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阅读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2-11-08 13:27:41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例1

    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阅读学研究是时代的需要,开始辛勤探索,迄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表了一大批 论文,出版了几十本阅读学专著和教材。如董味甘主编的《阅读学》,王继坤著的《现代阅读学》,李德成主 编的《阅读辞典》先后出版,曾祥芹、韩雪屏主编的《阅读学丛书》也于1992年问世。

    中小学阅读教学也逐步深入,成为阅读学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高原、刘fěi@①fěi@①主编的《 朗读——研读——速读阅读三级训练课本》(初中),程汉杰的《实用快速阅读法》,晏茂心、贾林成主编的 《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丛书》(初中、高中、大学、中专)等阅读教材,都主要是为中学生编写的。在此之前 ,1988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郑州成立了阅读研究中心,也把中学阅读教学作为研究重点。

    阅读学理论来自阅读实践,尤其是中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学阅读教学也需要阅读学理论的指导,吸收其 研究成果。

    阅读能力的基本层次

    阅读的实质是什么?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 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 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卷一)界说为:“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 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前者着眼于阅读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后者着眼于阅读本体的社会功能,均言 之成理。章熊、张建华同志认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 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再认识》),指出信息不仅需要“筛选”,而且要“结合”储存 材料,引起“思考”。《阅读学原理》指出:“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 过程”,强调了读物的“情感信息”,这两种观点都值得重视。

    阅读作为人类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的内涵有哪些?目前也众说纷纭。

    刘国正同志认为:“为着达到阅读教学的要求,需要培养下述各项阅读能力:概知、理解、记忆、贮存、 效率、运用”(《阅读教学管窥》)。

    徐振维同志认为:认读、理解、鉴赏和评论是阅读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也包涵着阅读过程的三个层次( 陈文高《徐振维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教育大辞典》(卷一)对“阅读能力”的界说是:完成阅读任务的复杂结构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由多因 素、多层次构成。因素有:一定的字词量、语文知识(语法和章法)、阅读技能、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层 次有:(1)认读语文的能力,(2)理解语文的能力;(3)品评和欣赏语文的能力,(4)记忆语文的能 力,(5)读速。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涵以下三个基本层次:

    一、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解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无法通过阅读提高 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理解性阅读以认读为起点。“用眼睛辨识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语言意义叫认读”(《阅读辞典》第1 13页)。作者从客观事物中获得认识再用文字符号编码,过程是物——意——文;读者则要解读文字编码, 获取意义,从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文——意——物。阅读用汉字书写或印刷的读物,首先要正确 辨识汉字的音形义,即“解码”。刘国正同志强调指出:识字(按六书组成的方块字)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 个起点和基点”,“阅读教学要把识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学的识字教学急待加强”,是非常中肯的 。

    理解性阅读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 ;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词句、见树不 见林不是真正的微观理解;撇开字词句、天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理解性阅读包涵 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

    理解性阅读应以感受为前提。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强调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感)是语文教学“最要紧 的”“首要任务”。王尚文同志据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观点(《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已引起普 遍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提出18条要求,其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各条,反映了中学语文教 学界对培养语感重要性的共识。但如何落实这些要求,目前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阅读教学例2

一、老师不应该是一个冷漠的监督者,而是应该做一个优秀的指导者。在阅读方面,老师首先应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应有一个阅读和写作的好习惯。自己感兴趣,是引起别人兴趣的首要条件。老师先做一个优秀的读者,然后才有做一个优秀指导者的资格。用阅读促进写作水平,用写作去检验阅读成效!简而言之,阅读应该和写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没有孤立的阅读,也没有孤立的写作。

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不能脱节,而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课内外阅读应注意衔接,一是课前让学生收集材料,拓展阅读。语文课本中的故事,往往是为表达中心而特意选取的有用情节。学生往往脱离了背景资料去理解课文,这样阅读当然是有难度的。因此要根据教学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二是在学习了优秀的课文范文后,根据难点、重点、兴趣点,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课内阅读重在传授方法技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课外阅读。现在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出现的“竖讲”、“横讲”、“乱讲”、“歪讲”等现象,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出现满堂灌现象。“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是新课程的理念,在关键地方点拨、提升,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梳理,引导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上。”

三、语文阅读要防止只搞形式,而要让学生有真正的收获。阅读教学重要的不是你讲授了多少,而是学生学到了多少。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导。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考,尊重他们正确的见解。新课程标准注重学习过程,现在我们提倡小组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一定把握时机,给他们恰当的学习方法指导。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陷亟待改善,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文学修养和阅读兴趣,激发其联想、想象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最终实现提高育人效果的目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恐龙》一课,学生对恐龙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应用于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教师范读,走进文本。低年级小学生的朗读受识字少,注意分配能力弱的限制,造成初读困难,缺乏兴趣。老师有选择的范读,通过范读感染学生,再加上学生天生爱模仿,这就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朗读愿望,激发了朗读的兴趣。如《春到梅花山》一课,写的是春天来到时梅花山的迷人景象。教学时,让学生闭上双眼,静听我伴着恬美音乐的朗读,去捕捉春天梅花山最绚丽的色彩,让梅花山的美陶醉于心。当睁开双眼,孩子们的第一句话是:“梅花山真美啊!”我便及时地说:“你们愿意去这么美丽的梅花山看一看,走一走吗?请你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亲自去感受梅花山的美吧!”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课本读了起来。

三、借助媒体,营造气氛。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营造气氛,创设情景,把课文的语言文字化成音、诗、画,才能激起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共鸣,才能有所悟。如《草原的早晨》一课,写的是早晨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草原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十分陌生的,为了让他们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我找来了有关草原的视频:绿草蓝天,远处羊群与白云相连,分不清是天上的白云还是地上的羊群。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引导他们反复朗读,仔细品味,使其领略到辽阔草原的蓬勃生机,牧民们的勤劳与欢乐。

阅读教学例3

一、研读文本,明确阅读猜想的立足点

据科学研究表明,猜想阅读是一种建立在事实或已有经验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合理推测的阅读方式,对初读文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从文本角度看,阅读猜想必须牢牢抓住两条线索:一是明线,即文章写了什么;二是副线,即作者情感变化和主题展现。

那么,如何落实好阅读猜想的立足点呢?

1.预测估计:对标题的阅读预测。一般文章标题“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点明行文或感情线索、设置悬念”等等。

基于此,初读时,应引导学生先预测:

A类:教材篇目

“理想”“谈生命”――估计要表达“哲理思想”“人生理念”;“老王”“信客”“孔乙己”――预感会突出“刻画人物”“揭示性格”;“背影”“羚羊木雕”――猜测“线索清晰”“借物喻理”;“春”“夏感”――想到“景物描写”“歌颂自然”。

B类:课外文题

据标题的价值,让学生学会预测课外文章标题是一种较好的阅读手段。如,“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写家人之间亲情交往的事件,围绕“浓香的粥”展开情节;“回家”――一语双关,表面意义上的回家,深入到思想层面的回家……

标题的猜想,为文章导读提供方向,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减缓阅读的心理压力,有助于深入阅读。

2.反馈体验:对首尾语段的作用评估。俗话说,开头引题,结尾点题。阅读首尾,基本上能猜想全文大意。如《珍珠鸟》开头就引出写作对象“珍珠鸟”,结尾表达了养鸟的人生感悟,学生阅读后马上能猜想到“养鸟和人生信赖”之间的联系,能快速抓住阅读主题。这种反馈体验的猜想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能力。

3.语言感悟:对敏感语句的分析理解。“言为心声”,文章的每词每句都是作者心境的体现,阅读猜想可以在语词上做工作。比如,鲁迅先生《故乡》描写中年闰土的“手”――那手由原来的“红活圆润”变成“又粗又笨”、“像松树皮”的前后对比。学生能猜想好这句话的人物语境,便能很好地理解全文。猜想文章的敏感性词句,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度感悟。

二、明确方向,提高阅读猜想的有效性

猜想绝对不是随便估计,随意想象。所以,教师要明确指导方向,使猜想成为培养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手段。

1.明确对象的有效性

(1)要符合时代性:如《老王》阅读课的设计问题:找身边的“老王”,想一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很显然,这样的阅读猜想是盲目的。试想,现实生活几乎没有这样的“老王”了,让学生怎么找?就算有,也不可能代替文中的“老王”。不如换成“现在像老王这样贫苦的人还有吗?”,问题直指当下,对象相对明确,对促进阅读比较有效。

(2)要符合生活性:在讲授《孔乙己》时,让学生猜想:既然孔乙己穿着长衫,也该享受长衫主顾的待遇,猜想,要是他在内厢房坐着喝酒,情景会怎样?学生有的答“马上被赶出去”,有的答“长衫主顾会拂袖而去,老板没有生意了”等等。之所以学生们的想象力如此丰富,可以说,这个猜想符合生活性。

(3)要符合主观性:文章是作者性情之物,猜想最重要的立足点,当是研究作者的内心。以苏轼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表现出超凡脱俗的达观;“老夫聊发少年狂”,展现了独特的化解悲愤的幽默情趣……因此,关于苏轼作品的猜想,都要符合他的个性情怀。

2.做到思维的有效性

猜想需要敏捷的思维,需要有理有据,才会有效。

(1)同类归纳

再以品读杜甫诗歌为例,安史之乱是其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有《春望》《羌村》、“三吏”、“三别”等名作传世。可以通过同类归纳猜想这一类作品的有关内容,深刻体会杜甫的伟大人格、济世胸怀以及悲情品格。

(2)逆向思维

从反面或者侧面对阅读对象进行猜想,能获得更大空间的考量,丰富阅读内涵。比如对标题“多想对你说”进行猜想时,就可采用逆向思维。“多想说”其实是“还没有说”、“不敢说”;“为什么不说”是因为“说不出来”或原来“没有说的契机”,由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维的走向。

(3)举一反三

猜想是个积累过程,为阅读思考建立起更多的纵向、横向联系,猜想要有举一反三的作用。比如环境描写,《海燕》《孤独之旅》都运用自然风雨作烘托,作用基本一样,那么就可以对所有类似如此的文学作品中对应性的环境描写进行“推而广之”般的猜想,从而得到规律性的阅读知识和学会触类旁通的阅读技巧。

三、利用学情,应用阅读猜想的训练法

猜想阅读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阅读渴望,为构建幸福阅读的课堂夯实基础。学为中心,因材施教,阅读猜想需有好的训练方法。

1.借助原始生成,合理追问

2012年绍兴市中考语文卷中有道看图填词题,是关于一位文雅之士喝酒动作用词的。在讲评过程中,有学生问,为什么要用“品”字?其实这是在猜想过程中学生普遍的疑惑。笔者追问他:你渴的时候喝水与不渴的时候喝水,感觉相同吗?学生根据图中人物身份、场景等得到原始生成,理解题目用意:“品”在其中,要的就是一种惬意感。许多时候学生有较好的阅读基础,利用他们的原始生成进行合理追问,当然会有力地促进阅读猜想的深度发展。

2.激发阅读期待,针对猜想

对文章的主题、内容、写作方式等进行猜想,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从而使新信息更易理解和吸收,同时还会使他们对所读文章产生某种期待。当带着这种期待去阅读文章时,就会努力为他们的猜想寻找证据,更具针对性。

文章中往往留下许多空白,这些空白处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它能够触发想象,激活思维,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空白进行针对性的猜想,不失为开启阅读之门的良好途径。

这里,笔者借用别人的一个成功案例,来论证针对性猜想的价值。

【案例】鲁迅《风筝》一课,文中的“我”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的、将要完工的风筝毁坏后,“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这段文字将“我”的粗暴、自私、漠视孩子天性写得非常细腻,但有关弟弟的心理只字未提。在教学时,抓住了这一空白,进行针对性猜想引导。

师:小弟弟当时会怎样想?请大家尽情猜想,走进弟弟的心灵深处。

生①:做风筝的事被兄长知道了,我该怎么办呢?我好害怕啊。

生②:我知道瞒着你做风筝不对,但我太喜欢了。

生③:哥哥,我错了,我不应该躲在小屋里做风筝惹你生气。

师: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老师想,弟弟的心理为什么只有害怕、后悔,却没有怨恨、生气呢?你们是根据什么来揣测的?

生②:“我”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请求弟弟宽恕时,而弟弟却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生③:后文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弟弟把兄长的行为视为合情合理,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认为做风筝是不对的,一旦被发现,自认该罚,哪来怨恨?

笔者认为,案例中,老师的猜想设问利用学生经验水平,重视激发阅读期待,在情境中展开对话,针对性非常强;学生能在自己的经验中得出情景需要的猜想,同样对文中弟弟的心理揣摩也精准到位。针对性是阅读猜想的基础,有了阅读期待,就能更好地突破文章阅读的难点。

3.形成猜想意识,分层实践

阅读教学例4

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往往教师的“牵引”多,学生的发现思辩少;教师的分析提问多,学生的理解感悟少,教学形式不够丰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些都导致学生丧失了语文阅读兴趣,影响了良好语感的形成。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的发展步伐,根据时代的信息观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情趣。

1.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

将学生的阅读面从书本中、教材中引导到生活中、实践中,以主题阅读的模式从生活中搜集阅读素材,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尝试自我发现、探究、品析、鉴赏,再进行相关专题的交流,从而陶冶学生的阅读情趣,广泛拓展学生的阅读范畴。

2.拓展阅读,淡化任务,搭建阅读兴趣的桥梁

如今的阅读很多都停留在快餐式阅读的层面,各种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学生的阅读情趣起到了不良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搭建阅读兴趣的桥梁。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实现以所学带未学,以已知带未知,切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兴趣所在。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淡化阅读教学的功利性,适当地抛开作文、考试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情感底蕴,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身心愉悦,使阅读变成一种享受,使阅读成为真正的悦读。

3.了解名家事迹,培养阅读兴趣

知其人方能爱其文。对于很多作家作品,学生往往因为不够了解而与好的作品失之交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适时地与学生交流一些作家的奇闻轶事,介绍一定的文学典故,探讨相应的历史故事,学生越是了解作家的经历事迹,往往就会越容易产生渴望拜读相关作品的愿望,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畅游书海,贴近作者的情感体验,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感受人间的悲欢离合。

4.创设阅读氛围,提升阅读兴趣

阅读氛围离不开阅读环境的创设,书香校园、文化教室的氛围会引领学生从被动阅读走向主动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身心的享受,安静、温馨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活动有序进行,也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获得情感共鸣。教师的示范朗读、同学的竞赛比读、合理的情境阅读等都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阅读感受,提升阅读兴趣。

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生能够自觉地走进阅读,热爱阅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仅仅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也不要将优美的阅读文段肢解成独立的字词句,而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质,教会学生如何筛选好的文章,如何品析好的语段,如何领会文章内在的情感,从而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乐读书。

阅读动机是爱读书的前提。学生在没有教学任务、学习压力下的情况下,出于自身的情感需要产生的阅读兴趣是强大的,这种来自于理想的追求、审美的需要或者是对知识的渴望所产生的阅读动力会成为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甚至终身的依赖。

学为所用是会读书的表现。如果说爱读书只是学生的一种兴趣选择,那么会读书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和阅读价值的体现。学生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积累,进而改变着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对真善美的评判,这种从最初的捕捉信息,单纯记忆到通汇贯通,迁移整合的过程,学生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好的作品,如何去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去运用所学处理问题,这种由量到质的变化,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方法,掌握规律,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技巧,从爱读到会读。

情感共鸣是乐读书的需求。我们一直强调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内在的生命价值,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情感,不断在阅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运用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引读、范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创造阅读乐趣,达到学生“乐读书,读书乐”的最佳境界。

三、提高阅读的鉴赏水平

1.鉴赏文章,离不开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这是鉴赏作品的前提。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内涵的文学作品,同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内涵也会因作者的经历有所不同。知人论世,知人论文,是鉴赏文章的必做功课。

2.鉴赏文章,离不开作品的思想感情,这是鉴赏阅读的立脚点。任何语句的分析,结构的安排,字词的斟酌都服务于中心的需要。因此,明确文学作品的中心情感,是鉴赏阅读的关键。那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比如,抓住文眼和关键句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理清文章的内在线索,揣摩文章中心;提炼主要事件的情感倾向,品味作品情感……只有明确了作品的中心情感,才能使阅读鉴赏有的放矢。

阅读教学例5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总会习惯性地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的行为,数学是不需要阅读的,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殊不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数学化”,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某些产品的使用说明书、股市走势图等等,人们就无法读懂,这说明,现代及未来的社会都要求人们具有总读能力。总读能力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

数学课堂的组织者——教师,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只注重公式、法则的推理、应用和演算步骤,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有时一节课下来,只有做书本的习题或布置课后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这就导致缺乏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直接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阅读教学的指导和操作的失当

教师在课堂中安排的阅读时间太短,学生往往还来不及思考就被停止了,这源于教师担心时间长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进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说明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理解阅读教材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数学课上,大多数教师让学生阅读相应的教学知识,却没有进行相应的反馈和指导,没有让学生进行知识整理、归纳、提炼就进入下一环节,这使得阅读效果不佳,甚至有可能由于阅读知识的难度而使学生失去积极性和信心。

二、提高阅读教学的策略

1.让阅读进入课堂

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国内一些较成功的教改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卢仲衡先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采用启、读、练、知的学与教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等,都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信心的养成。

数学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努力借助课堂阅读提高教学效率,如讲授阅读和学习的方法。同时,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时常感到他们通过阅读而成功地学会了一些东西,以提高数学阅读的自觉性。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长期以来数学阅读不被重视,提高阅读能力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并付出艰辛的努力,加之鲜有学生会把阅读数学当作一种乐趣,这更需要老师们的重视和耐心引导。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是否有兴趣,阅读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工作有兴趣,积极性高,就能发挥全部才能的80%——90%;如果兴趣淡或没有兴趣,他的才能只能发挥20%——30%。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3.重视教材,指导学生应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要点。教材是编者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新课标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它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来源,它体现了数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在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结合现实生产、生活及社会实际,并适当渗透当代先进的科学思想。从人教版教材来看,里面有内容丰富的数学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实际生活、知识背景等等;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上,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的展开到高层次的综合,螺旋上升;内容呈现中创设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情景和机会,可读性强。所以我们要把教材作为学生阅读材料的来源,留足时间,鼓励学生阅读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

数学阅读的核心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要循序渐进,从辅读到引读到放读,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信息进行解释和推断转化。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教材中的数学符号、图形较多,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对重要概念、原理、公式,阅读时通过书写可以加快、增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如解题步骤、解题方法、数学思想、知识结构框图等,或举一些反例来加深理解。③培养学生阅读时进行比较鉴别,在阅读中进行总结提炼。

4.在课堂中加强阅读训练,解决阅读理解题

阅读教学例6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进入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各学科改革都在围绕新课程改革,致力于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数学课程标准》中,有17处提到了“阅读”,有28处提到了“读”。这充分说明数学阅读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似乎研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教师讲的内容就满足了。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正文是从来不看的,即使老师布置了阅读数学书的作业,也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及创新见解。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数学阅读教学,大力提倡开展形式多样数学阅读活动,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这不仅是针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的有效对策,也是数学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根本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等思想的需要。

二、数学阅读的价值

⑴数学阅读,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学阅读。⑵教师讲解和学生做练习题是数学学习的主流方式,这在一定程度是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阅读在教师的安排和引导下,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自主地感知和加工教材中的信息,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阅读已不仅仅是“教师的安排”,而是学生自主、能动、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

三、数学阅读的特点

数学阅读材料不像语文阅读材料那样通俗易懂而富有趣味,主要原因:⑴数学语言形式的多样性。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形式。符号和图形语言是数学特有的语言形式,它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通常一个数学符号就代表一个数学概念,如果学生对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不明确,阅读就很难进行下去。在数学阅读材料中,三种语言交叉运用,而且三种语言的使用率都很高,这就需要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转换语言形式.如把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把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这给阅读带来较大的难度;⑵数学阅读材料呈现的严谨性及精简性。数学材料呈现方式主要是归纳和演绎,需要阅读者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理解、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要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⑶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地高于生活。在数学材料中反映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形,展现知识发生过程的分量不多,大都是经过多次抽象后的纯理论性的,由概念、公式、定理经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的新的结论。即使是应用问题,也是用各种理论知识来解决。没有一定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是很难读懂的。由此可见,数学阅读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只有用心去培养,阅读能力才能逐渐提高。

阅读教学例7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也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搞好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自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为他们能更好地萃取中国文化精华、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打下基础。

那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处理。

二、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应当创设让学生感到生动、美丽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美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内心的“情”在特定的“境”中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使用提问创设情景法可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问题来创造一个好的阅读动机。也可使用看图导入法在阅读教学中用教科书中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及教学挂图作为直观教材,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媒体创设情景法可在学生阅读时灵活运用声音图像,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表达氛围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以读引想,引起情感共鸣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挖苦讽刺,就会给学生心灵的伤疤撒上咸盐,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如我刚接手的三年级时,有一学生每次读课文错字连篇,南腔北调,常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他自己也是窘态百出。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下课后,我把他叫一边,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读错的字进行纠正,并鼓励了他一番,第二天一上课我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这一次他只读错了几个字,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但大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声音,为他的进步而赞叹。借着这个机会,我便“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同学间树立起自信心,并鼓励他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几个星期下来,他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阅读教学例8

一、自读与教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阅读,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一方面,通过教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以促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朗读

它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更准确、更恰当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过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会课文的精妙所在,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2.默读和速读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获取文章内容的快速阅读方式。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记忆、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为了提高阅读速度,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3.复述和背诵

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增加积累,加深体验与领悟,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4.精读和评析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耐心细致地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课文等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如对词句的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评析往往是与精读同时进行的,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这就是所谓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制作读书卡片,摘抄要点,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阅读教学例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69-01

阅读理解是初高中英语教学的重头戏,是历届高考所占分值最高的题型。因此,在教学中,很多英语教师也重视阅读教学,力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实际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本文从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入手,提出重视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阐述几种实用的教学方法,和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重视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新形势下教学现状、教学方法仍然滞后,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低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方法指导不到位,关注语言点,造成学生阅读效率低。英语教师都知道Reading是训练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重要部分,也是英语教学的关键部分。而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Reading时,忽略阅读方法的指导、技巧的点拨和阅读的有效训练。将阅读方法、阅读技能放在一边,强调语言点的讲解、记忆和运用,久而久之学生养成逐字逐词阅读的习惯,致使高中学生阅读速度慢、能力难以提高。

2、阅读教学模式单一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又一主要特点。多数高中英语教师认为,高中生有升学任务和升学压力,没有必要像小学生、中学生那样又说又笑、又唱又跳地学英语,所以无形中给英语教学披上了高考、分数的外衣,使学生背单词、记短语、死记语法规律、一天到晚钻进题海……总之,“应试教育”桎梏着高中英语教学,至今沿袭灌输教学老路,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以Reading为基础,指导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

Reading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能预测、思考、捕捉信息,准确理解文章的主题。在教学中抓好reading教学不可小觑。本文以人教版英语必修1 Unit2 Reading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为例,谈谈利用reading,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阅读能力的做法。

1、重视课前预习、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为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技巧的训练、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之一,对Reading的课前预习更见其重要性。预习reading时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预习生词和短语,为阅读扫除障碍。

(2)浏览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及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

(3)找出疑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交流。

课前,如果学生能按照以上三点预习,上课时既有针对性、又提前预知了课文内容,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有效学习打下基础。

2、实现课文整体教学,有效阅读训练是Reading的整体要求。课文整体教学被广大英语教师所推崇,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力避传统的块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训练学生的skimming,巧用warming-up对课文进行讨论、大胆推测,如What is the passage main about? 再给学生2―3个简单但关键性的问题,如Why do you think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ant to learn English?让学生有目的地浏览课文,抓住关键词、捕捉主题句,训练学生怎样去把握文章主旨,获取相关信息。例如,让学生快速阅读reading,把握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文章分成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1-2句话概括每一段的大意。这样循序渐进地坚持训练,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中的skimming,逐渐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

(2)设计有效任务,指导学生scanning。这个环节一般是预设若干个关于reading的问题,可以是选择题、可以是问答题,也可以使阅读填词,也可以设计为任务型阅读,总之,模仿高考阅读理解的出题模式,精心设计与reading相关的练习,务必让学生限时完成。也可以对文章进行推断读Inferring,如Do you think it matters what kind of English you learn? Why?可以组织学生或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相互交流:What is the reason for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o want to learn English? 也可以让学生讨论、理解文章的内涵、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进行评价和深层次分析。

三、拓宽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运用有效阅读策略

课后提供题材广泛的课外阅读很有必要,如阅读英语报刊、英文版名著,上网下载所喜欢的阅读文章都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增长知识,且范围广泛,了解到大量鲜活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上所习得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得以有效运用。

英语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scanning、skimming、inferring等技巧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猜测单词的能力,掌握语言知识为语言运用奠定基础。教学是一门艺术、阅读教学更讲求艺术,用reading指导学生阅读,为培养阅读技能推波助澜。

阅读教学例10

一般认为,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阅读速度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自读与教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通过教读,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实践证明,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2.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①朗读。

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②默读和速读。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③复述和背诵。

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④精读和评析。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等。

②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中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