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1 10:47:36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1

体育理论教学是传播体育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的很多成果,都运用到了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尽管教材版本很多,但其中的内容在“精”、“新”、“全”等方面大多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和运用价值。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很多学校体育理论课的开设情况都令人失望。

一、体育理论教育现状

(一)体育理论课时较少。

很多学校体育理论课时一般每年只安排有2――4学时,这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起不到指导实践锻炼的作用。体育理论教学成了一种形式,丧失了其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助于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和体育素养的提高。

(二)学生体育文化理念的严重缺乏,是学生不重视体育理论的根本原因。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自身也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特有的体育文化和内涵,它与国家、民族、社会的许多方面都紧密联系,对个人的健康、心理、情感、性格等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教育功效。而体育文化,在当今许多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却很淡薄,甚至是空白(这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和弊端有关)。正是这种“淡薄”和“空白”严重影响着学生对体育教育认识的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从根本上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三)对人体基本解剖知识的匮乏和自身体质状况的盲目乐观,以及自我锻炼意识和锻炼原则、方法的不足,是学生缺乏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直接体现。

存在这种现象的学生为数不少,情况也不容乐观。比如:在基本的人体解剖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对人体的各部位肌肉、骨骼名称的含糊不清,对人体系统功能的了解不全面,对人体基本保健常识的缺乏等等;在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方面,没有自我评价观念和准则,往往盲目乐观,甚至还存有“不生病就健康”的片面认识;在自我锻炼方面,缺乏自觉积极性和锻炼意识,没有科学的锻炼计划和原则方法,很多都是凭一时兴起而不能做到长期坚持,锻炼手段也较为单一。这些都明显地暴露出目前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严重不足。

二、几点建议

(一)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育理论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始终。

在学校整个体育教学的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探求多种完善体育理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以促使学生在体育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掌握到更多的知识,使其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相关理论知识方面的讲解,在对具体动作技术分析过程中,有效引入人体基本解剖知识、运动生物力学、美学、肌肉运动顺序节奏分析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动作技术有一个清晰的理性认识的同时,又学习到一些理论知识。又如:在准备活动和身体素质教学中,可以采取随机抽取学生组织全班同学、教师补充指导的方法进行练习,特别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不受气候、场地、器材限制的徒手练习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充实自我锻炼方法、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体质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个人锻炼计划和目标。

很少有学生对自身体质状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是以简单含糊的“健康”、“良好”等词对自身进行评价。在个人锻炼计划和目标设置方面,更是少见,而且这些学生的锻炼计划中,明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内容和方法也较为单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在客观评价自身体质状况的基础上,学会制订科学合理的自身锻炼计划和目标,这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同时,对于改变目前部分学生课余缺乏锻炼、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学生体育知识的积累、锻炼习惯的养成、锻炼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体育教学部门,除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群体活动和校内外比赛任务外,还应积极与学校团委、学生处以及学生会、校园各体育单项协会组织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校园体育文化工作建设,促进良好校园体育氛围的形成。如:充分发挥学生会体育骨干的作用,通过墙报、单项体育协会刊物、举办讲座等形式积极传播各种体育知识,加深学生对体育的全面认识,把看似简单的体育锻炼活动升华为一种文化根植于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这对于学校的体育工作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总之,体育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人的行为受控于人的思想和认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学习将十分被动和困难。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技术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和体会,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应注意从理论知识上充实学生的头脑,在知识的积累中逐渐真正认识和了解体育。有了正确的认识,自然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也自然会积极主动投身于体育锻炼的行列中,从而促使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崔伟.体育课程论【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2

分析学生所具有的经验、缄默知识,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排除对学习不利的缄默知识的干扰;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在学生已有缄默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尤其在体育教学中,更需要充分地培养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以适应终身体育的需求,取得更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一 缄默知识的内涵

缄默知识这个概念对于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可能还不是很熟悉。从历史上看,尽管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了在书本知识或能够用语言清晰表达的知识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但是,在20世纪中叶之前的人类认识论史上,人们并未就这种知识做出严格的逻辑分析,甚至未能将这种知识接纳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缄默知识的概念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兰尼在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他将人类通过认识活动获得的知识区分为“缄默”和“外显”两种形式。外显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则指那些无法言传或表达不清楚的一类知识。因此波兰尼提出了他著名的认识论命题一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这里的“缄默知识”指的是个人经验性的,接近我们常说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从功能上说,缄默知识对认识与实践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几乎所有的外显知识都根植于缄默知识,外显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都依赖于缄默知识,对外显知识的获得来说,当缄默知识与认识或实践的目的相一致时,外显知识就容易获得,反之则难以获得。波兰尼在研究知识理论时,首先注意到它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教育是隐性知识,我们所说的求知能力就是以一些这知识为基础的。”波兰尼认为,由于缄默知识经常不为人们所注意,但是,这并非说明缄默知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微不足道。相反,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他们事实上支配着整个人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

从20世纪80年代起,缄默知识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开始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用缄默知识理论来探讨教育问题也是在这一趋势下开始的。

二 缄默知识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的特征

(一)个体性

缄默知识的个体性也可以说是主观性,指主体的知识存在于个体的知识体系中,相当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或者“经验知识”,明显带有个人化的特征,表现出主观性。体育教师面对的学生首先有着共同的特征,如同一年级阶段的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特征相似、具有基本相同的体育学习经验等,体育教师要通过对这些共同特征的研究与分析,了解学生共同的学习兴趣、志向和要求,了解学生共同面临的学习难点;体育教师还面对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特征,如相差较大的体格特点和相差很大的性格特点等,体育教师要通过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与分析,了解学生各自面临的不同学习难点,只有熟知自己的学生,教师才能把客观的运动技能学习与学生的主观条件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知道“怎样把眼前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导向目标”。

(二)情境性

学生学习体育的过程是一个在生理上伴随着苦、累、汗,甚至伤痛的情境过程,是身体经受生物学改造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在身体和心理方面体验运动的固有乐趣的过程,这种乐趣是体育运动生命力的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集体合作、配合和互相帮助来进行的。

(三)社会性

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是受限的,而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方便自由得多。如果再通过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交流与交往,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这方面的乐趣,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传承运动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动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运动文化的理解,传承运动文化。运动文化是人类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前人创造的优秀文化,后人必须将其世代相传下去。

(四)模糊性

当把体育学科的目标与其他学科的目标相比较,如对小学语文、数学、体育三科课程各自要求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语文课和数学课的课程要求内容具体明确。如语文的目标可以具体到学会2500个汉字,其它如“掌握常用词语”“写字技能”“说普通话”“使用字典”的目标也都明确,不易产生歧意;数学课的“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的基础和四则运算的技能”“学会简单几何图形、简易方程和珠算知识等”的要求也都清楚明了,但是相比之下体育的课程目标就比较含混,如“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是指哪些内容就不够具体。

(五)直觉性

缄默知识的直觉性指主体通过个人身心的介入而获得一种体验、感悟或技能。在体育技能学习中,缄默知识的直觉性体现在对运动技能学习的直觉性上。当学生学习新的动作时,即动作顺势性的获得并没有经过人有意识的努力去发现完成动作的规则,却可以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准确地使用它们。人们对动作的顺势性并非完全意识不到,只是难以完整地说出来,人们在使用这些知识时完全是凭借直觉。

三 结语

对缄默知识理论的研究,不仅对心理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教育的观念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通常情况下,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外显知识,而对于缄默知识的关注较少。而人类对高级规则的学习、社会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却受到缄默知识的影响。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也源于主体已具备的缄默知识的支持。总之,缄默知识在体育的教与学活动中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位,也是体育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命题。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感悟性的、讲究顿悟学习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具有含蓄典雅的美学特征,所以有更丰富的缄默知识存在于这个大的环境之下,等待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拓展,以更贴近学生内在的心理机制去考察体育课程中的许多问题,或许会揭开其扑朔迷离的面纱,更有效地推进体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波兰尼,个人知识[M],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杜晓新,冯震,无认知与学习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3

在中学学科中,地理学科的无神论教育有其特殊重要的作用,因为地理学科能使学生对于自然界许多现象得到唯物主义的理解,而迷信的产生正是由于对自然界许多现象得不到唯物主义的理解,例如:雷电、水旱灾害、火山与地震、月亮圆缺等等,得不到科学解释的结果。

基于这些知识,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目的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对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

一、利用自然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简述这些现象有它自己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打破这些自然的神能观念,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失火,失火前,风平浪静;失火时,火势越大;风越大,大火熄灭后,风也逐渐停了。有人不理解,觉得这不是鬼神作怪是什么?我们可以用气压和风的知识来解释,风是由于各地气压不同而产生的空气流动。失火前,风平浪静,失火时由于局部气压差异产生了风,火势越大,气压差异越大,风也越大,大火熄灭后,气压差异逐渐消失了,风也停了,可见,用科学解释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可以破除迷信。

二、抓住每一次科学预见成功的实例,向学生宣传科学威力

列宁说:“神奇的预言是童话,但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台风、寒潮、降水等经常性的天气预报和日食、月食预报,人们根据已知的自然规律,就能准确预言未来会出现什么,对崇尚科学建立无神论观念有很大作用。例如:寒潮来的前几天,开展科学讲座,寒潮的确按照预定的时间出现和消失,学生相信了寒潮是自然界现象,而不是天神的威力。同时,再拿出地面天气图,由学生自己预报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又能让学生知道人们能够准确预报未来几天内的天气状况。说明只有科学才是最可信的。而这些预见,是任何迷信所根本无法做到的。与此同时,在讲有关人类利用自然的教材中,也可强调科学的巨大威力。如:关于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江三峡工程)、沙漠的改造、水土保持,人工降雨等。这些事实都雄辩地证明:只有科学才能真正具有无限的威力。

三、直接揭露有神论反科学的本质,坚定无神论信念

结合地理知识教学,对有神论进行理论分析,直接揭露其反科学的本质,对建立无神论观念有重要意义。如批驳有神论中的“天堂”,就可以结合宇宙的天体知识进行讲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从而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目前能被人类准确观测到的太阳系,只有地球具备适合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那么所谓的“天堂”在哪里?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4

关键词: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16

课程标准针对系统宽泛的理论知识体系,为各学段学生科学地总括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重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为此,教师在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贴合理论知识的实践原理,并切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着眼学生的知识能力来教知识。以培养学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抽象和概括知识的能力。据此,浅谈我们在课堂上传授体育理论知识的三个案例,以共鸣。

一、必须熟记的知识,用口诀教

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它紧密地联系着体育实践活动,以多种形式贯穿于体育教学始终。在这些体育理论知识之中,大多数是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部分是需要掌握的知识,还有少量则是必须熟记的知识。然而恰恰是这少量的必须熟记的知识,对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和提高运动技能影响最大,关系到他们完成动作的规格和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用口诀法教学生必须熟记的基础知识,效果良好。体育教学中的口诀法是指把要记忆的内容创编成言简意赅而又押韵的口诀或顺口溜来记忆的方法。以排球垫球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1.教师在课前将垫球动作要领“身体正面对准来球;当来球在胸腹前一臂左右距离时,两手臂伸直、夹紧、提肩;抬双臂前伸到球下,用腕关节以上10厘米处击球;手臂击球时,下肢伸腿蹬地,上下肢配合,协调用力;击球后身体重心前移”[1]进行口诀化处理。根据本节课教学重点将其总结为“夹肘压腕臂摆平,抬臂蹬腿体前倾;腹前击球前臂垫,动作轻松不僵硬”。

2.经过教师讲解示范环节的详细介绍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口诀与动作的协同练习。学生一边做徒手动作一边齐声说出动作口诀,先一句句口诀对照相应动作的分解练习,再连起来完整练习。此环节主要是利用口诀与动作在知识掌握中的相互促进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与激发。虽然动作口诀未必包含全部动作要领,但却是动作要领中最关键的信息[2]。这些信息不但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熟记的知识,还对学生理解动作方法至关重要。而充分利用多感官对大脑多皮层的持续刺激对建立新授动作的神经反射具有重要意义。

3.教师组织学生探究精炼口诀,并通过新口诀与动作的反复配合练习加深记忆。探究过程是对动作和口诀的纵深认识和重新梳理,其本身对知识的掌握具有积极意义。反复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促成超量学习,以快速形成深度记忆和动作自动化。在本例中,通过学生探究综述将排球垫球口诀精炼为“插、夹、抬、蹬”四个字。通过口诀法的连续重复练习,学生在本课不但熟记了垫球理论知识,较好地掌握了动作技术,还提升了知识的抽象加工能力。

二、急需运用的知识,在现场教

体育理论知识不但对促进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方法具有显著作用,还关系到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健康安全。根据“健康第一”的课程指导思想,对于学生缺乏且已经危及到其健康的知识,教师要不拘泥于教学计划在现场对学生进行即时的理论知识传授。这不但能够维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安全,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因为学生身体的不适感和痛苦会给其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在此时传授给学生能够解困的知识,学生的记忆较之以往会更加牢固。

1.在一次800米测试时,发现有学生脚步沉重且表情痛苦,走近观察发现这几位学生始终紧闭嘴巴用鼻子呼吸,致使出现类似缺氧的症状。询问后得知她们依据科学老师对鼻子过滤和湿润空气的讲解,理解认为用嘴呼吸不利于健康,故只用鼻子呼吸。殊不知她们目前的呼吸方法只适用于一般日常生活,在体育运动中是不科学甚至是危险的。在现场陪跑讲解“口鼻并用”的呼吸方法后,她们的跑步状态逐步恢复正常。

2.学生对于急需的知识会记忆深刻,其根源是人对知识的需要和探索。学生在需要用到知识的时候会在头脑中快速检索和抽象加工知识,这就是一次隐性的学习探究过程。例如在新生800米跑随堂测试过程中,见到几位平时表现尚好的女生在跑步过程中双手叉紧腰部。在测试结束后了解到,她们在跑步开始后不久便感觉到腰部疼痛,发现按压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所以才叉腰跑步。对此,老师利用休息时间马上给学生讲解了“极点”现象和对策,学生随后从容地参加到后续练习。

三、能够探究的知识,要展开教

在学年教学计划中以体育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室内体育理论课不可或缺。这既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应教学任务,也是体育课受制于天气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必然安排。但这些体育理论课要么是因为体育教师照本宣科而枯燥乏味,要么是被其他学科挤占挪用,造成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厌烦上理论课。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解析和良好设计,形成“越不教越不会教,越是教不好越不愿意教”的恶性循环[3]。为此,教师需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理论知识的操作性,避免纸上谈兵式的说教,体现课程的实践特征。对能够展开探究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大胆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探究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展开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例如《心率测定》室内理论课,教学重点是运动时的心率测定。首先,教师让各组学生自测一分钟的安静心率,绝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地以腕桡动脉为测试部位,并且测试数据都在合理范围内,总体准确。随后,教师让每组选出男女各一人测试半分钟高抬腿跑后的心率,结果体质相当的同性别学生在相同强度的运动后,自测心率的数据区间竟然为90次至170次。要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产生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经过激烈讨论,学生们发现是因为运动后腕部桡动脉的跳动十分浅表,已经无法满足测试计数要求。需要找寻跳动更强的体表动脉作为检测对象,这时有学生提到颈动脉,大家开始了新的尝试。

2.在第二环节的心率颈动脉测试中,半分钟高抬腿跑后的自测心率数据区间缩小到120至160次,但仍有明显的准确性偏差。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有学生提到自己计数的时候感觉到数不清楚,只能凭感觉“数多快,跳多快!”。为此,大家提出了1至10“单音节”计数法,即计数时只循环数1至10这几个单音节,避免数复杂数字和多位数字浪费时间,保证了数数速度。有人马上提出,一分钟里会有很多个循环的“10”,如何记录?最后大家商定,先测运动后10秒的数据再计算出心率,运动心率的颈动脉测试法就这样呈现出来。在采用新方法的第三次测试中,体质相当的同性别学生在参加了相同负荷运动后,心率区间缩小至20次以内,体现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方法的可靠性。这样的体育理论课不但学生参与热情高,而且教学效果好。

参考文献:

[1]课程教育研究所等.体育与健康七~九年级全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5

从1867年德国学者施莱廷格提出“图书馆学”这一概念起,图书馆学这门学科已经过了100多年的成长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在文献学领域,重心是分类、编目、文摘、索引等,其研究步伐缓慢而平静;60代之后,伴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的进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MARC格式和OCLC的建立,分类编目的地位开始下降,引文分析、联机检索等内容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80年代,图书馆网络开始普遍化,图书馆的自动化集成系统日趋成熟,对文献资源的建设和信息服务的研究逐渐深化;90年代由于受到电子出版、多媒体、因特网的影响,图书馆正向着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快速发展,元数据、网络资源管理、网络导航等内容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进人新世纪以后,知识管理正成为图书馆情报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知识的组织管理才是图书情报工作最具价值的内容。因为,只有经过有效组织和控制的知识,才能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在此前提下,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科发展呈现出了新的趋向。

1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专业教育

无论是目录学、版本学、校摊学、文献学,还是图书馆学、情报学,正如其名称所示,这些都是致用色彩浓厚的学科,其发展根植于图书情报工作实践的土壤。技术、文化、社会的变迁决定了图书情报工作实践的变化,相应地,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内容也在发生改变。对一门学科性质的认识是要经过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经历了这一过程。

1.1起源于职业培训的中国图书馆学教育

1917~1927年的“新图书馆运动”为中国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1919年,在北京大学做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提出要“使管理图书的都有图书馆教育的知识”;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开设暑期图书馆讲习会,对图书馆在职职员进行图书馆业务培训;此后,图书馆职业培训工作在广州、南京等地也相继得到开展。1922年9月,杜定友在广州创办广东图书馆员养成所,用24天时间培训广东全省的60多名中等以上学校图书馆职员;在南京,东南大学图书馆于1923~1924年夏,开办暑期图书馆学讲习科,1925~1926年夏,开办全国“目录学”暑期讲习班,培训了一批图书馆在职人员。

众所周知,我国正规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起自1920年。是年3月,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开办,标志着在中国的图书馆学正规教育的兴起。此后的1925年上海国民大学在教育科内设立图书馆学系,1927年金陵大学成立图书馆学系,这两个办学点虽然时隔不久就停办了,但他们在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史上留下了可书写的一笔。

1947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成立。当时北大校长胡适对新闻界消息说:“北大考虑下学期增辟两项专科:①图书馆学方面……,②博物馆学方面……”,并说:“北大从不主张办理职业训练,此仅从事实验云。”可见其对图书馆学、博物馆学作为职业教育的看重。

1.2变化中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

20世纪40年代,图书馆学因与校雌、训话联系在一起,因而曾归于文学、历史学。1947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成立,当时就附设于文学院。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于1952年并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武汉大学先后整合为图书馆学系、图书情报学院等,1978年武汉大学创办了科技情报专业,招收了第一届科技情报专业的本科生,归属理学。此后的20年中,面对信息时代新的发展和挑战,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发生了较多变革,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武汉大学开始招收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1979年,北大也招收图情专业研究生;1981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84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武汉大学获得情报学专业学位授权点;1990年11月,北京大学获得了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武汉大学获得了第一个情报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从而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相互衔接的学位制度。进人20世纪90年代,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图书馆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的手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率先改名为“信息管理系”,此举引发了巨大反响,各校纷纷效仿。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并颁布了研究生专业目录,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下设三个二级学科,即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至此,图书馆学、情报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终于越来越清晰地表明它的学科性质应归属于管理科学。

在我国台湾,设置图书资讯专业系、所的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大学。如台湾大学于1961年开办图书馆学系,1980年招收硕士,1986年招收博士。1998年,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将图书馆学系更名为图书资讯学系。

1.3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中的疑问和困惑

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改名为信息管理系,既给图书馆学情报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拓宽了专业口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和困惑。

1998年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系统的专业大调整之后,图书馆学、情报学本科专业调整到了管理科学,1998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批准,确定了信息管理专业的8门主干课程,即: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近年,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及趋向,又调整为10门主干课程: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统计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这些课程涵盖了信息管理的学科基础、基本理论、核心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等几方面,构成了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从这些核心课程的设置中,已经很难看出图书馆学原来的影子。与此相对应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硕士、博士专业却仍旧归属理学。目前图书馆学博士学位设理论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现代目录学、文献学等研究方向。情报学博士学位设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情报研究与预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情报系统工程与网络化、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经济等研究方向。一个学科再发展、再深人,总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来的图书馆专业背景,总应该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这个学科的历史感和有关持续价值和使命延续的知识。如何在信息管理这面大旗下处理好本科教育和硕士、博士教育的关系,如何协调信息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体系的融合,如何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寻求出路,是目前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中最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所谓进步,并不仅仅意味着变化,而是取决于保持力。缺乏这一点,任何事物都将是纯粹反应式的、瞬间的东西。

2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向

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深受社会环境与周边学科发展的冲击和影响。进人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知识组织作为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的基础,与图书馆的传统业务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知识活动的角度看,图书馆业务工作中的分类、编目、标引、检索、咨询其实正是知识创造的基础与前期准备。

2.1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知识基础

知识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和,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图书曾担负着记载知识的主要任务。在古代,编书即是知识管理。我国东汉刘向、刘散父子广收天下图书,组织编制《别录》、《七略》,把征集到的文献分为7个大类,再予以摘记大要。这种编制目录与摘要式的文献管理,其实就是具体有效的知识管理。由此可见,知识组织从一开始就是图书馆的一项基本任务。1965年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还出版了专题论著《图书馆与知识组织》;1967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布鲁克斯就为情报和知识的关系建立了K[S]+DI=K[S +0S]的基本公式,其中K[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DI为吸收的情报量,K[S +0S]为新的知识结构。这一方程式成为他的情报学理论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情报学要对客观知识进行分析和组织,以便绘制出知识的“认识地图”,并最终按“认识地图”来组织知识。从布鲁克斯给情报所下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知识是情报的属性,情报是知识的传递,情报与知识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93年著名的学术期刊((国际分类法》( IC)正式更名为《知识组织》(KO)。所有这些都表明知识管理对于图书馆学、情报学而言,有着天然的、历史的、密切的联系。

2.2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主要是从信息查询、信息检索的角度来认识信息过程的,而知识管理则更重视对知识的领悟和创新。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在分类、检索、排序与整合,选择与过滤,应用与共享、分析与评价等处理上采用相同的方法与技术,但同时,两者也存在区别,信息管理的焦点在于信息的收集、存储、与利用,而知识管理是对一个组织的知识和技能的捕获,而不论这些知识与技能是存在于数据库中、纸上还是人的头脑中。信息管理研究的是信息的采集、整序、存储、检索,而知识管理关注的是知识的分析、提炼和增殖。知识管理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不仅仅是发掘信息,而是要发掘知识,创造知识,使知识增殖并传递给最需要的目标人群。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可以利用电子技术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地进行加工和传播,人们接触和拥有的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信息泛滥、信息拥塞已成为普遍现象,人们不仅需要对信息进行管理,更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知识组织、知识优化、知识导航、知识创新。原来基于文献信息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框架将难以适应新知识时代的要求,因而需要建立一个基于数据、事实和知识的学科框架,这就是以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图书馆学情报学。

3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整合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献,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研究的重心转向了信息;进人21世纪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图书情报界才开始把知识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逐步认识到知识可分为隐性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图像、声音、符号或者这些形式的组合表达,供人们交流和使用的信息。隐性知识比较主观,主要依附于人的大脑,包含了人的价值观、信仰、技能、经验、能力等方面,具有文化、情感和认识的因素在里面,因而是知识创新的关键。知识管理不仅涉及显性知识,还包括对于隐性知识的研究,与之相关的知识组织、知识管理以及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都成为图书情报学界关注的焦点。

将知识资源和知识作为管理对象的知识管理,研究的是知识的生成、创新、发掘、存储、传播、开发与利用,提出的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当前,以知识管理为热点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体系正在形成,图书馆学情报学应将知识管理的理念融人专业教育体系,以新的视角去适应知识管理对专业教育的影响和效应。

3.1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

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十分活跃,1999年11月召开的美国情报学会(ASIS ) 99年会主题为“知识的创新、组织和利用”,它对世界范围的图书情报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ASIS(后改名为ASIST)还专门成立了“知识管理”委员会。国际图联(IFLA )2001年年会的主题是:“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知识时代的变革”,其主旨是增强图书馆员在知识时代的地位、作用和责任感。2001年6月在曼谷召开的联机信息与教育2001年年会的主题是“现代图书馆如何管理知识”。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国外许多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课程,并出现了以此为主要内容的各层次的专业教育,培养专门的知识管理人才。国内的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也已经增设了知识管理研究、知识管理与应用等课程。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课程同样包括了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化专题等。图书馆学、情报学正在以知识为中心进行重组和创新,建立以知识为组织和处理单元,探索知识发展规律,研究知识增殖的理论,揭示知识的生产、组织、传播和利用的规律与方法,有效组织知识,合理配置知识资源,达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目的。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布鲁克斯提出的“知识地图”的设想,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超文本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将有可能实现。而超文本技术与知识结构的吻合与匹配,实现知识导航,起到“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正是知识管理的最高目标。图书馆学、情报学这种从文献、信息层次向知识层次的深化、演进与发展,构成了图书馆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向。

3.2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专业调整和课程整合

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其实是相当被动的。一方面,几乎一有新知识新学科兴起,就会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教育中体现出来,难脱“追风少年”之嫌;另一方面,其他专业的课程所占的比例过大,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确实带给图书馆的变革是史无前例的,但过于强调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技术层面,从某种意义上反而削弱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本身的专业性。恰如克劳福德在《未来的图书馆:梦想、疯狂与现实》一书中所写的:在守旧的图书馆事业与过分倚重任何技术之间存在着一条笔直而狭窄的小径,后者碰巧抓住了某一刻的虚幻,而非永恒。”目前这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初衷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倡素质教育,但结果却是浅尝辄止,学而不精,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本质缺乏深人的认识。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既难以安心于图书馆及相关岗位的工作,也不一定能完全胜任图书馆的某些业务工作。

从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向来看,知识管理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影响已不仅表现在理念上,而且体现在教学计划及课程整合等实践中。所谓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已有的科目,构建新的课程分类形式。从知识组织、知识优化、知识导航、知识创新的角度,重新调整和选择教学内容。在增设知识库系统、知识挖掘、学习型组织与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等新课程的同时,重新调整原有的课程,如在知识组织这一专题中就可以涵盖分类语言、主题语言、标引语言、检索语言等诸多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可吸取法、德等西欧国家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经验,课程、实习和作业三部分,各不偏废,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例如法国图书馆学高级专业人员(DPSSID)的课程设置大致是这样的:

.一般性理论:包括图书馆的功能与组织、信息经济学、图书馆读者研究、图书馆务实、图书馆预算、图书馆建筑等。

.馆藏建设:包括采访、编目、文献学研究、情报描述、分析与索引、典藏保存等。

.读者与馆员:包括阅读社会学、文化遗产的推广与管理等。

.学科背景:包括出版、情报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图书馆自动化、数字资源等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6

在新的时期,远程教育的定位已不限于学历补偿教育、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还包括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最终成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在这一转型与变革的过程中,远程教育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更新与模式转型,更体现了远程教育当下的新的历史使命:满足学习的多样化、不断延续的专业更新、技能提升等学习需求,并通过“学分积累”的“立交桥”建构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共建共享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完善共建机制。在新的知识经济背景下,远程学习者(学员)无论何时何地都面临一个不断学习的问题,都有不断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即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个体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其竞争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分互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丰富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但在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比“学习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其竞争力”这一问题更紧迫、更深刻的问题是,学习者更需要在其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其学习力。这种学习力,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也可以说是信息时代有效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说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二是远程教育的教学、学习、管理的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参与其中的教师、学员都需要进行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获取、储存、交流、分享、运用、创新等教或学的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管理的行为。三是远程教育在建设其资源库的同时,要参与社会(公共)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活动。这种共建共享活动可以看作是远程教育要进行社会的(教育教学类)知识管理库的建设。从这一意义来说,新时期的远程教育、开放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个体与远程教育机构共同进行的知识管理活动。因此,开展远程教育,需要有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理论来指导,这是时代赋予远程教育的使命。

一、“双主体学习论”概念及其对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阐释

知识管理理论是一种关于学习知识的方法论。它既可以指导企业、组织的知识管理,也可以指导个体的知识管理。正是这一方法论,人们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关系的认识才得以更加真切,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活动中。长期以来,远程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更多的被定位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推送功能,这就弱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知识管理),远程教育理论的发展也长期桎梏于传统教育的樊篱。在远程教育中,为什么要进行教学交互,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交互,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课程资源,如何保证、评价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远程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由于缺乏对知识管理这一方法论的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也使远程教育疲于“技术更新”,把远程教育的发展变革重点集中在教学资源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与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同时,远程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教育投入导致基层教学支持的弱化,理念的不足与支持的不到位等使得远程教育中的自主学习效果欠佳,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也存在着重学历轻“学习力”的应试现象,等等。正是源于对远程教育发展危机的深刻认识,笔者才有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的“双主体学习论”思考和诉求。“双主体学习论”是笔者在借鉴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远程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在《远程教育的新视角:双主体学习论》(2012)一文中提出来的:“在远程教育中,教师、学生都是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先学’与‘后学’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学习目标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习力的过程。”对此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习力,是“双主体学习论”的核心概念,也是“双主体学习论”对师生的共同要求:教师的学,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并完成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学生的学,是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并完成学习的任务,实现顺利完成学业的目标。第二,与传统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不同的是,“双主体学习论”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管理活动的主体,而不是教的主导与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活动有一个教与学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而“双主体学习论”则把教学活动构建为知识的获取、传播、共享、创新与应用的交互的知识管理过程,师生是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的主体;传统教学活动强调“教”的权威、知识的权威,“双主体学习论”强调的是平等交互(共享、传播)下的创新与应用,尊重知识的权威,更看重基于知识与信息交互的知识管理与创新。第三,“双主体学习论”把教学活动阐释为师生共同进行的知识管理活动,而不是简单的个人知识管理活动,因此,它的基点是师生这个教学组织系统的知识管理活动。“双主体学习论”的提出,首先解决了人们对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认识与定位问题,即教师、学生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来进行学习和知识管理的,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其知识管理的能力,即学习力。它认为远程教育不是简单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资源推送与学习支持(交互);它强调教师与学生要培养一种具有“知识管理”方法论意义的学习力,达到具有教学相长意义的互生共进效果,实现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同时也完成其各自的学习任务。其次,它对教师在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新的角色定位———学习者(先行的),这就为教师的工作提出了知识管理的要求。即教师在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既需要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与巩固,科研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还需要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方法论的认识深化。再次,“双主体学习论”既是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审视,包括教学认识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创新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的一种尝试。交互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习支持服务,然而对交互本身的认识还局限于传统教学过程的有限认识,如知识答疑、资源与方法支持、情感支持等。因此,在“双主体学习论”的视域下,远程教学的交互包括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内容与信息渠道的交互,以主体为中心的背景信息与学习的策略、方法的交互,以远程教学平台为中心的资源数据的存储与分析的交互,并共同构成师生知识管理活动的生态圈。最后,它把教师的教学行为,看作是一种先行的知识管理行为,虽然其理论、知识是显性的,但具体到教师个体,因其知识内化与外显的方式不一样而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特色),但通过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分解,就在内容与方法上都易于让学生理解、接受,这种突出知识内化过程的教学方法也是“可汗学院”课程(微课)的成功之处。当下许多大学的网上课程,不过是把教授上课的过程摄制下来,强调“教”的引导,而可汗的教学视频,则突出知识的转换与管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学习先行者的“分享模式”比传统的主客体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学习后行者)学习活动的内化理解。如果说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那么大学、继续教育阶段的远程教育,其重点则是培养师生掌握、管理、创新与应用知识的知识管理意识与方法。

二、远程教育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分析

“双主体学习论”是基于人们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的一种继续教育的理念,其核心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力”。如何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来分析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管理呢?笔者主要从三个层面来探讨:一是教师层面,即学习先行者的学习;二是师生交互的层面,即对知识的“分享模式”;三是学生层面,即学习后行者的学习。1远程教育中教师的知识管理远程教育的教师同样面临教师专业化建设、学科建设的问题。不同的是,远程教育的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由教育技术支撑的特殊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能力就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种能力的认识只限于其工具性层面,还没有达到方法论的层面,没有把这种利用工具的能力作为其学习工作的能力进行认真对待。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本质上也是知识分子,那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关键的生存能力的就是知识管理的学习力,即“双主体学习论”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首先是学习者,继而才是分享者。而教师这种学习力的培养,则涉及到其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教学工作的管理过程,见表1。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需要掌握的有新的知识点(包括在层次与范围上的突破),新个案的实践方式,或者是新的知识组合方式,新的信息技术,新的知识渠道,等等。不可否认,长期的教学实践会不断夯实其专业知识的基础,但要有一个质的提升往往需要一个新认识、新方法、新结构等的突破,而新时期知识的不断推陈出新,也是其学习的压力所在。教师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如教学内容的新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大纲的新要求、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情况反馈出来的新的教学需求等。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研过程是一个合作活动,而了解合作者的研究背景信息则是开展项目研究合作的重要前提;科研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前提就是要把握问题研究的现状与不足,通过理论借鉴、新方法实验寻求新的突破口。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过程:教师分为专业教师和管理岗位的兼职教师,因此其管理活动包括一般的课程教学管理和管理岗位的管理职责。管理效率的高低在于其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是否适合其管理任务,提高管理效率就主要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以上对教师四个活动类别知识管理内容主要分析的是显性知识的学习,而其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中的隐性知识,则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合作交流、研究讨论等社会化活动进行强化。2远程教育中师生交互的“分享模式”知识管理并非单纯的关于知识学习的方法论,而是包括学习中的获取、储存、分享、交流、运用、创新的方法论,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方法论。通常我们认为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互,就是教学活动中的答疑互动、讨论互动、研究互动、信息互动等显互。而“双主体学习论”把师生放在学习的同一起点,通过对知识点的分享、讨论、创新来进行理解、掌握与发展应用知识。在这个分享的交互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双方的知识背景、理解角度和把握程度会有一个更深的理解,这个理解基础就是双方共识所在,只要双方共同达到了这一平衡点,关于知识的师生对话就更具建构性、创新性和持续性。在远程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分享、交互除了专业课程的内容,还需要有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就涉及到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信息的认识与把握方法,知识管理的原理与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电脑、互联网、手机移动网络不断普及,使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有相当的信息技术能力,但这些能力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的整合与指导下,才能转化、培养成进行知识管理的学习力。具体来说,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交互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分享交流、基于专业课程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分享交流,与学习相关的重要信息及信息渠道的分享和学员的反馈(学习需求、学习效果、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甚至还包括师生共同开展课程教学资源的交互式建构。3远程教育中学生的知识管理在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管理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动分享及其引导下进行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是远程教育的第一目标。因此学生知识管理的内容,首先就是学习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模式。知识管理的知识,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首要部分,因此它既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信息的学以致用,也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也是远程学习的工具性知识。而当下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甚至没有专门的关于指导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课程,或者只有一般的针对远程学习平台的应用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所能获得的远程教学支持弱化了很多。再次,专业课程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不是所有的专业知识都需要进行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学生主要向学习的“先行者”学习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效果检验与选择,最终确定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法,形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力。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主要通过向教师的学习模式进行模仿借鉴、讨论交流,与同学的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等交互活动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其学习力的培养。

三、远程教育知识管理模型的建构与思考

1建构

“双主体学习论”为我们明晰了远程教育活动的性质———知识管理,主体———教师与学生。即这两类学习主体之间存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三个层面的知识管理活动。通过对远程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三个方面的知识管理论述,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双主体学习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远程教育的认识论基础,笔者提出了远程教育知识管理的模型,见图1。在这一模型中,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交互、传播、共享、创新与应用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的知识与信息的分享交互活动中:A.教师知识管理平台、B.教学交互平台、C.学生交互平台(学生知识管理的实践平台)。这三个层面,两个学习群体(教师与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并以其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学习任务与研究活动为实践载体来开展的。通过这一模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活动本质,及其内在的方法策略。在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双主体学习论”中知识与方法的同一性关系:在学习知识中掌握知识管理的方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培养其学习力,以学习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开放教育的真正本质:远程教育的目的超越了继续教育的阶段性目标。而这种超越就彰显在学习力的培养上,彰显在学习者的培养上,彰显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学习者”所做出的贡献上。

2思考

在远程教育的知识管理模型框架下,我们对开展远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教学管理平台和教学资源等提出以下四点思考:(1)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促进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远程教育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也是其发展的优势,因为相对传统教育的教师,远程教育的教师更具有知识管理的技术环境、工作环境。因此,无论是时展的需要,还是职业发展的需要,远程教育的教师首先就需要普及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强化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及其学习能力。(2)强化远程教育中知识管理的方法论教学。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管理理论一般有知识管理基础、个人知识管理,同时,对知识管理工具的运用也要进行重点指导,如知识管理的MindManager、PKM2.0,知识获取的百度文库、百科、新浪共享,知识保存的Evernote、麦库、有道笔记本,知识分享的Blog、Twitter、微博、豆瓣、wiki,文件检索整理的Everything、Totalcommander。通过对知识管理的理论学习、方法指导与实践练习,在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同时,利用这些理念、方法,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引导,形成专业课程教学的由信息渠道、知识库、分享交流渠道等构成的知识管理分享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以知识管理的方法论为基础,以知识管理的工具为技术支撑,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最终达到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培养、提升其学习力,真正实现继续教育的目的。(3)对传统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平台进行系统的结构性调整。结构性调整的内容包括教师知识管理平台、教学交互平台,这两个平台以下面两个信息库为基础:教师信息库(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背景、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继续学习等信息)、学生信息库(包括学历背景、就业背景、专业课程背景、学习条件、学习时间等信息)。教师知识管理平台除了一般意义的知识管理,因为其涉及到教师最新的基本信息、学习信息、研究信息等,也可以增加人事管理、科研管理的功能;教学交互平台也可以增加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的功能。当前,教学交互平台资源的丰富性(内容建设)已经不是什么瓶颈问题,关键在于平台功能拓展、交互延伸与数据的储存分析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因此,这两个平台最重要的还应有一个知识库建设和分享交流的功能:教师知识管理平台的知识库包括专业理论前沿与热点、教学课件、教学模式与经验、典型或优秀案例分享,科研论文、科研模式与经验、典型或优秀案例分享,管理模式与经验、教学管理的程序性知识,以及教学管理的政策性文件分享等;教学交互平台的知识库包括知识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分享,教师的重难点解析与学生的疑难点解答、课程案例分享,还有代表性的教学指导日志等。其中,平台应具有开放性、建构,可以根据实践需要进行再建构。(4)利用知识管理理论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双主体学习论”强调在分享知识中交互、创新,我们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就需要有分享的主题、解构的方法、创新的方向等。“双主体学习论”强调知识与方法的统一,这就为我们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提出了要求:一是要保证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独立性,即保持专业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不能因为分享交互而杂乱无章、毫无体系;二是以重难点知识的分享交互为载体,在分享、传播、创新的过程中融合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三是把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统一为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过程,只有融合了师生“分享认识”的教学资源(知识素材)才更具有储存分享传播的价值,才更具有创新的潜质。

四、结束语

教与学的最高境界都是乐在其中。在“双主体学习论”视域下的远程教学,由于知识管理理念与方法的介入,就会出现:当教师发现自己的学习理念、方法与学习模式可以供学生分享,平常的工作日志、经验总结、研究论文可被同事借鉴分享引用,或者从其他同事那共享来的日志、经验等也非常受用时,当学生发现自己有了学习方法的认识和学习目的,与老师同学间的交流、分享如此受益,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建设了不小的知识库,还有不断建设积累下去的欲望时,基于对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认识与应用,师生就会把学习与交互的每一个环节转换成了对于知识的理解转换、存储编码、显性化分享和创新应用等可视化、可操作、充满惊奇与快乐的旅程,并乐此不疲。

作者:李兵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兵.远程教育的新视角:双主体学习论[J].继续教育,2012,(8).

[2]田志刚.你的知识需要管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7

概念:知识产权是一个法律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基于知识或者智慧而产生的权利,百度百科里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本质: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是指在智力劳动创造活动中,智力劳动者和智力成果所有者依法所享有的权利。

2 新形势下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宏观背景

2.1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有利”背景

如今已逐渐进入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高度阶段,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经济、大学、知识产品之间关系日益紧密,即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是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阵地。

人类进入了历史上竞争空前激烈的世纪,而竞争的根本对策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又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因此,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紧随时代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就包括紧缺的知识产权人才。

2.2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不利”背景

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许多新的技术成果已转化为知识产权,如何使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更快、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新形势下社会,进入到了经济、技术全球化时代。在这种时代下所产生的知识带有高智力、高竞争、高渗透和高效益的显着特征,使得知识产权管理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行为。 因此,知识产权教育应与时俱进,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新形势下社会,又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人是知识的直接生产者,知识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高校只有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知识型的人才,才能在人才竞争的时代具有竞争力,因此,如何面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育,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3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基本内容

3.1 理论教育

知识产权理论教育是指在高校中向大学生传授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无论是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应该包含的教育内容。

知识产权法律理论知识包括知识产权的法律和法规,比如《专利法》、《着作权法》、《商标法》等等,还包括与知识产权法相关的《刑法》、《公司法》等等。

3.2 意识教育

知识产权意识教育即在了解和掌握了知识产权理论教育内容基础上,教育学生不仅做到依法保护好自己的智力成果同时更要尊重和依法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的意识教育,无论是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应该包含的教育内容。

保护意识教育是对知识产权生产和使用的一种保护观念,要通过知识产权意识教育让高校大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法制保护观念。

尊重意识是对知识和人才的一种尊重意识,教育教导高校学生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精神,同时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3.3 能力教育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8

二、案例分析与方法运用

现代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个性和情绪管理方面是弱者,由于他们存在认知偏差,缺乏识别能力,情感波动较大,很容易走极端。同时,她们具有极强逆反心理,一旦遇到问题和挫折,都会表现出幼稚和任性的一面,这是我们老师最难掌控和教育的,而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沟通和教育,既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和不理解,又能让他们认识事情的本质,思想教育问题也就迎韧而解。

案例一:有两名女生同在一个寝室,开始相处关系还好,无话不说,后期俩人发生矛盾,闹的很凶,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其中一名女生迟×是学生干部,学习一直优秀,她的家长打电话讲孩子最近总爱哭,不愿意上学。恰好那学期我给她们上心理学基础课,刚给学生们测试完气质类型,于是,我借助心理学的测试结果与她一起分析她与的性格特点,属于这种气质类型的两个人成为好朋友时,会相互细心体贴,一旦有矛盾激化,就特别容易受伤,不能接受对方对自己的不好。她听后,非常接受我的分析和意见,激动的情绪平稳下来,承认自己确实存在问题,之后她发短信说她很感谢我,是我帮她认识了她自己。

案例分析:学生之间发生矛盾都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很难去判断谁对谁非?而且,两名学生情绪都很激动,不肯相让,如果老师这时去批评她们任何一人,都会激惹她们的情绪,达不到好的效果。但是,通过对气质类型分析,因为借助测试结果和她一起分析她的优缺点,同时也分析了另一名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迟×同学就容易接受自己存在的缺点,也理解对方对自己的不满,矛盾不攻自破,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教育避免了说教式的教育,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对其自身的个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二:女学生干部韩×,开学以来,发现该学生学习和工作明显松散,通过韩×的爸爸了解到:该学生与一男孩谈恋爱,妈妈不同意,相互之间发生冲突,韩×的爸爸讲:韩×春节假期在家上电脑每天都到很晚,妈妈把网线拔了,电脑也给摔了。从此,韩×和妈妈关系紧张,基本不讲话,讲话就吵。我运用了心理咨询中的尊重、真诚、倾听和共情等技术和她交谈,她敞开心扉地讲述了妈妈对她的“过分”及她内心的苦闷和矛盾。她告诉我说:她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对母女,女儿和妈妈撒娇时,她流泪了;还告诉我,小时候她经常生病,妈妈很爱她,自从上初中后,妈妈在学习上对她要求很严,每次考试不理想时,就不给好脸色。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她内心对母爱的渴望,希望妈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之后,我又找到韩×的妈妈,妈妈在对孩子的问题上也很苦恼,我给她提了几条建议,并希望她改变过去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多采取关心、体贴的方式,哪怕是一次拥抱,让孩子感受到母爱。

案例分析:这是一例亲子关系问题的案例。由于韩×和母亲关系的问题,已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子女心理卫生的家庭因素有:不美满家庭;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家庭背景;代沟。在这个案例中,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是导致学生出现的对学习和追求的放弃。怎样才能让她理解母亲呢?我运用了行为治疗的一种技术(生命线),她通过走生命线,理解妈妈的辛苦和爱,她哭了,觉得不应该那样对待妈妈。同时,妈妈也改变先前的教育方式,母女关系和解。因此,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行为治疗技术使用,对学生思想教育做到“对症治病”,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案例三:有五十多名学生参加六十年校庆演出排练,在排练快结束时,总导演更换了领舞的舞蹈演员,学生们觉得她们的领舞是文艺部部长,跳的很好,怎么练到最后让别人替换?学生们闹情绪,说什么也不练了,我们几个老师急忙赶到现场,学生都站在外面,有几名学生在哭,其他学生也比较激动,其中一个老师说:怎么随便就不练了呢?没人做任何反应。我知道此时的批评只能激怒学生,这时,我看到有一学生在抽泣,身上发抖(当时天还下着小雨,有些冷),我上前把衣服披在她身上、搂着她。这时,其他学生都围了上来哭了(她们假期一直在排练,并且离家住在新校园宿舍每天排练),一刹时,我觉得她们把我当成了亲人,哭过之后,我问她们:换上来的演员跳的好吗?她们说:是挺好的。我说,如果你们是导演,会选谁上呢?她们不讲话了,但态度平和了很多,最后接受了换演员的事实。

案例分析:集体闹情绪,这样的情况在学生中比较常见。有时可能是老师对事情处理和安排的不够周全、妥当,引发学生的不满,也有时是由于学生的偏见或个别学生的鼓动。遇到这种的情况,一定要冷静,即使学生的做法激进,不要直接批评、指责她们。首先,稳定她们的情绪,辅导员的工作要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与学生做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互相信任和尊重,要循循善诱,讲究说话的方式和方法,多运用心理学中的沟通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削弱或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老师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赋有意义。

三、工作体会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必要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品质,在心理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与人格中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两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异。选用合适的心理测试问卷,如人格测试、症状自评(SCL-90)、心理健康测试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不断积累学生的个性资料,跟踪学生心理变化的轨迹,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健康成长。

2.学习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沟通技巧

辅导员老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将心理学的方法与技巧运用到与学生沟通和思想教育上会更容易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能及时、准确、有效的去指导、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能转换我们辅导员老师的角色,以咨询师或朋友的角色和学生交谈,就容易获取他们的信息,更容易得到他们的信任,主要是学生本人能够接受和认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对那些问题学生,就不会产生无奈、束手无策,相反会探究他内在形成的原因,而理解他的行为方式,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心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的演绎与运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最有效武器。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机的整合与协调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它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部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层面,还要把人的思想认识提升到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基础,而良好的政治信念会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对待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判断,既不能把思想政治问题心理化,也不能将心理健康问题思想政治化,而是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于学生工作,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81-0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社会对于大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技能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要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还得提高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性,使得心理学知识真正运用及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中。

经过调查,我国大学生虽不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但是几乎每年都有不少高校学生因为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而走向极端道路。每年有不少大学生的负面新闻频频报道,说明心理健康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是因为感情问题而患上心理疾病,或者是因为家庭因素,或者是因为社会的原因导致的。但无论是什么问题导致,我们首先要找到原因,经过分析比较,才能得出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教育者如何重视运用心理学知识为其解决问题,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二、相关对策

(一)心理学知识在思想教育中的运用方法

1.在高校开设心理咨询办公室

在高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以后还要在学校里面贴上宣传的广告,鼓励遇到问题的大学生到咨询室对心理辅导员进行咨询。宣传广告最好附上心理辅导员的联系电话,告知学生前来辅导之前打电话或者短信预约,与辅导员约定好咨询时间,以免出现同一时段很多人出现在咨询室门口,学生一旦看到人多,便会选择不去咨询,从而延误辅导员为其及时解决问题的时间。开设心理咨询办公室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求辅导员在心理学方面有更加专业的知识,这需要我们的高校辅导员自身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和心态面对出现问题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专业的心理知识为有需要的大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和开导,使其真正走出目前面临的困境。

2.对特殊情况下学生谈话的保密性原则

如果学生遇到了生活上的、感情上的或者精神上的挫折,心理辅导员要做到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保密,这也是对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基本职业道德的要求。只有要让来访者充分信任辅导员。才有利于辅导员与来访者之间的谈话。

交谈以后,辅导员要为出现的问题建立一个案例归档,但是档案中不得出现患者的真实名字,这样做是为了积累经验,方便以后发现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

3.对来访学生的理解与支持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辅导员作为倾听者要能根据来访者独特的性格进行分析问题,不能排斥来访者,要根据其独特的性格进行分析,最后找到方法来解决来访者遇到的问题。辅导员要特别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因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很脆弱的。辅导员的表情、声调、谈话的方式都会影响其心理变化。正确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及其技巧与来访者进行交谈能够促进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疏通和开导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所以辅导员应该不定期地参加专业学习和培训,以增加专业方面的知识及技巧。

4.与学生保持距离的情感限定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为两种,一种距离是实际距离,实际距离指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实际上的尺寸距离。而另一种距离则是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指的是两个人心理感情的亲疏远近。而实际距离与心理距离是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的。我们从两个人的实际的距离大概可以看出两个人心理距离的亲疏。例如甲与乙是好朋友,那我们从外表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两人经常走到一起,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两个人走得很近。但若甲与乙不是好朋友,而是敌对或者是陌生人的关系的话,两个人就会出现疏远或者根本不来往的现象。所以心理辅导员就要把握好与来访者的实际距离,与学生挨得太近则会让学生有反感,让辅导员失去权威;离得太远,会让来访者觉得自己不受到重视,距离的最高境界就是若即若离。要让来访者感到辅导员对其的关心与诚意,辅导员不仅仅是一个方向标,更要做到和来访者平起平坐,要能与学生成为朋友,减轻来访者的心理负担,让辅导员与来访者之间的谈话变得更加自然和流畅。

5.遇到重大决定要延期的原则

当辅导员遇到情绪波动很大,情绪不是很稳定的来访者的时候,要实施延长咨询的时间的原则,心理辅导员首先要先稳定住来访者的情绪。欲速则不达,如果辅导员过于心急,还没稳定其情绪就开始进行心理咨询,那来访者很有可能会反悔,然后选择放弃咨询求助的机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此次咨询不成功,在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辅导员与来访者互相约定下次咨询的时间,以延长咨询的时间。另外咨询室内最好准备饮水机,可以在来访者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给来访者递上一杯茶水,用来稳定其情绪。让来访者放松情绪也是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一个咨询技巧。

6.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原则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10

二、知识经济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着新的“生态环境”,如: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范围内的分工越来越细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人才市场化;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兴起,促进各大学校积极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努力实现终身教育;教育管理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等等。科学管理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学生教育管理领域在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方面也出现重大变化。

(一)在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人才成为国家各个领域中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在新的“生态环境”下,教育管理已不能像过去那样,重在管理或直接干预,而要以人为根本,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朝着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首先要承认,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个性、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强调管理的人道主义和个性化。其次,教育管理时,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也应相信教育管理者,接受其的引导和指引,共同建立起一种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的整体和个人关系;最后,知识经济条件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还应健全各项监督体制以确保被管理者的合理民主要求得到实现。

(二)教育管理网络化的方式

教育管理网络化,是指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各种通信手段及互联网技术运用于教育管理工作中,加强过程控制,提高管理效率一种方式。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顺应工业社会对效率的追求,强调管理的领导性、程序化,以权力为核心。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各种电信通信手段的发展,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发出命令与执行命令的关系,它更注重的是有效沟通,强调双边互动。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在管理体制中,管理者是人,被管理者也是人,都是有着其独特个性和尊严的平等的个体,要充分尊重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的公民,激励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服务。建立网络互助平台,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有良好的建议时,可及时反映给教育管理者,加强互助合作,共同努力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

(三)管理职能与内涵的更新

首先,计划。过去,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计划是各项工作开展的首要职能。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识经济时代,计划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里,甚至成立专门的“猎头公司”,它们的任务主要是在各大公司高层中挖掘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核心人才,为整个公司制定战略规划。为了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教育管理者也应具有一种全局性的战略眼光,从更宏观的视野制定教育管理目标,指导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协调。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传统的亲情伦理关系作为处理事情的首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育管理工作无疑起着作用。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愈加便利,交流平台除了传统的面对面之外,还可以通过电话、手机、网络等等。传统的呆板的管理体制在新的科学技术面前显得相形见绌。网络系统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冲击,使得等级制管理体系逐渐趋向对话与交流。权力逐渐分散化,一些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教育管理者,有的学校甚至采用以高年级的学生带低年级的学生,便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协调相处。除组织内部的协调之外,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世界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着的整体。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综合化的整体趋势,它将不同的行业、学科、领域联系起来,彼此统一在高科技这面旗帜下。在这种新的环境背景下,某个人若想单打独斗,完成一项工作,已成为不可能的事。就连一向强调个体性创作与想象的文学创作也已逐步纳入生产、消费的产业链中。这样,整个世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着的整体。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教育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不同领域的人共同合作,这也加强了彼此之间协调沟通。再次,控制。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是直接控制和管理学生,干预教育教学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控制的用武之地很少,除了教育管理工作过程外,更多地体现为具体实践中的引导和规范。一方面,把各项管理工作施之以条例,诉之于法律制度,教育管理者必须依法治教,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各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人才。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建立

面对新的“生态环境”,我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固步自封还是率先突围?惨痛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新时期,跟随时代的步伐,教育管理思想、教育管理体系、管理职能的变化,我国教育管理模式积极寻求突破、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思维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工作方式由“单纯管理”向“服务为主,管理为辅”转变,教育方法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由此,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应用而生。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以管理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扼杀了同学们的天赋以及多种多样才能的培养。毕业后,采取统一分配工作,久而久之,人们以为只要进了大学便无后顾之忧,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学生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的变化,国家的培养目标最终成为一种需求而具有市场知识化的色彩。这种知识市场化的需求必然通过竞争来满足,竞争的结果则使培养目标的变化。这种模式管理目标明确,它基于对“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理解,是在“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社会价值和思维方式充分尊重的教育的理性回归的新方法探索。如今采用“管理———服务———发展”学生工作模式,管理目标明确,发展学生是核心,采用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工作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通过双向互动关系,实现管理目标。这种新型的工作模式,目标明确,能集中精力做某件事,注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与创造性,积极性更高,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毕业后,学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自主择业,公平竞争。这样,有效地将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管理目标与学生自我完善的价值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一)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联系日益密切,国外多元文化的冲击,民主意识显著提高,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教育管理者也应与时俱进,体现在实践中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管理工作中,过去多片面地使用“以管代教”,培育顺民、中才的手法在如今越来越不受欢迎。现在,我国管理方式从刚到柔,主要通过关心学生,以感情联络激励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亦向人力资本倾斜,尊重人的价值和劳动成果。为此,学校制定《教育学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版),以期进一步创新教师人才培养方式,加大教师教育投入,不断完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二)完善学生基本管理机制

当前国内学生工作的环境基本呈条块分割的状态,这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利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为保证学生能够享受到一流的教育,学生工作部门应该能够统一协调一切与学生活动有关的资源,统筹管理。通过创建和完善新的学生工作机制,采用新的教育观点和管理思路,把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管理中,对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注重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和过程的控制性。如:把过去的“管———教———导”转化成“教———管———导———育———评”这种五位一体的闭合式自我监控学生工作运行机制,把学生教育管理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和系统,用思想教育塑造、用行为管理养成、用政策导向激励,用良好坏境和文化陶冶、感化,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培育高素质人才、加强学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加强过程控制,充分发挥各个环节对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

(三)创建学生自主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校园所创建的平台下全面、高效、可持续性的发展,应从如下几点来考虑: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创新教育。通过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模拟法庭等学生实践平台以及包括学生思想创新基金、科研课题立项、创新成果奖励等制度,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然后,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训与发散思维锻炼。设置学生对外服务咨询机构,制定服务咨询制度,建立服务咨询网络,并通过个别服务、团体服务、网上服务等多种形式提供咨询与指导。最后,要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指导。通过开设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与咨询平台,向学生提供近年来人才交流市场的一线资料,提供就业单位的需求信息,与相关就业单位签订协议,建立学生就业基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掌握正确的择业方法和就业技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实力与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