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2:54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例1

二、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本文从青少年孤儿的认知和情感方面做了一些调查,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认知方面的特点

孤儿学生的认知特点表现在思想偏激、固执,看待问题角度单一。他们往往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且过度概括化,并坚信不移。如一些同学上课积极发言,会被有的同学认为是为了向老师表现自己,争得老师表扬的谋取利益的行为。在这些学生眼里,发言不是一种正常的课堂活动,而是为了争取个人利益的自私表现。

(二)情感方面的特点与成因

在消极情感方面,主要表现在自卑和孤独方面。有的学生虽然表面上与大家有说有笑,但心里却认为无人关心自己,不被关注。在学校自己组织的各种活动和与校外学生联谊时,部分孤儿学生不敢正视对方,不敢与人对话。在积极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热情不足,情感冷漠。[1]在学校活动中,一些学生缺乏热情。例如,学校组织高中生观看中超足球联赛,无论比赛有多激烈,学生在球场里的情绪过于平淡,与现场的氛围不符。在情感调节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情绪情感的自控和调节能力。[1]部分学生在受到老师批评或同学指责时,表现出过于激烈的情绪情感反应,如大喊大叫、动手泄愤。

三、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帮扶体系建设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了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帮扶体系:

(一)加强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帮扶体系制度建设

制度是维持体系正常运转的规范和保障。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一个规范的孤儿心理健康帮扶制度势在必行。学校现有的职能科室如下:教务处、生活处、政教处、行政科、综合办等行政部门,都与孤儿学生养教息息相关。在制订本部门职能时,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孤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从这方面入手强化日常事务和工作流程管理,切实做到按章行事,做到科科有目标、人人有责任。同时密切配合其他科室,做好青少年孤儿的养教工作。

(二)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现在采用面面咨询、团体咨询、宣泄疏导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学校具体实际,整合资源,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从课堂上到生活中都要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活动,强化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加大宣传力度,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进行投入,开展心理健康课的校本教研,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知识等。开展青少年孤儿的教育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比如积极调动校内外的心理学专业的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爱心人士和团体,以来校做义工的方式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堂不再是主要的教育阵地,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吉林省孤儿学校现有书法、围棋、国学、篮球、足球、心理游戏、微机、十字绣、钢琴、手工制作、英语情景剧、音乐、名著欣赏等课堂。在这些活动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机会。因此,课余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非常重要的阵地。通过定期举行各种课余活动,积极组织青少年孤儿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找到家的感觉,增强生活和学习的动力,体会到健康成长的快乐。

(四)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对学生起到熏陶和感染的作用,面对孤儿学校的校情、学情,可以从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心理氛围、集体舆论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入手,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魅力和作用。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例2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and young people are in a special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ind and body. The family environment is the primary environment for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 that is most affected. Whether the family atmosphere is warm, whether the parenting style is reasonable, and whethe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is complete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people.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a harmonious family atmosphere, scientific family education and a healthy scientific education attitude are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Keyword:famil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 人们的生活步伐也在加快, 而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也愈来愈多, 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略的地步。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其心理健康更需要得到重视, 正如《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国立则国独立”。青年一代为新时代的骄子, 不仅要承担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期盼, 而且还对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然而, 正处于第二关键期的青少年, 心理的成熟度还不是太高, 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压力与挫折, 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 在他们身上引起许多行为问题, 由此可知, 除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以外, 心理的健康程度更值得我们关注。家庭作为孩童最先接触而且产生相互作用的环境, 也是孩童认知世界的第一步, 是孩童获得日常生活习惯与社会文明的主要途径, 这也就奠定了青少年未来心理健康状况发展的基础[1]。在当今社会里, 青年群体的心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到了不容被忽视的地步, 引起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很多, 而父母教养模式、家庭环境与氛围等对其心理产生的作用最明显。

1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位老师, 为其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其中, 教养模式也就是父母在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2]。这均是在父母与孩子互动交流的时候形成的。在20世纪末期, 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张文新提出以下观点:教养模式就是通过父母个人的教养方式方法与之对孩子的感情表达等形成的一种互相作用形式, 因而比较稳定, 并且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改变, 这体现出了亲子互动的本质属性[3]。综上所述, 大家可以把教养模式的内涵理解为父母或者别的一些监护者在和孩子进行交流互动时一般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这也是由父母或者别的一些监护者的教养模式、教养情绪、教养行为举止等各式各样因素互相作用, 从而形成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形式。父母教养方式一方面折射出了他们对待子女的态度, 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教育理念。

1.1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差异

基于要求与反应性两个水平, 戴安娜·鲍姆林德 (美国心理学家) 将教养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1.1 权威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在人格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树立父母的威严, 同时对孩子的不妥行为进行指正, 除此之外, 父母必须对孩子的内心思维做到有所掌握, 经常和他们进行一些沟通, 通过这些日常情感的互动, 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重视。在这种严格且民主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青少年, 适应能力强, 心理健康水平高。

1.1.2 专制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将家长自己的意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禁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 凡事都是由家长做主。在这种环境下, 青少年会出现恐惧的情绪, 抵触家长, 在外显的行为上表现出回避。

1.1.3 溺爱型

这种类型与专制型相对, 指凡事都遵从孩子的意愿, 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在这种成长环境下, 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 不尊重他人, 缺乏团队精神, 长此以往, 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1.1.4 忽视型

指在感情上缺少给子女所需要的爱抚与重视, 而仅仅是给子女一些物质上的奖励, 因而不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这种教养方式下养成的青少年, 通常情况下, 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 在环境适应和自我控制方面往往会出现问题。

2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自诞生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 这就是说家庭是每一个人社会化的第一步, 所以, 家庭环境将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孩子生活技能的获得、个人习惯的养成、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对待问题的思考模式等等都是在家庭环境下逐渐形成的。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 孩子的个性与品质是在家庭的互动中形成的, 也就是在与家人平时相处的时候所形成的行为举止与心理行为习惯。假如家庭可以给子女带来安全感, 子女身心就会得以健康发展;但是与之相反的是, 假如家庭使得子女心理抑郁, 那么她们会形成闷闷不乐、忧郁等负面情绪, 导致其心理健康状态非常差, 这是因为他们的家庭充满了矛盾、争执与不幸福等因素。家庭环境就是家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互动里形成的人际交往的状态和氛围。建设好家庭环境可以使得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并且真、善、美等一些美好的品德能够得以培养, 换而言之, 假如家庭环境比较差, 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存在诸多问题。不良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为:

2.1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导致其感受不到快乐和爱

家庭不和谐, 一般是因为家人之间经常发生争执, 引发吵架、冷暴力以及打架等行为举止。这种问题经常出现在父母之间出现争执或者他们均是冲动的性格的家庭中。在该环境下, 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失望和恐惧, 长期如此在认知上会导致其产生偏差或扭曲。

2.2 有失风范的家长行为将影响其思维方式

Jean Piaget在孩童认知活动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思考形式和大人是不一样的, 并且在其自身发展各个时期也有所不同, 包括婴幼儿、孩童、少年等时期。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直接是受父母不良的行为规范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基础单元, 是大众社会化的最直接渠道, 这不单单是人们成长和发展的地方, 而且是人们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个组成环节。不管任何家庭, 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出现, 对每个人来说, 都是稳定的个人生活的中心, 完整的家庭结构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3 家庭教养态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国内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数持续上涨, 这一问题愈来愈严重, 然而能够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作用的因素非常多。我们在呼吁社会、学校、幼儿园的同时, 不妨反省一下孩子在第一教育场所———家庭所受到的影响。

3.1 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容易削弱孩子的信念, 使孩子丧失上进的勇气

绝大多数的父母均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德、智、体所有方面均做好, 能够尽可能地完美。所以, 家长对子女教育付出很多, 并且期待有相应的回报。来自父母的期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正确的期待可以加强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所以, 父母对子女的学习要求很严格, 家长自身的迷失导致了孩子教育的盲目性。

3.2 家长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导致其过于偏僻和孤独

因为国内教育是应试教育, 所以绝大多数的父母还是非常看重学习成绩的, 并且觉得子女是个人的所有物, 对孩子学习的过分重视导致在其他的生活技能方面教授的缺失, 让孩子形成不好的生活习惯, 而且使得孩子容易自私自利, 漠视身边的事物, 一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并不愿意和他人合作或者共享资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苦难需要解决时, 就会感到无能为力、惊慌失措, 面对挫折就只会怨天尤人, 更谈不上正确面对挫折, 鼓起勇气去战胜挫折, 实现生命的价值。

3.3 家长对子女的过多束缚容易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中

知名的教育学专家陈鹤琴提出, 喜欢玩乐、活泼好动等行为是儿童的本能表现, 是值得父母鼓励与引导的。但是, 绝大多数的大人却在遏制儿童这一天性, 具体行为如下:

3.3.1 限制孩子交往

儿童喜欢模仿并且喜欢和其他小伙伴玩耍, 这有助于其以后在和其他人的互动的时候, 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 培养独立自主的观念, 从而可以很好地参与团队工作, 做到共享资源, 公平公正竞争, 并且能够做到谦逊地从别人身上学习自己所没有的长处。

3.3.2 扼制孩子创造

在家庭教育的时候, 父母往往会对这些行为表现不闻不问, 譬如:儿童某些出于好奇而做出的行为举止, 可能会惹得大人的不高兴, 所以其父母发现后, 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 这很可能就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的某些模仿行为, 以及某些不成熟的想法, 这常常是其能够形成独一无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素材, 假如父母没有进行有效的关注与引导, 那么会使得孩子受到伤害而遏制这方面天性的发展, 这就是变相地埋没子女的创造力与求知心。

综上所述, 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众多要素中, 父母教养模式、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态度是最突出的3个要素。只有在父母教养模式、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态度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做好, 形成和睦的家庭环境、情感好的亲子关系, 才可以使得孩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从而在学业上学有所成, 在个人品质上表现出色, 然后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田峰溶, 李冬, 张静, 李敏玉.浅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 2012 (11) :3-6.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例3

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的载体,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今后一生的发展。

一、我国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自20 世纪20 年代开始,西方释梦、自由联想技术等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就被介绍到中国。一些使用行为疗法原理分析心理障碍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心理学家丁瓒还在多地建立了心理诊所。随后由于多种原因,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国一度中断,直到80 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才重新开始。而我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也始于这段时期。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所有的核心期刊数据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关键词,进行精确匹配检索发现, 最早的研究成果发表于1983年,2000年以前的文献仅有68 篇, 2000-2010 年发表的文献有1214篇,2011-2016年4月有805 篇文献。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并得以发展。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之理论基础研究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教育学视角。学者们多是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出发,分析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余毅震等通过对调查测量结果的分析,指出父母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何晓燕等提出不良的亲子关系,尤其是频繁的亲子冲突不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甚至出现行为。谭亚菲则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认为父母干预子女行为的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呈正相关。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心理学视角。就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的心理学基础而言,学者们大多做了许多微观的研究。张璐等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角度,指出父母应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 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 使孩子更好地发展亲社会行为。

纵观已有的理论基础研究,多是基于教育学与心理学层面,其他相关理论基础缺乏。因此,研究者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促进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理论研究的深入,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的实施策略研究

(1)父母是改变的主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其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既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建立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还要改变不良教养方式,并以身作则。

(2)学校与社会教育所做的尝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单靠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付出,不如联合学校与社会一起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效果来得快。很多学者提出要尝试课程改革,如运用阅读疗法、绘画疗法、写作疗法等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理论概括不足

总体来讲,经验介绍居多,理论探讨较少。已有的研究多停留在教育学层面上,多是“浅谈”“浅析”。引进的研究多,自己的研究少;呼吁性的多,研究性的少。

2.忽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性

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父母抚养家庭子女与祖辈抚养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在表现形式、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具有其独特价值。

3.轻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机制研究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构筑完善的家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则是其中的基础工程。家长的个人素养参差不齐,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有效引导,开展科学、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例4

一、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界定

(一)什么是世界优秀心理电影

心理电影,通常泛指所有以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的电影,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则指广受人们肯定和赞赏、推荐甚至多次获奖的心理题材的电影。这些优秀的心理电影或是揭示了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或是展示了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方法,或是涉及众多心理学知识利于对公众进行科普,或是制作精良对观众具有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二)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特点

能称得上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必须以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关怀人的心理健康,与常见心理问题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对观众具有启发意义和强大的艺术吸引力,这样的电影,往往甫一问世即广受赞誉、备受推崇并接连多次获奖,成为人们谈及某些心理问题、心理现象时必定提及的经典之作。

二、心理电影可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根据

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2003年,英国心理医生弗德尔发明的“电影疗法”终于得到英国心理及精神病领域最具权威机构――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并建议将其心理治疗方法推广到全国。同时,在许多西方国家,“电影疗法”正成为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并得到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可[1]。

既然心理电影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已被证明切实有效并完全可行,用之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合乎逻辑的演绎推理。

从近些年的实践看,已有不少研究者尝试以心理电影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有的研究者将团体辅导和电影疗法相结合,尝试用于大学新生中人际关系发展改善,分析团体式电影疗法在改善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并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改善的新型教育模式[2]。有的研究者研究用电影文本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有的研究电影疗法对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有的研究心理影片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等等。

这些实践和研究,已经证明将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和可行的,以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三、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局限

(一)作用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心理电影赏析,可以起到寓教于乐,激发参与热情,普及心理常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解读他人,促进自我探索,分享感悟,搭建交流平台,放松身心,注入正向能量的作用[3]。

青少年身心发展迅猛、激烈,极易因早熟、性的发展和成熟、心理性别、认知障碍、学习困难、自我中心、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恋爱、问题行为、自我意识、自我同一性分散和混乱等造成诸多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学校课程。

青少年又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的群体,对探究新事物总有用之不竭的热情,对通俗易懂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兴趣浓厚,所以通过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效果。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可估量。

(二)局限

利用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关度不一定高、启发性不一定强、艺术渲染过于分散学生的关注点、片时过长严重占用教学时间等局限。

心理电影再优秀,毕竟不是为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量身定做的。作为优秀的心理电影,同样需要考虑观众的口味、票房、收回成本等,且是其首要考虑的,故心理电影虽可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高度相关、部分重合,但不可能指望以其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本身。

四、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发掘

世界电影浩如烟海又鱼龙混杂,以心理为题材的相对较少,称得上优秀又可以拿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则更少。一些辅导者为了增强自己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做充分准备随意选几部据说是心理题材的电影给学生一放了之,常因错选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不符的电影导致学生茫然困惑、兴味索然,也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为防止错选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影片浪费时间、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必须对心理电影进行严格的筛选,必须坚持一定的选片原则。

(一)影片必须能反映且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原则

为达到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所选影片必须有针对性,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直接相关,并尽可能地精准,辅导者不能随意找些据说与心理有关或貌似与心理有关的电影一放了之,应付搪塞,这样不但达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浪费宝贵的教育时间和资源。如《本能》、《沉默的羔羊》等被一些论者推荐的电影,虽然这些电影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之外也有其备受推崇的理由,但因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距离,并不适合播放给青少年,即使辅导者不加选择地将之播放给青少年,只能穿凿附会地做些讲解,效果事倍功半,甚至可能让青少年对辅导者的授课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影片必须有较强的艺术吸引力原则

青少年兴趣爱好广泛,初次观看心理题材电影往往表现出浓厚兴趣,但随着课程的延续,也可能因为一些电影剧情重复、情节简单、缺乏艺术吸引力产生厌倦甚至厌烦,观影兴趣迅速下降。必须严把选片关,尽可能选取一些有强大艺术吸引力的心理电影,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集中其注意力,使课堂内容紧紧抓住青少年,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影片必须适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原则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心理电影的选择还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不同特点,辅导者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影片对症下药,才会取得较理想的辅导效果。如同样是青少年,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学习心理障碍远比高年级小学生、初中生、大学生严重,利用电影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就应偏重一些反映学习心理障碍的影片。

(四)影片应当强调发展性原则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青少年不是患严重心理疾病的主要人群,其心理问题以发展性问题居多,如同伴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障碍、同一性混乱等,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毕竟是极少数,这就要求在选择心理影片时重点选取那些反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片,如《心灵捕手》、《拉斯与真实女孩》、《吮拇指的人》等,以极强的针对性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助其发展。

(五)影片应当有启发性原则

用于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越能表现心理问题的症状、深刻揭示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越好,这样才能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启发性。

(六)禁片从慎、从否原则

不可否认,一些备受争议的被禁电影也有其深刻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但究其被禁,往往与其容易造成误读并引发大量严重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青少年模仿能力极强,若组织播放者解析、引导不力,不仅可能偏离或根本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可能严重误导青少年,扰乱其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善恶美丑观念,对青少年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如在众多国家被禁的《带发条的橙子》,虽有其探讨自由意志的思想价值,但因其笼罩全片的丑陋、邪恶、扭曲、、暴力、怪异、病态气息成为众矢之的,在英国更被归罪为几件谋杀事件的元凶,被禁近三十年。这样一部已被证明了的难以被大众正确理解、会造成严重消极后果的禁片,竟然被一些论者推荐为了解心理学知识的必看电影,还被一些辅导者用于心理辅导课。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不做准备,辅导者拿这样的禁片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严重的失误、失职,应当为其酿成的教学事故负全责。

为数众多的心理电影虽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但毕竟不是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拍摄的,其中含有的不适合青少年观瞻的色情、暴力、残忍镜头应当在尽可能不影响原片的前提下适度剪辑掉。多数心理电影都属于“小众”影片,大多没有中文配音,而是保留原声配中文字幕,一些包含下流词汇的字幕语句应当做以较为中性的词汇替换或暗示性表达处理。为此,就要选择可编辑字幕的影音文件,如mkv、avi格式的文件等。如《心灵捕手》是一部被众多论者大力推荐、很适合用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心理电影,但其字幕中包含大量的直译脏话、俚语,这些脏话、俚语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对话原意和影片精髓的前提下处理得较为中性、委婉一些,没必要把一些过甚的脏话展示给模仿性极强的青少年。若不对心理电影中的这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镜头、字幕做些编辑处理,播放心理电影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控的。

总之,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选择,必须精挑细选,绝不能不加筛选、牵强附会。

五、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利用

选择好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仅是第一步,要取得利用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还要做好播放前、中、后及影片解析的工作。

(一)播放前

辅导者必须合理选择播放时机,将影片播放合理穿插于教学进度中;必须在播放前做好充足准备,确保播放环境适宜、播放设备可用、播放文件正常;必须合理安排课时,尽量将电影播放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周课时的最后,这样有利于青少年利用周末时间反刍、体味、理解、讨论、思考电影。

(二)播放中

影片播放中,必须使青少年认识到课堂电影的播放,可以是休闲和欣赏,但更是学习和成长,不要使青少年像在电影院看电影那样随心所欲,必须维持好正常的课堂秩序;必须计算好播放时间,为节约时间,若影片略长于几个课时,可将无关的片头片尾去掉,若影片略短于几个课时,可在播放环节适当延长一些介绍、停顿、提醒和提问;要注意课间的停播、休息,防止疲劳和厌倦。

(三)播放后

影片放完后,由于青少年对电影理解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刻,即使所剩时间充足,也不宜当堂解析,可让青少年利用剩余的时间预先回味、思考、讨论;应将精心设计的作业及时布置给青少年,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回去体会、思考。

(四)课堂解析

课堂解析是以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是最后和最关键的环节。

要做好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宜采用提问、分组讨论的形式,以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课堂解析应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理顺剧情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既受电影片长限制,又有一定的文化陌生性,常导致青少年弄不清剧情,辅导者应以解决剧情疑问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以提问、提醒、讨论促青少年思考的方式,在解决剧情疑问中引导青少年一步步认识片中人物心理问题的表征、成因和解决方法。

2.分析、总结心理问题的表征

辅导者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与青少年一起分析、总结片中人物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使青少年对某些心理问题形成直观印象,为引导青少年探讨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方法做铺垫。

3.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

辅导者应当引导青少年前后联系剧情,以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使青少年对电影人物心理问题的成因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4.分析、总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辅导者应当引导青少年回顾片中人物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分析、总结片中人物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我成长的路径和方法。

5.将电影与实际结合,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是整个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掘和利用研究的落脚点,辅导者不能将电影一放了之,也不能解析完电影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通过作业、提问等形式对尚未理解、掌握相应知识与方法的青少年进行排查与进一步的辅导,确保以电影促健康教育的产生最优效果。

六、结语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以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关怀人的心理健康,与常见心理问题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对观众具有启发意义和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将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有可靠的理论和实践根据,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其独有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同时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也有其局限性,不能指望以其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本身。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筛选发掘必须精挑细选,绝不能不加筛选、牵强附会,为此必须坚持一定的选片原则,包括影片必须反映且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必须有较强的艺术吸引力、必须适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应当强调发展性、应当较有启发性、禁片从慎、从否、易于编辑七大原则。

不仅要选好片,更要做好影片播放前、中、后及影片课堂解析的工作,带领学生完成理顺剧情、分析、总结心理问题的表征、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总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将电影与实际结合,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五大任务。

参考文献:

[1]蒋秀娟,毛丹.“电影疗法”能治心理疾病吗[N].科技日报,2006.11.29.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例5

1.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党和政府作出的伟大的战略决策,西部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西部的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有利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2.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民族地区要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当务之急是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民族地区教育要持续、稳定、长久地发展,也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族地区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素质,就必须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3.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需要。教育是具有政治性的,民族地区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政治性,民族教育的成败得失影响着民族关系,因此,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4.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青少年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公开发表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根据我们研究的结论,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内地汉族地区。因此,有必要针对民族地区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正面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二、影响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1.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存在误区。从许多民族地区家庭的教育来看,望子成龙的家长为数不少,他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某些家长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课程教育的延续,从而挤掉了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的时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能力的训练,使孩子对课本以外知之甚少,在步入社会之前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第二,某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有求必应,舍不得批评,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任性性格,心理脆弱,独立生活能力差。第三,家庭不和甚至离异、亲子之间关系紧张等因素也会造成一些孩子自卑、逆反、嫉妒等心理问题。

2.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过分强调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民族地区大部分学校只重知识灌输,衡量教学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考分。一方面,教师、家长都无暇顾及心理素质教育,缺乏对青少年进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自制能力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升学考试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加重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目前,有不少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还存在观念上的偏差:他们把有孤独感的青少年说成是不热爱集体,认为内向性格的青少年是“思想复杂怪癖”;把人际交往困难的青少年看作是不团结同学;把学习成绩不好,简单看作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不踏实、不刻苦;对自控能力差、违犯纪律的青少年,看作是故意捣乱等。认识上的偏差,使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未能把寻求答案的目光投向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在对青少年的教育方法上,学校方面也有许多不足。相当一部分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一味用教条、主观、粗暴的方法教育学生,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来自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民族地区最敏锐、最活跃的一部分人,青少年往往率先感觉到民族地区的变化和冲击。他们一方面为民族地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又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给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影视以及外来文化等严重污染了青少年的听觉、视觉,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再就是一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模范英雄人物少;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以上原因造成青少年中追赶时髦、模仿名人明星者有之;盲目攀比、追求物质享受者有之;孤僻自私、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者有之;玩世不恭、自暴自弃、道德淡化者有之等。

三、民族地区青少年和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我们对四川、重庆民族地区1012名青少年(有效问卷968份)和内地青少年222名(有效问卷218份)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认为,大多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素质水平符合其年龄特征,是良好的,但是仍有少数(约20%~25%)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素质水平不是良好的和健康的。和内地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内地青少年,主要表现在:

1.在认知心理素质方面,民族地区青少年总体智力认知水平低于内地,幼稚与早熟两极分化现象比内地明显,观察力和想象力和内地差距比较显著。

2.在学习心理方面,我们认为,由于统一划一的教育模式使民族地区和内地学习要求、教材内容等相同(甚至比内地更多更难,因为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母语大多不是汉语,双语教学困难重重),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条件、学校教学、家庭环境等诸多方面都落后于内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学习渠道单一,感到学习困难,少有学习兴趣,对于难学的理科多数不喜欢,考试紧张,成绩不理想,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很难达到。

3.在社会适应方面,和内地相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稍低,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性比内地青少年弱。

4.在情感心理素质方面,与内地青少年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比较害怕上学,自身满意度差,稳定性差,少有机变。

5.在性别角色心理方面,民族地区青少年性别角色观念传统、保守、被动,而内地青少年则开放、积极、主动。

6.在人际关系心理素质方面,与内地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同伴关系稍逊,选择朋友幼稚、盲目,而内地青少年则更理智、成熟。

7.在人格心理素质方面,与内地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比内地青少年单纯,少有幽默机变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从理念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更应该从理念出发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这是做好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可作以下归纳:

1.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而且不平衡。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了呼吁――起步――发展――提高四个阶段,广大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飞跃,各地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却相对发展缓慢,部分学校受全国中小学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也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多数学校,特别是所处地区偏僻、经济贫困、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的学校,并没有开展这项教育活动。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02-01

WHO在1991年调查显示不良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导致疾病的头号杀手。研究青少年生活方式健康行为,可以从青少年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得良好的健康教育的效果。

本文通过收集与青少年健康习惯相关的文献,运用文献归纳,逻辑分析的手法了解我国青少年健康行为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对策。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收集国内1990-2010年我国有关青少年健康行为(睡眠,早餐,营养,运动及吸烟饮酒等)有关的文献,共计145篇。运用边界分析法判断问题的边界。其内涵是,当查阅的文献数量的增加不能带来文献阐述问题增加的时候,问题边界界定即告结束。本研究中,文献查阅的数量的增加临界点是20篇。共收集文献135篇,所界定的问题要求在内涵上互不关联,或关联较弱。

二、文献归纳结果

对135篇文献分析表明,我国青少年在健康生活习惯方面存在在以下问题:

1) 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并存。农村青少年存在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摄入不足。城市则以初中女学生盲目减肥导致营养不足多见。超重及肥胖增多,其特点是,不同群体呈阶梯式分布:经济发达地区、父母收入高、文化水平高或者有祖父母辈精心照料的家庭,肥胖发生率增高。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儿童期高于青春期(7―12岁小学男生是肥胖的高发群体)。

2) 三餐营养比例失调,初、高中学生不吃早餐的比例增高。

3) 吃快餐食品,喝饮料水,吃零食的学生比例上升。

4) 初高中学生运动时间缩短,84%的学生每周锻炼不足两次,每天锻炼时间少于30分钟。

5) 各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的睡眠时间均未达到国家规定,20%青少年睡眠时间少于7个小时。

6) 青少年及部分学生父母营养知识缺乏,学校及社会教育力量不足。

7) 70%的高中男生和40%以上的高中女女生饮酒,其中每年饮酒达30次以上占2%。

8) 曾经尝试吸烟的人群以高中男生为多,高达80%,初中生为20%。

9) 初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情况不良,存在孤独,焦虑与抑郁。

三、讨论

青少年的生活行为习惯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健康。早在1965年美国行为学家Breslow就研究发现,睡眠、早餐、零食、体重、运动、吸烟、饮酒等指标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达到健康指标的人群比只达到或达不到3项者的人群,其平均寿命延长11年。文献归纳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并存:农村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微量元素营养不足,而城市的男性青少年则营养过剩人群多见,肥胖人群明显增多。肥胖不仅影响儿童身体健康,还可以迁延至成人期,容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等疾病(杨锡强2004)。肥胖的产生是由于机体摄取的热量超过了生命基础代谢需要量及运动消耗的热量所致。因此维持标准体重,必须保持热量的进出平衡。目前我国开展的健康教育中多以介绍食物的营养及搭配为主,对个体摄取热量标准及体重管理的教育还明显不足。由于对食物的热量没有正确的认识,使很多青少年饮食无规律,进食过多零食,甜食,快餐等,导致热量摄取过多营养过剩(张小强2008)。所以对农村地区的饮食健康教育应该以食物的营养平衡为主,而城市则应该在营养平衡的基础上以热量计算,体重管理为主。只有这样才会减少青少年进入成年期后的疾病发病率,才会提高全民的健康体质。

其次睡眠及运动不足不但会导致青少年体能体质下降对生长发育不利,更会引起肥胖继而导致多种疾病出现。特别以高中学生为明显,有些学校随意占用甚至取消了体育课(刘长春2008)。因此要提高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及睡眠时间不足危害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健身理念,建立一个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保健教育网络,创建一个全民健身运动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会使青少年在激烈的竞争中既保持高效率的学习能力又保持强健的体魄。

再次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情况不良:存在孤独,焦虑与抑郁。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吸烟饮酒问题。由于青少年期身心发育处在一个迅速成长的阶段,个体的心理行为集中表现出较强的“感觉寻求”与“冒险”特点,其行为易受外界刺激影响(张红川2001)。因此我们要了解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避免空洞的说教或打骂,应采用关爱,言语沟通等交流手段探索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寻找问题所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健康危害的行为。

为更好开展健康教育,完善的保健管理体系,我国应培养具有健康综合管理能力的保健人才。在2000年进行的中日全国儿童青少年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中,无论城乡还是男女,体重与身高均不同程度的低于日本(汪玲2003)。这些都与日本从儿童青少年起就建立了良好的保健教育体系有关(阎智力2005,2008)。因此我们应吸取日本健康管理经验,建立一支优秀的健康保健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开展传统中医养生保健及现代营养学知识的讲座,培养青少年的家属对健康管理的能力,确保我们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结论

目前我国很多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而饮食,睡眠,运动及心理等生活习惯又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体质,更关系到我国今后整个民族人口的健康。而完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民健身的社会环境则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教育成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87

[2]张小强.对我国14-17岁青少年营养状况的分析与评价,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第7卷第3期,6-11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例7

 

0.前沿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不稳定时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学习负担的日益加重,父母对孩子们的过高期望,都让青少年学生身心疲惫,诸多的压力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很多内外部因素都决定了心理健康应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国内外众多专家已论证了体育活动有助于心理健康。但具体从各个体育活动情况等多角度进行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本文正是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

1. 研究对象

浙江省杭州、丽水、嘉兴、舟山、温州、金华、绍兴、台州8个地区的青少年。

2. 研究方法

自制参与体育活动情况问卷。根据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自制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自制调查问卷根据这10个因子共设35小题,评分均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对上述地区15所中学共发放问卷1000份(采用无记名问卷式调查),回收问卷942份,回收率为94.2%,其中有效问卷912份,有效率为97%。男445份,女467份。最后将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完成,P<0.05(*)为显著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水平。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

3.结果与分析

3.1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见表1)。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均略高于国内常模。

3.2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统计与分析(见表2、3)。 根据表2、3显示,非常愿意和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占到了总样本的一半以上,并且意愿强烈的相对因子分偏低。

3.3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统计与分析(见表4)。表4显示,参与球类运动的人数达到了60%以上,同时因子分也相对偏低。论文参考网。

4.结论与建议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略高于国内常模,说明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非常愿意参加的青少年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其他学生,差异显著。选择球类运动的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6项因子上与其他选项有差异性,并且得分在全量表中最低,即选择球类运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最高。浙江省8个地区间,台州地区各因子得分最高,并且与嘉兴、金华、绍兴地区有显著差异。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例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例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例10

教育是人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符合人性,尊重人权,塑造人格,倡导人道。教育是人类的事业、明天的事业,应该树立全球意识、未来意识。笔者曾于1998年在上海市人大会议上提出议案《根据中国的文化特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性健康教育体系》;2000年,再次提交议案《在中小学设置性健康教育课程》,目的是希望我国的中小学能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这是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现状的需要,也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需要。

1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内涵

“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之一,指男女两性在生物学上的差别,如性染色体不同,性腺不同,内、外生殖器官不同等等;指生物学意义上的天性、本能:“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生物学上的性也指性的重要功能生殖。性是生理现象,是个体生存和人类延续的必要条件。广义的性包含生物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心理学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性格、、、、性心理等等方面。如女性情感细腻丰富,而“十个男儿九粗心”。性角色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学上的差别,指社会生活中在某种文化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因性别不同而造成的角色差异,即社会对男女的行为模式、家庭和社会职责、社会贡献的不同期待。如,在社会分工中,传统观念主张“男人干事业,女人做家务”。性角色不同,其角色责任、角色行为和行为规范有异,社会的期望、评判标准也不一样。性角色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先天生物因素的制约,更受后天环境、教育、学习认知与情感体验的影响。

与广义的“性”的三个层面相呼应,性教育的内容也就博大精深,包含知识、观念(价值观)、态度、责任、技能、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具体而言,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包括:(1)青春期的性生理发育及保健:含性解剖、性发育、第二性征、保健、经期卫生、遗精知识、防治青春痘、性病和艾滋病预防、青春期保健等。(2)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和保健:包括初潮焦虑、遗精恐怖、性梦、问题、身体意象、异性吸引、两往、早恋、性角色自我同一性、社会压力等等。(3)性伦理道德教育:人类繁衍的伦理性和道德性,男女交往礼仪、保护妇女、儿童,对父母的感恩,性道德、性文明,抵制黄色书刊、影视和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等。(4)性法律教育:妇女的身体和隐私权,性犯罪及其处罚,对黄色网络和出版物的处罚规定等。(5)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指导。(6)人口理论与计划生育、优生优育。

由此,笔者认为可以将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定义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是通过宣传、教育、服务等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向青少年传授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道德、性法律和性审美等科学知识,帮助青少年科学地认识自己、了解异性,确立正确的性角色责任意识和行为规范,具有健康的性心理及性价值观,成长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男人和女人的教育。

2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

“人是社会的动物”,其成熟包含两个方面:生理成熟,能生儿育女。社会化过程,即接受教育,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能独立谋生;学习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纳。素质教育旨在培养、提升人的素质,把自然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教人做“人”。

素质教育作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仍将综合素质理解为数、理、化、生、文、史、政、外国语等学习成绩加艺术、体育特长或其他能力,忽略了青春期身心发育、发展导致的成长烦恼,忽略了生活技能的培训,忽略了培养健康、完善的男人和女人……。

具体而言,素质教育包括三方面内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它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教育培养人的合理的素质结构,即要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含性健康)、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知识丰富、学有专长、开拓创新;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和性美育。它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一致,教育任务相同。性知识与其他科学知识一样,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身发展的规律中探索出来的精神文明和智慧结晶。性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终生教育,都是循序渐进的指导过程,都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任务,都是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性”是科学,不能无师自通,必须“传道、授业、解惑”。

性德育传授性道德和法制知识,帮助青少年认识性心理与的社会性,树立规范意识,遵纪守法;明确的道德责任,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健康、愉悦而符合伦理;学习两性健康交往,既自尊自爱,又文明礼貌、团结互助;提高对形形的性信息、性现象的认识判断及处理能力;培养并且加强道德意志力。性德育是我国性健康教育的基础。

性智育传授性生理、性卫生保健、性心理、性道德和法制、恋爱、婚姻、人口理论、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防止性骚扰与性迫害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普及性科学,宣传性文明,促进建立科学、健康、进步的性观念。

性体育指导男女两性按照各自的生理特点进行锻炼训练,使之在身体上得到健康发展。如,教育女孩不要束胸;指导男女青少年选择适合于自己体型健美发展的体操和其他运动项目;帮助青少年养成各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性器官和的卫生)等等。

性美育重在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培养正确地欣赏美、热情地追求美和积极地创造美的能力;并根据两性各自的身心特点及个人的个性特征,塑造形体美与心灵美统一的、健康而有教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促进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规范、系统和发展。随着科技、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意识、观念与时俱进,“性”不再秘不可宣,不再和色情混为一谈。在大城市的高校和不少中学,性健康教育已大大方方进学校,坦坦然然入课堂,由为个别人举办的讲座,发展到相关教材的教学;由凤毛麟角的演讲者,发展到一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正在成长的专门师资队伍;由寥寥数页的讲稿,发展到多家学说、系统论著……。性健康教育在中国方兴未艾。

3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已成为公众瞩目的热点与令人棘手的难点。从全国看,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落后的地区,这项工作仍是学校未开垦的处女地。《中国青年报》2004年7月曾有报道,四川某镇一少女月经初潮,因缺乏相关的生理卫生知识而恐惧、焦虑,导致精神失常。国家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专家委员会专家徐莲芝在其《我国处于艾滋病快速增长期》一文中披露,“某些地区进入快速增长态势,感染呈簇状分布,主要在农村地区。”

在城市,各地区、各学校性健康教育情况参差不齐,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态:有的按兵不动,有的跃跃欲试,有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有的则已较为规范系统。总体而言,这项工作还需要花大力气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重庆市计划生育科研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人工流产总数为149.3万例,青少年约为40万例,占1/4强。2003年2月,重庆市计生医院建立了全国首家未成年人意外妊娠援助中心。“中心”成立以后,每月门诊援助手术约30~40例,大部分年龄集中在16、17岁,最小的仅12岁,20岁以下的人占手术总数的1/3。无独有偶,上海411医院开通了少女意外怀孕求助热线,电话开通11天,接到求助电话400多个,其中大部分为青少年学生求助。少女怀孕现象成为社会问题。家庭、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尽量减少非意愿怀孕的发生。青少年因无知和一时的意外“激情”,用青春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去性的欲望,这是教育的悲哀。

近年来,青少年性犯罪呈上升趋势。国门打开,国外各种信息、多元观念似潮水般涌入,鱼龙混杂;社会上商业性性文化产品铺天盖地、争先恐后地登台亮相。我国现阶段的性健康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不能满足青少年对性知识的渴求。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曾组织一次“有话大家说”节目,内容是关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话题。节目主持人向一位高一男生作调查:“请问你拥有的性知识主要是从哪里获得的?”回答:“大众传媒。如《大众医学》、《自我保健》、《家庭医生》等等。”主持人又问:“难道你的爸爸、妈妈没有对你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吗?”回答:“没有,他们还没有我懂得多。现在应该由我来教育他们。”主持人再问:“你的父母向你请教过这方面的问题吗?”回答:“没有,他们不好意思……。”家长性科学知识匮乏,学校缺少专业师资,没有系统教材,学校未将性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阅读性知识书籍受指责、被嘲讽,性健康教育滞后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社会挑战。缺乏性健康教育,青少年就难以形成科学的性意识,难以掌握正确的性道德和规范,难以培养良好的性修养。不能从正规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获取性科学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私下秘密地自我探索,收集资料信息,或因年轻、缺少阅历辨不清良莠而困惑迷茫、惶恐焦虑;或由于情感缺失(缺少亲情或友情)情绪波动而轻信他人花言巧语上当受骗;或是缺少法纪意识和自控力而冲动行事,发生性越轨;个别人甚至受不良传媒文化的腐蚀而误入歧途,导致性犯罪。一位16岁的男生,假期因看黄色影碟受毒害,了邻居5岁的。上海的“东方110”曾报道三位少女的案例,其中最小的一位只有13岁。笔者认为,悲剧产生最主要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性无知、性愚昧。从性禁锢到性泛滥,极大的反差容易使青少年从性走向性误区,而性的不正当,或不正当的性积蓄与性宣泄,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性骚扰、犯、嫖娟、性传播疾病……,都足以使千百万人在变形的性活动中毁灭。

4 浦东新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缩影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人的核心是健康,健康的核心是生殖健康,并提出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保健。2000年5月,浦东新区被列为开展“促进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国际合作项目上海试点区之一,侧重对校内青少年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的培训。四年多来,在项目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青春健康》国际项目已推广到全市各区。新区教育部门与计生协密切合作,宣传、教育、服务工作也由3所试点学校拓展到23所中学(包括普通中学与职业高中)和4个社区。同时,我们对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教材撰写、教案设计、方法选择和阵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

4.1明确目的,组建队伍

为使《青春健康》国际项目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浦东新区建立了由区计生协和区教育系统的领导、专家及试点学校教师组成的《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_T作小组,并组织项目工作组全体成员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为:(1)国内外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动态和发展。(2)《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简况和上海项目实施方案的讲解。(3)PLA方法和主持人的施教技能。(4)青少年生活技能培训和演讲。(5)市级师资试讲和评论。

4.2培训师资,撰写教材

学校作为正规的专职教育机构,必须培训提升师资,建设一支合格的高质量的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师高弟子强”。为使项目的教育、服务质量得到保证,促进项目的推广、发展,我们组建了一支由教授、专家为主导,试点学校授课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举办了8期师训班,培训了300多名学校性健康教育持证上岗教师。培训内容为性科学理论知识,性健康教育信息经验,教学观摩与实践,社会考察和服务等。培训的参考教材为本区性健康教育专家撰写的《迈入的男孩、女孩――性与青少年》。培训原则为自学与面授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结合。师资培训受到教师们的广泛欢迎,一致反映学有所获,学大有用。一位教师颇有感慨:“我们的学生能把数、理、化公式倒背如流,难道对自身就不需要了解和认识了吗?难道我们的学校、家庭能剥夺学生对自身的知情权吗?”另一教师态度坚定:“我们要牢牢占领这块阵地,让学生获得更多他们渴望了解的科学的性知识,以杜绝不健康内容对他们的伤害。”

4.3教法活泼,形式多元

试点学校在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采用了PLA教学方式(参与式学习和行动),即通过平等、开放、群体参与、互动式的过程,帮助教师直接、深入、客观、准确地了解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师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授课教师还博采众长,创造性地将心理辅导技术引入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运用自由联想、图形讲解、卡通绘画、案例讨论、排序记分、情境教学、活动游戏、心理剧等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我要学”。据统计,四年来,我区累计培训学牛29935人。学生们体会颇深:“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使我们学到了不少平常其它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平时模糊的概念,使我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更了解了自己……,这是一把开启人生之门的钥匙。”“原以为会很尴尬的课没想到却充满了轻松的气氛……。通过课堂的学习,使我对‘性’由陌生到了解,同时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预防艾滋病)。”“以前我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感到不安与恐慌,对早恋也感到矛盾,不知自己是对还是错……。听了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后,了解了自己应该怎么做。相信这门课对我们的帮助不小。”

同时,学校通过大型活动、学生社团的定期活动、展览、校刊、工作坊、健康角、少女成长营、辩论会、同伴教育、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群策群力建立科学、健康、积极、文明的学校性文化氛围;有机地整合学校的一切有利资源,使性教育不再游离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真切地感受到“生命可贵,责任神圣,情感美妙”,学会“悦纳自己,尊重尽责,驾驭情感”,建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异往。

4.4宣传家长,联合社区

性健康教育的起点在家庭。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其人格素质、性态度、道德责任意识、性科学知识水平、教养方式和家庭的性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人品及其性态度、婚恋观。父母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为指导家长正确为孩子的青春导航,学校与社区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家庭教育讲座和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性健康教育的培训、指导,帮助他们改变陈旧观念,确立科学态度,提升文化和文明素质。家长们深感受益匪浅,纷纷表示:“既然孩子需要,我们就不能回避,应该对他们加强正面引导……。”许多社区积极挖掘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组织专家志愿者、心理咨询师、咨询医生在各街道、小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与服务工作,因地制宜对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区计生协印发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青春健康》宣传小册4万多册,组织了“青春健康展览”版面巡展,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与社会实践,千方百计扩大教育的辐射面。

4.5建设阵地,亲青服务

一些试点学校建立了设备先进的多功能学生活动中心,包括学生活动室、亲青服务咨询室和“心晴小屋”等,开展了网上咨询服务,悄悄话信箱和热线电话,阅览室还为青少年提供了大量的性健康教育科普读物和音像资料,深受学生欢迎。部分街道和镇把为青少年提供亲切、平等、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可接受的咨询服务纳入社区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的内容中,建立了“亲青服务室”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服务,开设了“青苹果”等青少年咨询热线电话。2003年12月1日前任国际计生联合会会长吉拉・戈梅兹到浦东花木镇视察社区咨询服务站,2004年9月国际计生联合会会长尼娜・普里视察了浦东洋泾中学,均对他们开展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工作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5 对当前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思考

青春期是生命的春天,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千金买骏马,何处买青春?”为帮助青少年克服成长的烦恼,提升青春的质量,拥抱明天的辉煌,全面改进与提高我国性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势在必行。在现阶段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切磋。

5.1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笔者主张为性健康教育和性纯洁教育。

5.2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模式

笔者以为应结合当前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需要,思想和行为现状,社会的现实影响,选择人格教育与安全教育相结合之模式。

5.3青春期性教育师资队伍的组建

笔者认为家、校、社应密切联系配合;教育、计生、医学、公安、司法和民政等部门要充分的参与合作;男女教师比例相当,尤其是在中、小学,性教育的师资不应只是“娘子军”。

5.4性教育与色情的界别

性教育如履薄冰,尺度难以把握,这往往是人们从事性教育工作的心理障碍。如何界别性教育与色情,社会应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以利教育者掌握适时、适度原则。否则,“真理朝前跨一小步,就会变为谬误”。

5.5进一步争取领导的支持

笔者认为,推广性健康教育,必须争取领导的了解、理解和支持,才能有效解决性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规划、制度、人、财、物等等,促进性健康教育切实实施,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目的明确、计划可行、系统科学、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使之名副其实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