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4 16:25:04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例1

2001年,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能源巨子安然公司(enron)破产事件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规则基础准则的致命缺陷。此后,美国开始重新审视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从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所通过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2年10月21日的征求意见稿《美国准则制定中的原则基础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3年7月应国会之要求的研究报告《对美国财务报告体系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制度的研究》都充分说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由规则基础模式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转变趋向已初见端倪。那么,原则基础准则就一定优于规则基础准则吗?规则基础准则模式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将面临什么问题?我国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当对会计规范制定模式做何选择?本文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规则基础准则模式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缺陷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会计准则模式问题亦是如此。wWW.133229.Com可以说,绝对完美的会计准则模式是不存在的,不应因为美国连续发生会计丑闻就认为规则基础准则模式一无是处,也不能因为欧洲现在没有暴露出这种大规模的造假丑闻就认为原则基础准则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规则基础准则转向原则基础准则,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一)缺陷之一:原则基础准则同样不能避免会计操纵行为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认为,每个人都在设法最小化个人所承担的风险、成本和不确定性的同时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即人具有自利性。而在会计界,自stephenzeff于1978年发表了《“经济后果”的产生》一文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公司管理当局作为自利的经济人,必然会运用种种手段,在具有经济后果的会计准则空间中寻找能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契机并加以运用。换言之,管理当局存在会计操纵的动机,这已经在大量的实证会计文献中得以证实。

规则基础准则重形式而轻实质,其试图勾画出合法做法的具体界限标准(brightlines),从而鼓励人们在实务中尽可能地接近界限标准或突破界限标准以进行会计操纵。换言之,规则基础准则下的界限标准给会计操纵者提供了一个明显的“靶子”,便于其伺机通过交易策划(transac tionstructuring)来规避准则。安然事件中对spe不纳入合并范围的3%要求这一界限标准的利用就是有力的例证。此外,资本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的选择、权益法和成本法的选择等都存在因界限标准而提供给管理当局通过规避规则进行会计操纵的契机。

那么若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就能避免会计操纵行为吗?原则基础准则的主旨是实质重于形式,因此其所允许的职业判断空间较大。而同一项会计处理是否真正反映了交易的经济实质,不同人的职业判断结果很有可能发生分歧,这种分歧又将被自利的管理当局所利用而作为会计操纵的新契机。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原则基础准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允许持有以公众利益为己任的立场的管理当局选择能反映交易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另一方面,它也允许自利的管理当局以职业判断之名选择不反映交易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而此时审计人员可能因缺乏规则基础准则下具体规则型的直接依据,而更难抵御来自管理当局的压力。

由此可见,原则基础准则与规则基础准则一样,都不能规避管理当局会计操纵的动机,所不同的只是操纵行为的形式而已,即前者是花费昂贵的成本(甚至要运用大量金融工程技术)策划交易而进行会计操纵,而后者则是打着职业判断的幌子实行会计操纵。可以说,原则基础准则反而给管理当局提供了更易进行会计操纵的天然工具。正如2002年5月14日sec首席会计师robertk.herdman在“资本市场、保险及政府资助企业分委员会”听证会上指出:由规则基础模式转向原则基础模式,需要公司界、会计职业界、fasb以及sec的员工更加严于律己。

(二)缺陷之二:原则基础准则加大了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如果会计职业界拥有更大空间职业判断的权利,那么相应地也要承担面临更大法律风险的义务。

回顾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会计准则走向规则基础准则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降低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规则基础准则下对准则的应用规定得十分详尽,助长了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翻箱倒柜”心态,相应也弱化了会计职业界的职业判断。而会计职业界为降低职业风险、减轻法律责任以寻求自保,也乐于减少职业判断,因此强烈要求准则制定机构提供详细的指南和应用解释,才使得各种指南和应用解释越来越多,最终使规则基础准则模式得以盛行。

在原则基础准则模式下,会计职业界的职业判断空间得以空前扩大。这里,我们假设会计职业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良好意愿。然而即使是如此,正所谓“做得多,犯的错误也多”,会计职业界仍有可能要面临规则基础准则下所不可能出现的巨大的法律风险。一方面,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是否具备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能力,管理当局就不能按简明的会计准则做出最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审计人员也无法判断何者才是最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而任何不当的职业判断都将使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暴露于法律风险之下。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具有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并在进行职业判断中确实这么做了,由于不同人的职业判断结果可能存在分歧,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也很难在职业判断事后证明自己确实是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而无法证明则必然意味着他们要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

(三)缺陷之三:原则基础准则同样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规则基础准则下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常是虚假的,这体现为:为规避规则基础准则而进行的复杂财务设计降低了所处经济环境的真正可比性;过分严格的规则基础准则强制要求不同的经济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只能导致表面的可比性;规则基础准则下本质相同但分属界限两方的交易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处理。勿庸置疑,规则基础准则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那么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就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吗?原则基础准则赋予会计职业界以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而如前所述,职业判断具有强烈主观性,对于同一类经济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职业判断结果。即便是同一个会计专业人士,对类似的经济业务所做的职业判断也不可能保证每一次都相同。显而易见,灵活的职业判断同样有可能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况且,如果会计职业界以职业判断之名行会计操纵之实,则会更进一步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由此可见,原则基础准则同规则基础准则一样,都有可能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只是其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规则基础准则所提供的额外指南和更多细节可以带来更大程度的一致。

(四)缺陷之四: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成本居高不下

会计准则属于产权制度范畴,它是产权制度的一种或特定社会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3].科斯定理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命题———交易费用与发生交易时的产权种类不是没有关系的。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费用,那么,只有当(产权)重新安排引起的产值增加超过交易费用时,这种重新安排才能进行。由此可见,由科斯定理推测,会计准则作为一项产权制度,只有当由其产生的效益超乎成本时,它才有推行的可能性。那么,像美国这样一个盛行规则基础准则的国家将会计模式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效益是否超乎成本是值得通过实践检验的问题。而从理论视角分析,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成本必然居高不下。

应该说,这种会计准则模式的转换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当其冲的是要考虑制度转换的直接成本。一方面,会计准则自身的转换成本高,美国要从目前篇幅达10万多页定义为“公认会计原则”的复杂的规则基础准则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这种几近推倒重来的大工程对于准则制定机构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与财务会计和报告相关的配套法律框架体系的变更成本也同样不容小觑。与此同时,除了制度转换问题外,还要考虑转换后的会计准则及配套法律框架将对美国财务会计和报告体系的所有参与者产生影响的间接成本。单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它就需要追加因加强对其员工的职业训练、质量控制和监督而带来的成本。可见,这种影响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其涉及范围之广、导致利益冲突之大,都是目前所无法想象的。

二、我国会计规范制定模式的现实选择

由上述分析可知,原则基础准则和规则基础准则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均有弊端,而从规则基础准则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将面临许多问题。在当前的后安然时代,美国会计准则模式正趋向于从规则基础转向原则基础,那么我国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在会计准则模式上做何现实选择呢?

目前我国的会计规范仍坚持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重。具体而言,我国会计制度近乎于规则基础模式;我国会计准则中则结合了原则基础模式和规则基础模式,其中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报表项目的定义、会计报告的要求等,虽然需要大幅的修订,但是可以视之为偏向原则基础模式,而具体准则采用“准则+指南”的形式,更偏向规则基础模式。因此,我国现行的会计规范体系并非纯粹的原则基础模式抑或纯粹的规则基础模式,而是二者的结合。

如果盲目跟进美国的会计改革动向,则意味着我国要从当前原则基础和规则基础结合的现状而转向原则基础模式,这对于我国而言并非明智之举。一则,从前述理论分析可知,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将面临许多问题。二则,从现实层面分析,美国这一会计改革的趋向是否可取,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才可定论。三则,美国处于准则完善阶段,而我国处于准则建设阶段,二者在会计环境上存在巨大差异。而理论上高深和技术上先进的准则,如果与之所服务的环境不相符合,就不是好的准则。下面笔者将从我国现实的会计环境特点入手对我国会计规范制定模式的现实选择进行剖析。

(一)会计的文化环境

按照hofstede所提出的区别各民族文化特性的社会价值观分析,我国的文化环境所崇尚的是集体主义,属于比较服从权威的权距大的社会,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较大;而美国的文化环境恰恰相反,它所推崇的是个人主义,属于权距小的社会,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较小。由gray会计价值观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分析可知:集体主义意识强的社会为了整体利益的和谐统一会硬性规定会计程序以减少自由选择的争议,权距大的社会的从业人员则倾向于接受教条式的会计规则,规避不确定性意识高的社会为减少未来的疑虑或难题往往需要详细明确的规定;而个人主义意识强的社会尊重职业判断,权距小的社会的从业人员不喜欢政府过度干预企业会计活动,规避不确定性程度低的社会中人们具有较高专业意识。从会计的文化环境角度不难理解,我国的会计人员所偏好的是按部就班的会计制度,他们对制度的具体性要求较高,故而我国的会计规范中规则基础型的会计制度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二)会计职业界的人员素质

我国会计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企业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性较差。而原则基础准则模式要求会计职业界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职业判断能力方面看,我国由于历史原因,部分会计人员学历较低,其职业判断能力较弱,很难适应从会计制度向原则基础准则的转变。从职业道德水平看,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诸多造假恶性案件的出现也说明了我国会计职业界的职业道德水平亟待提高,那么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极可能加剧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从会计职业界的人员素质方面看,我国的会计规范目前不宜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

(三)会计的法制环境

我国会计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法制化程度不高。而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应用基础是建立在完备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会计职业界较强的法律风险意识之上的。与美国的法律制度下诉讼成风、会计职业界所面临的诉讼风险极大的现实相比,我国会计职业界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过低,职业道德水平原本就有待提高的会计职业界更有可能在进行职业判断时肆无忌惮地进行操纵,从而更易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从会计的法制环境角度分析,我国的会计规范同样不宜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

综上所述,处于转型经济条件下的我国,至少在现阶段是不宜全面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相结合的会计规范形式还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持续存在。因此,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最为现实的选择应当是:充分研究我国会计环境的具体特点而“量体裁衣”,在考虑原则基础准则和规则基础准则的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对两种会计模式的优点兼收并蓄,并对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抛弃。

三、结语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例2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根据十精神的要求,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加强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高职教育改革的步伐踏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一切工作的重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而开展。

教材建设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也决定了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学习,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知识和技能,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只有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载体和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的入门课程。然而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存在一定缺陷。

1.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本科色彩较重

传统的高职会计基础会计教材建设,多数以本科教材为依据,按照本科传统学科体系和框架编写,往往注重理论知识介绍,轻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偏重于学科系统性的知识,忽视会计工作过程技能的操作性,达不到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2.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分裂

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分裂,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实训教材独立形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无法配套,不能衔接,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步调不一致,不能达到融“教、学、做”为一体。

3.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础会计教材建设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大部分是为了评职称而参加教材编写,并且年轻教师大都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没有工作过程和工作经验,对会计技能把握不准,要编写基础会计教材,缺少职业技能支撑;部分年轻教师对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知之较少,要编写基础会计教材,缺少高职理论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的建设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基础会计教材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实践训练为导向。会计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强调培养和训练会计职业能力。强调培养会计职业能力,就必须由校企合作共同对基础会计教材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建设,以“理实一体”为建设思路,开发出适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教材。

1.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以“工学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时,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基础会计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依据,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进行编写,从而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即规范会计,夯实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践性,达到与会计工作过程零距离的目的。

2.以“理实一体”为建设思路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指出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强调会计职业能力训练。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建设基础会计教材,学生通过工作达到学习的目的,并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开发建设“理实一体”的基础会计教材,进行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整合,达到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的有机融合,以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需要,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学生会计职业综合能力。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在基础会计教材建设中,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依靠企业中的会计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建设。这样开发建设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训案例和内容真正来源于社会实际工作,才能与会计工作相融合,才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田家富,邹丹.高职会计专业教材改革的路径选择[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例3

一、课程定位

《会计基础》是会计电算化专业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财经商贸类其它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会计实际工作过程集会计基本知识和会计基本实际操作技能于一身而建设的专业入门课程,是根据会计工作各岗位的共性需求、会计工作整体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它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初级会计岗位职业技能训练的岗前训练课程。

针对我校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一线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基础》课程定位在为中小型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会计人才奠定基础,是会计电算化专业行动领域中核算行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会计基本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专业课程《会计核算与报告》《成本会计》《出纳实务》《纳税实务》《财务软件应用》《会计综合实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我们是按照理论够用、实用及技能过硬的原则来确定课程目标,通过《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从事会计岗位工作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建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期末业务处理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各环节的工作内容、操作流程、应遵循的基本会计规范和基本操作方法,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与监督能力,能够独立手工处理一个业务简单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各项会计核算工作,直至提交最终的会计产品,使其具备基本的会计上岗能力,具有优良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协作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会计课程和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会计工作岗位,以会计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以项目教学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路径,融“教学做”和“课证、课训双融合”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根据就业导向和中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通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访谈校友和一线会计人员,对会计岗位与能力进行调查,对“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序化会计核算与监督能力的构成,以会计岗位工作所需职业能力为依据,确定《会计基础》课程定位和目标。在行业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根据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作业流程,对会计核算工作所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分析和选择,确定工作项目和任务,选取工作与学习内容。课程内容设计上把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工作岗位认知、会计相关管理制度、会计账务处理基础放在首位,根据会计工作的具体作业流程设计了4个教学项目,通过教学过程分析与设计,将《会计基础》课程相应设计出四个学习情景,即“‘建账――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财务报告’的编制。每个项目内容都按会计实际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如建账项目,在学生能够识别账簿的种类、格式的基础上,按‘购买所需的会计账簿――启用会计账簿――开设账户――登记期初余额’的过程和内容设计”。在此基础上,经过课程建设团队与会计领域相关专家论证确定课程标准,并依此编写符合中职特色的教材,最后进行课程的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资料积累,反馈实施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和修订,不断完善《会计基础》课程建设工作。

四、课程内容与实施要求及建议

《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建立会计账簿”“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装订凭证以及档案保管”4个循序渐进的环节,设计4个学习情境、18个能力训练任务,具体安排如下表:

以项目一为例,各能力训练项目名称、任务、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撑知识、载体选择、教学媒介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活动课程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如下表:

五、考核方案

考核标准说明:

(1)成绩考核实行百分制,计分方法采用扣分法。

(2)除上述考核参考标准表以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直接判为不及格:明显具有造假痕迹者;有明显抄袭他人行为者。

六、教材资料

在教学中,本课程使用校企共同开发的符合中职学校实际,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会计基础》校本教材、教学案例、配套习题及学生综合实训教材,制作了教学多媒体课件。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对《会计基础》课程的要求,配合《会计基础》教材建设内容,建设《会计基础》试题库,并实现教考分离。另外,我们还进行了《会计基础》网络课程的建设。

七、教师配备

为实现本学习情境教学目标,专职教师应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本科以上学历,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有一线实践经历的教师亦可。一线实践经历及双师素质型教师应占到80%以上。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善于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驾驭课堂教学,教学中注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运用,树立注重学生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能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有一定的方法。兼职教师应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具备助理会计师以上职称,实践经验丰富,在教学中能起到指导学生实践的作用。师生比例应控制在115左右。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例4

会计基础是财会专业的入门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教学中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体现高职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是新环境下高职教师对教学质量的不懈追求。如何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必须解决以下

四方面的问题:

一、为什么开这门课——准确的课程定位

找准会计基础的课程定位须从两方面入手: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理清本课程与专业、职业及其他课程的关系。

1.正确的课程理念

《会计基础》的课程目标直指就业要求,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因此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实行“双证制”的人才培养要求,也就是说,会计专业的学生来学校学习,不是仅仅拿到毕业证就够了,更重要的是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及更高的会计职称证书,只有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才能叩响会计职业的大门。

2.本课程与专业、职业及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专业、职业及其他课程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就必须明确会计基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会计资格考试体系中的

位置。

鉴于职业特点,会计专业在开设课程时应设置素质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会计职业课和职业拓展课,核心是会计职业课。会计职业课又分为三大部分:专业主干课、专业技能训练课和社会实践课。专业主干课共设8门,其中《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必考科目,《财务会计Ⅰ》《财务会计Ⅱ》《成本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是取得会计初级、

中级必考的内容。专业技能训练课包括《会计基础综合实训》《企业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是8门主干课的综合应用延伸、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和社会实践锻炼,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取得职业资格所必需的。

二、这门课教什么——明确的课程标准

明确的课程标准是指要有明确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明确的课程目标、明确的课程内容。

1.明确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会计基础课程标准有三个基本理念:(1)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形成课程目标框架,将能力目标放在突出位置,体现课程的价值追求。(2)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从业资格课程考试大纲)直接衔接。(3)建立课程标准的更新机制。

2.明确的课程目标

按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双证制”人才培养要求,本门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使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及相应技能,能够进行会计基本操作和一般账务处理,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具体要求:(1)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及相应技能,包括: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假设和基础;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会计凭证、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档案管理等;(2)能够运用会计基础知识及相应技能进行会计基本操作和一般账务处理。会计基本操作,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和会计档案管理的实务操作;一般账务处理,即单位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账务处理;(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会计的本质和意义,为会计职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升华打下良好的基础;(4)通过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基础科目的考试。

3.明确的课程内容

会计基础课程内容依据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从业

资格考试大纲;更新机制为若财政部的大纲内容或相关法律规定变动,教学内容应随之更新。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1)会计从业资格必考内容

包括会计基本概念、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档案、主要经济业务事项账务处理。此部分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2)职业能力训练必要的内容

包括复式记账运用(以制造业的经济业务为例,包括资金筹集的核算、供应过程的核算、生产过程的核算、销售过程的核算和财务成果的核算)和账务处理程序综合应用(以制造业的经济业务为例,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训练职业能力。

(3)其他内容

包括成本计算和会计工作组织。成本计算的教学内容根据复式记账运用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会计工作组织部分旨在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衔接。

三、这门课怎么教——科学的教学设计

要教好会计基础这门课,就必须贯彻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遵循高职课程职业性(专业教学与职业融合)、实践性(教职业实践中实际要做的事)和开放性(固有内容的“打散”重组和更新,课与课之间相互渗透,知识技能向运用的延伸等)的要求,搞好教学设计。

1.科学的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下:

教学内容组织采用排列组合思路: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

教学实施策略思路:遵循职教教学规律,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采取“先讲后做”“先做后讲”和“温故知新”等多种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模式选择思路:继续探索、总结和完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的思路:采取校本评价(学校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所进行的评价)和外考评价(参加由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两种评价办法。校本评价应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以促进教学。

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可设计三个大项目,每个项目各有侧重,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

项目一:××有限责任公司的会计核算。本项目为实账会计核算,采用真实的证账表操作。

项目二:教材实例制造业的会计核算。本项目为实“例”会计核算,完成制造业的一个完整业务过程的核算。

项目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基础》备考。本项目为实证会计综合,旨在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做全面准备。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例5

作者简介:来爱梅(1969-),女,浙江萧山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21-03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16号文指出要针对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强调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可以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努力跟随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致力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化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本文阐述的就是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会计》课程基于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下的课程改革内容。

一、《基础会计》课程设计理念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计理念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一直致力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突出会计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把三年的教学计划分成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和第二学年侧重核心能力—会计核算及纳税处理能力(含财务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三学年侧重于财务数据管理和审计监督能力的培养(见表1)。

(二)基础会计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基础会计》课程的设计理念紧紧遵循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计理念。通过企业实地调研和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基础会计》课程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三年的教学计划中,我们把它定位为会计实务操作的入门课程,要求同学们学完该课程后能胜任“会计员”(包括出纳、记账员)的岗位要求,具备会计基础核算能力。按照会计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要求学生能在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程序(凭证-账簿-报表)的基础上,强调对于会计核算整体性的把握。

在这样的定位下,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按照会计“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工作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安排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实训。

1.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课程开发团队。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会计的课程团队,包含了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任教师和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能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2.建立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课程努力建立独立的会计模拟实验室,而且积极建设较多的关系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

3.积极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与实训指导书。

4.对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的课程设计和开发,注重高职教育的实用和可操作性。

5.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围绕会计职业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够用为度,围绕会计职业的工作过程,采取项目化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把传统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分成5个大项目,包括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而工作任务则是紧紧围绕三个核心项目展开。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配

理论教学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会计的定义、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会计基础理论;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实训教学部分主要针对企业会计员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一个模拟企业为资料完成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实训、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实训、登记会计账簿实训、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实训。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具体教学内容分配如下:

1.会计基本知识—教学内容为会计的定义、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对象。技能实训内容是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了解会计基本职业素质,对会计工作组织有一个整体了解。

2.会计基本理论—教学内容为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复式记账等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基本核算方法整体介绍,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复式记账在企业销业务中的运用等。

3.会计凭证的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教学内容主要以一家模拟公司的典型业务为主线,围绕着这些典型业务完成识别和填制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这两项最基础的技能。

4.会计账簿的登记—教学内容为在前面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基础上,完成会计账簿(含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5.财务报表的编制—教学内容在前面总账和明细账的基础上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例6

《基础会计》是财经类中职学校财务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是后阶段会计专业课教学的基石,也是整个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把精品课程运用到《基础会计》课程建设中,无疑是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推动会计实践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基础会计》课程建设的现状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财经类中职学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尽管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课程改革,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主角,处于主导地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扮演着听众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进行机械被动式的知识吸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

(二)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忽视了会计实践教学

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格局与会计学科的特点不相适应。会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脱离了实践,其理论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目前,虽然很多财经类中职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但仍然存在模拟实验设备和设施还不健全、硬件设施配备不足、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简单、会计电算化程度不高、实验教材更新滞后等诸多问题。

(三)教师的实践经验普遍不足

会计教学实践性强,这一特征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教师多数是走出学校就走上讲台,缺乏实践经验,而有的教师则常年从事会计理论教学工作,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得不到及时更新,难免与会计实际工作脱节,特别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法规等发生变动时,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二、《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可以转变职业教育观念

通过《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一是可以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可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凸显职业教育实践技能特色,对实践技能部分有明确的内容和要求,体现中职教育的实践性、技术性和职业性。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规范化教学道路,进一步转变我国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传统。

(二)通过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加强中职学校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严重落后于中职教育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广大会计教师的积极参与。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对会计教师的执教能力、专业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通过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可以进一步完善会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中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把实践技能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申请获得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会计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增加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设施设备,建设完善的实验实训基地。

三、《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针对中职学校《基础会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按照国家对精品课程的要求,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笔者认为,《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中职学校应建立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除具有教师系列职称,还应具有“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及计算机等级证书。因此,要建立一流的“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内部培养

要加强会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工作,着力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会计学专业名师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计算机等级考试,加强会计实用软件应用的培训;鼓励教师积极报考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级、部级培训或脱产进修学习,提高会计教师的专业水平;定期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实践、锻炼,广泛收集新的经济案例和交易事项,不断扩充会计案例库,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外部引进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注意培养与引进两手抓,建立开放型的人才管理模式,拓宽师资引进渠道,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一方面可以到发达地区直接招聘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直接从企业会计岗位调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到学校任教;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历、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会计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二)建立明确的课程目标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因此,首先应根据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建立明确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为后续《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做好相关知识准备

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对象及其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一般要求;理解并掌握会计要素、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的内容及其具体运用;学会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为后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做好相关知识准备。

2.能力目标――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

学生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根据凭证或其他凭据登记账簿;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是对会计人员基本的职业能力要求。

3.考证目标――为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准备条件

《会计证》是会计人员进入会计行业的门槛,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不得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专业职务的评审。而《基础会计》就是会计证考试的最重要的课程。

(三)选择科学、实用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打造精品、提升质量的先导。教学内容决定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一个结合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学生阅读量最大的是教材。因此,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首要问题是选择内容新颖、实用性强、符合中职教育的优秀精品教材。会计专业应该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对会计人才的需要,针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来选取《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础会计》教材应选择符合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的精品教材,同时可以根据学校实际,编写校本教材。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应融知识性和案例性为一体,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更多地采用“立体化”的形式,即以纸介质教材为主体,配以音像、电子和网络形式教材,既传授知识又引导能力的提高,然后配合教材编写相应的案例习题,让初学者不至于一开始就因大量的专业术语而对会计学丧失兴趣和产生畏惧心理。此外,还应把会计资格证考试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中,并针对学生毕业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要求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组织施教。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会计证考试,为学生考取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四)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一般比较抽象,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形成全面直观的认识。说明该课程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革,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仿真模拟的实验效果,形成课程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体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1.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结合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应建立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教学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基本知识部分,“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开展启发性教学,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借贷记账法运用部分,以案例教学、课堂实训为主,知识讲授为辅,学做合一;基本方法部分,以讲授、课堂实训与会计实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扩展了教学空间和时间,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2.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突出会计职业教育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与行业合作办实训基地,坚持工学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实行会计单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

3.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以赛促训,以训强技

会计专业应参与并开展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如:会计业务操作技能竞赛、综合计算技术竞赛、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竞赛、点钞比赛、珠算能手竞赛等,将技能竞赛作为一项教学常规工作,以竞赛的方式强化技能训练,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中职学校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依托,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老师参与《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步伐,使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例7

一、《会计基础》课程的基础性

《会计基础》课程的“基础性”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它是会计专业入门最基本的课程,要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打基础。但是如何确定这种“基础性”的内涵与外延,即什么是会计专业初学者需要具备的基础,并能为其未来专业发展奠定根基?在这个问题上,不同人士强调的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本文认为《会计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基本态度与价值观,即基本职业素养”的养成,三者缺一不可。

二、会计基础知识的教育

会计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本概念和理论。一提到专业概念、理论一类的词汇,人们多少会认为其晦涩难懂,与实际工作没有多大关系。存在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体会到会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学生只有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才能顺利地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塑造专业能力并可持续发展。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相关专业知识背景较薄弱,在学习会计基础知识时经常感觉抽象,难免会处于被动的状态,导致他们对知识消化不良。如何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并能形象地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

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通过能与学生有效互动的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学习。比如在理解会计要素含义和会计等式原理时,首先可以组织“创业方案设计”的活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创业资金的来源,确定小组的创业方案,将方案结果提交教师进行汇总。教师在进行会计基础理论和知识教学时就可选择学生自己设计的企业案例来解释,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设立一个饰品店需 3 万元启动资金。同学们准备从自己积蓄中总共拿出 1 万元,再向父母共借2万元。通过这个方案,让学生理解饰品店现共有 3 万元现金,它是饰品店的资产,借款是负债,投资人出资是所有者权益。接下来再分别归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含义,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进而解释会计等式的左边是资产的占用形式,右边是资产的来源。这样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案例中,充分体会到主动参与的乐趣,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

三、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会计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包括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的训练,本课程的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训练习,使学生掌握会计实务基本流程、方法和技能。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理清教学思路,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中,结合工作全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思路和技能,教师在教学中以从审核原始凭证到登记账簿,最后到编制会计报表的工作过程为线索,让学生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训练并掌握会计基本方法与技能。

以“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情境中“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子情境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实现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首先,播放记账凭证填制的规范视频,启发学生认识记账凭证。其次,教师以一笔简单的经济业务为例带领学生从头至尾理解填制此业务记账凭证所需要涉及到的过程,进而示范。然后,教师布置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完成记账凭证的编制。这个环节学生分组分工作岗位完成各自的工作。最后,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课后,教师布置知识迁移的巩固练习。

四、会计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

从整个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流程来看,《会计基础》课程还充当着后期《企业会计实务》等核心课程的铺路石的作用,但如果在前期基础课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意识和习惯,在后期的教学中就会显得阻碍重重,必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实习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所以,在课程设计与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学目标应明确并细化职业素养目标。职业素养目标不太容易明确的界定,它贯穿于会计职业活动始终,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鉴于此,在制订职业素养目标时要具有针对性,根据每个情境具体的教学内容归纳需要学生形成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关注细节。通过反复强化和训练,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并为职业素养的养成打下基础。最后,完善《会计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即在平时作业与阶段理论考试内容中加入有关职业规范的内容,而对于实训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将操作过程中的规则遵守、规范执行情况一并纳入。通过对理论与实践、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评价,促使学生在会计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明确会计职业基本规范并能自觉遵守,从而养成专业人员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会计基础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职业素养”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支持的。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兼顾基本方法的训练与基本态度或价值观念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吴素芬,《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3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例8

(二)审计假设起点论 1978年尚德尔教授认为审计理论应以审计假设为核心,由审计原则、审计标准、审计结构和审计定理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假设定理结构原则标准”。假设是在长期审计工作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不是审计实务的一般归纳总结,而是由定理、判断和推理构成的逻辑关系的高度抽象。它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审计理其他理论要素连接的纽带,也是建立审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审计假设即使在审计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并不能推断出审计本质和审计目标等其他理论部分,而且审计假设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这种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的观点也是不合适的。

(三)审计对象起点论 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建立审计理论,首先应明确审计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对象,才能区分审计与其他学科,进而才能进一步研究其他理论问题。因此,他们主张将审计对象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但是对于审计对象本身,不同的学者可能有着不同的观点,即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此外,审计对象还受到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的限定,有鉴于此,将它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是不恰当的。

(四)审计目标起点论 蒙哥马利提出以审计目标为核心,由审计准则、审计公设、审计概念和审计技术构成的审计理论体系结构模式,具体为:“目标准则或标准公设概念技术”。 审计目标是指审计审查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以审计目标为审计理论研究起点虽然日前运用比较普遍,可以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但审计目标强调的更多是实务,不能揭示审计本质。所以说,审计目标是从审计实务出发的,若作为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可能导致审计理论结构不够完整,也会将具体审计工作起点与审计理论结构起点相混淆。

(五)审计本质起点论 20世纪80年代,汤姆・李在《公司审计学》中提出审计本质与目标、审计概念和审计标准的审计理论结构;戴维・弗林特在《审计哲学与原理》中提出了审计本质与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和审计准则的审计理论结构。两种框架都以审计本质为起点建立审计理论结构的框架体系。1991年蔡春教授在《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提出以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的结构模式,并将审计理论结构分为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信息、审计规范、审计控制六大要素,即“本质公设目标规范信息控制”。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符合客观规律,并且审计本质是审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是审计实务的客观体现,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能把握住审计实务所体现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更加科学的结构体系。但是审计本质是抽象化的概念,需具体涵义作为理论支撑。

(六)审计环境起点论 1997年刘明辉教授提出“环境与报告使用者目标公设基本概念原则准则程序方法报告”的结构模式。审计环境指影响审计的环境的总和,包括内环境与外环境。如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审计环境制约着审计的发展,因此,以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可以体现审计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但是审计环境复杂多变,单纯以此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显得过于笼统。

综上所述,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对审计基础理论体系范畴进行了大量的纵深研究,偏重研究各范畴的内涵,甚至孤立地进行探索、研究,对各范畴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透彻,影响了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前后一贯。

二、审计两大基本职能论

(一)认证职能 不仅包括社会审计的鉴证职能,也包括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评价职能;不仅包括财务审计职能,也包括绩效审计职能。有的学者认为审核、验证、评价才是审计职能,但是作为审计的基本职能,应当是比较抽象的,太过具体就很难概括审计的基础职能。因而,认证职能可以作为审计的基础职能。

(二)免疫职能 联系实际可分为三种含义:一是,防护、保健、预警;二是,服务、建设、促进、咨询;三是,监督、制衡。审计活动不能仅仅体现在监督、制衡上,更应在强化认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审计防护、保健、预警职能,及时发现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做好防御准备,以此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若强调认证职能,而忽略免疫职能,就会影响经济建设充分发挥作用,不利于审计工作的良好发展;若只强调免疫职能,而忽略认证职能,理论上看,不仅会影响审计基础理论的建设,不利于形成全面的指导思想,也不利于指导审计工作。

综上所述,认证和免疫是审计的基本职能。认证是基础和前提,为免疫服务,是免疫的手段;免疫是认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于主导地位。两基本职能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因此以审计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是科学、可行的观点。

三、以审计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

(一)审计基础理论体系 审计基础理论包括:动因、公社、对象、起点、职能、目标、结构等范畴,社会环境对这些范畴都有重大影响。审计基础理论是概念系统,包括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范畴。我国审计理论界对审计基础理论体系诸范畴进行了大量的纵深研究,大都偏重于孤立地研究各范畴的内涵,对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未能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本文提出以审计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研究起点应是事物内在矛盾的外部表现,是一把钥匙,通过它,才能由表及里,发现事物的内在矛盾,发现事物的本质。具体基础理论结构体系如图1:

(二)审计基本职能与审计体系的关系 由图1可以得出:审计理论体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它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且审计基本职能与理论体系的其他范畴有着密切联系,试述如下:(1)基本职能与社会环境。系统学阐述:功能指系统在特定环境中发挥的作用和能力,是系统外在表现,连接系统与外在的环境。审计职能也是如此,它连接审计系统与社会环境,体现审计主体、委托方、被审计者和其他有关方面对审计的要求,以及审计系统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是要求与可能的结合。通过审计的基本职能,不仅可以了解社会环境对审计系统一些需求,还可判断审计系统适应社会需求的可能性。 (2)基本职能与审计本质。通过职能研究本质是系统论的一般方法。基本职能是审计本质的体现。通过认证职能,体现审计认证会计信息系统、评价管理风险和经济效益的本质;通过免疫职能,发现审计的经济免疫系统本质。应将两者科学的结合起来,用以全面地反映审计本质。因而,提出“审计是以认证为基础的免疫系统”,既克服不能全面反映审计本质的缺点,又体现两种基本职能基础与主导的相互关系,可提高审计基础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3)基本职能与审计对象。审计对象是审计职能的内容。审计系统通过审计职能,认证和免疫审计对象,从而与审计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4)透过基本职能研究审计动因。审计动因是社会环境与事物本质、职能的有机结合。审计基本职能能够体现审计本质,如果要研究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因,先要明确审计活动最初的职能是什么。审计认证职能来源于审计检查,因而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是审计检查与监督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发展。因此要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就必须联系审计的基本职能。

审计基础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要建立前后一贯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就要把审计理论的各组成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就要从每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中渐渐地揭示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发现各组成部分的矛盾,以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例9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196-01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1]。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学会使用计算机来解决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的与专业相关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学生在校的第一门课程,也是为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迈向各专业第一步。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及在其相关课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都很大,且在教材中,对于一些实用的、具体的操作内容则讲解过于含糊,学生自学起来就困难重重;其次,教学方法陈旧,在多数高职学校中计算机基础课仍采用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三,教学考核方式陈旧,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的考核方式为笔试,由考核的方式直接决定了考核的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得不到检验,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为此,提高计算机基础课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在市场中竞争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专业特色化改革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辞海)。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因此,高职教育应有自己的特色。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要有特色也就决定了课程设置不能简单地去模仿别的学校,而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发扬自身的优势,建设有特色的课程,走自己的路。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三个方面来阐述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专业特色化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高职学生,应以应用知识为主,重点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衡量的标准不是知不知道,而是会不会干[2]。这就需要将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知识,以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对教学内容的进行改革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教材的选择。课本是一课之本,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必然对教材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我们本着时效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我们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作为教材。该教材以应用为主,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基本操作和实用技术融入到任务中,充分强调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处理。研制、开发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多媒体课件,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课件并不是简单的电子化的“板书”,它要具有图文声并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良好的直观性和交互性,将以前需要讲解的内容设计为主动探索型的题目,学生答对了,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教育模式,也不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本科教育重视知识体系的教育,而高职教育则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如果直接照搬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那么将会直接导致教学的失败。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一门高职教学的学科,同样要从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跳出来,探寻其内在的能力,以能力目标的培养来设计教学过程。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3]。在职业教育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极大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上述的“行动”,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三)计算机基础课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以笔试为主、注重以期末考试为代表的“成绩”。这种考核方法的弊端主要在于让学生过分注重理论知识,显然不适合注重检验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这门学科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去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重点是计算机的应用,因此,改革考核内容是势在必行的。采用实做考核的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再局限于计算机理论,而侧重于应用。在高职院校中,还存在着学生基础较差,普遍存在不爱学习,得过且过现象。每到期末考试总有不少人不及格。毕业时候补考人次量较大,以致影响毕业和就业。经调查,大部分学生有学习的愿望,但是缺乏实际行动,原因是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采取了过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同时结合期中、期末考试的实践考核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过程考核中将核的考点进行量化,并按照多元化的要求将使部分考点掌握在学生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手里,学生只要真的学了,那么他就能够达到课程合格要求的水平,使学生主动的全程参与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考核方式在我院计算机基础课中已经开展了几年,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考核内容的多样化、考核方式的过程化、多元化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以考促学,提高学生今后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结语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改革中,要充分开拓新型的教学模式并注重通过在教学中不断的实践、探索和总结来不断创新能够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从而大幅提高各专业应用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例10

[关键词]

中职衔接;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越来越多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中职生和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混合编班的不合理的班级结构将逐渐改变。作为一直从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如何重新构建以中职生源为起点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这将成为我们很快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中职衔接,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多方面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展开研究,以实现中高职的和谐衔接。

一、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以往中职生和普高生是混合组班,而且班级中普高生占了较高比例,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没有考虑中职生的专业基础,一般都是以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为教学对象来设置专业课程并展开教学,因此,基于中职衔接,目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将不再适用。

(一)专业课程简单重复正由于没有基于中职生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高职院校又与中职学校缺乏沟通交流,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以及确定的课程内容与中职学校造成高比例的重复率。如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主要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单项模拟实训》等,这些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同样会开设,并且教学内容完全重复,重点难点没有区别,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很多专业课都是在重复学习,专业技能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这样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也造成了大量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浪费。

(二)文化基础课衔接断层由于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因此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明显低于普通高中,更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中职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而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则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采用统编教材,忽视了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的基础差异,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学习文化基础课出现困难,特别是英语和数学,甚至在专业课当中一提到计算就有为难情绪,整体的综合素养欠缺,不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专业拓展学习和深造。

二、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前提是需要将中职生单独组班,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的相当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和确定课程内容。

(一)明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邀请中职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员参加,通过进行学情分析和市场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共同制定面向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职生源一般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对会计专业的基本认知、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流程、简单的经济业务的处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算盘、点钞、小键盘录入等会计专业基本技能的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业概念。高职会计专业应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培养一线策略性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文化基础综合课程需要加强和拓展,会计专业课程核算应扩展到复杂的业务处理,应更注重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纳税筹划、财务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注重操作后的分析、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实操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完成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以知识拓展、能力递进为原则,完成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即分为文化素质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个模块。如下图:

1.文化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见上图。文化素质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应根据中职生源的基础开发与之难度配套的校本教材,使学生能顺利地从中职过度到高职层次的学习。而通过设置计算机、心理健康、音乐、美术、体育等相关课程,使学生身心健康、爱好广泛,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课程可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任学生选择,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多选修该类课程,其余学生则可以只学习必修的文化素质课。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见上图,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定岗实习实训课。由于中职生生源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对于专业课可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抵充学分和免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来因材施教。如在中职已学该课程或在中职已经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免修《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重复学习,可以将这部分时间更好地用于自己的薄弱课程或拓展课程的学习。较中职专业课程而言,高职应更注重专业的深度和广度。

3.职业拓展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的设置见上图。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信息量的增加,开始有职业梦想的萌芽,对很多领域都会有好奇,对知识有渴望,因此职业拓展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职业拓展课程应采用选修课程方式为宜,这样学生学习没有过多的负担和压力,完全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职业生涯规划自由选择相关课程,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眼界,接触到更多领域的内容和多元的信息,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分化和整合课程内容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确定,应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市场的人才需求,准确定位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聘请企业专家、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共同探讨,以考证内容为依托,制定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分化和整合。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容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财务会计》课程可分化为《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实务》两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课程的内容以助理会计师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课程可以会计师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高职会计专业的定岗实习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在中职基本的单项会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面对经济业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整体职业能力的提升。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课程设置并确定了课程内容,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进入高职学习的中职学生能够高效地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网络优质的课程资源,实施翻转课堂,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真实的或虚拟的工作场景引入课程教学,能接触到更宽更广的专业领域,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及在问题情境中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更加了解中职生源的学情情况,通过邀请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制定、实训项目开发、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研讨,并就衔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沟通,这样可以更准确把握中高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对接点,更有利于科学合理地构建面向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二)加快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开发目前绝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的教材都是以普高生源为基础编写的,因此加快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开发将成为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教材的编写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或中高职院校组织会计专业教师,以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厘清高职会计专业每门课程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加快专业教材的开发,以解决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和现有教材与新课程体系不匹配的问题。

(三)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素质面对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中职生源,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上应该更专、更精、更深,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加强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多创造访学、下企业、培训的机会,了解最新的行业专业信息,更新教师职教理念,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专业与职业素养,为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结束语

随着中职生进入高职学院就读人数的不断增加,构建针对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不断地探讨与实践。而要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高职的学制结构、招生政策密不可分,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还需要高职学院在教学管理上的整体统筹安排,建立相应的跨系选课、学分制管理制度,对专业教师也将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等,将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R].国发[2014]19号.

[2]韩德静.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