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食品加工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7 15:38:35

食品加工概念

食品加工概念例1

食品安全是当前世界范围内高度重视的问题,保证食品的安全对人类健康十分必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是一种预防性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建立现代食品安全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很多研究表明HACCP体系在保障食品安全卫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罗明军等报道,通过建立HACCP系统,贵阳市冷饮生产厂产品的合格率从以前的80 %提高到90%[1]。刘淮玉等报道应用HACCP法在对糟制熟食制售过程进行卫生研究,使糟制熟食的合格率提高了36%[2]。过去10多年来,我国在食品行业企业积极推行国际公认的HACCP体系,对扩大出口贸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实施HACCP体系已成为检验检疫系统对出口企业实施管理、保证出口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1 HACCP体系与食品安全

1.1 HACCP管理体系的特点

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是用于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安全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的一种系统方法,是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对关键控制点实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手段,使食品污染、食品危害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HACCP最初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专门为宇航员提供食品的一种安全标准,也称为“宇航员食品标准”。它有如下特点:

它强调风险评估和预防为主。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分析,预测和识别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食用和消费全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风险或一旦出现问题对人体危害较大的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CCP),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使食品安全卫生达到预期的要求。

它强调食品生产企业自身的作用,而不是依靠对最终产品的检验或政府部门的抽样检测和分析来确定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以确保食品在生产、流通、食用和消费全过程中的安全和卫生。

1.2 食品安全的概念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在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解上,国际社会已经基本形成如下共识。

首先,食品安全是个综合概念。作为种概念,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而作为属概念的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通常被理解为部门概念或者行业概念)均无法涵盖上述全部内容和全部环节。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许多交叉,由此造成食品安全的重复监管。

其次,食品安全是个社会概念。与卫生学、营养学、质量学等学科概念不同。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食品安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治理要求有所不同。在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所关注的主要是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在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所侧重的则是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所引发的问题,如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非法生产经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则包括上述全部内容。

再次,食品安全是个政治概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都是企业和政府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和必须做出的承诺。食品安全与生存权紧密相连,具有唯一性和强制性,通常属于政府保障或者政府强制的范畴。而食品质量等往往与发展权有关,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通常属于商业选择或者政府倡导的范畴。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步以食品安全的概念替代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更加突显了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

最后,食品安全是个法律概念。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从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逐步以食品安全的综合立法替代卫生、质量、营养等要素立法。1990年英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法》,2000年欧盟发表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食品安全白皮书》,2003年日本制定了《食品安全基本法》。我国也于2009年6月1日实施《食品安全法》。综合型的《食品安全法》逐步替代要素型的《食品卫生法》、《食品质量法》、《食品营养法》等,反映了时展的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食品安全的概念可以表述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该概念表明,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2 我国企业实施HACCP的现状分析

HACCP管理体系强调识别和预防食品污染和食品危害的风险,它克服了传统的食品安全卫生控制的局限,但它不是零风险的体系。在HACCP的实施中,部分监管人员和食品企业对HACCP体系有些误解,操作过程涉及的部分概念、原则和方法等仍然模糊不清。

2.1 HACCP的实施不仅要得到管理层支持,更需要其他人员积极参与

国外HACCP的应用实践表明,HACCP是由企业自主实施,政府积极推行的行之有效的食品卫生管理技术。HACCP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得到企业最高领导的支持、重视和批准。最高领导给予的强有力的、持续的支持和领导是HACCP获得建立以及实施的必要条件。但是,HACCP不是单个人或单学科能解决的,而是建立在众多基础学科上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如果缺乏某一领域的人员的介入,可能会产生某方面或某个显著危害的忽视,这样会直接导致整个HACCP计划的失败。

一份好的HACCP计划要得到很好地贯彻实施,建立一个专业涉及面广、执行力强的HACCP小组是个重要的前提。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建立至少包含公司管理者代表、原料种植、养殖或收购人员、生产工艺管理人员、检验人员、机修人员、市场销售人员、行业专家等人员组成的HACCP小组,对企业的HACCP体系进行建立、监控、纠偏和验证,直至体系修改完善,让HACCP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2.2 实施HACCP体系不只是在生产加工环节,而应运用到食品链的全过程。

市场追溯和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是实施HACCP的一个前提条件,企业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消费者投诉处理程序(包括市场追溯程序)。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消费者投诉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处理不当会对产品形象和企业声誉带来巨大的、短期内无法弥补的负面影响。

前推后延,将HACCP体系实施范围扩大到原料管理和产品销售环节。食品生产销售链条全过程实施HACCP体系,是有效运行的基础。

2.3 HACCP实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更应着眼于长远利益。

实施HACCP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一是提高资源合理利用率。二是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增加了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四是对员工的培训增强了他们的食品卫生意识,从而减少了问题的发生等等。然而,在初始阶段,HACCP的实施的确需要额外的资源来完成人员培训,购买技术支持设备和资金投入以及为HACCP系统所进行的预备程序、标准操作过程等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

2.4 同一行业的HACCP体系可以相互借鉴,但每个企业实施HACCP更应该结合自身实际。

其实,HACCP虽然具有全世界公认的总体指南,但由于HACCP是一个具体的控制系统,就算同一个食品行业、不同的食品工厂、不同的食品生产线,其设置的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限值等也各有差异。这是因为各种危害,以及控制这些危害的最好控制点是随工厂的设计、食品的配方、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原料选择、卫生和支援性计划等情况而变化的。

由于同一类产品在不同管理水平的企业中,其生产管理能力不同,产品的危害也就不同,所以当HACCP具体应用到每一个企业时,企业的HACCP小组可以参考官方的危害指南、科学家的研究新成果,做出企业自己的改造措施,根据现有条件许可逐步开展企业自身的HACCP的研究实施工作,建立完善的安全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成品安全有效。

2.5 实施HACCP体系重点关注的是显著危害,而不是试图控制所有的危害。

在HACCP研究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所有危害都找出来,进行危害的可能性、严重性分析,并最终得到显著危害。需要指出的是,HACCP仅针对显著危害,只把重点放到那些可能发生或一旦发生对消费者将导致不可接受的健康风险的显著危害上,而不是试图控制所有的危害。HACCP是建立在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基础上的“上层建筑”。GMP广泛地集中和包括食品加工过程的各个方面,实施GMP可以更好地促进食品企业加强自身质量保证措施,更好地运用HACCP体系,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SSOP则是帮助完成在食品生产中维护GMP全面目标而使用的过程,它描述了一套特定的食品卫生操作程序和维护加工厂环境卫生的处理措施,以满足食品安全的需要。企业的良好卫生状况是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和成功地实施HACCP的基础,只有与GMP、SSOP有机结合,HACCP才能更完整、更有效、更具有针对性,才能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质保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SSOP侧重于解决卫生问题,HACCP更侧重于控制食品的安全性;SSOP既能控制一般危害又能控制显著危害,而HACCP用于控制显著危害,而且一些由SSOP控制的显著危害在HACCP中可以不作为CCP,而只由SSOP控制,从而使HACCP中的关键控制点更简化,使HACCP更具针对性,避免HACCP因关键控制点过多而难以操作的矛盾。

2.6 成品检验是检验HACCP实施效果的有效措施

HACCP实施可否代替成品检验,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许多专家认为:食品生产者利用HACCP控制产品的安全性比利用传统的成品检验法要更为可靠,而且节约了资源,故建议成品检验可以被替代。然而,由于怀疑HACCP未得到合理充分实施,以及HACCP也并不是一个零风险体系,在国际食品贸易往来中,部分产品生产经营管理者或产品购买者并不同意因为采纳HACCP管理,而免去成品检验。

3.结束语

食品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我国经济秩序和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加人WTO以后,食品安全和建立HACCP管理体系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作为是一种风险预警机制,HACCP管理体系是针对食品生产企业设计和开发的,可控制食品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食用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食品污染和食品危害。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HACCP管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和质量控制,实现食品安全卫生控制技术的进步,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食品加工概念例2

本刊讯(记者 卫士姣)2012年12月18日,由农业部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主办的低碳氮排放饲料高效利用技术培训班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新产品推广会在山东禹城隆重召开,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全国畜牧总站饲料评审处王黎文处长,山东省畜牧局饲料处鲍霞处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杜昱光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刁其玉研究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和畜牧饲料行业企业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冷链物流年会在天津闭幕

本刊讯(记者 逯文娟)2012年12月27日由中国冷链物流联盟和天津市中心渔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年会暨全国食品与冷链企业家跨年联谊会成功召开并圆满闭幕。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水产业商会执行会长蔡志清、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签名、中国冷链物流联盟秘书长刘京、农业部冷库及制冷设备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万锦康、国家农产品保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书记陈绍慧、天津市中心渔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力等政府领导出席本届会议并发表冷链物流主题讲话。会议代表来自政府机关、行业协会、食品、冷库、冷链物流、商超配送、信息技术、生鲜农产品等350多人参加了此次年会。年会还隆重的举行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水产业商会综合处和冷链物流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揭牌仪式。

中国食品包装行业交流会召开

食品加工概念例3

中图分类号:DF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3.01.10

食品安全始终是关系民众基本权益的重大问题。为此,刑法有意加强了对危害食品安全类犯罪的打击力度,于《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严惩食品安全类犯罪活动的内容,包括增设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当然,其效果有待实践检验。面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复杂性和高危性,在风险社会理论逐渐兴起的背景下,似乎风险刑法观理所当然地成为刑法规制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在理论上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但在笔者看来,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不全在风险社会理论范畴之内,即便在其中的一部分,也不宜简单地用风险刑法进行规制。用民生风险来指导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似乎更为妥当。

一、 民生风险与食品安全 (一)民生风险的提出

1.民生风险的概念

“民生风险”的概念首见于《民生风险的刑法应对》一文。提出该观点的夏勇先生认为,食品安全属于民生保障的范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内容。而风险包括“工业风险”和“社会风险”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谓社会风险是指德国学者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的社会风险。 ,其中社会风险对应的是当前学界流行的“风险社会”与“风险刑法”,而工业风险则是社会风险的母体,因为“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就是在工业社会中滋生并逐渐发展起来”,外延上呈竞合关系,“工业社会的风险与风险社会的风险有可能是同样的风险”[1]。民生风险属于工业风险,与社会风险有交叉但不等同。

由上述论述可见,民生风险是指社会活动可能侵害民生安全的风险。其中的民生主要是我国现阶段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小康生活状态,其中的风险就是可能发生的危险。食品安全就是一项基本的民生内容,需要刑法予以关注。

2.社会风险的概念

社会风险的概念来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名著《风险社会》。贝克在书中指出,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里,全球性风险开始出现,使人类日益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2]。这种社会风险“是现代化的风险,它们是工业化的一种大规模产品,而且系统地随着它的全球化而加剧”[3]。

由上可见,所谓社会风险是工业革命后,由科技发展带来的危害社会生活的风险。在笔者看来,这种风险的根源在于现行科技的日趋复杂和迅速发展导致的应用上的不稳定性。科技发展固然为我们生存的社会带来极大的福利,但不可控制甚至不可预测的风险也不可避免地伴随其出现。这种风险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这种风险与现代科技的运用相伴随。如果我们的交通仍然依靠“木牛流马”,现代交通工具带来的社会风险自然不会存在。二是这种风险很难预测和控制,起码在很大程度上如此。仍以现代交通的风险为例,我们很难预测哪一天哪一班火车会出轨。三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面临这种风险。我们既不知道我们乘坐的哪一班航班会出事故,也很难测定航班出事会对地面哪些人造成损害。四是这种风险是现代社会发展必须承担的风险。现代交通带来远胜“木牛流马”的社会风险,但我们不会再退回到工业革命前的时代,那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

显然,有部分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也是属于“社会风险”。如因正常生产带来的生产事故,因对食品添加剂不断变化的认识造成的有毒有害食品。前者如2012年4月17日,12万箱可口可乐误混入消毒用含氯处理水事件[4]。后者如苏丹红。苏丹红有对食品增色的效果,属于剧毒的化学产品,使用后可能致癌。但到1995年欧盟才禁止其作用食品,而印度等一些国家仍然容许在特定食品中使用。那么欧盟在1995年之前承担的食用苏丹红的风险就是一种因科学认识的变化而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社会风险”。(参见:百度百科.苏丹红[EB/OL].[2012-09-15]..)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张红良:民生风险理论与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3.民生风险与社会风险概念比较

比较上述民生风险和社会风险的概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相同之处:首先,都是一种风险。所谓风险就是有发生的可能性,且难以掌控。其次,都与社会发展水平相联系。有一些风险随社会发展减小或消失,而新的风险则会产生并扩大。再次,都关系到社会不特定人的权益。如果是针对具体人的毒害食品,则应认定为故意/过失伤害或故意/过失杀人罪,而不归上述风险范畴。

不同之处:首先,两种风险在外延上属于交叉关系。社会风险紧密依附于现代科技,民生风险则无此限制。有些民生风险与社会风险是重合的,如现代工艺的食品生产,有些则为民生风险独有,如食品储藏过程中对明知违禁添加剂的添加,另有一些则为社会风险独有,如高新航天技术研发,显然这不属于民生的范畴。其次,两种风险可控程度不同。民生风险中行为人故意添加明知禁止使用的添加剂的行为,其可控性要比具有社会风险性质的自动化生产过程中机械故障的可控性更强,因为合理概率的机械故障是不可避免的。再次,民生风险和社会风险在刑法上的可归责性不尽相同。如故意添加苏丹红显然具有主观上故意犯罪的可归责性,而现代交通引起的某些危害行为则存在严格责任的争议,如醉驾。

(二)民生风险下的食品安全

1.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堪忧

随着社会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极大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甚至直接损害人身安全。因此,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始终保持高度重视。自2009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四年出台了《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表明了政府惩治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决心。而且2011年5月1日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八)》也把加大食品安全类犯罪打击力度作为修改重点。如将原条文中的“不符合卫生标准”修改为“不符合安全标准”,增加与《食品安全法》的切合度;删除了原第144条起点刑——拘役和单处罚金,提高了最低刑;取消原《刑法》第143和144条的罚金刑数额的限制,加大罚金力度;新增《刑法》第408条第2款食品安全监管的渎职类犯罪。这样的修改,“与时俱进”“重在保护民众生活的基本安全需要”[1]9。

但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严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共查处种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违法违规行为13万起,重点查处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的严重违法犯罪案件11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8名,取缔和停产违规企业单位10余万家[5]。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中讲到,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弯,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监管工作不到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中如此形容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基础依然薄弱,风险隐患点多面广,违法问题时有发生,形势不容乐观”。分别参见国务院的《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和《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 从文件措辞上就可以看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并未有积极好转的趋势,食品安全现状堪忧。

2.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分类

笔者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分为三类:

第一类:生产制造(包括储存、运输等所有“食品入口”之前的环节)时难以避免的“工艺风险”。如上文提到的可口可乐误加氯水事件,这其实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总会有一定概率出现的“工艺”上的事故。从应用的角度讲,任何工艺,不管是生产、储存或者运输过程中,不管是使用任何机器,尽管操作人小心翼翼,尽到最大的努力,依然难以避免事故出现。这是必然的“瑕疵率”。

第二类:在食材配料中难以预测的“认识风险”。如上文提到的苏丹红。虽然欧盟已经禁止将其用做食品添加剂,但印度在特定条件下仍允许它的使用。这就造成在印度是合法的食品在欧盟却被认定为非法食品。在另一种情况下,由于信息传递的延迟,也有生产者不能及时了解哪些添加剂被列为禁用,这就形成了违法性认识不足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

第三类:生产和配料中的“人为错误”。 即生产、运输、储存或销售者有意或放任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出现。比如为保鲜有意使用福尔马林,或进货时选择保鲜性更强的经福尔马林浸泡过的食品。

很明显,前两类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第三类行为则完全是行为人的“罪过”造成的。

3.民生风险与食品安全

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学界掀起加大法律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仗法律之剑控制食品安全的论潮,并切实推动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发展,反映在刑法上就是上文所提《刑法修正案(八)》对食品安全类犯罪条款的修订。在刑法理论上,则表现为风险观念的引入。

笔者认为,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刑法规制应适用民生风险理论而不是社会风险理论。

首先,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不必然与现代科技相联系。如其中的“人为错误”。传统的手工加工厂用福尔马林浸泡食物的行为显然不属于社会风险。

其次,社会风险引出的风险刑法不应适用于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因为,“如果(风险)刑法为化解‘风险社会’的风险而过于扩张甚至突破罪刑法定主义、责任主义等法治刑法的底线,那么同样也不可取”[6],“风险刑法理论是反法治的”[7]。这一方面引出风险刑法如何谨慎适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具体到危害食品安全行为,都可用传统刑法解释,没必要借用风险刑法理论。

再次,民生风险理论摈弃了社会风险干涉法治底线的弊端,而突出了食品安全的民生意义。民生是近几年比较有生命力的概念,体现了社会对民众基本生活保障的人文关怀,虽然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但在政法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这个概念更容易被社会接受。

二、用民生刑法来指引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 (一)民生刑法:突出民生,弱化“风险”

民生刑法是与民生风险相伴而生的概念,正如社会风险引出风险刑法一样。提出民生风险概念的学者指出,“我国的刑事政策应从‘保民生’这一社会发展目标出发,与民生风险及民生犯罪的实际情况相对应,以‘民生刑法’为理论主线,以便系统地研究民生受到的危害,从而在刑法中构筑起保护民生的最后防线。”所谓民生刑法,强调刑法应当“优先保护民生、全面保护民生、严格保护民生”。

可见,民生刑法强调的是对民生类犯罪的着重打击,但这一打击又不像风险刑法一样过于激进,以致有违反法治底线之限。所谓优先,突出保护民生的重要性。所谓全面,突出保护民生的彻底性,所谓严格,突出保护民生的合理性——避免极端理论的过犹不及,这就弱化了风险刑法违反法治基本原则的“风险”。

(二)现行作法:加大力度,增设新罪

为应对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刑法做了较大调整,这表现在《刑法修正案(八)》对食品安全类犯罪规定的调整。这在上文已有论述。在提出民生刑法概念的学者看来,修正案八的这些调整值得肯定,而且“应当在《刑法修正案(八)》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

《刑法修正案(八)》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整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加大原有罪名的打击力度。包括提高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起刑点,这是刑罚的加重;取消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罚金数额的限制,这为高额罚金打开了“口子”。

二是增设新的罪名。既在第408条增设一款食品监管渎职罪。这是刑法对当前食品监管部门的不作为、监管不力的直接回应。

而且,我们看到,食品安全类犯罪的三项罪名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立法模式。一是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罪的具体危险犯(足以造成……危害结果的),二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抽象危险犯(或行为犯;有……行为的),三是食品监管渎职罪的结果犯(造成……后果的)。这三种立法模式分别表明了刑法对三种危害行为惩治的严厉程度,体现了刑法的针对性和均衡性。因此,总体上《刑法修正案(八)》的调整是值得肯定的。

(三)立法进路:慎用“风险”,切守底线

由上可见,我国刑法对食品安全的规制有意地引入和增强了“风险”的观念,试图通过加大惩罚力度,提早介入时间有效控制食品安全类犯罪。或者说,民生风险虽然弱化了风险,但是依然引入了风险的观念。这种做法的基本思路是对的,但须注意对“风险”观念的慎用,时刻坚守刑法基本底线。

1.学界对风险观念引入刑法的批判

民生风险虽强调民生,弱化“风险”,但依然蕴涵着“风险”之意。如上文以抽象危险犯模式立法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就是刑法对“严重风险”的提前介入——将刑法提前到行为作出时,回避了结果的考量。在这一罪名的设定上,民生刑法或风险刑法没有不同。因此,有学者提出的对风险刑法的批判,在民生刑法理论中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学界对风险刑法的批评大致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刑法已经不可能单纯地作为工具使用[8]。即不能用刑法来应对一切社会风险,否则违反了刑法有正当性,淡化了刑法机能的发挥,增加了刑法被恣意使用的可能性。

其次,动摇了刑法的谦抑性。“刑法保护法益抽象化、普遍化以及早期化的倾向日益明显,这些都向‘谦抑主义’提出了挑战。”“扩大了刑罚的处罚范围,转弯了传统的罪责刑法,将任何有碍人类安全的行为都视为不法行为。”[7]26-27

再次,“违背了近代刑法的基本宗旨”并“为侵犯人权提供借口”[2]19。因为刑法以罪刑法定为基本原则,其最基本的任务是保护公民的自由,而不是消除其不安全感;作为“二次规范”,刑法应当在其他手段不能奏效时再考虑使用,过度的刑法手段创新和形成新的规范意识,会混淆法律与首先的界限并引起罪与非罪概念模糊。

由上可见,学界对风险刑法的批判集中在该理论有可能扩大刑法适用范围,混淆刑法与其他法律的界限,导致刑罚滥用。这些观点对于民生风险中的“风险”同样有借鉴意义,民生刑法也须以一定底线为界。

2.引入风险须切守刑法基本底线

在笔者看来,这里的刑法基本底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刑法谦抑性的尊重。即在适用刑法时,尊重刑法的二次规范性质,能用其他手段解决的决不适用刑法;在适用刑法时,尊重刑罚适当性原则,轻刑足够的决不适用重刑,“在必要的限度内,刑罚越少越好”[9]。

其次,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尊重。即由于“风险”本身的难于测量,必须构建更为明确的刑法规范,以使民众更容易理解行为在刑法上的定义。在犯罪成立上,不是说有重大风险的行为就是犯罪,而是说被刑法规定的有风险的行为才是犯罪。

再次,是对社会发展基本需求的尊重。有些“风险”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过程中必然带来的“副产品”,对这些风险只能坚持“适度力量”的引导和控制。

当然,就目前来看,我国刑法尚未出现明显的超越上述底限的现象。但任何法律的实然效果总要经一段时间的检验,这一效果也不一定能得到最确切的把握(如统计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差距,其他不可测因素的介入等等),而且法律必然要随时间而调整,再加上刑法理念对司法工作的指导作用,因此上述批判观点和注意问题的提出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彻除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根本进路: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一)刑法功能有限论

需要明确的是,单靠刑法一定不能完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这是受刑法本身性质决定的。刑法的的功能是有限的,即便我们无限扩大刑法适用范围,无限提高刑罚力度。实际上任何制度都不是治理社会的万能工具,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也不例外。刑法功能总是有限的,这一点绝无争议。因此,世界各国在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时,绝不会单独依赖刑法,而主要是以行政手段为主。

(二)国外经验

1.俄罗斯体制中对消费者的着重保护和食品标准执行的缓冲期[10]

在机构设置上,有专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机构。俄罗斯农业部全权负责食品安全问题。但另有隶属于俄罗卫生和社会发展部的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监督局主管维护消费者利益等相关工作。在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上,有一定时间的缓冲期。2005年7月1日施行的国标ГОСТР51074-2003《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信息》制定了全国性的食品安全标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标准由俄罗斯国家标准委员会于2003年12月29日批准,至2005年7月1日施行,这期间实际上有一年半左右的缓冲期。

2.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推动力量[11]

首先,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对食品安全变革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1900年砷中毒事件推动了地方政府委员会中食品处的设立;1906年从美国进口的牛肉污染事件推动了1907年《公共卫生(食品规章)法》的起草;1988年鸡蛋沙门氏菌事件推动了英国政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白皮书的出台;1996年的疯牛病事件也推动了英国食品监管体制的再次变革。其次,科技发展和媒体舆论对食品安全立法的推动作用明显。科技促使新的检测手段和新的认知手段的出现,媒体引导民意集中反映问题的严重性。最后,食品利益集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食品安全立法的决定和实施。这种影响被称之为“利益集团的政治俘获”。

3.日本食品安全的法律应急机制[12]

首先,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部门都设有应急机构。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和食品安全委员会都有针对各自职能的独立的应急机制。其次,着重日常信息收集。各应急机构会对社会生活食品安全信息全面收集,保持掌控。最后,透明及时的信息公开机制。对于食品安全信息,在第一时间全面向社会公开,方便国民查询。

(三)我国食品安全社会综合治理体系的构建

1.正确认识和运用刑法

摆正刑法在规制食品安全问题时的地位,仍应坚持行政手段主导。而具体刑法也要避免“风险”观念的滥用,坚持刑法的基本底线。

2. 构建合理的行政体制

充分发挥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各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执法力度要有保障,执法严格性要有监督。这里《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的食品监管渎职罪成为推动行政部门严格执法的最大动力,要充分发挥设立该罪的警示和规范作用。

3.制定合理的行政法规

注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从消费者角度考虑问题而不受食品利益集团的影响;尊重媒体意见,吸收民众的正确请求;利用重大事件契机推动立法完善,重大食品事件可以作为立法决心改革的动力,借此触动平时不愿或不想触动的抑制力量。

4. 完善现有的应急机制

我国已经建立有一套食品安全的应急机制。在以后,一方面要保障这套机制的正常运行,避免成为“摆设”;另一方面增加信息收集和公开的力度,增强日常监管能力。 J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夏勇.民生风险的刑法应对[J].法商研究,2011,(4):6-10.

[2] 黎宏.对风险刑法观的反思[J].人民检察,2011,(3):16.

[3 ]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8.

[4]佚名.12万箱可口可乐疑遭氯水污染[EB/OL].[2012-04-18].http:///20120418/n340851788.shtml.

[5]新华网.国务院加大力度"保卫餐桌"[EB/OL].[2011-04-21].http:///politics/2011-04/21/c_121329457.htm.

[6] 陈兴良."风险刑法"与刑法风险:双重视角的考察[J].法商研究,2011,(4):11.

[7] 刘艳红."风险刑法"理论不能动摇刑法谦抑主义[J].法商研究,2011,(4):26.

[8] 于志刚."风险刑法"不可行[J].法商研究,2011,(4):35.

[9] 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541.

食品加工概念例4

1.导言

中国食品的供应历经食品供应紧张阶段、逐步实现温饱的阶段到现在稳步迈入小康的阶段。相应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也从萌芽期,经过发展期进入到如今的成长期。虽然目前食品供应充足,食品卫生检测、食品检验检测、食品科技以及食品认证工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是食品安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农产品的农业投入品滥用、产地环境遭到破坏;食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存在隐患:食品的销售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科技还存在巨大的缺口;生物技术产品、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监管的机构、监管的标准和监管的环境都有一定程度的完善和发展,可是与发达国家比较,监管力度、监管水平还相差甚远,监管制度存在种种弊端。

食品是我们日常挂在口边的概念,最直白的解读,那就是吃的东西。如果要加上定语的话,应为人吃的东西。食品还包括饮料和酒人是经常饮用,经常出现在电视广告中的各类保健品,农户自产自用的农产品等。

2.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静态的结果,是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食品安全也是动态的过程,追求安全是监管制度一直行进的历程;如果食品安全的外延和内涵发生认识的分歧,将会使监管主体、被监管的食品企业、消费者的认识趋于混乱。因此,分析食品安全这个概念,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进一步的定义为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安全是指所有的那些危害,无论这种危害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都会使食物有害于消费者的健康”。2005年IS022000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链中的任何组织的要求》中规定食品安全为:食品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或)食用时不会伤害到消费者的保证。从食品安全的定义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对国家而言,食品安全不仅指不安全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还包括一个国家是否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食品安全是社会概念,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导向都是社会问题的范畴;食品安全是政治概念,食品与国民的生存和发展相关,食品贸易与国家的政治形势紧密相关;食品安全同样是法律概念,世界各国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反映了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的重大意义。我国在《食品安全法》中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的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的、亚急性的或者慢性的危害。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的法律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看食品是否符合国家对食品营养标准的要求,二是看食品是否对人造成了现实中的危害。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供给总量有了巨大的提高,在食品多样性和食品营养水平上,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的食品生产能力有长足的进步,食品消费结构逐步的实现优化,居民的健康程度有了较大的改善。

3.食品安全现状

我国是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短期增加了产量,但是造成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化肥用量过高会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天然无污染的地下水是洁净的,含氮量极低,在长期使用氮素化肥的地区,地下水含氮量是逐年增高的。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会有致癌的危险。而硝酸盐污染不仅发生在浅层地下水,而且已经进入到深层地下水。危险进一步升级。化肥用量过多,会导致湖泊、江海的污染。我国很多的湖泊都陆续爆发了“蓝藻”问题,富营养化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其根本原因在于过量氮、磷转移到湖泊。因为湖泊的氮磷污染来自方方面面:农田的污染、生活污水的排放、养殖业污水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己经降雨带来的氮磷。江海的污染跟湖泊的污染一样严重,化肥量的增加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长期的粮食供应紧张,导致一味的追求高产量。要达到高产的目的,就必须投入农药。农药被滥用,对农业环境和人们的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胁。农药滥用造成污染环境,包括土壤、水源、大气污染;过量投入农药,在防治病虫草的同时,会杀死有益生物或环境作物;过量使用农药会使病、虫、草产生抗药性,使得农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过量使用农药对虫(益虫),鱼,蜂,鸟产生直接或间接毒害,破坏生态平衡;过量使用农药致使农产品药物残留及有害物质超标,对人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兽药和饲料的使用极大的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可是目前兽药和饲料的不当使用,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的瘦肉精事件就是兽药使用不当的最典型例证。动物用药后,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随粪便、尿被排泄到环境中后仍能稳定存在,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高铜、高锌等添加剂的应用,有机砷的大量使用,可造成土壤、水源的污染。长期滥用药物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还可引起畜禽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使得以往较少发生的细菌病(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转变成为家禽的主要传染病。

4.有效的措施

合理的使用化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肥料特别是其中的氮素和磷素是一把“双刃剑”,肥料使用不当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农药的合理使用既要防治病虫草,又不能杀死有益生物或环境作物,保护生态平衡。禁止违禁兽药的使用,做好监督和检验,禁止非法药类的经销以及使用。严格控制兽药和饲料的加工、经销和使用,确保养殖业的安全、健康发展。食品安全是一件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因此不得有半点马虎。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验,确保人们能在享受到无毒无害的食品。

参考文献:

1.钱建亚,熊强.食品安全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食品加工概念例5

在包头市几家大型超市的粮食专柜上,仅大米品牌就有20多种,每种品牌又包括好几种不同概念。如金龙鱼系列,包含清香稻米、生态稻米、原香稻米等几个系列。一些大米的包装上还印有“珍珠米”、“五常米”、“有机米”、“矿泉米”、“香米”、“贡米”等各种字样。而这些有着独特概念的袋装米,价格都比普通大米要高。

消费者看到,一袋东北生产的盘锦香米20斤装售价69元,不同品牌的有机米价格也都在80元左右,相对普通的大米来说,平均每斤售价要高出2元左右。但是这些概念大米在含量和产品信息标注上,描述都不是很清楚。超市一位销售人员介绍:“每种类型的大米对于身体的营养摄入也不一样,一般价格高的大米,像有机米、珍珠米、矿泉米等,肯定要比普通大米的营养价值高出很多。所以我们一般都建议顾客买有机米、香米、贡米这种营养价值比较高的大米。”

据了解,不同超市的主打品牌也有所不同,销售人员在向顾客推荐时,会侧重于不同的品牌。而小包装大米,每公斤最低的售价在6元左右,贵的每公斤达到16元左右。一位大米生产企业老板透露,虽然小包装大米比散装大米在原粮、加工等环节成本增大,但其利润还是比散装稻米要多。为追求更大利润和市场份额,一些企业就希望通过炒作概念,使小包装大米售价更高,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关注。

自我炒作乱象多

现场看到,上述这些品牌的大米,除了极少数的有详细说明外,绝大部分没有介绍或介绍太过简单,实属空炒概念。据水稻专家介绍,现在大米市场竞争激烈,生产企业多,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一些生产企业就自己炒作概念大米,以制造市场卖点。一些企业担心,如果自己的大米不标注特色概念,即使大米质量很好,也很有可能被其他企业的概念大米所淘汰。为此,不少稻米生产加工企业就在炒作概念上动起了脑筋。或者跟原产地自然特色沾边,或者跟加工技术挂靠,或者跟收获季节联系,总之就是要有一个自己的所谓特色。于是就形成了现在每个生产企业生产的大米都有自己特色标签的乱象。

这些概念大米外包装上大都没有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签。水稻专家介绍,衡量大米的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其种植环境,而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其三个由低到高的台阶。他说,如果稻谷质量不佳,即使加工技术再先进也无济于事。大米生产企业应该标注的是上述这三个经国家有关部门审定的标识,其中,绿色和有机更是衡量大米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水稻专家指出,过度空洞炒作概念大米,涉嫌虚假宣传;或许刚开始有新意,但一旦时间长了,消费者就有可能不再相信它并进行抵制。

食品加工概念例6

且不说其存在的策划上的通病,即只讲产品概念与行业内造势,而没有后续在具体营销战术上的详细策划——以“网络饭饭”吸引人的眼球,在行业内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知名度,但在针对消费者的营销战术上却采用常规的方法——进大卖场,搞堆头,仅此而已。单从概念上看,与网络联系在一起的“网络饭饭”似乎也确实很吸引人,但它吸引的只是那些想当然的策划人、企业主、经销商和部分图新鲜的消费者——对一个本质没有任何变化的产品来说,一个网络概念,加上精美的包装就让价格飙升许多倍,是很难让消费者所接受的,这一点从“网络饭饭”刚上市的行业内兴奋不已,卖场隆重推出,到不久就退出,已经得到证明。

相对于“网络饭饭”的纯概念炒作,“酒鬼”花生则是真正的根据产品的功能进行目标消费者的强化——中国人向来就有以花生米作为佐酒菜的习惯,酒鬼花生只不过将这种概念进行特别强化与突出而已,从策划上讲,这才是真正成功的有生命力的策划。

前面说过,休闲食品的细分是必然的,但应当如何细分呢?

根据笔者的经验,预计休闲食品即将出现如下类细分情况:

专门针对年轻情侣的情侣食品——以情感为基础,强化在食用环境、场合下的情感因素,如温情、体贴、沟通等;

针对家庭休闲的家庭食品——以情感为基础,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在家、在外休闲的共欢与和睦;

食品加工概念例7

目前,大家对主食的概念已经取得了基本共识,即:一般是指供应人们一日三餐消费、满足人体基本能量需求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要食品。就我国国情而言,改革开放之前,农业生产能力不足,温饱问题还未很好的解决,主食的概念主要强调温饱功能,营养摄入需求往往被忽视,对主食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米饭等传统的谷物主食上。实际上,能够满足营养摄入需求的,大量是谷物之外的畜禽、水产品、果蔬等食品,却长期被排除在主食之外,并冠以“副食”头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农业持续增产和农产品极大丰富为标志,主食更加强调营养的摄入和均衡,过去处于从属地位的“副食”也逐步转正为“主食”,现代主食概念和消费理念逐渐形成。可以说对主食的认识和实践,呈现出划时代深刻变化。

一是主食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食已经从仅强调满足人们的能量需求,向既注重满足人们的能量需求,更注重营养摄入需求转变;从仅重视馒头、面条、饺子等传统谷物主食,向既重视传统谷物主食,又重视畜禽、水产品、果蔬等营养主食转变。据分析,一个人一日三餐,谷物主食比改革开放前总量要下降5成左右,营养主食增加3倍左右(人均口粮:城市80公斤,农村130公斤)。

二是主食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户均人口的逐步减少以及食物消费理念的转变,主食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着快速变化,传统主食正在从家庭自制为主向大量依赖社会化供应转变。据典型调查,城市约70%、农村40%的谷物类主食依赖于市场采购,方便、快捷、营养、安全、卫生成为主食消费的科学理念,大型食品超市中各类预制、调理制品及菜肴等营养主食的销售旺盛。

三是主食生产、供给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消费需求拉动下,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主食逐渐走上大众餐桌,主食产业正在向专业化生产、商业化配送、产业化经营的方向迈进,近些年,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品牌、规模企业、营销模式和创新业态。巨大的需求空间,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据测算,仅国内面米制品主食从加工到装备制造、物流,就可达到1万亿元的产业规模(馒头产业规模3000亿元)。

可以说,主食消费方式的发展变化,为我国主食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尽快实现主食生产的工业化、主食供应的社会化、主食营养的多样化、主食消费的便利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广大民众的迫切期望。

二、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主食加工业的发展是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近年来我国主食加工业不断适应收入的新变化和生活的新要求,实现了较快发展,逐渐成为农产品加工业中极富潜力和前景的新增长点。呈现了五个特点。

一是主要行业发展较快。其中,方便食品制造行业,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现价总产值达到近2000亿元,是2005年的3倍,名义年均增长超过25%。受大众消费习惯调整的拉动,面、米制品加工的增长最快,名义年均增长39%,总产值占方便食品制造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速冻食品加工名义年均增长达到30%,远高于全球年均9%的增长速度。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粮食类工业化主食产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

二是主要行业效益及经营情况良好。2010年方便食品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获利能力大幅增长,实现利润比2005年提高5倍,利润名义年均增长42%。同期,产销率达到98.5%,比食品制造行业平均产销率高1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产业集聚趋势初步显现。各地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为依托,推进主食加工业集聚发展。在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山西等农产品资源大省,逐步形成资源集聚型主食加工业,如在方便食品制造行业,河南省总产值超过全国总量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仅在郑州周边就集聚了思念、三全、白象、多福多等一批品牌企业。在天津、广东、北京、上海等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逐步形成市场集聚型主食加工业,如北京的旗舰、嘉和一品等品牌企业,探索了主食加工的业态创新。

四是经营主体实力和活力不断增强。主食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持续提升。方便食品企业2010年平均实现总产值1.4亿元,是2005年的1.7倍;人均创造的年产值达到近59万元,是2005年的2.3倍。私营企业数量增长最快,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数是2005年的2.5倍,占全行业企业比重提高了15个百分点;国有及控股企业个数呈下降趋势,减少约29%。

五是行业领域逐步明晰。主食加工业不断顺应消费新变化,涵盖的行业领域逐步清晰。目前,在国民经济分类中,主食加工主要涉及食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两大行业。第一,在食品制造业中,包括方便食品制造、米、面制品制造、速冻食品制造、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制造等,基本涵盖了主食加工中的传统面、米制品的加工产品(包括:馒头、包子、饺子、油条、面条、米粉等,以及配餐等面、米等调理制品的加工产品)。第二,在农副食品加工业中,包括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其他农副食品加工等,可以涵盖肉类、蔬菜等主食加工(主要包括肉类、蔬菜及生制或熟制菜肴等调理制品加工产品)。

目前,我国主食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食品加工概念例8

据恒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蔡同林介绍,“有机食品”这个概念源自国外,1939年,有人提出了“有机耕作”的概念,以后逐渐演化为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指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的食品。有机食品是目前国标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是食品行业的最高标准,也是一种国际通称,是从英文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有机食品通常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包括通过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等。

简单点说、说穿了,就是建国之初大地里生产的那些蔬菜、粮食,那时候使用的都是农家肥,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农药、化肥呢,所以绝对是有机食品。

据蔡老师介绍,我们国内推行“有机食品”这个概念比较晚,1988年,浙江一家茶叶公司要出口欧盟,人家要的是有机食品,于是,这家茶叶公司申请“有机食品”认证,拉开了我国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序幕。那时候,我们国内还没有有机食品的认证资格,需要由国外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外国的认证机构来华,有关部门交给了环保局接待。直到2002年,我国才拿下了“有机食品”的认证资格。目前,全球已有150多个有机食品成员国、33个认证机构。其中,亚洲有4家认证机构,有3家在中国,包括南京国环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只有经过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跟踪测试认证的食品,才能够成为“有机食品”。

我们国家推行较早的是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又分为“A 级”和“AA级”两类。“A 级”绿色食品要求收获期前一个月不得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以确保食用安全;“AA级”则要求自始至终不得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就是说,“AA级”绿色食品接近于“有机食品”。但是,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最大区别是: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是连续三年以上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而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A级”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因此,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比其他食品难一些,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

“无公害食品”这个概念提出较晚,国家农业部2001年了73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2年制定了126项、修订了11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4年又制定了112项无公害标准。无公害食品标准内容包括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等,标准涉及120多个(类)农产品品种,大多数为蔬菜、水果、茶叶、肉、蛋、奶、鱼等关系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产品。无公害食品标准主要参考标绿色食品标准的框架制定的。

无公害蔬菜,实际上是指蔬菜中不含有有关规定中不允许的有毒物质,并将某些有害物质控制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保证人们的食菜安全。通俗地说,无公害蔬菜应达到“优质、卫生”。“优质”指的是品质好、外观美,维生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高,符合商品营养要求。“卫生”指的是3项指标不超标,即农药残留不超标,不含禁用的剧毒农药,其他农药残留不超过标准允许量;硝酸盐含量不超标,一般质量分数控制在432×10-6 ppm以下;工业三废和病原菌微生物等对商品蔬菜造成的有害物质含量不超标。在现实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下,要生产出完全不受到有害物质污染的商品蔬菜是很难的。

广义上的无公害产品,应该是涵盖了有机食品(又叫生态食品)、绿色食品等无污染的安全食品。

目前,市场上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多,有点令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有的有偷换概念、鱼目混珠之嫌。蔡老师告诉我们,这里不排除投机厂商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行为,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注意“有机食品”那个专用标识,只有有这个专用标识的产品才是有机食品;只是笼统的印着“有机食品”,不一定就是有机食品。“中国有机产品标志”的主要图案由三部分组成,既的圆形、中间的种子图形及其周围的环形线条。标志的圆形形似地球,象征和谐、安全,圆形中的“中国有机产品”字样为中英文结合方式。既表示中国有机产品与世界同行,也有利于国内外消费者识别。标志中间类似于种子的图形代表生命萌发之际的勃勃生机,象征了有机产品是从种子开始的全过程认证,同时昭示出有机产品就如同刚刚萌发的种子,正在中国大地上茁壮成长。

食品加工概念例9

那么,我们人类的头脑究竟是如何将万事万物进行归类的呢?我们人类习惯于将感官感受或者感知到的世间万物进行详细的分门别类,即把看上去相同的事物放入同一个概念之中,以供日后看到其它相同事物时从记忆中提取进行类比。

上次我也提到了,我们在头脑中储存这些概念的地方就是经验库,经验库中会储存各种各样的包含事物信息的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概念呢?它又有什么巨大的作用呢?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我们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用一个词汇来代表就成为概念。

事物概念通常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说穿了,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

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

反之亦然。另外一种解释: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都有必要条件即明确的事物或对象,其中必要条件唯独只有一个,充分条件有N个。条件越多,概念外延越小。

从形式角度来说:想法是较高级的方式,概念是以字词的方式出现的,想法通常是以完整的一个句子方式出现的,不过形式相同,都是以语文和符号为载体。

所以可以理解成概念是浓缩较多信息,精辟的想法,因此概念具有形象性,图像性,而科学概念具有系统性。

概念还必须是人们可以交互理解的,所以必须具有普遍性和达成客观性,也就是说,必须是每个人都能感知得到的名词。

总之,简单归纳一下:概念就是一个可以涵盖丰富信息和多个相同事物的代表性名词,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90%以上都是彼此之间对概念的准确感知过程。

现在我们都知道概念是什么了,但是,我们不知道,如果没有概念会怎么样?

譬如“水”,是一个概念,它的意思是指“一种透明的、含有各种微量元素的,人体所必须的一种液体”,刚才说了,我们人类如果真的没有了概念,就必须得依靠这样的一种详细描述语言,那我们的交流就会困难得多。

人类因为创造了无数的概念,才不得不在自己的头脑里为这些概念营造一个又一个储藏概念的抽屉,我们在看到某个事物(产品)的刹那间,就会在脑袋里自动把它归类到一个比较符合的概念抽屉里面。

譬如我们看到一张椅子,我们自然会把它归类到“家具”这个概念里,而一提到“家具”这个子概念,我们的抽屉里就会闪出“板式家具”、“欧式家具”、“美式家具”、“中式家具”、“儿童家具”和“办公家具”等很多孙子概念;而在“儿童家具”概念抽屉中又会出现“床、椅子、凳子、书桌”等进一步细化的曾孙子概念。

如此延伸再延伸,人类的大脑就会很清晰地把所看到的产品进行一层层的归类,且丝毫不乱。如果大脑无法进行这么清晰地归类,那么我们人类做任何工作就会很麻烦,显然也就很难做好。

我们再来看看“水果”这个抽屉,在“水果”里就会有苹果、橘子、葡萄和梨等不同种类,而苹果中,则又有青焦、红富士、国光、黄元帅等;

同时,当同一种事物量多时,则又必须进一步区分:譬如苹果有好坏、大小、甜和不甜或按颜色区分等;

而梨,或许还分地域分类,如上海蜜梨、砀山梨、天津鸭梨等等;

也就是说,人类大脑天生就具有区隔或归类不同事物的能力,同时为了便于生活,人也必须对任何事物进行分类区隔。

就因为这样,概念,就成了一种包含丰富信息的词汇,而在营销上,概念的作用就更大了。

譬如“品牌”这个概念,尽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但基本的含义大家还是清楚的,尤其是顾客,一听说这是“品牌产品”,顾客的头脑中就会感知到这样一种信息:是一个知名企业生产的优质产品。

但是,当顾客发现一种新产品而一时无法归类的时候,顾客就不会对其产生记忆,自然也不会产生需求,导致产品的所有传播投入也就付之东流。

饮料是什么?“饮料是指以水为基本原料,由不同的配方和制造工艺生产出来,供人们直接饮用的液体食品。”这是饮料的名称属性,也是第一层解释;

“饮料除提供水分外,由于在不同品种的饮料中含有不等量的糖、酸、乳以及各种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成分,因此有一定的营养。”

这是第二层解释,但如果我们平时说话用这样的解释来交流恐怕很难,所以,我们会在头脑里专门对这么一种液体食品以“饮料”这个简单的词汇作为一个产品的类别,饮料的产品类别就此成立了。

这里就提到品类这个概念了,因为品类的信息载体就是概念性词汇,现在我也可以问问大家什么是品类?或者品类的含义是什么?

那么,品类的意义,对于普通顾客来说意义又在哪里呢?

普通顾客在商场的货架上会进行商品选择,而每一个商品进入顾客的视线里时,这个商品的概念就会立即在顾客的头脑里浮现。

譬如他看到罐头鱼,他的头脑里立刻就会感知他在记忆库中储存的关于罐头鱼的全部认知,如果他以前品尝过类似的罐头鱼,那么他的感知中还会有关于这个罐头鱼的口感和味道的感知再现。

既然消费者在商超的货架上都是以产品的概念来归类的,所以,商场也会将相同的产品陈列在相同的货架区域,譬如糖果类、糕点类、方便食品类、罐头类、饮料类等等。

顾客进入商场之后,也会先环顾一下商场环境,看清商场的指示牌,然后根据自己的购买需要,寻找对应的品类区。

我相信很多业内人士都非常清楚,对于营销策划人而言,我们对于品类的定义与当前超市对品类的定义略微有些差异,首先我们来看看国际知名的AC尼尔森调查公司对品类的定义:

品类即“确定什么产品组成小组和类别,与消费者的感知有关,应基于对消费者需求驱动和购买行为的理解”;

而家乐福则认为“品类即商品的分类,一个小分类就代表了一种消费者的需求”。

我总感觉似乎有点不那么完整,或者说有一点偏,因为这里讲的只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类,而不仅仅是根据商品的属性进行分类,我觉得这只是品类管理者的管理思维而非带有引导性质的品类定义。

在家乐福的分类中,“碗碟”被定义为“消费者通常用于盛放食物的器皿”,所以它在小分类中是先分为“碗碟”,再细分为“陶碗碟”、“瓷碗碟”、“密胺碗碟”、“玻璃碗碟”、“不锈钢碗碟”、“木制碗碟”等,集中陈列,方便消费者选购。

产品品类的思维原理,就是我们人类思维中的概念抽屉,因为我们人类在看到某个产品的刹那间,就会在脑袋里自动把它归类到一个概念抽屉里面;

所以概念抽屉与产品品类密不可分,同时又与市场细分有点瓜葛,有时候这三者之间会互相作用产生连带关系。

产品类别概念一旦成立,人的思维就会在头脑中设置一个又一个的抽屉,用来存放各种归类的概念,这就是概念抽屉原理的诞生。

譬如“裤子”这个概念抽屉里就会有“长裤、短裤、牛仔裤、沙滩裤、休闲裤、运动裤、网球裤等等”分概念,而每个分概念又包含很多子概念,这样一层又一层形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状的概念抽屉网络。

我们再拿饮料这个品类概念来举例;当饮料这个词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人的头脑里立刻打开了属于饮料这个概念的抽屉,把归属饮料的那些概念一一搬出来,而且其排序是按照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等级区分的。

譬如,我们可能依次想到了如下饮料概念里的产品“可口可乐、汇源果汁、娃哈哈、康师傅……等”。

通常一个人对品牌的记忆最多是5个,也就是说,每个人能说出概念抽屉里的前三个品牌,稍微努力思考一下,可能再增加两个,而五个以上就很难有记忆了,除非旁人提醒,这是非常残酷的一个现实。

因为这样,所以导致了营销界对产品品类的重视,每个企业都渴望拥有一个品类的归属权,譬如九阳是家用豆浆机的开创者,香飘飘是冲泡纸杯奶茶的开创者、格兰仕是微波炉的代名词,显然这几家企业都因为自己所开创的品类概念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成了企业对产品品类的推崇了。

所以作为营销破局者,我们不能完全顺其自然地让顾客自己去寻找适合归类的概念抽屉,而应该为我们的目标顾客创造一种适合他们分类的概念抽屉,这个概念抽屉又对我们自己的产品销售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又能对同类对手产品进行质量的攻击。

产品属性名称,是一个产品与生俱来的所指,譬如水、煤、米、油等等,很多商品一出生就有了一个属性称谓,因为我们的先人在很早已经就已经把一些物品进行了属性分类。

譬如高压锅是一个封闭性能良好并能产生高强度压力的锅,很多人知道,高压锅可以轻易把干硬的黄豆煮的烂熟,所以通常人们购买高压锅的目的就是专门闷煮一些不易煮烂的食物如猪蹄等。

但高压锅由于人们在使用中容易发生意外而逐渐少用了,一般的家庭基本上不采用,后来有中山的几家企业把高压锅做成了用电的了,而且功能上又增加了许多,譬如可以做饭、煲粥且有自动功能,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一个完全颠覆了原有产品性能的新产品,在属性名称上竟然沿袭了旧名称,只是增加了一个电而已,这就是“电高压锅”销量始终难以放大的原因。

07年我们签下了山东一家海洋食品企业的策划案,这家公司的产品是经过重大技术突破过后改良的海带,至少有4个地方不同于传统海带,1是鲜嫩,是海带的幼苗;2是品种不同,与日本优质海带杂交而成;3是养殖不同,生长于深海纯净海域,4是营养和口感完全不同,同时我们还把海带做成了快捷食用的方便菜。

策划时,我就有改变“海带”这个产品属性名称的野心。因为我考虑到,在消费者的概念抽屉里,海带是一种廉价的不太好吃的食物,如果我们硬要改变消费者固有的观念去教育消费者,其实海带有“更好的”恐怕要花的代价太大。

经过几轮的创意风暴,最后我们提炼了一个比较满意的名称“海蛟兰”,这个名称与我们即将推出的小海带产品的特征是吻合的,如颜色鲜嫩翠绿、口感鲜美、营养丰富、安全纯净等等。

在做测试时,很多人认为“海蛟兰”:深海的、生猛的、绿色的,象兰花一样的新鲜的……

“海蛟兰”完全可以在海洋食品中新开一个海洋蔬菜的新品类,虽然是我们杜撰的一个新名称,目前也没有任何企业采用过,但这个名称与消费者普遍喜新厌旧心理吻合.

容易引发人们的好奇和兴趣,从而把这么一种新鲜的小海带,放置到我们为消费者设置的“海蛟兰”这仪新概念抽屉里。

可惜由于我们的出发点与企业的想法有偏差,山东人非常淳朴,认为偷换概念不厚道,所以,最终我们没有说服客户采用,目前,该产品依然采用“深海小海带”,并且已经成功上市!

不过,“深海小海带”这个名称是行业通用的,并非海之宝公司独有,而如果当初客户采纳我的建议,运用“海蛟兰”的话,因为海蛟兰是自己注册的,使用之后,消费者把这种深海小海带习惯使用“海蛟兰”之后,海蛟兰这个品牌就开始升值,而且成为品类独家享受。

既然消费者购物时都是按照逻辑思维的概念抽屉思考模式,那么,对于营销策划人而言,创造品类就有了更多的机会,但这个品类就不是纯粹物理上的类别,而是从产品质量上进行分类,促使顾客从同类产品中发现更高质量的产品,这种从质量上进行分类的概念做法就是我于2003年开始研究运用的“尖刀产品策略”。

产品质量类别概念是指,一群同类产品中,有一个产品率先为自己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质量认知概念,这个概念的力量足以引发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重新认知,至少对消费者来说,发现了一个更高质量的产品或者更好的购物选择。

譬如,香飘飘、优乐美和立顿的杯装奶茶,作为冲调类休闲食品一直成为很多少年少女们的喜爱,香飘飘自以为是自己开创了这个产品的物理类别,所以在广告中猛打自己是行业开创者;而优乐美也另辟蹊径,大打感情牌,以爱情切入,同样赢得市场;立顿更不要说,跨国大品牌强大的影响力,吸引了白领一族。

这个三足鼎立的奶茶市场,看上去,其它品牌几乎没有太多的机会了。但是,我却在2010年,为青海乳业创造了一个奶茶行业的质量类别进行区隔,这就是“纯真乳”奶茶的诞生。“纯真乳”奶茶以100%的高原牦牛奶粉和青稞粉配制而成,与香飘飘们的“奶精合成”形成鲜明的对比,只要纯真乳奶茶往香飘飘旁边一放,消费者就会引起警觉:真奶奶茶?那说明我原来喝的奶茶不是真奶的?行业破局机会立刻显现。

这个“纯真乳”奶茶就是一个具有质量认知的品类概念,它能与竞品形成明显的质量区隔。

无独有偶,今年初,我在策划金娃果冻的时候,也想到了该为果冻行业弄一个果冻质量认知的区隔概念的想法,因为我实在不愿意也不打算让金娃这个品牌去与喜之郎和蜡笔小新进行竞争,而是用带有明显区隔概念的尖刀产品,去诱惑目标顾客,然后抢夺喜之郎们的市场,最终战胜它们。

根据果冻行业曾经发生过有企业运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做果冻凝胶物的食品安全事故,我发现很多顾客不愿意多吃果冻就是觉得果冻中含有不安全因素,在调查消费者的时候,甚至有消费者问我,果冻到底是不是皮革料做成的?弄得我很无语。

根据这一情况,我觉得果冻产品首先要做到让顾客感觉到真正的安全,本身是应该丝毫没有问题的,然后通过与金娃食品技术人员的交流,我把我的担忧说了出来,技术人员在我们的创意配合下,经过生产工艺的改良,做到了能用纯粹的植物萃取物代替食用明胶做果冻传统工艺。

不用食用明胶(一种由动物皮熬制的胶物),而是用植物萃取的凝胶物做成的果冻应该叫什么果冻呢?从本质上来说,两种果冻完全不一样,而且生产成本也是传统果冻的1.5倍呢。

随后我就轻易创意出了“纯植萃”果冻的概念,所谓纯植萃,其实一看就能明白,金娃果冻中的凝胶物,不是传统的食用明胶,更不是工业明胶,而是从海洋微藻和高山魔芋中萃取的植物粘液制成果冻凝胶;同时金娃食品又大规模改造了传统的果冻生产工艺,整个生产过程可以做到不添加防腐剂和其它化学添加物,这样健康的生产工艺,也被我们冠上了纯植萃的标签,我们的设计师便将纯植萃设计成一个可以辨认的原型标志,并加以注册保护。

有“纯植萃”概念想到女性顾客的终极需求,于是,我才把这个全新的果冻定位于美容养颜,因为休闲食品产品包装和传播无法直接诉诸功能,所以,我就用“果冻纯植萃,越吃越美丽”的广告语来承载。

食品加工概念例10

【关键词】绿色食品;有效途径;概念;条件;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41-02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有了更高水平的追求。近几年来,绿色食品在世界各国的大力推广、倡导以及其广阔的市场需求,给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虽然我国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着手绿色食品的发展,也在历经二十几年后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是国内绿色食品的发展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为了确保绿色食品能够快速、科学的在我国进行实施与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发展作出理论性的研究与探讨。1.关于绿色食品概念的论述

绿色食品作为时展的新生事物,其名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是人们对它的了解大多数还处于比较浅显的状态,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概念进行论述,让人们对其内涵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所谓绿色食品主要指的是从产生到加工处理再到储存、运输直至销售的全过程中无毒无污染、有营养、高质量并且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标准检测,最终符合相关标准的食品。其存在的宗旨和意义主要由以下几点:首先,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化战略的长久实施。其次,确保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水平,有利于人类饮食的健康和卫生。最后,有利于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人类在农业生产上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方向。2.当前形势下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利条件

探讨当前形势下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利条件,对于我们明确绿色食品发展的方向以及针对性地制定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途径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1当前世界的发展理念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理念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随着地球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与推广。绿色食品生产的先决条件以及实施后所带来的经济环境效益,无不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所以说,在当前世界的发展理念下,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发展秉持着支持的态度和起着全力推动的作用。

2.2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助力。自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高度关注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给以全方位的支持。2002年6月农业部推出了《关于加快绿色食品的意见》,给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指标。到2009年12月我国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已经有6000多家,共开发产品15000多个,并且绿色食品仍然以每年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当然这与我国的相关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财政、人力以及技术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2.3我国农产品结构的调整,给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无论是在单产产量还是在全国的产业结构布局上都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正面临着向更高层次发展与追求的困境。绿色食品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下的最新产物,无疑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最新方向。

2.4国际市场对绿色食品的大力需求也是促进我国绿色食品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面临着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困境,尤其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严重。从另外一方面来讲这些发达国家在产品质量安全上以及食品生产标准上都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健全的检验系统。因此,他们对绿色食品的进口需求量正在不断地扩大,这也为我国的绿色食品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3.发展绿色食品的有效途径分析与探讨

通过我们对绿色食品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发展的有利因素进行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措施和建议为绿色食品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加强绿色食品理念的宣传,扩大绿色食品技术的推广范围,增强全民的绿色食品意识和绿色食品生产能力。虽然国内不少的地方已经开始着手推广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开发,但是绿色食品的生产依然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浙江等几个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况且绿色食品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依然比较小,所以说未来绿色食品的发展还需要我们通过向全民进行知识宣传与技术推广的形式来开展,以确保绿色食品在国内的全面发展。

3.2健全绿色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食品的检验、监管力度。由于绿色食品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暂,我国政府对绿色食品的政策和法规目前还主要停留在促进与支持两大方面上,而对于相关的标准细作以及惩罚措施还缺少强制性的法律规定。这也从根源上导致了大量伪劣绿色食品的生产与销售,因此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食品的检验、监管力度对于我国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我国绿色食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扩大农副产品的出口。

3.3加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推广,为绿色食品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由于绿色食品的生产是对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标准生产,其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和食品加工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知识层面比较低的现象,因此想要全面地实施绿色食品生产战略还需要我们向生产基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知识普及。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绿色食品生产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利用好西部的优良生态环境以及农牧业还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一良好的发展优势,大力推广绿色食品生产理念和生产技术,为西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3.4绿色食品的生产应该走品牌发展的道路。绿色食品的发展归根结底依然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企业的信誉,从而提高绿色食品在食品行业和国际食品市场的竞争力。绿色食品走品牌发展的道路能够更好地使得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一直致力于品牌的推广和保护,从而不断的增加食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在不断创新的环境下一直将绿色食品发展下去,这才是绿色食品持久发展的正确道路。4.总结

世界各地的经济、文明差异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创新发展,依然为绿色食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着广阔的空间。这也需要我们一直保持着发展和创新的思想来看待绿色食品在我国的生产。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业从业人士加入到这项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中来,为国家农业以及食品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