畋猎、神农氏教民农作的传说,说明原古时期长者为师,能者为师;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人物描绘出最原始的教师形象,并最终积淀、汇集为特定的教师圣贤文化。此时期的教师不仅拥有超人的智慧和极高的社会地位,而且所教知识基本上属于原创性知识。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教师演绎为政治伦理的布道者和“卫道士”,成为官僚形象的代言人,久而久之,形成并发展了一种教师官僚文化。在官僚文化中,教师往往是官场不得志者,他们按照统治阶段的要求传教布道,由于“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导致教师所教知识不仅失去了实践性和生产性,而且也完全抹杀了教师原创性知识产生的可能,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声望位于官僚等级制之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等则是人们对近代教师职业的描绘,这些隐喻勾画出一个个生动的“公仆”形象,反映出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师作为“公仆”,不仅代表社会向学生传授特定社会要求的文化,而且也要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形成了鲜明的教师公仆文化。此种文化强调教师的服务意识和牺牲精神。但是,教师公仆文化牺牲了教师个体的幸福生活,当然,也有损教师职业的完美形象。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这种以牺胜教师发展为代价来换取教育的发展是经不起理性的拷问和现实的诘难。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教师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由“牧羊人”转变为“领头羊”,由“教书匠”转变为“反思者”与“研究者”。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教师必须树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即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师文化与之相匹配。“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归根到底是一种新的‘教师文化’的构建[2]”。教师反思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师文化,有助于营造一个资源共享、平等交往、精神相遇、民主行动的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教师职业生活的本真意义。因此,构建教师反思文化既是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教师反思文化的实践特征

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或许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或许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教师反思文化具有探究、开放、创新、合作等特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土壤。

1.探究性

探究意味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开拓性。探究是指教师采用质疑的方式,为自己或同伴设置问题情境,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改善实践的策略。探究性是教师反思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以及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这种种不确定的课程情景决定了教师职业渗透了较多的非技术性因素和个人化因素。教师反思文化要求教师打破习惯或经验进行教育教学的思维定势,随时对自己或同事的教育教学保持一种好奇心,并不断地追问:“我(或他)怎样才能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或教学”、“这样课堂或教学还有没有需完善的地方,怎样完善”、“我(或他)的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什么,还有没有遗憾”、“我(或他)的教育教学的依据是什么”等等;要求教师善于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自觉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要求教师善于接受新事物、尝试新方法和步入新领域,并能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因此而可能出现的各种“恶果”;要求教师把自发的零星的质疑转变为广泛的普遍的行为方式。[3]

2.开放性

开放意味着教师教育教学信息的共享性。教师反思文化是具有时代信息特征的多元文化,它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与能量的共享与交换,以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主流文化。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将自己融入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外界环境,以批判的方式汲取教育思想,才能使自己的发展永葆“活力”,因为,教师既不能把外部信息拒之门外,也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可以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教师反思文化倡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因为,教师的问题自己往往认识不到,让同伴倾听自己的故事,同伴的意见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打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生活状态,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师明白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证明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自以为是的。

3.创新性

创新意味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生成性。党的十报告指出,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培养造就一支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可以说,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教师反思文化能够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创新人格,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促使教师摆脱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束缚,成为努力改善教育教学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自由人。在批判性反思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被动消费者,也不再是“法定权威”的刻板维护者,而是霸权式假定的批判者,课程知识的开发者,他们在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自主设计、监控课堂教学,艺术性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为的是创造条件,使其主体性得以彰显、文化意识得到开启,只有教师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创造性,才能成就其专业发展的权力,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改革中。

4.合作性

合作意味着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互补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教师自己能够单独做到的,而是靠教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完成的。“合作是教师思想与行为交融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向度。”[5]教师反思文化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合作对话的文化学术背景。在教学实践中,合作使教育教学不再是教师个人的活动,而是教师集体共同完成的事业,能够克服了教师独立“作战”的孤立感和无助感,突破了教师“自己想”、“自己做”和“自己用”的行为惯习,在相互帮助中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在相互学习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从教师反思的角度看,合作的标志是建立反思实践共同体。每一个成员都是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都视反思共同体为其专业发展的平台,他们为了相同的目标经常聚在一起,探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享教育教学心得,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共同成长。

三、教师反思文化的建构策略

教师反思文化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到教师自身、领导者、学校等各个层面。因此,我们不能仅局限于从外部对教师反思予以简单的关怀,也不能单单从教师自身寻找良策,只有将教师内在素养的改变与外部环境的支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建构教师反思文化。

1.教师自身层面:树立反思观念,提升反思能力

“仅仅依靠外力来改变教师文化是不可能,只有诉诸文化主体自身的内在改变。[5]”因此,要想构建教师反思文化,必须设法让教师自己意识到反思在其专业发展中重要性,使反思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内在需求。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发展技术理性观,树立与后现代时代相适应的反思的专业发展观,技术理性取向的教师文化追求的目标是适应,而不是创新,这种文化取向下的教师难有主体性的彰显和精神上的解放。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文化追求的目标是探究与合作,这种教师文化倡导教师以反思性实践者的形象出现,主张教师以开放的心态与其他教师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强调教师之间的“共生互赢”;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意义,并由此树立反思意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观念变革。反思意识的树立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强的教师,会自觉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地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责任意识不强的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只是疲于应付、得过且过,他们不会也不愿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2.领导者层面:以身作则,做教师反思的表率

要营造教师反思文化,学校领导者首先要树立反思意识,带头反思,这样才能对教师的反思行为起到榜样力量。阿斯特曼(Osterman,K.F.)和卡特坎普(Kottkamp.R.B.)的研究表明[6]:要建构教师反思文化,领导者首先要承认自己并不是全能的,这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为重要,领导者公开宣称自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请求教师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领导者通过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就能在下属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批判的思想。其次,领导者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反思怎样才能从一种盲目地追求考试理性转向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新轨道上;反思自己的管理思想,反思怎样才能把自己从科层制的权力关系中解放出来,与教师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干群关系。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有领导者通过自身的反思实践,才能引领全校教师有效地进行反思。领导者反思的具体做法有:公开自己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请求教师的帮助;邀请教师共同探讨学校现状及发展前景,并制订可行的发展方案;设计“校长信箱”,及时收集来自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展示自己反思的成果;不断总结反思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邀请校外专家,让他们参与反思等等,通过以上种种做法来激励教师开展反思活动,这样,学校领导者与教师们就处于一种教师反思文化的共同建构中。

3.学校制度层面:加强民主管理,革新评价机制

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反思文化形成的支持性因素。即使教师具有反思意识,但如果没有外部制度的保障,教师反思文化也无从谈起。

(1)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是教师反思文化形成的基本保障。教师反思来源于对教学实践的审查、理解与升华,这样的行为仅仅靠“理智上的说服是远远不够的”[6],必须建立相应的学校管理制度,将教师带入预设的情境,使他们必须依赖新情境而行动。基于反思的学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校要保证教师们有充分的反思时间;学校在招聘教师时要把反思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学校要建立专门机构,随时抽查教师的反思日记,检查教师的反思情况,并督促教师把反思的结论及时应用于教学;学校还可以在教研组活动中引入教学反思的机制;学校要建立广泛的民主参与制度,及时公开各种学校管理信息,让每一位教师都具有知情权,并真正参与到学校事务的管理中来,使更多的优秀教师得以重用。

(2)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反思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必须承认,如果没有某种评价机制,而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很少会有人主动反思,因为,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自我揭短”的行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强调民主,重视过程,旨在发展,可以营造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文化氛围,可以改变教师之间的孤立和敌对状态,可以不同程度地规范、约束和激励教师的反思行为,可以有效地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基于反思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主要包括:学校应当把教师反思纳入到教师考核内容中来,把教师是否真正反思和反思的效果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对于那些敢于探究、敢于创新的教师予以不同程度的奖励或机会;把同行教师的互评互听行为作为评定先进教研组的指标之一;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明确发展的阶段和反思的内容等。

参考文献

[1] 张宁娟.中西教师文化的历史演变[J].教师教育研究,2006(2).

[2] 钟启泉.教学研究的转型及其课题[J].教育研究,2008(1).

[3]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吴振利,饶从满.关于教师合作问题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人文地理教学反思例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56-02

在基础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叶澜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写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无容置疑,作为对课堂教学、日常教育乃至大教育观进行回顾、思考和总结的一种方法,教学反思对教师个体成长(包括教学能力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其作用不可小觑。《礼记・学记》里阐述教学相长的理念时有这样一句话:“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里所说的“知困”“自强”,实际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可见,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反思是实践教学相长的最好途径。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样进行才能达到反思的目的呢?笔者认为,要使反思成为一种理性的检查活动,成为教师职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进行反思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教学要有创新,要有反思点

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是教师的教学要有创新,要有反思点。因为创新本身就是教学反思所追求的境界。如果固守传统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没有闪光点,没有教学机智,没有得也没有失,过程平淡乏味,模式四平八稳,要写教学反思,就会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就算是写了,也可能只是无病,没有实质性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所以,要想通过写三年教学反思成为名师,教师要有改革创新意识,在新课标指导下,加强理论学习,把教学经验提升为教学智慧,不断探索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像明朝朱熹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课堂教学是灵动的、有生机有活力的、充满浓郁人文精神的,在进行反思的时候,才会有更独特的反思点、更透彻的剖析、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反思,也才更散发出理性的光辉。教师明确了教学反思的前提,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会在创新中发现更多的反思点,就会有更强烈的反思欲望。

二、了解和认识理想课堂的特征

对于教师个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来说,最核心的反思点,应该是“我的这节课是否是一堂理想的课”,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从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以及教师群体的意识体系三方面,了解和认识理想课堂的特征。以语文教学为例,理想的课堂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自主性。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都能得到展现的课堂。既没有消极应对的现象,更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

2.互动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讲求个性的教学。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想情感交流至关重要。所以,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地进行综合流的课堂。

3.开放性。语文教学不同于自然学科教学的一点,就是很多时候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学生没有“被硬灌”的痛苦,没有思维被禁锢和限制的无奈,有的只是生机与活力、自信与希望。

4.创新性。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语文教学尤甚。要使语文教学不至于陷入“老、旧、死”的尴尬境地,创新是法宝。所以,理想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创新的课堂。创新可以从内容、过程、方法、手段着手,使语文教学富有时代气息。

5.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充满浓厚人文味道的课堂。在理想的语文课堂上,有教师深切的人文关怀,有教材丰富文化意蕴的熏陶,更有教师深厚文化品位的影响。

总之,理想的语文课堂,既应该有知识的交流与传递,更应该有品德的成长、情感的涌动。在理想的课堂中,师生共同成长,共享快乐。教学相长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状态。了解和认识理想课堂的特征,教师围绕“我的课堂是否理想”的反思,就有了明确的着眼点。根据这些着眼点,教师要及时捕捉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通过理性检查与加工,以教学反思日记的形式,逐渐形成系统的认识,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

三、将个人经验提升为个体意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一个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职业发展。该公式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捕捉问题、总结经验、反思实践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不去挖掘和使用教学反思判断、反省与批判的权限,即使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有可能穷其半生,在三尺讲台上也只是一介教书匠,没有自己的独特经验,缺乏良好的职业发展,更成不了名师。教师丰富的教学经历一直处于不断积累,又不断被忘却的状态,如果教师的经验体系中缺乏由自己反思所形成的、归属于个体所有的独特经验,那些具有极大潜在意义的教学经历,就失去了它们应有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自我建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把个人的经历升华为真正富于个人特色的经验,并且不断使自己的经验体系得到拓展。在教学反思实践中,要完成升华和拓展的过程,将个人经验提升为个体意识,至少需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深入的思考和及时的记录。教师在日常教学经历中,要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和事件,为避免教学活动陷入“经历――忘却――再经历――再忘却”的怪圈,教师要养成深入思考和及时记录的习惯。对个人日常教学经历进行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进行盘点、梳理,这种思考应该是深入和持久的。除此以外,反思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思考的东西是稍纵即逝的,所以教师对教学经历和体验进行回忆检查后,可以建立自己的“反思档案”,以成长笔记、教学反思日记等不同形式对反思做好及时的描述性记录,把抽象的思考、分析的过程变成具体的文本经验,这种具体的积累也为以后的深层拓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文地理教学反思例5

1.问题提出的背景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或者特殊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师教学经验进行回顾、审视与重新认识,以至产生新的更趋合理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既有“教学的反思”,也有“反思的教学”,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因此,反思性教学就是要追求教学实践行为、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通过审视、探讨、研究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教师的教学改善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教学实践。它是对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实现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反思教学并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哲学,是教师立足真实的教学实践对自己教学行为和教学智慧的再认识和深化;反思性教学不是教学评价和反馈,而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是对包括教学评价和反馈在内的教学诸要素反思。

当今,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在新课程理念影响下的高考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倡导传统教学矢志不渝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成为解题的机器,而是更多的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调学习中要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了解研究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反思性教学以“会教”和“会学”为宗旨,通过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改善教学方法、手段和目标,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教师通过反思,丰富自己教育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和学会发展。就像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反思性教学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关爱生命,让学生体验、理解人生。我们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挖掘数学自身和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人文资源,寻求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把数学当作一种知识、一种方法、一种自然观、一种科学观、一种精神来教,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人文精神的培育渗透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我校虽是示范性普通高中,但生源一般,学生学习基础有一定的缺陷,为此我校教师做了大量与教学模式有关的研究。如:我校“十·五”北海市级重点课题《‘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在2011年2月份结题;我校“十·五”课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研究》2012年4月结题;我校“十一·五”北海市级重点课题《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情商的培养研究》,这些课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较好地反映出在数学教学中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反馈调控的原则,通过这些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我们认为还需要把以上几个课题结合起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于是我们针对学生学习反思和人文精神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人文方面的发展依然参差不齐,在学习反思和人文精神方面还有欠缺,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进步。调查中主要反映出的问题有:

(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绝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将来的高考而不得不逼着自已去学,甚至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学这么难的数学,我以后好像都用不上。完全没有体会到数学中的美感,也没有发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知识,这说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反思与实践,没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与新课改理念相孛,很多学生钻进题海不能自拔,每天纠结于一本又一本的资料书,舍本逐末,从来没有好好反思概念的本质是什么,一道又一道题目的根本是什么,这样的学习方式就造成了“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更苦”这种局面,学生当然不可能在学习中有任何快乐而言,也就更加谈不到人文精神的培养。

(3)新教材开始实施后,绝大多数教师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总是感觉上不完课,总想再多给学生讲几道题,不敢完全放手给学生自主的去探究、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反思,建立一种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因此,我们选择课题《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在教学提倡反思 ,在学习中注重反思,知行合一,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于“十二·五”期间将该课题立项为市级A类重点课题。

2.本课题研究内容

2.1 中学数学反思性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

2.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反思和善于反思的方式的研究。

2.3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

2.4 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效果的研究。

3.成果提要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 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数学教学模式,在反思性教学与反思性学习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方法。

3.1.1 预习反思:在上课前教师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一份学案,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并指导学生认真反思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避免漫无目的的去听课,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对于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自学;对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不理解的问题让学生记录下来。

3.1.2 过程反思:学生在预习反思后,已经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那么在课堂上就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让学生自己先讲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预习问题,一个或几个学生讲,其他学生补充;对于简单一点的问题,讲解的学生可以要求某个同学作答,以检查他的预习效果,而较难的问题,解题方法还可通过小组讨论在全班征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及其理解,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以及对难点知识的剖析,引导学生对知识和典型方法进行小结,老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预习时已经掌握了的问题,课堂上不需要多重复和强调,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学生不懂的问题,要重点讲解,加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研讨能力,这样就能有效增加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这样的数学课堂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3.1.3 应用反思:教师从日常生活入手,设计应用题,强调参于,注重直观,把当堂课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就用到生活实践中,进而吸引学生的兴趣,适应学生的需要,也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和谐发展、共同合作的人文精神。

3.1.4 课后反思:在以上三个环节完成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反思学案设计是否合理;课堂探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应用问题是否恰当。通过反思,不断地剖析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3.2 学生、教师、教学质量等均不同程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在许多方面发生着悄然变化。

3.2.1 学生变化情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感情上认同数学、接受数学,并内化成学习数学的动力,学生乐意和我们沟通,渐渐产生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会了反思,也乐于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新知识,提出新见解;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评判能力,发散思维得到了提高;在反思的过程中学会了总结,合作研究人文的精神也在不断加强;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

3.2.2 教学成绩方面: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2011-2013年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后发现,在实施反思性的教学方式的班级在刚开始的一年中成绩并不明显,甚至比对照班的考试成绩要差一些,但两年后考试成绩要明显高于对照班,这说明反思性教学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但从长远来看,反思性教学比传统课堂教学效果要好一些,成绩要好一些,可见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长期的一种能力和习惯,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会有长远的影响。

3.3 教师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是这次课题研究的一大亮点。

教师的数学教学方法发生改变,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行动中反思”。从此,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提高了教育教学技能,课题组教师经常适度地进行“即兴创作”──教师与学生同时面对新问题,共同探索,力求解决问题。

3.4 极大地推动我校数学教研工作的发展,促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

每位参研教师积极撰写课题研究经验论文、个案、教学设计等。文章形成初稿后,在本组讨论、交流,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最后经过教研员审核、推广交流。在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手段定期召开课题专题会议,课题成员人人上专题课。加强对学生学情的研究,加强学生师生互动平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结合课题研究撰写了四十多篇论文、案例。

3.5 成果学术价值及社会效益。

两年多的课题实验以来,实验教师撰写了大量的论文、案例、总结等。其中共有3篇论文和案例分别发表在部级、省级刊物上。有3篇论文和案例获部级一等奖、省级一等奖6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4篇。归纳起来,我们的课题研究其社会效能主要表现为:①改变了为了考试而学,死学、苦学、不想学数学的状况,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了,数学教学成绩明显提高。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③学生个性得到了发展,师生关系融洽,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和谐共处,交流合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人文精神。4.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同和学校的高度认可。符合新课改精神,完全适合当前高中数学的教育教学,可以在大部分数学课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昌木.论教师的成长《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2] 肖川.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 《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第5期.

[3]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4] 马颖,刘电芝.反思性教学研究述评《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0期.

人文地理教学反思例6

一、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的设计

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吸收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的设计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和预习。备课同样应该注意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策略三个环节。但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既要超越传统教学,又不排斥传统教学。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的设计有自己独特的步骤。

1.反思实践,明确课题

鼓励语文教师在反思性教学运作模型上检验、评估并重新构建自己的反思性教学模式。通过这个过程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模式可以建立在杜威的一个等式上:经验+反思=成长。反思实践是语文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实践或整体的教学实践,将脑海的想法反复进行思考,并且对其进行严肃而又逻辑严密的整理。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本质是“课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在一般意义,明确问题即明确课题阶段,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强调发现真问题,在教学的初期,主要把握个别问题,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运作要求教师从自己工作中的问题着手,能较快地把感性问题、理性问题理顺。当然这里的问题有特定的意义;它不是单纯的“不是”或“缺陷”这种意义上的问题,而是中性的,即课题的意思。

2.确定目标,写反思日记

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有两个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二是让教师学会教学,即发展学生与发展教师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把目标具体化到每一次批思性教学动作活动中。语文教师,在反思性教学运作中学会教学至少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师会教必然使学生学的更多更好,教师取得更精更巧的目标也得以实现。借助反思性教学的备课活动,把教学目标一一落实到反思性教学计划中去。

笔者认为写反思日记很重要。例如,新入学学生知识、家庭的教养、是否下岗工人子女,对后进生的精细观察及转化之道、教学艺术的探索,这些记录无疑是反思和创造的源泉。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必须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3.设计方案,撰写计划

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用的计划不仅有发展学生的目标,而且有发展教师的目标。发展教师的目标必须写在教学计划。反思性教学运作计划必须要有学期计划和课时计划。学期计划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措施、教学时间、教学总结。这是学期计划的基本内容。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不欢迎做秀和偷懒的教师。

二、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的教学策略

1.沟通与合作

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可以在建构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的问题,教学模式中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沟通和合作。语文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运作过程中以问题的方式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引导、启发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见解。这个教学过程是主客交互、建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例如在反思性教学的运作过程中,不论是新授课,还是语文总复习课,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制定学习目标,粗略设计学习策略,热烈地争论问题,让他们畅所欲言,懂什么说什么,人人都有发表自己主张和见解的权利和机会。沟通和合作的浓厚氛围逐渐形成。高三语文每次模拟考后,可以变自己讲评为学生集体评议,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反馈网络。测试完后要求学生集体交叉互批互改,最后本人书写一份反馈信息表,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亡羊补牢。整个学习活动是在合作沟通和情况下进行的。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关系是一种真诚合作的关系。

还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按优中差搭配编成六人一组,教学过程中属个人钻研仍不能理解的争鸣性难点,可以自由让他们开展讨论;六人小组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级或班级之间开展讨论。小组讨论中优生能起到小老师的辐射作用,对中等生起促进作用,对差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作文的批改,是建立沟通和合作的最佳渠道。水常无华,相荡乃成涟漪。教师、学生在沟通和合作中交流各自的见解,发展了思维,进发思维的火花,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提高,这就是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建立沟通和合作机制的魅力所在。

2.个别化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效果将产生最大的功效。笔者认为,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笔者一直深感,班组教学不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探讨个别化教学一直是我追求反思性教学实践乃至成功的光辉顶点。多年来,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的个别化教学虽然加重了笔者的工作负担,但是其中的乐趣却在我心头永驻。笔者决不歧视学习病苗、无视晚苗、放弃弱苗。要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中获得人才大面积丰收,离不开分层逐人地因材施教。

(1)个别规定教学

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发展中心制定。主要实施步骤有:第一,规定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态度与兴趣,分别规定学生阅读,同时使用电化视听媒体。随时掌握阅读进展情况。第二,学习后评价,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课堂针对学生所做的材料进行点评。

(2)凯勒制的人格化教育

由美国心理学家创立。笔者大致做法是:第一,每学期之初,笔者介绍学习方法并激励学生学习动机,同时发单元学习指南。第二,学生自学教材,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地点与时间。第三,结束单元学习时,笔者都进行总评。

(3)计算机个别辅助教学

现代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真切化及便捷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方式所能比。文字意象的丰富性、开放性、复杂性乃至抽象性等特点,都可通过课件不同程度加以体现。如笔者教《阿Q正传》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阿Q的性格,播放影片《阿Q正传》。多媒体提供的形象清晰、直观、生动,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形象地了解人物,让学生感到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

总之,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首先,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采取知情行动。其次,语文反思性教学的运作有助于形成师生的情感基础。最后,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是有效的。语文反思性教学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借鉴价值、实践意义的教学。

参考文献:

人文地理教学反思例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075-0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变迁进一步加速,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起初受到人们的种种非议,引发了人们的种种思考,但它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化,在某些领域甚至“反哺”成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思想活跃,富于创新,在一些领域,他们往往处于先导地位,这将强有力地影响、“反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种教育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对学生影响最深的,反过来它也同样受大学生文化反哺影响最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大学生群体,更应该特别关注“文化反哺”问题。“文化反哺”并不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否定,而是表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方法、理念、内容正在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理念、新内容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原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者反而成为反哺的对象。目前“文化反哺”现象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青年文化对化的反哺确实为化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思路,有许多方式和方法确实值得借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大学生的“文化反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吸收借鉴其中有益的内容、方式、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文化反哺”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产物。它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有益的启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首先,“文化反哺”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片面强调政治功能的观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在当前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政治功能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不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功能的情况下,立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不断地思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功能,为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次,“文化反哺”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过于注重单向性“灌输”教育向师生互动的方向转变。“文化反哺”的视野是宽广的、长远的。在“文化反哺”进程中由于交流、交往的加强,使得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思想观念更加活跃、自由和开放。当代大学生由于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不固步自封,这样一些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可能会在他们中首先产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吸收、借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方式和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互动的系统。在这一系统当中,原本的受教育者可以转变为教育者,而原本的教育者却可成为受教育者,这就改变了原本单向的文化传承模式,而向双向互动模式转变,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与教师互相具有双重角色,避免了传统的单向“灌输”的弊端。再次,“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观念更新、思想自由和开阔,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看到了青年文化中存在的消极和不成熟的因素,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将使学生的政治觉悟淡化,价值观形成偏差。此外,人的一生并不是都在学校度过的,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只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一个人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伴随人的终生的实践行为,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履行道德的习惯,使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标准内化为内在的自觉意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切忌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行为,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教育的目标规定着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确定教育途径与措施,教育的途径与措施决定着教育的成效。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定的观念、理念指导下完成的”。因此,不同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文化反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文化反哺”背景下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用新的眼光与视野审视、考虑问题,要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输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思想观点等大多比较空洞和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再加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量不大,知识更新速度慢,使正处于心智发育高峰期,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渴求的大学生对于这些行为规定兴趣不浓。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不断变化,不断的发展创新,要与时俱进。由于“文化反哺”不仅仅是一个地域、一个界域、一个民族国家的一种现象,它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得到拓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丰富,从而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文化反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创新机会。“文化反哺”本身具有开放性,这样就会吸纳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思想,拓宽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使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国门,实现“多元”参照系下的交融与碰撞。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放眼于世界,立足于未来,吸纳更多更丰富的内容。随着校际、国际间的交流和网络的高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料的选择不再只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充分利用网络,吸纳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广度、深度转化。其次,“文化反哺”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丰富的内容。从范围上来讲,“文化反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特别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中产生的许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这些问题加以吸收和利用,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避免空洞的理论式教育,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会与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精髓与内涵,从而成为思想素质过硬与人格健全的时代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能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这些需要社会实践的检验。因此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将学以致用、是否能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作为评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依据之一。因此,“文化反哺”进程中的网络化、数字化等,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三、“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当下,大学生生活在价值取向多元、信息开放的环境中,他们必然会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影响。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而片面强调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这种“单一的灌输式”方法,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理解力,使他们的灵魂充满人性的魅力和理性的光辉这方面的作用也是做不到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文化反哺”为其提供的新的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化的逐渐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范围在不断扩大,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兴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不断提升。在“文化反哺”的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逐渐意识到安于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因此,他们在“文化反哺”的影响下,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关注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渗透的方法。“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强调灌输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思想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由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有较高的政治热情,较强的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吸收国际的先进教育方法。“文化反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界大开,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开始放眼世界。同时,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学术经验交流更加频繁,其他学科的方法和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方法必然会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因此,吸收和借鉴这些先进的方法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文化反哺”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的看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地位,使他们开始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不再仅仅通过教师获取知识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减弱,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逐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这一点,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直接因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起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这样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文化反哺”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重要影响。首先,“文化反哺”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信息的拥有者,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学生受传媒(电视、杂志)影响甚少,教师的传授自然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直接来源,处于受支配和被动地位。而当前面对新事物和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往信息优势的地位不复存在了,一方面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远超过于他们的师长,不会完全依赖于师长,另一方面现代的信息媒体可以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多方面的渠道,在某些领域教师反而要向学生学习。例如在计算机和网络科技方面,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的一部分人往往了解与掌握有限,远不如学生的水平。其次,“文化反哺”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角色重新定位。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问题,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是教师独享知识,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和受支配的地位,学生的角色也就是认真的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文化反哺”背景下,应该成为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因而这时我们更应该好好的审视一下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权威报告《学会生存》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多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现在真理的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找准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仅是主讲人、教导者,更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帮助者。

参考文献

[1] 周晓红.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J].青年界,1988(2):10.

[2] 万 晖,孟 繁.“文化反哺”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42-43.

人文地理教学反思例8

1.在反思中不断改进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2.在反思中完善对语文教学知识体系的认识

经历了一次循环教学后再回头看三年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对语文教材编写的理性思考与正确把握,更加认识到每个阶段教材对于教学的指向性与重要性;更多的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深度理解,更加认识到课标中各个阶段培养目标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3.在反思中了解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初为人师时,我信奉“严师出高徒”这条古训,要求学生非常严格,学生没做作业或者考试成绩不好都会受到我的严厉惩罚。结果“高徒”没有培养出来,学生反而开始疏远我。于是我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都会作较冷静的思考,不再机械按自己的标准去塑造有差异的学生。不知不觉间,学生对我亲近起来,他们认为我和蔼可亲、讲解力强,有时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能把迷惑了他们好久的问题点拨得清清楚楚,其实我还是原来的我,只不过因为注重反思使我的教育方法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最后,我们还要反思教学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反思课堂中的创新和不足,在反思中摸索语文教学的高效性。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我们语文教学师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反思对语文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1.教学反思有利于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

学校开展语文教研组活动,就是让语文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平台。我们可以将语文教学中自己记录下来的新发现和困惑带到这里进行共同商讨,也可自觉地去参阅一些资料和书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促进了我们语文教师的进一步学习,又能使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实现对语文教育理论认识的提高,增加了语文教师教学活动中的科研含量。

人文地理教学反思例9

一、国内主要研究历史

我国教学反思的理论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理论研究的萌芽时期(1990―1999年):由于反思性教学是从80年代从西方引进而来的理论,教学反思理论在当时教育界只是星星之火。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查阅发现:这期间文献数量很少,有10篇左右。期间代表的文献有蒋志斌的《教学反思的内容、环节、方法》、时鹏寿的《中学语文教学反思》。(2)理论引进和传播时期(2000―2002年):由于大多数是引进西方欧美的教学反思理论为主,在国内首开先河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熊川武,其《反思性教学》对教学反思在国内的理论传播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这期间,文献的数量大幅提升,通过查阅知网得知此间文献约有70篇。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如熊川武的《试析反思性教学》、《论反思性教学》,卢真金《反思性教学的五种传统》、洪明《“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和意义探析》等。(3)发展和应用时期(2003―2012年):随着2003年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反思性教学的变化特点如下:1.反思性教学理论有了中国化的发展的趋势。2.反思性教学理论在学科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对各科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日趋明显。3.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评述反思性教学研究的文章。这10年中文献数量迅猛增多,通过搜索找到约6000余篇。其主要代表文献有:刘加霞、申继亮的《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论教师的教学反思》,赵昌木的《教师在批判性教学反思中成长》等。

二、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关于教学反思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说法不一。经过分析和整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观点:1.从教学反思的对象界定其内涵。教师作为教学反思的主体对象,必然对其本身的教学行为和心理活动有所要求。长期在教学环境中往往在遇到问题是会出现与自己的情境性对话,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后,经验便会重构或生成。申继亮,刘加霞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1]李长吉,张雅君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抽身反省与自我观察。[2]2.从教学反思的目的界定其内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以及反思性教师等专家型教师的出现,教学反思的内涵逐渐开始融合教师专业发展。而教学反思关系到教师能否起到有效传播文化的利害,因此教师的教学反思充当着社会伦理准则的试金石。熊川武认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3.从教学反思的过程界定其内涵。就如杜威所说,反思是一种思维的能动过程,一种思维的加工过程。他是思维在复杂的情境下,通过一道道程序而产生的结果,所以他不是瞬时形成的。按过程的时间维度考虑,可以将反思分为活动前和活动后的反思,加起来便是整个过程。杨明全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5]

由于学者们对教学反思研究的角度和理解不同,从而使教学反思的内涵多样化、丰富化,通过对各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综合上述概念来理解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教师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教师专业化为目的,以社会伦理为标准的有意识的反复认知的活动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一些教师时在教学反思中常会对自己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教学反思的内容及其多样,且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日记本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反思内容。一般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念部分、实践部分和情感部分。

1. 教学反思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主要包括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这些问题一直都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前所要思考的,属于“理论性”的知识。

2. 教学实践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开始走进实践部分,如何协调课堂气氛、如何发挥教学技能、如何应对教学突发事件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必须面对的。在实践中反思,也是教师作为教学反思实践者中很重要的技能。

3. 教学情感因素。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现今许多教师所希望的。一些富有经验的教师虽然在教学技能上如鱼得水,但是回到台下却不被自己的学生所敬爱。究其原因,无非是在师生关系上出了问题,或者并没有尊重和关系学生的需要所导致的。因此,这部分也是教学反思所关心的内容。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现阶段教学反思的方法形式非常丰富,同样说明了国内对教学反思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水平。在运用教学反思的方法是可以借鉴叙述法、观察法、会议交流法、小组合作、行动研究法等进行操作。一般把教学反思的方法按主体对象分为以下两种:

1. 教师主体自身反思的方法。教师自身的反思方法可以分为文本类和非文本类。文本类一般主要用到教学日志(反思日记)、教后感、教学案例、教学随笔、阶段性总结反思、教学档案袋。随着网络时代的进步,网络博客也逐渐成为教师教学反思的新方法。非文本类主要有微格教学录像,教师通过拍摄课堂实录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2. 教师主体与他人交流的方法。所谓与他人交流一般指学生和同事。通过一些文本类如学生日志、批判时间调查表、问题诊断、学生文件夹(包括信)、观察笔记等。通过非文本类的活动如开会、交流等也可以使教师达到反思的目的。

三、我国教学反思的现实不足与趋势展望

1.现实不足

(1)泛形式化。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反思的认识只停留在浅显的地步,认为反思只是一个给教师的“附加作业”,并不是做给自己看,而是做个别人看,做给学校看。有些教师在提到反思的时候,往往会把它看做是一种别人对自己的一种“检查”,对此敏感度上升,为了把教学做得“漂亮”,所以反思得也很“漂亮”。在许多教师随笔中往往能看到“为反思而反思”“又见反思”的字样。可见,许多教师并不知道真正的反思为何物,即便知道也会趋于形式,付之东流。再者,加上教师之间的形式文化,不良教风引领着一大片隐藏的黑暗。

(2)反思能力不足。吴卫东、骆伯魏认为,教师反思能力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以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10]一些教师对于反思只是单纯的描述,如记流水账般地记录和回顾,并不存在有意义的思考。另一些教师,在写反思日记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不重要的事项(如一些教学媒体的使用)反复记录,而对于如何进行教学,如何处理教学困难却漠不关心。还有一些教师,本身有这个态度去反思自我,也有这个态度去关心教学问题,但由于自身素质并不高,所以达到的反思水平有限,从而导致反思进度慢,反思效率低的后果。

(3)问题瓶颈:“有效”反思。在这个处处量化的世界里,似乎很难给“是否有效”一把尺子来衡量。“有效”也只能从“好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判别,里面包含了太多质性因素。往往教师们在自我反省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时会自认为反思是有效的,或者一些学校要求教师进行反思后,得出的结果良好也会自认为反思是有效的。现今,教师们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往往会面面俱到,从教学计划到教学方法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反思描述,可给人的感觉却是泛泛空谈,毫无重心可言。学者麦伦(V.Manen)把反思性教学分成3个水平层次: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批判性反思。大部分所谓的“反思”,都只停留在三个水平层次中的第一个层次:技术性层次(即对教学课堂中技术和技能的反思),而对教育选择的后果和行动价值以及对教学活动的道德和伦理准则并没有触及。

2.发展趋势展望

(1)反思环境的净化。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融入,学校也将注重对反思文化的渗透。有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氛围,与学校管理者的行为密切联系。近些年,无论各式各样的学校,都加强了对教师教学反思的力度和深度,形式也从单一走向多样。有公开教学日记的,有定向开会的,也有群体合作成立团队的。这些活动迹象表明了教学反思正逐渐深入学校教育中。然而,其中的泛形式化、被动消极的反思等问题也成为了教育学者所关注的话题,相信不久的未来这些问题会缩小化。

(2)反思能力的提高。随着教师教育专业能力日益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也成为教师素质的重要部分,教学反思也同时是教师能力成长的途径。有学者认为,教学反思能力结构包括问题意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包含于教师专业能力,因此,如何促使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便成为反思能力成长的重要渠道。近些年,国内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领域中有了新兴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反思能力不仅要求理论层面的把握,更要注重实践层面的提升。教师素质的能力培养还需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以锻炼,并从中吸取经验。

(3)反思“有效化”意识的觉醒。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课题,要求教师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无论从教师角度的重新定位还是教师评价体系的重建,都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随着“无效”反思的日益增多,“有效”反思也成为教育界的一种渴望。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有效课堂,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管理等进行了研究,说明“有效”这把尺子还是存在的,有学者把有效教学反思分成三维目标(效率、效果、效益),让我们看到了“有效”也具有衡量性。再者,随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评价制度的日益完善,教师们对有效教学反思的认识能力将逐渐有新的提高,脱离停留在表面的反思,将对反思的内容、方法、目的、策略等进行一番深度的剖析。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6]申继亮,刘加霞.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4):30―34.

[2]李长吉,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2):85.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4]杨明全.反思型教师:教师形象演变的新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2,(9):50―53.

[5]熊川武.说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2,(6):4.

[7]毛道生.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反思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7:15―20.

人文地理教学反思例10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不再是别人设计的课程或教案去完成知识传授目标的“技术员”。面对新世纪对教育的挑战,教师理应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者、研究者。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其素质的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反思性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魏书生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写了近30本的100万字的日记,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编撰写出版了15本书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勤于反思、善于反思是分不开的。

我们身边的特级教师沈小玲老师,她有一个“绝招”,就是第一节课后都坚持写“教后记”,每天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记录教育教学及工作中的点滴感情和难忘的瞬间,反思当天的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日积月累,这些工作帮助她发表了无数篇的论文和儿童读物,并出版了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悟?课堂内外》和《和谐的语文课堂》等著作,终于成为一代名师。由此可见,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师名家,就是因为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实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呢?

一、认识反思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

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如果说备课、上课等基本教学实践是主研究的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次研究。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句话里包含着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即教师应该重视“教后反思”这一教学环节。可见教学反思对一个教师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课后反思,教师可以从课后反思中知道自己讲课的不足,以及优点,发现学生学的不好的地方,能够因材施教,使自己更加完善!在教学反思上我做的不好,我应该学习一些老教师的做法,不但要写课后反思,更应该是课前反思,让自己时时都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最终提高业务!

二、把握时机及时反思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及时地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教学反思按教学进程可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三种类型。

(一)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首先教学方法的反思: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其次做好备课的反思:备好教学设计,备好要以怎样的方式导入新课。对教材的反思,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每章、每节、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的仔细阅读并深刻理解,反复对比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精神实质。最后对学生的反思:反思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思想情况。其实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二)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敏感性,它表现为教学中的一种机智,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迅速调控。许多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事先设计好的较理想的教学环节或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不如设想的。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或者由于学生的原因,或者由于教师自身的因素,或者由于课堂之外的原因,会影响你预设的教学设计,这时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就要及时的调整你的教学思路。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形式。课后教师都要反思,尽管在上课前、课堂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反思预设,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课堂毕竟是“活”的,所以课后是反思的最好时机。反思课前预设,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新课程理念在哪些地方落实了?这节课学生表现出色的在何处?我最感到得意的是什么?哪些教法对学生不适应?哪些环节处理得不够理想,为什么?如何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对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怎样培养?哪些地方没有兑现?我的教学方法合理、科学吗?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地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这也就是对教学实效性的反思。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进入实话实说环节。老师有个问题想听听大家的真实想法。在生活中,你更喜欢赞扬还是批评。

生1:我更喜欢别人的赞扬,听到赞扬我会更加有信心。

生2:我也喜欢听赞扬,批评虽然是对我好,但听起来没有赞扬那么使人舒畅。

生3:我有时喜欢赞扬,有时喜欢听比较委婉的批评……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听赞扬的评价;这不奇怪,坦诚地说:老师也很喜欢听别人的赞扬。当自己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赞扬、同事的肯定时,我的心情就特别好,干起事来特别有劲。爱听赞扬是多数人的共性。但人的成长过程中仅仅有一种评价行不行?读自读15-16段,去探索这个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在交流中,逐渐认识别人的成长需要鼓励和警告这两种力量来平衡。)

总之,反思性教学适应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它能使教学活动更趋合理,是提高教师素质。只要有反思就应写下来,写教学反思追求“短、平快”。短:短小精悍;平:平中见奇;快:立竿见影。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以记促思,以思促教,每天实践一点,每天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引导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教师。

参考文献:

[1]胡岩松:《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习惯》;

[2]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