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9 16:51:48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例1

机械制造加工业进行成本核算,主要针对的是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固定费用,而企业所需的成本核算要为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管理层需要借助对市场变化情况的具体分析对机械制造加工成本进行决策,所以,必须对成本核算的目标及对象进行明确。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机械制造加工业并未严格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进行核算管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多元化经营和生产,但通过对成本核算的简化,对不同产品进行统一的成本核算,导致其核算目标不够清晰,没有突出重点问题。细节上看,企业的成本差异暴露无遗,如不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此,机械制造加工行业应重视核算目标不清晰这一重要漏洞,否则加工成本的准确性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二)成本核算管理标准不科学

核算标准的科学合理是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对成本预算标准及执行标准进行明确划分与合理分配,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标准,才能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国尚且缺乏统一的成本核算标准,多数企业笼统分类核算对象并进行成本核算,未形成统一的核算标准,且无法分出制造费用中的明晰项,最终导致成本核算出现差异。另外,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严谨性与程序性很强,但部分工作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使成本核算职能逐渐弱化,造成了核算管理的漏洞与误差,最终的成本核算也缺乏准确性,对企业发展规划及策略决定产生严重影响。

(三)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成本核算方法直接决定了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大多数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所运用的核算方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影响成本核算结果出现偏差。例如对产品的生产费用进行计算时,将其分配到直接与间接费用当中,而成本分工的明细化及专业化日益突出,在生产组织管理过程中,多数企业需要与其他企业共同对零件进行购买,受生产模式的影响,简单的对生产成本费用进行计算是不可行的,同时产品成本分摊也不能简单化。所以,计算分摊核算时,需要依据原始票据进行成本核算。而企业生产过程中,与其他企业合作购买的原材料所需的原始依据并不完备,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产品完工前的真空期。在没有完整发票的情况下,企业对材料的采购及加工费用进行成本核算就变得十分困难。同时虚高利润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ERP系进行建立,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提供管理平台,便于企业决策层及员工对决策运行手段的运用。对ERP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建立,进一步整合企业采购、经营、生产、物流等系统数据,对信息交流进行加强,以促使决策力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如变更合同时,采购部门获知变更信息及时,对采购计划进行更改,使库存积压物资的利用更为合理;生产部门对生产工艺进行变更,使排产工序得以进一步优化;财务部门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避免了资金占用等严重问题的发生。此外,及时进行成本管控,对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解决不合理现象与管理漏洞。如下发排产工序后,车间对生产人员的工作量进行安排,一些简单产品安排在大设备上进行生产,就会出现工时成本偏离预算的漏洞和问题。此时管理人员依据ERP系统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并积极作出制止行为可有效促使生产及管理成本的降低。

(二)进一步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

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比较复杂,由于核算方法的不合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往往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工作管理,忽略了不同核算对象的固有差异,这就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精确行,机械制造加工业的成本水平也就得不到准确衡量,容易出现成本核算偏低、偏高的问题,严重影响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必须对不同核算对象之间的固有差异进行明确,如明确制造成本与人工成本产生的不同差异,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对具体的对象进行成本核算,以符合对象的原则对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制定,并进一步促使核算管理的加强,针对不同的核算对象运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管理。这样一来,特定核算对象都匹配有对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且每一种核算方法都能对特定的核算对象进行准确衡量。从而有利于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管理,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更为稳定。

(三)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与完善

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在生产和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成本的性质各异、种类繁多,针对不同性质和类别的成本核算项目,必须确保运用统一的核算标准或依据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各项成本的核算依据标准才能准确衡量不同项目的成本费用。对此,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对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及标准进行建立,同时确保核算标准的简便性与合理性。其中,核算标准的合理性是指每项成本核算的标准能够充当核算标尺成为相应成本对象的核算依据,其标准对相应成本对象的度量必须科学及合理;如每小时支付的平均工资可以被当作为人工成本的核算标准。核算标准的简便性是指所制定及运用的成本核算标准必须简单易懂;如成本核算标准比较繁杂,就会给成本核算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不利于核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过程中,必须确保标准的简便与合理,这样核算人员在才容易理解和执行。

(四)合理运用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通过成本计算进行工作处理,其计算方法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与科学。所以,企业应当对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选择,实事求是的开展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如将企业外包成本分摊成产品的人工费用是不合理的,运用这种计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容易影响机械制造加工行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成本核算,就必须将外包成本归于生产所产生的成本费用,而不能作为人工费用进行核算。又如以支出原始凭证作为成本计算的重要依据,而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又无法及时获得已支出的原始凭证,已支出却未获得原始凭证的情况下,这些支出往往不会被纳入成本进行计算,这就违背了成本核算的客观与严谨,致使成本计算出现错误和遗漏,导致账面成本偏低,影响企业高估利润。对此,企业在成本核算工作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将已经产生的支出纳入到成本中进行计算,从而不断提升成本核算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例2

《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是在原晋中财贸学校多年开展《成本会计》教学的基础上,以“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指导思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制造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是面向中小型企业,由调研企业典型成本核算与分析的工作岗位入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重构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会计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新构建的课程体系更注重知识的应用,致力于缩短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直接上岗创造条件。基于工作过程的、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经重新序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整个课程设计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考察调研。课程团队实地考察了JW纺机公司、JW机电设备厂、山西合力机械有限公司等各类企业的成本核算及分析的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聘请企业成本核算专家到学校给教师和学生讲解成本核算实务操作过程。了解各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实际采用的成本核算模式及与之对应的材料、工资福利费、制造费用等各项成本费用的成本核算过程,以此确定《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的工作岗位和任务。

第二阶段,精心提炼。为便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活动,基于学院服务本区域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晋中地区中小型企业较为集中的特点,将《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的开发定位为中小型制造企业。通过调研,掌握各类企业成本核算的岗位设置、业务流程及岗位工作任务后,根据企业实际岗位情况提炼出四个典型成本核算与分析岗位。即:材料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以及成本报表编制和分析岗位。企业实际工作中,材料核算岗位多设置在材料科。由于材料是构成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计时将材料核算岗位调整到成本核算流程中,以保持成本核算内容的完整性。企业实际采取的成本核算方式既有集中核算也有分散核算,课程设计为便于操作采取集中成本核算的方式,更利于学科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重新序化。

将企业各成本岗位工作任务梳理后形成四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所确定的工作任务设置行动领域和学习情境,重构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制造业成本核算理论和实践知识,安排以培养岗位技能为能力目标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完成理实一体的教学任务。

第三阶段,巧妙设计。首先对照各企业的岗位职责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企业的存货核算岗位对应课程中的材料核算岗位;企业的成本主管岗位对应课程中的成本报表编制和分析岗位;企业的成本核算岗位、制造费用岗位对应课程中的生产成本核算岗位;企业的工资、制造费用岗位调整为课程的工资核算岗位,制造费用岗位职责纳入到成本核算岗位。

第四阶段,内容重构。在确定各岗位工作任务后,按照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学习情境的方式将学科知识的内容重新序化。重新设置的学习过程按照工作岗位的先后顺序依次展开。

为便于工作任务的开展,使学生对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设置“岗前准备学习情境”完成《成本会计》学科中成本核算基本知识的介绍。包括成本的概念,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及成本核算账户的设置。

“材料核算岗位”的工作任务依次为审核入库单据。办理入库手续、编制进项税抵扣清单、审核相关单据;办理出库核算、办理货款支付、同库房核对账目,保证账实一致、盘点材料,按要求处理盈亏。对应《成本会计》学科中的第三章产品成本构成要素费用核算中的材料成本核算和外购成本核算。

“工资核算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计算职工实发工资、汇总工资结算表结转费用、计算职工福利费、计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一金、计提工会及教育经费、审核工资、办理工资发放、整理单据,做好归档工作等业务处理。该部分内容对应第三章产品成本构成要素费用核算中的工资费用核算。

“成本核算岗位”的工作任务有审核单据、计提折旧及其他费用处理、登记辅助生产车间账簿、月度终了计算分配并结转辅助生产费用、登记制造费用账簿。月度终了计算分配并结转制造费用、产品加工报废及停工损失账务处理、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并进行会计核算。分别对应第三章产品成本构成要素费用核算中的折旧及其他费用核算、辅助生产费用核算、制造费用核算、生产损失核算;第四章产品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第五章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第六章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

“成本报表编制和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编制制造业成本报表、分析成本报表并撰写分析报告,对应第七章成本报表编制和分析。

按照成本核算和分析各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由岗位的先后顺序确定理论教学内容。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设置也是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对应每一项任务确定学习情境,组织教学内容。

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依照岗位工作需要完成的任务重构制造业成本核算与分析的理实一体的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的《成本会计》学科知识体系,更注重学生基于完成工作任务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

教学组织。首先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一则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二则使学生增强对所要学习的成本核算对象的感性认识。其次聘请有经验的企业成本会计人员给学生讲解成本核算的实际业务操作过程。第三学校专任教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开展理论教学。第四借助于校内实训室使用课题组编制的实训教材组织学生计算分配成本费用、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出具报表。

教学实施。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任务驱动法、案例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理实一体的教学目标。

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时,不断设置问题,采用提问、归纳、演绎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讲练结合法。由于《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主要学习各类成本费用在各种产品、产品生产的各步骤以及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的计算分配。教学中采取精讲多练,特别是针对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特点,进行课堂强化练习。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组织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开展,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工作任务的完成。例如:车间领用材料这一工作任务的完成,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发出的核算方法,按照材料的不同用途-是生产产品还是车间维修-确定计入的账户,具备编制该业务记账凭证并在相应账户登记账目的能力。

案例讨论法。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选取相关案例,要求学生围绕该案例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时,理论性较强,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划分成本费用的五种界限。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程考核

《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序化。教学考核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导向确定理论教学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理论教学部分,采取期末笔试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40%。实践教学部分以实训资料为载体,按照平时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确定成绩,包括成本、费用计算单、凭证编制装订、账簿登记等。占总成绩的60%。

《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的考核由原来的总结性评价改变为目前的形成性评价,也是基于本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的学习过程,任务能否完成,标志着知识是否掌握。特别是工作任务的连续性决定了知识掌握不再象是以前是柔性的,而代之以刚性。因为每一岗位的任务对应每一岗位的知识,只有该岗位的工作任务依序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岗位。因此基于工作任务完成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更具有挑战性。更显示出形成性考核在这一教学模式下的适用性。

具体应用中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包括课堂提问、作业训练、平时测验、实习实训及考试情况等等。

五、教师团队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完成重构后的《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开展理实一体教学实践的有力保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首要条件。由于《制造业成本核算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融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一体。诸如:材料、成本各类科目体系的建立,各类费用要素、在产品与完工产品之间的分配计算,成本账簿的设置、多栏账的使用以及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都需要主讲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在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时,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由具有企业经验的教师和教学功底深厚的专业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另一方面聘请企业成本核算专家讲授企业实际成本核算流程和分析方法。团队十二名成员中,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达到50%。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本课程的开发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调研企业成本核算实际情况。虽然课程建设走近了本区域的制造业,但距离企业对成本核算和控制的需求还有一段距离。课程建设中合作的一家企业也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下一步课程团队将继续深入企业实际,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刘晓玉,马英华.成本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例3

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有: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成本理论更迭新生。这些理论彼此之间看似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却彼此相融,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新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前期的理论退出历史舞台,新旧理论之间彼此互补,相互取长补短。同时,这些理论的此消彼涨体现了成本会计从单纯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到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过程。从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到作业成本法融入到企业流程价值链管理中,到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站在企业的战略管理的角度核算成本,再到生命周期成本法与企业管理的鱼水相融,每一个阶段的繁衍都是切合实际需求,理论与实际结合。本文从成本核算到管理会计的身份转化过程的角度,探究会计成本核算理论的相互融。

一、成本核算为主,信息提供为辅

20世纪早期,以美国纺织、铁路和钢铁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规模发展客观上要求一种能够科学反映制造成本的核算方法。该阶段的会计主要通过成本核算和财务预算等方法,实施企业成本控制,进而实施财务控制,但重点在于成本核算。制造成本法主要由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及与企业生产产品或服务有关的间接费用(制造费用)构成。由于当时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制造费用以车间或部门为归口,以产量为对象的分配标准(如工时)分配到车间或部门的产品上。该种分配方法适合机械化程度低、产品品种稀少、制造费用占总成本比例不高的市场经济环境,但缺点是分配标准单一,且制造费用的划分简单,对具体的损耗认定和分解没有统一详尽的说明。作为管理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变动成本法的理论方法是将制造成本按其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被视为期间费用而计入当期损益;而变动成本则与业务量成正比,在一定时期按照变动制造费用计价、与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一起核算产品成本。除了将间接费用划分成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之外,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依据业务量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法的缺点是准确划分固定成本的变动成本的界限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完全成本法(又称吸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根据产品的经济用途,把包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全部核算于产品成本中。该方法与产品产量直接联系,产量越高,成本越低,反之亦然,但缺点在于有时夸大业绩,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分析、决策。

二、以价值链思维为导向,服务于企业战略,全成本、全过程参与企业管理功能体系

成本会计在由起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的角色地位到今日的从价值链的角度审视思考企业的成本,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参与企业管理的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核算方法的引入(如Dean预算方法)、调整变化。这一系列理论方法的提出依据客观市场环境变化而相应发展变化。市场国际化、竞争外延化,以及新的技术方法不断更新换代,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加之企业内部规模缩小、业务外包、管理扁平化等等现象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成本由核算信息提供转移到能够有助于创造价值的方法上,管理会计的着眼点立足于企业价值的创造。(一)作业成本法(ABC)传统的制造成本法由于在制造费用核算方面笼统而缺乏精致的推算,因而核算出的产品成本不准确,进而导致利润核算、产品定价等不准确,不能为管理者及外部投资者提供准确信息。作业成本法依据企业作业流程,根据作业消耗动因设定作业中心,根据作业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设定合适的分配标准,进而计算产品成本。理论上讲,作业成本法站在企业价值链的角度,扩大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和广度,核算企业的制造成本、作业成本、甚至企业全成本。挑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不但利于成本的核算更加准确,而且使企业的流程再造成为可能。(二)标准成本法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标准成本法,预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实践中操作的成本和预制的标准成本做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找出原因,进行整改。该方法将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公式标准成本法等于实际产量乘以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中可以得知,计算出标准成本,需要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经营条件及市场环境下经过分析研究制定出单位产品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更适用于产品周期长、市场稳定的环境。(三)定额成本法于20世纪50年代引进我国的定额成本法,是基于标准成本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即在事前进行分析、核算,在事中进行控制,最后在事后进行差异分析,从这一角度讲标准成本法也起到了这一功效。但区别在于,定额成本法则建立成本差异明细账户,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月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核算,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四)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根据客户的期望和竞争者的可能反应,估计未来某一时间点上市场售价,减去利润即得出目标成本。该方法的基本思想:计算、设定成本目标;计算分解目标成本;估计对比目标成本,是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以企业战略为视野出发点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方法。(五)生命周期成本法(LCC)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命周期成本法是学术界乃至企业都很重视的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和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是指在企业内部由生产产品而引发的成本,包括产品之初的策划、设计、生产、销售甚至物流等全过程与产品相关的成本。广义上不仅包括由生产产品过程中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还包括销售后的顾客产品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放弃处置成本、甚至包括相应的环境成本等。该理论的思想是:细分基本的成本分类;归纳基本成本分类;定义和量化成本组成要素;估计生产体系的经济寿命;加总成本。在现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的投入,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三、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融合

上述的成本计算方法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环境应求。但看似自成体系的各种成本法却相互取长补短、甚至一脉相承。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经过核算实际成本后发挥作用;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在核算企业实际消耗成本,预估成本和实际成本双口径的有效对接实现企业控制成本。每种成本核算理论都有适用的经济领域。完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生产的产品及材料,以及对外财务报表的编制。变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产品、材料,以及对期间费用的分类整理分析。作业成本法不仅跳出了企业内部产品范畴,而且还将企业价值链、作业及客户等视角的成本囊括进了核算范围。标准成本法和定额成本法则专注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的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法则在产品的设计研究发展阶段设定好产品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将成本的核算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价值链进行核算。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视作产品的组成部分,和其他与生产有关的费用一起核算成本;而变动成本法根据成本形态分析,将非生产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因此,两种理论方法的关键平衡点在于固定制造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则通过成本对象与固定制造费用的消耗关系,较准确核算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消耗情况。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结合。作业成本法长于间接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法长于依据市场环境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做好产品成本定位;标准成本法长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可以说目标成本法位于成本核算的顶端,标准成本法位于中间段,而作业成本法则位于末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上中游三位一体的核算控制方式,更利于企业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是制造成本法的良好补充,是与变动成本法相得益彰的核算方法。因为变动成本法设计的初衷是设定成本与业务量的关系函数,站在企业利润的角度控制成本,而作业成本法因其长于制造费用的核算而补充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成本。变动成本的工作原理可以应用到目标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中。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产品成本。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例4

一、前言

随着国家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扶持,越来越多的民族制造企业一步步做大做强,他们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开始转型向销售领域扩张,及产销于一体。既然选择销售,就必须考虑到销售的分销渠道。菲利普·科特勒则认为:企业分销渠道是指某种货物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取得这种货物或劳务的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因此,企业分销渠道主要包括商业中间商(因为他们取得所有权)和中间商(因为他们帮助转移所有权)。此外,它还包括处于分销渠道的起点和终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模型的建立

企业和销售分公司所有者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在合作中有冲突,行为互相影响,同时信息不对称。劳资双方在进行交易时,双方各自拥有对方不知道、但是对对方又十分重要的信息,如企业事先并不知道销售分公司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效率,但工资水平却要事先确定:销售分公司人员亦不知道企业产品的实际成本等信息,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是不停地变化着的。双方都在权衡自身的利益得失,采取合作建立在自身利益基础之上。下面是模型的建立:

某一制造型企业的非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一年的花销(包括吃、住、行)A,销售分公司人员工资B,一年销售分公司的销售总额C,企业给非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的返点a%,非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企业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D,销售分公司从企业的进货成本E,若销售分公司改为独立核算则一年销售总额C',企业给独立核算销售分公司的返点是b%,对于销售分公司来讲,由于独立核算后提升了销售分公司人员的积极性,因此C’>C。

从总体利润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和销售分公司的利润之和S):

若销售分公司实行独立核算制

S'=(C'-E-A+C'*b%)+(E-D-C'*b%)=C'-A-D

若销售分公司实行非独立核算制

S=(C*a%+B)+(C-D-A-B-C*a)=C-A-D

由C'>C 则S'>S

所以销售分公司采用独立核算制会使总体利润增加,增加的部分来源于销售分公司人员积极性所创造的价值。

从个体利润最大化的角度考虑(独立核算利润-非独立核算利润=Δs):

销售分公司的利润差 Δs'=(C'-E-A+C'*b%)-(C*a%+B)=(C'+C'*b%)-(E+A+B+C*a%)

企业的利润差 Δs=(E-D-C'*b%)-(C-D-A-B-C*a)=(E+A+B+C*a%)-(C+C'*b%)

令X=E+A+B+C*a%(销售分公司进货成本和销售成本)

现在我们采用最简单的两人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可以说明企业和销售分公司的谈判过程以及合作制度的形成过程。假设存在两个博弈参与者,行为人l代表企业,行为人2代销售分公司。他们在每一时期都相互遇到,并在两个行动之间任选其一,行动1为独立核算制利润大于非独立核算制,行动2为独立核算制利润小于非独立核算制,这样就定义了一个以双变量矩阵表示的囚徒困境博弈。

由表2可以得出,当Δs'

以某一销售分公司为例,销售分公司从总公司的进货成本E=50万,销售成本A+B=6万,非独立核算情况下,分公司的销售总额C=70万,总公司给予的返点a=5%,独立核算情况下,分公司的销售总额C'=100万,总公司给予的返点b=2%。根据模型中的公式可得,销售分公司的利润差Δs'=100+100*2%-50-6-70*5%=42.5>0,销售分公司选择独立核算的利润空间更大;总公司的利润差Δs=50+6+70*5%-70-100*2%=-12.5

三、结语

独立核算或者非独立核算对总公司和销售分公司来讲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在利益和损失共存的情况下总公司和销售分公司如何选择,应用博弈论方法本文采取对独立核算和非独立核算可能发生的情况分别进行阐述,如上述案例中的总公司和分公司不能达成一致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可以提高进货成本E,可以提高销售成本A+B,也可以降低非独立核算时的销售总额C,这些数值的改变将总公司的利润差控制在大于0的范围内,从而达到纳什均衡。因此,合理的控制销售分公司的进货销售成本X,使X在图1的②区间内,是达到总公司和销售分公司最优策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候光明.管理博弈论导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黄涛.博弈论教程一理论·应用[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例5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江西职称论文

浅谈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

摘要:建筑行业具有流动性大、施工生产单位的单件性和生产周期长、涉及面广等特点,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若想真正做好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同样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一项工作。尤其是在2007年1月份开始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建筑行业国家特技资质的申报、评审工作的开展更是使得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面临更多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所以,建筑行业的会计工作者需要从诸多方面加强会计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建筑行业;会计;管理

近些年来,由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加之建筑行业国家特级资质的申报、评审工作中对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管理工作的要求正在逐年提高,因此,整个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顺应会计管理工作的时展新趋势,在充分了解建筑行业会计核算以及管理工作特点及现状的基础上调整管理工作的思路,大胆进行各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尝试与改革,构建适应时展浪潮的新的会计管理工作框架,从而提高整个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

一、 建筑行业会计的特点

1、建筑行业常用的会计科目相对较少,但却相对集中。在建筑行业会计常用的会计科目中,核算的科目主要集中在成本费用类科目,而收入类科目相对较少。成本费用类科目使用频率较高的一般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制造费用及间接费用五部分。

2、分级核算在会计核算中起重要作用。一般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主要分为本部集中管理(集权式,由公司直接编制财务报表)和项目单独管理制(分权式,由公司总部汇总报表)。采用本部集中管理的企业公司就只有一个账套,所有项目的账务都在公司的同一账套中处理,各项目只负责编制项目成本报表并对项目成本进行分析。分权式管理是公司各项目单独开设账套。每个独立的项目都设有单独的银行账号并单独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最后由公司总部汇总各项目的财务报表。

3、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一般以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一般建筑工程造价具有构成组合计价等特点。所谓按构成组合计价,是指一项建设工程是由若干个单项工程组合而成,而每一单项工程又是若干单位工程的组合。所以,建筑工程造价具有按工程组合计价的特点。比如,要确定工程的总造价,则应首先确定单位工程的造价。

4、建筑行业一般都是按在建工程办理工程价款的结算和成本结算。由于建筑行业具有施工周期较长、投入资金数额巨大等特点,因此,对于建筑行业的成品,往往给予某些假定的条件。从理论上来说,建筑业的成品应指在该企业范围内全部竣工,不再需要进行任何施工活动并具有完整使用价值的工程。但是,由于建筑行业的施工周期较长,如果只对具有完整使用价值的房屋、构筑物或其承包的房屋、构筑物的建筑部分或机器设备的安装部分全部竣工才进行核算和结算,就会占用很大一笔流动资金,给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核算和工程价款结算上,对于建筑业成品的含义,也往往给予某些假定的条件,即在技术上达到一定成熟阶段的建筑安装工程,就视为“成品”,又称“已完工程”,并与发包单位进行工程进度价款的结算。在实际操作中,施工企业一般会采用定期计算和确认各期已完工程的价款,并与甲方办理结算,及时收回资金的方法进行工程价款的计算和成本结算。

5、建筑行业工程施工成本的结转具有特殊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筑企业成本的结转不再沿袭过去的将结算和收入确认合并在一起进行的方法而是将工程价款结算和收入的确认分开来处理。这样,“工程施工”帐户就能够反映自工程开工以来累计发生的工程成本和合同毛利。

6、建筑行业协作关系复杂。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同业主、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各专业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机械设备租赁企业等配合完成各阶段任务,会与这些单位发生经济往来,这些都是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因此,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相对较为繁琐、复杂。

7、建筑行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建筑行业会计工作人员往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会计核算,因此他们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而且流动性较大,工作地点、场所往往不是固定的。另外,建筑行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一个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的相关的建筑知识,还要具有现场会计核算的工作经验。

二、 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

1、 主管领导的权力过大,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往往得不到保障。现代建筑企业一般采用集团式的管理模式,集团内部的管理层级较多,且较为复杂。会计的核算和管理工作也会相应的采取集中式、分权式或集中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一般建筑企业为了加强内部资金的管理工作,都会在集团总部设立财务管理部,负责全集团所有子公司、分公司、事业部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在分公司设财务部,负责分公司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分公司的财务总监由集团总部直接委派,子公司的财务总监可自行招聘,但要报集团总部备案,项目上设立专职的财务核算人员。这样的会计核算及管理模式看似科学、合理、严谨,但是,这些财务工作人员在现实工作中往往要受多重领导的管理。对于最基层的项目上的财务工作人员来说,他在表面上是受集团财务部直接领导,但实际上还要受到项目经理的领导,而项目经理权力过大,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插手项目上的会计核算工作,使得项目的成本收益核算的失真。各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总监、会计核算人员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各分公司、子公司的领导会为了自身的利益直接授意或者间接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隐瞒公司承接工程的真实成本与收益,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真实收入与利润。而集团的财务负责人也会处于各种目的在集团总的会计核算上做文章,影响整个集团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

2、 会计核算、管理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给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建筑行业属于经验占主导的行业,故一般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年龄较大、经验比较丰富的会计人员。这些特点虽然有利于他们在日常工作或处理突发性问题是表现的比较得心应手,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有的甚至对于新的会计准则或会计核算、管理办法等存在抵触情绪;而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强的新人往往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还需要长时间的历练才能完全胜任会计管理工作。有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感不强,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主动或者被动参与会计资料的造假工作,亦或对其他相关人员的造假工作不予制止,造成会计核算资料失真,给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3、 内部管控不利,各类违法违规的会计资料造假活动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制止。虽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很多的推广,但落实情况仍不是十分到位,“人治”的因素仍然会起到很多的作用,各种违法违规的会计资料造假活动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纠正,严重的影响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 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1、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建设

做任何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提高建筑行业会计的管理工作,改变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首先就必须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第一,在招聘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原则性较强,有上进心,学习能力较强,同时有具备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的人来担当会计工作。第二,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及时掌握更新会计法规、政策与方法,多搞业务知识技能培训与竞赛,对优秀的会计工作者要多进行各种形式的奖励,促使建筑企业的会计人员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更新会计相关知识。第三,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考核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机制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由于财务核算的特殊性,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企业内控会计监督控制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即控制环境、会计控制系统以及控制程序。控制环境是指建筑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内控制度及其重要性的整体态度、认知以及行动。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点: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方式及风格;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权力和职责的划分方法;会计控制系统,是指企业内部用于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系统,通过这些系统,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事项最终都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中。控制程序是根据各企业的性质、业务、规模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有合理、合法性控制、授权、分权控制、组织规划控制、业务程序批准控制等。加强建筑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制度的建设,能够预防、及时发现及治理会计舞弊现象,从根本上保证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活动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运行,提供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

3、 加强企业外部审计的监督力度

一方面,政府的财政、审计、税务部门应建立以判断建筑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合理合法为核心的建筑行业政府监督体制;另一方面建立业务素质高、客观公正、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社会信誉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完善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加强对建筑行业会计行为的监督,依法实行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由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制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加强内部审计力度,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施工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审计监督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企业内部审计力量,定期、不定期地对企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会计活动进行审计和监督;及时发现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参考文献:

1、梁文东;;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监督有关问题的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09年12期

2、孙碧森;;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07期

3、赵璐,丁烈云;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信息集成研究与应用[J];基建优化;2005年04期

4、王春华;财会人员在基建工程管理中的作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看了“江西职称论文字数要求”的人还看:

1.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副高职称论文有字数要求吗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例6

成本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概念之一,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极为广泛。在收入有限的条件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努力降低成本,重视成本研究。而成本研究,必须先从成本的经济实质开始。

1、成本的经济实质

马克思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 “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指的就是产品成本。

综上所述,成本的经济实质概括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这一经典论述表明,不论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的经济内容都应该相同,即都应该包括上述的前两个部分c+v,从理论上讲,这是产品价值中的补偿部分,它构成产品的理论成本。

理论成本的具体构成及其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图1)

值得说明的是,理论成本的概念主要是针对产品成本而言的。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正确地进行决策,涉及和应用的成本概念是多种多样的,其外延已经超出了产品成本的范围,如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机会成本等,具体将在本文的后续部分详细阐述。

2、会计制度规范下的核算成本

2.1 核算成本的含义

核算成本是指根据国家统一的财务和会计法规及制度核算出来的,用于编制财务报表和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一种实际应用成本。核算成本也称财务成本或制度成本。

2.2 财务会计实务中核算成本的具体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核算成本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成本核算制度。其关键是解决将成本全部对象化计算产品的全部成本,还是将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部分计入产品成本,部分计入期间费用的问题。就全世界而言,各国财务会计体系中使用的成本核算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制造成本、完全成本和变动成本。

⑴ 制造成本

制造成本也称生产成本,是指企业为了生产各种产品(产成品、半成品、劳务等),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直接的和相关的经营支出和耗费,并应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价值。

制造成本的具体核算内容包括: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等。

⑵完全成本

完全成本,也称为全部成本,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为生产和销售一定数量和种类的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全部耗费。其具体核算内容不仅包括前述(1)的制造成本,还包括期间成本。由于前(1)已经讲述了制造成本,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期间成本。

期间成本是指企业在发生的当期,作为该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全额列入损益表,不随产品物质和价值态流动的成本。具体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可见,完全成本法下,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均计入产品成本;而制造成本法下,只有制造成本(生产成本)才计入产品成本,期间成本却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计入产品成本。

⑶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成本按习性(成本性态)分类的结果之一。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呈线性变动的成本。例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都属于典型的变动成本。具体而言,如何判断一项成本属于变动成本,应当把握其基本特点:①变动成本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②单位变动成本的不变性。即在相关范围内,单位变动成本并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的影响,而始终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上。

在变动成本法下,根据成本习性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大类后,只将变动生产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剩余部分则作为期间成本计入当期损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变动成本法下,把固定制造费用视为“期间成本”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这是变动成本法区别于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的根本特征。

在一定的产品销量和销售价格的条件下,三种不同的成本核算制度,影响产品核算成本的高低,决定财务会计中计算的企业损益,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果。它不但制约着企业的生存,而且决定着剩余价值m即利润的多少,从而制约着企业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产品成本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如果产品的价值不能补偿成本耗费,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就无法进行。

马克思关于产品成本的论述是对成本经济实质的高度理论概括,这一理论成本是指导成本会计研究的指南;核算成本的确认以理论成本为基础。理论成本不考虑生产经营活动中偶然因素和异常情况的消耗,只对正常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货币计量;而核算成本往往受客观条件包括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当期生产经营条件变化的影响。因此,在我国会计实务中所应用到的成本概念(核算成本)与理论成本具有一定的差别。如:按照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工业企业应采用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我国会计实务将损失性支出,如废品损失、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也计入了成本,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核算,减少生产损失。其实,从理论上看,上述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损失性支出,并不形成产品价值,它们并不是产品的生产性耗费,而是纯粹的损耗,其经济实质并不属于成本的范围。

3、管理思想演进下的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是指用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种成本的总称,是根据核算成本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不同的归类、分析和调整后计算出来的,是对核算成本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管理成本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决策成本(如差别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相关成本、沉没成本和重置成本等)和控制与考核成本(如标准成本、定额成本、责任成本、可控成本、计划成本和可比成本等)两类。但随着管理思想的演化和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管理成本的具体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3.1 20世纪20年代以前

早在16世纪的欧洲就出现了成本和成本会计的萌芽,而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来看,完整的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形成于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使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发生变革, 生产劳动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产生了现代工厂制度,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亚当・斯密、罗伯特・欧文、查尔斯・巴贝奇等都是这个时代管理思想的先驱。

英国成本会计人员对成本计算进行研究,将成本计算与复式簿记结合起来,根据制造业的特点,采用分批法和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等。在这期间,1885年,亨利・梅特卡夫(Henry Metcalfe)出版了《制造成本》,提出了原材料的核算办法及间接费用的四种解决方法,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本成本会计著作” ;1887年,英国电力工程师埃米尔・加克(Emile Garcke)和特许会计师约翰・M・费尔斯(John M.Fells)合著的《工厂会计》,介绍了成本记录和复式簿记的结合方式,被誉为19世纪“最有影响的成本会计著作”。

3.2 20世纪20年代~80年代中期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Taylor)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强调生产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工人的劳动潜力。随后,预算制度也随之逐渐完善与系统化。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技术革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涌现了“行为科学”、“数量管理”、“决策学派”、“权变学派”等多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为成本会计的扩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这一时期,成本由过去只重视满足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转为开始重视内部管理决策和控制的需要;由过去只对实际成本的计量,扩展为对实际成本和未来预期成本的计量;由过去只建立单元成本计量模式,扩展为建立多元成本计量模式,满足多用户和多目标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变动标准成本、责任成本、质量成本和目标成本的出现相继的探索和运用。

3.3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近三十年来,信息化社会代替了工业化社会,市场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等也随之发生了变革。全面质量管理(TQM)、敏捷制造(AM)、适时制生产系统(JIT)、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等新的管理技术不断涌现。在新的管理环境下,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成本计量方法。具体表现见下表1。

以上兴起的各项新成本理论和方法中,RCA(资源消耗会计)是指将德国GPK( 弹性边际成本法) 有效地应用于美国的A B C( 作业成本法),是世界范围内成本会计整合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成本会计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4、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基于成本经济实质的视角,我们发现:

⑴成本的经济实质构建了产品的理论成本,但理论成本与核算成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⑵成本的经济实质决定了成本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成本的经济实质并不就是成本的经济内容。

在商品经济的范畴里,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不变的,但成本的经济内容却是极富时代气息、随管理思想演进而不断拓展的。成本理论体系应当包括管理成本这一重大主题才是完整的、系统的。

⑶经济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成本范畴和成本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

无论是成本理论研究者还是成本会计实务工作者,都应当加强新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探讨、学习和研究, 丰富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研究成本会计问题必须从成本的经济实质出发,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融合经济和管理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和促进成本会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曼昆. 经济学原理. 北京: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张维迎.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欧阳清, 杨雄胜. 成本会计学[M ].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冯巧根. 成本会计学[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杨继良. 成本会计的新方法:资源消耗会计概述[ J ].财会通讯, 2005, (4).

[6]林万祥.成本论[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7]今坂朔久(魏显智译).成本的新观念.东亚书局

[8]赵英林.对市场经济下成本的重新思考与认识.会计研究.2000.04

[9]毛洪涛,刘恒.西方经济学成本基本范畴研究.会计研究.2000.10

[10]Benjamin, L. , T. Simon. A Planning and Control Model Based on RCA Principles [ J ]. Cost Management

[11]Clinton, B. D. , D. E. Keys. 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st Management Systems[ J ]. Focus Magazine, 2002, (5).

[12]Clinton, B. D. , S. A. Webber. RCA at Coplay[ J ].Strategic Finance, 2004, 86 (4)

[13]Merwe, A. V. D. Chapter Zero in Perspective[ J ].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rterly, 2004, l. 5 (2).

[14]Paul A.Sharman.Bring On German Costing Accounting. Strategic

Finance [J]2003,85(6):30-38.

[15] Zimmerman , J . L.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cost allocations.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例7

 

关键词: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0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小企业要在险恶的环境中求生存,在复杂的环境中求发展,必须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大力倡导节俭观念,找准生产经营中的突出矛盾,对症下药,确保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和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现阶段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状况

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企业的各项相关制度,如存货监盘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财务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够完整和系统,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同时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够准确。

 

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会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即按照品种法进行核算;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也会用到分批法;分类法在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应用较少,与核算方法的选择,中小企业的选择性比较小,局限性会很大,这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观念落后。目前,中小企业的存在形式比较多样,原来中小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现在的中小企业也融入了很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目前,也有一些中小企业的财务核算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特别是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由于中小企业人数比较少,会计人员相对也比较少,所以说,按照这样的情况,会计人员要承担所有和会计相关的任务。没有对会计职能进行细化,所有的会计人员都同时做一种工作,分工不明确,不仅造成了工作效率比较低,还会浪费一部分人工成本,与此同时,相应的管理成本也会增加。

 

2、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一些中小型企业在成本核算中,无论生产产品的具体情况如何,品种规格不规则的整合,计算出的单位产品成本是基本相同,但各类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不是完全相同,因此计算出足够的实数、利润和损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成本的情况,不利于对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正确的依据。

 

(二)成本管理方法不能适应企业自身发展。当前,在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成本相对较低的成本管理现状的中小型企业,缺乏先进的战略管理思想。当前操作过程,各中小企业对于成本核算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体系。成本的管理是交叉引用其他中小型企业成本核算方法,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难以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的信息,甚至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据调查,在差异化生产特征日趋明显的今天,我国只有约5.7%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而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却几乎无人问津,可见成本方法选择的简单化。

 

(三)成本资料严重失实。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一般要对实际发生的耗费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控制。但是在财务处理问题上缺少严格的财务预算标准,很难发现实际工作中的偏差行为,这样财务人员不能及时向管理决策层反馈,会导致问题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使成本核算不能很好地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不能很好地为管理层决策服务。

 

有相当多的企业因诸多不良动机的驱动,任意调整、编制成本资料,从而使成本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并造成以成本为基础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效能降低,甚至给企业、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

 

(四)企业缺乏成本约束激励机制。由于缺乏人才激励的长效机制,对项目的一些关键岗位没有制度庇护或激励。同时,还有一些项目经理对项目经营核算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内部成本核算体系与生产管理体系严重脱节。成本核算员由此认为工作不被理解与支持,加上现场管理人员为了赶进度,盲目抓生产,对成本控制置若罔闻不能很好地配合成本核算员开展工作,造成了成本核算工作难度增大,从而打击了成本核算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引入先进的现代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在现代制造业中,间接费用的比重逐渐增大,间接费用的结构和可归属性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许多费用甚至完全发生在制造过程之外,加之现代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成本极大减少,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已破绽百出,引进先进的成本法势在必行。

 

作业成本法既是一种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又是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适应当代高新技术的制造环境和灵活多变的个性化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彻底的改造,强调协调企业内外部顾客的关系,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战略战术,来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应对竞争对手。实施有效的价值链分析法,逐步剖析每个工序,使企业成本管理深入到各个生产环节和链条,挖掘每个环节的增值潜力。

 

(二)提倡创新,实现财务人员成本管理与计算机管理的有机结合。中小企业要加强成本管理,首要的工作在于财务人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程度,主动增强成本观念,同时加强对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逐步的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形成由少数人的成本管理到为全员的参与管理的情况转变,这样可以不断增强整个企业成本核算的观念意识,不断加强成本核算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的处理依靠现代科技提供出了现代化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着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的进步。所以,中小企业需要强化计算机技术,真正实现成本核算的电算化。

 

总之,中小企业应当扬长避短,适应不断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不断学习掌握成本核算新理论,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不断总结,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更新成本核算的观念和手段,不断寻求企业自身发展成本核算的新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占成,诸文凤.成本会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例8

一、成本会计的课程特点

1.课程专业性强,实践性强。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如在成本会计的学习中,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业务涉及各式凭证的编制和有关账簿的登记,这些需要比较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才有利学习。另外,成本会计学科中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等有关知识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基于社会企业岗位导向而设置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费用的分配方法及计算公式多。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分配方法和计算公式众多,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以及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虽然不同的费用分配方法适用不同的情况,但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是容易被众多的分配方法、计算公式混乱思维,难以把握各种分配方法的计算特点和应用技巧。另外,在学习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后,学生还要学习成本计算的具体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不同方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不一样,成本的核算方法和步骤也千差万别,学生不容易掌握相关成本核算方法的操作技能。

3.分配表格及成本计算单繁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分配是结合编制费用分配表进行的,费用的分配方法多,据以编制的费用分配表格式也繁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主要是通过编制成本计算单进行的,品种繁多,则成本计算单也繁多。和财务会计对有关业务进行账务处理不一样,成本会计在讲学过程中经常以表代账,表格与表格之间联系紧密,错综复杂,给讲和学带来一定难度。

二、成本会计教学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1.教育界对成本会计重视不足。虽然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同属专业主干课程,但教育界一直存在着重财务会计,轻成本会计的现象,成本会计是作为财务会计的附属教程存在。财务会计侧重于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现金流情况的有关信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成本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经营运作,注重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致力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对企业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财务会计教程从初级、中级到高级,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体系,而成本会计在教育体系所占比重比较轻。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滞后。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主要通过表格数据的前后钩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由于计算量大,表格繁多,使得师生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强,从而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有些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对公式和方法的呈现,仍是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表格之间的结转关系无法形象的展示出来。另外,成本应该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划分不同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并且不同的生产工艺特点要求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会觉得很抽象,难以理解,这些都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目前大部分成本会计教材是依据制造业的生产特点来编制,在授课过程中,从生产费用的分配到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利用黑板、多媒体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理论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有关方法的核算原理,或者以实务题的形式给学生演示计算过程,缺乏逼真的实践教学。另外企业的财务部门通常是一个机密部门,很多单位拒绝安排学生前来实习,即便有的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也很难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整个会计系统,更难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机制。而目前的校内会计实训,和真实的业务还是有一定差距,学生对企业的真实业务往来缺乏感性认识。

4.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生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参与经营与生产管理,已成为制造企业的一致选择。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重视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轻视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新型的企业,如IT行业、软件生产企业等高科技术企业,其经营成本中间接生产费用占大部分,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小,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显然不适合其生产特点。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直接人工成本支出越来越小,而管理成本、设备折旧等间接生产费用的分配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要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作出相应改变。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思考

1.构建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从整体上来策划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设置离不开成本核算的特点。产品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从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损失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都离不开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账簿的登记,整个核算流程,要求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准确的数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平行进行,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度高、综合性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经历这种实践环节的培训,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的运用实践环节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产生感性认识。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可以借助校内模拟实训室,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出具成本报表和进行成本分析,系统的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模拟训练。另外,大力寻求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时间组织学生亲临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流程,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

2.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把案例引入课堂,通过身临其境的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和成本核算方法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讲解,后面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也可以围绕该案例来进行,这样容易把前后知识连贯起来,从整体把握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与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教师应该控制好课堂进度,讲述和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简要介绍案例的背景、内容、性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思考,展开讨论。学生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查阅资料、文献,从自身的角度对案例进行剖析,阐述自身见解,对于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辩论。案例结束,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结论。(2)图示教学法。运用图示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化。如正确划分费用界限,是成本核算中的重要问题,包括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非生产费用、正确划分当期与非当期的生产费用、正确将划分不同产品的生产费用以及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划分,这些看似相互独立的理论,其实相互间联系非常紧密,如果单依靠文字讲述会非常吃力,但如果通过图示讲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如成本核算的一般流程,先是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再到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最后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上述核算流程可以通过丁字账来演示各账户之间的结转关系,通过丁字账图示来讲授费用之间的分配结转流程,可以更直观系统,便于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3)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将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划分为若干任务项目,围绕各任务项目来设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学时。项目教学法是以社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实操技能的训练。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把成本会计教材的内容划分为若干项目,如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核算、成本核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按以上内容划分项目,明确每个项目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结合案例根据品种法的核算原理和核算步骤,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有关明细账,直到计算出各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与在成品成本,最后编制成本报表。在工作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对发现的信息要在小组内共享,共同讨论,小组之间相互竞争。项目结束,教师应该对每个小组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并针对项目进行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给学生重新温习相关知识,巩固有关理论知识。

3.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成本会计虽然是专业必修课,但是其设置似乎是为了弥补财务会计的不足,缺乏自身的体系设计。从内容结构上看,一方面没有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模拟案例,因而学生对以生产企业为背景的成本会计核算流程、计算方法等无法形成形象思维。另一方面,没有将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报表编制分析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应用性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到企业的具体实践。教材是师生交流的纽带,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一方面要强化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强化应用技能的培训,教材内容应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内容,另一部分是实训内容,各占50%的课时。促进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的创新。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产品的成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间接生产费用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费用构成也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成本核算的重心应该有所转移。对于国外的一些前沿的成本核算方法,虽然一般成本会计教材都做了初步介绍,但是长期以来只注重传统成本计算原理和方法,忽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管理有机结合,使得成本会计教学难以适应目前的企业管理要求。应适当加大前沿的成本核算方法教学内容,如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作业成本法、责任成本法,其不但克服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只注重直接生产费用核算的缺陷,而且更多的关注成本会计的管理本质,更符合现代企业管理需求,提高成本会计管理质量。

总而言之,高职高专院校要达到其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重视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高技能人才,是高职专院校的使命,也是其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石。

参 考 文 献

[1]宋风长.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1)

[2]任丽.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浅议[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0,

6(1)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例9

1.课程专业性强,实践性强。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如在成本会计的学习中,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业务涉及各式凭证的编制和有关账簿的登记,这些需要比较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才有利学习。另外,成本会计学科中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等有关知识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基于社会企业岗位导向而设置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费用的分配方法及计算公式多。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分配方法和计算公式众多,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以及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虽然不同的费用分配方法适用不同的情况,但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是容易被众多的分配方法、计算公式混乱思维,难以把握各种分配方法的计算特点和应用技巧。另外,在学习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后,学生还要学习成本计算的具体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不同方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不一样,成本的核算方法和步骤也千差万别,学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生不容易掌握相关成本核算方法的操作技能。

3.分配表格及成本计算单繁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分配是结合编制费用分配表进行的,费用的分配方法多,据以编制的费用分配表格式也繁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主要是通过编制成本计算单进行的,品种繁多,则成本计算单也繁多。和财务会计对有关业务进行账务处理不一样,成本会计在讲学过程中经常以表代账,表格与表格之间联系紧密,错综复杂,给讲和学带来一定难度。WWw.133229.COm

二、成本会计教学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1.教育界对成本会计重视不足。虽然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同属专业主干课程,但教育界一直存在着重财务会计,轻成本会计的现象,成本会计是作为财务会计的附属教程存在。财务会计侧重于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现金流情况的有关信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成本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经营运作,注重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致力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对企业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财务会计教程从初级、中级到高级,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体系,而成本会计在教育体系所占比重比较轻。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滞后。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主要通过表格数据的前后钩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由于计算量大,表格繁多,使得师生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强,从而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有些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对公式和方法的呈现,仍是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表格之间的结转关系无法形象的展示出来。另外,成本应该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划分不同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并且不同的生产工艺特点要求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会觉得很抽象,难以理解,这些都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目前大部分成本会计教材是依据制造业的生产特点来编制,在授课过程中,从生产费用的分配到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利用黑板、多媒体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理论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有关方法的核算原理,或者以实务题的形式给学生演示计算过程,缺乏逼真的实践教学。另外企业的财务部门通常是一个机密部门,很多单位拒绝安排学生前来实习,即便有的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也很难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整个会计系统,更难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机制。而目前的校内会计实训,和真实的业务还是有一定差距,学生对企业的真实业务往来缺乏感性认识。

4.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生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参与经营与生产管理,已成为制造企业的一致选择。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重视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轻视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新型的企业,如it行业、软件生产企业等高科技术企业,其经营成本中间接生产费用占大部分,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小,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显然不适合其生产特点。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直接人工成本支出越来越小,而管理成本、设备折旧等间接生产费用的分配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要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作出相应改变。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思考

1.构建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从整体上来策划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设置离不开成本核算的特点。产品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从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损失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都离不开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账簿的登记,整个核算流程,要求的都是实

转贴于

实在在的准确的数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平行进行,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度高、综合性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经历这种实践环节的培训,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的运用实践环节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产生感性认识。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可以借助校内模拟实训室,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出具成本报表和进行成本分析,系统的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模拟训练。另外,大力寻求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时间组织学生亲临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流程,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例10

 

一、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的概念

在会计学中有两种计算生产成本的方法: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全部成本法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是指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这样,在全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既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又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在全部成本法下,全部生产成本要在已售产成品、库存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成本中,包含了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必要性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各有利弊结合,单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尽管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诸多优点,但它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核算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的要求不一致。为此,一些企业按照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财务报表,同时存货计价和收益决定也以完全成本计算;但在企业内部,则大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编制内部报表,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提供有用的资料。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为了能更好地履行其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两种成本法可以结合使用、互相补充,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在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但绝不搞两套平行的成本计算资料。否则,工作量太大,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以及数据、资料的重复。

三、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模式

1、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不难发现,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差别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必须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两种方法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着既能享受变动成本计算法的优势,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提出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行和必要的。

2、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设计思路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账户处理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由此导致存货估价、损益计算结果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制造成本。由于在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结合,对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的处理并无实质性的差别,最终都计入了当期损益。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A-B-C

存货账户期末余额=D-B-C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E-(F-B-C)

其中,A为完全成本法下的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 B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生产成本;C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D为完全成本法下存货账户期末余额;E为完全成本法下营业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F为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3、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户设置

一级账户的设置完全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需新增一级账户,只在一级账户下增设需要的二级账户,主要设以下二级科目: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库存商品-变动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固定性生产成本。

4、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务处理

在成本的日常核算过程中,首先应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归集,将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由于构成产品成本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属变动成本。因此只需将当期发生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日常的账务处理程序与完全成本法完全相同,根据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5.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总结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企业先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将生产费用按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制造费用应逐项进行分解。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也就是说,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成本,仍然按照原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把厂房折旧费、保险费、租金等固定成本先计入“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平时根据有关记账凭证和费用分配表,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分别归集各品种的产品成本,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算这两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但由于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成本均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无论是完工产品成本,还是月末在产品成本中也都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仍停留在“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中。期末,其账户余额可以在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结合,如: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出每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按每种产品当期销售量、期末产成品数量及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比例,将“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并列入利润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其分配的结果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在产品、产成品)项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所以为了发挥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对外报告的需要,应将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结合应用。即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期末调整,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按全部成本法反映,以满足对外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这样能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双盈。

四.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且各月不同产品生产工时水平相差悬殊的企业中,在不同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配,如生产工时等资料都是本月的发生数,而“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却是一个逐期的累计数,显然按此标准进行分配不够准确。

(2)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成本、费用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其成本虽然可随产量的增减而成同方向变动,但其变动幅度却不与产量变动幅度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这些成本同时兼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种不同的性质,称为混合成本。

(3)对于某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中包括不少与机械使用有关的费用,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和保险费等等。如果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分配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尽合理,所以采用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会更合理一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4)由于平时核算是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产品成本以变动成本反映,如果企业以此成本为依据进行产品订价应区别对待。

2.改进建议。

(1)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首先,可以通过以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全年累计数为标准结合,进行分配。其次,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可以对“存货中固定成本”按不同的车间或产品设置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即多栏式明细账)分别反映各车间、产品品种中各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此明细账应根据有关的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前述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登记。在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摊时,可以分车间、产品进行分配,甚至可以按费用项目进行分配,以增加核算的准确性。

(2)对于上述第二个问题叙述的混合成本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以便分别将其合并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去。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较简便的方法有近似分类法、比例分摊法等。

3.需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1)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采用“先外后内”的原则。即统一成本核算系统首先应满足对外报告的法定要求,然后再考虑对内经营管理的需要。

(2)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立不以额外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过多增加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前提,而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遵循原有成本核算系统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对核算帐户的巧妙设计,利用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来实现对内对外的资源共享。

(3)简化成本核算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简便、实用、高效原则。即在统一成本核算系统下,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对内所需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姚凤环.变动成本法在企业营业损益方面的应用[J].管理天地,2004, (7):87.

[2]冉英.浅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差异[J].财会研究, 2002,(7):32-33.

[3]曹惠杰.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225-257.

[4]再探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刘智群.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3.15

[5]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联合运用.郭正杰.200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