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环境设计导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6-08 17:49:36

环境设计导论论文

环境设计导论论文例1

一、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

200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然而,由于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不到位、指导教师的水平不高和责任心不强、学生基础差而且不重视等因素,导致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空洞、东拼西凑、泛泛而谈、剽窃抄袭现象严重。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程度不足。主要因为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再加上大三学生已经走上实习岗位, 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实习工作和寻找工作上, 而这一阶段恰恰又是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关键时期。由于现实中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对就业并无很大影响, 所以许多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 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2.偏离高职培养目标,毕业设计(论文)脱离就业实习。最近几年,根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如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的课程观、教学方法等。然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撰写要求等方面,仍然采用学科本位下的论文标准,强调毕业论文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功能,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而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是以就业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毕业实习,在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之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3.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能力缺乏及异地实习等因素,教师指导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由于专业课程体系中很少设置有关的课程,学生文献检索能力、阅读文献能力、市场调研能力等毕业论文写作所需能力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得到,加上毕业设计(论文)与实习同步,学生异地实习,教师指导工作开展有一定困难。一方面,高职学生相对来讲文化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较弱,加上大学期间相关课程的缺乏,让高职生写出有较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确实有些勉为其难。另一方面,老师受指导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等因素影响,致使难以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

三、解决措施

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外语与旅游系为例)针对目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院根据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建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毕业设计(论文)”专业网站(省略),并自从2009年1月以来一直服务于外语与旅游系“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有利于切实、及时、有效地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结合。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将两者结合起来,有效的避免了学生为参加毕业实习而缺少时间和精力做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矛盾。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毕业实习是学生获得毕业设计(论文)第一手资料的有效途径。因此,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两个实践环节并行实施,既可以让学生有侧重地根据个人研究方向及就业需求选择实习单位,通过实习学生基本能够适应相关岗位的需求,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同步进行毕业实习,对所设计的内容作进一步检验,使毕业设计(论文)方案不断完善,更趋合理,更具实际意义。如酒店管理专业采取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捆绑式管理方法,有利于学生结合实习工作选题,使得毕业设计(论文)更具实用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任务和实习任务。

2.网络课程的应用,有利于资源共享,互助协作

①本网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板块:(1)课程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毕业设计(论文)案例、毕业设计(论文)视频、毕业设计(论文)大纲、毕业设计(论文)教案等。(2)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块: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实施流程图,提供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范文、毕业设计(论文)案例教程、论文写作指导演示文稿等供学生学习。(3)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的档案模板、成绩汇总、选题统计等。(4)论坛。指导老师和学生可以随时登陆论坛发帖,对各种焦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种透明化、大众化的方式更有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每一个学生的论文完成进度与过程都会在论坛上详细体现,从选题、开题报告到论文一稿、二稿直至终稿都会提交到网站上,指导教师会在学生提交的帖子上进行回复与指导。

环境设计导论论文例2

针对当前国内学术界在该课题研究上的缺失,赵先生大作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环境艺术设计学科领域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赵郧安先生在这部教材中,开宗明义,明确指出编写本教材的三个目的:“提议在我国设计学术界创建环境信息传达设计这个学科,建立与国际同类学科相对应的学术体制,发展学科建设,促进本学科的国际交流;促进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界内设立环境信息传达设计专业科目,并在学术界、社会专业团体中展开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在学术上积极开展对残疾人环境信息支援的研究,促进提高各级政府机关、各社会团体对残疾人环境信息支援事业的关注,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的环境信息无障碍社会体制。”

为了达成上述三个目的,在广泛收集利用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日本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的编写力求以教材的形式出现,适应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特点,精选环境信息传达设计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以信息论为基本方法论,图文结合,论述精辟,是环境设计相关专业学生和艺术设计、环境设计相关人员使用的理想教材。

首先,本教材所研究的是空间信息环境,书中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结构安排合理得当,框架清晰明了。环境信息传达设计(Sign Design)是为人的空间移动等生活行为提供信息支援的学科,导向设计是本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本书在第一章中论述了现代社会与城市空间信息环境,着重介绍环境信息传达设计的概念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推衍探讨现代城市空间信息环境、城市空间信息环境与Sign、Sign的生物学意义以及Sign的功能;第二章详细列举了sign信息的四大载体和三大分类标准;第三章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提出了sign的设计方法与表现方式,做到理论分析和案例展示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四章从人与环境的角度,论述了人与sign认知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残、智、障及老年人的sign设计,体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第五章主要研究了信息论的sign设计。教材在附录中还特别对日本的声音信息传达(Sound Sign)作了介绍,并附以大量的Sign优秀作品,图文并茂,使人在美的赏析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其次,本教材的写作体现了著者精湛的理论深度。作者力争运用信息论等手法来发掘教材的理论深度。如在讨论我国城市信息环境问题――城市导向设施不足问题时,教材认为,一个城市导向信息的缺失,实际上就形成了城市环境中信息的“熵”,因为在信息论中,“熵是一个系统失去信息的度量”(玻尔兹曼Baltzmann),是信息系统无秩序、无组织的指标。所以如果要消除城市环境中的熵现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城市的必要导向信息,完善和优化城市导向系统的建设。在谈到视觉类标志的视认问题时教材提示:人是在移动过程和全天候条件下视认标志的,所以标志设计要便于人的快速解读。而解决快速解读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对信息论的冗余信息理论的应用,也就是要在标志设计中正确处理冗余信息与必要信息之间的关系,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必要信息的量,增加冗余信息的量,这样才能有效的增强标志的视认性。教材还认为,汉字的造型具有比其他语言文字更多的冗余信息量,所以汉字有着最优秀的视认性,特别适合作为标志文字使用。

再次,本教材还给我们提示了科学有效的城市和建筑导向设计的方法。例如教材提出了建筑导向系统的基本种类,诱导方式的基本型和它的衍生类型,为我们认识导向设计的本质特征、分析研究城市与建筑空间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帮助。在标志用材方面,教材强调要根据原材料的尺寸制定科学合理的“模数”关系,并通过模数关系来确定标志表示面的尺寸,这一方面可以方便地取得标志外形的统一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使用原材料,避免不必要的材耗。在标志表示面的构图设计上,教材还介绍了一个国外通用的方便快捷的方格构图法(Grid System)。

最后,以教材编写为导向是本书写作的最大特色。为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把握教材的精髓,本教材适应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特点,在内容上突出主干和重点,行到案例展示有理论基础,理论分析有实例佐证,在叙述风格上力求生动简洁、通俗易懂,着力突出环境信息传达设计的社会背景、理论基础、设计方法与应用等主要教学内容。

环境设计导论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X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58-01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为《水质工程学》、《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技术的有效途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1]。为了提高环境生物学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借鉴了其他院校的教改经验,调整了现有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并增设一周的《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在该校环境工程专业部分学生和环境科学专业中进行了连续三年的实践探索。

1 《环境生物学》课程现状分析

(1)课程现状:我校《环境生物学》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由于课时限制,理论教学内容集中在微生物结构、营养、代谢等基础内容,而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微生物的作用等内容不能详细讲授,因此要使学生深刻理解本课程并熟练地用于实践,难度较大。

2 教改思路与目标

针对我校《环境生物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理论和实验教学基础上,调整理论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在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结束后增设一周的实验设计环节,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创新精神及能力。

3 调整教学内容

在理论教学内容上,针对我校工科背景的特点,改变了以往的一本教材为主的固定教学内容,选取面向21世纪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2]为主讲教材,补充了水处理生物学[3]、环境生物学[4]等相关微生物学知识。限于学时限制,在讲授内容的组织上,既考虑到教学大纲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讲授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知识,还深入讲解较有深度的内容,以满足报考研究生同学的求知欲。以此为契机,购买了一批如《微生物学》(第5版中文版,普雷斯科特著,沈萍等译)等一大批优秀的微生物学图书及电子资料,为拓宽同学们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也做了相应调整使其内容更贴合我校同学的工科背景。实验课程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与理论课程同步完成,在完成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后,提供足够的学时让学生们自行思考,完成一次综合性实验,加深对理论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 增设《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实验研究的重要环节,可架设起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更系统、深刻的理解课程内容。为此,理论和实验课程都完成以后,我们又专门抽出一周时间,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动手完成一个设计性实验,并撰写提交实验设计说明书。学生们通过亲历实验,调动了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在撰写实验设计说明书的过程中,学生能运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规范使用专业术语,为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4.1 实验设计及预答辩

为了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上理论课的后期,即给学生发放《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指导书》,并提前分组,每组3~4人,遵照各组的兴趣,每组查阅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题目,并围绕自己的实验设计题目,独立动手完成预答辩课件。实验设计周的第一天为预答辩时间,每组围绕自己的实验设计题目讲述5~10 min,主要内容为实验设计的原理、内容、步骤及实验进行的可行性等,指导教师和学生同为评委,指出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为讲座同学打分,最后指导教师再总结。灵活的讲授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5]。

4.2 实验实施

实验实施过程中,打破以往实验教师为学生准备好各种实验用品的格局。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内容需要,领取药品,仪器设备,并独立完成标准液配置,玻璃器皿清洗、灭菌、无菌操作、计数、结果记录等一系列实验过程。指导教师在此期间只是指正学生实验操作存在的问题,不参与任何实验准备及操作活动。实验结束后,各组进行实验设计的答辩,针对实验设计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提高。

4.3 实验设计总结

实验设计结束时,每组提交实验设计说明书一份,实验设计说明书封面及格式由指导老师统一指定,并要求用黑或蓝黑墨水工整书写。

4.4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环境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分别独立进行考核。环境生物学总成绩为100分,考试成绩包括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80%),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10%)和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堂纪律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形式。

《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成绩评定一般按五级分制评定。总成绩分三部分,设计成果占60%,实验动手操作占20%,平时检查及答辩占20%。

5 课程改革效果

本次实验设计在我校2009级环境工程专业,2010级、2011级环境科学专业连续实施了三年,经过上述实验教改措施的实施,有了显著成效。主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学生们普遍反映,实验设计环节的设立,使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平时没有注意的知识点,通过查阅资料,自己答辩,倾听其他组的答辩以及独立的实验过程,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2)实验动手能力,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们在做相关的毕业论文时,能够思路清晰地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的质量,写作水平及答辩质量比以前有了明显地提高。相关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也反映,这几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起来省力了。

(3)实验教学的改革,也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参与学生科研,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也在逐年增多。有的学生反馈说:实验设计环节的设立,使我们能够参与到实验的整个过程,所以我们在研究生入学面试的时候不至于太慌乱。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导论论文例4

[6] 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0,(4):33~38.

[7] Perkins, D.N.. Technology Meets Constructivism: Do They Make A Marriage[J].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31(5):18~23.

[8]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78.

[9] Kevin Oliver, Michael Hannafin. Developing and Refining Mental Models in Open-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Case Study[J]. ETR & D, 2001,49(4):5~32.

[10] [28] 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支持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35,50.

[11] Badrul Khan.电子学习的设计与评价[M].张建伟,等(编译),陈琦(审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12] 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5,(7):35~41.

[13] 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1~132.

[14] 张立新,李世改.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06):5~8.

[15] 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01):75~84.

[16] 武法提,熊羽.网络课程中非结构化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8,(10):25~28.

[17] 彭盼.基于行为目标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29~30.

[18] 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8.

[19] 王觅,钟志贤.论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设计[J] .开放教育研究,2008,(08):22~27.

[20] [21] [美]戴维·乔纳森,简·豪兰.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观点[M].任友群,李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11,8.

[22] Schubert, W. H.. Curriculum: Perspective, Paradigm, and Possibility[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190~195.

[23] [24] [25] 张华(著),钟启泉(丛书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3,156~160, 174~180.

环境设计导论论文例5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环境设计导论论文例6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环境设计导论论文例7

二、实验教学的认识

目前国内高校正实验教学的认识中,从学科角度分为文科和文科,以为实验教学是理工科专业所具有的,文科不具有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科学实验的三要素为实验者、实验手腕、实验对象。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定义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员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设备和资料,经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惹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察看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学问或考证学问的教学办法”。目前文科的实验教学中多以理论学问传授的信息传输构成的理论教学形式,分为理论教学课堂和实验教学课堂,国内的艺术教学也是理论课堂和理论课堂相分离的方式,并没有划分该课程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这是由长期以来“重文轻技”的思想,以为学问主要靠读书取得,长期的封建教育目的主要是以培育官吏为根底等影响,从实质上缺失理论教育和实验教学的根底。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实验环节主要是校外的设计理论,短少沟通的环节,传统的理论教学在封锁教室里停止。

国外教学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以为教学是信息的双向传送。工业反动之后,机器消费请求人的智力和膂力两方面,使教育与消费劳动严密分离,教学的方式和办法也有了新的变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完成个人的全面开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腕,是到达某些目的(技艺、取得各种才能、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文中提到教育盘绕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个局部,在这个过程中控制认识的手腕,如何教会学生理论他所学的学问,顺应将来工作,学会与别人一同生活,构成一种独立的、富有批判肉体的思想意义,培育本人的判别才能和处理问题的才能。

三、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中不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育

教育部对人才培育形式培育的相关文件中,提到人才培育形式变革的重点是要增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特备是创新才能和理论才能的培育。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形式以教员为讲授理论学问为主体,教学内容依附于理论教学,大多数内容是理论教学中的原理和办法的学习,较少设置独立的实验课教学,学生被动地依照教学内容和实验操作步骤学习学问,学生对学问的学习偏重在学问点的记忆,处理理论问题时短少剖析问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的思想锻炼,疏忽了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对学问的控制和应用。

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实验课互相分割,相对独立,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理论项目。在较少的实验内容中,过于技艺化,学生的思想局限在技艺的控制,对本专业范畴创新才能的培育不相符,在实验中也较难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明性。

人才是第终身产力,创新型国度建立的中心具有创新技艺的优秀人才,创新型优秀人才具有创新的认识、思想、技艺。上过美国Science封面的一名著名教授以为,创新成果的产生,无论是理论成果还是技术成果,都需求实验设备的支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廉水以为实验室是建立一流大学的根底。从侧面上表现了,实验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的展开

理论性教学是经过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社会理论活动,使受教育者取得学问和技艺的教学活动过程。实验教学注重学生才能的培育,在实验教学中设置多个环节的理论与探究,学生可以完成系统的锻炼,有利于学生实战才能和职业技艺的进步,与社会、行业接轨,并激起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实验教学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中心。

专业实验教学必备的三个环节,即:目的定位——手腕选择——施教控制。目的定位:预设学生应该控制的某项学问技艺或工作办法的定位;手腕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是经过什么样的方式传授技艺和办法,不是说教式传授;施教控制:教员在整个教学的过程设计,严厉的课程设定,需求一个发散式的联想思想和紧密的逻辑把实验推升到相应的高度。实验教学在学校培育人和教学工作中的位置来构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统筹气氛。

环境艺术专业方向是艺术设计专业下开设,请求具备艺术设计的素养、建筑技术学问、环境处置、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才能。在人才培育上入手才能较强,成为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实验教学尤为重要。

1、范例展现教学的展开,“范例”来源于拉丁语“Exemplum”,原译为”好的例子“,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Wagensdenin)以为范例展现是向学习者展现优秀的作品,并希望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到达预期的学习效果;学习者能够对范例作品停止仿效。如室内设计课程理论环节的锻炼,从空间构成设计、住宅设计、寓居空间、餐厅空间设计、快题设计-家具、快题-照明、毕业设计等,在停止计划空间设计中,请求学生完成空间的设计和表现,教员在停止理论锻炼前提供优秀的设计计划参考和学习任务,来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比方教员在空间设计前先展现一个优秀的空间设计案例,请求学生认真察看案例,并剖析空间设计案例在功用分区、主题定位、元素运用、尺寸设计、表现技法等学问的表现,然后由教员引导学生停止剖析和讲解,以案例参照细致讲述完成一个优秀的空间设计案例所具备的条件,在学生分阶段汇报计划过程,其中有自我评价、同窗互评、教室评价,汇报完之后总结本人的表现,并深思理论过程中的问题和提出改良的办法。

教学前的希冀和引导,依据本次理论环节的教学目的,分离学习者目前的学问构造表现,依据将要到达的学习任务,选择优秀的作品案例或者让学生本人搜索优秀案例,在案例停止演示时,对范例内容和参考规范阐明停止恰当的解说,突出理论环节的重点和难度,明白学生在理论中到达的希冀目的,指引学生考虑,依据案例深思来调控学习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习者经过剖析提炼出案例的特征,让学生明白预期学习到达的结果,对在完成理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沛的准备。

教学中行为中深思,引导学生在理论过程中的深思,在过程中对学问构造的完善。经过阶段性的跟踪,为学生提供各种协助,如及时对呈现的错误停止纠正,学问点的解说,定位的明白,表现的精确等,并记载学生的学习表现。

教学后行动后深思,作品完成后学生依据参考案例的规范请求,停止自我评价、同窗之间的评价,教师依据自评、同窗互评、学习目的和任务、学生的条件等,对学生成果做出总评,学生依据同窗、教师评价结果,总结本人的学习表现,深思在理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良的办法。

在教学中起到的深思作用有以下几方面:案例展现明晰明了地展现计划设计成果,能够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引导空间设计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材料搜集、学问点的学习、对计划的评价标注提供明白的参考。有利于学生育成独立学习考虑,探究办法的学习方式,启示和拓展学生的思想,对创新才能的推展和提升有进步。

2、展开情节教学设计,乔纳森以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以问题驱动学习,不是先从理论或准绳动身再做一些问题处理的练习,运用有趣的、投入性的、真实的问题,协助构成学习者的问题认识和主人翁感,驱动学习者到达目的。让学生在课程锻炼中,感遭到学习本专业的兴味,同时也从课程锻炼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从问题中学习。韩国的李少金教授把大学教育的基本目的看成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玩,怎样去游戏,从中找到设计的回归。从文娱和游戏中学习,从中找到与建筑、设计相关的信息。在环境的体验教学中,假如么有环境体验,不能跳到同窗的心情、构成信息互动的环境体验气氛的话,这个课程仍然不能到达实验性的效果,关键是教员能否控制环境体验中的运转节拍,什么时分需求点到关键上,在适时把理论停止总结。

3、专业课程学习,“做中学”的教学观念。“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教学中设置“做中学”的形式,教学中展开“工作坊”的教学方式(“工作坊”的教学,学校提供实验场地,指导教师担任工作坊的运作,包括课程教学,参与理论项目的设计,一定学分的课程修读,合格能够取得相应的学分)。在艺术设计的教学实验环节中,比方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把工作室作为学生理论学习的课程平台。在课程练习课堂中设置环境体验教学,前提是教师在任课前要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设计过程的讨论,把设计过程汇报出来,教员控制环境体验中教学环节的节拍,并停止最后的总结,从而到达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同院校的交流,一同完成“Workshop”的项目设计。“工作室”的教学理论环节有利于进步学习理论、学习兴味。同时关于教员而言,更好地参与到理论中,理解目前行业动态。

环境设计导论论文例8

设计的主体是人,以人为设计中心、为人服务;设计的终极目的便是要为人类创造出舒适的、理想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再现人类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持续发展观念。可以说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开始慢慢加强,逐渐产生出了环境设计的概念。

一、设计艺术学科中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

(一)设计艺术学的概念

设计艺术在处理好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更偏重解决好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外重视所设计的产品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所产生的作用。给设计艺术下的定义:是指以设计艺术的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的理论研究为对象,针对设计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经过不断验证提炼的艺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和凝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指导,是对设计艺术活动的理性思考。设计艺术几乎包括了设计艺术学中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设计是时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环境艺术是以科学美为前提,进而表现出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达到完善科学美的目的。在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事物的的原则驱动下,人类对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是改良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计质量、创造出理想生活的一种有用手段,环境艺术起码包含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刻、壁画、和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的内部空间。

(三)设计艺术学科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设计艺术学科是一个具有归纳、多元交织、权变的特别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本性决定了,它与新的材料,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观念、新的艺术形式、新的创造发明等等,它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甚至会因为某个因素让其发生变革。因此,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设计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艺术设计的范围及其理论研究的内容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

自然环境为出发点,通过人为的空间分割、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建设手法,采用各种艺术、技术的手段,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协调人、社会、自然环境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营建出优质的生活、生存环境。“它包括建筑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绘画,雕塑,广场设计,围绕主体建筑相关的外部等路桥和辅助设备,城市规划设计也属于这一范围”。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艺术,其决定了和建筑学、美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整个设计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的综合

1.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类型的设计

环境分自然因素环境和人造因素环境,自然环境经由人工的设计、划分、营建、艺术化处理而成为人造环境。人工环境按照空间形式可划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按功能可划为居住环境、商业环境、工作环境等。设计界和设计理论界由于对环境艺术类型的区分并无统一的准则和方式,所以多半是根据空间形式来进行分为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等。

2.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多学科

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美学等的艺术,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和自然环境表现形式的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即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又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推动了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对当下建立设计艺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把经济、意识形态、技术、社会特质加以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诸多要素中,将技术、科学、人文、美学等和其他商业因素加以融合,成为一体,大大扩展了设计艺术学的深度和广度。资源问题、生态问题、设计形态问题是21世纪我国设计艺术发展的三大主题。环境设计对未来社会文明的思考,不能简单地理解与市场结合即可,而是要有长远发展战略的眼光,如何进一步解决未来新的社会问题和进一步更新现有的设计语言?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更应以“知识整体”的观点为立足点,不断的在整个系统中吸取新的理论、方法、方式,促使设计艺术学逐渐的完善和成熟。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学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思维、设计表达等都离不开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同时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实践得以全面深华。环境艺术设计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事例来说明就会显得空洞;具体的环艺设计实例没有抽象理论的作依托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

(四)环境艺术设计的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化发展观

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化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所关注的问题,也是设计学对所有设计未来发展的期望。当今,可以说“绿色”已经成为环境的代名词、是生命的象征。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就是要为人类创造出、规划出更为合理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环

境保护是人类文化的延续,是保护人类的生存印记,文化遗产是唯一的,是不可再复制的,破坏了永远无法恢复。环境艺术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进步的“产品”,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环境艺术,特定的时期产生特定的环境艺术,并带有特定的时期烙印,是没法复制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继承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

四、结论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多角度、多交叉的专门学科,虽然其发展晚、问题多,但其在我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发展的需要。它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理论及其方法,对当下我国环境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并指导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往健康的方向发展。设计界、理论界都坚信,设计艺术学在我国的前景会越来越广,前途一片光明。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导论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128-03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创建的背景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其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认证的重要依据。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果并不令人乐观,原因主要有:第一,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年,与毕业实习同时进行,工作压力较大,且学生散布在全国各地,面对面辅导难以实施。第二,指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偏大,经验缺乏,再加上学院在这方面对教师们的培训偏少,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第三,传统的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已经落后于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方式,过程监控手段落后,质量控制效率较低。这就需要我们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能解决远距离教学指导、教学资源零散不便共享、教学信息传播不畅、教学经验传承受限、教师队伍年轻、教学监控管理困难等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专门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一。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

“模式”来源于英文单词“model”。通常被翻译为“模型”、“样式”或“典型”等。“模式”一般指研究对象的理论的逻辑框架,或是指某种实务的执行标准或模仿的样式,体现系统中各要素最优化配置的设计思路和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体系,具有标准型、规范性、普遍性等特征。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活动程序则突出教学模式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结构指其包含的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及其之间有规律的联系。

根据学院的需要、高职学生的需要、实践环节教学的需要以及高职实践教学规律,笔者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见图1)。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五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等理论指导下创建。在构建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网络环境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配置教师队伍、改革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进行系统培养。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是,学习不是灌输的,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的。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积极地建构和改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是建构和互动的过程,学习需要真实环境,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的经验有关,学习者应自己规划课程学习,学习者的互动、反思和协作在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为高职实践环节创设一个互动、交流、协作、反思的教学环境。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把发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看作为教学的基础,将自我实现和追求自由作为教育教学目的,让学生自主选择有生活意义、实践意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内容,认为学习即“自我主动学习、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主动的学习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是学会如何学习。教育的目标即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及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学校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受到尊重的良好学习条件,将学生置于真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构架科学的网络课程即自主、自由、有意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课程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教学目标分解表述如下:

1.专业能力:较强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文献处理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查阅及综述,数据分析,论文及设计(实验)方案撰写等环节,完成专业对应岗位的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的能力;掌握综合运用所学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能力,解决所学专业领域综合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社会能力: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奋严谨、团结协作的优良工作作风。

3.方法能力:计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三)操作程序。毕业设计(论文)通过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自然顺序和安排,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安排,明确实施主体在各个环节中任务及关系(见图2),此模式分五个工作环节,教师、学生平行推进,教管穿插监管。

1.动员面授环节。此环节是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工作实施启动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知道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明确要达到的目的,清楚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历哪些过程,如何使用课程网站(如何注册、查询信息、提交信息、与老师学生交流、协作、获取帮助等),如何利用网络课程提高学习效率,如何选题,如何检索文献,如何编辑毕业设计(论文)格式文本等,如何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阅读已经毕业的学生的作品范例。面授讲解演示、案例分析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准备。

2.选题开题指导。选题开题对于高职生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鉴于选题的重要性,在此阶段有必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拟定参考选题、组织小组讨论、参照毕业生选题先例、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选题方法细化指导、制作开题报告模板及开题报告写作向导、反复与学生商讨修改等,一步一步地为学生成功选题和开题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架。

3.作品创作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作品创作含设计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成果。首轮指导,教师为学生的文章整体结构、基本立论及研究方法把关。第二、三轮指导,教师重在对学生的重要论据及数据获取的途径及准确性进行审核。第四轮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对文字进行精加工,对文本格式进行编辑,准备交稿。

4.应用价值检验。学生将毕业设计(论文)交企业方实习导师、实习单位领导或业内专家,征求一线专业人士、专家的修改意见,检验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5.作品评价考核。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在三个层面展开。突出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尤其是对学生的创新制作成果、发明专利成果、学术论文成果等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支持,提高学生创新创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校级层面。主要强化检查与评估功能,通过查询网络课程数据,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督导部门联合开展工作。(2)系及专业级层面。承担主要的管理功能,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施方案,并在网络课程上,对选题、指导、考核、成绩评定环节作出具体的规定,有效组织教师做好过程性指导工作、组织系(或专业)教学小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审评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制定完整科学的管理规定,确保各项举措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调动学生、教师、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强调对指导教师(含校内专职指导教师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管理监督。(3)指导教师层面。利用网络课程完成学生的过程性指导,从选题开题、设计实施、论文写作、平时表现、作品质量、原创程度、成果及获奖、企业反响、设计成果展示或论文答辩等多个方面指导学生,使他们达到预期目标,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条件。由于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使毕业设计(论文)课程顺利实施,必须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学生分别进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使师生清楚了解整个实践环节的过程和要求,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时间要妥当安排,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实施流程(见图3)要清晰可控。网络环境要不断优化,并随时提供客户服务工作。

(五)师生、企业专家角色

1.教师角色。(1)服务者、导师:通过网络课程及其他沟通方式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各种服务,在选题、写作、质量把握、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2)学习同伴:通过网络课程与学习同伴交流、协作,一起解决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过程遇到的问题。

2.学生角色。(1)主动参与者:探索毕业设计(论文)课程信息和网络教学环境。(2)建立联系: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学习意义。(3)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中,并将自己的作品在网络课程上。

3.企业角色。(1)协作者:面对面协助实习生解决工作中,通过网络课程的协作合作功能指导毕业生有效解决在毕业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2)检验者:在工作中试验、检查实习生毕业设计(论文)作品中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3)指导者: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角度指导帮助实习生完善毕业设计(论文)。

(六)教学评价。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为过程性教学评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一)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整合了先进的课程理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优化了教学内容,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密切将课程教学和职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研究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课程教学更规范化,操作简单,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增强,有效减少了课程教学中的重复劳动,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课程教学革新方面,更有效地发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提升教师研究水平。在“五环节”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项目全体人员学习课程开发理论、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调查研究各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其未来走向,学会科学评价教学和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均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在某学院旅游大类、商贸大类专业4届学生中实施,通过对2011届、2012届涉外旅游、会展管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进行对比后发现成绩总体上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可见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对教学改革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共享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它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的、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结合就业实际的、理论学习和工作真实任务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进行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将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课程化,充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提高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学芹,蔡燕.浅谈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其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2(15)

环境设计导论论文例10

二、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1、城市环境设计的繁荣与城市导视系统教育本身薄弱形成反差

首先,社会对城市导视系统认识过于简单化。在我国开设艺术设计教育的众多学校中,没有进行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的相关课程,专业划分互不联系,系统观念人为割裂。学习平面设计的不懂市场调查与营销,学习环艺设计的不懂平面版式,然而城市导视系统是要满足社会需要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环境调查、人群细分、信息媒介、相关法规等必须考虑的因素,在专业的操作流程下进行导入设计。其次,学校无法真正提供给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机会,理论建设和项目执行比较少。由于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很短的时间,绝大部分教师在导视系统设计实践上显得商业行为掌握不足。最后,学生急功近利,缺乏团队精神,忽视设计理论的学习与思考。大部分学生缺乏与别人配合完成任务的心理准备,而完善的导视系统设计恰恰不是以个人力量能够独自完成的。

2、矛盾重重的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

其一,单一知识结构和综合运用的矛盾限制了城市导视的系统设计。城市导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包括设计学、环境行为学、广告学、营销学、消费学、心理学、传媒学以及电脑制作和相关制作工艺等,哪一样都不可或缺。然而从行业到设计院校的人为专业划分减少甚至割裂了专业间的互相联系;其二,城市导视系统的现有理论与项目操作研究存在不相匹配的矛盾。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是一个十分强调实用性的行业,但国内有关该内容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还比较薄弱。

3、改善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的出路

首先,整合交叉学科,加强交流。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要突破作为短期阶段性课程的惯例,要建立整体思维观念与其他专业、甚至其他院系相互协作。例如城市导视系统设计课程可以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是由交叉学科专业老师带课,或者通过课题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交叉学科交流。第二、重视师资理论更新。教师要不断的接受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的最新讯息和一定的技术实践来完善知识体系,深化理论并将之运用于教学。

三、规范城市导视系统设计

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居住是由城市的各种组合因素共同形成的。城市的宜居程度不仅反映在功能齐全上,还反映在生活的便利程度,和心灵的愉悦程度。城市导视系统的误读性或不易读性会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建立。例如,欧洲的城市街道与社区大部分不是直线式的,然而,只要你能够认知地图,就可以轻松的找到你的目的地。这与当地城市导视系统的易读性和人性化设计不无关系。平面设计清晰、信息准确、方位设置合理的导视系统,从心理上给市民和外地游客以正确识别和认知,从而产生对于城市生活的安全感。与之相比,国内部分城市规划布局中规中矩的,建筑单体设计也十分漂亮,但是导视系统却混乱不堪。且不说美感设计,即便是识别与指示功能都不能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场所、方位、道路的信息令人费解,例如,同是车站名“北大街”,可能所指方位完全不同,中间相距几站路。试想连本地人都晕头转向,更何况外地游客?所以经常会见到有游客拿着地图无所适从,也就见怪不怪了。更加可笑的是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在本该是属于放置明显路标的地方,例如立交路桥上赫然树立的巨大广告牌,路标指示牌被挤压到角落,被花花绿绿的产品广告所吞没。城市导视系统的构建与设计不应只是做做样子,为了看起来像是大都市而已,它更应该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准确体现城市意象的系统设计。

1、符合城市环境行为科学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要符合环境行为学特点,细节设计要符合人性要求,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应从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和美学等角度达到完美,以国家的标准为参照,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导视系统信息设计要能够被容易的、无误的认知。导视系统设计要体现人与城市之间的沟通,根据人群分布和流动特点进行合理设置导视牌的尺度与位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导视系统与人群行为模式的相配。

2、体现城市地方文化特色

导视系统的造型和颜色要与城市整体形象协调,符合城市地方文化基本特征,体现城市整体性认知。建立区域导向系统,延续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设计的风格相统一。

3、符合人与环境的视觉和谐

环境要素,如气候、光等客观物质环境对视觉有一定影响。周围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实地调查与模拟导入是有必要的,具有针对性的导视设计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人们的户外生活空间更加具有心理安全感。

4、规范城市导视系统视觉形象体系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逐级层次表现要具有一致性,视觉表达与信息要相协调,并形成视觉系统规范、内容丰富的形象体系。符号文字要符合国际通行的标准,配以英文等外文,以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根据总体规划进行区域划分,采用分级检索、图文的有机结合和实效美观的立体造型进行标识导向设计,以求建立布点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确的城市导视系统。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