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1 16:35:22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例1

(一)有效提问的启发性

提问是引发学生思维的出发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内涵丰富些的提问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有效的提问不但要能启发思维,还能激发想象与联想。

(二)有效提问的合理性

有效提问的难易程度要合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提问的难度要求,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此外,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进行提问,知识从“哪”提,向谁“提”,防止出现提而不动,启而不发的局面。

(三)有效提问的针对性

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要能针对全体学生。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可能。

(四)有效提问的目的性

能帮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阅读教学的提问必须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要能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然,老师根据课堂的变化调整提问是可以的,但不应是没有准备的随意提问。这就要求老师要很好的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把握提问时机

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要把握提问时机。要结合阅读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提问。提问时机要和阅读教学的需要及其视角吻合。提问最好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这时的提问能引起思维,突出阅读重点,解决阅读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

(二)考究提问方式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作出最有效的选择。提问的语句要简单明了。问句不能太长,若太长,往往不容易使学生知道问题的重心在何处。问题的内容要简单。每一个问题只能包含在一个中心意思,使学生容易回答。问题的措辞要明白,使学生听懂问题,不至于产生误解。

(三)确定答问对象

在阅读上,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的感知、理解程度不同。因此,确定答问对象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先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等学生思考之后再指名回答。让他们通过回答问题产生成功的,激发其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四)安排候答时间

候答是指从教师提出问题、指名回答到学生说出答案经历的时间,其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教师具体安排候答时间时,一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基础及问题的性质等情况。候答时间一般应控制在1分钟左右比较适宜。二是减少重述。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

(五)提高理答技能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和指导,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理答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重要环节。在理答时,教师一要注意倾听、尊重学生;二要注意期待、信任学生;三要注意鼓励、赏识学生;四要注意宽容、理解学生。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引导,少一点给予。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例2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071-02

如今,阅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已占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学会阅读不仅关系到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英语中考的成败。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又显得尤为重要,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各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杨春英,2006)。问题设计的正确、有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现在很多教师在英语课堂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无效提问,导致了阅读课堂的低效,学生无法在阅读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无法将所学知识内化,思维与能力得不到很大的提升。

因此,教师应优化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意图,掌握语言的精髓。

一、课堂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新颖有趣

福爱多丽所说过:“好奇心为注意力之母,犹注意力之为记忆力之母。故教师之第一任务,在于研究之问题上唤起普通之好奇心,且在问题特别之处,亦宜唤起特别之好奇心也。”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玩、自尊心强。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老调重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设计问题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要故意用偏、难、怪的问题使他们感到难堪。(吴丽珍2011)。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过于浅显,容易,让学生几乎不用动脑筋就能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样只能让学生思维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也不能提一些过难、过偏的问题,这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教师设计问题应该符合自己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新颖有趣,既符合课本要求,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其内在文化和知识信息。让学生们小组活动运用句型模拟情景进行活动,学生们就开始了积极的讨论以及情景演练,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介绍一些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用更地道的语言来完成任务。这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这篇文章完成了,同时也练习了句型和帮助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问题的设计应有层次性,并能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

英语阅读中的问题我们按学生回答的思维习惯可分为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

1.记忆性问题:答案直接在文中,对此类问题的回答,教师应该偏重于中下游的学生,这是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的最佳时机。

2.理解性问题:问题设计以本问本,问题是来源于课文,但答案不是文中现存却又能推断出来的。提问时可面向中游的学生。

3.应用性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文中所学的知识内容或新语言点尝试去解决问题、组织答案,达到学有所用,语言交际的目的。提问时可面向中游、中上游的学生。

4.创造性问题:问题设计的答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获得答案。学生不应该仅限于对教材的理解或应运,而是主动积极的思考出有新意,却又不偏离正统的答案。

5.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凭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道德等评价体系,自由发挥,各叙己见。教师在这一环节要起到宏观调控作用,要引导学生朝健康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比较集中于第一至第三层次问题的提问,很少或根本就不涉及第四和第五层次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这除了跟我们平时的教学理念滞后有关,还与我们平时不注重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习惯有关。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与足够的时间,我们更应该面向大部分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以及拥有成功学习的经验,让他们能在我们的教学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健康成长。

三、反向思维,让学生自己设问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各解答问题(郑皓,2005)。其实,学生们都渴望被人认同,尤其是老师和家长。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提供给学生这样的一个平台,让他们能自由地与其他的同学或是老师进行交流。

四、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方式以及问题处理

1.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在课堂评价的标准上,应以学生个体原有水平为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这三个维度入手,综合地去评价学生。

2.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课堂评价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以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参与课堂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其学习行为,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灵活地处理提问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作思考,再让学生个别回答,并再恰当地引导其他学生,让他们对这一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评价。让学生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如果后作答的学生不能对前一学生的回答进行订正、补充,教师可换另一个角度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并让其他学生学会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并作深入思考。这样能更好地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总之,课堂提问是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一种手段,如何在课堂中设问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以及他们的需求,教会学生自主、有效地阅读文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从阅读思维及能力上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例3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90-01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感知课文大意、体悟文本情韵、汲取写作方法的重要策略。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封闭实验的“虚”问充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理解文本的切入口,提升问题辐射的覆盖面,促使学生与教师、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实现主导与主体地位的巧妙融合。

一、紧扣课题提问,唤醒学生阅读期待

题目是课文内容和意蕴的窗户,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抓手,更是行文思路的准绳。扣准了题目,也就把握了文本内容的精华、课文内涵的核心,起到厘清线索、串联全文的作用。阅读教学就应该依据题目,开掘出统领全篇的核心主问题,就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教师敏锐意识到这个简洁的课题不仅仅交代时间和对象,更加描述了对象的最大特点――“奇”。这种课题不仅提炼了内容,凸显了主旨,更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有效“题眼”。因此,教学伊始教师板书课题故意将“奇”字用红色粉笔放大,并引导学生就题质疑:黄山的松树奇在哪里?这些松树与其他的松树哪里不同,会被称为奇松?有的学生说:“那些特别的松树不是一棵两棵,而是一整片整片,我想看看这种景象!” 一个“奇”字,激发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学生循着自己的疑惑走进课文,在形成模糊画面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课文的“期待视野”,阅读的欲望被充分激发。

二、紧扣文眼提问,促发学生整体感知

古人作诗,多有诗眼,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和体悟蕴藏在诗眼之中。阅读教学中,抓住了诗眼,就扣准了诗歌基本的情感基调和价值取向,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用。如《枫桥夜泊》的“愁”字,《清平乐・村居》中的“醉”字,《望洞庭》中的“和”字。入选教材的白话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是语言形式和价值意蕴高度融合的范例。因而,这些文本的文眼常常蕴藏在文本主旨的中心句上。找准这些情愫聚集的文眼,就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以《广玉兰》一文为例,课文最后,作者深情表述“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这一总结之言就是课文的文眼。教师颠覆文本顺序,在教学之初,就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中的“幽香纯洁”与“生命力”,面向全文梳理整合课文内容,从而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让学生感知文本的整体结构。

三、紧扣情眼提问,丰盈学生认知体验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或淡雅,或浓烈。只有依据文本的语言,探寻字里行间的真情意蕴,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深入对话。因此,围绕着文本的情感之源进行质疑设问,无疑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例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教师就紧紧围绕着课文情感之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作者在第一次抱母亲时才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此时的作者为什么会感到难过呢?”继而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语言中的三个“想不到”,让学生在感知“竟然”一词所表达的情感之后,体会母亲一生所承载的“重担”。由此,学生依循着文本的语言,逐渐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母亲为操持一家所付出的巨大精力,从而深深地感受到课文中三个“想不到”所承载的作者情韵。感悟之后,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作者的语言仿佛“皆若出自吾之口”。这一教学过程中,文本之情、作者之情、学生之情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磁场。在这则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时间平均分配,逐个击破,而是将教学的重心聚焦在文本的“情感之源”中,引导学生在品悟语言、体悟人物、诵读感知的过程中,真正走进文本,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

四、紧扣总结提问,激发学生拓展联系

课堂教学的结束意味着新一阶段教学的开始。在阅读教学中,好的结果并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总结与提升,也不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回归与提炼。阅读教学的结尾应该落脚于当下,着眼于发展,尽量形成“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想方设法链接课堂内外,在拓展学生认知范畴的基础上开阔学生视野,提升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结束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看到奔涌的大海将鸦片吞噬,看到浓浓的火焰将鸦片化为灰烬,你再看看这幅林则徐的画像,看看这尊林则徐的雕像,你想对这位民族英雄说些什么?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这样的引领设问,不仅仅有效地链接了课文的内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情感认知体验。两者巧妙融合,真可谓“余音绕梁”,学生的情感波动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一句句动情的语言中流淌着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策略,更是一门艺术。只有将文本解读与学生实际需求高效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才能演绎出提问的精彩,才能铸就高效的课堂。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例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08-01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提问这个手段,启发、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英语的交际活动,使学生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充分地参与教学对话,就成为我们在课堂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2001年新课改启动之后,有效教学已经受到了众多一线教师的关注。英语课堂低效的状况业已有了明显的改善。如何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课堂的有效提问,做为一名教师,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清晰、有组织的和发人深省的提出细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能引起学生的回答与回应。因此课前做好教学准备,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为设计课堂提问做好准备。有效的提问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课程指引和支撑,每一个问题的重点都应该围绕着课堂教学内容,它应该解决课程中“应该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这些”等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其实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提问越多越好。问不在多,贵在精。所以,提问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换句话说,就是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并适当控制难度,巧设坡度,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

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得到重视,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也被提到案上。课堂提问实际上也确实是造就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在备课时应因生、因时、因材而异,仔细琢磨,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发人深思的情景或话题,使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从而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有利于思维和联想的状态上来,为学好英语课好铺垫。

三、有效课堂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课文导入时的有效提问

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强调了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索性。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在备课时应因生、因时、因材而异,仔细琢磨,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发人深思的情景或话题,使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从而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有利于思维和联想的状态上来,为学好英语课好铺垫。

2、利用课文材料,有效设计细节理解题

高考阅读中的事实细节题是为了考查学生迅速查找信息的能力,答案能在文章的具体句子中直接查找。学生只要找出涉及的信息存在于何处即可。教师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内容细节提问,设计有关True or False题目,让学生skim and find answers。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各个细节的理解程度,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利用课文材料有效设计猜测词义题 :

猜测词义题是从特定的角度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处理生词的能力。猜测词义包括对词、词组和句意的理解,我们可以结合课文中有关长句、难句出这类题目。

4、利用课文材料有效设计主旨大意和作者意图等问题

主旨大意题型主要测试考生对短文的全面理解和概括能力,训练学生寻找主题句、概括和归纳文章大意及中心思想的能力。这类问题一般不易直接在文中找到答案,因此考生要从整体上来权衡语篇的内容,根据事实陈述,找出串联全文的线索。结合文章的以下几个特点:

(1)通常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

(2)结尾段与首段一样重要,它常常含有总结性的内容,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3)各个段落的首句通常是该段的主题句。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例5

为了调动思维,激发求知欲,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促使学生产生“愤”“悱”情境,达到欲罢不休的境地。但这个尺度要掌握好,学生跳一跳还够不到“桃子”,提问便容易陷入困境。所以说,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大小。有些语文教师喜欢在开篇时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呢?”“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用在这样的地方就显得过大,往往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认识,怎么好回答呢?学生一时无从答起,教学节奏便被打断,这样的问题要么是不了了之,要么是勉强把它当作教学转入下文的过渡语句。如此,问题便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当然,问题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比如以上问题,放在开篇时是太大,但是,如果放在总结全文阶段,这样的问题又是恰如其分的。所以,我们说问题的大小,是以提问当时学生的认知水平作评定标准的,是以提问当时的学情为依据的。

二、形散神聚、提纲挈领

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没有问题,便没有启发。教师上课时,总是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的。为此,有些教师就认为,问题多就是启发多。于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发展到了现在的“满堂问”,见到新词问词意,见到新句问句型,不管它合不合教学目标,合不合学生需要,问题是不是典型,是否抓住了重点,课堂时间够不够分配,讲到哪里问到哪里。也就是说,问题太散,也太随意。结果学生答问下来,常常是昏昏然不知所从,思路混乱,抓不住要领,思维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由此看来,提问的设计既要求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来谋划,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集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点上。同时又要求教师站在次高处,从各个意义相对完整的教学段落出发,将相关的问题聚集到段落的关键点上。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出一组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构成一个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样大“问题链”中套着小“问题链”,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的提问,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曲径通幽、表里兼顾

表,就是文字表面。里,就是字里行间。这是从选择问题的角度或者说是从选择问题的切入点来说的。同一个教材内容,可以设问的方面很多;同一个教学目标,可以选择的切入点也很多。换句话说,追求一个目标,可以有多种方式。你可以由表入手,设计问题;你也可以由里入手,绕道迂回,变式代问。但是,两相比较,由表入手,问点显露,问题直白,学生虽然需要思考,但这种思考是浅表的,学生稍作思考,便可立即作答。其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而由里入手,可变换角度,旁敲侧击,或正或反,问在此而意在彼。其妙处在于含蓄生动,花样新颖,饶有情趣。

四、定中求变、以变为本

这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这世上恐怕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班级吧。班级不同,学生不同,学情就不同。相同的问题或问题链,用在这个班级有效,可是,用在另外的班级,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要想问题提得恰当,就得常常分析本班学生的学情,及时改变问题的提法。这说的是备课阶段的提问设计。有时,在课堂上,情况也会起变化。可能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碰撞出火花,可能学生受到别人发言的启发,可能最近他读某本课外书开拓了视野,认识上有了飞跃,结果对于老师的初问就能滔滔不绝地回答,甚至把老师预设的“追问”(整个问题链)的答案也包含了进来。这时,如果教师还是本着自己的预设,开展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很理想。所以,我们教学中的提问,宜变不宜定,一定要根据班情与学情,及时作出调整。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例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02-01

教师对课堂提问进行恰到好处的艺术设计,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利用课堂反馈的信息,适时调控课堂教学思路,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设问是达到师生互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个杠杠,如果设问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果。

一、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十七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课堂提问,教师如能精心设计,犹如磁石吸铁,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兴奋之门。

2、促进学生掌握重难点。课堂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或对某一个问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可以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快捷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问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能面对教师和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通过答问,即可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本领,又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方式

1、情境想象式。教材中有大量想象性文体,课文中有许多省略和空白。让学生对这些文体、空白、省略进行想象,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往生育很感兴趣,并且会产生一些联想,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就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形象。他无忧无虑,调皮贪玩,经“最后一课”后,他醒悟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深深地教育了他,他懂事了。而小说以“散学了,你们走吧!”来收尾。那么散学以后,小弗郎士会有哪些表现呢?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想象小弗郎士成为一名小游击队员;有的学生说,小弗郎士组织几个小伙伴专门对付镇公所的普鲁士士兵,灵活机智地进行破坏捣乱等。把小弗郎士塑造成了一个爱国小英雄。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2、首尾贯通式。课文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常常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抓住这些句子来设计一些精当的提问,必能使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以《故乡》一文的教学为例吧,如果教师仅仅要求学生回答开头一段的四要素是什么,那么学生只要复述一下课文就能作答,无需深思。从表面上看,教师提问不少,学生答题也很热闹,但这种方式经常用之,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提问:请学生先看一下课文题解,了解作者写此文时的背景,然后再看课文的开头,想一想,作者是以怎样的描法来写出那个时代的特征的?这样的提问,既能使学生了解小说的要素,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在找出“寒冬……苍茫的天底下……萧索的村庄……瓦楞上的枯草……”这些词语时,懂得了环境描写的作用,不仅点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又为下文人物的出现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

3、情感共鸣式。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作者缘情而发,教师应披文入情,并且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设计如下问题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①你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如何理解?②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作为“我”的同学,“杰利”将怎么办?③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取得共鸣,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文章,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对问题的探究。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

3、设问要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结果表明,运用好课堂提问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都得到提高和完善,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例7

所谓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困惑,更好的理解文意,即“问”是为了“不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了解学生的学情。(一)课堂提问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状态;教师要依据学生现实的相关知识,学习能力以及习惯思维水平来具体分析学生的基础,即包括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难之处,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只有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才是有效的,也才有针对性。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背影》[ 董水龙.只教懂得,不教已懂得――《背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J].2006 (6);34]时,是这样确定学情的。通过对学生平时的作文所体现出来的感情,他认为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够很轻松的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是“父爱”,这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如果教学之教授这些,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难点就在于,《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者表达了内心一种复杂而又独特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学生无法体会的,也是依靠他们认知基础所不能感悟到了的。于是,教师在确定了学生的学情之后,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个问题,1、文章有条分界线,分开了记忆与现在两个部分,你能把他找出来吗?2、为什么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两年余了”?3、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而不是他的外貌,语言或品德之类的?这三个问题的设置主要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和欣赏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的,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目的是让学生理清《背影》这篇文章的线索,提高学生品读文章的质量;第二问题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对关键句的解析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复杂而又独特的情感,从而形成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是在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是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通过第三个问题的设置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创造,把学生向情感防线引导,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自身的情感有效地融合到了一起,从而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己人生的体验。(二)课堂提问要切记碎问碎答;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没有不提问的,似乎没有了“提问”的教学手段,教师就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显然,课堂教学中冲折着大量的碎问碎答。其实,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是不需要进行大量提问的,可以设计学生实践的活动来代替,如指导学生进行默读,查阅,听读,复述等,这样就将听、说、读、写的环节充分落实到语文课堂中来,也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如《归园田居》可以采取这样的设计方案:

教学步骤一、音读

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注意节奏。

2.老师正音

[屏幕出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教学步骤二、意读1.教师引导:再次自由朗读,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疏通文意

(明确: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

2.经过诵读的体验之后,请同学发挥想象力,然后用语言给同学们表述一下诗文呈现一种怎样的画面呢?(分组讨论)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例8

教学中不难发现一部分教师对提问的重要性认识仍是不够的,常常是依赖于课堂中的随机提问,对问题的准备设计并没有应有的重视,这也是课堂提问低效的一种表现。可以说要想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确提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提问有效的重要标准就是要能够服务于学习、服务于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搜集相关资料,准确把握好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的设计问题;(2)必须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和准备好问题,在对问题进行预设之前,教师要问自己“此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目的是什么?”对教学内容中哪些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关键问题。只有对问题精心的预设,才能避免在课堂上随意地发问。

二、丰富提问类型,增强问题的多元性

英语阅读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的层次。在这里基于展示性问题和参与性问题进行分析。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例9

可理解性输入对语言习得很重要。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实际就是一种输入性语言,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应时刻注意调整修饰自己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师生 “问”和“答”的“双向交流”,进而促进学生阅读学习中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提问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提问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内容要有挑战性,即要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形成挑战。如果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注意力分散,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问题如果超出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也容易让学生放弃思考,逃避学习,甚至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设计,以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

如在Christmas Day一课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为:(1)Does it take 40 minutes to walk from Sunshine Town to the centre of Beijing on foot? (2)Do Millie and Simon live in the same floor?(3)Can you buy anything at half past nine in most shopping malls? (4)Can you try Sichuan food in Star Shopping Mall? 

以上问题的设计根据学生现有的实际学习水平来确定,难度适中,学生需要简单思考才能回答出来,调动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上许多学生动口动脑,踊跃发言。设想如果把(1)、(2)问题分别设计为“Is it only 40 minutes from the centre of Beijing by underground?”和“Do Millie and Simon live in the same building?” 显然就显得平淡且简单了,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解决问题,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的。

三、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教学问题的设计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情况来确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真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要为学生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难中有易,繁中有简,在环环相扣中逐步实现问题的解决。

如在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Reading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为:(1)Who is Simon? (2)What does Simon enjoy doing? (3)Why does Simon want to get some advice? (4)Why does Simon feel stressed? (5)How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schoolwork and hobbies? 

以上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从文章涉及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着手,在浅显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难度,使学生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渐进的难题实现了对文章主题的了解,进而达到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这种提问设计的程序应该说是合理的。

四、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例10

1.揭题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你看到了怎样的爬山虎?

2.初读感知,说说:课文分别从哪三个方面介绍爬山虎?作者着重介绍了爬山虎的什么?

3.找找:课文直接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4.第三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可以读懂什么?

5.写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数量有多少?

6.根据板书和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

7.与课文语段比较:哪一种说法更好?

8.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上墙的?圈出动作词,读一读。

9.观看一段视频,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爬上墙的过程?

10.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会变成怎样?没触着墙的又怎样?

11.从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学习中,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问题为主轴推进教学是一个常态。“提问”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确定导向、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提问的质量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但小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量多质差、缺乏目标意识和思维含量等现象,“问题泛滥”,“提问污染”,对“轻负高质”的阅读教学课堂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此课例,我们不难感受到教师一问到底、学生疲于应答的课堂肌理。课改十年,涛声依旧,课堂教学的面貌还未能从应然走向实然。

【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抽样分析】(见下页表)

此次调研对象为城区和农村各3所学校,共18节语文课。从下页表可以看见,共计提问235个,平均每节课13个。100%的问题都来自于教师,57.6%的问题都属于肢解文本、肢解内容、机械的信息提取。教师设计课堂问题,鲜有对问题价值取向的思考。课堂提问趋于平面梳理、表层滑动,纠结于低层次的单向来回推进中。具体症结主要表现为:

1.提问主体单向

下页表格所统计的235个提问,只有一个主体——教师。这不是表格设计上的失误,而是基于统计事实——学生完全没有被赋予发表疑问的时机。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此现象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的质疑权已经被剥夺殆尽或被高度漠视。

2.提问形态单调

课堂基本以师问生答的单一方式组织教学。就像打乒乓球,你推我挡,来来往往,没有从师生个体层面的交流上升到学生群体间的认识,没有聚焦,没有提炼,最后也很难形成共识。而且侧重于面向优秀学生的终端提问,缺乏问题交流的分层、分类、分级,其实质是缺乏因材施教的生本理念。

3.提问指向偏狭

从上表“信息提取”和“理解概括”两个方面合起来约85%的提问指向可以看出,提问指向主要聚焦在内容层面,侧重理解、感知和体验活动,缺少方法习得、评价表达等阅读能力的指向,并且思维含量不高。

4.提问频次偏高

提问频次偏高,“是什么”“怎么样”之类满足于信息表层提取的浅显、细碎的问题充斥课堂,问题答距较短,学生思考空间不大。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缺乏信息提取后进行整合、提炼、重组等深度思维活动的含量。

教学始于提问,学习也始于疑问。如何更好地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如何用问题作为支点撬动学生的思维,并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是阅读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对课堂提问症结归因的反思】

通过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为之付出的努力,但我们也应正视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课堂教学现状所反映的课堂提问“量多质差”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以为可以追溯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从形式上看,课堂提问存在单向化倾向,是受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语文课堂“授受型”思想根深蒂固。语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历来强势。而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决定了教师“讲”的深度和广度因为学习对象接受程度的限制而不能一讲到底,所以由“讲”异化为“问”,通过提问来分散难点,组织实施教学,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垄断和权威地位,是教师践行提问主体的根本原因所在。

2.从目标上看,课堂提问存在狭隘化倾向,跟教师片面理解本体目标有关

语文课程肩负着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的重要任务。但是,课改至此,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语文本体目标把握的缺失和实施目标的策略缺失。语文课堂还是以内容理解为终极目标,还是以低层次的感知、理解为主要学习方式。这种缺失折射到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上,就呈现出狭隘化倾向。

3.从质地上看,课堂提问存在非思维化倾向,受制于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从上表可以看出,课堂提问指向主要集中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其中思维含量较低的“信息提取”型问题含量占到全部提问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提取型”问题有具体、静态的文本可以依凭,教师设计起来相对容易。而对于核心问题的设计,对于具有辐射力的答距长的有思维质量的问题设计,则需要教师个人学识和教学技能的支撑。所以影响课堂提问质量的最主要根源,还在于教师自身对课堂提问缺乏研究,不能根据问题特质合理区分提问层级,构架提问体系,提升问题辐射力,发挥问题的枢纽作用。

【关于优化课堂提问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提问的现状,优化课堂提问,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高效课堂建设,必须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学科特质的认识,亟待强化三大意识:

1.强化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体系的基本认识,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就本主题来说,要加强语文教师的课程本体意识,主要指围绕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展开课堂提问的研究。

(1)要加强本体意识。要注意分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指向,紧紧围绕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设计问题,并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翠鸟的外形是否美丽”不是学科范畴的问题,而“课文是怎样描写翠鸟美丽的外形的”则直接指向学生学习和吸收文本独特的语言密妙;同理,“翠鸟的飞行速度快不快,从哪里看出来”不是课程概念中的关注点,而“第二自然段怎么写出翠鸟动作的飞快”则能够引发学生对连续性动作、环境烘托等语言现象的功能思考和内化吸收,提升语言质量。

(2)要加强实践意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言语实践活动。教师要打破一味追求结果的习惯心理,搭建让学生参与质疑与解疑的平台。要充分展开学生理解问题、解构问题、搜集信息、整合信息、提炼观点、表述思路等过程,在释疑的过程中伴随着阅读、思维、言语表达等的训练。

(3)要加强解读意识。具有鲜明课程意识的教师,不仅仅把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话本”,能够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崔峦老师在第六届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提出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教材,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我们不少教师在阅读文本后受习惯思维的束缚,一开始就概括提炼文章的主题,人物的主要品质或事物(景物)的主要特点,文本解读就等同于重点词句的搜寻,教学也常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说明、反映)……”一线贯穿。这样的解读停留于文本的表层,就事论事,容易造成提问的琐碎,教学的破碎。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还应该有课程意识的支撑,使教学问题具有向心力。

2.强化策略意识

优化课堂提问,就要优化提问策略。俗话说:不破不立。优化提问策略,就从“破问”开始。

(1)打破以师为主的提问模式。要加强生本意识。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确保学生的质疑权,确保学生参与提问、参与问题解答、参与答案评价的全过程。科学厘清教学对象的层面与程度,根据因材施教的原理,分层分类分级设计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从不同环节、多个角度引发学生的疑问和思考,鼓励学生从题目、文眼、文本关键处、空白点、模糊点或者矛盾处,甚至富有表现性的标点符号入手,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确保课堂问题的针对性和适切性。

(2)打破终端提问模式。“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也不是为了追求问题的标准答案。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问还是较大程度存在终端提问的现象,以个别优秀学生完成问题的所谓标准答案为终极目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与解答“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构建意义,达到理解,发展思维”的目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更进一步说,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

所以在解疑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或是学生学习助手的角色,要求学生加工或反思自己的回答。如,教师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大家了解他在思考什么,在怎样思考。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引导其他学生注意:“他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回答或思考?”在学生回答思路比较散乱、要点模糊的时候,请其他同学帮助梳理顺序、提炼要点。在学生表述比较简单、思维比较浅层的时候,请大家对答案进行深化、补充或者追问……以这种方式反复揉搓学生问答的技能,启发学生反思问答的过程,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得学习策略。

(3)打破零打碎敲的提问模式。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那些抓住主要教学点,串起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提纲挈领的“核心问题”,更有利于聚焦目标、简化头绪、减少提问,提高问题的思维强度。2011年底上海特级教师戴建荣老师在“千课万人”“学导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的《珍珠鸟》一课,应该是我们围绕高质课堂提问进行研究的很好范例。该课围绕“鸟的好”“人的好”“文的好”等三个问题角度展开教学。问题虽少,但是少而精,三个问题分别指向文本内容、阅读视角、语言表达等不同层面,又高度统一于赏析语言、习得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通过核心问题引领、追加问题呈现的结构化问题模式,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层层推进,课堂取得了极其明显的效果。

所以,教师要追索问题的本质,在清晰的目标指向中合理取舍,提炼课堂核心问题,从核心问题出发,阶梯式、层次性递进,深化教学着力点,真正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要求。

3.强化转换意识

教学如同登山,有方向,有路径,也有起承转合的变化,它应该是科学而艺术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妨作宏观的思考、微观的调整,用转换的意识,转换的方式,将静态的、平面的教学素材、教学思路,转化为动态的、立体的学材、学路。

(1)转换问题主体。如上所述,课堂提问一定要改变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确立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提问的自还给学生。这里尤其要提醒的是,学生能提、会提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代替,不越俎代庖。学生不会提、没有发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适当提醒或暗示,或创设问题情境,或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问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