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2 15:05:42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例1

考试中的不诚信行为正侵蚀着圣洁的大学校园,考试舞弊虽然只是少数大学生所为,但影响很坏,不但影响到考试质量和正常的教学管理,而且影响到教育公平公正原则的贯彻,更扭曲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灵,诱发了道德上的堕落或变质。广大高教工作者对这一问题广泛重视,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实践,然而,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依然是禁而不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从客观预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预防和消除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提供参考。

1.客观预防的必要性

为了预防和消除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各高校和学者们作了不懈的努力,在分析大学生考试舞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和实行了各种对策和措施。就对策和措施而言,归纳起来,有二类:一类是通过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加大处罚力度等,使大学生主观上不想、不愿、不敢舞弊;另一类则是通过改革考试方式和加强考试环节的管理,在客观上阻止或使学生的舞弊目的不能达到。总体看来,这些对策和措施效果显著,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依然是禁而不止,有些高校甚至泛滥。究其原因,我国高校扩招后,大学本专科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式教育,学生的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偌大的群体中总有少数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考试难以过关便铤而走险――舞弊。对这部分学生,各种试图让他们主观放弃舞弊的思想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而许多高校对从客观上预防学生舞弊又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必然导致舞弊现象禁而不止。因此,我们首先要正视总有少数学生会铤而走险地舞弊这种客观现实,在加强正面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强对大学生考试舞弊的客观预防。

2.客观预防的对策

2.1加强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

改变过去期末考试闭卷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首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灵活应用考核方式,如采取闭卷与开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际能力(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以及课程论文、课程综述、专题讨论等多种等形式。还可以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提高平时成绩如到课、发言、讨论、作业等所占比例。改变过去闭卷笔试“一卷定终身”的单一考试方式,一方面,由于有些考核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必须由学生本人多次或连续性地亲身现场表现,使代考等舞弊的难度增加甚至不可能成功,即使某次舞弊了对最后成绩的影响也不显著;而有些考核方式则使抄袭、夹带、传递和换卷等舞弊方式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改变“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方式,有利于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使考核结果更公正,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必须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内容和要求来进行,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

2.2重视考试内容的改革

在考试内容改革方面,要以科学命题为切入点,加大主观题的比重,减少知识再现性试题的比例,即多出活题,少出“死题”,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主观题为主、考核能力为主的考试,更多地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或理论临时发挥或现场表现,不便或不可能舞弊。事实上,考试方法的改革,如开卷考试、实际操作能力考核与专题讨论等,其内容本身就是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至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的考核,也可以在主观题中考核,以减少舞弊实施的可能性,当然这要求命题老师命题时精心设计;即使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核,也可以采用AB卷的形式出现,至少可以在AB卷中改变相同题目出现的次序,并按“田”形安排座位,减少舞弊实施的可能性。

2.3开考前将舞弊阻止在萌芽中

开考前的考试组织和管理,对于预防和消除考试舞弊往往事半功倍。如,考试前采取检查身份证、学生证、考试证(最好要求同时携带其中二证或三证)等措施验明学生身份,可以预防代考现象的发生;按照一定规律和要求排座位,可以减少事前预谋的抄袭或夹带;清理或集中存放教材、复印资料、手机、计算器、电子词典、无线耳机等物品,可以减少夹带、抄袭和电子舞弊。这些措施可以捣碎舞弊温床,将舞弊遏止在萌芽中。

2.4严格执行监考巡视制度

考试过程是舞弊发生的主要时段,因而监考和巡视是预防和消除考试舞弊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环,必须严把监考巡视关。首先,广大的监考人员要认识到,对个别违纪学生的姑息、迁就甚至纵容,不是帮他们,而是害他们,更是对绝大多数学生的不公平,对学生和教育事业都是不负责任的,从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监考工作,进而在监考过程中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严防舞弊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建立考场责任制,明确监考员是考场第一责任人,对而导致舞弊的予以通报批评甚至行政处分,以保证监考质量,也从侧面使学生认识到考试的严肃性。最后,要实行教务处、督导员和院系多重巡视机制,巡视员要对监考人员是否及时到位、是否严格履行监考职责,以及学生是否遵守考试纪律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督,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严防舞弊现象的发生,并警醒监考人员、威慑有舞弊打算的学生。但巡视频次不宜过多、动静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学生考试的正常发挥。

总之,我们要正视总有少数大学生会铤而走险地舞弊这个客观现实。如果对学生舞弊的客观预防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必然导致舞弊现象禁而不止。只有在加强正面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加强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重视考试内容的改革、开考前将舞弊遏止在萌芽中和严格执行监考巡视制度等客观预防对策,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消除考试舞弊。

参考文献: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例2

虽然如今的大学教育形式繁多,但是,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测评仍以考试为主。考试作为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测评学生学习成效的最直观手段,具有严肃性、权威性、真实性及公平性[2]。然而,近几年考试作弊之风有增加之势,其后果轻则打击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重则严重影响学风和校风;而且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的不良记录也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诚信度等产生极大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动机、手段和解决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研究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研究内容多数着眼于学生诚信、学校考试制度方面,没有从深层次挖掘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危害,以及探求如何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制止这一现象的产生。笔者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考试作弊现象,以某一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群体,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动机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和建议,为高校完善考试制度,推进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基础资料。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某学院五个专业大二、大三、大四的在校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次调查,按照班级发放问卷,采取无记名在选项下打钩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50份,实际回收610份,回收率达93.8%。具体调查内容设计如下:

A:作弊倾向

a1:想过或看到过别人作弊但是自己未作弊

a2:作弊过但是未被发现

a3:从未想过

B:作弊动机

b1:基础差想要侥幸过关或家里的压力大,平时学习不用功

b2:评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保送研究生

b3:心理不平衡

b4:出于同学义气帮忙

C:作弊手段

c1:夹带纸条

c2:同学间相互传条、抄袭

c3:写在文具盒里、桌面上或计算器

c4:利用手机

c5:其他

D:作弊态度

d1:赞成

d2:反对

d3:无所谓

E:监考教师履行职责

e1:宣读考场纪律、重新安排座次

e2:清理考场、查验证件

e3:发现有作弊倾向而给予警告

e4:监考认真,不干与考试无关的事,如说话、接打电话、看书报等

F:对策及建议

f1: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f2:改革考试方式,考核形式多样化

f3:加强考务管理,严格监考制度

f4:加强教学改革

二、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

1.考试作弊行为普遍化且作弊手段多样化。

有20.4%的大学生坦陈在考试中有过作弊经历但是未被抓住,40.1%的学生有“想过或者看到过别人作弊而自己未作弊”的隐性动机,有39.5%的大学生“从未想过作弊”。从作弊手段看,学生作弊手段呈现多样化,除了最常见的夹带纸条、同学间相互传条抄袭外,还有用无线耳机、喝水瓶、笔管等来作弊,甚至有学生直书选项中所提及的手段太落伍。从作弊动机看,有73.2%的学生认为“基础差,想要侥幸过关”或者“家里的压力大,平时学习不用功”,有26%的学生为了评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保送研究生,25.6%的学生为了“同学义气”作弊,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种哥们义气所占比例更高;15%左右的学生作弊是由于心理不平衡,别人作弊未被发现且获得高分;也有部分学生对作弊动机是多选。总体看,基础差平时又不用功学习的学生作弊比例较高,而且作弊手段中夹带纸条也是最常见的。

2.监考教师履行职责和学生对作弊的态度的调查。

有59%的学生对作弊持反对态度,但是有29.7%的学生对作弊的态度是“无所谓”,对作弊持赞成或者弃权的比例较低。学生认为绝大部分教师严格执行考务管理,但是也有极少数教师监考不认真履行职责,对作弊的学生视而不见。学生提到的对策最多的是改革考试方式,采用开卷或增加理解发挥性的试题。部分学生也提及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和教学改革,认为学校在加强教学手段、授课内容和监考出题环节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3.考试作弊科目的调查。

从查阅考试违纪备案表和走访学生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考试作弊主要出现在难度相对较大的公共必修基础课,如高等数学、英语、化工原理等,专业课、选修课科目出现作弊现象相对较少。然而,近几年全校选修课如现代化学导论、市场学等也渐渐出现作弊的倾向,可见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日益严重。

三、作弊原因分析

1.现行教学手段、授课内容的影响。

现行的教学手段基本是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多媒体授课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但利用不足,大量的信息一概而过,留给学生思考和接收信息的余地少,使得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统计中可以发现,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作弊率较高。另外,由于专业知识更新慢,一些学生产生了“学非所用”、“学而无用”的思想,但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和为了取得学位而冒险作弊。

2.制度和体制的问题。

在现行的学分制教育制度下,学生考试通过就可以获得学分、避免重修或学籍处理,而且在奖学金评选、优秀干部、保送研究生等方面也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这一切对学生来说,都是有实际利益驱动的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使得一些学生不论基础如何都会程度不同地铤而走险,侥幸过关的想法普遍存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仅学习差的学生作弊,平时学习很用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时也会加入作弊行列。

3.考试内容与方法的影响。

考试内容教条僵化和命题方式单一,是导致大学生产生作弊动机的又一原因。首先,多数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或考前所划定的范围和重点,考试丧失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有些学生认为平时可以不努力,依靠考前死记硬背甚至考场上作弊就可以蒙混过关。其次,命题形式单一,常见的命题形式仍然是填空题、判断正误题、解答题,这些题型最容易让学生产生作弊的念头;有些考试虽然是开卷,但是除了题量大,所有的内容都只是书本的“再现”。

4.监考老师对考试作弊的危害认识不够。

尽管学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和作弊处罚制度,但有些监考老师没有深刻认识到学生作弊的危害性,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来履行监考职责,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给伺机作弊的学生提供了可能。也有个别监考老师姑息纵容,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不严格处理。监考老师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后果很容易使学生滋生考试作弊的侥幸心理。

四、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发生的对策

1.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从根本上降低学生考试作弊动机的关键,这要求教师争取做到讲课有热情,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有启发性,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产生互动,引起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创新的兴趣,学生从中会获得很大的喜悦和满足,从而产生很高的学习热情。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和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充分利用多媒体授课的优点,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把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吸引到课堂来,这样,考试作弊现象自然就会降低。

2.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事实上,考核形式、方法、命题、教师平时的课堂要求是一个系统工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促使学生取消作弊动机的另一个有效的措施。考核体系应以开放的、学用结合的考核模式来替代传统的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应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课程,设计运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考试命题应以能力测试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尽量避免标准化教条式的答案,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才智发挥空间,以重点考查其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应随着课程进度进行分段考核考试,采用等级评价来替代百分制,采取平时表现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以减少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敏感度,缓解学生面临的应考压力。这样学生会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轻松答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达到预防学生临时突击和作弊的可能。

3.建立考试约束机制,形成良好的考风。

对学生进行考纪教育,对监考老师宣讲作弊危害性的教育,提前做好防范和堵漏工作。对于作弊的学生必须严肃处理,对作弊未遂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监考老师应严格执行监考制度,监考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不给学生作弊可乘之机。学校对于失职的监考老师要严肃处理。良好的考试约束机制和加强巡考制度是杜绝考试作弊的有力保证。

4.加强诚信教育,健全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开展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基本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考试作弊为耻,诚实考试为荣”的正确荣辱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弊作弊的危害,认识到作弊轻则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重则会被取消学位、开除学籍,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同时,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是新生要加强考风考纪的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对于高校来说,严肃考风考纪,一方面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学管理者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精心构建科学的考试制度,把执行和监督、审核和评价等纳入协调、有序且有效的管理之中。反思近年来呈蔓延趋势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可以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缘由。所以,要杜绝和减少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还得从教师、学生、考试制度、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推动考试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贵珍,刘宪斌,王运花.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违纪行为处理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1.

[2]许春艳,周亚慧.浅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轻工教育,2008.1.

[3]夏晓天,李川.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形式、原因分析及对策.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4]汪筱兰.加强命题出卷研究促进高校考试改革.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例3

(一) 才能评价体系的单一性

满足什么条件的人是人才?评价人的才能需要哪些指标?这些都是才能评价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合适的才能评价体系对学校、社会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应试型的教育体制造成了唯分数论的才能评价体系。在学校中,分数是决定学生能否获得奖励、能否升学深造的最重要的指标。在社会中,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也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才能的最重要指标。人才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很多是不能用考试、用成绩来评价的。我国的当前形成的这种唯分数论的单一性才能评价体系的弊端是明显的。在这种单一性的才能评价体系指引下,学生将考试成绩视为关乎前途命运的重要利益,很多学生在功利思想的驱动下选择了作弊。

(二)考试形式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考试命题存在着很多大的漏洞。从考试的目的上看,以考察知识的记忆、再现为主,而不是以考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从命题的范围上看,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而且甚至不超出讲义和笔记,在考前复习的阶段往往还要进一步划范围;从题型上看,以名词解释、填空、简答等记忆为主的题目较多,而以考应用能力为主的题型较少。这些弊端都是导致学生临时突击、死记硬背、甚至冒险作弊的重要原因。

(三)课题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本科教学体制中实际采用的是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课程设置模式。而对于很多必修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一般地讲,影响学生对所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将来是否有用;二是是否有兴趣;三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对认为有用的、感兴趣的,或教师教学水平高的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考试作弊的也较少。而在那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又是必修的课程中,考试作弊现象较多。

(四)考试组织体制上存在问题

考试组织体制不完备是导致作弊行为的一个原因。很多高校在选题、印卷、设考场、选监考人员等环节上任意性很大;有些监考教师出于同情心理,担心抓住作弊考生会使其受处分而影响其前途,对作弊行为放任自流;对不负责的监考人员没有配套的责任机制追究其责任。这些考试组织体制上的漏洞都是导致作弊行为的因素。

(五)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淡漠与错位

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淡漠与错位也是导致作弊行为的重要原因。有些学生并不以作弊为耻反以为荣;偶然的一次作弊成功反而有时强化了某些学生不劳而获的心理;有些学生将帮助其他同学作弊的行为视为“够哥们儿、讲义气”的表现。从整体上看,学生们对发生在身边的作弊行为采取的是视而不见、无所谓的态度,而不是群起谴责的态度。这些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表明了大学生们在作弊问题上道德观、价值观的淡漠与错位,这也是我们研究考试作弊现象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防范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是有其固有的发生原因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对策。笔者认为,该问题的相应防范对策可分为宏观、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上看,根除考试作弊行为涉及到合适的才能评价体系的建立、甚至涉及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教育体制问题的改革;从微观上看,课程设置、考试方式、考试组织管理等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也是根除考试作弊行为的重要措施。笔者主要从微观层面上将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防范对策概括如下:

(一) 考试方面的改革措施

第一,考试目标的改革。为了防止考试作弊应将考试目标由传统的以考核知识的记忆、重现为主改变为以考核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及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第二,考试形式方面的改革。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考试形式。有的课程比较适合闭卷考试,有的课程则比较适合开卷考试或者搞调研、写论文的形式,有的课程比较适合考、教结合的形式,也有的课程可考虑采用考、教分离的形式。第三,题目形式的改革。一些文科课程的考试多采用名词解释、简答题、填空题等题型为主,这些考查知识再现的题型较容易作弊。可以考虑增加案例题、分析题、论述题比重,这些考察实际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题型作弊的可能性较小;一些理工类课程的考试常常需要记忆大量的繁琐的公式,容易导致作弊。可以考虑在题目中将一些比较繁琐的公式给出,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 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措施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例4

一、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

高考制度原本具有社会选拔与教育引领两种核心功能,但由于社会功能紧迫性与教育功能间接性的存在,高考改革往往重视社会功能而忽视教育功能。当高考受到社会各界欢迎的时候,它对教育的影响却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高考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在它试图通过自我变革来顺应社会需求时,却让基础教育变得无所适从,甚至不惜背离教育规律来顺应高考制度。形象地说,高考制度将应试教育的火花煽成了一股浓烟,又熄灭了素质教育的星星之火。

二、高考制度弊端产生的原因

1.高考弊端产生的原因,首先是高考本身的特性导致的。高考具有片面性,高考所考查的内容是相对有限和片面的。在片面性的影响下,为了追求高的升学率,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出现了对知识明目张胆的功利主义,对高考所考查的知识以外的内容视而不见,认为这样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

2.是我国长期以来运用传统的“二元智能理论”这一标准来评价学生。传统的二元智能理论主要是指人们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它所考查的内容非但有限,而且不科学,左右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特长发展起到了束缚及压抑作用。

3.从高考改革实践来看,高考的地位越来越高,教育对高考的希望也越来越大,但从高考改革进程来看,它对教育因素的考虑却并没有因而得到相应的增加。尽管高考一直被视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改革的动因却很少来自于教育内部,高考改革也较少关注教育自身的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笔者认为,高考制度的改革应当:

1.参与高考改革的主体多元化,加强高考改革与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一线教师有更多切身的教学体验和清晰的认识,学生对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以及什么样的教育能让自己身心愉悦、全面发展也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改革必须倾听他们的心声。

2.变革考核的内容。多元智力理论呼唤要在真实的场景中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评价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要尊重并评价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等。高考成绩只能是决定性因素中的一项,平时的成绩、表现,学校或教师的推荐意见等都应该加入进来作为考虑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3.改革考试与招生的形式,加大高校自,并给予考生一定的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高校需要有权加大自主招生的力度(5%是远远不够的)、有权自主组织考试、有权将高考时间与其他高校的时间相互错开。“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学生也应该有根据成绩和需要选择学校的权力。

4.完善特长生考试制度。由于“每一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因此高考应该促进学生特殊才能的充分展示,应该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通过增加特长生招生比例,以此来提高学生和高校对特长培养的重视程度。

5.改进分数统计与解释的方法。学生在培养和发展各种不同的智力时所花费的努力并不是等同的,因此简单地将原始分数相加的分数统计方式不合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分值同为5分的题,考生A做一个高难度的数学代数题与考生B做一道简单的政治选择题所需要的努力是不同的,简单地算总分就无法体现公平。统计出考生总成绩的加权平均数,排名按照考生各自的加权平均数进行,这样的方法也许更科学。

6.适当增加考试的次数。目前我国固然不能像美国那样每年有五、六次的高考,但是适当增加一到两次未尝不可。从之前北京、天津、上海、安徽等地的春季高考“叫好”不“叫座”的结果可以看出,春季高考的真正实施,需要赋予其与夏季高考同等的地位,需要各大高校积极配合,参与招生,还需要让考生及家长充分理解并接受,提高学生参考的积极性。

无论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还是从本地的实际需要出发,高考制度改革措施的提出与制定都应体现全面性、客观性和适切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进步和不同地区社会的总体稳定。在实践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有权利和义务去总结经验,灵活把握。我们的社会是极其现实的,它对人才的选择更趋于理性、务实。哪一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有血有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的天堂,高考的改革才可以说真正做到以育人为本了。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例5

争鸣篇

高考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存在十全十美或两全其美的招考办法。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去观察,可能所见都是事实,所言也都有一定道理,我们只能在各种选拔方式中,众利相权取其重者,众害相权取其轻者。

高考应改革而非革命

记者:近年来国内对高考制度的抨击此起彼伏,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刘海峰:高考是一个高利害、高风险的考试,长期受到高度关注很正常,更何况今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但我始终认为,不研究高考的人往往是高考改革的激进派,研究高考的人往往是高考改革的稳健派。抓住高考的弊端,对高考大加批判,号召废除高考,出发点虽很好,但无法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一些言论过于情绪化。

记者:一些学者认为,高考是阻碍素质教育的罪魁祸首,也有论者说,高考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最后一个堡垒,还有的提出以水平考试代替选拔性考试。这些说法也不无合理之处吧?

刘海峰: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去观察,可能所见都是事实,所言也都有一定道理。责备高考阻碍素质教育如今已成了流行语言,但这种“单边论证”很少顾及意见的可行性,较少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

把高考和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更是荒谬。国外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早都采用统一考试,只是统考分数在录取时权重不同而已。而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前苏联从未统考,倒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之后的俄国,最近几年也走上了统考道路。

提出以水平考试代替高考也是一厢情愿的善良愿望。社会永远是分层的,社会职业也永远是分类的,如今社会已从重“学历”变为重“校历”。这是水涨船高的结果,也是学历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记者:最近,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指出,高考需要改革而非革命。您赞同这种说法吗?

刘海峰:废除高考,所有的矛盾和问题照样存在,或更甚。高考的竞争、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社会地位的竞争;高考竞争加剧,实际上是当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教育和考试上的反映。世上没有灵丹妙药,若不以考试这种具有刚性标准的办法来竞争,就很可能用权力、金钱或关系来竞争,如果那样,弱势群体、社会资本较少的农村家庭的孩子想上大学就难于上青天了。

最终,应试的弊端解决了,其他恶性竞争的问题却浮现了。即使“将高考送进坟墓”,不久后还得将它重新请出来。

千古难题的历史轮回

记者:历史上科举制经历了千年,在清末被废前很长时间有“废科举、兴学堂”的争论,许多人把废除高考与之相较,您如何看?

刘海峰: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发挥巨大作用,是隋唐以来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需要在人事制度上的反映。其实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发生过科举存废之争,甚至曾采用直接从学校取士以代替科举的办法,结果出现免试入学者多为当官子弟的现象。为此,苏轼力主坚持以考试取士的办法,认为尽管科举有不少局限和弊端,但“立法取士,不过如是”。

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实行考试制度有其弊病,但废止考试制度必将造成更大的祸害。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

记者:历史往往有惊人之处。说近点,时下的一些看法与1966年人们对高考的看法也很相似?

刘海峰:是的。废除高考后,许多高中生最先也觉得相当喜悦轻松。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痛苦就来了。竞争性考试就是这么奇怪,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会产生许多应试的弊端,当你身处其中时,会感到巨大的竞争压力,巴不得解脱出来。可是当你挣脱考试的枷锁以后,往往会发现连同公平竞争的机会一同失去了。当陷入无序的恶性竞争环境之后,你可能变得很怀念过去那么痛恨的考试制度了,前后“老三届”中学生对高考的看法转变便是这样。

利兮弊兮皆高考

记者:无可否认的是,高考制度确实存在许多弊病,您认为在教育层面有哪些较为突出?

刘海峰:在高考指挥棒之下,中小学教育的确出现很多不良现状:中学只抓智育而片面追求升学率、文理偏科、近视率攀升体质下降,影响求异思维和个性发展、学校办不出特色、教改不易推行等,片面应试的消极影响造成智育一枝独秀,形成知识偏狭的弊病和学业成绩至上的功利心态,扭曲了高中教育的目标与理想。而以“升学主义挂帅”向下延伸甚至延伸到幼儿园,有人曾说,中国的中学生成了世界上压力最大、最不快乐的群体之一。

记者: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高考导致中国人缺乏创新能力,所以国人在本土很难获得诺贝尔奖,对这一说法您怎么看?

刘海峰:与其说当今中国创新性人才的缺乏是高考的影响,不如说这是教学制度、学术管理以及其他非教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日本接二连三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都是在日式“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的。没有公平合理的升学考试制度将优秀人才选,中国人离诺贝尔奖也许还更遥远。

记者:30年来回头看,您认为高考最大的功能是什么?

刘海峰:实际上,高考除了具有为高校选拔合格人才,还有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包括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不单单有教育功能,还有政治功能,包括社会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等。总的来看,我觉得对中国教育和社会而言,高考制度是利大于弊。

记者:您认为高考与素质教育是一对矛盾体么?

刘海峰:关系是双重的。高考至少能够“逼迫”广大学子刻苦学习,能够提高考生的学习能力,经过高考历练的学生比以前成熟,今后再遇到什么艰难复杂的考试或其他需要统筹安排时间的活动,也较能应对,为顺境中长大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真枪实弹检验和磨练自己心理素质的机会,还是一次考生品德教育的契机。

困扰篇

高考改革是一个庞大的话题,需兼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全局的视野来探讨,如果高度重视甚至过度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没有改变,如果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氛围没有改变,如果诚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如果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那么高考改革必将伴随着文化传统缓慢的变迁速度,举步维艰。

困扰之一:人情网络难以突破

记者:有人认为,即使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其背后也交织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您赞同这个观点吗?

刘海峰:中国向来是一个人情社会,凡是竞争激烈的地方肯定是人情与关系最希望介入的地方。而大学招生是教育界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如何防止人情与关系的干扰是高考改革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子女考大学如今是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只要有托关系的可能,很少有人会不加以利用的,许多家庭往往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为自己子女升学问题奔走联系。

记者:如果连刚性的公平竞争都难以避免人情网的纠结,那么用非刚性指标衡量考生又将如何抗拒人情的干扰?

刘海峰:公平选才与全面考核之间往往难以兼顾,在以分取人与舞弊不公这对矛盾之间,人们往往宁愿公平竞争而接受艰苦的考试,而不愿接受理论上全面考核实际上容易为特权把持的推荐。

目前我国高校招生在主体高考机制之外,实际上也开辟了其它一些选拔渠道,比如保送生制度、艺术体育类的招生,还有些特殊专业的单招、特长生等。但这些渠道在推行中问题较多,也有些就退了回去或有所收缩。例如保送途径,就存在有的中学送良不送优(优的留着要为学校考状元),还有的送“官”不送“民”。考生的平时成绩和平时表现都不是刚性指标,标准也不一致,更难避免人情干扰。

困扰之二:诚信缺失防不胜防

记者:如今很多持高考反对论的人以美国招生模式为佐证,认为我国的高考改革可发扬“拿来主义”,是这样吗?

刘海峰:我认为行不通,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障碍,即诚信缺失问题。中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相当突出,实行申请入学或其他参考中学成绩、表现、老师或校长的推荐信作为录取依据的方式,有一个基本的条件是需要较高的道德水平作为依托,否则好经可能让歪嘴和尚念歪了,再好的设想都会出现走样和异化。如中学历年在校成绩多是由科任老师评定,随意性较大;当考试成绩与升学挂钩而竞争对象却不是本校学生时,这种考试便失真了;若规定必须以同校或同班学生中的排名作为录取依据时,权力、关系、金钱等就很容易介入其中。

另外,中学生的在校表现因为没有可操作的刚性评价指标而失真,推荐信普遍夸大。在美国人们很重视一个人的信誉,中学成绩和表现较少弄虚作假现象,但在中国,家长替孩子捉刀做作业、假的竞赛作品和成绩等现象普遍存在,难辨真伪。

记者:在诚信缺失的情况下,如何防止花样百出的舞弊是否为高考改革难题?

刘海峰:即使是防止极少数人作弊,也不得不将所有的人一体看待,采取可以排除作假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在公平选拔同时存在刻板的竞争与全面考核却同时存在舞弊不公之间,几乎存在着非此即彼的关系。高考要改革,必须突破此关。

困扰之三:激烈竞争不可避免

记者:与高考改革一脉相承的学生“减负”问题提了多年,中央三令五申发了许多红头文件,却越减越重,为何总不见成效?

刘海峰: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你可以说是某种规律在起作用,强大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在起作用。高考竞争是必然的,中国人高度重视甚至过度重视教育的价值观短期内很难改变,追求升学率在今后几年还可能愈演愈烈。

记者:独生子女政策是否也是竞争加剧的原因之一?

刘海峰:有影响。过去一个家庭通常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当一个孩子没考上大学,还可以有另一个孩子努力,可能对一个孩子的升学希望只有百分之五十。但独生子女不同,考上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没考上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和压力比过去更大。

记者:如今高等教育有大众化趋势,但为何依然存在激烈的竞争?

刘海峰:这种竞争有其社会性,参照具有高度重视教育的传统的日韩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即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入普及化阶段,名牌大学的入学考试竞争仍然相当激烈。所以说,无论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高考改革,也无法避免激烈竞争。

探索篇

高考改革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矛盾: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的矛盾、灵活多样与简便易行的矛盾、扩大自主与公平选才的矛盾、考出特色与经济高效的矛盾。但在未来的改革探索中,高考必然会改变完全凭一张试卷检测所有层次、所有地区、所有类别的考试的大一统状况,走上兼顾统一与多元的道路。

先求稳,再求进

记者:您认为高考改革的决策者们应该如何面对当前改革进退两难的困局?

刘海峰: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高考改革相当敏感且影响重大,一方面,决策者应有“因时制宜”的强烈的改革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保持循序渐进的平稳心态。不能翻来覆去,看到问题就想改,改了以后问题更大又倒退回去。特别是当前有的省的科目改革,在没有充分调研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贸然进行改革,改得太快太频繁,令中学教学无所适从。所谓稳中求进,并非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而是指改革高考这样重要的制度,应该在全面研究和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

既统一,又多样

记者:您认为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刘海峰: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是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统一高考制度的最大优点和最根本问题均出在“统”字上。统一招考,尽管存在偏重共性测量等不足之处,但能够在较大范围内为各校提供衡量考生文化水准和能力的标准尺度,具有可比性;可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提高入学选拔的效率与可信度,减少因经济因素和招生舞弊所衍生的考试不公平现象。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例6

1.外因

(1)社会影响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法治建设相对滞后。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滑坡和社会信用的缺失。由于受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淡化了学生对作弊的羞耻感,容易诱使作弊行为的发生,考试作弊现象有扩大蔓延趋势。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带来了激烈的人才竞争,一些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中片面重视分数、证书、学历,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察,使得分数、学历、文凭、证书成为社会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许多学生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不惜借助不正当的手段以达到个人目的。

(2)考场管理松懈

考试管理不严,给作弊者有机可乘也是最终导致考试作弊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一因素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没有制定好;二是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后者。有些教师监考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办事,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给伺机作弊的学生提供了方便。一些监考教师担心作弊处分影响学生前途,或经不住学生哀求,姑息纵容了作弊行为。

(3)考试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考试法,使得学校对于考试作弊者的惩处无法可依。国家现有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过于简单,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不强。正是因为没有充分有效的法律依据。许多学校也不敢出台过于严厉的处罚规定,这无疑会助长一些试图考试作弊者的侥幸心理,并使其铤而走险。

2.内因

(1)思想道德观减弱、诚信意识的缺乏

大学生考试作弊反映出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许多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以考试作弊为耻,反以攫取分数为荣。一些学生认为作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

(2)虚荣心理和投机取巧的思想驱使

有些大学生认为考试成绩好就可以评优.就可以为当上学生干部、入党、评奖学金等创造条件,因此高分心切,而产生了弄虚作假的念头,还有一些学生。怀有侥幸心理。尽管知道作弊是一种违纪行为。一旦被抓,后果不堪设想,但少数学生总是抱有侥幸心理,希望自己作弊能够成功。

预防和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1.深挖思想根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要彻底杜绝考试作弊行为,关键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要加大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学校应通过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诚实、正直、守信是大学生应遵守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应具有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大学生的诚实品德,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在全校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正确地规范自己的学习和考试行为,把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自觉放弃作弊的念头。高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考试纪律和考试作弊的危害,利用各种班级活动开展考风教育,向同学们讲明利害关系和一系列严重后果。同时,要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以及教育助学贷款偿还情况、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等都写进“大学生信用档案”,并放入学生档案,在毕业生找工作时学校除了向用人单位出示学生的成绩单和各种资格证书外,还要向用人单位出示学生个人信用的评估报告。

2.改革应试教育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应试教育”的特点是以纯粹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把分数作为升学、评奖等依据,使得许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过分计较考分的高低,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地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因此,彻底改革一些陈旧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采用新教材、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更新教学内容,重视能力的培养,减少实用性差、专业面窄的课程,增加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实用性强的课程和环节,特别是增加选修课的范围。要杜绝学生作弊,必须设法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爱好、兴趣和能力灵活自主地选择课程、学习和考试时间。考试通过了就有学分,未通过虽没有学分,但可重新学,重新考,获得最低学分就可以毕业。这样,学生就不必担心考试不及格课程太多而没有学位和毕业前考试未通过不能毕业,也就没有必要铤而走险去作弊。

3.改革考试方法,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笔试轻实践,把学生推向了“应试教育”的狭窄境地,难以充分激发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社会、家长和学校要转变过去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观念,树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衡量观念,为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正确对待考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重真才实学”的用人机制,形成拥有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用人最重要的标准。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进行教学改革,改变现在一张考卷定乾坤和分数是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现状。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学校考试应该从有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测试的形式、手段和方法应按照不同的专业特点灵活多样,应能调动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单一的卷面考试为多样化考试,建立完整、科学、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给学生表现其能力提供多元的途径。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采用开卷笔试、口试,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技能。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例7

一、引言

信息不对称是委托理论的基本假设,人较之委托人具有信息优势,委托人无法有效地观测和监督人行为的情况下,具有信息优势的人存在事后机会主义的倾向。而为了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企业运行的交易成本,委托人要求人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运行状况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信息不仅是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分配的依据,同时也是委托人考核人经营业绩,履行薪酬契约的核心指标。而为了掩盖自身的寻租行为,谋取个人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司治理不完善的背景下,管理层会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而纵观我国出版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皆属国有股占绝对控制地位,在国有企业改革浪潮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出版类上市公司面临着产权结构和利益分配的深层次变革。如何在改革过程中抑制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主义行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滥用和流失,将是决定出版类上市公司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国有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动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

二、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分析

(一)政绩考核动机

出版类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国家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这特殊的产权制度背景下,公司管理层大多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直接委派,管理层是在享有一定政治级别的前提下,承担着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因而,作为衡量人经营能力的公司业绩,不仅与管理层货币薪酬的“显性激励”密切相关,而且还会对管理层政治升迁的“隐性激励”产生重要影响。而在官本位思想以及现有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更加看重个人的政治升迁问题,对于企业经济绩效的考量会更加侧重于对其政治升迁的影响。为了实现政治升迁的目标或者维持现有的政治级别,在业绩指标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会存在强烈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

(二)资产侵占动机

资产侵占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或员工非法占用被审计单位的资产,其手段主要包括:贪污收入款项;盗取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将被审计单位资产挪为私用等。资产侵占通常伴随着虚假或误导性的会计信息,其目的是隐瞒资产缺失或未经适当授权使用资产的事实。根据舞弊三角理论,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资产侵占的动机主要源自于其个人的财务压力。具体来说,这些财务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履职期间会享有较为丰厚的职位福利,如:免费的公车和住宅使用权以及一定额度的工作接待费用的报销权。这部分职务福利会使得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拥有较高的生活标准,在非工作时间以及退休离职之后,为了维持这种较高的生活标准就会给来沉重的金钱压力。另一方面,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所身处的社会圈子,会给其接触一些不良癖好的提供便利机会,主要包括:包养情妇、巨额和吸食等。而一旦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沾染了包养情妇、巨额以及吸食等不良生活癖好之后,就会对这些不良癖好产生强烈的精神依赖,需要大量的非法收入来不断维持这些不良的生活癖好。

(三)筹集资金动机

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2015年将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注册制的本质就在于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将企业的价值判断交还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投资者进行自身的投资决策,从而实现资本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企业的优胜劣汰。换言之,在实施注册制之后,由于证券监管机构仅对股票发行公司做形式审查,资本市场的进入门槛将大大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本市场的企业供给量,在资金池一定的前提下,所有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筹集压力。具体而言,在互联网经济以及电子化消费习惯的冲击下,出版类上市公司面临着运营模式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需要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新旧媒体的有效融合。而在此过程中,出版类上市公司会通过增发股票的方式,募集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战略性资金,而一旦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顺利完成,出版类上市公司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巨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因此,出于外部资金的竞争压力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生存压力,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将存在着强烈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通过虚假的财务信息,筹集企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四)规避ST监管动机

2014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健全完善的退市制度,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在退市制度不断完善和退市力度不断强化的市场环境下,出版类上市公司存在着被资本市场淘汰的可能性,即存在着退市的风险。而在企业退市之前,根据净利润和股东权益的相关情况,企业会被处以相应的ST预警处理,而一旦ST预警处理得以实施,企业的外部形象将面临巨大冲击,企业的发展潜力将受到巨大质疑,企业的品牌商誉将会遭受巨大损失,从而会进一步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融资行为带来强烈的负面影响。这种由于被ST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下,会进步提高企业退市的可能性。因此,出于对ST负面因素的考虑,出版上市公司管理层会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通过对企业利润和资产状况的人为操纵,实现企业的扭亏为盈,从而规避监管部门的ST预警处理。

三、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控制策略

(一)完善内外部审计制度

与出版类上市公司相对应的审计制度主要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其中外部审计又包括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社会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市场机制之一。尽管我国相关法律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都已作出了基本的规定,但是相关规定仍然比较模糊,法律条款之间冲突较多,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很低,这就造成了注册会计师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与公司管理层进行合谋,共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为了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需要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加大注册会计师违规合谋行为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重组,通过合并重组的路径减少事务所的恶性竞争,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独立性。进一步,为了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职能,需要打破现有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审计机关从政府部门中抽离出来,构建独立的政府审计监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制度设计不合理所引发的监管独立性的缺失,从而有效的抑制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二)健全舞弊揭发检举制度

由于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可说是一种具有高度隐秘性的犯罪行为,不通过相关当事人的揭发检举,不易被外界所知晓。而在审计师素质和审计经费无法满足充分审计的前提下,审计机构就无法有效的侦破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因此,构建相应的揭发检举制度可以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从而有效的威慑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而从目前我国所构建的检举制度来看,揭发检举制度仍然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奖励金额偏低、奖励范围过小、奖励兑现时间较长、奖励程序繁琐、奖励过程容易泄密、检举人保护措施缺失等。因此,为了提高揭发检举制度对于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抑制效果,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揭发检举制度。首先,需要提高奖励金额的额度,激发检举人揭露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其次,建立检举人保护制度,对于实名举报人的相关信息给予特别规范,防止相关信息的泄露。进一步,简化相关奖励程序,缩短奖励兑现的时间。

(三)创立高管廉政账户制度

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收益主要包括:年度奖金、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和贪污受贿所得。其中,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是企业能够事前控制的部分,金额也基本确定,是企业激励机制的主要形式。而贪污受贿所得具有突发偶然性,又由于舞弊手段的隐蔽性,企业对这部分舞弊收益进行控制则较为困难。因此,本文提出建立高管廉政制度,将舞弊收益部中可以控制的部分(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作为控制对象,通过延长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等舞弊收益的发生期,以此降低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

具体措施如下:年度奖金方面,出版类上市公司可以建立高管廉政账户,在颁发年度奖金之前,要求公司管理层将每个月的基本工资按一定比例(5%或者10%)存入到廉政账户。年度奖金颁发之后,首先需要将其存入到廉政账户之中,在不存在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前提下,企业再返还管理层的年度奖金、以前年度的基本工资以及相应的银行存款利息。股票期权方面,从激励计划实施到行权这段期间,管理层需要将年度奖金按一定比例存入到廉政账户,且在股票期权行权之后,通过激励计划所获取的收益同样需要存入到廉政账户之中。在不存在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前提下,企业再返还管理层的行权收益、年度奖金以及相应的银行利息。通过廉政账户制度,管理层存入到廉政账户的基本工资、年度奖金以及行权收益可以视为其诚实努力工作的保证金。在进行财务报告舞弊决策时,管理层就会将这部分资金纳入舞弊成本之中,从而有效抑制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

四、结束语

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传统行业下的出版类上市公司同样需要借助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浪潮,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和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最终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发展目标。而在此过程中,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对出版类上市公司改革的效率效果产生关键性影响。因此,在考虑现有制度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本文对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即:政绩考核动机、资产侵占动机、筹集资金动机和规避ST监管动机。在此基础之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包括:完善内外部审计制度、健全舞弊揭发检举制度和创立高管廉政账户制度。希望通过制度层面的策略构建,有效的抑制出版类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舞弊倾向,在保证出版类上市公司国有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效率效果,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李明辉.试论注册会计师的刑事责任――兼谈我国相关法律的修订与完善[J].审计研究,2006,(6).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例8

高校课程考试舞弊指高校考生在课程考试过程中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或者试图获得试题答案、考试成绩的;以及高校教师、考试工作人员在考试过程中和考试结束之后帮助学生舞弊的,应当认定为课程考试舞弊。高校课程考试不包括全国范围内统一举行的教育考试,如四、六级英语考试等,而仅指各高校针对课程教学设立的考试,因为在全国范围统一举行的教育考试舞弊现象已由《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所调整和规范。课程考试舞弊的主体不仅限于学生,也囊括了教师及考试工作人员。

一、高校课程考试舞弊的原因分析

1. 学生方面的原因。高校的部分大学生存在贪图享受、侥幸、虚荣心、懒惰心理及从众意识,而且也有部分大学生道德诚信意识缺失,这是其考试舞弊的内在原因。

2. 社会方面的原因。考场作弊现实质上是整个社会信用缺失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转型时期特有的信用中空现象,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不讲信用、破坏信用的现象充斥于各个角落;同时,社会招工普遍存在“只重学历,不重能力”,学生家长“只重分数,不重过程”,这迫使大学生为谋求一份好工作、做一个好子女而弄虚作假,以提高自身的“含金量”;而且,国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具有真正法律效力的课程考试法规,以至没有办法对大学生考试进行法制监督,从而使高校对考试舞弊缺乏真正有力有处罚措施。

3. 学校管理和考试媒介的原因。在目前办学体制下,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和地方高校为保证就业率和通过国家教学水平评估,对舞弊行为本身和作弊者表现出比较宽容的态度,从而导致大学生形成畸形的考试心理,即舞弊不再是羞耻。同时部分监考教师的徇私也直接助长了大学生考试舞弊的气焰。当然,在检讨学校管理和监考教师责任之时,我们也要关注考试及考试媒介本身:评价方式刻板单一,评价标准不准确、不稳定,考试内容没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命题不科学、方式落后,试卷配置不合理,试卷制作质量不高,保密性不强,考场设置不规范,试卷评阅、合分、登分缺乏公正性,考试防伪技术落后及考试全程运作不透明等在客观上为大学生舞弊提供了条件。[1]

二、高校考试舞弊防治体系的构建

(一)社会评价体系的改革

改变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唯一的标码,建立多方面的人才衡量体制。淡化考试的功利性,考试是“指挥棒”,是要让考试把学生指挥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修养文化和品德上去,而不是把学生指挥到追逐名利上去。

(二)教育体系改革

1. 建立健全学分制,使学生主体化。

高校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即有复合能力的人,复合型能力是指既有多学科综合能力又有多类型综合能力。而学分制是最适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的高教模式,作为一种柔性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以发展学生个性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它承认了个体的差异性,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自主设计成长模式,选择成长的途径,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专业和自由选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的才华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学分制概括起来有如下特征: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但是目前地方高校大部分仍是形式上为学分制实为学年制,或半学分学年制,学生主体性仍严重缺失,需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2]

2.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

高校院校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任务、发展方向、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基础工作,因此,高等院校必须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同时应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实现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双学位制,不以专业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体系,把课程设置从传统的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不强调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不要求学生就业按狭窄专业“对口”,从而淡化专业界限,形成互相联系的学科群体,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3]

3. 建立试学制,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大学生大多数在懵懂的状态或是在父母的建议下,根据社会的热门专业来选择自已的专业和方向,但一旦入学,可能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当就读专业与自已的个性不相匹配时,也只能完成四年的学业,由于学习过程中的厌学情绪使舞弊成为可能。因此,笔者建议,新生入学时不应有专业之分,而应建立试学制,即在大一时,学生可对学校开设的感兴趣的专业公共课试听,在大二时,根据自已的判断再来选择专业。其二,学生对专业课的教师也应有自主选择权,无需受到班级的束缚。相反,不论教师的职称如何,一律挂牌上岗,选课人数不及10人的,无开课权,不能领取课时费;如同一教师上的同一课程连续二次选课人数不足10人的,停职听课一年;如连续三次选课人数不足10人的,下岗待聘。其三,教师的课时费需与学生的选课人数挂钩,学生的肯定才是对教师考评的最佳标准。

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增强学生听课极积性。

好的师资力量是学生成材的重要前提,虽然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学习兴趣仍和教师上课质量之间有着极大的联系,据问卷调查显示,68.7%的学生认为对一门自已喜欢的课程,如由一位教学质量不高的教师来教,仍会选择适时逃课,而一旦逃课多了,就必然出现厌学情绪,导致考试舞弊。为此,一方面,各地方高校应严把进人关,对师资的引进不能仅仅看学历,还得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严把高校教师资证取得关。大部分师资力量在任教之前是未曾受过专业的教师技能培训的,而地方高校在录用了师资力量之后,往往轻视教师的技能培训,无论是培训时间、课堂纪律还是考核要求各方面都走形式化路线,使原本应为衡量教师能否上岗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完全丧失了应有功能,师资力量也就没有了良好的监控措施。笔者建议,教师资格证的取得应仿效律师资格证的取得模式,由全国组织统考。

(三)考试体制改革

1. 重视平时分在考试成绩中的作用。

地方高校的课程考试大多数只有期末考试,且一考定“乾坤”,分数与学生的荣誉、奖学金等挂钩,增大了学生为此一搏的欲望,也就增大了舞弊的可能性。而减少考试分数占成绩的比重,增大平时表现的比重,例如,将平时分增加到30%以上,可以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而不单纯和功利地追求期末考试分数。其次,平时分的评分标准应多元化,改变平时分的评定完全由教师作主的评定方式,平时分应升入学生的公证程序。平时分评定主体单一化,完全取决于教师评定,会滋生“与教师搞好关系”比“上课认真听课”更重要的错误倾向。只有加入学生的公证程序,既教师在打完平时分后需向班级学生公示,使学生有知情权和质疑权。透明和公正的考评机制增强了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平时教学的责任。

2. 对笔试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制。

所谓教考分离,一是指考试与教务脱离,成立专门的考试机构,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实施考试;另一方面是指改变目前任课教师自教自考,集教学、命题、阅卷于一身的局面,基础课、公共课可以建立试题库,采取在题库中任意抽题统考的形式,专业课则可采取由几位任课教师统一命题,A、B卷随机抽选,流水批卷的方式。[4]坚持教考分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上课不负责、考前划重点的不良现象,也可杜绝行贿教师的情况出现。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此情况下也能代表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可作为津贴分配的依据之一。

3. 考试内容科学化,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地方高校试卷内容的审定往往流于形式,试卷常常仅由教研室主任一人签审,试后的试卷分析表也由出题教师自由填写,并没有专门的考试委员会进行监督。建议将试题库中的试题进行分类,分为基本技能力题、分析能力题、综合能力题。成立考试委员会,根据试题库对试卷进行综合评定,对于题型内容搭配不达标的试卷应追究出卷人的责任。

根据学科特点引入开卷考试、实验报告、课外论文、学生自已出卷、专题报告会、无标准的考试、操作式和答辩式等考试形式。提倡开放性考试,除某些特殊的公共课和基础课外,大多数考试应从认识库、概念、公式的传统中走出来,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而不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知识再现能力。

在推行考试形式多样化的改革的初级阶段,建议由校教务处牵头,以各院主管教学的院长和教务科人员为成员,“从上到下”宏观推动改革。在收集教师相关意见的情况下,指定各科目的考试形式,并根据考试形式的难易成度,制定有别于笔试的津贴分配系数,改革意见经专家论证,符合教学科目的特征之后,教师必须按指定的考试形式进行考试。

4. 加强考试督导,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考前,各院要召开监考教师会议,强调监考纪律;在考试过程中,巡考、督导人员要避免例行公事地走过场,对纪律松散的考场,要适时追究监考教师的责任,及时处理考场上的作弊现象。

5. 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减轻学生思想压力。

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尽量提供更为宽松的时间和机会,可以参加补考,同时,在学籍档案中也不会再出现补考课程的记录,对不及格课程达到一定数量要做留级或退学处理的课程门数,可以适当放宽松,以缓解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避免考试作弊的侥幸心理。

6. 加强试卷保密责任和泄题的处罚力度。

对试卷印刷过程中出现试卷传递、印刷延误和泄题,对考试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且主观上存在故意的教师,一律按教学事故处理,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并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从教师那里窃题并泄题的,参照作弊的严重情形处罚,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并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考试作弊认定程序的合法化

在考试作弊认定程序具体建构上应实行以下正当法律程序制度:[5]

1. 组织调查高校发现学生违规事实后,首先应查明事实真相,在事实没有得到确认之前,任何人或部门都不得擅自做出处分决定。

2. 在初步查明违规事实之后,应当书面告知相对人相关的事实信息,同时听取涉嫌作弊学生的陈述和申辩意见,并告知其有申请听证的权利。

3. 听证会结束后,为了保证裁决者的中立。

4. 处分决定书制作完毕后,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送到作弊学生住址,交给学生本人。

5. 退学、开除学籍等彻底改变学生身份的处分决定书,应当在法定的期限内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接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事后监督。

高校对作弊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坚持教育与处分相结合原则,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

参考文献:

[1]袁尚会.大学生考试舞弊原因浅析及对策初探.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26卷第2期.

[2]魏均,郑跃涛.学分制下的大学考试改革研究.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例9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一些学生不惜铤而走险,在考试中采取不诚信的手段,以期获得超出自己水平的分数。据调查,影响考试作弊的外在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考风考纪不严”;在加重考试作弊因素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作弊条件有利”;在减少考试作弊因素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排在第二位的是“严抓考风考纪”[1]。考风不正是对刻苦学习、认真答卷、不作弊的学生的一种打击,是对学习不努力、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放纵,更深刻地说是对这些同学的一种贻害,也是对善良家长们的一种极端的伤害。考风不正直接影响学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是考试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考前、考中及考后三阶段入手,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问题。

1.做好考前准备工作,是考试管理工作的基础

1.1考试管理需要制定一套全面、详细、明确的考试管理规定作为依据。

考试管理规定通过明确哪些行为必须遵守,哪些行为必须禁止,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来规范考场纪律,禁止作弊行为,让学生和监考人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避免处理过程的争议。考试管理规定要全面详细,不留漏洞。

1.2做好学生的考前教育工作是端正考风的关键。

学生是考试作弊的主体,对采取作弊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平时在课堂上、宣传活动中要进行渗入式诚信教育,从内因上杜绝作弊思想的产生。这份工作要尽早做、持续做。只有尽早消除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想法,学生才能安分地去努力学习。如果只在考前临时教育学生,有些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复习,仍有可能去冒险。另外,要组织学生学习考试管理规定,让学生了解相关规定,知法守法,这样可减少因不了解产生的考场秩序不安定因素。学校也要注重营造“诚信考试,作弊可耻”的氛围,如在宣传栏、教室过道、考场周围等公共场所张贴醒目海报“一次作弊、终身后悔”,在考试周的大屏幕上及时公示作弊后果、处罚方式,等等,对学生起教育和警诫作用。想铤而走险的学生如果知道有多险,或许就不会冒这个险。

1.3做好监考人员的培训工作。

监考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责任心。应在实际工作中选拔一批富有责任感的监考队伍,同时对监考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每个监考人员深刻了解考试管理规定,并让监考人员了解监考流程步骤的各个细节及其原因、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应急事件处理等。

留学生的考试存在与中国学生不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利用语言差异或文化差异来违反考场纪律,如同伴间用母语交谈,以语言障碍为由装不懂考场指令或监考人员的批评教育,以尊重人权为由不断去卫生间,等等,考试迟到、交卷拖拉、不按规定就坐、忘带考试文具等现象也较为多见。为此,我们需要建设一支外语水平较高、对留学生监考经验丰富的监考队伍。

2.做好考中管理工作是考试管理工作的关键

做好考中管理工作是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的保证。考中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好监考关,减少作弊有利条件。

2.1把好监考关。

监考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但是要做好不是件容易的事。监考人员一定要有责任心,认真做好每个细节,哪怕很小的事,都不要出错。一百个细节,做好了九十九个,有一个没做到位,就有可能会导致不可弥补的后果。管理部门应根据以往的经验制定详细全面的监考流程步骤和考试管理规定,并分发到监考人员手里,以免监考人员忽略了某个细节,也便于监考人员及时顺利地制止或处理各类特发事件及违规行为。监考人员需要过好考前通知关,考试座位安排关,考生资格检查关,试卷清点关,考场秩序维持关,等等。

考前通知,如在教室黑板上贴出醒目的告示,告知学生必须禁止的行为;告知考生考试时间,中途不可离开考场,不可携带与考试相关的材料,等等。

做好考试座位安排,往往能事半功倍。监考人员应利用教室的条件,尽量拉开考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保持横向和纵向成直线,减少作弊有利条件。把诚信度不高的学生安排在教室前排,减少不安定因素。为避免歧视纠纷,可在平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并告知有不良诚信记录的学生将在考试中被安排在教室前排。

监考人员应一前一后、一动一静地进行考场巡视,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利于维持考场秩序的监考行为,让学生在心理上有震慑作用,同时注意维护舒适的考试环境,避免对学生产生干扰。

2.2通过改革减少作弊有利条件。

2.2.1改革考试内容。大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记背公式、概念的能力,提倡尽量多采取开放式考试,让学生真正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1]。

2.2.2改革考试形式。如,我校一位老师开发了一个考试软件,由软件随机调出题库,这样每个学生的考试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学生想抄也抄不了,只有老老实实复习备考。对于小班上课的课程,完全可以将考试题目作部分更改,相邻座位的学生分发不同类型的试卷,减少作弊的可能,老师改卷子也不会带来太大困难。也可借鉴国外学校的考试方法。澳大利亚有这么一种考试方法,每个课程有两次考试,一次开卷,一次闭卷。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任何材料,包括电脑,考试题目可能通过互联网就能查到答案。而闭卷考试,不允许带考试相关材料。最终考试结果是这两种考试成绩的综合,并且成绩不是实际成绩,而是根据排名定出最终成绩。

2.2.3改革成绩系统。对于留学生考试,我校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来确定最终成绩,即通过增加过程成绩的重要性来鼓励学生平时努力学习,期末考试的重要性减弱了,作弊收益率随之降低。不过,大部分考试仍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的实际分数来作为最终成绩。是否可以考虑按照排名来定最终成绩呢?因为排名会直接引发学生间的竞争,会减少某些学优生对学困生的作弊无动于衷甚至配合作弊的情况。

2.2.4改革监考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学生开始采用高科技作弊,我们的监考方式仍大都沿用传统模式。我们的监考方式是否也可以加进高科技成分?对于手机不能带进考场的规定,虽然屡次强调,但仍有学生不听命令,揣进衣服带到座位。在考场安装信号干扰器,就可轻松解决通讯作弊的问题。监考人员在抓作弊时,需要有确凿证据和考生的承认书,而有些作弊现象难以采集确凿的证据,当事人又坚决否认其作弊行为,这让许多监考人员觉得抓作弊是很麻烦的、吃力不讨好的事,从而对作弊采取迁就姑息的态度。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考场安装摄像机,以利于采集作弊证据?最重要的是,这个铁面无私的机器可以给学生带来巨大的震慑作用,有效制止作弊行为。

3.做好考后管理工作,把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

考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对于违规现象的及时处理,对学生进行考后再教育。

处理违规行为要遵循考试管理规定做到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处理违规行为是一项无奈但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只有对作弊行为进行惩罚,才能维护诚信学生的生存空间,制止不正之风的蔓延,所以,不但要及时处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考后再教育,让作弊学生了解其行为的错误性,同时警诫其他学生下次发生此行为发生。如果没有考后再教育,学生会以为考试管理规定不过流于形式吓唬人的东西而已。当同学受到惩罚时,学生会有切身体会,深刻了解到作弊后果的严重性,从而起到良好的警诫作用。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例10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一些学生不惜铤而走险,在考试中采取不诚信的手段,以期获得超出自己水平的分数。据调查,影响考试作弊的外在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考风考纪不严”;在加重考试作弊因素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作弊条件有利”;在减少考试作弊因素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排在第二位的是“严抓考风考纪”[1]。考风不正是对刻苦学习、认真答卷、不作弊的学生的一种打击,是对学习不努力、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放纵,更深刻地说是对这些同学的一种贻害,也是对善良家长们的一种极端的伤害。考风不正直接影响学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是考试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考前、考中及考后三阶段入手,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问题。

1.做好考前准备工作,是考试管理工作的基础

1.1考试管理需要制定一套全面、详细、明确的考试管理规定作为依据。

考试管理规定通过明确哪些行为必须遵守,哪些行为必须禁止,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来规范考场纪律,禁止作弊行为,让学生和监考人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避免处理过程的争议。考试管理规定要全面详细,不留漏洞。

1.2做好学生的考前教育工作是端正考风的关键。

学生是考试作弊的主体,对采取作弊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平时在课堂上、宣传活动中要进行渗入式诚信教育,从内因上杜绝作弊思想的产生。这份工作要尽早做、持续做。只有尽早消除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想法,学生才能安分地去努力学习。如果只在考前临时教育学生,有些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复习,仍有可能去冒险。另外,要组织学生学习考试管理规定,让学生了解相关规定,知法守法,这样可减少因不了解产生的考场秩序不安定因素。学校也要注重营造“诚信考试,作弊可耻”的氛围,如在宣传栏、教室过道、考场周围等公共场所张贴醒目海报“一次作弊、终身后悔”,在考试周的大屏幕上及时公示作弊后果、处罚方式,等等,对学生起教育和警诫作用。想铤而走险的学生如果知道有多险,或许就不会冒这个险。

1.3做好监考人员的培训工作。

监考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责任心。应在实际工作中选拔一批富有责任感的监考队伍,同时对监考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每个监考人员深刻了解考试管理规定,并让监考人员了解监考流程步骤的各个细节及其原因、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应急事件处理等。

留学生的考试存在与中国学生不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利用语言差异或文化差异来违反考场纪律,如同伴间用母语交谈,以语言障碍为由装不懂考场指令或监考人员的批评教育,以尊重人权为由不断去卫生间,等等,考试迟到、交卷拖拉、不按规定就坐、忘带考试文具等现象也较为多见。为此,我们需要建设一支外语水平较高、对留学生监考经验丰富的监考队伍。

2.做好考中管理工作是考试管理工作的关键

做好考中管理工作是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的保证。考中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好监考关,减少作弊有利条件。

2.1把好监考关。

监考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但是要做好不是件容易的事。监考人员一定要有责任心,认真做好每个细节,哪怕很小的事,都不要出错。一百个细节,做好了九十九个,有一个没做到位,就有可能会导致不可弥补的后果。管理部门应根据以往的经验制定详细全面的监考流程步骤和考试管理规定,并分发到监考人员手里,以免监考人员忽略了某个细节,也便于监考人员及时顺利地制止或处理各类特发事件及违规行为。监考人员需要过好考前通知关,考试座位安排关,考生资格检查关,试卷清点关,考场秩序维持关,等等。

考前通知,如在教室黑板上贴出醒目的告示,告知学生必须禁止的行为;告知考生考试时间,中途不可离开考场,不可携带与考试相关的材料,等等。

做好考试座位安排,往往能事半功倍。监考人员应利用教室的条件,尽量拉开考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保持横向和纵向成直线,减少作弊有利条件。把诚信度不高的学生安排在教室前排,减少不安定因素。为避免歧视纠纷,可在平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并告知有不良诚信记录的学生将在考试中被安排在教室前排。

监考人员应一前一后、一动一静地进行考场巡视,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利于维持考场秩序的监考行为,让学生在心理上有震慑作用,同时注意维护舒适的考试环境,避免对学生产生干扰。

2.2通过改革减少作弊有利条件。

2.2.1改革考试内容。大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记背公式、概念的能力,提倡尽量多采取开放式考试,让学生真正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1]。

2.2.2改革考试形式。如,我校一位老师开发了一个考试软件,由软件随机调出题库,这样每个学生的考试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学生想抄也抄不了,只有老老实实复习备考。对于小班上课的课程,完全可以将考试题目作部分更改,相邻座位的学生分发不同类型的试卷,减少作弊的可能,老师改卷子也不会带来太大困难。也可借鉴国外学校的考试方法。澳大利亚有这么一种考试方法,每个课程有两次考试,一次开卷,一次闭卷。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任何材料,包括电脑,考试题目可能通过互联网就能查到答案。而闭卷考试,不允许带考试相关材料。最终考试结果是这两种考试成绩的综合,并且成绩不是实际成绩,而是根据排名定出最终成绩。

2.2.3改革成绩系统。对于留学生考试,我校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来确定最终成绩,即通过增加过程成绩的重要性来鼓励学生平时努力学习,期末考试的重要性减弱了,作弊收益率随之降低。不过,大部分考试仍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的实际分数来作为最终成绩。是否可以考虑按照排名来定最终成绩呢?因为排名会直接引发学生间的竞争,会减少某些学优生对学困生的作弊无动于衷甚至配合作弊的情况。

2.2.4改革监考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学生开始采用高科技作弊,我们的监考方式仍大都沿用传统模式。我们的监考方式是否也可以加进高科技成分?对于手机不能带进考场的规定,虽然屡次强调,但仍有学生不听命令,揣进衣服带到座位。在考场安装信号干扰器,就可轻松解决通讯作弊的问题。监考人员在抓作弊时,需要有确凿证据和考生的承认书,而有些作弊现象难以采集确凿的证据,当事人又坚决否认其作弊行为,这让许多监考人员觉得抓作弊是很麻烦的、吃力不讨好的事,从而对作弊采取迁就姑息的态度。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考场安装摄像机,以利于采集作弊证据?最重要的是,这个铁面无私的机器可以给学生带来巨大的震慑作用,有效制止作弊行为。

3.做好考后管理工作,把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

考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对于违规现象的及时处理,对学生进行考后再教育。

处理违规行为要遵循考试管理规定做到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处理违规行为是一项无奈但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只有对作弊行为进行惩罚,才能维护诚信学生的生存空间,制止不正之风的蔓延,所以,不但要及时处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考后再教育,让作弊学生了解其行为的错误性,同时警诫其他学生下次发生此行为发生。如果没有考后再教育,学生会以为考试管理规定不过流于形式吓唬人的东西而已。当同学受到惩罚时,学生会有切身体会,深刻了解到作弊后果的严重性,从而起到良好的警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