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7 17:26:27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例1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要寻找新旧知识的关键联系点,运用一些能够激发兴趣的导入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向往,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授课中,我们运用导学案辅助教学,历史导学案分五部分,即课题、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拓展延伸和夯基达标。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仔细阅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知识梳理和拓展延伸。

关键点:1.导入要有启发性、趣味性,避免繁琐冗长。2.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3.这部分提倡自学,自主解决问题,合作不能代替独立思考。4.学案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多长时间、学到什么程度。5.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的,教师决不包办。

二、组内合作,初步释疑

在导学案的完成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是个人解决不了的,再加上学生新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放到小组讨论的层次上。合作小组一般以4至6人为宜,由组长负责主持,要求每人都要积极参与,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种方式。小组先相互找错纠错,再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方法,完善问题答案。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参与其中,以了解学习成效,点拨迷惑之处,掌控讨论进程。

关键点:1.遵循“1、2、4、8……N”的交流原则。2.要保证充分的讨论时间。3.做好小组成员分工,加强小组长培训,确保组内交流有序高效。4.讨论完成后,由组长举手,便于掌握讨论进度。5.每个环节结束后,都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有事可做。

三、全班交流,展示提升

各小组的记录员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起来,由教师指定各小组相同序号的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和疑难问题,再让大家共同思考和讨论。教师要有预见性,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要适时点拨,组织即时互动。

关键点:1.精选汇报内容。一组汇报,他人补充,控制全班汇报时间。2.对汇报的问题要挖掘透彻,深入分析,举一反三,因为这是重点或难点。3.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的生成问题,把它变成进一步思考学习的问题。4.不要重复学生的汇报内容。5.限制强势学生发言过多。

四、精讲拔高,点拨拓展

这一环节,基本上和上一环节是相互融合的,时间上具有交错性。

首先,教师的精讲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对于那些次重点与非重点,要尽量做到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思考。只有这样分清主次地精讲,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适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进行横纵联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

第三,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历史课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去记忆,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我们不妨找一些记忆技巧教给学生。1、顺口溜:《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设工厂,赔两亿,割三岛,开四口。”2、谐音法:《马关条约》的四处通商口岸可以用“杀出苏杭”来记。3、数字法:1689年《权利法案》+100=1789年《人权宣言》,你说巧合吧?还有如点面交叉、纵横联系、归类求异、对比记忆等等。

第四,教师的精讲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比较、归纳、概括、抽象、综合、分解、总结等。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对本课知识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关键点:1.教师的精讲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学生的展示结合进行的。2.教师的精讲要把握时机,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该出手时就出手。3.教师的精讲,语言要简练生动、通俗易懂。

五、当堂落实,达标检测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当堂掌握,组长进行督促和检查,做到堂堂清。教师在检测题的设计上要侧重重点、考点和热点,题目难易要适度,要有梯度,保证好学生能拔高和待优生掌握基础知识,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例2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1、历史事实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改革,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B.由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说履行什么国家职能),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物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高三政治政党制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三政治生活我国的政党制度知识点总结

2.高考必备政治知识点梳理

3.高三政治生活政党知识点整理

4.2017高中政治政党制度相关知识点复习

5.高中政治必修二我国的政党制度考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例3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100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的核心理念之一,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才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引入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用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并帮助学生学会和他人合作解决历史学习问题。

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状况,学生无法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也就缺少学习的兴趣。这显然不符合“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理念。基于这几年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确立了历史课堂的五步教学法,即:学(激趣导入,定标自学)――论(组内讨论,合作释疑)――展(展示交流,共同提升)――评(精讲明评,点拨拓展)――练(达标训练,随堂落实)。

一、激趣导入,定标自学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找寻出新旧知识的关键联系点,尽可能运用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式,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疑问、新奇和神往,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在授课中我们运用导学案辅助教学,历史导学案分五大部分:课题、学习目标、知识梳理归纳、拓展延伸和基础达标训练。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仔细阅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知识梳理的归纳填写,并对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消化、提升。

“思维从疑问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要求在阅读教材学习内容时,要在书上就相关要点做好标记,在疑难之处打上问号,同时也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疑问和看法,这样才能为小组讨论做好充分准备。需要学生查阅资料的,也可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在合作学习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开发充分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要开发和发展。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对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教师要及时并适度的进行点拨。此环节的关键是:

1. 导入要有启发性、趣味性,避免繁琐冗长;2. 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3. 这部分提倡自学,自主解决问题,合作不能代替独立思考;4. 学案要让学生清晰的知道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多长时间?应该学到什么程度?5. 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的,教师决不包办。

二、组内讨论,合作释疑

在导学案的完成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是个人解决不了的,再加上学生新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放到小组讨论的层面上来。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至6人足矣,由组长负责主持,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参与,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方式。小组内先进行找错纠错活动,再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完善问题答案的合理表述。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参与其中,以了解讨论效率,点拨迷惑之处,掌控讨论进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记录员作详细记录。关键是要做到:

1. 遵循“1、2、4、8――N”交流原则;2. 要保证充分的讨论时间;3. 做好小组成员分工,加强小组长培训,确保组内交流有序高效;4. 讨论完成后,由组长举手,便于掌握讨论进度;5. 每个环节结束后,都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有事可做。

三、展示交流,共同提升

各小组的记录员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起来,由教师指定各小组相同序号的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和疑难问题,再让全班同学共同思考和讨论。教师要有预见性,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要适时点拨,组织即时互动。

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想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增光添彩。如在“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中,有的小组提出了“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却失败了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各种思想相互交汇,不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最后认为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七点:一是日本没有经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的根基不牢固;二是倒幕派演变为维新派,并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他们支持的天皇也并非封建制度的代表;三是在工业、农业、军事、政治和文化上,都实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得力措施;四是当时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五是日本主动实行了改革开放,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六是日本的岛国危机意识,和从大化改新就体现出的向先进文明学习的民族传统;七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得到了大多数国民的拥护。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被深深的感动了,这就是集体的智慧。在这里,课堂真正成为了真正的学堂,问题也在交流中变成不是问题的“问题”。

面对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搭桥引路,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争辩,直至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期间,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历―个感悟自得的过程。当然,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也往往会超出教师的认知范围,教师也可能一时无法解答,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提问者,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其他途径去解决,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与事件知情者联系等。另外,教师要对课堂上出现的跑题现象进行适时调控,避免出现泡沫现象。此处要做到:

1. 精选汇报内容。一组汇报,他人补充,控制汇报时间;2. 对汇报的问题要挖掘透彻,深入分析,举一反三,掌握重点、突破难点;3. 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的新生问题,把它变成进一步思考学习的引题;4. 不重复汇报内容;5. 限制强势学生的过多发言。

四、精讲明评,点拨拓展

这一环节,基本上和上面的环节是相互融合的,时间、空间上具有交错性。教师应该随时随地、反复灵活地依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进行“四会”和“五能”指导,即会组织、会倾听、会质疑、会分享,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表达运用能力、情感能力等。

第一,教师的精讲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而非重点部分,尽量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适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进行横纵联系;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学习的专题。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理清历史线索,从每一个知识点,到每一课题,再到每个单元都要形成知识框架,让学生在笔记中记下并掌握好。

第四,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历史课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去记忆,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我们不妨找一些记忆技巧教给学生。如:1. 顺口溜:《马关条约》的内容概括为设工厂、赔两亿、割三岛、开四口;2. 谐音法:《马关条约》的四处通商口岸可以用“杀出苏杭”来记;3. 数字法:1689年《权利法案》+100=1789年《人权宣言》,你说巧合吧;还有如点面交叉、纵横联系、归类求异、对比记忆、绘制图表、空间记忆、关键词记忆、衍射记忆等等。

第五,教师的精讲要多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立体教学手段,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趣味性,还要运用一定的小组评价机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六,教师的精讲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比较、归纳、概括、抽象、综合、分解、总结等。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纳,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五、达标训练,随堂落实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本课所学重点内容要当堂掌握,组长进行督促和检查,做到节节清。教师在训练题的设计上要侧重重点考点和热点,题目难易要适宜,要有梯度,保证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能拔高,理解能力较差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随堂达标训练时,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将答案写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完成后上交,由教师批阅,对答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评析和整合;算出小组平均分,排出各组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结束语

总之,实施这一教学法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不同学生进行灵活调整。在时间分配上,根据所学内容灵活安排,每一步用时多少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可。实践证明,五步合作学习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也激发了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学生变得会学习和爱学习,历史课也成为了学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例4

2017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考试知识点复习汇总 2017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考点复习(1) 2017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考点复习(2) 2017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考点复习(3) 2017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考点复习(4) 2017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考点复习(5) 2017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考点复习(6)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例5

高考历史中的材料题所占的比重大,难度也大,平时训练少,学生做起来普遍感到棘手。因此,掌握材料题的类型与解题方法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整体建构”与通用工具恰好是解决这一类问

题的法宝。

一、对“整体建构”与通用工具的理解

“整体建构”是王敏勤教授在和谐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整体建构”是一个知识结构体系,由学段知识树、每册知识树、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的知识树构成。在分析高考题的时候,会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会。然后再利用历史的通用工具,进行分析材料,进而解答问题。

通用工具是指:在整体建构过程中解决某一范围内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简称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历史的通用工具:f(x)=(a+b+c+…)x。

(一)若x=历史事件,则a=背景,b=内容,c=影响,d=评价

1.若x=背景,则a=政治方面,b=经济方面,c=思想方面,d=其他方面

2.若x=内容,则a=(过程、特点、结果、目的、性质、本质等)

3.若x=影响,则a=积极影响,b=消极影响

(二)若x=历史人物,则a=生平,b=贡献,c=影响,d=评价

在这里,x除了可以指上面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可以是政治、经济制度,还可以是某某人或者某某时期的思想。另外,背景、条件、目的等都可以归结为背景类问题;内容、主张、过程、性质和特点等都可以归结为内容类问题;影响、意义、作用、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可以归结为影响类问题。这样一来,历史通用工具里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几乎可以囊括历史材料分析题的所有问题。只要我们掌握了背景、内容和影响的答题工具,一切问题便可以迎刃

而解。

二、2013年全国15套高考题中出现“背景”一类题的汇总

上面所述,背景一类问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等。以下是2013年历史高考题所出现的“背景”一类问题的汇总。

1.(2013全国新课标1)45.(2)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

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2.(2013全国新课标2)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45.(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3.(2013山东)28.(1)据材料一,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9.(1)据片段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3)据片段三,概括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4.(2013海南)27.(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28.(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的原因。2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

5.(2013江苏)23.(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6.(2013北京)37.(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41.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7.(2013天津)13.(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8.(2013重庆)13.(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国的战略价值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14.(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9.(2013安徽)37.(1)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

10.(2013四川)14.(2)图4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11.(2013广西)37.(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

全国15套高考题,有14套高考题,只有上海没有出现“背景”一类的题目。我们可以大胆地得出结论,“背景”类的题目是高考中的必考题。因此,掌握“背景”类问题的解题方法至关重要。

三、“背景”类问题的类型以及解题方法

只要高考题中出现原因、背景、条件和目的等类似的问题,马上要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我会。通用工具告诉我们,“背景”一类的问题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角度来考虑。

在高考之前,关于“背景”知识要建构成一棵知识树。比方说涉及中国的背景而且经常考到的,有春秋战国时期、汉朝的、宋朝的、明清的、民国的、新中国的等;涉及外国的背景,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这些“背景”平时被建构在脑海中,考试时候能够快速地被提取出来。

(一)“背景”类的标准解模式

就是给6分,或者9分,每条2分或者3分,需要回答三条,根据通用工具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来考虑。

例如,2013年全国卷(广西)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20分)

孟德斯鸠的背景:①政治上: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专制制度日趋腐朽。②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③文化上: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

严复的背景也是同一个解题思路,在此不重复。

(二)限制类的回答模式

就是说,问题已经给了限制条件,要你从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的一个或者两个方面来回答,多答了不得分,还可能扣分。

例如,(2013广东)38.(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实际上这道题考查了19世纪中期欧洲和中国的背景,这个背景在鸦片战争的时候讲过,也可以说是对鸦片战争的背景的一个考查。对于此类问题,学生都不陌生,都能说出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的背景,可是这道题却有了限制,仅仅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考虑。

四、规范性答题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例6

以文化视角聚焦新闻,报道鲜活事实

新闻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办报实践中,《文汇报》遵循新闻规律,努力以文化的视角,把中央精神、形势发展和上海实际化为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选题,通过敏锐的判断和用心的策划、记者的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具体化,切实提升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今年是建军80周年,《文汇报》与新华社分社共同主办、联合推出了“亲历80年辉煌――为您讲述80幕经典军史背后的故事”大型系列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报道的主体部分是采访对象的回忆录,辅之以“专家点评”、“人物小传”、资料照片等,以真实人物、真实故事以及历史瞬问,勾勒、描绘、展示人民军队80年的辉煌历程,形式丰富多彩,内容翔实具体,情节曲折生动,读来如同“看电影”、“观话剧”,令人兴趣盎然、回味无穷。这组报道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严肃题材中注入了文化含量。报道集中体现了《文汇报》的文化积淀和文风传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以文化思考关注话题,回应受众需求

《文汇报》作为一张有着近70年历史的传统主流大报,“主流、高端、权威、亲和”的风格特色,使之在广大知识群体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权威。面对新的形势,着眼于不断改进新闻宣传,《文汇报》坚持以文化思考关注热点话题,努力做到“重大新闻抢先报道,重大话题抢先发言,重大现象抢先剖析”,积极回应广大知识群体读者的阅读需求。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央视二套热播,受到境内外媒体及中国网民广泛关注,人们从各不相同的角度发表看法,引起争议,仁智互见。有舆论认为:“这个片子同上世纪80年代引发广泛争议的政论片《河殇》一样,是在为中共十七大后重启政治改革造势。”还有舆论认为:“据说这部历史纪录片希望展示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独领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提供经验和教训,其实还可以说,电视片是在造势,为中国崛起在国民中作心理准备。”显然,这一电视片已在知识群体乃至社会上形成舆论场。针对这一话题,《文汇报》刊发驻京记者对该片主创人员所做的访谈《希望别误读》,较鲜明地表达了纪录片编导的态度:“我们的意图只是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进而让我们思考,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如何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一部大片引起公众的热烈关注、媒体的争相评说,说明这部片子的拍摄是成功的。种种议论,莫衷一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主流媒体的缺位和失语,或者是缺少理性,一哄而起,炒作新闻话题。主流媒体聚焦热点,用主流文化价值观来激浊扬清,促进大众能用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来关注热点话题,有效引导舆论,这是主流媒体的文化使命,也是其社会责任和公信力之所在。

以文化内涵开掘深度,促进形成共识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理论、旅游等“七界”,历来是《文汇报》重点关注的报道领域,是《文汇报》的优势、特色、强项之所在。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文汇报》把文化责任、文化追求、文化内涵作为品牌建设的推动力,着力于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文汇报》在我国教育界拥有重要话语权,而教育问题又是我国千家万户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2006年以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了4次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文汇报》对会议透露出的重要信息高度关注。11月28日,《文汇报》刊发通讯《信任是最强的凝聚剂》,受到总理的称赞。

《文汇报》的记者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获取信息后再进行深入采访的。这篇报道事实丰富,选材精准,写作感人,主题深刻,表达了国家领导人对知识分子的信任。报道刊发以后,杨福家院士致电感谢《文汇报》对教育事业的长期关注与支持。他表示将继续与《文汇报》合作,共同做好我国高教改革这篇大文章。这番话语,也可视为对《文汇报》的支持和期待,说明《文汇报》着力正面报道、发扬“文汇特色”、重视知识分子、广开高端人脉、精心做好采编、多出精品力作,不但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在读者中提升了自身的文化感召力。

以文化关怀体现人文,开展互动交流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例7

1988年创办的上海市徐汇区“希望之星”校园文化活动,是上海市校外教育系统中颇有影响的一个活动品牌。它组织形式新颖、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活动的热情。

2009年,“希望之星”校园文化活动以“民族文化”和“迎世博”为抓手,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一、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凸显活动主题

2009年,徐汇区“希望之星”校园文化活动以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为主要载体,通过在各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1.“薪火・传承”――徐汇区中小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活动

上海市徐汇区历史悠久,人文资源底蕴深厚,获得部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13项,在上海市19个区县中名列前茅。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对各中小学的校园文化负责教师专题培训,让教师学习了解了徐汇区的悠久历史、人文资源和已经获得部级、市级、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中小学学生通过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少先队入团、入队、十四岁生日等仪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究体验活动。

2.“千年古刹,别样龙华”――徐汇区中小学考察实践活动

龙华古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相传三国时,东吴孙权为孝敬其母而建造,距今约有1700多年。

为了更好地帮助和促进徐汇师生了解、知晓、体验“人文徐汇”的魅力,链接“历史与现实”的情感,探索社会教育基地及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徐汇区“希望之星”活动开展了区中小学生对龙华古寺、龙华古塔、龙华庙会考察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确立参观寻访和畅想龙华未来,了解了这些古建筑的历史,并激发了学生作为徐汇区学子的自豪感。

二、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活动品牌

2010年,世博的盛会在上海拉开了绚丽的序幕。“理解、沟通、欢聚、合作”,作为东道主,我们为世博会的召开而欢庆。徐汇区“希望之星”活动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各项世博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

“土山湾与世博文化”――徐汇区中小学土山湾寻访考察活动;

“上海世博欢迎您”――徐汇区初中学生世博明信片设计比赛;

“铿锵鼓乐庆世博”――上海市中小学鼓乐展演活动;

“对话世博”――徐汇区中小学主题征文活动;

“美好生活我来画”――徐汇区中小学庆世博绘画大赛;

“庆世博、促环保、爱生活”――徐汇区中小学庆世博主题论坛;

“我与海宝共成长”――徐汇区小学生学做纸偶海宝活动;

……

在各项主题活动中,有这样二项活动得到了学校、家长、以及社会一致的好评,使“希望之星”这一活动品牌得到了提升。

1.“典藏世博,相聚申城”――历届世博珍品展参观活动

本次世博实物展向全区师及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展示的是自1893年起将近20届世界各国举办世博会的纪念册、明信片、馆藏介绍等近千份实物。活动的形式除了展馆的参观,还有“历届世博珍品展的知识问答”、“徐汇区初中学生世博明信片设计比赛”、“土山湾与世博文化”专题教育活动,让全区的中小学生和广大居民在了解世博会的历史的同时,感受人类人文、科技的变迁,了解历届世博的核心理念。此次活动历经4个多月,共组织参观专场70余场,约有15000余人参加了活动,更有外省市兄弟学校特约前来参观,在社会上取得了高度的评价。

2.“中国大使看世界”――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主题活动

2009开展的“中国大使看世界”主题系列活动,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和迎世博为契机,通过参观各中国驻外大使的明信片等物品的展览、组织外交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广大青少年了引导广大青少年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体会中国历任驻外使节的风采和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的地位变迁。

活动邀请到了原上海市外事办主任、原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夏守安先生,原中国驻纳米比亚、驻希腊大使――唐振琪先生,刘浩清基金会执行董事俞平尔女士,以及区县相关领导。学生们通过与大使的互动,了解了与中国建交国家的风土人情,了解了中国的外交发展历史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了青少年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此活动设计新颖,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三、课题引领,开展实践研究

徐汇区“希望之星”活动以区级课题《徐汇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来推进徐汇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同时,《千年古刹,别样龙华――徐汇区中小学文化基地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被徐汇区教育学会批准为区级课题。在这两大课题的引领下,通过成立课题小组、专项课题研究,让学校师生对自己所在区域产生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大力推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探索出了徐汇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四、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思考

1.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性

校园文化活动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作为一项普及性群体活动,我们在设计各项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时代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中心、学校、社区、家庭整合后的张力作用,设计出更多学生喜爱的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活动体验的平等机会。

2.师资培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素质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定期组织教师考察、观摩、交流学习、拓展训练等举措,能使教师理论知识、教育平与能力不断提高,形成创新性和启迪性的思维,形成巨大辐射作用,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迈向更高的层次。总之,师资培训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保障

3.深化课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由于所属地域的不同或习俗的差异,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一校一品”。通过区级、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充分施展才华,发展个性,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例8

1情景导入,定标自学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寻找新旧知识的关键联系点,运用一些能够激发兴趣的导入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向往,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授课中我们运用导学案辅助教学,历史导学案分五部分:课题、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拓展延伸和夯基达标。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仔细阅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知识梳理和拓展延伸。

“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的读书经验之谈。学生在书上就相关要点做好标记,在疑难之处打上问号,同时也可以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样才能为小组讨论做好充分准备。需要学生查阅资料的,可安排学生课前完成。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学习进程,对于学生中遇到的障碍,教师要适时适度的进行点拨。

关键点:

⑴导入要有启发性、趣味性,避免繁琐冗长。

⑵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

⑶这部分提倡自学,自主解决问题,合作不能代替独立思考。

⑷学案要让学生清晰的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多长时间?学到什么程度?

⑸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的,教师决不包办。

2组内合作,初步释疑

在导学案的完成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是个人解决不了的,再加上学生新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放到小组讨论的层次上。合作小组一般以4至6人为宜,由组长负责主持,要求每人都要积极参与,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种方式。小组先进行相互找错纠错,再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方法,完善问题答案。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参与其中,以了解学习成效,点拨迷惑之处,掌控讨论进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记录员作记录。

关键点:

⑴遵循“1、2、4、8……N”交流原则。

⑵要保证充分的讨论时间。

⑶做好小组成员分工,加强小组长培训,确保组内交流有序高效。

⑷讨论完成后,由组长举手,便于掌握讨论进度。

⑸每个环节结束后,都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有事可做。

3全班交流、展示提升

各小组的记录员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起来,由教师指定各小组相同序号的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和疑难问题,再让大家共同思考和讨论。教师要有预见性,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要适时点拨,组织即时互动。

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想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增光添彩。如在“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中,有的小组提出了“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却失败了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各种思想相互交汇,不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最后认为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七点:一是日本没有经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的根基不牢固;二是倒幕派演变为维新派,并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他们支持的天皇也并非封建制度的代表;三是在工业、农业、军事、政治和文化上,都实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得力措施;四是当时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五是日本主动实行了改革开放,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六是日本的岛国危机意识,和从大化改新就体现出的向先进文明学习的民族传统;七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得到了大多数国民的拥护。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被深深的感动了,这就是集体的智慧。在这里,课堂真正成为了学堂,问题也在交流中自然生成。

面对超出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搭桥引路,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争辩,直至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期间,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历―个自悟自得的过程。当然,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也往往会超出教师的认知范围,教师也可能一时无法解答,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提问者,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等。另外,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跑题现象,要适时调控,避免出现泡沫现象。

关键点:

⑴精选汇报内容。一组汇报,他人补充,控制全班汇报时间。

⑵对回报的问题要挖掘透彻,深入分析,举一反三,因为这是重点或难点。

⑶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的生成问题,把它变成进一步思考学习的问题。

⑷不要重复学生的汇报内容。

⑸限制强势学生发言过多。

4精讲拔高、点拨拓展

这一环节,基本上和上一环节是相互融合的,时间上具有交错性。

首先,教师的精讲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对于那些次重点与非重点,尽量做到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思考,只有这样分清主次地精讲,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适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进行横纵联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

第三,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理清历史线索,每个单元,每课,每个知识点都要形成知识框架,并让学生形成笔记和掌握。

第四,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历史课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去记忆,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我们不妨找一些记忆技巧教给学生。如:①顺口溜:《马关条约》的内容概括为设工厂、赔两亿、割三岛、开四口;②谐音法:《马关条约》的四处通商口岸可以用“杀出苏杭”来记;③数字法,1689年《权利法案》+100=1789年《人权宣言》,你说巧合吧;还有如点面交叉、纵横联系、归类求异、对比记忆、绘制图表、空间记忆、关键词记忆、衍射记忆等等。

第五,教师的精讲要多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立体教学手段,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趣味性,还要运用一定的小组评价机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六,教师的精讲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比较、归纳、概括、抽象、综合、分解、总结等。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对本课知识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关键点:

⑴教师的精讲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学生的展示结合进行的。

⑵教师的精讲要把握时机,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该出手时就出手。

⑶教师的精讲,语言要简练生动,通俗易懂。

5当堂落实,达标检测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当堂掌握,组长进行督促和检查,做到堂堂清。教师在检测题的设计上要侧重重点、考点和热点,题目难易要适度,要有梯度,保证好学生能拔高和待优生掌握基础知识,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当堂达标时,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将答案写在检测本上,完成后上交,由教师批阅,并算出小组平均分,排出各组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测本上交后,再对问题进行讨论整合,解决疑难点。

关键点:

⑴检测必须独立完成,让学生独立思考。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例9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之一,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唯心辩证法体系中首次提出。但古代的一些军事理论家从战争史中概括战争指导规律时,就已经不自觉地采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合理成分,使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不再是用来描述观念或概念的自我运动与发展的方法,而成为理解包括战争现象在内的整个社会历史现象的重要科学手段。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要求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逻辑的分析应以历史的考察为基础,历史的考察应以逻辑的分析为依据,历史与逻辑最终走向现实,以达到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目的。

二、金融学课程理论的特点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但是对于金融学学科体系是存在着广泛的争议的,我们是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课程为基础来进行本论文研究。

(一)金融学理论具有历史性特点

金融理论往往来源或根植于实践,这些理论都有着各种类型多样、程度不同的历史渊源或历史背景。几乎每一个金融学理论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如果不去理解每一个理论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就很难理解理论本身的真正内涵。比如,关于货币理论,究竟什么是货币呢?如果单纯从现实来看,人们通常把纸币称作货币,但是中国古代又有贝币、银币、金币等,那么这些是不是也是货币呢?如果是,它们和现代的纸币又有什么区别呢?想知道答案,就必须对货币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再例如,关于货币层次的划分,中国的M1货币层次不包含居民活期储蓄存款,而关于货币M1的一般定义是包含所有的活期存款的;所以如果单纯以理论来看就解释不通,但是如果了解中国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居民活期储蓄存款是以存折形式存到银行的;不像企业活期存款以支票形式存在,可以直接进行支付;那么就能够理解中国货币M1层次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划分了。

(二)金融学各理论之间逻辑关系强

金融理论既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是一门规范性很强的课程,不同部分的知识结构以及同一部分的知识内部往往有着严密而科学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既表现有必要的规范性分析特点,又表现为应有的实证性分析特点,而且随着金融理论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特点表现得日趋明显。

比如,对于货币的知识体系,许多章节都有涉及,有货币的概念、货币发行、存款货币创造、货币供给与需求等,这些知识点联系非常紧密,如果不深入、客观的追溯、考察、分析并解读历史,厘清它们的逻辑关系,将难以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论。

(三)金融学理论与现实密切相关

金融学理论与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经济金融环境当中,或多或少的受着金融时事的影响。但是要想通过现成的理论去透彻的理解、解决现实问题,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的。而且正是因为金融学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所以金融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以金融视角进行思考和观察能力,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所以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理论的简单解释。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因为金融学理论具有历史性、逻辑性强和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特点,所以要求教师在思考和讲授金融理论时必须贯穿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在实际运用这个方法的时侯非常困难,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完备的知识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而且能把复杂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一)寻根溯源,厘清脉络

每一个理论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所以在研究理论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只限于表面的解释。而是要探求理论的渊源,找出其产生原因,发展的历程,然后就主要观点或发展主要阶段以比较易懂的方式讲授给学生。

当我们讲到利息时,给利息的定义是利息是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或债权人向债务人索取的)报酬。如果就到此为止的话,那关于利息的许多经典的意义我们是无从知道了。关于利息,马克思主义认为利息实质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西方经济学将利息分为实质利息理论和货币利息论,实质利息论认为利息是实际节制的报酬和实际资本的收益,实际利息率最终取决于起初的生产力因素,如技术、资源的可用性和资本存量等。货币利息理论认为利息是借钱和出售证券的成本,同时又是贷款和购买证券的收益。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利息率的高低完全由货币的供求决定。我国学者认为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的增值部分。为什么各种定义差别如此之大,这就要从利息产生、发展及利息理论的演变去厘清。

再比如我们介绍货币银行学课程里金融市场部分中的欧洲货币市场,它是一个境外货币市场,有着相对宽松的市场政策和制度环境以及诱人的市场利率结构,所以欧洲货币市场才那么的发达。但是这只是比较肤浅表面的解释,因为即便给出相等的或更好的条件,中国的市场也很难像欧洲货币市场那样发达如此之迅速。因为一个发达的市场不只需要良好的条件,还需要历史的机遇。欧洲货币市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既有前苏联将其在美国的同类资产转移到伦敦形成境外美元,又有“石油美元”进一步促进,所以欧美货币市场才发展的那么迅速。这样对境外货币市场的特点和被管制程度等相关问题的理解也显得非常容易了。

(二)注重留疑,整合要点

如前所述,金融学理论各部分内容之间相互关联,交叉融合,比如国际金融里面的外汇与汇率、国际收支、国际储备等知识模块之间有密切关系,讲到汇率内容时候要用到国际收支知识,而讲国际收支内容时也要涉及到汇率知识,所以最好方法就是在先讲的内容里面注意留好疑问,切记这个疑问是经过老师的精心准备提炼出来的,另外,切记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牢记这个疑问。并且还要通过案例、时事加以引导,让学生课下去查找资料,自己去寻求答案。这样就可以一方面避免学生因不懂而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

当留疑做好以后,随着课程内容的进展,当进入到留疑模块时,要记得以留疑为切入点,逐渐导入所要教授的内容。在讲授完所有相关课程内容之后,还要有个归纳总结,就是把相关的内容以合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整理。比如简要归纳汇率与国际收支关系:当汇率被低估时候,会导致国际收支顺差;而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汇率升值,这虽然会使低估现象有所缓解,但同时也会影响一国出口。

(三)结合现实,深入探讨

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最终要走到现实中来。当对理论的来龙去脉,相互关系都厘清了之后,再去分析、解决现实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巩固对所学理论的记忆和理解。

比如,对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层次等有关货币的内容清晰理解之后,要求学生结合现实中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现实进行分析,给出学生自1998年以来的CPI指数,让学生自查我国自1998年以来的货币供应量,分析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再比如,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内容,学生觉得不易理解,所以往往是浅尝辄止,不去深入探讨;尤其是对于“特里芬难题”和“没有泪水的赤字”,他们觉得实在无法理解。为了让学生深刻把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及历史意义,在上课过程中结合“9・11事件”之后美国十年来经济发展变化这个现实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详细解读美国作为世界资本家的本质;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不但认真听,还向老师发问,结果是不仅理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而且理解了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展变化历程。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例10

专题

综合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面对全新的中考改革形势和题型特征,如何组织有针对性的初三历史的教学和复习成为广大初中毕业班历史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近年来,历史学科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也体现了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给我们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加之历史学科内容,既有中国史,还有世界史、乡土史,复习时间短,初三历史复习课应该有规划、有系统地进行。多年来,我一向把中考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复习,拓宽知识,打牢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课、逐目全面复习,但不能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出示每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熟悉史实。在“精”字上下功夫,做到: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时空概念明确;板书有条不紊;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第二阶段:专题归类,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还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第二阶段,老师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辨其异同,形成知识网络。如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几个专题。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

如近代重要国家资本主义确立的事件可归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战争、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导火线、革命爆发标志、领导人、重要战役、重要文献、结束标志、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每一历史事件又都有前因后果、前后发展、依次交替。如果我们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如中国近现代史的线索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经线,以每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特征为纬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到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复习,针对训练,突出重点。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中考复习指导》是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重要指导用书,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题形式要多样化,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单选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运用辨证唯物史观分析重要历史现象、事件的本质,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去伪存真。

2、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利用有关历史知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快速读完材料或图表(包括出处),弄清该阅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和材料的中心思想。然后要注意审题,抓住关键,弄清限制条件。再根据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要根据命题者规定的角度和要求,准确捕捉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信息重点。从材料内容和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

3、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问答题的常见类型有叙述题、分析题、评价题和比较题等。无论什么样的问答题,首先必须审清题意,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要答项目和解答对象。行文力求语句简炼,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书写规范。叙述型问答题一般是把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活动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概括、归纳、综合,一般跨度较大,不要面面俱到;分析型问答题一般是依据史实,运用辨证唯物史观分析说明历史事件、现象,跨度相对较小,进行深挖掘。评述型问答题一般是运用辨证唯物史观,根据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对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要用史实印证结论,史论结合;比较型问答题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现象的分析,比较其异同。对比较题应先弄清题目的比项和限制条件,而后将比项双方的史实进行归类、提炼、分析,得出相同点或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