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8 14:48: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机械科技,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目前,热机科技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在科技投资体制方面,仍基本是科研事业费投入与科研课题不直接挂钩的按人数拨款体制,“坐、等、要”的观念和“吃皇粮国税”的思想仍较为严重;在竞争激励方面,科技人员的待遇与承担的任务没有直接联系,仍处于吃“大锅饭”的状况;在人才流动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该留的留不住,该分流的无法分流;在技术力量方面,科技人员数量不足、知识结构单一、高层次人才缺乏、年龄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热机产品的开发;在科研条件方面,科研设备与检测仪器陈旧匮乏等。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制约了热机科技开发与科研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进行热机科技体制改革,为热机科技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与同仁共商。"热机科研开发机构企业化,将其推向热带农业建设主战场在目前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形势下,热机科研单位应大胆地进行改革,将所承担的公益性工作和科技开发工作分开,进行分类管理,公益性工作由国家拨款支持,但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要进行改革,把工资与工作任务相联系。科技开发工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国家对科技开发工作的经费支持应以支持科研项目为目标,使科研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企业;或与有实力的热机企业相互参股改造成股份制企业。同时,改革内部机制,科研经费投入由“养人”变为“办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地区的有利条件,强化国外高科技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幅度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建立热带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根据热机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宜建立一个热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形成以热机市场为导向,以热机科研机构为核心,以热机企业为基础,以技术开发合同为纽带的互惠互利、行业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中心”的经费一部分依托于热机企业,另一部分由热机主管部门担保的银行科研借贷款,再一部分为“中心”多渠道自筹资金,全部经费用于风险投资和有偿使用,使“中心”成为热机行业的高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基地。"建立互惠互利的热机推广服务网络目前,热机科研开发机构的推广工作仍处于自我推销的层次,没有形成推广和服务网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推广服务网络,如对中小型热作机械可采用与乡镇农机站进行合作,由科研开发机构负责机械设备的开发并对农机站推广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乡镇农机站负责推广和售后服务,对大型热作机械,开发机构可多方筹措资金,组建热机服务队,进行热带农业机械化服务,以此带动农机站或有经济实力的专业户购机组成服务队,这样就可建立起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农机推广和服务网络,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重点开发适合家庭种蔗农场与种蔗专业户的小型甘蔗收获机械
2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创新的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我国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方面受政策和资金制约,急于应用型研究,缺乏基础性研究。基础性研究的不足,导致应用型研究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往往只能是在某一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但不能做到全面发展。2.2投入不足、经费短缺,科研水平不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许多领域的科研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在农业机械化领域,政府投入少,经费短缺,导致发展不平衡,农业机械科技领域的研究应用与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2.3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力量薄弱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各级农机技术推广人员,且大多数是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这些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知识更新慢,工作经费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导致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动力、创新水平受到限制。由于多年农机科研部门效益低下,造成大量人才流失,大中专学校也关闭了农机化专业,也造成了农机科研人才的不足。
2.4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现代农艺要求存在一定矛盾我国地大、面广,作物种类多、耕作方法多。因此,农业机械化必须满足多种作物、多种耕作方法,才能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样就对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能够适应多种农艺要求。因我国的农艺方面的特殊要求,导致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与现代农艺要求存在相互制约的矛盾。
3实现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措施
3.1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体系国家应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应定位为公益服务类,由各级政府保证必要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并要调整和录用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农机化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工作,做到人员和经费双障。引导农民、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紧密协作,成立以村级为主的农机服务组织。各级农机部门要为农机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牵线搭桥,形成政府、农机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同台共舞、共同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
3.2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科技保障体系根据国家有关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国家公益性农机服务机构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各级农机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投入农机化服务工作之中。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既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和个人资金投入,既要做好农业机械化应用领域研发,又要着力加强基础性研发。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经费投入,着力做好对农民,特别是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培训工作,本着普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注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原则,全面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全面做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能力尽快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作者简介:毛鹏军(1972-),男,河南方城人,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张伏(1978-),男,河北宁晋人,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 洛阳 47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第二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09Y-011)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86-02
“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主要讲述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农业机械(即耕地农业机械、整地农业机械、播种农业机械、栽植农业机械、中耕农业机械、施肥农业机械、喷药和排灌机械等)的类型、理论分析、结构、工作机理、参数校核、基本设计、性能试验等。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否经住社会的实践,这不仅对学生素质与能力是一种考验,更是对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期盼。因此,“农业机械学”面对快速的社会发展与激烈的人才竞争,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为起点,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及科技创新环节等方面对“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研究新的教学方式,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为主要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向有利于个性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以此推动“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农业机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农业机械的理论、原理和设计,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各类农业机械的结构、使用方法、验证实验和性能实验。受传统教育模式、实验教学设备等因素的影响,虽经改进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方式过于简单是学生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农业机械学”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授课形式单一,没有太多的教学互动环节,教学过分依赖课堂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课时压缩与教学内容难度和广度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教学质量
传统的“农业机械学”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讲全面、讲细、讲透彻,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农业机械学”课程的学时为80学时,与以前相比课时量被大量压缩,教学中虽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而这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广度,包含着巨大的信息,如何在有限学时内加大知识信息传授的密度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落后的教学手段造成了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农业机械学”课程来讲,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机构图,如何对机构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进行讲解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机构图均是静态图,其同步性、生动性、直观性较差。如由教师描绘,虽能达到师生的同步,但浪费时间,教学信息量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落后的教学手段不仅减少了教学信息量,且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采用差异教育模式,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差异性教育[5]须以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使每个有差别的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纠正偏差的个性,培养良好的个性,找出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展的独特领域,最终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1.转变四个观念
(1)教育观。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个性差异。在认真分析和观察的基础上精心安排,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培养。
(2)学生观。教师须承认每个学生均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须尊重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并承认其发展的可能性,使学生成为能动的主体,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3)教学观。教与学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每名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经验背景,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其积极性,达到以学习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
(4)人才观。确立多层次的人才标准,培养多规格的人才,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成才之路。
2.优化“农业机械学”课程结构
建立以“农业机械学”课程为主、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个性特征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的途径,必须做好实践教学的开发和设置,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实施分层教学
在进行“农业机械学”教学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上要有层次性;知识的巩固上要变一致性练习为分层练习;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强化训练;在学习的指导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和基础施行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测试上,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摒弃只以学习成绩定格的评价方式,力求评判角度的多元化、评价机会的多样化、评价形式的灵活化。注重客观的测试,同时也注重问题情境等形式的测试,形成有梯度的多维测评方式,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积极发展。
三、采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提高“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质量
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学”课程以多媒体教学模式为主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改变了原有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模式。[8]
目前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了“农业机械学”相关课件及动画,购买有关农业机械应用方面的视频资料,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目前“农业机械学”课程已是校级精品课程,该精品课程网站的顺利开通和内容的及时更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河南科技大学迎接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特殊要求,提前完成了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课件及网页的设计制作,在预评估前就完成了上传并顺利投入使用,为学校获得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另外,随着“农业机械学”课程的循环讲授,有关课程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及时上传到网站,网站内容及时得到了更新,教师和学生能方便地从网上答疑和下载文件,方便了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农业机械学”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已获批为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第二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待项目完成后,“农业机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更有较大幅度提高。
四、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以学生就业为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研究现有就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机械学”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9]。在课程教材上,“农业机械学”新教材编写已完成,使教学内容紧随时代步伐。经过认真考察,决定放弃已使用较长时间、教材内容熟悉的由桑正中、吴守一编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机械学》,该教材是1987年出版发行的,内容有些老化,很难满足目前学生培养质量要求。经认真研究并与兄弟院校广泛联系,学校参加新教材的编写活动,本学期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上课均采用新教材的书稿,该教材在内容布局上舍弃了以往教材内容为顺序编写的传统方式,更突出了工科院校以农业机械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特点,更体现出农业机械中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农业机械学》新教材书稿投入使用后受到学生普遍好评。
五、结束语
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工程,需要从学生能力层次以及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理念、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高素质、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晓静,刘俊峰,杨欣.《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J].中国农机化,2004,(1):67-68.
[2]张晓辉,李法德.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3):61-63.
[3]任文涛,宋玉秋,林静,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农业机械学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6):55-57.
[4]张晓辉,李法德,李晋阳.《农业机械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1):57-58.
[5]王云明,刘立芳,宋建民,等.差异教学在高等农林院校物理教学中的实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4):98-100.
[6]杨欣,冯晓静,刘俊峰,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CAD教学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5):275-277.
[7]张伏,杨欣,付三玲.论农自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22-124.
一、保护耕地资源需要农业机械化
由于我国人口平均每年以1500万的速度增加,发展工业、交通等不断占用耕地,使耕地每年平均以33133万公顷速度减少,而开荒增加耕地潜力有限,致使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据1992年遥感普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7914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71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置每年约50亿吨。现有耕地中一半以上是中低产田。保护耕地资源,除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抑制耕地过量占用外,应用农业机械拓展新的可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也是有效措施之一。开垦荒地、改造中低产耕地和草场、开发滩涂、治理荒沙盐碱无一不需要农业机械。工厂化农业可以人工控制动植物生长的小环境。还可以向立体空间发展以节约有限的耕地,这是近年来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而工厂化农业必须有配套的机械装备。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保护性耕种,有效地抑制了我国耕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保护性耕作不仅可以改善了我国的耕地减少的的问题,也对减少农业农药、化肥等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说,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成部分。
二、保护淡水资源需要发展节水农业机械
由于长期使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等不科学灌溉方法。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左右,每年灌溉浪费的水相当于全国总用水量的40%。所以,开发节水灌溉技术,保护水资源永续利用,对于水资源十分匮乏的我国来说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机械是我国保护农业淡水资源保护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发展节水灌溉,例如,以色列微灌面积占其总灌溉面积的70%,美国微灌面积1981~1991年,10年间增加了3倍。我国目前推广的节水技术主要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U形渠道防渗技术、喷灌和微灌技术等。喷灌面积已达80多万公顷,滴灌(微灌的一种)约313万公顷。节水机械化技术(喷灌、微灌)与传统地面沟渠灌溉相比,已显示出节水、扩大耕地、增加产量的优越性。诚然,节水机械投资较大。如按移动式、轻小型喷灌机组以及滴灌投资较大,但是,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认识,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多道投资,积极推进先进节水机械的发展。
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防护技术
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问题。在我国。当前主要是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和焚烧秸秆造成污染加剧的问题。长期不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引起化肥、农药大量流失到空气、土壤、水中。粮食、水果、蔬菜等受到污染。每年都有多起残留药物中毒事件发生,残留在土地里的地膜造成“白色污染”,每年6亿多吨的秸秆,大量被丢弃在田间或焚烧,成为农业环境的新污染源,甚至影响涉及国计民生的消防、航空安全。农业环境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解决农业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遏制农业环境污染的技术应运而生。农业机械就是其中之一。
1 深施肥技术需要农业机械化:我国农业施肥十分不合理,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施肥,导致化肥的极大浪费,这不仅造成了农业资料投入的增加。农民单位土地收入的减少,而且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实施机械深施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收入,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有好处,所以,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深施肥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可以这样说,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只有机械化程度的提升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然而,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的使用管理技术不够成熟,影响农业机械的使用。因此,应该在大力推广使用农机具的同时,普及农业机械管理技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1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1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农业机械的使用程度较大,在频繁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影响机械使用,导致延误工期,影响工作效率,进而降低农民收入。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农业机械部件的故障主要发生在核心部件和零配件,农业机械的核心部件发生问题就会影响使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发动机故障[1-3]。毫不夸张地说,发动机就是农业机械的“心脏”,如果发动机出现问题,就会极大地影响农业机械的运转,导致农机停止工作,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因此,在日常的使用中应该多注意发动机的变化,尽量避免出现发动机故障。农业机械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零部件的损坏问题[4],这些问题的发生非常普遍,农业机械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基本都是在田间进行工作,时常会发生农机零件的损坏,应该进行及时修理或更换,否则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农机的发动机外表会经常布满大量的尘土和机油污渍,这些物质会对发动机表面的散热产生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发动机高温,形成较为严重的故障。农业机械的工作环境造成器械故障率较高,特别是道路比较坑洼,容易产生磨损或形成间隙异常,这样也会导致零件的松动,这些现象都是产生故障的主要因素。
1.2农业机械故障原因及处理方式
农业机械的使用中很容易出现各种故障,主要是由于操控者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性能掌握较少,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5]。这些问题是产生故障的主要原因。很多农民在操作农机具时不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违规操作农机具造成损坏的现象非常普遍,农机具在正常工作时,人为原因的不当启停或缺少机油工作都会造成发动机的故障,农机的水箱缺水或长时间工作得不到保养都会影响寿命,导致农机的损坏。很多农机的零部件长期损坏得不到及时更换,就会影响使用,在十分崎岖的道路运行也会造成农机器具的损坏[6]。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农机操控人员不注意仪表的显示,由小隐患变成大毛病,最后显示仪表出现严重问题,导致相关部件的报废,造成较重的经济损失。
1.3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维护保养
农业机械的使用环境就是农村地区,这些地区距离维护保养单位较远,不能及时进行养护。道路环境问题和不及时保养造成农业机械的尘土淤泥较多,如果长时间的覆盖和高温工作就会造成机械的使用事故,农民的劳动量较大,对农具的养护不够及时就会造成残存的杂草和泥土存在于农机内部,清理不及时就会影响农机器具的零件寿命,导致零件生锈或过早损坏,为安全行驶埋下隐患。农机在农忙之后就会闲置在家中,如果没有车库就会露天放置在院内,这样农机就会经受雨雪的侵蚀,这会对农机的零部件造成严重影响[7]。还有一些农民在加油时选择不正规的加油站,加注的燃油质量不佳,影响农机的使用,低质燃油的燃烧不够充分,导致排气管道积碳堆积,这会使得排气管道变窄使排气受阻,造成发动机耗油率增加,出现过热现象,这不利于发动机的使用和寿命的延长。
2农业机械的科学使用和保养
2.1注意农业机械的合理使用在使用农业机械之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尤其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油和燃油,检查螺栓与螺母是否紧固;在使用农机时,要时刻保持安全意识,杜绝高温操作、超负荷与带病作业以及寒冷季节不预热发动等不合理操作行为;要注意农机的合理,良好的可以维持农机在工作期间的正常温度[8],防止杂质进入内部,保证各个零件在作业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配合;要细心地对农业机械进行操作,不能超过机器所能承受的负荷,以便降低机器的磨损和发生故障的概率。
2.2提高农业机械的维修水平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维修工的维修技术水平都不太高,不熟练的操作会对零件部位造成二次损害,直接影响农业机械的正常使用。因此,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机维修工的技术培训,使之熟练掌握农业机械维修技术[9]。相关主管部门应该重点管控维修网点的技术审核与监督检查工作,加强对农业机械经销商的日常管理和检查,对农机修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保证其具有修理资质并持证上岗。
2.3及时对农业机械进行保养
为了农机具能够正常使用,一定要注重对农业机械的保养,这一点非常关键。首先,要保证农业机械的清洁度,使用完毕后要将杂草等杂物清理干净,防止机件发生锈蚀。其次,定期对农业机械进行换油并检查是否需要添加油,要重点检查农机的各个部位,一旦发现问题必须要查明原因并调整,确保农业机械的正常使用[10]。
3结语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使得人们不再担心温饱问题。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实践中由于操作人员不科学的使用和后期保养维护的不力,缩短了农机的寿命,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农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究,并详细分析了农业机械使用和保养的重点,以期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出贡献,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蒋峰.农业机械维修保养现存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4):107+111.
[2]金洪刚.农业机械维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机,2021,52(2):43-44.
[3]丁明威,黄杰洲,黄大树.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及维护措施[J].广东蚕业,2020,54(12):89-90.
[4]王海涛.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浅谈[J].内燃机与配件,2021(7):154-155.
[5]梁年庚,陶春辉.浅谈农业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维修保护[J].南方农机,2021,52(24):69-71.
[6]韦强.农业机械维护与保养探析[J].低碳世界,2020,10(1):200-201.
[7]曹博涛,孙宁.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与节能环保[J].南方农机,2021,52(22):61-62.
[8]张德明.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的维修与保养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9(12):173-174.
1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农业资源丰富,人口多,但是人均占有率不足,粮食产量提高无法解决我国面临的粮食危机,安全问题严重。
其次,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农业环境问题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再次,我国农业用水不足,尤其是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突出,同时,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对淡水利用率差,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副产品加工安全问题突出,我国农产品加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1/4,农产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影响长远发展。
2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2.1是合理充分利用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有效措施
首先,发展农业机械需要淡水资源为依托。
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仅23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水平的25%,人口与水资源矛盾日益紧张,淡水利用量过多,导致北方地区一些河流出现断流现象,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影响我国农田水利灌溉水平,因此,节水灌溉技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現实的意义,尤其是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北方地区更是迫在眉睫。
节水灌溉机械的发展使实现农业淡水资源保护的必经之路,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来看,机械化灌溉面积在逐年提升,从我国相关技术手段来看,以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为主的节水技术快速发展,提升了淡水资源利用效率,但是相比之下,我国的节水资源成本较高,有待改进与完善。
2.2农业机械化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技术
当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的现代科技成果应用中导致的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等,对人的健康与可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我国则主要是农药、地膜与焚烧秸秆导致的环境问题加剧,同时,长期不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引起化肥、农药大量流失到空气、土壤、水中。农业环境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解决农业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遏制农业环境污染的技术应运而生,农业机械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提高机械深施肥技术。
我国农业施肥十分不合理,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施肥,导致化肥的极大浪费,这不仅造成了农业资料花消的增加,农民单位土地收入的减少,而且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实施机械深施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收入,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有好处,所以,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深施肥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采取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
国外的植保机械已大量采用静电喷雾、低量喷雾、控滴喷雾等技术,药液在植物叶片上的有效沉积高达90%以上。我国已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低量喷雾、喷雾防滴漏技术、弥雾喷粉、热烟雾机和常温烟雾机等技术,可较落后的手动植保机具降低农药用量20%,降低用水量50%。但目前国内大量使用的植保机械还比较落后,农药在作物叶片上的沉积率只有40%。因此,今后应致力于开展对低毒高效农药、精密喷洒技术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以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所以说,发展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投入,还会减轻农药残留对人体的伤害,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后,利用机械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和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养分,抑制杂草滋长。有关专家研究证明,秸秆还田一公顷耕地相当于增加255公斤磷、255公斤氮、285公斤钾,一般增产效果在5%~12%之间,具有肥田和防治污染的双重效果。秸秆还田一般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或带有切碎装置的收获机械直接还田。
2.3农业机械化可以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每年都会有很多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2006年,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发生了罕见的自然灾害,西南四川、重庆地区发生了五十年不遇的旱灾。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农业机械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沿海地区的农民转移还是四川、重庆地区的饮用水的运输都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帮助。再有就是,我国积极发展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农业灌溉机械,农业运输机械等在其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可以说农业机械在抵御农业自然灾害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当前形势下,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结合可以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在当今国际社会环境下提出来的,是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条有效的道路。
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比单纯的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加有效,更加彻底。我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能再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完全可以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以信息化带动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促进农业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机制造业、流通业,全面提升农产品和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新型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要以农业信.息化、技术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依靠技术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投入,促进知识积累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利用方便的信息化网络实现所有农业信息的共享,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农业专家决策系统、GPS、RS、GIS(3s系统),对农业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最优方案,进行决策,得到既合理有方便的措施。
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的相结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水资源利用,耕地资源的保护,自然灾害等都起到了跨时代的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有了新的认识,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农业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改善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当前情况,保障农业可展的各项农业技术革命的开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加强农业机械化而努力。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13-1
农业是治国之本,而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标志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1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农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速的方向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机械化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大大推进了农村农业生产和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使得农民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改善了生活水平,是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重要工具。
1.2 农业机械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农业机械化能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机械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约为20%。农业机械化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如,推广机械化种植,植物分布均匀、科学、合理,通风好,抗倒伏,抗病虫害,单位产量高;推广机械化收获技术和烘干技术,能减少粮食撒漏损失,加快收种进度,减少霉烂损失;推广绿色高效植保机械,能减少农药残留量,生产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农用航空技术,能极大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1.3 农业机械化道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农业现代化在技术上就是采用现代的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装备农业,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体系,其作用主要是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工效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单产的质量,着重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生产组织上实行专业化、一体化和管理方法上的科学化。如运用系统分析法、电话和通讯网络等科学技术。
1.4 农业机械化是实施两型农业的迫切需要
节约型农业主要表现于劳动力的节约,农业用耕地、能源、水的节约,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的综合节约等方面。农业机械化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就会大幅度的减少人力和畜力的使用;大量精准拖拉机、耕整机、节能型农机以及滴灌、微灌、喷灌机械的使用,就会实现农业的节地、节能和节水;各种精播机械、化肥精施及秸秆还田机械、高效农作物植保机械的使用,也必将减少种子、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利用率,从而推动节约型农业发展。
2 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2.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工作全局
要以人为本,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广大农民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利益。正确处理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地区之间互动发展的关系。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在注重增加农机装备总量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农机装备结构优化,更加注意农机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使得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协调,安全生产和效益提高并重,将农业机械化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2 不断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要按照“加强县级、提高乡级、发展村级,积极扶持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及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原则,健全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要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和作风硬的农机管理、维修服务、作业服务、技术咨询、推广应用、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专业队伍。要着力加强乡镇农机站建设,各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给予倾斜,给予一流的设备,健全的设施,以便更加全面、及时、准确地为群众搞好服务,充分发挥其农机推广“前沿骨干”的职能。要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完善和强化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协会和农机作业服务队等服务组织的发展。
2.3 实施项目带动
园区自启动建设以来,按照“科学编制规划、整合涉农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土地流转、大力招商引资、发挥龙头带动、引导农户参与、产加销一体化、强化科技支撑、打造高端品质、助农增收致富”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园区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初步显现。
当前,我国城镇化在快速稳定的发展,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的稳定与支持,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升级,农业耕地不断被占用。为了提升农产品产量、质量,就必须采用农业机械化产品,通过技术与资金密集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商品率和资源利用率。因此使用农业机械化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推动力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率很低,粮食产量的提高没有消除我国的粮食危机,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2)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环境问题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这就带来诸多的问题。(3)淡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紧缺,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缺水的问题,再加上农业淡水利用率低,就更加影响了我国的农业发展。(4)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农产品加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农产品的安全也存在着较大漏洞,尤其在我国的广大农村。
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1. 保护淡水资源需要发展节水农业机械。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口增长和工农业发展对水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超强度地使用淡水,已使北方一些河流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每年因缺水,约有0.1067亿公顷(1亿亩)可灌溉面积得不到灌溉。由于长期使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等不科学灌溉方法,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左右,每年灌溉浪费的水相当于全国总用水量的40%。所以,开发节水灌溉技术,保护水资源永续利用,对于水资源十分匮乏的我国来说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
2. 保护耕地资源需要农业机械化。由于我国人口平均每年以1500万的速度增加,发展工业、交通等不断占用耕地,使耕地每年平均以33.133万公顷速度减少,而开荒增加耕地潜力有限,致使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保护耕地资源,除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抑制耕地过量占用外,应用农业机械拓展新的可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也是有效措施之一。开垦荒地、改造中低产耕地和草场、开发滩涂、治理荒沙盐碱无一不需要农业机械。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保护性耕种,有效地抑制了我国耕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
3.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态环境必要的防护技术之一。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问题。在我国, 当前主要是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和焚烧秸秆造成污加剧的问题。解决农业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遏制农业环境污染的技术应运而生,如机械深施肥技术;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机械回收地膜技术等。
三、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在全面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根据调研情况,加大对农机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各项农机发展促进措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扶持机制。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运作方式:一是实施农户购置大中型农机具信贷政策。二是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三是加强管理。一方面,对补贴机具实行跟踪监管,严格手续,建立档案,防止骗补、假补,套取补贴资金等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在培训、信息、技术、管理上提供及时、优质服务,充分提高补贴机具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积极扶持基层农机服务组织,逐步构建起“大农机”的发展格局。以农机化的大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2农机化科研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
2.1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一般都是反映农机领域科学前沿动态的课题,这些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很多是从书本上难以找到的。学生通过参与课题,能够初步地掌握所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对于今后的工作、科研都大有裨益。对于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有利于缩短毕业后的就业培训期,从而尽快投入工作,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竞争力。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也有利于农机化前沿技术的推广。对于进入科研院所或读研的学生来说,受到早期科研训练后,可以更快地投入研究团队的科研项目,缩短与团队人员之间专业知识的差距,增强研究生教育期间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信心。东北农业大学多年来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农机科技和管理人才,各单位反馈意见良好,这与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约翰迪尔等著名农机企业主动将其先进农机具捐赠给学校,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另外,一些企业还专门设立了奖学金,在宣传企业品牌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双赢的效果。
2.2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科技创新是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东北农业大学农机化专业教师科研工作热情较高,几乎全部具有科研工作经验。目前学院承担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课题70余项,每年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上100余篇,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多项。教师对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正确处理,可以加速推动科技和本科生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工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指导教师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使学生了解科研成果的获得过程,进而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另外,学院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各界专家开办学术讲座,带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听讲的学生随时质疑辩论,从而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达到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的目的,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信息,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自身创新思维的热情,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讨论与建议
3.1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服务社会功能发挥不充分,农机化科技成果亦是如此。众所周知,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率受到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即使是一项成熟的成果,还要有必要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强大的后盾和资助才能完成,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等单位,通过对接会、论坛等多种形式,搭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教学与农业机械化科研的时间分配问题
农业院校的农机化教学既要符合农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又要体现出农机化教学的特色。面对农机化教学与科研任务均很繁重的局面,只有正确处理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才能实现培养农机化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教师可以选择拔尖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科研工作,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缓解了科研压力。而如何挖掘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关系,使其相互促进,是当前农机化教学与科研的一个课题。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能提高大学教学的效果和大学生的素质,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3科研经费的投入支持问题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说,增加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会带来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的增加,显著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因此,应当努力获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对比世界发达国家,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科学研究投入应达到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平均水平,提供能够满足研究需求的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各职能部门,应当立足长远,加大对高等农业院校的资金支持力度。另外,科研承担者需要做好预算,调整科技活动的投入比例,把有限的科研经费合理地分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