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青少年心理训练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7 02:42:25

青少年心理训练

青少年心理训练例1

人的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养性的要求,“通过自我冲突,达到自我完善可列为人的一种欲望,即列为在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趋势,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例如,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使自己有开朗的性格和社交能力,怎样使自己出类拔萃、怎样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走出“误区”,怎样才能使自己多些欢快幸福,少些烦恼忧愁,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时时面临而又必须经常解决的问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处于选择和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可能困惑更多,更迫切需要不断解决面临的“心理纠葛”,了解和掌握自我心理控制与训练的方法及策略。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训练,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自发加以限制和调控,主动热情地开展有意义和有益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意义和有害的行为,长此以往,就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

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具体地讲,对现代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主要是为了解决:l心理成长问题

通过有目的的全面训练,掌握正确的日常行为策略,以促进自身人格系统全面、健康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促使其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健康成长。2心理缺陷问题

个体已知自己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有某些缺陷,并且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已有比较迫切的要求,从而有意识地采用某些相应的正确行为策略和矫正方式,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情绪和行为。3心理障碍问题

个体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一重要的心理活动侧面发生危机,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与外界开展正常的接触、交流,甚至有心理变态倾向。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接受专家的指导性训练或逐步开展自我训练,逐步纠正其心理状况与外部人际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不恰当的观念和行为反应方式,通过调整其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和其心理对外界的和谐适应。4挖掘心理潜力问题

潜能是人类最大的宝藏。然而,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以及个体长期以来缺乏潜能意识,未予充分挖掘。人的一生训练越多,自我活动越活跃,则所接受的刺激越丰富;自身能量释放得越充分,则本体训练的强度就越充分,潜能被开发的也就越多。因此,经常进行心理训练,

是有效地自我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就学校教育而言,怎样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呢?一般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

其次,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心理训练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心理训练者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为了使自己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宁静的心理与饱满的情绪,每个人都应自觉地、主动地去努力创造一种美好的环境氛围,这也是自我心理训练、自我心理调控的重要方面。

第三,要增强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施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学生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

四,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随着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高度发展,也带来了心理学方法,包括心理训练方法的更新。现代心理学十分注重运用和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移植其他不同学科而形成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有:1物理一心理法

这一方法强调运用物理学的语言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强调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强调环境以及环境调控对人的影响作用。为了增强心理训练的效果,训练活动中,个体应自觉遵循心理物理学的原理,注意调控环境力度与自身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主动地投入周围客观环境之中,注重主动接受和承受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自己的思维、感知和行为方式等素养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2生物一心理法

青少年心理训练例2

1、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1.1抽象思维能力增强

在文化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和知识面的扩展,他们已经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逐渐由以往是这样办转变为应当这样办,在观察、处理事物时、目的性、自觉性、概括性明显提高。

1.2人格的独立性增强

控制和调解情绪的能力不断增强,能够逐渐确定行动计划,主动安排时间,独立地采取行动,但冲动性,盲目性在一定程度存在,有时表现为任性。

1.3成就感增强

希望和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和意志。在一般情况下,热衷于表现自己、发展自己,渴望成功,注重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是自我意识增强的明显表现。员行为和自我感觉上或长或短的改变,因而对训练、比赛和运动员个人的发展均产生消极的影响。

2、意志品质的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训练,应根据其项目特点,将意志品质的主要方面,即主动性、独立性、顽强性等纳入平时的技战术训练之中。

2.1培养自信心的意志训练

竞技体育对运动员的心理方面的共性要求,是必胜的信念和内在的稳定。其中必胜的信念是起主导作用,否则其他内容无从谈起,并会导致消极因素的产生。自信好强不服输是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外在表现。在训练中,采用竞赛性质的手段,如结合比赛中比分接近的情况下,规定时问,要求青少年在一定强度下,进行分组比赛。

2.2克服困难的意志训练

克服困难的斗争精神,是顽强性的外在表现。在训练中可采用加大负荷造成身体上的困难,设置战术变化造成判断、应变的困难等等,培养学生运动员勇敢、顽强、战胜困难的精神。

2.3针对性意志训练

意志训练还应有针对性,因人而异。利用不利的环境因素安排技术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有意识地安排运动员在不利的气候或嘈杂的环境中坚持技术训练。

3、情绪稳定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一个完全出自内心的自我动员过程。他只有在运动员愿意接受。并对心理训练充满信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预期效果。因此,广大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应不断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建立对心理训练的高度自觉性、坚定性和良好的训练信念。同时,体育教师只有在自己具有良好的指挥心境和情绪状态时,才能使调节方法产生积极作用。

3.1程序训练法

程序训练就是使青少年运动员的思维和行为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并养成习惯。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而不至于出现赛前思维杂乱无章,行为不知所措的现象,从而保证青少年运动员情绪稳定控制,和技术稳定发挥,以此来对抗外界干挠。程序训练包括;行为程序和思维程序两方面。行为程序主要指赛前何时应当做什么:思维程序主要指赛前何时应当想什么。在平时的训练中去熟悉和掌握。通过练习使青少年运动员逐渐按照这个程序养成习惯,接助这种程序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达到最好的情绪控制和最佳竞技状态。

3.2情绪调控训练

3.2.1教练员的施控方法

赛前进行情绪的模拟训练,青少年运动员过分紧张的情绪来源于比赛中新异刺激的数量,赛前模拟比赛的训练,让青少年运动员反复体验类似比赛的情景,就能大大降低正式比赛的刺激强度,从而使青少年运动员容易在赛前出现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练员要根据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建立各种有助于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被动情况下情绪体验的模拟模型,青少年对这些模型进行适应性训练,能使他们对比赛的各种复杂场面作到胸有成竹。开好准备会,不仅是对技战术提出各种方案,而且要对运动员在比赛处于关键时刻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提出措施和办法。

3.2.2运动员的自控方法

赛场引起运动员应激的刺激因素多,且难以控制。而运动员是比赛的主体,只有运动员有自控能力,才能保证比赛正常发挥。

自控有转化控制,冷化控制和自激控制。可通过以下几种心理手段训练;集中注意力练习;念动表象训练;心理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训练。而在临场比赛中,可采用以下方法;调整呼吸法,肌肉松弛法,自我暗示法等。

3.2.3赛前赛后的思想工作

信息回避

信息回避是指排除赛前的不良刺激,减少思想负担和降低可能产生的过度焦虑。

认知指导

明确比赛任务,明确适宜目标,激发比赛动机,增强比赛信心。具体应做到;(1)要看到我方有利和对方不利条件,以增强我们的信心。加强心理优势。(2)要看到我方不利条件和对方有利条件,扬长避短。(3)要根据所分析的双方特点,制订有利的对策。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能理顺思想,调顺情绪,摆对位置,鼓舞斗志,树立起自信心。

赛后心理调整

赛后紧张情绪的解除,紧张情绪不仅继续消耗运动员的身心力量,并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解决赛后遗留的紧张情绪,可用放松法,注意转移法,改变认识法等方法。

赛后自我形象的修改,正确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同时不断的在实践中树立新的理想的发展形象。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不断向上。全面发展。常用想象演习法和想象训练法。

4、结论

青少年运动员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活动极不稳定,很容易受客观外界干扰。因此,在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训练时,不但要重视基本功,基本技术的培养、训练,更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尤其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意志力的训练,以提高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还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注意力训练,以提高他们抗干扰的能力;加强对他们进行自信心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在比赛中自我心理调整的能力。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训练例3

关键词 心理训练 青少年 举重

运动员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平时及赛前赛后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为运动员争取优良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从而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进而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完成复杂的比赛任务[1]。举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之一,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中,我国的举重选手为国争光、屡创佳绩,一次次刷新纪录。但是也有个别平时非常优秀的选手,由于心理状态调节失衡等问题,在重大比赛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导致“折戟沉沙”,国人为之惋惜。为此,加强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工作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加强心理稳定性方面的训练

在青少年心理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激励必不可少,教练员时刻注意举重运动员成绩的变化,对于进步的要褒奖,成绩下滑的要查找原因,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原因,然后进行疏导或矫正,这样做有利于运动员在大赛中稳定发挥出正常水平。在心理训练方面,教练员要注重精神激励法的运用,因为人是一切因素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管理中必须充分重视人的心理因素,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训练思想,用激励机制调动广大举重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主抓训练队的领导应提高心理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例如领导经常到训练现场观摩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增加对举重运动员的外界心理刺激,时间证明,这种心理上的刺激转化为生理上的兴奋,为举重运动员创造良好的训练效果的几率大增,除此之外,领导的突然视察次数增多,可以使运动员适应心理环境上的变化,历练他们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二、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要正确处理青少年举重训练中的四个关系,把训练中的技术、素质、心理因素和比赛统一起来,这也是提高训练质量的有效途径。运动员从事举重训练的动机和心理向何发展,不单纯由外因的训练方法机械决定,更不是由思想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内外因及个人的心理素质而统一决定的。可见,创新训练方法、深化器械知觉,借以克服运动员的心理障碍非常关键。通过加强技术运作,想象训练和运用肌静力紧张练习,丰富运动员的想象力,有助于运动表象的建立和激发观念运动反应,这对于运动员掌握正确技术和矫正错误动作是非常重要的。为避免超大负荷量对心理的不良影响,要做到运动量与心理状态的统一。总之,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此作为制定举重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三、重视赛前模拟工作

赛场成绩如何是对日常训练工作的总结与检验。可见日常训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在赛场上拿成绩。通常在训练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加强实战性训练,使训练条件在各方面都尽量模拟比赛实况,目的是为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对真实比赛环境的适应能力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体能方面的、心理承受、新环境适应等)。模拟方法一般在赛前运用,因为比赛中可能出现很多不可预见和控制的情况,可能导致青少年举重在比赛中产生情绪的波动或者心理的影响。通过提前的模拟训练,能增强运动员的运动体验与情感体验,通过事先演习了在干扰因素、比赛前2次的失误等情势下,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等,则有助于增加举重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模拟训练可以设置为实景模拟和表象模拟,一般青少年举重对都采用表象模拟,结合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条件、心理素质,进行实战演练模拟,以此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赛场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

四、增强心理认同感

通过运动队总目标的凝聚作用,能激发全体群体成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就是一种心理认同感。在心理认同感的作用下,会启发每个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体会到自己的工作是实现整个运动队目标中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运动队全体成员对所在运动队的一种强烈向心力。在这个由职能配合和行政隶属、责任依从关系构成的运动队群体中,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个体会在自己尊重自己的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正是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之间感情融合和心理协调的前提条件。总之,青少年举重运动队心理认同意识越强,运动队组织凝聚力与向心力就越强,运动队全体成员就会自觉地保持行动一致,就能做到不怕苦累、顽强拼搏,按时按量完成训练任务,大赛中就能取得应有的好战绩。

五、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正确自信心是运动员对他们能够取得成功有一个客观的期望,是他们经过认真分析而做出的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的判断。要培养运动员正确的自信心,主要靠教练员平时多接近、多观察运动员的训练情绪与态度,多了解他(她)们的家庭及家人情况,当有个别队员因干扰因素导致心境紊乱时,要及时疏导,帮他(她)们排忧解难;当他(她)们对训练前途感到迷茫时、对个人失去信心时,要及时通过榜样示范法,运用本省本队最现实的成功例子,注意对运动员自信心的正确引导,帮助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树立自信心。

青少年心理训练例4

一、心理训练的概念和作用

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训练过程。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完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以及训练和比赛的适宜心理状态的形成。

二、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随着比赛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规则的改变,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运动员之间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差距日趋缩小,运动员要想在紧张的比赛中持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并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战术水平,而且还要必须拥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比赛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临场发挥技战术水平、体能的前提和保证。心理训练它的作用在于挖掘心理潜力、发挥心理优势,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最佳的竞技状态。现代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身心都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心理过程的变化激烈、迅速,要消耗体力和心理能量,这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调控。因此,即使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战术训练水平都很好,离开了充分的心理训练,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所以,心理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三、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及其表现

青少年运动员正值青春发育期,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由于其独特的心理、生理特征,常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的波动性较大,意志力与自信心不够稳定。为使运动员能在瞬息万变中适应比赛中所承受的压力,广大教练员不仅在技术上加以指导,更要在心理上给运动员上好课或补好课,使其能控制和调节心理承受能力,使整个大脑的控制能力形成巩固的、熟练的信息联系,使大脑的抑制与兴奋形成网络,灵活运用。在比赛中稳定情绪、充满信心,用健康的心理面对一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一)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由于生理特点的原因,很容易对独特、新颖、多样的训练方法很感兴趣,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所吸引,同时也容易对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训练感到厌烦。

(二)青少年跆拳道情绪不稳定易于冲动,比赛前容易过度兴奋,造成身体机能过早动员,能量过分消耗。比赛中,比分领先时盲目兴奋,沾沾自喜,过高地估计自己,不能按预定的计划比赛。比赛相持不下和比分接近时,容易急噪、不知所措。比分落后时容易出现消极畏惧心理。比赛后容易因比赛的胜负而大喜大悲,获胜骄傲自满、忘乎所以,失败丧失自信、妄自菲薄。

(三)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意志品质力较差,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困难时往往表现出畏难心理。训练中遇到难点时不能正确对待,容易出现不主动不积极的厌训心理,比赛中遇到实力强的对手时容易出现过度紧张和恐惧心理。

四、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一)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在文化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和知识面的拓展,他们已经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逐渐由以往是这样办转变为应当这样办,在观察、处理事物时,目的性、自觉性、概括性明显提高。

(二)人格的独立性增强。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不断增强,能够逐渐确定行动计划,主动安排时间,独立地采取行动,但冲动性、盲目性在一定程度存在,有时表现为任性。

(三)成就感增强。希望和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和意志。在一般情况下,热衷于表现自己、发展自己,渴望成功,注重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是自我意识增强的明显表现。

青少年心理训练例5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球运动员 心理素质 训练

一、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心理特点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个人心理特征(性格、智力等)与心理过程(意志过程、情感过程等),人在运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就是由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这两部分组成的。在网球比赛中,若运动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却想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双方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都相当的情况下,心理素质的好坏对比赛的胜负起着绝对大的作用。下面笔者谈谈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所体现出来的几种不良心理状态:

(一)缺乏信心

青少年情感比较丰富,一听比赛就容易兴奋。但当遇到的对手比自己高时,会显得有些紧张,甚至畏惧对手导致失球;在遇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选手时也会表现的很谨慎,甚至不敢大胆的打球也导致不必要的失球;遇到比自己水平差的运动员时,则会显得比较兴奋激动,但也是失误连连。出现这些现象跟青少年的年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培养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冷静,并随时要告诉自己“打自己的球”。

(二)过度紧张

有些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比赛前会显得过度紧张,甚至连思考的能力都没有,最后比赛结束了都不知道是怎么走下场的。遇到这类特别容易过度紧张的运动员,需要平时多进行些模拟的比赛或压力比赛,这样慢慢的就会适应这种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环境,也就不至于还没有比赛就开始紧张或比赛时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击打球。

(三)情绪急躁

在比赛过程中,有时一局比赛中会出现多个占先,平分,占先,平分…遇到这种情况,一些性子比较急的运动员就开始急躁起来,这时往往是球还没有跑出场地,情绪却跑了出来,导致自己很快就丢分。因此,打网球一定不能急躁,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常强调打稳球。要让运动员知道在比赛的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对手可能比你还急,谁能最先稳住自己的球,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四)缺乏兴趣

有些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学习网球并不是出自于自己的爱好,而只是父母或者教练的要求,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总是显得漫不经心,甚至会有厌恶的心理。出现这种情况,不要急着跟小运动员要运动成绩,要先培养其对网球的兴趣爱好。

(五)缺少意志品质

一场网球比赛,有时需要运动员超过40分钟的体力,因此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技战术能力,还要有非常好的速度、柔韧、以及耐力能力。这就需要运动员坚强的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耐力、力量、柔韧等方面的训练来培养青少年的坚强意志品质。

二、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

为了避免在比赛过程中出现上述的不良心理状态,要培养出优秀运动员,除了在选材、严格体能、技战术训练外,一定要从小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训练,使不同个性的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进行心理机能的调节,调动各级心理机制,克服胆怯、紧张情绪,增强自制力,最终在比赛中始终保持精力充沛、情绪稳定的良好竞技状态,发挥出最佳水平。就心理训练来讲,早期训练有着许多优越性和有利条件。从小进行运动心理品质培养,能使小运动员们从小明确运动动机,培养责任感,磨练意志,锻炼性格,增强自信心,发挥创造能力、提高智力,学会心理调节,稳定情绪,改善心理机能,为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而打下扎实的心理素质基础。因此,从学校对运动员进行长期和必要的心理训练,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运动成绩提高和体育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深远意义。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

(一)压力训练法

在每局的比赛中,让运动员们都以0:15或者0:30的比分进行训练比赛。长期在这样的练习方法下,会大大减少运动员们在比赛中的压力,从而更自信的用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正式的比赛中去。

(二)注意力集中训练法

通过让运动员们努力只看某样运动着的物体(如网球),跟着运动着的物体的运动而转动视线,并且大脑始终要告诫自己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该物体上,绝对不要随意开小差。经常练习,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注意力,还能够减少运动员们在比赛中所产生的紧张感及减少比赛中的情绪化。

(三)想象训练法

有意识的让运动员们通过在自己大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进行回忆,重复,并创造出自己新的动作参与在里面。通过这些再生想象,让自己对技术要领以及动作的幅度、力量、速度等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对网球运动产生兴趣。

(四)实战训练法

通过比赛,故意制造出在正式比赛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比如裁判误判、外界干扰等,从而提高青少年运动员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

总之,若要想提高这项集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网球运动成绩,克服心理障碍是基础,也是关键,因此心理素质的训练在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心理训练例6

关键词 赛艇运动 青少年运动员 心理训练

竞技运动能够培养人们的竞争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进步意识。在竞技运动中,比拼的项目除了身体能力外,心理素质也非常关键,尤其是当竞技者身体素质相差不大时,心理素质就成为决定成败得到关键因素。作为青少年喜爱的竞技项目,赛艇运动前,青少年运动员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紧张、过分自信等不良心理状态,这对比赛成绩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教练应充分了解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特征,加强训练及管理水平。

一、赛前心理状态相关理论

在我国,赛前心理状态是一个独立的概念,研究的方向明确,并且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概念界定,但是由于研究较多,概念不一,因此统一的概念界定一直还没有形成[1]。有学者认为,赛前心理状态主要是指运动员对于即将到来的比赛表现出的“身”、“心”等综合表现,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赛前心理状态是在比赛开始前,远动员受内外部刺激以及个人认知刺激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不同的心理状态定义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观念上的统一都是将赛前心理状态认可为赛前情绪。作为随时间维度及情绪变化的特性,心理状态会逐渐随着比赛的邻近而发生变化,即越邻近比赛,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越突出[2]。从这一观念上来看,可以得出心理状态主要是指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以及到正式比赛开始前由内外部刺激引起的心理情绪的情况。

对心理状态的分类及特征进行分析,前苏联学者将心理状态分成:战斗准备状态、起赛热身状态及起赛淡漠状态,我国学者李建周也同一这种理论,并且在其中加入了赛前盲目自信状态这一类型。在心理状态的特征方面,国内比较流行的心理状态特征理论是赛前应激反应。梁承谋的研究中,将赛前心理状态分成现实稳定态、综合协调态以及变化自控态三个子状态,其中现实稳定态包含了具体情境、真实生动、全面应答及顺时反应四个基本特征;综合协调态则包含了多层关系、意识统一、多维协调以及主维统领四个基本特征;变化自控态则包含了认清变化、主动跟随、积极应答及把握主动四个基本特征。

对国内心理状态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可以得出赛前心理状态的具体类型与特征,通过结合现实特征内容,对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为针对性心理训练方法的制定提供有利参考。

二、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分析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参与比赛的次数以及心理年龄高低都是影响赛前心理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缺乏大型比赛经验,因此往往不能正确的预测比赛环境的变化,这使得在进行较大规模的竞赛开始前,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过分自信等等心理问题,以致很多时候青少年运动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运动,在比赛前将教练实现安排的展示忘记或者临时应对水平降低,这对竞赛成绩会产生较大影响[3]。综合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惊慌反应

一些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常常会因为缺乏比赛经验,在赛前表现出@慌反应,并且在赛前教练员也没有给予运动员较好的动力激发[4]。这类青少年运动员的自卑感常常比较重,往往会对缺乏战胜对手的自信心,不敢面对或者对对手感受畏惧,无根据的怀疑自己参数的成功率,存在对自己能力估计不足或者高估对手能力的情况。此外运动员还常常表现出迟缓的反应。

(二)情绪过于紧张

对于一些参赛经历较少的运动员,由于没有经历过比赛的激烈场面,往往在到达现场时会表现出非常激动及紧张的情绪。此类运动员的心理常常处于失衡的状态,在赛场上缺乏自信,表现为动作缩手缩脚,技术练习不流畅或者出现错误的情况,在比赛开始前作出错误的判断。赛前过度紧张的运动员通常表现为赛前出现发烧、失眠、尿频、坐立不安、浑身发软、出汗等各种异常反应,在比赛结束后这些反应异常的问题会自动消失。

(三)抗拒心理

在平常训练中本就处于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如果经常进行比赛,会使身心更加劳累,队员会因为过于疲劳、对手的水平过高或者知名度过高等产生抗拒心理,对自己赢得胜利的信心不足,进而会出现恐惧、厌恶以及消极比赛的心理情绪,这类运动员往往存在怕输的心理,在竞赛过程中也常常会失去狠劲,没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赢得比赛的愿望消失。具体的表现上为赛前自主训练缺失、不主动询问赛事具体情况、将注意力放在比赛项目外等。

(四)赛前过度兴奋状态

赛前过度兴奋状态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比赛开始前情绪高涨、喜欢表现自己,恨不得跳过前奏直接进入到比赛环节,到处走动[5]。赛前过度兴奋其实也是一种盲目乐观的表现,运动员对即将到来的比赛不能进行复杂形势的判断,对自己的实力往往过高的估计,不能对对手进行深入的了解,以致比赛过程中一旦竞争对手超过自己,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使得动作的协调性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赛前过度兴奋会消耗运动员的体能以及心理能力,到了真正比赛中也就会出现筋疲力尽的情况,这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策略

鉴于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在赛前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的心理情绪,要求教练员应做好青少年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工作。

(一)心理训练准备

首先应明确赛前心理训练的作用,主要是提高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使运动员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者能够充分利用环境,以保证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赛前心理训练一般要在比赛前1个月进行,训练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保证运动员能够在赛前进入到最佳的经济状态[6]。因此教练员应做好赛前准备工作,掌握队员的个性心理特征,明确队员赛前、赛中及赛后可能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以保证竞赛能够顺利进行。

教练员在竞赛开始前,应获取即将到来的比赛具体情况,并且获得主要对手的情报,对现阶段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以及运动员个性特征及心理状态进行准确的掌握。此外教练员还可以与运动员一起制定心理训练方案,并且结合每名队员的特点来确定最终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方案。在开始教练员还应明确比赛任务,做到对比赛内容心中有数,以便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形成最佳的精神状态。

(二)意志品质训练

赛艇运动的比赛环境恶劣,并且赛程的长度较长,因此意志训练在整个过程占很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的意识品质训练中,要求教练员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激发运动员强烈的竞赛欲望,树立战胜对手的信心。赛艇运动比拼的是技巧与耐力,因此在实际训练上,可以制定长距离的划艇训练,要求运动员按要求完成,运动员做不断的尝试,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如果运动员连续不达标,教练员以及其它队员可以给予运动员鼓励,使运动员的意志力提升。(2)逐渐加大训练的难度。在运动员的意志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后,往往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有这种决心存在,想要去挑战更大的困难也可以。因此为了提升运动员的竞赛水平,教练可以加大训练的难度,使运动员逐渐建立战胜苦难的信心与决心,随着困难度的不断增加,运动员的意志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及锻炼,通过每天坚持不断的训练,并且保证每天的训练都有成效,这样运动员每天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信心与自觉性也就会不断的提升。(3)针对运动员不同的个性特征,可以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比如有的临场反应能力差、有的顽强性差、有的独立性差等,教练员可以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将意志品质概括在训练中,如对于临床反应能力较差的运动员,可以着重加强反应能力的训练;独立性较差的运动员,为其单独设计一处训练场地。通过个性化训练方式,增强运动员的信心,逐渐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呼吸训练

呼吸调节是运动员在赛前调节心理情绪波动的重要方法,主要是通过深呼吸是自身的情绪稳定下来[7]。赛前心理o张时,运动员往往呼吸急促,通过缓慢呼气与吸气,能够达到缓解紧张情绪的目的。此外当运动员的情绪低沉时,也可以通过长呼吸来提高兴奋水平。

教练员教导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呼吸调整法时,指导运动员情绪过度紧张的呼吸表现主要为呼吸快且浅,这使得体内会进入大量氧气,同时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然而二氧化碳呼出过多很容易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平衡缺失,如果长时间如此,中枢神经常常会出现保护性反应。通过呼吸放缓或者加深调整,能够消除紧张的心理反应,同时对呼吸功能获得控制,使运动员产生可靠感。呼吸调整的方法主要是先用鼻子进行缓慢的吸气,以便让气体能够充满肺腔,在吸气时将腹部全部凸出,整个吸气状态应持续4-5分钟,然后缓慢张嘴进行呼气,此时可以感受大整个手臂以及肩部肌肉得到放松,整个呼气的时间也应持续8-10分钟,及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的比例应控制在1:2左右。

(四)暗示训练调节

暗示训练调节主要包括自我暗示、他人暗示、环境暗示以及标志暗示等,赛艇过程中不允许场外指导,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更多的使用自我暗示的方法。

“默念”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暗示方法,能够让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比如在比赛前,运动员可以默念“我感觉很好”、“我必须保持沉着冷静才能成功”、“对手厉害没什么大不了,我一定能战胜他”等当时来暗示自己,稳定自己的情绪,以便驱散周围环境对自己心理上产生的不良刺激。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还可以暗示自己要“坚持、顶住”,以便逐渐度过难关,此外教练员还可以给予运动员暗示,通过恰当动作及表情,对运动员进行潜移默化的鼓舞,以使运动员的信心及勇气提升。

四、结语

总之,心理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运动员心理素质,使运动员能够胜任高强度的比赛,以便发挥最佳水平甚至超长发挥。因此在平常训练中,教练员应重视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以培养运动员必胜的信心,培养运动员掌控全局的能力,提高赛艇运动员的运动水平。

参考文献:

[1] 颜世勇.青少年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步骤[J].价值工程.2010.12(7):168-169.

[2] 陈全亮.青少年赛艇训练强度的生理学特点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12(8).

[3] 李文.初级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科学选材策略[J].科技信息.2011.9(21):258.

[4] 陈燕.浅析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5(12):156.

青少年心理训练例7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也需要经过青少年学生自我的“心灵创造”。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养性的要求,青少年正处在青春萌动期,心理要求就更为突出。如,怎样维护自身社会交往关系、怎样使自己有开朗的性格、如何保持愉悦学习心态等,这些都是青少年常常面临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处于选择和抉择人生道路的时期,心智正逐步向成熟转变,青少年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自我心理控制与训练的方法及策略。这时,学校切实开展心理训练,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自发加以限制和调控,主动热情地开展有意义和有益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意义和有害的行为,长此以往,就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因此,中小学应当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这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二、青少年心理训练的途径与方法

学校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专业心理教师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具体地讲,学校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

l.心理成长问题。通过有目的的全面训练,掌握正确的日常行为策略,以促进自身人格系统全面、健康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促使其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健康成长。

2.心理缺陷问题。个体已知自己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并且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已有比较迫切的要求,从而有意识地采用某些相应的正确行为策略和矫正方式,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情绪和行为。

3.挖掘心理潜力问题。潜能是人类最大的宝藏。然而,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以及个体长期以来缺乏潜能意识,未予充分挖掘。科学证明,青少年时期有意识的心理训练越多,自我心智越活跃,自身能量释放得就越充分,潜能被开发的也就越多。因此,经常进行心理训练,是有效地自我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就学校心理训练而言,怎样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呢?学校心理心理训练可以先从心理评估和心理活动课程两个基本环节入手,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首先,强调学校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训练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活动,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而开展心理训练。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档案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训练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其次,心理活动课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心理活动课的讲解与亲身经历,使学生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高度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反思。这两个基本环节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学生心理活动一手资料,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活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就心理训练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

其次,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心理训练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心理训练者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为了使自己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宁静的心理与饱满的情绪,每个人都应自觉地、主动地去努力创造一种美好的环境氛围,这也是自我心理训练、自我心理调控的重要方面。

最后,要增强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施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学生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

四、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

随着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高度发展,也带来了心理训练方法的更新。现代心理学十分注重运用和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移植其他不同学科而形成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物理——心理法。这一方法强调运用物理学的语言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强调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强调环境以及环境调控对人的影响作用。为了增强心理训练的效果,训练活动中,个体应自觉遵循心理物理学的原理,注意调控环境力度与自身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主动地投入周围客观环境之中,注重主动接受和承受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自己的思维、感知和行为方式等素养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

2.生物——心理法。这一方法重在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揭示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机理,在身心统一不可分的原理指导下,致力于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生理素质,进而达到改变和改善人的心理素质。这是现代心理训练中应高度重视和积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高度重视科学进食、体育锻炼,以及食物治疗、药物治疗等,都是自我改变生理状态,强化生理功能,进而优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实践证明,这些自我活动,如果能遵循科学原理,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将具有显著的“激发性”,不仅是引起积极活动的原因,而且是引起行为抑制的原因。不断地训练和强化,能够显著地增强人的心理功能,使人的某些优良心理素质得到稳固的提高与发展,不良心理品质得以逐步“淡化”和消除。

青少年心理训练例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10-01

青少年是社会上文化层次水平较高、思想较为活跃、最有朝气的群体之一。他们渴求知识、积极向上、胸怀博大,时刻关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国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复兴融合在一起。但是,由于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方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对培养适应现代化的人才有着必要的作用。

一、 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1.在学校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训练学生心理素质。目前不少的大中小学都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 用意念来对肌肉或骨骼放松。通过静坐和调息和有意识地“苦思冥想”,达到身心协调统一,使自己逐渐形成一种较固定的思维。如:假设比赛――引起激动――放松入静――再假设比赛――再放松入静的模式。周而复始,如此循环,可逐步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做这样的练习应选择光线柔、幽静的环境,避免外界干扰,要持之以恒,每天进行,不要间隔。 另外,通过做深呼吸运动,使呼吸深、长、匀、细,逐渐遍布全身,在我们呼吸紧张、短促、吃力时,经常做有节奏的深呼吸,能镇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

3.点亮心中自信的明灯。心理学认为,自卑是一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其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等。自卑的对立面是自信,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如自己看得起自己。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确立自信心,就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如果我们能客观地估价自己,在认识缺点和短处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就能激发自信心。要学会欣赏自己,表扬自己,把自己的优点、长处、成绩、满意的事情,统统找出来,在心中“炫耀”一番,反复刺激和暗示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真行”,就能逐步摆脱“事事不如人,处处难为己”阴影的困扰,就会感到生命有活力,生活有盼头,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从而保持奋发向上的劲头。

青少年心理训练例9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思想、心理的不稳定期,也是个性形成的最佳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思维活跃,没有太多的杂念和顾虑。训练、比赛在他们头脑中就象一张白纸,给他们灌输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因此,作为基层教练员,应抓好时机,从基础做起,全面、细致地对队员进行引导和培养。这方面我们在训练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作为教练员以来,一直把培养运动员的心理品格放在首位。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及每个人的不同特征,因人而宜,通过各种方式、采取多种手段给队员大量灌输心理训练方面的内容,具体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组织学习

利用训练间歇,让队员们学习有关心理方面的书籍、资料等。如:每期我们都有!择的给队员读解几篇《中国射击射箭》有关文章,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并从中学习优秀运动员成功的经验,丰富了训练的内容,了解了国内外的有关信息,使运动员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思想境界,明确了奋斗目标。

二、沟通交流

采用谈话、聊天的形式了解队员的心理及思想状态,在轻松的气氛中做好沟通,使运动员在无形中顺应教练的思路。在和运动员交往时,时刻注意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思想上的问题更是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直到彻底解决。思想上的严格要求和技术上的要求一样一丝不苟。

青少年心理训练例10

一、前言

在射击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应具有很强的心理控制能力,因为射击运动是一项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的体育项目,心理控制能力的高低能决定比赛的胜负,所以正确得当的心理训练是提高射击成绩的重要前提,而了解年轻运动员的性格是教练员进行心理训练的基础,针对不同性格的队员,采取不同的心理训练手段,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水平。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人于2003年3月,将余某、龚某、叶某三男选入男子步枪项目进行训练,通过对这3名队员各方面条件的考察,整体素质不错,虽然年龄只有13岁左右,但活泼、爱动,属于外向型性格。经过1年多的专项训练,各方面进步很快,几次考核成绩都突出,当时被定为重点队员参加2006年10月的江西省省运会。为了使他们的技术动作更稳定,心理状态更成熟地备战省运会,给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二)研究方法

1.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给予正确引导是心理训练的基础

年龄较小的队员正处爱玩的年龄,而射击运动又是一项比较枯燥而沉闷的运动,解决这个问题是队员和教练共同的任务,鉴于外向型性格的队员为了塑造和完善他们的性格,使之更符合射击运动的要求,教练常与其谈心,互相交流思想,用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事迹鼓励和鞭策他们,把思想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严格训练的同时,互相沟通感情,既是师生又是朋友,而不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注意培养独立意识,同时引导他们对射击运动的兴趣,树立为射击事业献身的远大目标。

2.在日常生活上严格管理,是心理训练的必备手段

首先加强生活管理,严格规定作息时间和训练时间,并且教练以身作则,遵守规章乱度,使队员的生活规律化。其次让运动员自己管理自己。教练员在技术上指导、生活上关心队员的同时,养成队员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好习惯。

3.让队员养成认真写训练日记的习惯是心理训练的一种方法

写训练日记可以让队员能经常反省上书,自我总结,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还可以使教练及时掌握队员的思想脉搏,能充分了解队员。另外还可以提高队员的文化素质,培养队员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三)根据队员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1.严格掌握基础训练,过好空枪预习关是外向型运动员的必修课

空枪预习训练是射击运动中一门最基本的训练项目,同时也是最枯燥、最沉闷的训练项目,但这种训练能磨练运动员的思想意志,能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对于这些年纪小、性格外向的运动员来说,这种训练又是一种考验。起初对空枪练习还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能认真完成教练布置的任务,随着时间的挂移,对空枪预习抵触情绪越来越大,训练效果也越来越差。针对这个问题,教练、要耐心地做队员的思想工作,明确练习空枪练习训练目的。正确认识空枪训练是一个优秀射击运动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变被动为主动,以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注意力集中的训练

注意力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之一,是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在训练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过程中,将基本技术动作的训练与心理训练中的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同步来进行。方法:(1)放松入静:在每节训练、课开始之前,让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呼吸感觉上,慢慢吸气,稍加停顿,再慢慢呼气,在反复操作此动作的过程,放开周围所有的事物,让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感觉器官上,培养专注的习惯。(2)缩小范围使注意力集中:在训练或比赛前,站在地线上看前方所有靶。再将注意力缩小到只看其中的一个靶,然后慢慢将注意力集中到靶心。同时想象自己的视线与靶心连成为一体,这时在自己的祝野和意识中突出的只有与靶心建立的联系,其他的一切背景都变得模糊,无关的东西都隐去,达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境界,感到自己与靶形成了一个整体。(3)通过有组织的思维活动:把注意力引导至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回忆上,让接下来将要进行训练的动作程序、操作要求、训练目的在头脑中送行演练,让注意力集中到动作感觉器官上并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射击程序。

3.端正密度训练,提高集中注意力的持久性是外向型运动员提高成绩的保证

密度训练、与空枪预习才练相比,更有趣一些,但需要一丝不苟地训练,抓好动作的一致性。但持续一段时间,成绩便出现起伏,感觉好便打寻好,有时烦了便打不好。教练这时要抓住外向型运动员不服输的特点,进行反向刺激,以提高运动员训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