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3 16:47:19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例1

2PBL教学方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现代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4]。PBL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寻求交流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因此,PBL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模拟学生今后解决真实世界中的现实问题的过程,因而在国内外多个著名的医学院校被推广。美国近70%的医学院采用PBL模式教学,欧洲部分医学院也开始进行PBL课程改革的试验;中国的香港大学医学院PBL教学已占该校全部医学教育的60%,中国内地包括北医大、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在内的多个“211”或“985”院校开展了PBL教学的试点和推广。PBL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整体要求比较高,对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都有一套严格的顶层设计。许多国内医学院校的PBL教学都在七年制或八年制学生中开展,通常以临床典型病例为问题引入,通过学生查找资料和共同讨论,最终解决临床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临床、基础甚至医学前沿的相关知识广泛涉猎。进入21世纪以来,也有诸多学者开始对PBL教学法的运用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在PBL教学中教师、学生和学校三方的成本投入非常高,而小组讨论机制运作不良会影响PBL的实际效果。教育学家Wells等进一步指出,PBL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层次、学科领域和导师的要求都是非常挑剔的,需要师生双方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5]。虽然PBL在实际开展时具有一些难度,但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试点内容。

3CBL教学方法

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是以案例为导向的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教师对特殊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原理,并进而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BL教学方法最早在欧美国家的一些高校经济学和法学的教学中采用,并逐渐拓展到商学院的管理教学实践中,当前在医学教育中也有一定应用。CBL教学方法与PBL教学方法也一定相通之处,就是整个教学过程都以一个案例或临床病例入手,不同之处在于CBL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teacher-de-pendentapproach),而PBL教学方法是以学生自我讨论最终解决问题为主要形式,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引导和避免讨论的方向偏离主题[6]。因此,相比PBL教学方法,CBL教学方法可以避免因小组机制的功能不良而导致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但是CBL教学方法的案例选择、构建和叙述都可能影响学生进行讨论的兴趣和意愿,因为相比PBL教学,CBL缺乏实际情境体验的真实感。基于以上原因,CBL教学方法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常常在某些学科或某些典型知识讲解中应用。

4RBL教学模式

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是基于资源的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接触各种资源或运用它们开展实践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基于资源的学习有时也可以用“自主学习”来替代,是学生主动地利用学习资源主动学习的模式。RBL教学方法是适应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崭新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标本、模型、挂图、VCD、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对课程学习所需的学科材料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不断提高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RBL教学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高等教育在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的最新发展,其重要意义在于肯定了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中的基本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互电视、虚拟教室、视频会议等新的技术媒体形式已经成为e-Learning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eb支持的学习(web-supportedlearn-ing,WSL)[7]。e-Learning在内容传播、学习任务和学习评价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程度的改变[8]。合作学习、高阶思维技巧的发展、自我评价、以真实任务作为学习起点的训练、自主学习、学习者个体责任和教与学应用是近年来e-Learning研究领域中的高频关键词[9]。与此同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e-Learning的有效教学法方面,以及在有效的、基于新型数字资源的教学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基于资源的学习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RBL教学模式承载的教育理念是要求学生在面对信息时代知识激增挑战的时候,具备独立进行搜集、加工、处理、利用、评价信息的能力,将学科课程学习目标与信息文化素养整合起来,强化学生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但是,目前RBL的难题不是如何保护稀有的学习资源,而是如何确保用最适当的学习资源来支持学习,由此RBL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例2

一、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理论综述

首先,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主要类型为:关于医学教育学制上的定位,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其高等医学教育在学制的划分上存在着明显不同,大体上可划分为如下四类:第一,英式学制。指的是五年一贯制学制,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来实现招生,学制为五年,其中前四年为理论学习,最后一年为临床实践,在英联邦国家如英国以及新加坡等都是实行这一学制,授予的学位为学士学位;第二,德式学制。招生范围为高中或者是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学制为六年,共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前期是基础课,中期以临床专业理论教学为主,后期为临床试验阶段,通过者予以博士学位,在当今的欧洲国家如希腊、荷兰等都使用这一学制教育;第三,俄式学制。其与德式学制一样,都是六年一贯制,区别在于招生上是从高中毕业生中进行招生,分为前三年的前期教育与后三年的专业教育,在毕业后授博士学位,然后在毕业后一年内进行临床实践,通过国家考试以后授医生资格证书,在当今的乌克兰等国家实现这一教学学制;第四,美式学制。这一学制的特点是以“4+4”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前四年为前期教育,后四年为医学院教育,毕业后授予博士学位,在当今的美国以及韩国等都使用这一教育学制;而在医学教育中,超过六年以上的教育(包括六年)被称之为长学制。其次,影响学制的主要因素为: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需求、医学专业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世界范围内医学教育体制包括学制改革的进程与发展趋势等。

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现状

自鸦片战争开始,带徒培训成为了我国培养医药人才的主要途径,而在中西方教育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带有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医学教育学制,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才正式形成。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逐步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学制,采用的学制层次较为丰富,目前主要有3、5、6、7、8这五种学制层次。而其中七年制医学教育学制开始于1988年,最初以十五所医学院校为试点,毕业授予硕士学位,直到2001年这一学制开始普及,包含了52所高等医学院校,为培养医学专业综合型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而八年制医学教育学制最初在北京大学等三所高校试行,到2004年扩展到了12所。目前,我国总共有超过了一百五十所医学院校,而一般都是采用两种或以上的学制,其中以三年与五年这两种学制为主,有近百分之九十的专业人才是由这一学制教育所培养的,因此,这一学制是我国的主要医学教育学制。

三、中外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对比分析

(一)中外学制概况对比分析

第一,都从师带徒逐渐过渡到学校教育。从世界范围内各国发展的历史看,以师带徒都是医学教育的最初教育形式,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学校教育,并定位相应的教育学制,而从学制选择上看,国外在医学教育学制选择上的特点为一旦拟定与自身相适应的学制便不会做出较大的调整动作,其原因在于为了以稳定的学制来尊重这一教育的规律,提高这一教育的质量以确保相应人才的质量,比如美国所实行的美式学制与英国所实行的英式学制从确立之处至今一直沿用。但是,基于我国政治等历史因素的影响,整个医学学制的改革历经了不同时期,实现了不同学制的改革,最终形成的多学制层次的现状,但总体学制偏短。第二,基于目前世界范围内各国医学教育学制的现状看,国外绝大部分国家要么是以单一学制为主,要么是以全国以统一的学制为主,以通过统一学制层次来确保医学领域人才的统一规格,这不仅能够充分的利用医学教育资源,同时也有益于医学方面人才自身的发展;但是,我国当前多学制教育的现状,致使专业设置上存在重复问题,教育资源严重被浪费,教学质量总体偏低,所培养的人才缺乏规范性,进而不仅无法保证医学人才的质量,同时也拉低了我国医学整体发展水平;第三,从医学教育的实施过程看,国外学制长,其将课程进行基础课、临床课以及实践课等多层次的划分,并以严格的国家考试来授予最终的从医资格,但是,我国医学教育不仅学制短,且在有限的学制内学生还要选修过多的文化课程,降低了专业课学习时间,最后一年通常也是临床实践课,整体五年专业学习时间中有效利用的总时间至多三年,加上毕业后教育薄弱,相应的执医资格考试尚未规范,致使在人才培养上严重落后与国外平均水准。

(二)卫生人力资源以及招生方式的对比分析

1.在卫生人力资源上

目前,总体趋势是发达国家医师数量要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欠发达国家明显偏低于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在于发达国家不仅重视医学教育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同时整体上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低,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视程度高。而欠发达国家整体人口增长速度快,加上全部精力集中在经济的发展上,进而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上明显过低,本身人才不足,加上高等人才外流严重,致使卫生人力资源缺口大。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逐渐将注意力放在了医学人才质量提升上,而欠发达国家只能够通过医学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来解决人才供需矛盾。而我国当前卫生人力资源的现状为:人才学历整体偏低且分布不均,整体医学水平明显偏低,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只占据了总数的14.3%。

2.在招生方式上

在生源上,国外以应届高中毕业生或者是本科毕生生、亦或是具备医学预科基础的学生,而国内当前只是单纯的以高中应届毕业生为生源;在录取方式上,国外需要分别对学生在入学前学习情况、入学考试成绩以及面试成绩进行考核,并非是以严格的入学考试为主,注重的是面试成绩,主要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考察,但是国内依旧是以考试为主要衡量标准,局限性凸显;在招生规模上,国外以小规模的招生为主,以恒定的入学标准来实现相对稳定的招生数额,而国内医学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相应的入学标准也不断降低,致使人才整体质量参差不齐。

四、完善落实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的对策

(一)合理定位医学教育学制

这就要求要以合理学制体系的制定为基础,按照当前医学教育学制发展的特点,构建“358”学制体系,即以三年学制为专科教育,以解决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缺口问题,并在逐渐满足这一需求的过程中消除三年学制;以五年制为本科教育,这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医学教育学制的主体,能够为提升我国卫生队伍人才质量奠定基础,并为本科以上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长学制是世界范围内医学教育学制发展的方向,因此,为了提升我国医学人才质量,逐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需要逐步落实八年学制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整国内医学院校学制层次。

(二)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

首先,在招生方式上,要进一步提升生源的质量。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增加专项的考试与面试科目,并注重面试成绩,给予面试中优秀的人才以充分的重视,以相应奖学金的设置为激励措施,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提升医学人才质量奠定基础;其次,给予素质教育以充分重视。针对在校教育,需要注重基础文化课教育,在此过程中要强化对专业理论课的重视,同时强化临床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与此同时,要严格落实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以确保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满足行业基本要求;最后,保持学制的长时间稳定性,确保符合医学教育发展规律。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例3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搞好预防医学教学工作

目前,大多数预防医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和职业病、营养与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统计、流行病等。按照目前我国对基层医疗人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新发传染病的防治等内容。预防医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只看重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认为预防医学无关紧要。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的医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自觉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合格的、面向社区的、全面型的医学人才。

2.1理论课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其与传统教学比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直观、生动的信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照本宣科,应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片和视频有机结合起来,讲课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如讲维生素C时,可以讲述哥伦布在探险过程中是如何发现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故事;讲环境污染物铅、镉对人体的危害时,可以播放新闻调查等视频,以事实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讲台上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事件;讲尘肺时,可以引出我省的开胸验肺事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预防医学会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无法看懂这些知识,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等方式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复习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在课堂中可以使用网络语言,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2.2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注重实践应用

预防医学实验课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部分占的学时比例较大,这两部分内容主要讲授的是方法学,理论和公式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应用到,而有些学生在高中学的是文科,数学基础较差,因此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消化这些抽象知识难度较大。通过对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在课后对流行病和卫生统计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复习,鉴于此,实验课应多安排流行病和卫生统计的内容。以往的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出一道或两道计算题,让学生参考书上的例子进行解答,学生普遍反映只会“依葫芦画瓢”,对理论课上讲授的知识如何应用没有理解和掌握,此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院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上机练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实验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如可以让学生运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使用调查表实地收集、整理资料,然后运用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资料类型的转换;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让学生学习用软件进行信息录入,建立数据库,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咨询者引导学生,不受学时的限制,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际中熟练应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知识。

2.3严谨治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教学态度,不断拓宽知识面,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沟通,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课本知识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应经常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要加强科研工作。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高技能型医学人才。医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我教研室正在进行农村学龄儿童营养干预的项目,可以在课堂中将项目的开展过程向学生讲述,并将涉及的营养学基本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医学统计学的统计方法进行介绍。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例4

关键词:医学院校 德育教育 大学生

德育教育效果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多年来德育教育的热点和难点。研究医学生德育工作的相关理论,开展新时期医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医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因素,有助于了解新时期医学生德育教育,对于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高新时期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改进医学生德育工作,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为了解我校医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提高我校德育的整体水平,增强我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以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调研为核心,充分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相关问题,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客观全面真实的了解我校医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现状,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探索我校医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以期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良好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实证性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了我校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两个专业的学生,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共计712人。其中,男生占53、51,女生占46、49%,农村大学生占86、94%,城市大学生占13、06%。(回收有效问卷712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的第一部分是学生对国家层面所具有的政治素养,表现为医学生对共产党执政的理想信念与政治态度,主要包括对国家最新方针政策和经济形势的理解与认识,对党的基本路线及历史使命感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医学生政治觉悟较高,对国家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但仍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比思想品德更重要。问卷的第二部分是关于社会公德方面的,主要包括基本文明功德素养,如诚信明礼、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团结同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公园等公共场所乱认垃圾的现象持何态度,84、41%的大学生认为应该维护公共环境,另外还有3、79%的学生选择事不关己,无所谓,由此可见,虽然当今医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己经较高了,对于助人为乐及无私奉献等高尚品德也有了较强的认同感,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问卷的第三部分是个人道德素质方面,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心理素质、道德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调查。当问到您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持何看法时,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杜绝考试舞弊,严肃考风考纪;小部分部分人认为作弊总比补考好,另外极少数学生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

调查结果表明,88、62%的学生对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因此,大多数医学生都能明确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也极力维护自己的道德声誉。通过对此次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总体是良好的。

四、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1、发挥社会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左右着个人的意识,如果一个环境是稳定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意识,同样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高校校园的逐渐开放,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要发挥社会教育对医学生的教育作用,首先要建立一个和诣稳定的政治环境,引导学生运用合法手段去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价值观[1]。第二,要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道德和法律是两种最重要的社会规范,相互补充,二者相互渗透[2]。第三,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先进人物,成一股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发挥好社会教育的作用。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作为医学生在学校是为了学习知识的,要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道德课的作用[3]。在学校进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教育,在思政课将社会问题引入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专题的形式结合现实中的鲜活案例来讲述,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也使学生认识更容易接受,更深刻,并实现内化。在专业课上也可以渗透职业道德情感,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医德很重要,处处都应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感染学生,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过程中道德情感情感渗透。第二课堂在学校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环境是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注重校园建设的艺术性,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将德育同智、体、美育结合起来,比如开设艺术选修课,举办艺术活动,使大学生感受到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我校大学生能够徜徉其中,陶冶情操。另外,面对网络信息全球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带来的强势影响,学校加强了校园网站的建设,发挥校园网的积极作用,利用校园网引导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方向。教师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也可作为师生交流平台,通过言论可以把握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方向,对其进行积极情感的引导[4]。

3、重视家庭德育教育作用

新时期高校德育涉及的是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如果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是学生长期生活的环境,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家庭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5]。作为第一老师的父母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子女的思想变化和道德追求,在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开展积极的交流与对话,促进子女个性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孩子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父母应教育子女珍惜生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不断发现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探索有效可行的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良策。

参考文献:

[1]陈大勇. 论高校对大学生合理功利化价值观的引导.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2): 43-45.

[2]王盛旺. 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共建和谐社会. 管理观察. 2014. (17): 9-25.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例5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加快了迈向大众化教育的步伐,高等院校的数量和规模急剧增加,教育资源不足与人们需求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教育资源利用率进行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教育经济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教育资源涵盖教育领域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对其利用效率的研究,有益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组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而高等医学教育因学制长、实践环节多等自身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教育资源利用率的研究意义尤为重要。

一、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现状分析

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指教育资源投入总量与教育成果产出总量之比。教育资源投入总量指一定时间内人力、财力、物力消耗的总和(含基建投入);从数量研究角度来讲,教育成果可用当年在校生平均数代替(假设教育成果的质量相同)。其评价模型为:年度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年学生平均数/教育资源消耗。以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情况为例,其情况如表1。

由表1可知,扩招4年来,每万元基本培养1名医学生,且每万元培养的学生数呈下降趋势,说明培养成本提高。就全省而言,每万元培养医学生数少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医学生的培养成本高于平均水平,这个结果也符合相关研究结论。

(一)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主要指一定的教育工作者(含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在一定时间内培养人才的多少。培养的人才数量越多,效率越高。因此,尽可能降低教育过程中人才资源的投入量(减少活劳动消耗),提高单位教育工作者的学生培养数量,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手段。其评价模型为: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年学生平均数÷教职工数。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如表2。

由表2可知,4年来每名教职工培养医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说明高等医学院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扩招后得到了提高。但相比省内平均水平,医学院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另外,笔者也对4年来专任教师利用率情况进行了单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专任教师利用率也逐年提高,并且提高的速率高于人力资源总体利用率。

(二)物力资源利用效率

物力资源是国家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金的物化形式,包括固定资产、设备和低值易耗品等。教育部门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物化劳动的占有和消耗,表明物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其评价模型为:物力资源利用率=年学生平均数÷(当年固定资产总额×折旧率)。

因学校物力资源主要由固定资产构成,因此本研究仅以固定资产利用率代替物力资源利用率。本文参照类似研究对折旧问题做了如下处理:房屋按20―30年折旧,折旧率定为0.05(1/20年);设备按8年折旧,折旧率为0.125(1/8年)。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如表3。

由表3可知,4年来某省高等医学院校物力资源利用率略有上升,总体变化不大,与全省水平基本持平。说明各高校在物力资源的利用上效率不高。

(三)财力资源利用率

学校财力资源其实质是人力、物力消耗的反映。其评价模型为:财力资源利用率=年教育经常费总额÷年学生平均数。财力资源即为教育事业性费用支出,包括个人经费和公务经费支出(不含基建支出)。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财力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如表4。

由表4可知,4年来高等医学院校财力资源利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即生均占用费用下降。就全省而言,生均占用费用略高于全省水平,这也是对医学生培养成本稍高的一个反映。

另外,笔者也分别对构成财力资源的个人经费支出和公务经费支出利用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扩招4年来,高等医学院校个人经费利用率平均为0.4万元/人,该省平均水平为0.37万元/人;高等医学院校公务经费利用率平均为0.4万元/人,该省平均水平为0.41万元/人。

二、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对策

通过对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率的研究分析,笔者就如何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提高和保证教育质量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目的

提高和保证教育质量是高校办学的宗旨,如何达到高校资源供给和支出的有效平衡,即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是实现高校办学宗旨的最有效保证。因此,高校只有在办学上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实现高校资源利用价值的“最优化”。特别地,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尤为重要,它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二)建立教育过程中的最佳资源结构

高校最佳资源结构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最佳组合。合理的资源结构可以实现各种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发挥最大价值。研究表明,扩招以来,高等医学院校的资源构成不甚合理,人力投入的边际效率逐年减少,资产投入的边际效率逐年增加。说明近几年教师等人力资源比较充足,而实验室、教室、宿舍、图书馆等物力资源配置不足。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提高资本性投入,将新增资本性投入主要用于提高现有人力的素质,配置急需的仪器设备和其他教学条件,切实改善学生的实验、学习等硬件环境,使高校的资源通过合理组织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增加的人力投入应主要侧重于优化人员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健全激励机制、合理配置生师比等方面。

(三)确立合理的办学规模

本研究中,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平均规模为0.97万人。相关研究发现,该省2000―2004年高校有效规模区间为2 549~17 685人。即,在此区间的规模扩大会实现规模效益,不在此区间的发展会产生规模不经济。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规模均在有效范围内。规模效益理论也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持续扩大办学规模的热情敲响了警钟,提醒高校应该逐步放缓扩招的步伐。

(四)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

高校的人财物资源最终总是通过人来安排管理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资源利用的效率,故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途径。高等医学院校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不应忽视培养一支质量过硬的资源管理人员队伍。这支队伍应该在各种资源的使用上充分体现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特点;能够对学校资源进行周密的计划、科学的组织、有力的指挥调度、定期检查和总结;能够制定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包括资源的使用、考勤、奖惩、培训,等等。

【主要参考文献】

[1] 韩宗礼.教育经济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55.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例6

收稿日期:2006―10―15

项目来源:本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05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研究》的课题成果。项目编号:10554123。

作者简介:李力威(1969-),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外语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医学俄语教学及医学教育研究工作。

张立莉(1963-),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外语部教授,主要从事医学俄语教学及医学教育研究工作。

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状态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整体状态,更与人的生活、生命质量直接相关,因此办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至关重要。

要办好高等医学教育,确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机制等等,都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培养模式问题,医学教育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争议,目前,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于医学教育中,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怎样改革,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一问题对于高等医学教育来说,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笔者选择了这样一个课题。

一、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沿革及现状

(一)“简约农耕型”“以师代徒”式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

古代医学教育,以古代朴素的哲学观驾驭医学理论,主要取自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为临床知识,大多以师徒制,且封建制度强烈地左右着培养目标及教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这种模式如同自然经济条件下农夫栽培作物,简约地靠经验地运作,目标十分有限。我国古代医学教育历来也是师徒传授。

这种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已被历史所淘汰,但从中可看出它在教育内容的整体观,体现个性教育的雏形及注重实践性的特点。

(二)“解析工厂型”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

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而明显分科化,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等逐步确立了科学意义上的许多分支学科。学校教育规模及其结构明显发展,近代教学理论的诞生促使班级教学方式日益完善,使培养医学人才突破了简约农耕型,走上在学校学计划组织下分科、分阶段的实施,按一定规格成批量培养的轨道。它将培养目标分解到各课程,教学者分工实施,教育途径分离为各种方式,如同工厂程序化,规范化的生产一样,适应了规模性培养医学人才的要求。我国高等西医教育是鸦片战争后,伴随西医的传入而出现的。1866年“医药传道会”在广州设立了第一所医学校,即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廷在天津自办医学馆,后改称北洋医学堂,此后,接受帝国主义津贴的教会医学校相继成立。如协和医学校、共和医学堂、南满医学堂、湘雅医学院等共二十余所,此外,全国各地还设立起一些公立或私立医学院校,至解放时,高等医学院校总计38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并参照前苏联的经验,有步骤地对旧的高等医学教育进行改革,对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进一步改革:原综合大学附设的医学院(系)全部改为独立制的医学院校。并新建一批医学院校(包括创建中医学院,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医药卫生建设需要,仿照前苏联适用式专家培养模式,专业类别增多,划分较细,新增卫生、儿科、口腔、五官、放射医学、中医中药等专业,基本上一直沿袭至今,这种传统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系统、稳定、扎实的理论教学,用少量的“投入”“产出”大量医科毕业生的特点,而且引发了许多种教育思想,至少有两个相互联系的观念被牢牢地植根于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它们是:(1)临床能力是建立在连续两年的基础医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上;(2)假设――演绎推理过程将作为培养基本认知习惯的基础,使学生成为独立的、持续终身的和自导的临床问题解决者。这一模式有其历史存在的必然性。对现阶段解决我国卫生人员供需紧张,卫生服务亟待普及等问题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它具有实用特点,医学教育要求的整体性、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受到很大限制。而且至少还存在着三个主要的问题:第一,将临床前期课程同临床训练截然分开,学生在头两年的学习中根本不接触真实的病人;第二,尽管临床前期和临床培训期的界限是清楚的,但是,对所讲授的各门基础医学课程的先后次序却很少予以注意,因此,学生不仅要记忆日益增多的,无一定次序的信息,而且他们要在完全缺少临床体验的情况下,将临床上有用的基础知识综合在一起;第三,由每一系来控制各自的教学内容,看起来好像各系都在培养本学科的小科学家,最终成为“科学的”医务工作者。鉴于上述情况,最终导致了各学科交错对接的,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的发展和综合发展型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三)“综合发展型”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

20世纪的后半叶,“解析工厂型”或传统的培养模式,遇到难以克服的尖锐矛盾: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医学科学迅速向综合分化发展,使以传统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及其内容日益膨胀起来,解析式的教学不堪重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难以自主地发展;社会迅猛发展变化,对包括医学生在内的受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从事专业工作的本领,而且更需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开拓发展的能力,从而仍按“工厂式”限在一定框子,程序式的培养已无力适应,一律“叠加性”的教育达不到有机整体性及个性充分发展的要求。为克服这些矛盾,医学教育工作者展开了艰苦的探索与实践。综观其取向:一是将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或打破传统学科的界线,精练教学内容,加强有机的组合;二是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会和会学而能持续发展能力;三是综合各方面教育力量,发挥教育的效益,由此达到培养的医学人才具有优良素质,力求由再现型转变为创造型。对此初步概括为“综合发展型”。

由于培养的文化、人文、社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由简约――解析――综合,师徒个体培养――统一规模培养――既规模培养又注重个体发展培养的历史演变过程,其培养目标亦由随机有限的目标――统一规格式目标――适应社会变化的发展性目标的演化。

我国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引进前苏联的,也有引进西方的和我们自己的,但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基本上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仍基本沿袭传统的模式,其固有的矛盾在新形势下日前突出。21世纪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就是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医学人才。为此,在借鉴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国情出发,努力改革现有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专业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学生就业多元取向不一致的矛盾。

二、国外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趋势

(一)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的趋势

1994年10月28日至11月3日召开的美国医学院协会第105届年会上,前主席CooperJ教授曾作了题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尔后,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副校长GreenlickMR教授根据Cooper教授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培养21世纪医生的思路和做法,他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在一系列改革当中,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新途径”教育(newpathway)就是典型。它所制定的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是“态度、技能和知识并重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终身治学和从医的能力。正如哈佛医学院院长Tosteson教授认为:医学教育一方面要传授最新的分子医学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要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特征、社会环境,解决每天都有人罹患或导致死亡的,但都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甚至自己招惹的疾病。这一改革思想,从医学不断分化和不断综合的科学规律、从微观治疗和宏观预防的知识整体,把握了医学及其教育的发展方向。

1.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制,围绕问题或病例组织教学。以自学、小组讨论和实验为主,讲课为辅。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2.打破基础和临床界线,早期接触临床和患者。以HSP课程(health,societyandphysician)贯串4年学医过程,强化医患关系,解决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问题。

3.打破医疗与预防的藩篱,进入社区,进行预防保健实践。学习院外医疗(ambulatorycare)和妇幼卫生(women’sandchildren’shealth),解决治疗和预防脱节的问题。

这项方案是1977年丹尼尔•托斯特森出任院长之后,由他的领导在经过校内和校际四年七次研讨会的基础上制定的。又经过充分准备,于1985年秋季入学时付诸改革实验,这项改革在哈佛已经实施了多年,取得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充分借鉴。

(二)英国医学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的趋势

英国总医学委员会(GMC)颁布有详尽的教学“参考大纲”,阐述医学人才培养的目的,课程设置、要求等。GMC1993年关于《明天的医师》的报告,是对英国医学院校的具体要求,而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正是由这些要求决定的。《明天的医师》的报告其主要内容可归纳如下:

(1)医学院校的在校教育应实质性地减轻医学生的学习负担,即减少向医学生硬灌的医学知识;(2)医学院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第一阶段,从好奇性、探求性开始进行学习的,培养医学生即具有批判性评价的能力,又具有推动学习的自我启发能力;(3)培养医学生具有做医生的态度和行为,应向医学生传授将来应该具备的,对病人、同事和社会的责任感;(4)在毕业后教育开始时,要求毕业生必须掌握的医学技能应该在所谓的指导下进行,其熟练程序应予以严格的评价;(5)应该规定包括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适当的态度的核心课程;(6)在核心课程中学到的东西应该再按“特殊学习模块”,使学生能深入学习本人感兴趣的领域,以培养面对科学方法、提出问题的素养;(7)核心课程必须是有系统的,课程的要素,应该由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教师共同制定,这样,基础和临床之间的界限,过去那种以学科为单位的排他性课程也没有了;(8)交际技能为主的临床基本技能应该通过医学教育的课程来加强;(9)应该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疾病的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列为医学课程的重要内容;(10)临床教育应同改变中的医疗实践相适应,医学生不光是体验医院的医疗服务,还必须体验初级保健或社区的医疗服务;(11)学习体制应该能对最新的教育理论,各种各样的教育手段应用自如;(12)对医学生的评价必须同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应该从罗列医学知识的考试转向良好学习能力的评价;(13)为了制订这种课程,并使其固定下来,有必要使年青教师和学生有发表本人意见的机会,在使用互教互学的同时,确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

从GMC对医学院校的具体要求来看:英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总目标为:培养高尚造福于人类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人,关心病人更关心人类健康的社会活动家,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又勇于探索医学实践的学者。英国医学教育对创造精神和应用技能的重视,对培养医学人才的思想品质、医学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三大核心任务的并举,颇有启发意义。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正是我们着重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他们既精通医学科学,又了解社会和国情,并具有接受未来科学技术挑战的能力。这一点英国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三)法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的趋势

1.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医生责任感。医学专业第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医学生在基础学科学习中不断获得和扩大知识的同时,逐渐掌握未来工作的方法,为今后做好医生和开展研究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医学生通过与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初次接触,能为今后见习奠定较好的基础,如自我激励提高学医兴趣,促进勤奋努力工作,并训练综合思考病人的整体情况,进而作出正确的医学推论(分析、综合及评述)。

2.强化人文教育,全面培育新医生。法国有关当局继1992年3月18日和1993年10月19日颁布的医学院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决定之后,又于1995年5月2日发文宣布医学院在1995~1996学年对上述课程进行修改的新措施,其教学目的旨在拓宽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使他们了解这些学科与卫生保健的关系,并能逐步掌握个体知识(如个人在情感、性、智力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实用心理学、卫生制度(如国际、欧共体及法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相关比较,医学人口学等)、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宣传与交流、信息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处理相关的伦理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增长才干。

3.提高教学质量,增设课程新内容。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疾病谱的变化,医学课程逐渐增多,这就要求在有限的医学教学期间处理好学习时间短与知识量多的矛盾。法国医学院的做法是:一方面,通过精选的、组织结构良好的、且可评估的教学知识典型概念,弥补所授知识总量的减少。同时,力求设法教育医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学习,综合所学知识,并举一反三,做到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4.严格组织管理,宽进严出把好关

在法国,凡持有国家考试中学毕业文凭者(业士学位),就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进入医学院。但是,由于学医人数众多和医生人数过剩等原因,医学院实行了越来越严格的组织管理,其制度明确,措施严谨,力求宽进严出把好关。

综上所述,法国医学院对医学专业第一和第二阶段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助于发展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早期接触临床、强化人文教育、调整课程内容及更严格地实施择优汰劣等方面的做法,对改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三、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开展教育改革的先导,而跨世纪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的重点之一是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观念,二是树立全面素质培养观念。

(二)拓宽专业口径

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有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新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多种专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结果。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应该用宽口径培养学生,医学教育也完全相同,现代医学教育是由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组成的连续统一体。医学生在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阶段接受的是使其最终成为合格医生的专业基础教育,毕业当时不会是合格的医生,其从事卫生实践所需的职业能力,必须经过毕业后的大量工作实践和严格规范化的专业培训才能逐渐掌握。因此,无论是从医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还是从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应该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实行宽口径的通科医学教育。

(三)优化课程结构,提倡人文教育

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建立与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已得到许多国家重视,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国在各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1.设计和开设多学科有机组合的综合课程。

2.早期接触医疗卫生实际。

3.精简必修课,减少讲课学时和课程间的重复,确立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基础,在各课程群中确定核心主干课程,突出主干课程的理论和技能培养。

4.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人文教育将在今天的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对医学的发展、医疗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1.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直接反映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1)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及时地引入教学,增加医学、急救医学、社区医学、卫生管理学等综合化、社会化学科的内容。(2)确立以基本知识、理论、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吸收医学科技的新成果。(3)对实验课程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增加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特别在经费及设备困难的情况下,如何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质量,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不要一味追求理论和实验的比例。

2.革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我国目前部分医学院已进行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方面较之传统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其自学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技能,改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积极开展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仅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且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创造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五)完善终身教育和与之配套的制度化建设

“学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连续统一体概念,已经为世界各国所公认。医学院校及医学科学研究单位应密切配合,使继续医学教育能尽快赶上21世纪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六)加强医学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对现有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根本。《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强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老师,要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未来社会对高等医学人才要求着眼,显然,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师队伍现状,是很难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医学人才需求的,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全体教师整体素质迫在眉睫。

四、结论

建立21世纪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国家教委列入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然而,回观教育学,有关培养模式的研究对比教学模式的内涵、类型等研究,是何等缺乏,我们不能仅靠对它的一种“会意”的理解来进行模式的改革。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起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又是有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相当一段时期里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总体卫生资源有限加上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而社会卫生保健供求矛盾突出,需求亦不一样。因此,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的医学人才必须能坚持为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方向,不忘祖,不忘本,不为形形“实惠”价值观所左右,特别是到了尚处于落后贫穷的地区能够留得下,用得上。(2)在专业目标上,应有针对性。除了在应用型,应用一研究性与研究型(即指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分型外,还应在地区性不同对象上有所区分。要讲究实际。(3)充分发展各方面教育的力量,特别是在社会实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上下大功夫。(4)在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上,不要只把眼睛盯着一门门课程上,还更应从课程体系(生物医学课程)改革上使之有机化,提高综合度,让学生摆脱目前重负荷被动状态而能主动,自主地学会与会学,从引导及考评上形成对其巨大的推动力。

总之,我们力求建立的是符合我国实际的,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的“综合发展型”培养模式。综合我国国情考虑医学人才培养的适宜模式,我们认为传统的,培养模式由于其特点在短期内还无法替代,而非传统的综合发展型培养模式的一些优点又是传统模式所缺乏的。因此,完全照抄国外的模式显然不行,按它们每年“产出”几十名毕业生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即使在美国也是十分可观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每千人口医生数,美国2.25,前苏联4.04,日本1.58,中国1.01,医学院校师生比,美国1:1.1,前苏联1:2.3,日本1:2.3,中国1:4.4,但他们是完成了第一次卫生革命之后改革医学模式和教育模式,而我国则尚未完成第一次卫生革命又同时面临第二次卫生革命冲击,他们是在卫生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医学教育师资充裕,而我国无论卫生人力还是医学教师资源都绝对紧张。这就要我们积极而客观地寻找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道路。

参考文献: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例7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42-03

Research on P.E. Teaching Goal Orientation and Teaching Breakthrough Point in

the Medical Universities

LIU Jie

(P.E. Department,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1, Liaoni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class undergraduates' P.E. teaching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the teaching test in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the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E. teaching goal orientation and teaching breakthrough point are researched. The teaching mode combining medicoathletics health care with physical training i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making twoway prescriptions, which include medicine prescription and the body treatment prescrip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ree lines, longline teaching of the medical treatment and health care, main line teaching of the technical performance, fashion teaching, and amusement sports are adopted,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transi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ports teaching goal orientation.

Key words: P.E. teaching; goal orienta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ree lines; twoway prescriptions; sports health care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取向也有了新的战略性的转变。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个性培养是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储备体育保健知识、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走体育锻炼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体育教学道路已以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取向。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中国医科大学一、二年级的本科学生共2 451人(2004届、2005届)。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一、二年级本科学生的体育理论考试,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谈大学阶段体育课应开设哪些体育专项。共计回收2 451份答卷,回收率为100%(表1)。

1.2.2实验法

本文采用实验法对两个女生班进行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各30人)

1.2.3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及对照所得的数据进行一般性统计并加以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阶段对医学院校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长线体育教学是转变体育教学目标取向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部2002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高校体育课程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把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明确界定为“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就必须结合医学院校特点,鼓励学生参与运动锻炼,培养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教会学生体育保健,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几年来通过“三线”体育教学法来彻底取代原有体育教学以技能学习为主的目标取向,走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体育教学道路,把体育保健做为教学切入点,来带动其他几项教学目标完成。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特色就是要把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相结合,体育与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的着眼点,都是为人的健康服务。体育的目的是通过人的长期锻炼来储备健康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医学的目的是人在灰色状态下通过针对性的治疗达到恢复健康。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展,医学治疗为主的研究方向也悄悄的向预防为主转化,我们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一定要融合到预防医学的实践中。把体育保健作为“长线”体育教学目标出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保健知识,走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道路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既有开医疗处方的本领,同时也具备开体疗处方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清楚看到93.1%的大学生对体育保健有着极大热情(表1)。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根据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务监督和指导,使体育锻炼能更为科学化。体育保健学的任务是运用解剖学、生理学、卫生学和有关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体育锻炼参加者身体发育、健康和训练给予保健指导,研究影响体育锻炼者身体健康的各种外界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卫生措施,研究常见运动性损伤和常见慢性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体育保健学的内容,包括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运动损伤、按摩和医疗体育等方面。所以我们高等医学院校,应把体育保健作为教学目标的切入点,以体育保健为核心教学目标来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我们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需更新教学观念,把体育保健作为体育教学的“长线”教学手段。“长线”体育教学,就是在大学体育教育的阶段中,每节体育教学课都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使我们医学院校的学生从观念上对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产生新的认识,把他们所学到的医学知识同我们的体育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只有通过“长线”教学的反复刺激,才能在学生大脑中留下较深痕迹,就能象一个人学会骑自行车和游泳一样在自己脑海中产生终身性记忆。我们“长线”体育保健教学过程中以医疗体育为教学重点(表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手段,大学体育教学第二学期后,每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由学生轮流带做。构建各种类型的体育准备活动的框架,采取多种方法拓展学生锻炼的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使“长线”体育教学有一个平等、民主、科学、活泼的育人教学氛围。

表1大学阶段体育课应开设哪些体育项调查

表290 min“三线”体育教学内容时间分配

2.2大学阶段,“主线”体育教学结合体育保健教学内容是转变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途径

中国医科大学的“主线”体育教学内容有足球专项、篮球专项、排球专项、武术专项、艺术体操专项、健美操专项、跆拳道专项、田径专项。我们的专项体育把教学内容作为一种媒介,把体育保健知识做为一种催化剂,这样体育教学目标切入就有了变化。如在乒乓球的教学中向学生提出授课任务,明确提出乒乓球教学重点要提高学生们的运动潜伏期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眼看到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做出动作反应,提高条件反射速度。举例说明,在手术过程中看到出血,马上就能做出止血的动作给病人减少疼痛和伤害。正常人的运动潜伏期在0.35 s左右,而乒乓球运动员可在0.1 s左右做反应。这样学生就产生了生疑性和积极性,就能同教师认真配合。两个主体在教学过程得以实施,就能转变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复习就内容讲授新内容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后练习。乒乓球的教学就是通过提高学生反应速度能力入手,达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不同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走体育教学同医学知识相结合的道路,让学生从学会逐渐过渡到会学的轨道上来,树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意识,把课上所学的技能在平日体育锻炼中巩固、提高、发展,不单纯追求学分,通过“三线”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是学会求知能力的一种手段,学会做事能力的一种方法,学会发展能力的一种磨练,学会创新能力的一种过程。使学生感到体育教学过程的主体视觉,不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同医学知识有关,都同健康有联系,都同自己终身受益不可分割。在“主线”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讲授锻炼的方法,提高人的基本活动能力。不要单纯追求专项技能,让学生掌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同生理负荷的关系;掌握动作技能同解剖学的内在联系,哪些是完成动作的原动肌,哪些是完成动作的对抗肌,哪些是完成动作的协同肌,自身缺少的是什么。这样体育“主线”教学就有了活力,以体育保健为基础,以反复锻炼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终身受益为目的的教学“主线”框架在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道路就能顺利发展下去。在“主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较宽的知识面,提取精华来传授给学生。在一次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四有”:有规律、有开放、有生机、有中心。有中心,就是以体育与医学相结合为中心;有生机,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竞争机制,使教学场面生机勃勃;有开放,就是教学内容上要“开放”,教学手段上要“放开”;有规律,就是以学生生理、心理及自然规律来掌握“主线”教学过程中的节奏。应体现出教学组织的科学性,示范动作的标准性,讲解语言艺术性。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体现出立体教学效果。

2.3时尚体育是大学阶段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问卷调查不难看出广大学生对时尚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说缺少时尚体育的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就不是一个成功的体育教育过程

时尚体育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都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共性是一样的,就是青年人都喜欢时尚的东西,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既要有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也要有浪漫主义的形式特色,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决不能一种模式停留在一层次循环往复。我们教学组织形式也应如此。时尚体育教学中,除向学生传授放松整理活动的基础知识外,还向学生介绍体育舞蹈如华尔兹、水兵舞、三步、四步交谊舞蹈等,给学生提供较大空间放松,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休息,感到愉快、轻松。这种轻松愉快的节奏能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尝试成功的喜悦。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通过时尚体育教学,让学生感到体育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必修课。高等院校的学生以国家栋梁的身份走向世界,他们的气质和举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要求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良好的艺术素质结合起来列入教学目标之中。

2.4从“三线”体育教学实验班同对照班的几项指标比较来看“三线”体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

1) 对体育理论考试成绩的对照,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设计体育理论授课时间是相等的,考试均在一个考场,判卷采用密封、轮转判卷。体育理论考试成绩经t检验,p小于0.05,均具有显著的差异。从而证明实验班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班(图1)。

图1体育理论考试成绩对照2)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校运动会太极拳比赛中(每个年级100人方队),实验班21人参加,对照班5人参加。经t值检验,p小于0.05,均有显著差异。从而检测出两个班对太极拳掌握程度(图2)。

图2两班对太极拳掌握程度图3两班取得奖学金情况3) 每年学生的综合测评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得取奖学金情况,实验班得取一等奖学金的1人,二等3人,三等10人,没有得奖学金的16人;对照班无人得取一等奖学金,二等1人,三等4人,没有得奖学金25人。不难看出“三线”体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图3)。

4)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国家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我们发现两个班成绩经t值检验,p大于0.05,无显著差异(图4)。图4两班进行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情况

3结论与建议

1) 我国的高等医学院的体育教学目标取向及教学切入点是走体育教学同医学知识相结合的道路,就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以体育保健为教学目标的龙头,对其它教学目标的完成有极大的促动,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提高。

2) “三线”体育教学模式,迎合了广大学生的心愿,因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

3) 走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双处方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有条件的附属医院开设体疗门诊对体育教学有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永亮,董金昆.学校体育卫生科学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4.

[2] 鲍忠孝.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M].大连: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

[3] 钟秉枢.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与训练指导[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党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例8

据有关统计数据,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任教师数为70 554人,几乎占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员总数的1/7。全国仅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院校就有509所。另外,沈阳药科大学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专业,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文)”专业,东北电力大学开设“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海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方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新闻方向)”专业等。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学教育的推广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在我国的134所医药院校(其中77所为大学或专门学院,57所为专科学校)里,很大一部分也开设有经济学专业。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设经贸管理学院、南方医科大学设经济学(卫生经济方向)本科专业、广东药学院设医药商学院、中国药科大学设国际医药商学院等。其中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甚至设有经济学(药物经济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从2007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医药类高等院校里的经济学教育,一方面是整个经济学教育里的一部分,与其他院校的经济学教育有共性的一面,比如核心课程基本类似等等;另一方面也有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特色,具有自己个性的一面,比如在经济学专业中开设一些医药类课程等等。

一、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常见问题

从目前看来,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里的经济学教育,存在着下面的一些问题:

(1)经济学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在医药类高等院校里,学科专业设置以医药类为主,经济学专业大多是新设置的学科和专业,发展基础比较弱,发展条件比较差,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在师资建设、经费扶持、设备购置、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方面,与医药类专业相比,经济学专业得到的关注比较少,发展比较慢,影响了经济学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经济学教育的“浅化”问题。在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学中,开设了相当一部分的医药类课程。这一方面固然可以使得学生的培养有“综合化”和“特色化”的优势,但是,由于学习时间有限,医药类课程的开设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经济类课程的安排,造成经济类课程的缩减或“浅化”,影响经济学课程的系统化学习,从而影响经济学教育教学质量。

(3)经济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经济学是与“衣食住行”“经国济世”联系很紧密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在许多高校里,经济学方面的师资力量很多是从学校(学习)到学校(执教),甚至是师兄毕业就成老师的“学院派”,根本就没有理论联系实践的经历和过程,在教学科研中也主要关注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同时,目前高校中设有经济学教育实习基地的院校屈指可数,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一知半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4)经济学教育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我国现行高校制度中,高校老师的福利待遇与其职称紧密挂钩。而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考核标准,虽有一定的教学时数等方面的要求,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学术研究水平而非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在这种激励制度下,许多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而忽视教学工作,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经济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二、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不同模式

一般看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学教育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模式(许成钢,2002):

(1 )英国模式。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注重培养天才,不注重训练,而是注重创造一种宽松和充满闲情逸致的学术环境,让天才脱颖而出。其培养的方法是师傅带徒弟的导师制,没有系统的课程。识别天才的方式不是考试,而是看人有没有能力和别人辩论,表达出新意。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是特别能识别天才,也产生了许多天才,如牛顿、凯恩斯都出自剑桥。缺点是,学生的质量很不稳定,学生好坏之间的差别很大。原因在于,大部分人不是天才,没有训练,水平就会很差,许多毕业生素质并不好。

(2)法国模式。强调系统训练。法国并非不要天才,而是寻找的方式完全不同,其数学训练非常强,用很严格的考试淘汰的办法来寻找最强者。强调训练,可以产生大批训练有素的人,这一批人都有很强的技术能力。但这种训练方法比较缺少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而经济学的发展很重要的是学者的直觉。在法国,那些在技术上缺乏能力的天才,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培养体系。比如科斯,在法国式的教育制度下,可能第一轮就被淘汰掉,不能生存。

(3)美国模式。当今学术上占优势的制度是美国顶尖学校经济系及个别欧洲的经济系的教育制度。它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一方面侧重系统的数学、理论、方法论的训练;同时也提供一系列的环境,刺激学生发展观察能力、创造力和批评能力。在美国,经济学本科教育定位是基础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美国本科学生入校时不报专业,一二年级采取通识教育,二年级以后选口径宽的主修。主修经济学的本科生职业选择广泛,可以选择经济学、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国际关系,甚至新闻传播等等。同时,其经济学本科生课程少而精炼,核心课程一年级是经济学原理,二年级是中级宏观微观、计量经济学,三四年级选两门经济学专业领域课,如国际经济学、金融学等等。

三、 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有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改进建议

为实现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更好发展,参考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不同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可以采用但不限于以下途径和措施:

(1)加强对经济学学科专业的重视。医药类高等院校中的经济学学科专业对医药类高等院校有良好的综合和促进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医药类专业的经济学思维,促进院校专业的综合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院校专业的特色化建设,毕业生就业率高,受社会和市场欢迎,整体提高院校的声誉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有关部门及院校自身都须加强对经济学学科专业的重视。特别是在师资建设、经费扶持、设备购置、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方面,应给予经济学更多的关注,改善经济学发展基础弱、条件差的情况,促进经济学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比如用比较优厚的条件吸引经济学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任职;在职称评定指标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或优先;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思路加强学术交流和师资培养等等。

    (2)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合理化。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非常重要,指导整个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我们要有合理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须遵循和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此,我们的定位应该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3)科学合理制订培养方案,完善经济学教学计划,构建有医药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方面,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在保证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特色,使得经济学人才具有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要特别注意人才培养的综合化、复合化。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对初学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经济学本科生应学习一定数量的人文、自然和外语课程,具备经济学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之后,再转入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在合理系统地安排经济学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该设置一些其他院校没有,但在医药类院校非常核心和必要的一些医药类的课程,如中医学概论、西医学概论、药理学等,构建有医药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由于学习时间或学分要求的限制,对医药类课程的设置要合理适当,不能冲击经济学课程学习本身的系统性,造成本末倒置。

(4)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教学相长。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应该抓住经济转轨所带来的契机,建立适合于中国的经济学教学体系,对中国转轨经济作出恰当的论断。中国经济学教学应该在介绍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和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了解各国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市场和政府各自作用的优势与局限性。为此,我们应该创造机会和条件并鼓励经济学教师参与实际业务部门实习,从而更多地关注中国经济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另外,也可以外聘一些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实际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兼任高校教师,讲授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将最新的最实际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时,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进入社会的通道和途径,为实际进入社会之前提供一个“彩排”的机会,包括暑期社会调查和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等等,使学生在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同时,更好地了解真实的社会。

(5)加强思维学习与技能学习的结合。基于中国的国情,我国企业在新进人才的培训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必须依赖高校设置一些具体的技能性课程用以培养学生技能,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人企业也不会认为我们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由此,学历的信号机制得以体现,并步入正常的良性循环。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尤其是在中国现在处于经济转轨阶段,诸多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非常快,有很多时候需要你今天做这样,明天做那样,而且,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可能会经常变换工作,如此,则要求大学培养的学生不能是只掌握某门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而必须掌握考虑问题的方法及分析问题的工具,以适应不断转换工作的需要,增强适应性和人才核心竞争力。事实上,“经济学”是由“问题——工具——理论”3个环节构成的完整“过程”。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只是特定的经济学家,面对特定的经济“问题”,运用特定的经济分析“工具”,得出的特定的逻辑结论。我们的经济学教学应该追求贯穿整个经济学“过程”的科学、务实、求真、质疑的精神,教学不能仅仅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一大堆模型,或一个个基本的原理,我们需要学生运用这些分析方法、模型或者基本原理对经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一个既符合国际学术规范又符合实际的解释,并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我们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中,就必须开设一些课程用以具体的专门技能的学习,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结算业务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等等,同时又必须开设一些思想性、基本分析、工具性的课程,比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等。

参考文献:

[1]彭文平.21世纪经济学教育发展趋势[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2004(2).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例9

据有关统计数据,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任教师数为70 554人,几乎占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人员总数的1/7。全国仅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院校就有509所。另外,沈阳药科大学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专业,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文)”专业,东北电力大学开设“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海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方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新闻方向)”专业等。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学教育的推广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在我国的134所医药院校(其中77所为大学或专门学院,57所为专科学校)里,很大一部分也开设有经济学专业。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设经贸管理学院、南方医科大学设经济学(卫生经济方向)本科专业、广东药学院设医药商学院、中国药科大学设国际医药商学院等。其中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甚至设有经济学(药物经济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从2007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医药类高等院校里的经济学教育,一方面是整个经济学教育里的一部分,与其他院校的经济学教育有共性的一面,比如核心课程基本类似等等;另一方面也有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特色,具有自己个性的一面,比如在经济学专业中开设一些医药类课程等等。

一、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常见问题

从目前看来,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里的经济学教育,存在着下面的一些问题:

(1)经济学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在医药类高等院校里,学科专业设置以医药类为主,经济学专业大多是新设置的学科和专业,发展基础比较弱,发展条件比较差,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在师资建设、经费扶持、设备购置、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方面,与医药类专业相比,经济学专业得到的关注比较少,发展比较慢,影响了经济学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经济学教育的“浅化”问题。在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学中,开设了相当一部分的医药类课程。这一方面固然可以使得学生的培养有“综合化”和“特色化”的优势,但是,由于学习时间有限,医药类课程的开设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经济类课程的安排,造成经济类课程的缩减或“浅化”,影响经济学课程的系统化学习,从而影响经济学教育教学质量。

(3)经济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经济学是与“衣食住行”“经国济世”联系很紧密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在许多高校里,经济学方面的师资力量很多是从学校(学习)到学校(执教),甚至是师兄毕业就成老师的“学院派”,根本就没有理论联系实践的经历和过程,在教学科研中也主要关注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同时,目前高校中设有经济学教育实习基地的院校屈指可数,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一知半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4)经济学教育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我国现行高校制度中,高校老师的福利待遇与其职称紧密挂钩。而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考核标准,虽有一定的教学时数等方面的要求,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学术研究水平而非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在这种激励制度下,许多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而忽视教学工作,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经济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二、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不同模式

一般看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学教育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模式(许成钢,2002):

(1 )英国模式。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注重培养天才,不注重训练,而是注重创造一种宽松和充满闲情逸致的学术环境,让天才脱颖而出。其培养的方法是师傅带徒弟的导师制,没有系统的课程。识别天才的方式不是考试,而是看人有没有能力和别人辩论,表达出新意。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是特别能识别天才,也产生了许多天才,如牛顿、凯恩斯都出自剑桥。缺点是,学生的质量很不稳定,学生好坏之间的差别很大。原因在于,大部分人不是天才,没有训练,水平就会很差,许多毕业生素质并不好。

(2)法国模式。强调系统训练。法国并非不要天才,而是寻找的方式完全不同,其数学训练非常强,用很严格的考试淘汰的办法来寻找最强者。强调训练,可以产生大批训练有素的人,这一批人都有很强的技术能力。但这种训练方法比较缺少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而经济学的发展很重要的是学者的直觉。在法国,那些在技术上缺乏能力的天才,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培养体系。比如科斯,在法国式的教育制度下,可能第一轮就被淘汰掉,不能生存。

(3)美国模式。当今学术上占优势的制度是美国顶尖学校经济系及个别欧洲的经济系的教育制度。它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一方面侧重系统的数学、理论、方法论的训练;同时也提供一系列的环境,刺激学生发展观察能力、创造力和批评能力。在美国,经济学本科教育定位是基础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美国本科学生入校时不报专业,一二年级采取通识教育,二年级以后选口径宽的主修。主修经济学的本科生职业选择广泛,可以选择经济学、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国际关系,甚至新闻传播等等。同时,其经济学本科生课程少而精炼,核心课程一年级是经济学原理,二年级是中级宏观微观、计量经济学,三四年级选两门经济学专业领域课,如国际经济学、金融学等等。

三、 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有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改进建议

为实现我国医药类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更好发展,参考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不同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可以采用但不限于以下途径和措施:

(1)加强对经济学学科专业的重视。医药类高等院校中的经济学学科专业对医药类高等院校有良好的综合和促进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医药类专业的经济学思维,促进院校专业的综合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院校专业的特色化建设,毕业生就业率高,受社会和市场欢迎,整体提高院校的声誉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有关部门及院校自身都须加强对经济学学科专业的重视。特别是在师资建设、经费扶持、设备购置、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方面,应给予经济学更多的关注,改善经济学发展基础弱、条件差的情况,促进经济学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比如用比较优厚的条件吸引经济学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任职;在职称评定指标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或优先;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思路加强学术交流和师资培养等等。

(2)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合理化。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非常重要,指导整个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我们要有合理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须遵循和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此,我们的定位应该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3)科学合理制订培养方案,完善经济学教学计划,构建有医药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方面,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在保证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特色,使得经济学人才具有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要特别注意人才培养的综合化、复合化。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对初学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经济学本科生应学习一定数量的人文、自然和外语课程,具备经济学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之后,再转入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在合理系统地安排经济学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该设置一些其他院校没有,但在医药类院校非常核心和必要的一些医药类的课程,如中医学概论、西医学概论、药理学等,构建有医药特色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由于学习时间或学分要求的限制,对医药类课程的设置要合理适当,不能冲击经济学课程学习本身的系统性,造成本末倒置。

(4)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教学相长。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应该抓住经济转轨所带来的契机,建立适合于中国的经济学教学体系,对中国转轨经济作出恰当的论断。中国经济学教学应该在介绍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和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了解各国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市场和政府各自作用的优势与局限性。为此,我们应该创造机会和条件并鼓励经济学教师参与实际业务部门实习,从而更多地关注中国经济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另外,也可以外聘一些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实际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兼任高校教师,讲授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将最新的最实际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时,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进入社会的通道和途径,为实际进入社会之前提供一个“彩排”的机会,包括暑期社会调查和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等等,使学生在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同时,更好地了解真实的社会。

(5)加强思维学习与技能学习的结合。基于中国的国情,我国企业在新进人才的培训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必须依赖高校设置一些具体的技能性课程用以培养学生技能,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人企业也不会认为我们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由此,学历的信号机制得以体现,并步入正常的良性循环。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尤其是在中国现在处于经济转轨阶段,诸多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非常快,有很多时候需要你今天做这样,明天做那样,而且,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可能会经常变换工作,如此,则要求大学培养的学生不能是只掌握某门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而必须掌握考虑问题的方法及分析问题的工具,以适应不断转换工作的需要,增强适应性和人才核心竞争力。事实上,“经济学”是由“问题——工具——理论”3个环节构成的完整“过程”。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只是特定的经济学家,面对特定的经济“问题”,运用特定的经济分析“工具”,得出的特定的逻辑结论。我们的经济学教学应该追求贯穿整个经济学“过程”的科学、务实、求真、质疑的精神,教学不能仅仅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一大堆模型,或一个个基本的原理,我们需要学生运用这些分析方法、模型或者基本原理对经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一个既符合国际学术规范又符合实际的解释,并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我们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中,就必须开设一些课程用以具体的专门技能的学习,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结算业务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等等,同时又必须开设一些思想性、基本分析、工具性的课程,比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等。

参考文献:

[1]彭文平.21世纪经济学教育发展趋势[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2004(2).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例10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体医渗透;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3-0082-0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of Integrat ion of Sports and Iatrology in

Sports Colleges

YUAN Qiongjia, HOU Lerong, LI Xue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uchuan C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recent three years' undergraduates who major i n sports and medicine from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 as the study objects. With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Sports as the Primary, Integrating Sports and Iatrolog y , and Cultivation of Specialized multifunctional talents" as guideline, the expe rimental teaching model of integration sports and iatrology as core method has b een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courageous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has been applied. As a result, the model of integration sports and iatrology tha t fit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sports colleges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i s improved to enhance the overall teaching quality greatly.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iatrology; experime ntal teaching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探索符合现代教学特色的实验教学模 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即以现代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体育人才的要求为目标, 依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结合四川省及学 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郑氏伤科推拿 学》等5门精品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主干课程、成都体育学院近三届体育类专业和医学类本科 学生为研究对象,创建了以“‘体医渗透’开放式实验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 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充实,构建了适合于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类和医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的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了具有开放功能和示范辐射作用的“运动医学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完善了学院“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体系。

1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的内容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构成要素见图1。

1.1 理论依据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依托成都体育学院开设有中医学专业的独特 优势,以学校“以体为主、体文结合、体医渗透,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 色[1]为指导思想,对体育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实施“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教育方 式,培养具有医学知识的体育工作者;针对运动人体科学及中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实施“以 郑 氏学术 体系为核心的中西医与体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为体育服务并具有体育精神的医学生 。

1.2 教学目标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各项实 验教学,更加深入的掌握和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充分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体育与医学相结合,使体育类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并能应 用于运动实践;使医学类专业学生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并对体育运动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最终培养具有医学知识的体育工作者和为体育服务并具有体育精神的医学生。

1.3 教学条件 建立并实施“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要具

投稿日期:2008-10-15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CJ F08057);同时由“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资助。

作者简介:袁琼嘉,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备相应的教学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1.3.1 硬件设施条件

成都体育学院已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和“运动康复与健康研究所”。实验室总面积1300平方米,包括运动解剖学实验室、运动生 理学实验室、运动医学实验室、心肺功能实验室、骨材料力学实验室、PCR室等15个专业实 验室和1个“人体运动机能测评中心”。拥有大型仪器、设备60多台(件),固定资产总价 值达1 100万元人民币,实验条件完善,可充分保证学校各专业、各门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 。

1.3.2 软件建设

软件建设包括实验教学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技能水平以及课 程建设等。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1年6月20日正式组建,经过多年 的建设发展与不断完善,于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 心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学术梯队合理、学缘结构科学、具有较强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优良 团队。队伍目前有专职实验教师13名,兼职实验教师25名,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平均年龄44 岁,包括教授11人,副教授7人,讲师10人,助教1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四川 省名中医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四川省特聘教授(天府学者)1名,四川省学术 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名。获硕士以上学位者26名,其士11名(含2名博士后),硕士 15名,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梯队。自2004年开始以来,不断组织教师进行实验技 能的培训、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教学思想的转变以及实验教学体系的淬炼。经过多年 的探索与实践,我院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这些 优良的教学条件是本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4 教学方法

1.4.1 采用“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方法

1) 对体育类专业采用“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根据成都体育学院设有医学 专 业的特殊性,结合不同体育类专业的特点,采用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我们不 但增设了人体科学和运动医学相关的实验项目,而且还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 新,突破了只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教学方式,将实验教学地点改在进行运动训练的场馆中, 例如体操房、田径场等,结合运动训练的实际情况进行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创伤 学以及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的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而 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们在掌握了相关运动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 上,进一步掌握常用的运动医务监督检测手段和运动损伤急救和防治基本技能,对提高他们 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还根据不同体育类 专业的特点,增加了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如《运动解剖学》(四川省精品课程)增加 了“全身各部肌肉的训练方法实践”、“不同专业体育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实验;《运 动生理学》(四川省精品课程)增设了“结合专业特点学生自选设计性实验”;《运动生物 力学》(四川省精品课程)增加了“自选运动技术的测定”实验;《郑氏伤科推拿学》(四 川省精品课程)开设了“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设计按摩处方”实验等。《体育保健学》(四 川省精品课程)增加了“体育保健技术创新”实验,这些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 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采用以“郑氏学术体系”为核心的中西医与体育相结合的实验 教 学方式。成都体育学院的中医学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将从事运动医学的临床、 科研以及指导全民健身的工作。他们除必须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体 育运动与训练的相关知识,真正做到“体医渗透”。根据以上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在 实验教学中将学生带到运动场观摩运动训练,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运动项目的专业书籍和 资料,设计相应的表格,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将所学的医学知识与运 动实践相结合,认真总结实验结果,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将学生带到 健身房,了解健身器械的功能,并要求学生设计相应的健身手段。学生们在训练场上观察运 动训练,使学生在运动场对所学的相关医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如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运动场观察运动员训练,可以很直观地理解关节的运动与肌肉工作的形式,并设 计出改进相关动作的训练手段。学生到运动场观察运动训练,也使他们能切身地感受到运动 训练的艰辛,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很好地与教练员和运动员相互沟通和理解打下基 础。

3) 不断丰富实验教学方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实验 教 学方法,如情景式、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等实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教师将实验所有内 容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方法,针对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不同问题,给予必要的指点和提示,使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对各项实验内容也进行了选择性的更新。精简了传统的验证实 验,新增加了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强化了实验教学的实践和创新功能。此外,还 对实验教学学时的分配、考核形式等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和改进。

1.4.2 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

“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是目前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2],各高等院校――尤其是 广大医学 院校已经开始进行了广泛的尝试和应用,而国内高等体育院校还未见相关的较为成体系的应 用和研究。我们在对各门课程进行“‘体医渗透’实验教学”的同时,也逐步将各实验室实 行了开放制度,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有选择性地的进行各项实验。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指实验的时间、空间、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实行全面开放,由 学生自主选择并进行实验[3]。实验室实行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制,学生能够合理利 用时间, 自行安排实验计划,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教学的内容以各门课程的 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不同的专业,实行不同的开放内容、程度及侧重点等。该方法由 于其以人为本,打破传统“四固定”――即固定时间、固定班级、固定实验室和固定实验项 目的实验教学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高等 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4]。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居于主导地位,教师主 要进行启 发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从实验现象或异常现象等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 考,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产生问题或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并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5 操作程序

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或特长,结合各门实验教学课程的实验大纲,选择自己较为感兴趣 的实验项目,按照如下程序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起辅助和指导 作用。

第一步:假设实验情景;第二步:设计实验方案;第三步:进行实验操作;第四步:实验结 果分析;第五步:考核与评价。

1.6 评价体系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评价和反馈的应用,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 三个方面出发,构建动态的、多元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1) 评价目的:通过评价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最真实的反映,更为重要 的是以评价为手段,使反馈回来的信息得以有效地促进下一个学习周期教学质量的提高,从 而有助于培养具有“丰富医学知识的体育工作者”和“为体育服务并具有体育精神的医学生 ”

2) 评价内容:评价以各门课程的实验过程为主要对象,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准备 及操作及实验结论,最终得出学生关于实验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整体评价情况。同时,还 根据《四川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管理办法》和《成都体育学院实验课和实验项目 设置暂行规定》,对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等采取了相对评分标准,既能反映出学生的进 步幅度,又能提高学生对所选实验项目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

3) 评价方法。本实验教学模式坚持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相接的方式,力求评价的过程客观、 标准、全面与准确。

2 通过实施“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2.1 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建立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高等体育院校开设有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本研究对学院现有实验教学资源进行了合理的 利用和整合,建立了两大平台、两大模块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5]。两大平 台即:一 个是为体育类专业本科学生建立的以运动机能和体质测评为主的实验教学平台;另一个是为 运动医学系和研究生建立的教学科研平台。两大模块即:基础实验模块和技能训练模块(由 8门主干课程支撑,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郑氏伤科推拿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 保健学等)。三个层次设置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通过建设这两大平 台、两大模块和三个层次,充分满足了成都体育学院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实验教学需要,同时 ,也充分体现了成都体育学院“体医渗透”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2.2 实验教学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在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一批较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其中“《伤科推 拿学》课程推拿操作技能考核方法及评分标准的研究”,于2003年获“四川省成人教育协会 自学考试科研成果”二等奖;《伤科推拿学》(教材)于2005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 等奖。

2.3 建立了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全方位开放的机制

本研究依托“国家体育总局、四川省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由实验室行政管理部门 负责,教务处和各系部协同实施的本科生实验教学与科研体系,为学院各专业本科学生提供 了一个优良的平台,使教学、实践和科研得到有机的结合。

2.4 提高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人才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应用于近五届的本科教学过程中,取得 了较大收获,提高了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培养了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水平 体育人才。从2004-2006年,成都体育学院各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水平不断提高,已有40

篇论文获得了全国体育院校优秀学士论文;毕业生中,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2005 年全校考取研究生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到2008年达到了7%。他们当中还涌现出一些特 别优秀的人才,如在2008年11月举行的“2008年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科创论坛”中,我院运 动医学系学生钱晔同学的作品《中国女子水球运动员北京奥运会赛前训练机能水平的监控》 获得二等奖;2004届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王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成都体育学院运动人 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其撰写的学术论文获2008年奥运会科学大会“最佳墙报奖”;在2 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院经管系学生殷剑,获得帆船比赛的金牌;运动系学生吕远洋作为 中国艺术体操队的主力队员,与队友一起获得艺术体操集体全能比赛的银牌;运动系学生张 益萌、陈朝霞作为中国女子曲棍球队队员,获得奥运会女子曲棍球比赛银牌;运动系学生孙 慧子、乔蕾颖、谭颖是中国女子水球队队员,获得奥运会女子水球比赛第五名的好成绩。

同时,我院有8名教师和24名学生根据国家运动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需求,分别出任中国 国家篮球队、水球队、田径队、曲棍球队、举重队、赛艇皮划艇队、击剑队、现代五项运动 队、艺术体操队以及棒垒球队等队医工作,负责或协助其所在运动队全体队员的伤病防治和 医务监督工作,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出重大贡献。此外,我院还有30名学生被选拔为 奥运专业自愿者,参加了奥运会的专业服务工作,受到各界好评。这些奥运健儿、队医以及 志愿者所取得的辉煌成绩,都与他们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密不可分。

在2006年教育部对我院进行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专家组对我院进行了严格评审和考察, 我院运动医学系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情况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评价,评估等级为优秀。 尤其对我院学生的实践能力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这是对我们实验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肯定。

参考文献:

[1] 陈伟,闵建.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 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5):3-5.

[2] 韩云海,李海岭,等.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 008,27(9):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