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医养结合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4-03-22 14:47:16

医养结合现状

医养结合现状例1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83

1引言

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加剧,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全市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 315 万,占总人口的 234%[1],这说明北京市已经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呈现失能化、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2013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为北京市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2]

传统的居家和机构养老模式中养和医分离,忽视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等医疗问题,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在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结合,兼顾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老年人养老提供高效、有品质的医疗和养老双重服务。[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主体为需要护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服务内容包括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两个方面,医疗服务更侧重医疗保健、预防、康复,而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上,需要强调的是,“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是简单的打针吃药,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要有一流的水平。(位于北京昌平的泰康养老社区能够很好地体现医养结合的理念,配建以康复、老年慢性病为特色的专科二级康复医院)。B老服务包括老年人日常的文化娱乐活动、精神心理治疗等。[3]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很好地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是向健康老龄化转变的关键之举。

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

21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基本形式

(1)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这里我们所说的养老机构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包括各类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护理院、护理站。太阳城银龄公寓是这一形式的典型代表,在公寓外独立设置医疗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可按照程序免费享受体检、理疗、健康咨询等服务。[4]

(2)养老机构内配套设置医疗机构。这一形式充分整合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现有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轮班到养老机构巡诊,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便捷、及时的救助。双井恭和苑老年照料中心内设医疗机构并在老年病和康复医疗方面有着比较早的历史和经验。

(3)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辟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可与医疗机构合作、签订协议。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康复医疗、理疗,大病恢复期的老人提前预约复查,满足老年人全方位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北京朝阳门街道东篱敬老院定期开展健康门诊,为院内老人提供基本健康服务。[5]

212资金筹措方式

北京市政府在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过程中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营利性机构,少部分来源于社会力量,比如社会福利。近几年,北京市政府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个人、企业参与到这一模式中。对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以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减免老年人医疗服务费用。[6]

213组织协调性

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涉及民政局、卫生计生部门、人设保障部门等多个组织,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还构建了会商协调机制和联合审批制度,充分做好对接工作,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顺利发展。[7]

214政策联动性

当前,北京市关于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政策相对完整,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6],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随后2014年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并提出了“日间照料中心”的概念。[6]

2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

221医养结合的政策效应甚微

首先,在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务院在国家层面上相继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但是在这些政策法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北京市政府没有颁布配套措施跟进和调整,法律衔接不够,出现断层,效果甚微。

其次,医养结合这一创新性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政策的有效配合,北京市医疗保险制度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大,需要长期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然而,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只能报销部分费用;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一直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国医疗保险没有这一方面专门的险种。

最后,对于民办非营利企业,在床位、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以及税费优惠上,北京市政府的补贴政策收效甚微,扶持力度不够,限制了北京市养老产业的发展。[6]

222医养结合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医养结合的供给主体并不是单一的,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个人,但是在供给主体的协调性和机构间的资源整合效果却存在问题。

第一,就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性来说,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各司其职,但是由于涉及主体较多,多元化的格局牵涉到多方利益,在职能上难免重叠交叉,在管理上也易断层和缺位,这给医疗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合作带来了很大困难。[7]

第二,医养结合资源的联动性弱,北京市一、二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功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政府虽加快更新和调整,但是仍然适应不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三级医院大多为独立和配套设置,虽然自身实力雄厚,在参与医养结合的积极性上还有待提高,就算参与其中,参与的医疗工作也十分受限。

第三,在床位供给、服务定价上的不合理。北京市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低,存在严重的缺口,同时,入住率也低,公立机构收费低,但是服务水平差,大多数老人不愿入住,民营机构收费高,一般家庭承受不起,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浪费让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留。

223信息供给面窄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他们对医养结合模式的认知度还不够,参加的意愿也不强烈。

另外,在对这一模式的宣传解读方面,不够准确,信息的更新和覆盖面不够,网络宣传的方式虽然波及面广但是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所以应该开辟更多的宣传方式,让更多人的老年人和家庭了解这一养老方式。

224制度和法律保障不到位

在关于医养结合的法律法规上,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有法律支持,但是北京市政府并没有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在医养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缺位现象。一方面,养老机构申请医保定点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存在难度。

225资金筹措存在困难,筹资机制还未建成

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性质,资金供给大部分来自政府和社会力量,养老机构内要设医疗服务机构,机构运营、人员调配、设施配备都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养老机构一直都是微利经营,这对于养老机构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综合实力强、功能较为全面的三级医院一般把盈利放在主要地位,养老机构盈利水平低,三级医院一般不会主动合作。

226人才供给体系不完善

在人才招聘和发展前景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基本不占优势,由于学医疗护理的时间成本较高,这些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或者是应聘人员更愿意选择普通医疗机构,因为这些机构能给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相反,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内,他们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以及发展前景都受限,这使得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4]

227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北京市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必须以健全的监督评估体系为支撑,医养结合监督评估体系包括机构和老人两个方面。在机构的监督评估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各部门各司其职,但同时职能又紊叉,在管理标准和养老服务标准上不统一,这样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标准不统一,可能会使同一个老人在不同的评估标准下进入了不同的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也受到阻碍;在关于老人的监督评估体系中,主要是以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资质条件为评估对象,要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服务内容。

3北京市医养结合B老模式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医疗和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311规范投资管理和机构运营,统一服务标准,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手段

民政部门应该引导相关机构配合研讨并制定统一的服务、运营、管理和评估标准,各机构和相关部门可总结归纳交叉重叠的职能,再根据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之后进行推广和实践,将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

312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

欧美很多国家进入老年化社会比较早,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标准化设计上已经有了充足的经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主体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推进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313对服从标准化工作的机构给予奖励

北京市医疗和养老机构大多以星级评定,可以在此基础上给予资金鼓励和支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32提高服务人员质量,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教育

321全方位地引进专业技能和心理基础教育培训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在传统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还强调精神慰藉和康复护理等,所以在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服务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设置一些心理培训机构并制定考核标准,让护理人员更好地引导老年人愉快生活,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22政策扶持应用型人才

我国康复医疗、护理类人才处于断层区,国家应该在这一层面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医学应用型人才,比如在职业学院或者本科教育中新开一些相关专业(如老年护理学,康复医疗学),为医疗和养老行业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23提升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

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国家应该在这一方面引入编制或者提高薪资待遇,鼓励更多的人来养老机构工作。

33为医养结合提供制度化规范和法制化保障

医养结合是一个比较新的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行和完善,关键在于:一要立法,二要制标。第一,完善激励机制,政府可采取财政补贴制度、报销制度、税费优惠政策,调动服务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立法,将医养结合的参保对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会让这一养老新模式发展的更加顺利;第三,建立管理体系,防止各部门“什么都管”和“什么都不管”的现象发生。

331完善监督和评估体系

严格准入机制、服务标准,各主管部门在统一评估标准的前提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和服务进行规范,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尤其关注失能老人的身体状况。同时建立监督和评价体系,优胜劣汰,让不达标的机构退出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职责和监督方式。

332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制度强有力的后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我国老年照护保险发展的迫切需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出台相关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的法规,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医养结合法律法规。

333建立长期护理制度

北京市政府应积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中增加护理险种,减轻老年人的费用负担,同时,扩大报销范围覆盖面,建立统一的报销标准。

34在筹资、运营、服务方面全方位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341拓宽筹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应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保基金作为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导社会资本,将资金与慈善事业相结合,丰富筹资方式,为医养结合提供财力支持。

342鼓励能够自理的老人加入服务群体中

关注一些特殊群体,让一些可以自理还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加入服务群体中,北京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中有城镇低保户和失业人员的数据,可以在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基础上,让他们上岗。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人员缺口,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343引入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京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学府资源,高校教育者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加入养老服务的组织中去,可以建立高校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学生组织志愿者社团,为老年人服务,同时给予相关奖励并颁发证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0]

344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微信平台和丰富的网络平台与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对接提供机构供应商,另外政府或者机构可以选择形象好的明星代言,扩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知名度;在思想意识上,可通过举办讲座和公益广告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养老模式。

345利用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北京市政府首先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对于社会兴建的养老机构政府应o予运营补贴、税费补贴,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医务室的,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应该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对于专业医护人员实施“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走“政府主导,社会捐赠,市场化运作”之路。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 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21(9):129-36

[3]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4]杨会英,彭嘉琳,李放北京市23家养老服务机构医务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5,8(1):36-39

[5]徐京北京市太阳城打造四种养老模式[N].中国老报,2008-09-18(003版).

[6]庄昱,张拓红,陈鹤国家和北京市医养结合政策现状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9):14-17

[7]王长青,毛鹏远,陈娜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医养结合资源的多重整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2(342):946-948

[8]成秋娴,冯泽永美国PACE及其对我国社区医养结合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5,36(932):78-88

医养结合现状例2

中图分类号:D5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苏州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3日

人到老年,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退化,容易诱发各种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其他一些突发症状,而养老机构中单独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的养老方式,使老人无法得到日常体检,在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不能得到紧急的救治,甚至出现一些老人为了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身体好转之后仍然居住在医院的现象,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医疗服务较高的可及性,因此在加速老龄化的过程中,医养分离的养老方式受到了挑战,而“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能在满足老人养老的同时,也能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是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程度高、速度快、未富先老、家庭结构小型化等特征的养老方式。

一、“医养结合”概念介绍

“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它通常由专业护理人员照护老人的健康生活起居,同时提供生活照料和临终关怀服务。此种模式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改变原有养老方式养老和医疗分离的状态,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二、苏州市实行“医养结合”相关政策及主要内容

苏州市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据测算,从2015年到2020年末,苏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65.7万增加到200万,平均每年增加7万,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将由24.8%增长到27.5%;如果按照由联合国划分的传统标准来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则这个国家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此看来,苏州市早已超出老龄化的范围,再加上户籍制度的改革,非户籍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养老问题将会相互叠加,苏州市养老形势异常严峻。

苏州市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的需要,苏州市政府于2015年9月颁布实施《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提升养老机构医疗能力,床位数在100张以内的养老机构,应就近与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随时提供诊疗服务,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可设立医务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床位数100~200张的养老服务机构,应结合自身需求,通过在院内设立医疗机构,配备必要的药品、医疗器械、康复器具等,聘请具有执业资格的医师、护士提供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床位数在200张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应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设立相应的医疗机构,为入住养老机构内患者提供老年保健、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及急诊救护等服务。鼓励具有一定资质的医疗机构开展延伸服务,可以通过举办、联合、托管、承包等形式直接运行管理养老机构。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建立绿色通道,推进综合性医院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站)、老年康复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除此之外,苏州市政府对医养结合机构实行相关政策扶持,《通知》规定:(一)对于医疗机构申请内设养老机构的,对于符合补贴标准的养老机构按照自有房屋和非自有房屋分别给予15,000元/张和7,500/张的一次性补贴;(二)实行税费优惠,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院享受养老机构税收减免政策并对养老和医疗机构的建设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三)强化用地保障,对非营利性的医养结合机构采取划拨的方式,对营利性的医养结合机构采取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

“医养结合”实现了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整合,打破了传统模式医养分离的局面。首先,提高老年人群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使老年人群对医疗和养老的需求能在同一机构得到满足;其次,缓解老年病人因老年病、慢性病等需要长期护理而长期住院的问题,提高医院床位的周转率,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有助于解决因家庭结构小型化而引起的家庭效用弱化的问题,养老院和医院的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的负担。

三、苏州市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发展困境

(一)医养结合机构较少,养老机构发展不充分。目前,苏州市能够达到内设医疗设备标准的养老机构较少。首先是因为养老机构规模较小、运营成本高、发展艰难;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眼下我国有32.5%的养老院处于亏损状态,仅有19.4%的稍有盈利;超过四成的养老院,需要花至少10年,才可能收回成本。这种投资大、周期长、运营成本高的发展状态对于民办养老机构来说显得更为艰难。虽然《苏州市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中规定,市政府给予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运营补贴,并且资助民办养老机构参加养老床位综合责任险。但因民办养老机构的投资一般都是一次性投资,其后日常的开支及其后续的完善需要通过平时的运营收益来支撑,而高投资、周期长、低回报率的发展状况,即便有政府的补贴,对于公益性较强的养老机构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养老机构难以发展壮大,达不到申请设置医疗服务的标准;其次,一些养老机构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够便利,不仅无法就近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而且在老人身体出现问题时,难以及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紧急医治,导致这些养老机构只接收能够自理的老人,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被拒之门外,从而造成一些养老机构空置率高,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缺乏整体规划,养老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从整体来看,苏州市内设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大多设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农村地区则少有,养老医疗资源地理位置分布不均。在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秉持着将老人送养老院是对老人不孝的思想,因此一般只有极少部分的老人住进敬老院或福利院,并且由于农村敬老院经费紧张、只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且服务质量较差,闲置床位较多。在城市,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较多,入住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养老机构数量多、规模大,各方面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申请设置医疗装备资格的养老机构较多;其次,大型医院往往位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人流量高的城市地区,一些护理院、康复机构为了在老人身体出现大病时,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往往建在大型医院附近或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导致护理院、康复机构等多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仍然以只提供日间照料的敬老院为主,尽管附近有卫生站,但是老人身体出现大病以及突发状况时,卫生站相关设备及医疗水平有限,难以第一时间送到大型医院得到紧急治疗,养老医疗资源在地理位置上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

(三)养老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欠缺。现如今,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不足是当下养老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苏州市也不例外。首先,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医护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更多注重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顾;其次,从业人员待遇水平不高、工作量大、缺乏社会认可,难以吸引人才,即便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医护人员,养老机构也难以留住,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因此,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缺乏成为了影响机构养老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解决措施

(一)鼓励养老机构的发展。大力扶持养老机构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没有达到设置医疗服务标准的养老机构的发展,以养老机构的发展来促进“医养结合”的发展。养老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营业收入和政府补贴,公办养老机构因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每年从政府财政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资助,维持日常运营;民办养老机构则是根据政府对其在服务规模、质量等综合考核,按绩兑现政策性补贴,但是民办养老机构在建立初期难以获得收益,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可以适当降低一些地价、水、电、气等的收费标准,对于低保失能类型的老人给予足够的补贴,降低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使更多的养老机构发展壮大,设置相应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对于新建的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两者应相互毗邻,使每座养老院附近都有相应的医疗机构,或者养老机构建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以解决更多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问题,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服务的双重需要。

(二)合理规划养老和医疗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养老和医疗资源,避免因养老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出现养老机构床位出现过于闲置或过于稀缺的现象。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被誉为“健康城”,以医疗花费占GDP4.5%发达国家最低值,建成了全球领先的医疗体系,这与其合理规划养老医疗资源是分不开的。新加坡在全岛依托6大公立综合医院,集结基层医疗(普通专科诊所和门诊中心)、急症医疗(综合及专科医院)、亚急症医疗(社区医院)、长期护理(养疗院、退休村)、安宁护理(临终关怀所)等形成6大区域健康城。每个健康城的一体化连续护理的各医养组织机构独立运营并互相合作,共同预防、诊断、治疗疾病,为社会提供福利。因此,苏州市应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根据现有状况,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三)注重对“医养结合”医护人员的培养。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养老服务中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并对医护人员进入养老机构的标准进行限定,以确保老年群体在机构中获得高质量的服务。因此,苏州市政府应注重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培养,积极支持引导大中专院校开设养老护理、康复、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通过选送培训、定向委培等形式,培养紧缺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和养老机构管理人才。设置合理的准入标准,并建立起对从业人员的培养、使用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福利待遇及其社会地位,增加社会认可度,吸引、留住人才。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苏州市养老机构中“医养结合”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符合开设“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较少、缺乏整体规划,养老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关系民生的重要战略性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增加投资,合理规划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建设,注重对医护人员的培养,为老年人群提供更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宏洛.论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对失能老人的救助功能――基于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的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85.2.

[2]苏州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

[3]王,曹勇,唐立岷,潘聪聪.青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5.29.2.73.

[4]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http:///.

[5]李春梅.健康城:医养结合的新加坡模式[J].中国勘察设计,2016.6.53.

医养结合现状例3

一、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22亿,占全部总人口的16.1%;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0.5%。我国的老龄化形势愈加紧迫,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也将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传统养老模式无法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则是将医疗资源融于养老服务中,能够同时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最终实现医疗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健康康复及临终关怀等整合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从而满足老年人的整体养老需求。其增强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因此,研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对于维护老年人权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医养结合的快速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学者对医养结合影响因素有了初步的探讨。贾云竹(2001)、戴卫东(2011)和袁畅等(2014)通过对养老机构老年人服务需求各维度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验证有退休工资的和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需求较高。杨宇轩(2012)和朱米霞等(2016)认为健康状况是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的影响因素。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患病机率升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潜在服务需求较高。(孟颖颖,2016)。

综上所述,以往文献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启示,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研究对象不够全面。多数文献的研究对象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而鲜有文献将正在工作并即将退休的群体纳入模型。实际上,当前正在工作并即将退休的群体,对医养结合可能存在未来的需求。第二,多数文献研究的是城镇人口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很少有研究农村人口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实际上,农村的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镇人口,对医养结合的需求更为显著。第三,从研究内容来看,以往文献主要是从需求角度,分析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态度,但忽视了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付意愿研究,鲜少有文献从支付意愿角度研究医养结合以及支付意愿对医养结合发展方向的影响。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的实地调查,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一般水平。安徽省是人口大省,不仅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为严重。其中芜湖是第一批部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合肥是第二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而安徽省其他城市暂时不是医养结合试点。因此,选择安徽省作为研究区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方法为随机抽取受访者进行问卷填写与访谈。调查对象为45-65岁仍在工作的群体和66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实地调查共发放340份问卷,最终收回问卷340份,经过数据清理,共得到有效问卷320份。

三、人们对医养结合的认识情况和态度调查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反映了一种适合当代的养老模式即“整合照料”的养老,它并非是指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简单叠加,而是医疗资源与养老的融合。根据调查发现,有9%的被调查对象了解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而91%的被调查对象只知道一点或甚至不知道,可见,人们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认知不足。当前人们对医养结合的认知情况阻碍了医养结合的发展。

四、定量分析

通过建立人们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来综合反映各影响因素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的影响程度。以户口(城镇=1,农村=2),月收入(1000元及以下=1,1001-2000元=2,2001-3000元=3,3001-5000元=4,5001-8000元=5,8000元以上=6),身体状况(很差=1,较差=2,一般=3,较好=4,很好=5)为自变量,医养结合支付意愿(1000-2000元=1,2001-3000元=2,3001-4000元=3,4001-5000元=4,5001-6000元=5,6001-7000元=6,7000元以上=7)为因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表1结果发现:可以认为户口、月收入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存在@著地影响。农村和城镇相比,农村群体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花费低。另一方面,月收入越高,医养结合支付意愿花费越高。相对于低收入老年人而言,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老年人的支付意愿更强烈。尚不能认为身体状况和医养结合支付意愿存在直接的关联,但仍呈现上升的趋势,即老年人健康状况越差,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付意愿就越大。

由于当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收费水平仍偏高,低收入老年人支付能力较弱,尚且无法负担,支付意愿明显受到较大程度地限制与约束,而中高收入的老年人的支付能力较强,支付意愿则更会明显得到提升 。作为医养结合的需方,老年人的购买力高低不但决定着医养结合市场的供需平衡,同时也影响着医养结合等健康产业的发展。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逐渐退化,患病概率的不断提高,必然伴随着就医服务需求的增长。因此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医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而言,而且可以为其提供及时的救治。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安徽省16地市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在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收入水平显著影响对医养结合的支付意愿,收入水平越高,则支付意愿越强。第二,城镇户口的居民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高,而农村户口居民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低。同时,基本养老保险能够增强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支付倾向;随着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提高,老年人的支付意愿也呈明显递增趋势。

为提高人们对医养结合的支付意愿,加快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差异化网络格局。研究发现不同老人的收入、健康状况等现实情况不仅差异性较大,而且老人的健康状况往往存在患病、治疗、康复护理等不同的阶段。第二,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一种费用补偿制度,不仅能够解决低收入老人的支付能力弱的问题,而且能够成为医养结合可持续性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在借鉴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情况,选择部分地区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鼓励已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社会经济基础的地区大胆探索,摸索经验。第三,加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政府应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这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减轻患病老年人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而且能够将老年人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付意愿,促进医养结合养老保障的发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参考文献:

[1]张晓杰.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政策选择[J].西北人口,2016,37(1):105-111

医养结合现状例4

【关键词】医护人员;健康知识;营养状况

目前,我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动物性食物和油脂类的摄入明显增加,而粮、薯、豆类的摄入明显减少,使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等与膳食结构密切相关的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为此,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以普及营养知识,使居民懂得如何更合理的安排膳食,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医院内的工作人员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对营养的需求较高。但是由于工作繁忙,对饮食不注意,容易引起营养失衡。同时因其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他们还担负着传播营养知识的责任,故正确的营养知识和合理选择食物的能力对其工作和生活都十分重要。为此,我们于2006年对本院45岁以下的在职员工进行了营养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已经健康状况检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为今后职工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选择广州市某大医院的45岁以下全体医护人员及后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医护人员1200人,后勤人员308人。

1.2.1 问卷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经预调查后修订而成,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和营养知识。其中营养知识50题,包括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相关知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相关知识”、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相关知识”、“各类人群合理营养要点”和“对健康食品的认识”五个方面,每个方面10题,每题1分,共50分。由营养专业教师出题,采取现场发放、不记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表的形式,以确保调查内容的真实和完整性。

1.2.2 营养状况调查使用体质量指数[1](BMI,body mass index)评价被调查者的现时营养状况,判断标准为BMI30.0为肥胖。

1.2.3 健康状况调查(1)调查方法:分析两组在职人员最近一次统一体检的结果,体检内容包括腰围、空腹血糖、血脂(三酰甘油、胆固醇)、心电图、腹部B超;(2)评价标准:①腰围情况参考亚太地区标准进行评价,男性〉90cm,女性〉80cm为异常;②空腹血糖、血脂(三酰甘油、胆固醇)参照实验室诊断标准[2];③心电图和腹部B超参考临床诊断学标准[3]。分析被调查对象的体检结果,包括比较两组人群的异常比例。

1.3 数据分析采用Visual FoxPro建立数据库并输入资料,利用SPSS 12.0进行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2 结 果

2.1 问卷调查情况共发放问卷1508份,收回有效问卷1472份(医护人员1183份,后勤人员289份),有效率为97.61%。营养知识调查结果分为3个等级:差(

表1医护人员和后勤人员问卷调查平均得分表

合理营养知识 医护人员(分) 后勤人员(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相关知识 8.6 7.3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相关知识 8.1 8.0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相关知识 8.3 4.8

各类人群合理营养要点 7.5 4.7

对健康食品的认识 7.0 8.2

合计 7.9 6.6

从上表可见,医护人员得分显著高于后勤人员(X2=34.57,P

2.2 营养状况后勤人员和医护人员营养不良率分别为3.3%和1.1%;超重、肥胖率分别占26.3%和15.3%。见表2。

表2后勤人员和医护人员体质量指数异常情况表

分组 营养不良(人) 超重和肥胖(人)

医护人员 13(1.1%) 184(15.3%)

后勤人员 10(3.3%) 81(26.3%)

经统计学分析,营养状况异常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7.268,P

2.3 健康状况两组间各项检查异常比例结果,见表3。

由上表可见,除心电图外,医护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各项体检结果异常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均数可判断,后勤人员的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医护人员。

2.4 营养知识与营养状况的相关分析被调查在职员工按营养知识水平进行分析发现,营养知识水平越高,健康状况越好,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8.30,P

表4不同健康状况在职员工营养知识调查得分构成表

调查得分

健康状况 一般 良好 优秀 合计

BMI正常 8.3% 35.7% 56.0% 100.0%

BMI不正常 24.3% 42.9% 32.9% 100.0%

总计 11.8% 37.3% 50.9% 100.0%

3 讨 论

国家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有研究证明,人的身体素质与社会发展、国家经济、生产力水平有极其密切的关系[4]。同时,科学的健康观念和正确的营养知识对提高身体素质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营养知识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总体上,医院45岁以下在职员工对基本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平均得分达到良好。然而,尽管部分后勤人员原所学专业亦为医学,但由于工作内容不同,对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仍不如医护人员。尤其在“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相关知识”和“各类人群合理营养要点”两项中,平均得分为达到及格分数。可见,许多后勤人员的营养知识缺乏,健康观念薄弱,急需在院内进行相关宣传。

综观本次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45岁以下后勤人员的健康状况明显不如同年龄组的医护人员。除心电图检查以外,后勤人员的其余各检查异常率都较医护人员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是由于本组调查的年龄较轻,未在心电图方面有明显的改变,故差异不显著。

我们知道,医护人员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较大。许多医护人员不规律进餐、睡眠,部分还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故医护人员较易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胆囊炎、胃炎、消化系统溃疡等与生活方式关系较密切的慢性病。而医院的后勤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小,生活较规律,一般我们认为,其健康状况应较医护人员好。但事实上,45岁以下的后勤人员BMI异常的比例达到39.6%,其中以超重或肥胖的比例较大,达到26.3%,也就是超过1/4的人体质量超标。而腰围异常的比例也达到了21.2%。相比,同年龄段的医护人员BMI异常比例16.4%,腰围异常比例11.2%,明显低于后勤人员。这可能与后勤人员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缺乏体力活动有关。另外,他们脑力劳动紧张,都可能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功能和食物代谢功能。部分后勤人员社会交往活动较多,饮食无控制,食物结构中脂肪比例高,加上吸烟和饮酒的不良嗜好等因素,均可造成肥胖。

体质量异常的结果我们在实验室和腹部B超的检查结果中可以得到明确的表现。45岁以下后勤人员的空腹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异常比例均明显高于医护人员组,B超发现脂肪肝的比例达到8.1%。膳食高能量、高脂肪,过量饮酒和少体力活动均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结合营养知识调查得分和营养、健康状况检查结果来看,对营养知识掌握越好,营养和健康状况就会相对较好。可以认为,营养知识对维持良好的身体素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正确的营养知识为基础,人们就会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平衡膳食结构和合理生活方式的调整,因而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也相对较好。所以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非常重要,将有助于预防各种与膳食模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发生,或减缓该类疾病的发展。

由本调查得出,职工的健康状况应引起预防保健工作人员的重视。医护人员和后勤人员也应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多了解营养知识,珍惜身体,优化生活方式,对疾病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点做好一级预防工作,特别是以人群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为主。加强对缺乏知识的职工实施健康教育,使患病职工了解自己的疾病,消除其顾虑和恐惧心理,让患病职工知道如何预防和减轻疾病,并针对不同患病职工进行个体化教育,努力改变不良行为,如吸烟、饮酒、缺乏锻炼、生活不规律等,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发生。

(2)做好预防宣教工作 做好疾病的预防、治疗讲解工作,使广大职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3)做好职工查体及反馈工作 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科室及个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治疗意见。

(4)做好职工的膳食指导工作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西化,其对大众健康的危害将越来越明显[5]。营养科应合理安排职工的膳食。例如,有研究表明,丰富的蔬菜水果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功能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减少或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6,7]。

(5)做好体育疗法的指导工作 体育疗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和康复治疗的常规。应该推广体育锻炼,建议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步行上班等。

医院是人民健康不可或缺的守护神。医护人员和后勤人员都是医院的中坚力量,而且医务人员更是肩负着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任务。我们必须重视医院在职员工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宣传,通过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饮食调理、体育疗法、心理治疗等,并配合有效的药物治疗,改善职工的身体素质,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炳卿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77.

[2] 壬鸿利主编.实验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1,9.

[3] 欧阳钦主编.临床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

[4] 程义勇.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及相关的健康问题.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1:6-8.

医养结合现状例5

绝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在患病和治疗期间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化疗、放疗及心理、精神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患者食欲不佳甚至饮食摄入障碍,从而导致体重不断减轻,再加上患者活动量较小,致使食欲不振,如此恶性循环降低了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得病情不断恶化。相关研究证实,应用中西医结合饮食护理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营养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化疗和放疗方法进行治疗,且均表现出面色不自然红色、呕吐、烦躁、厌食等临床表现。其中男患者61例,女患者47例,患者年龄在37~72岁,平均年龄(56.4±3.2)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病程(3.4±0.6)年。其中大肠癌14例,直肠癌15例,肺癌71例,乳腺癌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之中54例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予以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54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日常环境护理,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指导,嘱患者合理饮食,遵医嘱用药等。

研究组54例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饮食护理,具体护理要点如下:①实施化疗治疗后的中西医饮食护理: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治疗期间会出现以下现象,如乏力出汗、血小板、白细胞低下、恶心呕吐等,鉴于其,必须对患者日常饮食进行调整,要求以开胃健脾的食谱为主,增加可提高患者食欲的菜系,可适当增加红枣、桂圆、甲鱼、瘦肉等食物,以增强患者营养;②实施放疗治疗后的中西医饮食护理:放疗治疗期间,恶性肿瘤患者会表现出以下情况,如咽喉肿痛、舌头发红、口渴、阴虚火旺等,选择饮食时应以人参、羊肉、西瓜等驱寒生津、清淡降火的食物为主;③心理干预: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畅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医护人员应该增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帮助其改变不良心理状态,通过向其介绍本院治疗效果良好的病例帮助树立和战胜病魔的决心;嘱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使其切实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此外,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饮食,并适当增加营养物质,以增强其治疗期间的舒适感;④合理饮食搭配:中医需要忌口,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发病之后都会表现出饮食不均衡的情况,营养师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热量与蛋白质均衡的个性化饮食方案;在患者进食期间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告诉患者家属尽量与患者一同进餐。按照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及不同饮食喜好调节食物,以提高其食欲。

1.3观察指标 分析导致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不佳的原因,对其护理之后体重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进行统计处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处理,体重控制情况应用(%)表示,并使用χ2检验组间比较,若结果显示P

2 结果

2.1对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化疗治疗期间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营养摄入不足、体重下降或热量减少的情况。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肿瘤疾病发生、发展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精神状况及饮食状况不佳等。

2.2对两组患者护理后体重情况进行比较 两组患者体重上升比例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体重下降比例及维持正常体重比例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恶性肿瘤本身就会导致患者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物质流失,疾病变化期间会进一步影响患者食欲,甚至摄食存在一定的难度,致使营养状况不佳。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会引起患者食管、胃部等部位出现炎症,恶心呕吐症状比较强烈,尤其是化疗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会导致患者消化道黏膜发生溃疡,从而出现厌食、呕吐或者便秘等不良症状。此外,很多恶性肿瘤患者得知病情之后,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负面因素,会使其食欲不振,再加上部分患者不了解疾病属性,混乱饮食,也会导致营养情况受到影响。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之下,恶性肿瘤患者体重不断下降,营养状况不佳[2-3]。而营养良好对提高患者化疗、放疗治疗配合度、保持充沛精神体力、促使快速康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4]。

中西医结合饮食护理是临床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针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的全新护理方案,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饮食不佳、营养状况较差等问题,实施针对性、个性化饮食方案,充分补充了患者患病和治疗期间需要的营养需求,且中医、西医相互补充,中医饮食护理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西医饮食护理则会大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心理与生理护理方面的良好配合,提高了患者依从性,也增强了医护人员之间的良好配合[5-6]。

由本组实验结果可知,两组患者体重增加比例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研究组患者体重下降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维持正常体重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

参考文献:

[1]韩丽,曹丽丽,李芳,等.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分析及中西医结合饮食护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20(3):52-53.

[2]黄永平.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消化系统反应的饮食护理[J].医学信息,2015,08(27):145.

[3]王海燕,刘琦.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的饮食护理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33):7045.

医养结合现状例6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274-01

引言

对山羊养殖而言,急性肠胃炎是十分常见的问题之一,属于山羊的多发病,通常情况下,会导致山羊的体质下降和体弱多病等情况,严重的还会造成其产量的下降或者死亡等,使山羊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受到了巨大的损害。造成山羊出现急性肠胃炎的原因主要是饲养不当,例如经常给山羊饲喂冰冻的饲料或者发霉的饲料等都会引发山羊的急性肠胃炎,而且还会伴随着一定的传染病,例如寄生虫病和大肠杆菌病等,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关注,分析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其的治疗效果,为做好其防治工作做铺垫。

1 临床症状

当山羊患上急性肠胃炎时,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早期症状,然后便会转变成急性胃肠炎,伴随一些腹痛症状和食欲减退的症状等,严重时山羊出现水泻脱水的症状与稀粪恶臭的症状等,这些都将使山羊的精神萎靡,体型也迅速地消瘦,如果对其的治疗不当,山羊将会全身衰竭致死。所以,一旦确诊山羊患有急性肠炎,我们必须立即加强对其的治疗与观察,做好其病情的控制工作。

2 诊断

当山羊患上急性肠胃炎时,它们会出现消化不良这一早期症状,然后便会迅速地转变成肠炎症状,当山羊出现口腔发臭的症状、体型消瘦的症状以及食欲减退的症状的时候时,我们便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结合其粪便的组织片对其病情进行M一步的诊断,还要区分急性肠胃炎与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区别。一般在夏即和秋季的时候,即7-9月份左右,急性细菌性痢疾这一类疾病较为多见,通常情况下,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病前的一周时间内,山羊曾经接触过患有痢疾的其它山羊或者曾经饮食不洁等。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时,会导致山羊出现腹泻的情况,会连续拉两天以上的大便而且每天三次以上,粪便没有脓血,左下腹位置的压痛比较明显。对以上的粪便进行连续两次镜检,每个高倍镜视野中的白细胞数量为5个以上,通过粪便来培养其生长或者荧光抗体,进而达到其抗原阳性检测的目的。

3 治疗方法

3.1 中医治疗

通过中医对其进行治疗,要选择温养脾胃疗效的汤剂,对其进行止痛与散寒。在不同的发病时期,要选择不同的汤剂来对其进行治疗,在发病的早期,应该选用黄岑3 g、白头翁12 g、山枝3 g、黄连2 g、玉金8 g、茯苓5 g和山楂5 g这一药方,用500 m L水来煎煮灌服,连续灌服2~3 d,1次/d,当其症状缓解时,再选用粳米100 g、赤石脂35 g和干姜20 g这一药方,用500 m L水来煎煮灌服,连续灌服2~4 d,1次/d。最后,选择石榴皮散这一中成药进行治疗,在饲料中投入药剂喂食,以达到活血的功效,连续拌食2~4 d,2次/d。

3.2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是结合以上中医治疗进行的,这样可以促进病羊症状的有效改善。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维生素C、盐酸左氧氟沙星和磺胺脒等,要严格地遵循说明书的指示控制好这些药物的使用方法与具体剂量。当病羊的脱水情况比较严重时,要对其进行输液,促进脱水症状的缓解,药液的组成是:葡萄糖溶液(5%)200m L~300 m L+樟脑磺酸钠(10%)5 m L,并且对其进行静脉输注,2次/d,脱水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以后,停止对其的输液。

4 效果评价

为了对以上提到的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的及其疗效果进行评价,本次试验主要随机地抽选了在某一养殖基地养殖的、急性肠炎病的山羊,总共26只,根据所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地分为实验组(13只)与对照组(13只),对照组病羊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即上文所述的治疗方法,试验组病羊则是在进行西医治疗时配合中医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2周以后,对两组病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随访,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以后,两组病羊的腹泻症状、腹痛症状以及脱水症状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然而,对照组的病羊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舌面苔黄的症状和食欲不振的症状,其粪便中有少量的血液,死亡的病羊有3例,对其进行剖检,我们发现,其肠系膜的淋巴结出现大量充血的症状,胃肠道存在的出血斑较为明显。实验组病羊的腹泻症状、腹痛症状以及脱水症状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在此基础上,其喂食量增加了许多,并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微循环障碍症状或者肝肾功能异常的症状。由此可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山羊的急性肠炎进行治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它不仅可以促进山羊各种发病症状的有效改善,还能提高山羊的食欲以及消除炎症等,最终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标。

结束语

从山羊发生急性肠炎原因这一角度来看,对其的饲养不恰当或者是对其的管理不恰当时都将会导致山羊患上急性肠炎这一疾病。因此,在对山羊进行养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对其的饲养工作与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做好勤观察与早发现这两个方面,对于已经患病的羊只,我们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疗,避免其病情的恶化,使山羊的健康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最终实现对山羊养殖户经济效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晓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山羊急性肠炎[J].中国动物保健,2016,18(3):51-52.

医养结合现状例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由此而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推及医学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以实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和对策的调研———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并作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养含义

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容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达到医务职业所要求的四个内容,包括珍视生命、具有责任感、正确观念;尊重患者;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时表现出该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和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课题小组综合有关文献[4-6],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了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学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实证资料,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有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效度信度的测试之后,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有关实证调研。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是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在校医学生与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30份,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0.3%。另外,对20个见习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录音并整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获得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

2.1职业素养发展自我认知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倍受重视。个体对职业素养的自我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据此,课题组分析问卷数据后得出,我院85.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高;同时,89.0%的学生高度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团队意识;另外,89.9%的学生表示理解学院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用意,并表示相关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均有助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由图1数据分析可见,除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医学生的其余各职业素养要点自我认知程度还有待发展提升。

2.2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医学生普遍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7]。这点从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从主观上看,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5%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掌握得较好;69%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扎实,71%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擅长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从客观教学效果上看,我院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确实比较扎实,汕头大学医学院2001~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考试的平均分为75~77分,成绩较优秀[8]。综上,课题组认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较好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对医生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医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对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医学类专业在各所大学招生专业中分数普遍较高,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为其在医学专业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提供一定保障。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在教学医院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受访者表示,学院实践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

2.3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

虽然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部分职业素养较低的医生影响着整个医疗系统的信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行业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医学生仍然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课题组在针对我院医学生从医原因与医德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发现(图2),不仅73%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是基于个人想法,而且92%的学生坚信未来能当好一名医生并以此为荣,更加可贵的是,95%的学生坚信医者仁心,并以此要求自己。同时,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仅7%的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并关心患者。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达89%,仅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团队合作意识。从利他主义而言,问卷显示,95%的学生表示乐于帮助周围的人,然而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会十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1%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76%的学生对社会流行病敏感,有防范意识并提醒周围之人。综上可见,医学生在医德医风方面有着积极的思想,崇尚良好的医疗职业风气。

2.4尚待发展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学生在“尊重他人”、“利他主义”这两项自我认知方面较为注重,而八年制医学生的两组数据则提示其并未很好地做到“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9]。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亦得出仅有20.0%的医生认为实习生遇到问题能及时向医生请教或查阅资料学习[10],以上都体现出目前多数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尚待发展提高。相比之下,我院在这方面的培养比较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的调查对象表示遇到学习难题时喜欢锲而不舍地探究,直至解决。此应得益于我院十多年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深入地开展PBL[11]教学等教学改革。尽管如此,调查中仍有17%的学生未做到这一点,这表明我院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改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对策

3.1完善实践课程,强调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动力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自我认知程度有利于医学生产生源动力并由此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而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并加强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需使学生充分理解何为职业素养。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养。二需注意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各个方面同等重要。鉴于医学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其他方面也一样重要,因此,应倡导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尽可能地展现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强调相关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医学院校亦可适当增加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如我院构建并实施的《医者之心》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医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各方面并取得全面发展[12]。三需严格把关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知识和关于临床的想法多源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临床医生把人文关怀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带教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比单纯的课堂传授,效果更为显著。故医学院校应当定期考核带教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3.2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医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自我升华。从问卷与访谈结果可得,我院大部分学生从医决心坚定,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和关心病人。因此,课题组认为可向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学习,通过开展伦理讨论等课程以提升我院学生的医德水平[13],促进其主动思考。另外,结合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未重视团队合作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建议三点:一是教师应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鼓励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学生应以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与考核,并规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利用高校交流,技能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4]。

医养结合现状例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由此而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推及医学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以实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和对策的调研———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并作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养含义

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容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达到医务职业所要求的四个内容,包括珍视生命、具有责任感、正确观念;尊重患者;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时表现出该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和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课题小组综合有关文献[4-6],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了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学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实证资料,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有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效度信度的测试之后,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有关实证调研。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是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在校医学生与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30份,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0.3%。另外,对20个见习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录音并整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获得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

2.1职业素养发展自我认知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倍受重视。个体对职业素养的自我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据此,课题组分析问卷数据后得出,我院85.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高;同时,89.0%的学生高度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团队意识;另外,89.9%的学生表示理解学院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用意,并表示相关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均有助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由图1数据分析可见,除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医学生的其余各职业素养要点自我认知程度还有待发展提升。

2.2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医学生普遍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7]。这点从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从主观上看,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5%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掌握得较好;69%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扎实,71%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擅长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从客观教学效果上看,我院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确实比较扎实,汕头大学医学院2001~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考试的平均分为75~77分,成绩较优秀[8]。综上,课题组认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较好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对医生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医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对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医学类专业在各所大学招生专业中分数普遍较高,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为其在医学专业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提供一定保障。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在教学医院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受访者表示,学院实践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

2.3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

虽然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部分职业素养较低的医生影响着整个医疗系统的信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行业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医学生仍然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课题组在针对我院医学生从医原因与医德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发现(图2),不仅73%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是基于个人想法,而且92%的学生坚信未来能当好一名医生并以此为荣,更加可贵的是,95%的学生坚信医者仁心,并以此要求自己。同时,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仅7%的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并关心患者。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达89%,仅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团队合作意识。从利他主义而言,问卷显示,95%的学生表示乐于帮助周围的人,然而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会十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1%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76%的学生对社会流行病敏感,有防范意识并提醒周围之人。综上可见,医学生在医德医风方面有着积极的思想,崇尚良好的医疗职业风气。

2.4尚待发展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学生在“尊重他人”、“利他主义”这两项自我认知方面较为注重,而八年制医学生的两组数据则提示其并未很好地做到“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9]。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亦得出仅有20.0%的医生认为实习生遇到问题能及时向医生请教或查阅资料学习[10],以上都体现出目前多数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尚待发展提高。相比之下,我院在这方面的培养比较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的调查对象表示遇到学习难题时喜欢锲而不舍地探究,直至解决。此应得益于我院十多年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深入地开展PBL[11]教学等教学改革。尽管如此,调查中仍有17%的学生未做到这一点,这表明我院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改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对策

3.1完善实践课程,强调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动力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自我认知程度有利于医学生产生源动力并由此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而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并加强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需使学生充分理解何为职业素养。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养。二需注意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各个方面同等重要。鉴于医学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其他方面也一样重要,因此,应倡导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尽可能地展现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强调相关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医学院校亦可适当增加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如我院构建并实施的《医者之心》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医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各方面并取得全面发展[12]。三需严格把关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知识和关于临床的想法多源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临床医生把人文关怀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带教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比单纯的课堂传授,效果更为显著。故医学院校应当定期考核带教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3.2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医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自我升华。从问卷与访谈结果可得,我院大部分学生从医决心坚定,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和关心病人。因此,课题组认为可向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学习,通过开展伦理讨论等课程以提升我院学生的医德水平[13],促进其主动思考。另外,结合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未重视团队合作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建议三点:一是教师应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鼓励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学生应以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与考核,并规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利用高校交流,技能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4]。

医养结合现状例9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对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所涉及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部分就提出: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方面要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结合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三个目标: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即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为适应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寄生虫学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创新。

教材建设

在过去以寄生虫的“虫学”为重点的基础上,增加“病学”的内容,因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在各论内容的编排上分为:形态和生活史、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流行与预防六个部分。以“蛔虫”为例,临床表现内容包括:幼虫所致症状:有肝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成虫所致症状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过敏反应症状;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和蛔虫性腹膜炎。诊断内容包括:病状体征检查、血象检查、病原学检查、物理学检查和主要鉴别诊断五个方面。治疗内容包括:病原治疗、集体驱虫和并发症治疗。这些内容的增加,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学生,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医学参考。在线虫、吸虫、绦虫、原虫和医学昆虫各章节后,均附上2-3个病例,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在学习相关内容后,结合病例,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适应这样一种教材模式的教学,需要授课老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识,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教学内容的探索

以寄生虫生活史为主导,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在寄生虫病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病人的主诉,首先要明确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和途径;在病史询问过程中,了解寄生虫在体内移行途径,及对机体组织所产生的损伤和引发的临床症状;寄生虫在机体内寄生的阶段和寄生部位与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了解寄生虫的排离阶段、排离方式和排离途径,做出相应的病原学检查,以明确寄生虫病的诊断;熟悉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条件、地域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对防治寄生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人体寄生虫的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密切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密切结合,以适应“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师,或适应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都奠定扎实的寄生虫病基础。

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也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寄生虫学教学上,都采用小班教学和小班讨论的方式,在小班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采用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讨论,例如在讲解各论的第一个内容“蛔虫”前,我们提出一个临床病例:一个患有顽固性中耳炎的2岁儿童,长期药物治疗不愈,最后造成鼓膜穿孔,并且医生从患儿的中耳道内取出一条6.8cm的虫体,经鉴定为一条雄性蛔虫。这样病例的一提出就给学生一个疑惑,这种疑惑的解释,就是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蛔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联系起来,很快就获得答案,通过对蛔虫成虫基本形态特征的了解,自然就掌握了蛔虫成虫的识别要点。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带着一种解惑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寄生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寄生过程,以及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在临床医学中的实际意义。

医养结合现状例10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对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所涉及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部分就提出: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方面要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结合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三个目标: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即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为适应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寄生虫学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创新。

    教材建设

    在过去以寄生虫的“虫学”为重点的基础上,增加“病学”的内容,因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在各论内容的编排上分为:形态和生活史、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流行与预防六个部分。以“蛔虫”为例,临床表现内容包括:幼虫所致症状:有肝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成虫所致症状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过敏反应症状;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和蛔虫性腹膜炎。诊断内容包括:病状体征检查、血象检查、病原学检查、物理学检查和主要鉴别诊断五个方面。治疗内容包括:病原治疗、集体驱虫和并发症治疗。这些内容的增加,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学生,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医学参考。在线虫、吸虫、绦虫、原虫和医学昆虫各章节后,均附上2-3个病例,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在学习相关内容后,结合病例,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适应这样一种教材模式的教学,需要授课老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识,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以寄生虫生活史为主导,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在寄生虫病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病人的主诉,首先要明确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和途径;在病史询问过程中,了解寄生虫在体内移行途径,及对机体组织所产生的损伤和引发的临床症状;寄生虫在机体内寄生的阶段和寄生部位与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了解寄生虫的排离阶段、排离方式和排离途径,做出相应的病原学检查,以明确寄生虫病的诊断;熟悉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条件、地域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对防治寄生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人体寄生虫的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密切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密切结合,以适应“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师,或适应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都奠定扎实的寄生虫病基础。

    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