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茶文化市场前景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7 15:38:35

茶文化市场前景

茶文化市场前景例1

二、英德茶旅游的产业特色建设

基于分析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现状,综合考虑英德茶文化主题景区形式选择,在融合现实资源、产品、开发商、游客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英德茶文化景区要依托现有资源重点打造出三个特色。第一,参与体验型景区特色。以茶趣园为基础,针对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特色,打造让游客亲身体验茶文化,让游客直接接触、了解茶文化的游客体验型主题景区。如团队主导型的茶文化主题景区茶趣园的未来发展,可打造如“擂茶会”、采茶、品茗、制茶体验、旅游购物等形式,把茶文化具体化、生活化,让团队游客体验感受茶文化魅力,避免游客浮光掠影式的茶园游览,将茶文化与旅游完美结合。第二,观光休闲型景区特色。以“茶叶世界”为基础,形成以科普观光型形式发展,结合旅游业需求,增加融合茶文化传统艺术的特色茶楼茶馆,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普教育型为主,适当市场化的观光休闲型主题景区。茶叶世界可开设观光、摄影、室外天然茶吧等形式活动,调动游客的兴趣,促进茶文化主题景区与旅游业能动发展。第三,历史探寻型景区特色。以红旗茶场为基础,形成拥有悠久历史背景的历史探索型的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大部分茶园更加注重是经济效益,忽略茶文化背后的深厚历史作用。老红旗茶厂拥有优越的茶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由于种种原因被市场忽略。像老红旗茶厂这一类型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应该注重挖掘背后的茶文化内涵,将其发展成历史探寻性的市场化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

三、英德茶文化旅游主题景区的发展形式

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性质、经营策略、市场需求等因素无形中形成了不同的主题景区形式选择。根据英德当地三大主要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相关企业、投资者、管理部门、政府等单位在进行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投资时要有针对性。形成不同的市场细分,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促进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对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不同主导类型,总结出景区景区三种发展形式。 (1)以茶趣园为代表的游客体验型发展形式。这一类茶文化景区通常是个体经营为主,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与旅行社、酒店、餐饮等旅游行业建立紧密市场联系,从而形成了以游客体验型为主的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形式;(2)以茶叶世界为代表的观光休闲型的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形式,其机构性质通常为国有企业,这一类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不配合行业内混乱的返利制度,走中高端自驾游线路,主要接待小团队、散客等参与体验;(3)以老红旗茶厂为代表的历史探寻型的旅游发展形式,这一类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走遗产旅游路线,通常被大资本介入,目前与市场开始建立关系。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形式主要形成了游客体验型、观光休闲型、历史探寻型的三种不同茶文化旅游景区发展形式,针对不同茶文化旅游景区形式、发展需要选择不同的发展形式,赢取不同的市场,促进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茶文化主题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首先,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

英德茶文化悠久深厚,鉴于英德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低层次发展的不足,要促进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必须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促进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与旅游业的复合发展,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丰富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独特的茶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要促进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英德政府、旅游企业和居民必须重视挖掘茶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升茶文化旅游品位,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同时传承茶文化的精髓,形成自主品牌,发挥现有品牌效应,打造“中国红茶之乡”的世界茶叶市场和旅游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持久地开发茶文化旅游,形成生生不息的发展局面。

其次,资源整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英德茶资源相对分散,茶园景区分布不均、发展不均衡,可进入性不强,主要依赖其它旅游资源的附带发展,并没有独立的茶文化发展体系。因此,英德市甚至辐射到整个清远市内部资源的整合,形成茶叶相关产业集群效应非常必要。可以结合茶博会、度假村、擂茶粥等新兴形式塑造茶文化景区的旅游形象,适当开发适销对路的如茶制品、茶楼、茶文化摄影展、茶文化展示一条街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复合发展效应,扩大茶文化旅游市场效应,提高英德茶文化旅游知名度。

再次,加强市场营销,拓展茶文化旅游市场渠道。

与“祈红”、“滇红”等并列为有中国五大红茶之一的英德红茶,在知名度上落后于其他品牌。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奠定了英德茶文化旅游发展雄厚扎实的物质基础,而茶资源在品质保证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包装与宣传推广,以开拓更广阔的茶文化旅游市场。目前像茶趣园一类的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以深圳、东莞、珠海、中山、番禺等珠三角地区为主,少部分客源市场来自湖南、湖北、广西等广东省周边城市,客源市场狭窄,营销渠道狭小,严重阻碍了英德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的茶景区主题实行不同的营销策略,注重与其他城市甚至海外城市茶文化旅游的合作,以达到不断拓宽茶文化旅游市场的双赢。

第四,提高社区参与度。

茶文化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分配,尤其注重茶文化旅游当地居民的利益分配。据实地考察发现,茶叶世界等茶园周边居民绝大部分没有参与到茶文化旅游发展中,如为茶园经营者采茶叶、做茶叶、卖茶叶,茶叶丰收季节时提供体力劳动,获取每天60—100元不等的报酬。总体而言,英德茶文化旅游发展社区参与度不高,要通过各种形式方法,让居民直接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中,并受益于其中,避免居民被边缘化。

茶文化市场前景例2

一、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普洱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普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区位;是发展边境旅游的理想之地;第二,普洱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境内哀牢山、无量山群峰云集、云雾缭绕,苍茫无际,层峦叠嶂,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62.9%;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素有“绿海明珠”之美誉;第三,普洱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茶树资源丰富,野生型、过度型、栽培型三种茶树类型齐全,是“天然的茶叶博物馆”,当之无愧的“世界茶乡”。到2005年底,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134.1万亩,其中古茶树(园)60万亩,现代茶园74.1万亩,总产量3.55万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0.2亿元;第四,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分布有14种世居民族,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首先发现、驯化和利用了茶树,开创了人类种茶的历史。在长期的种植、采制、饮食、贩运普洱茶的过程中,积淀了厚重而丰富的普洱茶园艺文化、普洱茶采收与加工文化、茶马古道与马帮文化、饮茶习俗与茶道文化和普洱茶收藏与鉴赏文化等,以及由各少数民族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传统习俗演义出来的民间歌舞等。普洱茶文化以其自然、清幽、恬静的文化魅力,对喜爱茶文化的人们构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二、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和问题

普洱市旅游近年来有了一定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5.56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00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0469.47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1298.47万元;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的一批茶文化旅游产品正在形成。目前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镇元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及万亩野生古茶林生态旅游、澜沧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生态旅游、营盘山万亩现代茶园及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茶马古道旅游等。计划推出的有:天下普洱茶国、普洱古茶都等。普洱市力图打造的城市形象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其意图显然是要凸现茶文化旅游在普洱市旅游中的主打地位。但是,普洱的旅游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经过多年开发以后依然处于“冷点”状态。普洱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并未在旅游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其应有的强势,这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雄厚的茶产业优势不相称。经过分析和调研,笔者认为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起步晚,开发程度低。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发展起步晚,旅游项目开发程度低,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市场知名度较低,缺乏市场开拓经验和旅游经营管理经验,而且没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定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

2、旅游产品整合度低。普洱地区茶旅游资源呈零散分布,整合度低,茶产品的组合度较低,主要以茶园观光作为茶文化旅游产品,其市场需求局限较大。茶文化旅游本身就是以闲静、淡泊为特征的“冷”休闲活动,缺乏强刺激性,如不提高组合度,就难于构成触动大量游客出游的专门动机。

3、产品的文化含量不够,特色不鲜明。目前普洱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其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由于茶文化旅游内容不丰富、不饱满,大大地影响了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因而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独有的闪亮卖点,形不成市场竞争力。

4、普洱市茶文化旅游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旅游的过程要有丰富的旅游活动内容来填充,而旅游活动内容又需要一定的旅游业态的支撑。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目前大多还停留在以观光为主的形式化层面上,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因此,如何丰富茶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培育一批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旅游业态就成为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5、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项目开发资金不足,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经济总量小,自身财力弱,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差等问题,使普洱市发展休闲旅游的步伐受到严重的制约,2004年普洱市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为1910.85元,仅为云南省平均水平的60%。由于普洱的经济基础较薄弱,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1)通往古茶树园区的道路条件较差;(2)景区规划及建设级别较低(目前仅有A和AA景区8个);(3)城市休闲娱乐设施规模小而散,尤其缺少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4)城市园林化程度不高,达不到生态休闲旅游的要求。

三、加快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普洱市现有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把普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厚的茶产业基础、厚重的普洱茶文化及丰富的民族文化等进行空间、内容和形式的整合开发,尽快形成普洱市旅游核心吸引力。

(1)空间组合——通过点线连接,对旅游资源(自然风光、茶园林景区、民族文化示范村落、茶马古道、茶文化娱乐园、人造景观等)进行组合。点与点之间的线不宜长,布点不宜少,同时应注意整治线路沿途的视觉景观,以提高空间整合度。

(2)旅游活动内容组合——通过打造一批吸引力较强、特色鲜明、影响大的大型旅游节会和特色民族节庆(如中国普洱茶叶节、普洱茶博览会、茶马会、民族鼓舞节、泼水节、葫芦节、双胞胎节、芒果节等),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展示出来,并把旅游茶园林观光、自然风景观光与民族茶艺表演、民族特色歌舞表演、原生态民俗体检、农家乐等多种旅游活动捆绑起来,以形成闪亮卖点。

(3)旅游活动形式组合——通过精心安排时段,把观光、观赏、参与、娱乐、休闲合理地组合起来,以强化旅游清新感,增强体验度。

茶文化市场前景例3

普洱名山茶占多

走遍云南所有普洱茶产区,你会发现没有一个地区像普洱拥有如此广阔的古茶树资源,普洱的茶山,是普洱茶的根基,当你真正踏入普洱葱郁的山野就可体会到“普洱名山茶占多”这句话形容得有多贴切。普洱九县一区的范围内,每一个地方都有极为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普洱拥有的26座古茶山,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北部片区,大致位于哀牢山、无量山之间,南部片区绵延数百里,西与缅甸接壤,中部南连西双版纳州,东侧与老挝、越南接壤。

普洱茶在普洱地界占有的比重远超出大众想象,大中小型茶企、茶厂、茶叶初制所、私人加工坊遍地开花,各自砥砺耕耘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澜沧古茶、茶祖茶业、天士力帝泊洱、云南普洱茶集团、银生茶业、茶马司、昌云茶业、娜允红珍、祖祥高山茶园、原生庄园等普洱本土茶企业,有的年均创收过亿,有的畅销欧美,有的跨界营销把普洱茶推向世界文化舞台。或许正因为产量大,产区广,茶马古道历史厚重和丰富的古茶树资源为众多普洱本土茶企奠定下扎的基础,站在市场卖点的角度,少了些许云南的“神秘感”和“物以稀为贵”的炒作需求与小众属性。

景迈茶?真的假的?

“其实,普洱茶的品质与普洱茶的产量多少并无太大关系,茶树的生长环境,土壤、空气、水质、光照、工艺等综合因素才是决定一款普洱茶是否具有生命力和价值的关键。”在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的办公室里,局长卢寒拿起一饼普洱茶说道。

景迈山是茶界公认的天然氧吧,拥有的美好不仅是2.8万亩古茶林和完整的生态链,也不仅是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是所有原住民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活方式。然而,诗意之外,还有现实,据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的数据统计和大量调查,发现景迈山古树茶虽然目前年产量300吨左右,但大多数的古树茶都是以毛茶原料形式销售,加工成终端产品销售的不足10%,市场上打着“景迈山古树茶”,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等名头销售茶叶的数量远不止于此。“调查发现很多有景迈山古树茶标识的普洱茶价格低于茶山毛料收购价,茶叶成本摆在那里,低价景迈茶只有一种可能,商家以次充好,茶叶原料根本不出自景迈山,更别说是古树茶,既对普洱景迈山古树茶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也无法体现出景迈山古树茶的真正价值。”卢寒认真地说。

对于熟悉景迈茶的老茶客而言低价诱骗的把戏分分钟就能被揭穿,但饮用普洱茶的群体还属于发展阶段,茶叶市场良莠不齐,有很大一部分刚入门的普洱茶友摸不清楚情况,非常容易掉入价格与品质不成正比,制作工艺不达标的“景迈山”陷阱里,负面影响如同蝴蝶效应,不仅仅只是损失部分消费者那么简单。尽管景迈山上进驻不少正规普洱茶企业,但“景迈山”地域品牌没有集中发力,在庞大的市场竞争中没有体现出景迈山古树茶应有的地位与品牌价值。

稀缺资源正本清源

按照目前的市场规则,把年产只有10吨左右的古树茶归类于小众普洱茶,目前年产300吨的景迈山古树茶的确超过了这个小众属性,但景迈山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全世界只有这里拥有2.8万亩连片生长的栽培型古茶园,景迈山的唯一,无可取代与资源不可再生,难道就不属于独有小众的吗?景迈山原住民遵循自然法则,尊重山中所有生物,认定一切都有它们存在的道理,没有好与坏之分,万物共生,相生相克,茶中有林,林下有茶,敬畏自然的原住民,保留下古老的传统文化,也保护下了完整而宝贵的茶山生态系统,难道就不是稀缺小众的吗?看那些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古茶树片区,高大的护荫树剥皮而死,成片枯死的古茶树和古茶林里花花绿绿的粘虫板,让人觉得被“大众”,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在每一次全省性的大会上,云南省委、省政府对普洱市、普洱茶产业给予的关心与重视,给了我们十足的信心和动力,结合普洱市委书记卫星提出的打造绿色生态大健康产业品牌,强化五个工作方面,落实抓品牌、抓标准、抓电子商务、抓新三板、抓庄园经济,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的普洱茶地方标准,坚持从基地种植、生产加工、市场销售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从源头保障茶产品的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大茶产业标准化生产力度,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快推进普洱地理标识设计、认证工作,用足用好‘普洱’这一金字招牌,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以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把小品牌集中起来打造‘景迈山’大品牌,进而推动26座古茶山品牌打造并逐步辐射延伸,进一步做大做强普洱茶产业。”卢寒翻开一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建设工作推进情况报告介绍到。

针对景迈山古树茶的市场现状,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调动全员多方调研,反复分析。终于在今年6月,普洱市正式启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建设工作,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保护管理局、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澜沧县政府,强强联手,各尽其职,全面发力共同打造正本清源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

做一款有身份的茶

“为何联动四个重要部门打造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我问,“我们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景迈山品牌和标准,只要消费者看普洱茶贴有‘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专用标志,就知道是可信任,有保障的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卢寒给我了一个肯定的回答。“我们的品牌用标准做支撑,做到‘四有四可’,有标识、有标准、有检测、有监控,可识别、可查询、可追溯、可信任”。

普洱市政府明确产区,只有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才属于普洱景迈山古茶树产地范围,生产加工车间需在此保护范围内,并拿到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等,条件具备的茶企业才能加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诚信联盟”,获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专用标志使用权。

有标识,所谓标识是消费者很熟悉的国家质量总局制作的普洱茶地理标志保o产品专用标志的基础上,印有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保护管理局、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家单位的名称,联合制作具有二维码扫描功能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专用标志”,方便消费者扫描辨认。

有标准,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前往景迈山在界定的景迈山古茶林内对种植环境的空气进行了现场监测、对土壤、不同产地的茶叶进行了采样,并根据实际的检测结果,制定了严于国家标准《地理标准产品普洱茶GB/T22111》的联盟企业标准《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生茶)紧压茶》,农药残留项目增加到100余项目,并且要求不得检出污染物限量项目增加到8个项目。

有检测,有标准就要有检测,贴有‘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专用标志的普洱茶,每一批茶品压制之前,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派专员到申请企业的包装车间对申请检验的产品进行现场抽样,确认产品数量并封存,等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出具检测报告,全部项目符合联盟企业标准要求后方可面世。

有监控,在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内建设监控系统,24小时监控加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诚信联盟”企业的生茶加工车间,用于对茶产品的现场抽样、封存、包装盒加贴专用标志等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取样,封存后的产品,生产企业不得再接触该批产品。

可识别可追溯可查询可信任

在做到“四有”的前提下,就有了“四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的加工过程中会连续产生两次专用标志二维码,二维码由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放,并以内飞形式压制在茶品中。专用标志的发放数量以该批产品抽样时间的数量为准,生产企业必须在安装有监控的包装车间内完成产品包装盒加贴专用标志工作。标志贴完后,由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将该批产品的检验数据等信息录入该中心的质量追溯系统供消费者扫描查询。同时,产品信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网,登陆便可查询到相关信息。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信任背书,消费者可追溯,可查询从茶园到茶杯的生产流程等相关信息,做到消费者能明明白白消费一片来自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普洱茶。

一个“专用标志”的故事

网络时代,一张贴纸,一个二维码,手机扫描几秒钟后便知真伪。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专用标志的出现,让消费者用最便捷的方式登陆权威平台,快速获得安心与信任,这种便捷的灵感来自于多年前的跨省交流。

2011年国际茶业大会在杭州举行,普洱市政府派出代表团参会。当时,普洱市政府正在筹建国家普洱茶检测中心,普洱代表团一行人参观杭州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时喝到一杯甘甜鲜爽的西湖龙井,比大家以往喝到的龙井茶都要好喝很多,茶中滋味截然不同。大家好奇地询问缘由,杭州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工作人员拿出装西湖龙井的茶叶罐子介绍到,这是杭州质量技术监督局监制出品的西湖龙井,在茶叶罐的下方加贴了西湖龙井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有“西湖产区,杭州质量技术监督局监制”的字样,消费者只要看到这个标志就能放心购买喝到正宗的西湖龙井茶。

现任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魏刚在此次代表团中,他与同事半信半疑到街上买了几罐没有加贴“西湖产区,杭州质量技术监督局监制”的西湖龙井茶,带回云南与同事一起对比着喝,没想到茶叶的口感天差地别。“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喝到真正的龙井茶,不知道庐山真面目,喝到了正宗的西湖龙井茶才知道以前喝的龙井茶有很多‘水分’。”魏刚说。

普洱市委、市政府反复推敲西湖龙井茶的保护方式,通过调研发现西湖龙井也属于大概念,与普洱茶有许多相同之处。2008年5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普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等11个州市所辖的75个县。保护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普洱茶生产企业,均可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使用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这是大范围、大概念。市面上只要过了及格线的普洱茶就是普洱茶,标准不高,这仅仅只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

普洱坐拥如此丰富完整的景迈山古茶树资源,国际茶叶委员会早就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称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普洱古茶园与文化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景迈山古茶林列入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遗规划,普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的正本清源,要将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做成有价值的精品。为此,普洱市委书记卫星,普洱市市长杨照辉,普洱市市委副书记陆平、普洱市副市长杨卫东等领导提出很多创造性的思路和工作方法。

最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保护方案横空出世,走一条普洱特色的茶叶品牌之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由权威机构监制,消费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便可看到这片茶的完整生产信息,消费者买得明白,喝得清楚,能记住景迈山古茶林的特征和古树茶的独特口感与韵味。

小目标大理想

五年磨一剑,眼下普洱市政府全力打造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肃清景迈山普洱茶市场那么简单,对于普洱茶产业发展,普洱市政府有着更长远的规划与理想。普洱市委书记卫星提出“加快建设绿色普洱、畅通普洱、品牌普洱、效率普洱、幸福普洱,打响‘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

“卫星书记提出的这些要点,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建设意义重大,未来景迈山将形成标准示范区”。卢寒坚定地说。普洱地界古茶山资源众多,景迈山标准化古茶品牌建设成熟后,普洱市政府打算将此模式引用到普洱其他古茶山,计划用三至五时间,推广到普洱160万亩生态茶园中。

茶文化市场前景例4

1939年德国地理学家C.troll提出“景观生态学”概念。认为“景观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与可见实体之总和,地圈、生物圈和人类圈都是这个综合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景观生态学源自地理学上的景观和生物学上的生态,将景观概念引入生态学,使得地理学家采用的表示空间的“水平”分析方法和生态学家使用的表示功能的“垂直”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即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研究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特别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1998年IALE(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指出:景观生态学是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它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的原因与要素系列,它是一门联结自然科学和相关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其核心主题包括:景观空间格局(从自然到城市),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人类活动对于格局、过程与变化的影响,尺度和干扰对景观的作用。目前景观生态学已被应用在LUCC(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及RS/GIS应用、自然资源保护与永续利用、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城市建设、海岸海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1)

2.景观生态学在景德镇城市规划上的问题意识

创新与突围首先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敬畏和历史景观的传承之上的,城市的发展和规划自古有其自身的演变轨迹。景德镇与浮梁行政区划的变迁历经早期小城镇生态景观原初的递减效应、现代大工业都市谋求经济扩张的集约和茶叶集散地向瓷业御窑地位兴替的嬗变,当代景德镇手工瓷茶技艺与文化遗产、社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维系、历史地理与城镇开发再造能否在利益的锁链上接续人与地的和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统筹是景德镇规划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生态创新型城市转变,实现良性循环的问题所在。

二.景德镇“陶艺”与“浮梁茶”复合化异质因子的方法论建构

景德镇自古以“一瓷二茶”著称。而都市文化景观的历史积淀在近年来“名实”之争的现实问题上,“瓷都之名”与“浮红之奖”都亟待各自突破“小我”之郁结。以自身城市发展问题为中心,沟通历史与未来,尊重历史,着眼未来,以景观生态学的时空观经营景德镇这两大城市异质化因子。在保有实体地域景观稳定格局的前提下,以时间之维切入城市区划景观要素的空间组合,借助景观要素的语言来理解和调控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构建网格化复合模式是景观生态学在未来城市发展模式上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景德镇“陶艺”与“浮梁茶”可以在“耕而作陶”、“闲暇品茗”之人力工艺与机械大工业批量制造之间寻求游憩于景观社会工业都市化与自然手工原生态宜居环境。遵循都市整体开放性、决策前瞻性与设计可操作性来造就永续的、多元化的、和而不同的艺术景观。围绕人口的膨胀与资源稀缺性、地理空间承载的消耗性与人化自然改造的脆弱性、民族乡土化与全球同一性的文明冲突问题,化解节日嫁接型、公园广场型、置地自灭型的诸多“城市病”,将都市功能定位于生态可持续、经济可再生、地域乡土性、时空外溢波的联动机制上,使主体功能区兼具防护与集聚、分割与逃离、游离与回归、利益与宜人的动态评估标准。景观语言的三大要素:1)、斑块(嵌块体)(patch)。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2)走廊(廊道)(corridor)。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是隔离与区分内外景观的节点。3)、本底(基质)(matrix)。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与走廊在形状和功能上有所区别,但也有一致的地方,可以说走廊是带状斑块。斑块和走廊是与本底相对应的,也可以说斑块和走廊都是本底所包围的。以下围绕景德镇“陶艺”与“浮梁茶”这两大驱动因子对都市景观要素做一可行性的复合模式探究。

1.本底(基质)(matrix)

景德镇陶瓷艺术在一千多年工与艺的千锤百炼中凝结了景德镇这一手工业城市景观的本底(基质)(matrix)的兴衰轨迹,兼有国际社会关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优势。溯源其创作原理“点土成金”于火,“得心应”于技,“兼善兼美”于理,“方圆体用”于象,熔天地万物千变万化之具体器物形象于一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无论在写意还是写实的塑造手法上都不同程度地寄予了华夏艺术与哲学注重易象与人事相拟的器物景观。在倡导生态文明、和而不同的城市发展态势上,优先回归陶艺的生态学路径,按照景观的垂直等级,依次布局森林培植松柴———瓷石锤炼原料———作坊接替成型———窑场出火而定———瓷行帮会行销———码头水陆通道是都市规划异质性因子的重要内容。历史上瓷景的博大精深可以借助技术的虚拟空间生成博物馆式的工艺考古画卷。在瓷之火源松柴的培植和可持续更新上在古窑博览区有限的复原部分典型窑口即可;瓷土的枯竭则需以自然水能和技术的研发提升瓷骨的内在肌理;作坊按照古代风水原理适合瓷坯的干燥并能为下一环节的满窑做好铺垫;火府之窑以清洁能源为主;整合昌江水域的周边斑块,将帮会式的条块分割在网络营销下汇通终端消费的渠道,并考虑将一江两岸的中心CBD斑块变通为以瓷茶为中心的线性区域周延斑块。同时,借助古时水陆通道的生态天然优势,包括浮梁“浮红茶”在内的农业有机茶与“耕而作陶”的无机瓷二者的关联度可以成为景德镇另一极都市景观的本底(基质)(matrix)。历史上以祁门为界域的“古饶州”与“古徽州”在红茶一系之品类上虽有不同表述,但二者古时均有互摄之地理关系。作为地处江湖之远的内陆城市,瓷与茶在景德镇城市发展历程上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茶圣”陆羽对瓷茶复合之用器的考究,陶瓷技艺典范旋由“唐三彩”华丽转身到宋瓷的温雅圆润,后经明代中叶紫砂壶陶艺的勃兴,形而下之茶器“瓷之隔与紫砂壶之不隔”终于在茶道“间性”中参衍出茶经史上“兼收并蓄,返本开新”之用具谱系,茶道用器之风骨与瓷器时代精神之理趣嬗变由此可窥一斑。超越历史名人、重大事件的纠葛,将“生态经济、文化引领”的指针聚焦于景德镇都市景观的生态定位模式首先可尝试建设松柴与茶树复合的农林生态系统。以公路、铁路两翼,昌江流域、旅游景区为重点,实施封山育林和因地制宜扩大有机茶的种植品类,促进窑柴公所与茶树种植的良性循环。透过历史时期茶产区和陶瓷产区比邻的复合倾向,借助现代RS/GIS等地理空间遥感技术、土壤地质化学科学技术,追忆高岭声名鹊起之经验,挖掘无极高贵之瓷土和配套周边有机茶产区在“百姓日用”和“工而后雅”下的联动机制,能够催生和孕育瓷与茶在个体生命与艺术审美之间新形式的器物纽带。拓展有茶业生产的基质空间:以瑶里、西湖、江村、庄湾、经公桥、勒功、鹅湖、兴田等地为重点,加快绿色有机茶基地建设;继续支持浮瑶仙芝、瑶里崖玉、西湖珍芝、瑶河、昌南、桃源、新迪、景瑶、赣森等茶叶及涉茶公司壮大产业规模。形成“浮梁茶”农产品核心品牌,加强瓷与茶复合的招商引企力度与瓷与茶毗邻的专业市场和内外营销网络。围绕生态山水都市的产业营造法式和文化创意的瓷茶复合导向,聚焦瓷与茶的历史品牌和现实优势,将传统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名瓷与“浮红茶、浮瑶仙芝、瑶里崖玉、西湖珍芝、瑶河、昌南雨针”诸多品牌在行销包装设计上创生自主品牌,做大区域性浮梁茶与绿色食品链的规模效应。以知识产权和商标法为手段,借鉴皖茶“雾里青”、唐宋“以瓷藏茶”的包装经验,培育茶瓷互为表里的系列茶道用具如陶瓷茗炉、陶瓷茶仓、陶瓷茶匙、陶瓷茶壶、陶瓷茶船、陶瓷茶杯、陶瓷茶盘、陶瓷香炉等内容与形式兼美的套件、包装、设计品牌。在茶馆(庄)室内外设计上也可通盘考虑陶与瓷的复合元素以增加新颖性。同时,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开发的推进,利用博物馆这一浓缩的物质载体,可以将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景德镇瓷业习俗和浮梁工夫红茶等以“景德镇瓷与茶基质元素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形式展示其丰富的瓷茶文化底蕴。

2.斑块(嵌块体)(patch)

(1)高岭—瑶里瓷源茶乡斑块。景观规划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矿山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等部级品牌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围绕“高岭矿山公园世界遗产地申报”工作、瑶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绕南陶瓷文化圆、仰天台茶园、高际禅林寺遗址等关键景观,扩充与瓷茶基质相联结的文化景观效能,同时横向上以瑶里寺前至婺源灵岩洞、瑶里至皖赣旅游廊道建设延伸周边瓷与茶的溢出回环空间。

(2)古县衙瓷茶市场扩容斑块。严格按照古县衙景区控制性景观规划,以历史上唐中叶以来茶叶集散地的地位、海上瓷茶之贸易、浮梁茶馆(园)、浮梁茶叶博物馆等景观为参照尝试恢复相关历史景观和古建筑群的复原工作,完善瓷与茶商贸服务场所等基础设施工程和附属设施,打造全国唯一完整的古县衙品牌,启动国家AAAAA级景区申报工作。

(3)景德镇市区内枫树山陶瓷文化博览区斑块。以“瓷”为中心,逐步恢复烧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清代镇窑等古窑景观,同时以茶点缀珠山明清御窑遗址、龙珠阁、中国陶瓷博物馆、一江两岸风景带、、湖田古窑遗址、三闾庙古街古码头、莲花塘、人民广场、中山北路仿古步行街等景区购物的斑块组合。

(4)东郊新厂延伸至湘湖瓷茶文教区斑块。景观生态学理念的规划到实施离不开人才的储备和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在以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的格局下,尝试整合景德镇本科、专科、高职三个层级的有限资源,开设瓷与茶有关的文化普及课程、手工陶瓷和茶工艺、陶瓷和茶组合的市场营销模式、陶瓷鉴赏和茶艺复合化的学科体系,加强与国内高校瓷茶特色学科、著名瓷茶产区和国外高校瓷茶专业和产区的文教交流和搭建人文景观的优势互补平台。

(5)加强横向区域瓷与茶的斑块协作。历史上宁杭、湘赣、闽赣瓷区窑业地位的沉浮和古饶州、古徽州产茶斑块链接下的民国1936皖赣红茶统制模式,能够为城市景观生态学“反向规划”,打破人为行政博弈下的利益链提供有益经验,在分与合、聚与散、中心与边缘格局规划上提供新视野。沟通古代与现代景德镇窑与浙江龙泉窑、越窑、婺州窑、龙泉窑、西山窑、哥窑、瓯窑、官窑、秘色窑;福建建窑、德化窑、同安窑、泉州窑、安溪窑;安徽寿州窑(淮南窑)、休宁岩前窑、歙县竦口窑、泾县窑、宣州窑(芜湖东门渡窑)、绩溪霞涧窑、霍山窑等窑口的瓷艺交流。加强“浮红茶、浮瑶仙芝、瑶里崖玉、西湖珍芝、瑶河、昌南雨针”与浙江西湖龙井茶、大佛龙井、望海茶、径山茶;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永春佛手;安徽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霍山黄芽、岳西翠兰等产茶区的茶业与茶艺研讨,运用数字地理管理信息系统动态对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在板块的土壤延伸中尝试打破条块分割,将区域瓷与茶地理生态以数字一体化技术呈现。如此以点带面,瓷与茶的复合化、原生态景观将使瓷都生态型城市标识进一步彰显。

3.走廊(廊道)(corridor)

围绕瓷与茶的连接斑块嵌入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打破现代都市行政条块对景观边界的单一设定,借助山地陆路、内河水路、沿海港口、皖赣、浙赣和九景衢铁路和罗家山机场等廊道能为瓷与茶基质和上述斑块的对接和发展注入线性廊道的动态生机,同时沿途布局景德镇陶瓷路政美化、茶亭休憩等景观带对瓷与茶文化景观主题的间接宣导也有媒介效应。

(1)陆路廊道之徽州古道。古时沟通着瑶里到右龙村瓷与茶的通衢“大道”,这座三江源头第一村、休宁生态第一村右龙所遗存的一千二百多株古树,近年培育成的已经获得国际认证的一千二百多亩有机茶园和一千二百多亩油茶树和“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之瑶里(古名“窑里”)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景德镇昌江的东河源头,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融瓷茶历史与民俗为一身,可为同处中部的皖赣两省在瓷与茶的复合区域景观文化上先行探索。另区域内徽婺古道、徽杭古道也有天然的孔道联结。徽婺古道由徽州府城至婺源县。自歙县至屯溪,从屯溪起,向西南行,经黎阳、高枧、瑶溪、新村、霞阜、龙湾至五城;转向南,经山斗、于金担、官铺街、黄土岭、下但,出休宁县界,前行通婺源县。徽杭古道自皖南绩溪县伏岭镇逍遥乡起,经遥遥岭、马头岭、雪堂岭而达浙西临安县马啸乡止。凭借古代瓷与茶的山地“慢游”廊道能够有限复原皖赣、浙赣瓷茶文化廊道的历史渊源,同时与现代杭瑞、济广、景婺黄、婺昌、祁浮等“快速”公路廊道节奏交感。

茶文化市场前景例5

对于南岳地区来说,其之所以能够完善开发茶文化旅游活动,正是由于在该地区,具备了丰富而完善的茶文化氛围,无论是其中,所具备的资源内容,还是整个资源体系内,所具备的文化内涵,都具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可以说,对于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开发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就必须从系统化认知该地区所具备的茶旅资源分析入手,通过创新产业优势,完善综合资源利用,从而为整个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奠定相应基础。

1南岳云雾茶文化的资源状况分析

对于南岳地区来说,这里不仅仅有着丰富完善的宗教文化资源,同时也有着完善的茶文化资源,随着当前人们对旅游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如今我们在开展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过程中,积极构建全新消费模式,创新消费理念,优化茶文化旅游开发机制。因此,创新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开发机制,就极其必要。当然,随着当前人们对整个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展的价值和要求不断提升,相对于传统的观光式旅游活动而言,如今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时,深度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内容,因此结合这一时代变化,创新旅游深度开发机制,完善旅游深度开发模式,就成为结合当前人们消费旅游习惯背景下,丰富完善茶文化旅游开发机制的客观要求。当然,想要实现整个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机制,还要在完善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模式的同时,完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机制就极为必要。

同时,还要完善与茶文化旅游开发活动相关的其他元素,尤其是完善与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各项内容,比如消费机制、住宿、交通等一系列内容,通过完善各项消费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最佳效果。事实上,随着当前人们消费水平不断发展,如今整个旅游市场所具备的资源与整个人们所实际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想要充分有效满足当前整个社会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就必须深层次挖掘旅游资源,而想要实现整个旅游产业深度开发效果,就必须转型旅游开发思路,丰富旅游开发思维,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理想效果。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如今,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开发也具备了相应的资源和优势。因此,通过有效开发市场化旅游模式,不仅仅能够提升人们的旅游活动效果,更重要的是适应了整个茶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具体而言,之所以能够实施差异化旅游深度开发,这与当前成熟的旅游市场发展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还与人们的消费理念变化以及国家政策等多项原因有着重要关系,所以,认知当前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具体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开发这一资源。

2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背景分析

具体而言,该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背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当前整个旅游消费市场不断变化,结合整个行业经济发展模式,不断优化调整,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是整体发展结构,都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旅游业作为整个第三产业的核心,其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日益明显,尤其是随着当前整个市场发展不断优化,如今传统单一的旅游产业开发模式的弊端就日益突出,而想要实现理想的旅游开发效果,就必须将传统的市场需求矛盾与整个现有的旅游开发活动相结合,通过创新旅游开发理念,从而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如今,整个旅游模式已经从传统单一的观光体验逐渐发展为参与式体验,所以构建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模式,就极为必要。

其次,当前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这也为整个旅游业开发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如今,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振兴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无论是鼓励旅游投资,还是整个旅游开发,都具备了一系列丰厚的优势,因此,在整个旅游政策利用过程中,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对于南岳云雾茶文化开发来说,其在本土就具有历史优势,所以,开发茶文化深度旅游模式,不仅仅能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也能够为该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开展提供有力帮助。因此,可以说,茶文化深度旅游模式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开发基础。此外,当前整个旅游市场发展需求中,其需要对现有的旅游产业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尤其是要注重对其供给侧和需求端进行改革。如今,人们将旅游消费作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点和核心,这已经发展成为社会普遍共识。而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可以发现目前所具备的旅游资源,已经无法有效满足人们的客观消费需求,所以说,想要满足人们最大限度的消费理念,就必须深层次构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而这正是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和要要求。

最后,当前整个旅游市场在开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也与消费者个人消费水平的理念的变化有重要关系,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健康、养生休闲度假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而在这一过程中,完善健康养生度假需求,满足人们多元的消费理念,优化旅游活动开发模式和投资模式,就成为整个南岳云雾茶旅游开发活动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3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价值作用

在整个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整个产业创新与创意元素的融入,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完善整个云雾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具体思路,随着当前整个旅游市场开发不断成熟,人们参与旅游活动需求增加,而且其具体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和思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这个时代的要求。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必须对现有的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深层次改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丰富的创意和创新内涵,就成为当前整个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要求。所以,要在充分满足整个市场发展需求前提下,通过增强旅游产品的元素和创新内容表现形式,从而满足旅游深度开发的具体要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人们对该地区旅游活动的要求不断提升,旅游活动品质不仅仅是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同时更是对该地区茶文化资源进行最大限度保护的要求,通过丰富产品类型,从而提升整个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进而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从而实现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理想效果。

4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具体思路

对于南岳云雾茶旅游开发过程来说,充分发挥该地区所具备的旅游产业优势,构建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从而能够为整个茶文化深度旅游开发奠定重要基础,就必须打好融合牌。通过将茶文化与旅游文化以及民族地域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内容相结合,从而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而想要做到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做到以下内容:首先,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要将开发与保护共同实施,对于南岳地区来说,其云雾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最大的优势就是这里有着完美的自然风景,而整个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有着良好的空气资源和水资源等等,同时这里也是自然风景极其优美的风景区,所以,自然资源能够成为我们开发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基础。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自然资源就成为满足人们健康养生的重要资源之一,而在该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仅仅要在注重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维护和保护,尤其是要对其中优美的自然环境进行深度开发时,必须尽最大可能的实施保护。

其次,要充分注重完善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茶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在充分完善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内容的形式的基础上,将茶文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结合,通过将最时尚的元素融入其中,确保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相应的消费市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南岳地区茶文化资源开发起步较晚,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经验,因此,要向浙江地区等先进的旅游景区或者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进行学习,通过集中打造现代化的茶文化旅游服务区。此外,在投资模式上,要注重引进专业的投资公司,降低整个财务投资运营风险,通过合理完善的市场背景调查,从而实现整个地区的南岳云雾茶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资本高效应用。

5结语

对于南岳云雾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模式来说,通过充分注重完善茶文化体系内容,提升整个茶文化旅游的品质,从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通过对南岳云雾茶文化所具备的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想要实现深度开发的理想效果,不仅仅要对茶文化自身资源的开发,同时还要注重完善茶文化旅游开发相关的各项元素。比如,住宿、交通、饮食等等各项产业元素进行完善,通过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从而满足整个消费市场的具体需要。

参考文献

[1]郭亚妮.彭祖山景区旅游资源特色及产品开发研究[J].旅游科学,2013(5):151-153.

[2]李徐明.茶文化旅游开发—以某市茶文化旅游开发为例[J].商业经济,2014(11):101-103.

[3]王协斌.金华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旅游市场,2015(2):67-71.

茶文化市场前景例6

关键词:

云南;普洱市;茶文化旅游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区开始了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文化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模式也逐渐的被人们所喜爱。在这其中,云南省成为文化旅游的胜地,这不仅是因为其浓厚的民族特色,还因为当地的茶文化也闻名中外,特别是普洱茶更是被世界所认可,云南普洱茶文化旅游是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因此,本文就针对云南普洱茶文化旅游进行可行性分析与研究。

1在云南开展普洱茶文化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1.1气候条件得天独厚

云南的普洱市属于季风性气候。茶树在夏季雨热同期时可以很好的生长,在高温的环境下也对有利于咖啡碱和茶多酚的形成。因为普洱市降雨充沛,降雨又相对频繁,这也能让茶树中的绿叶素和氨基酸随着阳光的散射而增多。不仅如此,当地土壤和空气的湿度相对较大,这会造成茶树中的糖类化合物缩合困难,不容易形成纤维素,芽叶也就能长时间的保持新鲜水嫩。所以,普洱市的茶叶不论是味道、嫩度还是色泽都是上佳的,可以制作成名优茶。另外,茶树也是在一年内不断生长的。

1.2地理位置与土地资源具有很大优势

云南普洱市地形相对复杂,仅土壤就有十余种,其中常见的有赤红壤、砖红壤以及红壤,其中酸性土壤较多。这些土壤土质肥沃,含丰富的有机质,是适合茶树生长的Ι类地区。普洱市的地理位置也相当优越“,一市连三国,一江连五邻”也是边境旅游的最佳位置。

1.3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文化旅游也离不开优美的环境,普洱境内就有无量山、哀牢山等高峰,区域内原始森林也保留完好,境内森林的覆盖面积可达六成以上,动植物资源丰富,一直以来都有“天然氧吧”的美誉。

1.4云南普洱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普洱作为我国普洱茶的原产地,茶树资源非常齐全,无论是栽培型、过渡型还是野生型茶树都应有尽有。在云南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上,也将普洱茶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而在茶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旅游周边产品已经逐渐成型。就现阶段来看,普洱市也已经将万亩古茶林作为生态旅游产品的基础,将各式各样的茶主题旅游产品一一推出。

1.5建立普洱旅游环线

在普洱市已经陆续的建立了营盘山普洱茶博览苑、普洱国家公园以及梅子湖等几个旅游景区,这些景区位置相连,和普洱市境内几条重要道路相连,此旅游环线的路线总长达到了65km以上。在建立了旅游环线的同时,不仅将普洱景区路况差的问题解决了,还为日后普洱市的品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6多民族聚集的普洱市

云南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集聚地,在普洱市就有14个民族,各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种植茶树,为当地的茶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是茶文化,马帮文化、茶马古道等都是这些人民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重要文化。另外,现代企业还推陈出新,将这些茶叶另作他用,比如加工成茶饼干、茶果冻等等产品,这也是茶文化发展、茶产业衍生的一种体现。

2云南普洱茶文化旅游的现状

2.1开发程度较低,起步较晚

云南的普洱茶文化旅游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因为对旅游项目的开发程度不够也会造成发展的迟缓。没有形成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在我国的文化旅游项目中知名度还高。旅游经营管理与市场开拓的经验也不够,在旅游行业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2人才的缺乏和资金上的不足

普洱市因地势偏远而造成投资环境与财政收入都相对较差,再加上城市的面积过小,还没有形成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比如,古茶园附近的道路建设过差、景区的建设以及规划程度较低、城市以及景区附近没有丰富的娱乐设施,特别是茶园景区未达到生态旅游的基本要求。普洱市要作为以茶为主的旅游开发地区,必须将人才和资金的问题加以解决。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休闲娱乐设施、城市酒店、游路改善、城市园林化等方面的建设必须提到日程上来。对于各种旅游资源的设计开发以及旅游方面的管理运营,一定要安排专业的人才来进行。

2.3产品的文化特色不够鲜明

就目前普洱市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上来看,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这就会造成特色不够鲜明。这样也会对普洱茶文化的整体形象受损,在市场上无法体现较强的竞争力。文化旅游的核心就是文化,就是人文情怀。所以关于茶文化的旅游产品应该具有丰满、厚重、古朴的文化内涵。

2.4茶文化的旅游内容相对枯燥

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是用各种丰富的活动来充实旅行的,可是旅游活动内容的展开又需要旅游业态进行支撑。而目前的云南普洱茶文化旅游又将游览的重点放在了观光的层面上,并没有其余活动的配合,这就会让游客感到无聊。所以将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内容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丰富,有利于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能够更加的顺利。

3促进云南普洱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

3.1加大拓展旅游市场

从市场条件上讲,如果普洱茶文化旅游要想开拓市场,应该从国内沿海地区、港澳台地区乃至欧美国家入手,可是在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的情况下,就应该就近从昆明开始,进行旅游市场的开发,在昆明市场逐渐成熟之后,在继续向省外乃至国外进行拓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吸引大量昆明的游客到普洱进行旅游。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新媒体等营销手段来进行特色的宣传,逐渐打开市场,让普洱市的茶文化旅游能够成为云南的热点旅游项目。

3.2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对当地旅游业的投资

旅游行业属于综合性产业,所涉及的部分有很多。在普洱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开发的先行条件。所以,普洱政府应该大力支持茶文化旅游的项目开展,加大对资金的投入,继续将景区的建设和规划做更详细的补充,争取将景区的级别提高。最好可以达到3A或者4A,另外,对景区附近的道路建设还是要继续加强。对一些相对集中的酒店、娱乐项目也要继续建设,特别是生态园区与茶文化休闲区附近。在普洱茶文化旅游中,丰富的旅游资源就成就了旅游路线长的特点,可是由于目前不健全的公路建设,就会造成公路路况差且弯度大,这些丰富的资源如果不能做到环线游览,那就会造成普洱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受到制约。所以,对城镇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目前普洱茶文化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3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信息建设

云南的普洱地处相对偏远的地区,这就会形成一个比较闭塞的信息现状。所以,政府必须要积极的面对挑战,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网络给我们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通过网络加大对普洱茶文化旅游的宣传,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此地,这是促进普洱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3.4重点将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建立起来

在这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有产业的发展都应该是以适应社会为前提。所以在普洱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中,应该用新的思路去重新定义未来的旅游业应该怎样继续发展。在对普洱茶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整合、提炼与继续挖掘之后,才能将普洱茶文化的丰满、厚重、古朴极致的表现出来。只有将普洱茶文化最深处原生态的文化挖掘出来,才能打造成真正的高质量文化旅游产品,这样与茶文化旅游的特点互相融合,才能形成新的有特色的卖点。例如,现在的墨江县就会利用双胞胎节来吸引外来游客的光临,普洱也有中国普洱茶节,但是此类的旅游项目还是过少,在未来的文化旅游发展中就要设立一系列与茶文化相关的民族庆祝活动与主题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必须有特色并且有意义,要将当地丰富的茶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全部表现出来。比如,茶马会、普洱茶博览会、中国普洱茶叶节、茶歌舞表演场、民族鼓舞节等等,将这些原生态的活动与农家乐般的体验结合在一起,最终以节目的形式表现出来,树立一个极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形象。

3.5开发出更多普洱茶文化旅游的周边产品

在茶文化的旅游中,茶作为核心内容,要比一般纪念品更具有收藏性和实用性。普洱茶更是如此,因为不管是熟茶还是生茶都不需要担心会变质,反而是放置越久越有一种独到的韵味。在进行普洱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也会带动游客对茶产品的购买,这就需要茶商既要保证普洱茶的质量,又要将其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要制作传统的散茶、饼茶、砖茶以外,也可以根据游客的喜好和旅行特点,制作出速溶茶、袋泡茶以及各种茶味食品等等。

4总结

综上所述,在云南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这样不仅能将当地的优美景色、风土人情展现给各地的游客,更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可是在目前的普洱茶文化旅游的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就需要当地政府能够大力支持此项目的发展,在建设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世界都了解到普洱茶文化的魅力所在。

作者:汪东亮 李洁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范强.云南民族文化奇葩———普洱茶文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9):52-54.

茶文化市场前景例7

1.市场领先:当大多数人还未关注岩茶、红茶市场时,“观景”领先一步,抢占市场空白;

2.管理领先:在众多武夷山企业的营销理念还停留在铁观音市场的初级水平时,“观景”领先一步,将铁观音的先进管理模式引入岩茶、红茶的销售领域;

3.品牌领先:在众多武夷山企业还只关注产品品质、包装、宣传的时候,“观景”领先一步,引入品牌运作理念,品质与品牌双管齐下,迅速占领中高端市场;

4.禅道领先:在深入洞悉茶叶文化的渊源之后,“观景”领先一步,引入儒、释、道的养生精华以及禅茶文化理念,除了茶叶本身保健养生的价值外,观景更赋予消费者一层人性的价值,在品茶中参悟人生,睿智观景。

正是在以上四个领先的指引之下,柯达昆特意强调了观景品牌和禅茶的关系。他说:从品牌名称“观景”两个字,就可以看出我们和“禅文化”的紧密联系,我们主张以眼、耳、鼻、舌、身、意“观”世间因、果、悲、喜、聚、散万般之“景”,以此睿智“禅”心,洞悉人性,洞察人心。同时,观景茶业在企业的运作上也借禅文化深入感受、发掘中国茶文化、洞悉市场、洞察消费需求,成就观景大红袍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可以说,正是这种“以禅文化观景”的态度,使观景大红袍在品牌林立的茶叶市场脱颖而出。

在观景茶业三年多的发展历程中,柯达昆对企业的宣传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下面的这个时间表上,我们可以看出,柯达昆不仅仅是一个深谙企业管理之道的企业家,还是一个爱好广泛,热情洋溢的社会活动家。

2010年7月27日至8月2日著名画家李江老师在观景茶业泉州店举办个人画展。

2010年4月16日观景茶业倾情赞助“2010年福建省观景杯职业院校茶艺技能大赛”。

2010年1月1日泉州大开元寺佛诞开光,观景奉茶助阵。

2009年11月19日接待央视名嘴――毕福剑老师。

2009年9月11日“2009海西茶界风云人物、海西茶业榜样品牌”系列高端访谈活动走进观景茶业。

2009年7月2日观景茶业荣获“2009年福建顶级春茶品鉴会武夷山大红袍唯一代表企业”荣誉。

2009年6月由中国策划协会福建省管理委员会和中共石狮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品牌导报6月刊连载“武夷山观景大红袍正式入驻石狮”。

2009年5月12日至5月14日观景大红袍第十二届海峡西岸武夷国际投资洽谈会一展风采。

2009年5月3日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观景•中国情”中国石齐艺术研究会画家马钧画展。

2009年5月1日观景大红袍茶艺队首次赴第十三届(福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引起各界人士关注。

2009年4月26日观景大红袍茶参与2009年度通海汽车俱乐部联盟商家战略合作峰会。

2009年4月25日福建省观景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亮相“天工陶瓷城”,再次“艳惊”闽南。

2009年3月28日鑫源“名盘、名车、名茶”联展,观景照亮全场。

2009年1月1日观景茶业再一次邀请泉州书画名家举行了迎新春观景大红袍书画笔会暨观景首次书画义卖展,作品义卖后所得的款项全部捐赠给慈善机构。

对于观景茶业的企业文化,柯达昆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认识。他说:观景茶业的未来愿景是“儒养人文,追求商业及人性的完美结合”。对此,柯达昆解释道:服务于人的事业永远不会过时。观景致力于维护消费者的健康利益,在深信品牌艺术蕴含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永续创新和修身养性更是观景一贯理念。而观景人孜孜不倦的高品质追求,是奠定观景今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不可动摇的基石。

另外,他认为观景的茶文化是“茶禅一味,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感恩则扬正化戾,包容则和谐圆融,分享友爱少私,结缘则精彩人生。茶禅文化的“清、雅、和、正”,极适养生,又雅俗同归,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茶文化市场前景例8

一、景德镇茶叶产业链优化意义

产业链是指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四个含义:一是产业链是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四是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上,茶叶产业链单个环节的获利空间不断缩小。鉴于此,运用茶叶产业链管理理论对茶产业的产业链进行优化来提升瓷都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茶叶产业链集成化的管理可以提高整个链条的竞争力,使整个链条的收益大于各个环节受益的总和。通过茶叶产业链管理的导入,实现茶叶产业资金物质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推动景德镇茶叶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广大茶农分散经营方式与多变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分担茶农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使茶叶生产经营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延长茶叶产业链的长度和拓宽产业链的宽度,提高整个茶叶产业各环节的经济效益和获利空间。

二、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现状及分析

由于技术及人才等现实条件等影响,景德镇的茶叶产业链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个茶叶产业链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优化。茶叶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下。茶叶经营体制是以农户生产方式为主;大型的生产加工企业很少,这种模式的生产方式下就决定了景德镇市茶叶的生产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专业人才缺乏和科研开发能力弱;实施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难度大;自我发展缺乏资金和实力,无法抵御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茶叶的附加值不高。目前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生产链严重脱节,实行的是分散的管理经营体制,缺少能够统揽全局的管理机制。现有的产业链条不能形成团体优势,容易造成生产上的脱节。

(1)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价值链分析。茶叶流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茶农、加工企业以及批发或零售企业,其分别代表了茶叶的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茶叶的三个环节构成了茶叶的价值。根据价值链各环节处于产业链中不同的地位,其增值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茶农,即茶叶的种植者在产业链的收益是最低的,而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收益比较大。主要原因是景德镇茶叶具有典型的产地特征,茶叶的种植产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等,这些因素是人很难以控制的;其次是景德镇市经济比较落后,龙头企业很少这就造成了生产商在产业链当中处于垄断地位,与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茶叶上游环节供应者较多,而且可以向对个下游环节的提供茶叶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环节可以控制特殊农产品的生产,使得其在茶叶产业链中占绝对的优势。

(2)景德镇茶叶产业链信息链管理现状分析。景德镇产业链之间的信息沟通存在很大障碍或者说产业链之间共享信息的程度不高。例如茶农与初级加工者之间或者是初级加工者和下游客户之间主要是通过市场关系进行联系,很少有合作的情况出现。由于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使产业链各个主体之间所拥有的信息存在很大缺陷。各个主体之间为了不让竞争对手了解到自己更多的信息,把自己的有关的信息屏蔽起来,这就很难使产业链之间的信息实现共享。

(3)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物流链分析。目前,景德镇市茶叶产业链的物流环节主要是产业链内部的成员来完成,很少企业将运输外包给其他物流公司。茶叶加工企业在采购时多数都有自己的车辆,很少的情况才会采用对方的物流进行采购。因景德镇茶叶生产者之间比较松散,种植基地小而分散,稳定性比较差,他们需要从规模较少、分散的茶农手中收购其茶叶原料。加上在茶叶鲜叶采摘季节还会有外地茶叶加工企业来收购茶叶鲜叶,为了保证按质保量地完成茶叶原料的采购,茶叶加工企业必须动用自己的车队而很少使用对方物流。

(4)景德镇市茶叶产业链组织链管理分析。在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当中,上游的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联系在一起的。相比较而言,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联系的较少。茶农与生产者双方主要签订的是短期买卖合同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景德镇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客户关系与上游的茶农的关系相同之处即是他们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联系的。由于下游客户的范围比茶农更泛,导致下游客户与茶叶加工企业的联系更加的松散。在景德镇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客户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都是在市场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下游客户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很不稳定,即使交易大部分也是在市场上随机完成的,只有很少部分通过签订长期合同来维持双方之间的合作。

三、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信息闭塞,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景德镇茶叶产业信息闭塞,茶叶市场信息的收集、传递速度比较滞后,难以及时地了解国内市场上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当不能及时应对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时,就只能机械式的来适应市场。只有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企业),才能使他们能够对信息及时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竞争策略。加之由于信息的收集工作比较困难这样很难预测出未来的市场的需求,从而丧失一些重要的商业机会。

(2)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使物流成本上升。景德镇很多茶农甚至加工企业都简单地认为运输费用就是物流成本。景德镇茶产业对茶叶物流投入不够重视,仅仅是一些物流装备上的投入,很少在物流过程中通过资金投入和购买设备建厂房来进行生产加工,没能形成增值。景德镇物流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很难满足茶叶物流应有的要求,导致茶叶在物流环节上损耗很大。那些茶农、茶叶加工者等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信息、收集和传送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较高。这些都是在增加茶叶的物流成本。

四、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优化措施

(一)提升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各环节在价值链中的增值能力

(1)提升茶叶种植环节的价值。茶叶的种植是保障茶叶品质的关键环节,所以在种植环节:1)研发茶叶种植技术。将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应用到产业的种植上,充分提高茶叶的内在品质。2)注重茶叶鲜叶的内在质量。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强鲜叶产品的质量管理,从源头上保证景德镇茶叶的高质量,为提高市场知名度,为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奠定基础。3)优化茶叶种植品种,加大优质品种的种植比例。

(2)提升茶产品研发和营销力度增加茶产品价值。景德镇茶叶质量上乘,但由于知名度低,其市场价格偏低。所以应在产品研发和营销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打造高端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充分运用多种媒介扩大其知名度,如瓷博会,互联网等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丰富茶叶功能,为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附加值。

(二)建立现代信息系统,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

景德镇信息闭塞,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很难对市场做出及时反应。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建立各个地区市场信息联网现代系统,其次企业应投入人力和物力构建网络、数据库和服务等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内外联动是企业及时有效地做出决策。

参考文献:

茶文化市场前景例9

自喜茶从去年起火热了以后,每一天,都有新的茶饮品牌或是在街头巷尾,或是在奢侈品店旁出现。

这些茶饮品牌被称为“新茶饮”或“精品奶茶”,和档口奶茶店相比,它们具有原料好、价格高、空间升级等特点。这其中已经受到资本关注的就有:喜茶、因味茶、奈雪の茶、煮~等品牌。

茶饮受到资本的关注,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在其中寻找到“下一个星巴克”。

那么,和咖啡馆相比,中国的下一个星巴克是否更有可能从茶饮品牌中诞生呢?

一方面,咖啡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并不是很大,总体市场在700亿元左右。咖门与美团点评研究院推出的饮品行业数据报告显示,2016 年全国咖啡馆突破10万家,但全年行业呈负增长,下半年行业出现了新一轮洗牌。

所以,即使近年来星巴克、COSTA 等洋品牌慢慢培养了中国人对咖啡的兴趣,但传统咖啡馆存在资产结构过重、前期投入大、运营成本高、盈利周期长等诸多问题。就咖啡来说,新品牌的想象力有限,倒是新型的运营模式更能引发关注,如自动咖啡售卖机、咖啡车等。

而茶这个品类,过去生硬地被划分为传统中国茶和奶茶。新式茶饮的出现,将两种消费场景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对于拥有悠久茶文化的中国,茶饮的想象力更大,甚至有反向输出,成为全球化品牌的巨大机会。

市场规模能容纳又一个星巴克吗?

作为一家全球化的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截至目前的市值达到了 892 亿美元,在全球的 75 个国家有约 2.6 万家门店,其中中国的门店数量超过了2 300家。并且,星巴克计划到 2021 年时还要在全球范围内新开设 1.2 万家门店,彼时中国大陆的星巴克门店数量会达到5 000 家。

从市场份额上来看,星巴克也是全球连锁咖啡市场中遥遥领先的第一名,据 Euromonitor 2016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星巴克占据了全球连锁咖啡市场超过 40% 的市场份额,其每年的销售额比主要竞品 COSTA、Donuts 等品牌销售额相加的总和还多。

那么,相比起星巴克来,中国的茶饮行业是否足够大?能否支撑起一家类似星巴克这样拥有近千亿美金市值的上市公司?

中国是传统的茶叶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龙茶、普洱茶的生产和出口国,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绿茶生产国和出口国。目前,中国整体的茶叶市场在3 000亿元左右,茶饮市场在756亿元左右,从数字上来看,现阶段中国茶叶以及茶饮市场尚未达到千亿美元规模。

长远来看,它的增长空间如何呢?

在消费端,中国的茶消费市场仍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

一方面,虽然中国是茶叶消耗大国,但根据国际粮农组织的数据,中国人均茶叶消费量仅位列全球 20 位左右,远低于土耳其、爱尔兰、英国等茶叶消耗大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地区相比也具有较大差距。

有意思的是,我国茶叶消费仍在快速增长,比如在 2001-2003 年,中国国内的人均茶消耗量为 0.38 千克/年,2011-2013 年,这一数据则翻了3倍多,变成了 1.04 千克/年,平均年增长率为 10.89% ,保持了很高的增速。

此外,从微观区域的茶消费习惯来看,国内沿海等发达城市茶消费量较高,广东人均年饮用量位列第一,在 2 千克/年以上,已经超过了英国人的 1.94 千克/年。

另一方面,中国茶叶消费的潜在市场还很大。据国家茶叶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茶叶消费群体将近 5 亿人,占总人口的 36%,其中城市消费者 2.54 亿人,农村为 2.14 亿人,相比人口总数远未饱和,潜在消费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还大有人在。

而在茶饮产品方面,根据市场调研公司欧睿的统计,2010 年中国茶饮料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 756.26 亿元,随着消费升级和追求健康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数字也将被投射到新式茶饮的消费上。换言之,除了茶叶市场的增量以外,茶饮因为新增了一个“饮品”元素,更易被年轻人接受,因此增量机会也很可观。

但是,市场存在往往并不一定代表着这个行业里就会有垄断的寡头产生――也有很多市场巨大的行业,例如中式餐饮行业,会由于其分散性和其他的特殊属性导致其行业内无法产生巨头。

那么,新式茶饮行业里究竟能不能诞生下一个星巴克?这个市场最终是分散还是集中?最终能否有和互联网行业类似的“赢者通吃”的垄断局面产生呢?

供应链是核心

要打造像喜茶一样火热的茶饮产品,产品的配方是否重要?非常重要。持续的产品研发能力是每个餐饮品牌的根基,招牌或爆品的诞生也能为品牌带来明显复购。但是和配方相比,供应链才是茶饮产品稳定的真正壁垒。

原因有3点:

1.对于配方不同的同类饮品,消M者的辨识度并不高(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盲测案例中就能看出来),80%的消费者能喝出好茶和劣质茶的差别,但喝不出不同茶的区别。

2.好配方可以支撑起一家生意很好的店,但配方容易被模仿。强供应链则能支撑起规模化的品牌,且供应链无法轻易模仿。

3.和咖啡豆类似,茶叶从茶园变成消费者手中的茶饮,是一个农产品变成工业品的过程。茶叶经历了炒青、焙火、揉捻、干燥等过程,茶底的口感稳定性是在工业化的生产过程中完成的。

换言之,只有稳定的后端供应链,才能成就面向消费者时,稳定发挥的产品质量和体验。

由此可以看出,大规模集采的能力、源头品控能力、拼配茶比例调配能力、从上游获得消费新趋势的能力,是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已经构筑了茶饮供应链的核心要素所在。

第三空间的打造

“第三空间”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社会学家 Ray Oldenburg 的专著《The Great Good Place》。所谓“第三空间”,是区别于家庭和工作场所所构成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存在,个人可以依赖,并完成生活方式的地方。

Ray 指出,茶馆甚至小酒馆都是第三空间的可能载体,因此,饮品的具体品类并非构建第三空间的核心因素,而第三空间也并非咖啡馆的专利。作为一个商业概念,第三空间是有可能被迁移到茶饮消费上的。

事实上,“对标星巴克”的新式茶饮们,无论是因味茶、茶颜悦色,还是喜茶,均有了更多空间供消费者入座,环境体验成为基本配备。

比如,喜茶在中山小榄店首次采用大店模式并取得成功后,“空间”成为了喜茶的标配,在那之前,喜茶都未如此成功。而另外一个茶饮店品牌煮~t在一开始就将空间作为自己的卖点。

那么,为什么“第三空间”会对引领当下年轻人的新式茶饮消费观至关重要?

一方面,当人们对咖啡+第三空间的组合产生审美疲劳时,“新式茶饮+新空间”能够以一个新鲜载体的形象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并赢得一定的关注度,从零打造出一个差异化的新品牌。

另一方面,传统业态升级,融入了社交元素的复合场景内的消费需求也是年轻一代群体的一大新消费趋势。

这一趋势在当今的线下业态变化中,也体现得格外明显。如今,不少线下商场都由以往的以商品为核心的设计思路开始向场景转变,在这些场景中,消费元素的减弱让具体商业单元的社交属性更明显,而消费也不再是单纯的物品购买。

显然,新式茶饮所营造的“茶饮+第三空间”让新式茶饮有机会、有能力向场景消费、社交消费靠拢,从而获取新的增量。

全球化的可能性

如果说,前面讨论的供应链和第三空间,是决定新式茶饮行业能否快速崛起的要素,那么全球化,则是决定了新式茶饮行业里能否诞生百亿美元、千亿美元市值公司的关键。

事实上,当人们在讨论国内新式茶饮行业的时候,往往容易因为茶文化和中国不可分割的紧密关联,只把讨论的范围局限于中国,而忘记了放眼全球。

但是,1 800 亿美元左右市值的可口可乐公司,和将近 900 亿美元左右市值的星巴克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它们全球化的商业模式。

有一组非常有意思的调研数据显示 ,在美国的茶饮市场中,年轻人对茶饮接受度很高,30 岁以下人群喝茶与喝咖啡的比例相等,27% 的年轻人表示只喝茶不喝咖啡。与此同时,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则有 70% 都偏向咖啡(这也侧面验证了国外年轻人的茶饮市场是可以通过后期培养的,在国内就更可行了)。此外,根据美国茶协会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 20 年里,美国茶叶市场的规模增长了4倍以上。

不止在美国,这个趋势在加拿大也十分明显。根据一份食品趋势的报告显示,加拿大 2020 年的茶叶消费预期会比如今增加 40%,健康意识则是这一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

然而,截至目前,欧美市场里还未有一家成长至很大规模的茶饮连锁企业,这也给中国的新式茶饮行业的创业公司们留下了一个机会窗口。

宏观消费习惯的走向

作为现阶段的主力消费人群,80、90、00后群体成长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量的满足不再是消费的内在驱动力,“质”成为新的增长点。因此,“从量到质”是现阶段消费者诉求变迁的一个趋势,同时也成为新式茶饮发展的“催化剂”。

然而,一面是消费主力人群,一面却是青年群体的收入增长达不到社会平均水平的现状。数据显示,2005年,大学毕业生月薪是城镇职工的104%,到 2015年,大学毕业生只有城镇职工月薪水平的 83%。由于可支配收入尚未达到城市中产阶级的水平,在不降低品质的前提下,“轻奢”变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新式茶饮从产品升级和需求匹配上都和这一群体的需求十分契合:

在产品升级上,新式茶饮的最大特点在于将茶饮的品质进行了升级,舍弃了多数奶茶店会选用的“调味饮”,而改用原泡茶或类咖啡制作的“风味煮”,对传统茶饮进行了品质升级。

在需求匹配上,首先是口味的改良,通过加入受年轻一代欢迎的低脂奶、鲜果等来弱化传统茶饮苦涩的口感。定价方面,新式茶饮品牌们稍低于星巴克 20~38 元的价格区间,但是又稍高于奶茶饮品,恰到好处地照顾到了年轻消费者们想要通过较低的溢价获取更优体验的心理,和星巴克的走红相似。

空间概念的加强也增强了用户的服务体验。在这一阶段,人们对消费过程的关心程度也要高于消费物品本身,物品转变成为一种介质。一个典型场景是,在购买“网红奶茶”这件事上,最开心的那一刻可能是拍照发朋友圈的瞬间。

茶文化市场前景例10

SWOT分析法又被称作态势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学者在上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的,主要用于企业战略管理。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祁门红茶文化旅游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态势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祁门红茶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优势

祁门县地处安徽省南部,境内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群山连绵,自然条件优越,山地林木多,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云雾多,土层深厚,土壤质量好,很适宜于茶树生长,加之当地茶树的主体品种——槠叶种内含物丰富,酶活性高,很适合于工夫红茶的制造。祁门现在茶园15万亩,茶园全部通过了无公害认证,是安徽省唯一全是无公害茶园的茶叶县。

(二)区位优势

祁门有“安徽南大门”之称,与江西省毗邻,交通十分便捷,省道326、皖赣铁路、黄祁景(S35)高速贯穿全境,可直通上海、武汉、杭州等大中城市,祁门西距庐山290千米,东北距西递宏村30千米、东抵黄山(景区)90千米,地处连接东部旅游圈和西部旅游圈的黄金通道上,为发展祁红茶旅带来便利条件。

(三)品牌优势

祁门红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更是“红茶”中的佼佼者,祁红一向以香高、味纯、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安徽省志•农业志》载:“祁门红茶是中国功夫茶中的珍品,独具一格,还有蜜糖香,又似蕴藏苹果香,非其他红茶所能比,国外赞誉为‘祁门香’被列为与印度的大吉岭和斯里兰卡的乌伐齐名的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

(四)红茶文化资源优势

祁门产茶创制于光绪年(公元1875年),已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红茶文化底蕴深厚;祁红独特的制作工序,从采摘到初制(萎凋、揉捻、发酵、烘干)、再到精制(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都有严格标准,制作技艺已经成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祁红茶旅文化的特色;深厚而又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必定会促进祁红茶旅的发展。

二、祁门红茶文化旅游的劣势

(一)区域发展滞后

祁门县属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由于受到经济、交通、传统观念的主客观因素影响,祁门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呈现出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率的发展态势,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临近的其他区县;祁红茶旅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加之祁门县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使得茶文化旅游的收益微薄;另外目前祁门农业比重略大,旅游服务业比重低,制约了祁门红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旅游产业发展薄弱

现阶段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尚未形成茶文化观光、茶文化度假、茶文化健身休闲、茶文化娱乐参与等多层次的茶文化旅游产品结构[1],仍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体的单一格局,缺乏体验性、参与性旅游形式的补充;旅游商品开发不足,目前还没有建立良好的旅游商品开发创新的管理和协调体制,使得结合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打造绿色旅游商品的构想不能实施。

(三)旅游资源分散,没有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

祁门县内茶园面积共有15万亩,茶园旅游资源面积属安徽省前列,但是从整个区域看,历口、金山、黄家岭、贵溪等地都有茶园,茶园分散各处(见图1),导致祁门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体现不出来,开发出来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对游客缺乏吸引力,难以打造成精品旅游线路.

(四)茶文化旅游观念有待转变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大多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政府也以GDP数量的高低作为官员绩效考核标准。在茶文化旅游中重“茶”轻“旅”的意识还没有转变,茶文化旅游市场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周期长见效慢,短期内对当地的经济提升作用不明显,因此导致各个层面都十分重视茶产业发展,忽视了与茶文化有关的旅游项目的挖掘[2]导致祁红茶旅知名度和美誉度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

三、祁门红茶文化旅游的机遇

(一)祁红茶旅市场前景可观

随着体验经济和休闲经济时代的到来,茶文化旅游日益兴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参与其中[3]。生态旅游、养生旅游、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追捧;祁门红茶以其独特的红茶文化,独特的地理区位,独特的自然环境符合现代人的旅游方式,人们旅游方式的转变,为祁门茶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旅游市场前景看好。

(二)旅游业繁荣,带动祁红茶旅发展

近几年中国旅游业迎来黄金时期,祁门旅游业呈现出大发展态势(见表1),2011年—2014年全县游客接待总量同比增长50.4%、-6.7%、10.3%、3.9%和10.3%,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5.2%、-5.2%、4.7%和13.0%;同时一大批旅游资源被开发,祁门县境内牯牛降自然生态景区已经成为国家4A级景区,祁红产业园建成运营,茶文化生态旅游区、打造祁红茶旅精品线路,从而带动祁红茶旅的发展。

(三)政策扶持,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国内旅游促使资金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衡经济发展的作用[3]。祁门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区建成为部级风景旅游区的发展定位,既能够使本地旅游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又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四、祁门茶文化旅游的威胁

(一)茶旅产品竞争激烈

30°N是出产名茶的黄金地带,中国十大名茶安徽独占三种(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另外太平猴魁、屯溪绿茶、岳西翠兰在安徽省内都是著名的茶叶品牌,所以开展茶文化旅游竞争压力大;祁门所在的黄山市旅游资源众多(国家5A景区3个,国家4A景区14个),竞争异常激烈,黄山、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徽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对祁红茶旅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二)茶旅产品开发风险

红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为了能够吸引游客的关注并能够购买所开发的旅游产品,旅游消费市场是旅游产品开发考虑的重要因素;任何茶文化旅游产品在推向市场之前都需要有周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同时市场开发需要投入的相当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后能否成功还存在一定的风险[4]。

(三)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祁红茶旅的良性、健康发展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原始性、唯一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是自然和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若开发不当,保护不力,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甚至永远消失[5]。随着祁门旅游业的发展,来祁门的游客增多,对区内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所以祁红茶旅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显得尤为重要。

五、祁门茶文化旅游发展SWOT矩阵

根据以上对祁门茶文化旅游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分析,可以得出祁门茶文化旅游发展SWOT矩阵.[2][3][4][5][6]通过SWOT方法对祁红茶旅内外环境分析表明,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总体来讲,优势强于劣势,机遇强于挑战,祁门茶旅应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机遇和有利的内部条件,把握住机会,以祁红文化高端之旅为品牌核心,整合内外部资源,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前提下,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迅速打开市场,产生客流,打造具有竞争性的经营型旅游产品-休闲度假产品,同时通过价格杠杆、促销策略、渠道方案,四个系统,同时发力,抢占市场,进而完善。

参考文献:

王小丹.福建省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

张琴.安徽六安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13.刘婷.基于SWOT分析的黄山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侯大为.武夷山茶文化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J].武夷学院学报,2014,(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