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村小学教务工作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0-28 22:51:21

农村小学教务工作总结

农村小学教务工作总结例1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俱进、高瞻远瞩,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根据时展和形势任务变化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认真抓好这项工作。今年4月19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的汇报,对在全国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今年4月底,中央组织部召开了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议,贺国强同志代表党中央作了重要讲话,对在全国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会后,印发了《中央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7〕18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开展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我省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常委会多次研究远程教育工作,召开一系列工作会议,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9月20日,省委召开了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会上,省委书记石宗源作了重要讲话,对四年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作了回顾总结,对下步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州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会议精神的汇报,并对抓好下步我州远程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我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刚才,会议对我州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中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都匀市、福泉市凤山镇甘巴哨村、贵定县新铺乡新铺中学三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在此,我谨代表州委、州政府和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远程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进一步抓好我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真回顾总结我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试点工作成果

2003年5月以来,我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在省委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组织部、省远程办的具体指导及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工作任务。截至目前,全州共建成党校远程教学站13个;乡镇、村级接收站点(播放点)3275个,覆盖了100%的乡镇和行政村;建成了州级资源库和辅助教学网站;组建了9930人的专兼职操作管理、教学辅导和技术服务队伍,并制定了一整套面上管理和站点运行规章制度;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素质,指导发展种植、养殖、产品加工等生产项目,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今年6月,贺国强同志到我州视察工作,对我州远程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回顾总结我州远程教育四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坚持加强领导,注重齐抓共管。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远程教育工作,成立了全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州委常委会多次研究远程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州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先后派出20多个调研检查组,深入农村指导站点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等工作。各县(市)、乡(镇)和村也都成立了以党委(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州、县(市)两级均设立了远程教育办公室,乡(镇)也明确了专人负责。全州远程教育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政府大力支持,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协同参与,形成了领导到位,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坚持因地制宜,注重整合资源。全州各级各部门立足州情,统筹协调、合理规划、科学利用、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探索符合我州实际的花钱少、建设快、效果好的远程教育建设方式。一是整合“村、校”资源,合理建站。我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依托农村中小学来建立乡镇和村级终端接收站点。全州有80%的站点建在农村中小学校,部分站点建在村党员活动室,节约了大量站点和场地建设资金,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村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站点建设和运行。在站点建设和运行维护上,在用好中央、省补助资金的同时,坚持以财政分级投入为主的原则,州、县(市)两级财政按比例多渠道筹措,全州共投入配套资金3980多万元,确保了站点建设的按时完成和正常运行。三是整合技术资源,开展教学网站和资源库建设。建成了教学网站锦绣黔南网和州级教学资源库,都匀、福泉、惠水、荔波等县(市)也建立了资源库和教学网站。同时,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扩大站点的上网率,已有300多个站点接入了互联网,拓宽了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四是整合课件制作资源,合力开发“乡土课件”。充分发挥各县(市)和州直各有关部门在设备、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以“乡土课件”为重点,全州共开发制作了10多类1000多个小时的教学课件。通过积极整合资源,达到了节约投资、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目的。

第三,坚持科学管理,注重规范运行。我州远程教育站点面广、点多、量大,要实现统一管理和规范化运行,难度较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黔南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形成了站点运行维护保障、“村校结合”以及教学组织管理等工作的规范性要求。指导全州各站点制定了设备管理维护、操作管理人员职责、节目播放、需求信息反馈等规定,不断推进站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使站点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全州还组建了以乡村干部、学校教师、农技人员为主的服务辅导队伍,为站点发挥功效提供智力、技术支持。

第四,坚持学出效果,注重用出效益。全州各级党组织坚持运用远程教育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开展政治理论、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了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农民群众的生产技能。按照“学出效果、用出效益”的工作思路,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用成果”转化示范站点和示范农户,共建立远程教育示范站点522个,培育了一批运用远程教育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典型。根据省的统一安排,今年,州委组织部、州远程办、州供销社、省农村信用社驻黔南办事处等部门在全州农村开展了党建远程教育综合服务站建设试点工作,帮助群众办理项目立项论证、申请小额信贷、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等,有力地促进了学习成果的转化。

第五,坚持大胆实践,注重探索创新。全州各级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推进试点工作与建立长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开拓思路,大胆实践,在站点管理、教学服务、骨干培训等方面,探索出了许多有效途径和方法。如开展了“科普+远教”“六个一”惠农兴村工程和“科普+远教”大蓬车活动,找到了“科普”与“远教”联姻共赢的捷径;广泛开展“村校结合”,发挥远程教育站点对学校教育和农村党员群众的培训作用;整合利用各方面人力资源,积极推进远程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管理、辅导和技术服务等“三支队伍”;探索把站点建设向街道、社区、非公企业延伸,提高远程教育的辐射功能;与广播电台、电信公司等部门联合开展了远程教育“电话广播连万家”工程,为广大农民群众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星级站点创建活动,明确创建标准,强化管理措施,充分发挥示范站点辐射带动功能;采取“专业学习”小组、“中心播放户”等培训方式,创新“学用成果”转化形式,等等。这些做法对推动我州农村远程教育的开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总的来看,经过四年来的工作,我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代远程教育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精神、学习政治理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掌握科技知识、获取致富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的重要帮手;成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加强农村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实践充分表明,党中央在农村开展远程教育工作的决策是十分必要、非常及时和完全正确的,确实是一件得民心、顺民意、合民情的实事、好事。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州远程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有的同志对远程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的地方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不够扎实,部分站点操作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学用成果”转化力度不够,等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真正把这件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全面贯彻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进一步将我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面向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在巩固提高管理使用水平上下功夫,全面加强远程教育“建、管、学、用”各项工作,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大幅度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素质,培养造就大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党员干部和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实现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持。这里,我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建”是基础。要坚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现有远程教育基础设施的作用,有效整合支农、惠农项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优化和拓展远程教育功能,更好地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服务。要根据我州行政村调整合并、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等情况,及时调整终端站点布局,保证站点全面覆盖。要支持和鼓励发展远程教育分播点,进一步解决好远程教育“最后一公里”问题;广泛运用现代网络联接新技术、新手段,努力扩大终端站点互联网的上网率。要加强各级教学资源库和网站建设,优化功能,实现全州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要加强基础设施的维护维修工作,统筹解决好远程教育设备更新换代问题。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远程教育进社区”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远程教育覆盖面。

第二,狠抓教学组织管理不放松。开展远程教育工作,“管”是关键。远程教育站点是组织教学培训的课堂和开展活动的阵地,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曾庆红同志提出的远程教育站点“一个点带六个点”的要求,实现一站多用,真正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接收点办成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切入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示范点、农民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的致富点、农村进城人员学习职业技能的传授点和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娱乐点。要健全和完善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管理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行规范管理,提高站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要切实抓好示范站点的创建工作,层层办示范,充分发挥示范站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面上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村校结合”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小手牵大手”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切实做到学校教学与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群众“两不误、两促进”。要探索以行政手段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开发制作具有黔南特色、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乡土课件”,不断满足全州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学习需要。要加强教学效果检查评估,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把农民群众满意度测评作为检查评估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查评估促进教学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狠抓教育培训不放松。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学”是核心。要根据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坚持因时施教、因人施教、因地施教、因需施教的原则,大力拓宽教育培训的渠道,不断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确保教育培训取得实效。要着眼于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深化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着眼于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致富能力,强化农业适用技术的教育培训;着眼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强劳动技能培训;着眼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各类协会成员、农业经纪人队伍进行市场经济和农村经营管理等知识的培训。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加强教学辅导,坚持抓好每月两次的集中学习,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和带动群众参加学习;坚持抓好教学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吸引和方便群众参加自主学习;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执业证书培训、学历教育等多种学习形式,努力增强远程教育的吸引力。

第四,狠抓学用成果转化不放松。开展远程教育工作,“用”是目的。要及时将远程教育学习内容转化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果,使现代远程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一是要抓好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示范带动工作。继续抓好“科普+远教”“六个一”惠农兴村工程和“科普+远教”大蓬车活动,大力推行“中心播放户”等做法,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实验基地。继续加大示范典型的培育和推广力度,及时发现通过远程教育发展生产、实现增收脱贫致富的典型农户,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用农民群众身边发生的鲜活事例来推动远程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推广应用。二是要抓好远程教育学用转化服务帮扶工作。积极探索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的新载体、新形式,认真抓好“农村党建远程教育综合服务站”建设试点和推广工作和“电话广播连万家”工程的实施,切实为农民群众转化远程教育学习成果、发展生产做好服务和帮扶工作。三是要抓好远程教育学用转化市场引导工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组织、培训功能,大力帮助和扶持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大力推广“支部+远教+公司+农户”、“远教+公司+协会+农户”等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组织、引导农民群众围绕市场需求发展支柱产业或重点产品,提高农民生产的集约化水平,真正把通过远程教育学到的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和经济成果。

第五,狠抓骨干队伍建设不放松。骨干队伍是远程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服务者,是促进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要充分依靠乡村干部、农技人员、农民党员和学校教师,进一步选好配强骨干队伍,完善和落实远程教育骨干队伍考核、激励机制。积极配合“西部志愿者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等的实施,努力建立一支人员稳定、业务过硬、爱岗敬业的站点管理队伍。以提高思想认识、提升业务能力为重点,加大骨干队伍教育培训力度。重视和解决骨干队伍人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和调动工作积极性。各县(市)要根据农民群众的实际要求,组织骨干队伍通过站点辅导、基地示范、送技术入户等活动,为农民增收致富指路子、教方法、传技术。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健康推进

开展远程教育工作,既是中央和省委安排部署的重大任务,也是促进全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我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州委决定,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各级党委要坚持把远程教育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党建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纳入年度工作和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三创三强”活动目标考核体系,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党委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经常抓,反复抓,抓出成效,抓出业绩。要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研究解决好远程教育工作机构和人员问题,确保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各项工作有人抓。组织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的有关工作,及时总结工作中的新经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进一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二)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资金到位是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教学资源建设、骨干队伍培训和系统运行维护等保障经费,要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我州财政还比较紧张,解决经费问题总的原则是,以各级地方财政按比例投入为主,党费、社会力量支持以及市场化运作作为补充,多渠道解决远程教育经费。要统筹规划,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信息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结合起来,坚持节俭办事,做到共建共用。为解决好站点设备的更新换代,从明年起,州、县两级都要设立“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建在农村党员活动室的远程教育站点设备更新换代,确保远程教育工作长期、持续开展。建在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站点设备的更新换代,所需经费纳入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建设计划,从各级教学经费中统筹解决。

农村小学教务工作总结例2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陕西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巩固2002年以来教育系统税费配套改革“调整、优化、清理、分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落实县、乡(镇)政府办学责任,重点搞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突出加强教职工编制管理,优化师资队伍,依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完善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现我县义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均衡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人才和智力基础。

二、不断完善“各级负责,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一)进一步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分级管理责任

1、县人民政府责任

①负责制定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和组织实施;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③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合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④负责农村中小学校长,教职工管理;⑤合理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调整县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确保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职工资;⑥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安排使用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资金,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⑦确保学校校舍和师生人身安全,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⑧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足额筹措县级财政助学配套资金,确保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时入学;⑨指导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⑩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进行督导评估.

2、乡(镇)人民政府责任

①负责组织适龄少年儿童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②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③按县上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方案,制订本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具体实施方案,并做好布局调整相关村、组协调工作。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需土地,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要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支持农村中小学发展.

3、村民自治组织责任(含城镇居民委员会等社区组织)

①动员适龄儿童按时入学;②动员村民以义务劳动或者鼓励群众自愿捐资等方式支持中小学办学;③按规定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添置教学设施,维修中小学校舍。按县、乡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做好群众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支持、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二)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县政府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制订的基本办学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教职工工资基本标准及核定的教职工编制,单独编制本级政府的教育预算。

l、保证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正常核拨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省财政厅、省教育厅颁布的《陕西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定额》,省教育厅、省税改领导小组办公室《陕西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等文件规定,按非贫困县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平均数(小学25元/生•年,初中45元/生•年)足额拨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

2,保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资金的投入

将中小学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优先列入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国家预算内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和县本级每年征收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全部用于教育,并积极争取中、省、市专款补助,保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顺利实施.积极落实省政府关于各级财政新增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的规定,并全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50%以上用于义务教育,其中40%用于弥补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不足和补助中小学危房改造,落实省政府决定的“从2004年起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连续两年增加0.5至1个百分点,且进入以后年度基数”的要求(陕政发明电[2004]5号)。进一步落实国务院、省、市关于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筹措有关政策规定,鼓励村民自治组织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多方筹集校舍建设资金。鼓励全县干部职工损资助学,鼓励企业家、经营大户捐资修建农村中小学校舍。2007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现有D级危房改造任务。

3、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教职工工资发放实行县长负责制。县政府将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专户,统一管理。

4、完善基础教育专款管理机制

农村教育专款实行全程项目管理。县财政部门设立教育专款资金户,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县上设立的教育专款,由教育部门商财政部门安排下达;计划、财政、扶贫等部门在安排中央和省市用于教育的资金项目时,要与教育部门沟通后下达。财政、税务部门要将城市教育费附加与主税一起足额征收,由教育部门提出分配方案,商财政部门安排使用,不得挪用,不得截留。

5、积极实施义务教育一费制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教财12004J7号)的有关规定,从2005年秋季开始,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中小学实行“一费制”,严格按标准收费。纠风、物价、教育等职能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收费监督检查,禁止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学生家长经济负担。要进一步落实中、省、市“两免一补”有关政策措施,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6、县政府组织清理、核实农村中小学债务来源和使用情况,并纳入政府解决乡村债务统一计划,逐步化解。

7、县政府依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

1、强化县级管理职能。县教育行政部门具有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职务评聘、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乡镇、村无权聘任中小学教职工。

2、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认真执行《陕西省实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和《陕西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教职工定编定岗工作,结合实际,适时调整中小学的编制,进行动态管理。

3、健全完善乡镇教育教学管理机构。撤销乡镇教委,设立乡镇中心学校。中心学校设在乡镇政府的所在地初中,教育专干兼任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中心学校履行原乡镇教委职能,负责全乡镇中小学管理工作。

4、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农村初中校长、副校长、中层主任,中心小学校长、副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交流、考核归口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逐步实行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

5、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农村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持证上岗。同时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度,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

6、建立城镇中心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一教师职务原则上要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在乡镇以下学校或教学点工作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晋升高一级职务。新录用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实行在农村学校聘任上岗制度。

7、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县、乡政府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教育水平。

三、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

(一)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政府引导;适当撤并,扩大规模;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改善条件,确保入学;提高质量,群众满意。布局调整必须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移民搬迁相结合,与危房改造和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相结合,与人口变化趋势相结合,与建设寄宿制学校相结合,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布局调整工作。

(二)总体规划

我县将用五年时间撤并43所小学和3个教学点,3所初中和3个教学点,使调整后的中小学校点基本达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教学结构合理优化,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较高”的目标。

(三)实施步骤

1、2006年撤并5所小学和3个教学点,1所初中。

2、2007年撤并8所小学,1所初中和1个教学点。

3、2008年撤并11所小学,1所初中。

4、2009年撤并10所小学,1个初中教学点。

5、2010年撤并9所小学,1个初中教学点。

四、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公开、平等的原则。学校和教职工双方必须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实施人事制度改革。

2、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本着对社会、对学校、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师,体现人事制度改革的客观性。

3、坚持择优聘任的原则。从实际工作出发,全面考核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健康状况,做到任人唯贤,择优聘任。

4、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教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岗位,学校对教师进行“德、勤、绩、能”方面考核,结合岗位需要,对其进行聘任。

(二)工作内容

1、严格执行编制标准

(1)编制标准

全县教职工基本编制初中按1:18(县镇1:17),小学1:23(县镇1:24)的比例核算,附加编制根据学校规模用于调剂乡镇编制的均衡。县教育行政部门在省、市核定审批的编制总额内与县编制部门会商合理设置中小学内设机构,拟定具体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并由编制部门会商财政部门审批后予以分配下达。

(2)机构设置

初级中学规模在24个班以上的,配备校级领导3—4人:13—23个班的配备校级领导2—3人;12个班以下的配备校级领导2人。完全小学规模在24个班以上的,配备校级领导3人;13—23个班的,配备校级领导2—3人;12个班以下的,配备校级领导1—2人。初级小学(1—2年级),由学区完全小学管理,一律不配备校级领导,指定一名负责人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初级中学的学校内部机构设置:24个班以上的学校,可设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23个班以下的学校只设教导处、总务处。小学的内部机构设置:13个班以上的完全小学,设教导处、总务处;12个班以下的完全小学不设职能机构,只配备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各1人。初级中学,完全小学的党群负责人,按照上级有关部门文件要求,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

2、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

(1)校长任用

局属初中、小学校长,乡镇初中、中心小学校长,由教育行政部门任用。

①基本条件

具有教师资格;具有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一般应在学校从事过中层管理工作;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五年以上;局属初中、局属小学、农村初中及中心小学校长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和中学一级或小学高级及以上教师职务;乡镇以下村办小学校长应具有中师及以上学历和小学一级以上教师职务。

②基本程序

公布空缺岗位一一公开报名一一资格审查一一面试及演讲答辩——组织考察一一任职公示一一聘任

中小学校长每届任期原则上为3—5年。任期届满后,重新进行聘任。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届。

(2)副校长及中层干部聘任

①基本条件

原则上参照同级学校校长竞聘所必备的基本条件,特殊情况可适当降低标准。

②基本程序

县教育局根据学校规模及实际工作需要确定职数,由校长提名并上报县教育局,县教育局按程序在所聘任学校进行考核、测评,符合聘任条件后,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教师聘任

教师由校长、副校长及中层干部、教师代表组成的聘任工作领导小组集体组织聘任。

①基本条件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品德端正、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具有与拟聘岗位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和相关能力;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具备聘用岗位所要求的其他条件;身体健康。

②基本程序

公布聘任岗位、名额、职责、条件、待遇及办法一一应聘人员提出申请一一聘任工作领导小组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一一聘任工作领导小组集体讨论,确定拟聘人选一一公示拟聘任结果一一学校法定代表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一一教师聘任合同期满,如岗位需要,本人愿意、考核合格的,可以续签聘任合同。

在校长和教师聘用期间,对校长和教师的管理参照《宝鸡市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管理工作暂行办法》执行。

3、积极实施中小学教师合理分流

(1)对超编教师进行合理分流。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①县局属学校落聘教师向农村分流。具备基本任教条件的与农村教师—同竞聘上岗。

②城关镇落聘教师向其他缺编乡镇分流。具备基本任教条件的与缺编乡镇教师一同竞聘上岗。

③乡镇内学校落聘教师向缺编学校分流。具备基本任教条件的与缺编学校教师一同竞聘上岗。

(2)允许部分超编人员提前退休或病退

提前退休人员的退休工资可按每两年正常晋升一档职务工资政策增加职等工资,计算到法定退休年龄为止进行核算,按核定标准领取。其他按退休人员管理。

中小学教职工中,确有严重疾病,经县级及其以上医院鉴定丧失劳动能力,且不能正常在岗工作的,可办理病退手续。

农村小学教务工作总结例3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眼于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素质,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持。

在工作中要把握以下原则: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要紧紧围绕解决“三农”问题这个中心和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把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整合资源,加强协调。从我市实际出发,充分整合利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现有设施、教学资源、管理队伍、师资力量、站点场所、技术和资金等,做到勤俭节约,避免资源浪费。

3、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把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进度与当地的基础条件结合起来,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搞一刀切,不增加农民负担。

4、建管结合、学用结合。坚持边建设、边管理、边使用的原则,特别要在“用”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终端接收站点开展教学活动,依托农村中小学建立的终端接收站点要把中小学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时间,做到“两结合,两不误”。建在无校村的终端接收站点,要根据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因人施教,按需施教,调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确保教育培训取得实效。

5、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克服“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在加强骨干队伍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服务工作。

6、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针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积极研究探索,切实加以解决。在工作中要注意发现典型,年底在全面完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任务的基础上,重点选树培养2个示范县、20个示范乡(镇)、50个示范终端接收站点。以点带面,不断促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从我市实际出发,总的工作目标是:从2007年7月开始,到2008年底,利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市全面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力争到2008年底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在全市78个乡镇,1123个行政村基本实现站点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城市街道社区、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建立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使远程教育逐步延伸扩大。

主要工作任务:

1、采取互联网传输模式建设市、县(区)两级教学平台和终端接收站点。我市除依托农村中小学建设的站点外,还有454个无校村站点建设任务。按照省委组织部的要求,采用电信宽带网络终端接收系统(宽带互联网+机顶盒+电视机)模式。今年年底前,由市财政投136万元,县(区)财政分别投19万元,建设完成市、县两级教学播出平台。2008年底全市计划建成并完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1412个,今年底建成完善823个,其中乡镇78个,无校村166个,依托农村中小学建成并完善终端接收站点579个。明年建成并完善589个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其中无校村288个,依托农村中小学建成并完善站点301个。

2、整合开发一批适合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采取行政手段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制定教学资源整合开发规划,力争整合多方资源,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共用,切实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提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数量充足、通俗易懂的教学资源。

3、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学、管理、技术服务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党校、农委、教育、文化、广电、科技等部门和单位优势,建立一支教学资源整合、开发队伍;充分利用广电、农委、教育、农广校等相关力量,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依托乡(镇)中小学、文化站、广播站,发挥村“两委会”、农业信息员、“大学生志愿者”作用,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管理员操作员队伍。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培训的原则,利用教育、党校、职教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层层培训骨干力量。根据终端接收站点建设进度,把乡镇、村站点管理人员作为培训重点,科学合理制定培训计划,为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运行维护、教学管理提供保证。

4、探索建立一套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有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在工作中,探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紧密结合的方法和途径;探索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整合开发乡土教材,满足教学需要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与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效果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形成一个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机制。

三、实施步骤

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从现在开始到2008年底结束,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一)调查摸底准备阶段。在市、县(区)两级组织部门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拟在9月下旬,召开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在全市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根据我市实际研究制定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方案,各县(区)参照市里的工作方案,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方案,报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审核。

(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今年建成市、县(区)两级教学平台,终端接收站点计划一年半完成,即今年完成166个无校村终端接收站点建设任务,明年年底前完成288个无校村终端接收站点建设任务。按照全省远程办总体技术方案要求及有关法律规定,组织协调市、县(区)两级教学平台设备招投标,乡镇、无校村和农村中小学终端接收站点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完善所有终端接收站点相关配套制度和规定措施。

(三)组织教学阶段。依托农村中小学建设的站点和在乡镇及无校村已建成的终端接收站点,及时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学习培训,把农村党员干部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定期集中组织学习培训,在完成必修课的前提下要因人施教、按需施教,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学以致用,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四)总结评估阶段。省远程办将于2007年11月份对市、县(区)两级平台建设、终端接收站点建设、教学和管理模式、工作运行机制、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进行总结评估,总结上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报告。10月上旬县(区)远程办进行自检,并上报自检报告。市远程办10月下旬对全市教学平台和终端接收站点建设总体情况进行验收。

四、组织领导

(一)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加强对远程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从加强远程教育工作需要出发,市里成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绍俭同志任组长。领导协调小组成员相关部门和单位有: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团市委、财政局、教育局、信息产业局、发改委、民政局、农委、科技局、劳动保障局、市广播电视大学、市网通、科协、文化局、广电局。领导协调小组下设松原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和管理工作。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层层抓好落实。

农村小学教务工作总结例4

小编推荐与 村干部个人工作总结体会汇报 关联的文章:

大学生村官关于农村工作的总结

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的工作总结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2012年大学生村官年度工作总结

2012年大学生村官工作总结

村支部书记工作总结述职报告

大学生村官工作总结暨思想汇报

2012年村官助理工作总结

【返回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六、狠抓计划生育,服务群众促稳定。在计划生育冬季、夏季服务月活动中,我们围绕省、市提出的“七到位、两规范”工作要求,抓妇检,带四术,强化对政策外生育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做到发现一例征收一例,全年“四术”不欠账,妇检率有了很大提高,社会抚养费共征收3.8万元。我和村支两委同志奔波于县新农合办与农户之间,帮助群众解决医疗费不能报销等问题。今年我村“新农合”收缴任务完成85%,该项惠民政策已经深入民心。此外,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尽力做好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和说服教育工作。如针对炮店队大多数农户粮补发放出错的问题,村干部及时上门做补救措施,积极帮助多领者退款,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小编推荐与 村干部个人工作总结体会汇报 关联的文章:

大学生村官关于农村工作的总结

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的工作总结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2012年大学生村官年度工作总结

2012年大学生村官工作总结

村支部书记工作总结述职报告

农村小学教务工作总结例5

此次调查主要集中在东营市周边农村,调查对象以农民(包括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为主,问卷调查中共调查农民201名,其中贫困户家庭79名(分布于7个行程村,采用不同问卷)。调查中,我们在每个村访问了一名村干部,还听取了农民对于生产生活状况、农村教育、医疗的基本状况的心声和愿望。我们对调研活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取得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

一、调查对象概况

(一)调查行政村主要特点

调查的7个行政村2008普遍年均收入为5000元左右,村常驻人口数量在163至1148人,其中贫困户总数均低于所有调查村口总数的5%,反映了贫穷问题在东营市政府的管理下,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每村支部均配有远程教育平台及文化大院。以及直属于各镇医院的村卫生室一所。参与新农合比例各村都达到100%。调查中的7个村中5个

村集体经济普遍较差,村支部的主要收入基本都是通过转让承包土地及收取村民缴纳的相应管理费用。

(二)参与调查农民的基本情况

参与调查的农民中以男性居多(占调查总人数的77.3%,主要因为一般男性基本为所在家庭户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调查一般采用代填的方法,其中调查者中年龄最大的为78岁,最小的为19岁,平均年龄47.21岁。其中,年龄为40岁-50岁的占此次调查总人数的61.3%,是此次调查的主要调查人群,因为这些人口往往承担较重的家庭义务(抚养小孩,赡养老人),是农村家庭结构中重要的支柱,因此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农村基本情况分析

农村的基本情况往往跟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农村管理状况、医疗、教育水平、农村务工状况等因素息息相关,本文根据农村访谈以及调研发现的实际状况综合地探讨农村现状,农村贫困的根源。

(一)外出务工情况

据调查数据显示,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了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农村农民工外出打工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从事工作比较低级,集中出现在建筑、维修、水、电力工、服务业等职业。第二,工资待遇相对城市水平比较低(我们调查的务工对象当中,工资为300元-3000元,其中57.1%的务工人员的平均工资为650元-1500元),值得注意的是东营市2008年的最低保障标准为每月280元。第三,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工作竞争激烈,心里压力比较严重,自卑感强。第四,生存压力巨大(2008年东营市统计表明东营市人均年消费水平为13000元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0000元,均居山东省各省第一名,同比农村水平,整整高出进3倍左右),因此城乡巨大的收入差距,势必会引起农村务工人员强烈的自卑感,而东营市物价的飞速上涨,以及外来东营移民的大量涌入,无疑是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劣。而我们调查的农民中,年龄在40岁-50岁之间的居多,基本都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包括法律利益、工资、医疗保障)对整个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必须指出的是,教育在农民工上所起到的作用,受过较高教育水平的更容易得到工作,另外心理压力也较小,同时面对城市比较自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公所从事的工作相对较苦,选择余地也较小,心理压力也较大,很难适应城市。

(二)农业基本问题

调查发现,自2003年起东营市农村中从城市返乡从事的务农的人数较往年正在不断增加(每年增长6.8%),原因是随着农村产业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国家关于扶持粮食生产、调减农业税收、促进农民增收等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更多的人开始回乡从事农业劳动。目前在农村从事基本务农的农民大致分为如下类型:家庭劳动力较少,而承包土地较多;家中有病人或自己有疾病,不方便外出;年龄较大,村中又没有外出的习惯;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技能,不敢外出;自己在家做小生意或者为村干部、教师、乡村医生、或是在附近村庄搞建筑等,能取得非农收入,不愿外出等。其中,导致农村务农普遍收入不高的原因是目前农业上仍是一家一户几亩地的小生产方式的小农经济。从调查样本来看,每人平均合土地1.14亩,不同地区、不同村庄、不同小组亦有很大的不同,很难形成农业规模生产,无法产生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而且使一批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维持最基本的温饱。他们从选种、育苗、耕作、施肥、灌溉、植保、收割、运输、储存、出售完全是自主的全能操作,没有分工协作,技艺不可能精益求精,也不可能产生系统效益,没有联合,力量分散,使得农民在农产品的销售上处于劣势,不能左右农产品的价格,无法扭转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局面。小农经济承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容量较小,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农业的生产力很难有效得到提高,再加上农业效益较低,很多农民已不愿意对土地进行较大的投资,而是维持自己家庭的基本生活即可。因此,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在农业上的影响相当有限。

(三)农村医疗现状

政府2006年发表《东营市围绕建立六项机制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制改革》,为顺利推行农村新的医疗保障护航,并投入2200万元直接用于农村医疗改革。我们从走访的调查村,村卫生室条件已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其面积普遍为120平方米左右,其中医务人员为2名-5名,其中医学类中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为100%,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3%,每个诊所都配有乡镇医院下发的联网电脑系统一台。每天平均诊断病人12人次-23人次。目前,在村卫生室求医的病人当中,以慢性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肠炎、胃炎为主)较多,其中年龄大于60岁以上的人数占诊断总数的70%左右,其次为儿童、妇女居多(占就诊总人数的19%,主要病症为发烧、支气管炎为主)。在参与调查的所有农民中,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一下的占所农民调查总数的11.9%,而同时贫困户中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的人数占所调查贫困户总数的41.3%,(我们在此做出一些界定,身体一般即身体有疾病,感觉比较明显,但对生产生活影响尚不大,能坚持,身体较为虚弱;身体不健康即身体长年有疾病,对生产生活影响显著,身体很虚弱)。由此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贫困家庭中贫困的主要根源之一是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导致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自己有病或家庭中有病人的农民因医疗问题而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农民面对重大疾病束手无策,农民渴望治病又害怕治病,主要医疗费用太高,农民住不起大医院,而小医院对大一点的病又无能为力。二是农民因病致穷现象严重,医疗支出费用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并成为农民的主要支出之一。根据一份调查研究显示,一个病人可以拖累两三个人赤贫。巨额的医疗费用已对子女的教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三是农民的“小病拖,大病忍”现象严重,因病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并且大病的增加对家庭的幸福和谐有极大的影响。不但加重了病人的身心的痛苦,也使得与病人关联的亲朋好友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跟病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人员与病人(如生病老人与其子女)的关系面临考验。并且我们调查的贫困户案例中因为身体状况不好,而导致家里负债累累的比比皆是,其中因为残疾、疾病导致成为贫困户家庭的占此次调查的贫困户家庭总数的90%。

(四)农村教育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第一,从调查情况上来看,子女就学成为了农村中影响经济情况的主要因素。其中,74%的农民认为农村子女就学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家中的经济支出状况。从贫困户的调研结果表明。也有大约为10.1%的贫困户的主要贫困原因是也是孩子上学问题,对于家里有大学生的供养,我们调查得知家长靠收入储蓄供养的占81.9%,靠亲戚借贷的占80.5%,靠银行借贷的占12%,靠助学贷款的占14.4%,靠孩子勤工助学的占3.3%,靠缓缴学费的占4%,大数农民则依靠多种渠道,靠家庭储蓄与亲戚借贷成为主要方式。

第二,农村教学质量较差,师资待遇薄弱,教育设施配套不齐全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政府在农村教育投资相对较少,很多农民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把孩子送到县城里的学校上学,甚至送到一些私立学校去读书,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孩子教育支出的成本,是教育的不平等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主要结论及几点政策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为农村从总体上来说还很贫穷,问题依然很多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而又严重,农村的发展仍很缓慢,农民的生活仍很困难,农业的前景人令人担忧。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弱政治权力,没有组织,形成不了有效的力量来维护自身利益,其局限也恰恰是受教育水平太低。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事业,由于多年来政府对农村教育投资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了。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从制度上明确规范各种收费项目,降低各类的收费标准,减免教育附加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将现代教学设备引入农村学校,提高农村教育设施质量。

第二,由政府牵头,扶持发展农业生产。贫困户多以经营传统农业项目为主,风险较大,受益不高,出路在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对农村农民的贷款,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比重。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的质量与档次,使贫困地区足部过渡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实现以工补农、以工渐浓,以工业进步带动传统农业的改造,是农业发展走出周期性的困境。

第三,提供生活保障,解决实际生活困难,部分贫困户虽然及时得到了政府的补给,但是标准过低,政府应当提高制定贫困户的标准,加大补助力度,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国家的补助。

第四,由政府负责,为贫困户和农民提供工作岗位。在我们调查的很多贫困户,因为身怀疾病或残疾,很难靠自己的力量找到合适的工作,政府应该在当地为他们安排一些非农业就业机会,还有些贫困户或农民因为知识文化水平很低又缺乏帮助,外出找工作十分困难,政府应当主动帮助他们,为其提供就业前培训和联系外出务工,协助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第五,目前东营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仍有待改革。尚需加强农村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建设,其中重点是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实施国家免疫规划、保障农村供水卫生安全、推进农村健康教育、开展农村紧急医疗救援、强化卫生监督。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巩固和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减轻农民医疗负担,提高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服务功能,建立培养农村卫生医务人员的专门渠道和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机制。继续加大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大力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提高农村医务人员收入,增加农村公共卫生业务经费的投入。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教务工作总结例6

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农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能否服务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对农村教育有个清晰界定。笔者认为它指的是在农村经济社区环境里,对农村居民(或农民)及其子女进行的教育,它应该培养新农民的教育。这里的“新”即有未来新型农民的含义也有更新现有农民的观念、技术等方面的意思。这就包括了农村义务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等。

新农村建设究竟需要教育提供哪些服务?以何种方式服务?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链接点在何处?怎样提升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提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整体面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山西省晋中市某村为例,通过调查、分析该地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求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提出服务方式及具体实施方案。

一、调查区域介绍

该地位于当地县城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型农村,现有在新农村建设中表现突出,成果优异,多次获得上级的表彰。主导产业是以玻璃、包装产业为主,占总产值的75%以上;同时也有多家畜牧业、副食品公司在此选址。该村教育体系完善,有村办幼儿园、县第五小学、第五中学当地村民子女可以在村中完成学前教育、小学及初级中学校教育,至于高级中学教育,该地位于县一中、二中、职业中学教育辐射圈内,高级中学教育也十分方便。该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已具备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条件。

二、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访谈为主。本次访谈对象包括当地农民、学生、教师。本次调查共访谈农民25位,基本涉及了除种地外的现从事各种职业的农民;学生5位,访谈对象有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教师3位,有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职业高中教师。由于一些特殊情况没有访谈到相关领导,相关数据及政策通过翻阅相关文献和查看村中村务公开栏获得。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该村新农村建设成果比较大:村容整洁,环境较好,已多次获得上级表彰2008年度被评为山西省环保局授予“山西省生态文明村”;经济也有较大发展,年收入和上缴税收都位居全县前列;政治民主村民选举制度健全;该村的领导较为重视文教建设,2011年文化教育支出为15228.60元,村中修建有农民休闲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该村教育体系完善,有村办幼儿园、县第五小学、第五中学当地村民子女可以在村中完成学前教育、小学及初级中学校教育,至于高级中学教育,该地位于县一中、二中、职业中学教育辐射圈内,高级中学教育也十分方便。该地的教育发展水平以具备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条件和能力。而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农村教育的支持,也需要教育来改变一些落后的面貌,例如当地农民农闲时多数是打麻将亟需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先进的文化引领。当地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新农村建设宣传方面,村中办有许多墙报,这些墙报内容的设计编写由当地中学教师完成。第二,在对农民培训方面,每年都有一些对农民关于农业技术、养殖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尽管该地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也些许互动,但总体而言,农村教育基本游离于农村建设之外,其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宣传方面,教育作为政策宣传的工具之一,在该地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作用体现的很少。我们都知道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通过教育能够宣传一定的政策、方针、路线,该地虽有宣传但力度不大。调查发现,有建设主体错位、缺失的迹象。访谈对象中的农民虽然真切感受到了现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变化,但是他们不明白发生这些变化缘何引起,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知之甚少,认为自己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可能性一般,主体性不高。作为为来农村的主人,许多学生也不了解新农村建设具体内涵、内容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高。

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分两方面。首先是在未来新农村新农民的培养上存在问题。不可否认,虽然现在农村普及了义务教育,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不是所有的农民子弟都会成功升学,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据了解,该村每年考上大学的人仅有10个左右,而且农村也不可能没有人建设,所以当地教育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但是通过访谈发现,中小学教育中最有可能与当地实际情况相联系,最有可能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校本课程竟然由于所谓的升学压力成了摆设。除此之外,当地虽处于职业中学教育辐射圈中,但事实上也没充分利用到这一点。当地职业中学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结构合理,开设有工艺美术、计算机网络工程、财会电算化、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焊接技术、电工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美发与形象设计等十多个专业,但是许多学生毕业后没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学生毕业后都有“回乡无技术, 致富无技能,打工无门路”郁闷。其次,对现在农民的培训上,每年仅有一两次,而且参与人数有限。而且在培训教师方面,没有充分把一些有技术、有知识的教师调动起来,充分利用这些智力支持。培训有时演变成为轰轰烈烈开,悄悄完。

第三,农村教育引领当地文化建设作用缺失。当地文化氛围领地虽然领导尽力改变,但是仅仅靠一年一次的戏曲汇演、村图书室等是不够的,许多村民在农闲时多数是靠打麻将、搬弄是非渡过。

除了以上问题外,还存在有教育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转化经济价值难等问题,农村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空间还很大,服务力度也亟待提升。

通过访谈笔者还发现农民对教育与自身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认可的,希望可以多参加一些与自己现从事工作相关的培训,

四、调查结论——当地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施方案

通过调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当地教育已经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条件与能力。这是基于当地教育发展水平、该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农民需求得出的。该地农村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内容非常丰富,服务方式多种方式。这种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链接点是整体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借此来提高农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整体面貌,提高新农村建设步伐。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该地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总体而言,该地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有许多,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宣传服务。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用了一个画家画画来比喻哲学家治国中曾讲到,哲学家必须让城邦百姓明白他们的真实意图,并从通过改变他们的素质出发来完成自己的变革,这样才能让百姓支持变革,这种途径就是教育。同样,“新农村建设”这一政治创举也必须通过教育的宣传,让农民明白、接受、内化这一利民变革。除了当地中学教师受村委邀请编写墙报宣传新农村建设这一方式外,笔者认为当地初级中学的政治教师可以利用村中广播为农民详细解读“新农村建设”。这样可以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明白这是一件切切实实与他们相关的政策。

第二,培训服务。这种培训服务主要是技术培训,培训对象最主要指的是成年农民,当然还有未来农民。对于成年农民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与自己现从事工作相关的培训。通过访谈笔者还发现农民对教育与自身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认可的,他们乐于参加这些培训来提升自己的技术进而提高自己的收入,这些技术包括:种植、养殖、焊接、电器修理等。除了对成年农民的培训外,笔者认为对未来有可能留在农村中的学生进行培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笔者认为对现有的学校培养目标大作改动的其实没有必要的,只需要在校本课程中认真落实、真正做到就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将一些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内容、基本的种植、养殖等技术,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综合实践研究,例如当地盐碱地改变与利用等。这样既能增加他们热爱家乡、为家乡服务的情感,又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不至于成为当下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一样,回到村中一无所知,一无所会。

第三,基础知识扫盲服务。这里的“扫盲”不同于以前的那种扫盲运动,现今知识变化速度不断加快,内容也不断增多,当地一些农民已经不适应这种变化,不能与时俱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让这些农民为时代所抛弃,当地中小学教师可以举办“扫盲班”,对这些农民进行继续教育。

第四,信息服务。当地职业中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当地农民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同时还可以建立网站为当地农民外出务工、农产品交易提供信息。

第五,企业服务。校企合作也就是当地职业中学可以与当地的玻璃器皿厂、包装厂等企业合作。例如,职业中学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工艺品设计,既锻炼了自己,对企业而言又减少了成本,可以说是双赢。

第六,文化服务。当地教育完全可以引领当地文化,例如职业中学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当地农民编排一些可以反映新农村建设新变化的音乐、舞蹈,既可以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美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当地农民剪纸文化,为他们设计剪纸图案,既可以丰富生活,也可以创收。

(二)该地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式

基于以上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也是多样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方式可以利用村中的广播站,当地的农远工程,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定期举办特定主题的面授讲座。通过访谈发现,多数访谈对象比较接受定期定主题的讲座方式。总之不管是何种服务,何种方式必须充分利用当地教师、知识分子等智力支撑,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强与当地村委会相关领导的合作。

(三)该地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为了保证该地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建了合理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以村财政投入为主,县财政投入为辅,积极吸引企业参与投入的资金投入体系。同时,县教育局要为一些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教师建立特殊的考核机制,把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纳入其工作量考核中,作为其绩效考核。这样才能吸引当地更多教师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高教师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该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已经到了高原,教育不应处于半游离状态。农村教育要为该地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服务力度。希望以上实施方案能够为该地尽早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提供建设性建议。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教务工作总结例7

中央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解决,惠及亿万农民,推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作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能够成为全国扩大试点省(区),并且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唯一省(区),是党中央对*极大的信任和关怀。*地区又被列入自治区三个试点地区之一,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对*地区的关心和厚爱,也是自治区党委赋予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使命。认真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对我区的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将起到极大地推进作用,而且也为全疆其他地州全面开展这项工作探索经验。对此,地委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专题研究了如何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要求,做好我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并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地委书记彭家瑞同志多次听取工作汇报,要求我区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抓住这次大好机遇,动员全社会力量,认真扎实地完成好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交办的试点工作任务。可以说,中央在全国农村党员干部和中小学实施现代教育这一宏大工程,至少将我国广大农村信息化进程提前了5到10年,是利国利民、加快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坚决按照曾庆红同志和贺国强同志多次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常德会议”精神和自治区党委第二次书记办公会议纪要的要求,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一切困难,圆满完成我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这一光荣重大的政治任务。

今天,我们召开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会议,主要是传达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安排和部署我区试点工作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还存在着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和培训的内容不够丰富,手段比较单一,优秀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水平不够高,时效性不强,覆盖面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这一切都迫切要求我们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推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教育和培训的思路创新、手段创新和工作创新。

第一、开展远程教育,有利于实现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从手段到内容的创新。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等明显优势,成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同一时间内对不同空间的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点播式、交叉式和现场直播式”教育。

第二、开展远程教育,有利于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通过经常地、持续不断地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政治理论、科技知识和致富本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从而把广大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具备条件的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进而有力地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第三、开展远程教育,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手段,培养数以千计的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是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第四、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不仅成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和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切入点,而且成为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成为广大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适用技术的致富点,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之前的职业技能传授点,成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点。

二、建立相关机构,为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奠定基础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上下互动、多方协作才能有效实施的庞大系统工程。要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领导,搞好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按照自治区党委和地委要求,地区成立了全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地委副书记廖运建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荣建齐,行署副专员图格杰加甫,地区政协工委副主任、地区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侯本智等同志担任。成员由地区纪检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教育局、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局、编办、农业局、畜牧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广电局、民政局、司法局、文体局、卫生局、计生委、科协、团委、妇联、工会、地区经济信息中心、扶贫办、电信公司等25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段德亮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地区党员电教中心副主任陈冰同志担任。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技术建设组、教学资源开发组和培训指导组,工作人员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或相关单位中抽调。各县市也要尽快成立相应机构,抽调足够强有力的人员开展试点工作。

作为试点地区,借鉴区外试点省的经验,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下达的试点工作任务,经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总体上不再确定试点县市,按照“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压茬进行”和“先校后村、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原则,分步骤、分批次在全地区全面推开。从现在开始,各县市要进一步对所属的乡镇场、村的基本情况开展摸底调查,提出分步建点工作计划,列出试点工作进度表,确保全区到20*年底乡镇场建站点率达100%,行政村建站点率达85%,到20*年5月底行政村建站点率达100%的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迎接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我区试点工作的评估和验收。

三、明确职责,相互配合,认真完成我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任务

今年是我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第一年,工作任务很重,头绪很多。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总体设计和规划,切实把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为群众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扎实工作,整体推进,圆满完成我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任务。

第一、要坚持实事求是,把从实际出发作为开展试点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形成合力,避免重复建设”的要求,在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党员电化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党校教育等现有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尤其是基础建设,要紧紧依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系统,不再搞重复建设。

第二、要强化组织收看,务求取得实效。科学组织和管理终端接收站的教学活动,是实现远程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各级组织部门要做好牵头抓总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科学的播放收看计划,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考核规定,建立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切实将组织播放收看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远程教育真正取得实效。同时,还要把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把远程教育和党员电化教育等其他党员教育形式结合起来,要把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选择切合实际的学习内容,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确保他们坐得住、学得懂、用得上。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把试点工作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协调合作,同心协力共同完成我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设机构工作职责》,建立和落实“一把手”抓试点工作的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资金到位。要按照中央关于“党员教育经费应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的指示精神和自治区确定的“自治区党委向中央申请专项经费,地方配套资金由自治区、地州和县市共同承担。各成员单位的有关培训和项目建设经费,要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结合起来。终端接收站点建在农村中小学的地方,所需经费纳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终端接收站点建在乡镇党校或村文化室或党员电教室的地方,所需经费争取中央财政和中央党费给予一定的支持,主要由区、地、县财政负责解决,地方党委的党费也可拿出一部分作为补贴,自治区对口扶贫单位和效益较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帮扶”的指示精神,*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经费投入,依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建立和落实“一把手”抓试点工作责任制,积极探索以财政投入为主,多单位多部门共建的新路子和新模式。地厅级领导、县市的县级领导,地、县市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地、县市获自治区级、地区级的文明单位(不含乡村两级),都要建立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包村建点,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保证20*年5月底不折不扣地完成包村建点任务,并力争把联系点办成示范点。

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积极与成员单位协商沟通,做好有关服务和指导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碰头会,对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研究、总结。

四、当前主要工作任务

第一、要进一步继续深入细致地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结合我区实际,在调查摸底和考察学习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进一步修订完善适合我区实际的《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上报自治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审批。各县市要结合地区《实施方案》,尽快制定本县市实施方案,于4月底前报地区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同时,各县市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切实摸清家底,区分不同情况,科学分类分批建点。原则上,我区行政村建点分两种情况:一是对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由教育部门按标准负责统一建立;二是对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不能覆盖的农、牧业行政村和没有完全定居的牧业行政村,分三种模式建点,第一种模式是对于互联网宽带已通达或近期有可能通达的农、牧业行政村,按基本型(即中小学的模式二)建立,设备配备为:卫星天线、卫星接收机、电视机、VCD或DVD影碟机、计算机,费用⒈4万元。第二种模式是对于互联网宽带近期不可能通达的农、牧业行政村,按低于基本型(即中小学的模式二)、高于中小学模式一的标准建立,设备配备为:卫星天线、卫星机顶盒、电视机、硬盘多媒体播放器,费用约8000元。第三种模式是对于没有完全定居的牧业行政村,在流动牧民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点,设备配备为电视机、硬盘多媒体播放器,费用约4000元。各县市要尽快摸清建点情况,实事求是地将相关数据及模式上报地区远程办,不得弄虚作假。否则,除取消建点补助资金外,还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第二、加大建立和完善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力度。要坚持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步推进。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我们要紧紧抓住试点地区中央和自治区给予的资金倾斜等优惠政策,结合我区实际,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努力构建上下协调、科学管理、运行规范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在硬件建设方面:按照自治区确定的20*年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规划,年底前完成全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任务的要求,地区教育局要继续发挥中小学远程教育负责抓总的作用,积极向自治区争取项目,保证全区有学校的乡镇场、村都要建立标准站点,即乡镇场达到模式三(扩展型),行政村达到模式二(基本型)标准,并力争使全区117个教学点由原建立模式一的计划改建成模式二,以确保地区顺利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在软件建设方面: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优势,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联系人,依托各部门现有的资源优势,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定期提供信息,为我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提供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地区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地区财政局要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紧密配合,做好项目的立项、规划和论证,积极争取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支持,解决辅助教学中心网站地区分站及课件制作建设费用,为农村乡镇场、村终端接收站点提供补助经费,配合做好项目的实施等工作。地区电信公司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延伸农村终端接收站点宽带网的铺设工作,并在网络建设和优惠政策上积极提供技术、设备等支持。

农村小学教务工作总结例8

平原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共辖乡镇11个,总人口44.7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8.74万人。2003年全县地方财政总收入14592万元。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国办学校140处,其中县直学校9处,农村中小学131处,在职公办教师4999人,其中农村中小学教师3825人,在校生56656人,其中高中6596人,初中24056人,小学25094人。1986年我县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97年通过省政府的“两基”验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积极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调整支出结构,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月及时发放,加快薄弱学校和危房改造步伐,加大制止学生辍学工作力度,保证“两基”成果的巩固和提高,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县,财政负担较重。但县委、县政府为充分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依法做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2003年,教育经费总投入6670.43万元,分别比2002年和2001年增长6.12%和23.17%,其中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3987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5.7%。农村中小学生年均公用经费为小学126元,初中258元。在保证投入的同时,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县审计局、教育局每年对各单位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2003年我县未发现挪用教育经费的情况,平调资金已全部纠正。

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依然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县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全县财政收入中62%的部分用于教师的工资发放。所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光靠单一的政府投入已无法满足需要,必须走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路子。

二.农村教师待遇落实情况

全县农村教育系统财政供养人员4779人,其中在职3825人,离退休859人,退职95人。自2002年6月开始,我县对农村教师工资实行“全县统筹、封闭运行”的办法,在原有工资基础上全部收归县管,县财政设立教师“工资资金专户”,每月10日前,由县财政直接将教师的工资款拨付到农村信用社,信用社再打到教师的工资卡上,每月教师凭个人工资卡领取工资。现在,我县农村教师人均月工资为570元。截止目前,全县教师工资没有再出现新的拖欠现象。2002年5月以前,全县共欠发农村教师工资1582.5万元,累计拖欠时间最长的为11个月,最少的4个月。

在保证教师工资按月及时发放的同时,积极落实农村教师的其他待遇,今年3月份为全县农村教师办理了“医疗保险”。

三.农村中小学收费及创收情况

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全部按照鲁政办发[2000]69号文件和德政办发[1998]26号文件规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收取,严格执行“一证、一卡、两公开、四统一”的收费政策(一证即各单位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做到一校一证;一卡即县教育局统一印制的收费管理卡,做到一生一卡;两公开即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公开收费使用情况;四统一即统一收费时间,统一收费项目,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收费票据)。学校凭证收费,学生照卡缴费,没有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自立名目乱收费现象。

在严格收费管理的同时,各单位通过勤工俭学、搞校办企业、对外承包等积极进行创收,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

四.农村适龄儿童入学情况

2003年,全县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49%。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2.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85%。

五.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情况

(一)2003-2004年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情况

2003-2004年农村初中学生年辍学率为4.22%,年辍学人数为1055人,其中初一150人,初二360人,初三545人。在辍学的学生中,外出打工的占68%,经商的占15%,回家务农及从事其他行业的占17%。

(二)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高校招生并轨制度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难、就业难,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动力;

二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新的读书无用论滋生蔓延,导致学生对升学失去信心,加之有些家长观念落后,目光短浅,致使学生辍学经商或外出打工;

三是在学校内部,实施素质教育力度不够大,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过深,考试过频,加上个别学校存在着歧视学困生现象,导致学生厌学以致辍学;

四是个别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三)我县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措施

依法控制学生辍学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历来高度重视。自1999年以来,县政府、县教育局相继制定了关于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了控辍工作力度,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控制。我们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广交流。围绕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工作,我们重点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

一是坚持实施辍学报告制度、动员学生返校制度,强化学籍管理,建立和完善学生入学保障机制;

二是严格执行省、市规定的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全面推行中小学收费公开卡制度,坚决治理中小学乱收费现象;

三是实行贫困学生救助制度,对贫困学生实行减免杂费政策。减免比例:县直中小学不低于在校生人数的15%,乡镇中小学不低于在校生人数的20%;

四是规范和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活动课建设,充分发展学生特长;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和学生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五是全面推行制止辍学责任制,实行制止辍学“一票否决制”。每年召开一次控制学生辍学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全面落实各项奖惩政策。

通过以上措施,全县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中小学辍学率特别是农村初中辍学率距离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从教育内外两方面入手,切实有效地抓好控制学生辍学工作,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六.初、高中毕业生流向及社会就业情况

根据2003年的统计数据,2003年全县共有初中毕业生6950人,其中有2700人升入普通高中就读,占38.8%,有600人升入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就读,占8.6%,有3650人外出打工、经商或回家务农,占52.5%。2003年全县有高中毕业生1800人,升入高等院校的有1332人,占74%,升入民办院校的188人,占10%,其它的占16%。

七.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一)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县农村共有中小学校131所(不包括幼儿园),在职教职工3825人,其中在岗人员3037人,提前离岗及其他原因非在岗人员788人。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是结构矛盾突出。受历史和其他方面的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区域性矛盾。县直学校和临近县城的乡镇教职工过剩,偏远乡镇教师短缺;(2)学段性矛盾。由于近几年小学生源减少,初高中生源进入高峰期,小学教师阶段性局部过剩,初高中教师普遍短缺;(3)岗位矛盾。在部分学校内部,非教学人员过剩,教学第一线的专任教师相对短缺,富余的非教学人员占用着专任教师的编制,但又不从事教学工作;(4)资源矛盾。我县农村中小学民师转正人员目前在岗的有1200多人,占全部农村中小学在岗人员的40%还多,这部分教师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学历水平低,第一学历或高中或初中或更低一些,知识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低;(5)学科矛盾。从学科分布来看,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专业教师紧缺,70%以上的农村小学没有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6)编制矛盾。2002年省政府下达了鲁政办发[2002]44号文《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与1999年的编制标准相比,调整后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由以学校为单位按班额核定,调整为以县级为单位按教职工与学生比核定。按新的编制标准,我县农村教职工队伍超编253人,而事实上我县农村教师队伍缺口很大,致使国家规定的所有学科无法开齐开足。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这些结构性矛盾直接影响着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是教师减员与师资补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教师资源大量减少。自2000年以来,我县在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中实行“本科生留县直,专科生去乡镇,电大、中师生不再分配”的办法。近三年来,全县共接受派遣专科以上毕业生126人,而同期因年龄、身体健康以及去民校应聘等各种原因离岗的就有785人,三年教师资源净减少659人;另一方面,师资补充工作未能及时跟上,现行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未能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用人制度接轨,教学亟需的学科毕业生和高学历的毕业生不愿回来,各单位对回来的学非所需的毕业生不愿接收,二者互相掣肘,形成恶性循环。自2000年至今,分配到农村中小学的专科以上毕业生共计88人,实际到岗到位的仅有53人,尚不及同期教师减员的零头,各单位只好聘用代课教师以维持常规教学需要。

三是骨干教师流失现象令人堪忧。我县从2000年开始出现教师外流现象,截止到2003年底,全县教师外流共计111人,其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外流76人,这部分教师普遍学历高、职称高,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其流向是县内各民办学校,主要是平原师范初中部。究其原因,一是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使然;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人生价值观发生转变;三是农村教师工资收入偏低,待遇较差;四是教师工作环境不良,精神不愉快,心情不舒畅。农村骨干教师外流对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心思动,部分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影响。

(二)措施和成效

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坚持把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相对稳定、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培训、考核等,深化农村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我们的措施和做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依法落实县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职责。根据《教师法》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县教育局作为县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县内所有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依法实行统一管理,负责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考核评价以及校长的选拔任用和归口管理。

二是坚持师德教育常抓不懈,农村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我县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位,将每年九月份定为“师德教育月”,组织各学校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县教育局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举办师德教育演讲比赛,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估机制,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三是通过深化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核编定岗末位落聘制,精减学校领导班子职数,压缩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比例;实行结构工资制,加大奖励工资比例,定岗定责定报酬,绩酬挂钩,优绩优酬,充分调动教学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积极探索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新路子,为农村中小学及时补充新生力量,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四是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针对教师外流现象,县教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意见》,一方面鼓励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另一方面强化教师队伍管理,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通过全面依法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建立健全教师定期考核制度,把教师的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绩作为聘任和晋升职务的主要依据。教师队伍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五是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工作成效显著,教育干部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我县就在全县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中实施了“中小学校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新任教师岗前培训,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综合能力三项训练,教师学历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以及高级研修,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去年以来重点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目前,全县农村中小学98%的专任教师普遍接受了一至两轮的专业培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中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88%,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8%,分别比1999年提高了2个和3个百分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县教育局被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

八.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

农村小学教务工作总结例9

多年来,乡村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债务问题属于经济范畴,对于乡镇政府、村级组织而言,其债务负担过大过重会导致信誉缺失,影响国家基层政权和民主政治建设。有资料显示,到20*年全国乡村债务总额接近万亿元。据统计,我市村级债务为2.36亿元,村均78万元;乡镇债务2.2亿元,镇均1200万元。债务最多的村达到700多万元,债务最多的乡镇超过6000万元。乡村债务数额巨大,牵扯面广,问题复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矛盾问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发展阶段,公共财政逐步向农村倾斜,具备了一定的分类化解农村债务的经济基础。

农村“普九”是农村最大的公共事业,农村义务教育是纯粹的公共产品,相对于其他农村公共事业而言,公益性更强,政策界限更明确。优先化解“普九”债务是彻底化解农村债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方面,化解“普九”债务,有利于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有利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利于维护农村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有利于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另一方面,通过化解农村“普九”债务,还可以为化解其他公益事业债务、进而化解全部农村债务探索路数,积累经验。

由政府出资化解“普九”债务,是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是继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之后的又一个重大惠农政策。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化解“普九”债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

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我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基本思路是:坚决制止举新债,全面清理旧债,分清债务类别,全面锁定债务,分离“普九”债务,努力工作化解,争取上级奖励。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基本思路,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政策措施。

(一)债务清查的范围

这次债务清查,包括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国有农林牧渔场的全部债务,以及市政府的“普九”债务。在全面清查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国有农林牧渔场债务的基础上,把“普九”债务分离出来,这样既能够摸清农村“普九”债务底数,同时也能够摸清全部债务底数。因此,我们必需清楚,全面清查债务是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省明确要求,我们必需遵照执行。

(二)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范围

根据国家和省的规定,我市农村“普九”债务的范围,是指从1993年全面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算起,到20*年12月31日为止,县乡政府、村级组织、国有农林牧渔场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完成农村“普九”目标而发生的债务。主要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普九”债务不等同于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是个大范畴,包含“普九”债务。不与教学直接相关的教职工宿舍修建、教师工资和奖金、吃喝招待等方面的债务,不能确认为“普九”债务,也自然不在本次化解范围。

(三)偿还农村“普九”债务的主体

根据国家规定,“普九”债务的化解工作,主要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县(市)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普九”债务偿还主体是地方政府。所以,我市范围内的农村“普九”债务的偿还主体是市政府,国有农林牧渔场“普九”债务按农场隶属关系,分别由省、市、县政府偿还。中央财政按照先化解后奖励的原则对地方化解“普九”债务给予奖励。省财政也将照中央的做法给予适当奖励。

(四)偿还农村“普九”债务的资金来源

根据国家要求,本着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化解“普九”债务资金的筹集,以县(市)级政府为主。我市要按照国家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可靠的偿债资金来源。一是统筹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以及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二是从地方征收且作为地方收入的城市教育附加费、地方教育附加及其他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偿债;三是进一步事整合现有教育专项资金;四是通过盘活闲置校产筹集偿债资金;五是通过统筹非税收入途径筹集偿债资金;六是社会和民间自愿捐资赞助的偿债资金。我市财政并不宽裕,靠一个财政年度筹足偿债资金比较困难。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筹集偿债资金,要争取积极主动,最大限度地分解财政压力。在资金筹措上,不得借新债还旧债,不得挤占挪用其他必保的专项资金,不得向农民摊派,不得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偿债资金的安全可靠,对偿还“普九”债务的资金,财政要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五)偿还“普九”债务的顺序

化解“普九”债务,要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偿还对教师、学生家长、农民等个人和工程业主欠债,优先化解1998年底以前形成的“普九”债务,然后再化解20*年底以前形成的“普九”债务。对于债权人债务人双方通过协商,核减“普九”债务本金和利息的,也应当优先予以偿还。对国内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世界银行项目贷款中涉及到“普九”债务的部分,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六)制止发生新的债务

制止举新债是化解旧债的前提条件,化解“普九”债务,必需首先制止举新债。新债制止不住,化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前功尽弃。我们务必落实国家关于制止乡村举新债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健全机制,坚决制止乡村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生新的债务。这要作为一条纪律。一是要建立健全债务监控体系。市里要建立债务数据库,对经审计锁定的乡、村、学校债务实行动态管理。以这次审计确认的债务数额为旧债锁定上限,今后只能减少、不得增加。对于20*年以后乡、村发生的新债,要按照国家谁举债谁负责谁偿还的规定处理。学校发生的新债,由市政府区别情况,妥善处理。二是实行债务控管领导责任制。要按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建设发展与财力可能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得超越自身财力可能,借债搞建设上项目。对盲目搞建设上项目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三是规范和加强财务会计管理。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和强化“村级财务会计制”的管理模式,严格预算管理、规范收支行为,节约开支,杜绝不合理支出。农村中小学校建设、维修改造等纳入政府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对学校各项预算支出严格审核,对超标准、超预算和没有资金保障的建设项目与投资不予批准。严格控制学校的公务费支出特别是招待费支出,严禁超标准发放教职工津贴补贴行为。四是确保学校和乡村两级组织正常运转。要不折不扣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确保各项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农村税费改革确定的财政对乡镇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对村级的补助资金,也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学校和乡村两级组织的专项经费,确保学校和乡村两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为制止举债创造有利条件。

(七)清查统计债权统计

在清查债务、化解“普九”债务的同时,还要对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国有农林牧渔场的债权进行全面的清查统计。但是,对债权的清查统计,不公示,不审计确认。对在清查统计过程中,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债权中,涉及农民尾欠的农村税费部分暂缓清收;国有农林牧渔场的债权中,涉及农业职工尾欠的农村税费部分暂缓清收;其他债权可以依法清收。

三、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步骤

清理化解农村“普九”债务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不能一蹴而就,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我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总体安排是:全面清理、锁定全部债务,分离化解“普九”债务。

按省里要求,全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清查确认工作要在2008年4月30日前完成,“普九”债务的化解到2008年底完成。

全市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大体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培训人员。各乡镇及各相关部门要依据《*市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工作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要在20*年12月10日前报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备案。

第二阶段,清查摸底,分清类别。对乡镇政府、村集体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农林牧渔场债务进行全面清查,摸清债务债权底数,按照举债主体、债务来源、债务用途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将“普九”形成的债务从债务总额中分离出来。

这一阶段工作是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基础,关系到化债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对这个阶段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把债务底数核准。大家一定要看到清查摸底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从严从细,把底数摸清,把数字搞准。一定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清查工作任务。

这一阶段工作要分五步进行。第一步,成立清查工作队。主要成立市政府、乡政府债务清查工作队,由财政局牵头。各乡镇分别成立若干债务清查工作队,由农业局牵头。成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清查工作队,由教育局牵头。成立国有农林牧渔场债务清查工作队,由林业局、农业局、牧业局分别牵头。设置多少个债务清查工作队可根据被清查单位数量和工作任务量确定。第二步,做好清查准备。一是准备好清查登记使用的各种单据、表格、取证核对凭证及文书等。二是被清查单位要把已发生的所有业务登记入账,并做到“五相符”,结账时点为20*年9月30日。上述工作要在12月上旬完成。第三步,开展清查工作。清查采取账内与账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债务债权清查工作。会计账目齐全的,以会计账目为准,对全部债务进行逐笔追溯清查,核实债务的本金、利息、发生时间、偿还期限、责任人等基本情况。会计账目不完整的,采取调查法核实,必需要取得书面证据,履行规定手续。第四步,公开清查核实结果。对经核实的债务,要在相应范围内进行公示,涉及到公示范围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要事先通知,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第五步,登记清查核实结果。清查核实后的债务,清查小组要严格履行手续,明确责任,分别由清查小组负责人、被清查单位财务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签字盖章进行确认,并保存好各项原始凭证和证据。填制好有关单据、表格,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

第三阶段,审计确认,锁定债务。债务审计确认是清查工作的延续。在清查摸底,分清类别的基础上,经审计机构审计确认的债务,才具有合法性,才能作为化解“普九”债务的依据。乡镇政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国有林牧渔场债务和市政府“普九”债务的审计确认和锁定工作,由*市审计局负责,并向市政府提交审计报告。村级债务的审计确认和锁定工作,由*市农村审计站负责,并向*市政府提交审计报告。债务的审计确认工作与清查摸底工作要紧密衔接,被清查单位在清查摸底工作结束后,及时提出审计确认申请,经本部门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工作领导小组报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审计机构进行审计确认。审计确认是对清查摸底工作的全面监督、检验和修正,是最终锁定债务的关口,是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的关键环节。审计机构重任在肩,要肩负起历史责任,以对党和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审计确认搞好。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相关国有农林牧渔场,要主动提供会计资料和有关情况,积极配合审计机构搞好债务的审计确认工作。

第四阶段,规范操作,偿还债务。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规定的偿还顺序,由市财政部门将偿债资金直接兑付给债权人,兑付一笔,销号一笔,并处理好相关账目。要严明纪律,搞好偿债资金的兑付,兑付工作要做到两个不准,就是偿债资金不准由债务主体兑现给债权人,防止截留挪用;不准违反偿还顺序,防止人情关系兑付。财政、教育、农业、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确保偿债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有效运用。

第五阶段,验收总结,健全机制。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解决遗留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政策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同时,要通过总结,探索规律性东西,为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积累经验。检查验收的方式采取自查和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验收标准主要有四项。一是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密切配合;二是认真执行政策,严格按程序操作;三是化债工作进展平稳,出现的矛盾得到及时化解;四是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化解乡村债务和制止举新债等稳定机制,并落到实处。检查验收要坚持标准,防止走过场,对于检查验收不合格的,缺啥补啥,限期达到标准。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清理化解“普九”债务工作顺利进行

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涉及到方方面面,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任务繁重,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

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抓。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清理化解“普九”债务摆上重要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力量,配备得力人员,充分发挥作用,抓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市乡财政要划拨相应的经费,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农村小学教务工作总结例10

一、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村税费改革经过六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专门面向农民的各种税费,初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关系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改革,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解决改革的一些遗留问题,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体制性因素,从制度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搞好农村公共服务,健全乡村治理结构,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二、明确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要求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总体要求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解决遗留问题,扎实稳步推进;加强调研总结,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实践,实行重点突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并做好农村综合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套衔接。

三、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当前,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以此带动农村的各项改革。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进一步扩大市、县试点范围,以便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认真探索,为全面推开农村综合改革提供经验。

乡镇机构改革的总要求是: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政府要重点强化以下职能: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权益,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要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严格控制领导职数,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创新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建立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协调机制,确保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数只减不增。按照国家规定做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区划的合理调整。上级部门要大力支持基层改革,不得以机构“上下对口”,或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年终考核等手段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切实管好用好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有关专项经费,不折不扣地落实地方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管理。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评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建立健全鼓励城镇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制度和特设教师岗位制度,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合理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严禁超标准建设和搞不切实际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原则要求,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加大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落实和完善财政对村级的补助政策,确保乡镇机构和乡村组织正常运转。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土地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快农村公益事业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四、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执行和落实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各项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取消农业税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取消农业税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减少的收入给予适当补助,省级财政和有条件的市(地)、县(市)也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是否清收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决定清收的地区,要明确政策界限,严格清收程序,实行张榜公示,确保社会稳定,坚决防止借机侵犯农民利益。各地要切实转变农业税征管机构职能,做好农业税征管体制调整和征收人员的转岗安置工作。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涉及农村税费改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意见,为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提供法律保障。要进一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场农业职工负担。

五、稳妥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

各地要继续按照中央要求,高度重视和扎实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健全和落实对县乡领导干部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考核制度。要在合理划分债务类别、加强监察审计、规范乡村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清理核实债务底数,锁定旧债,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化解债务的优先顺序,区别轻重缓急,注意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债务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集成现有政策,整合现有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安排一定的资金,建立偿债奖励机制,支持基层推进化解债务工作。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研,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制定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意见,及时指导地方工作。要继续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39号)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制止新债的“三个不准”和“两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反规定发生新债的各种行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决不能盲目举债搞建设,形成新一轮乡村负债。

六、创新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