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2-01 15:15:03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例1

    《教育大辞典》指明,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对课外阅读要求作过描述:“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但目前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天津教科院的调查显示:(1)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小学生喜欢课外1阅读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17.7%,有8.2%的中小学生处于基本不阅读课外书的状态;(2)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数量不超过2本书;(3)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陶本一、曹建召的全国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受学习压力、家庭作业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三地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差异并不明显。每周阅读1至2个小时的学生,河北有40%,宁夏有34%,上海有44% o《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为:三年时间读260万字,每学期是40万字,每天的阅读量应是2300字,这得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每周的阅读时间必须保证3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阅读任务。2007年《广州日报》对广州市的6所中学进行了学生阅读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74.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夭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

    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指合理安排和规划阅读时间,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阅读效益。笔者的做法与经验是:增强时间意识,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一、“只要你愿挤.时间总还是有的”—增强时间意识

    “我们每天上课、做作业、预习复习都来不及,哪里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现在的学生主要把时间与精力集中在与考试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和教辅材料上。学生的“正业”就是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阅读课外书,开展与课外阅读的活动,不但没有时间去做,而且被看成是“不务正业”,会冲击正常的学科学习。在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引经据典、讲故事、说道理等方式将重视课外阅读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然后,引导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想方设法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阅读。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肯不肯去挤。

    二、“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计划是课外阅读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时间管理“10/90”定律告诉我们:若你在事前花10%的时间做规划,工作开始后就可节省90%的时间。教师指导初由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教师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等因素,紧密配合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统筹安排,制定一份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这份计划可以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书目、进度安排、阅读地点、阅读方式的选择以及阅读效果的预想等。阅读计划一般在每学年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如某位八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计划如下: 

 

    三、“一个行动胜过一千打纲领”—将计划付诸行动

    将计划付诸行动是管理好时间的关键环节。制订了计划,如果不执行,就是一纸空话,正如列宁所说:“一个行动胜过一干打纲领。”许多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阅读,相反他们可能有美好的计划,甚至有具体的打算。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学业的压力、父母的看法、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预先的计划渐渐“缩水”了,后来就干脆没了行动。由此看来,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重点在于如何有效监督执行。我的做法是: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例2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阅读面狭小

由于升学的巨大压力,使得很多学生几乎没有了课余时间,这样就导致初中生的阅读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再加上现代媒体的普及,电脑、电视又抢占了学生大量阅读时间,学生就更没有时间去扩大自己的阅读面了。

2.被动阅读,缺乏阅读的主动性

很多初中生就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即使看一些课外书籍也是为了应付教师安排的任务;还有一些学生喜欢看一些休闲书刊杂志,这些书刊往往含金量极低,并不能起到课外阅读的效果。那些含金量高有思想内涵的书籍,学生们根本不感兴趣。

3.缺乏有效引导,阅读盲目

大部分初中生的阅读鉴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不高,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对读物没有选择性。很多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往往都是信手拿来就读,如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玄幻网游等,这就在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阅读时间和精力,重要的是还一无所获。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

面对初中生阅读教学的现状,我们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得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外阅读的作用。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拓展学习空间,为作文教学积累有用的素材,还能让学生把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在阅读中进行应用实践。可以说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非常重大。

1.制订明确的阅读计划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计划,有目的,才能更加成功,阅读也不例外。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订适合的阅读计划,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每一个阶段都要有相应的阅读计划。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时,还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阅读,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目标,如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训练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2.指导学生精选书目

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信息渠道层出不穷,书刊杂志更是让人应接不暇,如果阅读时不加以选择,势必会造成“无效阅读”或“浪费阅读”。现在很多初中生都特别迷恋玄幻小说和网游小说,而这些小说中大多会宣扬一些暴力、凶杀、、色情等不良思想倾向,这样的阅读,,不但会浪费大量的阅读时间,还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沾染一些不良的思想和习气。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精选阅读书目,这样才能让课外阅读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外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学史上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是初中生阅读的必选。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世界名著,如我国的四大名著、《官场现形记》、美国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法国莫泊桑的《项链》、俄国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等。这样的作品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让他们不仅了解中国的文学,还可以接触到国外优秀的文学瑰宝。

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让学生了解国内外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革命家的事迹,让他们与伟人对话,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3.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很多学生读书不少,可是收获很小,究其原因就是不能有效地吸取书籍中的养料。古人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意思就是在阅读时,要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词句和事例,或者把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感及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能达到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等目的。

4.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在做好上述三点工作之后,语文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阅读指导。很多教师认为,阅读指导课就是告诉学生读什么书,让他们自己去读就可以了。其实这远远不够,这样的阅读指导效果几乎为零。教师布置了阅读书目,却对学生是否读了,怎么读的,读了什么等一无所知,这样的指导课失去了指导本身的意义。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例3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对初中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作出了规定,并对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总量有了明确要求,还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篇目。但现在中学生普遍对文字量在二三十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感到吃力,那些经典文学作品很少有人去看,即使近年来,我们教育的有关部门对此也做了许多的努力,特别是利用中考这个指挥棒,不断强调名著阅读不能只流于形式,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然而初中生名著阅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1.阅读态度的被动性,产生名著阅读的盲目性

初中生的阅读自觉性不够,特别是对一些篇幅较长,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严密的哲理的名名著感到乏味,阅读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他们需要依赖老师开出的书目,并定期进行阅读检查测试,才会强迫自己看书。笔者曾到图书馆、阅览室了解过,对于一些外国经典名著或者哲理类书籍,很少有学生看,倒是老师布置要求阅读时,图书馆就会“门庭若市”。而借了书之后,只有老师强调考试会考到,所占的分值是多少,学生才会有看的“兴趣”和热情。试想一下,如果教师不布置阅读任务,这种热情还会这么高涨吗?而且,这种功利性极强的阅读,又能真正地起到有实效吗?

2.阅读内容的通俗性,造成名著阅读的浮浅性

阅读内容的通俗性也使学生的名著阅读受到了挑战。青春小说,畅销书刊,漫画读本,成了学生的偏爱,流行读物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慰藉。“视文化”时代,或者称为“读图时代”,使很多学生已不再在书香氛围中阅读名著,阅读呈现的是一种浮浅性。即使是阅读经典作品时,学生更多的也只是注意到故事情节,认为情节越曲折生动,就越感到有趣入迷。但是较少注意作品的修辞、文采、结构。此外网络文学不仅在内容上,更在语言上,对名著经典来了一个极大的冲击:网络时代的碎片阅读更以其方便快捷、自由开放的语言优势,夺走一批批的文本读者。我们学生阅读在所谓的时尚中表现出令人担忧的浮浅。

3.阅读目的不明确,产生名著阅读的低效性

初中生的阅读常缺乏明确的目的,他们对区别书的好坏优劣,缺乏鉴别能力,不善于根据个人文化程度选择深浅适宜的新闻记者材料。不少学生往往哪种书最流行就读哪种书,如前一阶段掀起一股“郭敬明”热,许多学生纷纷购买郭敬明的《幻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同时武侠小说、侦探故事、卡通漫画在学生阅读中占很大的比重,很多的学生也很快看上瘾了,认为是潮流与时髦。而众多的国内外名著虽放在了学生的书桌上,学生却没有用心的去看一看!因为没有明确的指引,这样的课外阅读非但不会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说不定还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缺乏长期阅读计划,是造成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盲目性的主要原因

笔者曾做过一个关于阅读计划的调查:

表1的资料显示,无论哪个年级都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自己的阅读计划,而即便有长期阅读计划的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减少。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的这一要求在实际中并未完全贯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有短期计划,也很有可能与阶段性的月考、期中考试有关联,这也是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违背的。没有计划的阅读盲目的阅读,《学记》中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没有计划便没有阅读效率,所以学生在名著阅读上,没有自己的主动性,很多的时候都是靠教师的引导、指导。

2.阅读内容的通俗性和功利性,是影响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浮浅性的

主要原因学生的阅读内容上,功利性和通俗性的书籍占了大多数。据调查,目前中学生的阅读范围相对比较窄,各类实用书刊,如教学辅导、外语、应该作文以及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书目,上了他们阅读的排行榜。其次阅读内容的通俗性也使学生的名著阅读受到了挑战。青春小说,畅销书刊,漫画读本,成了学生的偏爱。作品中的张扬的个性,不羁的行为,叛逆的思想甚至青苹果似的早恋,像一只温柔的大手,毫不费力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并使他们的理想主义和价值观向个人本位偏移。很多学生坦言:如果没有老师作为任务的强制要求,中外名著作品,是很少去主动阅读的。

3.流行阅读的大众趋向,是影响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低效的主要原因

(1)由于社会的大背景使然。现行的教育制度,使得现代中学生生活节奏紧张,竞争剧烈,学业压力大,流行读物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慰藉。高雅严肃、思想性高的名著作品,其受众程度越来越低;反之那些时尚轻松、流行娱乐的读物却日益盛行。这时候的阅读,给予读者的不再是深邃的思考,更多的是一种流行文化的消费。他们凭兴趣而读,追时尚而读,这种趋势明显影响到了中学生的阅读倾向,形成了名著阅读的有力阻碍。

(2)电子传媒和读图时代的负面影响。现在的电子传媒大不同于以往的印刷品时代,今天的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视文化”时代,或者称为“读图时代”。很多学生已不再在书香氛围中阅读名著,许多名著性的文学作品,诸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都是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来接触和了解的。这种缩短了时空距离的电子传媒,使得学生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作品本身,它破坏了人们超现实的想象力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情境,学生再也领会不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享受。

三、对策——初中生名著阅读呼沉浸式阅读

1975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了沉浸理论:“说明的是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到一种活动中去而完全不受其他干扰的影响,这种体验是如此地让人高兴,使用权人可以不计较任何代价与付出。人们完全出于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而做它。”

“沉浸式”名著阅读,指的是阅读者沉浸在纯粹、经典的语文环境中,完全投入在语文殿堂中汲取营养,从而让身心得到洗礼,让品位得到提升,让素养得到优化。因为这种“沉浸”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产生自我的和谐,享受着意识与活动合一,因此有可能促成学生完成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通过学生不断获得的自我肯定,促使个人更加努力于学习新的技能,从而最终更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沉浸式”名著阅读笔者认为是主张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浸润到阅读的文本中去,获得阅读的最佳体验和最大感悟,达到沉浸阅读的最佳境界,凸现阅读的“高峰体验”。

沉浸式名著阅读其具体的策略有以下以三个方面:

1.初试“沉浸”——以考试考查内容为诱点,制订循序渐进的名著阅读计划

要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因为没有计划的阅读就相当于在在轨道上运行的火车,对学生阅读的提高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帮助.计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名著阅读的成败,计划的内容包括目标与任务,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时间安排与力量分配等。在学习上,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近期安排。在阅读初期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针对这种情况,可先让学生阅读一、二百页的短篇,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名著阅读与学生的隔膜自然就会消失。学生尝到了读名著作品的甜头,就会产生阅读的亲切感。其次,名著的东西往往不能短时间完成,有些学生无法从容应对这一漫长过程。针对这种情况,可制定简单易行的读书计划。如利用课间、午间、自修课的时间,根据能力的大小,每天读10页至20页的数量,一月下来,四百至六百的作品,就不知不觉读完了。这种降低心理压力、循序渐进的策略有利于学生对名著作品的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浅层“沉浸”——兴趣指引,方法护航,体验前所未有的名著阅读快乐

(1)兴趣指引——以影视引导进入浅层名著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程度地带动了相应书籍的流行。笔者的学生中,有因为看了百家讲坛节目,而成了《论语》的忠实读者,通过影视作品中的名著内容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名著。

(2)方法护航——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含英咀华”。韩愈在著名的《进学解》中强调读书要“ 沈浸醲郁,含英咀华”和“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就是说读书要深入,要反复咀嚼,要读出文章最深处的“义”来。由“沉浸”而实现全方位触摸语义,正是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第二重境界。③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也要指导学生善于把阅读课文的方法应用到名著阅读中去,让学生自己动眼、动手和动脑,独立活动, 读书要深入,要反复咀嚼,要读出名著最深处的“义”来,全方位触摸名著语义、语境,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让初中学生沉浸在名著的世界里,让他们“含英咀华”,汲取书中的营养,体验前所未有的阅读快乐!

①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作出比较、评价。

②浏览式阅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功夫只作了一半。”对于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

③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

④创造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从而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⑤圈点勾画阅读法。可边读边做摘记,或作圈点、旁批,作卡片,写心得,改写等,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3.深层“沉浸”——书人灵犀相通,凸现名著阅读的“高峰体验”

初中生的思维往往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阅读如果只流于表象的理解,思维达到语言层就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到意蕴层,领会文章的重点。通过沉浸式的名著阅读,能让初中生的思考变得有温度,思想变得有深度,它引导学生用心灵去阅读,用心灵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沉浸在语言的世界里,循文明象,循文悟道,凸现名著阅读的“高峰体验”,如:

(1)开展多种读书活动促进沉浸式阅读。沉浸是指一种当个人完全进入一项活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个人因为自身的兴趣完全融入其中,专注在自身注意的事情上,并且丧失其它不相关的知觉……这就是“沉浸”状态,也有人把它称之为“高峰体验”。 ④而这样的体验,正是沉浸式名著阅读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通过沉浸式名著阅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组织“取经故事”(故事会)、“话说 (西游人物)”(演讲赛)、 “读《西游记》有感”(作文赛)、 “影视周”(影评)等活动。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有目的的读完《西游记》,更能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作品,理解作品,领会作品的意蕴,凸现名著阅读的“高峰体验”。

(2)提供各式交流平台推进沉浸式阅读。开展欣赏交流课,搭建多种交流平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名著的世界里,体验阅读的快乐,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更多条件,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采取不同的形式欣赏交流课。初一时采取“我所喜欢的名著故事”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感兴趣的名著故事。从初二起逐步过渡到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评价、作品主题的探讨上,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各抒己见,交流独到感受。在思想的碰撞中,完美和发展自己。

除了交流课,还可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如撰写读书报告、摘抄本的展台式展览、心得的墙报式展览、阅读名著优秀作文展览……在这种交流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享受名著沉浸阅读的“高峰体验”,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

总之,名著阅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底子。在我们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疏通,希望我们的初中生通过 “沉浸”式的阅读,使名著阅读不再盲目、浮浅、低效!

参考文献:

[1]王仙娇.《流行阅读背景下初中生名著阅读的障碍、成因及对策》2008年3月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例4

初中正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间,精力充沛、记忆超群。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充实文化底蕴,陶冶高尚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必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积极的推动甚至决定作用,那么如何帮助初中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呢?

一、明确阅读目的,端正阅读态度

首先,让学生做到放心读。

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学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有的学生视课外阅读为学习的“负担”、深怕由此而影响其它功课的学习,怕影响考试成绩;有些家长也对我们主张搞语文课外阅读持半信半疑态度,以为有点 “不务正业”,“那自己书还没看好呢”,担心孩子耽误前程;更有一些深受应试教育毒害的老师也宁愿把学生捆扎于课本、课堂,大搞题海战术,不愿让学生走出校外去呼吸新鲜空气。

以上各不利因素都是中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思想认识上的障碍。面对这些消极态势与抵触情绪,教师务必尽快消除“应试教育”带来的忧虑,帮助学生们解脱心头的困扰,拨开学生学习途中的云雾烟霭。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它对于语文素养的形成所起的巨大作用。教师作为可以列举那些名人在学生时代博学强记的动人故事,要使学生确信广泛阅读,将有益终生。而目前的家长和老师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死啃课本,不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阅读视野的开阔,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让学生做到尽情地读。

由于初中生年龄的特殊性而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的生理发育成熟较快,而心理成熟相对滞后,由于他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缺乏全面与透彻,对是非辨别能力又不强,再加上他们还缺乏应有的文学修养,自然便出现了课外阅读中的随意性、消遣性、好奇性、冲动性等行为。有些初中生一进书店,都是先找连环画,再找故事会,搜寻印有影星、球星、歌星作为封面的刊物,却并不欣赏其内在的美,而喜欢在画像上乱涂乱划,似在渲泄某种情感。他们读小说,首选武侠,再找言情;看杂志选择插图多,内容有刺激的,也不辨内容的优劣,不分作品的善恶,不思作品是否有意义。在课外阅读不受时空限制的状态下,更是随心所欲,寻找能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读物胡乱充饥。显然,这样的阅读心态不健康,偏离阅读目标。即使耗时再多,也于事无补,语文的课外阅读自然成了一纸空文。

根据初中生“生理渐趋成熟”、“心理尚不成熟”的特点,我们教师一方面应正视其正常的好奇、冲动行为,但同时也必须密切关注他们心理的变化动向。学生健康高尚积极向上的阅读兴趣在教师的亲切疏导中培植,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协调,要组织丰富多采的阅读活动,并在活动中指导他们自觉形成高雅的阅读兴趣和健康的阅读情操,帮助那些消极阅读者进一步认识阅读目的与意义,培养他们健康的阅读情趣。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应该经常开设专题阅读讲座、作品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制作名言警示录、写读书札记、编辑读书集锦小报、开展作品中的审美演讲等有益的活动,调节学生因单调、沉闷的课堂学习而导致的无聊空虚心态、厌倦心理,引导学生走上充实、有益、健康的阅读轨道。

二、指导学生方法,做到读有所获

(一)阅读计划的制定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可以克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计划要细致,种类有: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我们制定阅读计划应该还要结合上级部门和学校的读书活动计划。比如每年都有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的活动计划,我们就可以借此东风,促进课外阅读活动开展。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文化经典名著及文学名著的阅读具有随意性、消遣性的特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益,也有利于提升阅读的研究性、积累性,这样就会让学生真正读有收获。阅读作品前让学生先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要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写作目的和作品的大致内容有个初步了解,奠定一下深入阅读的基础。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和参考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字典勤查,积累词语、排除障碍;参考文献勤翻阅,不仅能扩展学生视野,还能加深理解作品的内容。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例5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42-02

作者简介:仲崇荣(1979―),女,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赣榆县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一、现状――名著阅读落不到实处

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在附录部分还附有阅读推荐书目。[1] (P.16)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初中语文课本每一册中都有“名著阅读与推荐”板块,推荐一本名著让学生阅读。为了进一步落实名著阅读,中考都有考查名著阅读的题目。

现实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基础并不扎实。有的有书,但阅读不得法;有的无书,对读书根本不感兴趣。据笔者在两所学校对近三千名学生的问卷调查,80%左右的学生对阅读名著有一定的兴趣,但真正能完整认真地读完五本名著的学生不足5%,多数学生对重要名著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认识,阅读效果较差。

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方面显得手足无措:只在学生面前强调要阅读名著,在行动上却缺乏指导,放任学生,没有对名著阅读方法的细致指点,没有对名著阅读过程的全程导控,没有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习惯坚持不懈进行培养。有的语文老师自己也不重视,以至于对名著阅读视而不见。这样,《课标》中的名著阅读目标就形同虚设,根本落不到实处。

二、反思――为何落不到实处

(一)来自社会层面的原因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电视、电脑、网络、智能手机等已经普及到日常生活中。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形形的文化快餐,世人浮躁、急功近利,更注重物质层面的满足。

(二)来自教育层面的原因

教育,即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应该如平行的两根铁轨,共同承载起我们民族美好未来的希望列车。然而,现代教育犹如“独脚的跛子”一样,只有教书,教书,再教书!只重视对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教育已经异化!

(三)来自教师层面的原因

据笔者了解,多数教师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为数众多的一线教师中,能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不多。教师不仅是先生,还应该是书生,尤其是语文教师。而教师一旦不读书了,就没有了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就难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会缺乏上进心,就失去了谦虚好学的姿态,言传身教的魅力将大打折扣。教师自己不潜心读书了,就很难教出爱读书、好学习的学生来。再者,那些被人类世世代代“淘”出来的“真金”――经典名著,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如果不用心阅读的话,是很难领悟其精髓的。教师自己不读书,是不可能真正引领学生去阅读的。

三、实践――怎样落到实处

(一)社会:营造读书氛围

江苏省积极开展“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新时期江苏精神专题系列读书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践行‘三创三先’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参加对象是全省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群众。活动内容以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精神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在全省中小学教师、家长和社区群众中开展“三创三先”主题读书征文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大型主题读书活动。

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被笼罩在了浓浓的读书氛围之中。我们得感谢社会为我们营造了这么美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得珍惜这样的读书机会,我们也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让社会因读书而更美好,让学校因读书而成为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诗意家园,让心灵因阅读名著而回归宁静!

(二)教育:回归育人本能

教育的价值旨归应当是 “人”,是“人的优化”。教育的视野中首先要有“人”,要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其最高追求,要以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更幸福为其终极目的。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应该强化教育的育人本能。既育人,就该以人为本。教育者眼中应该有“全人”,放眼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既育人,就不该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育人,就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育人,就应该重视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也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彰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牢基础。而我们积极倡导的名著阅读,正是为了给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三)语文教师:增强责任感

1.有职业追求,淡化功利性

教师应不仅仅把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和途径,还应把教育当做一份事业来干。在工作中寻求人生的幸福,这也是新时代教师的良好心态。语文教师更应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主动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一旦有了对职业的执著追求,就拥有了克服困难的不竭动力。

2.做一个书生,发挥示范性

教师是先生,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一个书生。

读书应是教师的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终身学习。读书和学习,可以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可以开阔视野,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最起码,要求学生读的书,教师应该先读完。只有自己真正读进去了,才能切身体会到名著的魅力,知道到底“名”在何处;只有自己真正读进去了,才能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只有教师真正读进去了,才能有提高指导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担当起育人的重任。

读前,选书、订计划

读前,首先要达成共识――名著阅读非读不可,而且得真读,得扎扎实实地读。达成共识之后,得选择合适的读本。

选好了书,就得做到人手一本。最好全班都是同一版本,便于教师统一指导。学生做到人手一本之后,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读中,指导、促进度

制定好阅读计划之后,就要认真执行。

执行计划的过程是很辛苦的,也是最能培养恒心和毅力的。学生要按计划读书:不仅要完成计划的读书数量,还要保证阅读的质量。教师不仅自己要真正阅读名著,还要督促学生按计划读书:要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一旦发现有偷懒的,要及时提醒、督促。查书,查读书笔记,查数量和质量。对于长篇巨著,如《水浒传》,可以定期在班级举行读中交流会。

读后,总结、搞活动

走进名著之后,还要走出来。

按计划读完全书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可以围绕所读名著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讲故事、演讲、手抄报等竞赛,当然,一场大型的名著阅读交流会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在这些充实而又有趣的活动中,对名著进行消化、吸收。

总之,只要找准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有力措施,初中生的名著阅读就一定会落到实处。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例6

1.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意义,能增长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但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大多数学生阅读仅凭兴趣,无明确目的,无具体计划,无有效方法。

3.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偏少,并且不少课外书的内容低俗、有害。

显然,在这样无序的背景下进行课外阅读,其效果必然不佳。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引导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特别重视下面两点:

一、有序组织

各学科知识都是有体系的,有其整体知识框架及其变化的规律。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必须遵循其规律而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因为阅读内容的广博、阅读心态的平和而使之具有开放性特点。可是,一味地开放必将导致阅读的散漫和迷乱,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得。因此,课外阅读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加强阅读知识体系的建构而有序地开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不同。这些能力一般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学生的阅读对象也必须与这个过程相适应,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比如,刚进初中门的七年级新生,稚气未脱,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儿童文学的兴趣爱好;八年级时可以引导他们读一些浅易的中长篇作品,逐渐向青年文学方向转移;九年级时不仅要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赏评(不拘泥此法,可随学情而作调整)……就这样有序递进,由比较单一的纯阅读上升到培养他们鉴赏能力的高层次阅读。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任由学生随意博览,那么,结果必然是前读后忘,所获无几;或囫囵吞枣,不知其味。“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朱熹),循序渐进乃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法则。一个能力较低的学生阅读高层次的书与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阅读低层次的书,都无疑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上一定要有长远的、有序的规划。

这里的“有序”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有序地管理,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一方面,可以建立班级图书阅读制度,安排阅读的具体时间,选任认真负责的管理员,使每周的阅读课开展得正常且有序。另一方面,当前的图书市场鱼龙混杂,大量内容粗俗的“武侠”“玄幻”“凶杀”等小说充斥市场,更有一些低级趣味、不健康的读物悄然流传于学生当中。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初中生,由于缺乏较高的鉴别能力,就容易沉迷于其中。这样不但导致阅读的盲目无序,更有可能对初中生的人格造成严重的损毁。所以,对初中生课外读物的甄别与筛选必须严格而慎重。有了这样的前提,课外阅读才有健康的氛围,初中生才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有效指导

有了知识体系的约束,课外阅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吗?关键还在于阅读指导的过程要有效。有效阅读的方法很多,不一而足,但我们老师要引导初中生找到最切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要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基本规律。在指导阅读的实践过程中我是按以下方式进行的:

1.拟好计划

培根说过:“盲目会使你万事不成。”课外阅读也需要制订计划,读什么内容的书,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好是列出清晰的阅读书目,这样就可以避免阅读的迷茫。我在初中三年每学期开始都把具体书目列给学生,各学生再从中作挑选,制定好个人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这是克服阅读盲目性、实现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

2.重视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了动手的重要性。勤奋阅读,精神可嘉,但如果学而不“记”则忘,“学而不思则罔”。课外阅读由于书籍杂而多,阅读的时间和地点相对随意,这就必然增加记忆和理解的难度。要克服这种不利因素,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动手写好读书笔记,以巩固记忆;同时还要多思,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而且,这些笔记还可能是今后写作的重要素材。

3.加强交流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例7

然而,不管是大城市学校的调查,还是城乡一级学校的调查,无论是外校的调查,还是本校的实际问卷、访谈等调查都显示:由于多种媒体的冲击,特别是电视、电脑、手机等对学生的影响,课业的增多,初中生对课外阅读渐行渐远。调查中显示:学生阅读时间少,氛围差;阅读没有深度,目的呈功利性;阅读内容单一,阅读面狭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作用无法体现,等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注重课内阅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坚持长时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这样,语文教学才会走出死角,才会让学生腹有诗书,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养成教育呢?

一、“诱惑”学生读课外书,感受课外阅读的好处

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篇课文是冰心的《忆读书》,文中冰心通过回忆自己年幼、年少、中年时的读书经历,给青少年朋友提出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希望。学习这篇文章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好时机。学生刚上初中,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教师讲的话、提的要求,他们都愿意接受,积极响应,都想着给教师留下好印象。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提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必读书目,介绍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杂志等,要求学生每天的阅读量达到2000字以上,并能坚持做一些读书笔记。然后在每一节课前用3~5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些有关读书的故事,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犹太人家庭中引导孩子读书的故事:在每个犹太人家庭里,当孩子稍稍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其用意是犹太家长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要多读书。可见犹太人爱书如命。犹太人的聪明与他们多读书分不开。又如,中国孩子李路珂的读书故事:多年前,出生在一般家庭的15岁的李路珂考上清华大学,20岁攻读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当人们用看待天才的眼光来看这个孩子的时候,她的父亲却说:“女儿并非智力超常,她与别的孩子的区别只是在于,当别的孩子正在拼命去读、背一些无关紧要的、最多只是供翻翻而已的文字(主要指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时,我在让孩子读《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课外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介绍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教学故事:魏老师在中学教语文时,虽然肩上有学生升学的压力,但他总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内就领着学生把课文学完了,剩下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的学习活动。他这种做法却能把普通校的“差班”教成考试成绩超过重点校的“实验班”。

以上的读书好处帮助学生解决了成绩与阅读关系的问题,也让学生放下了“课外阅读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包袱。“诱惑”学生阅读,还可以阅读的好文字“相诱”,以阅读的有趣情节“相诱”,以成功人士的阅读经历“相诱”,达到让学生喜欢阅读,营造阅读氛围的目的。

二、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阅读态度

初中生求知欲旺盛,精力也旺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关键是大部分学生常把课外阅读当做是一种消遣,为消磨时间而进行浅阅读;而有一部分教师、家长的阅读功利心太强,把课外阅读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如果一段时间不见效果,教师、家长往往不再坚持,这样的阅读就很难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不能体现阅读的力量。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投入的阅读态度。

在教学中,笔者感到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这也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首因效应”。如给学生一个自主阅读的空间(图书室),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求他们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这节课让学生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好自己喜爱的书后,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做一份简单的手抄报展览出来,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欣赏,互相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在点评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学有所获,而且原来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受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意识。这对学生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当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去阅读时,阅读的良好态度已初步形成,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读物,有计划地阅读就可以水到渠成。

三、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做好阅读计划

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爱幻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民间故事、寓言等,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繁星》《春水》《童年》《昆虫记》《鲁滨孙漂流记》《哈利・波特》等具体书目进行阅读。在初二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特别是初二下学期及初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主要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还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如教学《山中避雨》时,就让学生看丰子恺的《缘缘堂》;教学《风筝》时,推荐他们阅读《朝花夕拾》,等等。这样,学生从这些书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

为了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便于近距离赏析模仿,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一些期刊,如《读者》《青年文摘》《科学》《国家地理》《军事武器》《意林》《小小说选刊》等。

向学生推荐了书目后,很有必要让学生做一份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不做计划,阅读就会随意,随意的态度就会造成阅读可能流于形式。让他们自己或是阅读小组制定好计划,并按计划执行,小组定期向教师汇报阅读情况。教师也要勤于过问,了解在阅读中学生碰到的问题,指导他们作深层的阅读。

四、引导学生组成高效的阅读小组

初中生喜欢在活动中竞比,喜欢交流。阅读小组是一个学生竞比、交流的平台。竞比可以是组员之间,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所以,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可由学生自由组合,人数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组员之间往往是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的情况,个性的互补可以发挥小集体的相互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提高。小组定时交流阅读过的书目、内容、感受等,达到互相介绍好书、阅读争论、共同认识提高的目的。

五、引导学生保证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做过一个估算:初中生1个钟头可以阅读1万字,即使费点心思的,1个钟头也可以阅读5000字,一本大约10万字的书,每天只读1个钟头,20天就可以读完,一年可以读18本,中学3年可以读54本,再加上两个假期,以8个星期算,每天读3个钟头,3年又可以读24本,总共78本,7800000字。这样,我们不仅能完成上面所列的阅读内容,还有时间反复咀嚼精华,不断深化。如果学生没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可以保证每天30分钟的阅读时间,阅读课外书不少于2000字,做1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摘录自己认为写得好的精彩语段、章节,并让家长、同学监督、评赏。把这项工作当做阅读的“基本功”,进行长期的养成教育,日积月累,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例8

引言

近期,新浪的《在线教育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在移动平台上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情景式体验和及时互动将会是用户的重要诉求。作为一种备受年轻人推崇的新型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肇始于网络时代的信息碎片化,进而带来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等等,具有学习时间更可控更灵活、分割后的学习内容更容易获取、碎片内容的学习时间短更容易维持学习兴趣、知识的吸收率有所提升等优点。为此,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传授成体系的知识,实现整体化的学习效果,就成为微时代下做好初中政治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移动碎片化学习方式——以熊猫书院为例

以熊猫书院为代表的互联网在线碎片化教育模式,可以给初中政治教学提供很好的借鉴。熊猫书院是一个由地方公司发起的在线碎片化教育项目,即“十个月提升自己”的行动计划,旨在帮助有强烈阅读愿望但又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不能坚持阅读、阅读效率低下的学生在为期十个月的课程期间能够轻松获得数十本图书的精髓内容。而且,这数十本书按月区分阅读主题,构成了科学的学习体系,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因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熊猫书院可以为我们改进初中政治教学的预复习工作,提供重要启示。

二、基于移动碎片化学习方式的初中政治教学对策

(一)围绕初中政治教学目标制定适量书单

熊猫书院的十个月学习计划中,前九个月每个月围绕一个主题读4本经典书,举例如下:1.自我管理:《自控力》《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如何高效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2.沟通协作:《金字塔原理》《学会提问》《非暴力沟通》《沟通的艺术》;3.心理学:《心理医生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以前,我们的初中政治教学也有过推荐书目的工作。往往是诸多图书累积在一起,至多按照主题进行大致的区分,而且书目太长反而无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动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长的书目会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进而“破罐破摔”,一本也不读了。那么,熊猫书院对于初中政治教学的启发是,我们亦可根据初中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主题、限定读书数量,制定适宜书单,分阶段分主题推荐书籍。比如,在“网络政工”这个主题之下,我们可以给初中学生推荐《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等书籍,提升思维层次;给初中学生推荐《一本书读懂大数据》等读物,传授方法和手段。每个主题的推荐书不超过4本。

(二)初中政治课教师“拆书”提炼精华信息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例9

名著阅读计划的制定

1、总体目标

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语感,并通过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组织名著赏析活动、专题讨论会、故事会等形式,把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还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增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特别是语文学习的能力。

2、阶段目标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初一阶段: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作品,以及一些篇幅较短的文学名著(《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选》、《一千零一夜》、《格列佛游记》、《童年》、《爱的教育》),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初二阶段:阅读一些长篇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初三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呐喊》、《巴黎圣母院》),教会学生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学会揣摩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清作品中的精髓与糟粕,逐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三、教师的点拨与指导

1、 阅读的方法的指导。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漫画,看动画片,打电子游戏的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愿看文学作品,不愿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更不要说那些读起来让他们费力的名著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们首先以课文的材料为例子,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其中包括读书的方法(如泛读、精读法、)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法、),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作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

2、统筹安排、精心测算、安排时间。整本书容量较大,不可能在课堂内全部读完。必须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怎么保证课外阅读的有序进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是关键。

教师要科学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关键是布置适宜的阅读量。每布置学生读一本书都要看看书的容量,根据学生可能用来读书的时间及阅读的速度,测算出学生每天能读多少页,读完一本书大概要多长时间,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不能不切实际的要求学生几天内读完一本书,然后写点读后感就算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如果学生没有时间读完名著,那整个名著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根本。

3、精选作品、明确目标、组织活动、激发兴趣。实事求是的说,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曾对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喜欢读名著的学生不到15%,学生普遍反映大多数名著容量太大,不容易理解,没有耐心读下去。有的内容离现在生活太远,读起来没意思。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例10

党的十六大以后,针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2007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等单位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联合下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和实施。

全国各级出版单位纷纷响应中央号召,针对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策划和出版适合农民群众阅读的各类图书。在农村图书市场百花齐放、品种繁多的新形势下,如何抓住契机,策划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用图书选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农家书屋重点推荐目录,成为各级出版机构和出版人必须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一、选题是好图书出版的孕育根基

选题是编辑对出版物进行内容选择、设计与创新的一种活动,可以说,选题是图书的灵魂,是图书整个出版过程的关键,选题成熟与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图书出版的成败。选题策划中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收集信息,做好市场调研

好选题的产生,需要编辑多方面的积累,选题外的功夫相当重要。只有注意收集多方信息,做好市场调研,才有可能策划出好的选题。策划编辑收集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信息、读者信息、竞争对手的信息、发行信息等外部信息,也有社内长远规划、近期重点图书、成本、质量等内部信息;既有从政策文件和数据资料中取得的信息,又有走出去与用户面对面交流得到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孤立的、粗糙的、无序的、分散的,策划编辑应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筛选,使之条理化、精确化,从中提炼出有价值、效益好的选题。

2.适应读者需求

读者的需求动机是图书选题策划的基础。读者是图书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图书的使用价值最终要在其身上得以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读者对图书的形式、内容、功能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在选题策划中,编辑要明确读者定位,要对读者的需求有高度的敏感和洞察力,并在选题设计中予以充分考虑,从而产生真正适应相关读者群体需求的选题策划理念。

3.要有创新意识

目前,在出版业中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许多图书选题无个性、无特点,只是一味地跟风、翻印,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出版物结构失衡,同类书重复、撞车,浪费出版资源,读者流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大打折扣。解决这一出版行业现状的办法就是选题策划要有创新意识,策划编辑要不断开拓选题领域,选择独创性的选题角度,设计别具一格的选题模式,革新出版物的内容与形式。但是在选题创新和形式创新上,还要把握好一个度,太过超前的选题内容和过于张扬的表现形式不一定能够被用户接受,在适当的时间推出适当的作品才是最有意义的出版行为。

笔者所在的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在《2011―2013年选题规划纲要》中确立了把涉农选题作为重点开发项目的策略。我们在确定选题之初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根据以下几点确立了选题方向。

一是考虑国家有关政策的导向。安全发展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给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定因素,未来几年政府将下大力气解决全民的安全问题,包括社会安全,环境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各个方面。对于占全国人口总数66%的广大农民群众来说,涉及的安全问题主要有农业生产安全、居家生活安全问题,特别是在天灾人祸情况下如何保障自身安全,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二是考虑到笔者所在出版社作为中央级出版机构,多年来,在安全类图书出版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和口碑,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三是出版社拥有经验丰富的专家作者队伍和忠实的读者群体。四是有了解农民需求、掌握农业发展动向的农业科技管理部门的支持。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确定了2011年“农家书屋”的图书选题为“新农村热点话题科普知识丛书(安全生产类)”,丛书第一批确定的选题包括《农村生活安全基本知识》《农业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兽药安全使用知识》《农产品加工与运输安全知识》《农机具安全使用知识》《农村气象灾害与防御知识》,包含了农业、农村、农民对安全的需求,在这些“点”上,体现了为“三农”服务的定位和目标原则,选题视角体现了新意,同时具备了可行性。

二、策划是好图书出版的方法设计

有了好的选题,还要有好的设计思路。如何策划和构架图书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策划就是谋划和筹划,是为了达到选题目标而进行的方案设计。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图书组稿、编辑、设计、印刷、宣传和发行的每一个环节。笔者所在出版社策划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三农”读物的主要做法如下。

1.内容策划

内容策划是图书选题达到预期效果和目标的根本保证,没有好的、实用的内容,再光鲜的表现形式也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编辑要做好内容策划,首先要对读者对象和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习惯和实际需求,也就是要了解目标读者需要什么、自己又能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要知道读者能否接受和喜欢编辑所策划的内容。

我们在进行农民书屋选题内容策划的过程中,邀请了从事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的专家进行座谈,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所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从而明确了图书内容的定位,即: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生活和安全生产的意识,编写指导农民在生活中安全用电、防火防灾、科学膳食、正确用药、合理维权,在农业生产中正确和安全地使用农业机械、农药、兽药及农产品投入品,在农产品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科学、安全地采用保鲜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生产水平和抗灾抗害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科学普及知识和实用安全技术等内容;同时在内容甄选时,考虑到读者的文化基础较差,只编写他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的问题,避免深奥的理论论述。具体到内容的展开,尽可能做到精选,针对读者对象,突出实用性和指导的作用。

2.表现形式策划

表现形式的策划包括内容结构设计、语言表达设计、内文和封面装帧设计等,出发点就是要将每本书设计成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完整的作品。如果一本图书只是内容好,而没有好的表现形式,仍然不能称之为好的图书。对于广大农村读者来说,高深的理论、冗长繁琐的论证、晦涩难懂的语言是“三农”图书策划的大忌。我们在表现形式的策划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在构建图书大纲框架时,摒弃了章节的表现形式,采用了讲座的形式。每一讲中都设计了许多农民朋友最关心的热点话题”通过话题的设计使读者感觉在与作者交流,拉近了编者和读者的关系。

二是考虑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基础较差,在语言表现形式上尽可能做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有的还采用了朗朗上口的短句作为话题的标题,使读者很容易地抓住中心内容。

三是在版面设计方面多采用图和表的形式,目的是使要表现的内容一目了然,减少文字赘述,并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标活跃版面。我们还请专业美工设计了插图,以吸引读者,使读者能够轻松阅读。

四是在内容表现上设计一些小栏目,如“案例”“安全提示”“专家建议”等,以突出和强调该知识的重要性,提示读者特别注意。

3.装帧策划

由出版社专业美工对所有涉农图书进行统一设计,以形成套书的整体效应,突出出版社的品牌设计风格。另外,在开本大小、内文的版式设计、材料用纸、装订形式等方面也考虑了目标读者群的需求,体现了装帧设计与选题策划思路的完美结合。

4.营销策划

营销策划在图书出版全程策划控制中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保证图书出版后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实现利润,策划编辑应配合发行人员进行图书的宣传营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优质图书有了好的营销策划才会尽快地取得良好的市场回报。对于农家书屋系列图书,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立足于入选农家书屋推荐目录,从而纳入政府采购计划;二是通过与有关合作单位共同组织编写,约定在全国“科技列车”和“科技下乡”活动中以赠书和购书相结合的方式,使用出版社出版的涉农图书建立农家书屋或农家科普阅读室,以此保证所开发的农业类图书的基础发行量;三是通过营销部门的宣传和推荐,让该套图书被纳入地方农家书屋购买计划;四是通过书店铺货零售。

三、组织实施是好图书出版的保障措施

对于好图书的出版来说,有了好的选题和完美的策划方案还只是纸上谈兵,把构想付诸实践,变成实实在在的有价值的图书,才是关键问题。要有效地实现编辑的构想,需要作者甄选、讲解策划思路、审读图书大纲、审读初稿、编辑加工、设计排版、三校一读、印刷出版等工作程序。

1.作者甄选

选择作者是保障图书质量和达成编辑的设想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作者选择不当,好的选题策划也难以取得好的结果。正如一幢建筑物,它的设计是一流的、建筑材料是一流的,还必须寻找到一流的建筑施工队伍来完成,才能使精妙的设计与构思通过上等的材料最完美地体现出来,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在选择农家书屋系列图书的作者时,一是考虑作者的专业背景,既要懂专业,又要懂安全,还要熟悉农村和农业的生产生活情况,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要考量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创作热情,能够配合我们的思路进行创作,避免一些作者按照编写专业书或教材的习惯进行编写。

2.讲解策划思路

在确定了作者后,我们组织召开了研讨会,一是宣讲我们的策划理念和思路,让作者充分了解编辑策划图书的设想和意图,包括读者对象定位、内容定位、创新思路、图书的特点等;二是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思路;三是布置编写任务、确定书稿完成时间等。

3.审读图书大纲

编辑对作者完成的大纲和样章进行审读,通过审读大纲和样章了解作者是否贯彻了策划思路和设想,整体框架是否合理,内容选择是否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并找出其中的问题,与作者反复沟通,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确保作者编写的大纲完全体现内容定位和设计要求。同时,通过大纲和样章的编写也可以进一步考量作者的甄选是否合适,如果作者不能充分理解编辑的策划意图,或者不愿意配合策划编辑按照特定的思路编写,再或者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达不到要求,就要及时更换作者,以保证图书按照出版计划顺利完成。

4.审读初稿

作者完成的初稿往往在表现形式上以及内容表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策划编辑在初审时与作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一方面管理书稿的进度情况,一方面及时发现编写中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作者修改,以保证图书的编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5.编辑加工、设计排版、三校一读、印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