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二语文教学进度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5 16:54:01

高二语文教学进度

高二语文教学进度例1

一、引言

“文化”这一概念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类学的文化研究,历史学的文化研究。本文所指的是Moran所说的语言教学语境中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规。语言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教学,而在语言教学中难免会遇到诸如“一种语言,多种文化”的问题。

在二语教学中一贯提倡有意识地鼓励学习者去体验与所学文化相关的文化,通过与外籍教师、外国留学生直接、间接的交流等方式,去体验二语文化,引导学习者从初学时期的无意识的文化体验转化为有意识的文化体验。而这些所谓先进的方法只能在诸如北大、清华等位于中国大、中城市的高校才能实现。事实上这类高校只占全中国高校分布的26.6%,不到1/3。然而,以中国境内的高校英语学习者为例,其中(见附表1)以从事本专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院校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1.8%,以从事高等专科和职业教育为主的专科型和高职高专型学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1.5%。而这些院校几乎都面临着如何提高学习者文化水平,如何提高学习者语用能力的问题。因为这类院校往往身处中小城市,没有足够的二语学习资源,更缺乏与外籍教师和外籍留学生直接或间接交流的渠道,学习者更多的学习资源是在课堂上接触到的,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这一使命,曾经困惑,也可以说依然困惑着众多此类院校的英语教师和研究者。本文就以此为研究重点进行实验。开展讨论,探究母语文化知识。

二、语文化知识对中国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影响

1.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

(1)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二语习得研究中关于文化学习和文化教学的部分相关研究表明,文化学习可以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过程,文化教学可以通过文化体验拓展文化认知,获得文化信息。形成文化理解意识,形成个人反应,最终形成个人文化能力(Moran,2004;高一虹,2003;邓炎昌,刘润清,2006)。影响学习者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的因素远不止“文化知识”之一项。还有诸如心理因素、学习者自身阅读习惯、语言知识水平等,本研究主要探讨文化知识的影响。

语用能力包括语言语用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本研究涉及的是最能体现中国而语学习者语言语用能力中的阅读能力。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历时两个学期。力图考察以下三个问题:

母语文化知识的丰富程度与语用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

二语文化知识的丰富程度与语用能力策略使用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

语用能力的提高能否通过文化导入在二语课堂教学中很好地实现?

2.实验对象分组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2004年级英语教育专业86名普通英语学习者。研究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4年09月新生入校的时候就对这86名学生进行了分班。其中一班的43名学生中有女生30名,男生13名,该组被确定为自然班级,为对照组:另外43名学生中有女生33名,男生10名,该班级被确定为实验组。

3.研究工具、实验材料和时间

本研究采用了三种主要研究工具;受试学生入学英语阅读考试成绩单、第二学期阅读考试成绩单和定量分析软件。前两者用于测量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后者用于对数据的分析。另外,其中在分组过后对两个班级的86名学习者针对“文化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作为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辅助工具。用来调查学习者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从而验证“文化知识”的丰富度是否对其阅读速度、阅读质量存在影响,如果有,有多大程度的影响:进而验证课堂文化导入的有效性。

原始问卷调查表由12项封闭式的多选题组成。研究者为受试学习者提供一整套答案供其选择。调查内容是关于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名著,以及希腊神话、圣经故事和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了解情况。问卷采用当面发放的方式,直接发给受试学习者,这样就方便及时澄清学习者随时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及时检查每份问卷的完整性。

两次阅读测试所使用的阅读材料是相同的,阅读测试是采用现时测试的办法,所限时间也是相同的,而且是同一时间进行测试。实验时间为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

4.数据收集和分析

在对调查问卷分析前,对所发放的86份问卷,经过仔细阅读和筛选。最后确定有效回收问卷84份。对回收的84份有效问卷,研究者依据预定的分类方案(O’Malley&Chamot1990)进行分类处理。用于数据分析的统计软件为SPSS(11.0)统计包。实验中描述性统计(平均值、标准差等)用来获取两组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对文化的认识掌握程度。

收集、整理、分析调查问卷结果的同时,对刚入校的86名英语教育专业新生进行阅读测试,实验班和对照班所使用试卷为同一试卷,评分老师均为南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教龄在8―10年的阅读老师,采用相同的评分标准,对所收集上来的86份试卷进行流水作业型的评判,所得分数直接收入数据库,并进行l检验,结果显示,两个班级的成绩平均值(Mean)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1),这说明在刚入校时,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者阅读水平相当,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认识和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成度也没有大的出入。(见附表3)但是到此为止,研究者并不能说就是“文化知识”这一变量对其阅读能力产生了影响,因为影响学习者阅读速度和阅读成绩的变量处理文化因素以外,还有诸如学习者语言水平,心理因素、自身阅读习惯等;也并不能说明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等教学策略就能帮助学习者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针对于此,研究者在不违背英语专业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宗旨的情况下,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课程设计和安排上作了合理科学的调整;实验班除去必修的科目以外,在第一学期的每周安排了2个课时的汉语言文化选修课。经过调查43位学生中有67%愿意选修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每位实验班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四大名著中的一部作为选修课。其中有20名学生选择的是《红楼梦》,占46.5%,其中8美名学生选择了 《水浒传》,占大约7.9%,选择其他两部的占到45.6%。来自于南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化学院的授课教授,同时又是南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化中心的主任,一贯认为学习外语的学生更应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的教学方式为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师生互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积极性,挖掘其原动力,教学效果可以从实验班的学生在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居然强烈要求再次选修汉文化课程而可见一二。在此同时,本专业阅读老师在每次上课时,要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鼓励实验班的学生对本周所阅读的中国名著进行presentation,或是comment。

第二学期的英语阅读课程除了必修的教材以外,研究者为实验班的43位学习者选择了2个课时的“圣经故事选读”,没有固定教材,授课老师来自南阳师院外语学院的一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但对圣经颇有研究。他丰富的西方文化积淀加上他的幽默、他的投入,附助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实验班的43位学习者体味到了“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同样的,阅读课上老师鼓励实验班的学习者对所阅读的圣经故事进行口头或是书面的评述。那么,两个学期下来,实验班的43位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明显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高呢?“文化知识”作为其中一种能够影响其阅读速度和水平的变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呢?这就是研究者研究后期要解决的问题。

三、结果和讨论

1.文化知识与二语学习者阅读能力的相关性

通过样本的相关分析发现,汉语文化知识对英语学习者阅读能力有显著的相关性。附表1所显示的是对照班学习者在自然教学过程中一年前和一年后的阅读成绩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而附表2展现的是在经过两个学期的汉文化系列培训后实验班英语学习者的阅读成绩的比较情况,可以看出一年后的阅读成绩明显高于一年前的阅读成绩,而且一年后的实验班的阅读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这可以充分说明汉文化意识的增强和汉文化知识的丰富对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

当然影响学习者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诸多,为什么经过两个学期的汉文化熏陶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母语文化知识的丰富,增强了学习者的民族自信心,改变了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态度,改进了以往比较落后的语言学习方法,激发了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热情;而二语文化水平的提高激发了学习者第二语言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提高是学习成绩提高的原动力;再者。通过对母语文化和二语文化的学习,二语学习者找到了两种语言的不同,两种文化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词语和语法上,而是集中在语块上,集中在表现不同文化的语言载体上,集中在阅读材料中所展现的文化信息上,这种改变毫无疑问在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些因素的联动作用促使学习者找到了科学的并且是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而其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也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2.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有效性分析

本研究反映出了一个总体趋势;那就是无论是母语文化还是二语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二语学习者二语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加强母语文化学习和二语文化学习不容忽视,尤其是对相对偏远的中小城市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没有优越的直接和间接接触二语文化的条件和机会,大部分的文化学习或者系的还是要依靠二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二课堂文化教学通过本研究的科学验证是完全可以很有效地实现的,关键在于二语文化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和使用问题。

在二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解放思想,尊重科学,但是,绝对不能盲从。研究型、博士性、硕士性院校的英语专业的语言教学条件优越,二语学习者学习语言和习得文化的软环境和硬条件样样都具备,再加上这类大学所招收的学生自身的语言水平和文虎素质本身就远远高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所以,学习者很有可能通过自然习得,就完全可以同时习得二语语言和二语文化,二语老师的作用可能单纯到引导。而诸如南阳师范学院这样占全国绝大多数的院校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自身的语言水平,问护送素质就远远对于上面所提到的学习者,学校有没有可能给这类学习者提供应有的课堂学习和自然习得语言和文化的软环境和硬条件。而此类英语学习者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在毕业以后会肩负着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二语语言和文化教学任务和责任。如果一味模仿采用前三类名牌大学英语专业的语言教学模式,无疑是误人子弟。更可怕的是会影响到千万个后来的二语语言学习者。

鉴于此。本研究者认为,中国二语语言教学,尤其是非重点大学中的二语语言专业的教学。不能盲目引进所谓的先进理论,和所谓前沿的教学方法。无论是教学观念的转换、教材的选用、教法的改进,都应该结合中国发展的大环境和当地经济文化实际情况,结合具体院校的具体培养目标,采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综合型的二语人才。

四、结论

此研究对象是来自位于豫西南一所普通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占中国境内所有高校73.3%的普通院校中英语专业学生的二语语言学习和文化习得情况。采用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历时两个学期,力图探究母语文化知识和二语文化知识对中国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刚入校时,两个班级的文化知识水平的丰富程度相当,阅读测试成绩也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但在历时两个学期内经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训练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二语阅读测试成绩存在有明显的差异。这说明,无论是母语文化知识还是二语文化知识都会对二语语言的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的作用,因此,在二语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文化观念和意识,增加文化体验的机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二语语言教师应选择或构建不同的文化学习内容,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具体来说,我们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母语知识的丰富程度与二语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丰富母语文化知识既可以增强二语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又可以使学习者扑捉到作为语言的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区别,体味到作为传承文化的工具的母语和二语之间的不同。

(2)一种语言可能包含多种文化,针对英语语言来说,基本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诸如莎士比亚文学、希腊故事、圣经故事等,同样对二语语言学习者起到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作用。应该加强文化习得意识。

高二语文教学进度例2

近些年,内蒙古民族教育不断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蒙古族学生的母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却有所下降。因此,内蒙古民族教育的当务之急,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蒙古语水平,保护民族语言和文化。

一、汉语教学改革的目的

1、促进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民族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开展民兼汉的双语教学。是否以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为教学用语和教学目的语,是我国民族教育双语教学的立足点。民族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2、完善内蒙古民族教育体系。

内蒙古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双语教育工作,启动并推行自治区蒙古语文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工作。这些改革措施必将推动内蒙古民族教育体系建设,促进汉语教学工作进一i发展和完善。

3、实现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汉语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能力。据统计,蒙授学生汉语整体水平并不理想,从2008年到现在,每年平均有22%的学生没有达到高中毕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汉语水平。因此,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汉语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尊重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具体依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尊重语言习得规律

蒙授学生的汉语学习,既是语言学习,又是语言习得。蒙授学校的学生是在半沉浸式的环境中学习汉语,在学校封闭式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开放式语言环境对蒙授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2、体现汉语教学目标

蒙授学校学生学习汉语的总目标是提高汉语应用能力。具体目标包括:一是语言知识,包括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二是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三是情感态度,包括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精r、祖国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四是文化意识,包括文化常识、生活习俗、文化产品;五是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凋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以及这五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发展。[1]

3、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

内蒙古双语教育应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型人才,适应国家及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汉语是国家通用语,蒙授学生学习汉语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汉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措施也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教学,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传统的汉语课堂教学,模仿母语教学,一是讲字词,二是讲语法,三是讲课文分析。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记忆,忽视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二语学习社会心理研究的心理学派认为,第二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或课程内容,而且是学习者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文化认同在语言学习中发挥正面作用。[2]

语言学习不只是学习读音、书写、词义,还要了解语言规律,即语法知识。语法知识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拐棍”,将语法学习寓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学习和具体的语用中。只有改变“老三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汉语能力。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汉语教学领域中,普遍存在”学一本书、背一本书、考一本书”的情况。汉语作为蒙授学校学生的第二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习,在社会上也要用汉语进行交流。因此,民族汉考为汉语教学引入了新的理念[1]。应发挥其“脱离课本”的积极性,促进汉语教学改革。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只给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素材,是有待活化的材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打破封闭式教学环境,通过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在社会语言环境中锻炼交流沟通能力。

3、改变汉语教师角色,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汉语学习

汉语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师。首先,汉语教师承担着学生汉语知识的启蒙职责。其次,汉语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对汉语言、汉文化的态度。因此,汉语教师应充分了解蒙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的汉语学习。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升蒙授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教材培训,扩大受训教师的覆盖面,提高教师利用教材的水平。

4、注重教材层次建设,实现文学经典与社会时文并重

改进教材编写体系,采取分层设立教学重点的方式,将现有教材分为必修、选修和阅读三个层次。必修教材可以选择少量的汉语文学经典,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选修教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民族情感,选文以蒙古语经典文献的汉语译文为主,难度与必修相同。阅读教材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大量鲜活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体味阅读的快乐。选材范围包括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生习作和网络文章等,尽可能贴近生活,注重实用性。要让学生觉得阅读有用,通过阅读不仅学习了汉语,而且掌握了生活技能和技巧,了解了社会,付出的时间能够得到双重回报。

在丰富汉语教材辅导资料方面,一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提高《汉语》教学课件的普及率和利用率。二是注重配套教材开发,提高已有辅导资料的准确性、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加大多媒体课件和音视频资料开发,增强教学参考资料的可操作性。三是调动一线教师开发教辅资料的积极性,将部分优秀教师在工作中已编写的练习题整理出版,并建立长效出版机制。

5、发挥考试评价的正向推动作用,促进汉语教学改革

语言测试是测量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工具。相关研究表明,测试与教学既互相促进又彼此制约。教学内容决定测试内容,同时“测试会影响学习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和态度,而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学习者的过程和成效”。学术界将这种反作用称为“反拨效应”。测试的反拨效应表现为正反两个方面,科学的测试将教学引入健康的轨道,推动和促进教学的开展;不科学或使用不当的测试,则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制约学习者学习。

民族汉考是按照第二语言学习特点编制的一种新型考试评价体系,符合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考试理念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改革,提升汉语教学效果。但现阶段民族汉考本身存在测量难度和测试效度不合理等问题。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等级民族汉考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修正,以期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发挥积极的反拨效应。

参考文献

高二语文教学进度例3

高职院校有序、有效、有针对性地开展双语教学有助于提升高职办学质量,有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双语教学的基本定义及内涵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词典》的定义,双语教学是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使用母语(本族语)的同时,再不同程度地使用另一种学生所在地的通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换句话说,双语教学可能是使用母语/第二语(本国)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的教学,也可能是使用母语/外语作为媒介语进行的教学,而实际内涵因地区、国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例如,对我国藏族学生而言,藏语是他们的母语,汉语是第二语言(本国语),英语是外国语,汉语和英语对他们来讲都是非母语。在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双语教学一般又指用西班牙语、法语等进行的学科教学。我国现在一般所提的双语教学,大多指向的是不同程度地使用英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课程教学。

二、高职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和教学要求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教学过程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够用为度。高职双语教学也不例外,它在本质上与中小学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外语水平不同,在教学要求上也不能相提并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开展双语教学,为学生尽快适应将来的社会环境和工作需求做好准备,夯实基础,使学生在掌握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与外国同行就专业方面的某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沟通,而这种成功的沟通往往源于学生跨文化思维习惯的养成和跨文化交际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鉴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师资薄弱、生源较差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开展双语教学必然是一个分阶段、分层次、分学科的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展开的过程,即便在某些拥有开展双语教学优势的学科也难于一蹴而就,达到一些学者认为的只有那种全部用学生所学的二语或外语进行的沉浸式双语教学才是真正双语教学的境界。因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在开展双语课程教学的起步阶段可以有所变通,如对一些专业术语给予适当必要的母语解释性提示,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亚双语教学”阶段,但绝不能把双语教学变相为外语课和翻译课。如果把双语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外语的唯一目的,则步入了误区,有违高职双语教学的初衷。要达到高职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的,双语教学的要素选择和过程控制尤为重要。

三、教学要素的选择

1.教学主体的选择

霍姆伯格认为,在教育中唯一重要的事情是由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分析高职生的整体学习经历、学习环境、学习目的、文化基础和外语程度,以及借鉴双语教学不成功的事例,我们发现,要保证双语教学能持续有效地进行,必须从根本上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做到“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学习行为、感受程度不应是由外向内的单向反映,而应是由外向内、由内向外的双向反应。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都在不时地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成败,因而对双语教学中的学生进行分层筛选,采取必要的制约是合理的。作为双语教学使用的教学语言(英语),其教学对象的选择应以具备普通高中毕业生英语水平或通过英语三、四级水平测试的高职学生为教学主体,否则双语教学则失去了动力源,无法正常运转。对于个别迫切要求参与双语教学或就业目标已明确、但英语程度较低的学生,可以考虑其未来的工作需要,有条件地接纳,但必须提出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计划,这从另一层面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开放,平等”的教育理念。实施双语教学前,对学生进行所学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的渴望度、最低语言能力调查是一项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期重要工作。当然,对学习主体的选择尚不能保证双语教学将会得到顺利地进行,常常有部分学生在经历了短暂的一段双语教学后,没有了新鲜感,特别是课程专业化程度加大了学习难度,导致学习激情降低,动力随之很快丧失,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应同意他们在事先预设的限期内转入普通课程班的学习。这主要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双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是出于学生自我要求的过程,在整体上维持一种自主有意义的成功学习动机,从而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认知理论认为,动机有助于指引注意的方向,影响信息加工的方式。动机主要通过诸如目标设置、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等对学习进行调节。建构主义理论也有一些共同点,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和教学情境中,以便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高职双语教学对学习主体的选择是有效开展双语教学的前提,也是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状态相吻合的。  当然,双语教学中教师是另一个重要因素。从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师资考量,即使学生有强烈的要求,由于受合格师资不足的制约,双语教学也不能统一设置,整体推进,只能优先考虑那些已具备相应师资条件,又为专业和就业所迫切需求的课程如涉外专业作为选择对象。我们认为,目前高职院校一般有三类教师应在双语教师考虑范围之内,属于选择对象。一类是本专科外语专业毕业加非外语专业学科毕业的研究生;二是含外语专业的双学历(位)获得者;三是具有相当外语水平(如海外留过学)的学科专业教师。从国外直接引进外籍专业教师固然也可以,但不一定完全适合目前我国高职生的实际要求。

2.教学媒介及课程内容的选择

高二语文教学进度例4

一、跨文化视角下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

(一)跨文化环境下学习

在高校的商务英语的教学中,进行以跨文化视角的教学,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其学习效率可以进行有效提升。首先,每种语言都有其形成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中,有必要对商务英语的形成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帮助自身更好的理解商务英语背后的内涵。其次,学生在跨文化视角下进行商务英语的学习,还能培养其对其他文化的兴趣,从而提高对商务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学习商务英语中更富有激情,使得教师在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识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跨文化视角下,学生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有助于其提高文化交流意识,从而在与其他国家的友人进行交流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首先,跨文化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跨文化学习,还需要学生自主与他人交流,从而提高商务英语水平。其次,进行跨文化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还能使得学生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更为清晰,意识到商务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其文化交流意识与学习欲望。

二、当前进行跨文化教学模式下出现的问题

(一)文化冲突

商务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不仅要传输英语知识,也要将外国文化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但是就是在文化讲解中,我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国家的文化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从而在教学时会造成两者的文化冲突。其一,教师以传统的理念传授外国文化,很容易出现对外国文化的误解。更由于当前与某些国家的矛盾,教师在讲授时也会不自觉的带上某种情绪,从而不进行公正的文化讲解,造成学生理解错误。其二,由于在校的大学生也关注时事,由此也会对一些国家生出一些情绪,从而使跨文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进度

一直以来,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能够很好的把握教学进度。但是在跨文化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被打破,从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把控教学进度。首先,商务英语教材有章节,教师原本可以按章节授课,从而掌握进度。但是跨文化教学中,加入国外文化教学,教学时间就难以控制,从而导致教学进度不足。其次,在跨文化教学中,学生也会与老师进行交流,这种交流的时间也会导致教学进度被拖慢,教师不能按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三)评价机制

当前我国高校的考试制度还是以笔试试卷为主,可以依据考试分数确定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而进行跨文化教学,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英语的学习成果就难以进行评价。其主要是因为,第一跨文化的商务英语教学,加入了国外文化的学习,当前的高校考试内容,对这些文化的考试还没有具体的标准。第二,该教学模式下,两极化现象严重,喜爱交流的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知识,内向的学生获取较少的知识[1]。同时,进行传统测试,也不能够得出学生真正的学习成绩。

三、进行跨文化视角下商务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水平

通过上述的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容易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首先,对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让其能够准确客观的对待当前我国与国外之间的联系与矛盾。从而在教学中能够客观公正的对待外国文化,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其次,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也就是保障教学进度。教师可以学习一些优秀的手段,将教学进度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最后,鼓励学生,给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兴趣。

(二)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有以下几点。其一,分组教学。将学生分成几个互助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商务英语的文化学习。其二,使学生相互竞争。商务英语即是在商务中使用的语言,则其也富含一定法商业竞争。利用文化教学中的竞争部分,对学生进行竞争教学。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

当前的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进行商务英语教学使非常有必要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使得课堂有序进行。例如在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将外国文化通过图像、视频、文字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直观的了解商务英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四)从礼节习俗文化入手

教学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汉英文化的双向导入[2]。文化深深地体现在社交礼仪以及风俗习惯之中。通过礼节以及习俗方面入手教学,也能提高学生对国外文化的认识,从而提高商务英语水平。小结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经济与他国之间的联系也越加紧密,跨文化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也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也能够学习国外文化,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熟悉外国文化,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商务英语,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实现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高二语文教学进度例5

(一)阅读是写作的前提与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前提与基础。同时,对于阅读、写作这两部分内容而言,二者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具有较大程度的关联。此外,对于阅读而言,划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部分,课内阅读指学生对课本中的课文进行朗读,课外阅读指学生阅读阅读课本外的书籍。从而在学生积累大量的阅读词汇后,将使学生语文知识含量逐渐提高,进而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将具有较多的语句进行采写。

(二)写作是阅读的深化和表达

在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便是对阅读的深化和表达过程,同时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逻辑思维等能力都会得到充分锻炼,进而使学生获得较大的发展。此外,在不断进行写作的时候,学生将会对阅读知识进行升华与改造,从而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进而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欲望。并且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会使学生阅读兴趣逐渐提高,进而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阅读欲望。因此,在将二者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理解的情况下,将使小学语文呈现崭新的发展前景,进而使学生综合能力获得不断提升。

二、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语文教学呈现一种消极的发展趋势,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生好奇心较重,并且喜欢进行游戏活动,因此,学生们的精力将放在娱乐中,并未对语文学习具有较大的关心。从而学生便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学生在进行听课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会出现不集中的状态,同时有些教师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一味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在此种情况下,学生便会对语文学习缺乏学习兴趣,进而使语文学习呈现一种不良的?l展趋势。

(二)阅读与写作并未进行结合

在教学理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教师并未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仍在运用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教师课程知识讲授完毕后,便为学生设置相应的作业,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下,便会使学生对阅读与写作未具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在教师将阅读与写作二者间进行分离的情况下,将使教学效果处于消极的发展趋势中,进而使教学工作受到相应程度的影响。如若教师将二者间进行合理的结合,将能使教师教学效果逐渐提高,并且使学生学习效率逐渐提升,从而具有一种两全齐美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整合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教师而言,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师对学生进行不断引领的情况下,将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使学生个人能力呈现崭新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使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师便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在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推荐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的书籍,并让学生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同时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解答。在不断解答的过程中,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此外,学生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个人感情会发生变化,进而使学生综合能力获得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喜欢语文科目。

(二)鼓励学生创作热情

高二语文教学进度例6

学习者的情绪是影响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生情绪弹性的理论研究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但关于汉语学习者的情绪弹性研究尚属空白。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ib)教育制度下国际学生的语言习得与情绪弹性的关系还无人研究。本文尝试探讨泰国国际文凭学校的学生汉语习得与情绪弹性的关系,通过分析比较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的汉语学习时情绪弹性的特点,为人们深入了解影响汉语学习的情绪因素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供新信息。

二、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一)情绪弹性的概念

丁乃姝、石文典(2009)的研究首先提出情绪弹性的概念,认为情绪弹性指影响情绪的诸因素变化以后,情绪做出反应的程度,或人的情绪对外界客观刺激等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他们还进一步对情绪弹性的概念提出五种说明:1.情绪弹性是情绪变化的一种性质或特点,是个体情绪对外界刺激等因素的反应程度和灵敏度的一种描述。2.情绪弹性具有个体差异。3.情绪弹性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并因人而异。4.情绪弹性是有限度的。超出限度则要进行干预。5.情绪弹性具有可塑性,可被适度调节。

近年来,国本文由收集整理内外关于中小学情绪弹性的理论研究正处于初步探究阶段,系统性的实证研究较少。

(二)国际文凭学校的中文学习

1.汉语作为母语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双语学习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对中文主流课程(科学、人文)的学习比不懂汉语的学生更具优越性;与脱离母语,完全使用第二语言的学生相比,学习成绩会更好些。学习母语可增进民族自信心,对汉语、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背景保持积极的态度,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有助于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增进对汉语及中华文化的认知。

三、泰国ib学生汉语学习的情绪弹性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方法

1.通过对初始问卷项目筛选,最终拟保留10个作为正式问卷的项目,包括“积极情绪能力”5个项目和“情绪恢复能力”5个项目。计算问卷的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α)信度系数,结果显示,cronbach α系数=0.9907。从以上结果来看,ib学生汉语学习情绪弹性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情绪问卷总分数与积极情绪能力分数的相关系数r=0.868,情绪问卷总分数与消极情绪恢复能力分数的相关系数r=0.839。两个因素与ib学生汉语学习情绪弹性问卷有显著相关,有着很好的内部一致性。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果。

2.汉语水平考试试卷的编制。根据ibo(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制定的母语和二语的教学标准来制定考卷和开展评估。试卷分别为母语班和二语班的两套汉语考试卷。问卷调查前后的考卷难度相同,以便测试出实验组的干预实施后的考试成绩与学生情绪弹性的联系。

3.实验实施过程。实验过程分为前测、干预过程和后测三个步骤。首先在干预过程前一星期,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问卷测试,了解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积极情绪能力及情绪恢复能力得分没有显著的差别,在干预前没有差异性。并通过汉语考试测试出学生的中文水平。

(二)结果与分析

1.母语班与二语班情绪能力的比较。t检验结果显示,就积极情绪能力而言,母语班和二语班的差异显著,t(44)=3.567,p<0.05,母语班的积极情绪能力分数比二语班的高。就消极情绪恢复能力而言,母语班和二语班的差异不显著,t(44)=1.547,p>0.05。

2.实验组积极情绪能力与消极情绪恢复能力的比较。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积极情绪能力分数与消极情绪恢复能力分数之间的差异显著,t(22)=3.083,p<0.05,实验组学生的积极情绪能力分数比消极情绪恢复能力分数高。

3.情绪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汉语成绩的比较。在实验干预之前,实验组的汉语成绩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实验干预之后,实验组的汉语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汉语成绩。

四、基于ib学生汉语学习情绪弹性特点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汉语作为母语学习的情绪弹性特点的教学策略

1.对母语班的学生汉语教学重点不是学习语言本身,而是应用语言开展各学科领域的学习。可以涉及别的科目的教学,如:音乐课、简单的数学课、科学常识、社区活动等等。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

2.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汉语,可以将汉

语作为教学的媒介,因此“通过汉语开展学习”就成为首要任务,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汉语为母语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语言的知识”来提升理解能力,如阅读时查字典、理解成语和谚语、辨识排比句和比喻句、写诗歌和记叙文等等。

4.针对ib汉语母语的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长期的阅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定期给学生布置“阅读报告”,通过分析不同程度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并加深探究兴趣。

5.基于母语学生情绪恢复能力特点的教学策略。

(二)基于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情绪弹性特点的教学策略

1.尽早提供汉语读写机会。教学计划中尽早提供汉语读写的机会对于开始使用第一语言学习,后来选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具有潜在的意义。

2.二语班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汉语”。

3.基于二语学生情绪恢复能力特点的教学策略(见表2)。

五、结语

通过实验研究,以泰国国际文凭学校学习汉语的46名学生(母语班和二语班)为研究对象,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学生开展情绪干预,在情绪干预之前和之后对两个组的学生都进行汉语水平测试。研究结果显示,在情绪干预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汉语考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对实验组进行情绪干预后,实验组的汉语考试成绩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成绩。这个结果表明情绪干预对汉语学习有显著影响。

通过《ib学生中文学习情绪弹性问卷》考察ib汉语学习者的情绪弹性的特点,结果显示,ib汉语学生的积极情绪能力要高于情绪恢复能力。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教师可以根据ib汉语学生情绪弹性的相应特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顺应ib汉语学生积极情绪能力较高的特点,对汉语母语班的教学可以提出更高要求:重点不是学习汉语,而是通过汉语开展学习;加强汉语言知识的学习;增加阅读训练。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教学班重点是学习汉语。对于ib汉语学生情绪恢复能力不高的特点,可以采用分心恢复的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提高情绪恢复能力。

最后,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

高二语文教学进度例7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仍是围绕着高中对学生采取一样的教学方法,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达标的压力下经常会忽略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对语文课程的独立研究。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开展和深入,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了,而是呼吁要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个性化发展进行培养,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向梯度教学模式发展。本文就将对高中语文梯度教学的含义、实行的重要性和策略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高中语文实施梯度教学的重要性

经过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是呈阶梯形式分布的。而语文教学其实也是具有阶梯性的,教学的难度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的内容也是逐渐增多、变宽。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实施梯度教学是基于实践情况的,是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规律的。因此,在高中语文中实施梯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从教师方面来说,在梯度教学研究中也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更加关注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生方面来讨论,实施梯度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来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提升,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实施高中语文梯度教学的有关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高中语文阶梯教学观念

思想决定了你的行为。因此,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实施阶梯教学模式,首先就要改变教师高中语文教学观念。教师在树立阶梯教学观念时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二)科学性、阶梯性的O计课堂训练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有难易之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一致。教师应该依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阶梯性的设计课堂训练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只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语文知识点;有的学生则学习能力较强,能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如果设计统一的教学训练内容,那么理解力较差的学生也许无法跟上班级教学进度,而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又会对训练内容产生无聊的情绪,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训练内容时应该采用阶梯的方式设计易、中、难三个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来选择。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也能激发成绩较差的学生向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进步。

(三)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有梯度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使成绩好的学生变得更好,还要努力提高差生的成绩,要学会统筹兼顾。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学习水平的两极化存在,语文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应该要具有层次性,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保障自己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灵活的变化题目条件,适时的提高题目难题。这样,不仅能满足差生对语文知识课后练习的需求,还能激励优生去挑战更高的知识难题,保持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知识是遍布我们生活当中的,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应该要以拓展学生语文思维广度为目标,要将课后作业与实践生活联系到一起,不断促进学生对课外语文知识的学习。

(四)评价梯度设计要科学

评价体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较为关键的一环,它能直接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反映出教师教学活动应该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高中语文评价体系的设计也应该要具有科学性和阶梯性,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评价应该是适时的鼓励加适当的打击,要避免学生出现骄傲自满的情况出现。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评价应该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在批评他们的学习态度时,更要积极鼓励和指正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其逐渐琢磨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模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五)不同阶段树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升入高中,或者是高二升入高三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会觉得高中的知识学习难度要比初中要大,高三的语文知识学习效果不如高一、高二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要做好年纪之间的语文知识衔接,注重高中与初中教学内容的转变,强化学生对教学方式转变的适应能力。并且,一定要注意区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的教学目标。高一、高二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为主。高三的教学目标应该要以我国高考考试方向为依据,不断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习发展规律,依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改变,阶梯性的设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树立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来保障每个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效益最大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高二语文教学进度例8

1.二语习得角度的英语教学论

二语习得作为英语教学论中的重要内容,对环境、动力等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对问题本质进行全面挖掘,对我国英语教学论实施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1.1语言环境运用问题

语言环境运用问题是当前英语教学论实施的基础,是教学论展开的环境背景,对教学论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英语作为一种外语,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环境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论语言行为中教师要首先对语言运用功能进行分析,对语言环境运用的目标进行明确,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拓展英语教学论的使用范围,提高使用效果。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是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人的行为、思维等影响。因此在进行语言运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语言的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对语言语境、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传统习俗、时间差异等进行综合考虑,提高语言在特定文化范围内的“色彩”效果。二语习得下语言教学论可以有效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能力的专业词汇及专业语法使用效果,实现“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好的催化效果,确保学生语言互补,相得益彰。

1.2学习动力问题

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只是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作为考试的一种必然过程,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降低,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传统二语习得理论体系中提出:语言习得过程并不是现象过程,不是所谓的从易到难、从坏到好的积累过程,而是学生需求逐渐满足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英语语言需求、学习、运用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评价的主要内容,而并非将学生的基础好坏、成绩高低作为评价标准。二语习得教学论对教学与学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重新界定,这种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面貌,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专业教学的开展。

2.二语习得教学论结构优化

2.1二语习得理论结构优化

2.1.1习得与学习假说

在进行英语教学论二语习得研究的过程中,要首先对习得与学习假说进行区分,对习得与学习之间的差异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入认知。习得主要在自然的语言环境过程中掌握相关语言知识,主要侧重感知、无意识了解语言,是一种语言交际能力的体现。学习主要在客观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一般较为注重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语法规则,是一种刻意进行的行为,存在主观意识。

2.1.2自然假说

人们在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时,需要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规律,这样才能够保证语言的自然性。比如我们在运用母语交谈时一般会不加思考,说出的语言也比较顺畅自然。学习人人员可以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进行语言的交流和沟通,这些语法结构可以被学习者掌握运用,提高语言学习的能力,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的学习语言知识。

2.1.3情感过滤假说

该假说主要建立在情感的角度上,它能够更好的影响到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质量,比如学习者的信念、性格、自信心。通过情感的把握,能够提升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找到自身学习语言的方法,明确学习的动机,保证语言学习的质量。通过对情感的把握,找到学习自信,最终达到学习的语言学习的目标。

2.1.4监控理论假说

监控需要学习人员对其语言行为进行编辑,找到运用的机制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语言学习基础。监控过程可以发生在语言产生之前,也发生在语言产生之后,这就增加了监控的非强制性。所以才会然我们在语言交流中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但是如果用其他语言进行交流时,就会对其进行思考,增加语言监控的力度。

2.2二语习得应用结构优化

2.2.1增加可理解性输入操作

自然顺序假说中明显表达出:教师在进行教学论使用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现有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语言知识掌握程度及学生语言知识理解度进行把握,确保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遵循习得顺序,将内容由现有水平逐渐递进到发展区水平,最终达到高阶水平,实现层层递进。例如在进行时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常见的现在时和进行时首先进行讲解,后逐渐推广到过去时。教师在该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立体化展现,将抽象的英语教学论知识及教学内容难度降低,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2使用发展性评价策略

二语习得教学论重视学生的发展,将学生的发展性改变作为评价的重中之重。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等及时进行纠正,对学生存在的教学误区及时进行消除。教师要对学生在教学中所犯的错误进行更正,要降低学生对错误的认识,避免学生过于担心出现错误,导致学习受到束缚。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论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对学生进行全方面评价。例如,在进行交际语言情景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存在的不良语言习惯、交流障碍等及时进行纠正和消除,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法、词汇、发音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对改正后的语言进行认可,防止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2.2.3运用实施交际策略

英语是一门交际学语言,主要用于人际交往中。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性知识的教学,对交际策略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和运用,导致教学质量大幅降低。在当前的二语习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运用实际交际策略,对语言交际资源及交际技巧进行讲解,防止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不理解或解释不清楚现象。

英语教学论过程中存在诸多交际无法用词汇或语句表达的现象,在这种环境中,实际交际策略尤为重要。交际策略模型主要对心理语言观及转换语法语言观进行优化,对信息交换机械概念进行拓展,实现了语言思想交流的过程,增加了对语言行为的理解深度。

3.总结

作为英语教学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二语习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可实施性和教学可操作性,从本质上拓展教学范围,提高教学质量。随着二语习得教学理论结构的不断深入和应用的不断改善,我国的英语教学必然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实现由教学水平低下到尽善尽美的转变。(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高二语文教学进度例9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09-0163-02

在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语言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已成为高校外语教学的必然要求。笔者从事日语教学多年,认为研究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特点、改革旧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日语知识及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是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颇具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一、二外日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逐渐由一门外语向“双语”、“多语”方向发展。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除了要精通专业外语之外,还应努力提高第二外语水平,第二外语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众多的第二外语选择中,很多人把日语当作首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两国就有着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日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联系更为紧密。无论是研究日本、学习或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还是促进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日语都是一座必需的桥梁。可以说,日语是和中国人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外语之一。此外,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日语属于粘着语,与汉语、英语分属三种不同体系的语言,具有各自的特点。在高校开设二外日语,有利于学生在这几种不同体系语言的学习和比较过程中加强学习,促进对外语的掌握和理解。

二、二外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九十年代初制定颁发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二外日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日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全面提高日语运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今二外日语的教学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与人才市场未能形成良性互动,不符合社会对“双语”乃至“多语”型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对二外教学不够重视

与目前日语学习者逐年增加成反比,作为二外的日语教学在大多高等院校中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设施陈旧、教材老化、教学任务与课时比例不协调等问题日益突出。据了解,大多数高校第二外语的课时都是每周四学时,每周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一课。以新版的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为例,每一课都由“基本课文”、“语法讲解”、“表达及词语讲解”、“应用课文”、“练习及生词表”等六个部分构成,在有限的四学时内,要完成以上全部环节的内容,可想而知,课堂教学超负荷运行。这种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合理性、教学任务与课时比例的不协调性,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水平下降、学生消极应付等现象。

(二)(学习者)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大多数学习者学习日语的初始目的是多学一门外语就多掌握一种技能,学习者在初始阶段的学习热情是非常高的。但由于学习者自身的情况以及日语语言的特点,学习日语存在着很多客观的困难。学习者大多已有多年的英语学习经验,在学习英语时更多的是需要理解,记忆量不大;而二外日语是零起点,学生必须积累大量的词汇和一定的句型,需要记忆和背诵的东西很多。而且,学习日语的时候很容易受到英语思维的影响,学习日语就增加了很多困难。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者的积极性逐渐减弱,再加上没有硬性的过级要求,学习压力不大,慢慢就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师)教育模式老化,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在大多数高校的二外教学中,传统的 “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依然在沿用,教学模式也显得被动单一。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味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听说等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整天背诵和记忆,强调日语句型、语法的积累,而对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交流则不够重视,几乎不具备听和说的实际交际能力,成了名副其实的“聋”、“哑”学生。长期延续这种教学模式,将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能激发学生探索学习方法的积极性,从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很显然,这种旧式老化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社会发展对多语种人才的要求的。

三、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为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改革旧的二外教学模式、采用适应形势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各高等院校应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第二外语的重要性,在实际中对二外教学加以重视,如更新教学设施、合理安排课时与教学任务等。学习者则应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除了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打好语言基础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交流。

那么,作为教师,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呢?笔者从事高校二外日语教学多年,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切实改进二外日语教学: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才会明显。传统的二外日语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单纯的讲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学习者、模仿者和记录者,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很显然,传统的二外日语教学模式需要改革,教师和学生需要重新定位。二外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二外教学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中单纯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担当统筹者的角色,负责组织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想学”的根本性转变。二外日语教学,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多少单词、多少语法句型,而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并安排好每一节课,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日语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单词接龙游戏、唱日语歌曲、读绕口令等小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这些小插曲的灵活运用不仅能舒缓紧张的学习气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日语的魅力,把乏味枯燥的语言学习变为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

此外,还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或网络资源进行授课。例如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日语影视动漫节目,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练习听说的日语环境,使学生在充满动感活力的影像中受到感染,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调动各种感官去参与学习。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同一内容可以反复再现,词汇发音、语法说明、课文朗读等可以根据需要反复再放,能够最大程度地方便学习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笔者曾研发了一套初级日语的学习软件,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鼠标来学习假名的发音、笔顺等日语基础知识,还可以进行自测练习。这些功能有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操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自主学习无疑十分有效。此外,通过操作电脑进行日语文字的输入,也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能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日语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

新形势下所期待的日语教学,是从工具型转变为文化理解型,即教会学生与日本人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交际活动,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因此,在二外日语的教学过程中,应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在语言学习中了解日本文化、在学习日本文化中运用日语语言。教师在讲解词语和文章时,应深入地分析词汇的深层含义及其具体的语境,穿插和增加关于日本文化知识、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让学生逐渐习惯异民族的不同文化心理和语言上的习惯表达,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外语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工具,同时还应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作为二外的日语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基础的语法句型外,还应该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在文化素养、学习策略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这就要求从事二外的日语教学工作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热情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惑及障碍,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得到及时准确的教学反馈信息。其次,对待学生要理解和宽容,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最后,不时地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消除学生的焦虑感和畏惧感,使其树立自信心。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先导,必须加以重视。

四、结 语

从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来看,其改革迫在眉睫。作为二外日语的高校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以及各地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改革的思想逐步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努力为日语学习者提供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和充满时代感的教学内容,这是新形势下培养新型外语人才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高二语文教学进度例10

随着我国参与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外语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本着“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原则,对人才的培养逐渐向多元化、高素质方面不断发展。因此,高校学生在熟练运用第一外语之外,学习和掌握第二外语(以下简称二外)同样重要。针对目前二外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高校的二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二外教学现状

本文所论述的第二外语是指给外语专业学生所开设的除专业外语(即第一外语)以外的第二门外国语。从语言学角度讲,第一外语(以下简称一外)和第二外语同属于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从教学角度讲,二外教学与一外教学都属于针对成人而进行的非母语教学,教学方法上可以互相通用。从学生习得角度来讲,一外与二外都是在非目的语环境内的外语习得。但我国的二外教学有着不同于一外教学的独特性,根据教育部上世纪90年代制定颁发的《第二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二外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能以二外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多数院校设置的第二外语课为非主干课,缺乏完整的课程设置,课时量少,教学单调,无法保证学生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并且教学效果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大部分学生经过学校规定学时的二外学习后只能勉强应付考试,根本无法进行简单的会话,更谈不上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也因此考研失利,失去了继续求学深造的机会。

二、二外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面对我国高校二外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区别于一外教学,二外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1.课程设置上的矛盾。

目前,我国高校的二外课程通常以外语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有时也作为本科生、研究生的选修课程开设,缺乏完整的课程设置和充足的教学时间,相对于一外在听、说、 读、 写、 译多方面的课程设置,二外的课程设置单一。因此,教师必须把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融为一体进行教学。从教学时间上看,大部分高校将其安排在大三、大四学年,每周4学时,一个学期大约只有72学时,有的学校甚至安排得更少。很显然,教学时间短、授课内容较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二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总是尽量利用有限的时间把更多的语法知识讲给学生,而学生则无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效果差,久而久之便形成恶性循环,教师教得累,学生有抵触情绪。如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训练,教师便无法保证教学进度。课程设置上的矛盾会造成第二外语教学的形式化,使学生失去学习第二外语的兴趣和动力。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由于高校二外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固有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显得落后于时代,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学生在二外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在二外教学中很难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学生在听、 说、 读、 写、 译上也不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同时,专业课程中的先进教学理念及教学设施并没有真正走进二外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不仅使学生感到乏味,还使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以法语的二外教学为例,教材更新速度慢,内容普遍较为陈旧,还普遍缺少与其他知识的横向联合。

3.二外教学缺乏重视。

高校二外教学的课程定位只是作为辅助课或选修课来设置的,其培养的不是专业外语人才,因此缺乏更多的关注。部分学生出于获取学分等目的,对二外的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或一外教学,高校自身也对二外教学投入不足,在课程的设置、 课时的安排上都过于简单化,使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传授知识。多数高等院校在二外教学中都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室等先进设施,在二外教学的资金投入上更是微乎其微。总之,现在的二外教学既没有受到来自学生的重视,又没有受到高等院校自身的重视,在教学投入上区别于专业课程。

三、二外教学改革建议

为了使二外教学能够满足社会及学生的需求,高校需向学生传授单一的语法知识变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让学生能够实际应用。下面我对我国高校的二外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改革教学目标,迎合学生学习目的。

在高校二外课程中,学生学外的目的是多样的,既想通过二外学习了解第二外语国家的文化知识、风土人情,开阔自身视野,又想为考研、就业增加筹码。如果不明确各类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会造成教师难以平衡学生需求的困惑。因为想升学、就业的学生在二外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细致的学习,学生渴望同第一外语的学习一样在听、说、 读、 写、 译上得到充分的训练。但是想通过学习了解、认识第二外语国家的学生希望在具备一定的阅读、翻译、听说的能力后,通过语言工具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对于系统繁复的语法知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如果学校可以从学生学习目的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迎合不同的学习目的,做到因材施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自身又可以各得所需。例如,学校可以开设不同教学目标的二外课程供学生选择,为以开阔视野为目的的学生渗透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第二外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为以升学、就业为目的的学生提供实用型教学,传授写求职信、留学申请函等的写作方法,为他们提供较系统专业的语言知识。

2.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改变传统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二外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教学中,教师一味地“满堂灌”既限制了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又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同时,还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索、体会刚刚学到的知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组会话的方式训练学生在语言上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自己编写会话进行表演,这不仅可以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改善他们难开口的问题。另外,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设备训练学生的视听能力,营造语言环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际的工具,要掌握好这一工具就必须对该语言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理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适度地导入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该国文化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较好的语言环境。

3.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效力。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等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课堂上,可以通过开展小组竞赛和做各种游戏等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和词汇。比如,让学生讲故事、进行单词记忆竞赛、做单词接龙游戏等,这样的趣味教学比较受学生欢迎,因而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的单词、句型,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寓教于乐。

在课堂外,营造良好的学习外语环境。教师应该通过布置作业等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书刊、 杂志、 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多接触第二外语,慢慢习惯用第二外语思维,用第二外语进行日常交流。学生也可与以第二外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组织活动,相互学习语言。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外语角、开办外语文化周、观看外语电影,等等。通过实际应用学习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改革陈旧二外教材,丰富教材使用。

拥有一套好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对大学外语教学而言,二外教材的重要性,不论是对外语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不言而喻。大学外语教材建设必须反映时代特征,要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信息和成果。教材体系和内容应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加强学生综合运用外语能力的培养,使之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二外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不适合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当今的二外教材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选材上应多参考时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突出应用性、时效性,使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了解第二外语国家真实的社会生活。在教学理念上要突出对学生实际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注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材的编订应该有针对性,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教材。也可以针对各自学校不同的发展需要,编订适合学生的教材。此外,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在主要基础教材的配合下,选择突出听、说、读、写方面的辅助教材,丰富教材使用,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灵活性和学习兴趣。

5.加强二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大学外语教师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教师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我国高校的二外教师由于重视不足等各方面原因,存在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另外,二外课程属于非专业课,学校往往不太重视,教师待遇一般,吸引不到优秀外语人才。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二外教师队伍,对高校二外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加快高校二外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外语水平的一个重要保障。应该加强对二外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送优秀中青年外语教师出国深造,进修学习。同时,要充分发挥留学回国人员的作用,利用他们的语言优势,把那些有志从事外语教学的优秀人才吸收补充到外语教师队伍中来,努力提高大学二外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大学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素质和外语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语言交际活动。

提高二外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二外教学质量的关键。二外教师要立足本校实际,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二外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