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环境核心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2-28 03:26:40

环境核心论文

环境核心论文例1

(二)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网站引导力度不够,使他们价值取向受到影响根据相关资料得知,信息在国际互联网上的传递,主要是英文,中文相当少,这使得传播信息的不对等。大学生对英文有一定的基础,很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这样会扭曲大学生价值观。现在高校都有校园网站,在网站上基本都有思想政治教育板块,但是这些板块只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对资产阶级的思维观念、价值理念评论较少且缺乏正面引导,这样就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很多大学生主要精力放在网上,精神高度集中,这样不但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会使他们的性格比较孤僻,不注重加强人与人的交往,影响着他们思想观念和自我价值观的形成。网站上腐朽思想、消极观念的不良信息,阻碍了他们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可见,网络环境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取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除此之外,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超时空性等特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教育将不会达到教育目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极大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策略

(一)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为它会在无形中对人们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树立奉献意识、爱国意识。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当前,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应使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与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状况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在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使学生以最简易的方式受到教育,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网络信息丰富多样,积极有益信息应占领网络这块阵地,抵制不良信息,这就要求高校加强网络管理,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网上积极传播体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信息,在这种校园网络文化引导下使大学生受到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的发展需要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保障,随着网络的发展,我国颁布了一些网络方面的法规,但需要改进和完善,以保障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各个校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和改进网络保障体系,充分利用有益的网络文化吸引大学生,切实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网络文化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网络传播的优势,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总之,校园网络文化积极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将会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事半功倍。

环境核心论文例2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绩效

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4万家(其中90%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职工总数超过1200万人,科技人员比例在30%以上,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中兴、联想等。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大都首先关注的是成本和利润。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薄弱的问题成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积极探索企业人理资源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尽管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毕竟只占少数,更多的成了“短命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误区,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在劳动力管理或人事管理层面,真正进入到人力资本管理层面的很少。

1.人力资本认识不足

资本和资源有本质区别:资本和资源的性质和含义不同;使用资本和资源的角度不同,作为资本,更多地会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考虑成本和利润;使用目的不一样,使用资本更多地考虑是如何增值生利。所以,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视为资本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或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现实是,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认识不足,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人才培养上行为短视,投资不足,只顾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人才的后续培养、培训。

2.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结构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产品在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降低附加值,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结构单一,过分注重技术领域,而忽视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创业者往往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作为企业主,易陷入经验主义,片面认为有了先进技术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从而获得利润,甚至为了追求技术先进而进行研究开发。民营科技企业不遗余力地招揽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注意管理部门人员配备的多少,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部署和协调配合,忽视了科学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跛足发展局面,结果企业虽然有先进的技术能力,产品性能也很好,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废品率高,成本降不下来,销售上不去,售后服务搞不好,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没有很大改观。

3.人才引进机制不通畅,岗位要求与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

在发展初期,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对人才的招聘、任用几乎都是企业所有者决定,“人治”的成分居多,40%左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由所有者的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担任。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少,道德风险低,逆向选择小等特点激活了中小企业的生长力。但随着企业发展,如果过分依赖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会引发人才持续性需求与家族式单一的人力资源供给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人才输入渠道狭窄,外部人才进入较难;人才来源单一,获取社会信息量较小,容易导致企业思路狭窄;家族成员掌控企业较多的资源,外来人才容易受排挤,也难以融入团队,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这样,企业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岗位要求和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的状况。

4.缺乏物质和精神兼备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关键是吸引并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但是人力资本最根本的特性是可以激励,不可以强迫。其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只能是有效激励。影响员工努力程度的因素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外部因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影响。在生存权力满足的条件下,员工还具有个体发展的需要,比如,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中小企业里,一方面是过于依赖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来约束员工,甚至延长劳动时间而不计加班报酬,或者剥夺员工休假的权利,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而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5.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本绩效评价体系

在现代企业中,绩效评价是一项既有难度,又关键的管理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的绩效评价通常都是由各级主管人员,而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完成。由主管人员来评价人力资本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主管人员对于人力资本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不仅对于人力资本构成损害,而且对自己或企业也构成了损害,很多现实的原因导致管理者们对于人力资本进行不痛不痒的绩效评价,最终要具体进行评价时却没有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标准。

6.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有的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小,系统分工不明确,企业主诚信差,人格魅力不够,对树立企业形象认识不深刻,管理松散、随意性大,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凝聚士气,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的主角是“人”,且必须是高学历、高技术、高技能的“技术人”。要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家必须要转变观念,改变激励方式,要重视、发挥人的作用和价值,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民营科技企业,要把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将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均看做待开发利用的资源;把人的开发、利用和培训视为管理的重心,注重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挖掘人的潜力;把人力资源管理者纳入决策层,鼓励全体成员参与管理,重视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建立起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综合素质。中小企业只有在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的基础上,才能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制定人力资源战略需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要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即根据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明确企业需要配置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确定所需各类人员的组成比例,再根据各类型人员在公司战略中的重要性,确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应该花多大的力气吸引和保留。中小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现状,必须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中不受人才缺失的制约。

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用制度来管理人力资源,而非通过“人治”手段来管理人力资源。首先要注重人才的选拔、培养,较多的个人发展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等。人力资源制度一定要公开化、程序化。公开化,可以使所有员工都明确努力工作的好处和不努力工作的后果,从而有了前进的方向,激发出工作的积极性。程序化,是为了保证人事决策民主、科学,防止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明确,决策程序任意化,就会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给企业的正常管理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其次,通过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计划,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和技能,使员工明确发展方向。再次,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对员工非正常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如实行劳动用工合同管理和培训赔偿制度等,当然还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以防核心技术泄密或流失。制度管理的最大优势在于管理“有章可循”,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民营科技企业实施制度管理策略,既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又有利于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可以有效地回避“关系网”和“说情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民营科技企业虽然大多规模小,人员较少,但也需要建立各项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引进、使用、考评,有利于工作的明晰化、条理化,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3.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一般认为,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取决于三大因素,即利益、信念和心理状态。而这三个要素中,利益又占首位。由此可见,在人力资本管理中,物质激励仍是一种重要手段。

3.1业绩薪酬与技能薪酬相结合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等级工资制到岗位工资制,是一种进步,但仍然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改进。把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向以业绩和技能为基础的薪酬转移,克服岗位薪酬在一定程度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同荣俱损的薪酬方案,引导广大员工,特别是高级人才从关注成本向更加关注利润转移。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0%的企业已经对部分员工实行了技能工资体系。业绩薪酬主要针对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员工。通过业绩拉开薪酬差距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岗位层次拉开薪酬差距。技能薪酬的对象主要是生产一线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按照员工个人与本职工作密切相连的技能水平,在同样劳动量(或劳动时间)前提下,拉开薪酬差距。

3.2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实施“金手铐”策略,留住人才。另外,管理层应把握住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采取国际通行的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措施,通过公平的分配体制,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员工深切地感觉到有创造力就有回报。如微软为了留住顶尖人才,将股票期权计划分配给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的软件工程师,以防止高级雇员流失。华为实行“股权激励”策略,不仅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也为其成长和快速扩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有分配关系理顺了,员工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3.3制定弹利计划

企业应为高层次人才登记参加基本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企业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采用弹利,让员工自己挑选合适自己的福利组合。奖励与必要的惩罚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激励的正效应。必要的惩罚也是达到激励的一种手段,就是说有奖有罚,有功有过,奖勤罚懒,可使人们明白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制定利润分红制度。企业制定各个具备资格的职位的红利标准,根据个人业绩与公司业绩相结合,把个人红利与公司的整体状况挂钩。对于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付给他们的红利不应低于正常水平的奖金,且应明显高于其他人员。

4.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了激励机制之后,还应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之相配套,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绩效考核可分两步进行:一是建立日常工作记录,即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确定基本的工作定额,再根据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等级的评定,并为员工建立绩效记录,作为晋升、奖惩的依据;二是建立特殊贡献记录,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勤恳工作,任劳任怨,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建立特殊贡献记录既是对优秀员工能力的认可,又是企业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

5.柔性管理的使用

柔性管理是建立在行为科学基础上,充分重视人的心理、社会需求,培养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5.1拓展信任是搞好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信任的桥梁是沟通。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使管理者与一般员工之间达到理解,通过理解与合作,将原来的“上下级关系”或“契约关系”转变为“盟约关系”或“伙伴关系”。

5.2优化组合,人尽其才

对现代企业而言,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并发挥最大效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许多员工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适合自身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欲、满足感也正是事业上的激励。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企业可以采用工作轮换方式,内部公开招募制度,让专业人员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另外,引入职务设计技术,为重要的人才设计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也是提高专业人员工作满意程度,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方法。

5.3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

我国许多企业在人才开发问题上存在程度不同的短视行为,“只使用、不培训”,“只管理、不开发”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没有以企业为主导的培训与开发,将使企业研究人员的知识迅速老化,智力储备很快枯竭。而在研究人员从优秀走向平庸的同时,企业也丧失了发展后劲,最终无法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若企业能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5.4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带有鲜明特征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通过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重视人的多样性需求,运用共同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进取的精神等文化观念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美国管理大师威廉·大内在其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挑战》中指出,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5.4.1构筑共同愿景

领导者要将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目标,使员工清楚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确立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5.4.2确立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根本理念,有一定的号召力,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因此,领导者要将本企业最重要的理念提炼出来,并不断加以宣传。

环境核心论文例3

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代表环境科学各个知识领域的不同方向,知识点分核心和选修两种,核心知识单元是所有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要求具有的基础知识内容。

 

其中,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问题,核心知识点包括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固体废物污染、全球环境问题,选修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和污染物生物效应。②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生态基本规律、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③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体系、生态学方法论、环境体系解析方法论,选修知识点包括环境质量调控方法论、综合/系统分析方法论。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生态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及过程分析、生态学原理的应用。②环境生物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生物监测原理与方法、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退化环境的生物修复。③环境化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中典型化学污染物、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④环境地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地球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运动规律及演化过程、地球环境系统有机圈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各圈层的演变规律及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及循环过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水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废污水的物理处理技术、废污水化学和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废污水的自然处理技术、污泥处理处置。②大气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典型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③土壤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特征分析、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典型土壤污染物控制技术。④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固体废物分类与特征、固体废弃物无害化技术与方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⑤环境监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标准、水环境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⑥环境影响评价,核心知识点包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⑦环境规划,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管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手段,选修知识点包括企业/产业环境管理实践、区域一全球环境管理实践。②环境法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法基本概念原则、环境法律制度及法律效力、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

 

专业实践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专业实习,核心知识点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②科研实践,核心知识点包括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核心知识点包括文献查阅、论文开题、论文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

 

二、建立核心课程体系

 

围绕环境科学专业各专业类别的核心知识单元,建立核心课程体系,承载核心知识点。各门核心课程围绕核心知识点组织基本理论、研究前沿、基本方法、实践案例等内容,形成系统。同时,设置先导课,为核心课程和核心知识点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例如,“环境化学”课程,就需要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及物理化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等课程作为先导课,提供环境化学课程各知识点学习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储备。

 

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学基础”和“生态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学基础”课程坚持“起点高、容量大和观点新”的教学宗旨,系统介绍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人口、各环境要素污染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已经建设为国家精品课程,并积极探索慕课教学形式;“生态学基础”全面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方法,以及现代生态学的最新进展,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地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生物学”介绍环境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结合现实环境中污染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生物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化学”介绍大气、土壤、水及生物相诸介质中环境物质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归趋,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过程及绿色化学中污染减量及消除的化学原理,“环境化学”课程已经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地学基础”课程介绍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特征,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表征方法、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等与环境有关的基本知识,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各种水体的基本特征,土壤的组成特征、形态特征、形成因素和成土过程,地图的基本概念、特征、组成要素、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的基本方法,地形图的应用,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遥感解释标志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形成原因,以及地学基本手段的应用,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工程学”介绍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以及噪声防治与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环境监测”课程全面介绍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制备、预处理、测定及质量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该课程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全面介绍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评价与规划知识的实际应用。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介绍管理学基础知识和主要原理、中国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政策、中国环境管理的体制与制度、中国环境法体系及内涵、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以及部门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等。

 

三、围绕三条主线推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

 

1.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主线

 

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综合性科学体系,其核心任务是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促进了环境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围绕着环境问题的识别和分析,形成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管理工具以及具体实践科学体系。围绕具体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组织核心知识单元、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课程之间科学逻辑关系紧密,便于学生认知和学习。

 

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环境限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空前突出,迫切需要环境科学培养专业人才,应对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与环境建设挑战。围绕我国面对的实际环境问题,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起环境问题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直接联系,建立以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的急需人才。

 

2.实验与实践教学主线

 

坚持“注重基础训练、强化教学实习、突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验教学理念,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群,严格毕业论文环节,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

 

(1)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课程,开设专业实验课程,包括环境监测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生态学基础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着重训练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安全、药品管理等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环境科学分析基本方法和技术。

 

(2)专业教学实习。合理安排专业教学实习时间,既能促进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又能为后续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经验。围绕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教学实习平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体系,配合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等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建立环境监测中心、环保卫生管理中心、科学院、环保科技公司、垃圾处理厂等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践教学基地群,提供直观认识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具体应用的机会,培养知识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毕业论文。设置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论文选题、查阅文献、开展实验或设计、结果模拟与分析等毕业论文过程,系统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综合能力。

 

3.科研创新训练主线

 

营造制度、平台、师资环境,建立稳定的科研创新体系。通过部级、省市级、校级、院级各级别科研立项机会,搭建“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省市大学生创新立项”“学校大学本科创新立项”“学院创新立项”多层次立体化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创新平台,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创新立项机会,逐步提高项目研究质量,严格过程管理,保障创新立项覆盖面。通过团队协作、教师交流、项目答辩等环节,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科研成果报奖。

 

四、核心课程质量保障

 

(1)部级特色专业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结合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多年来的本科教学特色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国际社会发展及现实中国社会大背景下的特征需求,同时考虑到学科本身的实践特征、时代特征和应用特征,推动与现阶段校内学习相补益的数个社会实践与互动教学平台建设。

 

(2)精品课程群建设。提出并实践“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改思路,逐步推动各门课程精品建设,形成“精品课程群”体系,有效保障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高质量。

 

(3)部级教学团队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部级教学团队。

 

(4)优质教材保证。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本科生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自编出版环境科学专业系列优秀教材。包括1本部级精品教材《环境化学》,4本“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等。

 

(5)推动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建设天津市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和创新平台。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现代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理念,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实践、创新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平台,探索“坚守教学神圣,转变师生角色,强化开放综合,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相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学生教学效果突出。

 

(6)推行精细化教学管理。探索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并付诸实践,制订“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制度”“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教学督导组评议和学生评议)”等规章机制,有效实现对教师“教”的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

 

实行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小组负责制,实现了本科教学的优质师资资源配备,有效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本科教学的关注和重视。保证教授、副教授百分之百地参与本科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核心论文例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高职生成长成才的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高职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途径。所以,优化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环境,既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高职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环境是指对高职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及多元环境系统,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施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高校教育活动所依托的社会大环境和高职生所处的内部小环境。结合高职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本文中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环境主要指高职生所处的内部小环境,即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以及虚拟网络环境等。

一、优化教学环境,着眼于高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是教学环境系统的重要要素。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理论内容传达给学生,学生对价值的认同,完成了系统的良性循环,就实现了教学目的。所以教学环境的优化,应着眼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这就需要对教学环境系统中的要素进行合理的优化。

(一)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当代高职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国家意识淡薄、民族精神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道德滑坡、心理脆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高职生的自觉追求,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高职生的认同。作为对高职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学生学习时间的集中性特点,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知识。这就要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什么,还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过程及意义等要有深刻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深邃的眼光和宽广的视野,结合中外历史和现状,对比现代中西国家的意识形态,来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对学生才有吸引力、说服力,才能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认同感。

(二)丰富教学内容。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除了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之外,可以增加相关内容,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专题讲座、党课的教学等。高校的专题讲座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了解时政,展望前沿的重要渠道。这种讲座方式以其系统性、针对性、及时性和速效性的特点赢得了广高职生的亲睐。高校应鼓励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较好的教师和学者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列专题讲座,系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一种更加自由轻松、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认同。党课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党课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党课这个教学平台,把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历史以及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入党的积极分子,让他们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起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使命,从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

(三)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加教学的信息,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对教学方法的进行改进。这方面许多教育工作者做出了有益探索,有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可取之处,案例式教学运用典型案例直观地展现抽象原理中所蕴涵的丰富蕴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其过程就是以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例进行说理,以例引导学生的行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案例的选取,教师应遵循典型性、精炼性、真实性、时效性、逻辑性以及与现实关联性原则。讨论式教学就是教师或学生设置问题,经过分组或班级充分讨论,后经教师的启发、点评,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可以增进教学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性教学就是把课堂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堂实践主要是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课外实践是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带领学生“三下乡”、参加社区义工服务等。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引导高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

理论的认同需要实践的强化和检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引导高职生参加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一)引导学生社团活动,优化服务环境。学生社团是指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发展,社团活动已成为高职生不可缺少的课外活动载体。作为自发、自愿的群众组织,高职生社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所以,通过社团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广泛性和实效性。把学生社团的活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起来,就需要对社团进行引导和服务。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既要熟悉党的宣传教育方针政和对学生工作的总体要求,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社团活动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团的管理者,一要加强党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工作,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二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优化舆论环境。校园文化活动对高职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将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又可以通过校园活动使高职生在实践中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体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注重舆论环境的优化:一要借校园媒体经常刊登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知识理论,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栏;二要大力宣传和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和经验,宣传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爱国传统和灿烂文化,使高职生能随时随处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熏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旋律。另外还可以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创设教育情境,优化物质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人具有感召、促进和约束等作用,能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和教育人。诚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校教育“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寓于校园环境中,从而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这就需要对校园的物质环境进行优化。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场所,创设教育情境,比如利用展览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场所,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让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有效进行。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墙壁、橱窗、草坪、雕塑、走廊等传递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信息,把校园景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高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

三、优化网络环境,开辟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领域

网络传播媒体的主要特征在于其高速化、数字化、隐匿性、开放性和交互性。高职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更容易熟悉和利用网络,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受网络影响和冲击。优化网络环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教育,显得尤为紧迫。

环境核心论文例5

1.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

作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具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学生学习时间的集中性等特点,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知识。这就要求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不仅要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什么,还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过程及意义等要有深刻的认识。要有深邃的眼光和宽广的视野,结合中外历史和现状,对比现代中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来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2.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除了依托思想政治教材之外,可以增加相关内容,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专题讲座、报告会等。专题讲座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了解时政、展望前沿的重要渠道。这种讲座方式以其系统性、针对性、及时性和速效性的特点赢得广大学生的青睐。学校应鼓励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较好的教师或学者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列专题讲座,系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上的认同。

3.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方法,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案例式教学运用典型案例直观地展现抽象原理中所蕴涵的丰富意蕴,给学生以启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案例的选取,教师应遵循典型性、精练性、真实性、时效性以及与现实关联性的原则。讨论式教学就是教师或学生设置问题,经过分组或班级充分讨论,由教师启发、点评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可以增进教学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主体作用。实践性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堂实践主要是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课外实践是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带领学生“三下乡”,参加社区义工服务等。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引导学生社团活动,优化服务环境

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课外活动载体。作为自发、自愿的组织,社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所以,通过社团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广泛性和实效性。把学生社团的活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起来,就需要对社团进行引导和服务。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既要熟悉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生工作的总体要求,又要掌握学生社团活动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团的管理者,一要加强党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工作,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二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优化舆论环境

校园文化活动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了舆论氛围。将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体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注重舆论环境的优化:一要借校园媒体经常刊登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知识理论,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栏;二要大力宣传和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和经验,宣传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爱国传统和灿烂文化,使学生能随时随处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熏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旋律。

3.创设教育情境,优化物质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感召、促进和约束的作用,诚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教育“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寓于校园环境中,使校园环境发挥育人作用,就需要对校园的物质环境进行优化。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场所,创设教育情境,比如利用展览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场所,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有效进行。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墙壁、橱窗、草坪、雕塑、走廊等传递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信息,把校园景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

三、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领域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网络政工队伍综合素质

由于多媒体的运用和现代网络的建立,使学生管理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受到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就必须树立开放的观念、竞争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熟悉和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判断和引导。学校可以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计算机专业培训、网络心理培训等方式,造就一支思想政治过硬、创新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熟悉现代网络技术的专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做好引路人。

2.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控和管理,抵制不良信息

网络是科学发展进步的产物,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上传到网络上的内容参差不齐,良莠并存。自制力较弱的同学因受网络负面内容的影响,导致是非观念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一些低俗的网络游戏也让学生沉迷其中,无法戒除网瘾,大量的垃圾信息、虚假新闻混淆学生的视听。因此,各级监管部门和学校必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过滤有害虚假信息,对关系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相关信息要从严把关,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网上育人环境。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网络,倡导先进思想文化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同时,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网络系统。通过校园网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增强认知能力、分辨能力。一是要提供资源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可以进行检索和利用,使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外历史著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著作,用先进文化来引导。二要开通网上视频,播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片和优秀爱国主义影视片,感染和教育学生。三是设置校园网络论坛,围绕社会热点和一些重大的意识形态问题,有针对性地发表评论,对错误的思潮开展批评,对学生的思想言论进行疏导。四是利用校园网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即可以通过网上专题讲座、网络聊天、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总之,要用科学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占领网上阵地,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9.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焦明.论学生社团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促进作用.才智,2010(20).

环境核心论文例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政治保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是大学生成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

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和成功所有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无疑,要使大学生成为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其头脑。对他们进行系统而深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他们逐渐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长远发展。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是大学生成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

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有效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载体很多。其中,校园文化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有效载体。

在我国,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园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社会亚文化的一种。校园文化于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进去,可以很好地将其内化到学生的头脑里,积淀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起到武装的作用和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的校园文化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方面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育人功能。先进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表现在先进的校园文化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二是导向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的先进的校园文化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健康积极的导向作用;三是凝聚功能。先进的校园文化能够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使大学生个体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使大学生个体的力量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四是规范功能。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通过鼓励或者谴责规范每一个大学生的行为。五是激励功能。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可激发大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宿感,又可提高大学生学习的效率,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及其人格的培养。六是愉悦身心功能。先进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形成健康的体魄和心态,使大学生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发展。可见,校园文化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有效载体。

三、构建富有成效的校园文化的主要途径

(一)抓好校园有形环境建设

校园有形环境,是指校园人文与自然景观,包括大到楼宇、道路和空地,小到花草树木等都是校园有形环境。有形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本空间。赋予校园有形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这样环境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起到“凝固的教材、育人的课堂”的作用。

优美的校园环境,从大的方面而言,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功的一个见证和缩影。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就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科学理论的指导。大学生身处高雅优美的校园环境中,置身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无不被生机盎然、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文化氛围所感染,产生对于学校的自豪感、归属感,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内心深处产生认同,并在实践中坚持。总而言之,校园有形环境建设如果内在地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具有课堂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与课堂教育相辅相成,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有效载体。

所以,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规划,勤勉、廉洁地抓好校园有形环境建设,根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要求,构建起校园内不同风格的人文自然景观,通过艺术手段赋予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内心产生认同,从而“润物细无声”地发挥育人作用,达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目标。

(二)搞好校园无形环境建设

校园无形环境建设,是指经过历史积淀或者合理规划,具有历史传承和时代特征,看不见、摸不着的校园氛围,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态度、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风气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属于校园无形环境的范畴。校园无形环境内在地蕴含着校园文化,大学生学习、生活每时每刻都在校园无形环境的熏陶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到校园无形环境中,这样的无形环境能够发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作用。

良好的无形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对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意义重大。比如,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遵守规章制度的行为将得到肯定,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将得到惩罚,可见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将产生积极和正面的作用。再如,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态度如果是严谨认真的,对于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会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风气如果是尊师重教、博学笃志、科学求实、文明儒雅的,它对学生大品德的完善、学业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除此以外,校园文化活动也属于校园无形环境的一种。作为构成校园文化中最具有参与性、最丰富活跃的部分,校园文化活动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的教育形式,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如有论坛讲坛、科技创新活动、文艺体育、主题教育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这些日常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精心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校园无形环境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承载于校园无形环境的建设中,实现校园无形环境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的校园无形环境是没有灵魂的无形环境。校园无形环境建设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同时要增强无形环境的吸引力,引起人们的兴趣,激发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思想性强,又具有吸引力的无形环境,人们就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达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绍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与创新性贡献[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

[2] 刘绍辉,卢强.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9.

[3] 王健康.论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第3期.

[4] 饶武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环境核心论文例7

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大学生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人群,也是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重点培育和践行对象,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为此,要注意研究其内在的“障碍性因素”,弄清不同群体“价值观的共性与差异”,积极探索种种实践路径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成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取向。”主要可以从理论教育宣传、营造环境和提供时间平台上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种种与国家所提倡的价值观相背道而驰的错误观念,就其原因主要是自身立场不坚定,容易受外界言论及社会现象的影响,容易人云亦云。这要求我们学校、社会要加强科学理论的宣传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弘扬主旋律,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认识,进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成自身价值观念体系的一部分,持之以恒,付诸于行动,即要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首先,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引导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启发式的讲授、学习、宣传,向大学生传播输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内容框架、方法途径的认知水平,进而转变思想,将他们的认识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评价、检查和指导自我思想行为的标准。

其次,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激浊扬清的能力。一方面,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社会思潮的能力,通过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各种社会思潮形成传播的社会基础,准确把握不同社会思潮的根本性质,使人民科学地看待流行思想的动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创造思想条件。另一方面,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批判错误思潮的能力,通过理论宣传、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认清错误思潮的本质,减少和消除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创建思想氛围。

2 营造适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

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其所处社会的影响,其思想行为是一个社会多方面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为此,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是大学生正确思想行为形成发展所必须的。

首先,要建设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这个适合的社会环境应该是和谐、公正、诚信、创新、仁爱、共享、发展的,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得以实施的现实保障。打造这个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努力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环境、建设“和谐、公正、诚信、创新、仁爱、发展的校园文化,同样,家庭也要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和氛围。

其次,要营造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加强媒体和网络的正面宣传教育,净化网络,报道正面人物事迹,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促使他们向模范人物看齐,见贤思齐,用行为向榜样学习,用榜样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思想行作为自己今后为人处事的标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奠定厚实的基础。

3 提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

在营造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的基础上,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传教育的前提下,还应该注重实践,即提供各种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落实于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并使之成为习惯,持之以恒。

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对口的时间活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些有偿活动,接受市场竞争的洗礼,认识自己的实力、德行和价值,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内在需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关注社会公德等方面的问题,发现生活中美与丑,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对自己的家乡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家乡近年来发生的变化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总结,使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更深刻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信念,并产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热情,更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使得他们更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增强做中国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的信念;组织各种参观革命故居、博物馆等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伟大的革命历程,并深刻体现革命精神,更坚定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践行。

参考文献

[1] 顾有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尺度――近五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社会科学研究,2011(2):182.

[2] 李江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访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戴木才研究员[N].思想教育研究,2013(2):7.

[3] 陈开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障碍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J].人民论坛,2010(2).

[4] 蒋明君,徐松如,王珊,刘凤.“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7).

[5] 张文华.80后价值教育的三个环节[N].中国教育报,2008-10-23.

[6] 李忠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文化纵论,2012(9):58-59.

[7] 刘洪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106.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环境核心论文例8

断续增长模式是指两个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结合处,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企业文化创新,而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小幅下滑,如图1所示。

1.2持续增长模式

持续增长模式是指在两个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结合处,通过进行合理、有效的企业文化创新,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不至于使核心竞争力因其他原因而大幅下降。

1.3循环往复模式

循环往复模式是指两个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结合处,由于企业根本没有处理好两个周期结合点,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创新,而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下滑到企业文化建设初期的水平。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生命周期的三种模式,第二种和第三种是极端的两种模式,一般不会发生,除非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第一种是中庸的模式,也是极易发生的情况。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企业文化的生命周期,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规避其风险。

2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的思路及方法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生态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上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及创新生命周期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周期三种关系模型,可以得到一些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的启示,并可以利用上述理论模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5-6]。

2.1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展开。2.1.1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作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的精神归宿,企业的一切行为都与之紧密相关。同时,企业价值观又决定着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管理,以及经营支持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一定要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突出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作用。2.1.2企业文化建设要为企业的战略观服务战略是一个公司长远的目标,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有什么样的战略观就有什么样的战略规划,战略观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定位能力的高低。很好的战略定位能力有益于企业根据自己目前的情况和以后可能发展的状况,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引导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这一目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使企业有一个动态、匹配的战略观。2.1.3企业文化建设要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观服务经营管理是企业盈利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企业离开经营管理就如一架没有运转的机器,毫无生机可言。经营管理是一项经常性的事务性工作,它是企业战略观在经营管理层面的细化执行。经营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运转效率的高低,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展开,使企业有一个动态的、协调的经营管理观。2.1.4企业文化建设要为企业的经营支持观服务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处于社会的大环境当中,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周围良好的经营环境。比较友好的经营环境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使企业的运转更有效、更灵活;相对较差的经营环境使企业处于穷于应付的窘态。因此,企业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是企业生存的前提。使二者共同达到一种平衡,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促进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使企业有一个融合的经营支持观。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要围绕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来建设。以企业精神文化中的价值观为核心,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经营支持能力——进行建设。

2.2企业文化创新的思路

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环境、规模等条件的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按照原来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而不顾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则会使企业陷入危险的境地。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和发展规律,上面列举的三种简化模式启示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尽量规避其不好的情况,促使企业文化动态发展,以适应企业环境变化引起的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变化。为实现这一目的,就要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只有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才能改变企业落后的管理方式,及不适应企业环境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使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不断地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能够顺利地度过企业文化建设的两个生命周期的交接时期,不至于在企业文化生命周期交接处由于处理不当而致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丧失或者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时可以参考以下思路。第一,企业文化创新要结合企业文化的生命周期进行。企业文化的生命周期揭示了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律,为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指明了方向:要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行。企业文化生命周期包括文化探寻阶段、培育阶段、发展阶段、固化阶段。在各个不同的阶段,要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创新,并在两个周期交会处进行创新,以防止企业在结合点处核心竞争力的大幅丧失。第二,企业文化创新要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企业进行竞争的源泉。企业文化创新就是要不断地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跟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三,企业文化创新要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企业战略定位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经营支持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第四,企业文化创新要把创新的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企业文化创新的内容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目标创新、要素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创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单个内容的创新易陷入极端,只有各个创新内容有机地统一后,再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实现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环境核心论文例9

作者简介:夏少敏,男,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环境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环境法学与民商法学。

中图分类号:F832.5;X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4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101-05

一、引言

2001年9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关于做好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环发〔2001〕156号),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工作正式拉开帷幕。2003年又下发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环发〔2003〕101号)正式将环保设置为公司上市和再融资的准入门槛。到2012年国家环境保护部下发《关于深入开展重点行业环保核查进一步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发〔2012〕32号)为止,上司公司环保核查工作已在我国进行了11年的时间。

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根本目的在于督促相关公司和企业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改善企业环境行为,完善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从而避免由于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而导致的环境风险。同时从宏观上引导募集资金的合理流向,从源头上控制由于资金的不合理配置导致企业不良环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我国运用环境经济政策调整和监管企业环境行为的具体制度的应用。

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在我国研究较晚,属于一项相对“年轻”的制度,国内学者对此制度的研究时间较短,研究成果也屈指可数,专著更是凤毛麟角。据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有关藏书资料,专著仅有孙福丽等编著的《上市公司或再融资环保核查实用手册》(2010)(仅有100页)。其他有较大篇幅涉及的专著仅有蒋洪强等编著的《绿色证券》(2011),其他专著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研究仅是一笔代过,并未展开论述。

研究论文,通过对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字化期刊等的搜索来看,论文数量也不多,发表在较高水平期刊的论文更加有限。同时根据文献的数量和比例来分析目前搜集的资料文献(主要是论文文献),目前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两大类别:⑴独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⑵在“绿色证券”制度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根据研究的重点和角度不同,以上两个较大的类别又分别可以分为不同的较小的类别。鉴于文献数量不多,拟在此运用比较分析的方式,以便囊括所搜集的文献,并清楚的分析文献,发现问题和规律。

二、独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

根据文献研究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4个类别:发展完善型;经验成果型;比较关系型;角度分析型。

第一,发展完善型。作者王洪燕是来自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的实践工作者,而朱教宁和刘毅则分别是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法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一现象表明了目前实务界和学界包括在校研究生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主题的高度关注,从侧面也反映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和前沿性,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确实存在问题亟待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继续进行探索研究和发展完善。

首先,王洪燕指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制度建设情况后提出了目前存在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定技术规范、责任义务不够明确、管理名录不够具体、公众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衡(规定不统一、规定完善程度不同),后续监管无力(环保承诺整改未兑现),配套制度不健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绩效评估发展缓慢)的问题。同时针对此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即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尽快出台环保核查规定及技术规范;明确责任,加强监管;完善管理名录;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加强后续监管),加强培训,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监督管理体系(王洪燕,2010)。王洪燕结合实践工经验,较为明确地指出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①对管理规定的层级要求没有说明,是上升到法律层级,还是仅需停留在部门规章级别就可以了;②要求明确责任主体,但没有说明究竟有哪些主体,只是号召性的提出要明确责任,责任形式究竟有哪些也未提及;③指出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公众参与的重点在于获得信息,并能够提出可以影响核查决策的建议,没有对环保核查信息的公示和核查结果的公布作出说明;④指出要加强企业的后续监督,后督点监管公司承诺整改的情况,但没有指出如果公司仍然无视承诺整改时应当怎么办,相关的责任追究问题没有说明;⑤指出要加强部门联动,但对如何加强没有说明。总之是提出了问题,也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但没有说明具体的途径,有“应当”却没有“如何”。

其次,有两篇硕士论文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作了比较详细和深入的分析。通过对两篇文章结构的对比有助于清晰地认识两者研究的差异和联系。

相似之处为,都研究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概念,历史发展背景;都论证了环保核查制度的必要性(发展意义);都指出了环保核查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但也有差异,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均有自己独特的研究侧重点,如刘分析了环保核查制度的基本原则、立法现状和环保核查制度现有机制等,而朱则论述了环保核查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关系以及环保核查制度与绿色证券制度的渊源等。二是以上所列相同点之下的具体论述有所不同。如刘从环境法和商法的视角对环保核查的必要性进行论证,而朱则单纯提出环保核查的意义;在所提出的环保核查制度存在的问题上,刘倾向于寻找法律意义上的问题,如立法体系、立法理念和法律责任的缺陷等,更具有系统性,而朱的法律问题仅是某一个小的方面,系统性不明显;相应的建议刘提出的是立法建议,而朱则从多方面,建立法律制度只是其中之一。

虽然以上两者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详细的论述,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刘:①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如法定原则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是法律制度的普遍原则,虽然也可作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的基本原则,但显得有些过于宽泛,环保核查制度应当有自己的独特的原则和理念,如环境安全、环境风险防范等;②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的必要性论证,虽然是从环境法和商法两大视角进行论述,但都是从微观角度,即规制企业环境行为、企业环境责任的角度进行的,缺乏更高层次的宏观视野,说服力显得不是很充足,所以还应当从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高度进行论述;③在具体建议方面,提出健全立法体系,但“法”究竟由谁提到来“立”,是环保部或是证监会?是分别制定,还是联合制定?都未说明。理顺管理体制方面,只提到了环保部和省级环保部门两级的职能分配,未提到基层环保部门的相关职责,基层环保部门在环保核查中该何去何从?还有所提出的主体法律责任稍显凌乱,不系统;配套制度重心不明确,究竟该怎么样,最终还是“一头雾水”。朱的研究除了也存在上述刘的一些问题外,也有自身的特殊的问题,如对环保核查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联系与区别的论述,对这部分的论述对整个文章究竟有什么作用,是为了借鉴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经验,还是其他?文章未有论述。另外,对所提出问题的分析也比较薄弱。总体来说,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第二,经验成果型。两篇文章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背景,论述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成果;二是从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经验成效来探寻解决我国企业环境管理困局的路径。

首先,两者都论述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的目的、作用和意义。目的在于督促上市公司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避免由于环保不达标而导致环境风险。同时,可避免由于上市公司环境保护工作滞后或募集资金投向不合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而带来的市场风险。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成为全面审视企业环境行为的有效载体,成为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孙汉坤等,2011)。规范和持续改进申请上市的公司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的环境行为、避免因环境污染问题对投资者带来投资风险(赵芳等,2011)。

其次,赵芳等指出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在完善企业环境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企业构建完整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帮助企业改进和规范日常环境管理;为企业和环保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联系纽带。并且从仅关涉我国最优秀的生产经营企业(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制度中汲取宝贵的环境管理经验,是推广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经验的有益思考和尝试。孙汉坤等也指出了环保核查工作的成绩,同时也从一些细节方面提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核查过程中的问题: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报告核算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多样,甚至一个上市公司所属的同类企业都不采用同类的污染物核算方法(孙汉坤等,2011),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存在的这些细节问题,值得借鉴和思考,但其给出的意见和建议也存在号召性的缺陷,无法给实践工作以具体的指导。

第三,比较关系型。这一部分的研究表现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包括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者比较研究的角度基本相近,包括两者的涵义、工作内容和工作时段等方面,另外一者介绍了工作程序的差别,另一者则介绍了工作方法的不同。两者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的分析上。王卯香认为,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核查在工作程序上都是在研究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工作方案,提出污染防止对策(或整改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保主管部门对环评的批复文件是环保核查工作的重要依据;执行之前都需要进行公示和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核批准(王卯香,2010)。戴春皓等认为,环境影响评价成熟的编制与评审体系是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学习和发展的方向;环评是环保核查的依据和必要条件;环保核查报告的编制人员主要以环评报告的编制人员为主;两者对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环保核查是对建成项目的环保问题,环评是针对拟建项目的环保问题)提出的整改要求或建议都是针对污染物进行削减,目的均是使企业能够达标排污(戴春皓,2009)。

通过对两者关系的比较研究,了解和掌握其区别和联系,确实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但两者的研究也各自存在一些缺陷,如缺乏两者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的比较,缺少各自价值作用的比较等。缺乏背景和发展现状,不容易形成对两项制度的历史把握和事情掌握,容易产生突兀的感觉;缺乏价值作用的比较研究,则更能产生制度无用的思维,两篇文章的结构给人以只有主体部分,缺乏开头和结果的印象。

第四,角度分析型。曲艳明通过对基层环保部门与环保核查联系的分析提出基层环保部门应当在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认为,环保核查能够提升基层环保部门的环保能力。因环保核查具有企业上市“一票否决”的“威力”,事关此类拟上市公司或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命运,在客观上给基层环保部门提供了加强自身建设和提升部门地位的机遇和途径。同时提出了基层环保部门可以在环保核查工作中发挥自身作用和价值的途径:积极参与企业自查阶段的搜集资料工作;在核查初审中严格督促企业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利用基层优势,及时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企业环境守法情况;在省级环保部门指导下,及早部署和介入和开展环保核查工作(曲艳明,2012)。虽然文章提出了基层环保部门应当积极发挥其职能,但却没有提到在环保部和省级环保部门两级核查机制下,基层环保部门的具体职能,更没有提到行使职能的具体规范依据,基层环保部门想要发挥作用,却仍然处于“无法可依”,无程序规定可遵循的境地。

沈洪涛等以目前国外环境监管制度对信息披露及资本成本的影响为背景,并结合国外研究经验,通过检验样本公司(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环境信息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⑴我国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能显著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⑵再融资环保核查政策能显著影响环境信息披露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⑶再融资环保核查政策的执行力度同样会影响环境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沈洪涛,2010)。文章通过样本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文章的结论也仅限于通过数据的分析得出所反映的规律,并未提出改善和解决的方向和途径,同时文章本身也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如无法揭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动态演变过程等。

三、在绿色证券制度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

根据对文献研究角度和内容的分析,这一步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简要介绍型;“结构分割型”;“必要性/现状―问题―对策”型。

根据对所搜集文献的深入分析,其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绿色证券制度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首先要界定绿色证券与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涵义及相互关系。根据不同学者的观点和不同时期我国颁布的政策规定来看,两者的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同一阶段与分离阶段。所谓同一阶段是指绿色证券在开始实行(具体是在2008年2月国家环保部联合证监会等部门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推出绿色证券制度)时两者是同一的,即所谓“绿色证券”,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证券的绿色化,现阶段是指公司发行证券之前必须经过环保核查(别智,2008),绿色证券单指环保核查。随着绿色证券制度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即在现有环保核查制度的基础上,出现了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绩效评估,如“绿色证券”政策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环保监督管理的三项基本制度框架,一是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二是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三是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制度(蒋洪强,2008)。绿色证券政策包括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三项制度,被称为拉动中国绿色证券发展的“三驾马车”(吴永辉,2010)。张文鑫等对两者的内涵和关系作了较为清楚的分辨:所谓“绿色证券”,学术界目前尚未对其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其最初的形成实质上仅仅是我国环保与证券相结合的一项政策,主要是指公司发行证券之前必须经过环保核查。其内容是指根据国家环保和证券主管部门的规定,重污染行业的生产经营公司,在上市融资和上市后的再融资等证券发行过程中,应当经由环保部门对该公司的环境表现进行专门核查,环保核查不过关的公司不能上市或再融资。随着环保“一票否决”政策的推广和强化,与之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环境绩效评估也逐渐成为公司公开发行证券以及上市公司持续信息披露的要求,被纳入绿色证券的内涵,发展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张文鑫等,2012)。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是狭义的绿色证券,绿色证券是广义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同时以上学者对绿色证券及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定义仅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其内容的罗列和综合,没有学理意义上的和抽象意义上的高度概括,缺乏理论深度,更不足以成为统一和权威的法律概念。

第二,缺乏对国外绿色证券制度发展的系统论述,无法形成对国外相关制度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全面深刻的认识。金融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了各国的关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盟各国政府和国家组织围绕着绿色证券机制的建立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张文鑫等,2011),作者所提到的尝试、探索和经验根本没有展开论述,读者会怀疑作者是否详细了解和研究过国外的经验,给读者“这样的表达谁都可以写的感觉”。尽管没有对国外详尽的论述,也有一些相关简单的介绍,主要是从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报告的角度。如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的凸显,发达国家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其社会责任,并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企业自身形象,部分发达国家开始通过立法或者标准,规范上市公司年报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环境绩效报告。例如,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1993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对自身的环境表现进行实质性报告(张文鑫等,2012)。

第三,关于对“绿色证券”(主要是上市公司环保核查部分)存在问题的分析,不同学者的观点总体来看比较分散,没有进行系统和深入的论述。同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学者们也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分散的建议和对策。综合学者们的观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保核查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第二环保核查信息的公开问题;第三,环保核查结果的公信力问题;第四,环保核查的结果救济问题;第五,环保核查规定的可操作性问题;第六,环保核查的强制力问题。以上学者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缺陷的分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系统和不全面。环保核查部分作为绿色证券下的一部分的“匆匆一瞥”,必然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挂一漏万”之嫌。二是不深入。短小的篇幅无法对环保核查制度作出深入的分析并得出深刻的见解。以上问题决定了建议和对策也必然具有与上述同样的缺点:分散、不系统全面和浅显不够深入。

四、结论

不论是独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还是在绿色证券制度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不同学者的论证核心始终是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主线进行的。即指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的思维模式和路径。学者们提出的问题涉及很多方面,主要有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定技术规范;责任义务不够明确;管理名录不够具体;公众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衡(规定不统一;规定完善程度不同);后续监管无力(环保承诺整改未兑现);配套制度不健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绩效评估发展缓慢);环保核查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环保核查结果的公信力问题;环保核查的强制力问题等。同时提出的对策有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尽快出台环保核查规定及技术规范;明确责任,加强监管;完善管理名录;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加强后续监管);进一步加强培训;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融资奖励机制和环境违规企业的处罚机制等。

总体而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领域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进行了比较有益的基础性的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引性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缺乏宏观视野的理论基础。一项制度的构建,尤其是从法律角度进行构筑,应当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储备和坚实的相关理论基础。建立在此之上的制度才能有稳定的根基,否则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理论浅薄、论证苍白。以上学者们的论述普遍缺乏深刻的理论基础,所以始终有一种浮于表面的感觉。所以,应当增添这一方面的论证,如我国宏观层面的环境经济政策理论等,使论述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第二,缺乏国外相关理论的系统参照和分析。以上学者们即使有这一方面的论述,但也仅仅是“蜻蜓点水”,并没有深入展开,进行系统论述。如有这样的表达“继美国开始实施绿色证券之后,英国、日本、挪威、欧盟等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多种证券绿色化的尝试和探索”仅仅一句话就全部概括了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至于英国、日本、挪威和欧盟的绿色证券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则“依赖读者去思考”。应当增加国外相关理论的系统论述。

第三,如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概念界定,学者们也是莫衷一致。其定义仅仅是内容的罗列和堆砌,没有内核心概念缺乏统一、权威的法理界定在的逻辑构造,无法使人信服。应当从抽象和学理的高度进行定义,形成逻辑完整、术语专业、界限清晰的法律概念。

第四,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少学者的论述是想到哪个问题,就写哪个问题,没有想到的就不写。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观点分散,彼此之间缺乏逻辑性,整体没有系统性。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好的途径就是遵循一定的逻辑标准,形成主体论述的主线,沿着主线进行则不容易犯“挂一漏万”、“顾此失彼”的错误。如可以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相关主体为线索,逐一对每个主体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具有逻辑性,也不容易遗漏要点。

第五,对完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缺乏实质性的对策建议。如有学者提出应当建立环保部与证监会之间的信息通报和联动机制。但对究竟什么是信息通报和联动机制都没有搞清,只是在喊口号 “应当如何”,却不知也没有论述“到底如何”。对于这一问题,需要具体深入到每一个问题上,实实在在的去探索可行的路径,而非一味的作号召。

参考文献:

[1] 蒋洪强、刘正广、曹国志编著.绿色证券[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 孙福丽等编著.上市或再融资环保核查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3] 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培训班培训材料.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2011.

[4] 杨朝飞、王金楠等著.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框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6] 王洪燕等.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发展完善[J].环境保护,2010,(22).

[7] 戴春皓等.对比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与环境影响评价[J]. 环境保护科学,2009, (04) .

[8] 王卯香.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核查的对比分析[J].山西化工,2010,(03) .

[9] 吕蓁.严格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N].中国证券报,2007.

[10] 赵芳等.从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成效和经验看我国企业环境管理困局[J].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2011.

[11] 曲艳明.基层环保部门应在环保核查中发挥积极作用[J].环境保护,2012,(13) .

[12] 孙汉坤、赵芳、蔡春霞.浅析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在经济发展转变中的实践成果[J].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

[13] 王至慧、于谭杰.针对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

[14] 朱教宁.上市企业环境保护核查制度的建立与完善[D] .天津:天津大学,2010.

[15] 刘毅.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法律制度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1.

[16] 张文鑫.中国绿色证券持续改进机制运行及完善建议[J].河北学刊,2012,(02) .

[17] 张文鑫.基于持续改进的绿色证券机制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

[18] 王小溪.论我国绿色证券的法律制度构建[D].东北林业大学,2011.

[19] 王.论公众参与制度在“绿色证券”中的运用[D].郑州大学,2011.

[20] 吴竞.我国绿色证券的法律规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2.

[21] 张文鑫等.我国绿色证券制度问题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2,(07) .

[22] 王凯.绿色证券中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以紫金矿业“污染门”事件为例[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1,(01).

[23] 吴永辉.论我国绿色证券制度的完善[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

[24] 宋莲花.加快完善中国“绿色证券制度”刍议[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06) .

环境核心论文例10

主管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6094

国内刊号:11-4537/X

邮发代号:2-77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创刊,是安全与环境学科的学术性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双月下旬出版,《安全与环境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化学文摘(CA)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入编《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千家精品核心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