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7 14:46:01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例1

房地产项目建设是一个较长周期的过程,项目的一次性、不可重复性特点和过程中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构成了项目过程的各种风险,风险充斥在每个过程(活动)。项目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风险管理、规避风险的过程,而风险管理是靠企业的“团队”的力量,靠管理水平、管理经验、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进行的,每个风险的规避、缓和、转移都是综合管理的结果。

1 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1房地产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风险因素众多。加强风险管理有助于开发商识别风险,认清风险本质,适应现时房地产开发市场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以保证项目开发的成功。

1.2风险管理的整体目标在于以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在风险发生前采取规避措施,可以避免因风险突发事件造成的巨大损失,并在损失发生后尽可能多的获得各种必要的资金补偿,以保证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

1.3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管理。不确定性会给房地a开发带来威胁,但同时也意味着机会,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新的机会。

2开发商风险管理的内容

2.1 合理界定项目覆盖的范围,加强对项目范围变动的控制,将项目的任务细分的更具体、更明确、更严密、更便于控制,以免遗漏而产生风险。

2.2 合理确定项目管理目标,在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的总体要求下,按照项目《经济技术分析报告》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依据,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行项目决策,确定项目目标,避免出现决策失误风险。

2.3 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对项目工作进行结构分解,对项目的目标、实现目标可能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按照一般规律拿出解决问题、规避风险的方法、措施,用《项目管理规划》指导项目建设,指导项目的计划管理。

2.4 根据实现目标的外部环境情况,坚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的原则,对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比照《项目管理规划》给定的方法、措施进行适应性、符合性识别、分析(评估或测算)、评价,实事求是地给予适当地、合理的调整、优化组合各种风险技术,拟订应对措施,设法消除、缓和、转化、转移风险,避免过程控制风险。

2.5 强化风险管理的计划手段,把可以管理的风险分解到各个不同的过程,对计划要求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必须给予满足,搞好风险的监控。过程中,利用动态管理,合理配备资源,按照目标管理、节点考核、专业监督的方法,减少项目执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风险,规避潜在风险转化成显性风险的可能。

2.6 合理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理顺管理关系、反馈关系,建立项目的沟通职能,在项目管理内部以及与建设相关的各方接口,特别是在经常出现误解和矛盾的职能和组织间接口,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保障。

2.7 加强合同契约的管理。及时沟通信息,消除履约过程的不稳定、不信任影响,围绕项目的最大利益(计划利润),按照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按照合同约定内容开展工作,避免冲突造成的履约风险,控制建设成本;利用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已知风险通过合同分解、索赔和反索赔等手段,进行回避或风险转移。

2.8 在项目内部加强实施行为的监督管理(制度管理),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强化财务监督和计划实施的专业监督,强化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监督,对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跟踪检查,及时向决策层提供修改计划的依据,向计划实施层提示计划执行的偏离情况,对预料中的风险或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3 开发商规避风险的对策

3.1 建立或附设企业经常性信息收集和处理机构,研究国家和区域经济政策、行业政策,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合理安排资源,把“功夫”下在事前,在时间管理象限里,开展“重要而不紧急”的工作,肯定比做“重要又紧急”的工作会从容、更周密,提供的决策依据会更科学,规避决策依据错误造成风险的能力会更强。

3.2 合理配备具备基本岗位技能和知识的营销、开发、技术工作人员,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知识能力,提高风险的分析、识别、评价能力,培养知识面宽、具有科学态度又有主动工作热情的“研发”队伍,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结合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用支持、鼓励、监督、检查、改进等方法,把企业产品的研发作为“龙头”对待。

3.3 由于决策失误所造成“决策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企业决策层必须有合理知识结构的高级经营、技术管理人员组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本行业专业、综合知识和风险识别、判断、处理能力,有计划、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熟悉行业工作的基本规律,了解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规定。

3.5 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现行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及时掌握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本行业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强制性标准,了解政策规定,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识别能力,规避“政策风险”,避免出现投机风险、政府风险(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处罚)。

3.6 加强项目的招标管理、合同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合同管理能力。在招标过程中,准确核定标的,利用竞争、价格、供求机制,合理制定工期、质量、造价、安全投标的条件,为项目合同管理营造工作质量环境;在合同契约签订的过程中,善于利用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可管理风险进行合法的消除、缓和、转移;在合同契约的履行过程中,合理应用《合同法》、《建筑法》和其他法规规定,利用风险管理技术、财务手段,将“承包商风险”、“业主风险”、“供应商风险”、“担保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决不允许在过程中因出现“违规”或“违约”现象而导致“意外”风险失控。

3.7 利用计划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监督、节点考核等技术手段,对风险管理过程实施“事前”“事中”的有效控制。在编制计划时,就对风险存在的种类、影响的范围、时间、效果进行识别、分析、评价,按照一般规律制定规避风险、分解风险、控制风险的措施、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就风险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可变性、相对性、同利益的对称性影响,加强计划的监督,按照目标管理、节点考核的原则,及时组织实施效果的评价考核,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调整计划和应对措施,及时总结、关闭阶段性管理目标,是保证风险管理达到既定目标的有效途径。

总之,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应贯穿于各项业务的整个业务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越早发现风险、越早采取措施,则风险管理的成本就越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例2

网络经济时代,网络营销应运而生,目前许多风险投资瞄准了我国网络营销市场,投以重金,以期分得一杯羹。高利润必然伴随高风险,正因为如此,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都采取观望态度,面对网络浅尝辄止,仅仅建设了一个网站,而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营销措施。我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业已突破100亿,并仍在快速增长,能否正确识别和有效规避网络营销风险直接关系到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成败。

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才能正确识别出网络营销风险,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目前学术界对于网络营销风险的研究较少,更谈不上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风险研究。鉴于此,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网络营销风险管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利用因子分析法来识别网络营销风险,并提出了一套网络营销风险识别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规避策略。

1 网络营销风险研究评述

网络营销风险是指在网络营销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网络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21世纪初,一些关注网络营销的学者,将他们的研究兴趣开始转移到网络营销风险的研究上,使得网络营销研究拓展到网络营销中所存在的风险上。对于网络营销风险因素的代表性研究在表1中进行了归纳,可见网络营销风险因素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相似性。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文献可知,网络营销风险分析局限于综合分析法,通过借鉴前人相关的理论成果来进行理论分析,缺乏实际调研和数据分析。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小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因素;然后对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网络营销风险识别指标体系;最后根据理论与实践对各个风险因素的规避提出相应的策略。

2 基于因子分析的网络营销风险识别指标构建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通过研读文献提炼网络营销风险指标项目,设计了19个体现网络营销风险因素的问题。进而在2008年6月至7月间以湖南省中小企业高层管理、营销经理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场调查方式,要求个体评估每一问题在自己企业所表现的严重程度,并采用lister5点量表方式打分,从1分“风险非常弱”到5分“风险非常严重”渐变。本研究中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份,有效回收率为86%。

2.2 结果分析

   

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得到kmo值为0.789>0.5,bartlett球形检验相伴概率为0.000<0.05,说明原始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通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以特征根>1,累计贡献率>50%为依据,提取出5个因子,见表2。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6.907%。

根据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分析结果,识别出如表3所示的网络营销风险指标体系,包括5个分类指标,14个单项指标。

3 网络营销风险规避

上文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风险识别指标,下文将对其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方法。

3.1 维护风险规避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病毒和黑客泛滥成为网络世界中最普遍、一旦爆发杀伤力通常都很大的风险,但是其之所以成为风险一般是由于企业疏于网络维护所致,因为它们的天敌杀毒软件和反黑客发展迅速,一般都可以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网络由于其虚拟性,给不法人士以可乘之机,他们通过自己对网络知识的掌握,冒牌网站、虚假信息,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接收到过虚假的网络中奖信息,足见该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只要企业注重自身网络营销品牌建设和维护,欺诈与侵权还是不难被发现的。

3.2 服务风险

如何让网络上的潜在消费者敢于提交自己的真实需求,真切的感知商品的质量,安全付款,并保证及时完好获得自己所购买的商品,是网络营销配套的服务所需要做的工作。加强企业对客户隐私的保护,提升网络多媒体表现水平,充分利用网络银行的安全装备,合理选择物流公司是规避服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3.3 法律风险

网络合同的履行,网络建设相关程序的简化都需要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是规避此类风险的根本。目前已经有一些相关法规出现,作为企业更应该积极学习、促进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同时也可以通过充分调查来规避风险。

3.4 网络风险

无法正常上网和网络数据丢失是网络速度慢的表现,一般与用户端所选择的宽带带宽有关,作为企业应该与客户充分沟通来避免误会,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联合网络服务商帮助客户提高网速。

3.5 管理风险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例3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358-02

网络经济时代,网络营销应运而生,目前许多风险投资瞄准了我国网络营销市场,投以重金,以期分得一杯羹。高利润必然伴随高风险,正因为如此,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都采取观望态度,面对网络浅尝辄止,仅仅建设了一个网站,而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营销措施。我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业已突破100亿,并仍在快速增长,能否正确识别和有效规避网络营销风险直接关系到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成败。

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才能正确识别出网络营销风险,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目前学术界对于网络营销风险的研究较少,更谈不上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风险研究。鉴于此,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网络营销风险管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利用因子分析法来识别网络营销风险,并提出了一套网络营销风险识别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规避策略。

1 网络营销风险研究评述

网络营销风险是指在网络营销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网络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21世纪初,一些关注网络营销的学者,将他们的研究兴趣开始转移到网络营销风险的研究上,使得网络营销研究拓展到网络营销中所存在的风险上。对于网络营销风险因素的代表性研究在表1中进行了归纳,可见网络营销风险因素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相似性。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文献可知,网络营销风险分析局限于综合分析法,通过借鉴前人相关的理论成果来进行理论分析,缺乏实际调研和数据分析。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小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因素;然后对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网络营销风险识别指标体系;最后根据理论与实践对各个风险因素的规避提出相应的策略。

2 基于因子分析的网络营销风险识别指标构建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通过研读文献提炼网络营销风险指标项目,设计了19个体现网络营销风险因素的问题。进而在2008年6月至7月间以湖南省中小企业高层管理、营销经理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场调查方式,要求个体评估每一问题在自己企业所表现的严重程度,并采用Lister5点量表方式打分,从1分“风险非常弱”到5分“风险非常严重”渐变。本研究中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份,有效回收率为86%。

2.2 结果分析

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得到KMO值为0.789>0.5,Bartlett球形检验相伴概率为0.000<0.05,说明原始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通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以特征根>1,累计贡献率>50%为依据,提取出5个因子,见表2。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6.907%。

根据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分析结果,识别出如表3所示的网络营销风险指标体系,包括5个分类指标,14个单项指标。

3 网络营销风险规避

上文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风险识别指标,下文将对其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方法。

3.1 维护风险规避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病毒和黑客泛滥成为网络世界中最普遍、一旦爆发杀伤力通常都很大的风险,但是其之所以成为风险一般是由于企业疏于网络维护所致,因为它们的天敌杀毒软件和反黑客发展迅速,一般都可以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网络由于其虚拟性,给不法人士以可乘之机,他们通过自己对网络知识的掌握,冒牌网站、虚假信息,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接收到过虚假的网络中奖信息,足见该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只要企业注重自身网络营销品牌建设和维护,欺诈与侵权还是不难被发现的。

3.2 服务风险

如何让网络上的潜在消费者敢于提交自己的真实需求,真切的感知商品的质量,安全付款,并保证及时完好获得自己所购买的商品,是网络营销配套的服务所需要做的工作。加强企业对客户隐私的保护,提升网络多媒体表现水平,充分利用网络银行的安全装备,合理选择物流公司是规避服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3.3 法律风险

网络合同的履行,网络建设相关程序的简化都需要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是规避此类风险的根本。目前已经有一些相关法规出现,作为企业更应该积极学习、促进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同时也可以通过充分调查来规避风险。

3.4 网络风险

无法正常上网和网络数据丢失是网络速度慢的表现,一般与用户端所选择的宽带带宽有关,作为企业应该与客户充分沟通来避免误会,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联合网络服务商帮助客户提高网速。

3.5 管理风险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例4

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交往的媒介,为人类社会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和发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尽管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但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最终还需要技术驱动来实现。只有以科学技术的非自然属性,强化其生态本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型,构建人与自然积极平衡的物质技术基础,最终以强大的科学技术驱动力,为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找到突破口。

2研究综述

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系统的高脆弱性,以及生态风险规避技术驱动的重要科学价值,吸引了众多学者参与到该领域研究中来。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从技术风险伦理本质出发,探讨生态风险规避的技术驱动问题;②针对不同研究视角,剖析技术驱动的模式选择问题。

对于前者,西方国家关注较早,通过对技术风险属性进行哲学探讨,研究了技术风险引发的社会状况。比如美国学者路易斯(H W Lewis),其著作《技术与风险》成为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启蒙书籍;D普罗斯基于2008年编写的Catalogue of Risks:Natural,Technical,Social and HealthRisks则详细阐述了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社会风险和监控风险的类型和内涵。我国不少学者徐治立、毛明芳等,在西方研究的带动下也对技术风险伦理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技术创新的本质及其体系进行了分析。

对于后者,国外学者提出了应对生态风险技术驱动模式的新概念,如英国Robin Clarke倡导替代技术,EE Schumacher主张发展中间技术KWWilloughby则认为要开展适用技术一月。其中,技术生态位驱动模式,由于其能对技术可持续创新产生推动作用,引起了不少学者关注。我国学者中,叶芬斌、许为民、毛荐其等人对技术生态位与技术范式的变迁、技术创新协同演化机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我国生态风险技术驱动的模式选择做出了贡献。

通过研读文献,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区域生态风险规避的技术驱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煤炭资源型区域的相关研究更是比较少。鉴于此,本文将研究视角立足于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的技术驱动分析,从技术驱动力不足的本体思考入手,以价值重构为伦理指导,重点关注生态位视角下的技术驱动模式选择,并结合制度设计,为区域生态风险技术驱动力提升,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3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技术驱动的本体思考

人类的实践行为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技术驱动力的增加,必须使生态风险技术驱动建立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通过成因探析,进行技术驱动的本体思考,实现技术驱动的价值重构。

3. 1技术驱动不足的成因探析

生态危机的严酷现实,凸显了我国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技术驱动力不足的现状。其原因:①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相关技术的不合理使用常人为制造出技术生态风险;②解决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问题的新技术尚未得以充分涌现与成长,比如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缓解土壤结构破坏、土地功能变化等生态风险问题的技术,缓解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排放等环境污染生态风险问题的技术,均未能满足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的需求。

显然,除了技术本身的特质因素外,作为技术主体,经济行为人对生态风险认识不足以及生态责任意识淡漠,是导致驱动力不足的主要因素。技术是思想的物质体现,人的意识、认知能力等内在要素制约着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煤炭资源型区域的经济行为人没有准确估量煤炭资源开发技术使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影响,不合理、不适时地使用科学技术,忽视了技术的生态选择本质;另一方面,新技术创新研发阶段,更多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态导向缺失,技术的生态影响考虑不足。

3.2技术驱动提升的价值重构

从生态伦理学角度考量,技术是自然生态进化的结果,同时又成为影响或干预自然生态进化的因素,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决定性因素。技术的实质是能量转换的媒介,纯自然之物以科学技术为中介,转变为能被人类使用的物质产品。在新的价值观下,技术生态风险真正的根源归于人类对技术认识的局限。科学技术不再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不再单一具有改造自然的价值,它是区域生态风险控制的一把双刃剑,是修复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助手,负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

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技术驱动的价值重构,是技术伦理价值观与技术主体伦理价值观协整的过程,是一个涉及技术设计、技术产品制造、技术产品社会应用在内的全方位复杂系统。通过重新界定技术的非自然性,实现科技创新的生态导向,来弱化技术生态风险,要求科学技术从涌现到成长再到消亡,都必须满足生态适应性的要求。也即是说,从技术产品设计开始,就要将人与自然的生态考虑,作为煤炭资源型区域技术研发的内在维度。在技术产品的制造与社会应用的全流程,要时刻将技术主体的生态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作为技术实践的核心准则。确保在对环境负起伦理责任的前提下,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使用活动。

4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技术驱动的模式选择

煤炭资源型区域技术驱动的模式选择,是决定驱动力大小的又一重要问题。新形势下,必须摆脱传统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以生态导向打破利益分配和经济博弈,开始技术创新的绿色生态之旅。

4. 1技术驱动模式的生态位研究视角

从生态学中衍生的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理论,对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空间位置、功能和作用进行界定,描述了生态系统结构中的秩序和安排润。作为生态位理论与技术创新领域结合的产物,技术生态位描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所建立的避免和主流竞争的保护空间。它能够有效揭示技术与准演化微观技术环境的共生存在关系,阐述技术之间的竞争、共生、寄生等生态状态。

以生态位为研究视角,通过将技术驱动过程,置身于人、财、物等生态因子和一定技术水平、环境容量、与其他企业技术关系等生态关系湘,能够更好地揭示煤炭资源型区域不同技术之间、技术生态因子和生境因子间在生态风险规避过程中复杂的作用关系。进而从技术政体氛围探讨规则、法规、方法、系统、结构等要素,实现主流技术缝隙中的利基(Niche)技术在特定生态位保护下的涌现,带动整个生态风险规避技术进化,完成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的技术驱动。

4.2技术驱动的生态位进化模式

以生态位为视角,选择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技术驱动模式,荷兰学者构建的技术生态位战略管理(SNM)理论架构,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SNM利用技术生态位分析技术演化,实现了技术进化研究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突破。本文在该理论构架微观分析基础上,结合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技术驱动的特质,提出该区域生态风险规避生态位技术驱动进化理论模式。旨在从煤炭资源型区域技术生态位主体出发,设置示范性技术生态位通过市场生态位进行渗透的可供选择路径,提出由技术生态位到市场生态位再到技术范式的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技术驱动演变阶段。

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技术驱动的实现过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技术生态位阶段,在技术驱动政体作用下,将有利于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的突破性技术创新纳入特殊保护环境,远离主流竞争并进行实验,形成示范型技术生态位。通过技术培育,进入第二阶段市场生态位阶段,将利基技术的原始市场雏形与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需求连接,形成具有商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市场生态位。最终经过市场渗透,进入第三阶段政体转变阶段,拉大新技术对旧技术的优势,实现生态风险规避旧的技术范式向新的技术范式政体转变。

4. 3煤炭资源型区域的技术驱动模式检验

将生态位技术驱动进化理论模式,再次置身于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实践,探讨其对技术驱动能力增长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当技术驱动生态位进化模式与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实践相结合时,一方面,通过规则限制、结构优化等政体保护,在特定的生态位中有助于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的利基技术得以涌现与成长;另一方面,通过示范性技术生态位向市场生态位的演变,新旧生态技术间实现交替与演变,确保了不同范式下技术生命周期的完整性,使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技术驱动力得以延展与提升。

具体而言,基于SNM的煤炭资源型区域技术驱动生态位进化模式,具有独特的保护试验阶段。在该阶段,技术生态位向市场生态位转移,通过市场需求检验、技术生态监督等手段,有利于煤炭资源型区域经济行为人准确把握技术发展和使用的生态性,及时在实验阶段取缔不利于区域生态风险规避的技术,并完善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导向。同时,生态位技术驱动进化模式在市场生态位向政体转变过程中,凸显了规则、结构、方法等对生态技术的监督和影响能力,给煤炭资源型区域政府管理留下了作为空间,使技术驱动拥有制度约束的协整动力。

5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技术驱动的制度实现

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最有效工具,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确保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技术驱动的生态导向,保证技术驱动生态位进化模式的有效应用,是该区域生态风险规避技术驱动物化实践必不可少的协整动力。

5. 1政府推动技术驱动力的制度实现

首先,完善生态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体系,以法律护航,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导向。在一部效力和影响力具有纲领性的生态领域基本大法之上,修改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相互配合的生态法律体系。以科技立法,有效控制技术创新过程中经济至上的唯利原则。将社会生态效益作为科学技术发明、应用、推广的重要标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先地位。

其次,针对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风险规避特殊需求,制定技术创新生态化发展战略,鼓励先进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比如,建立煤炭开采生态化技术标准,对煤炭及相关产业技术准入设置标准;实行专项财政、税收制度优惠,通过减免、调整税收以及低息信贷等制度措施,对有利于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核心技术研发给予扶持;完善煤炭产业环保技术成果转让、吸收和推广的制度建设,确保研发成本回收和创新成果有序扩散。

最后,设定煤炭资源型区域技术评估制度。一方面以区域生态风险规避对技术研发的需求评估制度确定技术研发供给,减少生态技术供给的误差;另一方面以环境技术评估制度,对技术使用过程中的生态影响进行监控和指导,确保生态技术从涌现到成长的生态属性。通过政府的力量,以制度为媒介,在煤炭依赖型区域生态技术创新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市场失灵的负而影响。

5.2市场拉动技术驱动力的制度实现

一方面从生产制度入手,完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成本内部化的价格机制,将技术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以生态生产拉动生态风险规避技术驱动力。比如,通过煤炭资源产权制度、矿区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煤炭产业生态成本核算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资源税制度等,真实全而地反映区域生态价值,使生态生产在市场运行中占有优势,从而给予生态技术创新强大的市场拉力。同时,辅以规划、准入、退出制度形成的约束系统,以制度约束非生态化煤炭生产、加工行为,保证煤炭及相关产业生态技术创新的科学决策。

另一方面,要从消费制度入手,为生态技术创新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运行环境。比如,对于使用生态化技术进行煤炭加工及其衍生产业的组织,给予补贴及税收优惠制度,修正生态化技术产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其市场适销性,形成生态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强化政府财政支出在煤炭绿色生态化技术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生态技术成果提供市场需求;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公众参与制度,通过公示监督制度、群众举报制度、舆论监督制度,使煤炭资源型区域民众对煤炭资源利用技术的生态化使用过程、技术产品的生态属性实施监督,促进技术创新生态化发展。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例5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国内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发展还很不完善。加之我国很多商业银行2009年才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还无法真正做到对利率风险的系统、科学管理。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经验。

一、国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演进

20世纪80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国外发达国家逐渐开始放松利率管制,随着利率波动幅度的逐渐加大,商业银行开始着手衡量和规避利率风险,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利率风险衡量方法与规避技术。国外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基本阶段。

(一)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其基本特征利率管制开始放松,但变化不频繁。此时采用指标法衡量利率风险,主要有:利率敏感性缺口指标及持续期指标。其风险规避技术为表内管理,包括零缺口策略、被动的免疫策略及主动的久期偏离策略。

(二)中级阶段

中级阶段(2O世纪80-90年代),此时各国基本完成了利率自由化改革,频繁的利率变化极大地放大了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的衡量方法转变为估计法,主要是指由缺口模型演变成的静态模拟。此时的风险规避技术主要是表内管理和初级的表外管理,主要利用一些诸如利率期权、利率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等基本金融衍生工具来进行风险规避。

(三)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此时利率风险己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利率完全市场化,变化频繁,市场监管严格。该时期主要采用衡量法进行利率风险衡量,主要有情景压力测试、动态模拟。利率风险的规避技术为表内管理和发达的表外管理结合,金融衍生工具极大丰富,包括逆向FRNS、廊式互换等,同时金融工程的应用也极大的广泛起来。

二、国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经验借鉴

国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度量和管理体系,对于像我国这样没有历史经验的国家来说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建立统一的决策机构,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利率风险管理己逐渐成为国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外商业银行普遍在总行设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利率决策机构。有些商业银行在各分行也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分行范围内利率风险管理。

(二)建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利率风险监控

通常国外商业银行会指定一个部门来承担利率风险管理职责。通过这个专门部门,其他部门可以按照一定程序将各金融产品风险转移到此部门,再由该部门将风险转移到市场上。通过利率风险部门的日常监控,可以及时对利率风险做出反应。

(三)完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在存贷款定价决策机制上,国外各大银行基本做法是:一是由总行公布或规定适于全行的基准利率;二是总行通过授权分别规定不同分行在总行公布或规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浮动权限。国外商业银行总部在确定本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时,通常以中央银行利率、同业拆借利率或国库券利率为基准,与这些利率之间保持着一定利差水平。

在定价策略的选择上,大银行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它们通常选择价格领导式策略,其所确定的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市场利率水平,而中小银行大多采取价格跟进式策略。在定价技术的选择上,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存贷款定价己基本实现了模型化,尤其是大银行一般都拥有高度个性化的定价软件。

(四)不断开发先进的利率风险衡量技术和规避技术

国外商业银行不仅有简便的缺口分析衡量技术,还有更先进的模拟分析和VAR模型。不仅利用资产负债规避技术,更是利用发达的金融衍生品进行利率风险的规避。不少商业银行在借鉴共性分析模型基础上,开发适合本行特点的高度个性化的分析软件。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目前使用的动态模拟分析软件可以提供多达一百多种利率变化情景假定下的资产负债和净收益变动的情况,从而能够根据利润最大化目标选取最优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方案。

(五)建立严密的内控制度

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严密的内控制度,来减少商业银行的风险。国外各大银行都按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建立了严密的内控制度。这一内控制度的关键是建立了一个能够评估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联的所有重大风险的完整的利率风险衡量系统。对于该系统,巴塞尔协议认为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特征:第一这个系统应该包括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所形成的利率风险头寸,并且能够分析重新定价、收益曲线、基本点等所有主要利率风险来源,并且要能够评估各种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业的影响。第二该系统应该为银行的利率风险整体水平划定界限,而且还要为各个产品、业务或部门规定风险限额。

总之,目前利率风险的主要来源、利率风险的衡量手段及规避方法,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指标进行效果分析。尤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利率风险不仅可能来自本国,同时也会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这将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增大,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不断加强对这一风险的防范技能。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例6

作者:胡大江 任玉珑 陈学梅 黄波 论文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汇率风险管理 系统 构建 论文论文摘要:文章把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被视为一个系统,从整体的角度,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对企业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进行研究。对系统内的汇率风险识别、汇率风险度量、汇率风险规避、汇率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等5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结构。 一、引言 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的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和债权债务.并在贸易合同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收付并与本币进行折算.以便结清债权债务并考核国际贸易的最终利润和成果。显然.在企业的国际贸易从开始到本外币最后折算这一个周期内.由于浮动汇率制度等因素导致的汇率波动,必将会给企业的国际贸易带来外汇风险。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诸如全球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和海地地震等全球性或地区局部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不断爆发,国际间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也不时涌现,这些都不仅使企业的国际贸易汀单数量减少.而且还严重影响到现有订单的后续执行.使企业国际贸易的外币收付时间和周期产生很大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国际贸易最终的本外币折算无法按计划执行.从而使得企业的国际贸易额外承受许多不确定的外汇风险。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双向流动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企业的外汇业务也得到了空前增长.这不仅使得暴露于外汇风险之中的企业数量不断增长.而且使得企业暴露于外汇风险之中的数额也不断增加。面对不断加剧和更多不确定的外汇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外汇风险。因此,加强对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管理已成为这些企业的迫切需求。 二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构建 1.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含义系统是指由若干个可以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要素(或部分)所组成.具有某种结构和特定功能,处在一定的环境中,以达到某种预定目标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系统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终结时间的周期.对于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在其风险管理周期内,企业首先需要对汇率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然后再对其风险大小进行度量,并根据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整个汇率风险管理过程中.尽可能估计各种突发情况对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大小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对风险进行监控时,一旦出现类似的突发事件,能按应急预案。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应对,以降低突发事件对企业国际贸易的影响。当然.事后的绩效评估也是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任何一个周期内风险管理的经验教iJlI都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能为下一周期内的风险管理提供指导和借鉴。因此,企业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也可以视为由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规避、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等要素构成的管理系统工程。 企业构建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就是对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所涉及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选出最优方案;同时对该方案的风险进行监控,以及时发现各种突发事件、评估其对汇率风险的影响,并能尽快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对汇率风险带来的影响:最后对整个国际贸易周期内的汇率风险管理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为下一周期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对企业全球化经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由于汇率风险是企业经营中最不确定的因素.它极大地增加了跨国公司资金管理的难度.企业管理者因此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将汇率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整个管理系统.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寻求最优的而且需要针对外汇风险采取具体可行的策略。 2.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组成要素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规避、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等5个环节。 (1)汇率风险识别。企业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识别是指企业根据其国际贸易业务的范围、形式、规模、国别、币种等特点。对影响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的三要素:风险暴露头寸、风险暴露时间和汇率波动进行分析和确认。有效的汇率风险识别是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是其风险管理的起点和前提。 汇率风险识别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企业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暴露头寸、汇率风险暴露时间和汇率波动的分析和确认.为 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资料。具体表现形式为:甄别风险事件、确定受险时间、分析风险原因等。甄别风险事件要求企业对其国际贸易活动进行甄别,找出风险暴露事件,确定风险暴露头寸;确定受险时间要求企业明确风险暴露的时间和周期:分析风险原因要求企业影响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后果.这不仅包括对汇率变动直接影响的考察。还包括对其间接作用,如传递机制、作用要素和作用程度等的考察。 为此.汇率风险识别要求应当企业编制一系列有关汇率风险的报表,如:资产平衡预测表、收入预测表、资金流量预测表、信贷和投资机会评论报告等,并根据这些报表制定关于汇率风险实际变动的特别通知书等。这些反映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的相关信息资料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以便相关部门协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2)汇率风险度量。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度量是指企业根据相应的风险度量模型和方法.综合分析所获知的交易数据和汇率情况.并对风险暴露头寸和风险损益值进行计算.把握这些汇率风险将达到多大程度.会造成多少损失。汇率风险度量又称汇率风险计量、汇率风险测量、汇率风险衡量等.是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汇率风险规避方案选择的依据。 汇率风险度量是金融风险度量的一种.因此可以借鉴金融风险度量的相关方法来进行不过.汇率风险度量又有其特殊性.目前也出现了一些专门针对汇率风险度量的方法。归纳起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和间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直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是通过度量由于未预测到的汇率变化而引起的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值的大小。对直接汇率风险的度量从最初的名义量法发展到现在的灵敏度分析、波动性分析、压力试验、极值理论、Copula度量模型、信息嫡和风险价值系列方法(如VaR、CVaR、WCVaR)等更深层次的计量方法。间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主要是通过回归来度量汇率波动与企业价值变动之间的关系.从而间接描述汇率风险。具体表现为:资本市场法和现金流量法。 汇率风险度量常用的是直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不过,企业在度量其国际贸易汇率风险时,应根据其国际贸易特点,并综合不同的汇率风险度量方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度量其国际贸易汇率风险.这样才能为规避汇率风险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3)汇率风险规避。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规避是指企业根据其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宗旨.在科学的风险识别和有效的风险度量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风险管理工具。从而制定出具体的避险方案。以实现规避汇率风险的总体目标。汇率风险规避又称为汇率风险控制等,是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关键.是整个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实质性环节。 汇率风险规避方案的确定需要在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规避战略的指导下选择具体的规避方法企业应该在科学的风险识别和有效的风险度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性质。经营业务的规模、范围和发展阶段等企业的经营特色.采取全面规避战略、消极规避战略或是积极规避战略。各种规避战略只有适用条件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 企业在确定其规避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其避险方法可供企业选择的避险方法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贸易谈判结合经营策略来规避汇率风险:另一类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交易风险,主要有:期汇、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不同的方法对应着不同的操作,但目的都是为了使“不确定性”得到确定.从而规避风险。 每一种风险规避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企业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的风险状况进行甄别和筛选.以达到最有效地实现企业预定的汇率风险管理目标。 (4)汇率风险监控。企业国际贸易汇率汇率风险监控是指企业在确定最优避险方案后.为防止汇率风险规避方案实施过程的随意性和无效管理。而建立的监测机制、预警机制、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止损机制、紧急处理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汇率风险监控体系,以随时监控汇率风险的变动并及时处理.使汇率风险的变化始终处于可控的范围汇率风险监控是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保障体系。 汇率风险监控要求企业对影响其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的各因素进行监测,包括风险因素监测、风险事故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风险因素监测要求直接监测以外国货币作为媒介或载体的国际贸易活动的规模和地区结构.据以把握不同货币相互兑换的规模和币别结构。风险事故监测要求对汇率走势进行观察和推测.据以分析和测算汇率的某种变动对何类主体构成风险事故突发事件监测要求监测影响 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突发事件,如全球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海地地震等。通过监测,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突发事件等对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达到预警机制设置的警戒点.应该通过信息传递机制将警示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处理部门.经过分析处理,相关的控制措施通过反馈机制及时传达到实施部门。 预警信息的处理需要严格按照止损机制和紧急处理机制进行。止损机制需要设置合理的止损点、建立止损限额管理制度,对企业财务实行有效监控.防止企业经营管理者可能出现的判断事物和道德偏差.确保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止损与纠正.使各种变动对对企业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影响降到最低。汇率风险监控是一个动态过程.对避险方案的实施过程不断进行检查、监测、反馈,发现偏差,立即纠正。因此,汇率风险监控也是“执行一监测一分析一处理一执行……”的循环往复过程。 (5)绩效评估。 汇率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估是指企业在其国际贸易周期完成时对其汇率风险管理进行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绩效评估是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总结绩效评估首先要对汇率风险管理进行效果评价.主要采取的是成本一收益分析任何一种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或代价风险管理的成本主要表现为交易费用、保险费用或咨询、调杏费用等,其效益就是可能的损失减少了多少或者是收益增加了多少.在分析效益时.一些不能像销售利润那样具有明确数量关系的效益,可通过其雇员数量、环保投入、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资助等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标尽管是间接的,但却是明确的。 经验总结也是汇率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过程中。任何方案的实施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因此,企业应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合理性和适用性,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企业下一次的汇率风险管理做打好坚实基础。 3.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各要素独立功能的发挥和相互间的协调发展。可以说.汇率风险管理的过程是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汇率风险管理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汇率风险识别是前提。是风险度量和规避方案制定的依据.只有在第一时间准确快速地识别汇率风险.进而掌握和企业相关的所有汇率风险信息,才能顺利地展开后续工作:汇率风险度量是基础和核心,只有有效地度量汇率风险,才能为规避汇率风险提供准确的依据;汇率风险规避是关键,规避方案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汇率风险监控是保障.通过对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突发事件的监测,及时调整汇率风险规避方案。是保障汇率风险管理最终效果;绩效评估是总结,评价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并总结经验教训,为企业下一次的汇率风险管理提供借鉴。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5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中。箭头表示要素问的主动关系.线条粗细表示要素间关系的重要程度。 4.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结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在时间或空间上排列和组合的具体形式结构是系统的普遍属性,没有无结构的系统,也没有离开系统的结构。 同样.企业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也有自己的结构,其5个组成要素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一定的活动性.与外界环境不断保持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是一种非平衡的系统结构汇率风险管理系统也有层次性.存在有不同等级的层次。可以把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结构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5个要素: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规避、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这5个要索所含的子要素处于第二层次,分别为:风险识别有3个子要素:风险暴露头寸、风险暴露时间和汇率波动:风险度量有2个子要素:直接风险度量和间接风险度量:风险规避有3个子要素:全面规避战略、消极规避战略和积极规避战略;风险监控有2个子要素:风险因素监测、风险事故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绩效评估有2个子要素: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第三层次的要素有第二层次的子要素进一步衍生出来.具体表现为:直接风险度量衍生出名义量法、灵敏度分析、波动性分析、压力试验、极值理论、Cot,ula度量模型、信息嫡和风险价值等系列要素:间接汇率风险度量衍生出资本市场法和现金流量法2个要素:全面规避战略、消极规避战 略和积极规避战略都衍生出2个要素:贸易谈判结合经营策略和金融衍生工具应用策略:风险因素监测衍生出国际贸易规模监测和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监测:风险事故监测衍生出汇率走势测算:突发事件监控衍生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案要素。 企业应该根据自己国际贸易的特点.构建适合的汇率风险管理系统。 三、结束语 浮动汇率实施后.许多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观念和汇率风险管理的技能.在国际贸易中遭受了巨大的汇率损失。因此。在汇率市场化环境里如何加强对汇率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已成为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对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分析.从整体的角度.以系统的分析方法研究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分析指出,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不应仅有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规避3个主要要素,还应该有汇率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两个辅助要素.对风险监控不仅要监控常态下的风险影响因素.还要监控诸如全球性金融危机等突发事件对企业汇率风险的影响.并有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启发和指导企业以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思想构建构建适合其国际贸易特点的汇率风险管理系统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例7

一、引言

近年来,行为科学理论对于决策制定和模型构建的影响逐渐扩大。而在已有的关于供应链定价的文献中,多数学者没有考虑决策者的行为因素,在风险态度上,大多假设决策者是风险中性的,使得结果不够精确,没有说服力。所以,研究考虑风险规避的行为因素的服务供应链定价问题十分有必要,对实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相关概念介绍

(一)服务供应链的概念解析

在当今服务成为了企业获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的条件下,服务供应链成为了企业供应链研究的重心。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服务供应链,国内外学者有多种不同的理解。结合对服务供应链的现有研究,本文提出了自己对服务供应链的理解,本文研究的定价模型不只适用于服务行业,因为产品是服务的一部分,所以任何产品都可以看作是一项服务,所以本文提出的服务供应链的定价模型应该适合于不同行业,是将服务供应链理解为以服务为主导的供应链,在提供服务这种产品的过程中形成的网链结构中所发生的各种有先后顺序的活动。

(二)风险规避的定义

所谓风险规避,就是一种应对风险的方法,具体地,是指为了保证目标的有效实现而采取变更计划从而达到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的方法。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决策者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他们造成的损失。具体来讲,一是要通过事先控制措施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二是要通过事先控制和事后补救两种方法的结合来降低损失程度。

三、集中式服务供应链定价模型构建

(一)问题描述

考虑包含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二级供应链,供应商和零售商都是风险规避的,供应商决定提前期和服务水平,零售商决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并且,供应链是集中式的,即供应商和零售商在考虑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价格、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最优决策。

根据集中式供应链的模型,构建考虑参与者风险规避的集中式服务供应链定价模型,具体步骤和内容如下:

1.相关参数。零售商的零售价格为p,供应商的批发价格为w,单位能力获取成本为c,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vs和vr,零售商和供应商的风险水平分别为Rr和Rs,供应商的能力水平为μ,供应商的提前期为l,服务水平为s。

2.需求率函数。一个服务系统中,顾客到达率服从泊松流,单位时间的平均到达率为λ,则扩展Banker的需求函数,并假设基本的需求函数由供应链中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确定,可以得到如下需求率函数:

λ=a-βp-αl+ρs (1)

在公式(1)中,a表示市场潜在内部需求,β表示需求对零售价格的敏感性因子,α表示需求对提前期的敏感性因子,ρ表示需求对服务水平的敏感性因子。此外,根据泊松分布的顾客到达,有以下公式:

E(D)=λ,Var(D)=λ (2)

3.风险规避。由于需求是随机的,所以参与者存在风险规避。偏好理论为将风险态度容入到决策过程提供了框架。本文用到的评价方法是偏好理论中的确定型等价方法,即用确定的价值表示参与者愿意接受的不确定的事件。

在决策理论和风险领域的理论和实际的研究中一个占主导的效用函数形式如下:

U(π)=e-π/R (3)

可见,这是一个指数效用函数,其中表示风险规避系数,R

在本文中,采用以下的确定型等式来表示效用:

对于一个效用函数U(π)=e-π/R,R>0表示参与者的风险厌恶水平,本文中,Rr和Rs分别表示供应商和零售商的风险规避水平。利润函数π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均值是E(π),方差是Var(π)。用这个等式,可以讨论在供应链中风险规避水平对于价格、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影响。

4.能力约束。在到达率服从柏松分布,服务时间服从指数分布的假设下,关于服务水平的限制就是固定的。根据研究服务水平和能力的相关文献,在最优状态下,服务水平的限制必定是有效的,则可以得到能力约束,具体公式如下:

μ=λ-ln(1-s)/l (5)

提前期的相关成本依赖于一个公司实际的能力获取水平。假设供应商的能力水平是μ,行业的服务水平是s,在服务时间服从指数分布的假设下,有s=1-e-l(μ-λ),同时s满足条件0

(二)模型的建立

在一个集中式的供应链中,决策制定是集中的。供应商和零售商观察需求的分布,然后在考虑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价格、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决策。而且,供应商和零售商都是风险厌恶的。在这种情况下,利润函数的期望和方差如下:

E(μ)=(p-v-c)(a-αl-βp+ρs)+cln(1-s)/l (a)

Var(μ)=(p-v)2λ (b)

以上公式中的总成本应满足v=vs+vr,即供应链的成本等于供应商的成本与零售商的成本之和。因为c表示获取单位能力的成本,则cln(1-s)/表示考虑到提前期的能力成本。为保证利润为正,有以下假设:

P≥w+vr且w≥vs (c)

根据公式(a)和(b),有以下供应链的效用函数公式:

四、结束语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风险规避理论,建立了考虑成员风险态度的二级集中式供应链的定价模型,根据该模型,可以给出在不同情形下各决策变量的最终结果。并且,可以根据模型分析了在不确定性需求下,决策变量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成员的风险规避因子对于决策变量的影响。

考虑成员风险规避的二级集中式供应链的定价模型,考虑了决策者的行为因素,更加符合决策者实际的决策行为,对于指导企业的决策有实践意义。另外,此模型是同时考虑价格、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二级供应链定价模型,考虑了服务的能力成本和成员的风险规避心理因素,更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也是行为运作管理研究的又一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Boyaci T,Ray S.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capacity cost interaction in time and price sensitive markets [J].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5(1):18-36.

[2]王虹,周晶.竞争和风险规避对双渠道供应链决策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0,23(01):10-17.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例8

关键词 高速公路 融资 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筹资活动中由于规划而引起的收益变动的风险。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融资风险规避已引起广泛的关注,管理层经营决策时把融资风险控制和防范作为考虑的关键点,。

一、融资风险规避在推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消费、储蓄、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是我国经济有效增长的基本动力,而高速公路建设又是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资作为高速公路建设的主要筹资方式,在融资方式、规模、期限及费用等方面影响着高速公路建设的稳定增长,如企业刚与银行签署了固定利率的长期贷款合同,银行就调低了贷款利率,借款企业就遭受财务成本增加的风险。合理规避融资风险,可提高高速公路建设企业的管理水平,将企业损失降至最低,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二、融资方式及其风险

目前,除被称为“砍腿换车”的股权融资外,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融资租赁、工程保理等债务融资。

(一)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无到期日,不需归还,且股利的支付与否及支付多少视公司经营状况而定,因此没有固定的支付负担,但资金成本较高,还存在控制权稀释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债务融资

债务融资手续简易、速度快、成本低,企业能享受财务杠杆作用等因素带来的好处,但企业如无法按时还本付息,就会变成财务危机,处理不当,企业便有破产的危险。

三、融资风险规避涉及高速公路建设的相关产业,间接影响着建设管理水平

随着融资风险逐年扩大的趋势,对高速公路建设产生重要影响,还间接影响着相关产业,如金融业、债券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等,都与融资风险规避息息相关。

(一)金融业

金融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通过提高储蓄率、实现资本的有效流通、优化资源配置、设计多种理财产品、技术创新、有效转化投资方向,促进了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融资风险规避与金融发展关系密切,为确保信贷安全,有效激活银行资金流动。目前,随着国家银根紧缩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融资风险规避领域不断拓展,其对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债券业

近年来我国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发展迅猛,对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数高速公路建设单位发行了债券,但债券发行价格、票面利率、还款方式和期限、通货膨胀等都影响到高速公路建设行业的投资风险,随着政府调控力度持续加大,融资风险规避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其保驾护航下,债券业务将对高速公路建设增长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

高速公路建设是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部分,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涉及工程完工、经营维护等风险。如工程设备、人工或者变更方案等因素导致无法按时完工、延期完工或者完工后无法达到预期标准,这就意味着利息支出增加,贷款偿还期延长,预期收入无法实现,最终影响项目的获利能力,使融资风险加大。这就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在设计方案、技术标准、建设费用、配套优惠政策上严格把关,加强建设管理,促进行业稳定、快速运行。

四、化解融资风险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融资机制

为了缓解融资难的现状,企业必须完善内部融资机制,加强监督,将融资风险防范落实在企业生产各环节中,加强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制度建设;没有董事会的批准,企业一律不得对外融资,违反融资规范的行为,企业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二)建立完善的融资风险评估制度和重大风险报告制度

风险控制的前提是准确估计投资风险,一是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估计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评估是风险控制工具选择和日后规避风险的主要依据。所以建立系统的风险评估机制,使风险评估日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是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企业必须对市场融资环境和自身融资能力进行判断,保证融资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

企业应制定重大风险报告制度,对重大风险进行等级划分,事件涉及的部门在辨识各类重大风险时,应及时报告管理层,公司管理层再上报董事会。

(三)规范合理的融资程序

高速公路建设的融资活动从项目可行性调查、融资工具选择、融资对象选择、融资成本、资金需求量、资金投放时间、风险管理、到还本付息计划的执行等,都应置于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之下。

首先,董事会须在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结构的总体框架下,确立一个资本结构,通过预算安排现金流入与流出,确保融资金额与投资需求相匹配。

其次,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本市场上可实现的金融工具,从资金成本、时间周期、现金流影响等角度进行工具选择或组合,从而实现较宽裕的现金流状况、较低的成本和相对优化的资本结构。

第三,融资过程中,应由专门机构与人员将融资进度、资金到位和存在的问题等,及时向董事会汇报。

第四,资金到位后,须及时拨付用资单位投入既定项目,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将使用情况报告董事会,未经董事会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改变资金用途; 对于未纳入预算的项目,用资单位须以书面形式呈报董事会审批后使用资金。

(四)加强信用管理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信用管理重视不够,企业应合理安排还本付息计划,完善对偿债工作的监督与控制,健全各类融资活动的后续跟踪管理,提高信用品质,恪守财务信誉。

总之,我们要认识到融资风险规避对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作用,有效规避融资风险,确保融资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晴辉.融资发展、储蓄结构变化与高速公路建设增长.当代经济科学.2008(11).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例9

由于存在生产风险,需要引用预期来设定利润函数。假定农户最大化期望效用E(U(w;z)),其中U(•)是效用函数,为财富(w)和农户家庭特征的变量z的函数。假设效用函数是w和z的连续可微函数。用产出价格对预期财富标准化可得w=W0+y-ωx,其中W0是初始财富值,y是产出,x为k种投入品向量,ω代表投入品相对于产出品的价格,即财富为初始财富加上生产收入减掉生产投入成本。对于生产和投入的关系,本文采用Just等(1978)的随机生产函数形式:y=f(x;α)+g(x;β)•ε(1)其中,x是投入向量,α和β都是参数向量,ε是误差项,假定独立同分布N(0,1)。f(x;α)是产出平均值方程,g(x;β)是产出风险方程。在此框架下,投入向量同时影响产出的均值和产出变动方差,即E(y)=f(x;α)和Var(y)=[g(x;β)]2。根据投入品是增加、不影响或者还是降低产出的方差,可以将其分为风险增加、风险中性和风险降低3类。边际生产风险为Var(y)/xk=2g(x;β)•g(x;β)/xk,其符号可能为正或负,取决于g(x;β)/xk。如果g(x;β)/xk为正(负),则投入品xk为风险增加型(风险降低型)投入品。其中,ωk为第k种投入品价格与产出价格之比,而θ=E[U''''E(w;z)•ε]/E[U''''(w;z)]为风险偏好方程,U''''=U/w。由Chambers(1983),如果农户为风险规避、风险中性和风险偏好型,则θ分别取值为小于、等于或大于0。无论是风险增加型或风险降低型投入品,风险中性的农户会选择边际产出等于投入品和产出品价格之比。如果农户为风险规避型即θ<0,并且投入品为风险降低型,即g(x;β)/xk<0,则意味着f(x;α)/xk<ωk。换言之,风险规避的农户比风险中性的农户使用更多的风险降低型投入品。同理,风险规避程度越高,农户使用的风险降低型投入品越多。以玉米种植农户的种子选择为例,这意味着对于风险厌恶的农户,根据公式(3),可以预计他们将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玉米品种,如村里其它农户普遍种植的主流品种,而对于风险偏好的农户,根据公式(3),他们会选择一些风险较大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信息较少、风险较高,但常常宣传为具有产量高或者抗逆性较好的特点。因此,本文的假说是:风险厌恶的农户会倾向于选择大部分人已经种过的老品种,而风险偏好的人会选择风险较大的新品种。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作者2010年5—7月在全国4个玉米主产省开展的农户调查。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样本省内依次抽取了样本县、样本乡镇、样本村庄和样本农户。在每个省内,按照各县的玉米生产规模采取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PPS)各抽取了5个县作为样本县;在样本县和样本乡镇内,又采用以玉米种植面积为指标的对称等距抽样法(SSS),分别选取了2个乡镇和2个村庄做样本;最后,在样本村庄,调查采用随机方法在每个村庄抽取了8户农户进行了入户调研,并且访问村干部收集村级信息。共调查了4省20县40个乡镇80个村庄640户农户,全面收集了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地块特征、近四年玉米种植和品种采用情况、种子市场信息了解情况等基本信息。剔除无效样本,本文最终使用的数据包括599户农户家庭种植的1124块地块。

(一)风险偏好测度本研究通过对调查对象进行实验以测度其风险偏好。根据Holt等(2002)所设计的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熟悉博弈规则,由调查员向农户介绍游戏规则,并让农户预演;第二阶段,提供5套游戏方案,每套方案都包括低风险(A项)和高风险(B项)两个选项,在5套方案中,被调查人都要选择一个选项。这5套方案中,每套方案的A选项和B选项期望值都相同,但是B方案方差要大于A方案,即A为低风险方案,B为高风险方案。特别要强调5套方案被选择实施的概率是相同的,其中一套是最后要实施的方案。明确农户在方案选择阶段就知道其选择与最后收益相关,因此要汇报其真实的风险偏好信息。第三阶段,在5套方案中随机抽取一套方案,按此方案进行游戏,并根据游戏结果兑现奖金。本实验采用抽球游戏。在袋子中放4个白球和4个黄球,抽到白球和黄球分别给予相应奖励。表1给出了具体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根据农户选择结果,可以计算出农户风险规避指数。计算公式为:风险规避指数=1-(选择B选项的方案个数/5),其中风险指数为1表示农户选择B选项的方案个数为零,农户为极端风险规避型,若风险规避指数为0,则表示农户选择B选项的方案个数为5个,农户为极端风险偏好型。与国内已有其它相关研究相比,本研究所用实验方法,将实验结果与收益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数据偏误。另外,收益激励农户如实汇报真实偏好(Binswanger,1980)。受访者平均只需二十分钟就完成本实验,调查村平均日工资为80元,实验期望收益(25元)占日平均工资的31%,因此,就成本收益率看农户会认真对待实验。

(二)模型设定为了估计风险规避态度对低风险投入品使用的影响,设定如下模型:模型中被解释变量S*ihv为一潜变量,表示第v个村庄第h个农户第i块地上的品种采用行为,RKhv表示第v个村庄第h个农户的风险规避指数,Hhv代表农户的家庭人口特征,如受访者教育水平、农业工作经验、性别和家庭人口数等。此外,根据Liu等(2013)的研究,控制了地块特征变量(Pih),其中包括地块面积、是否可灌溉和地形等变量;μv代表研究者无法观测的村庄层面变量,包括不可观测的因素,以及可观测但是已有变量无法涵盖的因素;α、β和γ是待估计参数;考虑到样本中村庄分布较散,模型还引入了村庄虚拟变量,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村庄间的异质性。在此基础上,第h个农户在第i块地上是否采用低风险品种可以被表达为:在模型中还引入了家庭年用电金额和社会资本等变量,其中前者作为测度家庭富裕程度的一个变量,而后者主要用来控制农户在种子信息和技术掌握能力方面的差异。本文假定社会资本高的农户掌握种子信息会更充分,因而可能会选择对其他人来说风险较高的非主流品种。表2汇报了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基本设定与统计描述。从表2来看,采用村内主流品种的农户占全部样本农户的50%。农户平均风险规避程度较高,平均达到0.8。农户农业生产经验丰富,平均从事农业经验在28.24年。大多数样本农民接受了初中以上教育。有31%的农户在过去接受过农业相关技术培训。样本农户平均家庭规模为4.26人,平均地块面积为4.74亩,其中有41块地块面积超过15亩,这反映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较为活跃,部分农户转包其他农户土地开始规模化经营(郜亮亮等,2011)。样本中,有50%的玉米地块是可灌溉的耕地,13%的玉米地块为山地。样本农户家庭年平均用电金额达到421元,有7%的农户有亲戚在种子销售企业就职。表3描述了种植主流和非主流品种的农户特征。相对于种植非主流品种农户,种植主流品种的农户风险规避程度更高,户主或家庭内种植决策者从事种植业的经验更少(平均约1.4年)。两类农户社会资本方面则没有明显差异,这至少部分说明农户种植主流品种并非由于品种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尽管两类农户在如教育程度等变量上差异不大,排除了这些变量对农户种植主流品种的解释能力,但是,在后文回归中仍然控制了这些变量,以得到风险规避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估计结果表4列出了3个回归模型,其中模型1为基准模型,模型2、3依次加入家庭年用电金额和社会资本变量。3个模型都控制了家庭人口特征变量和地块特征变量。从计量经济估计结果来看,模型变量系数符合预期,其中大多数都在10%以上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从3个模型结果比较看,无论是系数方向还是在显著性水平都非常稳健。3个模型都表明,风险规避程度高的农户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村内主流品种。这与本文的理论模型分析结果及相关实证分析结果(Liu等,2013;ng等,2008;Knight等,2003)是一致的。Knight等(2003)研究了埃塞俄比亚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发现风险规避程度高的农户新技术采用率低。村内主流品种对于农户来说,了解的信息较充分,风险相对较低。因此,农户越是规避风险,越倾向于选择此类品种。模型2和模型3引入了代表家庭财富的年用电金额变量。家庭财富对低风险品种(主流品种)选择的影响为负,即家庭财富水平较高的农户倾向于选择风险程度较高的新品种,这也与Binswanger(1980)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当前农村环境下其含义需要认真解释。家庭财富越多可能越不依赖于种植业,因而家庭应对农业风险的财务能力越强,所以越愿意尝试产量波动可能大的新品种。其他显著的家庭变量包括家庭人口数、劳动力数量、农业生产经验和地块特征。家庭人口数量和劳动力数量分别为正影响和负影响。在控制了劳动力变量后,家庭人口数量代表非生产人口数量,数值越大代表家庭抵御风险程度越低;劳动力数量越多代表家庭抵御风险程度越高。与预期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抵御风险程度越高(劳动力数量多),则农户更愿意种植风险相对较高的非主流品种,而风险抵御能力较低的家庭(非生产人口数量多)更愿意选择风险较低的主流品种。农业生产经验对主流品种的选择的影响呈倒U型,即在最初几年,随着农业生产经验的上升,农户更愿意选择风险较低的主流产品,但随着农业生产经验的进一步增加,农户则开始倾向选择风险较高的非主流产品。另外,模型估计结果也显示,农户在灌溉地上更愿意采用非主流品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灌溉地块不易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产量较为稳定,因此农户在灌溉地上更愿意尝试种植风险较大的品种。

(二)分样本结果和稳健性检验农户之间规模和生产性质存在较大异质性。规模差异往往反映生产技术差异,本文将人均劳动力经营3亩以下土地的定义为小农户或生计农户,否则为大农户或市场农户。从理论上推断,大农户一般更专业化于经营土地,其收益中大部分来自于农业生产,可能风险规避程度对其选取低风险品种影响更大。通过细分样本为两组,比较了两组样本间农户风险规避程度对品种选择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于Logit模型,分组回归系数差异可能是由于两个级别残差分布的异质性,因而无法直接比较。Allison(1999)提出估算两个组别残差项或者残差项的函数来控制其异质性。Williams(2009)扩展了Allison(1999)所提出的方法并给出标准的程序实现。本文利用了Williams(2009)的方法来比较不同类型农户风险规避指数的差异。表5给出了回归模型不同设定下的稳定性检验。为了便于理解,表格汇报了边际概率并检验了不同样本间农户风险规避程度变量系数的差异。由于细分样本,控制村庄固定效应会由于村庄内所用种子类型相同而删失数据,因此回归中控制了乡镇固定效应。其他变量与表4中模型3完全相同。表5表明,对于小农户(或生计农户),风险规避程度对种子选择影响并不显著。与之相反,风险规避程度越高,大农户(或市场农户)越选择低风险投入。对大农户(或市场农户),如果风险规避指数提高一个标准差(0.267或0.299),其采用低风险种子的概率降低17.7%(或13.2%)。可能的解释是,对于大农户(或市场农户),农业收入占全部收入比例远远高于小农户,因而风险规避程度对前者的影响幅度大于后者。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例10

风险是在特定的客观条件下,在特定的期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实际上就是实际结果与计划结果的变动程度,这种变化程度越大,所谓的风险就越大。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由于风险与利益的对称关系特性,实际上是开发商实施开发过程中的固有风险。在现在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的定位(决策)风险。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包括项目的产品定位、建筑产品的质量定位、建设环境的品质定位,都是根据市场调查、项目的经济技术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出的,是指导项目决策、项目设计、项目营销策划方案等前期工作的依据。可以说,项目的市场定位确定(决策)以后,基本上就敲定了项目的建设风格、建设成本、营销推广方案,也就决定了项目的销售前景,一旦市场定位不准确,项目的指导思想出现失误,是后期无法或者是非常困难弥补的风险,也是项目开发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按照风险影响范围划分属于总体风险(决策风险),属项目建设的决策性失误风险,其结果是不可管理风险。

2、项目的投资支持能力风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台前后,由于对市场定位的认识模糊或者自相矛盾;或者是没有真正做到“量体裁衣”、“量力而行”;或者是对企业资金筹措(自有资金)和融资能力过高地估计,或者项目成本分析存在着严重的失误;或者没有吃透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行业政策,对大的经济环境把握的不准;或者是成本过程控制严重失控(突发性事件)、意外因素过多等等原因,导致的项目资金支付能力达不到计划要求,给项目建设造成的风险(可控制风险和决策风险)。

3、项目的质量风险。包括:在项目决策阶段由于经济技术分析失误,出现品质与价格矛盾导致的质量问题;在设计阶段,向设计提出违反设计规范、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所造成的“投机性”质量问题;施工阶段,从业人员对设计知识认识有重大错误,不按照政策规定的程序和规定执行设计变更,擅自改变设计造成的质量风险;施工管理过程中,不重视关键部位和关键过程的过程控制,对一些容易出现影响结构安全,特别是一些虽不影响结构安全,但对正常使用功能有严重影响的问题,处理不及时,没有做到“事前”控制的“永久性缺陷”或者给售出交房后造成的质量“隐患”(包括“质量通病”造成的纠纷);项目管理目标制定的不合理,以至进度与质量、与安全产生冲突造成的质量风险;交房实物与销售承诺、广告宣传承诺不相符造成的“实物质量”问题等,因“质量”问题造成的纠纷冲突形成的风险(可控制风险)。

4、项目的合约履行能力风险。在项目运作和建设过程中,涉及土地转让、融资、设计、监理、工程地质勘察、设计与勘察设计成果审核、招标、施工、材料设备供应、质量检测、销售委托、购房等合同或协议签约、履约过程,由于项目的一次性(不可重复性)特点,建设周期又比较长,涉及的方方面面又比较多,如果在关键的过程出现控制失误,那将给项目造成相当大的麻烦,造成较大的履行能力风险。比如,在目前土地供应体制和贷款政策条件下,寻找土地、找寻资金是企业试图突出“瓶颈”制约的普遍方法,有时候在“饥不择食”的景况下,可能会因“省略过程”不慎跌入“陷阱”。

5、项目建设的“创新”风险。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使项目建设的土地、资金条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保持企业能够持续稳步发展,追求合理计划利润,保证获得既定利益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情形下,为了服务目的,追求项目与周边项目的“差异性”,选择自己企业不熟悉或者认识尚不足以完成追求的“创新”,也是极具风险的,更何况正常地创新本身就是有风险的。

6、项目的“政府”风险。“政府”风险多发生在政策的不连续性、突变性和漏洞的存在,对于企业来说,主要发生在违规操作的投机性过程、对政策不理解的盲目性过程失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必须掌握相关地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必须掌握地法规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理》等。必须掌握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操作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和强制性标准。比如,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相关政策、新的银行贷款政策、合同担保政策、高院对“合同法”的最新司法解释等等,特别是2004年下半年以来、2005年元月1日后执行的新政策,一旦出现违约、违规或者失误,都将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这类风险属于可控风险,但所造成的损失有时是不可估量的。

三、开发商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是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导致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证的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企业决策层,其核心是选择最佳风险技术管理的组合,目的是实现最大安全保障效能。因此,开发商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为:

1、合理界定项目覆盖的范围,加强对项目范围变动的控制,将项目的任务细分的更具体、更明确、更严密、更便于控制,以免遗漏而产生风险。

2、合理确定项目管理目标,在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的总体要求下,按照项目《经济技术分析报告》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依据,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行项目决策,确定项目目标,避免出现决策失误风险。

3、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对项目工作进行结构分解,对项目的目标、实现目标可能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按照一般规律拿出解决问题、规避风险的方法、措施,用《项目管理规划》指导项目建设,指导项目的计划管理。

4、根据实现目标的外部环境情况,坚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的原则,对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比照《项目管理规划》给定的方法、措施进行适应性、符合性识别、分析(评估或测算)、评价,实事求是地给予适当地、合理的调整、优化组合各种风险技术,拟订应对措施,设法消除、缓和、转化、转移风险,避免过程控制风险。

5、强化风险管理的计划手段,把可以管理的风险分解到各个不同的过程,对计划要求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必须给予满足,搞好风险的监控。过程中,利用动态管理,合理配备资源,按照目标管理、节点考核、专业监督的方法,减少项目执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风险,规避潜在风险转化成显性风险的可能。

6、合理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理顺管理关系、反馈关系,建立项目的沟通职能,在项目管理内部以及与建设相关的各方接口,特别是在经常出现误解和矛盾的职能和组织间接口,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保障。

7、加强合同契约的管理。及时沟通信息,消除履约过程的不稳定、不信任影响,围绕项目的最大利益(计划利润),按照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按照合同约定内容开展工作,避免冲突造成的履约风险,控制建设成本;利用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已知风险通过合同分解、索赔和反索赔等手段,进行回避或风险转移。

8、在项目内部加强实施行为的监督管理(制度管理),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强化财务监督和计划实施的专业监督,强化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监督,对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跟踪检查,及时向决策层提供修改计划的依据,向计划实施层提示计划执行的偏离情况,对预料中的风险或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四、开发商规避项目风险的对策建议

1、建立或附设企业经常性信息收集和处理机构,研究国家和区域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对本地区各个区(段)域的规划、土地、项目(包括在建和意向)、适宜项目情况,做及时、准确的分析,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依据。经常性从容分析,比较临时“抱佛脚”分析的依据和理由会更丰富;合理安排资源,把“功夫”下在事前,在时间管理象限里,开展“重要而不紧急”的工作,肯定比做“重要又紧急”的工作会从容、更周密,提供的决策依据会更科学,规避决策依据错误造成风险的能力会更强。

2、合理配备具备基本岗位技能和知识的营销、开发、技术工作人员,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知识能力,提高风险的分析、识别、评价能力,培养知识面宽、具有科学态度又有主动工作热情的“研发”队伍,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结合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用支持、鼓励、监督、检查、改进等方法,把企业产品的研发作为“龙头”对待。

3、由于决策失误所造成“决策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企业决策层必须有合理知识结构的高级经营、技术管理人员组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本行业专业、综合知识和风险识别、判断、处理能力,有计划、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熟悉行业工作的基本规律,了解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规定。简单地说就是会经营、懂管理、知法规,唯如此才可能避免投机、政策、担保等风险,才可能妥当地处理风险造成的后果。

4、积极推进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建设,逐步实现企业的体系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制定适应于ISO9000:2000族质量管理标准的企业标准、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②领导作用;③全员参与;④过程方法;⑤管理的系统方法;⑥持续改进;⑦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⑧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真正地实现工作质量的提高。用管理体系管理,用工作标准、程序、制度规范职业行为,使工作有依据,效果有证明,追究有线索,也就减少了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带来的风险。

5、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现行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及时掌握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本行业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强制性标准,了解政策规定,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识别能力,规避“政策风险”,避免出现投机风险、政府风险(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处罚)。

6、加强项目的招标管理、合同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合同管理能力。在招标过程中,准确核定标的,利用竞争、价格、供求机制,合理制定工期、质量、造价、安全投标的条件,为项目合同管理营造工作质量环境;在合同契约签订的过程中,善于利用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可管理风险进行合法的消除、缓和、转移;在合同契约的履行过程中,合理应用《合同法》、《建筑法》和其他法规规定,利用风险管理技术、财务手段,将“承包商风险”、“业主风险”、“供应商风险”、“担保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决不允许在过程中因出现“违规”或“违约”现象而导致“意外”风险失控。

7、利用计划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监督、节点考核等技术手段,对风险管理过程实施“事前”“事中”的有效控制。在编制计划时,就对风险存在的种类、影响的范围、时间、效果进行识别、分析、评价,按照一般规律制定规避风险、分解风险、控制风险的措施、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就风险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可变性、相对性、同利益的对称性影响,加强计划的监督,按照目标管理、节点考核的原则,及时组织实施效果的评价考核,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调整计划和应对措施,及时总结、关闭阶段性管理目标,是保证风险管理达到既定目标的有效途径。

8、重视“过程控制”,加强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管理,消除“质量风险”、“协议、契约履行风险”的影响。在策划、决策阶段,正确把握行业发展的规律,客观地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估、建设环境评价和经济技术分析,准确进行市场调查和企业投资支持能力分析,正确决定项目的产品定位、品质定位,合理确定投资额度,避免出现品质与投入矛盾的风险;在设计阶段,坚持按照产品的市场定位要求、规范标准要求监督设计,进行设计评审,把投资控制(一般占项目产品投资的90%--95%)的最关键一步控制好;在招标、签订合同阶段,准确编制标的,合理把握投标优惠条件,签订一个有效且有利的协议(合同),作好投资控制的关键的第二步(一般占项目产品投资的5%--!0%);在项目实施阶段,加强“投资、质量、工期、安全”控制,加强“合同、信息”管理,强化建设过程与项目相关单位的关系协调,对关键部位和容易产生“质量通病”、对结构和使用功能有影响、对投资、小区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过程加强监督,把实施过程的风险作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