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考改革的利弊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3 14:48:04

高考改革的利弊

高考改革的利弊例1

考试中的不诚信行为正侵蚀着圣洁的大学校园,考试舞弊虽然只是少数大学生所为,但影响很坏,不但影响到考试质量和正常的教学管理,而且影响到教育公平公正原则的贯彻,更扭曲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灵,诱发了道德上的堕落或变质。广大高教工作者对这一问题广泛重视,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实践,然而,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依然是禁而不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从客观预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预防和消除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提供参考。

1.客观预防的必要性

为了预防和消除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各高校和学者们作了不懈的努力,在分析大学生考试舞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和实行了各种对策和措施。就对策和措施而言,归纳起来,有二类:一类是通过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加大处罚力度等,使大学生主观上不想、不愿、不敢舞弊;另一类则是通过改革考试方式和加强考试环节的管理,在客观上阻止或使学生的舞弊目的不能达到。总体看来,这些对策和措施效果显著,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依然是禁而不止,有些高校甚至泛滥。究其原因,我国高校扩招后,大学本专科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式教育,学生的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偌大的群体中总有少数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考试难以过关便铤而走险――舞弊。对这部分学生,各种试图让他们主观放弃舞弊的思想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而许多高校对从客观上预防学生舞弊又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必然导致舞弊现象禁而不止。因此,我们首先要正视总有少数学生会铤而走险地舞弊这种客观现实,在加强正面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强对大学生考试舞弊的客观预防。

2.客观预防的对策

2.1加强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

改变过去期末考试闭卷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首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灵活应用考核方式,如采取闭卷与开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际能力(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以及课程论文、课程综述、专题讨论等多种等形式。还可以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提高平时成绩如到课、发言、讨论、作业等所占比例。改变过去闭卷笔试“一卷定终身”的单一考试方式,一方面,由于有些考核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必须由学生本人多次或连续性地亲身现场表现,使代考等舞弊的难度增加甚至不可能成功,即使某次舞弊了对最后成绩的影响也不显著;而有些考核方式则使抄袭、夹带、传递和换卷等舞弊方式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改变“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方式,有利于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使考核结果更公正,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必须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内容和要求来进行,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

2.2重视考试内容的改革

在考试内容改革方面,要以科学命题为切入点,加大主观题的比重,减少知识再现性试题的比例,即多出活题,少出“死题”,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主观题为主、考核能力为主的考试,更多地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或理论临时发挥或现场表现,不便或不可能舞弊。事实上,考试方法的改革,如开卷考试、实际操作能力考核与专题讨论等,其内容本身就是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至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的考核,也可以在主观题中考核,以减少舞弊实施的可能性,当然这要求命题老师命题时精心设计;即使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核,也可以采用AB卷的形式出现,至少可以在AB卷中改变相同题目出现的次序,并按“田”形安排座位,减少舞弊实施的可能性。

2.3开考前将舞弊阻止在萌芽中

开考前的考试组织和管理,对于预防和消除考试舞弊往往事半功倍。如,考试前采取检查身份证、学生证、考试证(最好要求同时携带其中二证或三证)等措施验明学生身份,可以预防代考现象的发生;按照一定规律和要求排座位,可以减少事前预谋的抄袭或夹带;清理或集中存放教材、复印资料、手机、计算器、电子词典、无线耳机等物品,可以减少夹带、抄袭和电子舞弊。这些措施可以捣碎舞弊温床,将舞弊遏止在萌芽中。

2.4严格执行监考巡视制度

考试过程是舞弊发生的主要时段,因而监考和巡视是预防和消除考试舞弊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环,必须严把监考巡视关。首先,广大的监考人员要认识到,对个别违纪学生的姑息、迁就甚至纵容,不是帮他们,而是害他们,更是对绝大多数学生的不公平,对学生和教育事业都是不负责任的,从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监考工作,进而在监考过程中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严防舞弊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建立考场责任制,明确监考员是考场第一责任人,对而导致舞弊的予以通报批评甚至行政处分,以保证监考质量,也从侧面使学生认识到考试的严肃性。最后,要实行教务处、督导员和院系多重巡视机制,巡视员要对监考人员是否及时到位、是否严格履行监考职责,以及学生是否遵守考试纪律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督,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严防舞弊现象的发生,并警醒监考人员、威慑有舞弊打算的学生。但巡视频次不宜过多、动静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学生考试的正常发挥。

总之,我们要正视总有少数大学生会铤而走险地舞弊这个客观现实。如果对学生舞弊的客观预防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必然导致舞弊现象禁而不止。只有在加强正面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加强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重视考试内容的改革、开考前将舞弊遏止在萌芽中和严格执行监考巡视制度等客观预防对策,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消除考试舞弊。

参考文献:

高考改革的利弊例2

这次课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取得进步,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这要求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可以取得进步。此外,还应教给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从而使教学取得进步。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而且是更加符合现在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这次改革中,既有优势,又有一些教学的弊端。

一、新课程改革的优势

在以往的学习中,老师大多只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课本知识,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这次新课改提倡引导学生去体验学习的兴趣,希望学生可以自觉地去学习,避免老师督促学习。这次新课程的改革提倡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同时综合了各科目的知识点,可以使学生不用重复地学习多次出现的知识点,同时也改变了以往课本中出现较多的复杂且难以理解的题目,使问题简单化,等等。新课程改革的优点是结合实际情况,向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向发展,避免产生以往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局面。

二、新课程改革的弊端

在新课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很多老师较难适应,还有的老师会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入误区,直接让学生进入学习中,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特别少,并没有真正地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这种匆忙的新课改往往不尽如人意,最后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急速下滑。

高考改革的利弊例3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界定了考试作弊行为,如:携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文字材料或者存储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电子设备参加考试的;抄袭或者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者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资料的;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其他作弊行为。

近年来考试问题出现了危机,考试舞弊现象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严重。作弊工具从小抄、“”到手机、电子词典,再到现在的军用对讲机、针孔摄像机、无线耳机……为应对各种考试中不断升级的高科技作弊方式,教育部门的反作弊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人工监考、指纹验证、电子眼、手机屏蔽器、作弊克星等,然而,反作弊措施似乎永远跟不上作弊手段的进步。

一、与传统的作弊手段相比,现代考场舞弊现象呈现出新的特点

1.作弊工具的高科技含量逐级攀升。与传统小纸条相比较,如今的作弊工具高科技程度越来越高,诸如“针孔摄像头、无线接收器、手机短信、间谍眼镜”等在考场作弊中大显身手。出售这些作弊工具的小广告在学校周围的墙上随处可见:打开网络,输入“考试作弊”字样,能打开许多网站,查看各种网络销售的作弊工具:网络中教你如何制作考试作弊的隐形纸条等。这些作弊工具通过无线电或隐形文字传输信息,隐蔽性更强,监考人员又不能搜身,故很难一一识破。

2.参与作弊的“”以在校高学历人员为主。“”代考现象在一些大学校园非常普遍,许多高校学子把此种行为作为营利手段,频频代人考试且考分颇高。并且“”“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英语考级、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职称考试等等。更有甚者网上有“”网站、某些高校“”还成立了“考研小组”,小组成员都是大学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习优秀,他们提供现场帮助,开价千元,获利不菲。使得参与者与恳求帮助者的道德水准扭曲。

3.作弊方式从无序性向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性转化。考试作弊人员逐渐从个体作弊到群体作弊,甚至出现作弊经纪人。媒体对于高考舞弊案的报道颇多,大都是群体作弊。策划人事先安排“”以“应试”人员身份进入考场,然后通过无线传输设备将考题传出考场,场外将答案做出,按事先谈好的价格卖给考生家长后,再往考场内发送。参与案件人员有考生、代考人员、监考职员、教师、家长等。家长、学生认为:花费些钱财冒险一搏考取名校是值得的。

4.考试作弊已形成了“新型职业”,队伍不断壮大。由于提供作弊工具、参与作弊行为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事发后,相关人员如果不是主要谋划者,法律并不给予必要的惩罚,使得参与作弊的人员愈来愈多,有“主谋”和“从犯”,有“参与者”和“策划者”,这种畸形的“职业”范围有滋生蔓延之势,且作弊手段不断翻新。不仅在中国,考试作弊已在全球范围成为普遍现象。

5.从发展事态看,同情心导致高校考试作弊更为猖獗,引起学生不满。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考试乏味、枯燥、繁重,从入学考试到毕业考试,作弊人数逐级递增。考生不会花费大价钱购买高科技作弊仪器,往往限于纸条、手机作弊,容易被发现。但由于条件限制,监考老师往往是带课老师,监考力度不够,针对自己的学生犯错误,于心不忍当堂认证作弊,因为“作弊”二字一旦写入学生档案,将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发展。这种姑息迁就的做法导致作弊事态扩大,老师的“善心”使得其他考生的辛苦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遭致怨言。

二、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引发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3年就发表文章《为考试事敬告全国学子》,指出“考试舞弊之五恶德”:“欺亲师”、“自欺”、“违校章”、“辱国体”、“害子孙”[1]。作弊根源究其原因,具有长久历史传承性:从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开始,传统作弊手段有:贿买、夹带考试经文、请人代考等。法制不健全是作弊行为屡禁不止的另一原因,由于我国现阶段缺乏对考试的立法;考试作弊成本过低;收效显著,一些人频频铤而走险。故而“反作弊”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任务,任重道远,不能只局限于考场内,应该长期坚持、从小做起;改革教学、考核方法;淡化考试的影响。

1.诚信教育,从小做起,持之以恒。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标准。据调查,小学生作弊现象很少,因为他们的内心是纯洁的,老师、家长循循善诱地告诫做人要讲信用,要诚实。他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一句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到中学、大学,来自家长的期望,升学的压力,奖学金等利益的诱惑,青年朋友在道德方面失去了做人的准则,期望以作弊方式不劳而获。当今世界主流仍然是诚信的,没有诚信国家将不会安稳,没有诚信校园将不可立足,没有诚信的个人将最终为社会所抛弃。国家倡导诚信,社会呼唤诚信,人人需要诚信[2]!但是社会上不讲诚信的现象又较多,涉及经济、建筑、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受社会局部诚信环境缺失的影响,青少年在诚信面前迷失方向。诚信应该从小做起,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教育督促学生从杜绝考试作弊做起,自觉恪守诚信,反作弊行动需要全球人支持和参与。

2.研究新教学方法,重视能力培养,增强学习兴趣。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阐述了素质教育思想,提出高校培养学生必须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倡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和宽松的条件,克服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按照这些要求,彻底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只有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研究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走出考试作弊长抓“不止”的怪圈创造条件[3]。遵循各专业社会发展要求,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改革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降低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包袱,切实做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和教师,带着兴趣欣然接受新知识。

3.改革考核方法,淡化试卷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课程结业成绩。现行的考试模式是一种机械的、可以通过作弊来取得高分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不出考生的思考与创造的。许多教育工作专家很赞同开卷考试,这样做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查询资料,调查研究,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发挥自己的创造与激情,这种考试方法也可以借鉴到社会成人考试中。有人提出,当作弊越来越现代化的时候,我们主要研究的应该不是怎样对付具体的作弊手段,而是应该更多地研究考试本身[2]。认识到以往“一卷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方式的弊端,较多的学校开始采用综合评定分数的方法:即课程结业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成绩、实验课成绩,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总评成绩能够较为公正地反映出整个学期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考试形式上,网上公开考试课程的试题库利于学生复习,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试卷分为A、B卷;选修课程采用半开卷、开卷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查询资料等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集成论文形式,整个考试看似简单,要付出辛苦才能得高分。学校采取学分制管理,一门选修课不合格,可以通过选修其他课程补上学分,使学生考试压力减小,有较多精力投入到重要考试课程复习中。

4.“魔道之争”,难分胜负,期盼法律亮剑。据统计,包括高考在内,我国每年花费在反作弊上的资金将近十亿元。然而,反作弊技术往往滞后于作弊技术,作弊与反作弊,就是一场无休止的“魔道之争”。而用高科技手段防止作弊,可以治标,但不能治本。我国古代对科场舞弊者的惩罚十分严厉,主要有:枷号示惩、斥革、杖责、刺字发配,最后一种处罚相当于重犯要犯的刑罚。而现代我国考试群体作弊案件中,虽然参与作弊的当事人受到了严厉处罚,但是案件中一些从属人员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如花费金钱雇用帮手的家长,助纣为虐的考官等,如何处罚这些人员,没有准则。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考试方面的法规尚不健全,对作弊人员的处理手段还缺少法律依据,处罚力度显然远远不够,对企图作弊者起不到警戒作用。我们期盼相关考试法规出台,毁灭考试作弊的土壤根源。

增强诚信教育,改革考试方法,并以法律干涉考试作弊行为,反作弊才能标本兼治,考场的天空才会更蓝。

参考文献:

高考改革的利弊例4

目前国家考试种类有众多,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国家教育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国家司法考试、国家医学考试等。在各类国家考试中,形式多样的舞弊行为经常发生,甚至愈演愈烈,严重影响社会正义和公众秩序,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法制威信,因此,研究国家考试舞弊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此作一些探讨。

一、国家考试舞弊的定义、内涵与界定

在国家考试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违反考试规定的现象和行为,并由此派生出法制问题、教育问题、道德问题、处罚问题、权利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违反考试规定又有违纪(Discipline)和作弊(Cheat)之分,从词条上分析,违纪是违反了纪律或规则等有约束力的行为;作弊是用欺骗的手法去做违背制度或规定的事情。舞弊(Fraud)则是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显然舞弊不只涵盖了违纪违规和作弊行为特征,更增加了具有产生后果的涵义。

1.国家考试舞弊的定义。国家考试舞弊现象繁杂,但对其定义往往只限于具体行为和现象,很难见到相对权威的理论界定和文字表达。考试舞弊行为从时间顺序上涉及考前、考中、考后直至分数公布以前的整个过程;从对象上可分为考生、非考生,个体、群体,等等;从后果上可分为对考试结果无影响、有影响。我们认为,考试舞弊是一种源于主观,显于客观的,采用不当手段以图达到预期目的的行为,它与时间、空间、行为、后果存在关联,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为便于对考试舞弊行为界定和处罚,从广义来说,国家考试舞弊可定义为:在国家考试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采用不正当手段,影响考试信度和效度的一切行为。

2.国家考试舞弊的内涵与外延综述。近年来在国家考试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各类失窃、泄密、顶替、篡改、偷看或传递答案等情况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后面隐藏着的社会背景使国家考试内幕纷繁复杂。与传统考试舞弊相比,市场经济条件加现代科技,极大地丰富了考试舞弊的内涵。其中,既有传统色彩鲜明的夹带、偷窥、传递和窃密、替考等行为,又有现代气息分明的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夹带、偷窥、传递和窃密、替考等行为;既有主观故意性的舞弊行为,又有客观无意的违规现象;既有个体封闭式行动,又有团体协作型行为。还可以分为泄密型、麻痹型、窃取型、替换型舞弊等。综上所述,我国国家考试舞弊内涵可以表达为:在市场经济为条件下,为实现某种个人(或集团)目的,运用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进行的影响考试公平公正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在主观上违背考试目的,影响公平公正;在客观上弄虚作假,获取不当利益;在表象上行为失范违规,破坏考试秩序;在本质上反抗社会约束,个人私欲膨胀。从里及外,考试舞弊践踏社会秩序和法制,妨碍社会正义和公正;破坏政府公信力和社会道德风尚;影响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品性养成和身心健康发展,考试舞弊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的负面影响都是难以估价的[1]。上述几个方面,构成了考试舞弊的外延之所在。

3.国家考试舞弊的界定。国家考试中的诸多违反考试规定的现象与行为,分为主观性或客观性的行为,轻度或严重的行为,影响后果或不影响后果的行为,等等。现代考试组织技术尚无法甄别某违规行为是否为主观或客观因素造成的,因此,只能从客观行为上予以判别和处罚。界定舞弊行为,似乎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违规不影响考试结果的,如考前考生携带违规物品进入考场,不按要求在规定座位上入座,监考者与某被监考生间存在直系亲属关系,等等;二是违规且影响考试结果的,如考生偷窥他人答案或自带的小抄,考生委托他人替考,等等;三是破坏考试过程的,如攻击考试组织管理人员,在考卷绝密阶段传播试题答案,等等。我们不妨把三类行为依次界定为,违纪行为、舞弊行为和违法行为。如国家考试规定不允许将草稿纸带出考场,不允许在规定时间内交卷出场,考生无论有无意识违反了上述规定,其行为即构成违反考试纪律,属考试违规;而利用违纪带入考场的手抄或电子产品并使用,明显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则属于舞弊行为;破坏国家考试正常进行的,则属于违法行为。国家考试具有其严肃性和独特性,因此即使是把在普通考试中进行的作弊行为,施用在国家考试中,后果也会有不同,制裁惩罚也应不同。在此,在界定舞弊行为时,界定清楚违规、舞弊、违法等概念十分重要。

二、国家考试舞弊的现状、成因及趋势

考试舞弊与考试孪生俱来,舞弊的花式同样充斥着人类智慧,历来是统治阶级的眼中钉、肉中刺。当代市场经济加信息化社会是考试舞弊形式发展最多,速度发展最快,后果发展最严重的时代,防止国家考试舞弊已到了维护国家稳定、维护法制社会、维护社会公信力的重要历史阶段。

1.国家考试舞弊主要现状。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与高科技在国家考试过程中紧密结合,形成利益错综复杂、形式千变多样的考试舞弊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国家考试舞弊呈以下三个新走向,一是舞弊目的从单一走向多元:许多舞弊事实上已经从过去单一地追求成绩向追求利益与金钱发展,逐利的和赚钱的团伙越来越多地与考生形成舞弊的共同主体;二是舞弊形式从传统走向现代:舞弊行为正在从夹带纸条、伺机抄袭、替考等考场内的封闭状况,向考场内外相互配合,甚至跨省市考点间的联结作弊,特别是采用网络、手机、电子词典、针孔摄像机、无线电耳机等高科技设备传输信息的方向发展;三是舞弊人员从个体走向团伙:当前所有大规模作弊,无一不是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作弊行为,他们寻找命题、制卷、运输、保管环节中可能出现漏洞,甚至打通考试组织管理者、雇佣替考解题,无所不为,集团成员中有明确目标和分工。所有这些,给当前考试组织管理构架带来三个不适应,一是对防范的范围不适应,防范对象从考生所在的学校(单位)扩大到社会;二是防范技术不适应,防舞弊技术总落后于舞弊技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显得尤其突出;三是处置手段不适应,处理舞弊行为往往仅从道德层面开展,缺乏法律处罚依据,抓获舞弊参与者后,无论政策或法规,尚无有效的惩罚手段,舞弊者尚处无代价或小代价之中。

2.国家考试舞弊的成因探源。国家考试舞弊的成因相当复杂,首先,社会原因是舞弊现象盛行的主要原因。当前,就业压力巨大导致人才选拔竞争加剧,致使舞弊冲动频发,加之国家处在社会转型阶段,道德失范的现实与传统人情的世故相融合、诚信的缺失与利益驱动的相融合等,使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成为舞弊发生的温床。其次,考试法制缺损是舞弊频发的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处理国家考试舞弊的惟一依据仍停留在有关部门的规章层面,国家关于选考人才的法律几乎还处于空白,舞弊者受处罚成本与舞弊成功收益呈“剪刀差”。最后,高科技利用是舞弊加剧的另一原因。互联网以其覆盖面广、隐蔽性强、传播速度高等优势,事实上已经成为国家考试舞弊的平台,各式各样的高科技设备,使作弊手段越来越高,作弊隐匿性越来越强,而反舞弊技术尚远远落后于舞弊技术,反舞弊在道德层面处于优势,在技术层面却处在劣势。[2]

3.国家考试舞弊的发展趋势。从国家考试舞弊现状来看,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彻底根治国家考试舞弊问题的道路还很漫长,考试舞弊花样将会不断翻新,手段将会更加隐蔽,危害将会日益增大。其发展趋势将体现三个特点:一是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团伙化倾向将更加严重。以营利为目的的考试舞弊团伙,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诈骗、窃取、收买等各种手段,攻击考试管理的薄弱环节,组织化、有分工、有避险经验的舞弊产业链已初见端倪。二是高科技设备技术将被更广泛地运用于考试舞弊,考试舞弊产品的翻新速度越来越快。无线传导、电子信息、生物仿真、纳米技术都正在被运用到舞弊产品中来,使查处发现舞弊更加困难。三是舞弊形式从考场(点)内向考场(点)外延伸,舞弊信息已能够实现全国考点共享。舞弊环节成系统化,在系统外部从报名到参加考试有造假、冒名顶替的舞弊风险,在系统内部从命题、制卷、运输、保管、阅卷、登分等更有因人、因设备、因技术、因管理等因素而促成考试舞弊的风险存在。

三、对国家考试防舞弊策略与措施完善的建议

根据以上对国家考试中存在舞弊现象的分析研究,仅用一般意义上的加强考务管理,强化诚信教育,完善监考措施等防范办法,已难以根治国家考试中的舞弊顽症,要从根本上解决或降低考试舞弊现状,必须从改革和创新现有国家考试组织管理体系和操作技术入手,进而建立新的国家考试组织管理体系和操作系统,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1.明晰考试权利,健全国家考试法规体系。

考试是现代社会甄别人才、资质审定、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为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国家必须制定统一的考试法规,对国家考试行使的主体、职权、程序、责任等进行规定,明晰考试权利和处罚,根据国家考试舞弊现状,立法中应该对考试舞弊行为的界定、处罚办法予以明确,特别是对考试舞弊行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行为表述、法定量刑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开展国家考试舞弊犯罪化研究,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

2.改革考试机构,创新国家考试管理系统。

权力是权威性资源的核心基础[3],国家考试权属于国家,国家考试组织机构应该代表政府,考试组织管理应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目前国家考试管理系统应向三个方向迈进,一是成立国家专职考试机构,将各类国家考试整合并归,统一管理;二是各级国家考试组织机构形成由国务院派驻省、省派驻市的垂直管理模式,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三是实行国家考试工作人员资格认证,建立专业化的国家考试管理人员队伍。

3.利用现代技术,重构国家考试模式。

防考试舞弊问题既是社会道德层面的问题,又是技术方法层面的问题。我们认为,现代科学技术能为考试舞弊推波助澜,更能为消除考试舞弊立下战功。从考试技术层面来分析,当前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循序渐进,从宏观上推进,应积极探索研究标准化考试实验,改一考定终身为多考选人才,科学建立考试海量题库,建立专门考试基地和标准化考场,采用网络考试为主的形式,采用指纹身份认证等办法,杜绝替考和偷窥答案等舞弊现象发生;从中观上实施,应改进现有考试技术,如可充分运用现有电子技术和印刷技术的特别,采用一场一卷多卡,甚至多卷多卡的考试形式,如同一张考卷可印刷若干种不同版本,打乱后发放给考生,考生通过在考卷上粘贴条形码的办法进行识别,进行计算机自动阅卷并给出相应成绩;从微观上操作,应加强高科技对抗手段研究,采取多样有效的电子技术防范措施,如采用电子监控术、屏蔽技术、侦探技术等手段来防范高科技作弊情况的发生。

4.完善征信系统,建立社会诚信机制。

国家考试采取社会化报名形式,在报名信息纳入国家考试数据库保存的同时,将考生考试信息中的有关条目与考生社会诚信信息联通,分为若干级别,按规定或权限向社会开放,使考生参加国家考试的诚信状况成为携带终身的个人诚信记号,实现社会共享共用,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诚信风尚作探索。

5.开展多样化考试与录取试点,改革人才选拔办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单纯笔试的考试模式,如加大学业水平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中的比重,再如扩大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对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专业参考个人志向、爱好、身心条件等[4],采用推荐、日常考察、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加试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综合因素作为选拔人才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汪信砚.社会稳定及其基本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版),1999,(1):9.

[2]廖平胜.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高考改革的利弊例5

“应试”的危害有目共睹,但却“屡禁不止”,说明有其深层原因,就是高等教育“供求”关系长期严重“失衡”,“求”一直远远大于“供”。

应该认识到,民办/私立高校与公立高校的区别只在于投资渠道的不同, 二者在其他方面应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国家应公平对待民办/私立高校的师生, 其学历证书具有与公立高校同级同类学历证书同等效力。当然,国家要对民办/私立大学进行严格的审批、监督,严格、科学地对其办学水平进行监测。但这种监管(不是具体管理、干涉学校内部事务)的目地是为了促进民办/私立高校的健康发展,而不能将其视为“另类”加以歧视。在严格监管的同时,国家更应对民办/私立高校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对其用地、用人给予适当优惠。总之,要用政策导向使社会和私人资本流向教育领域。

进一步说,民办或曰私立大学是否发达,也是“社会”是否成熟、发达的重要标志。衡以中国之现状,我们只能说,中国尚处为时不短的社会转型期,“公民社会”才刚开始产生。

二、考试的是与非

中国社会“二元制”结构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变革,教育的格局也难有根本性变化。在这种现实条件下,高等教育和中小学的优质教育长期将均属“稀缺资源”。如何分配这种稀缺资源,是任何教育体制的“制度设计”都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更是我国教育“制度设计”的一个基本背景。离开这一基本背景来谈论“教改”,如果不使情况更糟,起码是难中肯綮。

从原则上说,所有适龄青少年都有分享这种稀缺资源的权利,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分享的机会,因此不得不设计出种种方法、制度选拔少数、淘汰多数。可以“举荐”,如凭血统、家庭出身、家长的政治权力、本人的表现(古时是“举孝廉”,现在是“三好生保送”)等作为推荐的标准;可以考试,以考分作为选取的标准;可以用金钱购买,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抽签,如现在某些地方小学升初中实行的“电脑派位”;可以按地域分配,如“就近入学”。虽然种种方法各有利弊,但每种方法的利弊并不完全相等,历史表明,相对而言只有考试制是利大于弊。

当然,考试必然会有种种弊病,对此确不能忽视。但在恢复高考制度二十余年后的今天,一些人似乎更多地看到了考试制的各种弊病,因而患了“历史健忘症”,忘记当年废除考试制必然带来的更大的弊病,甚至荒诞不经、费尽心机地要为当年的“推荐制”寻找某种“合理性”,并想以此来补考试之弊,这的确是“吃错了药”。“推荐制”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有一个完全公正无私,能了解、洞察学生一切,并不受各方干扰、压力,将最优者推荐上去的“推荐者”。但实际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推荐者”,因此,“推荐”实际成为“走后门”的同义语,“文革”废除考试、实行“推荐”的“教改”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现在还有少数“推荐”名额,原本是为补考试之弊,但在许多地方实际成为权势者子女享受的特权,亦再次证明" 了这一点。有人提出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校长的招生权来补考试之弊,但这种观点忘记了中国的大学并不“独立”,而同时还是一个行政单位,校领导都是有行政级别的,在这种权力架构中,如果扩大校方的招生权力,校方实际很难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即便在现在,每到招生时有关人员已为来自各方的电话、“条子”所苦,感到难以招架,如果再扩大校方的招生权限,其后果可想而知。“电脑派位”、“就近入学”原本是一些地方为减轻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负担而进行的入学改革,但在实际中,凡有权力有关系者,子女统统成为“择校生”,广大没有关系、权势的家长也想尽一切办法“拉关系”交钱,让自己的孩子“择校”。之所以要拉关系是因为“择校”严格说并不合法,所以如果没有“关系”有钱也交不上,用广大家长的话说就是“拎着猪头也找不着庙门”,“想交这几万块钱还要求爷爷告奶奶”。由于择校费并不是公开的明码标价,而是“看人下菜碟”,根据“关系”的亲疏、权力的大小决定“择校费”的多少,少则几千元,多则好几万元。在这种“运作”过程中,充满了惊人的黑幕。所以广大家长不禁发出“还是考试好”的感叹。更严重的是,这种政策实际上剥夺了贫寒人家子女原本凭考试的“高分”就能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即便在美国,收费昂贵的私立中学也十分注重考试,贫寒人家子女只要考分高,就能免费(免学费甚至免食宿费)被“择优”录取。教育产业化无疑是教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正确方向,但这就更要有考试制使贫家子女能凭高分享受优质教育,而不是一切都由金钱决定,因为教育毕竟是种特殊商品,这不仅是国家培养人才、发展文化的需要,更是一种基本权利;同时,要防止现在已很严重的一些学校滥卖文凭和某些权势者拿公款买文凭的现象在“教育产业化”的名目下合法化。

也就是说,如果真想以“推荐”、“扩大校长招生权限”、“电脑派位”、“就近分配”等方法来补考试之弊,如果要使教育产业化改革健康发展,那实际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对现在的教育权力结构、行政体制作相当大的改变。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之前,在教育权力结构、行政体制没有较大改变之前,这些措施不仅不能补考试之弊,而只会使腐败更加严重。改革,需要一定的“路径依赖”,当所依赖的路径并不存在时,改革实际无从下手;若不考虑“路径”问题而执意“向前走”,很可能欲速不达,甚至与原来的目标南辕北辙,所付成本之巨将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

考试制度确有十分严重的弊病,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即以考生的分数而不是考生的家庭出身、血统、背景、关系、金钱以及弹性极大的所谓“表现”作为录取标准。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推荐”弊端丛丛,远不如考试,所以在几千年前选拔官员时就以考试的“科举”取代了推荐的“举孝廉”。不问家庭出身、背景的考试制,把个人的能力、才学放在首位,无疑是对把家庭出身、背景放在首位的“身份社会”的否定。而推荐制的实行,恰恰是使一个阶层可以相对流动的社会向阶层壁累森严的“身份社会”的倒退。当然,考试的成败对某些个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总体而言却是公平、正常的。对少数因偶然性而落榜的考生来说,的确不公,但若因此而否定考试,则会对绝大多数考生更为不公。当然不能说每一个考分低的学生就一定不如每一个考高分的学生,但如果作群体性比较,高分群体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确高于低分群体。现在有种颇为流行观点,将“高分”等于“低能”;还有人认为:“那些在历次考试中获胜的学生,他们的证书文凭是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而取得的。”照此逻辑,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要低于专科生,专科生的创新能力要低于落榜生,而创新能力最低的应是北大、清华的学生。这与事实明显不符,事实说明,从总体上说,考分就是考生水平、能力的体现。

由于考试的优点明显,所以这一方法被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的考试会越来越多,几乎各行各业都要经过考试才能获得上岗的资格。如开车的要考驾照,想开出租车更要考“五证”,当厨师的要考级,烧锅炉要考上岗证,工人学完徒要有出师考,更不用说会计、出纳、护士……种种数不胜数的专业考试和职称考试,乃至最近才有的选用官员的公务员考试。虽说这些考试不胜烦琐,但考试却有自愿性,能使“人尽其才”,使应试者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同时,考试又有筛选性,把不合格、不适宜者淘汰。正是这种自愿性和筛选性,避免了“分配工作”的强迫性和任意性。只要不健忘,总该记得当年“招工”是如何分配工作的,不管你是否愿意,分配你干什么你就必须干什么。同时,如果有关系,不论是否合适,想做什么工作就可以做什么,端看你的“关系”有多硬,“路子”有多野,“后门”有多宽。所以,当时知青从招工返城到分配工作,几乎每个人都想方设法拉关系、趟路子、走后门,因为这是早日回城、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唯一办法。可以说,社会风气的败坏,道德的失范,实际是从那时开始的,是从废除考试制度开始的。人类社会的实践表明,尽管十分无奈,但我们今天还不得不面对的考试却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本身就说明考试制度位居社会结构的核心之内,因此对考试制度的废与立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变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教育体制的变化。所以,三十年前“文革”开始时第一个被废除的制度就是考试制度。同样,近二十年前“拨乱反正”时首先恢复的制度还是考试制度。一个正常的社会,必定是一个“考试社会”;一个废除了考试制度的社会,必然会使社会价值体系严重紊乱,必然会由失范、失序而渐渐演变成一个“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混乱世界。

高考改革的利弊例6

加强考试管理,抓好考风建设是电视大学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提高电视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中央电大及各省级电大对考风考纪问题非常重视,出台了完善的考试管理办法、制度和规定加强考试管理。然而,由于目前所处的环境和学生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考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考风考纪形式不容乐观。根据GONE理论,天津电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考风考纪建设的几点措施。

一、GONE理论

GONE理论是关于舞弊与反舞弊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舞弊由G、O、N、E4个因子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决定了舞弊风险的程度,没有哪一个因子比其他因子更重要。GONE由4个英语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其中:G为Greed,指贪婪;O为Opportunity,指机会;N为Need,指需要;E为 Exposure,指暴露。上述4个因子表明了舞弊产生的4个条件,即舞弊者有贪婪之心且又十分需要名利、尊严和财富时,只要有机会,并认为事后不会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进行舞弊。

二、对电大考试违纪的分析

对电视大学的考生违纪作弊行为可以用G、O、N、E等4个因子解释如下:

1.“贪婪”因子。这里的“贪婪”超过了本来意义,有更广阔的含义。它表现的是个体价值的判断。对符合自身价值判断的行为就推动其实施,对不符合自身价值判断行为予以否定放弃。考生如果把考试舞弊当作一种正当的符合其价值判断的行为,就不会认为考试舞弊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并为这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提前找好借口。而一但这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抑制,就会不断散播、蔓延、恶化。

2.“机会”因子。一般舞弊的机会指舞弊者在所掌握的权力。电大考试舞弊机会主要来自于命题方式不合理,考试形式单一,脱离成人考核的特点,而产生的夹带、抄袭等行为由于监考教师的控制不力,使考生有机会通过不正当行为获取利益。

3.“需要”因子。也被称为“动机”因子,动机是舞弊行为产生的关键。不正当的考试心理动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产生不正当行为。考试舞弊的心理动机包括虚荣心理、不平衡心理、逆反心理,以及侥幸心理等。电大考生一般为在职学习,在晋升、评优、职称、学位等利益的驱动下,不惜通过舞弊来铤而走险。

4.“暴露”因子。包括舞弊行为被发现或披露的可能性和对舞弊者的惩罚性质及程度。当监考教师对舞弊行为的控制不力,考生发现考试舞弊被抓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即使被抓受到惩戒也无关痛痒,自然会更普遍的采取考试舞弊行为。

通过上述发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电视大学考试舞弊是由于电大考生处于社会大生产和社会分工而带来的利益驱动之下,因考试方式不科学、不合理,考场纪律有机可乘,舞弊又很少被抓且即使被抓而受到的惩罚机会成本较低而采取的错误的违纪行为。

三、加强考风考纪建设的措施

从GONE理论的四因素出发可以看出,避免舞弊的方法是扼制贪婪因子,减少机会因子,引导动机因子,增加暴露因子。从而对电大考风考纪建设有如下措施:

1.加强学生教育,遏制贪婪因子

天津电大考试前都要求教学点认真开展学生考前教育,把考试的要求贯彻到每位考试,具体措施有:

(1)各教学点要成立考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考风考纪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学生。

(2)各教学点组织导学教师(班主任),在各教学班召开以加强考风考纪教育为主题的班会(15分钟以上),进一步阐明考试的有关规定、要求和纪律(《考试管理办法》、《考场规则》、《关于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理的规定》、《监考人员工作守则》等),开展以诚信教育、自律教育为重点的考前思想教育。

(3)向考生发放《致考生的一封信》,并要求每位考生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一式两份,考生与单位各执一份。

2.深化考试改革,减少机会因子

针对电视大学成人考试的特点,中央电大分布实施了“网上形成性考核”,“一页纸半开卷”等多种考试改革,天津电大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针对省开课程开展了“教、学、管、考”一体化方案,强化“一页纸”半开卷考试方式等考试改革并加大监控力度,减少舞弊的机会因子。

(1)深化“一页纸半开卷”

为使“一页纸”半开卷考试的改革真正实现其设计的初衷,起到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理解概括能力,净化考试秩序的目的。为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将一页纸按顺序和试卷装订在一起,根据考生“一页纸”准备的情况,给与不超过5分的成绩加分。通过一学期的宣传和总结,09年7月的“一页纸”的考试,全市7659考次半开卷考试,仅有159人没有携带或准备“一页纸”,无论从考场秩序和“一纸业”准备情况对比都有了显著提高。

(2)“教、学、管、考”一体化方案

天津电大自2009年春季开始试点实行“教、学、管、考”一体化方案,该方案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和考试改革,实现省开课程教学、学习、管控和评价的一体化设计与智能化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推动网上教学上水平见实效。

3.加强违纪惩处,增加暴露因子

对于触及电大考试纪律的违纪行为,处理的办法不应该是姑息迁就,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处理。

现在国家逐渐重视个人的信誉和诚信记录,如果将来能够建立学生《诚信记录表》,将学生在校期间违反考风考纪的情况计入个人诚信档案,以量化的方法记录学生在思想道德,组织纪律方面的情况,增大考试舞弊者的人生机会成本,最终会使那些企图考试舞弊的人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参考文献

[1]徐俊霞. 对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若干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04).

[2] 焦恩璋. “一页开卷”考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 2009,(06).

高考改革的利弊例7

考试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检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质量,以及促使教务部门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考试质量、改革考试方法、实施考试科学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高校考试的现状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考试作弊歪风屡禁不止,使得考试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违背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败坏了学校的学习风气。近几年来,我校虽在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加强考试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仍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和补充,考试管理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有必要进行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使考试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一、考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制度不完善,组织及管理不到位。尽管每个学校都有一整套的考试制度,但对有关制度的理解、执行却存在着漏洞。考场纪律的执行不力,监考教师监督管理尺度的不一,考试方法、内容、组织形式及管理手段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漏洞。这些漏洞不仅给舞弊者可趁之机,而且严重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学生考试舞弊现象屡禁不止。它的负面影响,严重超出了考试范畴,其危害相当严重,一方面败坏了学风、校风,另一方面给考试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习缺乏动力,导致考试舞弊。还有一类学生上了大学产生厌学情绪,成绩下降,一到考试,就用作弊手段来蒙混过关。也有一些学生平时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家教、推销等工作方面,荒废了学业,考试时企图采取作弊方式过关。其次,监考不严。有些教师碍于情面,手下留情,不愿抓作弊,导致学生有机可趁。还有一些教师监考不认真,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最后,学生片面追求分数。在作弊的学生中,不仅有成绩差的学生,而且有成绩好的学生。究其原因,现行的各种激励机制,体现了学生成绩与“利益”挂钩,而且力度比较大。

二、加强考试管理的措施

(一)实行教考分离。命题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把好命题关,对促进学生学习,保证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传统命题方式的弊端,促进教师改变教风,学生转变学风,也为了促进课程建设,要认真实行教考分离,解决多年形成的谁讲课、谁出题、谁评卷,教考不分的问题。教考分离作为一种考试制度,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考试的质量和信度,使教师一丝不苟地按照教学大纲教学,使学生学到真本领,考出真实成绩,保障教学质量。要实行真正的教考分离,最主要的是建立试题库。有条件的课程尤其是公共课程应建立试题库,学校或系部应组织教师按照科学命题的原则进行命题,期末考试卷由教务部门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这样不仅能保证试题的高质量,而且能防止考前漏题的现象;既能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又能让那些偷懒的学生无可趁之机。加强对教考分离工作的重视,是保障考试公平合理和提高教学质量、建设良好学风、教风的前提。

(二)严格考场管理。考场管理是整个考试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难操作的一个环节。院系应成立考试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系院与考试有关的所有工作,并在充分听取教师学生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透明度较高的考规考纪,精心安排考场,对学生的座次要有合理的安排, 监考一定要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严格履行监考职责,预防和制止作弊现象的发生。同时,学校还要组织一定数量的督考员,监督、检查各考场的执行情况和监考教师的监考情况,对考试作弊者和监考失职者一定要严肃处理,使规章制度起到警示的作用。理学院从2008年开始每次考试座位安排由原来相隔1人,改为至少相隔2人;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课程考试进行交叉安排座位,考试编号在考试前不与学生见面,待考试前30分钟由监考老师将它贴在考场,让学生对号人座;院领导、系部领导组成巡视小组,进行巡考,发现问题便及时严肃处理。由于严格了考场管理,学生作弊人数有了明显的下降,学风有了好转。

(三)改革考试模式,实行多样化考试。随着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现代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观念转变,必须改革现行的单一的考试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具有动态性的考核制度。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检查评价的要求,灵活运用开卷、半开半闭卷、闭卷、口试、操作、演示、辩论、论文、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多种考试方法和形式。而且考试结果的评定也不能只局限于一次性期末考试形式,还应该考虑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和平时学习的态度、创新能力等诸多因素。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重视日常的学习积累,认真踏实地上好每一堂课的好习惯,而且对良好学风的养成和考风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规范试卷评阅,严格补考程序。应严格评分标准,采取流水作业的方式判卷。评定成绩是考试环节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在评定成绩时,要客观、公正,标准要严格、统一,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按标准来评定,不得有所偏颇,对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课程,实现统一阅卷,流水作业。补考工作的管理要严格按照正常考试的要求进行,从根本上杜绝钻补考空子的不正当行为,对于发现的作弊考生,决不姑息迁就,必须从严从速处理,并及时将处理结果进行通告,以此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严格遵守考试纪律。

(五)加强考风建设。为确保考试改革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考试应有的功能,必须加强考风建设。针对有些学生自律意识薄弱,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问题,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特别是增强诚信品质,自觉遵守考试纪律。同时,还应完善和健全考试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违纪的学生及时、严肃地处理。为加强考风建设,学校和院(系)应周密地组织各类考试,加强监考人员的培训,组织力量加大对考场的巡视力度,努力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的考试氛围。

考试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故如何搞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考试就是抓教学质量,必须加强考试全过程的管理,从而推进学风、考风及教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秀伟.高校考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高考改革的利弊例8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取新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考试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一是建立考试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建立各课程试题库,做到教学与考试分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实现规范化教学管理的重要步骤和措施。建立试题库,能保证试题的公正性、严密性和完整性。其本身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大纲进行,约束了教师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和随意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严格教学过程,对学生要求也就随之严格,学生自然平时不能松懈,那种考前向教师套题、让教师划重点的投机心理就不能得逞,迫使学生扎扎实实学习,准备复习迎接考试,从而避免了谁授课谁出题,教学不认真、考前缩小或指定复习范围等漏题现象的发生。二是增加操作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命题应该以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因此,考核内容必须由“重记忆”向“重思考”“重创新”的方向进行改革,这样才会将学生的学习从死记硬背重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只由感官学习,而是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有所用,学就会用。

二、强化考务管理,减少作弊现象

强化考务管理是减少作弊现象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办学态度正确与否的体现。一是应该严格监考制度。监考老师要尽职责,不讲私情,对企图作弊的考生要提出警告,将作弊动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校领导要加强巡视,对不忠于职守的监考老师要给予批评。二是合理设置考场。考场如果设置不当,会给作弊者提供便利条件。因此,要根据考场大小确定考生人数,实行单人单桌,考生之间左右间隔两个以上位置,考生凭学生证、准考证、身份证进入考场。三是强化制度意识。现有考试的各项规章制度,是确保考试顺利进行的法规。不管考务人员还是考生都要增强遵守考试规则的意识。

高考改革的利弊例9

【中图分类号】 C9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066-2

大学生是国家人才培养工程的主要对象,注重大学生专业课程教育是高等院校长期坚持的任务,也关系着整个国内市场人才供需的均衡性。近年来高等院校扩大了专业生的招收人数,旨在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社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进程。考试是大学生接受专业考评的一个过程,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比较严重,高校必须重视考试不良行为的管理与指导。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改革,我国高等专科院校的教学体制日趋成熟,专科生专业课程学习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大学生在参与专业考试时存在作弊行为,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成绩考核机制,也影响了大学生个人的品德素质,情节严重者会被记入个人“诚信档案”,影响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之路。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考试作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原因包括:

(一)观念因素。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局限性,诚信意识不强,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丧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将考试作弊作为取得好成绩的捷径。

(二)学习因素。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将主要精力转向了社会活动、谈恋爱等学习以外的事情,考试时只能采取作弊的手段过关。

(三)学位因素。很多本科院校规定,大学英语四级成绩达不到学校规定的分数线,学校不授予学士学位。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那些英语基础较差、多次考试通过不过的学生为了拿到学位证不惜铤而走险。

(四)就业因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在招聘人才时只选用成绩好、证书多的学生。这种错误的价值导向造成了很多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是优秀的,用作弊来提高自己的考试分数。

二、解决专科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虽然这几年高校加强了考风考纪教育,加大了考试作弊的处理力度,作弊者轻者留校察看,重者勒令退学,但收效似乎不大,“铤而走险”者亦有人在。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保障社会人力资源持续供应的关键条件。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必须针对专科生考试作弊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

(一)强化考试管理。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严重违背了校纪校规,必须要通过教学评估改革转变这一局势。教育研究者经过实地考察及课程调研等活动,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收集学科工作资料之后,由学科调研小组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危害、指导对策。加快专业生考试管理方案,能够体现出高校对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的重视,从大学生考试行为中进一步提高校内管理水准。

(二)倡导诚信机制。依据考试结果指导教师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促进专业生课程知识水平的提高。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高校可制定诚信管理机制。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建立考试诚信档案,对学生在考试中发生的违纪行为,学校一般不再作出“勒令退学”等行政处分,而是将这一违纪行为客观记录在学生的“考试诚信档案”中,将来交由社会评判。这对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无裨益,值得提倡。

(三)定期考核评估。随着高校学科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高校管理人员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考试工作,这主要是因为经过专业评估可及时发现教学阶段的不足,使教师认识到专科学习存在的具体问题。

(四)完善教学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是一项长期性的教学活动,如何处理好大学生考试中遇到的问题,这关系着专科院校的教学秩序。教育部门宏观指导下,高等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改革阶段,大学生考试作弊应当受到严惩,旨在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优越的专业学习条件。专业课程考试是高校教改里的重要内容,经过学科考试创建多元化考评体系,高校需不断地完善学科考试管理模式。

(五)注重学科监督。为了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应通过学科考试管理及时发现教学的潜在缺点;督促高校重视专业考试作弊行为的管理改革,共同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创建学科监督体制能够辅助大学生作弊行为管理,使当代大学生严格按照学校规定参与考试。例如,教育部对高等专科学校的职业考试、等级考试、实训考试等,采取严格、全面的监督管理机制,降低了考试作弊的发生率。

三、防范专科生作弊行为的其它措施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给予了多方面指导,积极完善专业课程考评制度是尤为重要的一点,规范各类专业课程考评流程有助于提升专科生的知识水平。大学生考试作弊不仅损坏了当代学生的学习形象,也会直接扭曲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念的取向,误导其在日常学习考试中的行为举止。防范大学生考试作弊这一行为,除了上述对策外,还需注意:广泛地开展宣传活动,使大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认识考试作弊的恶劣影响,督促其端正原来的考试心态;学校教研机构及专业教师进行教育指导,在校园内形成遵纪守规、积极向上的考试环境;

四、结论

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当代专科大学生考试常会出现作弊现象,对考试秩序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高校解决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是当前教育管理的一个重点。高等专科学校应以考试体制改革为中心,从多个方面杜绝考试作弊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参考文献:

[1]张德成.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23(15):38-40.

[2]黄俊英.高等专科院校教育体制现代化改革的发展趋势[J].湖北大学学报,2010,26(15):12-14.

高考改革的利弊例10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一些学生不惜铤而走险,在考试中采取不诚信的手段,以期获得超出自己水平的分数。据调查,影响考试作弊的外在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考风考纪不严”;在加重考试作弊因素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作弊条件有利”;在减少考试作弊因素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排在第二位的是“严抓考风考纪”[1]。考风不正是对刻苦学习、认真答卷、不作弊的学生的一种打击,是对学习不努力、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放纵,更深刻地说是对这些同学的一种贻害,也是对善良家长们的一种极端的伤害。考风不正直接影响学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是考试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考前、考中及考后三阶段入手,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问题。

1.做好考前准备工作,是考试管理工作的基础

1.1考试管理需要制定一套全面、详细、明确的考试管理规定作为依据。

考试管理规定通过明确哪些行为必须遵守,哪些行为必须禁止,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来规范考场纪律,禁止作弊行为,让学生和监考人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避免处理过程的争议。考试管理规定要全面详细,不留漏洞。

1.2做好学生的考前教育工作是端正考风的关键。

学生是考试作弊的主体,对采取作弊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平时在课堂上、宣传活动中要进行渗入式诚信教育,从内因上杜绝作弊思想的产生。这份工作要尽早做、持续做。只有尽早消除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想法,学生才能安分地去努力学习。如果只在考前临时教育学生,有些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复习,仍有可能去冒险。另外,要组织学生学习考试管理规定,让学生了解相关规定,知法守法,这样可减少因不了解产生的考场秩序不安定因素。学校也要注重营造“诚信考试,作弊可耻”的氛围,如在宣传栏、教室过道、考场周围等公共场所张贴醒目海报“一次作弊、终身后悔”,在考试周的大屏幕上及时公示作弊后果、处罚方式,等等,对学生起教育和警诫作用。想铤而走险的学生如果知道有多险,或许就不会冒这个险。

1.3做好监考人员的培训工作。

监考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责任心。应在实际工作中选拔一批富有责任感的监考队伍,同时对监考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每个监考人员深刻了解考试管理规定,并让监考人员了解监考流程步骤的各个细节及其原因、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应急事件处理等。

留学生的考试存在与中国学生不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利用语言差异或文化差异来违反考场纪律,如同伴间用母语交谈,以语言障碍为由装不懂考场指令或监考人员的批评教育,以尊重人权为由不断去卫生间,等等,考试迟到、交卷拖拉、不按规定就坐、忘带考试文具等现象也较为多见。为此,我们需要建设一支外语水平较高、对留学生监考经验丰富的监考队伍。

2.做好考中管理工作是考试管理工作的关键

做好考中管理工作是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的保证。考中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好监考关,减少作弊有利条件。

2.1把好监考关。

监考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但是要做好不是件容易的事。监考人员一定要有责任心,认真做好每个细节,哪怕很小的事,都不要出错。一百个细节,做好了九十九个,有一个没做到位,就有可能会导致不可弥补的后果。管理部门应根据以往的经验制定详细全面的监考流程步骤和考试管理规定,并分发到监考人员手里,以免监考人员忽略了某个细节,也便于监考人员及时顺利地制止或处理各类特发事件及违规行为。监考人员需要过好考前通知关,考试座位安排关,考生资格检查关,试卷清点关,考场秩序维持关,等等。

考前通知,如在教室黑板上贴出醒目的告示,告知学生必须禁止的行为;告知考生考试时间,中途不可离开考场,不可携带与考试相关的材料,等等。

做好考试座位安排,往往能事半功倍。监考人员应利用教室的条件,尽量拉开考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保持横向和纵向成直线,减少作弊有利条件。把诚信度不高的学生安排在教室前排,减少不安定因素。为避免歧视纠纷,可在平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并告知有不良诚信记录的学生将在考试中被安排在教室前排。

监考人员应一前一后、一动一静地进行考场巡视,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利于维持考场秩序的监考行为,让学生在心理上有震慑作用,同时注意维护舒适的考试环境,避免对学生产生干扰。

2.2通过改革减少作弊有利条件。

2.2.1改革考试内容。大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记背公式、概念的能力,提倡尽量多采取开放式考试,让学生真正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1]。

2.2.2改革考试形式。如,我校一位老师开发了一个考试软件,由软件随机调出题库,这样每个学生的考试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学生想抄也抄不了,只有老老实实复习备考。对于小班上课的课程,完全可以将考试题目作部分更改,相邻座位的学生分发不同类型的试卷,减少作弊的可能,老师改卷子也不会带来太大困难。也可借鉴国外学校的考试方法。澳大利亚有这么一种考试方法,每个课程有两次考试,一次开卷,一次闭卷。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任何材料,包括电脑,考试题目可能通过互联网就能查到答案。而闭卷考试,不允许带考试相关材料。最终考试结果是这两种考试成绩的综合,并且成绩不是实际成绩,而是根据排名定出最终成绩。

2.2.3改革成绩系统。对于留学生考试,我校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来确定最终成绩,即通过增加过程成绩的重要性来鼓励学生平时努力学习,期末考试的重要性减弱了,作弊收益率随之降低。不过,大部分考试仍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的实际分数来作为最终成绩。是否可以考虑按照排名来定最终成绩呢?因为排名会直接引发学生间的竞争,会减少某些学优生对学困生的作弊无动于衷甚至配合作弊的情况。

2.2.4改革监考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学生开始采用高科技作弊,我们的监考方式仍大都沿用传统模式。我们的监考方式是否也可以加进高科技成分?对于手机不能带进考场的规定,虽然屡次强调,但仍有学生不听命令,揣进衣服带到座位。在考场安装信号干扰器,就可轻松解决通讯作弊的问题。监考人员在抓作弊时,需要有确凿证据和考生的承认书,而有些作弊现象难以采集确凿的证据,当事人又坚决否认其作弊行为,这让许多监考人员觉得抓作弊是很麻烦的、吃力不讨好的事,从而对作弊采取迁就姑息的态度。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考场安装摄像机,以利于采集作弊证据?最重要的是,这个铁面无私的机器可以给学生带来巨大的震慑作用,有效制止作弊行为。

3.做好考后管理工作,把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

考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对于违规现象的及时处理,对学生进行考后再教育。

处理违规行为要遵循考试管理规定做到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处理违规行为是一项无奈但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只有对作弊行为进行惩罚,才能维护诚信学生的生存空间,制止不正之风的蔓延,所以,不但要及时处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考后再教育,让作弊学生了解其行为的错误性,同时警诫其他学生下次发生此行为发生。如果没有考后再教育,学生会以为考试管理规定不过流于形式吓唬人的东西而已。当同学受到惩罚时,学生会有切身体会,深刻了解到作弊后果的严重性,从而起到良好的警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