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学专业模板(10篇)

时间:2022-11-27 01:37:38

农学专业

农学专业例1

中国

谁说农民只有起早摸黑、乡间劳作的命?现代农业也要求新农民坐在办公室里搞研究,做实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较完善的现代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能从事设施农业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产品制造、产业开发、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有较宽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校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设施设计、制造和安装、设施环境调控、传感与测试技术和工程、种苗工厂化生产、设施作物栽培和育种、设施农业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农业设施设计、管理和设施作物栽培、管理、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苗繁育、设施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举例来说,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除了如何选择农作物的育种品种外,对大棚的设计、制作以及棚内的管理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就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子所要面临的挑战。

目前,全国有多所高校开设有此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不如想象一下,四年后从象牙塔里出来的你,看到自己设计的大棚里长出丰硕的果实,一定是另一番滋味吧。

农学(农产品安全与贸易方向)

绿色食品——这个词想必大家近几年听得够多了吧,这年头流行的不是吃好吃贵,而是吃健康,人们对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尤为关注。这里提到的专业——农学(农产品安全与贸易方向)就是跟这种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

从专业性上讲,此专业是为适应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与农业国际贸易的新动向而设立的,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分析、农产品安全与评价、农业贸易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准则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安全可靠的产品是很受市场青睐的,而且这个专业的名字中,“安全”与“贸易”的结合很有意思:通过了安全检查的农产品通过贸易、市场,从而能迅速转化成经济利益。该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除了现代生物技术、农业生态学、农产品质量标准与管理、生物安全及转基因产品检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等农产品安全类课程,还有诸如市场营销学、wto农业规则与国际农机农产品法规、国际贸易等有关贸易类课程。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能在政府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评价、农产品国际贸易、教学及科研等工作。

林产化工

林产化工也属于农学的范畴,但林产化工专业颁发的是工学学士的学位。本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备树木及林特产品的化学组成、性质、化学转化和化学工程的知识,能在林产化工、精细化工、制浆造纸、化学工业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从事林产化工的生产、设计、产品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近年来,我国林产化学工业发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林产化学工业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发展林产化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林产化工产业的发展,将林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化学品和生物质材料等,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依靠高新技术实现林产资源的精、深加工与利用,提高森林资源特别是非木质林产资源的附加值,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

因为涉及到化工,所以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天然产物化学、林特产品化学组成性质及转化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林产化工生产工艺设计、设备选型和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分析检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主要林产品化学加工与生物化学加工工艺流程、设备设计、新产品研究开发、生产过程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目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都开设有此专业。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2009年9月,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中播出的《22岁大学毕业生一年收入百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主人公展肖华(女)经营着一个面积达一千多亩的葡萄种植园,每年收入达百万。她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但是为了做一件爷爷、父亲都没能做成的事情——种植酿酒葡萄,她在大学期间以及毕业后,苦苦钻研农业知识,特别是关于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方面的书籍。如今,她成功了,现在的她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企业家,是新农民的杰出代表。据说她现在有个更大的目标:酿造自己的葡萄酒。

农学专业例2

以《复种》一节为例,不少教师都是这样进入新课教学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今天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专题,对复种进行研究……”如此导入的目的在于要简单明了、直奔主题。然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后续内容复种、轮种、连种等知识恰恰是以前面耕种制度、作物布局作为基础的,没有对已学知识的衔接性进行复习,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新知识时显得思维缓慢、问题重重,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新知识。由此可见,简单明了的直接导入法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选择,否则就可能让学生辛辛苦苦一节课却收获无几。

(二)教学内容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

我曾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内容是《棉花田间管理》,教师在讲述“化促化控,以促为主”时忽视了学生《土壤与肥料》课程教学的滞后,使得学生对为何要保持氮肥和磷肥的足量这个问题,听得似懂非懂。我觉得该教师其他环节的设计还是不错的,整个教学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设计“化促化控,以促为主”这一部分内容时,没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致使学生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其实,教师只需要将氮肥和磷肥对于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稍加阐述就可使教学更加完美。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制约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不少教师仍然坚持“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仍然一味地灌、不停地讲,根本不注意学生的反映与变化,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可想而知了。比如,有些教师认为《农村社会基础》内容是固定的,没必要展开,只要教师划出条条框框,学生像小学生背古诗一般地背下来即可。于是整节课除了教师自问自答地说,就是学生摇头晃脑地背,根本见不到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结果学生是这节课的内容记住了,上节课的内容却又忘记了。如果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再结合案例深入分析和讲解,学生则能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四)教材内容或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水平

从教学实际来看,所谓的中职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实际上就是大学农学专业教材的“精编本”,其中的一些内容或教学目标脱离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存在严重的拔高现象。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教材内容的选择有待进一步完善。

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的中职农学类专业大多不开设中职化学课程和中职生物课程,中职学生又多是初中的待进生,理化成绩较差,但是中职农学专业教材的内容选择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如《土壤与肥料》整套教材根本就没有对初中化学教材的复习和提高,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迷惑不断。对于学习积极的学生还好一些,他们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通过百度或图书馆弥补化学和生物知识的不足。对于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则不然,他们懒得学习,听不懂正好有借口不听课了。

2.教学目标过度拔高。

有一次我听一位教师讲授遗传育种的相关知识,教师大篇幅地讲解“基因表达学说”,结果由于学生欠缺遗传学的知识而使学生毫无所获。

(五)教学评价机制滞后

受当前社会大环境影响,中职农学专业仍然是以升学为主,一切评价指标都最终指向了对口本科的升学人数,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只是走过场。这种评价模式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严重违背了中职教育的根本原则,所造就的只是些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职”的学生。

二、中职农学专业教学的对策

(一)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当前的时代已经非同以往,我国的用工荒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工业上,涉农产业同样需要大量谙熟现代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中职学校农学专业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因材施教,技能至上,力避唯分是论的错误做法。因此,想做好中职农学专业教学,就必须首先要通过各种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教师在勇于实践和不断付出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工作导向教学法等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

(二)丰富教材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个性化

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个性化、专门化人才是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材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中职农学专业的教材多是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参考各版本教材编写而成,各课程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我认为,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到学生农学专业素养的成长过程,不同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做到有序衔接,最好能做到不同课程同步教学,以使学生的专业成长过程更加完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各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共同参加,对所有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做以归纳,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教学进度,然后再依据教学进度编写教材或教案。另外,针对中职学生化学基础差的情况,在必要时可将学习时需要用到的化学知识以“附录”“爱心小贴士”的形式出现在课本或教室的知识专栏当中。

农学专业例3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农学专业例4

(一)实验实训条件

农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校是否具备实现培养目标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条件,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本保证。各专业只有具备相应的实验实训设备和设施条件,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所需的人才,实验实训条件的具体情况见表5、表6。在烟草栽培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和设施农业技术3个专业中,校内的实验实训条件基本能满足相关专业实验教学的要求;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烟草栽培技术有实训基地6个,而种子生产与经营和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分别只有3个和4个(表6),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当特别注重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二)办学历史

办学历史是一所学校及其骨干专业形成办学特色的基础。一所学校及其骨干专业的发展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几代人创造和积累的丰富而宝贵的办学经验的体现,学校在发展中逐步积累的一些值得珍视的宝贵经验,为学校及其骨干专业在更高起点上实施办学奠定了基础。农学类专业在高等农业职业院校中在办学历史、专业水平、教学资源、教学质量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从表7中看出:在烟草栽培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和设施农业技术3个农学类专业中,烟草栽培技术专业从中专时代就开始办学,中专办学16年,办班25个,培养烟草中等技术人才1 000人,升格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后,办学历史11年,办班28个,培养烟草中等技术人才1 120人,总计办学历史27年,这也是我校烟草栽培技术专业办学成效好的原因之一;而种子生产与经营和设施农业技术2个专业的办学历史只有7年左右,办学时间相对较短,目前只培养人才90~200人,办学效益相对较差。

(三)专业主干课程开设情况

农业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整合专业课程,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合并、调整,逐步形成特色明显的模块教学模式[7]。从烟草栽培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和设施农业技术3个农学类专业的课程总体设置来看(表8),基础课程基本相似,每个专业只有4~5门的专业课程突出专业特色。集中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学知识的宽覆盖面和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四)毕业生技能鉴定情况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资格证书能促进劳动力就业,提高员工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此,各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需要进行技术等级考核的职业(工种),都应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从烟草栽培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和设施农业技术3个农学类专业近两年毕业生的职业技能鉴定情况来看:各专业相关工种鉴定的通过率均达90%以上,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技能大多数都达到实际工作能力的水平。

(五)办学效益

如何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降低办学成本,以最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终培养出最多数量和最高质量的毕业生,提高办学效益,是高职学院发展的重要课题。农学类专业的办学效益最直接体现在招生人数和毕业生就业方面。从烟草栽培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和设施农业技术3个农学类专业最近6年的办学规模来看(表9),招生平均报到人数分别为135人、25人和15人,平均毕业人数分别为157人、24人和14人。3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在80.0%以上。同时,烟草栽培技术专业的办学效益最高,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次之,而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办学效益最低。由于烟草栽培技术专业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办学历史等方面有较好的条件,办学特色鲜明,所以办学效益好,而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效益相对较低。

二、讨论与小结

(一)师资问题

办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农学类专业办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而最关键的方面是师资队伍建设,没有优质的师资队伍,学校的基础建设只能是没有灵气的摆设[11]。农业高职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支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6]。从我校农学类专业的师资力量来看:教师的起始学历是一个基础性问题。为此,把好教师的入门学历关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前提。

(二)实验实训条件问题

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农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校是否具备实现培养目标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条件和实验实训条件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本保证,也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8]。从我校农学类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来看,实践教学条件最好的是烟草栽培技术专业,而种子生产与经营和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实训条件较为薄弱,这是我校今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三)办学历史问题

办学历史是一个专业形成办学特色的基础,任何学校优势专业的发展都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几代人创造和积累的丰富而宝贵办学经验的体现,是专业在更高起点上实施办学的基础[9]。办学历史对一个专业的发展和特色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四)主干课程设置及学生技能考核方面的问题

农业高职学院的课程设置集中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教学知识的宽覆盖面和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先进性。专业课程及其相应的实践教学要为学生的技能考核服务,为步入社会从业服务[10]。从我校烟草栽培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和设施农业技术3个农学类专业的课程总体设置来看,集中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

农学专业例5

专业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利用英语这一工具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提高写作能力,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生毕业后无论在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工作,只要从事科技开发或研究工作,就可能需要查阅相关的英文资料,学生在不同时期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和要求也不同。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完本课程之后能够在阅读、翻译本专业各种体裁的英文文献方面有所提高。对本科生而言,需要初步具备对学术性文章摘要的翻译和写作能力;对研究生而言,不仅要能够用英语进行一般性研究或调查报告以及完整学术论文的写作,还要具备口头交流、演讲和书信交流的能力。如果把专业英语的教学仅局限于专业阅读和笔头翻译,则有失偏颇。

1 专业英语的特征

专业英语课的开设多在大学三年级或者四年级,这时学生已经修完了普通英语,应及时巩固,因为这时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还不牢,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存在就此放弃英语学习的念头。此外,从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课,学生开始接触专业术语(大部分注有英文),英语学习逐步向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以及写作专业文章过渡,使学习英语和学习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如果专业英语教师局限于用英语读原文、中文讲解词汇和语法、中文翻译课文、中文讲解难点,这样很难与基础英语区分开。而且,学习好专业英语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

2 农科专业英语教学师资构成特点

学生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概括地说,专业英语按照字面意思就是“专业+英语”,可理解为专业在先,英语在后或者二者并重,因此农科专业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农学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宽广的知识面,对作物遗传、育种、栽培耕作、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和推广、植物化学保护、生理生化、农产品加工等学科中的某一领域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并对其他学科也有适当的知识积累[1]。教师不仅要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研究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如标志绿色革命成就的矮秆小麦的育成、杂交稻的育成)以及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如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粮食安全等),还要具备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的能力。目前以科研和教学并重型的农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师的的现状是:部分专业英语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英语能力和专业素质,但是在英语听说和教学方法上与基础英语专业教师可能存在差距,如发音不够标准,不能完全进行全英文教学;有些教师可能有短期出国留学的经历,现身说法对专业英语授课可能会有所帮助,但要用流利的英语上课还有待提高;少部分教师虽有长期的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具备很好的专业功底和流利的英语,但是由于没有或者很少受过基础英语教学的专门培训,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专业英语教师虽然能够比较娴熟地用英语进行学术性论文的写作,但是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却受到限制。

鉴于以上情况,部分学者建议选送英语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到国外学习,接受专门的语言培训,学习先进国家本专业的教材,掌握该专业的最新国际动态[2]。虽然这项建议理论上可行,但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限制,实际可操作性较小。专业英语教学起步较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晚,许多农科院校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也不及基础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因此对于大部分农科院校专业英语的授课来说,短期内难以找到能够有效协调专业英语本身以及学生的高要求和专业英语师资配备的局限性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的矛盾,这种不协调性很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任课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和自觉学习可能是目前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

3 农科专业英语教学的内容

3.1 阅读材料的选择

现有的面向农科或生物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大多是选用国外原版专业书籍的一些文章或章节,内容比较单调陈旧,选择的课文要么过于专业和生僻,大量的专业词汇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或者所选文章与某门专业课的章节内容完全重复,学生缺乏新鲜感,难以接触到新知识。目前很难找到一本将基础英语、专业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教材。因此,许多教师建议应该尽快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统一的专业英语教材[3]。笔者认为,由于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的英语水平不同,不同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对专业和专业英语课的理解也不同,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拘泥于专门的教材。专业英语应提倡个性化教学,选择面向本科生的专业英语阅读材料时应尽量避免与专业课的重叠,既不应成为专业课某些章节的英文版,也要避免选择过于专业的研究性文献。在教师讲解之前,以80%以上学生能够读懂60%以上的内容可作为所选阅读材料难易程度的标准,而且所选内容尽可能涉及本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前沿研究热点,是专业课没有涵盖的内容。本科英语阅读材料的精选一般以浅显易懂的关于农业领域新技术、新发明或新产品的科普性文章、评论性文章(letter and comment)和综述性(review)文章为主,内容涉及介绍国内外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的成就(如green revolution,evergreen revolution等)、与农业相关的跨国大公司(Monsanto,Pioneer,Sengenta等)和国际性研究机构(如CIMMYT和IRRI等)的研发动向、当前公众关心的热点(如转基因安全、生物能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食品和粮食安全等)、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以及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作物生产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策略等[4]。此外,选择的阅读材料尽可能涵盖主要粮食作物的育种(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的结合)、耕作制度和栽培条件的改善、病虫害防治及抗逆性改善、营养健康、农产品加工、种质资源及利用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单门专业课教学不可能涵盖的。另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在难易程度上要适当拉开差距,从而进行快速阅读、精细阅读等方面的训练。专业英语课程是专业课的补充和延伸,选择阅读材料时注重内容的前瞻性、综合性和交叉性。

3.2 英汉互译和写作训练

翻译和写作不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难点,英汉互译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只有较好,没有最好。而英文写作虽有大致的规则,但写作水平因个人的英文基础、写作风格和专业背景而异,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很大的挑战。关于翻译和写作技巧,国内外有大量这方面的文献可以借鉴。虽然农科专业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翻译中的词法、句法、章法和文体的特点及翻译技巧方面可能有些欠缺,但教师可尽量提供大量的例句和相应的翻译实践,做到讲练结合,重点讲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碰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翻译所选课文、译例和练习内容最好涉及农业科学领域的多门学科。专业英语的写作技能训练应尽可能介绍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性原则、科技论文的构成要素和每个部分的写作要求。对于本科生而言,以范文为例,对科技论文的构成要素和每个部分的基本写作要求作简单的介绍,重点是掌握英文摘要翻译和写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对研究生而言,翻译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应高于本科生,至少精选不同期刊或杂志的3~5篇范文(综述性文章和研究性论文)。论文的写作顺序和具体要求因不同目标杂志而异,详细讲解英文文章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包括英文参考文献的编辑和管理(简单介绍和演示参考文献编辑管理软件如Endnote,Reference manager等),比较中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风格和习惯差异(特别是讨论部分),培养研究生独立撰写英语文章及投稿能力。此外,笔者认为个人简历和书信写作的要点也应作为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研究生英文书信来往较本科生频繁,如向作者索要英文文献、投稿时写给编辑部的cover letter、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观点和研究材料的交流、申请国外读书深造、应聘博士后职位、交流互访或者应聘外资机构等。英文书信的写作规范和技巧方面已有大量的文献和网络资源可供参考,但教师可简单介绍正式或非正式书信的范例。

3.3 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口语表达技能正式体现英语的语言功能即交际功能,该部分不论对农科专业英语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可能是一个弱项,应尽量开展适当的强化训练。对本科生而言,课堂上鼓励学生大声朗读、用英语提问和回答专业问题、上讲台讲解部分段落、偶尔邀请来自英语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或专家“客串”都是很好的训练途径。对于研究生而言,由于不同研究生可能从事的专业方向不一致,除了进行上述训练外,专业英语教师应鼓励研究生用英语就自己的论文设计思路、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本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进行口头报告(辅以多媒体),保证每堂课至少有1个研究生提供7~8 min的口头报告,每个学生选修专业英语期间至少有2~3次的锻炼机会。然后教师尽可能从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语音、语调、话语组织、流利程度、用词是否恰当以及语言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等方面进行点评,学生和教师还可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用英语进行短暂的提问和相互交流,这样既可锻炼口语,又能拓宽专业知识面。

4专业英语教学策略

据调查,多数教师在教授专业英语课时教学方法单一,只给学生讲一讲单词,然后让学生自己翻译或者老师讲解课文中的难句和长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佳,特别是在学生对专业英语理解不够和对专业知识理解不深的情况下更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主要与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背景相关,但是课堂讲解策略和授课艺术也至关重要。虽然把农科专业英语讲解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比较困难,但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式教学可以弥补这种“先天性缺陷”。例如把部分讲课活动编排得像是做游戏,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或配对,教师根据所讲内容用英语提出问题,由各组用英语抢答,采用记分制,在规定回合数后,积分最多的学生胜出,或者采用“专业英语单词接龙”、“专业知识英语大比拼”。总之,使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提问题的形式也应该多元化,如用英语讲解专业词汇(比如转基因食品的英文术语有很多种表达方式Transgenic food,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bio-engineered food等),用英语竞猜或描述专业知识点(标志绿色革命的主要成就the landmark achievements in green revolution),英汉短句互译,或者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几个专业英语关键词(如food safety and food security,climate change,conventional breeding,biotechno-logy)。让学生根据这些单词和专业知识的理解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学生们就不觉得是在做一件压抑的事,而是在争取赢得某种东西或是进行一场比赛。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选择性地将学生的表现纳入平时考核成绩,让学生感受到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此外,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这也是弥补专业课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5 参考文献

[1] 苗艳芳,李友军.农科专业英语[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农学专业例6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农学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所以,一般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进行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形式,其核心目标就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人才培养规格应主要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要素。

知识要素。人才的知识素质要素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是职专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职专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革的始发点。

能力要素。所谓技术能力是指履行岗位职责的动手能力,是任职顶岗所直接需要的实用性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在农学职业技术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工作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等几种基本能力。

素质要素。素质要素主要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等三个方面。

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与素质

(一)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现场性。现场性是强调农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应具备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

2、操作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专学生应该是技术向生产力转换的直接体现者,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实际情况表明,管理人员、工艺人员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为生源,有其优越性。

3、创新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创新性,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学术性”的体现。

4、地方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也应当体现出这一特色。回顾总结我校职业教育近20年发展的历史,主要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为社会就业服务。

(二)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

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是由人才的职业定向规定的,是把上述人才培养要求对知识、能力的概括性描述,分解为若干知识、能力模块,说明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于群众的思想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知识素质。包括工具性知识、专业性知识、相关性知识之间的占有比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发挥整体功能。

(1)工具性知识。主要指适应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前提性知识,它包括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性知识和数学、语文、计算机知识。工具性知识既是适应求职谋生的文化基础,又是终身学习、转职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

(2)专业性知识。主要指适应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本专业的常规技术知识和最新科技知识。就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而言,专业性知识分三个层次: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基础层次主要指作为中职学生应具备方面的知识;中间层次主要指就业与创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

(3)相关性知识。主要指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提升所需的相关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产业知识等,这些知识非常重要。

3、能力素质。综合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基础的,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结构特征。综合能力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

(1)核心能力,指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现场组织与技术管理的能力等。

(2)相关能力,如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业能力、信息处理与加工能力等。

农学专业例7

随着农业经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技术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中心进行重组和改造,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农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年的理论课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深入课堂听不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上不同课型的常规课、研究课和优质课。尽管每一次听课都令人振奋,但每一次听课也都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尤其是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况,觉得都不同程度地冲淡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机制滞后

职高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一直是在用学生的升学考试分数为标准,一切评价只与考取数挂钩,其教学过程的评价是“名存实亡”,只是走走过场。因为前几年该专业一直是以高职对口升学为办学宗旨,所以该专业只重视升学理论课的教学,也只存在升学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先天缺失教学过程的评价。随着该专业高职招生的萎缩,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应试教育”突然转变成了现在的“就业教育”,而我们现在沿用的仍然是过去的评价机制和标准,这就严重地背离了职业高中“就业教育”的根本原则。单一的分数评价会忽视教学过程的要求,最终造就出的只能是有结果而无过程、高分低能,因此职高农学专业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评价同样应该注重“职业化”,加重教学过程的评价,用就业需求的行业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

二、教学中注重专业实践助推理论教学

专业实践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专业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通过理论教学获得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以验证,增强感性认识,强化和巩固教学效果。通过实际观察与操作,学生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检测,找出不足,调动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田间试验,使学生学到最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点。第二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认识,真正把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热爱生产、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地学到技术,真正地了解“三农”,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三农”、勤于钻研的优良品质,为培养农村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基础。

三、教学中转变观念,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起点、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的不同,本着“立足够用、适当拓展”的原则,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兼顾大部分学生起点较低的现状,体现层次组合。在教学内容、进度上允许有弹性,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材,个个成功”的办学理念。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口升学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而就业层次的学生则着重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相应增加了专业技能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实行作业、练习的区别化。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完成相应难度的题目,做到“差的扶着走、中等的领着走、好的放开走”。

四、注重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任意拔高

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一直是用的大学“精编”浓缩教材,相当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常出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大专”化的严重拔高现象,其表现有两种形式:1、教学内容的随意提高。有一次,我听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一课,教师一开始讲述的就是机体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由于职高生这方面的内容没有作统一要求,只是作为选学,结果是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种急于求成、内容偏高的教学明显不应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教师如果能适当进行分层要求。学生的迷惑就会大大减少。学习的积极性才可能不断提高。2、教学要求过度拔高。一次,在听病理学《肿瘤》一课,教师讲肿瘤产生的机制过程时,将大学里才作要求和详细讲述的“基因表达学说”在这节内容中拓展并作为重点对待了,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阐释,由于学生没有遗传学的基础知识,结果毫无所获。

五、联系当地生产实际,开发校本教材

开设农学专业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实用性,但现在的教材系统知识讲得过多,和本地生产实践联系的内容很少,不能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学生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有能力和条件的学校和老师,应该立足当地的生产实际,开发适合当地的校本教材,这样既能满足当地生产实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职学校农学专业的发展面临众多困境,我们一线的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当中,立足当地生产实践,教学与技能两手都要硬,正确对待我们的学生,才能促进农学专业的发展。

六、农学专业课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力主要源于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本来就很枯燥的农学专业理论课,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教学中可以利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如在学习遗传知识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一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学生议论纷纷,对此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规律,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七、更新观念,实施信息化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完美结合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亮点。相对而言,农学作为传统优势学科应走在其它学科的前头。在教学手段上,应放弃传统的“在黑板上种水稻、栽果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建立农业网站为专业教学服务。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农学教学中,可以把农学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生理现象和实践操作等,若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教学,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拟其具体过程,把生理现象更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农业发展规律,充分激发求知欲望。

总之,农学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很多,还有待于我们专业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以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以实践助推理论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目的。

农学专业例8

一、互动导疑指导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导疑。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刚开始布置预习,学生不会也不习惯,布置的任务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提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并在课前经常检查,督促学生自学,使之养成预习的习惯,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二、互动解疑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其获得知识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课指导,共同解疑。

1、集中精力,专心听课

专心,是保证听课质量的重要条件。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有的是对专业课缺乏兴趣;有的则属于自控力较差;也有的是不懂劳逸结合,休息不够,因而听课疲劳。

2、因材施教,具体指导

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中的教材是确定的,而教学对象是活的。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般基础较差,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近95%以上来自农村,但大多数家庭子女都不参加生产活动。专业课若理论联系农业生产会有一定困难。学生上课觉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若理论先联系生活实际,再联系生产实践,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就有成效。所以,只有了解学生的真正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3、指导学生记好听课笔记

记好听课笔记,可以帮助思考,加强记忆,有利于课后复习,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专业课实用性强,笔者指导学生采用了书上笔记和笔记本记录的两种方式,要求学生记重点、疑点、难点,新技术、新信息,补充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三、强化记忆指导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源泉,离开记忆,学习就难以进行。指导学生了解记忆规律,把握记忆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效率。在介绍各种记忆方法的基础上,笔者着重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比较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和理解记忆法。

1、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对易混、易错的概念、原理、特性等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沙土类的供肥性是“发小苗不发老苗,有前劲无后劲”;壤土类的供肥性是“既发小苗又发老苗,肥劲稳长”;粘土类的供肥性是“发老苗不发小苗,无前劲有后劲”。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加以记忆。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指在学习和复习中,为便于记忆,将某些概念、原理、特性、方法、措施选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关键字、字母和编一些简单易懂的口诀加强记忆,如判断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必需元素的三条标准可总结为“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直接作用”12字口诀。这种记忆方法有利于把“厚书薄读”;也有利于将“薄书读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理解记忆法

要真正记住专业课的概念、原理,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四、应用指导

应用是专业课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专业课学习效果最终必须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上。为了保证学习质量,笔者

主要指导学生在应用上下功夫。

1、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要有计划性、有重点地用较长时间观察几个同学的实验操作,以点带面,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中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遏制难点进行指导,要有启发性,少示范,多启发,给学生留下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余地。

2、实训指导

实训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力手段。专业课特别强调教学生的实践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操作、自己观察、自己思考,做到了人人参与、各个投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发展技能、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评价指导

评价指导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没有总结和评价,就不可能有改进和提高。总结评价不仅应该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而且应该与整个教学过程相始相终。为此,笔者注意指导学生:一要学会评价,问问自己对所学知识到底懂不懂,能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等。二要学会始端评价。即利用单元、作业、测验对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每一次练习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评,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校正自己的作业试卷,简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三要学会实验实训评价,即每次的实验实训报告是否符合要求,结果是否符合实践与实际,自己是否能直接运用所学理论。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

互联网信息传递方式是人类一种新的、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也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网络教学能提供的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阅各种资料,获得各种新信息;指导学生利用模拟仿真实验的各种软件,使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研究,逐渐向学习者的角色转换,作为独立体,越来越多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学习。

农学专业例9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导疑。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刚开始布置预习,学生不会也不习惯,布置的任务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提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并在课前经常检查,督促学生自学,使之养成预习的习惯,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二、互动解疑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其获得知识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课指导,共同解疑。

1、集中精力,专心听课

专心,是保证听课质量的重要条件。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有的是对专业课缺乏兴趣;有的则属于自控力较差;也有的是不懂劳逸结合,休息不够,因而听课疲劳。

2、因材施教,具体指导

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中的教材是确定的,而教学对象是活的。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般基础较差,水平参差不齐,虽然近95%以上来自农村,但大多数家庭子女都不参加生产活动。专业课若理论联系农业生产会有一定困难。学生上课觉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若理论先联系生活实际,再联系生产实践,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就有成效。所以,只有了解学生的真正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3、指导学生记好听课笔记

记好听课笔记,可以帮助思考,加强记忆,有利于课后复习,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专业课实用性强,笔者指导学生采用了书上笔记和笔记本记录的两种方式,要求学生记重点、疑点、难点,新技术、新信息,补充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三、强化记忆指导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源泉,离开记忆,学习就难以进行。指导学生了解记忆规律,把握记忆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效率。在介绍各种记忆方法的基础上,笔者着重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比较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和理解记忆法。

1、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对易混、易错的概念、原理、特性等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沙土类的供肥性是“发小苗不发老苗,有前劲无后劲”;壤土类的供肥性是“既发小苗又发老苗,肥劲稳长”;粘土类的供肥性是“发老苗不发小苗,无前劲有后劲”。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加以记忆。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指在学习和复习中,为便于记忆,将某些概念、原理、特性、方法、措施选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关键字、字母和编一些简单易懂的口诀加强记忆,如判断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必需元素的三条标准可总结为“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直接作用”12字口诀。这种记忆方法有利于把“厚书薄读”;也有利于将“薄书读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理解记忆法

要真正记住专业课的概念、原理,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四、应用指导

应用是专业课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专业课学习效果最终必须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上。为了保证学习质量,笔者主要指导学生在应用上下功夫。

1、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要有计划性、有重点地用较长时间观察几个同学的实验操作,以点带面,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中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遏制难点进行指导,要有启发性,少示范,多启发,给学生留下自学和独立思考的余地。

2、实训指导

实训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力手段。专业课特别强调教学生的实践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操作、自己观察、自己思考,做到了人人参与、各个投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发展技能、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评价指导

评价指导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内容。没有总结和评价,就不可能有改进和提高。总结评价不仅应该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而且应该与整个教学过程相始相终。为此,笔者注意指导学生:一要学会评价,问问自己对所学知识到底懂不懂,能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等。二要学会始端评价。即利用单元、作业、测验对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每一次练习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评,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校正自己的作业试卷,简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三要学会实验实训评价,即每次的实验实训报告是否符合要求,结果是否符合实践与实际,自己是否能直接运用所学理论。

农学专业例10

课 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职业教育课题(重点课题),涉农专业中“行动导向与就业创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JJX11JZ009。

2012年7月,黑龙江省与教育部在京签署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提出着力培养一批“懂政策法规、会技术推广、能创业带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涉农专业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职能,使教学最大化地发挥科教支农、助农、兴农的作用,是当前涉农专业面临的重要教改课题。笔者所在学院开展涉农专业三年来,积极探索,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声誉。

一、着力提高三个认识

1.充分认识涉农专业的重要作用

务农技术是农民解决生存、生活问题,走向富足、富裕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力量。涉农专业教学对象学习目的的明确性,学习环境的客观性,决定并强调了它的开展必定要以扶农、助农、支农为中心,经过理论知识的推演,实践教学的开展,实习实训的推行,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知识体系在学生对开放、动态实践认知的基础上建构起来,想方设法促进农村学员就业、创业与扩大再生产。对全面提升农民学员的务农技能、从业素质、创业思路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充分认识涉农专业的重要意义

培育知识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给农民送技术、解疑难、办实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对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事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可谓党和政府情系“三农”、关心民生的一项德政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充分认识涉农专业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教学对象年龄层次、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经济生活状况、已有生产经营规模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以上诸多因素,决定涉农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明显特殊性。学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员拿个中专文凭,而是想通过较系统地学习,掌握实用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掌握促产增收、实实在在的农业技术,促进自家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出效益。

二、加快完善三个结合

1.教学内容与农民生产实际相结合

教学与农民生产实际紧密相关,教学内容不仅含有学员关注的基本技术而且要把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涉农专业学员的实习基地,为学员介绍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促发抱团闯市场的激情和提高效益就必须有组织上规模的想法,有力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农时,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案,使教学对生产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什么样的方法能省钱?种什么品种多打粮?养什么种猪卖高价?”以及学员在多年实际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对“疑难杂症”的“土方野路”,以及治疗“地方病”的奇招妙法,这是学员关注的焦点。教学内容与农民生产实际的结合度越高、越广,教学效果才能越好。

2.教学内容与农民意识转变相结合

对于一些农村家庭,进城务工、临时性零工的收入也算家庭主要的生活来源,而参与学习毕竟占用时间,耽误务工,影响短期内家庭收入。然而近期的家庭收入提高只是“治标”,而形成一种创业意识、掌握一种务农技术才是“治本”。在教学内容中,我们尽量搜寻身边创业致富实例或典型事迹,提高感性认识,给学员“洗脑”,从而突破农村、农民固有的保守思想,转变观念意识,让学员看到党对农村的各项政策,看到农村的美好发展前景,找到自己的发展思路,让自己对自家的创业、立业“开窍”,设想出自家生产模式规划,列出各家增收具体的“经济算式”尤为重要。

3.教学内容与农民创业就业相结合

引导农村劳动力培训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是新时期对农村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从而,涉农专业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围绕并结合农民创业就业为中心开展,突出“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认清教学并不单纯是传授农业技术,应积极主动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扩大涉及领域,重点加以阐述创业的意义、农业创业的机遇、农业产业的创业项目、农业创业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农业创业的风险防范及成功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务工准备、劳动合同、工资待遇、维权、安全、文明、道德等等,体现教学的实用价值和时代特色。实现素质就业、稳定就业。

三、努力实现三个创新

1.涉农专业教学服务农村建设的理念创新

涉农专业的性质不仅决定着学校服务农村发展的领域和产业方向,而且关系着学员将来的事业发展。涉农专业只有根据新农村发展建设的需要,广泛开展调研,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安排,设置教学内容,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涉农专业才有开办的价值。在教学理念上,必须秉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观点,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计划与校历安排,在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时数等原则范围内采取灵活的教学安排,高度重视“教学与生产指导相结合,教学与调查回访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力争科教支农落到实处达到最优化。

2.涉农专业教学推动农业生产的课程创新

对于在校常规教学,课程设置往往是按照大纲要求,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并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涉农专业,“一镇一产,一村一品”的现实状况,决定涉农课程必须务求实际,充分发挥科教支农、兴农、富农作用,体现有针对性的推动地方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惠农惠民为最终目的,打破常规,“应学员之所需,教学员之所用”。只有课程上创新,才能够达到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符合农民学员的生产需要,才能受到农民学员的广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