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老人日常护理模板(10篇)

时间:2024-03-26 17:22:04

老人日常护理

老人日常护理例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防止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外,更重要的是搞好对糖尿病人,尤其是糖尿病老人的家庭护理。糖尿病一旦发生,几乎伴随终生,长期服药又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特别是由于担心并发症的发生,大多数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战胜病魔的信心丧失。针对这种情况,病人一旦确诊,我们应安慰同情,同时宣传糖尿病发病、预防、治疗的有关知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最重要的是饮食的控制。严格控制饮食标准,应熟练掌握糖尿病饮食计算方法。在控制每日总热量标准的前提下,增加高纤维素、低脂肪饮食,每餐少食,每日多餐。糖尿病饮食疗法的原则是“在规定的热量范围内,达到营养均衡的饮食。” 饮食中供给的热量足以维持日常活动,并使糖尿病病情稳定。每日摄入总热量约25-35Kcal/Kg为宜,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在饮食中比率下降,占总热量的20%,并要根据肾功能酌情增减。由于糖尿病、肾病本身易产生高血脂症,故应避免食用含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及皮、蛋黄、鱼子、猪油、牛油等。有明显浮肿或伴有高血压时,应严格限制水分,每日摄入量≤1000ml。并限制钠盐(每日2-3g),选用含钠低的食物。

老年糖尿病人口服降糖药时最怕出现低血糖反应,因为老年糖尿病人出现低血糖反应易引起心肌梗塞及脑血管意外。家庭最好购买家用的血糖测量仪和测量尿糖的试纸,按时给糖尿病老人测血糖、尿糖,但这种自测不可替代定期的医院测量。如果发现血糖有波动,应及时就医。对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老人需注意注射剂量和时间:一要准确,在饭前半小时注射;二要注意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防出现组织硬结;三要严格进行局部消毒,以防感染;四要注意有无胰岛素或口服药物过量的不良反应;五要注意观察糖尿病老人有没有低血糖现象,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立即口服糖类食物,对较重者应立即送到医院就医。

对患有轻型糖尿病的老人应鼓励其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煅炼,从而避免身体发胖,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重症者如酮症酸中毒及其他并发症,应绝对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根据病人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对伴有高血压及缺血性心脏病者,剧烈运动可加重心血管的负荷,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故在运动前,应做严格详细的体格检查,并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同时,对运动强度也应有所限制。

老人日常护理例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的转变,老年病人在病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患慢性病及同时患有几种慢性病的比例不断增高。据统计,85%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一种慢性病,50%的老年人患两种或更多种慢性病[1],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较正常人群也更严重,不仅持续时间长,解决起来也较困难。作者通过对临床收治的老年人的观察和了解,对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主要心理问题

1.1 孤独

老年人因身体日渐衰老,心理状态也随着生理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低。老年人的孤独和寂寞常是因为失去重要的生活依靠而产生,特别是老年丧偶。同时,寂寞的程度因个人性格及过去家庭生活形态是否和谐幸福而不一。

1.2 抑郁

老年人中最多见的情绪障碍和心理失调是易焦虑和抑郁。随着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严重时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因慢性疾病的侵扰及死亡的威胁,产生恐惧、抑郁心理;同时他们社会交往减少,住院后子女不在身边或忙于生活工作不能经常探望,易产生被抛弃的感觉,造成心情忧郁苦闷,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3 健忘

老年人由于增龄衰老,引起智力水平逐渐下降,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因此老年患者经常忘记服药及医嘱。由于老年人近期记忆衰退明显,故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的往事,留恋过去,对新鲜事物却不感兴趣,难以接受。

2 心理护理

2.1 孤独的护理

2.1.1 维持与社会的接触老年患者由于退休、疾病退出社会,社会疏远老人,使他们产生孤独心理,所以当老年人住院时,护士应给予特别的关心并经常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例如,介绍同病室的其他患者相互认识,一起谈话、娱乐和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他们就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1.2 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将越幸福。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使家庭成员之间相互适应。当老年人住院时,医护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医风,诚挚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疏导、解释、安慰和暗示,更应与其家庭保持多方面的联系,要求家人密切配合,多关心、探望老人,做好安慰开导工作。必要时尽可能允许家属子女陪护、医护人员特护,保持患者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减少孤独心理。

2.2 抑郁的护理

2.2.1 针对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的不同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2.2.2 帮助老年患者调整情绪。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应给予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精神刺激。除了用语言交流外,还应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例如:搀扶老人走路,轻抚老人,帮助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等,有助于同老年人的交流,调整抑郁情绪。

2.2.3 帮助老年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护理人员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可以使老年患者增加信心。同时,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与康复锻炼等情况,帮助老人正确认识疾病,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2.2.4 鼓励老年患者积极参加活动。由于机体衰老,老年人的活动减少,尤其在患病后更加明显,因此,护士应考虑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人参加适当的活动,例如,下棋、听音乐、唱歌、打太极拳、练气功、自我按摩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自身的价值。

2.2.5 保持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经常指导老年患者保持开朗、平静、乐观的情绪,培养其生活情趣,教给老人调节生活的方法,如情绪宣泄、转移话题、幽默、知足常乐等心理调适,使老人摆脱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乐观、开朗、健康的心境。

2.2.6 做好躯体疾病的护理。

2.2.7 确保安全,重点护理有消极言行的老人,以防意外。

2.3 健忘的护理

2.3.1 安排规律的生活老年人易健忘,因此应指导患者有规律地安放日常生活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或制定日常安排,以便于老人加深记忆。例如,将每日服用的药物固定摆放,安排合理的日程表,保持有规律的日常活动。

2.3.2 加强健康教育及护理护士应教育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不要过分担心。同时,应提醒患者,减少因健忘所带来的麻烦和影响。例如在服药时间,帮助患者取好所需药物的剂量,让患者按时服药,以保证治疗。患者出院回家时,一方面将有关注意事项告诉患者家属,另一方面可写好一份详细的出院指导交给患者或患者家属,以保证患者出院后护理工作的延续。

2.3.3 加强健脑锻炼健忘虽是一种衰老的表现,但老人们仍不应放弃健脑锻炼,护士应教育和鼓励老年患者经常做加强记忆的思维活动锻炼,如背诵诗词、英文单词,学习计算机、经常下棋等。

老人日常护理例3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政策措施

1 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现状与问题

长期护理是指由于疾病或衰弱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需要他人在医疗、日常生活中给予广泛的援助〔1〕。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是老年社会福利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现状却令人担忧,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老人日常护理例4

《护理保险法》规定,凡40岁以上的人都必须加入“护理保险”,每月交纳一定的保险费,成为被保险者。而被保险者(原则上为65岁以上的老人)在需要接受护理时,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享受保险。经过“护理认定审查会”的审定,在确认了符合提供保险的资格并核定了“护理等级”之后,便可得到国家提供的相应的护理服务。这时候,原则上只需支付整个费用的10%。

日本的养老护理服务总的可以归纳成“在宅服务”和“设施服务(即在养老机构接受全方位的服务,并在那里安享晚年)”。日本政府更为鼓励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所谓“在宅服务”,并为之提供了非常全面的援助。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常见服务。

1.家庭护理员上门对卧病的老人进行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身体护理(饮食、入浴、排泄等)、家务(烧菜、盥洗、打扫房间、购物等)以及生活咨询等。

这些护理员一般都要先接受学习培训,然后通过国家的理论和技能考核,取得等级资格证书。由于人手短缺,很多再就业的人边干边学,然后参加考试。

2.定期早晚用车接送老人到设在养老院里的或单独设立的“日托护理中心”,对他们进行包括入浴、用餐、日常生活训练、生活指导等各种服务。

这时,老人的家庭成员就可以在精神和体力上得到必要的休整。而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情绪调节。有的一直卧床在家的老人,在开始每周两次的“日托”以后,不仅注意起了自己的修饰,表情也变得开朗起来,并对整个星期的生活都表现出了热情。

3.把老人暂时送到养老院等机构接受短期的护理服务。在家庭成员因病或有事不能护理老人时,这一服务为家人解决了后顾之忧。在这项服务中,家庭的护理者也可以短期滞留,学习并掌握护理技术。

除此之外,还有“上门入浴护理”、“上门看护”、“福利用具的借贷”等多项服务。种类繁多的服务项目和福利设施,为那些因护理老人而身心疲惫的家庭成员提供了休整的时空,使得居家养老得以顺利进行。

有一位91岁的老人,过去一直是他单独护理自己的妻子。老先生时刻都不能离开她,因为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妻子随时都可能做出没有理智的事情,如走失了。而在享受护理保险之后,老人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时空。根据护理计划,老人的妻子每周两次有车接送享受“日托护理”; 家庭护理员每周三四次上门进行短时间服务;每周一次的护士“上门看护”; 每周接受几天的“送饭上门服务”(地区公益部门开展的非盈利服务);每个月还有一个星期的“短期入所生活护理”。这样,老先生不仅可以在妻子被“托出去”的时候休憩身心,而且还能利用妻子“短期入所”的时间外出旅游一次,使生活变得更充实、心情更愉快,回来照顾妻子更尽心。

值得钦佩的是,日本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很多都是从专门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男青年。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都很热爱和尽职,而且整个日本社会也绝没有对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投以轻蔑或歧视的目光。

老人日常护理例5

完成治疗室日常静脉输液、肌内注射等护理工作;为行动不便老干部上门进行注射、换药, 更换胃管、导尿管;家庭病房每日上门护理查房、护理操作工作;开展心电图室、理疗室、氧疗室日常工作;陪送老干部体系医院就诊;参与老干部急救工作;协助保健医生进行心理疏导;协助保健医生进行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参加门诊部日常值班等工作。

护理服务的工作形式由过去的单一化转变全方位护理服务, 既要完成干休所门诊部内的护理治疗工作, 又要深入老干部家庭开展护理服务, 特别是家庭病房和空巢老干部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本干休所现有老干部、配偶、遗属近500名, 按照干休所编制设置, 本干休所只有3名护士, 开展全方位护理服务难以落实。本处试行聘用地方护士充实护理工作, 缓解老干部的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和现有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 受到了一致好评。

2 应对策略

2. 1 规范化培训 聘用护士的实习医院不同, 护理知识、技能层次不同, 上岗前必须统一进行岗前培训, 由护士长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并实施, 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操作、医德医风、沟通技巧、护士礼仪培训、护理安全、职业防护、法律法规等。

2. 2 掌握急救操作技术和流程 干休所的老干部年龄已在80岁以上, 不同程度的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急救工作随时可能展开, 急救技术事关老干部宝贵的生命。由保健医生担任培训, 并不定期进行模拟抢救演练, 逐人逐项进行考核, 要求每位护士必须做到:牢记抢救应急预案流程;熟练完成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熟悉急救箱内药品的品种及应用;独立操作心电监护仪、除颤器、简易呼吸机、气管盲插管。

2. 3 健康教育培训 将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及护理知识, 合理用药常识、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健康危险因素, 季节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和预防知识编制成册, 保健医生轮流培训, 要求新护士全面掌握。她们与保健医生相互配合, 可以做到健康教育无缝隙, 促使老干部实现知一行一果的良性循环, 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

2. 4 心理护理照料 目前在老年人群中广泛出现的“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都是由于老年人心理自调不足、家庭温暖不够, 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重视, 最终引发身体机能障碍。因此需要保健护士将在校所学老年心理知识应用于实践, 帮助老干部正确理解 “健康”的涵义, 利用走访、巡诊的时机及时发现不和谐因素的源头, 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化解。

2. 5 鼓励继续学习 护理工作的实践性较强, 护理人员必须接受终身培训, 才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环境,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1]。除了护士长、老医生的传帮带, 请体系医院干部保健科的高年资护士来所授课, 防止知识老化, 提高整体保健水平。鼓励聘用护士参加在职继续教育。门诊部定期业务学习, 制定学习计划, 轮流讲课, 互相提问。一方面可以 提升业务知识, 一方面增加聘用护士的心理素质。

老人日常护理例6

在国际通行的标准中,失能老人是指一些特殊的由于疾病或衰老导致其不能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进行自理的老年人群[1]。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中,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经达到4 063万左右[2],且有研究预计,我国在2050年将会有4.8亿的老年人口,其中失能失智人口也将超过上亿人[3]。这使得为长期失能老人提供连续和全面的长期护理服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了解长期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并开展长期护理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我国长期失能老人护理需求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建议。

1 长期失能老人对护理内容的需求1.1 医院长期失能老人对护理内容的需求

医院长期失能老人主要的护理内容需求中除了日常生活与医疗保健护理,还包括精神慰藉与社会参与[4]。孙凯丽等[5]研究表明,失能老人在住院期间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等精神慰藉,护士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长期失能老人的关心与沟通,设身处地的为长期失能老人着想。对于一些空巢失能老人,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支持也是护士应尽的责任。为此,医院一方面应注重对护士人文关怀修养的教育,实施奖励机制,建立一套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定期评估与抽查[6],鼓励支持更多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还应开展心理咨询、疏导小组和一些相关活动,更好地满足长期失能老人的精神需求。

1.2 养老机构长期失能老人对护理内容的需求

陈申等[7]研究发现,机构长期失能老人主要护理内容需求是远距离离床活动需求与精神需求,且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将自身定位为向长期失能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的护理服务机构,对长期失能老人的精神需求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养老机构经常会有一个护理工作人员护理多个长期失能老人的现象[8],护理工作人员每天的超负荷工作量[9],加上沉重的精神压力使得其不能够完全满足长期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加之目前养老机构普遍缺乏专业、年轻的护理工作人员,现有的护理工作人员也是以中老年为主,大多缺乏专业的护理技能,为长期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10]。有研究指出,未来高龄失能老人养老的首要选择将会是机构养老[11]。因此,要格外重视养老机构的管理,在合理分配工作量的同时还要对护理工作人员加大专业技能培训,为养老机构提供新的活力。

1.3 社区长期失能老人对护理内容的需求

研究显示,社区长期失能老人主要的照护需求依次是医疗保健护理服务、精神需求和日常生活护理,这可能与长期失能老人所患疾病和脆弱的心理有关[12]。李晔[13]研究表明,定期身体检查是长期失能老人需求中第一位需求,然后是紧急救护,接着是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上门诊视。这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区对长期失能老人定期进行医疗保健服务有待加强,同时也应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满足长期失能老人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此外不同失能程度的长期失能老人所对应的护理需求不同,要想更好地满足长期失能老人护理需求就要根据其不同的失能等级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14]。Rogero-García等[15]研究表明,失能程度越重,其生活自理能力越差,所对应的护理需求就越高;汪群龙等[16]的研究表明,随着长期失能老人失能程度的增加,对日常生活护理及精神慰藉需求增加;而不同性别、年龄的长期失能老人,其护理需求也不同[17]。因此,社区应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的长期失能老人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

1.4 居家长期失能老人对护理内容的需求

有研究发现,居家长期失能老人主要护理内容需求是上下楼梯、坐车出行、娱乐、社会交往和平地行走[18],这可能与照护人员大多都是力量较弱的中老年女性有关。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对失能老人的照护功能呈现下降的趋势[19]。尽管我国目前放开了“二胎政策”,但居家长期失能老人的护理仍难以满足现有的长期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20]。研究表明,长期失能老人常常会因为需求未能够得到满足而出现脱水、压疮、营养不良等一系列表现[21],使得失能老人住院率、急诊率和死亡率上升[22-23]。庄绪荣等[24]的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失能老人与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概率达到87.49%,并且失能老人在洗澡、穿衣、如厕等日常生活上的护理需求大而满足感较低[25]。分析原因可能是失能老人最核心的护理者是自己的家人,护理者的能力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知识及技术,护理能力不高[26]。而长期在家的失能老人容易有生活空虚、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的感觉[27],甚至一些老人还会发生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等[28]。但是目前很多照护人员往往只重视长期失能老人的生理需要,却忽略了其精神慰藉需要。所以社区需要加强对居家照护人员进行正规的培训,并多举行一些社交娱乐活动,使失能老人获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慰藉。

2 长期失能老人对护理平台的需求2.1 筹资平台需求

发达国家在长期照护费用方面,根据其不同的筹资方式,可分为3种模式:一是以保险(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为主,其中以商业保险为主的代表国家是美国;二是以财政拨款为主,代表国家为澳大利亚;三是以保险与财政相结合,以日本为代表[4]。而我国从2012年起,山东、吉林、江苏的部分地市和上海等地人社部门主要筹资渠道为基本医保基金,将国际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做到了合理利用护理站、护理院、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等服务资源,并补偿了规定的医疗护理服务和生活护理费用,最终效果反映良好[29]。此外,15个试点城市中除上海、宁波、广州为医保基金单一来源外,其余12个城市都建立了两个以上筹资渠道,且15个试点城市中,全部规定了筹资方式是从医保基金划拨。这些城市中规定了个人缴费的有11个城市,规定了财政补助的有7个城市,还有一个城市规定了单位缴费[30]。但从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现状来看,我国仍面临着基金征缴难度比较大与资金积累困难的挑战。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使得长期护理保险用户增加,因此仍需拓展筹资平台来满足长期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

2.2 护理服务平台需求

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可以使用微信、APP等平台方式为护理工作人员与长期失能老人及其家属搭建桥梁,通过观看视频、名人在线指导、平台互动等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专业技能。并提供一定的平台为长期失能老人与家属反映问题,提供专业的医生和护理工作人员上门为长期失能老人做检查、护理等简单的医疗操作。建立良好护理服务平台,满足长期失能老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延长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

3 小结综上所述,我国长期失能老人对护理需求包括护理内容的需求与护理平台的需求,且需求迫切,政府、医院、养老机构及社区应以失能老人主观需求为基本导向,结合网络智能,不断满足不同长期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根据研究结果现提出以下建议:①建立“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和居家”全面一体的长期护理体系;②促进“医养护”多样性、多层次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形成;③养老机构管理者要合理分配资源,并增强长期失能老人精神慰藉;④加大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对行业标准进行统一合理规范;⑤构建“信息化、智能化”长期护理体系;⑥改善筹资平台,优化护理服务平台,促进更好、更贴心的护理。

参考文献

[1] 陈娜,王长青.失能老人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匹配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7):1758-1763.

[2] 薛君.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分析[N].中国人口报,2019-05-10(003).

[3] 赵红,任文静.我国老年人失能状况、护理方式选择与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9,(12):48-51.

[4] 曹培叶,肖玲,肖明朝,等.护理院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质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7):893-897.

[5] 孙凯丽,艾亚婷,胡慧.住院失能老人人文关怀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15):1849-1851.

[6] 曾利婷,赵丽萍,汪健健.从内化机制的角度探讨临床护士人文素养的培育方法[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6):173-174.

[7] 陈申,崔焱,李现文,等.养老机构失能老人日常生活活动需求未满足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7,32(11):70-73.

[8] 辛程,张会君,黄菲,等.养老院失能老人照顾者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4):1020-1022.

[9] 梅阳阳,庞书勤,李绵利,等.养老院失能老人日间直接照顾时间及内容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5,30(15):43-45.

[10] 民革山东省委.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N].联合日报,2019-05-24(002).

[11] 赵敏,郑云慧,蔡双霞,等.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照护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16,28(3):112-116.

[12] 宋平,刘晓颖,刘小溪,等.社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9,33(3):381-385.

[13] 李晔.失能老人生活质量调查及社区资源需求与利用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

[14] 胡晋禄,张利卷,陈志红,等.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照护技能培训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7,15(36):4498-4502.

[15] Rogero-García J,Rosenberg MW.Paid and unpaid support received by co-resident informal caregivers attending to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in Spain[J].Eur J Ageing,2011,8(2):95.

[16] 汪群龙,金卉.城市失能老人照护需求、偏好及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1):2805-2807.

[17] 徐萍.南昌市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与分级照护内容的探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

[18] 陈申,郑静,陈晨,等.居家失能老人未满足的日常生活活动需求与照顾者照顾能力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6):1482-1486.

[19] 赵怀娟.城市失能老人机构照护需要及需要满足研究--以南京市调查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4):315-319.

[20] 刘纯燕.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6):103-104,121.

[21] Khatutsky G,Anderson WL,Wiener JM.Personal care satisfaction among aged and physically disabled medicaid beneficiaries[J].Health Care Financ Rev,2006,28(1):69-86.

[22] Hass Z,DePalma G,Craig BA,et al.Unmet need for help with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disabilitie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admissions among older medicare recipients[J].Gerontologist,2017,57(2):206-210.

[23] He S,Craig BA,Xu H,et al.Unmet need for ADL assistance i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mild disability[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2015,70(9):1128-1132.

[24] 庄绪荣,张丽萍.失能老人养老状况分析[J].人口学刊,2016,38(3):47-57.

[25] 孙金明.中国失能老人照料需求及照料满足感研究--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J].调研世界,2018,(5):25-31.

[26] 洪燕,蒋艳.失能老人居家照护的支持性策略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8,25(1):26-29.

[27] 张玉琼.构建失能老年人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社会网络为视角[J].老龄科学研究,2015,3(6):48-57.

老人日常护理例7

现代人们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人口老龄化也逐渐成为社会常态,我国是人口大国,老年人的数量庞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关连着千千万万个家庭。因此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护理已成为重要的养老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居家护理服务体系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1]。我国现阶段的家庭大多为421式的组成模式,在此基础上的子女养老方式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的一种巨大负担,单靠家庭成员进行养老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保证老年人以及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甚至还时有悲剧发生。因此,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已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更好的履行相关责任, 一个以家庭为基础, 以社区为依托, 以机构为依靠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2], 但现阶段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条件还不完善,能力有欠缺,制约的因素比较多。故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抽样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市人口较多的社区中选取其中3 个, 对社区内60 岁以上的362 名老年人按年龄分为3组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一组为60~65岁,共180名;另一组为66~70岁,共130名;最后一组为71岁以上的老年人,共52人。所抽选的老年人都具有自我行为能力,不存在认知缺陷和沟通障碍;所有老年人均为自愿配合调查。

1.2方法 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有老年人当场匿名填写相关资料,以及老年人自我书面表述反映相关情况。分析使用 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 χ2检验,以 P

2 结果

2.1护理需求程度 通过调查显示老年人在居家护理服务的基本需求平均数超过了60%,且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其护理服务的需求也相应的增加,见表1。

2.2护理需求原因 通过调查得知,大多数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主要表现为:①日常生活需求,老年人受到年龄和身体素质的限制,其日常生活常常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使其日常的活动受到极大的制约,尤其是部分单独居住的老年人。②医疗保健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健康状况逐渐下降,一些简单的医疗需求也会造成很大的不便,去医院就治往往压力更大,这种情况尤其需要居家护理;③有的老年人单独居住,缺乏家人陪护,精神世界极为空虚,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老年人形成孤僻、不安、郁闷、烦躁等负面情绪,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居家护理服务,促进精神慰藉。

2.3影响因素 居家护理服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经济条件不允许,现阶段的居家护理基本都是有偿服务,对于很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或者个人来说,居家护理是一种美好的愿望,需要护理但是不具备护理能力;②个人原因,部分老年人对于居家护理的理解不够,认识不全面,觉得没有必要实施居家护理;③部分家庭内部矛盾多,纠纷多,居家护理难以实施;④老年人居家护理机构缺乏,现有的护理机构也存在各方面的不足之处,如护理人员不足、护理不专业、应用设备缺乏、管理混乱等问题。

3 讨论

养老服务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而提供的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主要有生活照料 精神慰藉和医疗保健三大方面[3]。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护理是需要的,尽管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了接受居家护理来帮助自己的日常生活,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当前的家庭模式下,老年人更愿意通过居家护理来分担年轻人的压力。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的19.50%,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将达到1240万,占总体的6.05%[4]。从这里可以看出居家护理已经不是单纯家庭和个人的自主意愿选择,已经全面升级为社会大问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直接和整个家庭相联系,如果养老无法保障,其家庭的生活也必然问题重重。老有所养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新环境下对养老的要求,养老不仅仅限于日常生活,给老年人增加幸福感才是新的养老目标。

现阶段居家护理的方式以有偿护理为主,这对于靠养老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同时护理机构不健全,护理能力不足也极大的限制了居家护理的护理质量并且影响居家护理的全面发展,只有家庭支持,护理机构充足,且人员能力全面,管理方法得当,资源使用合理等几方面一起发力,才能释放各个方面能量,让更多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得到优质的居家护理。

综上所述,社区老年人对居家护理服务是有很大需求的,尽管居家护理有一定的制约因素,但是居家护理已经是社会服务管理中重要一环,是可以帮助改善老年人在各种环境下的养老需求,释放社会能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加强护理机构完善服务体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居家护理服务让老年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范卉,龚秀琴.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38-40.

老人日常护理例8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分析

1999年,有12600万人已经进入了60岁以上,占了总人口比例的10%,充分显示,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同时需要关注的是,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的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关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们国家的老龄化人口会达到总人口的30%。这样快的增长速度对我们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身体护理、医疗卫生等需要也亟待解决,养老问题极其严峻。2013年我们国家在商业健康保险方面保费是376.90亿元,保费相对较少,只占到人身保险保费的9.1%。由此可见,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在国家的健康保障事业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我们国家亟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开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养老观念阻碍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开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一些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越来越重,一旦子女有些外出挣钱的想法,老年人便会恐慌,怕自己被子女抛弃而导致无人赡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收入增多,社会养老保险机制日趋完善,老年人担心的不再是物质上的需要,更害怕的是寂寞和孤独。长期护理保险难以被公众接纳是这种传统养老观念长期阻碍的结果,这种传统思想影响了大部分的老年人,使得他们并不乐意去享受护理服务同时也不愿意去护理机构。其实,老龄人长时间入住专业化的护理机构会享受更专业的护理服务,同时,护理机构内老年人在一起更能轻松地享受生活。可见,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转变传统观念才能有力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

(二)我国没有长期护理保障性立法,相关政策不健全

我国目前还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保险业的政策环境是不太分明的,相关的政策法规是不太健全的,这种情况就造成了保险业无法可依的结果,随之而来的就会制约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开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关的护理法律,所以会缺乏对事物明确的衡量标准,比如对护理机构的界定、对护理等级的界定、对日常活动和日常使用生活工具能力丧失的界定,进而会造成对界定范围的模糊,严重的话会影响到整个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三)我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健全

我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加之缺乏丰富经验,导致保险公司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有很大的难度。正因为风险很大,我国的保险公司开发的健康类保险产品大部分适用中青年,适用于老年人的健康类保险产品少之又少,有的话也会以住院医疗费用保险等附加险形式存在,大多数保险产品的投保年龄明确限制在65岁或60岁以下,适合于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非常稀少。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健康保险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缓慢。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的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微乎其微,因此,我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是非常不健全的。

(四)发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缺乏专业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

充足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是发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必备条件,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严重缺乏状态。在我国,政府来引导社会福利事业,由商业公司运作的情况很少,因而长期护理的社会化的程度比较低,资金的来源渠道也较少,就使得接受护理服务的老年人不能充分享受到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与此同时,护理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量。大多数人并不愿从事护理服务工作,而且也因为护工并不属于正式职业人员,所以人们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很小,因而造成我国严重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家庭护理模式

我们国家当前主要还是信奉传统的养老观念,对老年人的护理还是采用家庭护理模式,然而这种护理模式祈祷的效果不大而且会出现很多现实问题。首先体现在经济问题上,老年人的长期护理费用非常高,如果单独承担,大部分家庭面临巨大困难;继而体现在精力问题上,现代家庭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大部分家庭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对老人进行护理。最重要的是,那些亟需护理服务的老年人在家庭中享受不到专业的护理服务。由此可见,传统的养老观念必须改变,家庭护理也需要转变为全社会的护理,这种转变也更有利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保障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需要法律法规的切实保障。我们国家应全面制定与长期护理保险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开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充分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健康发展。发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在其作用、地位、发展方式、发展标准等方面进行明确说明,并且加大重视和支持力度,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完善我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社会基本保险是不够的,还需要商业保险。保险公司开发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少不了基本长期护理保险的有效配合。这就要求商业保险公司在开发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时,明确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地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标准等,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的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对长期护理及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完善护理机构及护理人员队伍

长期护理本身就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在被照顾人家中或者护理机构中向其提供的服务,这种护理包括医疗服务、居家服务、社会服务、运送服务或者其他支持性的服务。长期护理方式的采取是决定长期护理保险能否提供保险金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可知,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完善护理机构及护理人员队伍。而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和责任感直接影响到长期护理的质量。因此,只有专业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所以,完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队伍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戴卫东.应对“未富先老”的可行选择[N].人民日报,2013,05.(6):10.

[2] 张华东.对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开发的供需矛盾分析[N].经济日报,2010,01.(8):11.

老人日常护理例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老年痴呆治疗的患者100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5例,女性55例,年龄在65~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3岁,其中老年性痴呆有47例,血管性痴呆有5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的日常起居进行照顾,同时,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时间,保证病房的安静、整洁,让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内容和方法如下:

1.2.1情感护理: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焦虑的情绪尽量保持室内安静,适时的播放舒缓的音乐,同时,不能强迫患者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情,以鼓励为主,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用,安慰患者,避免语言上的刺激,鼓励患者主动的与他人交流。

1.2.2认知护理:对患者进行一定的记忆训练,可以让患者复述一些话或者数字,逐渐的增加难度,增强患者的瞬时记忆,同时,也可以通过让患者回忆之前事情的方法,增强患者的短时记忆,在此基础上鼓励患者记忆一些特殊的日子,让患者回忆自己的家人。也可以通过让患者回答问题,简单的概括一些事情的方法锻炼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1.2.3安全护理: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要有预见性的做好风险评估,避免患者发生跌倒、碰撞等情况,以防摔伤、骨折以及其他身体损害对老年患者造成伤害,同时设置和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如:给病人穿防滑鞋、卫生间铺上防滑垫,在床上休息时加床栏,走廊、过道安装扶手等。

1.2.4生活技能训练: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给予不同的生活技能训练,轻度患者可让其自由活动,训练其基本的生活能力,对于中重度患者则可以锻炼其用手指转动核桃或者钢球,改善其手指的灵活性,适当的安排其到室外散步,按摩头、颈以及肩部。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精神状态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供分析。

对患者精神状态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通过简易的量表实施,量表包括若干问题,得分越高说明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 SPSS17.O 软件实现。两组均数比较用 t 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 t 进行相关检验,P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之后精神状态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精神状态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老人日常护理例10

[中图分类号] R323.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1(a)-0186-03

髋部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中,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2]。老年髋部骨折康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较长,医疗花费较大,给患者和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且骨折后1年的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目前,临床上对于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时间较长,治疗期间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泌尿系统感染、压疮、肺炎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预后[4-5],因此,多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更倾向于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能有效控制死亡率,且患者可以尽早下地活动,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6]。相关文献报道[7],多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后1年内日常生活能力和髋关节功能无法恢复至之前水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康复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65~80岁,平均(75.22±4.1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中专11例,大专及以上15例;手术方式:全髋置换16例,内固定19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66~79岁,平均(75.08±4.5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中专12例,大专及以上15例;手术方式:全髋置换17例,内固定18例。本研究经过我院医治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1.2.1纳入标准 沟通无障碍,能服从简单的指示;年龄在65岁以上;经CRCT放射检查,确诊为髋部骨折;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1.2.2排除标准 合并恶性肿瘤者;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骨折前已存在生活不能自理;存在认知障碍;预期生存在1年内或病情危重终末期患者;肌力、步态、移动、平衡方面有损害;由骨髓肿瘤或骨髓炎导致的病理性骨折。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其进行术前评估和健康教育;围术期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静脉栓塞、压疮等并发症;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并给予患者出院指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建立团队协作:由心理科、康复科、内科、骨科以及老年科护士共同组成康复护理团队。所有团队成员需要取得相关学科资格证书,在相关科室工作在3年以上,且对待工作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内科负责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并在围术期给予一定的支持,对患者并存的疾病加以治疗;骨科负责对患者进行专科的检查、诊疗和手术;康复科负责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和训练;心理科负责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保证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骨科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定期对团队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以基本操作、专科技能以及重症为主,所有成员考核通过方可。并由护士长对各成员岗位进行监督,严格对质量加以控制,及时找出工作中的问题所在并及时改正。②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向患者发放本院自制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健康教育手册,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健康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③康复训练:由康复医师和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肌力训练、软组织手法松懈、自理能力、移动能力、平衡能力以及恢复髋关节功能等训练,训练应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为原则。康复训练期间,应发挥患者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我管理,强化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④合并症管理:老年身体机能较弱,常合并多种并发症,患者在入院后,由多学科团队根据护理评估Y果,安排老年医学护士对内科疾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稳定心脏疾病、血糖以及血压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方法,为防止多种药物发生拮抗或协同现象,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⑤疼痛管理: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并根据治疗情况,为患者制定入院后、术前、术日以及术后镇痛实施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减轻患者的疼痛,必要时,可以根据医嘱使用镇痛药物。⑥出院随访:患者出院应征得各科医师的同意,并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为患者制定出院计划,并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患者出院第1个月,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患者出院第2个月,每两周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患者出院第3个月,每3周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主要包含用药情况、康复训练指导、并发症预防、心理支持以及健康教育等。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表[8],对患者髋关节康复情况进行评价,包含关节活动度、关节畸形、功能以及疼痛程度4方面,评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9],主要包含上下楼梯、平地行走、穿衣、洗澡、进食等10项内容,评分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比较

对照组出院3个月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

对照组出院3个月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重大的医疗保健问题[10]。随着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老年髋部骨折的研究不断深入,使得老年髋部骨折在诊断、治疗和手术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1-12]。目前,临床上治疗老年髋部骨折主要以手术为主,通过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患者髋部关节的恢复,加速患者康徒程[13]。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虚弱,自身合并多种疾病,给老年髋部骨折的康复带来极大的困难。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是一种综合多科学协助的诊治模式,由多学科临床医务人员组成,在相关的治疗和护理方面可以相互沟通,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适合治疗虚弱老年患者[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Harris髋关节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表明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干预能促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在于通过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由多学科临床医务人员共同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和治疗,使患者入院后能得到专业化、个体化、全方位的照护,从而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自我管理。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直接反映老年人的自理能力,髋部骨折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术后通过指导患者康复训练,使得患者髋关节活动度显著提高,同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不断调整患者功能训练,给予更适合患者的个性化锻炼指导,促使患者髋关节功能早日恢复,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通过对患者疼痛进行合理评估,并在整个治疗期间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疼痛干预,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最大程度的缓解患者痛苦。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多合并多种并发症,采用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干预能综合各科优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自身条件。出院后3个月是康复的关键时期,期间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不断强化患者功能锻炼,使患者出院后也能得到专业的指导,保证患者在院内及出院后康复训练的连续性,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利红,岑子娟,姜益华,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J].浙江医学,2016,38(6):447-448.

[2]邢曙,张立力,唐三元,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家居音乐康复操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5):470-473.

[3]郭淑芬,郝正玮,戈艳蕾,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正念水平与家庭康复效果的Logistical回归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5(1):58-61.

[4]刘莹,张世谦.连续舒适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8):158-161.

[5]杨宇恒,胡三莲.个体化营养支持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低蛋白血症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4):3468-3471.

[6]李钦,陈凤鹦,陈贞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综合护理康复183例[J].武警医学,2016,27(1):98-100.

[7]徐连芳,陈润芳,萧佩多,等.循证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早期离床坐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6):439-442.

[8]王晓庆,罗存珍,李凤华,等.老年髋部骨折合并骨质疏松出院病人的延续护理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6,30(4):438-440.

[9]Maija,Rantala P,Kankkunen T,et al.Barriers to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hip fracture patients with dementia as evaluated by nursing staff[J].Pain Manag Nurs,2014,15(1):208-219.

[10]季艳萍,丁庆彬,张静,等.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9):1289-1294.

[11]郑晓缺,王菲,韩涛,等.延续护理对海岛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8):2599-2601.

[12]杨万凤.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髋骨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104-106.

[13]叶海波,刘双玉,刘莎,等.连续性综合护理对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功能恢复效果研究[J].河北医药,2016,38(8):1278-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