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环境污染治理情况模板(10篇)

时间:2024-03-01 15:51:16

环境污染治理情况

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例1

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 A

人们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水、空气是无穷尽的,所以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半径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间约3公里的范围内,人竟肆意地从三方面来弄污这有限的生活环境。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与晋、鲁、豫三省接壤,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为雄厚,是河北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市内主要河流有卫河、漳河、卫运河、滏阳河、河、留垒河、老漳河、老沙河和马颊河。其中除马颊河外均属海河流域南系,近年来由于天然径流减少以及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机 :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一、邯郸市生态环境现状

1.1河道退化、断流,河流源头干涸

自80年代以来,邯郸市内河流流量不断减少,尤其是平原河道几乎全部干涸。根据统计1980~1997年间卫河龙王庙平均断流280天,河临关平均断流339天,滏阳河东武仕和艾辛庄分别平均断流305天和340天。横穿邯郸市区的滏阳河源头也出现了干涸现象,1992年干涸120天,1993年干涸240天,1994年干涸150天,1995年全年干涸。

1.2土地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严重

民有渠灌区和滏阳河灌区是邯郸市主要的灌区,也是邯郸市重要的粮食产区,但是由于土地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等原因,灌溉面积大幅度减少。民有渠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240万亩,现在大约为65万亩,减少了73%;滏阳河灌区设计面积为64.5万亩,现在面积缩小到30万亩,减少了53%。另外邯郸市的其他灌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和沼泽化问题。

1.3地下水位下降

地表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地下水成为邯郸市主要水源。邯郸市从70年代开始开采地下水,目前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埋深达到19.72米,平均每年增加0.57米,深层地下水埋深达到31.37米,平均每年增加1.10米。

1.4地面沉降、岩溶塌陷

深层地下水大量开采,导致邯郸市的许多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和岩溶塌陷现象。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95年,曲周沉降区沉降面积大于300毫米的有1328 平方米,沉降面积大于500毫米的有122平方公里 ,中心沉降量已经达到678.8毫米。黑龙洞泉是邯郸市主要的岩溶,它位于武安市、磁县一带,泉域面积268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3.39亿立方米,该泉水开发利用始于1965年,排泄是以泉水流出排泄,大规模开采是在80年代,1982年以后,基本上是人工开采。1987年首次出现断流。

1.5水体污染严重,地方病蔓延

邯郸市水污染现象严重,基本上是有水皆污。以横贯市区的滏阳河为例,根据2000年上半年的水质监测评价,滏阳河南留旺断面综合污染指数20.24,环境质量指数1.84,水质为超五类;东武仕水库断面综合污染指数5.98,环境质量指数0.66,水质为四类;张庄桥断面综合污染指数59.63,环境质量指数5.42,水质为超五类;苏里断面的综合污染指数为85.24,环境质量指数8.52,水质为超五类。由于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邯郸市的地方病发病率很高,氟中毒和甲状腺肿等疾病,给人民带来极大灾害。

二、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1.环保意识淡薄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是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思想根源。长期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环保知识的缺乏,造成广大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认为环境污染与己无关。只顾眼前效益,不顾长远利益,更不考虑生态环境,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重而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恶化。

2.2.农村环境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

在农村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工业化向农村转移的过程中,一些乡镇政府一味讲发展,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企业布局分散、生产和排污混乱无序,即使采取了治理措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化工、电镀等污染企业分散在乡镇、村庄、居民集中区,尽管近年来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三废”污染有所减缓,但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治理,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加之农村生活废水无序排放,各种垃圾随意丢弃等都形成较大的环境安全隐患。

2.3.农村环保法律缺失

目前,国家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没有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或规章,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分散在其他多部法律文件之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原则性规定,概括性强,实践中难以操作。如针对有关畜禽养殖污染和面源污染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现行法律中的一些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环境污染的防治建议

每一个环境污染的实例,可以说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一声警钟。为了保护邯郸生态环境,为了维护我们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建设,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如果不保护环境,人类将面临着灭亡。

为了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改善环境,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和其他生物拥有一个环保、健康、美丽的绿色家通过广泛和深入地分析讨论,对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3.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应结合城镇规划,全面考虑工业的合理布局。工业区一般应配置在城市的边缘或郊区,位置应当在当地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使得废气吹响居住区的次数最少。居住区不得修建有害工业企业。

3.2.大力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这有助于改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有于绿化荒山,减少大气污染和土地沙漠化。

3.3.对我市的垃圾污染问题,应多修建和增设垃圾处理厂和垃圾回收站;对随处丢弃垃圾的地区,实行定点清除,同时实行乱丢垃圾罚款制度,加强城市环境治安建设。

3.4.禁止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有噪声污染及振动危害的工商企业、机械或手工加工点。已经建成的,其噪声排放应符合国家标准。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应限期治理。

3.5.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使环保工作得到法律的保障,能够合法、有序地进行。

3.6.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有助于环境污染能够得到科学、有序地治理。同时还能使部分污染物变废为宝,得到有效地循环利用。

3.7.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有助于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减少许多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浪费问题。

3.8.禁止乱排放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农业杀虫剂与化肥等污染环境的污染物。

3.9.开发新能源。减少因使用具有污染的能源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与危害。

3.10.加强绿化。植物除美化环境外,还具有调节气候、阻挡、滤除和吸附灰尘,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等功能。

3.11. 加强对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如饭馆、公共浴室等的烟囱、废品堆放处、垃圾箱等均可散发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并影响室内空气,卫生部门应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强管理。

3.12.广泛的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提高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13.树立科学发展观,明确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构造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战略和体系。

3.14.大力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工作,及时并如实地反映和记录情况,并针对各种情况做出应变措施.

关注与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相协调、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自然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灿发.环境法学教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苏杨.中国农村环境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6.01.14

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例2

1引言

人们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忽略了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其环境的破坏能力远远超出了环境的自愈能力,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焦点问题,更是全球范围内共同关心的话题。而雾霾天气、水环境污染、酸雨、全球变暖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环境监测是分析环境污染情况最直接的手段,通过开展调查,合理布点采集,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分析,然后根据所得实验数据总结环境的相关信息。在备受关注的环境保护环境下,通过环境监测获得环境的综合信息,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态自然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环境监测的内容及目的

环境监测是间断或连续的测定环境中的有危害物质的含量,分析其含量的变化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过程,以此来确定环境的质量水平[1]。环境监测工作是科学发展观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为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前期监测准备。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背景调查、现场采样、优化布点以及数据收集。通过分析数据了解污染物分布情况、污染物含量以及污染物的扩散方式,进一步优化布点,实时监测。根据监测目的的不同,环境监测分为三种:①监视性监测。监视性监测主要是监测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通常情况下,这种监测是通过长期、定点的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有时也采取在线设备仪器与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譬如在污染物监测采样布点处安装在线设备仪,通过在线设备可以实时监控化学需氧量、氨氮与总磷的排放量。通过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结合在线设备监测数据,得出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与以往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到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了解污染治理的效果从而优化治理方案。②特定目的的监测。这种监测主要用于污染严重或者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譬如,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时,需要立即采取环境监测,了解污染事故中的污染因子。这时便需要迅速采集样品开展分析研究,确定污染物的浓度、扩散方式、扩散速度以及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时了解污染情况,为确定救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③研究性监测主要是用于科研工作,研究对象比较具体,主要关注监测数据、结果等。研究性监测都需要标准化,具有统一性。

3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

3.1环境监测为环境治理提供前期准备

环境治理方案是根据环境质量状况制定的,环境质量状况比较好的区域治理的力度就相对小一些。而对于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环境污染程度严重,需加大治理力度。环境质量的实际状况需要真实有效的数据来反映。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也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直接影响环境的评价工作,进而影响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所以严格落实环境监测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势在必行。因此,环境监测过程中背景调查、采样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要求,确保采集样本的真实性、代表性和可靠性,使得环境治理工程每个环节细致到位。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仅是对某个污染物进行短时间的分析,必须是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物质含量的综合数据,即需要对各种污染源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长时间的分析,所得的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做出正确地评价。通过对所有区域的水质、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情况开展系统的监测,收集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实时反映所有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不同区域之间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不同区域污染物的类型、污染物的浓度、各污染物在不同区域的污染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而明确这些排放物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是否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根据环境综合评价制定处理措施,从而为环境治理工作指明方向。譬如,通过对日常饮用水源的常规监测,能够及时掌握饮用水源的水环境质量,如出现异常情况,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就可以查找污染物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从而从源头和根本进行治理,显著提高了环境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治理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2环境监测使环境治理更有针对性

环境污染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等。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浓度不同,选择污染物危害大、出现最频繁的污染物为重点监测对象,分清主次,对重点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处理。不同地区环境污染的因素是不一样的,根据区域特点进行有差别的监测,根据区域污染物的类别制定针对性强的治理方案。譬如,对于一些机械生产集中地区,重金属对环境空气、水以及土壤会造成污染,需要针对区域工业特点制定环境监测方案。通过环境监测分析了解所测地区的环境质量,有利于制定科学、针对性强的环境治理方案。环境监测工作让环境保护工作目标更明确,有利于环境保护人员在环境治理工作中可以抓住环境治理的实质问题,从而更有效的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3.3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互相促进

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使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环境污染的多样性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不断改进,对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由容量滴定分析、分光光度计测定,发展到原子荧光、ICP、ICP-MS、气相、气质、液相、液质等大型仪器监测以及水自动监测、大气自动监测等真实的反映出环境监测工作在不断的进步。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促进突发事故的环境监测与治理应急系统的完善,自动化与便携式检验设备应运而生。环境监测检验治理方案的有效性、合理性,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治理方案。环境监测和治理互相依存、相互配合并相互促进[2],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4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及时反馈

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工作的一面镜子,通过环境监测,能够及时有效察觉和反馈环境问题。通过分析监测数据,能及时了解污染物浓度是否得到控制或者降低、污染物是否继续扩散,真实反映出环境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对我国未来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促进作用。

4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的基础,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通过对环境污染的动态监测分析环境污染原因和类型,制定出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这样才能促进环境治理工作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例3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0080-02

1 引言

人们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忽略了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其环境的破坏能力远远超出了环境的自愈能力,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焦点问题,更是全球范围内共同关心的话题。而雾霾天气、水环境污染、酸雨、全球变暖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环境监测是分析环境污染情况最直接的手段,通过开展调查,合理布点采集,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分析,然后根据所得实验数据总结环境的相关信息。在备受关注的环境保护环境下,通过环境监测获得环境的综合信息,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态自然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环境监测的内容及目的

环境监测是间断或连续的测定环境中的有危害物质的含量,分析其含量的变化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过程,以此来确定环境的质量水平[1]。环境监测工作是科学发展观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为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前期监测准备。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背景调查、现场采样、优化布点以及数据收集。通过分析数据了解污染物分布情况、污染物含量以及污染物的扩散方式,进一步优化布点,实时监测。

根据监测目的的不同,环境监测分为三种:①监视性监测。监视性监测主要是监测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通常情况下,这种监测是通过长期、定点的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有时也采取在线设备仪器与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譬如在污染物监测采样布点处安装在线设备仪,通过在线设备可以实时监控化学需氧量、氨氮与总磷的排放量。通过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结合在线设备监测数据,得出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与以往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到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了解污染治理的效果从而优化治理方案。②特定目的的监测。这种监测主要用于污染严重或者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譬如,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时,需要立即采取环境监测,了解污染事故中的污染因子。这时便需要迅速采集样品开展分析研究,确定污染物的浓度、扩散方式、扩散速度以及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时了解污染情况,为确定救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③研究性监测主要是用于科研工作,研究对象比较具体,主要关注监测数据、结果等。研究性监测都需要标准化,具有统一性。

3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

3.1 环境监测为环境治理提供前期准备

环境治理方案是根据环境质量状况制定的,环境质量状况比较好的区域治理的力度就相对小一些。而对于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环境污染程度严重,需加大治理力度。环境质量的实际状况需要真实有效的数据来反映。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也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直接影响环境的评价工作,进而影响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所以严格落实环境监测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势在必行。因此,环境监测过程中背景调查、采样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要求,确保采集样本的真实性、代表性和可靠性,使得环境治理工程每个环节细致到位。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仅是对某个污染物进行短时间的分析,必须是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物质含量的综合数据,即需要对各种污染源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长时间的分析,所得的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做出正确地评价。通过对所有区域的水质、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情况开展系统的监测,收集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实时反映所有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不同区域之间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不同区域污染物的类型、污染物的浓度、各污染物在不同区域的污染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而明确这些排放物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是否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根据环境综合评价制定处理措施,从而为环境治理工作指明方向。譬如,通过对日常饮用水源的

常规监测,能够及时掌握饮用水源的水环境质量,如出现异常情况,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就可以查找污染物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从而从源头和根本进行治理,显著提高了环境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治理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2 环境监测使环境治理更有针对性

环境污染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等。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浓度不同,选择污染物危害大、出现最频繁的污染物为重点监测对象,分清主次,对重点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处理。不同地区环境污染的因素是不一样的,根据区域特点进行有差别的监测,根据区域污染物的类别制定针对性强的治理方案。譬如,对于一些机械生产集中地区,重金属对环境空气、水以及土壤会造成污染,需要针对区域工业特点制定环境监测方案。通过环境监测分析了解所测地区的环境质量,有利于制定科学、对性强的环境治理方案。环境监测工作让环境保护工作目标更明确,有利于环境保护人员在环境治理工作中可以抓住环境治理的实质问题,从而更有效的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3.3 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互相促进

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使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环境污染的多样性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不断改进,对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由容量滴定分析、分光光度计测定,发展到原子荧光、ICP、ICP-MS、气相、气质、液相、液质等大型仪器监测以及水自动监测、大气自动监测等真实的反映出环境监测工作在不断的进步。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促进突发事故的环境监测与治理应急系统的完善,自动化与便携式检验设备应运而生。环境监测检验治理方案的有效性、合理性,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治理方案。环境监测和治理互相依存、相互配合并相互促进[2],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4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及时反馈

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工作的一面镜子,通过环境监测,能够及时有效察觉和反馈环境问题。通过分析监测数据,能及时了解污染物浓度是否得到控制或者降低、污染物是否继续扩散,真实反映出环境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对我国未来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的基础,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通过对环境污染的动态监测分析环境污染原因和类型,制定出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这样才能促进环境治理工作有效地进行。

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例4

(一)年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挂牌督办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和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措施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取缔关闭、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等行政处罚措施落实情况以及行政责任追究情况,确保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到位、整改到位、责任追究到位。

(二)全面开展辖区内各类重点污染源、重金属排放企业及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工作,重点加大对居民集中区、江河流域沿岸1.5公里范围内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危险废物排放企业的监管力度,发现环境污染事故隐患,立即责令整改,限期消除隐患。

(三)重点查清江沿河区域和辖区内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对饮用水安全可能造成危害的,化工、石化、冶炼、造纸、制革、印染、制药、电镀、医院、规模化畜禽养殖等污染源的分布,排污状况及环境风险情况。

二、检查内容

(一)企业环评审批、试生产审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等环境保护审批手续执行情况,依法严肃查处违法建设、违法试生产等环境违法行为。

(二)企业“三同时”执行情况,依法严肃查处不按照环评要求落实污染防治设施,未经审批擅自变更污染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

(三)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污染防治设施实际处理能力是否满足治污需求,是否做到稳定运行及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情况,依法严肃查处污染防治设施擅自停用、运行不正常、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

(四)企业应急预案、应急机构、应急设施建设情况、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内敏感保护目标搬迁计划落实情况。

(五)企业排污总量指标和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企业排污申报和排污费缴纳情况,依法严肃查处超总量排放及不按规定进行排污申报、欠缴排污费等环境违法行为。

三、检查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确保环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坚决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将防止发生重特大污染事故作为当前首要工作任务之一,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对辖区内全部企业开展拉网式排查,不留死角,确保隐患排查工作扎实开展。

(二)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依法严肃查处和纠正环境违法。对未经环保部门审批违法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的,一律停止建设、停止生产;对未经环保部门试生产审批、试生产超过一年未通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的,一律停止试生产;对未按环评要求建成水污染防治设施的,一律停止生产;对超标和超排污总量排放水污染物的,一律实施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由环保部门责令其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治;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政府批准,责令关闭);对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不按规定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和未足额缴纳排污费的,一律实施高限处罚。

(三)加强环境监管,加大执法频次。各责任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加大对相关企业的监管频次,特别是要加大节假日和夜间的巡查力度,严格履责,严防排污单位擅自停运污染防治设施、偷排、直排及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确保各类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污染物达标排放,维护环境安全。

(四)加强环境应急值守,畅通12369环保举报热线。各镇和环保部门要保证环境举报热线24小时畅通,认真落实值班制度,不准脱岗、漏岗。要做到及时接报、及时查处、及时反馈,妥善解决环境和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杜绝因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其它社会矛盾激化,全力保障社会安定和谐发展。对辖区内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要做到快速反应、早发现、早报告,及时处置、妥善应对,防止出现由于处置不及时导致事态扩大升级现象。对因失职渎职行为导致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加大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加强防范环境污染事故的宣传工作,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发放环境应急相关资料,对污染源周围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增强群众自我防护、自救互救意识。同时,加大新闻舆论宣传力度,引导积极舆论导向,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要通过新闻会等多种形式,及时公布重大环境违法案件查处进展情况,进一步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例5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许多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最为严重当属水环境的污染了,具有关部门统计,现阶段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城镇污水的排放量的需求,对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现阶段,人们对于水环境质量有了更好的要求,因此在不断地加强对于水环境的污染防治与治理,强化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已逐渐成为我国环境环保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对于我国水资源的安全和水环境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意义

水环境指代水体分散、形成与转换所占据空间的环境。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城镇当中,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巨大的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它具有总量大、覆盖范围广、相对分散的特点。经过研究发现,一旦水资源出现了污染的情况,要想将其彻底解决就必须要经过很长一段的时候,另外,这里水环境污染还必须耗费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其难度非常大。所以说,城镇的水环境质量事关其以后的长久发展。所以,城镇的水环境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当今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进行城镇水环境污染治理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点看出:

(1)能够推动城镇工作的进步,作为人类赖以生活生产的最基本的资源,一个城镇要是要取得长久的进步和发展是离不开水资源的,因此,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且没法进行有效地解决,那么受到污染的水就无法再进行生产生活使用,就会对城镇的进步带来一定的限制。还有就是,由于部分城镇赖以发展的基础就是农业,然而作为农业,要想有一个好的收成,就必须要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灌溉操作,如果在干旱的时候,没有及时进行灌溉,就会对城镇农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制约。

(2)对水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对于流域的保护是有很大的益处的,一些城镇的水环境污染具有很轻的流动性,容易对四周的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的甚至还会流向下一级的支流,在此阶段,污染源会对所流经的区域造成污染。

二、城镇水环境现状

对于我国从体而言,尽管其资源相当富裕,然而无奈人口十分之多,平均给每个人的少之又少,另外,现阶段我国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技术还不是十分的成熟,所以,导致水环境的污染得不到及时的处理,特别是现阶段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十分迅速,水资源已逐渐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情况,对于城镇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在城镇建设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会对城镇当中的水环境带来不小的影响,有关环境保护单位针对这样的情况,也进行了一定的治理,尽管水环境污染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因为导致水环境污染的原因有许多,想要将其完完全全地处理好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

三、城镇水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措施

1.加强水环境质量检测在进行水环境污染质量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水环境的质量检测工作,只有了解了水环境的现状才能从根本上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水环境的监测对于增强其检测水平有着很大的进步。对水环境进行质量控制,可以很好地将水环境的现状反映出来,给保护水环境和其有关资源的研发工作提供很好的帮助,另外,利用对于相关信息进行探讨,从而使水环境的检测水平得到有效的增加。对水环境的质量进行检测,可以提升水环境控制的效果,对增强水资源的质量有着很好的推动意义,从根本上对水环境进行有效地治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健康进步。

2.完善水环境污染控制管理体系针对水环境的污染现状,我国必须要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提高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从而约束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增强其对于工作的责任感,确保水环境的质量。也就是说,根据水环境的质量检测结果,通过各种形式来对水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完善目前现有的水环境污染控制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提升水环境质量。

3.推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提高对城镇环境的治理成效,就首先要组建环境治理班子,将每一步的工作分配下去,责任到人。增加资金投入,多渠道筹资,将国家投资和社会上的资助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改善人们的是生活方式。在处理生活垃圾的过程中,建造垃圾存在场地,将垃圾集中采访,然后进行处理,并给每个村配备保洁员,进行街道的清扫以及垃圾的定期运送,保持每个村子没有死角。为了避免化学污染,尽量使用有机肥料,尽量降低对水体以及土壤的污染,使用毒性较低,效率较低无残留的药物。而且,要加强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兴修水利工程,为人们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另外,加大新能源的利用,例如:沼气、太阳能清洁能源等。促进城镇的生态化建设,做好环境治理工作,加大生态环境的建设。

4.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我们在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要以遵守自然规律为原则,务必要满足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对水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治理,同时还要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尤其是对于一些水资源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一定要根据相关开发条件以及布局规定,对相关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地调整,对于部分环境污染情况较为突出的单位,按照环境容量的相关规定以及不同之处,同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进行解决。对工农业进行水环境布局的过程中,对于其水文地理现象一定要进行研究,还有具体的地理情况,按照水质的具体变化以及使用现象;另外,还要按照当地对于水环境污染的排放程度,对水质现象不同地方进行有效地治理,对水环境的污染治理方法进行有效的改变,以此作为改善水环境的根本前提。

四、结语

现阶段,阻碍我国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水环境的污染,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很好地治理,对于我国城镇建设的发展十分不利。所以,对于水环境污染情况一定要仔细对待,认真分析其原因,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解决,同时不断研究新的污水治理技术,对于水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解决,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健康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例6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1环境污染源的研究内容

(1)大气污染源.(2)水污染源状况.(3)固体废物污染源.(4)种植业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5)畜牧养殖业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等等。 以下就这些方面对其防治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其监控进行了探讨。

2各污染源污染所采取的方法

2.1大气防治方法 .(1)加强大气监测,大众媒体监督;(2)促使企业进行工业改造,加大环保投资;(3)控制交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4)选好树种,搞好卫生防护林的营造与管护。

2.2 针对水体污染的对防治。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尽快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的战略转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综合治理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高度重视污水再生利用。同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实现由单一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向污水综合利用转变。

2.3 固体废物的防治方法。(1)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全名环境保护意识;(2)逐步推进固体废弃物排放收费制度;(3)实行工业企业固体废弃物排放许可证制度;(4)积极推行ISO14000生命周期思想。

2.4土壤种植业的治理方法 。(1)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2)积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3)普及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用量;(4)积极回收农膜,大力推广新型可降解农膜;(5)依靠科学技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

2.5畜牧业污染治理方法 。(1)合理加工日粮,在饲料中减少使用含硫矿物质如硫酸铜和硫酸铁,可降低含硫臭气;(2)添加酶制剂,消除相应的抗营养因子,补充动物的内源酶,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排泄物;(3)粪便能源化和肥料化,畜禽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填充原料,经发酵后的残渣返田增加肥力,改良土壤,防止土地板结,减少化肥的用量。

3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平台的应用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应用自动控制技术、数据通讯、数据库等技术,建立起完善的数字化环境监控体系,采集具有时效性、可靠性的环境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最大化的为环境监测与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1)数据传输方式。数据的传输一般是采用通讯公司的GPRS方式来实现的,该传输方式保证了数据的稳定性、运营费的低廉性的前提下,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数据传输特点。数据传输具有实时性强;可对监控点仪器进行远程控制、建设成本低;监控范围广、良好的扩展性;系统传输容量大;数据效率高等特点。(3) 污染源监控平台的功能。监测项目类别的界面,实现废水监测、废气监测项目的归类管理;监测类别是对监测项目的一个具体诠释,对污染物和污染物产生的数据进行分类,达到监测数据的要求;权限管理设置是完成对用户访问数据的授权

4 污染源监控设施的监督管理

国家把“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作为“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核心思想;让重要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突出强化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对此我们要多研究多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努力实现污染源全面监控与完善管理措施。

4.1工况在线监控系统。此系统的建立可以对企业污染治理实行全天候监控,对无组织排放污染源进行有效地定量控制,同时弥补视频监控由于夜晚光线不好的难以取证的不足,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该系统由传感器系统、采集系统、信号分配系统、存储系统、传输系统、中心数据系统平台组成。用户根据需要对现场设备进行配置,对检测频次、通讯延迟、报警参数、通讯参数等各种参数进行设定,并在中心系统平台上显示及控制。

4.2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环境保护部颁布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旨在落实污染减排指标,强化监测和考核体系能力建设工作,加强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全国所有重点污染源和重点治污设施,均要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备,并要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加强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

4.3视频监控系统.目的是对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状态,检测仪器工作状态等情况的图像监视,对图像数据进行存储,同时将视频信息传输到地市监控中心及省监控中心。系统由摄像机、DVR(视频服务器)等设备,主要完成图像采集、编码和传输等工作。 视频监控设备的功能要求。远程视频监控设备需长时间运行,处理数据量大,因此要求设备稳定性好,运行速度快,达到实时监控效果,需要考虑设备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为方便远程视频监控,前端的各种设备如:视频参数、支持的解码器协议要求、录像控制、报警功能等应实施统一管理。

4.4移动车载应急视频监控。(1)移动环境检测车。在环保部门制定的车辆上进行改装,配置移动视频监控系统远端站、350M警用无线集群系统、处理系统等辅助设备,是应急指挥系统的远端移动信息采集平台。(2)5.8G扩频数字微波系统。无需频率申请,系统可靠性高,传输能力强,安装使用灵活方便。(3)监控中心站显示系统。(4)广播系统。在应急通信车上完成现场的宣传广播和喊话。

4.5其他措施.对于一些不具备条件实施在线监测管理的污染源,比如,小型企业,农业,固废等,我们通过污染源调查、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控制来完善污染源管理。其中污染源调查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有助于掌握污染源的变化趋势和污染物消长规律,结合环境质量监测可以监测量变化趋势,同时采取相应对策,减少和控制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污染源调查,可以找出一个区域或一个工厂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资源、能源及水资源的利用现状。为企业技术改造、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加强管理指出方向;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指出防治什么污染物,在哪防治;为区域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科研提供依据。污染源调查是污染综合防治的基础工作。

4.6监控方面的日常工作.监控日常工作主要包括:企业前端情况的掌握、自动监测数据的处理、自动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环保相关业务的支持等等。(1)企业前端情况主要包括:装机容量,机组情况、机组运行负荷、发电量、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治污工艺、排放口基本情况、设备检修等等。(2)自动监测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掉线处理,数据异常处理、数据超标处理。(3)自动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包括:联网情况统计、数据传输情况统计、超标分析,总量分析、异常情况分析等。(4)环保相关业务支持包括:环境监察部门、污染控制部门、环境检测部门等提供相关的业务支持数据。

结束语

当前污染源污染日益加剧,通过环境保护部门颁布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源污染,合理利用在线监控系统管理模式和自动监控管理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

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例7

一、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

(一)基本思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指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支持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整治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区上下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主要做法。一是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工作的领导,明确了责任,确保了各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二是严格按照中央、省、市要求,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完善专项督导和验收销号长效工作机制,不折不扣抓好问题整改。对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开展督查,建立重点问题整改台账,定期调度进展,对工作进度缓慢和成效不明显的,及时督办并配合职能部门现场研究,提出解决意见和思路,协调推进整改措施落实,确保按期完成整改。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部门联动,源头防治,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开展黄河流域污染现状调查与整治,完成了1082个涉水问题的治理和2个重点乡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建成流域末端生态湿地3处,全力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健全了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从产生、转移、处置环节的安全监管;规范环境准入门槛,严守生态红线,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管理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坚决杜绝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和落后产能项目落地,构建了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污染源监管体系;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企业单位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管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工作力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二、工作进展和成效

(一)推动建立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方面。一是定期公开环境质量信息。坚持在区政府网站公布每日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和饮用水水质状况,及时公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生他环境事件查处情况,切实维护了公众生态环境知情权。二是持续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通过定期检查、“双随机”抽查、交叉执法和联合执法等方式,全方位、地毯式对全区污染源进行循环动态监管,督促指导企业(单位)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不断加大环保投入,规范运行污染治理设施,定期开展比对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全面提高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水平。

(二)形成符合国家统一要求、推动全区生态环境改善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方面。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对照中央、省、市、区工作部署和考核要求,分类制定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年度工作计划和《污染防治攻坚年工作实施方案》,逐项厘清目标任务,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量化考核、统筹协调推进。对重点、难点问题,实行县级领导包抓,定部门、定责任、定要求,坚持用严约束、硬指标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常态化、制度化”转变,使“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和“三管三必须”的监管责任制进一步得到加强,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生态环境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

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例8

近年来,随着鄱阳湖周边工业化和城镇化脚步的加速发展,鄱阳湖湖区水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政府除了加强对水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之外,还应真正了解水污染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水污染治理工作的进展,从而创新水污染治理的思路,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角度对水污染治理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党的“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积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进行责任追究,这对鄱阳湖水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鄱阳湖水污染及其治理情况

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千米,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根据国家环保部2014年最新公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重要的31个大型淡水湖泊中,鄱阳湖已经属于轻度污染的湖泊,并且与前几年相比,鄱阳湖的水质整体呈下降趋势(王圣瑞等,2013)。湖泊水体污染,主要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针对鄱阳湖而言,面临的水污染根源主要有:一是工业结构性带来的水环境重金属污染。鄱阳湖相关产业如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炼油及化工产业、钢材深加工产业等工业废弃物及废水中含有的Cu、Zn、Pb等随地表径流或重力沉降进入湖泊,是湖区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二是农业面源污染。过去十几年,鄱阳湖湖区及周边农业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撑,湖区周围的农业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上升趋势。化肥施用后其中约60%~70%会留在土壤和水体中,大量未被利用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经暴雨径流冲刷等过程,相当一部分直接进入河湖中,导致水体氮、磷等物质增加,造成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三是城镇人口密度大,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环鄱阳湖区是江西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现象严重。四是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水污染治理和投入的滞后发展与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地方财政污水治理投入产出效率低有一定的关系(杨丹辉,2016),江西省在2009年-2015年的GDP增速分别为13.1%、14%、12.5%、11%、10.73%、9.7%、9.1%,整体处于持续下降趋势。同时,鄱阳湖区环境基础设施滞后,防治速度不及污染速度,工业废水处理率不高,生活垃圾处理厂未到达相关标准,渗漏现象严重,导致鄱阳湖部分水域污染较重,水质下降。从表1的数据可以更加清楚看到,2004年到2014年的11年间,鄱阳湖水质状况整体呈下降趋势,水质类别已经从Ⅳ级下降为V级,水体营养程度从中营养化下降为轻度的富营养化。江西省政府面对着不容忽视的鄱阳湖水污染现状,也做出了治理工作安排和部署,如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并指出,保护鄱阳湖的水资源安全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考核;2015年12月江西省质监局联合省环保厅批准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6/852-2015),该标准规定了湖区内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力求保护鄱阳湖的“一湖清水”。但是根据上表数据显示,鄱阳湖水质没有明显改善,水污染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二、鄱阳湖水污染资源环境审计开展情况及面临的困境

(一)鄱阳湖水污染治理的资源环境审计开展情况

审计作为一种规制工具介入污染治理问题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以美国国家审计署(GAO)1969年对水体污染项目进行的审计以及1970年根据《清洁空气法》开展的大气污染项目审计为代表事件(黄溶冰,2010)。荷兰在80年代对中央政府及供水等国家公共管理部门开展了环境常规审计、环境保护项目审计、联合审计等(贺桂珍,吕永龙等,2006)。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的环境审计工作组(WorkingGroupofEnvironmentalAudit,WGEA)于2004年了《水环境审计指南》(Brumbelow,K.&Linthicum,C.等)。相比之下,我国将资源环境审计运用到水污染治理的进程相对发达国家较缓慢,但水资源安全一直是我国政府最为关切的环境保护问题,也一直是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任务(李璐,张龙,2012;唐洋,何琪,2013)。江西省针对鄱阳湖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治理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80年代初,江西省人民政府进行了“鄱阳湖区综合科学考察”,查清了鄱阳湖流域的水资源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状况,为合理开发、保护、治理鄱阳湖流域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鄢帮有,严玉平,2009)。2003年,江西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为鄱阳湖水资源环境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自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立以来,鄱阳湖水资源环境问题受到更为广泛关注,2011年江西省组织审计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环保专项资金和项目,宜春市审计局出台了《宜春市审计局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保护鄱阳湖的“一池清水”。

(二)鄱阳湖水污染治理中资源环境审计面对的困境

第一,鄱阳湖流域范围横跨多个行政区域,水污染治理与保护责任难以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涉及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抚州市等38各区县。对流域内水资源与环境的治理工作中,存在着各为其力、各自为战、注重眼前及局部利益的情况,各市县之间缺乏统一部署与综合管理。并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其资源环境目标具有很大差异性,加之地方利益的博弈,降低了审计效率,浪费了审计资源,影响鄱阳湖水污染资源环境审计的进程。第二,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涉及各级、多个政府部门,需协调进行。鄱阳湖水域的管理不仅涉及不同的行政区域,还涉及到财政、税收、环境保护、农业、水利等主管部门。同样,具体到项目执行中,还会涉及到省级、市级、县区级的政府部门。在当前的行政体制下,鄱阳湖流域的资源环境审计如何协调各级和各个政府部门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第三,鄱阳湖水环境资源污染问题具有特殊性。鄱阳湖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包含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原因,具体涉及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多个污染源。特别是在水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社会利益的多方博弈,使得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难以统一,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也难以持续,影响鄱阳湖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第四,鄱阳湖水污染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因为鄱阳湖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的特殊性,水环境问题成因复杂,有工业生产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由农业污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有生活污水造成的有机物污染,这些经济发展过程的活动共同导致了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现状。这对流域资源环境审计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需要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性人才。目前,省级审计机关和流域各级审计机关的人员分布以财务人员居多,资源环境审计也以传统的环保项目资金审计为主(王本强,2004),使用的审计方法也较为传统,与开展水环境资源环境审计所需的专业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鄱阳湖水污染资源环境审计改进建议

(一)构建鄱阳湖水污染治理的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地方政府是鄱阳湖水资源环境审计的主要审计主体,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制定、水资源相关政策、水污染治理条例,以及确保水资源开发以及水污染治理的财政资金筹措、使用真实、公允、有效的责任。2015年江西省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中指明,省政府将采用年度考核法对各设区市政府水污染治理工作进行考核。考核指标包括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和水污染治理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两个方面。因此,本文将从水资源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构建水污染治理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相关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责任评定、责任追究提供审计依据,顺应国家治理需要,促进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资源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的责任。指标体系详如表2所示。

(二)将资源环境审计向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延伸

(1)加强鄱阳湖水污染治理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之间的协作,构建协同审计体系。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仍以政府审计为主导,是由于国家对环境保护及治理向各级环保部门以及审计环境治理与治理污染的企事业单位投入巨额资金,形成了与提供资金有关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国家各级审计机关有责任对国家投入的各项环保资金进行审计,并且在审计资源、人员构成及审计权威性方面来看,国家审计机关优势显著。但是鄱阳湖水环境资源的保护、生态文明的建设还需要除了国家审计部门以外,还应充分发掘社会审计的力量,将资源环境审计常规化,利用大数据、引进数据监控系统等(唐兵、杨旗,2013)。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及流域内企业也应自觉重视环保工作,充分利用政府的绿色信贷、环保补贴等金融、税收政策,了解本企业的水污染治理情况,并在企业的年报中真实充分地披露环保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按水体污染区域划分鄱阳湖流域,明确污染区域内各区县政府职责。鄱阳湖上乘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下接长江,由于污染物会随着水体流动而逐渐迁移扩散至下游的所有流域,所以将可能产生污染物的区域划分为资源环境审计的大范围,再将污染物迁移沿线划分为资源环境审计的重点关注区域,流域内及沿线政府部门划分区域,明确职责,更好地落实“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厦门市审计学会课题组,2013),提高鄱阳湖水污染资源环境审计的效率与效果。2015年,党中央接连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等,将资源和环境保护责任切实落实到辖区内的地方领导肩上,强调对其资源环境管理责任的评价与界定。2015年底,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江西省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全省水域全面实施“河长制”,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全面推进河湖整治和管理,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改革方案的需求,将责任落实到地方主要领导人身上,加强地方领导对鄱阳湖水污染治理与水资源保护。(3)丰富鄱阳湖水污染治理资源环境审计内容。目前江西省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践研究主要针对环保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对资金使用效果关注度不高,即在事前审计方面投入力度比较大,督促环保建设资金落实到位,但是对环保资金使用的项目对协调,项目完成后进行生态环境恢复评价以及环保绩效审计并无太多关注。所以鄱阳湖水污染治理资源环境审计中,应该按照项目前监督、项目中协调、项目后评价全过程循环审计作为审计的基本主线。在综合分析财务收支审计中,深入挖掘水污染治理项目中的问题,有针对的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法,为资源环境审计在鄱阳湖水污染治理中提供依据,同时为日后领导干部责任界定、评价与追究提供依据。

(三)创新鄱阳湖水污染治理资源环境审计方法

基于鄱阳湖水污染的区域性、复杂性和累积性等特点,鄱阳湖水污染治理项目中环境审计方式可以借鉴采用大数据下的周期性审计或者周期内跟踪审计。以鄱阳湖环境大数据为中心、建立高速读取、高容量存储的鄱阳湖资源环境数据库(马志娟,梁思源,2015)。数据库内包含鄱阳湖水资源环境监测数据等标准化信息以及水资源环境保护标准、水资源环境治理规划等非标准化信息,对鄱阳湖水污染治理项目进行事中审计,并对鄱阳湖后期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事后跟踪审计。同时,流域内对人身危害比较重大的重污染企业,例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铜矿等有色金属制造业,在对其进行资源环境审计可以使用人力资本法,该法将环境污染引起的人体健康损失分为医疗费、丧葬费等直接经济损失和护理费等间接经济损失,方便审计人员充分收集审计信息,为最终做出审计结论,提出针对性审计建议提供重要证据支持。

(四)加强管理培训,提高人员职业素质资源环境

审计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目前审计人员队伍急需补充多元化人才,并对原有的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丰富审计人员结构,培养适应审计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审计工作中通过联合审计的审计模式,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高等院校专家交流,开展座谈会、培训班等方式,将环境审计发展中最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能力,更使资源环境审计理论工作更具有实践操作性。此外,加强鄱阳湖流域地方区县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增加其参与性,促进流域内区县审计机关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为提高整体资源环境审计业务的水平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贺桂珍、吕永龙等:《荷兰的政府环境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审计研究》2006年第1期。

[2]李璐、张龙平:《WGEA的全球性环境审计调查结果:分析与借鉴》,《审计研究》2012年第1期。

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例9

二、目标任务

按照《省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年实施方案》加强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提高现有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处理厂管理体制。做到保障运行资金到位,污水处理收费政策落实到位,实现规范、稳定、达标运行。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到设计能力的60%或达到应收水能力的75%以上。

1.有建设或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任务的县(市)区政府,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快工作进度,限期完成建设、升级改造任务。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前,要在环评文件中制定防止造成水环境污染的工作预案,改造期间要确保不对下游水体造成污染,建成后处理水质要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8-2002及其修改单规定要求,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一级标准的B标准,其中中水回用的要达到一级标准的A标准。

2.已建成投用含试运行污水处理厂,要建立健全运营标准、岗位职责、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监测办法、安全要求等系统管理制度,并贴示于显要位置。要加强工艺运行管理,设计日处理能力大于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必须安装中控系统,实时监测进出口水量及水质主要指标、鼓风机电流、鼓风量、曝气设备的运行状况、曝气池的溶解氧浓度、污泥浓度、滤池堵塞率等数据,并能随机调阅核查期内上述运行指标数据及趋势曲线。要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台账,详细记录减排台账及减排档案、日处理污水量、污泥产生量、药品用量、用电量、进出口水质监测记录及自动在线监测数据。要建立健全污水事故性排放和重特大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及合理的分组检修与更新改造停水计划。因改造、更新、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运污水处理设施或永久性关停设施的要需提前10个工作日报请当地环保部门审查后,报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局批准;临时性停运污水处理设施的要立即向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局报告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各污水处理厂要按照有关要求采用双回路电源供电,达不到要求的要设置备用动力设施,不得以停电为由停运污水处理设施,污染水环境。

3.加强对进入城市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企业污水水质的排查,严防超标污水进入城市管网,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安全运行。月底前,所有向城市污水管网排放废水的工业企业,必须依法申领排污许可证,并依据排污许可证要求,与城镇污水处理厂协商签订废水委托处理合同,明确企业排水水质、水量和超过合同范围时的经济责任,及时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备案,并由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局定期公布控制标准。

4.加强和完善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作。各污水处理厂要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进行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对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及其副产物的去向、用途、用量等要进行全程跟踪,建立健全污泥产生、运输、接收台账,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对经鉴别属于危险废物的污泥,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管理的要求进行处理处置。

5.依法征收排污费,严格落实限期治理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达标、出水水质超标的以及进水水质超标、污水处理率未达到有关规定标准的环保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依法征收排污费。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超标和超过总量的环保部门要依照环境保护部《限期治理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按照污染源管理权限依法责令限期治理。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设施不完善、比对监测不合格、运行记录不正常、污泥处置不规范的环保部门要依法责令限期改正;预期不改正的要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不落实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的60%或应收水能力的75%以及擅自停运污水处理设施的实行建设项目“区域限批”

(二)健全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环保管理制度。通过完善减排档案,提高运行质量,脱硫设施投运率达到95%以上,综合脱硫效率达到85%以上。

1.有关县(市)区要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对燃煤电厂脱硫设施进行现场检查,建立准确的污染减排台账,全面掌握脱硫设施的运行情况;对于脱硫设施运行不正常的区别情况,征收排污费和实施停产限排,并提请相关管理部门扣减脱硫电价。

2.燃煤发电企业要建立健全脱硫设施运行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脱硫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责任;建立脱硫设施运行管理档案,准确记载并及时报送煤质、脱硫剂品质和脱硫设施检修、停运、使用旁路排放烟气及非正常运行等情况;控制燃煤煤质,规范操作流程,提高环保管理水平,确保与环保部门实现自动监控联网运行。

(三)加强各类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做到执法监察到位,管理台账健全,运行情况良好,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1.各县(市)区要组织全面开展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专项执法行动。定期和不定期对重点污染源进行现场监察,并对环境违法行为整改情况进行后督察。以暗查为主,明查和暗查相结合,全面掌握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建立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台账。

2.各类重点排污企业都要建立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档案或台账,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建立岗位责任、操作技术规程、运行信息公开、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和落实定期维修制度,制定合理的检修计划,落实维修资金,备足维修配件,确保设施完好,不得擅自拆除、闲置、关闭或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确保各类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

(四)规范各类环境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管理,尤其是要加强国、省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规范建设。国、省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要与环保系统监控中心联网,定期进行在线校验比对,使在线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充分发挥监控作用。国、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安装率要达到100%验收合格率要达到100%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率要达到100%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率要达到100%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测数据使用率要达到100%

1.各县(市)区要监督有关重点排污企业按期完成不符合稳定运行要求的自动监控设备的更新改造,积极配合由省统一招标确定的自动监控设备运营单位做好运行管理工作,确保全市环境自动监控系统按要求建设到位。6月30日前,国、省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实现自动监控设施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监控运行。

2.各重点排污企业要保证污染防治设施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规范,定期进行污染物排放监测和自动监控设备校验比对,保证设施完好和与环保部门监控中心联网运行,保证自动监测频次,数据全面、准确、可靠和规定保存期限。严禁擅自停运自动监控设备或更改、设定监控数据,确保污染防治设施监控系统稳定运行,为污染减排核查核算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提高各类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管理和操作人员专业素质,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三、时间安排

月份开始,至月份结束,总体上分为六个阶段,各重点排污企业自查与自我整改贯穿始终,各有关部门检查与监督整改贯穿始终。

(一)月上旬,为动员部署阶段。各县(市)区根据市总体方案要求,进行全面动员和周密部署,并结合各自实际和工作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于月日前报市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年办公室备案。

(二)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各重点排污企业要对照环保法律法规和各级政府要求,自行对污染防治设施进行重点排查。重点查看设施是否完好,功能是否满足现有排污负荷需要,技术和管理人员是否能熟练操作,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否实现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设施有故障的要尽快检修,不能满足现有排污负荷需要的要尽快报请深度治理,人员不适应岗位需要的要及时进行培训调整,制度不健全的要尽快完善,确保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企业自查工作,帮助指导企业完善设施,规范管理,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三)月份,为集中检查阶段。各县(市)区组织相关部门,对照环保法律法规和有关要求,对各重点排污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情况进行逐个检查,发现和梳理存在问题,帮助企业分析原因,拿出解决办法,明确工作标准,制定具体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市环保部门负责核点污染源,其它由县级环保部门核查,市环境监察、监测机构专项抽查。

(四)月份,为对照整改阶段。各重点排污企业根据环保部门查出的问题和提出的整改要求,采取切实措施,逐项整改到位,确保设施完好,管理规范,运行正常。各级环保部门要全程参与企业对照整改,全面开展督察督办,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整改到位。

(五)月份,为检查验收阶段。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县(市)区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专项验收,看企业是否整改到位。对于未整改到位的要进一步提高整改要求,实施限期、停产治理,甚至关闭取缔;对于已经整改到位的适时进行环保后督察,确保稳定运行。

(六)月份,为总结评比阶段。各县(市)区要在全面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建立健全加强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市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结合环保专项行动、污染减排核查、规划建设项目检查等活动,适时抽查工作开展情况,并将检查情况作为评比依据,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

四、工作分工

(一)加强执法监察。市环境监察部门负责月对全市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执法监察工作进行调度,对检查情况进行督导、汇总上报。市环境监察部门每月至少对管辖区内的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脱硫设施运行情况和国、省控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各检查一次;各县(市)区环境监察部门负责辖区内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的检查工作,每月不少于两次,并及时将检查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市环境监察部门。现场检查时要填写监察报告,记录现场执法检查情况,依法提出整改和处理意见。

(二)加强监督性监测。各级环境监测站要加强对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建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库。市环境监测中心负责全市监督性监测工作的安排、调度,监测结果的汇总,编制分析报告,并于下季度日前上报市环保局;负责组织全市国、省控重点污染源、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监督性监测和自动监测设备的比对,每季不少于一次。各县(市)区环境监测站负责辖区内的非省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对占辖区内污染负荷80%以上的污染企业,每月监测要不少于一次。

各级环境监测站要按照行业或地方标准、该企业环评批复规定的项目以及综合排放标准确定每个企业的监测项目,对于铅、汞、镉、砷、铬等重金属项目以及对当地环境安全有重大隐患的典型特征污染物要加强监测,并按照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设置监测点位,采用相应的监测技术。监测结果按照全省统一的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上报。污染源监测数据包括污染源基础属性数据、污染源手工监测数据和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数据。

排污单位要在每月初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上月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并提供有关资料;各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对排污单位每月申报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定,并将核定结果告知排污单位。

(三)切实发挥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的监督作用。各县(市)区要严格按照《省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和完善监控中心的建设,保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与省、市环保部门实现即时联网运行,并由市环境信息中心负责实行月报告、季通报制度。

各级环境监察机构负责对新调整的重点污染源和需更新自动监控设备重点污染源的安装督导,并会同各级环境信息中心(监控中心)负责保证自动监控设施与省、市环保部门实现稳定联网运行;各级总量管理部门负责向社会公布电力企业设施投运率、运行效率情况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负荷达到应收水能力、污水处理率情况。

(四)切实加强对企业治污设施运营管理的指导与服务。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对重点企业环保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经常深入企业具体帮助指导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

五、保障措施

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例10

一、引言

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的环境整治处于边缘化和被忽视的状态,水污染形势不容小觑,目前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对农村水污染的关注度逐步增加。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同时再次强调了要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而根据农村水污染情况采用环境绩效评价逐渐成为业界内提升治理水平重要工具之一,在整治农村环境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基于此,本文借鉴经典的PDCA循环控制思想构建了基于PDCA的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评价控制流程,并针对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案的实施及绩效提升策略等关键管理控制环节进行简要阐述。

二、PDCA循环管理理论

(一)概述PDCA循环又称为“质量环”“戴明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这一循环的全过程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及处理(action)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循环不止的管理闭环。PDCA循环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绩效管理思维方式,每一个绩效管理周期是完成一次PDCA循环,因此,基于PD-CA循环下的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应该包含四个首尾相接的环节,整体循环上升,逐步促成绩效的不断提升。PDCA循环的优势主要在于程序严谨、管理层次多样、管理方法便捷、管理效果显著,因此可被多种管理活动应用。针对具体情况对该方式进行调整优化后,能够很好地应用到绩效管理活动中,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从而更适合农村水污染治理这一工作。

(二)PDCA循环在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将PDCA循环应用于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管理中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PDCA循环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使得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考核目标更加明确。PDCA循环将复杂的绩效考核工作分解为有序的四个步骤,从开始便推动各被管理对象制定清晰的绩效目标,并确定产出及评价标准,由此能够使绩效考核有目的的进行,进而起到避免绩效管理过程形式化的作用。二是PDCA循环的周期性和可控性使得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考核方法更加匹配。PDCA循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四个步骤循环,这一循环在实施过程中涉及了事前、事中、事后全方面控制,这样便于各村镇灵活对农村水污染进行防治。另外针对不同类别的村镇和不同情况的水污染选择恰当的方法,从而保证绩效管理结果不会偏离目标。三是PDCA循环的持续改进性使得农村水污染治理绩效管理过程更科学。PDCA循环是一个螺旋式前进且逐步上升的过程,每一次循环结束都能够总结该次循环所取得的成效并改进存在的问题,同时将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和任务放在下一循环中作为目标处理,这一特质有效地保证了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管理的质量。

三、PDCA循环在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评价框架中的应用

PDCA循环可贯穿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评价的整个过程,由内而外,由上至下。在绩效评价的整体控制流程中,其流程可划分为绩效评价指标的控制(P)、绩效评价方案实施控制(D)、环境绩效评价结果检查控制(C)、绩效评价改进控制(A);而在绩效评价的指标选取过程中,其指标框架可包含环保计划(P)、环保措施(D)、环保考评(C)和环保整改(A)四个基本环节;针对绩效管理的结果;在对农村水污染提出改进意见时,可从提高环保计划调整能力(P)、加强环保措施实施力度(D)、完善环保考评方法(C)、优化环保改进手段(A)四个方面下手。

(一)基于PDCA循环的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指标框架1.环保计划环保计划(P)是指标框架中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涉及目标的确定、管理规章制定等基础性工作。该环节的重点是农村水污染防治方面的相关政策、计划是否健全,是否按照上级推送的核心任务确定环保目标任务等,以便为后续奠定基础。从内容上来设计,农村水污染防治制定环境计划至少应该包含农村治污责任具体分配、治污信息披露情况、环境培训及交流情况三大部分。2.环保措施环保措施(D)是在环保计划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方案、对策,并据此进行具体运作,重在对任务进行监控和关键节点管理,是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为确保水污染防治绩效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核心基础,环保措施的设计可从污染物控制、资源利用、水安全保障三方面考虑。3.环保考评环保考评(C)是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该阶段的总体目标是评估各村镇在防污治水方面减轻环境负荷的实际行动落实情况。对于环保考评阶段的主要参考为污染控制情况、政策执行情况、水污染治理效益实现情况。4.环保整改环保整改(A)是根据上一环节的结果进行再调整的过程,重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管理的调整和改进,这是绩效管理目标取得成效的关键。对优秀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规范化,对漏洞部分进行修正并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完善。这一环节的关键可分为研发改进、生态改进、机制改进。

(二)基于PDCA农村水污染治理绩效评价控制流程1.农村水污染绩效评价指标的控制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管理应该在新的绩效考核周期开始前便进行事前控制和事前计划,对应PDCA循环中的P环节。在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前文中制定的基于PDCA农村水污染治理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结合被调査对象所在地区的相关政策以及政府出台的法律规章制度共同作为具体评价标准的选择依据。2.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评价方案实施控制在构建了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评价指标并对该指标进行处理后,接下来就要开始实施评价方案,对应于PDCA循环中的D环节。根据需要评价的对象,评价小组应着手收集被调查对象的相关文件资料,资料涉及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多方面,评价小组可以通过实地观察、询问、检查等方式收集信息。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做到全方位、多角度,遵从一手资料优于二手的原则,从而使评估证据完整和可靠。3.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评价结果检查控制在PDCA循环中的C环节便是对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管理的实施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估,主要是检查设计的农村水污染治理绩效评价方案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能真实反映农村水污染防治成效。在得出实际结果后,可以将实际值同预期值比较,对于差异较大者,应重点关注,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在查找原因时可通过头脑风暴法,实地走访农村,倾听村民的意见,寻求乡镇环保所的意见等渠道,找到指标构建及方案实施环节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反复进行修改完善,达到最佳效果。4.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评价改进控制PDCA循环中的A环节,是在农村水污染治理绩效评价结果检查的基础上,根据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评价结果情况,给出相应的激励或处罚措施,提出水污染防治的进一步改进措施,对于不可控且暂时无法进行改进的因素,可以在新一轮PDCA循环中的Plan环节对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的改进应该按照标杆管理的方法进行调整,即在表现优秀村镇中寻找匹配的水污染防治绩效标杆,通过对比找出自身不足并改进。如此,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过后,农村水污染防治绩效就可以实现新的改进与提高,从而达到改善环农村境质量的目的。

四、基于PDCA循环的农村水污染绩效水平提升建议

结合PDCA循环可知环保计划、环保措施、环保考评、环保整改,影响着农村水污染防治的绩效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农村水污染治理绩效水平,同样可从PDCA四个方面对各村镇提出具体建议。

(一)提高环保计划调整能力各村镇应完善自身的水环境管理制度,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和频率,保证环境信息公开及交流,同时更要明晰分配治污责任。制度体系不完善,涉及人员的责任划分不清晰,导致搭便车和形式主义时有发生。因此建立相应的水污染治理专项制度,有利于责任的划分,以便村民互相监督,共同完成任务。其次,应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和内容,通过多方式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例如,可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村镇宣传告示栏等公布水污染治理具体情况及相关数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