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7 17:26:08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例1

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1一、帝国的建立,即 “六王毕,四海一”

1.秦统一中原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1)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2)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巩固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1)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2)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3)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4)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5)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6)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1)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2)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

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

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

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2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代的政治特点

(1) 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 实行宗法制;

(3)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 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 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4)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 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 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 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 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

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3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仅仅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4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防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有。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增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一5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实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有。

1956年,中国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阅读答案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例2

题中材料的真实水平,独自阐释和升华理性认识的真实水平,历史思维活动的品质和方法的真实水平。从命题三要素看,先说立意即可为历史主干知识,也可为时政热点的历史思考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历史知识背景,这就要求高三历史复习时要处理好历史主干知识线索的梳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应考时才能迅速准确地进行知识定位,因此,老师引导学生必须明确教材的知识结构,熟悉教材的章节结构,梳理清楚教材的主干知识体系,明白教材的编排知识的内在逻辑。再说情境创设,情境创设的多样性,即可为数据表格材料,也可为历史文献材料,还可为图片信息材料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前后联系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例如,解读数据材料信息的“三看”原则:一要看表头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二要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数据中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三要看表格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判断。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例3

怎样提高记历史的方法要想背好历史事件,先要学会总结事件中包含我们需要背的信息。比如:先找出每个历史事件的名称、地点、人物内容及历史意义,在根据以上信息找出相似的历史事件总结在一起并列出表格,如某某事件名称相似,那么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便于记忆

记忆历史事件,记忆时间也是记忆中的重中之中,对于准备复习备考的同学,我们可以选择将历史事件的时间打印下来并贴到随处可见的地方比如家里的书桌上,电脑,电视旁边等等,利用一切的空闲时间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通常需要一些学习工具书,在历史学习中也有相同的道理,很多书店都有知识点全面,总结的好的迷你书,可以随身携带,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记忆

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我们可以大声朗读并保存下某某事件的信息,在没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播放,并顺着播放的声音背诵,看看自己是否背的下来,若背的下来,那么你就成功了,背不下来在跟着读几遍就记忆下来了,而且这种方法记忆下来的东西不会轻易忘记,这是我自己的经验

要想学好历史,提高历史成绩,主要看学习者本身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否浓厚,若学习者本身不愿意学,不想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记忆,那么在怎么努力背的效率也不如其他人的高,所以说,要想学好历史,首先要培养学习者对历史的兴趣,才能让学习者自己去学,更好的去提高历史成绩,做到这些的时候,记忆历史事件也就不难了!

历史提分用什么方法好一、学会考试答题

答题一定要让学生读懂题目,明确题目的意图,考的是哪部分的知识点,不要盲目做答。

做选择题时,要找背景、定史实,明确问题;看是否、删无关,全面准确。做材料题时,一要明确步骤:先看问题再读材料,这样就有的放矢。

读问题一定要把问题读准,学会分析读题,分折到点,逐点作答;读材料时一定要读全,段、句、标点符号、关键词、出处、题头都要认真读。

二要明确设问形式:一般有三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类,直接用课本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材料作答的,要依据材料;

围绕问题,分析作答,依据材料结合实际作答的,要围绕材料主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实际作答。

二、课后及时复习巩固

复习之前,先把教材系统认真地看一遍,包括课文的正文、注释、插图、大事年表等。注意前后朕系、中外联系,把同一时期的事件归纳在一起。

这样做,大脑中会形成一个整块的历史轮廓。然后再做本课或本节的练习题。

三、多记重点、难点

凡是老师强调的重点难点、考点,都要着重记忆,什么地方考试几率小或者不考试,就当作识记部分,了解一下,节省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四、多看课本

让学生每天都要抽时间看课本,不要想着是在看书,可以把它当作故事,当故事看有趣味性,不知不觉中东西就记住了。

五、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成绩不及格,多数与对历史学科没兴趣有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家长可以从搜集一些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做起,多引导、多激发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

六、多看辅导资料书,多做配套练习题

每年都有关于中招历史复习的资料类图书,建议学生根据老师的推荐,买两本诸如历史中考秘诀、历史复习大全,开卷考试的,买本历史考场速查即可。

另外,与课本配套的基础训练类书也要买一本。总之,提高历史成绩要多读多背,掌握方法,围绕问题,按要点作答。

怎么复习历史的方法1.回归课本、逐一梳理必修强化记忆两遍,选修强化记忆一遍,能力必然提升,你将战无不胜。

建议同学们复习时,调动所有的感官,脑、眼、口、手并用,会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会有助于落实消化,会有助于提高效率。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罗列知识点考点。

2.抓住主体,罗列事件历史的主体比较好确立,一般来说每一个章节都是主体,围绕这个主体都产生一些事件。

如“改革开放30年”是一个主体。十一届三中全是相关事件,进而延伸至: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整理错题、分类整理历史的复习并不能依赖大量做题,我们应该把以往做过的题本、月考试卷、各区模拟考题等中当时做错的部分重新审视一遍,避免历史的错误重演。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例4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73

历史学测旨在考查高中历史学习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如何让学生达到历史学测要求?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应该多关注考试说明的典型例题,了解W业水平测试考什么,怎样考,考查的能力水平是什么。教师在备考复习阶段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历史复习效果。

一、典型例题命题的指导思想

笔者认真研读历史考试说明中的典型例题,理解到例题主要从考查内容、呈现形式、考查的能力要求3个方面体现命题指导思想。

1.从典型例题的考查内容看

历史学测主要考查的是主干知识点。比如必修一中的“内阁制”“近代不平等条约”“”“国民大革命”“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俄国十月革命”,必修二中的“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必修三中的“四大发明”“文人画作”“近现代物理学”“启蒙运动”等。这些都是历年考试中的高频考点,也是主干知识点。

2.从典型例题的呈现形式看

历史学测重视情境题的考查(图表题、史料题等),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典型例题呈现的方式主要是材料型的题目,主观题则主要围绕一个微专题进行考查。 历史学测典型例题共24题,题型共有4种:选择题、判断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其中图表型共7题,材料型就有14题。主观题有“农耕时代的工商业和农业发展”“近代思想解放历程”“欧洲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等,这是用微专题形式来考查学生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从典型例题考查的能力要求看

历史学测主要测试4大类能力: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在能力测试中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凸显其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的要求。下面结合第24题分析其是如何体现命题指导思想的。客观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前两大能力,主观题主要考查“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能力”。比如典型例题的第21题以“农耕时代工商业和农业发展”为主题的图文结合的材料解析题,考查的能力要求包括信息的获取、历史材料的解读及历史论证等,最后一问具有开放性,追求思维的发散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历史课程作过如下定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考试说明中的典型例题充分体现了命题及学科思想,然而眼下历史复习现状却背离命题指导思想和学科思想。其主要存在问题:一是“背多分”思想盛行,重知识识记轻能力培养。二是重结果轻情感,重考前突击轻平时教学。复习策略过于功利化,让学生学得枯燥,效果不显著。历史学测复习要多关注典型例题,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寻找合理的策略,提高历史复习的有效性。

二、优化历史学测复习的策略

1.重视主干知识梳理,提高历史复习的针对性

从考试说明所给的典型例题和近几年历史学测的考试试题来看,其中有近70%的题目考查的是主干知识点。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如果能讲透核心知识点并及时让学生过关,学生在应对历史学测中一定会轻松应对,顺利过关。

2.关注地方史及周年纪念, 提高历史复习的时代性

典型例题中的第5题就是用江苏地方史料来创设情境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和分辨能力,教师在历史教学时也要有意识地适当补充与江苏地方史相关的一些内容。比如“近代开放通商口岸在江苏境内的有哪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在江苏境内的战役有哪些”“历史教学中和南京相关的历史知识有哪些”。周年大事也是历史复习中的重点,例题中有考查1919年的和1924年的国民大革命。2014年是爆发95周年和国民大革命90周年,2015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2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求同存异”方针提出60周年和同盟会成立110周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历史教学和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增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性,从学习历史与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相结合的角度,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真正让学生在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

3.关注微专题知识整合,提高历史复习的系统性

从大纲的典型例题我们还可以看出历史学测命题突破章节,注重微专题的考查。比如典型例题中的第1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商周时代的内容,涉及“西周建立”“手工业的发展”“文字的演变”,分布于必修三本书。典型例题的第27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涉及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从典型例题可以看出,教师在历史复习时应适当关注一些微专题,如宋元时期的经济、思想、科技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方面取得的成就,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等。教师将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有效应对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提高历史概括和总结能力。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例5

二是讲练结合。 练是实际操作,通过练习才可以看到本人的真实水平。考前进行有一定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十分必要。可在学习《考试说明》、透彻把握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参照前几年中考试题的出题走向、把握重点、难点,将收集到的历史列出试题和信息,精心筛选加工出几套综合性、科学性、典型性以及知识、能力和思想都贴近中考的模拟试题,创设考试的环境,以考试的要求、标准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学生进行练习后一定要认真听取老师对试卷的评讲,只练不讲,等于半途而废,凡练必讲,讲必纠错,纠错而总结,在练、讲、纠错、总结上提高和升华。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不可或缺。

三是横竖结合。 竖的方面,要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横的方面,

一是要把握同一时期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横断面上诸方面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时期同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历史现象问的相互联系。通过横竖结合,学生才能把中外历史以及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考试中才更有信心,遇到难题才会处惊不乱。

二是要将历史的复习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渗透,相互迁移。现在我市实行的政治、历史、地理的“文科综合”考试,比如政治课中所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孩子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孩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又比如有了过硬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古文知识等方面的语文基本功,就可以迅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历史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历史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就可以语言准确、逻辑严谨、扼要全面地答好历史材料题和问答题。

再如借助地理知识既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又可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培养孩子对地图的意识和空间观念。同样,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也是他山之石。事实上,各科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诸种联系,知识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我们应当树立"大知识观",这不仅能提高备考复习效率,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四是中外结合。 由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教材是分别编写的,上课时也是分别讲解的。这就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顾此失彼,破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总复习时要将中外历史有机地融为一体,尽可能地把中外历史教材里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按历史事件的事件脉络,比较联系,对照复习,整体把握,中外历史比较考察这是历史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对于中外历史的结合掌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例6

衡量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准是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对此,我国的教育家明确指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化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高中历史作为人文性范畴学科,对高中生的发展和性格塑造有着推动性的价值和意义。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新背景下有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构建。

一、以关键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历史内容

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教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越来来繁琐,文字信息量很大,在高中这个特殊的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相对较多,而且都需要学生牢牢掌握,甚至有时候教师还需要结合内容适当的进行拓展知识等等,这无疑都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负担。高中生面临高考,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历史知识,不少教师采取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硬性的记忆历史知识,从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需求和发展,进而实现不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关键词的形式来展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以来引导学生感知整体历史知识点,即:结合教材内容,将其代表性的历史内容挑出来做关键词,以点拓面,让学生顺其自然的掌握知识。

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内容时,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知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相关内容,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材中展示出的内容点比较多,诸如:中国早期的概念、分封制度、分封制涉及的对象和意义、宗法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等。内容较为繁琐,笔者结合这些内容设置主要关键词:分封制、宗法制。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知识,围绕其进行展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

二、以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

W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想要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真正意义上的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生成性。新背景下,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而缺乏的是督促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动力或者说是催化剂。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高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已经趋向完善,基于问题性质上的内容会主动的去探究。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以问题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内容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多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即: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明太祖为什么要设置内阁而废除传统的宰相制度?内阁制和宰相制有什么区别?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清朝设置军机处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从而在探究中生成自我的知识掌握以及能力提升,凸显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例7

通过对2015年高考历史全部14套试题的分析,发现历史背景知识的考查在高考题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选择题和材料题共7个,其中以材料分析题居多。如:

例1: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此题问的是“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我们必须联系当时汉朝的统治状况。汉高祖刘邦在临终前向吕后托孤,安排后事,又例如汉成帝优柔寡断,依靠舅母王凤。到了东汉,大多数皇是短命之君,母氏和舅氏轻而易举地控制大权。因此,母族亲属受到重视,才是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

因此,重视历史背景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刻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面以岳麓版选修一“明治维新”为例谈一些思考与建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通过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是学习明治维新的基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历史背景的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变迁意识

材料一: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19世纪是个变革频繁的世纪,社会的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变革也为社会各界所普遍认可,自觉地变革逐渐成为风气。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北部资产阶级的胜利,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扫除了奴隶制度这一美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使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跃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材料三: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后,俄国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逐渐被资本主义俄国代替。

――陶慧芬《俄国近代改革史》

正如材料中所描述的一样,19世纪是个变革频繁的世纪,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英、法、美、俄各国为了自己的发展都在进行各式各样的改革,那么日本也只有进行变革才能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和教师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当中的,每个国家的若要发展必须跟上世界的步伐也要不断地变化和更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变迁意识。

二、展现图片,激发学生的现实意识

在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久里滨,有一座佩里公园。在当年美国“黑船”军舰登陆的地方,一座纪念碑巍然耸立,上面有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

在佩里公园,每年都要举行民间自发的开国纪念活动――“黑船祭”,来祭奠佩里,明明是用坚船利炮敲开日本的大门、迫使日本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美国海军,在这里竟然成了英雄。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就曾这样写道:“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上燃起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通过对这两张图片的介绍以及讲述日本和中国在面对相同的国情时不同的抉择,从而向学生传达一种现实意识。必须正视世界、坦然面对世界。

三、追根溯源,加深学生的改革意识

众所周知,明治政府所推行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对外开放等近代化的基本国策,是维新成功的策略原因。但若追根溯源,上述政策的提出却并非始自明治维新,而是在幕末的持续改革中,逐步提出并付诸实践。例如,安政改革虽然在安政大地震受到影响改革计划并未很好地落实,但是其设置研修洋学机构,培养洋学人才的举措,为明治政府了解欧美的情况,培养新式人才提供了借鉴,再如文九改革虽然幕府没有足够的权威,加之外交纠纷使得幕府处于被动状态,但是其继续组建新式海陆军、调整洋学机构,培养急需人才的措施还是为明治政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因此,幕末改革强化了社会心理对变革的承受能力,开阔了人们的认知视野,其坚持对外开放的举措,使得日本对欧美的认知程度逐步加深,同时幕末改革为明治维新的官制建设和近代化方针政策的提出,提供了足够参照的思路。明治政府只是在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加以推行并取得了显著的业绩。把这些问题讲清楚,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明治维新改革的社会背景有一个大的历史观,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明治维新的举措并不是首相的个人英明才智想出来的,而是在之前失败的改革经验上积累出来的。

总之,历史背景蕴含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决定着历史事件发生的方式、历史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掌握了历史背景,就能准确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把握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影响,从而在认知的层面上逐步形成抽象的历史思维。紧扣历史背景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历史背景教学是拓展学生提炼历史认识,发散学生思维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例8

经常会遇到历史老师讨论一些教学中的问题,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对历史一点都不上心!学生的历史考得真是很糟糕。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的问题,不重视和畏难情绪深深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习效率不高也就见怪不怪了。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历史教师必须进行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措施。在教学方面更新备课方式,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种想法固然错误,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1)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2)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3)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例9

在高中历史是文科的代表性学科。也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科。它不仅仅给你以知识,还全面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特别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随着高考对历史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原来依靠死记硬背记忆一些历史知识就可以考高分的可能性日益减小,所以,历史高考成绩的提高必须不断地适应高考的要求。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全面提高你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试能力。但在现实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同学畏惧历史,认为它关绪繁杂,特别是高中的历史课本体系庞杂,内容极其丰富,而高考的涉及又是无所不至,况且千变万化,又极具时代特色。所以很难把握,致使许多同学放弃历史。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历史是很容易提高的。

一、引导学生正确的态度看待历史学科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记载,是培养人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手段,对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重要意义。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唐太宗也说“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要以知兴替。”可见,学习历史可以加强个人的修养。除此之外,历史上高考中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说白了,它直接关系着你的高考成绩,在当前情况下,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管你对历史有无兴趣,但在主观上你必须重视它。

二、指导学生认真听讲

听课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一般都会把所学内容的精华在课堂上讲解,并集中解答同学们的比较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并给形成体系和线索。这在高三尤为重要,因为高三课堂的特点就是容量大,速度快,而且极切近高考。老师往往会联系高考考点,考纲,和往届考题,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全神贯注,力求听懂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跟上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争取在课堂上留下知识的深刻印象,减轻课后复习的负担。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我在近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中通过对课本的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表的联系贯通,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伸和拓展,充分利用课本中智能因素,对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大 有好处。

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四、教会学生把握历史线索

历史是一门线索性极强的科目,上条脉络清晰的线索可以使你无论是学习还是复习,都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把它分类,归纳成三条大线,即: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中国的近代经济的发展。而在列强的侵略的这条线索下,可以归纳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等,这样就把分散的历史通过列强侵华这条线联系起来了,省下了我们很多工夫。还有,课本有些东西看似零碎,只要我们注意整理,还可以找出其历史线索,无论是时间线还是空间线。

五、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历史的高考题型,一般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要切实地注重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凡是书上的文字都应认真去看,还有书上的小字部分,每页的注释,也要做到一一过目。不要侥幸的认为这不会考,那不会考。要抓住考试重点的同时,全面地铺开战线。还要反复不断地看书,持之以恒,特别对重要的章节有强烈的印象,这样才能打好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基础好了,才能完成从“自由王国”的飞跃。最后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时就有了心理优势,不至于在高考时过于紧张。

六、传授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历史的学习和复习是有规律可循的。有许多同学认为,学习历史全靠死记硬背,表面上看来,历史的学习确实离不开“记”和“背”,但是,任何“记背”都要有灵活的方法,否则你可能是心劳疲而是一无所获。其实,“记背”只是学习历史的一种笨方法,我们还有许多适合自己的方法可以选用。特别是高中历史涉及了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其内容丰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又多,所以,正确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例如,在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特点时,不外乎表现为工业、农业、商业等。而要挖掘其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我们都可以从市场、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市场资本、技术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几个条件。以普法战争后的法国为例,其经济衰退,原因可以从市场:国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而狭小,资源:大批高利货资本涌向国外,和向德国的赔款而短缺,劳动力:小农经济的存在战胜了大量的劳动力,技术:国内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广泛应用。这个分析方法在近代的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广泛应用。所以,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知道,历史不是各个历史史实的简单堆积,它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有些可以按时间顺序(如一个国家或某个人物在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等方面的状况)。有些可以按空间顺序(如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大事)去掌握。

七、要重视对做题的训练

做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我们在平时的一种能力的试卷上的反映。所以要特别仔细,对题要一字一句的读,扣住关键字词,并把它放到历史背景下分析,研究其具体的历史意义。不要审漏,审错漏了题,即使似曾相识,也要从角度、要求的不同来考查,一定要在审准题材的前提下产生第一感觉,不要犹豫不决反复涂改。做问答题或材料题时,还要注意答题范围尽可能宽,但应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所侧重,切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例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40-01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对高考的关注,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并非学生简单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

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我常常会听到同事们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冒’!”“学生的历史考得真是很糟糕。”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的问题,不重视和畏难情绪深深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习效率不高也就见怪不怪了。

三、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1、教学方面

(1)更新备课方式

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这种想法固然错误,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 ①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②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③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2)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2、生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