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水产养殖发展方向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0 11:42:33

水产养殖发展方向

水产养殖发展方向例1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58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后果就是水产养殖动物的数量、规模、种类不断的扩增,养殖的面积也不断的扩大,产生的潜在问题就是水产养殖动物一旦出现病害,会波及的范围较大,即造成大面积水体的污染,这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水产养殖的质量大幅的下降,养殖户的收益受损。控制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现状,以及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发展趋势等,以此为基础,能够较为提前的制定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控制的措施以及病害控制的方案,实际的降低水产养殖动物出现病害的可能性,以及际的保证病害的污染影响面积速度得到有效的控制。

1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现状分析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是影响水产养殖发展以及水产养殖质量的最主要因素,能够实际的降低水产养殖的整体质量,以及减少水产养殖的数量,造成养殖户的利益受损,对于水产养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水产养殖行业的衰弱,会直接导致市场的结构受到相应的冲击,市场的发展动荡化,以及会间接的导致失业率提升,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较为不利,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探究,分析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具体表现,具体影响等。

1.1 病害根治难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范围以及影响逐步的扩大,这对于社会而言是一个较为不利的信号,分析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现状就能够实际的了解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危险性。水产养殖动物危害现状一就是病害根治难,具体表现为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存在反复性,尤其是水产动物较容易得的疾病,或者水产动物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存在每年反复出现的情况,导致养殖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无法避开常见动物病害,损失无法避免化,这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都是致命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无法根治以及无法控制的主要种类为细菌性感染疾病,病毒性感染疾病,以及血液相关疾病等,并且这些疾病的发生条件较为简单,导致发生率较高,感染速度较快以及死亡率较高。水产养殖动物在这些病害下出现大规模死亡,会直接导致水体中的细菌,病毒滋生,进而导致水无法使用,导致水资源出现进一步的短缺,在抑制水产养殖行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1.2 新病害不断出现

新病害不断出现,主要原因就是水产养殖动物的种类不断的增加,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种类也不断的增加,加之水产养殖户专业知识的缺乏,无法实现养殖的科学化以及养殖环境的合理化,对于饲料的配比,饲料的投喂规律,以及对于环境条件的控制调整较为随意,导致新品种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不断的出现。并且水产养殖户养殖过程中还存在不同动物共同养殖,动物养殖的条件存在相应的差异,这进一步导致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发生的概率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水产养殖动物也呈现全球化趋势,国外水产养殖动物的引进,导致新细菌种类以及病毒种类的引进,进而导致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种类的进一步增加,进一步失控化。

1.3 养殖环境恶劣

水产养殖动物行业离不开水环境,水环境直接影响水产养殖动物的质量,而水产养殖动物的质量也间接的显现以及影响水环境的稳定性。而现今水环境污染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水产养殖动物的养殖环境进一步恶劣化,导致水产养殖的公务病害的出现概率以及出现严重程度不断的增加,在该情况下出现的现象就是为有效的控制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发生以及实现治疗效果,投入大量的药物、药剂,这进一步紊乱水体的体系,以及破坏生态的调整,导致水体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水产养殖动物行业的养殖难度逐步的提升,养殖的水资源逐渐出现匮乏,养殖的环境逐步的受到限制,养殖行业的发展在该环境出现停滞情况。

1.4 养殖条件复杂化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的快速进步,导致环境的破坏逐渐的扩大,进而使得气候逐渐恶劣化,持续的雾霾、降雨、高温情况时常出现,同时还存在降酸雨、暴风雨等极端天气,这直接导致水产养殖的环境条件控制难度提升,水产养殖的条件复杂化。同时还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于水产养殖环境的清理意识,水产养殖环境的保护意识较为缺乏,这进一步导致水产养殖的卫生条件下降,水产养殖的细菌,以及水产养殖的病毒快速扩增,导致病害的频发,病害的高发以及病害的快速蔓延。养殖的科学性以及养殖体系的缺乏也是导致养殖条件复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养殖户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管理意识的薄弱化都导致养殖过程中的投入物危险系数较高,以及隐患较大,养殖体系的缺乏导致养殖的随意化,养殖对于水污染的不可控制化。

2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治措施探究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措施需要从根源入手,实现治本的效果,实现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发生概率低,影响低的目标。

2.1 水产养殖体系化

水产养殖体系化,具体操作就是对水产养殖户进行规整,实现水产养殖的区域划分明确化,水产养殖的范围固定化,同时对水产养殖户进行养殖知识普及,并且安排专业的团队进行水产养殖动物操作引导,避免水产养殖动物病害交叉,细菌交叉,病毒交叉等,并且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通过饲料投喂的调整以及养殖条件的改善,实现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发生概率的降低。并且由水产养殖动物专业人员引导实现水产养殖环境的清理以及卫生质量的维系,从根本上减少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出现的机会,同时能够实际的提升水产养殖动物的质量以及成活率,并且实际的保证养殖环境的可持续性应用。

2.2 水产养殖管理化

水产养殖管理化,即固定的对水产养殖的环境进行观察,确定养殖环境养殖条件的合格性,同时对不允许养殖的区域进行控制,防治出现养殖的泛滥化,以及养殖的不科学化,防止环境被破坏,以及养殖资源的浪费。同时管理养殖户的药物投放、饲料投放情况,防止出现药物的种类多样化,进而导致水质量下滑,动物产生抗药性,进一步加大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止的难度,饲料的过度投放,会导致水过营养化,动物饮食不正常化,严重会导致动物的死亡。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管理还包括对养殖手段的管理,保证水产动物的养殖方式最佳化,以及水产动物的养殖环境最优化,水产动物的B殖方案科学化,能够实际的实现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养殖的质量提升,养殖的环境逐步往良性的方向行进,养殖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养殖的范围能够在该情况下逐步的扩增,养殖行业的发展受限制因素逐步的减少。

2.3 药物应用

药物应用,通过抗菌药、抗病毒药、免疫提升药、代谢改良药等的合理,少量的投放,实现水产养殖动物抵抗外界的干扰的能力提升,能够适应的环境拓宽化,养殖的难度以及养殖的注意事项减少,能够实际的减少人力的投入,同时能够减少操作的内容,实际的推动水产养殖动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水产养殖动物出现的病害,对于存在感染的病害,进行隔离,采取相应的针对性药物,通过饲料混合,实现投喂,保证投入量的科学性,对动物进行定期的观察,对于有好转有效果的情况,采取继续投喂的方式,对于无法挽救的情况,对余下的动物进行检查,保证不存在隐藏病原,避免出现一次性爆发的情况,同时对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确定造成病害的源头,进行及时的解决,实际的保证在病害发生的情况下,损失最小化。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在应用药物的情况下,要保证有专业人士的引导,防止出现药物的错用以及药物的滥用,进而避免生态体系受到破坏,实际的保证我国水产养殖动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 结束语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现状较为不乐观,所造成的影响较大,较为严重,需要及时的治理以及及时的控制,针对病害出现的原因,分析病害预防的对策,以及病害控制的方式,实现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有效控制,病害的种类减少以及病害的出现概率降低,实现水产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水资源的最大化安全利用,实现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马龙强,宋关碧,翟旭亮,等.重庆市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现状分析与防治对策[J].中国水产,2009(3):74-75.

[2]陈昌福.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研究的主要成就与当前存在的问题[J].饲料工业,2007,28(10):1-3.

[3]吴灶和,简纪常.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与控制的关键问题探讨[C].全国水产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汇编,133-136.

水产养殖发展方向例2

小规模淡水养殖主要是以湖泊、池塘等小型水域为养殖载体,并应用相关水产养殖技术,为鱼、虾、蟹等水产品营造良好的水生存环境,以帮助其较快的成长,缩短成长期。该种养殖模式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地区,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

一、小规模淡水养殖现状

在对我国小规模淡水养殖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也即养殖对象、养殖模式及养殖现存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养殖对象

就目前我国小规模淡水养殖的品种现状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鱼类,主要以可食用的淡水鱼类养殖为主,如水产品市面上常见的草鱼、鲫鱼、鲤鱼等;二是虾类,主要包括常吃的北极冰虾、淡水龙虾等品种;三是蟹类,多以河蟹养殖为主,如鄱阳湖大闸蟹等;四是贝类,主要包括河产小螺丝等品种。

2.养殖模式

(1)稻田养殖。稻田养殖是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重要体现,其主要将水产品养殖和水稻种植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将需要养殖的水产品,如鱼、虾等放在水稻田里放养,并以稻田里的虫子、杂草等食饵,这种养殖模式形同天然,既消灭了水稻田中的害虫、杂草等影响水稻生长的物质,促进了水稻的有机生长;又省时省力,提高了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实现了双方的共赢。

(2)天然湖泊及河流养殖。该种养殖模式主要是将水产品投入到天然的湖泊及河流中进行放养,并采取人工投饵和天然饵料相结合的喂食方式,一方面既节省了饵料上的人力及材料,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水产品天然原味的保存,是一种良好的水产品养殖模式。

(3)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是一种封闭式的水产品养殖方式,养殖密度较大,且适合多种水产品的同时混养,既方便养殖人员的日常管理,又能进行高产量的水产品生产。

(4)网箱养殖。该种养殖模式亦是我国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水产品养殖模式,其在水产品的养殖空间上虽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饵料的投放上较为准确,能够减少饵料的浪费,且其产量较大,在捕捞上与其他养殖模式相比更加方便。

3.养殖现存问题

就目前我国小规模淡水养殖业的养殖现状来看,由于其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地区,且多由当地的农民操作管理,因此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技术的缺乏,也即当地农民在淡水产品养殖的过程中,主要靠自行摸索及彼此之间的经验传授进行操作和管理,既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又欠缺一定的市场销售意识;二是饵料的投放问题,当地农民在饵料品种的选择上、成分配量及投放量上由于缺乏相关的生态及专业知识,不仅不能合理投放饵料,亦会造成水环境的污染,不利于水产品产量的提高及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三是水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采用河流及湖泊进行养殖的水环境,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工厂废水的排入,造成了水产品养殖环境的严重污染。

二、小规模淡水养殖的发展方向

要想促进我国小规模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从养殖主体、养殖环境及养殖体系建设下个方面着手改善,具体表现如下:

1.提高养殖主体的养殖技能

也即针对我国东南地区小规模淡水养殖户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生态知识的缺乏问题,要将提高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知识作为我国未来小规模淡水养殖的发展方向,由政府为宏观调控主体,既要积极鼓励各养殖户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又要通过下乡走访、开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养殖户农民的专业技能及知识培训,进行科学合理的淡水产品养殖,提高淡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在湖泊及河流的水产品淡水养殖聚集区,要严格控制生活污水、工厂废水向水中的排放量,将营造良好的水产品养殖环境作为我国未来水产品淡水养殖的发展方向,并督促各工厂将其生产废水进行过滤处理后再向河流或湖泊中排放,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以降低甚至是杜绝水污染对淡水养殖造成的负面影响。

3.建立完善的养殖体系

完善的养殖体系,既是水产品养殖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又是保证养殖经济效益和市场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将完善的养殖体系建设作为我国淡水养殖的未来发展方向。该养殖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即水产品在养殖的过程中极易受到自然灾害、水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死鱼等现象的发生,因此,相关部门要注重相关理赔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构建完善的水产品养殖保险体系、政府理赔保障机制等,为各养殖户提供坚实的后盾保障;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水产品销售机制,也即政府相关部门可为各养殖户和水产品收购方进行中间牵线,帮助双方建立和谐的合同关系,如收购方可以为养殖户提供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养殖户户则为其提供更加优质优价的水产品等,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水产品养殖保障及销售机制相互配合,并构成相互协调的完善体系,则会成为养殖户的重大养殖助力,并促进我国小规模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可知,虽然我国小规模淡水养殖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并占据着我国淡水养殖业越来越大的比例,但其养殖现状不容乐观,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因此,在我国小规模淡水养殖业的发展中,要着力于提高养殖户的专业技能及知识,并建立起完善的养殖体系,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发展方向例3

中图分类号: S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84-2

吉林省河流众多,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有987条,100km以上的河流有33条;流域面积在5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条,它们分属松花江、辽河、图门江、鸭绿江、绥芬河五大水系。全省主要江河有松花江、嫩江、牡丹江、辉发河、伊通河、拉林河、洮儿河、噶呀河、布尔哈通河、海兰江、珲春河、鸭绿江、浑江等19条,淡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渔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自然的水域条件使吉林省成为我国内陆渔业的主要省份之一。进入“十一五”以来,吉林省渔业得到迅速发展,渔业产量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经过调整明显优化,使渔业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全省的渔业正沿着健康轨道迅速发展。

1 渔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渔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在优化结构、改善环境、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由“传统型渔业”向“现代型渔业”转变。渔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使水产品总产量逐年提高,渔民收入在原有基础上更快增长,渔业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产业层次、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实现了重大突破。

吉林省渔业主要是利用内陆水域从事的渔业活动,全省约有64万hm2水面,其中可供水产养殖水面约25万hm2[1],渔业生产主要包括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两大方面,主要以水产养殖为主体。根据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2]报道,2008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15.5万t,其中水产捕捞产量为2.0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13%,水产养殖产量为13.5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87%。在水产养殖产业中体现了多元化生产的良好局面,包括池塘、湖泊、水库、稻田、集约化(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多样化养殖生产,其产量分别为池塘养殖6.1万t、湖泊养殖2.5万t、水库养殖4.2万t、稻田养殖产量0.018万t、集约化养殖(围栏、网箱、工厂化)0.4万t、其他养殖0.4万t,占当年水产养殖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45%、18%、31%、0.15%、3%、3%,从养殖产量方面看,池塘、水库、湖泊养殖成为水产养殖生产的主体。2008年,水产养殖水域的总面积约22.6万hm2(池塘2.6万hm2、湖泊5.5万hm2、水库12.2万hm2、稻田0.037万hm2、其他2.3万hm2)。集约化养殖中,围栏养殖面积11.9万m2、网箱养殖水体2.9万m3、工厂化养殖水体13万m3。

2 渔业发展状况

据中国渔业年鉴对各地渔业产量的报道,吉林省历年渔业总产量、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如图1、图2所示。综合渔业现状和渔业产量情况分析,全省的渔业发展概况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

2.1 渔业总产量呈上升的趋势

2002-2008年,全省的渔业总产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02年渔业总产量为10.5万t,2008年渔业总产量达到15.5万t,比2002年增加47.6%,平均年产量增加7.9%。

2.2 水产捕捞业保持稳步发展

2002-2008年,全省的水产捕捞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捕捞年产量呈略为降低趋势,基本上在1.9-2.8万t范围内波动。2002年捕捞产量为2.3398万t,2003年产量降至最低点为1.9298万t,2004年产量达到最高点为2.7783万t,之后,产量逐年降低,至2008年产量下降到2.0130万t,年均下降2.33%。

2.3 水产养殖业呈多元化形式发展较快

水产养殖总产量呈逐年上升。2002年水产养殖的总产量为10.5142万t,至2008年达到13.487万t,产量提高28.3%,平均年产量提高4.7%。池塘、水库、湖泊养殖三个主体产业的产量也分别逐年提高。池塘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4.04万吨t增加至2008年的6.10万t,水库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2.72万t增加至2008年的4.26万t,湖泊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1.25万t增加至2008年的2.58万t,产量增加的幅度分别为515%、56.6%、100.1%。

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在逐年增加,2002年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为0.45t/hm2,至2008年达到0.60t。2002年池塘、湖泊、水库养殖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2.0t/hm2、0.21t/hm2、0.26吨/hm2,至2008年分别达到2.3t/hm2、0.47t/hm2、0.35t/hm2。

水产养殖产业呈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池塘、湖泊、水库养殖以外,开发了稻田等其他养殖产业。从2005年开始,发展了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集约化养殖产业,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使水产养殖行业体系更为完善。

2.4 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

全省渔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在逐渐改变。由自然捕捞为主向人工增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调整了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业结构,降低了水产自然资源的捕捞强度,加强了水产养殖力度,由粗放型养殖方式逐渐向集约化、工厂化等设施渔业方向发展,使天然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02-2008年,水产捕捞产量比例在逐年减小,而水产养殖产量比例则逐年增大,2002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22.3%、77.7%,2008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13.0%、87%,水产捕捞产量降低了9.3%,水产养殖产量增加了9.3%。围栏、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设施初具规模,但产量所占比例不大,今后有待于进一步持续发展。

3 渔业前景展望

我国的淡水渔业在国内和国际的渔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统计年鉴》第100/1卷和第100/2卷报道,2005年全球内陆渔业总产量为3830万t,我国2005年淡水渔业产量已达到2263.5万t,约占全球内陆渔业产量的59.1%,所以,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球内陆渔业的发展。全国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渔业发展的四大基本任务,(1)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2)确保渔(农)民持续增收;(3)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4)促进农村渔区社会和谐发展。

吉林省具备天然的内陆自然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渔业的发展现具有良好的前景。现在的渔业是由传统的捕捞和粗放养殖向生态渔业、设施渔业、生物技术渔业、市场渔业、信息渔业发展[4],因而需要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促进渔业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优势的地理环境进一步发展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引进新的名优鱼类品种、提高水产品质量,开发渔业的第二、第三产业。以达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保证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忠.实施吉林渔业健康养殖的思考[J].水利渔业.2005.

25(l).46-47.

[2]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19-227.

水产养殖发展方向例4

中图分类号:S9-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由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水产养殖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也有了更加细致的要求。只有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有效地满足水产养殖业对人才的需求。现阶段,中等水产养殖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做好专业建设目标定位工作,采取科学的建设策略,提高特色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目标定位——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

2.1在建设中等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办学主体应当寻求自身的发展特色

在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水产养殖专业改革,完善水产养殖专业教学。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需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依据,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工程和教学质量提升等文件,密切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对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根据学校的整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建设中等水产养殖特色专业应当进行全方位变革,而变革的首要环节就是合理的目标定位。培养特色人才是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目标指向。制定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目标应当根据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教学活动内容也应当符合水产养殖业生产和经营的需求,以此为基础大力培养具有求真务实精神和扎实理论基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有效解决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中遇到的一系列矛盾,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的科学管理和开发。

2.2培养特色人才是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重点目标

不同的中职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如师资情况、人才地域差别、学校基础设施等,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水产养殖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水产养殖管理人才、水产动物饲料和营养方向人才、水产经济动物病害防治方向人才、水产增养殖方向人才等是建设水产养殖学特色专业的目标定位。

2.2.1在素质结构上

不同细分专业方向的人才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不但要牢固掌握水产养殖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而且要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养成求实创新意识、价值效益意识、环境意识、竞争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能够胜任水产养殖产业的相关工作。

2.2.2水产养殖特色专业应当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自身的水产养殖管理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灵活的运用到水产养殖产业的相关工作当中。

2.2.3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应当突出本学科特有的专业知识

通常水产养殖专业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水质分析、生态学、水生生物学、水产微生物学等知识。水产养殖特色专业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水产经济动植物增殖养殖、病害防控、饲料和营养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前沿研究,赋予水产养殖特色专业更加鲜明的特色,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时代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3 中等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建设策略

3.1 创新建设中等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理念

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灵魂与先导式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对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绩效与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需要重新评估传统的以职能、技术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构建能够符合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型教学理念。建设水产养殖学特色专业的理念应当具有层次性,不但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还包括专业精神的指引,实现教学形神统一。

3.1.1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需要重视运用科学精神的引导作用

培养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学生在掌握水产养殖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一些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树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利益与冲突、经验与反思中不断发展。

3.1.2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需要重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改革水产养殖传统的以教材、教室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3.2 改革建设中等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管理机制

完善激励性管理模式是改革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管理机制的重要目标,通过鼓励学生和教职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和教职工的内在动机与需求,以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在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水产养殖特色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管理机制应当从过程式管理向目标式管理转变,从行政化管理向民主化管理转变。积极推行教师、学生、社会、专家多方结合的管理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构建开放式的管理体系,促进水产养殖特色专业建设朝着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增加学科教学的活力。总而言之,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应当从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高度出发,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专业教学方法。

3.3 重新构建建设中等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模式

为了实现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目标,就必须采用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培养模式。

3.3.1以水产养殖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

合理确定水产养殖的专业方向,并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在综合考虑学生素质、从业能力、岗位需求等诸多因素后,合理确定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到水产养殖特色专业培养模式的构建当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提高水产养殖学特色专业的针对性。

3.3.2将专业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水产养殖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构建水产养殖特色专业时,应当采用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培养方向,找准科研项目和生产企业,以到场地实习或项目实验的形式开展专业教学,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3.4 调整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建立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的重要保证。在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时,必须根据水产养殖专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注重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等的互补,在人才培养、人员配备和人才引进方面,注意向水产养殖特色专业上适当倾斜,为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做基本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师必须不断补充、吸纳新的知识,以适应现代水产养殖特色专业教学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到工厂、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4 结语

终上所述,建设中等水产养殖学特色专业是我国水产养殖产业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满足水产养殖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关中职校就必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通过建设水产养殖特色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以及能力水平等,使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尽快适应专业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文红,程光平,马瑞宁.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课程改革途径初探[J].高教论坛,2012,04(20).

[2] 刘焕亮,刘长发.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4,01(20).

水产养殖发展方向例5

中图分类号:S9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44-1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水产养殖业可以为水利事业提供经费来源,同时也可以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可以说是水利的支柱产业。但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病害情况,因此如何对其进行监测和预报就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对于我们县这样一个贫困县来说,水产养殖事业能否更好地发展,其病害监测预报工作至关重要,因而也就对水产业的长足发展和水产养殖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但能为渔业生产中各种鱼类的病害预防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还能进一步地为其提供的早期预防的相关信息,这样一来就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另外,对于水产养殖病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我县向海水库区内,经过多年对水库内的鱼类等病害的监测预报工作,为我们向海水库内的水产养殖业乃至全县的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种种情况表明,基层水产养殖业的病害预测预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对县内向海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1 基层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现状

经调查,我县向海水库管理处参与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的人员仅有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的1人,其余2人为具有初级以上的水产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负责经常性工作检验的专业技术人员1人。水库区内在编人员共有35人,这些人当中具有助理工程师职称的有13人,具有工程师职称的有11人,总人数中具有及中专以上学历的5人,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14人,其余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总体情况上来看,这些水产养殖方面的技术工作人员已经能够在水产养殖的预测预报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鱼类的病情,同时在我县内还有独立的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的实验室,可以为预测预报水产养殖的各种病情提供检测方便。在我区内所调查的几处水域中,我们总共设置了渔类病害测报点4处,预测预报面积共30000m2,测报了我区内所有鱼的种类8种,分别为我区内所有的草、鲤、鲫、鲢、鳙、青、泥鳅、鲶。从我县开始进行水产养殖病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开展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技术工作人员共监测出发病鱼类品种6种,其中监测出病毒性种类1种,监测出细菌性种类3种,监测出真菌性种类1种,监测出寄生虫性种类1种。通过调查我区水产养殖业平均发病率为18%,死亡率为3%,而且从近年来病害监测的数据来看,危害我县水产养殖业的病原体的发病率、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2 今后发展我县水产养殖业的对策和建议

2.1 国家方面要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

实践证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资金和技术的大力扶植,因此,作为县级水库来讲就要创造一切条件,确保所管辖区域内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工作的顺利进行。把我县辖区内水产养殖病害的预测与预报工作当成我县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公益事业工作来抓,把其视为渔业生产和水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要亲自抓,这样就会取得更好的、更显著的成绩。有鉴于此,各级渔业部门要给予那些在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人员以一定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相应奖励以激励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现实的实际情况上来看,国家和省已经对于少数重点水产养殖地区的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工作进行了投入,但对像我县这样一个部级贫困县,渔业产值少而且渔业欠发达的的县份来讲,其投入的资金是不言而喻的,这毫无疑问会加大水产养殖业各个县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对于类似于我县这样的渔业产业均衡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另一方面,我县的水产养殖各个时期内病害预测预报及各个对应预测点是直接测报的基层单位,他们承担着全县渔业生产和发展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对水产养殖业的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基层预测预报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其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水库提供资金来源和方便人民群众消费,如此看来,确保水产养殖病害的测报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2.2 建立在全县内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三级网络系统

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各个不同的水产养殖地区内的发病情况的检查分析和统计病害预测预报总体情况,再进行汇总,进而把全县内所有的预测预报点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连接起来,加强各个养殖区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样可以相互弥补,使资源能够共享,更好地实现水产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全县各个不同的水产养殖单位以及水产养殖的个人也能够通过政府或一个部门或组织预测预报到的这个基本情况来判断自己的水产养殖病害方面的各种相关信息,做到早发展,早预防,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水产养殖发展方向例6

作者简介:王金娜(1988-),女,研究生,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E-mail:895609959@qq.com

通讯作者:安苗(1970-),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水产动物增养殖的教学和鱼类种质资源。E-mail:gzuam@163.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3.022

虹鳟(Oncorhynchusmykiss)又称彩虹鳟,三文鳟。体呈长纺锤形,吻圆、鳞细而圆,背部和头部苍青色或深灰色,下腹部银白色,体背、体侧与鳍上有分散的小黑点,性成熟的个体体侧中部沿侧线上有一条类似彩虹的紫红色彩带,并延伸至尾鳍基部而得名。虹鳟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鲱形目、鲑鳟亚目、鲑科(Salmonidae)、鲑属(Salmo),是北半球的冷水性鱼类,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西岸,是适应性较广的一种冷水性鱼类[1]。虹鳟生长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要求水体流速在2~30cm/s之间,溶氧量达到5mg/L以上,水温为8~18℃(稚鱼生活的适宜水温为10℃),最适生长水温为16~18℃,没有明显的生长下限温度,只要水不结冰就能够摄食生长;虹鳟为短日照型鱼类,其繁殖季节为10月至翌年的2月。

虹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驯化养殖的经济鱼类之一,为典型的肉食性、冷水性鱼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几乎不含胆固醇,并且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DHA、EPA等优点[2]。美国在1874年就开始了虹鳟鱼的人工养殖,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养殖虹鳟鱼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人工增养殖探索,如今虹鳟鱼人工养殖已遍及世界五大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地区不断扩大,养殖产量不断提高,养殖方式也由单一的池塘流水养殖,发展到海水、淡水网箱、围栏养殖以及湖泊水库增养殖。相对而言,我国进行虹鳟鱼的人工养殖起步较晚(比国外晚近一百年),最初是在1959年,朝鲜金日成主席赠送周总理50000粒发眼卵以及6000尾当年鱼种,由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负责试养成功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虹鳟鱼试验场,从而揭开了我国的虹鳟鱼养殖序幕[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广大消费者不仅对水产品需要的数量日益扩大,而且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人们对淡水养殖的鱼类需求而言,中高档的冷水性鲜活鱼(如虹鳟)将逐渐取代传统的鲤科鱼类产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生活中补充蛋白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由于虹鳟鱼具有形态别致、容易上钩等特点,现已成为极好的旅游垂钓对象;又由于其具有刺少、肉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产量高、生产经济效益好等特性,已经成为目前最具广泛养殖前途的推广对象之一。

1国内外虹鳟鱼养殖发展概况

1.1国外虹鳟鱼养殖发展概况

虹鳟鱼,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西岸,阿拉斯加的克斯硅姆河、落基山脉西侧的加拿大、美国以及墨西哥西北部是虹鳟鱼的天然分布地域。虹鳟具有陆封型、降海型、湖沼型三种类型,陆封型虹鳟生活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的上中游水域中,是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类型;降海型虹鳟包括冬季入海与夏季入海两大群体;湖沼型虹鳟生活在比较深的冷水及其沿岸带水域中。1872年美国的生物学家将野生虹鳟鱼发眼卵从太平洋西岸移往内陆进行养殖试验,他发现虹鳟鱼的发眼卵具有便于运输、其稚鱼开口便食人工饵料适合于家化养殖的优良性状,从此以虹鳟鱼为主的冷水性鱼类养殖很快传到欧亚大陆,如今已成为遍布120多个国家及其地区的养殖鱼类;美国华盛顿大学道纳尔逊博士,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从降海型虹鳟鱼中选育出生长快、怀卵量多、肉质鲜美的速生品系,并很快传遍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虹鳟鱼养殖业已经发展为世界性的水产养殖业,养殖方式主要是淡水集约化流水养殖、海水网箱养殖以及淡水网箱养殖;20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主要养殖虹鳟鱼的国家的养殖总产量高达46万t,其中美国、挪威、智利、英国、加拿大、日本、法国、丹麦及意大利等国家,依次被称为鳟鱼的养殖大国,这些国家的年生产量都在2万t以上;目前法国的养鳟场达800多个;日本的养鳟场从1877年接受美国赠送的10000粒虹鳟鱼发眼卵开始,到现在已经遍及全国;丹麦的大小养鳟场也达600多个;而美国作为最早养殖虹鳟鱼的国家,如今已有45个州进行虹鳟鱼的养殖[5]。

虹鳟鱼的养殖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动了虹鳟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1920年美国西部鱼类营养研究所,开始了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营养生理学研究;1957年提出虹鳟鱼全价配合饵料的饵料配方;针对饵料成本高的问题,日本在1962年研发了成本较低,适合于广泛使用的全价配合饵料;全价配合饵料的产生,解决了因营养不良导致的育成效率低下的问题,促使虹鳟鱼的养殖饵料进入了社会商品化的新时期。此外,在虹鳟鱼的生物学研究上,科技工作者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1937年,美国的学者通过改变光周期的方式促使虹鳟鱼性腺成熟提前的研究取得成功;1962年,日本东京大学野村等人通过光控制虹鳟提前产卵并获得成功。有研究表明,雄性虹鳟鱼的性成熟较早,因此会使生长受到阻碍,但可在稚鱼期通过性转变的方式将虹鳟鱼全部雌性化,然后放入12℃的水体中生长14个月,结果其生长迅速,体重可达500g以上;另有资料显示,虹鳟鱼养殖的过程中,细菌与病毒性疾病是集约化养殖虹鳟的主要威胁,而美国、挪威、日本等虹鳟鱼养殖业发达的国家在虹鳟鱼病原、病因、预防以及治疗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1970年,虹鳟鱼养殖业已经成为生物学基础研究雄厚、经营管理科学以及养殖技术先进的水产养殖业[6]。

1.2我国虹鳟鱼养殖发展概况

与具有悠久历史的家鱼养殖业相比,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业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新兴产业,直到20世纪中叶才传入中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7]:

第一阶段:1959年至1965年是虹鳟鱼试验养殖及初期发展阶段。1959年朝鲜主席金日成赠送周总理50000粒发眼卵以及6000尾当年鱼种,由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负责试养,并于同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虹鳟鱼养殖试验站,从而揭开了我国的虹鳟鱼养殖序幕;1963年,该试验站育成我国第一代虹鳟成熟亲鱼,并取得人工繁殖的首次成功;1964年,北京市接受朝鲜平壤市赠送的24尾虹鳟亲鱼、200尾当年稚鱼,并在北京市水产研究所试养;1965年,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虹鳟鱼养殖试验站迁移至宁安市渤海镇莲花村。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6年是虹鳟鱼养殖停滞阶段。1968年,虹鳟鱼发眼卵生产能力达到200万粒,向黄河流域的几个省、自治区提供发眼卵并推广虹鳟鱼的养殖技术;经过近10年的虹鳟鱼人工养殖试验,养殖技术基本具备了推动虹鳟鱼养殖业继续发展的基础,但1966年以后,刚刚起步的虹鳟鱼养殖业停滞了10年。第三阶段:1980年前后是实验研究的恢复阶段。我国虹鳟鱼养殖业从1978年开始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将渤海虹鳟鱼试验场扩建成我国唯一的综合性冷水鱼试验站,通过该站的规划设计以及设施改造,建起了封闭遮光式自流水孵化室;此外,该研究所已发展成为中国虹鳟鱼养殖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基地以及国内外虹鳟鱼养殖科学技术交流的窗口;1980年以来,我国与国外的技术交流逐渐增多,农业部以及有关省、市,先后多次组团前往法国、日本等考察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并向海外派出留学人员,促进了我国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第四阶段:1981年至1983年是政府指导、大力宣传阶段。为了向广大养殖户普及虹鳟鱼的养殖技术,1981年,原国家水产总局在北京市水产研究所举办了首次虹鳟鱼养殖技术培训班。第五阶段:1984年至1988年是扩大生产规模,向产业化发展阶段。1984年,全国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培训班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举办;1984年至1988年,全国性的虹鳟鱼养殖、虹鳟鱼繁殖育种的前沿技术讲座,先后两次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举办;1987年,我国将虹鳟鱼养殖列为国家科委的星火计划,并在吉林、山东以及黑龙江等省实施,虹鳟鱼养殖业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第六阶段:1988年以后是虹鳟养殖业的稳步发展阶段。1989年,中国水产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际性冷水鱼养殖技术研讨会”,增加了我国对虹鳟鱼养殖前沿技术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我国虹鳟鱼养殖技术与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第七阶段:1996年至今,虹鳟鱼养殖业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迅速的发展。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虹鳟鱼游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北京市延庆、怀柔等六个山区县的虹鳟鱼游钓业已经初具产业化规模。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虹鳟鱼发眼卵的年生产量已达2500万粒~2800万粒,全国已有虹鳟鱼养殖场达800多家,主要分布在山东、北京、辽宁、甘肃、黑龙江、云南、山西以及浙江等29个省、市、自治区;虹鳟鱼的主要养殖区为山东、北京、辽宁以及甘肃等省、市,这些地方虹鳟鱼的产量,占国内虹鳟鱼总产量的90%以上[6]。

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业,现已由山泉水养殖,发展到水库以及海洋养殖,由单一的流水池养殖发展到网箱养殖,并扩展至旅游业,成为旅游业上的一个亮点和游钓的对象。虹鳟鱼的养殖、游钓在我国一些省份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推动旅游业发展与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

2国内外虹鳟鱼养殖现状

虹鳟鱼是重要的淡水以及半咸水鲑科养殖鱼类之一,尤其对于欧美地区的国家而言,因其发眼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温度较低、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力也较强、孵化时间较长、比较适合于长途运输、便于引种,所以虹鳟鱼是目前世界上养殖最为广泛的冷水性经济鱼类[8]。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开始于1959年,虽然已经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现阶段,我国正在加快开发冷水资源,扩大冷水性鱼类(如虹鳟)的养殖规模与范围,但其实际产量较低,仅占全球虹鳟鱼产量的0.05%[9]。目前,我国市场年消费虹鳟鱼总量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国内养殖产量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极大部分仍需要依靠进口。到上世纪80年代,虹鳟鱼养殖业成为了世界性的水产养殖业,已经推广到86个国家和地区[10],其养殖方式主要是集约化流水养殖、海水网箱养殖以及淡水网箱养殖,美国的虹鳟鱼养殖业以淡水养殖为主;日本自1877年从美国引进虹鳟鱼发眼卵开始,迄今养殖鲑、鳟鱼类已经达到27种;欧洲国家挪威、丹麦、瑞典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大型海水网箱养殖虹鳟鱼,其虹鳟鱼养殖设施研制以及高脂肪饵料的开发均占世界首位[11]。

虹鳟鱼是我国冷水性鱼类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养殖方式根据水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山涧溪流水(如贵州山区);二是地下涌泉(如山东济宁);三是井水(多在南方地区)等进行流水养殖;四是水库或水库坝下河道设置网箱进行养殖(如刘家峡水库)[12]。辽宁省采用水库底层水进行虹鳟鱼商品鱼的养殖试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3];南方虹鳟鱼养殖场多设在高山、冷水泉、谷地等区域[14];甘肃省虹鳟鱼流水池养殖面积达1?6万m2,网箱养殖面积达0.35万m2,虹鳟鱼年产量达1222t[15];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发展壮大,目前在东部地区至杭州市、西部地区如新疆、青海等地、南方地区至广东省、北方地区至黑龙江等29个省、市、地区进行引种推广;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需求量将会逐渐增加,因此,我国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发展潜力更加巨大[16]。

3虹鳟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与方向

3.1虹鳟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虹鳟鱼养殖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虹鳟鱼的养殖场大多数属于自主经营的单位,并且还有许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其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较差、经济效益不明显;二是虹鳟鱼生产效率较低。我国虹鳟鱼养殖生产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单位水体的产量和人均生产方面。有研究表明,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主要是流水池养殖,其产量通常在30~40kg/m3,但不同地区的人均生产率具有较大的差距,高达20000kg/人·年,低至5000kg/人·年,有的地区则更低。

3.2虹鳟鱼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与国外的交往更加密切,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能够促使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支持下,开始使用高能量饵料,降低了虹鳟鱼的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户的养殖收入,有力促进了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向专业化的生产方向发展。实践证明,积极稳妥地引进国际先进的养殖技术,建立苗种、饵料供给体系,促使虹鳟鱼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继续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的养殖户,实行规模化、集团化生产经营,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不仅能够提高地方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虹鳟鱼养殖业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玉祥,高峰,曲淑珍,等.虹鳟鱼养殖及项目开发与效益评价[M].北京市: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2]刘雄,王昭明,金国善,等.虹鳟鱼养殖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3]王洪亮等编著.虹鳟鱼实用养殖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4]农牧渔业部水产局.虹鳟鱼养殖资料汇编[M].1984.09

[5]李勤慎,陈静.冷水性鱼类养殖实用技术[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王昭明,吴凡修,深希顺.虹鳟鱼养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张红敏.论我国冷水鱼养殖[J].农家科技,2013(8):218

[8]李明华.伊朗虹鳟鱼养殖[J].水产科技,2006(5):39-42

[9]杨建宝.甘肃金鳟部分形态学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以及IGF-I、IGF-Ⅱ基因的SNPs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D].甘肃,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2

[10]马志坚,朱国强.虹鳟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黑龙江水产,2009(4):23-28

[11]张秀荣.欧洲虹鳟养殖概况[J].齐鲁渔业,1995,12(1):47

[12]郭焱,马明宝.虹鳟养殖技术之二-新疆天然水域虹鳟增养殖前景分析[J].中国水产,2007(11):39-40

[13]刘丽艳,袁国志,刘学光,等.虹鳟鱼养殖技术之一利用水库底层水养殖虹鳟[J].中国水产科学,2003(03):47-48

[14]李周明.南方虹鳟鱼养殖技术[J].福建农业,2012(7):37

水产养殖发展方向例7

《渔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效率,创造和维护良好的渔业养殖秩序,依法打击侵害养殖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努力增强养殖者的法律观念和维权能力,积极鼓励养殖者充分利用现有水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当前新形势下,保护内陆水域养殖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殖渔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养殖者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养殖者的负担,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者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送法入户活动,让养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养殖,强化养殖者的渔业安全生产意识;让养殖者明白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方针、政策和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实行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证养殖,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养殖权是养殖者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滩涂从事水生动植物养殖的权利,为了保护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者在取得租赁、承包、使用养殖水体的养殖权时,应当签定承包合同或养殖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代为办理并进行公证,依法完善养殖措施,以有效规避养殖纠纷,减少麻烦,放手大胆地从事养殖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熟知国家发展养殖渔业的政策,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受到侵害。

二、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水产养殖发展方向例8

《渔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效率,创造和维护良好的渔业养殖秩序,依法打击侵害养殖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努力增强养殖者的法律观念和维权能力,积极鼓励养殖者充分利用现有水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当前新形势下,保护内陆水域养殖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殖渔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养殖者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养殖者的负担,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者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送法入户活动,让养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养殖,强化养殖者的渔业安全生产意识;让养殖者明白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方针、政策和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实行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证养殖,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养殖权是养殖者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滩涂从事水生动植物养殖的权利,为了保护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者在取得租赁、承包、使用养殖水体的养殖权时,应当签定承包合同或养殖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代为办理并进行公证,依法完善养殖措施,以有效规避养殖纠纷,减少麻烦,放手大胆地从事养殖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熟知国家发展养殖渔业的政策,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受到侵害。

二、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水产养殖发展方向例9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水产养殖发展方向例10

《渔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效率,创造和维护良好的渔业养殖秩序,依法打击侵害养殖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努力增强养殖者的法律观念和维权能力,积极鼓励养殖者充分利用现有水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当前新形势下,保护内陆水域养殖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殖渔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养殖者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养殖者的负担,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者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送法入户活动,让养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养殖,强化养殖者的渔业安全生产意识;让养殖者明白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方针、政策和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实行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证养殖,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养殖权是养殖者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滩涂从事水生动植物养殖的权利,为了保护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者在取得租赁、承包、使用养殖水体的养殖权时,应当签定承包合同或养殖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代为办理并进行公证,依法完善养殖措施,以有效规避养殖纠纷,减少麻烦,放手大胆地从事养殖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熟知国家发展养殖渔业的政策,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受到侵害。

二、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