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中政治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1-14 06:08:04

高中政治知识

高中政治知识例1

二、结合案例进行教学,让教学更具说服力

在教学法律知识的时候,结合具体的案例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对案例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探究时,既能使法律条文更加的生动、具体,而且这些真实存在的案件又可能对法律的条文提出一定的挑战,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相关法律的认识和理解。此外,案例教学也有助于“活化”政治教材,而且还能够改革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实例引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中,能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有效地促进教学相长,为构建高效率的政治课打好坚实的基础。比如,在组织学生探究“依法办事,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利义务观”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这些知识点,教师就可以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邻里关系,特别是居民楼中上下楼层之间的相处关系。学生也举了很多这方面的真实案例,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分析等,让学生知道了依法办事的重要性:依法办事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同时也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把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权利义务观,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让学生掌握一些与自身实际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逐渐地促使学生养成遵守法律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行使权力的时候能够依法办事,自觉地去履行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的理念。

三、在实践中深化学生的法制意识与观念

学习政治知识切忌死记硬背,因为死记硬背的收获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在传授法律意识的时候,教师要寓法制教育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当中,这样不但能让政治课堂“活”起来,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选举人民代表或者模拟法庭;讨论一些关于“青少年应该如何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辩论赛;也可以让学生自编一些法制小报展评的知识竞赛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政治知识例2

政治高中必修二知识1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含义:

从起源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3、国家的性质,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 广泛性:民主主体广泛;民主权利广泛。

(2) 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7、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2) 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3) 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统治阶级的民主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

(2)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内容:

(1)突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

(2)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了;

(3)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4)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第二框题: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一、政治权利与自由

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2、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 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3)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二、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原则。

(1)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统一、二者不可分离。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3)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4)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框题: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一、政治生活中的信念:崇尚民主和法制。

二、政治生活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重要内容

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机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最根本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的内容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问题。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政治高中必修二知识2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政府依法执政

1、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表现。

2、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4、依法行政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 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为什么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

① 由国家性质以及政府性质决定,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② (第4点中4个有利于)

③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基本途径

④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

(1)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 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3)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4)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审慎行使力 科学民主决策

1、政府行使权力的环节:决策、执行、监督等。

2、提高决策水平的措施:

(1)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爱惜民力。 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

政府全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的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3、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1) 切实保障广大人民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2) 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4、行政监督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

5、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

(1)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2) 防止滥用职权,保证清正廉洁;

(3) 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

(4)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6、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

7、我国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

这一举措,深受群众欢迎,被称为“阳光工程”

8、人民政府制定和文件:一方面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

另一方面保证人民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开放“红头”文件查阅,说明政府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有利于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1、含义: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

2、决定因素:从根本上来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

4、体现: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廉洁、高效、团结协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声望;讲信誉,得到人民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会有促进作用。

5、树立政府权威的要求:

(1)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2)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3)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做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政治高中必修二知识3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

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平等和团结;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6、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义务: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国体:国家的性质)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4、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①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② 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7、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8决定因素: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9、基本内容:

②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③ 人民在普选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④ 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能;

⑤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10、人民代表大会的优势:

(1)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

(2)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权力统一;

(3)有力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与团结。

10、如何认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作用及关系?

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领导方式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但党委并不能取代人大、政府和政协的职能。人大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进行监督,从而避免政府决策失误;政府通过行使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条件;政协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促进政府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政治高中必修二知识4第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主权国家:

1、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主要参加者。

2、三种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

3、人口(基本)、领土(发展不可少的条件)、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4、国家主权两个特性: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

对外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5、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国际组织

6、国际组织: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处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由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7、国际组织也使国际社会主要成员,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已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8、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

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联合国

9、联合国: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191个成员国过,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0、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①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③ 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

④ 作为协调各国的活动中心。

11、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12、作用:

①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② 有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13、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

1、国际关系:国家之间(最主要)、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最基本的形式。

国家利益

4、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属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

5、含义:国家在独立与生存、稳定与发展及国际参与等方面所追求的目标。

6、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7、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过渐渐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国家力量

8、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9、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坚定维护我国利益

10、国家利益主要内容:安全、政治、经济利益

政治高中必修二知识5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和平问题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3、.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它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4、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认识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5、世界人民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

发展问题

6、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7、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8、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9、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10、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11、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贫困和落后是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建立国际新秩序

1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13、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而且这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14、内容:

1) 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2) 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 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4) 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15、各国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 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 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推进世界和平稳定;

5) 环境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辨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快,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1)、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2)、一个国家能否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而一个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并不是由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决定的。

(3)、经济繁荣,且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发展,不称霸的国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才更大。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阻碍。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越快,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越大。

如何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应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有赖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还有赖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和壮大。

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一个突出特点。

2、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3、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意义: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5、称霸和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

国际竞争的实质

6、国际竞争便现在各个领域,经济、文化、军备、人才、科技竞争等。

7、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8、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9、我国的应对:发展才是硬道理。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才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我国外交政策

2、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纪的和平与发展。

4、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6、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平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高中政治知识例3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11.市场调节

A.优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性作用;市场调节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B.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2、宏观调控

(1)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原因:

A、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B、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节。(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意义)

3.市场秩序

A、市场秩序、市场作用和市场规则的关系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定性作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B、规范市场秩序措施:

国家:

(1)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严格实施市场规则

(3)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消费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企业: 要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遵守市场规则;还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2征税与纳税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有国就有税--税收为国家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②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理解区分)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其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有固定性,随意征税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

3、简述增值税的含义、纳税人、作用?

(1)含义: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2)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①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②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4、简述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和作用?

(1)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税的一种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2)纳税人:①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②在我国境内无住所而又不居住或者居住不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3)作用:①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②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为什么要依法纳税?纳税人怎样做到依法纳税?

(1)原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的性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纳税人要做到依法纳税必须:①增强纳税人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②增强纳税人权利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6、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能区分四种行为即可)

(1)偷税:纳税人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2)欠税:纳税人不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取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4)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如果纳税人发生了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3国家财政

1、财政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从本质上来说,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

(2)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免费义务教育、各自社会保障、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等)。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建设、财政投资基础设施行业等等。)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注:财政政策国家调整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如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免收利息税和农业税,调整出口退税等。货币政策是国家关于货币和金融的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符合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如调整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等等。

2、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形式有:①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②利润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国家参股企业的分红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收费、罚款等。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财政支出分为哪些部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哪几种情况?

(1)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国家财政支出分为: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⑤债务支出。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①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③财政赤字:收入

4、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履行其职能所占有或消费的一定的社会财富。财政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政收入越多,意味着国家可以更好行使国家职能(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协调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等)。当国民收入总量不断增加,各方面分配比例合理前提条件下,这一说法才能够成立。但是不能够说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越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样,对企业的生产扩大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影响到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会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41、什么是文化多样性?它有哪些表现?

(1)含义: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表现:

①民族节日

A性质: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

A性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作用: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D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即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3.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

(2)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5.什么是文化交流?它有哪些途径?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人口迁徙时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6.什么是传媒?它经历哪些阶段?

(1)含义: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

(2)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3)特点:①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7.什么是大众传媒?它的地位是什么?

(1)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种传媒叫做大众传媒。

(2)地位:如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8.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作用有哪些?又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意义:①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和进步

(2)途径:

①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5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会减少;②生活必需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较小,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③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反之,其替代品需求量减少,互补品需求量增加。(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反之,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措施?①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③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其后顾之忧。④.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⑤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⑥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念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影响及标准?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5、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措施?(1)原因: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2)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①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③加快科技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⑤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为什么重视就业?解决措施?(1)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因此,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2)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党和政府:①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总量。②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结构;②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提供就业的指导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劳动者:①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②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③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企业:①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同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和发展机制。

9、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护权益?①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

高中政治知识例4

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相对来说较为枯燥,通过政治知识的充分运用其中,有利于历史教学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和明了,并帮助学生站在政治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由主观思想引导转变为客观因素引导。在高中课程教学中,与其他课程充分结合,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结合当下政治实际进行学习,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政治观念和道德意识。

一、高中教学中政治知识的应用

(一)历史概念与历史教学

历史概念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即是指通过对历史事物的发生来探讨其规律并进行概括而成,以抽象的概念来反应事物的客观属性。历史概念主要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所谓内涵是指历史的相关背景和结果,背景要素又包含两个内容,第一是指大环境的政治经济因素,第二部分是指从不同条件和原因来探讨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历史的外延是指事物发生的客观因素。例如把时间、地点、过程等。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更为复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过程,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当前社会,学生了解一定的史实基础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政治概念与政治教学

简单来说,政治概念就是一种政治术语,是指通过对政治相关事物发生的表象来进行深度剖析而概括得出的专业性表达语言,政治概念是政治知识的基础内容。广义范围的政治概念,不仅仅是指政治概念,其中还包含相关的政治理论。例如高中政治教学的部分内容: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等内容。整个中学的政治教学目的可大致概括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并帮助学生能够将这些优秀理论运用于生活实际,进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政治学科的教学更注重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学习,通过榜样力量促进学生正确的三观确立。

(三)渗透政治学的历史教学案例

历史知识的学习涉及到较多的政治知识主要有哲学知识和相关经济理论等。本文以历史中涉及到的政治哲学知识为例:

在学习中国历史中,中国历代文化的发展一课时,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现象、宋明时代的道学的发展,以及封建统治末期反封建思想的产生,历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相关朝代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形态等因素来解释和理解。其中涉及到的政治哲学知识有:客观存在决定意识形态、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的经济的反应两个哲学知识点。在政治学中,经济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对应到历史学,宋明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稳定,人民生活富足,因此使得这一时期的宋明理论等学说得到充分发展。

二、历史教学中运用政治知识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到政治相关理论,有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史实发生的背景和过程,从而对其产生的结果和带来的影响更加记忆深刻。同时,高中历史课程中,大多历史现象的讲解都较为抽象,运用政治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和教学就具体得多。例如用政治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一理论来解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的实施阶段的确立。从哲学的发展观来解释,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的经济建设决定了同时期的意识发展形态,再利用大众意识形态的变化来促进下一阶段的改革建设。

(二)提升历史教师专业技能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的要求都有提高,在课程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掌握好教与学的节奏。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当前的社会形态,帮助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历史涉及到的知识和领域较多,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政治知识,有助于教师扩展知识面,更加充分的了解相关知识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以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和经验积累。

三、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处理历史与政治的关系

历史课程的学习方式一般是通过对历史相关事件的学习和理解,过渡到该时期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用客观的观点和从科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学习。而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先进知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帮助学生将这些前人的优秀经验能够化为己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树立科学的政治观念。因此,两个学科教学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分寸,合理处理历史与政治学科的关系。

(二)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提升

将政治知识运用到历史教学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方面,在当今社会,高中学生的知识需求已不再是单一的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将政治知识与历史课程有效合理的进行结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能动性要求更高,即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更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已不再适合新课标的要求,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此,教师需及时提升自身知识的储备量,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结合政治知识,有利于学生提升综合学习能力,从政治的角度去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时政的分析和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增加知识储备量,革新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意避免将两个学科的重点知识混合,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也更高。在课程中运用全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提出的能力要求。

高中政治知识例5

国家财政1、财政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从本质上来说,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

(2)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免费义务教育、各自社会保障、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等)。

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建设、财政投资基础设施行业等等。)

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注:财政政策国家调整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如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免收利息税和农业税,调整出口退税等。货币政策是国家关于货币和金融的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符合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如调整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等等。

2、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形式有:

①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

②利润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国家参股企业的分红收入。

③债务收入。

④其他收入:收费、罚款等。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财政支出分为哪些部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哪几种情况?

(1)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国家财政支出分为:

①经济建设支出;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④社会保障支出;

⑤债务支出。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

①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

②财政盈余:收入>支出,;

③财政赤字:收入

4、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履行其职能所占有或消费的一定的社会财富。财政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政收入越多,意味着国家可以更好行使国家职能(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协调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等)。当国民收入总量不断增加,各方面分配比例合理前提条件下,这一说法才能够成立。但是不能够说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越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样,对企业的生产扩大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影响到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会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征税与纳税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有国就有税--税收为国家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②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理解区分)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高中政治知识例6

美国教育学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纳说过: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其学习结构。多年来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政治学科更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将分散的各部分知识,形成相互联系的政治知识框架,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构建知识框架,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一、建构知识框架,符合新课改对政治的要求

建构知识框架就是适当打破新教材的授课顺序,不拘泥教材的单元课框目的顺序,通过建构知识考点的内在逻辑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正好符合新课程政治教材淡化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强调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的特点。同时高中政治学科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众多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驾驭和运用知识方面表现出诸多欠缺,而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建构知识体系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因此,我认为建构知识框架,可以做到“用最少的力气,学成最好的政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效率。

二、建构知识框架,发挥学生学习政治的主体作用

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建构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画知识结构的学习方法,有别于老师总结、学生只带着脑袋听的教学模式。它的最根本意义在于学习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的一种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素养,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创新思路始终贯串课堂教学的各环节。

三、建构知识框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只重知识点的识记,忽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只重解题数量忽视解题方法的归纳与总结等问题。所以导致主观题出找不准答题方向而简单罗列观点,甚至对问题实行大包围,这在能力立意的高考中是低效的。备考过程中重视审题训练提升解题能力,才能在考场有限时间内提高答题的效度。知识框架可以对零散的、点状分布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编排和总结,按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组建知识网络结构。

当然知识框架的构建,因人而异、因模块而异。如《经济生活》可以根据消费、生产、分配与交换四个经济活动的环节为主线进行构建,再分别将各个环节细化。也可以按照经济生活中的三个行为主体:国家、企业、个人为主线进行构建。《政治生活》可以按照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政协、国际组织等行为主体归纳整合,当然也可以按照单元章节整理。《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也有很多方法。通过建构知识框架,就能对课本知识有整体把握,在做主观题时根据设问中知识范围,把所需要的知识从知识框架中抽取出来,然后建立指定范围内知识点与材料信息联系,最后答题要做到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观点表述规范,答案要点化,要点的排序要按照由主到次的原则,突出重点保证精准度。

四、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复习课不等同新课,特别是高三复习,如何迅速提升基础、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构建知识框架进行教学可行。老师不能仅仅把政治知识当做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教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机械记忆的机器,失去对政治学习的兴趣,而是要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政治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如何学”出发,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和活动的过程结构,把教学方案变成一张学生寻求新知的“寻宝图”――学生凭借对它的掌握主动探索,就能学会相应内容,发现相应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政治知识构建方法,然后学生运用学会的知识构建法,独立自主学习构建其他知识。学生在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学会:一是理清、区分概念、范畴、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记忆,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在区分概念原理的过程中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同时提高看书学习的速度,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三是学会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同时增强归纳、总结、分析能力。另外,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当自觉以旧引新,通过知识框架建立新旧知识的沟通桥梁。通过错题纠错,在查补知识点缺漏的基础上,系统总结解题方法完善知识体系。最后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每一门学科的立体知识体系,以备需要时随“点”随“到”。

总之,学习政治不在于“背、背、背”。而在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源于对知识细节的深刻理解和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因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建构知识框架,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复习效率的过程,正是一个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军.有效运用逻辑思维科学构建知识体系――以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为例.江苏教育研究,(253).

高中政治知识例7

在高中政治学习中,学生最多的抱怨就是记不住,记住了又忘了,很没劲。究其原因,他们学政治就是在记政治,记住了,考试能把记住的知识“倒出来”,就成了成绩优异的学生。这样学习知识当然会让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最终让学习变得困难与乏味。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与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所以,我们高中政治教师最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高中政治知识“活起来”,要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周转、把知识去运用,用储备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肤浅地认为应当实际地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识现象,用知识创造知识

高中政治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政治观点、理论是我们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我们就是要通过理论的学习去分析、理解社会、国家、世界并指导我们的实践。但,学理论不等于背理论。如果把学理论等于了背理论,考理论等于了默理论,我们就会把政治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我们背得越多,我们就越踹不过气,我们就会更加困难与厌倦。所以,我们要借助理论来进行思考,进行创造,通过理论认识、分析、理解周围的现象与世界,创造新的知识指导我们的实践。

我们要把教材的理论变成学生情感表达的推动力和源泉。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并通过已有的知识得到了认识,这样,知识就“活起来”了。

二、寻找“交集点”,用知识获取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能流利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考试成绩也不错,但他们就是不喜欢政治,甚至是讨厌学政治。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背熟了,所以他们能回答问题和考试,但这样的学习并不能发展他们的智慧,他们在背书上很积极,但在思考上还未真正积极过。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求思考的积极性,要用知识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只作为回答问题和考试用。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发现因果联系以及其他各种关系。这就意味着解决疑问。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找出教材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

寻找“交集点”,用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感到神奇、激动,有成就感与学习的幸福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样知识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真正地“活起来”了。

三、构建框架用知识联系知识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高三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政治的很大困难就是容易忘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把政治知识割裂成了独立的一小块一小块,这完全独立了的一小块一小块知识就如僵硬的石头,堆积得越多,脑子里就越乱,压得就越重,新的很快就覆盖旧的。我们要让知识“活起来”就得把这零碎的“小石头”能搭建成一个框架。那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用知识联系知识,不断构建框架的过程。

通过搭建知识框架,每个知识点就由僵硬的石头变成了搭建知识框架的柱子,我们不断移动这些“柱子”来组装和完善我们的知识系统。

四、关注生活,用知识交流知识

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他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能设想有完美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高中政治知识例8

关键词:

高中政治;职前培训;自主学习;知识发展

1.高中政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对政治教师的职前培训力度不够

迫于高考压力,学校对老师的要求就发生相应变化。在师范院校没有改革之前,从师范院校类毕业就可以去学校当老师,不管大学里学到了多少和教育有关的知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终生的过程,因此学校的职前培训只是他们教师生涯的起步,为今后的教育生涯做的一个小小的铺垫而已,但是这个小小的铺垫对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一些学校的职前培训时间不足,在培训的过程中没有针对性,缺乏实际锻炼,难以收到良好效果。政治是一门综合学科,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在高等师范院校中设置的实习时间太短,使得快毕业的学生在实习时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学生需求,在培训过程中学生只能死板地接受,没有很好的交流空间,没有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识就开始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1.2高中政治老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强烈

正常情况下一个老师学习知识最多的时候是在大学和刚工作的那几年,自那之后就很少再继续学习,也就是说目前高中政治老师的自主完善、自主发展的意识淡薄,缺少自主探究的精神,在相关的教学经验上缺少教学反思。古今中外无数的名家告诫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就是要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活得有价值,在生活的舞台上不断展现自己。在高中政治课堂上,一连篇的全都是思想,邓小平理论,老师自己在上面讲,全然不顾学生在下面的学习状态,这样必定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这恰恰就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老师以自己为中心,不针对时代的发展进行一些在教学方式和学科知识点上的变化,总是觉得陈旧的是好的,不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种不主动改变自我的教学方式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原因主要是繁重的工作压力可外加生活压力一定程度地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学校在这方面对老师的要求不严格,好像只有提高学生的升学率才是唯一目标。学校在强化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上明显感觉做的工作不够,学校应该积极考虑全面发展学生,不能只看重升学率,并以此削弱教师自主学习意识。

2.解决高中政治老师学科知识发展问题的相关措施

2.1加大对政治教师入校的职前培训力度

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加大培养力度,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应该合理考虑到学生今后要面对的群体是学生,高中政治可以多设置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对时事进行一定讨论,拓宽学生思维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安排一些实习时间,在实习的时候还能多请教其他老师解决教学方面的各种问题。学校招聘新教师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即刚出校门的学生不能直接将其放入课堂中,可以先跟着有经验的、教学能力强的老教师观摩一阵。在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积极和班主任沟通,大致了解本班情况,课下找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同学们的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在教师教学中有一条原则就是应该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老师有一点可以放心的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下学到的有效知识远比在一个枯燥无味的课堂上学到的有效知识要多。

2.2大力发展高中政治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

高中政治老师要充分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政治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时事动态的关注。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增加阅读量,不断完善自我,而且要将时事结合生活,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自身能力进行适当拓展。在发展学科教学知识方面,高中教师还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阅读文献或者是资料性质,政治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高中教师应该积极宣扬国家的相关政策,带领学生回顾过去所执行的政治方针政策等,自觉带领学生走在时代的前沿,时刻关注我国发展,与时俱进,与党俱进,成为合格的政治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要不断反思教学方式,积极借鉴国内外有效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转变自身角色,把课堂更多地交给学生发挥,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发表看法,有了自己的看法,学习就更加有效。学校还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在图书馆创造便利的借阅方式,在学校开办一系列活动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交流,使教师不断从他人身上借鉴有用的东西,不断得到补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3.结语

教师学科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发展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师本身各方面素养的提高,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也很有利。政治教师的学科知识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过程中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者:许礼军 单位:赣县第三中学

高中政治知识例9

从事高中政治教学十一年以来,始终感觉学生学习高中政治效率与积极性都不高。学生最多的抱怨就是记不住,记住了又忘了,很没劲。究其原因,他们学政治就是在记政治,记住了,考试能把记住的知识“倒出来”,就成了成绩优异的学生。这样学习知识当然会让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最终让学习变得困难与乏味。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与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所以,我们高中政治教师最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高中政治知识“活起来”,要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周转、把知识去运用,用储备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肤浅地认为应当实际地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识现象,用知识创造知识

高中政治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政治观点、理论是我们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我们就是要通过理论的学习去分析、理解社会、国家、世界并指导我们的实践。但,学理论不等于背理论。如果把学理论等于了背理论,考理论等于了默理论,我们就会把政治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我们背得越多,我们就越踹不过气,我们就会更加困难与厌倦。所以,我们要借助理论来进行思考,进行创造,通过理论认识、分析、理解周围的现象与世界,创造新的知识指导我们的实践。

例如,在上《政治生活》中的“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时,如果我们教师先通过分析某事例,然后给学生总结出理论: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必要性、意义以及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提高措施、科学民主决策等,学生固然会明白知识,但,这学习过程,恰如我们教师不断往学生头脑里堆积知识的过程。知识堆积完后就僵化成了不能活动的重物。如果我们要使知识活起来,我们可以这样:先让学生自学政府依法行政的相关理论,然后抛出一个真实的案例(视频),比如“广州城管工作人员当着小女孩的面掐住她妈妈的脖子”,鼓励学生讲述他们在视频中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东西。这样的课堂会让我们听到许多人令人惊异的思想。当时,我的学生有的说:“视频中的小贩非常的不文明,甚至先动手打城管,那政府要依法行政,我们公民也有义务依法配合政府工作人员”,有的说:“在小贩那么激动的情况下,如果城管工作人员有较好的心理知识,也许,这个悲剧就会避免。所以,政府要依法行政,需要提高行政队伍的心理知识的水平。”有的说:“国际上都有规定不可以当着未成年人的面拘捕其父母,是城管不懂法?还是明知故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教材的理论成了学生情感表达的推动力和源泉。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并通过已有的知识得到了政府依法行政需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的心理知识水平要求、严格执法、需要深化体制改革(依法治人、治国,而不受舆论干扰),需要民主决策……。这知识就“活起来”了。

二、寻找“交集点”用知识获取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能流利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考试成绩也不错,但他们就是不喜欢政治,甚至是讨厌学政治。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背熟了,所以他们能回答问题和考试,但这样的学习并不能发展他们的智慧,他们在背书上很积极,但在思考上还未真正积极过。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求思考的积极性,要用知识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只作为回答问题和考试用。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发现因果联系以及其他各种关系。这就意味着解决疑问。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找出教材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

例如:在讲“量变与质变”这一知识点时,我们要思考各种意义联系相互交织的“交集点”究竟在哪呢?最主要的“交集点”就是量变是怎样让事物发生质变的?我们会在课堂上展示很多材料,如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的“秃头论证”、寓言故事中的傻瓜吃饼、田忌赛马的故事、水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由液态到气态)等,我们在展示事例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变化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当学生有了思考的问题时,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储备里调出可以解答这问题的知识。这就是在获取知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调出知识储备里的变化与发展、新事物、矛盾的主次方面等知识,在这过程中,我们特别要监督好学生对知识储备的调动情况,如果在知识储备方面某个知识点是空白或者没懂,教师就要补充讲解,填补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如果学生对新知识有些地方没懂,我们也可以从知识储备的调动情况中寻找问题。

这样通过寻找“交集点”,用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感到神奇、激动,有成就感与学习的幸福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样知识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真正地“活起来”了。

三、构建框架,用知识联系知识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高三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政治的很大困难就是容易忘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把政治知识割裂成了独立的一小块一小块,这完全独立了的一小块一小块知识就如僵硬的石头,堆积得越多,脑子里就越乱,压得就越重,新的很快就覆盖旧的。我们要让知识“活起来”就得把这零碎的“小石头”能搭建成一个框架。那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用知识联系知识,不断构建框架的过程。

例如,对《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学习,很多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新知识还是复习知识时都说,这一单元很乱,不知道教材到底要讲什么。究其原因,学生总是孤立地看到本单元的知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喜闻乐见的文化,腐朽文化与落后文化、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这些知识被孤立后,就真的如一块块僵硬的石头,学生当然难“啃”。如果我们给这些知识搭建一个框架,把他们联系起来。

这样知识就“活”了。通过搭建知识框架,每个知识点就由僵硬的石头变成了搭建知识框架的柱子,我们不断移动这些“柱子”来组装和完善我们的知识系统。

四、关注生活,用知识交流知识

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他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能设想有完美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例如,在上《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课时时,我首先在班上召开了一个模拟听证会“高中生是否可以在校使用手机”(我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回校使用)。在模拟听证会上,学生高涨的积极性出于我的意料,各方代表争得面红耳赤,好像是真的听证会一样。代表学校方的学生,不仅提出手机对学生学习有负面影响,还提出手机辐射会给学生带来身体危害,坚决不准带手机回校使用;代表学生方的学生立即引用香港学校对学生手机管理的方式以及手机辐射的专业知识反驳学校方,甚至坚决反对校方并没有把这一纪律公示就执行;代表家长方的学生出现了分歧,有的从学生心理与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坚决支持校方不准带手机,有的家长从与孩子方便联系与沟通的角度,赞同学生带手机回校;代表教师方的学生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支持学校不准带手机回校。在这模拟听证会上,我们深刻感悟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民主决策的方式”这一知识就在学生所了解的信息、常识、专业知识等的交流中得到了学习与运用。这样的交流,既把我们的知识学“活了”,而且,这也涉及到了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情感问题,攀比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问题、全面看问题等,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要求的“完美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高中政治知识例10

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明确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更加合理安排教学和复习时间,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深入研究,对教材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使我们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明确教材的主干知识及在高考中的地位,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矢,明确重点,形成体系,在考试中才会运用自如。

二、主干知识与高考试题的联系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目,大多还是围绕学科主干知识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研究,试题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能力立意,加大了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的考查力度。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政治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考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试题彰显了新课程、新高考的理念。试卷的背景材料很新颖,紧扣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政问题。既有学生熟悉、亲切的敦煌莫高窟、“网络在线问政”、台湾风物图卷、莫言获诺奖等,又有体现国家意志、政策的农业补贴与宏观调控,城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中国与东盟关系等。这些热点材料,体现出政治学科鲜明的时代性特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得到充分体现。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是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原则,体现了“回归生活”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对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综合考查。基于近几年高考的变化,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中也要求学生在掌握学科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要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才能在高考中独占鳌头。

三、主干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

1.明确目标,打好基础

对比分析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上一年的命题点虽然回避,但命题点都是在主干知识的范围内。总的趋势是主干知识反复考,换着方式考。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主干知识的重要性,可以从讲解近几年高考题中,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多么“难”、多么“活”的题目,都是基础知识的演绎与迁移,基础知识不到位,能力不可能提高。课上对主干知识的讲解应该更透彻,通过情境、举例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课后主要通过习题及小考等方式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消化吸收。

2.联系生活,提高素养

在新课标高考卷中,要求学生把基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生活常识,那在教学中把握教学重点时,要注意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还要注意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更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调动和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现象。例如,“政府的职能”历来是《政治生活》考查的重点,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可以联系当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内容,列举政府一年来工作的成效,以及学生能够感受到的政府的作用进行讲解和分析,并区分几种职能的区别。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置身于问题者的角色,主动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依托生活化的真实情境和自主参与学习思考,达到透彻理解和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

3.形成体系,条理清晰

在主干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知识的整合,对已知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推陈出新,整合成新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掌握学习内容,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便于学生以后的理解与复习,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例如,《政治生活》始终围绕国家性质这条主线,运用国家性质来分析政府的性质、政府的职能以及政府的责任,自然理解思路清晰,内容分析全面。在每单元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体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学生对主干知识基本脉络会比较清晰。答题时才会更有条理性和针对性。

4.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政治学科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现象的基本了解、感受和思考。解题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长期有效的训练,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对知识点,不必做加法,甚至可以做减法,标准是《考试说明》。在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在平时的练习中,逐步认识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及考查方式,区分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要让学生把握近几年高考常见题类型的特点与解题的一般规律,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