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4-03-23 17:46:21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例1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出台扶持政策,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

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出台新时期促进中医药发展相关政策。2008年召开了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制定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意见》。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后,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为中医药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赵洪祝书记多次对加强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批示,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全省中医药工作的统筹指导;颁布《浙江省卫生强省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将中医药人员数和床位数作为卫生强省建设的重要指标,“中医药攀登工程”列为卫生强省建设的六大工程之一。

省有关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按照职责,积极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杭州、宁波两市政府重视规划布局和医疗资源配置,加大扶持力度,市本级中医院发展势头较好。部分市、县还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和省卫生厅将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和中医药普及项目分别列入“省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和“省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予以重点推进;省人力社保厅不断加大中医药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医保政策鼓励中医药服务,推动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省编委办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强化省卫生厅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明确省中医药管理局正职领导高配副厅级,增加人员编制,同时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定编工作,为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省经信委制定了《浙江省推进中药现代化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积极培育和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中药产业监管和中药标准研究,保障全省公众的用药安全。

(二)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各级政府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和投入,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我省部分中医医院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省中医院等10家省、市级单位列入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长兴县中医院等9家县级中医院列入中央投资建设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13亿元,规划建设规模达48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7200万元用于支持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杭州市和余杭区将分别投入8亿元、5亿元按三级标准新建市中医院丁桥分院和余杭区中医院。宁波市积极研究中医药财政投入机制创新,按照中医服务量即由市县两级财政对同级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按中医门诊人次8元、每中医住院床日15元标准进行财政补助,慈溪市将补助范围扩大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地激励了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截至2010年末,全省有公立中医医院93家,其中省级4家,地市级13家,县级76家,基本实现“县县有一家中医院”。全年总诊疗人次达3398万,住院61万人次,资产总额达136亿元,比2005年增长100%,建筑面积达207万平方米,增长40%;全省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62.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参与率达30%以上。

进一步强化中医名院、名科特色优势,加强社区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目前,全省共有中医名院35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32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7家,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30家,其中湖州、绍兴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全国只有15个市),建设数量与力度均处在全国前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域建设和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不断加强,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特色诊疗区域覆盖率达到100%。

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挖掘中医药服务新优势。我省率先将高血压、哮喘病等慢病的中医药防治纳入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及卫生厅等相关厅局的医改责任状;各地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如杭州市拱墅区将每人每年25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的10元用于中医药项目,全省已有国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4家,成立了全省中医“治未病”研究中心,加强“治未病”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在甲流、手足口病等疫情的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科研创新能力得以增强

我省通过积极实施中医药人才素质提升项目,初步形成了由临床实用型人才、中医药专家和中青年骨干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9414名,约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的13%。目前,全省中医药系统有国医大师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省特级专家2名。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继承指导老师69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8名,省级名中医128名,培养全省中青年名中医31名,基层名中医77名,农村中医骨干661名。我省率先将乡村医生中医大专学历教育纳入补助范围,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到100%,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达100%以上。

中医药继承创新进程加快,全省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中医药科研能力得以加强。目前,我省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5个,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13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20个,中医药防治血液病、肾病、风湿免疫等居全国领先。近五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部级课题70多项,获各级政府科技资助2.8亿元,配套投入近3亿元。

(四)中药现代化稳步推进,中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促进中药产业发展方针政策,省经信委先后出台了《浙江省推进中药现代化工程实施意见》等六个指导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为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十一五”期间,省财政厅安排4000万元,总计197个项目得到资金支持。中药材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合作化生产方式发展,产业合作组织和制药企业订单生产基地约占全省中药材面积的近50%;建立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和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医药行业拥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个。2010年全省中药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6.7亿元,比2006年增长68.1%,实现利润总额11.1亿元,比2006年增长126.5%。省内基本形成了“浙八味”、山茱萸、厚朴等道地药材和珍稀特色药材(铁皮石斛、灵芝、栝楼等)优势产区,其中杭白菊占全国总量的近70%,铁皮石斛占80%以上,浙贝母、元胡、白术占50%以上。

在中药产业较快发展的同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不断加强对中药质量的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截至2010年末,全省共有中药生产企业32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52家,医疗机构制剂室51家,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4家。近五年共批准中药新药45个,仿制药23个。加强中药标准研究,提高道地药材质量,负责或参与起草“浙八味”、铁皮石斛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材标准的增修订工作,负责起草“铁皮石斛”、“珍珠粉”保健食品原料国家标准,研究“蜂胶”保健食品原料标准,积极推动中药“无硫化”工作,严格控制中药硫磺熏蒸。近2年来,我省对41个中药标准进行了完善提高,承担了4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标准的制定。为加强医院内部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省中医药管理局专门成立了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心,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控制计划,完善中药饮片的质量考核和评估体系。

二、主要问题与原因

(一)投入不足情况仍然存在,同级中西医医疗机构差距进一步扩大。省发展中医条例规定,“中医事业费应当达到或者高于卫生事业费的百分之十”,根据省财政厅统计,2008―2010年全省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平均为9.98%,省本级已达14.95%,但从调研情况看,投入不足仍然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一是部分市县没有很好落实省条例规定要求。全省市县中医投入和中医发展还不平衡,发达地区中医投入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市本级投入明显高于县级。2010年杭州市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10.23%,台州市为7.47%,衢州市仅为5.13%;杭州市级14.86%,而其所属县市平均为7.29%。二是中西医投入不够均衡。中医院的固定资产总值与西医院相比差距较大,例如云和县人民医院为4307万元,而县中医院为627万元 。目前全省县级人民医院已普遍新建或扩建,很多医院占地面积已达100亩以上,而县级中医院多数占地面积仅10亩左右,并且房屋陈旧,基础设备设施落后,中西医的硬件设施差距在不断拉大。全省93家中医院中尚有16家未能达到二级乙等标准。

(二)政策措施还不够有力,特色和优势渐趋弱化。一是中医药服务收费项目少,收费价格低。和西医相比,中医药具有诊疗耗时长、劳动强度大、知识密度高、广泛使用传统制剂、手法操作多于仪器运用等特点,但目前中医药服务的价值不能得到很好体现,收费价格与现行的医疗机构补偿政策有着较大矛盾,加之财政补助不到位,2010年全省有50%的中医医院处于政策性亏损状态。二是医保相关政策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部分中医诊疗、中药品种及院内中药制剂、门诊煎药费等项目未能列入医保报销范畴,对在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中药饮片、院内中药制剂、针灸推拿等中医药项目报销比例高于西医的倾斜政策未完全落实,限制了中医药服务的开展。三是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缺少有力抓手。中医中药在基层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基层群众有接受中医药预防治疗保健服务的意愿,但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过少,如中医体质辨识等项目未列入服务内容,影响了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的发挥和中医药方法、技术在基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运用。

(三)中药产业发展环境受限,行业出现滑坡现象。尽管我省中药产业多年来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作为医药大省,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我省中药产业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成药产业规模在全国排名已从2004年第8位退至2010年的第18位。政府对鼓励中药产业研发创新还缺乏强有力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广东省政府每年用于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达7000-8000万元,而我省“十一五”期间中药现代化专项投入累计只有4000万元;江苏、广东省明确规定本省开发的中药新产品及二次开发的名优中成药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并且在确定地方医保目录时对本省产品有一定倾斜,我省则缺少相关资金和政策支持。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从外因分析: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国家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中西医的定位还存在误区,对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任务这一原则认识还不够清晰,也看不到中医药在基层尤其是农村的重要作用;也有一些领导干部认识还停留在“一根针、一把草”的传统中医层面,忽视中医创新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或者存在有了综合医院就不再需要中医院的认识误区。二是对中医药发展规律研究不够深入,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中医药发展涉及发改、卫生、财政、经信、人力社保、药监、编委办等多个部门,但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关部门对中医药行业的特殊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对中医药的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参照西医药执行,未能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形势变化及中医药自身规律作相应调整,给予特殊扶持政策,造成中医药在发展趋势上明显落后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内因看:主要是中医药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特色优势未能很好体现。目前,中医药自身的继承与创新不足,特别是中医药学术、临床基础研究和特色流派发展缓慢,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三、做好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与省相关法规政策。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规,真正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08 〕73号)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好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考核目标,对发展相对缓慢和困难较大的地区要加大督查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明晰统计口径,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确保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中医投入机制,推广宁波市按中医服务量进行财政补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条例规定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议设区的市单独设立相关机构,事实证明设置专门的中医药事业管理机构有助于推进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例2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b)-0120-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硬实力方面逐渐和发达国家拉近了差距,然而在“软实力”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表明了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地位显而易见,而其发展和传播对国家软实力提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明确中医药文化在国家软实力提升中的地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建设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以更好地提升国家软实力这两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1 中医药文化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地位

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在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①国家政策对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扶持;②中医药文化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1.1 国家政策对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扶持

国家给中医药发展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们热议中医药文化,认为中医药文化关乎国家软实力,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祖国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1]。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件指明具体措施包括: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等[2]。

国家一系列扶持中医药政策表明国家对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高度重视,同时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发展和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因此,我们要努力执行国家政策,对把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从而为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贡献。

1.2 中医药文化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中医药是中国的原创科学知识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知识方面惟一延续至今且仍然自成一体的一个行业。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养生观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3]。中医药的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以及中医医疗保健模式符合未来医学发展趋势,显示其独特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第二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说,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美国靠大片、靠麦当劳、靠可口可乐,中国靠什么呢,应该说靠的是文化,特别是中医药。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让人民群众享受中医药服务,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和发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贡献。

2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传播,提升国家软实力

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代表,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设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以提升国家软实力?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是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本文采取的对策是“先内后外”的原则,即必须先在国内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宣传传播,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以及防病治病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作用,使中医药文化走向千家万户,然后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拓展传播渠道,使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2.1 中医药文化在国内的建设和传播

中医药文化要对国家软实力提升作出大贡献,就必须首先在国内获得很好的发展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2.1.1 扩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和防病治病的疗效 中医药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只有服务人民健康,为老百姓治病防病提供很好的疗效,才能让人民群众认可中医、接受中医、宣传中医文化,才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养生保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长期以来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人们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目的调整,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实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要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宣传,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提高社会的认知与认可程度。同时,加强中医预防保健知识与方法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增进和维护健康的自主行为能力,扩大广大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

对于中医药治病方面,要推动应用中医药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特色诊疗技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服务,让大家实实在在感觉到中医疗效显著,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

2.1.2 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提升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是关键。向公众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开展中医诊疗服务都离不开中医工作者[4]。其次,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作者和学生不仅掌握了丰富的中医药的知识,而且相对来说他们的素质较高,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时,更具说服力并较容易让群众接受中医药。此外,中医药院校可以定期开展中医药文化活动,例如,走向社会,开展诸如向群众普及一些中医治病、防病、养生知识的活动,让广大人民能够更好地享受中医药保健服务,从而认可并帮助宣传中医药文化。中医工作者宣传中医药文化时要营造好的氛围,培育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搭建好平台,让群众熟识中医药文化背景、底蕴的作用[5]。

2.1.3 发挥社区和社会团体向群众宣传的作用 传播中医药文化不是仅仅靠一些中医药工作者即可,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普通民众学习和传播中医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传播工作,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到基层还必须发挥社区的重要力量,社区委员会要做好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中医药服务顺利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让人民群众了解中医,信赖中医。依靠社区委员会使得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容更贴近“本土化”原则,让群众更能接受。此外,我们要高度重视发挥各社会团体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社会团体,依靠他们强大的力量将很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在我国的建设和传播。

2.2 中医药文化在国际广泛宣传和传播

中医药文化发挥国内传播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提升其在世界的影响,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2.2.1 “以点及面“带动中医药文化在国际的传播和发展 本文提出的“以点及面”的原则指的是以屠呦呦获美国拉斯克奖和中医针灸文化这两个点来带动整个中医药文化在国际的传播和发展。我国药理学家屠呦呦于2011年9月获颁素有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以表彰她及其团队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屠教授在颁奖仪式上说,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中医药,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在国际上影响极大。因此,在国外传播中医药文化时,我们以屠呦呦获得美国拉斯克奖提升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带动中医药对外传播,更具说服力,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医药文化,信赖中医药文化并接受中医药文化。

中医针灸为中医文化赢得了国际声誉,自1973年4月20日,美国第一个中医法诞生,中医针灸在国际上首次取得了合法地位。目前以中医针灸文化为先导的中医药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医医疗机构至少已达10万多家,针灸师超过20万人,中医师超过2万名,全世界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针灸等医疗保健服务[6]。2010年11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针灸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申遗的成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提高了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在中医文化中,发展最好和认知度最高的就是针灸文化了,那么我们要发展好针灸服务的同时,利用针灸声誉带动其他一系列中医文化的发展,形成中医连锁文化。

2.2.2 努力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可度 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中医药在亚洲国家的认可度相对较高,中医药已成为亚洲各国家民众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在欧美国家,对中医药认可度还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的国际发展,也影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发展。在2011年4月29日,欧盟委员会新闻公报宣布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从5月1日起全面实施,这表明从5月1日起未经注册的中药将不得在欧盟市场上作为药品销售和使用。中药一直被包括在植物药范畴内,由此受到了波及。因此我国要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尤其在欧美国家扩展中医药在国际的认可度。具体措施包括:①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推进中医药国际贸易与服务,并充分发挥驻外领使馆的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指导,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地位;②利用中医药院校接受国外的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知识,或者和国外的大学合作以交换学生相互学习彼此国家的医学文化,这样中国的学生可以在国外大学宣传中医药文化,同时国外的学生回国后也可以帮助传播中医药文化,从而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可度。

2.2.3 拓展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多元化传播途径 强大的传播和辐射能力是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化的重要保障[7-8]。第一,通过合作办学拓展中医教育,在这方面我国做的还是比较好的。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孔子学院已经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平台。其中,包括两所中医孔子学院,2008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共同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建立的第一所伦敦中医孔子学院;2010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开办的第二所中医孔子学院。在孔子学院的教学中,适当增加中医药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将中医和汉语融合在一起,能够将中医的精髓诠释清楚,更好地向国际传播中医文化和中医知识。第二,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教育系列英文教材,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坚持运用影视、书刊、网络将中医药文化形象化、多媒体化来拓宽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传播渠道[9]。第三,定期开展国际中医药学术活动,出版发行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学术刊物,利用国际博览会、国际民歌节等平台,促进中医药文化与国际医学接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3 结语及展望

国家软实力的建设直接关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而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发展和传播。本文明确了中医药文化在国家软实力提升中的地位,根据中医药文化的一些现状,提出了中医药文化在国内和国外发展和传播的方法和途径以期更好的弘扬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OL]. http:///jrzg/2009-04/06/content_1278721.htm.2009-03-17.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OL].http:///zwgk/2009-05/07/content_1307145.htm.2009-04-21.

[3] 杜尚泽,李景卫.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N].北京:人民日报,2010-06-20(1).

[4] 饶洪.高等中医药院校是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883-884.

[5] 尹冬青.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医思维模式[J].医学与社会,2008, 21(11):12-14.

[6] 黄建银.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我国软实力[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2.

[7] 赵海滨.从软实力角度看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167-168.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例3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3(c)-0150-03

作者:葛飞,朱其林,周建军,徐凯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必将吸引更多的优秀医药人才,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中医药人才的力量。

1中医药文化概念及其建设和传承

何谓中医药文化?首次明确中医药文化的含义是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医文化仅指与中医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广义的中医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1]。

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近年来国家中医药局陆续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等相关文件。我国在2008年10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2010年针灸率先申遗成功。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医药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视的,而中医药也正逐渐获得世界的认可。

2中医药人才储备和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中医药事业投入的不断增长,各级中医院得到了长足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中医药人员配备不合理,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偏低,有些甚至持续减小,部分中医医院领导班子、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医药基础薄弱,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中医药毕业生的学历越来越高,但优秀中医药人才却是凤毛麟角[2-6]。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中医药院校教学内容西化,中医药基础教育薄弱,导致培养出一些“不中不西”的中西医结合学生,中医基础不牢、西医技能不精,有些中医药研究生到医院工作后实践动手能力极差,还不如一些本科生,却又不肯虚心向学历比他们低的上级医师请教学习。中医药院校应当利用中医药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增强中医药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发展中医药的信念;要充分运用中医药文化的“仁术”思想,培养中医药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借用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帮助中医药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7]。

3如何以中医药文化吸引中医药人才

在当今中医药工作人员收入不高、又难以享受国家法定假日的形势下,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培养固然要靠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但更离不开中医药文化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力。如何切实提高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关键要靠中医药的疗效和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尽管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中医药的质疑声不断,但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医药,“非典”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用中医药抗击“非典”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这是对排斥中医者最有力的回击。原卫生部在抗击“非典”“禽流感”的国家诊疗方案中加入了中医药内容,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的认可。要深入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理念宣传,中医院的所有职工及其亲属应充当中医药文化的第一宣传员,而不是身在中医院却排斥中医药、抵毁中医药。中央、湖南等电视台开辟的中医养生专栏收视率居高不下,一些养生书籍畅销不衰,在群众中掀起一股社会养生热潮,从侧面体现出群众对中医药保健的需求和追捧。“养生热”之所以能够在当今社会悄然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药长久以来在民间具有深度的群众基础,以及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追求的日益强烈和对绿色保健治疗的无限向往[8]。

作为东方文化瑰宝的中医药文化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近年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国家和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从最初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华人分布较多的亚洲国家,到现在的欧美等西方国家,目前中医药的影响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接收的留学生国别已扩展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统计,目前在华留学生最多的10个学科中,中医药专业位居第2,仅次于汉语言专业,而在来华接受自然科学专业教育的留学生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人数则稳居第1位[9]。中医药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而且承载着深厚的东方传统文化内涵,是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前提和桥梁,他们如果不理解和热爱中医药文化,就不会来到中国,更不可能学好中医药知识。换言之,无论是中医药学生还是西医学生,要想学好中医药,也应该理解和热爱中医药文化,这是学好中医药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例4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6.正确处理中医药教育全球化中现代与传统的对应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发展中所蕴含并积累起来的宝贵的医学财富,吸取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众多精华与精髓。中医药成果以及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都深刻地体现了民族特色。但在将中医药教育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结合的背景下,全球化、现代化的技术内容势必会对传统中医药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对其成果与教育教学经验、内容所产生的震动及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医药教育事业为了谋求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体系方面积极面向世界,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但如何才能够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背景中充分发挥中医文化科学技术的特长与优势,避免这些特长与优势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这一点必须引起中医药教育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中医药教育继承传统并传播文明的过程中,必须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创造全新的知识与文化,以创造并形成极富民族特色且有鲜活生命力的全新中医药科技文化,以实现对自身发展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价值。本文系统分析了全球化发展视阈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同时也客观阐述了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挑战,进而结合全球化影响,对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进行论述,包括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这几个方面,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作者:李欣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文庠,薛洪汇,吴勉华,等.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医药院校教育[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2):99-102.

[2]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3]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21):75-77.

[4]李明月,陈波,王卫,等.中医国际教育改革的意义探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7):647-649.

[5]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例5

采访一开始,司富春教授即兴奋地谈起了他之所以对“中医药文化建设”这个宏大话题如此执着的原因。他首先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了一些“背景资料”,并由此导入了我们谈论的话题。

司富春教授说:“中医药文化建设,可以说是处于‘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大好时机,可以说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即明确了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早在2009年,国务院还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也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并强调:‘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因此,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研究的‘业内人士’,无疑对于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些举措,感到由衷的高兴。”

随后,司富春教授又向记者谈及了他本人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他告诉记者:“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此,司富春教授认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将对中华文化的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内在的文化驱动力,将会促进中医药事业为人类健康服务。”

同时,司富春教授还认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还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和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沉舟侧畔千帆过

司富春教授兴之所至,滔滔不绝:“说到我们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想起了刘禹锡的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用来形容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文化目前面临的发展契机,十分贴切。由于种种原因,以前,我们错失了许多大好时机,但现在,已经是今非昔比了。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兴旺发达的盛世,一个国家的强盛,首先要建立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只有文化的厚土,才能承载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脚步。因此,鉴于我刚才提到的诸多和风惠雨,我认为,就目前而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这关系到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关系到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的重要问题。对此,我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曾经做过详细的梳理和总结……”

随后,司富春教授详细介绍了他“梳理和总结”的结果,他先伸出了右手的食指,接着才开口说:“首先,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要。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通过国外民众介绍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加大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力度,中医药文化才能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培养外国人对中医药文化的热情,不断扩大中医药文化在世界世界上的影响力,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

“其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还是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需要。”司富春教授又伸出一根手指继续说,“因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载体,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深入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尤其是以我国历代名医、流派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技术,重视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收集、整理、研究,为中医的继承、传播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助推我国中医药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讲到这里,司富春教授伸出了第三根手指说继续说:“再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更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因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弘扬中医药文化,有利于推动应用中医药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特色诊疗技术,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其‘上工治未病’的思想理念,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继续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让中医药的特色和精髓惠及更多的群众。”

“最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也是中医药产业化的需要。”司富春教授把一直蜷着的小手指伸出来,与右手的其他手指并在一起说:“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化和对中医本质的正确认识,中医药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保健方术越来越为人们喜闻乐见和身体力行,因此,中医药文化具有产业化的核心元素和社会基础。应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开发中医药文化产业,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创造中医药文化新价值。”

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然,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司富春教授并不仅仅是在就“中医药文化建设”这一话题,解说意义,空发感慨。其参政议政的职责,驱使他不但能阐释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深远意义和其必要性意义,他肯定还会向“两会”提出一名长期沉醉于中医药文化海洋的学者的建议。

果然,他谈完如上话题后随即说道:“你刚才也看到了,我在提案中,很详细地罗列了我经过长时间、大量的调研工作后,所提出的几项建议。”接着,司富春教授又从重新攥起的拳头里伸出了食指,“首先我认为,国家应投入专项资金,分地区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建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第一可以形象地展示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使之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教育场所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第二呢,是能够加强中医药文物保护,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传习条件,从而更加深入地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产业,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第三,能够统一建设中医名家学术研究室或者工作室,系统总结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成长之路,以记录和保存著名中医的学术资料,发掘和保护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技术,为后世人员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可以使中医文化走进全民,升化其在民众中的文化认同感,向全民展示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风采和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从而使人们对祖国中医学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向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推广中医药,打造世界中医药文化品牌。”

“其次,我认为,国家还要加大经费投入,设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专项资金,研究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自身规律,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实质和核心价值观。”司富春教授接着说,“因为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是保持中医优势和特色、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我认为具体应该采取的措施有:第一,要加强中医药文化源流及内涵研究。中医药的文化源流与我国传统古代哲学文化密切相关,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梳理中医药文化源流脉络,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为搭建中医药理论构架提供资源和依据;第二,要继续加强开展中医药文献、文物、古迹资源普查工作,系统搜集和整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加大资金投入,在国际上加强我国的中医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三,要加强系统研究中医药典籍、古今名医、各流派的学术思想及其文化素养,传承好中医药四大学术经典著作独特的学术思想,并不断创新和发展。”

司富春教授沿着他的话题接下来介绍说:“再次呢,我认为,国家还要加紧培养中医药文化专业人员,注重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中医药文化名家大师。因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专员,要培养中医药文化名家大师,‘以文化人’,是根本,用中医药文化‘铸魂化人’,培养真信、真懂、真用中医的临床人才,让中医药事业‘有人信、有人干 、有人管’。政府机构应当激发中医药文化人才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工作者潜心研究的政策和制度,对高水平中医药文化创新团队和个人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国家中医药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制度,表彰在中医药文化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员的培养,为文化传承和优秀人才培养搭建重要平台。”

“最后一点,我建议,”司富春教授再次把小手指伸出来,由拳头并成手掌说,“国家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建立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富有特色的生态健康旅游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和中医药文化品牌。首先一步,可以汇集古代中医药文化精华,融合当代科学文化和中医药学术最新成果,通过创作包括图书、影视、电子读物、动漫等形式多样、科学实用、健康向上的中医药专题文化精品,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和中医药文化品牌。接下来,各地政府还要组建中医药文化传媒公司,使之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同时深入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之类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人力资源优势,开展‘中医文化大讲堂’,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长效机制。这样,不仅能够宣传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中药影响,普遍提升群众对祖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而且能够促进全社会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文化氛围。”

谈到这里,司富春教授长舒了一口气继续说:“以上这些,就是我今年‘两会’最重要的建议。我们光认识到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不行,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策略和措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下,作为具有五千多年璀璨历史的中医药文化,一定会有它‘大发展、大繁荣’的那一天!”

向阳花木易为春

在采访中,我们的话题还触及了司富春教授另一个与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密切相关的提案――“建议国家优先考虑中医学院更名大学,促进中医高等教育发展”。

提及这一话题,司富春教授首先说:“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发展史上,中医药以其独特的诊疗方法、确切的疗效、低廉的费用以及用药的安全性等优势,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并于2009年4月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并出现高度综合、高度分化的趋势下,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等的改变,出现了人才需求多样化,学生就业多元化,职业更换经常化的现象。如何适应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成为中医院校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古语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论语・子路》中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我认为,中医学院更名大学,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助推中医药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有利于完善中医高等教育结构,促进中医教育发展。”

随后,司富春教授向记者谈了他提出这一建议的理由。他说:“首先,中医学院更名大学,是提升和保障全国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前面我们聊到,中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是中华民族自主创立和不断创新的生命科学,且‘简便廉验’的中医诊疗和康复保健技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颁布了‘国发22号文件’,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学院更名大学对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吸纳优秀学生,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至关重要,是努力满足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的迫切需要。其次,更名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需要。我们都知道,中医药是中国具有原创优势的重要科技资源,也是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之一。更名大学有利于促进中药产业发展,有利于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三,更名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既然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和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更名大学,将有力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四,更名还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国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为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和全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优势,得天独厚的中草药资源,疗效独特的专科技术,在国内外影响深远。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世界各国对中医药认识的深化,中医药对外交流和合作日趋活跃,所以说,更名大学有利于助推中医药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最后一点,更名更是完善中医高等教育结构,促进中医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全国范围来看,建校较早的中医学院除‘河南中医学院’外,其他均已完成更名。更名后大学院校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充分发挥大学学科综合,人才荟萃,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的优势,扩大了办学影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对以上理由,司富春建议:“首先,国家要加大对中医院校的投入力度,完善其软件和硬件建设,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鉴于中医院校的特殊性及中医药专业的特殊性,建议国家在大学更名上考虑有利于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标准和条件,给予政策上倾斜,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院校,促使我们的国粹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例6

    中医与京剧、书法、武术并称“四大国粹”,中医药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作为基层中医医院可根据群众的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强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推动中医药的业务不断发展,巩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成果,掀起中医药事业发展热潮,以利提升中医药业务技术水平,开创中医药工作新的局面,同时造福社会。基层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工作的基础和动力,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底子簿、基础差、起步晚,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一些难点和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组织保障,政策引领,明确重点,统筹兼顾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医院须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挂帅,由专人具体负责,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评审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具体计划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针对继往进展慢、内容少、投入低、特色差、措施弱等情况,强调“三个重点”,做到“四个坚持”。“三个重点是”:培育医院核心、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四个坚持”是:一是坚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二是坚持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努力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现状、人员、资金、设备、程序、范围、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四是坚持紧紧围绕医院业务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水平的提高。

    2 多措并举,扩大宣传,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从实践来看,中医药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关系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理解与支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更应当从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高度,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层中医医院可以结合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下,扩大宣传,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以中医药政策、理论、技术、演变、特色、成果等为内容,院内采取图板、视频、讲座、带教、参观、自学、培训等形式,院外采取城乡义诊、电视专题、知识竞赛、对口支援、理论培训、技术推广、发送资料等形式,丰富内容,形式多样,长期宣教,力求实效。

    3 充分做好三项工作,努力夺取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基层中医医院更加光荣的、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让中医药事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烘托中医氛围,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需长期侧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普遍认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可以概括为“仁、和、精、诚”4个字,即: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可把这些理念融入到医院发展规划、院训、院歌、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员工手册》、医院管理及环境形象建设的方方面面,并以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业务建设。主要是招聘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创办中医特色学科,鼓励中医传承创新,设立中医发展基金,购置中医诊疗设备等,不断探索和完善诊疗行为、医患关系、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三是在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上注意突出中医药元素,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在院内显着位置布展华佗、李时珍、扁鹊、张仲景等中医药先辈的图像资料、中医名家名言警句、院训、院歌、中医药防病治病图板等,并向群众制发宣传图册资料;在新院建设上可与设计单位一起进行了整体筹划,在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以彰显中医药文化为主线。

    总之,中医药文化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内外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加强组织,统筹协调,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细化要求;同时,基层中医医院应在中医药的文化建设及业务发展上积极发挥龙头作用,扶持、带动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业务的发展,使中医中药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例7

中医与京剧、书法、武术并称“四大国粹”,中医药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作为基层中医医院可根据群众的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强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推动中医药的业务不断发展,巩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成果,掀起中医药事业发展热潮,以利提升中医药业务技术水平,开创中医药工作新的局面,同时造福社会。基层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工作的基础和动力,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底子簿、基础差、起步晚,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一些难点和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组织保障,政策引领,明确重点,统筹兼顾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医院须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挂帅,由专人具体负责,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评审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具体计划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针对继往进展慢、内容少、投入低、特色差、措施弱等情况,强调“三个重点”,做到“四个坚持”。“三个重点是”:培育医院核心、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四个坚持”是:一是坚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二是坚持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努力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现状、人员、资金、设备、程序、范围、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四是坚持紧紧围绕医院业务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水平的提高。

2 多措并举,扩大宣传,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从实践来看,中医药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关系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理解与支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更应当从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高度,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层中医医院可以结合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下,扩大宣传,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以中医药政策、理论、技术、演变、特色、成果等为内容,院内采取图板、视频、讲座、带教、参观、自学、培训等形式,院外采取城乡义诊、电视专题、知识竞赛、对口支援、理论培训、技术推广、发送资料等形式,丰富内容,形式多样,长期宣教,力求实效。

3 充分做好三项工作,努力夺取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基层中医医院更加光荣的、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让中医药事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烘托中医氛围,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需长期侧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普遍认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可以概括为“仁、和、精、诚”4个字,即: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可把这些理念融入到医院发展规划、院训、院歌、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员工手册》、医院管理及环境形象建设的方方面面,并以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业务建设。主要是招聘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创办中医特色学科,鼓励中医传承创新,设立中医发展基金,购置中医诊疗设备等,不断探索和完善诊疗行为、医患关系、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三是在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上注意突出中医药元素,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在院内显着位置布展华佗、李时珍、扁鹊、张仲景等中医药先辈的图像资料、中医名家名言警句、院训、院歌、中医药防病治病图板等,并向群众制发宣传图册资料;在新院建设上可与设计单位一起进行了整体筹划,在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以彰显中医药文化为主线。

总之,中医药文化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内外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加强组织,统筹协调,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细化要求;同时,基层中医医院应在中医药的文化建设及业务发展上积极发挥龙头作用,扶持、带动乡镇 卫生院、社区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业务的发展,使中医中药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例8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立校之本,决定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其树立品牌的基础。因此,积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结合办学实践,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1]其中,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体现在人际文化层面是“医为仁术”的道德观,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的是存世古籍、相关器物、诊疗实践等各种物化的形式和过程。[2]只有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才能充分认识、准确掌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实质,从而更好地培育突出、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所以,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根本。

2.立足办学目标,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

一要弘扬历史。即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及其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及其丰厚的文化蕴藏予以开发、宣传。二要传播理念。即梳理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及辨证施治等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并加以发扬广大。三要崇尚医德。即学习历代医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人格精神和中医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并将之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四要推广普及。即推广普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认可中医。只有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才能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点。

3.发挥学校优势,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

一方面要开展理论研究。即,开展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对象,以中医药学发展史、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探讨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研究。即,开展中医药诊治方法研究。既加强中医药四诊方法、辨证论治等独到的诊治方法的研究,探讨其临证特点和辨证施治规律等,又加强民间中医绝技和中草药的搜集、整理等,并进行提高和推广的应用研究。同时,还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研究。即,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自身研究,探索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系等。只有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探讨,才能将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所以,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探讨,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关键。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途径

1.建立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体系

环境形象体系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建立环境形象体系,要注意做到两点:

一要对校园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即在校园的整体布局上,依据学校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科研、医疗、生活等需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或单体建筑,并依据各建筑功能与风格的不同,加以命名和标识。从而以表征建筑折射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精神,彰显中医药文化精髓,突出中医药文化的底蕴,使校园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教科书。

二要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规划。即对校园的道路、广场、园林绿化等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的布置,丰富和拓展各空间的中医药文化功能。包括实施中医药文化“上墙”,比如在走廊悬挂名医画像名言,中医药名篇、名著简介,中医药主题字画等;“下地”,比如在道路镌刻或书写中医药名篇、格言等;“矗立”,比如在广场设立中医药励志石、历代名医雕塑等。从而寓教于景,使之成为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

2.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

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彰显中医药文化特征的重要渠道。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开展中医药校园文化活动。其中,一方面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成立学生推拿协会、针灸协会、刮痧协会等学生社团,举办“杏林之春医学节”、“药膳美食节”、“中药标本展”等艺术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开展中医药文化学术活动,包括开展名老中医学术讲座、“杏林讲坛”等学术活动,举办“中医药经典著作读书班”、“传统中医教学班”等教学活动。此外,还要组织开展太极拳、气功等中医药保健体育活动,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领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二要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其中,或者利用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师生走进农村、社区,进行中医专家健康咨询服务、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展中医健身方法演示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或者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开展医疗义诊、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发挥专业优势,建立并发挥学校附属医院专科专病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等等。

3.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

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基础。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要重点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着眼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二是加强理论培训。即,以提高师生的中医药文化修养为立足点,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组织学习文史书籍和中医药典籍等,引导师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提高其宣传中医药文化的本领。

三是建立宣讲队伍。即,以有效地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为出发点,组织成立以专家为主、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宣讲队伍,并通过举办中医药书画展、摄影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群众性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4.构建中医药文化建设组织和管理体系

构建中医药文化组织管理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有效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保证。构建组织和管理体系,要抓好如下几点:

一要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管理、组织与协调,实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推进科学化。

二要适当增加投入。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和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等,满足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需要。

三要做好统筹规划。将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使之成为学校长远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近期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

四要制定评价机制。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确保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全校教学、管理、服务业绩等评定工作之中。

三、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做到“两个坚持”。坚持统筹规划:使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实现计划、措施等相互协调,使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促进提高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工作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因地制宜: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中医药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二要做到“两个并重。[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既注重建筑风格、内部装饰等硬件建设,又注重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的更新,道德修养的提高等软件建设。专业与科普并重:既强化专业教育,教育师生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坚定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信念,又强化科普宣传,创新建设载体,充分利用校报、网站、校园广播等进行传递文化内涵。

三要做到“两个把握”。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正确理解中医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精髓实质和独特价值,注意建设的侧重点和具体方法,从而增强其凝聚力和创造力。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规律: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分解、合理设计,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系统中的各要素、各项目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整体模式。

参考文献: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例9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中医博物馆收藏有各种中草药标本,其中蕴含的中医文化能够不断教育人们,中医药博物馆不但收藏书籍,还有实物展示、药品展览,人们可以在实际观看中真实体会和学习药学理论知识,以最灵活的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一、我国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的情况

六十年代,我国的中医药博物馆渐渐发展起来,我国中医药文化也随之得以弘扬光大,我国中医药的文化也得以保留流传下来。在我国各个省市都设有中医药博物馆,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中医药博物馆规模逐渐增大,建设也日渐完善,在全国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也越来越大。有很多中医药企业借助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来宣传自己的品牌产品。现如今,由中医药企业投资建筑的博物馆几乎20所,并且博物馆的建设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到现在为止我国的中医药博物馆近100多所这对弘扬我国的中医药文化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

二、中医药博物馆在传播中医药文化中的作用

中医药博物馆集教育、研究、收藏职能于一身,是一个多功能的文化机构,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教育功能首屈一指,博物馆成为传播中医文化的重要渠道。在中医药博物馆中,医学典籍、中草药标本收藏众多,医学规律和发展脉络、医家的成就和贡献,通过展示物可以得以体现,有利于直接、简单的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了解、弘扬和学习。中医药博物馆在传播中医药文化上尤其独特优势。

(一)博物馆中有很多实物收藏,中医药的文化内涵通过实物展示的形式得以直观展示,其感染力和说服力很强[1]。丰富的图片、标本、模型和文物极其鲜活生动,晦涩难懂的医药知识通过实物观摩的方式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的深奥难测和广博精深被人们充分的认识到。

(二)通过中医药博物馆来传播中医药文化,具有教育形式直观、时间消耗短、文化容量大等优势,人们在博物馆中观展,犹如在极大的知识容器内自由翱翔,并且医学中的细节也能清晰掌握,比起枯燥的课堂讲解、晦涩的书本知识,在中医药博物馆中自由观看、吸收感兴趣的知识更能加深印象。

三、我国中医药博物馆布展遵守的原则

开设中医药博物馆的目的是使我国的中医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使人们得到一定的教育,对中医进行了解并能够收藏一些名贵药材。在博物馆设计时也应该重点突出这一功能,促进人文与科学、创新与传承的结合。

(一)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结合。中医药不但应该具备科学精神,而且还应该具备人文精神,因此,在博物馆的布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人文和科学的结合。中医药科学的内涵可以通过图片、文物以及标本的形式展现出来;中医药的人文情怀可以通过各种音乐或者场景的设计烘托出来,从而有利于人们对我国的中医药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学习,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的欲望。

(二)创新和传承的统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传承传统的文化,还应将创新的思想融入其中,使我国的中医药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在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结合创新的思想和经验使我国的中医药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体现出我国中医药的精髓。

(三)现代和传统的融合。在我国中医药博物馆中,不但要对传统实物进行展览,还应加入现代化因素对其核心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其展览的方式很多,如光影、声音、电子等互相结合,使标本的展览效果更加生动,这样人们在参观的同时还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医药的精髓,从而实现了教育的目的。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使通信网络系统不断完善,从而使中医药博物馆不断实现数字化建设。

四、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中医药文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传承中华文化上担当着主要作用,参观博物馆的一般都是青少年,但是中医药文化晦涩且精深,青年人一般不感兴趣,只有将中医文化渗透到生活细节中,才能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文化魅力,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具体方法如下:

(一)加强青少年对中医的认识

经络是中医药的基础,在组织青少年参观中医药博物馆时,讲解员可以把整理好的医药理论进行具体讲解,使得青少年对经络的发展和起源做到了解;扁鹊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了解中医药时不可避免,为了提高青少年兴趣,可以介绍扁鹊的历史故事,同时将恒动观展和辩证法传播给大家;中医与五行是分不开的,五色、五味和五脏与中医药息息相关,这些也是生活中的常识问题,在参观中医药博物馆时,青少年可以向讲解员提出各种问题并得到解答,以此提高他们对中医的兴趣和了解[2]。

(二)加强青少年对中药的认识

在青少年参观中医药博物馆的过程中,通过讲解神农尝百草的典故、药物产地、中药名称、可治疗疾病等激发人们对中药的兴趣,发起找寻中药等活动,加强人们对中药的认识;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食疗养生,药食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源的,能够通过中医药博物馆内的养生食疗大讲堂的分析、讲解,认识到中医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指导青少年及其家人学习药物养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就是其中组成部分之一,其影响力重大,中医的发展、医药文化的弘扬、传承和保护甚至是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可以从中得到实现。上述分析可见,中医药博物馆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不仅可以使人们在趣味中接受文化,还能引导人们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例10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