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3 03:59:43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例1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现有条件

根据吴泓(2014)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希望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他们认为想要教好外国人汉语,首先要能够和外国人很好的沟通。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其他配套条件也为双语教学做好了准备。

(一)现有的师资力量可以提供双语教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6名教师被汉办派往英国伦敦的孔子学院讲授汉语并传播汉文化。本学期已经有一位教师回国后开始运用双语教学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学生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师生共同的反映是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同时,学院还给学生配备了外籍教师,由外教纠正学生的发音,这也会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他专业课教师也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有能力进行双语教学。

(二)学院的对外交流情况有利于开展双语教学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的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接收留学生到我院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这样,学生将有机会去国外院校学习,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对多元文化的了解都将为今后的双语教学课程提供帮助。同时,我院招收的留学生,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与留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助,学习语言与文化。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我院为学生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汉语课堂”,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给学院的外籍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班授课。已经在“汉语课堂”中做过“小老师”的学生反馈:自己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和外语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这都为接受双语课程打下基础。因此,从学院目前的条件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开展双语教学,而且,我们会继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87-03

学位论文是学位授予制度的产物,是相关研究人员为获得不同级别学位候选资格、专业资格而提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结论的书面报告。学位论文是论文撰写者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的直观反映,也是学校培养质量的一种外在显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招生至今只有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在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模式运转、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学位论文来考察汉教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为推进汉语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国务院学位办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从2007年开始在部分院校开展招生培养工作。《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2007)中提到①:“目前,我国的学科设置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独立的对外汉语学科;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现有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对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技能训练不足……”因此,分析认为,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满足海外汉语教师巨大需求的必要举措,也是解决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汉文化传播能力[1]。但从毕业学生的学位论文来看,无论是2007年开始招收的在职研究生还是2009年开始招收的全日制中国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其第二语言教学技能或汉文化传播能力距《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尚有不小的距离。如何缩小这些距离?本文通过对J省S大学汉硕学位论文的分析,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点与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既招收中国学生,也招收外国留学生。招收的中国学生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对本科专业没有特别的要求;招收的外国留学生要求具有汉语言及人文社科类本科以上(含)学历,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和较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经历使他们在感性上比中国学生更清楚对外汉语教学的诸多规律,在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国别意识。而中国学生来源复杂,各种背景的都有,加之S大学所招收的均为全日制培养对象,所有学生基本上没有从教经历,也缺乏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知识或体会。加上中外学生在S大学是分开培养的,中国学生大部分由中文系教师在指导,留学生基本上由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指导,这些最终导致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在学位论文的撰写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倾向,外国学生的论文更符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撰写指导性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性意见》)的要求。

本文旨在结合中外学生不同的学习背景及培养方式,通过对两部分论文的比较分析,探究汉硕培养中的缺失,为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对论文文本进行分析外,也利用笔者的教学管理者及指导教师身份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式调查。

三、汉语国际教育学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009年至2012年6月,S大学共有46名中国汉硕研究生和54名外国汉硕研究生毕业。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对这100篇学位论文进行了分类。分类依据《指导性意见》分为: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一类,又根据论文实际,分出汉语本体、中外语言对比、教学、文化、汉语习得、教材、测试等几个具体小类,并对某些小类有进一步的细分。

根据《指导性意见》,最能体现汉硕学位论文实践性的应是采用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形式完成的毕业论文。通过分类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只有4人写了相关论文,占比8.7%,而外国学生的这一比例是42.6%。在专题研究中,汉语本体的比例,中国学生17.4%,外国学生5.6%;而中外语言的对比,中国学生8.7%,外国学生18.5%,这是各自优势的体现。在教学研究这一类,中国学生的为40%,外国学生为24%;文化研究中国学生19.6%,外国学生只有3.7%。其他研究中外学生比例相差不大。从论文分类可以看出,外国学生学位论文的实践性要远远高于中国学生。

具体到论文内容可以进一步看出,中国学生的论文缺乏实践性还表现在选题大而空,缺少针对性上。如《关于韩国学生在中国习得汉语情况的报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课堂趣味性教学研究》等,要么题目很大,但实际涉及范围很小,要么过于宽泛,属于宏观研究范畴。再如《论现代汉语中词语的超常搭配及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成语使用偏误分析》、《现代年轻女性社交称谓语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等,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缺少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情况的了解,也就无法发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真正问题,因而论文缺少针对性。还有一些论文貌似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如《关于存现句的教学设计》、《汉语条件复句的教学设计》、《中华狗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等,但细看文中设计或策略可以发现,这些东西明显不合时宜,不是真正实践的提炼[2]。

反观留学生论文,其实践性、针对性要明显高于中国学生,如《无锡韩国人学校教学调查》、《中韩近音词对比及其对韩教学方案》、《越南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怎么教“了”――针对将汉语作为外语的日本学生》、《对法汉语同义词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等。当然,留学生论文也有其不尽如人意处,主要是失于经验论,自我学习汉语的经验色彩过重,专业性、学术性单薄,只描述“是什么”,不回答“为什么”,往往只是一种感性的学习、工作总结。

实践性可以说是专业硕士培养的灵魂所在,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最主要的特征。《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明确提出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其中提到的“技能、能力、应用型”等,均需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而实践性在汉硕培养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学生来源。在招生对象上,汉硕主要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是在职攻读的,也大多没有从教经验。这与其他专业的教育硕士不同,其招生对象一般为具有三年以上第一线教学经历的基础教育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这些学生不仅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更有教学的现实经历。对这些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其教学、管理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是一种职业提升培养。而汉硕学生,由于普遍缺乏职业经历,其在学应是一种职前培养。这一特点决定了汉硕培养更应该像职业学校那样,要把实践放在学生培养极其突出的位置,要有全程教学实践的培养意识。但是目前对于这个问题,任课教师和学生多数不是很清楚,或者不是很在意,导致不论是在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计划制订、课堂教学形式还是在论文选题与写作过程中,都比较含糊。汉教硕士作为专业学位,尽管是以汉语言、中国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依托,但其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决定了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要突出实践性,课程要强调案例教学。但是,考察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的比例严重失调。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硕士专业学位在国内的高校教育中是个新生事物,目前的教师队伍基本由一直担任学术型学位的授课教师和导师组成。教师习惯于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和理论讲解,加之多数教师缺乏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经验,使得汉硕培养质量难以达到客观要求。二是教学资源的欠缺。实践课程强调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支撑课堂教学,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所拥有的教学案例,尤其是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极其贫乏。三是实践环节疏于管理。尽管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中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运行过程中也设置并执行了一系列实践、实习等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如何评估,学生实习如何管理,却往往没有明确的规定。

四、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汉硕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实践性不够。加强培养的实践性,我们应该从观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及质量保障等几个方面来下功夫。

汉硕培养缺乏实践性,最根本的是一个观念问题。专业硕士是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但在人们既有的认知中,“学位”是对人们在某一知识领域所达到的知识专门化、系统化和创造性程度的确认。学位和社会职业生活没有必然的、内在的和直接的关联。甚至一提到职业性,往往认为应该是一种低于大学教育的培训。尽管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反复强调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同等重要,同等规格,但是要想短期内在全社会尤其是知识界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学位观念是不容易的。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和其他专业硕士同样的“歧视”。而这种“歧视”给汉硕培养带来的不良后果,要远大于其他专业教育硕士。前已述及,其他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是一种职业提升,培养单位对学术的重视虽然会削弱其实践性,但也可能有助于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提升理论修养。而汉硕的招生对象决定了其培养过程是一种职前教育,学生对本职业的认知和实践都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这种培养要求决定了汉硕培养首先应该是一种职业培训,在此基础上才能来谈专门知识、理论提升。因此在当前的汉硕培养中,各高校一定要改变既有的“学位”观念,从现实出发,正确认识汉硕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和特殊性。有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才可能在培养方式上有别于其他学位,真正从职业培养的角度去制定培养方案,完善、落实各项配套保障体系。

主管部门可以考虑放宽汉硕指导教师聘任条件。专业硕士培养应实行研究型教师与教学型教师联合教学的教师指导体制,形成大学学术型教师和各级学院机构教学型教师与学生多方合作、多向互动的学习网络[3]。目前国内其他的教育专业硕士培养队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学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一是有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及管理者。但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大多在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教师由于学科所限,在高校统一的职称评聘体系下很难评上高级职称,这导致汉硕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不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及中国文学等方向的教师所承担,而一大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却被排除在外。如能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制定一个有别于其他专业硕导的聘任标准,如规定任教多少年以上,有多少时间的海外教学经历,有几篇跟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论文的教师可以被聘为指导教师,则可以使我们的培养队伍更具专业性和实践性。这样的教师组合在满足相应的理论需要与指导的同时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学术化倾向,另一方面也将可以实现以实践性为核心。

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资源上。一些理论课可以适当压缩课时。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学位核心课程,一般规定授课时数为72课时,但实际上这门课的部分内容学生在准备入学考试时已学习过,另外有些内容跟拓展课程重合,因此可考虑减至36课时。同时应适当增加案例观摩课等实践课的课时,但大多数学校案例缺乏,尤其是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建议国家汉办牵头建立案例库,以无偿或有偿的形式对相关学校开放。

对于同时招收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学校,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可适当增加一些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有些理论课程,也是分开授课为好。而有些拓展课程,如案例观摩及偏误分析等,中外学生一起上课,来自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教学经历可以丰富汉语教学的国别差异,避免中国学生一提中外差别就是中英差别;同时中国学生也可以帮助留学生深入分析汉语的一些特点,提高他们的理论分析水平。

在实践环节,培养单位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实习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不能流于形式。其次,可以在对学生的毕业要求中凸显实践性。这主要体现在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一是从论文选题开始,严把实践关。实践是最富个性和特殊性的,只有通过认真实践,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选题,才可以发现真问题,进行真研究,不具备实践性的选题应在开题时坚决予以否决。二是可以规定学习者在课题学习、实习过程中撰写的相关的有质量的实习报告或课题设计均可视同毕业论文[4]。

总之,培养院校应充分考虑汉语国际教育的特殊性,紧扣专业硕士培养的实践性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建设师资队伍、设置培养方案、完善质量管理。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现实出路。《培养方案》明确指出,设立汉硕专业学位是为了解决汉语国际推广的师资培养问题,教指委专家也在不同场合多次申明,我们的汉硕研究生培养应该面向海外汉语教学,特别是美国的中小学汉语教学。但现实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国外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大量的汉硕研究生并不能顺利去海外实习,更不用说扎根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大量的学生,最后还是会服务于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方面要尽量落实《培养方案》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生来源、本校师资及地方经济发展诸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独具个性的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学生积极性,培养出真正合格的汉教专业硕士。

注释:

①方案及指导性意见文本或见于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作通讯》第1期(2008)、第2期(2009),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监制;或另见秘书处的其他会议材料。

参考文献:

[1]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2]杨启亮.偏失与合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

[3]廖湘阳.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路径与重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例3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颁布的《对外汉语教师标准》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提出明确规定,不但要求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而且要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技能①。本文从跨文化角度,针对对泰汉语教学,讨论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并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提出建议。

二、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层面

跨文化教学能力是指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能力。包括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及跨文化反思能力三个方面。

(一)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对外汉语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甚至学生之间各自的文化背景也不同。一些在中国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不再适用。因此,要在多元的跨文化背景下组织教学,就要求教师在遭遇文化冲突时具备一种容忍力和调试力,但这往往并不容易。汉语教师想要在遭遇文化习惯冲突时正常地开展教学,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在心态上作出一系列调整,包括调整对自身课堂角色的定位,是领导者、参与者或是观察者;通过移情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以中国文化习惯中的对错标准评判外国学生的行为,不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如老师认为学生上课吃东西就是不尊重老师,并断定学生也抱有相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下组织教学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

除了要在心态上具备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之外,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这是实现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对外汉语教师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语言的转换能力。这里的转换一方面是指各种语言如汉语、学生母语、媒介语之间的转换,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有时教师需要借助其他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表达时,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自由灵活地在各个难度等级的汉语词汇、语法之间进行转换;在解释复杂、高级的词汇时,能用学生已掌握的简单、初级词汇进行可懂输入;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适当等级的词汇、语法和语体,并进行调整和熟练转换。二是用非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非语言是指“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音量、绘画、图像、衣着打扮和人体姿态实物标志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用做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态度……”②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有时语言解释不清或解释起来费时费力的词汇或语言点,用非语言却能很轻松地达到交流效果。如在对泰国学生讲解“礼貌”一词时,上课的教师双手合十,向学生做了一个泰国人最常用的合十礼,然后又故意趾高气扬地从学生面前走过(在泰国文化中,从他人面前经过而不弯腰低头被视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之后,他对比两种行为说,前一个行为就是“礼貌”的表现,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学生对老师生动的教学大为赞赏。可见,学习一些非语言交际的技能,能帮助汉语教师强化教学效果,也让教学变得活泼生动。

(三)跨文化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对象,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的能力,它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由于教学的跨文化特性,对外汉语教师还应具备跨文化思维的反思能力。对外汉语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比如一个在国内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却没有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取得预期效果等,遇到这些状况,教师不仅要有控制当场局面,灵活改变教学计划的能力,更要有在事后进行积极、理性反思的能力。要时刻考虑文化因素,发现课题后能从跨文化的宏观角度掌握事件过程,发现问题症结,从而防止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三、关于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建议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认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极为重要,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初入职的教师或预备教师却在这方面有很大欠缺。如今,不少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都把能为学生提供境外实习机会作为一大办学特色,但这些到境外实习的学生,有很多却遇到诸如课堂沟通障碍、教学效率低、教学组织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乏跨文化教学的能力。这也就提醒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应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是只靠个别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就能完成的,它应该贯穿汉语国际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而在各培养阶段的模式和重点不尽相同的。在此,我们针对面向泰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各个培养阶段,对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出一种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感知式训练―体验式训练―互动式训练―反思式训练。

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阶段,还未建立起强烈的专业意识,绝大多数学生也没有任何跨文化教学经验,因此,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感知的方法,把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这方面。大学一年级会开设一些基础性的语言课和文化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泰语、中外文化等课程,而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这些课程应有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是英语、泰语专业的相关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从跨文化角度加入一些中外语言和文化对比的内容,如在现代汉语或泰语课上,不是单纯教授汉语知识或泰语,而是注意将两种语言结合起来,从语音、构词、语法及语言中所渗透的文化等方面做一些对比分析,如汉语普通话声调调值和泰语声调调值的比较,汉语句式结构和泰语句式结构的异同等,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双文化的意识和自觉”③。

第二阶段的体验式训练通常是在大学二年级,这时学生开始接触更多也更为核心的专业理论课程,诸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等,这些算是学生真正走进对外汉语教学范畴的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除了理论的讲授外,对比研究、案例分析也很重要。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通过案例体会和学习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从跨文化教学角度启发学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确立对外汉语教学是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的教学这一观念。有时,可以专门针对跨文化交际选择案例进行分析,案例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参考书上提供的,可以是影视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如高年级学生的赴泰实习日记),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些间接的跨文化教学的经验。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如和本校的留学生“结对子”,到本地的对外汉语课堂进行观课,让学生能够体验在汉语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学。

第三阶段,学生开始进行赴泰实习,也就是说,跨文化教学进入“实战”阶段,他们要在泰语环境下进行汉语教学,也将通过与泰国学生的互动获得更多直接经验。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长期浸淫在目的语环境中,对于提高目的语语言能力和感受目的语文化很有帮助。同样的,赴泰实习教师处于教学对象的母语环境,则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泰语和泰国文化,提高对中、泰文化之间差异的认识,对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敏感性也很有效。如果说在之前的体验训练阶段学生学到的是一种带有普遍性和宏观性的间接经验,那么到了这一阶段,学生将获得更多微观的也是带有特殊性的直接经验。同时,在这一阶段,学生不再享有之前那种教师近距离指导的方式,而要独自处于异文化环境,经历跨文化交际的“蜜月期”、“沮丧期”甚至是“困难期”,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实时互动指导,若没有教师跟岗实习的条件,则可采用远程(如电子邮件、网络实时通讯等)指导的形式,从教学技巧、交际策略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同学生作互动式的交流和指导,让学生顺利度过“调整期”,最终达到“适应期”。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也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汉语教学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教师的成长规律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作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第四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之前获得的经验进行有效反思,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专题讲座、师生研讨等多种形式,运用案例式教学反思的方法,对学生之前在实践阶段中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案例,对当时决策时的理念与疑惑及由此所做出的处理方式进行阐述,并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这种交互式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教学反思的方法,在今后的汉语教学中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单位应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阶段特点,制订实施有效的培养方案,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职前就能具备较好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注释:

①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第37卷(5).

②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③周健.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2004(1).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例4

[作者简介]张晓红(1978- ),女,陕西榆林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国际汉语教育。(陕西 西安 71005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76-03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不断深入地开展,全球范围内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与日俱增。在第七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2012年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实现新发展,已建立400所孔子学院、500多家孔子课堂,注册学员65万人。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孔子学院全球布局,基本建成功能较全、覆盖广泛的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的发展目标。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快速发展对国际汉语教师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培养一支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成为所有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事业人士以及相关部门必须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

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从“请进来学”发展为“走出去教”。然而,“全球化”和汉语国际传播的新形势对国际汉语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他们在具备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的同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和跨文化交际概念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际行为,就交际的种类来看,可以是人际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公众(群体)间的交流。跨文化交际学是新兴学科,国外学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Ki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比较复杂,因为其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几方面的因素。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曾经在著作《The Great Good Place》中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在跨文化传播与交际中,第三空间指的是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介于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语言文化空间。它既有第一、二空间文化的特征,又不同于第一、二空间文化。在外语和第二语言文化教学与传播中,跨文化第三空间指的是学生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交流对话过程中产生的,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语言文化空间。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实质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教学,目的是要教母语非汉语的人学习汉语,掌握用汉语交际的能力。学生和教师往往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不管是在日常交往还是教学及文化活动中必然都会涉及文化间的接触甚至碰撞,属于跨文化交际的领域。

国际汉语教师要成功地实现传播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的目的必须要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这个第三空间的存在,避免“非你即我”或“非我即你”的思维模式,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培养第三空间的思维和视角,形成国际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新的第三空间文化身份。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参与制定者刘骏在介绍新的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模式APLUS时提到的Assimilating和Adaptable分别指的就是兼容各国的文化,融入当地社会的培养目标,同时他还提出Linkage这个理念,强调教学的关键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语言与语言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Linkage代表文化和语言的交融与沟通。

(三)跨文化交际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密切关系显而易见,但是,对于应该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却并没有达成一致看法。姬建国认为跨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质,只有通过培养强化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跨文化施教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建设质量和发展速度问题。王海燕也认为汉语国际教育首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然后才是语言教学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因素是汉语国际教育内在结构的一部分,它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但是李泉似乎持有不同的看法,在谈到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问题时,他认为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课程设置和培养重点不够明确。对于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后认为能够提高他们外语交际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的课程要比语言学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和汉语本体知识等课程更让他们受益也更为重要的反馈意见,他的反应也颇为激烈,提出了“究竟哪些课程是主,哪些课程是辅?我们的主业是教汉语,还是体验外语交际、计算机应用和文化适应能力?”的质疑。

相比较之下,笔者更为赞同前两位学者的看法,即跨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本质,是其内在结构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存在离不开文化。强调在文化适当的情境中整体地使用语言已经成为第二语言教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教授外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或者说只有具备充分的跨文化意识,立足于较为舒适和安全的“第三空间”,教师才能够用一种最易为学生接受的方式将所要教授的语言或文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向学生传授,做一个真正的“文化行者”。再者,国际汉语教师通常面对的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文化环境,要在这个环境中顺利展开教学文化活动,他们首先必须要适应这个环境中的生活,当然更要适应和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教授对象。

笔者曾经参加的由美国大学理事会和国家汉办共同组织的“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中,就有教师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和课堂,最后甚至心理和精神出现问题,不得不中途归国治疗。基于此,国家汉办对于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公派教师也明确提出了“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申请条件。和2007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同时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以及跨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并将上述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的文化和交际要求相比较,2012年孔子学院总部和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强调国际汉语教师应“具有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其实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我们的主业是教汉语”并不矛盾,二者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国际汉语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是成功完成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必然途径。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的现状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意义如此重大,但是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和结果却并不乐观,远远落后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步伐,无法满足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忽视了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定位;第二,过于注重外语学习,忽视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第三,过于重视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该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从课程设置来看,很多学校的外语课时约为50%,甚至更高,而文化课时比例约为20%,中山大学甚至低至7.1%。这组数据既说明了对外语的过于重视和对跨文化交际一定程度的忽视,更表明了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即使很多高校开设了一系列和文化相关的课程,诸如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与礼仪、英语国家文化基础、中西文化比较、西方文化导论、跨文化交际等,但是这些课程的讲授内容多以理论性知识为主,繁重的课程让学生不堪重负,更是无法获得对于异文化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无从谈起。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科学设置课程比例,整合课程资源

在明确了跨文化人才的目标定位之后,重新分配汉语、外语、文化等课程的比例,可以适度减少外语课程的比例,加大跨文化课程的比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而是改为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可以开设一些英语讲授的选修课程。由于课程安排较为丰富,可能会出现几门课程内容部分重复或者是本应密切关联的课程之间却较为松散和孤立、教师各自为营的问题,学生也无法从整体和宏观上全面整合所学内容和知识。因此,有必要将各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打破它们之间的界限。

例如,既然国际汉语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那么完全可以将“对外汉语教学法”和“教案设计”等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结合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一过程既实现了学生跨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应用,也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策略,有助于他们将来开展真正的国际汉语教育工作。不过这就意味着需要几门相关课程的教师共同合作,甚至需要设计一门从跨文化角度为出发点的、集几门课程为一体的跨学期的综合性课程。而“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导论”和“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之间也可以找到契合点,从而将三门课程贯通起来,三位教师互相合作备课必然有助于学生将三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如何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主线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二)创造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和环境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学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当然由于条件所限,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机会派学生进行海外汉语教学的实习,但是学校也要尽可能创造出“准实境”来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真实体验,例如和海外高校之间的互换生交流项目、和本校留学生和外教的交流活动等。如果学校本身就有留学生,那么可以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和留学生进行混合培养,建立学习伙伴关系。

此外,学校也需要加强和社会各界包括各类外资企业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创造诸如为该企业中的外国人进行汉语培训或者翻译等实践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使用较为直观和灵活的教学手段,例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影视观摩、案例分析等,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接近异文化的环境。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是学生所面对的最直接的学习渠道,教师是否展现出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影响重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国际汉语教育的工作中,即使是身处本国文化的环境中,一个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在看待、分析和处理很多问题时也会和一个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即便身处同一文化背景,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微观的异文化环境,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甚至不同民族和宗教的学生可能对于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看法,善于向学生学习,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还是“唯我独尊”认为自己才是课堂上的权威,这些无形中却在向学生传递着微妙的正面或者负面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信息。而教师在讲授具体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文化课程时究竟是从“民族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放大本国文化的优点轻视他国文化,是一味地推崇他国文化,还是否定或者弱化文化差异,抑或是强调文化多元性、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他国文化、整合文化差异,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面对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冲突时的态度和应对方法。

研究表明,与外国人接触的亲密程度、与外国人接触时间的长短、是否有出国经历、是否接受过跨文化交际培训或课程等因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有影响。曾经参加过跨文化交际培训或课程、与外国人关系亲密或接触时间长的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民族中心主义维度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学校应为教师组织跨文化交际培训课程,或送教师去国外进修,提升教师本人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国际推广的跨文化实质决定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目标定位,而这个定位要求我们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素质,甚至是教材编写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为国际汉语教育事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合格的教师。鉴于这种调整涉及面如此广泛,还需要对此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安晓宇.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6).

[2]姬建国.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实质及其理论实践意义[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1).

[3]刘骏.国际汉语教师培养的新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4).

[4]赖林冬.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析[J].国际汉语学报,2012(2).

[5]李泉.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规格问题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1).

[6]邵滨,邵辉.新旧《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比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5).

[7]王海燕.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6).

[8]张和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例5

这个专业都学些什么?

说起中文系,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汉语言文学,其实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同属于中文系,只是学生学习的课程不尽相同而已。

除去所有的中文系学生必修的入门基础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教育学等。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既涵盖了中国语言和文学课程,又涉及外国文化知识及教育学知识,相比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广阔,也更加国际化。

大家平时都在做什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概有三类:学霸型、出国型、工作型。

学霸型和工作型学生是每个专业里都有的。学霸们一般是冲着保研或考研的目标去的,所以在课堂上态度非常端正,课后也会积极地与老师沟通,努力做科研、发论文。以后打算做学术的学生一般会注重加强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相应的文献研究和论文撰写能力。学霸型学生一般会在读研后出国,在孔子学院教几年中文,然后要么留在孔子学院(名额比较少)或者在国外的国际学校、中文教学机构教书,要么回国。回国的话,留校任教的学生也是比较多的,当然,也有转型做其他工作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压力要比理工科的学生少很多,知识也讲究活学活用。

出国型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特殊。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本科毕业生即可申请成为国家汉办的志愿者并且出国,待遇也很不错,所以很多学生会选择在毕业之后出国两年再回国。在国外的这两年时间里,不论是做培训机构的老师,还是做其他工作,都不失为一次很棒的人生经历。其次,也有一部分同学打算出国攻读研究生,因为这样能更好地深入国外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将来和外国人更好地交流,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当然,也不乏同学辅修经济学或新闻学的双学位。近些年,受经济和政策的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出国率最高的是欧美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

工作型的学生也比较多,这类学生本科毕业后不打算继续读书,而是找份工作迈入社会,所以工作型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把重心放到社团工作和兼职实习上面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本科期间是不能出国做志愿者的,要等到毕业以后才可以。学校一般没有确定的对口出国地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决定要去的国家。

学校开设的第二外语课是德语和日语,此外,还有韩语、俄语、法语等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读这个专业以后能做什么?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98-03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 年设立的,旨在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课程设置。许多学者都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主要是针对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而言的,关于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简称“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则较少有专文论及。因此,本文拟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剖析我校留学生汉硕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今后我校留学生汉硕的培养,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兄弟院校留学生汉硕的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江西师大留学生汉硕概况

江西师范大学于2009年6月获批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并于2010年春季开始招收留学生汉硕,目前已有两届学生顺利毕业,并有一届留学生汉硕在读。我校留学生汉硕的生源以马达加斯加籍留学生为主。虽然我们在招生时要求申请者需具备大学汉语言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备相当于新HSK五级的汉语水平,但班级汉语水平层次区分仍较明显,由于印尼和韩国等亚洲籍留学生一般都有在中国的大学学习四年汉语的经历,他们的汉语水平明显高于马达加斯加和加纳等非洲籍留学生。根据我们的调查,在非洲籍留学生中,有7人在大学孔子学院学习过两年汉语,还有7人在孔子学院学习过三年汉语。相对来说,这些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不长,基础也不太扎实,特别是书面表达的时候,暴露的问题更多。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江西师大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是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留学生方案》)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的。其课程体系也是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与《留学生方案》完全一致,只在课程与学分结构方面稍有微调。

(一)核心课程的设置

学位公共课程(6学分)包括《当代中国专题》、《高级汉语》、《汉语语言学》。学位核心课程(12学分)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汉语教学案例分析》、《中华文化及技能》、《跨文化交际》。其中,《中华文化及技能》这门课程与《留学生方案》稍有出入,《留学生方案》是《中华文化专题》。

(二)拓展课程的设置

我校的拓展课程整体结构与《留学生方案》一致,但每一类里可供选择的课程与《留学生方案》又稍有不同。关于汉语教学类,我校把《留学生方案》的《汉语语言要素教学》这门课程根据语言各要素分解成3门课程:《汉语语音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同时,删去了《汉语技能教学》,并增设了《汉语教学研究方法》和《古代汉语》。关于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留学生方案》是2门:《中华文化经典》、《中外文化比较》,我校还增设了2门:《中国思想史》、《国别与地域文化》。关于教育与教学管理类,《留学生方案》是3门:《外语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管理》、《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而我校则增设了《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三)训练课程的设置

《留学生方案》共有4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汉语教学资源及其利用》、《教学测试与评估设计》、《中华文化技艺与展示》。我校把《留学生方案》的第4门课程换成了《课型与教学技能训练》,因为核心课程里已有一门《中华文化及技能》。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我校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对《留学生方案》所做的修改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个别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如《中华文化及技能》这门课程,我校更偏重于文化技能的教学。二是个别课程的类别归属不同,如在《留学生方案》里,《汉语技能教学》属于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而我校实质上把这门课程移到训练课程中了。三是增加了一些课程,并细化了个别课程。那么,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修改是否合理呢?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呢?

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重汉语教学类课程,轻汉语知识类课程

在我校留学生汉硕的26门课程中,纯粹的汉语知识类课程只有3门(占12%),汉语教学类课程却有14门(占54%)。留学生们普遍反映,一个学期的《高级汉语》课根本不够,他们迫切希望有更多的汉语课程,以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这不难理解:一个母语就是汉语的教师若没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仅仅依赖自身作为母语使用者的语言直觉,尚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何况我们的留学生呢?试想一下,如果他们毕业时连自己的发音、用词造句、书面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又谈何去教别人汉语?

(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课程设置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应尽量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从上文提供的数据来看,我校留学生汉硕的汉语教学类课程与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约为4.7∶1。教学类课程设置过多势必造成某些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核心课程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讲语言要素教学,而拓展课程里又分别开设了《汉语语音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这是比较突出的交叉重复。

(三)部分课程的设置必要性不足

在对我校留学生汉硕与国内汉硕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在留学生汉硕的课程中,约有70%的课程与国内汉硕的课程相同或相近。我们认为,有的课程对于将要去海外执教的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对于留学生汉硕却未必如此。孟瑞森(2011)指出,留学生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中国教师相比,存在着天然的优势:留学生毕业后在其本国从事汉语教学不存在难以适应海外生活环境的问题,不存在因语言、文化、习俗的不通而产生的沟通问题;留学生更了解当地教育的政策、体系、规章制度等,而且他们自身有学习汉语的经历,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地的学生。因此,像《国别与地域文化》、《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这样的课程似乎更符合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需要,对留学生汉硕来说,开设的必要性不大。此外,《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也是如此。

四、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加大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

语言学知识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基础和依托,是语言要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前提(田艳,2012)。因此,我们建议根据留学生汉硕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汉语知识类课程。比如把作为学位公共课程的《高级汉语》从目前的一个学期扩展到两个学期甚至三个学期,而且在教材内容及训练重点方面要逐渐向书面正式语体倾斜,要涵盖议论文、杂文、学术论文、散文随笔、文言文和书信尺牍等各种文体,强调学生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特征的掌握与运用,同时注重选文所含的丰富的文史底蕴。其次,针对这两年毕业生在撰写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完全不了解汉语学术论文的结构体例、行文方式,措辞口语化严重等,还可以考虑在第一学期增设一门《论文写作》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将要进行的学位论文开题和写作打基础。另外,由于我校每年都有部分留学生因为第二学期末的新HSK六级没有通过而拿不到汉办的奖学金,甚至不得不中途退学回国,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在预备课程中开设针对新HSK六级考试的辅导课程,以利于生源的稳定。

(二)调整部分课程的内容

首先,为避免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汉语语音及其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与学位核心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交叉重复,同时给学生打下更坚实的汉语基础,这三门拓展课程可以只讲授关于汉语语言要素的系统知识,把“教学”部分留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另外,由于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词汇”部分内容较多,而且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和留学生们的反馈意见,语音部分的课时可适当压缩,并把“文字”并入“语音”部分,形成《汉语语音及汉字概说》、《汉语词汇概说》、《汉语语法修辞概说》三门课程。

其次,学位核心课里的《中华文化及技能》宜按照《留学生方案》设成《中华文化专题》,本课程的目标是较系统全面地向留学生介绍中华文化,而文化技能的训练则可放到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拓展课程里,开设诸如《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礼仪》、《中国舞蹈》等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文化技能教学时,我们是让国内汉硕和留学生汉硕合班上课,留学生们非常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能增进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我们认为,像《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化比较》等文化交流类课程也可以尝试这种做法,使教师、留学生、中国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让中外学生都能更深刻地理解异国文化及与本国文化的差异。

最后,《汉语语言学》这门课程,根据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说明”,会涉及“语用理论与语用分析、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这对于汉语水平都还迫切需要提高的我校大部分留学生汉硕来说,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可以考虑放入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里,供学有余力的留学生选修。

(三)删减部分课程

《国别与地域文化》、《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国别汉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这三门课程如前文所述,可以考虑删除。另外,既然要开设以汉语语言各要素为主题的汉语知识类课程,如《汉语语音及汉字概说》等,为避重复,原来的预备课程《现代汉语》可取消。至于《古代汉语》和《中国思想史》,《留学生方案》上并没有做要求,目前来看并无增设的必要,一是因为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对我校留学生汉硕来说,艰深难懂不好理解,二也考虑到留学生汉硕的学习期限只有两年,上课的时间最多一年半,课程安排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张。

总之,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面的广度、深度和研究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顺利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罗尧成,2006)。除此之外,担任留学生汉硕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应该有全局观念,不仅要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有深刻地理解,也要明确所任教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任务,同时任课教师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特别是遇到某些内容可能有交叉重复的课程时,更应协商分配好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 参 考 文 献 ]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例7

一、引言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却不是最具影响力的语言。事实上,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要说与英语比,就是和俄语、阿拉伯语、日语等语言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①。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这一情形正在逐渐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一股学习和使用“汉语热”。

本文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入手,指出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无论是早期为应对来华外国人使用汉语之需开设的汉语短期培训课程或项目,还是现在以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或课堂为主的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行动,都还只是处于以“我”为中心或主体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撒种播种”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的大量资金投入,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远未达到一些学者所说的汉语国际化(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的层次或水平。汉语现在还不是一种世界通用语,我们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汉语国际化的。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海外人士对汉语言文化的认可度和认知度,促进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和影响。显然,汉语国际推广是实现汉语国际传播必须经历的一个“撒种播种”阶段。接下来,汉语国际教育必须适时地做出某种调整,要有意识地维护和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让我们在世界各地撒下播下的汉语“种子”得以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对外汉语教学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由来已久,但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1年,清华大学第一次对东欧招生,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始。于1983年成立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对象多半是成年人,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外国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理解中国文化。王乐(2010)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二者之间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根本特性。在此过程中,如果仅将教授语言作为单一任务,便失去了潜移默化传播汉文化的机会。因而,如何成功地同步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重点。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是从应对之需到主动出击的过程。起初,对外汉语教学是为来华的外国人提供汉语言的基本技能训练,在国内成立专门的学校和机构,侧重于“请进来”,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还处于被动应对的阶段。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很少,对外汉语教学尚未成规模、系统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处于初始启动阶段,很多想法和做法都不是很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腾飞,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日益彰显,这自然在国际上引发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热”又带动了“汉语热”(唐智芳,2012)。根据教育部于2016年4月初的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统计数据,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华学习,这个数据比2014年的377,054人增加了20,581人,与2013年的20多万人相比翻了将近一番,并且还有持续快速增长之势。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积极主动地为国内外汉语学习者提供及时高效的汉语言文化教学服务工作,成为现实之需、当务之急。中国的崛起是汉语走向世界的基础和条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也将迎来新的春天。

(二)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推广的主动之举

2005年7月,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首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将目光转向汉语国际推广。汉语国际推广是汉语在国外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种主动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影响逐渐增强,作为交流的工具,汉语已成为一种工作需要。为满足当地社区学习汉语多样化的需求,在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中,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非营利性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截至2015年12月21日,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已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现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2007年,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接受《环球时报》的记者采访时强调指出:孔子学院是应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增加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强教育文化合作交流而建立,每所孔子学院都是国外大学争相创办,主动向我们提出申请,这种热情挡也挡不住。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主动作为并不一定都会换来积极的响应,有时会出现负面的反弹。2012年5月,美国审查孔子学院学术资质,要求部分教师离境。2014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宣布,将与中国孔子学院停止合作。2015年6月3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孔子学院关闭。

遭遇挫折是难免的,但汉语国际推广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需要明确的是,汉语国际推广是汉语走向世界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可以说,只有经历汉语对外推广的这一步,才有可能实现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推动汉语言文化走向世界。

(三)汉语国际教育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影响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汉语国际推广到汉语国际教育,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推广”与“教育”:“推广”是指扩大施行或作用的范围;而“教育”则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汉语国际教育较汉语国际推广而言,更注重培养的过程。譬如我们的孔子W院,“孔子”只是一个符号,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孔子的思想,更谈不上在国外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赵金铭(2011)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的学术定位属于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学科定位属于应用语言学,下辖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海外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的主旨是努力拓宽发展汉语教学,同时传播中华文化。袁礼(2011)从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界定了汉语国际教育:狭义的汉语国际教育是指对华侨华人进行中华语言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广义的汉语国际教育是指对中国人与外国人进行中华语言、文化、宗教、民俗、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直接或潜移默化的教育。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汉语国际教育的框架都是在国际环境下的汉语教育。换言之,汉语国际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对外汉语教学,它是对外汉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视角要从最初的“国内”环境切换到“国际”环境;此外,汉语国际教育还包括了传播汉语言和汉文化的双重使命,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是质的飞跃,也为日后的汉语教学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行为、教学行为,也是一种国际传播行为。与此相比,汉语国际推广更强调传播语言的主动性,强调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主动性,容易造成误解,引发接受国的反感或抵触,给捏造所谓“中国”的人落下口实。刘毓民(2012)对国内外600名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老师所做的调查表明,汉语国际教育比汉语国际推广更能展现和平意图。因而,在汉语国际的架构下,如何克服谣传的干扰,成功传播汉语言文化,需要更多切实有效的策略与方案。

三、英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

成功地推进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并非易事。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外语教育教学,它与其他针对非母语说话人的语言教育教学(如英语教育教学)本质是相同的。研究这方面现有的成功范例,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开展和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英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约一千五百多年,英语现已成为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语言之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被广泛使用,可以说与大英帝国的世界影响和美国二战后占据世界霸主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现在全世界有10多个国家以英语为母语,45个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20多亿)讲英语,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用语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我国学过英语或正在学习英语的总人数超过3.72亿,差不多相当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口总和(张勇先,2014:5)。对于母语非英语的群体来说,无论是要发表学术论文、阐述个人思想,还是要参加国际上的商业、学术等各类活动,若要与其他英语非母语的群体进行交流交往,就必须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现今世界上与人交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英语,即现今各领域所采用的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

英语现在所取得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当然与英美两国在世界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19世纪,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为英语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虽然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世界影响力大不如前,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崛起,取代英国有力地推动英语成为世界强势语言(徐波,2009)。当然,光有强劲的综合国力还不够,就美国英语而言,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民间组织,都在美国英语的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在官方层面,也在民间层面大力促进了美国英语在全球的推广与传播,这才使得美国英语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崔砚,2012)。风靡海内外的美国动画大片、好莱坞电影、音乐等作为美国元素,也为英语的国际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英美国家在引导英语教学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蓄势才有的结果。例如,美国于1966年就成立了“世界英语教师协会”(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TESOL),其主要任务是:以培训对外英语教师为主,同时开展对外英语教学研究,编写英语教材,开展对外英语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议等。50年间,这一组织已然使美国英语风靡全球,英语语言教学也不再是输出国的事情,而是输入国积极要做的工作。也就是说,英语教学的主体不再是英美,但主导力量仍是英美,这样的对外语言教育教学是非常成功的。比如在当今中国,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相当普遍,并且大部分教育教学工作者都是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其中只有少部分人员来自英美国家,但是英语语言教学研究做得最好的仍是来自英美国家的学者。中国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参照英美国家的英语教学水平和标准来进行的。这就形成了英美国家主导的、主要由母语非英语国家承担的英语语言教育教学的格局。其根源已经不是某种语言自身,而是一种文化影响力。

我国正在积极地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孔子学院在海外的汉语推广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汉语国际教育还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只有在认真分析、深入研究英美国家对外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汉语实际情况,才能有效地将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做深、做实、做到位。

四、汉语国际教育的路径、方式与挑战

汉语国际教育与其他语言的国际教育一样,都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路径。要使汉语最终成为国际通用语,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当然,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要从现在做起,采用灵活多样、上下协作、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一)从应对之需到主动出击再到主导方向的发展路径

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一步是从应对之需到主动出击。应该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很好地迈出了关键的这一步――汉语国际推广。从应对上百万的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满足他们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的迫切需要,到现在积极主动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在上百个国家设立几百所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孔子学院和课堂,推广汉语言文化走向世界,这显然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进程上的一次重要转向。它无疑将有助于促进汉语国际传播,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大幅度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还不能说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办好、办成功。事实上,我们现仍普遍使用的“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术语,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我们的汉语国际传播工作尚处在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对外”二字说明汉语教学的主体工作是由我们而不是汉语非母语的国家和人民承担的。进一步说,“对外”仍是以我一方向外辐射的思维模式,而“国际”则是一种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思维模式,后者的力量远远大于前者。因此当务之急是在汉语教学中改变“对外”的传统理念而突出“国际”的特色。在这一点上,英语国际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国际上,英语教育教学的主体工作,现在不是落在英美国家而是英语非母语的国家和人民身上。这也是英语国际传播的成功之所在。当然,主导英语国际教育方向的力量仍在英美,但英语国际教育的主体工作和责任则落在了我们这些非英语国家的身上。这说明:英语教育已经在许多非英语国家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不可否认,英语教学在我国已经成为一大教育产业。在数千亿的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中,英语培训市场无疑占据了其中最大的份额。作为中国教育培训市场龙头老大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1993年11月16日成立,现已成为年产值近亿元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反观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机构,不要说赢利,每年还需要国家的大量资金投入。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尚没有“落地生根”,更不要说“枝繁叶茂”了,只能说仅仅处在“撒种播种”的初始阶段而已。“汉语走向世界”与“汉语国际化”,现在也只是我们奋斗的一种远大理想和目标而已。眼下就说“汉语已走向世界”“汉语国际化了”,还为时尚早。

判断汉语国际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汉语教育的主体工作或责任是由谁来承担的。如果是我们自己,即从我们角度出发的“对外汉语教学”,而非从学习者所在国的角度说出的、没有“对外”二字的“汉语教学”,那么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还远远没有真正做到位,更没有达到汉语在海外“落地生根”的程度;当不是由我们而是由海外汉语学习者所在的国家和人民来承担时,才能证明汉语确实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并真正在海外“落地生根”了。

(二)方式方法

汉语国际教育是汉Z国际传播的主渠道,要想做好汉语国际教育,实现汉语言文化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这一目标,需要我们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这其中需要我们处理好微观与宏观、内部与外部、行政与学术、实践与理论、主观与客观、上层与基层、官方与民间等之间的关系问题。事实上,要做好汉语国际传播工作,需要我们各个方面的通力协作。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和实现汉语的国际传播。

微观与宏观:汉语国际教育是在国际环境下所实施的汉语教学,它不仅要在国际环境下做好汉语的教学工作,更需要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播工作。既要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做好汉语言的推广工作;也要在推广汉语的同时,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播工作。语言是基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需要借助语言这一载体得以推广,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也会提升语言在目的地国家的认可度,从而提升语言的地位和影响,促进国际语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和做好具体的汉语教学工作,还要有更远大的目标,知行合一,做好汉语言文化传播这一整篇大文章。

内部与外部:所谓内部与外部,即国内与国外。要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仅要看国内的决策,也要看国外的意愿。只有双方达成了一致,才能保证汉语国际教育道路畅通无阻。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校亦是如此,要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是国内的决策,条件是其他国家自愿申报该项目。自兴办孔子学院10多年以来,海内外孔子学院已达500所之多,发展相当迅速,这说明,只有在内外意见相一致、意愿与决策相契合时,汉语国际教育才会实现蓬勃发展。

行政与学术:汉语现在国际上尚未得到广泛传播的情况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无疑需要国家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加以推动和落实。另一方面,要想最为有效地实施这一教育计划,就必须采取科学合理、适宜对路的方式方法,而这需要该领域专家学者为我们这方面的教育主管部门拨云见日,指点迷津。显然,在这一方面学术研究与行政工作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行政主导,学术跟进,双方相互协调,有效互动,是做好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

主观与客观:主观上,我国为实现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汉语国际教育这一重要举措,并希望收到良好成效。客观上,虽然我国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大有建树,但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如“中国”等谣传无疑会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造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在总体规划与具体实施过程中兼顾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和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上层与基层:汉语国际教育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在顶层设计过程中,深入了解和体恤汉语国际教育一线工作人员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这对推动和落实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基层部门也应将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主动及时地反映上去,让顶层设计者了解实情,对各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了然于怀,从而制定出贴近实际、易于实施的顶层规划。总而言之,只有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才能顺利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规划与目标。

官方与民间:美国英语的成功推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官方与民间的共同努力,官方是政策的规划与制定者,决定了推广方向,也对民间机构的英语国际推广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而民间机构则承担了更多的实际性工作(张西平,2008)。倘若汉语国际教育只在官方层面上决定教育方向,但民间机构却不作任何反应,那么官方只是在做无用功,汉语国际教育便无法顺利进行;相同的道理,如若没有官方的号召,只有民间机构在想方设法实现汉语国际教育,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引领,那么汉语国际教育同样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官方与民间通力合作,才能做好汉语国际传播这篇大文章。

(三)问题与挑战

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是汉语教学。要搞好汉语教学,首先要做好汉语本身研究。汉语属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的语言大不相同,这给汉语国际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汉语研究需要国际视野,不仅要注意汉语的独有特征,也要关注与世界其他语言的共有属性。研究并推出一套外国人易于接受、便于学会的语言形式与法则,这会对成功实施汉语国际教育起到决定性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要做好汉语教学,更要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华文化延绵千年,蕴藏着无穷的魅力与活力,是汉语国际教育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传播不仅需要我们在内容上多下苦功,也要在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日本的卡通动漫,都潜移默化地起着传播文化的作用。相比之下,我们对外传播文化的方式就显得简单肤浅、刻板单一、缺乏新意。

汉语国际教育现正处在以设立与发展孔子学院为龙头的主动出击阶段。虽然孔子学院开设数量骄人,成效也十分显著,但汉语尚未能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生长开来。若要汉语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需要汉语教育本土化(亦称本地化),尤其是汉语教师资源需要本土化。但现实是绝大多数汉语教师都是中国政府外派出去的中国教师,本土教师所占比例很小,不足以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主角。以孔子学院为例,早期的教师是一些中国留学生或者孔子学院等机构自身聘用的中国公民,人数十分有限,水平良莠不齐,这对于汉语教学是相当不利的。对比中国的英语教学,就会发现:国内绝大多数的英语老师是母语为汉语的中国教师,只有极少一部分是外聘的英美籍教师。由此可见:如要做好汉语国际教育,使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让汉语教学在海外生根发芽,让本土教师成为汉语教学的主体力量。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力量本土化,无疑是一项长期且艰辛的工作。对此我们不仅要有决心,也要有耐心和恒心,持之以恒、凝神聚力、专心致志地一步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落实。

五、结语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重要的是我们改变了以往“对外”的视角,开始从世界的角度看待我们的汉语教学,这让我们在h语国际教育上更有大局观,更具国际视野,更有前瞻性。今后的汉语国际教育,更应是走出国门在国际大环境下实施的一种汉语言教育教学。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需要我们的汉语教育教学更多地将目的国的因素考虑进去,有的放矢,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适时地做出调整,有意识地从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主体地位转向主导地位,使汉语国际教育由现在的“撒种播种”方式转变为一种“落地生根”的结果。当然,要让我们在世界各地播下的汉语“种子”得以落地生根、茁壮成长,需要我们倍加努力地维护和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需要指出的是,汉语现在国际上的地位不高,影响不大。汉语走向世界,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但只要方向明确,肯于投入、甘于奉献、勇于探索,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好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加速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做出汉语言文化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据统计,在联合国法定的6个工作语言里,汉语的使用率最低,

不足1%,远远低于使用率高达80%的英语。――见《全球化时代,要从世界看中国》:金涛2011年专访语言文字学家、106岁老人周有光先生。

参考文献:

[1]崔砚.美国英语国际推广政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2.

[2]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基于传播学的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徐波.当代英国海外英语推广的政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009.

[5]王乐.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0.

[6]袁礼.试论孔子学院和国际汉语教育的制度化建构[J].华侨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76-82.

[7]张西平,柳若梅.世界主要国家语言推广政策概览[M].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8]张勇先.英语发展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例8

2005年7月,以“世界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世界汉语教学大会的举行,预示了“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战略的重大转变。汉语国际推广代替了原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术语,术语是各学科的专门用语,是对有关事物的分类,概括和命名。术语的转变说明了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观念的转变和战略布局的调整,此项转变标志着汉语国家推广的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汉语国际推广”得到了很多学者专家的关注,他们分别从自己的领域和全新的理论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谭宏姣教授的这本著作《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从她多年来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出发,以一个宏观的视角,站在吉林省这片她所深情热爱的土地上,将汉语国际推广战略这一国际性的行为在吉林省推广中出现的各种制约性因素和弊端做出精确性的原因分析,并提出切实中肯的宝贵意见。这本著作虽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但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广阔性舞台上却具有广泛的指导性作用。吉林省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但具有个性,同时也和其他地区的推广实施中具有共性。事物是普遍存在矛盾的,但是矛盾又有着共性和个性,在对待问题时我们要有归纳概括的能力,见微知著。这样在学习和研究中才能在方法论上不会有失偏颇。

《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这本著作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吉林省汉语推广的媒介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了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的相应策略。精读之后总结了本书的特色之处与大家分享。

一、视角独特,内容全面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了解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为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汉语国际推广正式被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这是我们汉语由原来的“引进来”到现在的“走出去”的重要一步。与其他的一些传统学科相比,汉语的国际推广可以看成是一片有待开垦的草原,是一个有着重要价值的学术宝库。

《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这部著作首次对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谭教授以她多年的扎实的学术研究和对学术的敏感度出发,立足于吉林省这片沃土,结合吉林省的地缘,语言,文化等优势深入探讨了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的相关策略。经过详实的调研考察,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内容全面、详细。其中包括吉林省来华留学生招生与培养,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的建立,对外汉语教育教师的师资培养,教学组织实施,汉语水平考试组织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奖学金项目及吉林省对外汉语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地域特色明显,利弊分析精准。从理论上研究汉语国际推广的地域性方针,为汉语国际推广的研究提供帮助和参考。

二、调查数据详实,研究方法多样化

全书最鲜明的一个特色就是运用了大量详实的统计数据,以图表形式呈现,在各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让人读来一目了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总结归纳法等,文章条理清楚,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些无不体现了谭教授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因为,没有经过分析调查就不会发现问题和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数据统计分析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各个层面都有不同的作用,通过汇集、汇总数据,发现事物的规律,能够在可信度和效度上发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掌握了汉语国际推广的相关现状。在详实的调查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吉林省来华留学生数量、规模、学历、来源国别及就读的吉林高校进行分析;对吉林省孔子学院的分布以及民间汉语国际推广机构调查;对吉林省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师、课本、教法进行调研;对吉林省招生渠道和方式进行调研考察,第一次系统地对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归纳了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一些制约性因素。通过对比其他国家语言推广策略的研究,以及与全国其他地^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比较,针对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不足,结合吉林省在地缘、语言、文化方面的优势,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研究、吉林省汉语推广的媒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全面详实地探讨并提出了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的相应策略。

三、教学本体研究对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参考

《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贯彻了汉语国际教育中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议题,针对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教师的学术能力亟待提升、国别化教材和通识性教材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适应性等诸多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自从汉语国际推广提出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一个争论,是以汉语言为教学的核心还是以汉文化为传播的核心。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陆俭明强调“汉语国际教学的核心任务与内容是汉语言文字教学。汉语国际教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汉语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怎么让一个零起点的外国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地学习、掌握好汉语”。[1]汉语国际推广应以汉语言为教学核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学会语言的基础上继而学习文化。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汉语教学应秉持一个“学以致用”,目的在于能在实践中提高语言交流技能。语言教学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共同决定的。因此,汉语教学中的“三教”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如果我们的汉语教学不能从汉语自身的特点出发,设计出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套高效率的理论原则和操作方法,要想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益是非常困难的,这也必然影响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2]

《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总结了吉林省ν夂河锝滩闹柿看嬖诘牟蛔悖谭教授的这种问题意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有利于促进吉林省对外汉语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加大对外汉语教材优化,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加教师的数量等方面的改革。

汉语本体研究和汉语教学研究对于汉语国际推广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方面《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总结了吉林省对外汉语本体教育上存在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吉林省对外汉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升文化传播软实力。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处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地缘优势明显。省内高校众多,汉语国际推广为国内高等院校与国外高等院校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于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从理论上研究吉林省汉语推广的战略方针与部署对策等,可以及时调整对外的语言政策,深化我们的教育改革,同时对教育国际化政策研究等提供一些意见。相信,在《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推出后,对吉林省的教育发展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特色文化推广的长远战略意义

世界是多元性的,语言也是多样性,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极力地向世界宣传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而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政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也体现了我们的国家意志。汉语国际推广,在推广我们的汉语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应当以那些最具有生命力的、对现实仍有意义或重大影响的观念、习俗等为主,因为“了解传统的目的是为了让现代人更方便、更准确地了解现代、解读现代,这是一个重要的立足点。[3]吉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饮食民俗文化。这些都吸引了留学生的关注,同时吉林省也制定了来华留学工作目标:打造“留学吉林”品牌。在吉林省的汉语国际推广中,民族风俗文化是我们宣传自己的一个契机,留学生通过在吉林省学习汉语,潜移默化地会更好地了解掌握东北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因此来发展和繁荣吉林省文化,推动吉林特色文化走向世界。

吉林省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将加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力度,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和高校教师的输出,推广汉语和汉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重中之重。这些方面对我们的高校教育模式等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在海外创设的孔子学院,每年举行的和汉语学习等相关活动,还有一些生活在吉林的海外人士,这些都会对吉林省的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提高汉语的应用价值,促进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发展,促进吉林经济的快速发展,繁荣吉林的文化,是吉林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战略目标。

社会在迅速发展,时代在巨变。汉语国际推广的浪潮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的要求,聆听世界的脚步,才能与时俱进。吉林省汉语国际推广的提出,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对促进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吉林省文化软实力,深化吉林省教育改革等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五、结语

汉语国际推广是让汉语快速走向世界的一个策略,是顺应时展对汉语的强烈需求。汉语国际推广下的汉语教学能够满足数量不断增长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强烈需求,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同时让有着悠久历史的汉文化逐步走向世界。而“走出去”的战略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系统,势必会在前进的路上遇到障碍。值此汉语推广的热潮,谭宏姣教授的这本著作如及时雨一般,指出了吉林省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的不足,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吉林省的汉语国际推广之路贡献了一臂之力。同时我们也期待谭教授以后会有更多的学术研究著作推出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例9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海外汉语教师。随着汉语热的到来,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这样一个新兴而热门的专业。《现代汉语》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基础课程,也是主干课程,一直承担着传授现代汉语基础理论和知识的重任,这门功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将来从事汉语教学的能力。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办学经验、教学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热情并不高,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以笔者任教的晋中学院来说,我们给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00余名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对《现代汉语》这门课“很有兴趣”的学生仅仅占15%,“有一定兴趣但不知道怎么学”的占50%。调查结果显示了对《现代汉语》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针对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进行初步的改革和探索,希望能改变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也希望能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相关课程建设有一些启示。

一、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课时安排不合理

在任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07年成立之初,只是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方面体现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略有不同,对于《现代汉语》这样一门在两个相关专业同时开设的主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时数甚至于教学内容上都没有任何分别。而由于师资有限,我们讲授《现代汉语》课程的老师既要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讲,又要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讲,这就导致这样一种结果: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材、一样的内容、一样的课时,但我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学生所学专业不同,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同。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培养“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而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能在学校、机关、新闻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所以,《现代汉语》在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数的安排上,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现代汉语专业是相同的,都是每周3课时,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是不够的。教师经常是匆匆地讲完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根本没有时间去延伸和拓展这些语言理论。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实际存在脱离现象

在我们组织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道多选题:

你认为现代汉语课应该教哪些内容比较好?A.以教材为体系的教学内容;B.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C.组织与语言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D.了解语言学界最新动态。

有15%的学生选择了A,60%的学生选择了B,40%的学生选择了C,15%的学生选择了D。从学生们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学生普遍重视语言知识的实用性,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满足于教材知识的讲解,小部分考研的学生希望能了解学术前沿的动态,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跳出课本,选例注重现实性,讲解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古板单调,缺乏创新性

《现代汉语》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内容死板”,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化,即以老师为主体,先讲些枯燥的语言理论,再举几个“循规蹈矩”的例子。而如今,用这样单一的教法去教这门传统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这个新兴专业面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以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是“用好汉语”,而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不但要用好汉语还要会教汉语”,学生在具备更深厚的汉语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解决汉语运用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这时,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方法

(一)重新确定教学目标,修订教学时数

为了使学生胜任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我们应当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明确为: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及文化语用的基本规则;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的言语现象;掌握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能发现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及文化语用上的错误,并能够运用所学汉语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指正。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要求更高更细,建议由现在的每周3课时增至4课时,这样教师也能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设计练习和课堂教学模拟环节,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结合新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现实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即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部分进行适当调整,并根据教学需要,增加文化语用部分。具体如下:

语音部分:语音部分除了要学好普通话的声韵调,还要强调汉语语音和其他语言的差异。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的差异,往往就是学习的难点。例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声母就是难点;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学生,韵母是难点;对我国维吾尔族学习者来说,复韵母是难点。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汉语的清浊辅音、声调、语流音变现象、儿化现象等都是教学重点。这些外国人语音学习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在语音教学部分予以强调。学生不仅要准确地说出每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还要用舌位图等方法来说明如何发这些音。

文字部分:文字部分的学习仅仅要学生掌握教材上有关汉字的笔画、笔顺、构造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组成汉字的笔画数目众多,之间又有细微的差别,认知汉字的过程是音、形、义的结合,对于习惯拼音文字的使用者来说,必然会感到汉字难认、难记、难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教会他们深层次地认知汉字,必须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熟悉传统的字源学“六书”理论, 能运用“六书”理论对一些汉字进行音、形、义的解释。

词汇部分:在讲授词汇部分时,教师要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运用词汇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词汇解释能力的训练。要让学生学会引导留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分类别进行学习:对于基本词汇,重点要了解其理性意义,有多个义项的还要注重分项理解;对于一般词汇,除了要介绍理性意义,有的还需要介绍来源(如“模特”),有的要介绍感彩(如“老头子”),有的要介绍文化色彩(如“走狗”),有的要说明形象色彩(如“美人蕉”)等。对于汉语词汇中独有的一些文化词(如“红娘”)、一些很难使用的虚词(如“并”与“并且”)、一些难以辨析的同义词和反义词、一些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词新义(如“给力”)则需要通过使用实物或图片、运用对比或类比法进行练习。

语法部分:目前国内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般都很注重语法部分的教学,而且学界的共识是要重点突出外国学习者易出现偏误的语法现象。这一点当然很重要,外国学习者容易出错的把字句、被字句、兼语句、连动句等都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就要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的语法偏误现象进行分析并纠错。但是,除了这些传统的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法教学还要格外注重语言对比教学,如在讲授词类时,可以从汉语和英语的对比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两种语言的个性不同,认识到汉英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截然不同的关系,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以后的语法教学问题。

文化语用部分:目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大都没有语用章节,但是很多语言交际是离不开语用知识的,如中国人的见面问候语、告别方式、道歉、请求之类,这些文化语用规则必须渗透进教学中。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倡创新性和实践性

在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的现实下,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方式。

1.方法多样化,提倡创新性。在现代汉语课堂上,不能仅仅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而要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我们可以使用比较法,拿学生熟悉的英语和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把方言和共同语进行比较,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进行对比,让学生对语言理论有全面的理解。例证法是《现代汉语》教学常见的方法,但传统的例证教学法往往是举一些“循规蹈矩”的例子来验证语法规律,至多再举一些不“合乎规矩”的例子来分析其不合乎常理的原因。这些都是在围绕着语法规律说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上,我们更应该围绕着语言学习者说事,即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出发,采用“案例教学法”,大量搜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集中出错的案例,“对症下药”,分析其容易用错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以致用,提高实践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必须提高实践性,决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讲”,还要留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讲”。教学中要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一些语言规范化知识竞赛、“找错误”趣味游戏、地方方言调查、演讲比赛等活动,拓宽学生对汉语知识的认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另外,我们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学院留学生的资源,建立起留学生与我院学生的联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从留学生身上搜集“活生生”的有偏误的例子,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分类,让同学们自己去分析他们为什么会错,应该怎样纠正,用什么方法去纠正。

通过以上的改进,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汉语》一定会改变自己“枯燥乏味”的形象,变得更具体、更鲜活生动,学生也会改变自己的听课状态,变成课堂的主人,提升自己学好汉语的能力,具备教好汉语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春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2]郑庆君.全球化视野下的汉语母语教学[J].湖南社会科学,2011,(6).

[3]钱道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探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例10

收稿日期:2013-06-02

作者简介:刘丹(1982- ),女,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称一直饱受争议,这个名称刚出现时是指“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都可以称为“对外汉语教学”。近年,国内许多高校纷纷跨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人才的行列,涉及的教学范围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教学涵盖了从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储备力量到为不同需求的外国人打造汉语课程。伴随着这样的转变,“对外汉语教学”的范围就显得更为狭窄。因此,一个新的名称随之孕育而生——汉语国际教育。

崔希亮将这两个名称做了如下的区分:“今天我们通常用‘对外汉语教学’来指称‘在国内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用‘汉语国际教育’指称‘在海外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虽然这里用“国内”和“海外”的地域差别区分了两者,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关注点投向中国。汉语国际推广作为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把“国内”和“海外”融在了一起。由此来看,“对外汉语教学”正在慢慢褪去青涩而日趋成熟,成为带着国际化标志的“汉语国际推广”。那么,如何让正在接受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的本科生“走出去”,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为用而学、学以致用,无疑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当前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走出去”在高校中所面临的问题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汉语教育”,从学科发展的历程看,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学科基础是语言教学。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汉语国际推广具有展现国家外交战略新思维的含义,是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而对外汉语教学从比较单纯的语言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国家外交战略为依托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走出去”的一个重大标志就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但具体到某所高校,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们“走出去”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语言教学和语言应用能力偏低等。先从本科阶段的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来说,学生的知识体系正处于构建阶段,自身的汉语知识和文化修养既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又需要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从学生的教学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来看,在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面对的是国际化的环境,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和语言运用能力,但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建立在教学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实践环节,绝不是坐在课堂里听了课就能够有成效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不断地学习与应用,但在校本科生的语言学习往往需要教师的督促与指导,而学生对语言的应用又离不开自身的实践。因此,如果学生在汉语基础不扎实、汉语教学能力不强、教学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走出去”,往往会带来既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多的后果。面对这一现实,许多高校会选择“3+1”或“2+2”的模式来兼顾教学与实践两个环节。这样的设计有其优势,可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受到质疑的就是学生的能力:一方面,他们是否能够在没有专业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有序学习;另一方面,他们是否能够在课堂里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其次,这样的学习模式显而易见地会受到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制约。再次,建立在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前提下的匆忙“走出去”,是否会使大多数人沦入“自身学不到,别人教不了”的尴尬境地?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项国际教育计划,在更广阔的领域上搭建起中外文化合作交流的平台,为更多想要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创造学习汉语的条件并提供学习机会。对外汉语教师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一方面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进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针对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和“走出去”战略的落实,我们应该依照专业的自身特点来为这些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储备人才的本科生量身打造专业实践途径,既能够让他们在学习期间打牢基础,又能够让他们在毕业后在最短时间内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实践方面“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全国高校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践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依托学校与广西师范大学的合作,派遣本专业的学生去听课;第二步为校内微格教学,本校教师为学生的指导教师,让学生模拟教学;第三步利用本校与越南学校的合作,派遣学生出国实习。与之相比,大理学院的实践教学另具特色,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分为三个部分:课堂观摩教学、个别教学辅导和文化交流活动。三个部分的实践教学成绩都有客观详细的评分标准,成绩的评定由指导教师的50%和留学生的50%构成。课堂观摩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在教学技能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实习生听讲、准备教案、说课、试讲、正式上课、评课、总结,每个环节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同样,云南大学实践教学方式则是以外派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主要教授综合课、口语课等,同时撰写论文、日志、教案、案例分析等。综合以上学校所采取的实践教学方法,我们不难看到,各高校均着眼于以学生学习即将结束时的“走出去”实习,以专业实习的方式取代全部的实践教学,而未能将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环节贯穿于学生四年的教学全过程。因此,实现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不能仅将眼光放在“走出去”上,还应该从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以及实践教学的监控测评方式等方面入手,在本科生四年学习中贯穿始终,从而实现以国内外实习环境为基地的包含着感知性实习、提高性实习和专业性实习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

三、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1.建立基地,用好基地

建立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建立稳固的、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的实践教学基地离不开与国外的学校和文化传播机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关系。因此,要注意从学生的养成教育、学习需求、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发,利用实习基地的人才资源、环境资源和工作平台,努力使学生四年的学习自始至终与实践教学挂钩,从而促成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基地紧密联系的良好关系。

笔者所在的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就尝试由实习基地员工直接参与教学和由学生分阶段、分方向深入实习基地的“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方式。所谓“请进来”,即请实习基地负责人及员工深入课堂进行教学、与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的研讨。例如: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实习基地的教师、负责人、员工,通过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创业实绩,进行专业思想和学习方法、学习意志的教育。而“走出去”,则是借助与国外学校的合作,让学生走出校门和国门,到这些学校进行实习、短期互访,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对当地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教学,同时又能够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充分体会和学习外国文化。

2.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国际汉语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尤其是与理科专业相比,特征鲜明的实践教学课很少,如实验课等。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结合专业特点,用心思考,建构与专业特点相吻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此,从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便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落实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建设之必须。在这方面,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采取结合生源、专业课程、就业去向三方面,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以“一个中心,四个板块,四项结合”为主体思路所构建的能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这里,“一个中心”,即以培养综合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中心;“四个板块”,即理论课实践教学、专业课实践教学、英语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实践教学;“四项结合”,即理论讲授与课内外实训相结合,校内实习与基地实习相结合,国内实习与国外实习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

对于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学校将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国内实习与国外实习相结合,制订了详细的实习计划,制作了实践教学手册,全程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成绩。每个学生都在进入实践教学基地前接受明确的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提交相关的实习报告和工作记录。在完成专业实习实践任务的阶段,采用了“请进校门,走出国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国际汉语教学环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制订了统一的实习计划和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组织教学,通过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规定的汉语教学任务。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实习体验,实现了学生专业实习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

3.抓好测评工作,重在实践效果

抓好测评工作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测评方式的探索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关于这一点,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已经作出了证明。那么,怎样的测评最科学、最适用?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实践教学的测评方式不失为一种借鉴。其具体做法是:第一,坚持“八个关注”,即对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关注基础课的训练落实,关注双语课的双语教学落实;对实习课的教学实践,关注教学计划的落实,关注教学内容的落实,关注文化展示的落实;对英语实践课,关注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四大板块的训练落实,关注英汉翻译四个结合中学生活动环节的落实,关注学生第二课堂参与的落实。第二,测评标准的监控,要求各实践教学课程制定具体的测评标准,并在实施中加以修改和完善。第三,以学院统一要求和规范为指导,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年度毕业论文管理操作性文件的拟定与执行,实现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操作性的统一。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要立足于“请进来”,“汉语国际教育”要立足于“走出去”,这两条路线同时推进、相得益彰,应是可供当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尝试的教学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2]李毅.汉语国际推广与我国国际教育的发展[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2).

[3]张如梅.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多模式探索——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0,(11).

[4]吴应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0,(8).

[5]原新梅.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思考[J].语言教学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