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国际金融风险传播机制改革研究

时间:2022-10-24 11:11:07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金融风险突增,同时其传播路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风险传播路径表现出显著的中心化特征,即存在“中心溢出国→周围吸收国”的单向传播机制。

关键词: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风险传播机制改革研究

一、选择生活化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1]。现行的人教版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里有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领略生活的美好。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情境相联系,在课堂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美术知识,让其感受到学习过程的趣味性,获得成就感,从而对美术产生兴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日常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因此,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建立联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升其感性认识。如,在讲授人教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给您提个醒儿》一课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在住所周边的商场、公园、图书馆、学校等公共场所寻找各种类型的提示牌,并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带至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分享。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提示牌的不同用途和不同类型,并根据其不同特点分类,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提示牌。这样的教学不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提示标志就在身边,而且培养了他们善于收集材料、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自主探究、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为学生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拓展了学生的创意思维空间。又如,在讲授人教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趣味文字》一课时,笔者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名称如“面”“烤鸭”“西瓜汁”等作为趣味文字的设计范例,组织学生参与“猜一猜”游戏,通过“猜”这一游戏环节,促使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范例,使其初步了解趣味文字的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学会利用笔画、字形、字意以及象形变化等美化方法开展文字创意设计,充分体会到趣味文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作用。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又激发了其学习兴趣,也使其感受到趣味文字就在身边,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装饰性元素。学生只有对事物产生兴趣并展开联想,才能进一步创作表现。趣味文字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利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装点生活,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有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培养了形象思维和设计能力,提升了创意构思和审美能力。笔者认为,理想的课堂就是生活化的课堂,是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教师要让美术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并引导其在各种生活场景中感受美术的魅力,体会到美术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喜爱之情,促进其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美术教学的关键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加深对美术作品的领悟,从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明确美术学科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音乐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良好的情感体验。如,在《给您提个醒儿》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播放有关学生在校园图书馆中看书时存在的不文明行为的短视频,引导学生针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生活情境创设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举止是不文明的,由此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出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获得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寓教于乐,努力营造轻松愉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在其中,乐学、善学、爱学,增强学习自信心,让他们明确美术学习的意义,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升核心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设计生活化教学活动,启迪学生的艺术智慧

艺术离不开生活,其必须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这样的艺术才具有魅力和灵动之美。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和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之情。如,在讲授人教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精美的邮票》一课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设置“猜谜导入—了解与邮票相关的小知识—了解邮票的特点—欣赏邮票—创作实践—展示评价”的环节。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利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邮票,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邮票的魅力,进而结合教材中的邮票图片和相关知识,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深入了解邮票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了解了邮票的不同种类、特点,丰富的表现形式、内容题材等,并在深入了解邮票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激起求知欲,从而不知不觉产生创作欲望和创新意识。经过激趣、引导、探究、欣赏等教学环节,学生已经形成对邮票设计的想法。笔者通过直观的现场示范、欣赏名家及同龄人优秀作品等环节,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设计思路逐步清晰并明确。之后的创作环节,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实践,并设计了新颖的生活化作业:为家乡莆田做一次推介宣传,让更多的人通过一枚小小的邮票认识美丽的新莆田。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家乡的四大名果、美食、古建筑、美景、工艺美术等展开创作,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设计,作业可以选择单张设计或多张组成一套的形式。学生的灵感与智慧在生活化教学活动中被充分激发,其充分体验到美术创作的乐趣。在生生合作交流中,他们的思维不断碰撞出火花,创意源源不断,艺术智慧受到启迪,作品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特色各异,令人惊叹。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体验到快乐和自信,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挖掘生活化美术素材,拓展学生的艺术认知

美术教育要回归生活,教师要让美术教学生活化。生活中任何简单、平凡的物品都有其形状和色彩的美感,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在平凡中发现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将美术学科的学习方法、思维、审美等融入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实现生活就是美术、美术就是生活。如,在讲授人教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平凡的美》一课时,笔者通过大量的课件图片让学生进行图像识读,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分析其造型、色彩、材质,感受平凡之美。如,家中厨房里锅碗瓢盆的平凡朴素之美,教室里图书角的有序整齐之美,校园中小花坛的生机勃勃之美,花丛里蝴蝶飞舞的生命灵动之美,等等。生活是平凡的,但处处充满情趣,且蕴藏着各种各样的美。笔者利用生活物品的欣赏视频触动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进而引导学生赏析齐白石、潘天寿、夏尔丹等大师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对话经典,体会国画、油画、线描等不同艺术形式之美,进一步感悟画家独特的视角,深入感知画家作品中的平凡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生活化的美术素材,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能力,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性认知水平。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2]在讲授人教版美术教材六年级下册《寻找美的踪迹》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用特殊的视角寻找和记录生活中不同形式的美:建筑工地脚手架体现了整齐秩序美,植物藤蔓枝条体现了线条美,屋顶上堆叠的瓦片体现了重复美……笔者引导学生从不同事物的形式、色彩等方面感受物体的色彩美、材质美、造型美等,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和内心,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让学生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寻找美的踪迹,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和审美经验,使其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五、选择生活化表现媒材,释放学生的创作热情

美术不仅仅是绘画,其创作媒材也不局限于水彩笔、马克笔、颜料等专业性较强的工具和材料。美术创作离不开对媒材的使用,丰富多样的材料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其创作激情。《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让学生尝试不同工具和各种媒材大胆表现,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3]。生活中废旧物品种类繁多,材质丰富,易于收集,如随处可见的树叶、鹅卵石、种子、纸盒、塑料瓶等,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表现的媒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废旧物品开展有创意的制作,尝试探索其新的用途,通过大胆想象变废为宝,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创造与众不同的美。如,在讲授人教版美术教材六年级上册《废旧物的“新生命”》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提前收集身边的废旧物并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探讨,发现这些废旧物的新亮点。通过启发、引导、欣赏等教学环节,笔者让学生根据废旧物的外形、材质等特点展开联想,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经过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对这些不同的生活化材料的巧妙加工与运用,学生手中的废旧物焕发出新的生命:矿泉水瓶和竹筷组合变成了“摩天轮”,旧毛线和纸箱化身为精美别致的相框、画框,纸盒被改造成立体感很强的“机器人”……学生心中的情感被激发,创作热情得到释放,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得到提升,充分认识了废旧物再利用的意义,在愉悦身心、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的同时更加热爱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美、创造美。六、渗透传统文化理念,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我国不同地域孕育着极具特色且丰富的文化资源,越是深入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等文化,越是能感受到其中的无限魅力。这些文化资源既可以让学生领略到本土特色文化的魅力,又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从而让他们对文化内涵有更全面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让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和现代生活,涵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美术教育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取材,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把美术学科的学习方法、思维、审美等融入生活。如,日常生活中,人们衣食住行中的诸多物品的造型、色彩、纹样等都具有丰富的形式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挖掘其蕴含的美好寓意和丰富内涵,并将其融入美术课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不仅补充了教材中的素材,而且将乡土资源、民俗、节日、文化等元素融入美术教学,让学生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学会尊重、接纳多元文化,同时为学生贴近生活、感受生活拓展空间,也为学生的思考、讨论、创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乐趣,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升华审美情感,促进他们向美、向上、向善。如,在讲授人教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快乐的节日》一课时,除了法定的传统节假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民俗节日,如,莆田地区特有的正月初四“做大岁”,时间跨度长、盛况赛过春节的“闹元宵”,端午过“五日节”,中秋节“做秋”,等等。教师引领学生感受具有浓郁莆田乡土气息的节日习俗,领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家乡情怀植根于学生心田,凸显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又如,在讲授人教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彩墨脸谱》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了解脸谱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京剧脸谱与莆仙戏脸谱谱式的区别和特点,发现脸谱艺术的造型美、图案美、色彩美、线条美,激发学生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学习彩墨脸谱了解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增强文化自信。结语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与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术是充满人文色彩的学科,其在育人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让美术融入生活,以人为本,把人文精神和文化味道带进美术课堂,是对美术教学的促进和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4]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对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有推动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法)罗丹.罗丹艺术全集[M].林瑜,编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张少钦 单位:福建莆田市荔城区拱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