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法治教育的作用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2 10:46:49

法治教育的作用

法治教育的作用例1

法律基础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观的融入实质上是连接法律基础教学、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的纽带。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并不能单纯分开讲述,只有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内容相辅相成,才能充分体现法律和思政的力量。

一、法律基础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贯彻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专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较大问题。首先,尽管现阶段普法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大部分中专生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等受到外界影响较大,对法律基础课程认知度降低。而且,长期以来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效性偏低,使学生丧失兴趣。究其本质而言,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法律基础和思政教育分割开来,机械地进行思政教育和法律基础教授。而二者的分开使得很多内容无法有机结合,产生一种教学生硬的问题。所以,法律基础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的贯彻是将法律基础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将二者充分融合,构建一个法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渗透体系。而且,法律基础教学中思想政治整体观的贯彻还能充分凸显学校”树德育人“的一种教学理念。贯彻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整体观还促进了法律基础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任何一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往往都能渗透思想政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的一种实践体现。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将教学当做一种知识传递,进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法律基础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的贯彻保障了法律基础和思想政治的相互融合,能够为学生构建正确三观奠定良好基础。而且,将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贯彻思政教育,也能从根源上为学生德育认知能力培养保驾护航。

二、法律基础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贯穿的注意事项

(一)牢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问题

法律基础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的贯彻本质上就是将思政教育作为一种主导观念放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这就要求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树立起牢固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始终保持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思政教育贯彻其中,切勿出现为了所谓的遵循学生教学主体而放弃思政教育的情况。主导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灌输”意识,而这种“灌输”意识恰恰是教师身负育人重任的体现,更是一种对待教学尊重的体现。长期实践证明,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最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教师往往是牢固把把握思政教育主导的教师。这是因为思政教育直接影响着法律基础教学的实际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以思政为主导,将学生作为主体,将社会作为载体,形成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法律基础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的贯彻。例如,在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让学生在社会中感受自身责任感,培养自身良好情操,为法律基础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二)加强教材内容的思政教育渗透

教材是法律基础课程开展的堡垒,也是基础内容。由于传统法律教育教学强调了职业态度、专业法律知识教学和社会哲学等内容,忽略了思想政治整体观的实际作用。因此,法律基础教材必须结合起现阶段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发展前沿,融入相应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网络道德法律法治、生态道德法律法治、经济道德法律法治以及婚姻道德法律法治等内容,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思政教育的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例如,在经济道德法律法治的教材内容中,教师可以将公平竞争意识教育、合同法内容、职业道德内容、诚信教育内容以及劳动法等内容融入。因为这些都与学生未来走上社会有很大联系,学生的接受度也会较高。同时,辅以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法庭等,让学生真切体会法律环境,最终达到道德素养培养和法律知识学习的双重目的。

(三)加强法律和道德的融合

法律基础和思想政治教育两门课程应当科学合理地合并为一门课程。法律是最本质上的一种最低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规范社会行为的基础。所以,通过法律基础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融合,可以让法律和道德融合更为顺利,也能真正培养奉公守法、护法知法的合格中专生。说到底,中专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就是一种法律意识的培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是需要将条文教育作为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而单纯条文教育又不能让学生彻底明白法律本质。所以,以思想政治教育观贯彻为纽带,帮助法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明白法律、个人、社会的关系也极为重要。例如,在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思政教育观为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课程教学成果评估机制,针对学生法律素养进行综合评估。抑或在案例教学中运用法律知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二者相互渗透。

三、结语

法律基础课的教育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或者法律条文,其更是展现法律道德思想内涵,培养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因此,在法律基础教学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观一定要抓住思政教育主导观念,充分体现思政教育价值,达到培养合格的,遵纪守法和道德素养较高的中专生的教育目标。

作者:李明伟 单位: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

参考文献

[1]祁志钢.论法律教学的道德与价值引导作用[J].社科纵横,2013(1):134-135.

法治教育的作用例2

一、当今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学生的性格不定性导致了课堂教学困难重重

由于计划生育的普及使得独生子女占据了现今家庭成员组合的主流,虽然人口基数受到了限制但是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对于孩子的过度溺爱而导致的性格缺陷也是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例如个人优越感比较强进而导致了做事叛逆,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导致了其人际关系的处理存在了障碍,进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具有十分恶劣的影响。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认知能力都比较弱,进而导致父母和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性的权威,因此与孩子有关的一切事情都是需要父母的决定。在初中学习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青春期的发育使得学生的叛逆心理比较严重,进而导致了其过度的消费其自主的权利,进而导致了对于花花绿绿的世界没有办法进行准确的判断,进而导致了学生走入歧途而不自知。青春期的发育使得学生在上课时很难达到注意力集中,还有一些孩子因为缺乏关爱而使得其将自己藏起来,封闭自己的内心,并且出现了学习不努力,家长和老师的话也不听的现象,这样对于课堂教学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2.新课标改革观念的认识不准确导致课堂教学陷入窘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没有办法适应发展的要求,这也就使得政治教师需要准确的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并且更应该将这种理念贯彻落实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但是由于政治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新课标改革的理念只是表现在形式之中而对于实际性的课堂教学没有任何的改进,更加严峻的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不完善,导致了教师从传统的思维来对新课标改革进行解读,进而使得教学思想存在偏颇,这就使得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思想受到教师的熏陶,进而也是不伦不类的,这样对于学生的积极性的提高具有十分消极的影响。教学的活动是双向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师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学生置于被动的状态之下,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应用的活力。

二、激励法在初中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 激励法应用于初中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对于学生思维的启发与引导

在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到对于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进而从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进行更加积极的思考,并且能够有勇气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落实到谈论的主题中去,进而促进讨论的逐渐深入。但是在最后的小结时教师需要通过鼓励性的话语来褒奖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并且不强求答案的唯一性,进而使得每一个言之有理的意见都得到保留,这种激励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与发展来表达不一样的意见,进而营造更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2.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进而鼓励学生发言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担任的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因此要针对具体的课堂内容来创设问题,进而为学生提供思路,进而进行自主的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对于课文具有针对性的阅读和分析、进而讨论发言最终实现理论的不断深化,这样这种课堂自由的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而促进学生自信心的不断提高和成绩的不断进步。例如,针对政治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点,教师就可以首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搜集“可持续发展”这个词及概念应用在哪些领域以及其具体含义,之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而对表现较好的小组进行褒奖,对于其他小组的成员也要表扬其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同时还要其在未来的学习中再接再厉,不断的努力,为学生努力学习提供精神动力,进而促进班级课堂效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创新性思维的不断提高。

3.借助榜样的力量实现学习自主性的不断提高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形成,但是由于社会经验少,因此会对于偶像或者榜眼的行为进行模仿,换句话说,榜样的言行对于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首先可以利用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或者现实社会中备受推崇的人物典型作为事例来鼓励学生。教师可以利用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人物和先进事迹典型来鼓励学生从小就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风险精神。此外教师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成为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好榜样。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育教师首先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进而在知识的储备中能够做到广和深,钻研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进而通过对于教育原则的贯彻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最后,教师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学生作为榜样来鼓励学生不断进取,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班级典型的树立,进而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进而实现共同进步。教师通过对于学生优点的发掘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为班级的共同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例如,可以利用班级中学习好品德好的班级影响力高的学生作为典型来鼓励学生向他学习,此外,教师还需要发掘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鼓励和表扬,例如在讲解关于消费理念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平时成绩不好但是表现力很强的学生,通过情景剧的方式来表现几种消费理念,进而让学生判断哪一种是正确的,这个学生不负众望的十分精彩的完成了,教师皆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鼓励他,进而提高其对于政治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实现成绩的不断进步。

三、结语

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激励法对于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也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进而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主体地位,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教师还需要寻找学习典型,借助榜样的力量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来传输正确的观念,同时还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课堂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维铭.对话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苏州大学.2010.10.

法治教育的作用例3

二、法治文化的认同程度依赖于伦理道德的完善

法治文化蕴含的价值判断意味着对法律的尊重已成为社会共识,而从法治文化蕴含的行为模式来看则是社会普遍地遵守法律。培育大众对法治文化的认同应该沿着从情感认同到价值认同,最终发展为行为认同的路径而逐步展开,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念到实践发展的过程。法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首要的是观念上需要形成共识,进而会形成对于法治文化的价值认同。对于法治共识的形成而言,道德伦理的作用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一方面,由于法律具有他律性,其所形成的往往是一种外生性的国家强制性秩序,但是,仅仅当人们对于他律性以及外生性的法律有着发自内心的认同及自愿服从的情感时,法治文化的价值观才能形成。为此,需要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民众对法律的普遍服从与信仰也取决于执法者的道德素质。就守法行为而言,道德素养较高的人,即使欠缺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因其能够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及做人的良知,在生活中违法的概率往往相对较低;相反,道德素质较差的人即便法律意识较强,在其对法律的强制尚存畏惧时或许可以克制自己的违法犯意,但在违法获利较大时便难以抵制诱惑,可能会突破道德防线,其违法的概率相对会较高。只有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的法律人才能够保障法律良性实施的积极效应。

三、加强道德伦理教育促进法治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通过道德伦理教育,培育民众对于法治文化的情感基础。

一国的法律制度如果缺乏正义、道德等价值内涵时,该法的实施也必然难以唤起民众的向心力,即便是在当今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时代,多数民众中仍然拥有相同的道德价值标准。因此,我们要唤起民众对于法治文化的情感,依法治国所依据的法律就必然是合乎公平、正义等道德观念的法律,是反映最广大民众意愿、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良法。通过道德理念的强化,制定良法的过程就是道德法律化过程,也是培育民众对之情感基础的过程。

(二)通过提升法律适用者的道德伦理素养,提升民众对法治文化的认同。

司法能否公正、执法是否严格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法治理念的深化。因此,对于法治文化认同的实现路径需要通过提升司法者以及执法者的道德素质来完成。因为公正是法律适用的必要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司法者或执法者才可能实现公正的价值目标,维护法律的尊严。

法治教育的作用例4

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1030304

一、明确对象,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变化

作为高校工作者,首先就是要对我们目前教育对象――青年大学生有非常透彻了解,运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所学知识来引导和帮助他们。伴随着性的成熟,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年大学生日益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变化。青年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交往对象的重心开始向同龄伙伴转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渐偏向关系密切的朋友。因为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平等关系能提供父母所不能提供的心理稳定感、认同感和发挥自身能动性的机会和场所,通过朋友之间分享共同的情感、矛盾、忧虑和困难,在相互帮助和尊重中满足了自我发展的需要。中学时期是学生结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几乎达到了一个结交同性朋友的猛增期。

(二)交往方式的变化。青年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身心方面的矛盾的出现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焦燥。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表露自我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团伙式的交往已满足不了这种要求,因而他们交友的形式开始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特征,交往内容也逐渐从活动的外在层面向内在认识和体验方面发展。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2)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3)性格相近,(4)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三)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青年大学生对朋友的选择是以其对交友意义的新认识为基础。过去朋友的选择主要以活动为中心,只要愉快相处就是朋友,朋友之间要绝对忠诚、坦白、保守秘密,遵守无形的伙伴关系准则,齐心斥责对朋友的叛变等。大学时期的学生友谊要比少年时稳定和深刻得多,他们在择友时更注重内在的品质和情趣,即强调对方的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由于此时青年大学生的判断力、自我调节能力都得到了相对的提高,因而能够做到求大同、存小异,朋友间的一些非原则问题不会影响友谊的继续。由于青年大学生志趣爱好不断的拓展,内心的丰富使大学生的交往领域比中学生广泛得多,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朋友来满足自己不同的需要。

(四)“拜金主义”日渐成风。有些青年大学生存在着拜金心理,认为有钱就理直气壮,没钱就“英雄气短”。所以很多大学生都不好意思承认家庭贫困,即使家里非常拮据,却还是经常伸手要钱用来与同学攀比,完全不理会父母已经早早地累白了头、累弯了腰。在学生中间也形成了一个拜金的圈子。就拿过生日来说,许多学生过生日一定要请客吃饭,请不起同学吃饭的孩子一般都被排斥在“圈子”之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之间的贺礼都是档次较高的运动包或鞋子等。学生之间把自己过生日时来祝贺的同学多少、礼物轻重作为衡量自己“面子”大小的标准。

(五)逆反心理较严重,自控能力不强。逆反心理是广大青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个人的表现欲望、标新立异的想法成为他们无视家长、老师和校纪校规的重要原因。一旦造成后果,以他们的能力又无法弥补。

二、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近年来,受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治安案件频繁发生,违法犯罪案件逐年增加,这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更为严重的是给他们自身、他人及其家庭带来不幸和灾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他们提高抵御违法犯罪的免疫力,遏制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促进社会秩序稳定。

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是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仍存在不少有害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一些不健康书刊、非法出版物和不良网站,宣扬色情、暴力、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同时由于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有机可乘。而青年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容易误入歧途。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他们增强其自我防范意识,学会排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是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目前,有些学校的日常管理还没有真正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现阶段的学校教育还是侧重于应试教育,法制宣传教育仍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纳入学校教育主课内容。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促进学校日常管理走上法制化道路,形成一套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三、求真务实,推进青年大学生普法工作的全面开展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各方面的特点变化,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帮助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在大学生中普及法律知识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损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级团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充分挖掘团组织自身的潜力,进一步培养服务组织,拓展服务阵地,构建服务网络,建立和落实青年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和保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①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社会事务,使全社会都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形成依法办事的强烈社会氛围,建立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他们增强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②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掌握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启蒙教育到系统教育的原则,设定相应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和方式方法。1.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合法与违法的界限,知道什么是犯罪,这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最低标准。而“易”的标准就要求我们在法制教育过程尽量做到通俗易懂。高校学生中接触法律知识最多的应该是学法律专业的学生,而我们现在所谈的法制教育是面对整个青年大学生群体,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将专业的法律知识运用我们的方式将其大众化,让更多的学生能接受和了解。既然法律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就是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法制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讲述一些和大学生生活、成长息息相关的法律案例,并且在讲述过程中尽量将一些法律专业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词语,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2.理解是第一步,在理解的基础上采取丰富多彩的法律案情模拟活动则是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印象的有效途径。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模拟扮演某个法律事实角色,模拟某段法律事实行为,以及该行为发生后将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等等。3.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法制宣传教育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体现民主、正义、公平、公正等现代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要在传统的课堂说教形式上,不断改进方法,创新形式,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明白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通过影像资料、普法园地、图片巡展、现身说法、知识竞赛、法制文艺等丰富多彩、参与性强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激发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掌握法律知识。

四、结语

法制教育所具有的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思政教育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就必须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法治教育的作用例5

1 法制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

(1)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

法律和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既是增强人们法律意识的过程。也是倡导和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过程。“道德几乎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既包括行为,又包括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动机。”法制教育是实现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之一,对思想道德建设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立法对道德的考虑、筛选、吸纳和转化,实质上也是一个对道德的选择、整理和再创造过程,客观上推动和促进着道德自身的完善以及人们对道德的普遍认同。这样,一方面,法律因借助道德基础和道义力量而更易于被人们认同、接受和遵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法所包含的评价标准往往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一致或接近。因此,法制教育是培养和确立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的重要手段。

(2)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

国家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向心力。是国民个体对国家忠诚并承担相应义务责任同时取得相应权利利益保障的认识和心理状态。

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使通过法律的形式具体体现出来。搞好法制教育,也就宣传了党的政治思想和各项方针政策。我国的宪法是我国政治思想的最集中体现。我国宪法第24条明确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腐朽思想”。这是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思想和道德的社会主义方向。对于每个公民来说,坚持和信仰某种思想不仅是一种政治道义和思想上的统一要求,不仅仅是一个思想理论问题,更是一种法定的义务和权利。因此,通过法制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正确处理自由同纪律的关系,牢固的树立起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对大学生而言,国家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和民主意识。

2 法制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以普及法律知识为基础,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为主旨,以树立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为目的。

(1)普及法律知识。

普及法律知识,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础。法律知识是人类法治文明的根基,是法治社会的土壤,是现代法治社会广大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法作为一种法律信息的告知和法律行为的指导,对于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量,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具有积极意义。

(2)强化法律意识、培养法律信仰。

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治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来满足法治社会的需要。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重点是要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又包括对现行法律制度的要求和态度,以及对法律规定的理解,还包括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等。高校法制教育的指导思想应是在对大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重点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注重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和法律人格的培养,将法律知识作为培养学生法律素质的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人格平等、自治自律的理念,培养学生作为一个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

(3)树立权利义务观念。

树立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以主人翁的态度正确对待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学会依法行使权利,并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履行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义务,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密切联系的权利义务观。

3 如何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

(1)通过课堂教学传授法律知识。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因此,充分利用该课程专门的教材和教师、固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丰富的教育内容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等优势。通过日常渗透式的授课,可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在日常管理中体现法治精神。

大学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学校的法制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法制教育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应立足于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气氛,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尤其是宪法所赋予的人格权和受教育权。学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要贯彻“依法治校”、“以法育人”的方针,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从体现法治的精神出发,本着公平、公正、内容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和信息对称的原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领悟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3)注重宣传和实践,营造法制教育氛围。

当前,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法律观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科学地解决和回答了关于法的起源、本质、发展和作用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法律观,科学地解决和回答了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正确地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法律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和把握体现时代精神的法律思想体系,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使学生深刻认识法律公平、公正、正义的精神实质,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重要途径。

法治教育的作用例6

关键词:情绪;情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方法策略

情绪情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和语言交流的纽带。积极、健康、良好的情绪情感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情绪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需要满足状况的心理反映,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情感是对感情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情绪和情感作为人的思想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催化及强化作用。思想教育工作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明白事理,就不能忽视情感的桥梁作用,因为只有情通,才能理达。处于亲近、同情、爱护、关心、尊重、信任的积极情感状态,容易形成融洽的心理气氛,思想教育工作就容易奏效;处于冷淡、嫉妒、猜疑、埋怨、憎恶的消极情感,则造成不融洽的心理状态,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就低。所以接近、关心、爱护、尊重学生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础,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感情融洽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思想教育中,使受教育学生实现从思想到认识上的转变,情感在其中起着连结和促进作用。在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教师不仅要以情动人,而且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其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加速从认识到行动的转化。

二、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情绪情感调节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总是通过对教育对象的知觉和记忆来进行选择和加工的,情绪情感是一种监测机构,它能促进或阻止人的行为发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就情绪情感的适应性而言,它协助教育对象选择信息与环境相适应,并驾驭行为去改变环境。当教育对象处于愉悦和平静心静时,他的良好心情有可能带来较好的接受心态;当教育对象极度郁闷和低沉时,他的接受心态往往容易变得十分糟糕;当教育对象过分冲动并达到激情状态时,则往往易出现反常态行为。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情”是认知的催化剂。情感是思想政治品德结构中最容易“泛化”的因素,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

(二)情绪情感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复杂,有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也有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者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与教育对象进行交往,情绪是主体的基本生存状态,没有情绪的主体间的交往是不存在的。主体的情绪正是通过对交往效果的影响而间接地影响着自身的参与能力,情绪、情感总是通过表情的中介作用来达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效果,富有情感的沟通方式首先要求教育者对自己传播的信息有着真切而强烈的情感。实际上,当教育者本身缺乏必要的情感时,教育对象也很难受到情绪感染,因而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很难沟通,达不到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情绪情感能够提高道德教育的成效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稳定的道德品质,使受教育者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认识,只有在行为能给人带来正义感,使行为者激动,在心灵上产生欢乐感和兴奋感,并能振作精神的情况下,才能转化为信念。情感是道德信念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信念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道德习惯的养成也决不是出自舆论压力监管下形成的被动的道德行为,而是出自内心的无需意志调节的的道德行为。这种习惯成自然的行动,其实是以深挚的情感为支柱,由良心所召唤和推动的。由此可见,情感在一个人思想品质形成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导火索和催化剂,是一条贯穿始终的血脉。没有情感,就没有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就形不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策略

(一)情感激励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是指通过一定客观外在刺激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内心基础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激励得当,会引起良好情绪,使被激励者愉快和满意,进而形成稳定向上的心境,产生积极的效果;激励失当,会导致被激励者出现消极情绪,给不健康的心理增添了催化剂,使之更加具有激怒性,更易产生破坏性冲动。这就要求教育者一方面要有耐心,对待求知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耐心辅导,循循善诱;另一方面,则要求教育者应该注意做到生动形象,亲切和蔼,多和学生沟通,注意学生的反馈意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沟通艺术拉近师生距离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掌握沟通这门艺术,而良好的沟通效果,要求教育者要做到:一是,善于倾听,激发学生的谈话欲。倾听是沟通中的核心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谈话欲,使沟通达到更深的层次。因此,教育者应该善于倾听学生说话,通过倾听才能清楚学生想要传达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所想及其语言逻辑思维,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他们的心理症结,知道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地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走出迷惘。二是,及时反馈,确保沟通顺畅。一方面利用反馈机会与学生进行原信息核实,另一方面则利用反馈提供的新信息帮助解决问题或为进一步沟通做准备。教育者的及时反馈,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和关注,从而对教育者产生信任和亲近感。倘若教育者不能马上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法,但不能没有回音,否则会让学生觉得说了也白说,往往沟通也就中断了。

(三)感染教育使教育润物无声感染教育法的理论也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其特色是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教育者应做好示范作用。教师必须做到:一方面以坚定的信念征服人。要把理论转化为信念,教师就必须是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只有教师对理论信念的坚定信仰,才能有真实的表露,以诚信感染学生。另一方面以饱满的激情打动人。情感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心理基础和内在要求。教师要对所讲的内容作深刻的把握和领悟,用朴素的语言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表达深沉的情感,重视由感而发,用饱满的激情打动学生,做到情理交融,声情并茂,以真情唤起学生相同的感情,达到心理共鸣。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人民出版社.2008.10

[3]陈少华.情绪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8

法治教育的作用例7

Social work philosophy and methods in the rol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o Suzhi

(Hena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8)

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换挡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时期,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矛盾急剧恶化。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上负面事件的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带来了高校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态的急剧转型,社会上意识形态及价值观、正能量及负能量相互碰撞,也迫使他们理想信念的多样性、多变性、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动摇,一些负能量的思想潮流在逐步蔓延,道德底线屡屡被突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大学生的质疑。由此引发的大学生认知行为和大学生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都要与时俱进,要求我们用新的理念、新的措施来解决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近期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为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充分表明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迫性和重要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就是要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担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任。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帮助人的活动。引入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的不足。

(一)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1.社会环境的转变。目前,中国的经济快速的发展,带动了科技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据调查学生接受的知识信息碎片85%来自于微信、QQ信息、电视、广播,而网络上尤其是微博、论坛上这些所谓的网络“大V”、“舆论领袖”、“公知”等一些人几乎成了美国在华“第五纵队”的代名词,他们大肆宣扬中国的负面新闻,意图通过他们所控制的某些新闻媒体及网络搞乱中国人的价值观来瓦解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从而导致中国人民信仰缺失、思想混乱、人心动荡、社会稳定受到威胁,进而打断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进程。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大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意识形态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出现了部分同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世界观理念模糊,价值观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意识太差,没有责任心、社会适应能力太差、羡慕贪污犯的生活。“恨爹不成刚,恨妈不成玉”是部分同学内心真实的写照。

2.教育对象的转变。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90后,70%的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烙下21世纪的鲜明的印记。一方面是具有独立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另一方具有虚荣自满、贪图享乐、自私自利;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太差、分子等缺点。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能在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强行的灌输给学生,更不能权威性的干涉学生的行为,需要他们自己对自我认知能力作出判断。另外,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学生综合素质急剧下降。这些原因都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多问题。目前,现有的工作方法又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高校社会工作的兴起,以及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及价值观和专业的工作方法应用,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

(二)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理论与现实脱节。现在的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强调塑造一个“完美的人”,强调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同学们智商都没有,审美观也随着社会的阅历加深而提高,但是道德观及价值观在却在日益消减,“官二代”、“富二代”“土豪”一直是同学们膜拜的对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辅导员及两课教师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对学生学习的专业过于乐观,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科学,造成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厌恶及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反感。而将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及工作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种新的尝试,是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2.目前高校两课教学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具体表现在,缺乏以生为本的尊重理念好尊重意识。(1)辅导老师霸权主义式不接地气的说教让同学们听着口不服心不服。 (2)班委以开班会批斗会为主,上纲上线。(3)同学们之间没有友情,落井下石者居多。 (4)两课教师的权威性迫使学生压抑心中的不满与困惑。这样“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和手段加大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其效果自然不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在进行融合的时候,在教学中就必须运用社会工作在实务活动的方法,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服务学生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的更新的主要方向。

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提供新的动力和新的视角是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是伴随着犯罪、贪腐、吸毒等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它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和帮助人的工作。社会工作最核心工作理念是“助人自助”。社会工作在实务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估,提升自我潜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自己在生活中、解决工作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社会工作的三大核心工作原则 “平等与尊重原则”、“助人自助原则”、 “接纳原则”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借鉴“助人自助”理念尊重大学生的的主体地位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核心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及自我成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是通过挖掘学生的自身的潜能力,依靠学生自身的能量解决自己在生活、学习及与同学们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社会工作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核心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协助学生提高自我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提升对事物有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力,这是对“助大学生自助”工作理念的落实,也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根本要求,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延伸的有力保障。

(二)强调“平等与尊重”理念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人格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人格。要尊重学生性格之间的差异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的能力,社会工作“平等与尊重”的工作理念,能改变了原有教育者的霸权、权威、专制、控制的工作方法,更要凸显新型工作模式下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社会工作者的眼里,每一位同学们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他们之间是平等。每一位同学无论他(她)处于多么困弱的状态,还是他(她)有多少的缺点和问题,他(她)都是人,有着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价值,因此他(她)的价值和尊严都应该得到尊重。社会工作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上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朋友,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社会工作在塑造学生独立人格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有服务社会的信念,协助学生不断提高道德自律意识,热爱学习。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运用“接纳原则”理念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力

社会工作的“接纳原则”,是保持尊重和宽容。在社会工作实务中首先从内心真诚对待所有的服务对象,对服务对象采取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其次,接纳意味着社会工作者不因为服务对象的年龄,性别、伦理道德等对他们采取歧视或者是拒绝提供专业服务。对社会工作者而言,对服务对象的接纳是一种一贯和统一的原则或立场。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辅导员老师和政治理论课的两课教师承担,这两种教育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经固化了,他们的教育目的是以他们观念模式来驯化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当学生出现伦理道德问题的时候,辅导员老师和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很难做到对学生的接纳。在这一点上,社会工作者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就能显示出自己的专业优势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有机融合模式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方面在教育内容上以权威性的灌输概念,强迫大学生无条件的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采用集中控制手段,习惯于代替大学生做决定,强迫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随着学生获取的信息量的增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教育要求。引入社会工作工作方法,对于解决前面所提到的问题有很好的帮助。

(一)个案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将个案工作的工作方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学生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的工作技巧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服务,目的在于协助学生认识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社会资源,完善自我,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在学生中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协助学生提高廉洁从政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促使自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奋发有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观念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进一步改进。因此个案工作工作方法的运用,能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单一性,增强工作方法的灵活性,使其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小组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将小组工作的工作方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团体性协助作,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工作者的协作和小组动力过程,使参加小组的学生获得行为的改变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并达到小组工作的预期目标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小组工作与个案工作的工作方法不同,个案强调的是个体,小组工作强调的集体力量,小组成员之间通过集体活动,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成长。小组工作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爱好及不同的能力可以组建不同的思想政治社团。如;充分利用学校,学院,专业QQ群网络信息平台建立思想政治家园及时普及的基础知识;利用艺术系喜欢表演的个性,成立思想政治艺术团,征集廉政漫画、自编廉政短剧,用通俗精炼的语言阐述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危害。大学生在参加小组活动中,借助小组力量挖掘自己的潜力,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与他人和睦相处,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现在的班级活动和集体活动,小组工作更具人性化,这样更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三)社区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将社区工作的工作方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社区工作是一种宏观的工作方法,以社区为主体,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在社区展开工作,通过社会工作者对社区居民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使社区居民认识的危害,劝导家人远离腐败贪污,还社区居民一个温馨和谐的社区。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学校就是一个“大社区”,同学们每天生活在这个“大社区”,非常容易受到校园里各种环境的影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安全、和谐、温暖的学习环境。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是现代高校通用管理模式,学生在学校与外界联系的非常少,从学生的发展趋势上看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社区可以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组织社会调研、组织思想政治大讲堂、廉政知识宣传、思想政治演出等活动,听取社会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个体对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树立廉洁奉公的典型并进行大力宣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及社会的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使其廉洁意识进一步提高,同时学会在活动中用双眼去观察社会百态,用大脑去思考国情、民情,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活动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进“社会工作”方法与理念,是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真正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才能使大学生享受社会、高校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武琪涵,林顺利.运用社会工作理念提高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实效[J].学理论北京:2010(28).

[2]屈艳红,王冬.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创新[J].工作教育,2009(18).

[3]李向军.社会工作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 念更新的新视角[J].青年探索,2011(1).

法治教育的作用例8

二、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对党员思想塑造的影响

在群众路线下工作方法下,我们党不仅坚持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还以身作则,以群众智慧作为党政建设的立足点充分的运用群众智慧来紧密联系实际,保持向上发展的活力。因此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要求下,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与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党性思想来塑造党员的价值观,以创新突破的思想将党员干部与群众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坚持走群众发展路线,群策群力的集中民智,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来增强我们党的文化,保持我党的生机与活力。虽然在近年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各种资源的运用也更加趋向于体系化和标准化,但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广大人民的力量,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优秀的共产党员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代表性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紧密的团结人民群众同时还要丰富自己的价值认识,高度的集中民智,形成人民合力,紧密的团结人民来丰富自己的价值认识,增强自己的党性。因为党员只有虚心的向群众学习,向人民群众请教才能完善自己的价值认识,形成完善的党性理论知识,因为只有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下,党员才能理解群众的智慧,才能更为深刻的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不断形成自己的价值认识,才能集民智,聚民意,群策群力的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不断用创新的方法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作为共产党员要走到人民群众当中去,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不断地向人民群众请教问题,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将群众与自己牢牢的绑在一起,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想所思,加强自己的思想价值认识。

三、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对党员党性塑造的影响

法治教育的作用例9

[作者简介]王畅(1977- ),女,辽宁大石桥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公共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辽宁 沈阳 110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72-02

个案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方法中专门帮助和引导个体的人摆脱各类困境,健康发展的方法。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紧密结合,充分适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以群体教育为主向注重学生个体和个性教育延伸这一需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群体教育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吸收社会工作中“个人是社会首先要关心的对象”的工作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教育意识,延伸大学生个体教育的范围与渠道,提高大学生个别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切实解决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问题,促进不同个性和不同问题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的意义

1.个案工作方法有利于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解决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时,个案方法尊重每个个体,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更注重增强学生自身的潜能,从而促进人格发展和能力提升,实现自我发展。个案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问题的界定、关系的协调、结果的评估等都包含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使学生在个案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全面发展。

2.个案工作方法有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整体,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社会环境、学生的家庭、学生生活的社区等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对影响大学生品德和行为的环境要素进行整合。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注重有效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各方面的资源,系统地研究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3.个案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强调统一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个案工作方法遵循个别化的原则,能够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个案工作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会结合他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心理状态等因素进行评估,进而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应坚持的原则

1.个别化原则。个别化原则是指在个案工作服务过程中,工作者将当事人看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重视当事人对待困难和问题的个人感受和看法。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个人问题的性质、原因和个人处境与心理体验、行为反应各不相同。因此,个案工作需要从个别入手、因人而异。承认每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上的独特性是个案工作最基本的精神。这种精神要求个案工作者必须将每个个案看做是独特的个体,相信当事人对自己遭遇的问题,都有其独特感受和想法。即使面对相似的问题,也要遵循个别化的原则,采取有差别的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者对每个个案做出恰当、精确以及独特有效的诊治。

2.接纳的原则。接纳的原则要求工作者用价值中立的态度对待当事人,承认当事人有自由表达情感的权利,发掘当事人的优点,而不是对当事人横加指责,任意嘲讽。接纳是一种包容,包括接纳其优点与缺点,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建设性和破坏性的态度和行为。接纳并不等于工作者对当事人的意愿和价值判断持赞同态度,而是不采用否定、责备和拒斥的态度。也就是说,接纳不是接纳当事人的偏差态度和行为,而是接纳其“真实的状态”。接纳的目的是帮助工作者了解当事人真实的想法和行为,促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当事人参与和自决原则。当事人参与原则是指工作者要鼓励当事人积极参与整个与个案服务有关的决策与行动。个案工作要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不是仅仅简单地提供物质帮助,帮助当事人建立适当的人格、感情和行为模式尤为重要。因此,只有当事人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当事人自决原则指承认当事人有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工作者应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当事人挖掘一切资源,但不能影响和误导当事人的判断,要把最终的决定权留在当事人自己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工作者应处于分担、支持和提示的地位,他可以告诉当事人如何获得帮助,但该建议是否被采用则由当事人自己决定。当事人自决反映了对当事人权利的尊重,也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性,发掘其成长和改变的潜能。

4.保密原则。保密原则就是保守当事人在专业关系中所显露的秘密。为了寻求帮助,当事人在与工作者探讨问题时,会倾诉一些个人困惑的问题或以前的一些不良行为,如家庭关系的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学习压力等,其中必然涉及一些个人隐私。工作者有义务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对当事人的一切资料予以保密,这样能使当事人获得较大的安全感,从而敞开心扉,并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关系,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个案工作方法的路径指向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这是在群体教育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个体教育方法薄弱、科学化运用水平低、在不少时候缺位的客观现实提出并强调的。群体教育方法始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形式,个案工作方法是群体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要在群体教育中注重和加强个体教育,通过个体教育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深度,提高对具体的学生个体的作用和影响。

2.要以开放的态度,主动吸收社会个案工作方法中包含的尊重个体,平等的对待个体,真诚服务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个体等“以人为本”的工作价值观和理念。将社会个案工作确立的需要帮助和服务的多种类型的工作对象(即个体学生)作为关心、教育和帮助的对象,主动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教育的覆盖面,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主导政治思想意识的传播工具,及帮助大学生个体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心理困境、促进个体和个性健康发展的孵化器,为不同问题和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服务。

3.继承和发扬原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个别教育的优良传统,与社会个案方法的工作原则、工作模式和务实技术紧密结合。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和思想教育要求,主动遵循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工作原则和工作要求,积极采用危机干预、任务中心(问题解决)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行为修正模式等科学化、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技巧,改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别教育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批评指责、简单而强制的要求学生服从等主观的、随意的、经验性的做法,丰富和创新大学生个别教育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别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水平和实际效果。

总之,将个案工作方法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保证大学生不断地获得最优质的教育和服务,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3-01.

[2]刘芳,王宁.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5).

法治教育的作用例10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面对众多的学生,面对纷繁杂乱的各种问题,如果分不清主次,鸡毛蒜皮一把抓,可想而知,其效率和效益是不可能高起来的。而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对象,却一定可以事半功倍。本文将ABC分类管理法引入到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旨在让辅导员通过运用ABC分类管理法捕捉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问题,进行重点管理,对于次要问题和一般问题进行次要管理和一般管理的工作理念,不断实施动态管理,从而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ABC分类管理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按教育部规定,高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辅导员负责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教育与管理,指导并帮助学生组织各项活动。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以上众多存在的问题,如果辅导员还是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很难取得成效,因此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ABC分类管理法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ABC分类管理法的定义及应用领域

ABC分类法又称帕累托分析法或巴雷托分析法、柏拉图分析、主次因素分析法 、ABC分析法、ABC法则、分类管理法、重点管理法、ABC管理法、abc管理、巴雷特分析法,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又称为ABC分析法。

ABC分类法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首创的。1879年,帕累托在研究个人收入的分布状态时,发现少数人的收入占全部人收入的大部分,而多数人的收入却只占一小部分,他将这一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是著名的帕累托图。该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后来,帕累托法被不断应用于管理的各个方面。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H.F.Dickie)将其应用于库存管理,命名为ABC法。1951年~1956年,约瑟夫•朱兰将ABC法引入质量管理,用于质量问题的分析,被称为排列图。1963年,彼得•德鲁克( P.F.Drucker)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全部社会现象,使ABC法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普遍应用的管理方法。

ABC法则是帕累托80/20法则衍生出来的一种法则。所不同的是,80/20法则强调的是抓住关键,ABC法则强调的是分清主次,并将管理对象划分为A、B、C三类。

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首先将ABC法则用于库存管理。1951年至1956年,朱兰将ABC法则运用于质量管理,并创造性地形成了另一种管理方法——排列图法。1963年,德鲁克将这一方法推广到更为广泛的领域。

三、ABC分类管理法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际运用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ABC分类管理法就是让辅导员树立在思想管理、学业管理、心理管理、生活管理、组织团队管理、安全管理中捕捉重点问题,确定重点对象,进行重点管理,对于次要问题和一般问题进行次要管理和一般管理的工作理念。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ABC分类管理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开展分析

这是“区别主次”的过程。它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原始材料。即确定构成某一管理问题的因素,收集相应的特征数据。例如针对心理管理问题,要对所带学生进行大面积的排查,查找所带学生中心理存在哪些主要问题;针对学业管理,要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准确的统计,学业警告情况收集等;针对思想管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状况调查,查找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生活管理,要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熟悉所带学生家庭的各种情况;针对组织团队管理,要对学生干部的思想困惑进行充分了解,影响积极性的因素等;针对安全管理,要统计分析所带学生有那些不安全行为等等。

2、统计整理。即对收集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并按要求进行统计整理,例如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严重的学生情况及人数,学业警告学生的严重程度和人数,思想困惑学生的程度和数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及人数,并按照情况的不同定义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三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