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5 16:30:49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例1

想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结合我国当前人口众多的国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从而保障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有效的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可以进行有效的、密集的、专业的、规模的生产,从而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需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农业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充分利用我国的农业资源,保障我国生态环境的良好,从而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农业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满足人们对农业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经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阔,包括生态环境资源、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所以想要保障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保障农产品的供给符合市场需求,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其次政府要不断提升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从而保障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合理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最后就是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保护我国的自然环境,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保障农业发展可以适应自然发展规律,从而有效的提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1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农作物为主,对于果蔬的种植比较重视,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作物的需求也不仅相同,这就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产业结构单一,很难跟随市场需求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就导致农业生产承受过大的风险,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我国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所以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下,城市建设和工业化程度都在不断提升,而农业发展简单,且发展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就导致政府将大量钱财投入于我国的工业之中,大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农民收入大大降低,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现状。

2.3农业发展程度低

由于我国地区辽阔,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范围广泛,但是虽然我国农业规模巨大,却无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技术设备,就导致农业生产只是依靠简单的农业工具和农民劳动力,造成农业生产的品种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质量标准达不到国家规定,就在市场销售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实力,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发展水平低下,种植规模大却收效甚微,从而阻碍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4我国资源环境状况

虽然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但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依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首先,农业灌溉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这就严重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保护我国稀少的淡水资源;其次,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剂,损害土壤,破坏空气质量,严重甚至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给我过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再次,在使用农业设备进行农作物耕种的过程中,给土地造成了严重的负担,使我国可用来耕种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此外,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严重影响着我国自然环境,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最后,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而且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使用化学物质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如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想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一步就需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引进我国农业发展中,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力量支持,提供合理的设备保障,从而有效的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可以使用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并借助先进的手段进行生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的促进农业的发展进步;第二步就是需要建立健全农业管理制度,对农民进行合理的保护,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对农民的经济补贴,及时为农民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保证我国农业资源可以被合理的利用,从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进步;第三步就是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减少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增加农产品的使用效率,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所以这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与调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有先进的技术和制度保障,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恒.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4):85.

[2]梅冬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3(2):15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例2

在城市化的同时,要根据我国人均耕地少,人口众多的特殊情况,必须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必须抓好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立于不败之地。抓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农业后继有人的问题。对此,本文谈谈一些观点和看法,提出对策,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影响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产业的潜在问题

一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在大中城市周围,大批农田被征用,这无疑会影响到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影响粮食产量的增长;二是大批劳务输出,部分地区农村劳动力显得不足,特别是贫困山区务农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劳力,大量耕地被荒芜已是常见现象;三是外出打工的大批青壮年,离家十多年后,少数人成了大款,已落户城镇居住。多数人已不习惯农村生活,不熟悉农业技术,不懂农时季节,已不愿再回农村务农了;四是许多农村青年向往城市的繁荣和“舒适”生活,在农村怕苦、怕累、怕脏,时刻想跳出农门;五是报纸、广播对农村居住的好处宣传不够,特别是受灾后,对典型受灾户的报道,无疑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一提起农村人们总认为交通落后,居住条件差,生活艰苦,成了一部分人的思维定势。以上这些是概括情况。以紫阳县为例:据有关部门统计[1],近几年来,全县对外输出劳工,包括季节性外出打工人员,约六至七万人。剩余全、半劳力,不足十一万人,大批劳务输出后,留在农村的劳力不足四万人,而且大都是老人和妇女。不少耕地被弃耕抛荒,粮食产量是增是减可想而知。特别是茶桑两项主要特产受到严重影响。据农村的亲友反映,有部分茶园因缺劳无法管理,成了灌木林。该县原有十八万亩茶园,年产值仅三亿元。每亩平均产值一千六百元,平均亩产仅十公斤左右,和高产茶园相比差距很大。近十万亩桑园因缺劳管理,成了老化桑园。过去全县鲜茧自用有余,可以卖给外省市,今年要从外省进口鲜茧,才能保证县缫丝厂维持全年生产。这些数字说明,农业产业因为缺劳,已经出现了不景气现象。原有的茶园因缺劳无法管好,2010年下半年,又由国家供应茶苗,计划培育新茶园十万亩,如果缺劳问题得不到解决,新增茶园只能是画饼充饥,收不到富民的实效。

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的对策

光旅游,真是咫尺天涯,地球一个村。农村在环境等诸多方面有如此多的独特优势,我们应当发挥优势,安心居住在农村,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实现美好的明天。

其四,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除了上述对策外,发挥乡镇和村委会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从思想上端正认识。不要认为农村缺劳,办不成事,办不好事,就听其自然,放松领导。其次要认真宣传发展农业产业的重要性,把发展绿色食品和无毒肉食品作为首选任务,使广大农民走新路、树诚信,快速致富。第三,通过群众评选,对生产绿色食品、种茶养蚕的先进典型户,每年都要进行表彰奖励,以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全面发展。第四,要配合农、林、水等业务部门抓好农业科技培训,同时要争取资金,恢复水毁工程,做好小流域治理,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和科学种田打好基础。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但是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近三十年来的城市化建设,在我国大中城市,已经建起了大批居民住宅楼、办公大楼、豪华宾馆、饭店;新建和扩建大批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幼儿园;完善了新闻出版、文化体育、科研院所的设施;工业园区,金融中心,城市景观成了亮点。与此相应,还新建和扩建了港口、码头、地铁、机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使城市衣食住行的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和提高。

在城市化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产业相对滞后。根据我国人口多,山地多平原少的特殊情况,必须十分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保证十三多亿人口有饭吃这件大事。针对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一些看法和对策。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例3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伴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我国的农村法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城乡二元体制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农村的法治理念来停留在初级阶段,我国农村的全面法治化以及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耕地面积较大,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显著,但是农村人口基数依然庞大,如果不能实现农村的发展、解决农村现阶段法治不健全的问题,那么我国国家也难以全面的进入法治社会,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不断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完善农村的法治程度,才能全面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农村的法治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一)农村法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法治核心内容就是农民的自知,农民的自治则体现了农民当家做主的要求,这也是农村民主建设的实际需求,全面实行农村法治可以提高农民的责任感以及民主意识,促进农村朝着民主法治的道路发展。为了促进农村法治的全方位发展,我国已经颁布了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也加强对对广大农民的法治教育,农民也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其自身的法治意识也在不断完善,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的农村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基本的建设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法律意识不强

农民法律意识指的是农民对于法律知识、思想以及观念的认识,虽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法律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测差距,农民的法律意识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并未成正比。很多农民的权利义务致使模糊、法律观念淡薄,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不能利用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甚至有少数农民以暴制暴,不仅不能维护自己的权利,也损害了他人的权利。

2、司法救济意识欠缺

司法救济意识是保证法律能够实施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在我国农村的发展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坑农骗农情况,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村司法救济意识欠缺的漏洞,非法抬高种子、农产品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乱占耕地、破坏农业资源,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合法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由于农民救济意识欠缺,且农村的执法机制并不强,不能对这些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了处理,这就导致农民的负担日益增加。

(二)完善农村法治的方式

1、完善农村法律自自治制度

目前,我国推行的农村法律自制制度是农村法治的变革制度之一,但是由于农民自身科学文化以及法律知识有限,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法律自治还不够健全和规范,因此,在现阶段下必须全面推行农民的法律自治,全面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和管理水平,以人为本,将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都落实到实处,逐步健全农民的参政意识和能力,全面推行农村法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健全法治维权机制

在法治社会中,必须要加强法治维权机制,由于我国农村的法院一般设置在乡镇上,经费主要靠地方的财政来拨款,这种机制必然会干扰农村的司法独立,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途径来维护农村法律权威,提高农村的司法效率,保障农村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减少错案冤案的产生。此外,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对法律的实施实行全面的监督。

三、加强农村法治,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现阶段要紧紧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加大农村的法治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此,不仅要全面建立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应该考察好农村的实际情况,将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向结合,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目标统一的制度和规章,使农村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有完善的制度可以依托。

(二)结合农民的思想,全面推行农村法治教育,全面提高农村的法律意识。为此,农村基层管理组织要派出专人,对农民进行法治教育,将法治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进行统一结合,用通俗的方式传达给每一位农民,同时,了解农村的心声,明确农民需要什么类型的法律知识,根据农民的组要宣传相应的法律知识,此外,在农村普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落后偏远以及经济贫困地区的法治教育和宣传,增加农民对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让每一位农民在遇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后都能够合理的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切身权益。

(三)完善法律服务范围,不断农村法律服务领域,全面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为此,农村的基层管理组织可以建立相应的法律服务机制,选取专人担任服务领域的服务人员,不断发展农村的法律服务力度,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法律服务的范围,同时,将这项服务与农村基层的司法单位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的将法律基层服务与法律支援服务等内容结合起来,让每一位遇到困难的农民都有专业的机构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长期性任务,需要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促进农村的法制化,目前,农村法治化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些许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探寻有效的手段来完善农村的法治工作,做好农村法治的建设工作,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例4

一、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海南省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农业基地,热带农业这一领域是海南省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一块,有丰富的经验以及悠久的历史。从海南生态省建立,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比较良好,但是第三产业发展还是不够规范。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之下,海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1、海南农业发展观念落后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国家,其农业发展长期以来以家庭经营为主,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农田进行作业管理。中国的农业发展方式热衷于依靠粗放型的经营和增加投入来产生收益,无视环境的破坏和土地的污染。海南亦是如此。海南很多景区都有食品袋满山遍野、塑料瓶随地可见地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的现象。而对于原始森林的过度开采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海南的生态系统。当下,环境、资源和人口的矛盾不断显现,海南省为农业改革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严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盲目生产的局面。

2、海南农业发展的制度法规不健全

由于中国国情的限制,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尤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更是薄弱。海南作为中国最南边的一个岛,有着自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可是海南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少制定具有本地域独特的法规。从海南省的自身需求和国家角度出发,出台体例科学、调整有效、结构严谨、内部协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配套法规,完善教学与监管的法律依据利益刻不容缓,这将为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3、海南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低

海南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很低,1996年农业的总产值增加中只有3%的幅度来自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海南省的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仅仅有37.6%,然而发达的国家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了60%~80%。这也就是说海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还有五分之三没有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海南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仍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4、海南农民的农业发展素质低

海南省人力资源很丰富,其中劳动力资源占据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海南省的劳动力资源总的数量是425.58万,约占总人口的53.5%。劳动力文化素质也有显著的提高,海南省全省拥有的科技人员数量约12.9万,劳动力资源是主要分布于服务业和农业。劳动力资源中,低素质的劳动力供大于求,而高素质的劳动力供不应求且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巨量的城市待业失业人员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仅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对经济的压力,并且也阻碍了合理化调整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对于持续农业来说,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有较高的生产水平,对于从事生产的人员素质要求也比较高,如何提高农业人口素质就成为海南发展持续农业的关键问题。

5、海南农业生产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

海南省有339.08万公顷的土地面积,其中有101.59万公顷的宜农地,共占30%;有68.01万公顷的宜胶地,共占20%;有13.11万公顷的宜热带作物土地,共占3.9%;有92.5万公顷宜林地,共占27.3%;有31.1万公顷宜牧地,共占9.2%;有水面13.69万公顷,共占4%;有其他地19.05万公顷,共占5.6%。在海南省,土地平均利用率为55.2%,其中宜热作物的利用率仅54.6%,还有宜收地的利用率只有33.7%。海南省局部土地污染情况和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1997年底,海南省全省有面积为138.21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现象。1998年的全省农药用量是每公顷24.3公斤,远远高于1995年荷兰每公顷18.2公斤的水平,还有化肥的利用不合理,这使得土地退化现象加重。

海南省农业生产过程中99%以上都是采用传统农业中的漫灌方式,这种传统农业方式及其耗水,再加上大多数引水工程使用年代久远,有严重的渗漏现象,导致牧、林、渔达到63.4%的耗水率,而农田的灌溉率只有仅仅52.4%。

6、海南农业发展政策支持不足

“一国农业之所以停滞不前,不在于资源禀赋,而在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农业政策的扭曲和失误。”这是发展经济学家舒尔兹提出来的。在中国,农业的发展要“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在这“三靠”之中关键是“一靠政策”。事实上,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仅需要对其有利的各个政策,充足的资金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资金流动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倾向,包括资金、人力、资源、土地等等生产要素都向非农业产业流动。农业作为一个弱势行业,也很少有人在农业产业化的利润空间进行挖掘。从而使农业的正常可持续发展所需资金严重匮乏。农业缺少政策支持,没有所需足够资金源头,致使其基础脆弱,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制。

二、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问题,海南农业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海南拥有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基础,因此,研究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方法,对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广和普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

1、转变农业发展观念

海南农业的前途必然依赖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转变“重用轻养”掠夺式经营的观念,并紧紧跟随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依靠法律、行政等手段,普及和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在观念推广的同时,通过“教育兴农、科技下乡”等措施,积极推广节水、节能、节地的新工艺和新方法,使广大农民从中受到益处,增强其认同感,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海南省农业相关部门,应发挥农业辅助站等农业扶助机构的作用,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推广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尤其加大农业科技人员与当地农户的对接,营造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来。

2、完善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法规

海南在农业资源保护方面制定了一些法规,其中除了中央政府已经颁发的《水法》、《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种子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法》等行政法规外,还有一些地域特色的法规条文。可以看出,海南省制定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条文,促进了农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但这这些法规主要是单项法规,缺乏相关要素的综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没有整体的规划,很难在农业资源整体上的保护,使得有关法规的综合效益较差。完善相关的法规条例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海南政府要审时度势,制定符合海南实际的地方性法规,促进本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把关,确保“执法必严”,同时注重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守法意识,必要时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法律责任追究制,保证法规的有效性。

3、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根据当时的科技发展状况和国家实际,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现代农业科技已经证明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领域,海南农业科技研究主要依靠国家每年资金的投入,这就要求海南省要在资金上要支撑高新技术的发展,在财政中明确农业科技投入的比例,确保资金投入的稳定和增加。当然,海南政府应注重对国外高新农业技术的引进。海南省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一批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科技队伍,从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等问题入手,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并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先进的农业科技人才来到海南岛。同时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改变海南省农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低、劳动技能缺乏的局面,通过各种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设立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站,绩效深入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促进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提高农民农业可持续发展素质

海南省人口增长快,人均农业资源少,人口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显现,农民整体素质不高。面对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形势,海南省政府应当意识到提高农民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刻不容缓。提高农民素质,首先要强化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以此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基础素质;大力开展农民农业技术教育,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同时,注重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从观念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加强农村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中不仅应有一批活跃在一线的农技人员,而且需要农业生产队伍中的人才。

5、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自然环境

海南农业多年的粗放式经管理,耕地属于大面积种养收成很少的粗放利用,土地平均利用率为55.2%,资源利用过低,这种土地低效利用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业经营的规模都比较小。此外,农产品的生产链条存在严重浪费,市场上以原料的形式成交的,其中加工成半成品、成平的环节相当薄弱,使得农产品利益严重外流,其附加值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海南省应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的开发利用效率,同时,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好处,使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提升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提升海南的环境质量,促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农业投入

农业生产一直是各国所重视和发展的产业,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的保障。海南在近几年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重视农业的生态发展,也逐年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随着海南可持续农业和国际旅游岛的理念提出,相信海南省的农业将达到一个新高度。

海南高速公路是国家试点全岛通的高速公路,这样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海南省政府也在建设水坝、大型水库、渠道系统以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用电和灌溉。但这些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农业专项补贴,逐步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海南省应研究适合本地区的农业扶助政策,提高农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促进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祖光:关于海南省生态农业的调查[J].生态农业,2003(4).

[2] 周祖光:海南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水资源保护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4(3).

[3] 杨玲:海南省耕地资源生态利用和粮食安全对策研究[J].调查研究,2005(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例5

一、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道路、农村住宅等建筑占用耕地现象日趋严重。据统计,1979-1987年九年间,我国共减少耕地350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40万公顷。同时,耕地质量也严重退化,主要是土壤盐渍化和肥力下降,全国盐碱地总面积超过3340万公顷,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596。

二、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草场退化严重

近年来,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70多万平方公里,占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多,沙漠化面积也成扩展的态势;在20世纪的50-70年代,每年为1560平方公里,至80年代为每年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更上升至每年2460平方公里,有四亿人口笼罩在荒漠化的阴影之中。由于过度使用地力、超载过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另外,由于盲目垦植,我国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达到0.5亿公顷,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0%左右;20世纪80年代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产草量明显降低,平均下降率30%-50%,优质牧草覆盖率下降15.496—32.6%。

三、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常规农业集约化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严重压力,影响了农业生产率的持续提高。目前,我国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已接近或超过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化肥年使用量已达4000万吨以上,按播种面积计算达400千克/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千克,公顷的安全上限。我国农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总用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约2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位,每年使用农药达3亿公顷次。其中包括一些高毒性、高残留品种,有机氯农药虽已停用十几年,但在许多食品中仍能检出。甲胺磷等高毒农药,一般不允许用于蔬菜、茶叶等食用作物,但由于其杀虫能力强,农民将其滥施于蔬菜造成中毒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截至20世纪末,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面积达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面积为130多万公顷。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吨;另外还有1200万吨粮食受污染而超标,二者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药使用量大。长期使用农药造成病虫草害物种抗药性增强,导致农药投入量有增无减。30年来我国累计使用DDT约40多万吨,占国际总量的20%。1997年我国农药总产量达到41万吨,每年农药的使用量在25万吨左右,是世界上第二大农药生产与使用国,仅次于美国。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在农业和食品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被破坏。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农业和食品生产的高速增长,是靠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换取的,中国农业高速发展是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资源代价的,而且必将进一步从根本上制约农业和食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四、解决对策

1、减少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调整农药产品结构,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产品。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生物有机肥料。研究表明,污泥复合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和土壤培肥效果明显优于化肥,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日益突出的污泥资源化的出路问题。我国大部分的城市污泥经无害化处置后,在正常施用量下,污染土壤的风险较小。可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和可降解塑料薄膜,有利于缓解土壤污染的恶化。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例6

关键词:唐山市; 水资源; 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唐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同时又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为支持唐山经济的发展,就必需发展唐山的农业。“水是农业的命脉”,正常年份下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80立方米,亩均301立方米,不足全国六分之一,是全国人均水量较少的城市。[1]因此,水资源短缺是限制唐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唐山水资源情况,制定相关措施,对于唐山农业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唐山市农业用水供需情况

唐山市水资源构成是: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调水四部分。

2.1 地表水:地表水包括本地自来水(即市行政区内降水形成的径流)和上游地区流入的水量。地表水主要靠上游河道来补充,全市地表水占地表总水量的20%,而地表水占全部农业用水的41%,可以说是农业用水重要的一部分。

2.2 地下水:是农业用水的另一重要来源,但由于地下水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分布不平衡。一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相反,一些地区地下水少,存在超采现象。

2.3 为保证唐山市的城市工业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用水,每年都要从水库调水,这部分水主要用于城市人民生活和工业用水。

3 唐山市农业持续发展的水问题

3.1 总量少,年内、年际分布不均匀。

本区人口约占全国人口15%,耕地面积约占全国17.4%,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2.4%。由于严重缺水,不得不过量引用地表水和超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在旱季常常造成河流干涸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在年际间,降水量也相差很大,6―8月是降水量的极大值,达400毫米―1000毫米,而极小值仅50毫米―150毫米[2]。

3.2 水污染严重。

近年来,工业生产和生活污废水排放量和农药、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致使河流及地下水被严重污染。

3.3 水资源管理不善。

多年来,用于节约能源和治理“三废”的资金投入少,而且不持续。如开滦荆各庄矿环境保护和生产同步进行,由于原排水渠老化,出口标高较高,造成矿井污水不能顺利排放,雨季来临,附近农田受淹。

3.4 水资源浪费严重。

我市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全部实现了自来水供给,城镇居民水费只是自来水公司的生产成本加正常利润,村里自来水水费则更低,大部分没有收取水资源费,由于水资源费的低价或无价,有些企业为了达标排放,甚至用好水冲淡污水后排放。由于人们节水意识淡漠,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

4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4.1 节约用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4.1.1 硬件技术。

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新技术。喷灌与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相比,可以节水40%―50%,而且适用于坡地灌溉,可应用于唐山各县一些山坡地的灌溉当中。

4. 1.2 生物技术选育和推广抗旱、耐旱品种,是实行节水农业的一项重要农业措施。

要根据地区特点安排对路品种,防止品种种植的单一化,积极选育和引进高产耐旱新品种,发现好品种要优先试用审定,加速推广进程,以适应品种更换的需要。

4.2 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水资源管理,对于经济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4.2.1 加强水资源的生态管理。在查清水资源的数量和地域分布基础上,应遵循客观规律,按照生态学原理,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既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管理,也要加强对与水具有生态联系的自然因素的管理,以防止水体污染、地面沉降等严重现象发生。

4.2.2 制定更为合理的水费标准。目前许多地方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调控失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取水收费的制度问题,要将水费作为经济杠杆,调节整个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2.3 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克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治水、互相破坏和污染水源等分散管理的弊端。统一管理,妥善处理好农田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发电、航运等方面的矛盾,使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4.2.4 加强对水资源的法制管理。在采取经济、行政等手段管理水资源的同时,必需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有关法规,依法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使水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4.3 城市生活、工业废水作为农业灌溉用水的再利用。

唐山作为一个具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市区工业、生活废水的数量也相当可观,唐山目前的污水处理厂要发挥作用,将污水、废水特别是生活废水进行处理,而后用于郊区农业用水。

工厂、企业也要对本厂、企业的污水进行处理然后再排放出去,不能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出去污染水源,进而影响农业用水质量,造成无法用于农业或用于农业后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影响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

4.4 更新观念提高全市人民水资源危机的忧患意识。

多年来,水一直被视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导致农业用水严重浪费。为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全市人民都要充分认识节水、护水意识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意识,树立正确的水观念,倡导人与水和谐共处的新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5 结论

在唐山这样一个严重缺水地区,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杜绝水污染、水浪费现象,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加强对人们的教育宣传力度,捉高节水意识,使每一个唐山人都为全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部分力量。随着人民素质的提高、经济技术的发展,未来唐山的农业一定会很光明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例7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72-04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暖温带地区最年轻、最广阔、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三角洲为海陆交界、咸淡水交汇的地带,在水陆交互作用以及人为扰动的影响下造就了复杂多样的湿地类型和生态环境[1]。黄河三角洲湿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石油、工农业等综合开发的集中区域。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历史只有100多年(作为整个黄河三角洲区,其他部分开发历史较久),农业开发始于垦荒且贯穿着垦荒的过程。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1882年)有农户在此垦荒,之后开发活动逐渐增加,到1910年,农户逐渐增多,大片荒地被垦殖[2]。建国后,国家组织了3次移民垦荒,但在20世纪40—50年代,这里以草地为特征的生态系统基本保持平衡状态[3],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的仍然是自然因素,尤其是黄河的状况和动态如改道、泥沙淤积、洪水泛滥等。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投资兴建了黄河、孤岛、郭局子、青坨子、一千二等大型林场,1959年建立渤海农垦局,标志着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垦荒开始,自此近代黄河三角洲进行“以粮为纲”的农业开发时期。在此期间,林地、牧草地数量锐减,耕地数量增加,由于大面积的林地和草场被毁,破坏了原有的草地生态系统,使土壤条件改变,次生盐渍化加重,弃耕荒地面积增加,仅垦利县1977年的弃耕地就达到2 493.33 hm2 [4]。随着1966年的兴起,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进入停滞时期,直至1978结束,胜利油田经过20年的建设,为东营市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黄河三角洲的大规模开发创造了条件,尤其1983年东营建市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黄河三角洲进入综合开发时期[5],但在开发过程中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约束作用认识不足,盲目垦荒,粗放经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开发和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大,该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突出。

1 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湿地面积减少、类型改变,湿地功能退化严重

自然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为例,1976年该区自然湿地的面积为117 037.21 hm2,到了2008年减少为64 931.70 hm2,所占的比重也由99.5%下降至60.3%,伴随着自然湿地面积的减少,是人工湿地面积的急剧增加,人工湿地面积由1976年的595.82 hm2增加到2008年的42 712.72 hm2,增长了70.7倍[6]。湿地类型也由自然湿地(芦苇湿地、沼泽湿地)占主体转化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为主,大片连续分布的自然湿地景观被各种库塘、沟渠、盐田等人工湿地和农田、油田等取代。1976年之前,现代黄河三角洲基本没有水库湿地,到2001年东营市已建大、中、小型水库逾120个。同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沿海养殖业的发展,上农下渔、水田和养殖池塘的面积也在迅速增加,耕地的开发利用、各种平原水库的建设和养殖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的利用,争夺了有限的淡水资源,减少了对湿地淡水的供给,导致了湿地的退化和萎缩,使湿地植被发生逆向演替,据统计,在1985—2004年的19年间,湿地退化为盐碱地面积由1985年的4.93万hm2增加为2004年的6.31万hm2,增加了28.0%。盐碱化湿地已成为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最难恢复的湿地类型,并且正在不断加剧恶化[7-9]。同时湿地面积丧失也导致湿地生境破碎化加剧,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板块数由1986年的187个增加到2006年的830个,湿地破碎化指数则由26增加到54[10]。人工湿地的面积的增加在某些功能上补偿了天然湿地的净丧失,但是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威胁着滨海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湿地调节水热状况、促淤保滩等生态功能消弱[11]。对区域造成了土壤盐碱化、气候变暖、“冷湿”效应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

1.2 湿地污染加剧

三角洲地处黄河尾闾,湿地内共计大小河流100条,据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11年随黄河排入海的污染物量分别为CODCr180 948 t、氨氮(以氮计)4 702 t、硝酸盐氮(以氮计)10 656 t、亚硝酸盐氮(以氮计)881 t、总磷(以磷计)1 735 t、石油类949 t、重金属640 t、砷47 t;随小清河排入海的污染物量分别为CODCr 381 195 t、氨氮(以氮计)755 t、硝酸盐氮(以氮计)1 373 t、亚硝酸盐氮(以氮计)1 008 t、总磷(以磷计)1 186 t、石油类2 522 t、重金属384 t、砷4 t。对广利河、神仙沟、挑河和潮河其他4条主要入海河流水质的研究也表明,水质整体污染较为严重,属于富营养化水平,主要污染因子为TN、TP、NH4+ -N 和石油类[12]。水质污染不仅破坏了水生生物资源,影响了以鱼、虾贝等为食的水禽的生存,破坏了鸟类的栖息繁殖环境和条件,影响鸟类的多样性。同时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湿地与近岸水体富营养化、生态系统污染、功能退化及生物多样性丧失,并对附近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13]。国家海洋局在黄河口海域进行的生态调查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环境恶化明显,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刀鲚、日本鳗鲡和达氏鲟等品种面临灭绝威胁。

1.3 农田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盐渍化不断加剧

土壤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一是黄河三角洲由于成陆年代晚,地下水位高,且矿化度大,再加上蒸降比大,因此土壤盐分易升到地表,导致土壤盐渍化。二是黄河三角洲的原生植被多为耐盐的草本植物,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抑制蒸发,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表层蒸发增加,盐分上升到地表,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三是人们对黄河三角洲农田开发采取的是一种“不投入,只索取”掠夺式经营方式,滥垦滥牧,严重破坏了土地资源的顺向演替规律,形成了“垦荒—撂荒—再垦荒—再撂荒”的恶性循环,人为造成次生盐渍化[14]。

1.4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土壤质量下降

目前就东营市而言,每年化肥施用量(折纯)大约为11.5万t,其中氮素化肥约占1/3;在保护地蔬菜栽培中,化肥用量每年可达1 950~2 550 kg/hm2。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耕性下降。同时,每年各种农药(主要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使用量约为5 000 t,由于大量使用农药,许多农作物病虫害的天敌被消灭,破坏了生态平衡,在自然条件适宜时,往往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大爆发,继而又增加农药使用量,形成恶性循环,使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据环保部门监测,该地区果园和蔬菜保护地栽培连续5年以上的地块,土壤中有机磷农药检出率高达80% 以上,黄河三角洲地区蔬菜主要产区的土壤中,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检出率达85%以上[15]。

2 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湿地农业开发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保护是为后代留下环境资产,但湿地资源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允许人类触动和开垦利用,完全封禁式的保护是行不通的,但违反科学规律的大开发,又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可以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实现湿地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如何合理确定湿地的保留面积和集约开发面积,以使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共赢目标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对于实现未来耕地动态平衡、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证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效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节约集约化经营理念,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和管理,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和经济梯度增值,达到农业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化石能源的低消耗、农业自身污染物的低排放、农业生物与环境的高耦合、农业生态产业集群化的产业目标。高效生态农业是一种节约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高效生态农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农业经济形态高级化、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化、农业经济体系运转高效性、农业经济体系和谐性等基本特征。

为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加快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步伐,全面提升黄河三角洲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理念引入到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开发中,充分利用不同类型湿地的水、热、光、气等自然资源,挖掘湿地生态涵养、观光休闲与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保护湿地蓄洪防旱、调接气候、降解污染等生态特性,围绕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系统功能稳定,区域化合理布局,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构建新型的湿地高效生态农业开发模式,以期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2.1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模式

针对黄河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区域的湿地,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湿地生态农业建设与旅游观光相结合起来。依托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充分利用其原生的河口湿地地貌,丰富的生物资源,独特的野生动物景观,同时要注重与黄河口文化(黄河入海、母亲河、民族魂等)的结合,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中融入浓重的文化内涵,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生态游、观鸟游、观景游、休闲娱乐游和科普教育游等旅游项目[16-17]。而对于该区存在的其他湿地,则可以根据其湿地类型和特点发展其他形态的生态旅游,例如大面积的水库湿地,可选择一些靠近大中城市、交通便利的水库开展休闲、度假、避暑、垂钓等生态旅游[16-17]。

2.2 农林牧渔多元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针对黄河三角洲丰富的盐碱荒地,并具备引黄灌溉条件的区域,可发展台田,积极推广“上粮下渔”、“上经下渔”、“上林下渔”等多种开发模式。台田的开发坚持4∶4∶2的开发模式(即池塘、台田和沟渠路的面积比例为4∶4∶2),台田可种植果蔬、牧草、粮、棉等经济作物,发展畜牧养殖业,池塘养鱼、养虾,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业。该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黄河三角洲广泛分布的盐碱地,而且能够对盐碱地进行改良,从根本上改造土壤中盐分含量高的制约因素,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2]。

2.3 高效立体混养型生态渔业模式

针对盐碱低洼地、滩涂和浅海湿地,遵循生态学原理,利用生物群落内各生物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关系,分层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能力,增加物质生产。该模式包括池塘混养和海湾鱼虾贝藻立体兼养两种模式,其中池塘混养可以分为:一是淡水混养模式,有常规鱼类多品种混养以及常规鱼类与名优特鱼类品种混养2种类型。二是海水混养模式,包括海水鱼虾混养、渔蟹混养、渔贝混养3种类型。同时利用丰富的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和地热资源等优势,发展现代化新型休闲渔业。由于该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能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网的合理结构,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保证水体不受污染,确保水生生物、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8]。

2.4 草(林)—牧结合型生高效态农业模式

针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天然退化草地,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运力,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利用技术,实行封滩育草,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行退耕还草,通过人工引进优良牧草品种,重建人工草场,改良天然草场,根据草场类型和产量确定畜禽结构和数量,建立草业—畜牧业为主的生态系统。发展畜禽健康养殖,实施畜禽废弃物综合治理,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抑制土壤盐渍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

2.5 湿地生物修复与重建模式

针对退化湿地,按照循环经济原理,通过生态系统总体设计和构建,恢复和改善盐碱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退化芦苇湿地可采用芦苇补植、造纸肥水灌溉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形成“芦苇修复或重建—芦苇造纸—造纸肥水灌溉—芦苇处理造纸废水—盐碱类湿地生态修复—利用芦苇造纸”的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0]。对于重度滨海退化湿地则可采样翻地、施肥和芦苇碎屑培肥等改良方法,结合盐地碱篷进行生态修复,从而达到改良盐碱土壤、恢复植被的效果[21]。

3 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保护和恢复现有湿地资源,发挥湿地生态功能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黄河三角洲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止海水(咸水)入侵、促滩保淤、调节小气候、改善空气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由于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短的成陆时间,其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属于脆弱的生态敏感区。为了充分发挥和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应重视加强对现有未扰动湿地的保护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对于目前或将来存在价值特别的大湿地,可通过申请增设省级或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其实现保护和利用。对于退化湿地,应认识到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更是人口与经济问题,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因此,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恢复必须结合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统一考虑安排。首先对于产生污染的企业和胜利油田,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督促升级改造,从源头上减少对河流、地下水体的污染和入海污染物的排放。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3.2 充分利用湿地自身生物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和完善湿地开发模式

据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有野生植物393种,其中野生大豆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广泛分布,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中唯一具有保护价值的原始生态植被地区。该区记载有动物1 466种,鱼类102种,昆虫94种,两栖类6种,陆栖和淡水爬行类9种,湿地鸟类265种,兽类23种,鸟类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金雕等7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区的有大天鹅等34种[22]。农业的持续高产依赖于有效利用多种多样的物种和基因资源以及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因此应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点,通过开发新品种和新型农产品,发展具有湿地特色的多元立体化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3 制定并完善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政策和法规,增强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不同地区(东营市、滨州市)相继制定了一些湿地保护与管理相关的法规与条例,但总体来看,该区湿地法律和政策的保护力度仍然不够,尚无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出台,建立有效的湿地保护、管理法规与政策对于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评估现行政策和法规在该区保护中的作用,并及时建立和完善与湿地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明确各湿地管理机构的权限和分工,并规范其管理程序,同时要鼓励并引导人们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限制破坏湿地,不断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公众保护湿地意识。让公众认识到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进行湿地农业开发建设首先要把保护放在第1位,严禁开发具有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和丰富多样性的湿地,已开发的湿地要坚决做到退耕还湿,有效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资源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允许人类开垦利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态农业可以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实现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可持续利用。

4 参考文献

[1] 田家怡,王秀凤,蔡学军,等.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1-26.

[2] 许学工.黄河三角洲的使用生态农业模式级农业地域结构探讨[J].地理科学,2000,20(1):27-32.

[3] 李静,赵庚星,范瑞彬.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级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3):117-122.

[4] 赵延茂.黄河三角洲林业发展与自然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5] 田家怡,潘怀剑.黄河三角洲开发研究回顾与展望[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6(2):30-35.

[6] 陈建,王世岩,毛战坡.1976-2008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的遥感监测[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5):585-592.

[7] 周文佐.近10 a黄河三级洲LUCC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341-345.

[8] 王学金,郅兴,万鹏,等.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与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黄河,2004,26(10):10-11.

[9] 崔保山,刘兴土.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特征变化及可持续性管理对策[J].地理科学,2001,21(3):250-256.

[10] 宗秀影,刘高焕,乔玉良,等.黄河三角洲湿地格局动态变化与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1):91-97.

[11] 许学工,陈晓玲,郭洪海,等.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与覆被的质量变化[J].地理学报,2001,56(6):640-648.

[12] 刘峰,董贯仓,秦玉广,等.黄河口滨海湿地4条入海河流污染物现状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41-444.

[13] 孙志高,牟晓杰,陈小兵,等.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湿地科学,2011,9(2):107-115.

[14] 吴大千,王仁卿,高甡,等.黄河三角洲农业用地动态变化模拟与情景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4):285-290.

[15] 刘宗斌.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环境现状与污染放置措施[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2):149-150.

[16] 李平,李艳,李万立,等.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生态旅游开发利用研究[J].海洋科学,2004,28(11):33-38.

[17] 吕建树,刘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湿地科学,2010,8(4):339-346.

[18] 田家怡.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级建议[J].滨州学院学报,2013,29(3):1-7.

[19] 徐洪盛.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2):500-50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例8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前身是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其现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员,对“三农”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目前,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已经逐渐形成。农村商业银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其必由之路。

一、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业务范围过于集中,风险突出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金融资产主要针对该县(市)的产业和行业进行配置,这种单一的地域经营模式,一方面导致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面临的产业风险要远远高于其他银行。另一方面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其突出表现为:农村商业银行结算渠道不畅通,当资金跨地区流动时,就超出了其业务能力范围,从而造成客户流失。

2.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业务品种较少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来源还是依靠存贷款的利息差,缺乏业务创业和开发能力,在知识技术含量高、盈利能力高的中间业务上没有形成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发展相对滞后,中间业务投入大,收入低的状况较突出,使农村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3.内控管理尚待加强,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近年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较为迅速,但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不能充分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内控机制滞后,制度条文不严谨,可操作性不强;内控执行不力;“三会”制度未严格执行,存在越权行事情况,权力制约失衡;没有明确稽核部门的独立职能和权力,造成稽核职能弱化,难以发挥其监督作用。另外,长期以来,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普遍缺乏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存在潜在的经营风险。

4.人才储备不够充分,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农村商业银行人才储备不充分、队伍老化、弱化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目前,银行队伍普遍缺乏整体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同时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开发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应对内外部的经济变数的信息反应迟缓,行动力不佳,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外,企业文化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灵魂”,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尚在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建设和探索。

二、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1.明确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相比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基于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决定了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服务县域经济、中小企业,扎根于“三农”,为三农服务,走差异化战略。为减少产业风险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防范为基础,以资本回报为目标,以发展速度为途径”的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和机制,以广大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为业务发展主体,做实做优小额农贷,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信贷投入规模和结构,满足该地区中小企业及城乡居民的服务需求[2]。同时结合自身特点,适当参与到本地主流经济规模型工业经济中去。应允许农村商业银行跨县(市)域经营,通过购并、充足等方式,优势互补,实现规模和资本的扩张。

2.积极开发业务品种,拓宽业务空间

就农村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来看,单纯以公司业务为主的运营模式不利于银行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有必要创新金融业务和品种,研发更多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展个人金融业务,重点加强电子金融产品的推出。在三农集中的地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加大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加强对乡镇社保体系、医疗保险、农村富裕资金多元化投向、中间业务、业务等的参与,针对农户进城经商开展农村工商户小额信用贷款。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可与其他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合作,开展组合业务,适当开办投资、证券、保险、典当、房地产信贷、资产评估等业务,逐步增加非资产类业务的盈利途径,创新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和项目,从而为农村商业银行多创效益提供基础。

3.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理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商业银行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因此银行应着力构建制度、流程、系统“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全流程管理机制,夯实制度建设;着力推进制度内控措施实现流程化,强化内控管理核心抓手;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创新业务内控管理,形成内控管理有力支撑,将内部控制贯穿于银行活动的全过程。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应强化风险管理理念,以风险度量为基础,运用以定价覆盖风险成本和风险资本的配置两大管理手段,加强风险管理工作。

4.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农村商业银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多种模式选拔聘用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制定全员技能目标要求的总体方案,技能与工资挂钩,促使银行员工积极学习,从而提高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另外,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即建立“诚信、团队、牺牲、创新、奉献”的企业精神文化,建立企业行为文化约束企业员工行为,建立企业形象文化宣传农村商业银行,密切与农民群众的交流联系。

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为求得发展,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普遍性引入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特殊性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落后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合理开发和利用所有的经济资源,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竞争力,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健康、稳定、良性、有序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例9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见生态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指农业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状况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因此对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描述主要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

二、农业生态环境的障碍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①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据我国第二次遥感调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②土壤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③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加剧了洪涝灾害,恶化了生态环境,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达100万亩,因水土流失造成退化、沙化、碱化草地达10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草地总面积的50%。

土地荒漠化现象是一种土地的退化现象,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植被的消失,进而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本非沙漠地区出现了风沙活动现象。土地荒漠化的结果导致土地的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目前,全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是全国耕地面积的两倍多。对草地的人为开垦、过量放牧使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全国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新增沙化土地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沦为沙化土地),新增草地“三化”面积200万公顷,由此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1700亿元,接近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5%。

(二)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草原退化

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结果(1994-1998年),全国森林面积为15894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人均占有率世界排名100位之后,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年均出现森林赤字5400多万立方米,乱砍滥伐等原因每年毁林达151万公顷。1998年以来这种毁林势头虽然得以控制,但森林资源赤字欠账太多,森林资源严重破坏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全国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范围的洪涝灾害、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都与森林赤字有关。预计到21世纪初,森林覆盖率将下降到8.5%,而草场总面积将减少20%,单位面积产草量将下降30%,草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三)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排名第100位之后,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而全国80%的河流和45%的地下水资源被污染而影响使用。1995年参加全球统测的10个尘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占了5个,1998年上升到8个,而据美国世界资源所1999年的公布结果,当年在世界10个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9个。我国北方城市每平方公里每月的降尘量50多吨,有的地方高达100多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受酸雨污染的农田面积约4000万亩,到了90年代仅南方7省就造成农田减少1.5亿亩,而酸雨给两广川贵4省区带来的年经济损失达160亿元,2000年的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酸雨区范围和频率保持稳定,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

(四)自然灾害频繁

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林、人争地和林、粮争地的矛盾一直没有解决,围海造田、围湖造房的现象长期存在。森林、草地的减少,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涵养水源的功能大大削弱,一旦大雨来临,裸地很难吸纳水量,大量流水直下江河,造成江河水位暴涨;其次森林、草地可以覆被土地,保护土壤不被雨水冲刷,而在森林大量减少之后,水土沿江河流下,在水势趋缓之处淤积,垫高河床,缩小湖面。湖泊的消失,不仅使淡水生物的活动空间减少,而且使湖泊的调蓄能力大幅度减弱,增加了洪水灾患发生的频率。

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农民在利益的驱动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般来说,人们直接依赖自然资源获取必须的水,食物和收入。由于我国农业的不发达导致农业的收入很低,这种低收益诱导农民以破坏生态资源来获取更多的收益。越是贫穷的地区其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依存度越高,他们通过使用免费的公共财产或开放的资源来获取利益,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制度根源与生态环境

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率,而不同的经济效率主要通过资源的配置来实现。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是环境和自然资源配置的两大手段,但有很多原因使手段失灵。理想的市场机制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但它建立在很多假设的基础上,在现实社会中这些假设不能完全满足,就会造成市场失灵,使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市场失灵的存在使人们向政府寻求方法,由于信息不足,政策时滞,公共决策的局限性而导致资源的配置失败,可见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都存在着一定的盲区,我们应谋求两者的结合。

四、对策

(一)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人的行为方式从根本上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人的行为又直接受其思想的影响,因此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责任感,牢固树立资源节约,持续利用的战略思想,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改进资源的使用占有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明确资源的产权关系,有利于明确责任,同时产权一旦明晰,有利人们保护生态资源,防止过度开采和利用,易于树立谁使用谁建设的观念,既能作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同时又能使资源得到保护。

(三)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

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应积极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以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科学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组合的特点以及其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选择最优要素组合,以发挥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要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

(四)全面发展,走生态农业之路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为指导,采用农业生态技术,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良性循环的高效集约农业。生态农业主张提高太阳等自然能源的利用率与转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在当前对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要确实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草、水,进行资源重组,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例10

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也在不断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此刻,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困难的。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合理解决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农业经济发展。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日益突出的环境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迫在眉睫。在农业中,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当前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慢,再加上农业生产阶段仍在使用传统的生�a方式,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造成浪费,重污染问题,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加快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加快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更好地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2.1缺乏劳动力

劳动力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农村进入城市生活。农村劳动力转移势必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比较低,不能保证农产品综合指标。农业生产过程大多是随机的,缺乏科学的指导。

2.2农业生产规模小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其次是以家庭为主,农业生产经营缺乏规划,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民多为自我足够,但相比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2.3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各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使土壤贫瘠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农药和肥料被用来使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另外,人们大肆开荒,不合理地开采,非法占领田地,使农业生产资源越来越差。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稳定农村劳动力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是根本性的,劳动力不足,发展农业经济是困难的。为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农村劳动教育,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促进知识生产,扩大农业生产队伍;另一方面鼓励这些人才投入农业生产,同时制定农村劳动力稳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农业生产。为了保护农业的发展。

3.2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个体经营显然不适合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个体经营更加分散,不易管理,要解决这些问题,要积极实施规模化生产管理,实行合同制度,方便农民合同管理,实现规模化生产管理。

3.3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是许多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提高知名度,盲目发展农业资源,不重视农业资源的保护,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却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保护和再利用。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为保证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应制定相关制度,按制度约束行为,保证耕地资源的保护。通过节约耕地资源,可以有效避免耕地资源的破坏,实现耕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另外,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破坏农业资源,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4加大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