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9 14:37:27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例1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教学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以不同的发展”。因此,如何把握新课程标准,成了我们教师必须首先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对我们教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教师究竟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很好地发挥新教材的作用,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是摆在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数学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或一组)问题,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做好数学学科教学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挖教材,设计问题

首先,要想很好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而且爱学想学,就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很好地挖掘教材,把问题设计得合情合理,而且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学生愿意听、愿意想、愿意回答,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力求体现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把教材中的知识点用形象、直观的问题设计出来。问题设计要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应该如何思考。最后,问题设计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每上一节课后,都能使学生主动地预习下一节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问题设计中,能够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很好地设计教学问题。

二、相信学生,师生互动

我们的教师都是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现在自己站在了讲台上,认为不讲好像学生就学不会。所以,总是不放心学生,不相信学生,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学。其实,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思路,许多知识我们完全不需要翻来覆去地讲。比如说,我们初中学习的三视图,结合实际图形学生比我们要学得好的多。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总结,自己得出结论。我们教师只需要在学生有疑难的时候,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和解释,学生完全可以学得很好。而在实际教学中,恰恰和这相反。我们的教师是该讲的也讲,不该讲的也讲。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都侵占了,使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就给抹杀了,学生再也不会去自觉地思考和提出问题了。学生认为,反正老师什么都要讲的,我们还看它做什么。所以说,教师在进行新教材的教学时,应该特别注意这个问题。要做到该讲的要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相信学生,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自主性。

三、注重分析,把握重点

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有很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会分析是一个数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除了很好地挖掘教材,简单、形象地设计问题外,还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分析问题。也就是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做题,不如教会学生分析问题。教会学生做题,他只会这一题,而教会学生分析,一题胜百题。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就给了学生解题的万能钥匙。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教会学生找准问题的切入点。也就是说,要找到解题的一个关键条件。从而借助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全方位地整合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选题上也要狠下工夫。首先,要多研究历年来的中考题,准确把握大纲和考纲,选择一些巧妙的试题供学生学习。由此总结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不要一味地求难、求偏、求怪。那样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停滞不前,甚至厌学。其次,要多挖掘课本的例题、习题。要结合我们的教学要求,对课本的例题、习题进行合理地演变,并注重一题多解的变形。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而且能使学生对课本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去学习和探索。

四、精心设计,简明扼要

以上都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好了这些,最后就是如何设计好数学学案。学案设计一般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要设计好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力求简单明了,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这节课要学会什么。千万不要把学习目标的设计只走了形式,让学生看了都不知道要做什么,要学会什么。第二部分,就是要设计好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力求使学生易于理解,能够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并能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很快地能和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特别是对于概念定理的设计,最好能把数学概念定理题型化,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概念和定理,从而能学会很好地灵活应用。第三部分,学案的设计,要巧妙有趣味。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好的学案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第四部分,学案的设计还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就能把教材的知识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主动地去预习下一节教学内容。从而使我们的学案教学更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五、完美小结 拓展创新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例2

问题1 什么是函数?

问题2 函数的定义是怎样得到的?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是函数概念产生的初始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只能产生在函数概念形成以后。试问:在函数概念课上,教师提出:“什么是函数”?学生除了静心听老师讲,或翻书查看答案外,还能做什么呢?以上述问题为起点的教学设计就必然会掩盖数学思维过程。

我们看以问题2为起点的教案设计:

第一步 让学生写出例子中变量与变量间的关系式:

1、以每小时800km匀速飞行的客机,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张门票票价15元,票房总收入与出售的门票张数;

3、弹簧原长12cm伸长长度与所挂重物的关系 。

第二步 找出上述各例中两个变量间的共同属性(略)

第三步 让学生举例,将上述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概括形成函数概念,并用定义表示。

从这个教案看,学生回答了若干问题,积极参与了概念形成的思维活动,但是学生并不知道整个活动的目的。事实上,学生只是教师要求的执行者,而不能形成深刻而主动的思维活动。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在于:问题2不是形成函数概念的初始问题,因而它无法为促使函数概念产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

为充分揭示数学思维,教学设计应把促使教学活动的初始问题选为教学的起点。如“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下述问题当作教学的起点:

问题3 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建立函数概念?

出于防洪灌溉的需要,要知道某水库的储水量,你能给出一个简便易行的测量方法吗?

学生知道,直接测量水库储水量是困难的,但测量水库在某一点的水深却是容易的。能不能通过测量水深来间接测量储水量呢?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建立函数关系的目的,产生建立函数概念的意识。揭示函数概念的内涵。

当然,并不是两个互不相关的变量都可以做到用其中的一个量来表示另一个量。

这样就有了:

问题4:当两个变量有什么联系时,才能用一个变量表示另一个变量呢?

在问题4的指引下,寻求函数本质属性的活动就可以展开了(这里的本质是由活动的目的――“用一个变量来表示另一个变量”),于是学生在问题3与问题4的思考中就可以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建构函数概念的活动,从而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初始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找到了一个载体,使数学课成为解决初始问题的活动。

再来看“合并同类项”的教案设计:

1.提出问题

例:求多项式-3x2y+4x2y-9x2y的值,其中x=,1/2y=2.

在直接代入求值的解法中发现要多次计算x2y.

提出问题:能不能使解题过程简捷些?

得到思路:把x2y看成整体,先计算x2y的值再代入(解略)。

再问:能不能使上面的解题过程再简化?

发现:-3x2y,4x2y,-9x2y三项中的字母部分完全相同,于是用表示x2y,则原式为:-3+4-9。

由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上式可化为:

(-3+4-9)=-8=-8x2y代入计算,即先合并,再计算。让学生发现了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揭示同类项概念

先提出问题:当m=-1/2时,计算5m4+3m-2m4-7m+1的值

怎样才能得到简捷的解法?

为何能把5m4与-2m4合并,而不能把3m与5m4合并呢?

那什么样的项才能“合并”?(字母部分完全相同)

什么叫做“字母部分完全相同”?

为什么要要求字母部分完全相同?

(因只有完全才能保证字母部分表示同一个数)

3.小结

概括并给出同类项的定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例3

问题1 什么是函数?

问题2 函数的定义是怎样得到的?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是函数概念产生的初始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只能产生在函数概念形成以后。试问:在函数概念课上,教师提出:“什么是函数”?学生除了静心听老师讲,或翻书查看答案外,还能做什么呢?以上述问题为起点的教学设计就必然会掩盖数学思维过程。

我们看以问题2为起点的教案设计:

第一步 让学生写出例子中变量与变量间的关系式:

1、以每小时800km匀速飞行的客机,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张门票票价15元,票房总收入与出售的门票张数;

3、弹簧原长12cm伸长长度与所挂重物的关系 。

第二步 找出上述各例中两个变量间的共同属性(略)

第三步 让学生举例,将上述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概括形成函数概念,并用定义表示。

从这个教案看,学生回答了若干问题,积极参与了概念形成的思维活动,但是学生并不知道整个活动的目的。事实上,学生只是教师要求的执行者,而不能形成深刻而主动的思维活动。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在于:问题2不是形成函数概念的初始问题,因而它无法为促使函数概念产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

为充分揭示数学思维,教学设计应把促使教学活动的初始问题选为教学的起点。如“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下述问题当作教学的起点:

问题3 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建立函数概念?

出于防洪灌溉的需要,要知道某水库的储水量,你能给出一个简便易行的测量方法吗?

学生知道,直接测量水库储水量是困难的,但测量水库在某一点的水深却是容易的。能不能通过测量水深来间接测量储水量呢?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建立函数关系的目的,产生建立函数概念的意识。揭示函数概念的内涵。

当然,并不是两个互不相关的变量都可以做到用其中的一个量来表示另一个量。

这样就有了:

问题4:当两个变量有什么联系时,才能用一个变量表示另一个变量呢?

在问题4的指引下,寻求函数本质属性的活动就可以展开了(这里的本质是由活动的目的——“用一个变量来表示另一个变量”),于是学生在问题3与问题4的思考中就可以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建构函数概念的活动,从而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初始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找到了一个载体,使数学课成为解决初始问题的活动。

再来看“合并同类项”的教案设计:

1.提出问题

例:求多项式-3x2y+4x2y-9x2y的值,其中x=,1/2y=2.

在直接代入求值的解法中发现要多次计算x2y.

提出问题:能不能使解题过程简捷些?

得到思路:把x2y看成整体,先计算x2y的值再代入(解略)。

再问:能不能使上面的解题过程再简化?

发现:-3x2y,4x2y,-9x2y三项中的字母部分完全相同,于是用表示x2y,则原式为:-3+4-9。

由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上式可化为:

(-3+4-9)=-8=-8x2y代入计算,即先合并,再计算。让学生发现了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揭示同类项概念

先提出问题:当m=-1/2时,计算5m4+3m-2m4-7m+1的值

怎样才能得到简捷的解法?

为何能把5m4与-2m4合并,而不能把3m与5m4合并呢?

那什么样的项才能“合并”?(字母部分完全相同)

什么叫做“字母部分完全相同”?

为什么要要求字母部分完全相同?(因只有完全才能保证字母部分表示同一个数)

3.小结

概括并给出同类项的定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例4

事实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能力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是没有能力自己定出学习目标的,当然更无法确定学习的重点,如没有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就没有目的,没有重点,更谈不上通过学习达到预定的目标了。因此,为了使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目的性,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给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二、情境引入,贴近生活,增强趣味,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高于现实”,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如果脱离生活现实谈数学,数学给人感觉往往是枯燥的、抽象的。因此,在新课引人时,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而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人,趣味性的问题总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在新课引人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四、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需要学生通过多向度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注重教学反馈与矫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发展非智因素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还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该怎样纠正错误,并在下次板演或作业中有意安排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及时矫正。而其他同学则采用学习小组内交换批改,然后一帮一、手把手的方式加以矫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检查评价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认识自己思维正确与否及其将错误的思维方式及时矫正,每堂课的问题当场得到解决,不留余患。这种小组内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师生换位的方式,是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互教互学,能者为师,既能提高学生成绩,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有专长的学生得以发挥,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同学处得到比在老师那里更大更及时的帮助。并有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不仅改善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六、重视课堂教学形式,寓教于乐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例5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只是一个知识传授者,学生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接收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利用对数学问题进行情境设计,充分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兴趣提升上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不断地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在进行问题情境设计的时候,教师应结合实际,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情境中含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联系生活实际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充分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习知识后能学有所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教师应将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地提升起来,在进行数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良好的分析,并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问题情境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想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就应该在设计的时候将问题与实际生活贴合,将非常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直观形象的知识,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对圆形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用对现实生活中的圆形进行举例,比如说井盖、瓶盖、盆等等,使学生能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也用在生活之中,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情境设计应具有趣味性

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激发出来,但是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设计的过程中,应增加问题的趣味性,这样就能够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应该思考初中学生的兴趣点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够让学生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之中。教师在进行新的知识教学时,学生一定会对新的知识感到陌生,而且新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也有些难度,这时,问题情境设计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到轻松,而且在进行知识讲解的时候还可以将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良好的引用。例如,在学习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中第一章第一节正数和负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加减法的概念进行转变,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提高教学效果。所以,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思考方式进行,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设计的时候考虑不够全面,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进行问题情境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几点问题

首先,教师不能够光注重情境的设计而轻视数学知识的渗透。其次,问题情境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进行。最后,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设计的时候,应秉承教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为根本原则。

在当今时代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式,想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能力进行充分掌握和良好的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进行良好的提高,就一定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数学问题情境设计能够使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幅提升,而且还能够通过问题情境设计让学生通过情境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数学知识进行良好的掌握和应用。教师在进行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并对数学知识进行良好的融合,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例6

数学是在中考中占分比例最大的学科之一,是初中阶段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但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智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学科,他们自学能力还不具备,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数学成绩。数学课堂是数学学习主要的时间段,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重点也在这一时段,因此这一时段的教学设计对数学课堂的质量将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很少有针对学生预习评价的版块

在一般的教学设计中,第一个版块的内容都是数学课堂的导言部分,即关于如何导入新课。即使是这一内容,部分数学教师也难以在数学课堂上具体展开,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仅仅停留在教师授课之前的想象中。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不把数学学科的导言部分分开来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导言部分也应该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内容,即对学生预习进行评价的部分。数学学科一般会以三节课作为一个轮回展开新知识点的教学,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的预习是少不了的。即使是班上只有少数同学进行了预习工作,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做好数学学科的预习,对已经预习的学生进行预习评价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办法。但在教学设计中,数学课堂上一般都没有这个重要的阶段,而是直接导入新课,这种教学方法显得过于以教师为主体,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应当起到的主体作用。

2.教学设计只有教师讲授一种形式

在编订数学教材的时候,教材的编写者们根据中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况,预设了不少活动课,让学生能够更加有趣地学习数学。但在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这些活动课是不纳入教学范围的。数学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中考考查的知识点即可。殊不知,这些活动课是教材编写者依据初中阶段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以及初中生对初中数学学科的理解而设定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排除掉教材中的这些活动课时,数学课堂便只有教师讲授数学知识和试题讲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模式单一。初中生还处在智力发展阶段,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因此,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3.教学设计缺乏课后的作业设计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一般只有课堂的时间段,在教学设计中,最多会对学生的作业布置进行一个简单的交代,即需要布置哪些数学作业。这种模式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在数学课堂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联系的基础之上的。作业一般都是针对全班学生统一进行布置的,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无法通过这些作业进一步提高数学成绩,学困生又无法完成这些作业,这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来,课后作业是为了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听讲的内容,但这种作业的布置模式十分呆板,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布置作业。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即时通讯工具极其发达,教师和学生在课后的交流也变得十分便捷,教师可以把针对课后的作业设计也纳入到教学设计当中,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即时通讯工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因材施教式的布置,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薄弱点和优点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策略

1.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学生的预习评价版块

在教案设计中,导言版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这是根据教育学的一般理论而设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版块。但教育理论中,并不会对导言版块的具体内容以及时间的长短进行规定,因为学生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一定会有差异,短时间内,让班级的大部分学生进入听讲状态当中,是教师设置导言版块的主要目的。但是,进入听讲状态的方式千差万别,导言模式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而且这种模式也不一定适合数学学科这样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因此,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对进行了预习的学生进行预习评价,是导言模式之下的另外一种十分有效的模式。在教学设计当中,数学教师可以做一次对比实验。第一次,在数学课结束之后,布置学生进行下一课新知识点的预习,在新课开课的时候,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第二次,教师则不透露任何预习下一课知识点的信息,在新课开课的时候,检验有多少学生进行了预习工作。在这两次的对比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数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课后评价,并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而在教学设计中加入预习评价版块,是提高学生预习自觉性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新知识点讲授之前的最好导课模式。

2.设计出互动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模式

只有数学教师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较低,这不仅会直接影响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学生对本课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从而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师很有必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保证学生听讲时的注意力。针对数学教材中的活动课,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出互动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也参与到这些活动课当中,让教师自己也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在活动中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合作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够一起解决一些比较实际的数学问题,而这些数学问题又无法通过一个人完成。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活动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水文条件和地理条件灵活设计一些活动课,让学生测量池塘两点间的距离,这需要利用到全等三角形的一些原理,更需要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展开良好的合作。这些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反过来作用于数学课堂的教师讲授模式。

3.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把课后作业设计纳入到教学设计当中

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质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后几乎没有交流的可能性,导致作业的布置只能采取班级一刀切的方式,这种方式很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全面提高,是一种效率比较低的作业布置模式。但在互联网时代,数学教师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即时通讯工具,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例如,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智学网客户端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智学网可以根据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依据对学生作业情况和考试情况的大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还比较薄弱,教师可以通过智学网的教师客户端查看到学生的薄弱点,然后可以在教师端的智学网上点选初中数学,进入相应的章节,根据学生的薄弱点布置作业。这种互联网布置数学作业的模式,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非常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李孝诚,綦春霞,史晓锋.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网络研修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3).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例7

摘要:作业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有效手段之一。初中数学教学成效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设计。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实施,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教学渐渐提上日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例8

数学由于逻辑性非常强,因此对于学生的能力有十分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情景教学法作为创新性和灵活性比较强,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备课预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生动形象的情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1.案例背景介绍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更注重基础性知识的传授,进而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设计的内容比较多,知识比较繁杂,教师的讲授较枯燥,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没有办法提高。情境教学主要是将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进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进而拉近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案例分析

2.1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设计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要采取一些灵活的手段进行教学。在“展开和折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铃响之后就直接哪一个大箱子进入教室放到讲桌上,之后教师就可以从这个大箱子中一个一个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拿出各种各样包装非常精美的盒子,进而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盒子不同的形状,之后再将盒子沿着一条棱剪开,进而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看清其平面图。

从这个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就可以看出:趣味性和新奇性十分重要。也就是说,教师拿一个足够大的箱子进入到教师中,这样就让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之后通过包装精美的盒子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好奇教师为什么拿这些盒子?之后教师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操作之中,亲眼见识到其从立体图形变化成为平面图形的过程,进而借助多次的立体图形的展开和平面图形的折叠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2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情境设计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学习统计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而以小组为单位对于初三年级各班该月的月考成绩进行调查,诸如,班级平均分、班级名次、年组前十名所占人数和名次等进行调查,之后将所得到的信息借助统计表的方式表现出来,进而让学生从所搜集到的信息中进行信息提取。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从传统的制图训练中解救出来,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教师将这些图标和数据作为教学背景进行课堂教学就能够使得学生的陌生感降低,同时也具有荣誉感和自豪感。在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之外,还实现了精神的满足及数学应用与具体实际的喜悦之感,进而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但是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其情景设置的实际操作性,进而让学生的实践能够更顺利,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初中数学学习提供动力。

2.3信息化的教学情境设计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及高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成为重要的教学用具,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发为学生呈现更精彩的教学。在讲授图案的设计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展示和鼓励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个几何图案,进而在眼花缭乱的图片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师就可以说:“刚才的图片大家感觉难不难?”在学生回答之后,提问:“如果让你们用一个圆规画出来可不可以做到?”进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图案设计的探究,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完成图形,探究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结果展示,进而让学生在相对较轻松的环境中实现图案的设计和创新。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回家之后在电脑上练习画图和设计图案,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就是借着这个年龄段学生好奇心比较重的特点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进而让学生在大胆设计和创新之中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探究之中也是线路圆规使用技能的掌握,也明白了如何将圆六等分和三等分,这样就让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

3.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考验,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更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还需要灌输合作的意识,进而提高自主探究性和小组合作的能力,进而在开放和交流的环境之下实现数学知识的探索,这样能够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其中,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例9

设置具有悬念性问题其实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疑惑但是又很想解决它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对大脑皮层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放不下。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好奇心都比较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进行前置应用,为学生们创设一个新奇的悬念环境,将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展现出来,这样有助于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解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节,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师讲述的故事如下:在一次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某位大将军立了大功,将外来侵略者赶出了我们的领地。国王为了奖赏这位将军,就说:“你想要什么,本王赏赐于你。”当时那位大将军说,我只需要在棋盘的第一格里放一粒米,第二格里面放两粒米,第三格放四粒米……以此类推,直到摆满这个棋盘为止。当时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才要这么点?”当时仓库里有十万担米,请问:仓库里有这么多的米吗?学生急着想知道仓库里的米是否真的不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实验性问题

通过动手可以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来真切感受发现问题、得出结论的快乐。因此,教师在实施数学教学的时候,要想使数学课堂具有有效性就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概念与定理的实际产生过程,使学生的思维从一个模糊的阶段逐渐过渡到清晰阶段,使学生不断追求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这个过程来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等的来龙去脉,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现论证,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突破思维。

比如,教师在对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进行讲解的时候,答案其实有很多种,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先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然后再让学生用剪刀沿着棱剪开,展成平面。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地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参加这一过程,无形之中就营造了一个活泼热闹、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三、设计分层问题

问题情境的设计其实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学生的思想逐步引向深入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其实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使问题简单化,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进行层次型问题设计的时候其坡度要舒缓,将“文路”“教路”与“学路”集于一体,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并且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

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一定要体现其循序渐进的特点,进行引导,使学生对问题作出深入又连贯的思考,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例1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越来越高。教师的教学任务也随之不断加重,与此同时,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越来越繁重。绝大多数教师采用了题海战术。题海战术过多的消耗了学生的精力,他们每天都要花费3、4个小时来完成课后作业,导致每天休息很晚,第二天上课时无精打采,错过了重要的知识点。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做作业,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一谈到数学题目就避之不及。如此恶性循环,怎么能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对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使它更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一、情境激趣法

枯燥乏味的数学题目令学生望而却步。面对枯燥的数学题目,学生往往也只是敷衍了事。俗话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那么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作业设计中,融入生产和生活的情境,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拉近他们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成功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会让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因此,喜欢上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作业情境。小红家4月份的电表读数为2210度,5月份的电表读数是2280度。已知高峰用电的价格为1元/度,低谷用电的价格为0.5元/度。已知小红家四月份应缴电费为50元。求小红家高峰用电和低谷用电各为多少度?交电费是每个家庭的日常行为,在这样贴近生活的数学题目当中,学生能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也因此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此,更加热爱数学。

二、作业设计要精练

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也是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倡导要为学生减负,因此教师更要把握好数学课后作业的“质”与“量”,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题目。

1、把握好作业难度

教师应当把握好作业的“质”。作业应当结合课堂所讲的内容精心挑选。作业题目的编排上也要由易到难,逐步深入,体现数学作业启发性和巩固性的原则。在作业设计中要避免滥竽充数,这样会白白消耗学生的时间,起不到任何教学效果。如果作业设计难度过大,学生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否定自己。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也与数学课改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教师要将那些刁钻古怪、生冷偏僻的题目排除在作业之外。

2、科学控制作业的“量”

教师应当科学的控制作业的“量”。通常来讲,课后作业的布置应当以20分钟为宜。当然,作业量的确定还要兼顾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学生的掌握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够一概而论。但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把学生从不必要的机械练习当中脱离出来。

3、作业设计要有针对性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是指抓住学生理解上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才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首先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弱点展开,让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发现错误、自行纠错、补漏,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时,我针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只变减号,不变负号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目11+(-10)-(-20),让学生计算算式的值。有的学生忘了“负负得正”的道理,因此出现了以下错误运算:11+(-10)-(-20)=11-10-20=-19,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对类似错误多次强调,还要多设计此类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三、采用邮植僮鞯淖饕敌问

在传统的作业设计当中,数学作业往往是清一色的练习题目,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不妨打破书面作业形式的限制,改为布置一些展示创作成果、具有观察性和实验性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动手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动手操作有助于将抽象的几何知识直观化。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图形》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制作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锥等数学模型。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各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比如,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六个面、12条棱、8个顶角等等。学生可以试着将它们展开、闭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形状,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圆锥学生了解的相对较少,圆锥制作起来更加简单,只要一张扇形的纸和一个圆就可以获得。学生还可以将圆柱与圆锥放在一起对比。圆柱有三个面,而圆锥只有两个面,从上面观察它们,均得到一个圆形,从侧面观察,分别得到了正方形和三角形。通过动手操作的作业形式,学生对几何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图形形成了直观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四、作业设计要有“弹性”

俗话说:“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班级上有众多的学生,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大类。必做题由基础知识构成,难度小,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学生一般都能够按时完成。选做题,则相应的增加难度,学生需要灵活的运用相关的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解答。这类题目老师不做统一要求,学生可以不做,也可以少做或者多做。选做题,主要针对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他们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增加练习的难度,也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打消他们骄傲自满的情绪。

总之,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充满创造性、挑战性的工作。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高作业的质量,使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我们要到达这样的效果,即学生对作业不再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且能够但从中不断获取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