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7-14 17:32:23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例1

1、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安排未体现农业生产特点,研究时间不能保证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产,一年两熟。而学生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覆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很紧凑。在平时,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到老师的实验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学计划,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察,更遑论周年的观察和研究了。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愿意提前参加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实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2、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

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松懈,未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工作。认为大四找工作忙,学校不会怎么样。而学校也因为近年就业压力大,而存在放松监管的情况。这更助长了学生们学习态度上的松懈。

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难以应付综合性的作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被动受学的习惯。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模式,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能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能够写出新意和深度的。

综合素质不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同学缺乏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功底差。写出来的文章,不知所云。语病连篇。大学院系往往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同学们失去了提高的机会。英语过级的强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英语单词上面。

二、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根本还在于学生,毕竟论文是要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各种制度和教学计划,都应该围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

1、鼓励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的选题

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果学生学习时就脱离实际,毕业后即使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也很难短时期内适应过来。当前不少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在农资行业工作。这类岗位酒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贴近生产实际,将有利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

2、根据农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农业生产周期长,难以重复。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在实习实践,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如刘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实习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毕业论文时间难保证问题。但是,要实现全程实习教学,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较大的调整,严格控制学生理论课学习负担,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取消专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学时间表的调整,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达到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的目的。

三、评价指标要作导向性的调整设计

在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应该减轻对形式审查的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术价值评价上,同时,应该把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论文工作的过程纳入考核的内容。这样,真正从评价指标的导向上,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并主动地把毕业论文工作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四、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生在进校后,应尽早完成专业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科研中,认识农业生产,拓宽视野。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例2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例3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例4

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可能会面对烈日炎炎、满身泥水,因此会有同学对这一行业忘而却步,特别是现在的一些独身子女,吃苦精神不够,专业思想不牢,甚至对农业有排斥的心态。这种专业思想不牢固会造成学生对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能以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作风来对待。另外,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毕业实习就是干活,甚至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底很好,写作没有问题,不需要锻炼,这些都是误区。毕业实习的科研工作肯定会有一定的工作量,农学类专业还会需要田间操作,可能会有比较苦、比较累,但要认清正是在这些实践工作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写作与平时的散文等写作存在较大区别,更需要逻辑思维和科学严谨的试验依据,是需要一个系统的锻炼过程的。对于这些要有清楚的认知,才能得到很好的实习锻炼效果。

2.客观上的问题

(1)考研热给毕业实习带来了一定的难题由于就业观念趋向的变化和大学生扩招带来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报考研究生的同学越来越多,这些同学在大三到大四这段时间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学习冲刺上,争分夺秒,忽视了毕业实习工作。导致毕业实习投入的精力不够,花的时间较少,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2)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多数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这半年里是毕业实习的关键时期,也是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现在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突出,而且现在的就业是双向选择,都需要一个考察选择的过程。所以很多同学在四年级就开始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实习,严格按照单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而且为了更好的展现自己,一般不会请假。这就使同学没有时间参加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工作。(3)毕业论文内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都是以做老师的科研课题为主,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很多同学的论的太尖、太深、面太窄,这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有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生同学毕业后是面向基层,或是到企业上班,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内容毕业后用的较少,甚至根本用不上。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一般作物是一年一个周期,现在的多数同学毕业实习和论文试验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长的某个阶段,不能跨整个生长季节,这使实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对于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最好是能经历整个作物生长周期,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

二、提升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与参与积极性

专业思想的培养与巩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一是学科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二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与意志;三是人生职业规划的引导;四是教师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的沟通与谈心。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谈心时,把“学农爱农、立志务农”的专业思想教育作为谈心的重要主题。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大大增强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信心与决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考研同学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总体原则是采取把毕业论文课题内容与考研方向结合起来的方式,如果导师的研究内容与学生考研方向差异较大,可以考虑转导师,转到研究内容与考研内容相近的导师。尽量探索一条两全齐美的办法。另外,毕业实习对考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参加与考研学科相近内容的毕业实习,可以增加对研领域的深入了解,增强本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对考研题目的答题有一定的帮助,因为现在的考研试题一般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需要应试同学对学科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对待提前到就业单位上班的问题

针对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形势,对于毕业生提前到就业单位边实习边进行双方选择的问题不能一律禁止,对待这个问题的原则是要从方法上着手,尝试在就业单位设立导师,探索一条学校导师与就业单位导师联合共同指导模式,即要求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与校方的指导老师共同拟定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实施。特别是加强就业单位导师与学校导师的对接模式,论文选题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共同联手来提高农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效果与毕业论文质量。

4.鼓励和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应用性内容研究

选题内容向应用理论或应用技术研究转型,探索拓宽知识面、增加系统性的选题思路,避免太深、面太窄、实践应用性不强的的选题内容,提高学生毕业后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在这方面,本研究团队在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也做了新的尝试,以应用研究为主,注重设计系统性强、内容涉及面较宽的题目。通过尝试,感觉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已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把这些想法与创新的方法进行总结集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并在本科生实习中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另外,考虑到作物生长的周期性问题,已尝试从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暑假期间开始安排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内容实施,在第七学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参与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这样同学在毕业实习中可经历作物的全生长周期,使实习内容做到系统化。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例5

本报讯(记者 汪玲)记者昨日获悉,四川农业大学日前启动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与四川大学不同,川农大加强了本科毕业生的论文程序,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和研究生一致。这个要求引发了不少大学生的争议,认为此举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四川农业大学日前下发文件,对目前尚在大三的学生的论文工作进行了提前部署。据悉,从2007届毕业生开始,该校将加大毕业生论文的管理力度,通过增加环节、保证师资等措施,强调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按照要求,2011年将离校的2007届学生,毕业论文必须经过“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答辩”、“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等四个大环节。和原来的毕业生论文程序相比,增加了答辩环节。开题答辩要求每组必须有4位老师在场,组长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学生答辩时间不少于15分钟。

“本科生毕业论文被质疑,并不是论文本身的错,而是管理环节的问题。”川农大副校长杨文钰表示,要保证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防止抄袭,可以通过论文开题和写作过程中增加管理环节来实现。

此举在学生中引起了争议,不少人担心这样严格的程序会增加负担,“又要实习、又要写论文,还要找工作,哪来的时间呢?”对此,该校要求2007届学生从第5学期第13周(2009年11月23~29日)就开始开题的相关准备工作,第6学期第3周前完成开题报告撰写。第7学期第11~18周(2010年11、12月)开始论文答辩,每个学生报告和答辩时间不少于15分钟。杨文钰表示,由于在时间上进行了调整,因此,即使增加了环节,毕业论文也不会增加毕业生的负担。他认为,社会不用把毕业论文看得过于神圣。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30-03

在本科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检验,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体现[1]。因此,尽管毕业论文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2-3],如:时间安排不合理、选题创新性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指导不够到位、场地、经费严重不足、论文质量下滑[4-6]等等,也不宜废除[7],只能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大幅度改革,完善方案,科学的解决存在问题,才能不断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农科专业受专业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影响,试验周期长、实践计划安排难度大,费用高见效较慢,不同课题(如小麦、玉米、棉花、中药材、果树、花卉和各类蔬菜)难以在同一时段实施,加之实习经费及实习场地的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农科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和论文质量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简述了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在这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为进一步完善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建立论文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整本科教学计划中关于毕业论文的安排及思考

原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多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主要考虑到所有的专业课第七学期才能学完,学过专业课后,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指导,掌握了基本实验方法,才有可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实验,这种安排从理论上讲也比较合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实验周期较长的问题,只好把与种植有关的毕业论文提前一学期开题,其他专业或室内实验仍在第八学期进行。第八学期学生就业压力远大于毕业压力,学生认为论文可以将就而就业不能将就[8],所以论文质量下滑在所难免。

在当今新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想保证论文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就要对现存管理及教学环节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环节的体制改革,合理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将毕业论文环节渗透到专业教学实践中去。按照这种思路,在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农科学院将所有专业课在第六学期全部结束,第七学期安排综合实习或科研训练,第八学期做毕业论文。这样安排学生可以从第六学期暑假开始选择留校或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一来拉长了论文实验时间,同时给学生留下考研复习与联系就业较大的时间自主空间,从根本上避免了考研与实习、实习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冲突,确保理论教学质量和毕业论文的时间。

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实施方案

新的本科毕业论文实施方案,是从第六学期开始,经师生双向选择选定导师,第六学期3月开题,第六学期4月至第八学期实施,根据课题类型及作物种类,师生自定实验开始时间和进度,第八学期3月统一中检(实验基本完成为中检合格),第八学期6月初答辩。这样的实施方案比较切合农业类专业特点,照顾到各种实验的差异性,便于适时开展研究。部分室内分析任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考研面试或就业灵活安排在第七学期寒假或第八学期初进行。第八学期毕业论文工作以补充实验、资料整理和撰写论文为主,时间足以保证。这样的安排,在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上,较好兼顾了毕业生的考研和就业。

三、强化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例7

毕业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格式总改不对老师不让过怎么办?内蒙古财经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格式的具体要求求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模版word版的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谁有?求毕业论文格式,平面设计专业我想要一个实用《毕业论文》格式,我要套论文用的用的,越快越好?能给吗?请问哪位知道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格式?还有脚注有什么特别要求?请求2011最新格式物流管理毕业论文顺序:中央电大毕业论文题目→目录→有人教教我大学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房地产营销的毕业论文设计,包括开题报告什么的,怎么写,给发了我给大学生毕业论文2年了,格式熟练,去年写了几百篇基本都过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啊?还有论文的格式什么,我都不懂啊,求各位江西师大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具体是怎样的?毕业论文具体格式是怎么样的,有关环保的毕业论文范文有吗?

哪位大哥知道四川农业大学的毕业论文格式,.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例8

农学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学科门类之一,根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颁布),农学学科门类下设8个一级学科、23个二级学科。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科研机构)农学专业毕业研究生为18000余人(本文将农学学科门类下全部一级或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统称为农学研究生);这些毕业生是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行业创新的重要生力军。本文以教育部直属涉农研究生培养高校为对象,通过对这些高校正式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的分析,试图对农学研究生创业情况开展初步研究。

一、数据来源

根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颁布)中农学学科专业列表,从中选取开设农学一级学科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共计12所(不含个别开设农学研究生二级学科或专业方向的高校)。在这些高校中,以农学学科专业为基础或主体的高等农业院校有6所,并多以农学一级学科设置多个农科专业院系,农学研究生招生数量大;含有一个及以上培养研究生的农学一级或二级学科专业的高校有6所,这些高校多是综合性大学,因为院校合并的原因设置有数量不多的农科院系,招收农学研究生数量相对较少。这12所高校全部为211高校,其中985院校为6所,有8所建有研究生院(见表1)。根据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这12所高校基本上包揽了农学一级学科评估得分排名的前3名(见表2)。因此,可以说这些高校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农学研究生培养的最高水平。根据2015年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统计,上述12所高校2015年农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含博士、硕士)达到6900余人(见表3)。通过进一步查阅高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以发现,这些高校均正式公布了本校农学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从各校情况来看,农学研究生就业率相对略高于研究生整体就业率。

二、农学研究生创业基本情况

从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12所高校对于学生创业情况均有所介绍,但详略不一。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江南大学介绍了毕业生创业的基本做法,但没有学生创业的具体数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给出了情况介绍,但没有分层次、分专业的数据。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报告中列出了本科生、研究生创业的具体数据。从参与创业学生人数来看,浙江大学参与创业的学生比例最高,其中研究生创业人数为37人,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0.65%;本科生46人,占全校毕业本科生总数的0.88%。其次为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创业人数20人,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0.39%;本科生8人,占全校毕业本科生总数的0.24%。再次为华中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有5名研究生创业,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0.29%;22名本科生创业,占毕业本科生总数的0.51%。南京农业大学分别有3名研究生、4名本科生创业,均占毕业生总数的0.1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上述高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人数少,占毕业生总数比例相对偏小;本科生自主创业比例要略高于研究生。具体到农学研究生,华中农业大学有3人、上海交通大学有2人、南京农业大学有1人自主创业,占本校毕业研究生比例更低。从研究生创办企业情况来看,研究生选择创业项目和创办企业与其所学专业及高校所在地域的关联性都很高,同时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影响。在2015年3月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受这一国家战略吸引,研究生创业的普遍趋势是围绕互联网开展,或者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创造新的企业和模式。如根据浙江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该校学生创业企业以互联网型企业为主。就各校农学研究生创业而言,各高校明确的有6个农学研究生•21•第5期创业项目。其中,华中农业大学有3名毕业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畜牧行业创业,2人开展土鸡养殖,1人开展水产养殖;上海交通大学的2名农学研究生,依托学科和科研优势,着眼于大城市绿化、美化需求,创办了2家城市绿化工程公司,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南京农业大学园艺专业2015届硕士毕业生王储,成立南京青藤农业科技公司,创业事迹得到部级媒体《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

三、农学研究生创业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毕业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大,研究生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而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就业就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必要选择。尽管国家层面对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创业的支持政策越来越完善,社会对于创业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创业比例还很低。签约就业仍然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刘红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目前研究生创业表现为创业总数少、科技创业比例低、创业经验不足[1]。农学研究生的情况亦是如此。综合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参与者以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所创办企业也多属于互联网、餐饮类项目;参与创业的农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要远低于上述专业,毕业生创业涉及农业行业的项目更少。农学研究生创业主要受到农业行业创业风险大、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起步晚和农学研究生专业性强三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一)从创业市场角度来看,创业过程的不可控因素多

农业行业创业需求资金量大、风险大,投资见效慢,回报周期长,这是制约研究生进入农业行业创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和支持发展现代农业,但进入现代农业领域的投资需求大、资金缺口也大。这种大额资金是刚毕业就开展创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所无力承担的,限制了毕业生进入农业行业创业的意愿和信心。以2015年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在各省和各高校推荐参加全国金奖大赛的100组项目中,仅有8组农业相关创业项目;在最后获得金奖的30组项目中,没有真正的农业行业创业项目,仅有武汉大学的“卫星大数据农业遥感分析平台”项目属于农业行业相关创业项目(数据来源于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外公布资料)。另外,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校在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列出的28家毕业生创办公司中,信息类公司达到13家,其次为广告传媒类4家。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多以资金需求量压力小、投资见效快的信息、教育、广告等项目为代表,农业项目并不受到毕业生和创业资金的热衷。

(二)从高校创业教育角度来看,创业支持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创业教育理念,还是创业教育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创业实践活动的层次都需要提高。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源于世界创业教育潮流的启示和国内高校扩招后就业压力增加的现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催生了创业教育的浪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界定为使毕业生成为“求职者”和“新的工作岗位创造者”。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在1999年1月我国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正式将创业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背景和现实驱动下,创业教育才逐渐在我国高校兴起。自2010年5月以来,教育部先后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但是从创业教育的效果有待考察。徐小洲等研究指出,目前大学生创业率与成功率都不理想,这与高校创业教育有效性低、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不畅、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创业环境薄弱等因素有关[2]。目前,各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本科生,大多数高校都是以本科生为主体设计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缺乏专门针对研究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活动。赵大伟研究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研究生创业教育普及面窄、受限于现有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育理论框架、校企实质性合作不紧密等[3]。

(三)从农学研究生自身角度来看,创业动机不强

我国高校农学研究生培养仍然以掌握农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研究生课程设计上以专业知识课程为主,培养环节以农学专业学术活动为主,培养过程以科研实验为主,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占据了研究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这从客观上限制了研究生创业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另外,从研究生主体来讲,基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研究生教育属于高层次的知识教育,研究生在社会上被推崇为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研究生从主观上更希望在学成后从事具有知识创造与管理属性的高等教育岗位和专门技术性岗位类别的工作,而对更具市场属性的创业行为缺乏积极性,创业动机不强。根据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等单位联合的《中国城市创业指数(2015)报告》,创业者中研究生的比例仅仅为2.9%,而本科生、大学专科、高中及以下的创业者比例分别占据46.9%、24.5%、25.7%,创业者中研究生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类别学生。

四、提升农学研究生创业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旨在于学术型人才培养,注重研究生的专业教育和科研能力,并以为称量标准。在教育观念上,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造成研究生研究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弱[4]。这种情况在农学研究生教育中也普遍存在。推进研究生创业教育,首先要从教育观念层面入手,从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从研究训练向以研究为基础的创新训练转变,从单一学科培养向跨学科培养转变,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复合能力、创新能力和面向市场的科技转化能力。以全球领先的美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改革为例,以促进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正在成为美国研究生主要发展趋势[5]。

(二)优化课程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调整与改革的根本依托。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有效载体。创业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通常将创业教育课程按照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课程、面向有创业意愿的专门课程和面向创业实践的活动课程三个层次。由于广大研究生在就读本科期间已经接触了基本的创业通识教育内容,对创业基本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并且农学研究生就读期间往往跟随导师做课题,大都拥有一定的论文或专利成果,因此,农学研究生创业课程设置应在继续开展面向全体研究生的更高层次的创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设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有创业意愿的研究生提供创投导师和创业导师的指导,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特色活动性课程,帮助他们将所学专业知识、所形成的论文专利转化为科技成果,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和产业化实现创业。上海交通大学于2010年成立了创业学院,开设创业机会与识别、投资风险与控制、创业计划书写作等11门课程,同时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6]。学校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分别选择休学创业两年和一年,休学创业期间,可享受学校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持服务。创业课程建设与配套创业政策形成合力,效果良好。

(三)强化实践锻炼,完善创业指导服务

根据一项对浙江大学文科、理科、工科和农科的802名在校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农科研究生的创业意愿最高,对创业指导的需求最为迫切。因此,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农学研究生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寻找和发现合适的创业机会,降低他们的创业风险[7]。在将创业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础上,高校可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研究生创业指导教师建设,通过举办创业实践大赛等形式为研究生搭建项目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引入社会创投资金,为研究生创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

(四)提升人文素养,塑造健全创业人格

美国百森商学院著名创业专家Timmons教授指出,创业过程是一个高度的动态过程,其中,商机、资源、创业团队是创业过程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必须具备善于学习、从容应对逆境的品质,具有高超的创造、领导和沟通能力,具有柔性和韧性,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8]。因此,高校在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文化传统,积极开展人文讲座,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心理体验,从而将研究生从过窄的专业训练、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管理中解放出来,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9-10]。

参考文献:

[1]刘红斌,杨志群,陈丽冰.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高教探索[J].高教探索,2014,(3):119-122.

[2]徐小洲.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5-48.

[3]赵大伟.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36-38.

[4]王琳,刘秀江.研究生创业教育:含义、价值与实施策略[J].中国冶金教育,2014,(6):78-81.

[5]周文辉,陆晓雨.“TI:GER”项目———美国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新探索[J].江苏高教,2014,(1):91-94.

[6]耿道来.上海交通大学整体布局创新创业教育[EB/OL].(2015-06-09)[2016-12-15].

[7]谢红梅.研究生创业倾向与创业需求分析———基于浙江大学的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48-51.

[8]董保宝,葛宝山.经典创业模型回顾与比较[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19-20.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例9

一、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学校农学专业概述

农学专业是华南农业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专业实力不断提高,其中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和生态学科被列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广东省的重点专业。

2.农学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2001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桂权教授提出,要结合当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趋势,为农学专业设立更为细致的方向,在专业下设立了三个方向,即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农业生物技术方向。每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同时实施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措施。

在各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课程相同,涉及通识课及专业课,即农学专业要求每一位学生具有扎实的农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上总体呈现大同小异的特点。

在技能方面,农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进行作物高产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种、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产品经营管理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课比重,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建立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2)导师制培养方式。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相关文件规定,农学专业学生大二即启用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试验及毕业论文,每位学生选择导师一般是先考虑本院系内老师,若是对其他院系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亦可跨系选择导师,甚至可以跨学院跨学校选择导师。

(3)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都有着促进作用。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3年的项目审批情况来看,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已超过82项,参与人数约350人,结题率高达98%,投入金额约10万元。对比往年数据,每年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人数都在递增,在专业学习、综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农学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形势好转

《2008-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数据资料显示,农学专业就业形势逐年好转。据有关媒体报道,近两年广东省应届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农学类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5%。

经统计,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两年排在同类专业的前列,2011年农学院三个不同方向的农学专业就业率达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农学专业有5名本科毕业生因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资助而出国深造。

2.就业流向多样

调查显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在2010-2013年的就业率依次为96%、97%、97%、99%。针对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进入国企相关机构的所占比例连续三年维持在的10%左右,进入私营企业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升学深造占农学类总人数的比例依次为8%、12.2%、31.9%、23.4%,农学类专业本科生选择升学深造的人数越来越多。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学生考研的动机是为了职业发展,考研成为农学专业本科生重要的毕业去向。

3.就业对口率低

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近四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依次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专业就业的毕业生中,30%迫于家庭压力,28.3%对农业不感兴趣。

三、农学类人才培养与供需分析

1.人才供给分析

通过对2013年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发现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生在培养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农学院2013届毕业生318人,约64%的人认为影响就业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实际能力,有20%的人的认为是所学的专业,接着是计算机技能、英语能力、学校社会声誉、家庭背景等。因此,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对农学毕业生来说是就业的重要筹码。

有64%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中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24%的毕业生认为是信息严重不足。因此,多方面发展自己,增加就业技能,重视拓展就业信息,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是农学院毕业生必须考虑的。

2.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农学和过去农学有许多不同。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农学专业毕业生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端测试设备和仪器,从而能在先进的实验室里学习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平台上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

通过对吸收农学专业人才相关农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各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中考虑问题的星级指数,可看出,综合素质与学生专业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两个要素。所以,农学专业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是最大的。

四、农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开展特色培养

华南农业大学对农学专业进行整合改革后,构建了“四模块”的教学体系。因此具体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结合市场实际人才需求开展特色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毕业生反映的专业面太窄这一问题,研讨出具有广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能力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培养能在新形势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培养应该提供较多高质量的课程实践,使培养计划落到实处,使学生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课程或学习平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除专业技能外的其他综合能力。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日趋严重,因此应对施教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通过设立论坛演讲答辩、讨论解析、师生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提高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

3.推动校企交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性

从企业一线岗位的优秀人员中聘请、聘用一部分流动师资,这些优秀的工作人员相对于长时间待在学校“编制”内的教师有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传授给学生更贴近实际的管理、营销手段。两种师资相结合,既能保证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根据农学类人才的特点,利用本校本地区学科与教学优势,学校可以开展与动植物生产、电子商务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相关的特色创业培训。在国家农业创业政策、农业市场环境分析及生产技术环节上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

五、对其他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新农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华南农业大学调整了农学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在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上多次进行创新,形成了较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课程设置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入统筹起来。

通过建立教学和就业实习基地,适度、适量地增设研究型课程与实践型课程,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并强化了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同时,华南农业大学还聘请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授栽培、育种等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

2.优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企业及学校双方注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不仅限于毕业实习,部分课程实习亦可在企业完成。首先,整个农业行业的企业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也能提前发掘适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决人才缺口问题。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农学专业学生培养除了依靠专业知识教学外,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也起着推动作用。一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同时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不仅能巩固农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

[2]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刘圆,陈霄.近两年广东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N].羊城晚报,2014-11-09.

[4]朱冬莲.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农学本科毕业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27

Impact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on the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 Employment Competition

ZHENG Ting-yi, HUNAG Ze-wen, XIANG An-qia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Abstract: Recent years, graduates from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an increasingly fierc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Among th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tudents, agricultural research activities play a most important role. The several main activitie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for students on campus include participating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directly participating in the tutor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working on thesis according to tutors’ research projects. Having agricultural research activities help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tudents enrich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rengthen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promote their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lift their teamwork capacity, improve their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so on. Thus, agricultural research activities benefi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as well enhance their ability of occupational self-direc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graduate; ability in employment competition; impact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年代的结束,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遵循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1]。农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受到社会资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现今,由于我国农业高校的盲目扩招、高校教育改革不能及时跟进、教学培养方式不合理、师资力量缺乏等,导致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如专业知识欠缺、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创新性思维较低、沟通能力缺乏等,致使较多农业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断下降。

因此,农业高校毕业生要在招聘市场中拥有一定的竞争能力,首要的任务是要把自身培养成为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产品”。在农业高校中,农业科学研究是培养创新型农业人才的重要手段,是“打造”高质量人才“产品”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有利于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升沟通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缩小进入社会的适应差距,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自主性。由此可知,农业科研是农业高校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对农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具有重大的影响。

1 农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2010年逾63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挑战[2],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农业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攀升,而社会上每年所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并没有随之增长,导致人才市场上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状态,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突显,农业高校毕业生的体现更为明显。虽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社会上所能提供的农业岗位非常有限,且专业性较强,导致了我国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差距越来越大,农业高校学生就业面临很大的竞争。

此外,农业高校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下降,不能达到社会所需之人才标准,越来越多的企业抱怨找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很多地区、单位的招聘计划都未能招满[2],出现了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共存的矛盾现象。农业高校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知识运用较少;基础实践能力较差,理论知识转化能力不高;创新性思维较弱,知识扩展能力欠缺;沟通能力不足,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团队合作能力缺乏,责任意识不高等。

2 影响农业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

影响农业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人才供给与需求方面。在人才需求方面,就工作数量而言,农业类单位的工作岗位增长缓慢且有限,与农业高校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形成强烈的反差。此外,从就业结构而言,存在着大量农业大学生不愿从事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存在众多农业高校大学生因能力不足而难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在人才供给方面,核心问题在于农业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由知识、技能、社会资源、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组成的综合素质的水平较低。现今,综合素质能力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核心影响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农业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需求人才能力的重心上移,使得就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满足企业的需求成为了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自身素质过硬,即使没有较好的社会关系,用人单位也很乐意接收[3]。

3 农业高校大学生参与科研的主要方式

3.1 参与课外的农业科研活动

农业高校学生参与课外农业科研活动的方式较多,主要的方式为在老师的指导下组建科研小团队,申请相关的科研课题。在进行科研活动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阅读相关的理论知识,共同撰写申请表,进行课题论证,进行科研试验,以及完成研究内容等,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科研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准确地解决。现今,农业高校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科技创新活动与大学生挑战杯活动两种。农业高校大学生在参加科研活动中可获得学校相关的基金支持,并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田、实验室、科研基地等资源进行科研活动。学生参加课外的农业科研活动,虽然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但其组建的科研小团队拥有较大的活动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学生在进行农业科研活动过程中受到的束缚较少,扩大了科研活动的创新空间,有利于学生自身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3.2 参加教师的农业科研项目

学生参与教师的农业科研项目是农业高校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学生与老师进行科研交流的常见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教师主持的农业科研活动,让学生承担科研项目中的部分研究内容,能够使学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相关科研工作,促进学生对科研活动具体操作流程的认识,开阔视野、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3.3 毕业论文与教师农业科研相结合

农业高校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每个导师负责指导数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因此,把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农业科研结合起来,既有利于老师对学生论文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又有利于学生利用撰写论文的机会参加相关的科研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又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

4 农业科研对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现代农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学校、家庭等外因的影响,又有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综合素质能力等内因的影响。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个人因素是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对自身的就业有直接、重要的影响。综合素质是农业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重要的个人内因之一,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关键的作用。人才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毕业生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4]。农业科研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学生个人方面看,农业科研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创新性思维,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沟通能力等,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社会需求方面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科研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很多教学、科研单位,甚至一些外企公司,在招聘大学生时不光注重学习成绩,而且很在意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5]。农业科研活动对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 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工作人员理论知识的丰富与否,对工作完成的效率、质量等有重要的影响。此外,农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行业,需要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因此,用人单位对招聘对象,特别是应届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重视,对理论知识丰富的毕业生有较大的兴趣。由此可知,农业高校大学生要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本要素。

农业科研活动是农业高校学生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水平进一步了解,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有利于毕业生突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优势,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标准的农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农业高校学生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必须要对其研究项目内的理论知识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并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及吸收。其次,学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对科研试验的相关理论知识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要利用理论知识支撑科研试验,使得学生能够在科研试验的过程中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再次,农业科学研究活动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较广,因此,学生在进行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科内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通过科研活动提高自身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另外,老师在科研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程的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吸收。

4.2 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农业是一门和生产密切相关的应用型行业,因此,农业用人单位要求农业高校毕业生要具备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重要体现方式,实践活动的开展与社会单位的工作极为相似,实践能力的高低可作为毕业生工作能力高低的重要参考标准。由此可知,实践动手能力是农业高校学生就业能力中最为直接的、外显的竞争力,具有相关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的学生会比缺乏实践锻炼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喜爱。

农业科研活动是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经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为主要方式,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成现实,以符合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需求。其次,实践动手能力是农业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业高校学生农业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资本,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农业高校科研技术活动通过让学生申请科研项目、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学生可利用农业高校的农业试验田、实验室等进行科学研究,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独自开展试验科研,有助于学生对实验操作流程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相关科研器材、设备的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理论知识转化能力等。

4.3 提升创新能力与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人才类型之一。创新型人才可作为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到企业当中,不但可促进企业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推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人才类型。因此,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农业高校毕业生很受农业企业的青睐。此外,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农业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就业竞争力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填鸭式的理论教学,并不能有助于农业高校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农业高校科学研究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并对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工作,能够对已拥有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巩固,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可对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创新,以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此外,科研活动与教学实验最大的不同之处为,教学实验是学生按照书本或老师已设定好的步骤进行操作,没有独立自主思考的空间,而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地进行相关的科研操作,可以在总结相关科研操作步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更新过时的操作步骤,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可独立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解决,并可提出多种新的解决方式,能够锻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提高。

4.4 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用人单位是一个组织架构较为完善的组织,要求单位内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团体合作的能力,因此,团队合作能力是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能力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另外,在团队能力中体现的责任感是完成工作、达到目标的重要驱动力,在团队合作能力层面,企业最看重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责任感,是否有为团队服务与奉献的精神[6]。因此,拥有团队合作能力的大学生的责任感较强,比较受到用人单位的喜爱,就业竞争力较高。

农业科研是培养农业高校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能使自身的团队意识、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等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农业科研活动是一种团队性的活动,参与人数较多。在科研活动中,各参与人员的分工较为明确,分别负责科研工作的某一部分,并且各部分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因此,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让学生感觉到其是团队中的组成分子,感到自身在科研团队中的工作对科研项目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感。

4.5 提高个人沟通能力

单位是由众多人组成的组织,工作人员要融入到单位之中就必须拥有积极的沟通能力,因此,企业对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最为看重[6]。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之时,希望大学生拥有能清晰有条理地陈述自身思想、观点,以及传达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希望大学生能够迅速精确地把握交谈的重点或核心要素。因此,大学生沟通能力的高低,对其就业竞争力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与农业科研是农业高校学生提高个人沟通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农业科研团队中,每个人都需要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对自身的研究进度、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不定时地进行汇报。因此,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用词的精确程度等,力求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在听取别人报告时,可训练自身把握他人传达核心信息的捕捉能力以及准确程度。因此,农业科研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积极主动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肖力华.大学生择业准备与择业指导全程化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2003,2(7):71-73.

[2] 阮影芙.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8):30-31.

[3] 王金梅.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与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