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地下水的处理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4-01-29 17:49:32

地下水的处理方法

地下水的处理方法例1

Abstract: through a example to briefly introduce the basic construction in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of groundwater is high,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and how to deal with.

Key words: deep foundation pit; foundation; precipitation; foundation treatment.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建筑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各种型式的住宅小区不断兴建,人们对地下空间的要求越来越多,导致建筑物基础埋深相应在不断地增加。可是,在深基础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高,开槽就会出水的情况,给施工带来许多不便。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根据地形地质情况及水位高度对基础基底做好处理,以满足国家地基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规范。如笔者在某个住宅小区建设中就遇到了上述问题。工程建设地点所处地形为旧有河床的边缘地带,地下水位高,自然地坪1.5米以下就会有地下水涌出,且施工建筑的当年气候降水又比较多,地面水较为丰富;所以需要对住宅小区建设工程地址进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设计与施工人员经过深入现场研究论证,决定采用井点降水方案,既操作方便简单,又实用经济。

1、基础基槽降水井点布置

基槽降水点的布置应根据基槽平面形状.大小.要求降水深度,地下水流方向和含水层渗透系数来确定。基础为独立基槽宽度小于6米而降水深度不超过3米~4米,一般可采用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的上游;基槽宽度大于6米,土质较差,渗透系数较大,可沿基槽两侧各布置―排井点。基础基槽面很大,可采用四周环形或多边形封闭布置,间距6~8米为宜,井坑距离基槽壁不宜小于2米,距离太小容易造成塌方。

2、基础基槽井点的制作安装

〈1〉深基槽

深基槽井点其深度比基底深1米左右,人工挖到一定深度时,把四周打眼,在把直径1.2米的砼管(四周均设有进水孔)用倒链或简易起重设备吊入井坑中,人站在其中挖方,使之边沉边挖边用污水泵抽水,直至达到要求的深度。井坑做好后,上部用M5.0水泥砂浆砌Mu7.5粘土砖,做成井筒,上覆井盖,以免杂物掉入其中,井底铺撒300mm厚的碎石,进一步起过滤作用。连接管用直径50钢管制成,每个连接管装设阀门,以便检修。集水总管一般用直径50~75mm钢管分节连接,每节长6m。抽水设备采用潜水泵,每台泵各设一个电源控制,所有的泵串联后再由总电源控制。另外设一个贮水池,大小根据工地用水量而定。

〈2〉浅基槽

浅基槽井点降水是井点降低地下水位,通过四周挖井来暂时将基槽水用水泵抽出,借此形成水位的局部降落,如集团公司工大南住宅小区即为轻型井点系统,它是在基槽内水沟的一边或两边每隔6m左右设置一系列井点,并由水平水渠将水流在井坑;再用抽水设备把地下水连续不断地排出。

3、基础基槽降水后建筑物基础处理方法

〈1〉深基槽深降水井

深基槽井降水后建筑物基槽土质含水量很少,经过数天凉晒,土质含水量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含水量,故不需进一步处理即可进行建筑物基础施工。

〈2〉浅基槽浅降水井

浅基坑井降水后,建筑物基槽土质含水量还很大,不进行地基土质处理是不能进行施工。处理方法:(a)将拟建建筑物基槽进行大开挖挖至设计标高,(b)在基槽设计标高处四周挖降水井及降水井之间通渠,(c)基槽水降至看不到水而成泥状,(d)均匀干插400mm高毛石(e)铺好毛石后在其上铺压一层600mm厚水泥碎石用碾压机分层碾压,(f)打C15素砼基础垫层 ,做大板钢筋砼基础板。

4、基础基槽井降水处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措施

深基槽深基坑井降水

采用深基井点降水,施工时要特别慎重,防止引起建筑物、管线、道路等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建筑物倾斜开裂、管线断裂、路面裂缝等危害。深井点降水,一是要防止挖至设计基底标高时出现流砂,保证基坑内正常作业;二是要防止基坑外的地下水位下降对周围已建建筑物、管线、道路所造成的各种危害。井点降水后的地下水位是个漏斗形曲面,随时间推移,降水曲面半径不断的向外延伸。根据许多工程的实践,井点降水时,降水曲面坡度为降水半径的1/10。如建筑物、管线、道路面位于影响半径范围内,且末采取防护措施,就会引起不均匀沉陷,造成倾斜开裂。为此,需采取以下几点措施:(a)采用有挡水作用的支护结构,如砼灌注桩,地下连续墙,尽可能把降水井点立管设在支护墙内侧。井点立管的埋深应小于支护墙深度,这样的井点仅对支护封闭的基坑内抽吸,而对挡土结构以外的地下水位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b)合理确定井点立管的深度,控制降水曲线。当基坑邻近处没有建筑物、管线、道路时,降水可按基坑干燥孝虑,坑中心点水位以降至基坑底面以下不大于1m为宜。当基坑邻近有建筑物、管线时,井点立管可适当埋深,其深度以不出现流砂为宜。(c)适当控制抽水量。开挖基坑时,井点降水用最大的抽水量进行。在垫层、地下室底板完成后可适当减小降水量,使井点有效的抽吸深度变小,使基坑外的降水曲线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但坑内外要设置水位观测井,根据水位的变化及时控制抽水量。(d)在降水井管与建筑物、管线和路面间设置回灌井点,持续用水回灌,补充该处的地下水,使降水井点的影响半径不超过回灌井点的范围,阻止回灌井点外侧建筑物地下水的流失,使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

浅基槽浅基井降水

基槽开挖末达到设计标高时,地下水从基底突然涌出,影响施工正常进行。对于地下水一是注意观察水位的高度,在紧靠基槽边挖几个排水井进行排水,使其能达到正常施工作业。二是要防止挖基坑离基槽边太近造成塌方及影响四周已建建筑物安全稳定。

地下水的处理方法例2

一、地下建筑物防水设计的要点

(一)设计人员和开发商对地下建筑物要重视

设计时要考虑材料防水层对混凝土的保护,确保混凝土的耐久性。另外在结构混凝土自防水设计中,关键是控制钢筋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及其宽度,混凝土出现裂缝,渗漏现象很难避免。荷载引起的裂缝危害最大,直接决定结构承载力,可以通过正确的设计和合理使用来控制裂缝出现或限制其宽度。而结构变形引起的裂缝因无法精确计算,设计时只能根据规范、原理、经验,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精心确定配合比,选择高效膨胀剂和干缩小的水泥与骨料,同时加强养护,配置适当钢筋减小混凝土温度回降进的收缩变形值,並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二)地下建筑物的防水设计

作为地下建筑物的防水工程,地下建筑物防水施工的重要部分就是防水设计,防水设计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地下建筑物防水作用的效果。在进行地下建筑物防水设计的时候,要遵循建筑施工防水准则,按照预防为主、注重给排水等相关途径进行相结合,根据地下建筑物防水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与防治。

(三)材料防水层的设计

防水层的封闭层是封堵防水混凝土表面的毛细孔、孔洞、微细裂缝,形成很强的致密防水层,且要渗入混凝土毛细孔内,牢固地与混凝土粘结,防止水从混凝土的毛细孔或微裂缝中渗透;防水层的主防层与封闭层紧密结合,并具有一定抵抗变形、耐穿刺、不吸水和不透水的能力。

卷材施工前应将基层清理干净,涂刷处理剂应保证基层平整牢固、清洁干燥,并应保证处理剂与卷材性质相容,基层处理完毕后应将特殊部位施加附加层,若卷材采用热熔法则应控制火焰喷嘴同卷材底面距离适中,并在幅宽内加热均匀,加热以底面沥青熔融至光亮为宜,应避免过分加热而烧穿管材,底面热熔后应立即实施滚铺及排气,后用铲刀将缝边封好,并用喷火均匀的加热密封一遍。

(四)维护地下室墙面材料防水的设计方法

采用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因为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的强度主要由水化产物低水化硅酸钙CSH(B)和托贝莫来石决定。水化产物的相互搭接、对粉煤灰颗粒的包裹程度、粉煤灰本身的水化程度对其强度发展有决定性影响。对于墙体材料性能很重要的是与砂浆的结合力问题,它直接影响到砌体的力学性能如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等等。由于灰砂砖的结构较为密实,孔隙较小,吸收水分和释放水分的速度较另两种材料慢;同时灰砂砖的表面平整,比表面积较小,与砂浆的结合较为薄弱,应在使用中配制专用砂浆或在生产中对成型模具进行改造,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地下室渗水的可能性。

二、对地下建筑物防水常见问题的设计

(一)表面渗水

现象:防水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大面积或局部面积渗水,有的呈明显的快渗或慢渗,有的呈微渗,无集中渗水点结构大面积呈潮湿状;而结构施工时,加固模板用的螺栓位置明显有潮湿或渗漏。

治理:①对混凝土表面有明显渗漏水的,先检查出漏水部位,再将渗漏范围尽量缩小至线或点,用适宜的方法堵塞;表面微渗潮湿混凝土,可在其上抹膨胀水泥砂浆、氯化铁防水砂浆或采用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堵漏防潮。②螺栓孔位置潮湿或渗漏的,清理栓孔后,用膨胀性砂浆填实堵塞。

(二)混凝土结构渗水

现象:混凝土结构表面经常出现渗水部位

治理:由于地下建筑物防水施工的面积比较大,相应的地下建筑物地板也很大,对于混凝土的使用量相对集中,我们在地下建筑物防水施工运输材料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人力斗车,从用这种方法需要搭建马道,马道在拆架子的时候留下的洞眼需要重点振实,如果不注意留下一些孔洞,那么这些小的孔洞就是漏水的通道。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在施工中可以采取泵送混凝土的方法来浇筑。一般采用的输送泵泵管的直径为180mm,输送量大约为一小时60m。我们在浇灌混凝土的时候需要分段、划分多个小组来进行,每一个作业小组的工作量以及工作的范围的决定要素就是在二次衔接的时候不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每个作业小组在进行操作时必须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上一起开始、同一结束,这样可以避免漏振。为了进一步防治地下建筑物防水施工的漏浆,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应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施工,做到分层连续的进行,每一层的厚度应该在300至400mm之间,每一层与每一层的浇筑时间的间隔不能超过两个小时,顺序是先用振动棒进行来回插捣,最后使用平板振动器进行满振,使混凝土结构充分结合,搅拌均匀,有利于混凝土结构的渗水。

(三)裂缝漏水

现象:裂缝漏水主要可以分为干缩裂缝和温度裂缝。前者主要表现为比较细微的、不是很规则以及互相交叉的裂缝;后者主要表现为裂缝的表面比较宽,但是越是内部越窄,有的裂缝不规则及裂缝形状相反并且深入到混凝土的内部,渗水在裂缝的部分。

治理:治理干缩裂缝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在地下建筑物防水施工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按照规定去做,注重日常的管理并及时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这样就可以起到减少裂缝的作用;而温度裂缝主要可分为施工裂缝中没有渗水的和有渗水的裂缝,在施工裂缝没有渗水的部位可以沿着裂缝的边缘凿成V字形状的凹型槽,将水泥的素浆进行打底,采用1:2.5的比例对水泥的砂浆进行找平,并做好压实处理的工作;而针对有漏水部位的裂缝,应根据水压的大小、渗漏部位的大小,采用促凝胶浆或者是氰凝灌浆进行堵漏。

总结

总之,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在于地下建筑物防水的工作成功与否。所以,在实际的地下建筑物防水施工的过程当中,对每一部分的施工都要按照严格的规定进行相关的控制,例如防水材料的选择、防水施工的设计等工作,都需要我们精心的去安排与施工,以期能做到最佳的施工质量,从而保证高层建筑地下建筑物的防水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乔征:论全面改造利用中国地下建筑物空间的方向和途径,硕士论文,2010.

地下水的处理方法例3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高层建筑地下室渗水问题的产生,使地下室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麻烦。另外,地下室不仅仅是高层建筑使用功能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高层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其在给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更要确保整个高层建筑的耐久性,然而地下室渗水问题对其耐久性也有很大的影响。笔者在本文中就高层建筑地下室渗水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高层建筑地下室渗水的主要原因

1.1 高层建筑地下室施工时留有施工缝

按照我国高层建筑地下室施工的相关规定,地下室底板的施工是不允许留有施工缝的,在施工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高层建筑地下室底板混凝土连续浇筑。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意外,例如建筑工地停电、混凝土输送泵出现故障、振动棒出现故障等原因,使得高层建筑地下室底板的混凝土浇筑被迫停止,最终导致新旧混凝土连接的地方出现施工缝,这种施工缝极易形成带状的混凝土局部松散,这些松散的地方就会导致地下室渗水,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整个高层建筑的耐久性。另外,高层建筑地下室的外壁剪力墙在施工时也会留有施工缝,这些施工缝也会造成地下室渗水。

1.2 高层建筑地下室的防水层遭到破坏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防水层一般采用柔性防水层,这种防水层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防水层的材料使用不当,这主要包括防水层的材料不达标、防水材料的施工工艺不当、防水材料施工的厚度不达标;二是防水层会随着混凝土的破坏而破坏,这主要包括混凝土的不均匀沉降使防水层遭到破坏、底板混凝土形成较大的空洞使防水层局部被击穿等。这些原因的存在,都会使高层建筑地下室的防水层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这样的破坏也很难修复,即使修复也会再次出现渗水的现象,不能从跟不上解决问题,所以在高层建筑地下室的施工过程中以及地下室防水层的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些问题。

1.3 高层建筑细部构造不当导致地下室渗水

高层建筑细部构造不当导致的地下室渗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层建筑的一些设备在安装时需要穿过地下室结构,因此要预埋设一些套管,并设置止水环,从而使混凝土和套管之间保持紧密的接触,但是在施工防水层时,由于施工不当,不能确保套管和设备管紧密接触,从而导致渗水;一方面是沉降缝和后浇带施工缝的施工结构不当,高层建筑的沉降缝和后浇带施工缝的构造必须按照高层建筑地下室的大小、深度、土质以及地下水压力进行设计。

1.4 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前期养护不足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施工都采用承包式,很多的承包方为了在施工工期内完成施工,从而忽略了对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养护,或者是为了降低成本,在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使得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质量大大降低。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前期养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防水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比较大,如果养护不当,混凝土就会产生很大的收缩,从而产生裂隙,使其抗渗水能力大大下降。

2 高层建筑地下室渗水的主要处理方法

2.1 防止高层建筑地下室施工缝的产生

在高层建筑地下室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防止施工缝的产生。在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浇筑之前,要认真检查各种可能用到的设备,包括振动棒、混凝土输送泵、电路等,如果采用商品混凝土,还要和商家联系好,确保混凝土的连续供应,中间决不能中断;另外还要计算好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如果时间太长,就要安排好施工人员的连续作业,不能由于施工人员的中间休息而导致底板混凝土浇筑的中断。另外,在高层建筑地下室剪力墙的施工过程中,同样要防止施工缝的产生。当然,确保地下室各个地点的施工质量同样重要,确保混凝土振捣结实,防止振空、防止混凝土出现疏松的现象。只有确保了高层建筑地下室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才能有效的防止地下室渗水的发生,同时也能够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耐久性。

2.2 防止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层遭到破坏

防止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层遭到破坏,首先要确保防水层材料的质量,很多的承包商为了降低成本,购买一些劣质的防水层材料,达不到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层设计的要求,从而使得防水层很容易遭到破坏。为了确保防水层材料的质量,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从防水层材料的生产方到防水层材料进入施工工地, 都要严格的进行检查、检测,确保其质量符合设计的要求。然后要防止混凝土对防水层造成的破坏,混凝土对防水层的破坏主要是由于混凝土自身的破坏对防水层造成的破坏,归根到底,还是要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包括混凝土中各配料的混合比例、搅拌时间以及振捣的虚实情况等。要根据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对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设计,并严格执行,从而确保防水层不被混凝土破坏。

2.3 合理设计高层建筑的细部构造

高层建筑的细部构造是整个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却很容易造成高层建筑地下室渗水,所以在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设计过程中,要合理的对高层建筑的细部结构进行设计。设计好高层建筑的细部结构后,还要根据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施工工艺对防水层进行施工,防止套管和设备管之间存在的缝隙渗水。另外,还要合理的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施工缝的施工结构,这需要根据高层建筑地下室的大小、深度以及土质进行设计。

2.4 做好防水混凝土的前期养护

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前期养护非常重要,对防止地下室渗水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防水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保持其湿润是非常重要的,要想确保防水混凝土的质量,一般都会采用大量的水泥,从而会有很大的收缩性,只有做好防水混凝土的前期养护,才能防止其发生明显的收缩,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防水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防止高层建筑地下室渗水。根据实验结果,防水混凝土的前期养护时间要长于一般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一般要使其表面保持湿润状态不应少于14个昼夜。

3 结语

高层建筑地下室渗水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是单一的,涉及到设计、施工、材料以及维护等各因素的一个系统工程,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高层建筑地下室渗水问题,就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高层建筑地下室渗水问题的影响。目前,高层建筑地下室渗水问题的解决还存在着许多难题,这也是各国专家一直在研究的课题;同时,一些国家正在研究一些新型的防水材料,这些新型防水材料可能会对解决地下室渗水问题具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红兵,周小芳.地下室防水工程渗漏及处理方法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8):87-88.

地下水的处理方法例4

一、地下水污染的预防

1、地下水污染的防治规划

地下水污染防止规划有多种方案,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防护、地下水系统完整性防护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合理安排。规划过程中,涉及多方面内容,如区域规划、经济与地理情况、土地使用情况、地质人文条件,以及水资源的开发与分析;防治规划对象为地下水污染在受到污染时表现出的脆弱性,根据土地利用情况以及污染源分布,核定地下水可承受的污染风险度;根据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的等级与分带,对污染的危害性予以确定。一般分为三带,一是敏感带、二是缓冲带、三是一般带。

2、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

具体而言,将地下水动态资料同地下水水质对比,采取可行方式。通过相关理论研究,采用随机模型,针对地下水水质,开展预警工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管理过程中,可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置予以安排。预警软件系统的研发,能保证检测资料及时有效。与此同时,地下水监测时,保障国民经济顺利发展。且系统反馈与分析信息,为今后水资源的防护,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便决策顺利进行。动态预警设立以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为前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地下水网络监测较为先进,监测资料可共享,同时网络化使监测资料利用更为充分。研究我国现状,仍然需要一定的措施,对整个地下水监测网络予以优化,进而保证资料共同使用。

二、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1、地下水污染的异位处理方法

地下水污染的异位处理方法可以采取以下两种,一种是污染土体开挖,一种是抽取处理方法。前者适用于污染范围不大的区域,将污染土体在污染源处挖出,通过特定方法予以处理,进而排除污染源。此种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效果较好,但其缺陷在于,无法应对面积较大的污染场地。此时,如果使用地下水污染的异位处理方法,不能完成污染处理工作。后者即抽取处理方法,主要处理场所为地表,但其需要从地表以下抽取地下水,抽取之后,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处理,也可以通过微生物方法进行处理。通过不断的进行水质清除,使地下水受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能够不断缩小。该方法普遍应用在易溶污染质的处理方面,表面活性剂常被使用,通过吸附作用,保证有机污染物的溶解性能,进而有效提高抽取处理的速度。污染地下水的抽取地点为含水层,此时应用环境工程,对污水进行处理,运用的方法有多种,比如碳吸附方法,且在特定情况下,化学氧化以及微生物处理方法也被使用。

2、地下水污染的原位处理方法

在本文中,介绍地下水污染原位处理方法中的两种方法,一是原位冲洗方法,二是原位微生物处理方法。原位冲洗方法,选定土壤或者地下水污染带,将液体注入其中,且从地表下,将地下水和冲洗混合液抽出,进而抽取地下水,同时在地表进行处理。一般冲洗液由三种物质构成,分别为水、表面活性剂、潜溶剂以及其他物质。此种方法,能不断加强空隙的处理作用,进而大大增强传统的抽取与处理能力。当然此方法的使用效果,还和成功率与具体场地存在关系,污染的深度和污染所处的位置,处理方法都需要进行资料收集,可行性研究仍需要进行探索。原微生物处理方法,此时对微生物应做到慎重选择、理性控制且配比得当,如果能做到,此时各种有机污染物质都会被顺利溶解掉,即微生物的效用会发挥到最大。自70年代以来,微生物原位处理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就,该方法在发达国家使用的较为普遍,一直以来,在学术界较受关注,在工程技术界也同样受到关注。好氧模式是大部分微生物原位处理方法所采用的模式,但在特殊情况下,厌氧模式也会被采用。但是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地下水的氧气含量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微生物所需的氧气含量。为改善该问题,实践中的做法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地下。将微生物原位的处理方法同其他处理方法进行对比,最大的不同便是微生物的处理设置在地下,而地下环境较为复杂,控制不易,而其他的微生物处理,水污染的处理场所为容器或者处理池,控制起来比较方便。

三、地下水控制与修复的基本原则

在地下水污染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成果,且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以及调查实践表明,地下水污染场地应当坚持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处理污染源时,去除是主要目标,也是对地下水进行控制与治理的关键环节。且治理过程中,应当将污染的来源予以切断,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环境治理的持续有效。第二,将污染源作为控制的前提。对地下水进行修复时,应当通过一定的措施,使地下水污染的扩张得以抑制,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的不错,他们的经验表示,该修复过程历时较长。正因如此,在治理过程中,更应当保证使用方法的科学性,同时提供充分的技术保证。第三,去除污染物是整个治理过程的最终导向。

结语:

我国水资源丰富,其中地下水资源为重要部分,尤其对北方地区而言,地下水资源的供给十分重要。所以,对地下水污染场地进行控制和修复,在某种程度上,意义十分重大。针对我国地下水污染,污染场地比较大,而这些污染存有不同种类的类型,较为复杂,因此研发不同种类的控制方法,采用不同的技术十分重要。本文中,笔者从地下水污染的预防入手分析,阐述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的相关技术,且对地下水控制与修复的基本原则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今后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控制与修复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薛玉泉,张幼宽.地下水污染防治在我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中的双重意义[j].环境科学学报.2011.34-45.

地下水的处理方法例5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地下水污染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方式使得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生物学特性以及物理性质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导致地下水的水质情况发生了剧烈的恶化,不能够被正常的应用。但是由于地下水处于地底,地底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地下水水流的速度一般来说都是比较缓慢的,这也就导致了地下水污染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了治理也不容易,治理过程比较缓慢。本文介绍了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几点原因,提出了对于地下水环境控制的几点措施以及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几点方法。

一、地下水污染的预防

1、地下水污染的防治规划

地下水污染防止规划有多种方案,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防护、地下水系统完整性防护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合理安排。规划过程中,涉及多方面内容,如区域规划、经济与地理情况、土地使用情况、地质人文条件,以及水资源的开发与分析;防治规划对象为地下水污染在受到污染时表现出的脆弱性,根据土地利用情况以及污染源分布,核定地下水可承受的污染风险度;根据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的等级与分带,对污染的危害性予以确定。一般分为三带,一是敏感带、二是缓冲带、三是一般带。

2、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

具体而言,将地下水动态资料同地下水水质对比,采取可行方式。通过相关理论研究,采用随机模型,针对地下水水质,开展预警工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管理过程中,可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置予以安排。预警软件系统的研发,能保证检测资料及时有效。与此同时,地下水监测时,保障国民经济顺利发展。且系统反馈与分析信息,为今后水资源的防护,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便决策顺利进行。动态预警设立以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为前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地下水网络监测较为先进,监测资料可共享,同时网络化使监测资料利用更为充分。研究我国现状,仍然需要一定的措施,对整个地下水监测网络予以优化,进而保证资料共同使用。

二、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1、地下水污染的异位处理方法

地下水污染的异位处理方法可以采取以下两种,一种是污染土体开挖,一种是抽取处理方法。前者适用于污染范围不大的区域,将污染土体在污染源处挖出,通过特定方法予以处理,进而排除污染源。此种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效果较好,但其缺陷在于,无法应对面积较大的污染场地。此时,如果使用地下水污染的异位处理方法,不能完成污染处理工作。后者即抽取处理方法,主要处理场所为地表,但其需要从地表以下抽取地下水,抽取之后,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处理,也可以通过微生物方法进行处理。通过不断的进行水质清除,使地下水受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能够不断缩小。该方法普遍应用在易溶污染质的处理方面,表面活性剂常被使用,通过吸附作用,保证有机污染物的溶解性能,进而有效提高抽取处理的速度。污染地下水的抽取地点为含水层,此时应用环境工程,对污水进行处理,运用的方法有多种,比如碳吸附方法,且在特定情况下,化学氧化以及微生物处理方法也被使用。

2、地下水污染的原位处理方法

在本文中,介绍地下水污染原位处理方法中的两种方法,一是原位冲洗方法,二是原位微生物处理方法。原位冲洗方法,选定土壤或者地下水污染带,将液体注入其中,且从地表下,将地下水和冲洗混合液抽出,进而抽取地下水,同时在地表进行处理。一般冲洗液由三种物质构成,分别为水、表面活性剂、潜溶剂以及其他物质。此种方法,能不断加强空隙的处理作用,进而大大增强传统的抽取与处理能力。当然此方法的使用效果,还和成功率与具体场地存在关系,污染的深度和污染所处的位置,处理方法都需要进行资料收集,可行性研究仍需要进行探索。原微生物处理方法,此时对微生物应做到慎重选择、理性控制且配比得当,如果能做到,此时各种有机污染物质都会被顺利溶解掉,即微生物的效用会发挥到最大。自70年代以来,微生物原位处理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就,该方法在发达国家使用的较为普遍,一直以来,在学术界较受关注,在工程技术界也同样受到关注。好氧模式是大部分微生物原位处理方法所采用的模式,但在特殊情况下,厌氧模式也会被采用。但是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地下水的氧气含量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微生物所需的氧气含量。为改善该问题,实践中的做法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地下。将微生物原位的处理方法同其他处理方法进行对比,最大的不同便是微生物的处理设置在地下,而地下环境较为复杂,控制不易,而其他的微生物处理,水污染的处理场所为容器或者处理池,控制起来比较方便。

三、地下水控制与修复的基本原则

在地下水污染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成果,且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以及调查实践表明,地下水污染场地应当坚持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处理污染源时,去除是主要目标,也是对地下水进行控制与治理的关键环节。且治理过程中,应当将污染的来源予以切断,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环境治理的持续有效。第二,将污染源作为控制的前提。对地下水进行修复时,应当通过一定的措施,使地下水污染的扩张得以抑制,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的不错,他们的经验表示,该修复过程历时较长。正因如此,在治理过程中,更应当保证使用方法的科学性,同时提供充分的技术保证。第三,去除污染物是整个治理过程的最终导向。

四、地下水修复的主要应用分析

(一)生物填料技术

生物调料技术属于环境保护技术,这类技术的重点是驯化生物填料陶粒层的制作。在制作完成这一生物填料陶粒层之后就可以将地下水抽取到地表,然后用这些陶粒层进行吸附,在陶粒层吸附处理完成之后再使用活性炭进行吸附,保证地下水之中的石油类的等有机污染物的含量能够降低到零点二毫克每升以下。这样的地下水就能够达到工业用水的标准,可以进行正常的使用。这类方法具有面积小,处理周期比较短的优势。

(二)进行技术改造,运用新技术

这类新技术主要采用的材料有释碳剂、微量元素、粗砂、水以及水泥等多种材料构成。释碳剂主要是的主要作用是能够通过与微生物之间发生的反应来提供碳源。各种微量元素是为微生物提供营养。水和水泥可以将释碳材料中的各种成分进行粘合。通过实验证明,这一类措施可以很好的对地下水中的硝酸氮污染物进行降解,并且可以实现高达百分之九十七的降解率。

五、结语:

我国水资源丰富,其中地下水资源为重要部分,尤其对北方地区而言,地下水资源的供给十分重要。所以,对地下水污染场地进行控制和修复,在某种程度上,意义十分重大。针对我国地下水污染,污染场地比较大,而这些污染存有不同种类的类型,较为复杂,因此研发不同种类的控制方法,采用不同的技术十分重要。本文中,笔者从地下水污染的预防入手分析,阐述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的相关技术,且对地下水控制与修复的基本原则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今后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控制与修复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地下水的处理方法例6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481-02

我国的地基处理技术有了大的发展,强夯处理法、震动沉管砂石桩法、套管砂石桩法、深层搅拌桩法、CFG桩法、灌注桩及灌注桩后压浆法、高强预应力管桩及洛阳铲成孔的水泥土桩法等,都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批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基处理技术及其支护体系,许多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直径灌注桩,石灰桩、碎石桩、高喷注浆、深层搅拌、真空预压、动力固结、塑料排水板法,托换技术大刚度柔性桩复合地基,大桩距的较短钢筋混凝土疏桩复合地基,深基坑工程及其支护体系等先进方法都得到了迅猛开发与应用。

1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

地基处理在我国历史悠久,尤其近几十年来,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各种地基加固处理技术不断出现,传统的加固方法不断改进。当今地基处理技术中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置换法、压密法、挤密法、复合地基法、排水固结法、化学胶节法及加筋法等,尤其复合地基法在地基处理中效果显著。当然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地基必须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来考虑。

1.1 选择地基处理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影响地基处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地基物理力学性质、地质土埋藏条件、上部结构特点、地方材料来源、加固的目的性、现场施工设备、周围环境条件、工期长短及造价等。因此,在确定地基处理方法前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和现场的实际条件,经多方论证才能进行地基处理,这样才能使经济效果达到最优化。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别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地基处理方法很多,各种处理方法有它自身的适用范围、局限性和优缺点,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工程地质条件干变万化,各个工程间地基条件差别很大,根据不同的实际,对地基的要求也不同,而且机具、材料等条件也会因地区不同有较大差别。

1.2 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原则

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当地基为膨胀土地基、湿性地基可用置换垫层法;松散软土可采用压密法;对于软土较厚,且埋藏较深宜采用预压法、强夯法及复合地基法;持力层不均匀地基可用夯实法调整地基均匀性;对于深厚淤泥质土,可采用排水预压、真空预压及水泥深层搅拌法。在选择处理方法时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原则上一定要是技术上可靠的、经济上合理的,又能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通过比较分析可以采用一种地基处理方法,也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基处理方法组成的综合处理方案。在确定地基处理方法时,还要注意环境保护、节约能源,避免因为处理地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污染,振动噪音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等。例如,强夯法施工应选择白天人们上班时间,避免夜间作业;注浆法及石灰桩法在管体中让化学浆与土充分混合凝固,拔除管体可避免对周围土的污染。

2 常用的几种地基处理方法

2.1 水泥土搅拌法

浆液深层搅拌法(简称湿法)和粉体喷搅法(简称干法)是两种主要的方法。水泥土搅拌法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不适合处理泥炭土、塑性指数>25的黏土、有腐蚀性的地下水以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基。若需采用时必须通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当地基的天然含水量70%或地下水的pH值14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地基中的应用有一定难度。

2.2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的原理是软粘土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土中孔隙水逐渐排出,孔隙比较小,地基发生固结变形,同时,随着超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土的有效应力逐渐增大,地基土的强度逐步增长。排水固结法常用于解决饱和软粘土地基的沉降和稳定问题,可使地基的沉降在加载预压期间基本完成或大部分完成,使建筑物在使用期间不致产生过大的沉降和沉降差。同时可增加地基土的抗压强度,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采用排水固结法时常采用的施工方法有堆载预压法,砂井法,真空预压法,降低地下水位法,电渗法等。

2.3 冷热处理法

冷热处理法是通过改变地基土体的温度,从而改变土体中水的存在及状态,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冷热处理法包括冻结法和烧结法两种。冻结法:通过人工冷却,使地基温度降低到孔隙水的冰点以下,使之冻结,从而具有理想的截水性能和较高的承载能力(或横向支承能力),适用于饱和的砂土或软粘土地层中的临时性措施。烧结法:在软弱粘土地基的钻孔中加热,通过焙烧使周围地基土减小含水量提高强度,减少压缩性,适用于软粘土、湿陷性黄土等。

2.4 加筋法

加筋法是在软弱中层中沉入树根桩、砂桩或人工填土的路堤或挡墙内铺设的土工聚合物作为加筋,形成的人工复合土体,承受抗拉、抗压、抗剪或抗弯作用,以此来改善土体的工程性质,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四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应注意的问题

①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现场人员仅仅了解如何施工是不够的,还必须很好的了解所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的原理、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经常进行施工质量和效果检验,以保证施工的质量。

②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需要做好监测工作。

③处理工作结束后.就尽快用可能的手段来检验处理的效果。

④对于重要工程的地基处理工作.或开发、利用新的地基处理方法,或者在进行地基处理方法比较时,最好在大规模施工之前进行小型现场试验,以检验地基处理办案的可靠性,可获得设计计算的参数值和施工控制指标以及施工经验。

⑤反分析可获得必要的参数数值。用以验证设计,监测工程安全,便于进入下一阶段的设计计算。根据实测资料的反分析,而得出的参数值要比前一阶段的计算更为接近实际,必要时可据此修改设计。此外,通过反分析可使人们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施工过程中和完成后,监测和反分析同时进行,是解决上述工程问题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基处理方法与施工工程的质量密切相关。在进行方案的选择时,既要紧密

结合建筑场地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协调作用,争取使地基方案的选择达

到既先进合理又经济实用。土木建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处理地基问题也必须要结合

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出最佳地基处理方法。

地下水的处理方法例7

对地基形式选择重要性的认识。建筑基础是处于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从平面上分析,基础竖向结构体系将荷载集中于点状,也或分布成线形,而地基作为最终支承机构,提供的是一种分布的承载能力。设想一下,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足够,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但有时由于土或荷载的条件,需要采用满铺的伐形基础。我们知道,伐形基础有扩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也有不足,其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通常要高的多。因此只在必要时才使用。不论哪一种情况,基础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载分散到地基上,使荷载不超过地基的长期承载力。因此,分散的程度与地基的承载能力成反比。有时,柱子可以直接支承在下面的方形基础上,墙则支承在沿墙长度方向布置的条形基础上。当建筑物只有几层高时,只需要把墙下的条形基础和柱下的方形基础结合使用,就常常足以把荷载传给地基。这些单独基础可用基础梁连接起来,以加强基础抵抗地震的能力。只有当地基非常软弱时,也或者建筑物比较高的情况下,才需要采用伐形基础。

怎样正确地选择地基的处理方法。在地基工程施工前对地基进行施工设计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必要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若已选定地基处理方法,施工前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与记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加固效果,并为施工质量检验提供相关依据。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很多,以下就选择地基处理各种常用方法进行分析。

1、换填垫层法。这种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

2、砂石桩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降低压缩性,也可用于处理可液化地基。对饱和粘土地基上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也可采用砂石桩置换处理,使砂石桩与软粘土构成复合地基,加速软土的排水固结,提高地基承载力。

3、强夯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软一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注意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主要用来提高土的强度,减少压缩性,改善土体抵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对饱和粘性土宜结合堆载预压法和垂直捧水法使用。

4、振冲法分加填料和不加填料两种。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粉质粘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加填料的通常称为振冲碎石桩法,主要用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量,还可用来提高土坡的抗滑稳定性或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对于处理不排水抗剪强度不小于20kPa的粘性土和饱和黄土地基,应在施工前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不加填料振冲加密适用于处理粘粒含量不大于l0%的中、粗砂地基。

水泥土搅拌法分为浆液深层搅拌法(简称湿法)和粉体喷搅法( 简称干法)。水泥土搅拌法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注意不宜用于处理泥炭土、塑性指数大于25的粘土、地下水具有腐蚀性以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基。若需采用时必须通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5、高压喷射注浆法适。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地基。如果地基中含有较多的大粒径块石、大量植物根茎或较高的有机质时,应根据现场试验结果确定其适用性。高压旋喷桩的处理深度较大,除地基加固外,也可作为深基坑或大坝的止水帷幕,目前最大处理深度已超过30m。注意:对地下水流速度过大、喷射浆液无法在注浆套管周围凝固等情况不宜采用。

6、预压法。该方法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分类可以按预压方法分为堆载预压法及真空预压法。堆载预压分塑料排水带或砂井地基堆载预压和天然地基堆载预压。如果软土层厚度小于4m时,可以采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处理。注意当软土层厚度超过4m时,应采用塑料捧水带、砂井等竖向排水预压法处理。而对真空预压工程,必须在地基内设置排水竖井。使用预压法主要目的是用来解决地基的沉降及稳定问题。

7、夯实水泥土桩法。该方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素填土、杂填土、粘性土等地基。这种方法施工的特点是:周期短、造价低、施工文明、造价容易控制。工程实例中,目前在北京、河北等地的旧城区危改小区工程中得到许多成功的应用。

8、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注意对淤泥质土应根据地区经验或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在构造上,基础和桩项之间需设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以保证桩、同承担荷载形成复合地基。该法适用于条基、独立基础、箱基、筏基,能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变形。而对可液化的地基,可以采用碎石桩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多桩型复合地基,以达到消除地基土的液化和提高承载力的目的。

9、石灰桩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饱和粘性土、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时,可采取减少生石灰用量和增加掺台料含水量的办法提高桩身强度。注意该法不适用于地下水下的砂类土。

10、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可处理的深度为5~15m。当确定用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时,宜采用土挤密桩法;当用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定性时,宜采用灰土挤密桩法。注意: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饱和度大于65%时,不宜采用这种方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在消除土的湿陷性和减少渗透性方面效果基本相同。两种方法相比,土挤密桩法地基的承载力和水稳定性不及灰土挤密桩法。

地下水的处理方法例8

中图分类号: TU44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各种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我国引进、发展了许多地基处理新技术。高真空击密法是软地基处理的一种新方法,它是将高真空排水与强夯击密两道工序相结合,对软土地基进行交替、多遍处理的一种方法。下文就高空机密法进行探析。

一、吹填土地基的概述

吹填土是软土的一种,很多软土的处理方法都适用于吹填土。一般意义上吹填土就是在整治和疏通江河航道时,用挖泥船和泥浆泵把江河和港口底部淤积的泥砂通过水力吹填而形成的沉积土。填海造陆工程一般采用干填法和吹填法两种方式,干填法采用挖方的形式,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处理方法;而吹填材料最理想的就是中粗砂,已有相应的处理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很多地方,由于砂源紧缺和建设深港口的需要,不得不采用近海新近沉积的海底软土(粘性土)作为吹填料,由于吹填土是由水力吹填形成的,因此其成分和分布规律与所吹填的泥砂来源及吹填时的水力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吹填土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强度低:由于吹填土沉积时间短,在自重作用下固结尚未完成,仍处于欠固结状态。一般而言,吹填土具有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工程特性。(2)均匀性差:由于吹填物质来源的不同及水力分选的作用,吹填土土性变化较大。(3)含水量高:吹填区一般均位于江、河、湖、海附近,吹填土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十分紧密,地下水埋深很浅。大多数吹填土天然含水量较高,一般呈软塑到流塑状态。

现如今,国内外出现了很多适用于吹填土的处理方法,这些方法主要从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来改善吹填土的工程性质。物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土体进行冲击或者使土体内出现压差,以此排出孔隙水,比较典型的是强夯法、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以及基于真空预压法出现的真空动力固结法、高真空击密法、全封闭立体式真空降水法,还有打入预制桩法、换土垫层法、加筋法等;另一类是化学的方法,该方法就是在吹填土中添加外加剂,外加剂与土体中的物质成分发生反应,使土体固结。比较典型的方法是深层搅拌法、粉喷桩法等。

二、高真空击密法介绍

1.基本原理

“高真空击密法”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是一种快速加固软土地基的新技术,它是通过数遍的高真空压差排水,并结合数遍合适的变能量击密,达到降低土层的含水量、提高密实度和承载力、减少地基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量的目的。

2.工法特点

(1)对饱和土夯前先进行高真空排水,属于主动排水,可有效减小土的饱和度,增加夯击效率,同时减小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相对地塑料板属于被动排水,由于没有外荷载作用,无法形成水头梯度达到夯前排水的目的。

(2)渗透系数较小的软土,在适当夯能的作用下,土中出现的微裂缝可增加土的渗透性能,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在再一次真空“压差”的作用下可进一步增加排水效果。可实施第二、第三遍高真空排水,甚至夯击与排水同时进行的排水工序。多遍高真空击密排水最终以达到降低饱和软土含水量为目标。

(3)由于第二次高真空作用,使第一遍强夯产生的孔隙水压力快速消散,使2遍强夯间隙时间大大缩短,从而使工期与普通强夯法相比不但不增加,反而大大缩短。

(4)加固施工后上部较差的软弱地基形成理想的超固结层,结合道路结构层可满足重型设备的行驶要求。

(5)真空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对深层地基具有降水预压作用。

三、高真空击密法加固技术在填土地基中的应用

高真空击密法是对软土地基进行交替、多遍处理的一种方法。高真空击密法是通过对需处理的软土体施加数遍高真空,并与之结合施加数遍相应的变能量击密,达到降低土体含水量,提高土体密实度和承载力,减少地基的工后沉降与异沉降量的地基处理方法。该法结合了真空降水、强夯两种工法的优点,夯前先进行真空降水,降低吹填土的含水量,提高表层土强度使机械设备能很快地具备进场条件。高真空击密法适合黏粒土含量低于50%、塑性指数小于10的粉质黏土、砂性土,对于粘粒土含量大于50%的黏性土和淤泥质土工效较低。

1.真空击密法对饱和软土的加固机理

(1)高真空排水对饱和软土的固结作用。第一遍高真空排水固结:通过特制与安设的高真空排水设备的排水,可迅速在所需处理的土体范围内生产高真空,促使孔隙水和孔隙气体快速排出而导致土体固结。压力差排水固结:第一遍高真空排水后实施的高能强夯,使所处理的土体在强夯产生的压缩波作用下形成超孔隙水压力和在剪切波作用下产生剪切破坏而形成渗水通道。在随之而插入的高真空管作用下产生孔隙水压力差而加速孔隙水排出与超孔隙水压力消散,进一步导致土体的排水固结。

(2)孔隙水快速排出和超孔隙水压力快速消散下的高能强夯固结作用。由于每遍的高能强夯是在高真空排水及已对土体产生一定的排水固结的基础上叠加进行的,此时土的含水量大为降低,密实度已有所提高。因此施加强夯后夯击效应得以迅速提高,土的密实度得以快速增大。高真空排水与高夯能击密的互相配合与共同循环作用,使饱和软土体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低含水量、高密实度的硬壳层,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土的荷载与沉降要求。

2.高真空击密法加固处理的特征

(1)单位面积施工工期为 10~25天,是其它常规方法的1/3~ 1/2;

(2)工程造价低,一般仅为常规工法的40%~80%;

(3)通过特有工艺可有效控制软土的含水量、密实度、工前沉降与差异沉降,快速提高土体的承载力,达到施工质量可控;

(4)可克服真空度沿塑料排水板深层衰减及塑料排水通道存在工后沉降较大的缺陷,以及克服一般强夯法对饱和软土施工易生产“弹簧土”的缺陷。

结语

根据上文阐述可知,文中结合吹填土地基工程,简要分析了高真空击密法这种物理处理方法,该法使吹填土排水固结,降低土体含水量,提高土体强度,以满足工程场地的要求。因此,在工程应用上,应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承载力及变形要求,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工期等各方面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武亚军 ,张孟喜 ,徐士龙 .高真空击密法吹填土地基处理试验研究[J].港工技术,2007.

[2]任振甲.正确选择地基处理方案[J]岩土工程界.2005.

地下水的处理方法例9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总量余年剧增,新的形势下生活安全用水紧张,为此不少城市加大了对地下水的抽取,但是地下水作为一种恢复时间较长的水资源,其循环时间之长令人难以接受,而且地下水作为地壳组成的重要部分,过量的抽取导致了不少城市地质环境恶劣,甚至出现地陷等现象,这样的事故出现给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反观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水产养殖业在近些年来有了极大的扩展,这种扩展不单单表现在对水产养殖范围的扩大,更表现在水产养殖种类的增多,新的形势下伴随着水产养殖的扩大而引来了水产养殖相应食料种类的递增,这也就导致了新一阶段下因水产养殖而出现的污水源因素增多,给我过水产养殖污水处理工作提高了难度,通过对我国水产养殖水污染处理工作各个时段的回顾,从而对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中的主要水处理技术做了以下几点要素总结。

一、传统水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方法

我国受到当前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科技水平发展不均匀因素的影响,同一时期内的水产品污水处理技术还是良莠不齐的局面,从水处理技术范围和科学难度两方面对水处理技术进行概括,其传统分布范围较广而科学技术含量一般的水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法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分布范围。

物理水处理方法作为一项甚至在我国古代就予以应用的水处理方法,在新的时期通过广大水污染处理人员的编纂统一,归纳为以下三大主要的技术方面,分别为沉淀技术、过滤技术和浮选技术。沉淀技术顾名思义主要的使用原理是通过万有引力和水旋动力配置从而借助机械旋流动力作用,实现固液分离的目的,从而清除养殖污水中的大型颗粒物,沉淀技术的使用原理则是以沉淀池的自然沉降和沉淀槽等设施的机械旋流沉降的方式达到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物,减轻养殖水处理工艺下各个环节的负荷,从而提高处理工艺中对于养殖污水中的可见污染物处理效果。在现实的水产品污水处理实际操作中,沉淀技术和过滤技术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技术,也是响应的设施和科技要求较低的技术,其可以通过对养殖排放水中固体颗粒进行筛选从而将其中69.2%直径大于77μm的悬浮固体颗粒物进行筛除,利用沉降旋力等因素从而对其污水进行处理最终达到颗粒物在水中含量小于40%的木白哦。浮选技术相对于以上两个污水处理方法,同属于物理传统污水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机械过滤设备中的弧形筛、固定筛、旋转筛、震动筛、砂滤器、膜滤技术等,对污水进行循环的过滤浮选,从而对其中的大颗粒污物进行筛选,达到净水的目的,在这诸多筛中选择的时候,弧形筛作为一项无动力消耗、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自动化程度低的优势,其在浮选排污处理工作中应用范围最广,其原理为通过采用不同孔径的膜滤层,在水流下泄的过程中,实现对水流各中污物颗粒的拦截,从而恢复水质的清澈。

物理水处理方法作为我国当前使用范围最广的方法,其本质是对于水质没有任何化学的变化,只是简单的应用于较小粒状物的净化,但是从其根本而言,物理水处理方法还是较为浅易的方法,其在针对一些具有本质水污染方面作用甚微。

二、中层水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方法

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我国水处理技术从纯物理少化学层面逐渐的上升到了以化学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各占两半的局面。新的养殖污水处理中,化学处理方法非常盛行,其主要的方法包括化学絮凝技术、臭氧氧化技术、紫外照射消毒技术。

化学技术的本质是通过化学药剂化学药品的参入,从而改变水质的污染,对于多数物理处理方法束手无奈的水污染处理,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其中化学絮凝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化学药品的投入从而在某些条件下,促使污水中污水因子和化学因子的结合成絮状物,在絮状物的沉淀作用下,对其水质进行改良改善,从而起到净化水体的目的,严格意义上讲,化学絮凝技术是一门将化学反应和物理沉淀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但是究其根本,其化学应用中所占的范畴更大,因而将其判定为化学处理方法,除了化学絮凝技术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紫外线光照消毒技术,紫外消毒技术(UV)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系统当中,可以破坏污水当中残留的臭氧和病菌,且具有低成本和不产生毒性,使用机器方便的特点,在我国当前的化学水处理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

三、科学前卫水处理技术生物方法

地下水的处理方法例10

中图分类号: TU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67-01

1 引言

湿陷性是黄土最主要的工程性质,也是在黄土地区开展工程建设时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黄土的孔隙比一般为1.0左右,随着湿陷性的增强而增大,但是由于黄土颗粒之间联结作用较强,其在干燥状态下可以承受一定荷载,变形量也不大。但在黄土浸水后,在一定荷载或自重作用下,黄土结构很快破坏,产生了明显的附加沉降,从而可能导致其上的建(购)筑物受损。为了确保黄土地区建(购)筑物的安全使用,在黄土地区开展工程建设前往往首先要进行地基处理,而且地基处理的费用占到工程总价的10%~15%,甚至高达30%,工期也占总工期25%左右,由此可见,地基合理的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关乎到整个工程的安全使用和经济效益,必须高度谨慎。

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几种处理方法

在我国有几十年的对湿陷性黄土处理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的处理方法,按照处理湿陷性地基的思路不同,主要可归纳为以下3类。

(1)消除地基黄土的湿陷性。常用的方法包括换土垫层法、挤密桩法、重锤夯实法、强夯法等。其中换土法包括灰土垫层和素土垫层,其优点是回填土的孔隙小,密实度大,压缩变形小;缺点是处理深度较小,一般只能消除1~3米以内黄土的湿陷性。挤密桩法是指在地基土体中‘挤’入适量的吸水弱膨胀性材料,从而使得地基土体变得更加密实。其优点是可以处理任意厚度的湿陷性黄土,但考虑到可操作性和成本,一般处理深度为5~15米,缺点是挤密桩工艺比较复杂,且在地基土含水率小时需进行预浸水处理,综合成本较高。重锤夯实法可以在1.5米左右的厚度内有效的清除黄土的湿陷性,降低压缩性,并且可以形成一层弱透水层,有效的减少地表水向下入渗,应注意的是强夯应在适宜的含水量条件下进行,否则处理效果会大打折扣。强夯法和重锤夯实法的作用原理一样,只是每次的击实能更大,故击实深度更深,常用于工程场地的整片处理,夯点布置的合理对夯实效果影响较大。在地基处理时,可能同时应用以上的几种处理方法,从而寻求更好的安全经济效果。

(2)建(购)筑物穿过黄土层。把建(购)筑物的荷载通过一定的中间结构直接传递在黄土下部的基岩或承载力较好的老土层上,从而使得建(购)筑物不受中间湿陷性黄土不均匀沉降的影响,间接的消除了地基黄土的湿陷性。传递的荷载的中间结构一般为桩基,尤以灌注桩多见,工程中应用的桩基按照受力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为端承桩,另一类为摩擦桩,端承桩在桩长选择时主要考虑黄土层的厚度,其长度必须与黄土层厚度相同,否则短了则桩端无法落在基岩上,长了则要凿进基岩;而摩擦桩的长度相对比较灵活,可以结合桩身材料、断面面积及形状等选择。

(3)防止地表水渗入地基。该方法的核心就是做好建(购)筑物基础的隔水层,使得地表水无法渗入地基土体,从而使黄土不发生湿陷,常见的隔水材料包括油毡、灰土、各种PE和PVC膜材料等。由于防渗不可能做到完全制止入渗,加之防渗材料的老化,该方法的处理效果相对较差,一般不用于重大建设工程,如:桥梁,高层建筑,各类形象工程等而在渠道,游泳池等对变形要求不高,荷载也较小的工程中应用广泛。

(4)多中处理方法的组合应用。上述各种处理方法各有优缺,在工程实践往往把他们中的几种处理方法同时应用到某一个工程项目上,以期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如先强夯再在上面做一层灰土层,或碎石层,就是强夯法和换土垫层法的组合;再如,对一些降雨量大,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先做换土垫层,然后在垫层上铺设防水材料,便是换土垫层法和防渗法的组合;还有先在地基土体里打入碎石挤密桩或灰土桩,然后再桩间土中挤入胶结剂和膨胀剂,形成复合地基等等。总之,视具体工程情况,将一种或几种处理方法一起应用与同一工程的地基处理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3 工程中对处理方法的选择

鉴于黄土的湿陷是由黄土本身的本构模型特点及外界的力与水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现象,且不同地区黄土的湿陷条件各不相同。故在工程实践中,首先从要处理黄土本事的湿陷性强弱,及其湿陷性对水和力的敏感程度出发,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如:工程地点的降雨量,荷载大小和分布,建筑物性质等等,综合确定经济合理的治理方案。例如:

(1)某高层住宅项目共二十一层,位于陕西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其地基土体为新黄土,具有自重湿陷性。考虑到杨凌处年均降雨量为800mm,且集中在9~11月之间,建筑物荷载较大等情况,该项目的地基处理可考虑用桩基法、换土垫层法和强夯法而不适合使用防渗法和挤密桩法。

(2)延安市某露天游泳池工程,50*100m,设计水深为浅水区1.5m,深水区1.8m。该项目的地基处理则适合使用防渗法,因为游泳池荷载较小,且湿陷事故不大,防渗法可以有效阻止水池内水入。而黄土在天然状态下,或含水率略有提高的情况下仍具有一定强度,可以承载较小荷载。其他处理方法理论上可以,但不经济。

(3)西安市曲江城市花园住宅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57190,总建筑面积128175,由12栋花园洋房、小高层、高层组成。其地基土体为湿陷性黄土,含水量较高且离散性较大,若地基处理不当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对小区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带来灾难性影响。经研究决定采用复合地基处理方法,即先按照一定的间距在地基中打入碎石挤密桩,初步提高地基的密实度和承载力,再在桩间土体中注入胶结剂,吸湿膨胀剂等材料。使得碎石桩和桩间土体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承载力。经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结语

(1)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对于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有较大的影响,而处理黄土湿陷性的方法又有很多,能能否理选择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关乎到整个建设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与工期,因此,在是黄土地区开展工程建设时,必须给予地基处理高度的重视,深入调研,谨慎选择合适的地基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的。

(2)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可能会把几种处理方法综合使用,如先夯实在做挤密桩,先强夯在做防渗处理,挤密桩和桩间土加强处理,形成复合地基等等,几种处理方法的组合使用往往能达到超过其中任何处理方法单一的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