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7 16:21:50

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例1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景观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战略下,当前景观设计界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有些景观设计师对文化内涵不够重视,所以出现了很多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的景观设计作品,城市景观“趋同化” 、“均质化”成为普遍现象,使得景观设计的文化性研究显得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本论文将从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入手,探讨城市景观文化内涵的构建和表现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传承不息的优秀历史文化,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推动我国民族思想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展现了其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传承性,对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气质的涵养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认真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得知,每一个文化元素都折射着我国优秀民族思想与智慧,我们只有不断地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从源头上推动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产生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归属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思想意识不断创新发展的完美体现,其中传统文化元素所倡导的朴素、含蓄、和谐、淡雅等核心思想内涵与中国传统思想追求的渊博、意境、智慧与审美相得益彰,充分证明了民族优良传统影响下的高贵品德和节操等气质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和价值。从历史文化角度而言,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元素包括:中国古典音乐、书法、京剧脸谱、松树、佛教教义、道教思想、儒家操守文化、寺庙寺院、唐装宋服、地方传统玉器、中国瓷器等元素。这些历史文化元素都是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有力见证,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通过分析和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下的各类古典历史文化、历史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建筑风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我国的民族精神与品格。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含义及特色

(一)城市景观的含义

景观设计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设计上也更加注重人、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迹、文化形态、等甚至是自然景观。将地域文化铭刻在景观之中,是地区内人们情感的寄托和归宿,也是塑造城市特色景观,提升城市景观价值和城市形象的重要部分。城市景观设计涉及到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理解,以及地域文化特征与城市景观系统要素的相互结合。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及。人与大地。关系的古典哲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化的典范,在《园冶》一书中把中国园林作为中国文化和诗情画意的综合体,着重于开掘其文化内涵、构景手法及其作为文学艺术综合体给人的身心感受。同样,西方国家也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城市景观中人文景观的设计,把其作为改观城市环境和个性重要的课题,并进行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系统研究。

(二)城市景观的特点

第一,城市景观都是依据一定的自然景观建立起来的,自然景观奠定了城市景观的基础,也制约了城市景观的轮廓。如重庆多山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重庆山城的景观轮廓,苏州多水的自然状况造就了河道纵横交错的水城景观。

第二,城市景观不只是物质空间的外显表现,同时有着深刻的内涵。关于这一点,从景观的定义就可以体会出来。有的学者将城市景观分为不同的层次,一是文化历史与艺术层,包括蕴涵于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化因素,它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风貌。二是环境生态层,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因素在内的从资源到环境的范畴。三是景观感受层,指对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体及其感受的范畴。

第三,城市景观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城市景观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都是景观整体系统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城市景观中的实体建筑、空间要素等等就好像“红花”,基面以及城市小品等等就好比“绿叶” ,红花固然重要,但离开绿叶的衬托,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中国传统园林元素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小区园林造景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

园林设计在中国由来已久,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文化特点。中国的审美主要定位在含蓄、内敛以及写意,在园林设计上也体现出内敛而含蓄。将传统文化的符号经过艺术处理后运用到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以使景观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会增强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并散发出文化的内蕴。从文化装饰的角度而言,这些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品牌。对于园林建筑中所呈现出来的设计风格,如亭子、画廊等等,经过了传统文化元素的装饰之后,就会给人以意境无穷的感觉。特别是在小区景观中出现雕刻、书法以及工艺美术等等,将这些文化景观恰当地融入到自然景观当中,使文化景观隐含于自然景观当中,营造出自然天成的小区景观特点。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中,往往存在着具有历史代表性的装饰构件,比如在门窗的设计上,通过装饰各种纹样来表达思想。从观察和辨别装饰物,就可以通过视觉判断其要表达的内涵。中国的装饰艺术图案具有极高的艺术情趣,当人们在园林中穿行的时候,就可以对这些符号的意义加以辨别,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小区园林造景中注入传统园林景观林理念

中国思想史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所谓的天,就是大自然;人,则泛指人类。“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思想灵魂,其治园的主要依据就是创造“诗”一般的意境。园林造景元素,诸如山石、水景、各种植物,在塑造的过程中,都要与中国的古诗有所对应,并运用恰当。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是运用山石起到“隔”的作用,以创造虚实相结合的意境。园林必有水,因为水是园林的“血液”有了水的存在,万物才会有生机。另外,园林中的景观经过水的映衬,会形成虚实结合的画面,特别是当有微风吹过的时候,水中的倒影浮动着,使景观更有层次感。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构景元素是植物,其对于整个园林具有绿化作用,将植物根据园林整体设计效果,分布在适当的位置,可以给园林景观以视觉立体感。

(三)自然山水

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文化指的是蕴涵在山水中的文化沉积并由此引发出来的文化现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能够体现文化意趣的重要手法之一便是山水的布局,像陶渊明这种隐士诗人和历代画家们作品所诠释的最重要主题,是美妙的山水风景和隐居生活的乐趣。

(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结晶和凝聚,能鲜明地反映地域差异,城市景观中遗存下来的历史景观记载着该地段的演化过程,保持和延续原有地段的历史性文脉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所包含的时代信息能帮助人们去识别和体验一种城市文脉的存在和演变,充分挖掘城市的地标特色建筑或者建筑群并从中提炼出城市的文化脉络是打造特色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手段。

(五)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民间艺术的形态和形式包容了各种艺术门类,如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等。提炼城市民间艺术中的共同性加以抽象概括并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则会使城市景观更加具有地域特色,能为人们的想象力留有余地,创造一种审美的自由境界。

结束语

树立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形象,更容易把握城市主题,体现城市的历史文脉。只有那些蕴涵着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的“标志性”才能够深入人心,经久不衰。如何更好地在景观设计当中融入文化,除了需要景观设计师对景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判断外,更需要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对文化的注重也许才是景观与社会结合最好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例2

【关键词】传统建筑;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与运用;传统建筑元素

【Keywords】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27-02

1 引言

传统建筑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刻上了各种风俗文化烙印。同时,传统建筑文化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但倾注了无数人的心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灵魂的延续。而在当代国际上各种建筑文化的发展下,许多传统建筑元素遭到了忽视甚至灭亡。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并将其融入当代建筑设计中,不但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尊重,同样也是对建筑业的创新与发扬。

2 浅析传统建筑语言

2.1 传统建筑的审美情趣

传统建筑历经多年来朝代的更替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阻挠,在今天为人类留下了各种各样宝贵的财富。传统建筑吸收了各种文化精髓及倾注了不同的文化精神。通过各类传统的建筑,我们能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氛围。同时。我国精湛的建筑工艺与技术,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而传统建筑不但具有多功能特性,还具有浓烈的时代氛围及很高的审美价值。它的多种功能和特色,更是建筑史上令人耳目一新的一大特色。

2.2 传统建筑元素的多功能性

在传统建筑中,各种各样的结构均具有不同特色的功能。例如,斗拱结构、雀替结构。这两种结构各有千秋,却都是房屋建筑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斗拱结构最原始的作用是作为一种衡量的工具,但其最重要的功能则是将其同上层结构的压力层层往下传递并最终到达地基。而雀替结构的功能如今随着时代的需求而不断转变,多为装饰作用。而凝结了众多劳动人民智慧的功能性建筑元素,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

2.3 具有历史性的传统建筑元素

传统建筑元素是各朝各代灵魂的延续、智慧的凝结,同样其也带有鲜明的各色历史痕迹。朝代的更替、民族文化的不同都会给历史建筑带来各色文化的积累和历史的传承,但同样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带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就建筑方面的斗拱结构而言,唐、宋、元三朝与清、明两朝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体积方面,唐、宋、元三朝的斗拱结构更大;但在数量方面,清、明两朝建造的比较多。

3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园林建筑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当代园林建筑设计为了能在这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中存活,不但得考虑人们的审美水平、生活习惯及社会的经济趋势等,还要在创新中打造出自己独有的特色。而倾注了人们各种智慧的传统建筑无疑是其在当代中,活出自我并打造特色的一大法宝。传统建筑富含多种文化及各类建筑技巧,当代园林建筑应当继承其特色,并在继承中创新,努力打造出低成本高价值高审美性的园林建筑。[1]

3.1 现代园林的现状与传统建筑的困境

随着国际各种建筑风格的涌入,现代园林建筑正遭受着各种无形的压力。同时,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经济的变动及各种建筑价格的改变也是影响着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因素。同时,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一场传统建筑个性与特色丧失的危机悄然而至。我国建筑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而当代园林建筑也没有“幸免于难”。如一些园林建筑方面的失误:过分强调建筑造景而非植物造景;绿化面积相对减少;园林建筑与环境不协调等。

3.2 传承和创新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多种国际建筑元素争锋角逐的时代中,现代园林建筑在设计及创新发展受到了重创。同时,为了打造具有个性化、时代化的现代园林建筑,不但要在各种建筑中独具优势,还要根据社会多方因素的考察设计出低价位、高质量、高利润的园林建筑。而具有浓烈时代特性及极具个性的传统建筑则是园林建筑设计的重要武器。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建筑元素,并在继承中创新无疑是在这个波涛汹涌的年代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4 传统建筑与现代园林建筑的相互融合

在这个生产、经济发生重大改变的社会中,独具地域风格的传统建筑少之又少。而现代园林建筑在这个多国际建筑元素涌入的社会中,生存也变得岌岌可危。因此,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当中是重中之重。同时,传统建筑在融入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不但遵循着必要的原则,同时其各类建筑元素也在现代园林建筑当中得到了灵活的运用。融合了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园林建筑独具特色,充满着历史文化的氛围。

4.1 传统建筑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园林建筑当中,使得其不但在实用、美观上符合时代的标准,还要在此基础上发扬我国的文化积淀优势并创造出更新的建筑元素。但在融合过程中要符合几个准则:首先,需要传承并发扬我国文化,秉承历史文人的文化精神及理念;其次,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同时打造新的建造理念即打破当代以经济性为主的建筑理念。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继承中发展,创造出更适应时代的现代园林建筑。

4.2 传统建筑特色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灵活运用

传统建筑元素分别具有功能性、历史性、装饰性,而这各类元素也在当代园林建筑设计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使用。当然,传统建筑当中的重要人文精神也得到了重视。例如,辽宁省沈阳市的“方圆大厦”,其采用古铜币的形状为外观寓意生意兴隆四方吉祥,同时其周围景观也采用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元素,建造了各种如拱桥、流水等的传统园林风景。

5 结语

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例3

中国传统园林讲究形式美,并且很好的融合了哲学、美学以及建筑学的设计理念,有着浓郁的民族以及地域文化特色,符合时代特点。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园林景观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需求以及人们对于美的欣赏,这就需要设计师进行现代园林设计时,要大胆的尝试创新,既要秉承传统的美学理念又要符合现代化的特点,使传统与现代能有机的融合。

1 传统园林对现代影响

1.1 现代园林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色彩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的特色,不同地域的园林景观设计有着其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色彩,某一地区的民俗民风是这一地区人们约定俗成的模式,其园林的设计建筑风格同地域民族文化相契合,现代的远近设计在注重与现代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同时,更大程度上在继承着传统园林的文化色彩,西安的大雁塔广场,其设计风格正是对陕西民俗民风的继承。

1.2 传统美学影响现代园林设计

传统美学讲究艺术美、形式美,注重哲学上的恬静淡泊,而且极具韵律感,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对人与自然环境的相融合,来强调并表达设计情感,所以传统美学在园林设计上的表现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表达,他随着时间的变迁,在其设计演变的过程中,不断被创新融入现代化的理念,从而越来越强调对传统美学已经的表达,并且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其线条形式上看似简单,却又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给人们留有足够的揣摩空间,看似平淡无奇的暗示,实则蕴含着大能量,能最少大限度的触动人的想象的神经,从而是人达到某种美的体验。就像是西湖美景,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在观赏者眼中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心境。

1.3 现代园林继承传统文化

现代园林在满足现代人审美和对其功能性的要求基础上,更多融合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含蓄内敛,不同地域的园林设计彰显不同地域浓郁的文化色彩,是其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的写照,反应一个城市传统文化理念的沉积,现代的园林设计大多在符合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其进行创新,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气息。例如在仿古园林建筑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现代化的设施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2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原则

2.1 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传统园林建筑大多是以木质加琉璃为主,虽然在其形式以及外观上极具美学价值,但是对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迁,传统材质的园林已经不符合现代的生活环境,而且其布局上相对繁琐,与现代人追求简单快捷的生活理念不相符。所以,现代园林设计,在继承传统园林形式美的基础上,还应该进行材质以及布局等方面的创新,可以利用新型仿木质花纹的材料,来替代传统木质结构。在园林布局上讲究曲径通幽的同时,又要使其线条形式更为简洁,或者是增加一些现代化的设施作为辅助,更符合现代人生活气息。

2.2 讲究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其地域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园林设计,有山靠山,无山傍水等原则,要顺应自然讲究随形就势,在对园林进行设计之初应该充分调研了解其所在地的地形地势以及周边的环境,根据环境进行相应的设计,做到胸中有成竹,只有充分了解其地域的地势特点才能在设计是真正的把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另外,在讲究因地制宜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园林环境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在其布局上要以尊重自然环境为基础,力争使园林景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2.3 以人为本,体现地域民族文化特色

园林景观建造的目的是满足人们观赏以及休闲娱乐的需求,不同地域的园林建筑风格是对其地域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的反映,所以要求在园林的设计上讲究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不仅要考虑园林景观是否能够与城市环境相适应,还应考虑社会公众在心理上的对景观的认同度,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设计不单单是满足于形式上的审美,还要考虑同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以人为本增加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

3 结束语

现代园林设计在满足现代人生活和休闲娱乐功能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现代园林大多是在中国古典园林基础上,经历时代变迁,在集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不断地融入时代的元素,所以,设计者要不断的转变思想观念,在园林设计创新的同时,又要把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理念等有机地融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吸收借鉴传统基础上,又要利用新的设计手法,新材料等,追求形式美的同时,使其园林的内涵得到升华,从而使传统与现代更好的相契合。

参考文献:

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例4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89-01

一、研究方法

系统查阅了2000年――2010年11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科研论文,共14433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文章共59篇。本文通过这些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试图将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系统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00――2010年11年间,收录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科研论文,共14433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的文章共59篇,占总数的0.4%。

(二)科研成果分布情况

1、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的论文共25篇,占42.4%,在邸海彦,赵一寒的《现代景观设计对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中:主要以陶然亭为例重点分析了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思想与设计手法两方面的传承关系。王雷,王建国的《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展》中:作者讨论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宋珊,邹志荣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中:从探讨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布局形式、造园手法、意境表达、理论和手法入手,比较两者在现代设计实践中的利弊。

2、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共19篇,占32.2%。在曹建富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作者从中国古典园林思想观、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以及设计理念来研究了园林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各地文化特色,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肖毅的《试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中:通过对江南园林自然式布局和造园方法的分析,对古典园林手法的充分利用和剖析,对江南园林有一定的探究的前提下,对现代园林以及景观设计有一个指导性的方向。

3、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较

收集资料发现2000年―2010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关于中国古典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共15篇,占25.4%。在汪亮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较研究》中:对传统封闭式园林艺术与开放式现代景观设计载体、生态观、美学进行比较研究。在卢思的《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之差异与联系》中:论文首先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含义,继而探讨了两者间本质的差异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结论与建议

从我国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总体情况来看,在近11年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景观设计有了自己的理论创新。从研究水平来看。不仅关注理论而且关注调研实践,并开始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来分析和评价。

但同时,我国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基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不足。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园林有不同的内容和试用范围。调研发现,在探讨现代景观设计的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吸收和借鉴的深度还不够,只停留在在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吸收层面,而没有深入研究这些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新研究进展。

其二,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比对和继承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对现代景观设计如何才能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点?中国古典园林是否还可以再现代景观设计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立足于本土创新是否是唯一值得信赖的途径?都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其三、对中国古典园林给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较少。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个时间维度上的开放系统。我们要深入研究对古典园林的理解和创造力;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鉴,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新园林。

参考文献:

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例5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的传统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只要设身处地就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其感染。现在,随着东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相互间的影响也逐渐加深,传统形式的园林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我们或许已经不能看到连廊细雨、静亭翼然的场景,无法亲身感受美妙的诗情画意,然而,现代园林依然保留了其中的某些精华。以虚为主,虚实相生,追求自然和建筑物的和谐统一,注重空间利用价值、空间意向的抽象及象征意义。以上现代感较强的概念,其实很早就在我国的传统园林艺术中出现,并被世人所赞叹,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的风景园林中了。

一、传统园林概述

中国传统园林指的是在世界园林史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的中国的园林体系。它是由我国古老的农耕经济、高度集权的政治以及长期封建文化共同培育成长起来,相比与同时期其他各种园林体系,其分布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历史也最悠久,因此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园林体系。受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多重影响,在封建社会时期确立了对土地挨家挨户分散经营的小经济模式,同时又加上当时封建集权的文宦一体特殊模式,使得“崇尚隐居”、“寄情山水”、“天人合一”等主张人与自然共同和谐相处的观点成了传统园林的经典造园思想,田园风景便成了传统园林的主要风格,而文人兼是士人的园林设计者所赋予其独特的气质成了传统园林举世闻名的重要原因。

二、传统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其不仅在历史上被世界各国造园大师所吸收和借鉴,甚至到现在,它仍然保持有丰富迷人的魅力。许多私家园林通过在空间布局上的巧妙设计引导气流经过厅室,成为穿堂风;在园内堆山挖湖,不但利于排水,方便植物的生长,又能够在山顶感受微风吹过的清新舒爽;而东南理水、西北叠山这一传统的风水原则,其目的是为了抵挡冬天寒冷的西北风,又使得夏天东南风由水面吹过,更是清冽宜人。综上,中国传统的园林作为一个综合的大系统,与其他的各类子系统相互交织融合,使其更加完善,而现在我们要重新的认识传统园林,深入挖掘实质,把握主要特征,这样便能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三、对传统园林文化精髓的继承

1、 “诗画园林”――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诗意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中,中华园林景观成为古诗人写景寄情的主要内容,成为诗中不可缺少的“景”与“物”,而每一位大诗人,都可堪称中国古代园林最富鉴赏水平与设计水平的设计大师。盛唐时期出现的,以诗人画家自成一派的“诗画园林”以来,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在园林设计的创意及布局构景,也影响和推动着后人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文化遗产的憧憬与学习、研究和借鉴。奠定了人们对中国古代园林景观所谓的“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这一重要的美学基础。

2、学习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思想理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自然是我国传统园林总的原则,在古代建造园林是以天然的山水来作为创作摹板,设计者通过感受自然,汲取自然精华运用于园林之中,才成就了今天无数的美景与名园。所以,师法自然应当成为园林创作的最初源泉。学习自然的技巧各有妙招,一般从设计思路上来看主要是有两方面:首先是借助科技手法突出与概括大自然的最有魅力的景观,像很多叠泉、喷泉的设计等。虽然无法从自然界里找到它们的身影,但却可以真切地体会其浑然天成的神韵。其次是在高科技新材料支撑的背景下拓展观赏者的感悟欣赏能力,享受自然的美和神秘。

3、学习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观

中国园林建造以自然为最高法则,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观点同现代园林发展恰好吻合。作为一名园林设计者,必须冷静分析所策划的方案在实施以后能否真正地实现与自然友好共存,能否符合现今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我们不仅要从外观形式上追求天人合一,更要客观、理性的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体来看,就是园林里的草、乔、灌等植物种植是否合理,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现有实际的气候环境,绿地是否可以满足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功能;其中的广场和道路设置比例得当与否,是否兼顾到功能使用与景观欣赏等等,其实都应该进行深入理性分析。

4、学习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设计技巧

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园林历史,从空间布局到叠山理水等都是有很多优秀杰出的园林佳作。怎样借景生情、选地立基;又是如何以小见大、布置空间场景,其中都有着很大的学问,如因地制宜、庭园理水、移步异景、植物安排等等。

四、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现代园林继承了传统园林的分类方法,按照园林地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差异性来进行分类的人工园林占到大多数,而天然的山水园现在称之为森林公园或者风景名胜区,只占一少部分;时代背景不同,从隶属关系上来看,已不存在公私差别,公共园林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公园,已经成了现代园林的主要发展方向,不过有些传统皇家园林和较完整的私家园林也作为参观旅游景点或者是古迹而被留存下来。中国的现代园林系统的确立以及发展一定保持同传统园林的紧密联系,所以,确立以风景式发展布局为主的方向保持不变应是中国园林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模拟自然布局的园林也一定会成为现代园林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以自然布局为主,在有特殊要求或者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建议采取混合布局的形式,而个别规整的园林做为其中的点缀也应该成为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发展趋势。

结语

我国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背景决定园林体系需要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的园林艺术要想获得进步发展,就应当对传统园林进行及时更新,建立符合中国发展现状的现代园林系统。目前我国的园林体系尚处于初步阶段,仅仅确定了宏观的发展方向还远远不够,因此,继承传统园林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分析其功能及原理、认真研究先进科学的现代材料与工艺技术等都是当下园林设计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保护是继承和发展的基础,规划设计贯彻于发展全过程。保护性发展是当今园林文化继承发展的根本要求。不能过热,更不能盲目无序。因此,根据不同地区和人文特点、自然优势和地理特点,在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的基础上传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俊魁,白雪.法国现代园林对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论拉维莱特公园的空间构成[J].现代园艺,2013,(07):237-238.

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例6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060-02

意境是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意和境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将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的生活和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中国的诗、画等艺术门类十分强调意境,园林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园林由于其与诗画的综合性、三维空间的形象性,其意境内涵的显现比之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明晰。

1 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意境营造的常见手法

中国传统造园所讲究的是“师法自然”,其精髓可归纳为“巧于因借,精在体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指的是中国传统造园的原则和手法,“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指的是中国传统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中国传统造已具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史,最早园林的出现可追溯到公园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直至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传统园林逐渐向现代园林转化。纵观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园林发展历程,其意境营造手法可归纳为下面几种。

1.1 籍助园林造景四要素所构筑的物境创造意境

中国传统造园,把“建筑、山、水、植被”称之为园林造景四要素,创作者预先设定一个主题,然后籍助于四要素所构成的物境将主题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意境信息;或籍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通过“壶中天地”或“芥子纳须弥”的方法,将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通过观赏者的移情和联想,将具体的山、石、水、植物所构成的物象幻化成意向,把物境幻化成意境。如宋代艮岳纳“天台、雁荡、山峡等诸山诸水”于园,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九州清宴”就是最充分的应用。

中国文人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寓意坚贞不屈的精神,以梅、兰、竹、菊称之为“四君子”,寓意清高品德,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优美的意境、寄托感情也是中国传统造园意境营造的常见手法。这类手法通常是创作者充分利用植物的优美造型,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合理搭配,采用孤植、对植、群植等系列配置方法,创造寓意丰富的意境,陶冶观赏者的情操。如利用优美的树枝和树形:苍劲的古松,象征坚韧不拔:青翠的竹丛,象征挺拔、虚心劲节;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象征“金玉满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象征富贵、幸福;合欢象征合家欢乐等等。

1.2 籍助文字“点题”创造意境

中国传统园林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创作者预先设定好一定的意境,并通过意境塑造景点景物,同时给景点题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将观赏者的大脑思维和视觉感受紧密结合。使眼前物境幻化,由景生情,“得意而忘象”,衍生出更深层次意境。如“知春亭”、“桃花春坞”、“柳浪闻莺”、“苏堤春晓”等等。有时创作者并非预先设定意境,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的物境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景题、牌匾、楹联、刻石等,通过文字具体明确的表述,引发象征寓意,传给观赏者直接信息。让观赏者产生联想,脑海中浮现“景外之景”,激发观赏者的“象外之旨”,创造更深层次意境。如清漪园东富门外牌楼的“涵虚”和“罨秀”匾额,简洁四字点出了清漪园的基本景色,湖波浩渺,山林葱秀: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题额,取意于周敦颐咏莲之句“香远益清”,精心点出了拙政园的荷池荷香,寓意主人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北京植物园樱桃沟水源头的景亭。亭柱引用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为楹联。让人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浮想联翩,更加觉得景色意蕴无穷。

1.3 注入文化元素。利用文化氛围创造意境

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灵魂,在中国传统造园中,将人文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轶闻趣事等文化因子注入园林景观之中,亦或将名人诗词加以提炼融入景点,加大园林的文化内涵,使观赏者“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从而深化园林意境也是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的常见手法之一。中国传统园林从唐宋时期开始,很多诗词绘画的诗情画意被纳入了造园。出现了“因画成景,以诗入画”的风气,形成了文人园林的特色,其影响一直至今。以诗画为本造园,除了能形成优美的景色外,更重要的是许多诗画都有很深的意境。例如常健的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和陆游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常被后人在造园时作为经典加以引用。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轶闻趣事引入园林则是文化艺术和园林意境的升华,例如黄鹤楼上的题诗《黄鹤楼》,诗人一开笔就引用了千年前仙人驾鹤来此的传说,一下子就把观赏者引入遐想的境界,再加上后边景物情感的描述,把观赏者的遐想逐步推进到更高深的境界:又如杭州的“飞来峰”和“雷峰塔”,观赏者一到那里就会联想起济公的故事和白娘子的传说。

2 现代园林造景中意境营造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了的传统园林,但传统的园林形态毕竟满足不了现代人和环境的现实需求。因为传统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现代园林是为大众服务;传统园林是封闭、内向型园林,而现代园林是开放型的园林。对于传统园林造景意境营造手法在现代园林造景中如何继承与创新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我们应用敏锐的目光取其精华,融合于今天的环境之中。对于在现代园林造景当中的意境营造创新问题,我们应在继承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意境营造手法之精华的基础上,从现代社会环境的需求出发,运用现代的文化元素、新材料、新工艺和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新的内容。

2.1 继承传统园林意境营造手法之精华,意在笔先

中国传统造园崇尚的是自然山水环境,以大自然为创作的本源,本于自然却高于自然,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其意境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造园者将自身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空间里。其意境营造手法基本都是借助于园林造景的四大基本要素和诗词等文化内容,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的构图作为造园蓝图,经过艺术剪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现代园林造景虽然不像传统园林那样融入创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但“师法自然”还是现代园林的营造法则,所追求的境界还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中国现代园林造景中,主动制造景点和意境的意识应成为主流。任何一个景观景点的塑造,创作者在下笔之前,必须先立其意,构其境,这样下笔后才“不滞于手,不凝于心”。只有创作者以意境营造来指导园林外部景物的构建,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将观赏者引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并不失时机地运用“点题”手段,才会引起观赏者对景观的强烈共鸣,才能造就一流的“园林精品”。

2.2 挖掘文化底蕴

人文环境的塑造是园林造景之意境营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人们造园时大多只关注园林建筑、树木、花卉、庭院的布景,往往忽视场地文脉的探寻和挖掘,景点意境只产生于设计者的主观,于是景点就成为了“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而且当它与“传统风格、民族特色”等概念结合为一体时,就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标签,这里说的文化底蕴,不是随意地践踏园林固有的文化内容,也不是简单地往园林上贴文化标签或附会历史典故等畸形文化现象。文化底蕴的探寻必须依托于场地本身或周边所发生的轶闻趣事、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如杭州的“雷峰塔”和“飞来峰”,“雷峰塔”所依据是白蛇传的传说,“飞来峰”的依据是济公的故事。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每一块土地都有相当厚实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地区都存在有特殊的人文历史,我们要刻意挖掘出有创意的“人文源泉”,有些地方,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只是还没有被人“发现”。

2.3 加强现代园林创作者的传统文化修养

文化意境一直作为民族特色影响着中国造园。中国传统园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诗词、中国画对造园意境的影响最大。而现代园林则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园林。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运用也屡见不鲜,但是对于利用传统文化来创造意境,需要现代园林创作者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达到。如果现代园林创作者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不足,将会出现滥用传统文化现象,造出牛头马面的景观,甚至闹出将景点中所涉及的历史典故、轶闻趣事或神话传说张冠李戴的笑话。例如在北京护城河内侧绿化设计方案中的“杨柳东岸”景点,景点立意源于柳永诗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殊不知站在东岸向西看根本看不到残月。因此,要营造出好的现代园林意境,现代园林创作者的传统文化修养必须加强。

2.4 利用现代的科技元素增强园林意境

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例7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中“刮风”热潮时有发生, “欧陆风”、“广场风”随处可见,一些风景园林设计追求西化、缺乏传统、没有地域特色等等,令业内有识之士忧心忡忡。盲目崇拜欧美设计、跟风,这种现象背后掩藏着一个深层原因——民族文化自信的危机。因此,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借鉴传统造园手法,逐渐成为园林设计师与地产设计的新方向。

1 传统园林文化的创新与挑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1]。中国传统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随着现代文化的交融,如何在与各种西方文明和现代物质及精神文明的碰撞中保留传统文化符号并赋予园林景观以新内涵,在创新中不失根本,传承中并存发展,是对传统园林文化在当展提出的挑战。

2 汉代园林艺术

2.1 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

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将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构建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人神相通成为汉代的普遍认识,“象天法地”的手法在造园中广为应用,其不仅表现在园林布局对天象的模拟,还在内在结构上做到相通,“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与檬汜”[2]。

2.2 体象天地的宫苑格局

班固《西都赋》描写西汉宫苑曰:“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 [3] 。张衡《东京赋》曰:“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规天矩地,授时顺乡” [4]。平面尺度大,建筑、景观包罗万象,格局统一,唯我独尊及其庞大的宫苑群是汉代宇宙观和政治观在园林艺术中体现。

2.3 体象仙居的建筑形制

汉代有“神仙方士”、“仙人好楼居”[5]之说。汉武帝令作通天台以招神仙,天宫楼阁、飞阁浮道开辟了神仙思想的建筑形制。

2.4 蓬莱仙岛及园林山水

追溯中国园林人工堆山造园手法,汉代模仿海中三仙山的做法开启了先河,此后,水体在园林中尤为重要,使之成为与山体、建筑鼎足而立的基本景观要素之一,山水理法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通神的自然观。

3 汉代园林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研究——大兴郡

大兴郡,天朗地产项目,位于西安大兴区(图1),项目占地600余亩,分四期建设,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36平方公里汉长安城遗址公园、850亩汉城湖是大兴郡的核心资源。其以打造汉主题文化,风情园林与街区生活为切入点,集居住、商贸、休闲、娱乐、特色餐饮、旅游等于一体。大兴郡的园林艺术可以作为汉代园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个有力例证。

图1 区位关系图

3.1平面布局——“体象天地”、“天人之际”[6]

在布局方面,大兴郡传承了汉代建筑中轴式布置,通过对称而立的景墙,石墩,神兽表现庄严与大气,并设水中方台以作明堂。品字与十字形平面是汉代建筑布局常用形式,几个小庭院空间中也从中寻找灵感,以近十字形的平面来达到稳重的空间感(图2 )。

图2 大兴郡各期平面图

3.2造园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3.2.1传承——自然主义

汉代造园讲究人与自然神灵的统一,即与自然“通神”。这种自然精神并非通过简单的形式再现或机械地人工模仿来体现,而是在重现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总结,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创造出意境深远的园林景象。兴以抒怀,静以通神,大兴郡中的水院、竹林等通过柔和的植物景观界面,清冽的竹涛与水流,以此打开了人们舒缓的心境,使人的内心与神明相通(图3)。

图3 自然优美的园林

3.2.2 创新——人文主义

首先必须指出,中国传统园林通常只是社会高端阶层所独有的活动场所,而并非提供给大众休憩的公共空间,这是由封建专制思想所决定的。然而,人是园林艺术中的核心对象,当代园林“以人为本”,景观属于大众。使用者已经成为了普通的居民,生搬硬套汉代磅礴的空间布局反而违背人文主义的思想。因此,大兴郡的空间处理上采用空间对比的手法,以少胜多。不失汉代风韵的同时,又满足了空间尺度的适宜性,符合人观赏、游憩的准则,满足大空间的心理需求。

3.3造园手法的传承与创新

3.3.1 空间组景

以小见大、步移景异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组景手法的精华,集中体现为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最为丰富的景观效果,“咫尺见天涯,方寸显天下” [7]即此道理。汉代园林显著的特点是气势恢宏,而现代地产景观用地的集约型制约了景观用地面积。大兴郡借鉴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的空间组构方式,会所一端多采用景墙照壁这种设计语言限制游人视线,达到迂回游赏,步移景异的延长视觉兴奋点的要求,另一端则采用开场的草坪和单独放置的汉式景观亭来凸显宏伟,在有限的场地中形成气势恢宏的意境(图4)。

图4 以小见大的空间序列

3.3.2 诗情画

中国传统园林讲究意境,它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命力。园林的美不光是形式上的,更需要人们感知、品味。汉代树木种植讲究变化,起伏,错落,既让人觉得有韵律感却又似乎无章可循。大兴郡的景观就犹如汉赋一般,多采用阵列、对称的手法,使游人不禁在有着雄壮节律的辞赋和庄重的园林空间中游离;而正因为赋的比兴,又更容易让人联想起大兴郡中植物配置用意,比如竹的气节,莲的不染等。(图5)

图5 比兴的造园运用手法

3.3.3 叠石理水

汉代叠山造型丰富,具有深远的层次和较为灵活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想象中的天宫和神山仙海。叠石贵在神似,大兴郡会所庭院中布置一方巨石,与入口大门形成对景,其自身的纹理本身仿若仙山。此外,在后院草坪处布置的若干条石犹如水中蛟龙,顺着地势顺流而下,活灵活现,给园林景观平添许多趣味。

汉水,自然灵活、相互借资,水面穿插于宫苑建筑和山体间,开拓了园林的艺术空间,开始改变园林厚重的风格,注重高低错落、起伏多变和疏密相间的韵律。在大兴郡中,水景处理上合理利用水形和水声。在水形岸线的处理上讲究“沿而为溪,聚而为池” [8],岸线变化自然,动静结合,巧妙诠释了汉水的相互借资。水体的声景则是通过叠水、喷泉等形式来实现,潺潺的流水令人心情平和、舒畅,“何必丝与竹,山中有清音” [9](图6)。

图6 现代传承的叠石理水

3.4汉式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3.4.1去粗存精,精益求精——屋顶

据汉墓室明器房屋模型考证,汉代有两面坡的悬山、四面坡的庆殿和攒尖顶等, 典型的屋顶形式是倒扣“升子型”,其特点是屋脊短,屋面多直坡,檐口、屋脊多为直线。[10]

大兴郡在建筑屋顶处理上借鉴了汉代屋顶形式 “汉风遗韵”的景观亭中,设计师采用重檐悬山顶,创作上用“减法”,舍弃繁琐的瓦当、搏风、封檐等构造,利用厚重笔直的椽条诠释汉代屋顶中挺直大气的特性,使亭融入景观环境中。此外,庭院入口建筑,设计师采用硬山顶,创作手法上用“除法”,将本身厚重的屋顶化整为零,保留整体线条形式的同时,用钢木混合结构,极富现代感的增加了屋顶细节,使建筑更加精致,提升了庭院空间,优化入口形象(图7)。

图7 汉风遗韵景观亭

3.4.2融流动于庄重——墙身

汉式建筑的墙身以夯土墙为主,开窗很少,呈上窄下宽的收分式。墙体常用白色石灰质材料,并有加固墙体且具有装饰性的壁带。由于建筑中采光和通风的功能需求以及追求开敞流动的现代空间,大兴郡不刻意追求墙体与汉式建筑一致,对白色的装饰壁带进行“位移”处理,将其灵活的安置于墙体底部,中部和顶部,使得景墙在庄重中不失流动性。汉代柱式有八角、圆和方形等,而汉画像砖、石中柱式比例细长,柱身分为直柱、显著收分两种。大兴郡的柱身处理就采用了显著收分这一手法,加入一些现代线脚的处理,墙体在古典的样式中尽显现代的简洁之美(图8)。

图8 墙体的新中式做法

3.4.3传古典美,扬简洁风——装饰

考证汉画像砖、石、明器房屋模型发现,汉式建筑墙身已有细部设计和装饰。汉式建筑的门多为板门,门侧开方窗,并设一列横窗,山墙处设置方形、圆形、三角形、桃形窗。窗格式样多变,除了卧棂、直棂、也有斜格和锁纹复杂的花纹。

大兴郡(图9)设计中选用汉朝青铜器纹理——“云气纹”提取纹样,对其形式与造型进行提炼、简化、设计,并加以现代元素的修饰运用,充满古典气息又不失后现代中式主义的庄严。而饕餮纹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想象而成的,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有辟邪作用。在其基础上加以现代元素的修饰运用到大门、窗格及墙体装饰上,从而在整个风格上既延续了汉风元素的统一性。

3.4.4因地制宜,回归质朴——材料与色彩

汉式建筑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墙体建筑材料主要为夯土墙、木材和石材等自然材料,空心砖和花纹砖用于夯实台基。屋顶多用青瓦,部分陶质瓦用于装饰。色彩上,丹用于宫殿柱子,青紫用于墙壁或绘制壁画;黄用于官署,其余雕花的地砖和屋顶瓦件则根据地域或主人喜好而定,材料所和色彩表现出雄浑大气。

大兴郡重视传统材料和色彩在现代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大汉会馆外墙采用当地产的毛石,一层砌成上狭下宽的倾斜外墙,形成厚重的基座;二层退进的外墙采用深灰色的毛面青砖;挑檐、檐口、屋面瓦都采用清黑色,延续着厚重感。建筑内部以木材本色作为基本装饰材料,门窗框、窗格也采用了木色装饰,回归质朴(图10)。

图10 材料与色彩的汉代元素运用

4 结论

大兴郡新汉风设计艺术有着鲜明特点:雅致、大气、简洁、精致。新汉风园林艺术的表达不同于其它现代园林设计,它融现代功能技术与早期文化为一体,理念上,它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特有气质和内涵相吻合;形式上,并非简单的仿古,在山,水,路,石,上结合现代人心理需求;植物考究上,将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地域特征经过造园来表达;园林小品上,通过对人物、文字、几何纹等纹样进行抽象研究,结合园林建筑群体的组合,打造质朴、雄浑的风格。这些艺术运用手法,传承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弘扬了传统园林艺术,并为当代园林设计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具有极大的风景园林设计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古籍,2007.

[2]刘瑞瑜,弓弼,周文强,何红芸.汉代园林景观特征的分析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06):44-46.

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例8

作为园林四要素之一的园林建筑,往往给景观起着“融汇一体”的作用。但纵览现代园林设计,要么毫无创意地大批量生产所谓的国际化园林建筑,将国外的舶来品作为自己的创新;要么沾沾自喜地满足于对传统园林建筑形式的表面模仿或直接照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在各地园林建设的热潮中,出现了大量完全复古的园林。这种对待传统的态度,不是从深层次挖掘传统的精神,而是简单的把表面的形式当作传统,对传统的理解也处于表面浅层次的范畴。长此以往,不得不引起世人质疑:优秀的传统园林建筑是否会消失,民族的特色是否会淹灭,于是我们困惑,我们思考,现代园林的迅速蔓延是否会影响传统园林建筑的延续,传统园林建筑在今天是否还有其生命力。当今,在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双重压力下,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课题留给了我们当代的风景园林设计师,要用开放视角审视传统,对中国园林建筑深层的精神内涵和表层的造景手法、形式结构进行较深入的探索,摸索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发展的理论基础,以求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和具有地方风格的现代园林建筑。借用建筑界的说法,以下我们称之为“新中式园林建筑”。

2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

中国园林建筑多姿多彩,有着强烈的个性符号和独特的外观特征,设计中着重处理其“意”与“蕴”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通过园林建筑营造一种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即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变幻莫测的感觉。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大多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环境空间的构成手法灵活多变,妙趣横生。另外,于有限之中欣赏到无限空间的虚无之美是中国园林建筑具有的文化美学内涵,所谓“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3中国园林建筑文化的传承途径

3.1传统园林建筑形式上的模仿

在当代的建筑中,对传统建筑继承主要体现在传统建筑形式中“形”的较为抽象的模仿方面。一般就是按照类型学的方法,在历史建筑中提取符号“原型”,在现代建筑中对这种原型做出同类型的“拓扑变形”,并衍生出无数个类型产物。如中国传统建筑有大屋顶、斗拱、红色或绿色的柱子、彩画、门窗木格图案、木结构体系等等,都可以作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原型”,将其“引用”可衍生出无数的变化。这种“引用”在设计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简化与变形,无论在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整体意象还是局部特征的模仿都表现出这种特点。简化与变形,不是复古式的模仿,而是在构图、形体、材质、色彩等方面对所“引用”原型进行了较大改变。被简化的建筑形式与被简化形式“原型”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但仔细追究,总体感觉上二者仍然具有相似特征。武汉理工大学的王晓先生曾在他的著作《新中国风建筑设计导则》中就将简化或变形的运用大致分为整体简化、模仿传统建筑整体构图特征、坡屋顶意象、模仿木构特征、片段运用、影像运用、移植中国文化其他元素七个方面。如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入口大门整体形态就是传统牌坊的造型(见图1),内庭院中居于水中钢架结构的亭子的造型也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亭(见图2);博物馆的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源于传统的坡屋顶,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见图3);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使其在传统园林的布局上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进行对话与嫁接(见图4)。

3.2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的延续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庭院”和“建筑与园林密切融合”两种。现代园林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庭院”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围合的院落、与园林紧密结合两方面。在城市建筑的庭院设计中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只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可以将室外的大自然美景搬入室内再创造,也可以将建筑物融入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去或者在其周围再造自然景观,使室内外的景物相互穿插,互相借用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视觉效果。例如万科第五园的设计注意到了地方气候特色,在空间处理,建筑开合上,都能够吸收岭南民居的优点,突出村落、巷、院落的特点,特别是院落,它是中国民居江南风格的共性,讲究邻里关系,第五园就是传承了江南民居院落中的精粹,把开放空间与现代建筑的私密空间有效沟通(见图5,图6)。

3.3传统园林建筑色彩的运用

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例9

1.2收放自如的空间处理园林建筑的主要作用是服从造景需要,所以,园林内的建筑物都不需要太过暴漏,否则会“喧宾夺主”。园林建筑的含蓄手链能够保持园林景观的特色,也就是在对建筑物进行布局时注重疏通,并且造型、布局都要开朗,同时通过造景手法来达到理想的园林建筑艺术效果。如西湖中的曲院风荷是以“院”和“荷”为主景,而将建筑物深入到湖中,从而借助湖景来提高曲院风荷的观赏意境。

1.3注意适应当地气候特点园林建筑的高低、方位以及色彩等都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所以园林建筑的装修要细致,色彩要经过调和,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都要保持各自的空间,但是整个园林景观要浑然一体。如江南园林建筑中需要适应夏冬的季节要求,根据环境设计建筑呈现出四季如春的特点。

2园林建筑的继承及创新

2.1园林建筑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创新园林建筑中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园林命名、题词、楹联、匾额等,在继承发扬的同时应注重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在游览园林时,游人可以看到各种雅致的题名和题词,或者一幅富有诗意的楹联,既增加了园林的诗情画意,又深化了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2.2花木配置手法的继承及创新花木是园林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花木配置和建筑物的大小、高低要保持和谐统一,并且能够和周围景观相互呼应,形成具有明显层次和错落有致的景观。花木配置并不只是起到衬托建筑物的作用,其本身也要高矮有序、颜色搭配,形成花木独有的艺术感。乔木、灌木和花草之间的配置,以及园林建筑的大小高矮都需要因地制宜,并且处理好园林艺术布局和美观适用之间的关系。在配置过程中应注意不宜过多,但又要显得富有生机,并且整个树形和树冠都要作为厅堂的前后背景。花坛的位置要精心定位,不能显得单调呆板,要起到其具有的点缀作用。大型园林中的花草植被在布置时应注意图案要比较新颖,以颂扬国家兴旺和时代特征为主,达到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效果。遵循“构图无格,借景有因,切合四时”的美学原则,在体现山光水色和花木庭院等景色时,注意季节的变化,能够使景物的时态和情致生成一幅疏密有致的风景画。

2.3地域文化的继承及创新地域文化指的是不同地域中独具特色,并且传承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的文化传统,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也会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具有“地域性”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现代建筑中应用时,应注重对其继承性和创新性。我国观点建筑中有很多以木质结构来代替隔断的例子,如刘园的曲廊中,廊道的折线形状和墙体的直线形状形成细长的天井。采光的功能性和景点的美观性能够做到合二为一也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传统园林建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至今为现代建筑服务,如在很多现代建筑中常见的玻璃幕墙建筑,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来源是框架式建筑结构,以柱承重和墙体外移等结构形式,将建筑物整体结构进行分割,在材料的选取范围内进行适当拓宽。现代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所体现建筑空间的充分利用,和传统建筑也有一些贯通空间,玻璃房顶和无顶的中庭和院子,都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如在地下一层的前方设置一堵高墙,让游人实现停留在上方瀑布般的水流上,水中的植物和顶上洒下的日光给人视觉的享受。

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例10

引言:

现代园林的景观设计普遍重视其社会性与功能性的需求,而往往忽略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扬,从而使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无法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而古典园林作为我国文化的主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内涵与艺术内涵,因此,在当前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要追求其功能的多元化,还需要积极继承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并将其充分的运用到实际的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

一、古典园林建筑思想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体现

中国有数千年的造园历史,山,水,建筑,植物等要素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词汇,按一定的语法组织,就会创造出园林的意境之美。其空间处理手法:比例协调、尺度适应、高低变化、错落有致、即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虚实的对比,又能将各种空间相互穿插、渗透、首位相顾、前后呼应。 如何相地立基,借景生情;如何小中见大,序列空间,都有许多创作手法可以学习。

1.因地制宜

中国传统园林的因地制宜,一方面讲的是景观创造要考虑基址现状,另一方面讲的是景点布置要服从整体需要,分主配关系。这种理念的运用在实际参与的四川泸州忠山公园改造设计为例。在设计和建设中,设计者以“自然山水酒城”为主题,积极探讨和运用传统造园手法,把公园改造当作文化来设计建设。首先,坚持因地制宜,精在布局。充分运用传统造园的“相地”理念,按照忠山公园的现状,构建了由入口广场、武侯广场、孝行广场、观鱼池、孔雀园、盆景园等点、面、线相结合的山水立体空间绿化体系。如利用忠山公园原有独特的历史遗存、地形、地貌,结合传统造园手法,设计建造了“樟树茶园”“宝山春眺”等16个景点,美化了环境,彰显了酒城的文化特色。对客观条件和环境进行最合理的利用、改造和创新,从而达到理想境界,实现酒城区绿化艺术和景观的完美结合,成为泸州城市绿肺和人们休闲的天堂。

2.庭园理水

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在T州云龙湖珠山公园景观设计、苏州吴江东太湖大酒店景观设计、无锡世贸中心内庭环境设计中,水体布局学习了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的特点。水中增加小岛,紧密结合植物微地形,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动静变化,运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气。

3.园林建筑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即兼具传统文化气质、传统建筑风格,受到休闲游乐生活,和观赏性的影响,形成了设计上的灵活性较大,可以说的无规可循,“构园无格”。所提供的空间做到适合游客的观景需要,做到步移景异,在有限的空间变幻莫测。组织园林空间的物质手段,除了包括营建之外,筑山、理水、植物配置也极为重要,彼此配合形成一定的景观效果。在设计方法和技巧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立意;②选址;③布局;④借景;⑤尺度和比例;⑥色彩与质感。园林建筑小品的类型主要包括厅、堂、馆、亭、台、楼、阁、轩、

榭、舫、廊、桥等 12 种类型,在景区内承担构景、点景、赏景、组织游览路线以及组织园林空间等作用。传统园林建筑属于木构架结构体系,立面可上、中、下三分,以高台基、木屋身、大屋顶著称于世。上分屋顶,有单檐、重檐、卷棚之分,以及硬山、悬山、庞殿、歇山、攒尖、盔顶等诸多类型,中分屋身,包括前后檐从柱础到檐凛的立面和两侧山墙立面,主要由柱、梁、凛、杭、斗拱、雀替等大木构件组合而成;下分台基,是建筑的底座,以石为主,可以承柱梁荷载及屋盖重量,而且台基四周压面包角处理,有利于基座的维护与加固,更有衬托美观的作用。总之,园林建筑是一门占有时间空间,有形有色的立体空间艺术。 园林建筑不强调突出的形体,也不拘泥于内部空间的实用性,而是用最灵巧、最主动的手段去营造和挖掘物质形态之后的审美享受和精神境界。

4.植物配置

所谓“园林”,即先园后林,无林不成园,缺少了花木的点缀衬托,建筑、山水则会没有生机和自然之趣,可见植物配置在造园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植物配置的主要作用:构成山林气息,调节小环境的气候、水土、空气、噪音,确立景观主题和组织园林空间,还需考虑以春、夏、秋、冬所带来的季节变化,赋予园林景观季节感。在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配置之精巧还在于她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许多植物的品格象征:如牡丹的豪放富贵、莲花的吉祥如意、梅花的坚强高洁等等,还有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的要点则是追求自然形态、选择合宜地段、注意发育状态、注意季节性变化、注意传统习俗、喜好等。

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空间的发展创新和传承

总结和研究了传统造园的手法技巧后, 如何运用是景观设计师一直在思考的。怎样在现代的景观设计空间中继承中国的传统园林的手法。有“贝之园”之称的苏州博物馆,实际上是接续了苏州园林和文化的神韵,实现了贝聿铭这位“苏州之子”跨世纪的梦想。苏州博物馆的出现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具有中国传统园林的轮廓,但又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审美,但营造方式却是现代的,在平面布局上同样遵循“起点-前奏-高潮-尾声”的格局。新馆和忠王府的建筑高度和色彩上的一致性,是传统类型的创新提炼版,也是现代和传统的完璧链接。贝园景观节点的空间感营造,体现出了传统审美体验的魅力,如具有传统印象的走廊部分、具有江南风情的主庭院、具有山水构图的主庭院石景、具有传统神韵的漏窗设计,还有老贝要求从文徽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嫁接,以此来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的紫藤园。 从平面规划到空间体验的把握,继而到细节的营造,新苏州博物馆无不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体验在当代的成功运用。它的出现,无疑为当代的景观设计师有重要启示, 只有很好地理解与运用前人成功的造园经验,才能在景观上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三、结语

总之,园林是人与自然的结晶。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时代的要求;能与自然更好地交流,是现代人的渴望。那种人工堆砌,匠气十足,矫揉造作园林作品显然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为此,我们必须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把握传统园林建筑的精神及旨趣,从传统园林建筑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结合现代的科技手段,让传统的文化底蕴表现于现代园林建筑之中,创造出宜居的园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