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基础的平面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5 10:18:41

基础的平面设计

基础的平面设计例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09-1

对于我国的教育专业而言,艺术类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并且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上升,这也直接对艺术专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我国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设计专业,但是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其教学方式和理念都很难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对理论和方法进行完善和健全。在教学的时候还存在过于单调的情况,由此,必须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创新。而基础课程对于平面设计专业而言是非常基础的学习部分,会给学生将来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创新。

一、对平面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对教学进行创新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而对于平面设计而言,思维创造力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创造力达不到要求,在设计的时候,设计出来的方案往往会比较俗套乏味,所以必须对基础课程教学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二、平面设计基础课堂展开创新的主要思路

(一)确保基础课程设置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课程设置对于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设置的合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现在而言,对其体系进行创新是符合教育和平面设计发展需要的。

在进行基础课程设置的时候,必须确保基础课程能够给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富含创新理念,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创新,设计出创新意识更强、更加新颖的作品。

(二)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现在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以往在进行平面设计教学的时候,很难满足这个需求。怎样更好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通过实践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是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课程结构应该有开放性的特点

以往的教学存在过度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的情况,很多人都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进行实践,只需要在设计的时候动手就行了,将二者分离开来,这种情况是不符合实际需要,且违背平面设计本质的。虽然,平面设计的实践性要高于理论,但是,若是离开了理论,设计出来的作品就会很难满足实际的需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开放性教学,真正地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确保知识结构和学生能力的完整性,确保能够更好地将实践、理论二者结合在一起。

2、对创造性学习渠道进行拓展

现在在设计的时候,人们更加重视其中的创意,所以必须努力拓宽渠道,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合理调整课程的内容,在保留以往教学中创作训练部分的基础上,注意让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挖掘,更好地利用其中的色彩和图形,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作能力,并且老师还要在教学的时候有意识地提高创意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加重视创意,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找出更多的表现形式。

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对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行激发,帮助学生找到更多的学习渠道,比如说网络,除拓宽学生获取知识渠道,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能力。

3、提高课程本身的整合性

在以往教学的时候,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往往很难真正形成一个体系,自身的整合性很差,现在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合理地对课程进行整合,加深课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三)对其课程考核进行合理完善

考试对于教学而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选择考试形式的时候,目的都是更好的了解学生地真实设计水平和能力。所以必须从平面设计的 专业特点出发,建立一系列科学的考核体系,成绩评价的时候才能更加地合理全面。老师在进行考核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标准,还应该制定多维评价体系,更加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结语

科技和时代不断的进步,创意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地增加,在平面设计中更是如此,只有进行课程创新才能培养出更多的设计人才。进行课程创新的时候,必须保证氛围是和谐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力才会更好地发挥出来,老师也应该做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并将自己掌握的新成果和新理念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对其思维和创新进行更好的激发。

参考文献:

[1]王艳歌.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反思[J].文学教育(中),2012,(10).

[2]关晓琳.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创新教育再思考[J].现代装饰(理论),2013,(06).

[3]李爱红.探索平面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变革[J].浙江工艺美术,2008,(01).

[4]周远屹,齐春媚.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0).

基础的平面设计例2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平面设计课程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在二维空间中合理地处理各种空间元素,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运用美学法则,完美地表现出来。因此,它需要设计师具有很高的平面设计艺术的表现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基础造型能力,有着较为深厚的绘画功底。提升学生基础造型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各艺术类院校平面设计教学基础教学的重要课题。将装饰绘画教学融入到基础教学当中去,才能更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想象力。装饰绘画是指一切具有装饰风格的绘画。我们应在设计基础教学中摈弃传统美术基础教学的陈旧观点,在其中融入装饰性绘画教学,是尤为重要的。

纵观美术发展史,从印象派开始,艺术形式的表现开始脱离现实生活,画面的表现也更多地融入了作者本人的思想,更为主观。开始更多的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觉来表现这个世界。从塞尚、梵高,再到到高更、蒙特里安。他们的作品从情感表现、形式架构及至观念价值等多个层面都有了开拓性的创造,他们为后来色彩纷呈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从他们开始,我们才把对物体的存在状态及空间因素的认识从传统的光感、空间感上重新赋予了平面化的认识。特别是米罗、克利等艺术家以极端化的平面表现手法,色块、线、点的构成组合为纯粹的装饰性语言,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他们将绘画作品赋予了更有内涵的意味,使其更具感染力。他们在其中融入了更多的思想观念和主观能动性。更具装饰味道。现代艺术设计由此发展而来,我们看现代平面设计中点、线、面、色彩等的排列与组合,其实就是各种元素的平面式组合。因此,在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摈弃传统的光感、空间,更多的融入装饰绘画表现,更具实际。

装饰性其实就是艺术性,装饰规律其实就是形式美规律。形式美规律必须与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相吻合,这样的形式才有意蕴和表现性,作品才能深刻有力。必须把装饰性绘画提高到一个新的重要层次,在基础课教学中彻底贯彻,融会贯通。装饰性绘画的层次和境界的提高,必须以研究自然为出发点,以写生为首要手段。要有真情和激情,把被自然激起的强烈感受幻化为相应的形式,切忌重复、拼凑、套用别人的程式,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僵死的。

基础的平面设计例3

1传统文化符号的多元特质和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视觉元素及艺术符号,这些文化瑰宝是华夏文明五千年发展传承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社会历史、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的生动写照,凝聚了各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千百年来形成了睿智、包容、朴素而富于生活气息的特质,呈现出形式多样、变化无穷的视觉样式,如京剧脸谱、水墨意蕴、书法篆刻、旗袍唐装、碧玉青花、园林民居等等,蔚为大观。这些传统文化符号自成体系,个性分明,通过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领略华夏文明独特的艺术魅力,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传承的轨迹,获得全面而深邃的审美体验;它们不仅仅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和冲击,更与东方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情结相吻合,它们虽然为中华民族所独创,却对全世界、全人类文化及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愧为是中国的珍宝,世界的财富。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财富,今天的人们应当保护珍惜、努力挖掘并创造性的应用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将它们转变为现代艺术语言,运用于当今的生活。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包含了众多独具魅力、引人入胜的设计意蕴,既表现在现实物质之上,又存在于民族精神之内,既是人们挖掘民族精髓的钥匙,更是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媒介和窗口。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奇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现代设计有诸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深入挖掘其中的艺术元素和民族特质,融会贯通以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意风格和设计理念,必将让中国民族风格在世界多元化的设计潮流中彰显出更为夺目的文化魅力。

2加强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基础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方法论与认识观,在整个设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先导作用毋庸置疑,时代的进步和新媒介、新技法的不断涌现拓宽了设计基础的概念及内涵,促使传统的设计基础教育进一步的提升与更新。平面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概念是不断丰富和拓展的,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传统的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被包豪斯的“三大构成”课程体系所主导,教学内容及形式长期缺少变化和更新,难免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设计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换言之,传统单一的平面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平面设计不断发展的需求,充实和和加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当前平面设计除了要有独特创意之外,也有明显的本土化发展趋势,强调具有民族特征的表现方式,在对外对传播信息的同时实现本土文化的广泛传播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有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若失去了自身的文化身份,便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平面设计教学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未来设计师的重任,应当注重学生传统文化观念和本土意识的培养,让传统文化符合这个元素贯穿于其基础教学的始终。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千姿百态,用最纯真质朴的文化语言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有待于挖掘、整理和利用。所谓“符号”,即人类认识事物的载体,作为信息记忆和存储的工具,符号也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如德国符号美学家卡西尔所言:“艺术设计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每一个设计形象都可以被看作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符号标识。按照当今平面设计发展的趋势,如何将传统文化符合与现代设计传承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当中应该将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将传统符号进行传承、变化与重构,由此派生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完美结合的平面设计风格。从传统元素切入,运用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实现中国传统图式、文字、色彩及其造型与现代视觉传达的有机整合。在平面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既有基础训练的强化,又有应用设计的延伸,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鉴于此,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要力求从传统符号中引申出平面设计领域中最普遍的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从传统中汲取更多营养,为设计基础教育探寻新的可能。

3彰显传统文化特色,整合教学资源和内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千百年长期积淀下来的,从开始中华民族经历过许多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争论与思辨,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的平面设计也遇到同样的课题,出现过一味推崇西方设计体系而忽视本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误区,从而导致本国设计发展集体失语的尴尬。全球化浪潮下,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的步伐不可阻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平面设计基础教育更加应当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从文化传承、文明建设和历史责任的高度来定位平面设计基础教育,真正建立起传统文化传承的设计教育观,引导学生探寻蕴含在传统文化符号中的民族精神,领悟到在世界文化的格局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教育融合,并没有什么捷径和已有模式,只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的灵活运用。首先,要在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中重新解读中国元素,将传统符合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训练中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鼓励学生在学好传统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展开新的研究和探索,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来丰富和塑造平面设计语言和视觉形象,让本土的元素与西方经典相互兼容,彼此渗透。中国的传统符号可谓浩如烟海,极为丰富,例如,在基础图案课程中,可以专门设计一个中国传统图案的研究环节,先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装饰纹样,先进行临摹,不需加入主观因素,尽可能的了解、熟悉和掌握其中的造型图示、符号语言等,达到以形写神的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创意和变形,大胆的进行艺术加工、设计实验以及构思演绎,使之平面化、设计化和视觉化,达到旧瓶装新酒的境界。再如,图形创意课程中,专门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抽取一些实例,如京剧脸谱、祥禽瑞兽或者是剪纸、皮影、泥塑、年画等民间工艺,让学生进行创意和设计,可利用各种设计形式和造型手法,表达方式不限,由点到面,引导学生从传统的符号中挖掘图形的语言,从传统的文化中找寻到现代的设计观念,找准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文化观念和设计语言的坚实基础。

基础的平面设计例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28-02

一、中国设计呼唤民族化设计形式和风格。

自十九世纪中期,平面设计独特的信息承载方式和海量的承载数目,深刻地改变了人类信息传达的手段和文化传承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由文字时代进入图文时代。平面设计水平,是该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坚持和发展民族化一直是各国平面设计者秉持的基本原则。

二、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与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内容。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专业最根本的学习科目,是绝大多数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真正涉足设计领域的起点,是学生建立基本设计观念的重要过程,对于学生后期的专业设计学习而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构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以下三个部分:一是构图方式,即一个设计的构图内容如何在视觉上进行安排,包括放置、组合、排列、视觉流动等;二是构图内容,即设计中使用的对象,如照片、图案、图标、装饰、排版、背景等;三是构图概念,即设计主题、内涵和风格方面的抽象归纳。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结合上机练习形成平面设计基础技能。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导,使得学生的上机设计实践有章可循,学生通过上机设计实践练习,可将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

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即具有云南少数民族显著特点的标志性图案和纹样,是被云南少数民族人民认同的,凝结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云南少数民族尊严和利益的形象和符号。

三、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着课程教学内容单一重复、教学方法僵化、教学过程死板、学生厌学、上机实践效果差等严重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该课程对于学生而言,由垫脚石变成了绊脚石,影响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民族意识淡薄,创造能力缺乏、平面设计基础知识与应用脱节,毕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岗位需求,这使得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陷入困境。如何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随即成为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四、将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应用于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设想。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云南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中职学校配备齐全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中职学生丰富的成长经历体验,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中职学校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等,都是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将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应用于中职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的可行依据。因此,特作以下教学设想:

1.多元化教学情境设计。通过云南少数民族故事典故的引入,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或短片的播放、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物品展示等方式,构建出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多元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满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的符号化语境中,充分感受这些传承多年的文化瑰宝的迷人魅力,唤起学生探索民族文化的热情。

2.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的教学内容处理。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推动力。相对于传统的黑板、书本等单一化媒体教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图片、动画等形象、具象的内容更敏感,更容易接受。

基础的平面设计例5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破碎机是冶金矿山、煤炭、建材等行业用于破碎物料而广泛使用的机械设备。目前矿山所采用的破碎设备有以下几种: 1) 旋回破碎机( 锐锥形破碎机) 常用于破碎大块物料及粗破碎车间; 2) 圆锥破碎机( 钝锥形破碎机) 用于破碎中、细块物料及中、细破碎车间; 3) 颚式破碎机用于破碎较大块物料及粗破碎车间。

上述3种破碎机在生产中均属关键性设备, 对铁矿石、石灰石和白云石等较硬矿石均采用这些破碎设备进行破碎。而对焦炭、煤等较软物料常采用较小型的破碎设备, 如锤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和辊式破碎机等。

本文介绍国内某铁矿项目破碎车间矿石破碎项目所采用的PYB2100标准型圆锥破碎机的基础设计。

破碎机属于有规律运动的机器, 圆锥破碎机为旋摆和回转的复合运动,转速为220r/min。破碎机在空运转时,振动具有明显的简谐规律;在负荷运动时,振动伴有较大的瞬态;中击分量,并为随机振动。其基础要能够承受上述振动荷载,因此基础设计时,除进行必要的静力计算外,尚应进行动力计算。

计算由于机器水平扰力而产生的基础底面的弯距时,放大系数U 值大小与被破碎物料的普氏硬度fkp有关。当fkp≤10时,u=3;当fkp=15时,u=4;当fkp>15时,u =5。在一般情况下,破碎机基础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当物料输送机穿过基础时,宜采用墙式基础;当物料输送机由基础侧面通过时,宜采用大块式基础;当破碎机要求设置在较高的标高时,宜采用框架式基础。本工程中,破碎后物料输送机穿过基础,故采用墙式基础。由于破碎机具有较大的振动,在设计中皮带廊与破碎机基础间设置伸缩缝脱开,避免二者相互影响。

设计破碎机基础时, 需收集下列资料:

(1)基础的型号、转速、规格、重量、重心位置及轮廓尺寸等;

(2)机器的功率及传动方式;

(3)机器底座的轮廓尺寸图, 辅助设备、管道位置和坑、沟、孔洞的位置和尺寸图;

(4)地脚螺栓、预埋件的尺寸和位置以及二次灌浆层的厚度等;

(5)基础的平面位置;

(6)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测及水文地质资料;

(7) 破碎机的动荷载( 即扰力) 值、作用位置和机器的质量惯性矩等资料

圆锥破碎机基础进行静力计算时,根据《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第3.1.14条:机组的总重心与基础底面形心宜处于同一竖线上,当不在同一竖线上时,两者之间的偏心距和平行偏心方向基底的边长的比值不应超过下列限值:

(1)对于气轮机组和电机基础 3% ;

(2)对金属削切机床基础以外的一般机器基础:

当地基承载力标准fk≤150kPa时, 3%;

当地基承载力标准fk≥150kPa时, 5%;

本工程中破碎机属于一般机器基础,故机组质心与基底形心偏心值的限值控制在5‰,该例中,X方向机组质心与基底形心的偏移值ex为1.3%,Y方向的偏移值ey为1.34%,均满足5%的限值要求。

设计动力机器基础的荷载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当进行静力计算时,荷载应采用设计值;当进行动力计算时,荷载应采用标准值。根据(劬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第7.1.9条破碎机基础顶面的水平线位移可按下表采用。

表1 破碎机基础顶面的水平向允许振动线位移

2 墙式破碎机基础的计算

破碎机基础的计算包括静力计算和动力计算

2.1基础静力计算

2.1.1地基承载力验算:

(1)地基承载力验算,即平均压力设计值符合方式要求:P≤affa

式中:P一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

af一为地基承载力的动力扣减系数,一般取0.8(对旋转式机器基础);

fa一为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2)机器水平扰力弓l起基础产生的弯距,这时的水平扰力应乘以放大系数 ,地基承载力可按下式验算:

Pmax=1.2W/A+MC/I≤ l.2 affa

Pmax一基底面最大压应力(KPa);

w一机器、基础和基础口填土总重量(KN);

M 一作用在基础底面的弯矩(KS・m);

c一由通过底面形心轴至弯矩方向的基础边缘的距离(m):

I一经基础底面垂直于弯矩平面的形心轴的惯性矩(m )。

2.1.2 基础构件强度的验算,按现行混凝土规范进行,主要验算底板和顶板的强度。

2.2 基础的动力计算

2.2.1 墙式基础的动力计算

(1)基础水平振动的水平向振动线位移,水平向固有圆频率及基础顶水平向振动线位移可按规范公式5.4.2 计算。

3.计算实例

3.1 设计资料

(1)机器型号及规格:PYB2100型标准弹簧圆锥破碎机;

(2)破碎机质量W1=88t;

(3)电机质量W2=5.2t;

(4) 破碎机水平扰力幅值Px=46kN;扰力作用点距基础顶面距离O.975m;电机扰力不计。

(5)破碎机主轴转数n=220r/rain,主轴至基础顶面距离为O.2m ;

(6)破碎物料的普氏硬度frp

(7)地基为中等风化白云质灰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ck=540kPa ,基础埋深为5m,两侧填土,另两侧与皮带廊相连。地基与基础的连接并非刚性连接,故不考虑地面对地基刚度的提高作用。

(8)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C30,Ec=2.8×107 kN/m2。

钢筋:HPB300级,fy=30ON/mm2,HRB335级,fy=335N/mm2。

3.2 计算结果

3.2.1 静力计算

基础质心与其底形心偏心值计算:

ex=1.4% ;ey:1.34 均

地基强度验算:

Pmex=209.7Kpa,满足要求

3.2.2 动力计算

基础顶面水平线位移:

Axφ =0.16mm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破碎机基础设计应严格执行基础选型和设计标准, 对其构造因地制宜进行研究与设计, 使其设计完全符合工程标准。

参考文献

基础的平面设计例6

一、引言

近十年来,世界相继发生了多次重大地震,1989年美国 Loma Prieta地震(M7.0)、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M6.7)、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M7.2)、1999年土耳其伊比米特地震(M7.4)、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M7.6)等等。因此,专家们预测全球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随着现代化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地震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地震灾害不仅是大量地面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的破坏和倒塌,而且次生灾害中因交通及其他设施的毁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以1995年日本版神地震为例,地震造成大量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桥隧的毁坏,经济总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近几次大地震造成的大量桥梁的破坏给了全世界桥梁抗震工作者惨痛的经验教训。各国研究机构纷纷重新对本国桥梁抗震规范进行反思,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工作。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后,对结构抗震的基本问题重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十分重视减振、耗能技术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桥梁、道路方面的抗震设计规范已经重新编写,并于1996年颁布实施。美国也相继在联邦公路局(FHWA)和加州交通部(CALTRANS)等的资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与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修订有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了ATC-18,ATC-32T和ATC-40等研究报告和技术指南。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或指南无论在设计思想,设计手法、设计程序和构造细节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和深入。

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在80年代中期开始修订,于1989年正式发行。随着中国如年代经济起飞,交通事业迅猛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兴建、跨越大江,大河的大跨桥梁、大型立交工程以及城市中大量高架桥的兴建,规范已大大不能适应。但是目前所有国内的桥梁设计,对抗震设计均在设计书上标明的参照规范即是《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铁道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与国外如日本、美国的同类规范相比,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水准远落后于国外同类规范。若不进行改进,则必将给中国不少桥梁工程留下地震隐患。

本文主要介绍了各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基础部分的抗震设计。基础部分对全桥的地震响应以及墩柱力的分布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础设计不当会导致桥梁墩柱在地震中发生剪断、变形过大不能使用等等,有时甚至是桩在根部直接剪断破坏。基础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除了基础形式的选择以外还包括抗弯强度、抗剪强度桩基础连接部分的细部构造、锚固构造等方面。本文首先对中、美、日、欧洲、新西兰五国或地区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基础的部分进行了一般性的比较。笔者认为,相对而言中国的规范在基础抗震设计方面较为粗糙、可操作性不强。而日本规范在这方面作的最为细致,技术也较为先进。因此,在随后的部分中详细介绍了日本抗震规范的基础设计方法。

二、主要国家桥梁抗震规范基础抗震设计的概况

本文将中国桥梁抗震规范与世界上的几种主要抗震规范(美国的AASHTO规范、Cal-tans规范、ATC32美国应用技术协会建议规范,新西兰规范NZ,欧洲规范EC8,日本规范JAPAN)进行基础抗震设计方面的比较。

中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基础设计的部分十分笼统,只以若干定性的条款,从工程选址方面加以考虑,而对基础本身的抗震设计,特别是对于桩基础等轻型基础抗震设计重视不够。这方面,日本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准则规定得比较详细,是我们应当学乱之处。基于阪神地震的经验,地震后桥梁上部结构的修复和重建都比下部基础经济和省时、省力,因此桥梁基础的抗震能力的要求应比桥墩高。

三、日本桥粱基础抗震设计方法细节

1.按流程,先用震度法设计。震度法基本概念是把设计水平震度

Kh乘以结构Kh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Cz--地区调节系数;

Kh0--设计水平震度的标准值。

其中, δ是把抗震设计所确定的地基面以上的下部结构质量的80%或100%和该下部结构所支承的上部结构质量的 100%之和作为外力施加到结构上在上部结构惯性力作用点位置发生的位移。

2.用震度法设计以后,如果基础结构是桥台基础或者桥墩的扩大基础,不需要用地震时保有水平耐力法设计。这是因为设计桥台基础时,地震时动力压力的影响非常大,此外结构背面存在的主体也使结构不容易发生振劾。而对于扩大基础来说一般地基条件非常好,因此,地震时基础某些部位转动而产生非线变形可以消耗许多地震能量。

3.用地震时保有水平耐力法设计时,首先要判断基础水平耐力有没有超过桥墩的极限水平耐力。这是因为地震时保有水平耐力法的基本概念是尽量使地震时在桥墩而不是在基础出现的塑性铰。如果在基础出现塑性铰,发生损伤后,修复很困难。所以,我们要把基础的行为控制在屈服范围内。

如果基础水平耐力小于桥墩的极限水平耐力,则要判断桥墩在垂直于桥轴方向的抗震能力是不是足够大(按式(3))。因为如果桥墩在垂直于桥轴方向具有足够大的抗震能力(例如壁式桥墩),而且基础的塑性反应在容许范围以内,则基础的非线性行为能吸收大量的振动能量并且基础仍然是安全的。

桥墩的极限水平耐力Pu≥1.5KheW (3)

Khco--设计水平震度的标准值;

Cz--地区调节系数;

μa--容许塑性率;

W-一等价质量( W=Wu十CpWp);

Wu--振动单位的上部结构质量;

Wp--振动单位的桥墩质量;

Cp--等价质量系数(剪断破坏时1.0,剪断破坏以外是0.5)。

4.桥墩的极限水平耐力满足Pu≥1.5KheW时,对基础塑性率进行对照检查。虽然基础的非线行为能吸收大量振动能量,但是对于有的基础部件来说,可能会遭受过大的损伤。所以要控制基础的反应塑性率,按如下要求:

μFR≤μFL (4)

式中μFR--基础反应塑性率;

μFL--基础反应塑性率的限度。

5.发生液化时,要降低土质系数。随后的计算(对照和检查)同上述方法基本一致。

基础的平面设计例7

0、引言

工业项目结构设计中,根据工艺要求,为动力机器设备设计基础的工作经常遇到。动力机器种类繁多,运动特性主要呈旋转式、往复式、脉冲式等,基础主要有大块式、墙式、构架式等形式。不同的运动特征、不同的基础形式决定了基础设计方法各异,造成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成为结构设计的难点。较以承受静力荷载为主的设备基础不同,动力机器基础除应满足静力荷载或静力当量荷载作用下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要求外,还应满足动力荷载作用下基础的振幅或振动速度满足规范限值要求。针对框架式汽轮机发电基础,若采用空间多自由度体系进行动力分析计算,需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完成;若采用简化的平面二自由度体系进行计算,往往计算结果与实际存在一定偏差。

本文以某25MW汽轮发电机框架式基础设计为例,简要介绍框架式动力机器基础的设计过程,指出常用的动力机器基础动力分析计算方法的心得体会,提出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1、工程概况

某25MW汽轮发电机设备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汽轮机和发电机构成动力设备,设备平台以下布置其他辅助设备。根据设备厂家所提资料可知:机组功率25000KW;工作转速3000r/min;临界转速1370/4020 r/min;设备总重量127t,其中:汽轮机静子重52t,转子重14t,发电机静子重45t,转子重16t;设备运行面高度8m。

本工程所处场地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土类别为Ⅱ类。建设场地较为平整、均匀,基础持力层为:泥质粉砂岩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450kpa,场地地下水位埋深4.60m~4.80m。基础混凝土C30,钢筋HRB335级。

2、基础设计选型原则及主要控制指标

2.1基础设计选型原则

一般情况下,汽轮机发电机组的汽轮机、发电机要求布置在厂房二层平台上,辅助设备部分则多布置在底层,要求基础顶板下面有足够的空间布置工艺设备、管线。因此,汽轮机发电机基础主要采用框架式基础,以满足工艺布置及生产操作需要。

汽轮机发电机框架式基础应合理布置、构造简单、受力明确。基础的顶板、支柱、底板应尽可能对称于机器的主轴(纵轴)布置,荷载应尽量布置在受力构件的中轴线上,避免或减少初始偏心造成的结构扭转效应。其中:顶板应有足够的质量和刚度,顶板各横梁的静绕度宜接近,顶板的外形和受力应简单,尽量避免偏心荷载;在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宜适当减小柱的刚度,但其长细比不宜大于14;底板应有一定的刚度,并应结合地基的刚度综合分析确定。

2.2主要控制指标

1)静力计算控制指标

(1)地基承载力验算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

(2)基组偏心值验算满足e/l≤3%的要求;

(3)框架式基础的顶板、支柱、底板满足在“主要荷载组合”及“特殊荷载组合”作用下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要求;

(4)对于需要进行抗震验算的基础,还应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2)动力计算控制指标

不同于静力计算的控制要求,针对1000

3、结构设计与分析

3.1结构受力分析及布置要点

根据设备厂家提供资料,在充分考虑汽轮发电机基础与发电厂房平面关系的同时,对基础顶板、支柱和底板进行结构布置,如图2、图3所示。由荷载作用位置可知,汽轮机和发电机的静子、转子荷载均作用于轴承中心或设备支座中心位置。基础振动主要由机器运行中的不平衡力,即扰力的作用引起,而扰力的产生主要来源于转子质量中心不可能和它的旋转中心完全重合造成。本例中,转子围绕主轴(纵轴)旋转,由扰力产生的振动主要引起基础的竖向振动。

由图2可知,结构平面沿主轴(纵轴)方向对称布置,由于工艺需要在后端顶板下布置“出线小室”,结构平面沿横向不对称,故在基础底板布置时应适当减小后端底板长度,确保底板布置均匀,减少底板偏心影响。上部框架梁柱布置应结合荷载作用位置及机器外形综合确定。本例纵、横向跨度基本均匀,荷载基本作用于轴线上或附近位置,横梁截面1200x1500,两侧悬挑部分截面1200x1500/600,纵梁截面1200x1500,机器作用区域顶板厚同梁高。支柱截面1200x1200(共6根),与下部底板刚接。底板采用梁板式,基础梁截面1400x2000,底板厚600,基础埋置深度-3.00m。

3.2静力计算

3.2.1地基承载验算

本例中,基础持力层选定为:泥质粉砂岩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450kpa。经计算后,由于地基承载较高,承载力验算可满足要求。

3.2.2基组偏心值验算

为了防止动力机器基础因振动引起基础偏沉,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简化动力计算,基组(机器、基础和基础上回填土的总称)的总重心应力求与基础底面形心在同一垂直线上,如有偏心,其偏心距与偏心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之比,即e/l≤3%。

本例中,基础底板布置沿横向对称布置,可在结构布置上避免偏心影响。纵向由于存在后端出线小室,在基础底板布置时适当减小后端底板长度,确保底板布置均匀,减少底板偏心影响,可满足e/l≤3%的要求。

3.2.3框架承载力计算

与常规只承受静力荷载的框架承载力计算不同,汽轮机框架式基础的上部框架的承载力计算在荷载取值、荷载组合、结构计算及构造要求等方面有其特殊之处。

(1)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1)恒载:基础自重、机器设备自重、管道推力、温度应力等;2)动力荷载(即静力当量荷载):通过将机器运转过程中的转子重量乘以相应的系数,等效为垂直向、纵横水平向静力荷载(即静力当量荷载)作用于结构上;3)安装荷载:可取20~30KN/m2;4)特殊荷载:短路力矩、地震作用等。

(2)荷载组合:1)主要荷载组合:由恒载与动力荷载(或静力当量荷载)组成,各向的动力荷载在组合时只考虑单向作用;2)特殊荷载组合:由主要荷载组合与一个特殊荷载(短路力矩或地震作用)组成,其中动力荷载(或静力当量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取0.25。

(3)结构内力及配筋计算:可按常规框架结构采用结构分析计算软件(如PKPM)建模进行分析计算。

本例中,恒载可由设备厂家提供的资料及框架式基础的截面尺寸计算得到,静力当量荷载的计算,应按基础的基本振型和高阶振型影响分别计算,并取较大值。当采用PKPM进行结构分析计算时,对于主要荷载组合,可取默认的“1.2恒+1.4活”,而特殊荷载组合需手动添加一个组合“1.2恒+0.25x1.4活+分项系数x短路力矩或地震作用”参与计算。

框架式基础本身刚度较常规框架大得多,静力计算不考虑抗震时一般均能满足要求,计算配筋均接近最小配筋率。考虑到基础长时间处于振动环境中,需考虑混凝土出现裂缝及疲劳问题,实际配筋宜适当增加。

框架式基础一般只须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验算,对于设防烈度为8度以下的框架式基础可不进行抗震验算。本工程所处场地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可不进行抗震验算。

3.3动力计算

动力机器基础的动力计算,主要是计算基础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反应,即计算基础各种振型的自振频率、振幅等。结构动力计算的简图、理论假设的弹性体系自由度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动力计算的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

针对1000

本例为25MW汽轮发电机框架式基础,工作转速n=3000r/min,框架上部结构为横向框架与纵梁构成的框架体系,动力计算可采用平面两自由度体系,取中间横向框架进行动力计算,如图4。

结论:

1)根据转速n与圆频率ω的关系:n=9.55ω可知,基础第一振型圆频率ωn1=207 rad/s,折算为转速n1=9.55x207=1976r/min

2)最大振幅为A11=0.0108

4、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重视概念设计

由于动力机器基础设计与计算模型、计算方法的简化、取值及土的动力特性关系极大,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往往偏差较大,所以重视概念设计尤为重要。动力机器基础的概念设计就是针对给定的动力机器基础提出合理的结构形式,尽量对称的平、立面布置及基本构件尺寸、构造等,保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其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合理的基础埋置深度和地基土抗压刚度系数;(2)确定合理的基础结构形式,平、立面布置,基本构件尺寸及构造;(3)基础与机器的质量比值;(4)动力机器基础的偏心率控制等。对设计者而言,动力机器基础动力计算工作大且十分繁琐,实践证明,掌握振动的原理和基本概念,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要求能从源头上控制基础的振动问题,减小动力计算模型与实际的偏差,使计算更加真实可靠。

随着国际、国内有限元分析计算软件,如ANSYS、MIDAS、SAP2000等的不断完善、普及,利用有限元分析计算软件进行动力设备基础的动力分析计算是大势所趋,但昂贵的购买、使用费用让中小型设计单位望而却步,所以,针对较为规整的框架式基础布置,在充分重视概念设计的基础上,采用简化的平面两自由度体系进行结构动力分析,并结合工程实践,也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4.2扰频±25%的避让

设计动力机器基础时,一般要尽可能使基组的自振频率和机器正常工作的扰力频率相差25%,以避免基组在其振区内工作。基组的自振频率取决于基础的刚度,刚度又取决于框架顶板、框架梁柱、底板的尺寸取值。取值过小,基组过柔,振幅不易控制;取值过大,基组过刚,容易进入扰频共振区。为此,《动规》提出了相应要求:5.1.6(1)顶板应有足够的质量和刚度;5.1.6(2)在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宜适当减小柱的刚度,但其长细比不宜大于14;5.1.7平板式基础底板的厚度或井式、梁板式基础的梁高,可根据地基条件取基础底板长度的1/15~1/20,并不应小于柱截面的边长。

在满足规范的相关构造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工程实践,可总结出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转速的动力机器基础的合理尺寸范围,确定合理的基组刚度,最终可减少设计反复验算过程,提高设计效率。

4.3基础埋深对机组振幅、频率的影响

振幅计算公式是以基础设置在地面上为基本假定建立的,而一般机器基础都有一定埋深,基础四周的土有降低振幅和提高体系自振频率的作用。对于汽轮发电机基础这类处于共振后工作的机器基础(即基础的自振频率低于机器的工作频率),应充分考虑埋深作用。这样,虽计算出的基组自振频率可能较实际高一些,但实际是安全可靠的。另外机器起停过程中,都要经过共振区,宜适当增加基础埋深,提高体系阻尼。但增加基础埋深也同时提高基组频率,加大基础频率进入扰频共振区的可能性,故设计时应合理调整基础埋置深度,使基组频率和振幅处于合理的范围内。

4.4构造与配筋

(1)为安装机器设备支座垫板,通常在基础顶板面设有二次灌浆层,能够在机器设备安装调平后起到与基础砼充分结合的作用。针对动力设备基础,在设备正常运转时长期处于振动状态中,虽也有相应构造措施保证,但二次灌浆层与基础结合面出现裂缝的情况仍时有出现。因此,笔者建议基础顶板一次浇筑成型,取消二次灌浆层,从施工角度严格控制顶面砼的平整度,结合设备安装调平,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本例按此方法设计施工,设备安装就位,运转中未出现基础顶板裂缝,效果良好。

(2)设备锚固螺栓采用在砼内预埋钢套管,设置对穿螺栓的做法,可有效解决螺栓锚固长度不够,二次后浇粘结不足等问题。基础顶面四周边缘及沟道边,设置角钢保护,可防止边缘碰撞损害。

(3)除应满足现行《混规》要求的相关构造要求外,应根据基础承受振动的特点,配置相应的附加钢筋。如:a基础上部纵横梁及柱子需沿设置封闭箍筋;b纵横梁侧面配置构造钢筋;c直径或边长大于300的孔洞或凹口四周配置附加钢筋;d基础顶板挑台、沿挑台外侧及支撑挑台的梁内侧配置纵向附加钢筋等。

5、结束语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应做好前期资料、数据收集与分析;重视概念设计,使基础选型及结构布置合理;认真进行结构分析计算及构造设计;注意采集设备正常运转中基础的动力反应。本例仅针对25MW、转速n=3000r/min汽轮发电机框架式基础的结构设计进行的简要分析,而对于种类繁多的各型动力机器基础的分析计算,应根据其各自的动力反应特点,采用适合的动力分析方法进行。当然,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有着内在的规律可循,只有把握动力设备正常运转中的动力特性,通过不断实践,精心设计,才能提高动力机器基础的设计水平。

本例25MW汽轮发电机装置建于云南省开远市红河州磷肥厂80万吨/年硫磺制酸余热发电装置,于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至今运转正常。

参考文献

[1] GB50040-1996q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s]q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总院q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手册[M]q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 GB50009-2012q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q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基础的平面设计例8

我国某地区建立的电力通信线路铁塔基础,主要将独立式的钢筋混凝土作为基础。该基础设计具有自动化水平高、施工技术灵活、施工环境方便以及投资成本低等优点,在我国的电力通信线路铁塔基础工程建设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中,独立式钢筋混凝土基础包括拉压基础与非拉压基础。受到110kv和220kv电力线路中直线耐张塔、直线塔以及小转角塔塔根部水平力与竖向拉压力小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运用非拉压基础。对于终端塔、大转角塔和跨越塔来说,则适宜运用拉压基础。

1 TTJC软件设计的要点

通过运用TTJC软件能够对独立式的钢筋混凝土中的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进行设计,对其施工图纸进行绘制。

1.1 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在运用TTJC软件对铁塔基础进行设计时,首先要进行基本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计算工作。其中,基础数据信息主要指的是铁塔基础的顶部荷载信息、施工场地中的物理力学指标数据以及铁塔与基础的信息参数等内容。荷载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分别是正常的运行情况和断线、停电检修情况。正常运行情况包括最大风速、覆冰以及最低温等情况。在对铁塔基础进行设计时,要对正常运行情况包含的几种情况荷载设计中的不利荷载进行考虑。

例如在对最大风速环境下的铁塔基础作用力进行计算时,将直线塔的垂直吹风作为案例进行计算,将铁塔身风压的荷载力在挂线点与塔身节点位置进行计算。

1.2 TTJC软件的主程序

在运用TTJC软件的主程序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原始数据信息进行编辑和整理。在对原始数据信息进行编辑、整理工作时,主要对铁塔的基础顶荷载、地基施工场地的物理力学指标以及铁塔设计的基础参数信息进行编辑和整理,将其放置在原始的数据文件中,数据文件为*.DTA格式,以便为以下的铁塔基础计算工作做好准备。

(2)计算铁塔基础。对铁塔基础进行计算,主要运用以BASIC语言和FORTRAN语言为基础编写的计算机主程序进行计算,BASIC语言和FORTRAN语言是TTJC软件的核心内容。首先,运用该程序语言对钢筋混凝土的土主柱与底板正截面的强度进行计算,然后对铁塔基础的抗拔稳定性进行验算,对底板中的拔抗剪强度、下压冲切强度进行计算,对刚性的基础台阶中的高与宽的比例进行验算。另外,还要对软弱下卧层进行验算,对地脚螺栓进行计算。

(3)设计图形。在对铁塔基础进行计算后,将其结果运用AutoCAD软件进行设计,设置为命令组文件,文件格式为*.SCR。

(4)运用AutoCAD制作施工图纸。通过实现TTJC软件与AutoCAD绘图软件的互相结合,按照以上设计的图形文件*.SCR,然后运行AutoCAD软件,运用其中的绘图命令将相关的角图章和图框文件从图片资料库中提取出来,最终设计为施工图。

1.3 TTJC的数据文件与含义

(1)TTJC软件的数据格式

LOAD

下压力,垂直线路方向的水平力,水平线路方向的水平力

上拔力,垂直线路方向的水平力,水平线路方向的水平力

DDD

土壤名称,耐力地,修正系数,土层数量

土层厚度(i),土壤容量(i)

地下水信息

[土壤浮容量,最高地下水位,最低地下水位]

软弱下卧层信息

[下卧层深度,下卧层地耐力,应力扩散角]

JC

安全系数

根开,主柱露头,主筋直径(mm),[底板上层主筋直径(mm),底板下层主筋直径(mm)]

[柱宽度,柱高度,台阶数量,台阶宽度,台阶高度]

DRAW

塔标志高数量

塔标志高(i),基础正面根开(i),基础侧面根开(i)

[施工图号]

END

(2)数据文件信息的填写注意事项

在对数据文件信息进行填写时,要注意以下问题:必须要包括关键字:LOAD、DDD、JC、DRAW以及END等词语;加有“[]”符号的是选择项;除了具有特殊注明的数值之外,必须要使用国际单位制;数据项中标有下划线的表示其是整型数;如果没有绘制施工图,那么DRAW以下的内容不需要填写;如果包含地下水信息,那么就填写1,否则,就填写0;有软弱下卧层信息,那么就填写1,否则就填写0。其中,下卧层的深度表示的是距离地表的高度;钢筋的主筋直径取值范围为13~26mm;底板主筋的直径取值范围为9~17mm等。

2 EF软件的设计要点

运用TTJC软件对铁塔基础进行设计时,具有计算准确度高、自动化水平高的优点,适宜用来对一般的输电线路塔位进行设计和计算。但是,对于特殊性的塔位来说,例如基础根开小、拉压力大的T接它来说,则不宜进行计算。EF软件则能对其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

对联合式的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进行设计和计算的过程和独立式的钢筋混凝土基础相同。例如其首先要对铁塔的基础参数信息、地基施工的物理力学指标以及基础荷载力等信息进行统计,在对基础控制荷载力进行确定后,也就是基础顶部的M、N、V,运用EF软件进行设计和计算。运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将以上的数据信息输入进去,然后进行梁板的计算配筋和绘图工作。运用EF软件进行计算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确定筏板的底面积

运用基础顶部的M、N、V数值对筏板的底面积进行确定时,要确保基底边缘的压应力值不能高于地基的承载力设计值,也就是Pmax≤1.2f,其中f指的是地基承载力的设计值,Pmax≥0。另外,如果在基础底面和地基土之间出现零应力区,那么要保证零应力区的面积低于基础底面积,约为基础底面积的25%。

2.2 对配筋率数据进行考虑

在运用EF软件对铁塔基础进行计算时,要选择带肋筏板基础,并确定梁板的尺寸,使尺寸能够达到刚度的要求。以下是配筋率的参考数据:板的配筋率在0.4%~0.9%范围内,梁的配筋率在0.7%~1.6%的范围内。

2.3 基础埋深

基础埋深适宜在2.6m~3.6m之间。如果埋深比较浅,那么将会增加基础平面尺寸,造成材料资源的浪费;如果埋深比较深,那么将会加大施工过程中的降水度,增大土石方工程量。

3 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的铁塔基础工程中,运用TTJC和EF的软件进行设计,有利于提高铁塔基础设计的质量水平和设计效率。但是EF软件具有手工量大的缺陷,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善,最终有效的提高铁塔基础的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基础的平面设计例9

【中图分类号】G640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所以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合理的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跟普通高校对比来说,民办本科院校有着很明显的侧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特点。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设符合自身人才培养要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一、民办本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经调查,目前民办本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如下:

1.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较大

由于各地市县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环境尚有很大欠缺,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大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不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2.新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够重视

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取的是传统的集中大班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统一、泛泛,新生对课程的重要程度理解不上去。

3.企业对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有较高需求

经调查发现,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在就业单位还要进行计算机操作的训练!

4.学习的知识还无法满足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

国家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基本要求是计算机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加上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或者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而目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数仅包含前者,如果没有后续的程序设计语言或数据库的学习,学生们想要通过自学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非常困难的。

二、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下面以哈尔滨华德学院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所给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议方案为例,哈尔滨华德学院按照专业划分,共分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六个分院。为了满足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作用,在充分调研、深入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能力结构、知识体系、实验体系、课程体系,认真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提出针对六个分院分别制订的课程体系建议方案。

由于不同专业的需求和学时所限,建议各分院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必修和选修课程。

1.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侧重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信等内容,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等。

2.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侧重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信等内容,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3.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与技能;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等。

4.艺术与传媒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与技能;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5.经济管理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应有较强的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6.通识教育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多媒体处理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专业软件应用”等。

三、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更好的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以上是哈尔滨华德学院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希望能为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经验和参考。

参考文献

基础的平面设计例10

2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创新教育思路

2.1建立适合平面设计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是整个平面教育系统运行的软件。构建一个科学、开放、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当务之急。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作为平面设计专业最为根本的学习科目之一,涉及所有与平面相关的学科。就一般情况而言,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是绝大多数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真正涉足设计领域的起点,是将入学前的绘画基础教育向设计基础教育领域接轨转化。《设计教育大事典》对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致划分,认为其主要包括设计表达基础、设计技术基础及设计理论基础三大部分。具体而言,设计表达基础包含设计造型基础、形式构成研究、设计制图基础、效果图设计、模型设计、摄影基础、设计文案基础、电脑设计等课程与专题讲座。设计技术基础涵盖设计材料学、设计工艺学、设计工程基础,设计法规、标准与设计管理、应用人体工程学、产品形态学、工程预算与会计学基础课程与专题讲座。设计理论基础主要论及设计社会学与设计伦理学、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设计文化研究、设计史、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论、设计语义学、设计分类学、创造性思维原理、市场与营销学基础、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研究等课程与专题讲座。[2]

2.2改革以往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应该说在包豪斯时期就已经开始提倡,这已经是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共识,但是如何去做?如何落实到基础教育中?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耐心探索的事情,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调整,形成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任何照搬与空谈都不解决具体的问题。

2.2.1建立开放型课程结构

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在初步实践———设计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设计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了解专业;在设计实践课的教学中,通过现场教学,实例结合,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交替渗透。就当前的设计教学现状而言,普遍存在着轻视设计理论课程的现象。设计者认为,艺术设计是实践应用性学科,理论问题应由专门的艺术理论家解决,自己只要在实践中动手就行。但是,就一般概念而言,理论与实践不容分割,二者是互动的统一体。将艺术设计教学人为地分为理论型与实践型的行为本身就背离了艺术设计的本质。艺术设计是一种为人造物的行为,自诞生之日起便与人类真实且鲜活的物质生活紧密相连。设计美学与技术美学是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分支系统,即便如此,它们也是建立在人类的造物基础之上的。虽然就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本质特性而言,其实践性大大强于理论性,但如若离开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艺术设计也不足以成立。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作品的设计过程可视作一个研究过程,学生的主体对象就是“研究”,而研究,就其发展本质而言,必须提升至理论层面。为了能保证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完整性,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平面设计教育中基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建立开放型的课程结构,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渗透。

2.2.2拓宽创造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在全球步入知识经济和创意经济的时代,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创意产业,在发达国家已形成一股强劲的创意经济浪潮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研究、学习方法的独特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为艺术设计人才的辈出提供了持久、全面的人才基础,在现代创意设计教育体系方面形成了成熟、严密、完整、科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机制。常规单一概念的理论与设计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授既难于使学生理解设计的意义,也难于抓住学习的重点和提高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此类教学方式是目前国内相关艺术设计院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首先改革课程安排,对授课内容作合理的调整。一方面,可以保留原来教学安排中平面基础创作训练的科学合理部分,注重引导学生把手伸向传统,深入挖掘传统的平面设计的宝藏,学会利用色彩的构成、图形结构的基本规律,提高基本的创作技能。另一方面,可加大平面设计创意的比重,加重图形的份量,注重引导学生把手伸向创意,开启创造性思维,学会以独特的创新理念,新奇的表现形式,拓展图形表现的空间。[3]在后知识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教育者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其学习热情,增强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占有更多的学习信息,进而拓宽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创造性学习渠道。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利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多教材无法尽含的知识,开拓自身视野,而且可以在对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培养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强化课程的整合性

创新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设置,首先应该建立在课程的整合基础之上,建立大课题、小课程的课题教学体系。课题教学是指按照一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起来的有主题要求的教学内容团块,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特征。把原来的单一小课程概念原理性知识或知识模块整合起来,形成几大课题内容。每一个课题内容横跨多门相关性课程,比如说构成形式研究这一个课题,就可以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光的构成等多门小课程。这些课题都只对原有的相对独立的小课程进行整合、挖掘后,结合其与之相联系的学科内容,进行设计。通过整合设计后,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学生也更容易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实施课题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2.3完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是考试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年来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的圈在学校规定的管理制度范围内。近年来,各艺术院校为了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艺术设计课程考试的思考却很少,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技能课程考试。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考试不仅是为了检验学生平时学习效果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测学生对设计基本理论的掌握,而且应具有塑造学生在设计方面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设计基础课程的考试应当采取实事求是、方法科学、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不同的专业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理论教学的考核:以《设计概论》课程为例,其课程改革可以从单一的答卷式考核方式,转变为单元式作业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模式。单元作业依据每周讲述的内容布置作业,消化及时、针对性强,强调理解和消化,避免原来的死记硬背。单元式作业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专业热情,避免前松后紧,考试结束死记硬背的通病。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的考试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来制定考核方法。可以采用设计作品、调研报告、实物制作等多种形式。按照不同的课程方向,形成构思、策划、设计、评论一条线,以不同的形式来完成考核。如《构成设计》等设计实践课,在以表现技法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理论阐述和艺术评论作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的去思考,同时还锻炼了学生资料收集和文献检索的能力。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建立较为科学的、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设计是平面设计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重要部分。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考试成绩可以采用综合评定的方式。实践课以实践操作技能为主,专业理论课以理论考试为主,同时设计实践和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应分别占有不同的比例。比如,一些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如素描、色彩、构成等,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成绩可以占到总成绩的90%;一些理论性较强,但也应该考察实践能力的课程,如设计概论、设计史等课程,应当以理论考试为主,实践技能占该科成绩的20%~30%。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在平面设计课程的成绩评定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每个教师对同一副习作的理解不一致,就会产生成绩上的差别,这种成绩上的差别不像标准试卷测试那样是由学生答错题造成的,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个人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建立定性或定量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模式,并且有意识的关照课堂过程,收集有关学生学习的多种资料,在动态系统中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