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2 10:26:20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例1

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合适恰当的评述重大历史事件,首先要采用合适的评述标准,只有在科学的评述标准之下才能完成历史事件的评述。

一、评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准

1.生产力的标准

生产力指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获得各种资料的过程中,人类的能力,代表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我们在生产过程之中的经济关系。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在评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把对生产力的分析放到关键的位置,只有弄清楚生产力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才能保证透彻评述历史事件。例如我们评述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羊吃人”事件,也就是所谓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让很多农民破产,生活潦倒,从道德上讲贵族是不仁的,但是如果从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角度,圈地运动实际上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运动,对英国的农业进行了一次资本主义改造,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同时也给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2.实践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评述历史事件时,坚持“不唯书”,“不唯上”。例如当我们讲到19世纪末的时候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我们在看到帝国主义对内压迫工人对外掠夺落后国家的时候,更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去分析,垄断的经济模式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在掠夺落后国家的同时也刺激了这些国家的改变和觉醒,从历史的实践进程来看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评述的效果标准

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是初中历史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只有对重要历史事件真正掌握了,吃透了,才能学好历史。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进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时一定要坚持以下几个标准。首先,一定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们历史老师在做历史事件的评述的时候一定要善于使用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切忌照本宣科,否则学生难以记住,即使记住没有理解也不会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再者,一定要客观,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评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尽可能的客观,不要灌输个人的观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这样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评述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只有采用正确的评述方法才能将重大的历史事件评述到位。

1.坚持正确的立场

历史教师在评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例如在评述希特勒的相关事件时,希特勒完全站在了世界人民和历史的对立面,无论其做什么,都应当批判。

2.坚持历史评价

对于重大历史事件涉及的历史人物,一定要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在评述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从道德上讲李世民是负面的,但是要是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李世民只能那么做,否则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反而是不利的。

3.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

历史总是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的场合中,往往一些历史人物主观上积极善良的愿望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有的时候坏的动机反而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因此我们在进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时,一定要把效果和动机相结合,不能只侧重一方,而且要把效果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效果才能最后真正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但是动机又与效果紧密相连,所以也要兼顾。

4.坚持阶级分析法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例2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50

1 前言

初中历史作为中考必考的一门科目,在初中阶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教学地位,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讲究教学策略注重教学方法。本文将具体论述一种教学方法:找准重点,抓住主线,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线索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2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线索教学模式的两种教学方法概述

无论是什么时期的历史知识,都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点构成的,因此在进行历史知识教学以及历史事件讲解的同时要对整个事件的这些基本要素讲解清楚。而历史知识的构成要素是可以转变成为历史课程中的线索进行串联知识点的。本部分将从两个方面具体论述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线索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具体包括以时间轴为主线索进行历史教学和以一个点为线索带动面的教学。

2.1 以时间轴为主线索进行历史教学

从古代史到现代史,这个历史发展过程有许多的构成事件,这些事件都有各自的起因、背景以及过程等构成因素,而这些诸多的过程因素难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遗忘现象并且会将这诸多的历史事件混淆。针对这样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教学,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先后顺序的排序,明确因果关系,最后达到使学生深刻记忆的目的。

以时间轴为主线的线索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够明确一个历史阶段内的各个重大事件,并将这些事件的重要程度进行明确,按照历史事件的重要程度对历史事件进行排序。在对学生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明确这个历史阶段的大背景,然后明确大背景下的大事件,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加入小的历史事件。

这样的时间轴为线索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在了解一个时间段内的历史背景后在此基础上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无论是大事件还是小事件。

2.2 以点为线索带动面的教学

所谓的以点为线索带动面的教学具体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一个阶段内最核心的历史事件,以这个核心的历史事件为重点进行发散辐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任何时代的历史教学,而且可以在不同国家的同一时期进行穿插使用,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个时间段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这种教学方法在要求学生的历史基础扎实的同时更能够巩固学生的历史基础。

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历史综合能力,能够明确同一时期内的不同历史事件并合理传授给学生。这一以点带面的线索教学方式更适用于应用于历史事件多发的历史时期,这样才能够达到发散教学巩固基础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单一讲解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历史学习需求,要求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而以时间轴为主线和以点带面的这两种线索教学模式是相对合理的教学模式。本部分着重于以时间轴为主线和以点带面这两种线索教学方法的理论知识,希望能够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提供教学方法上的借鉴之处。

3 例谈初中历史线索教学模式的应用

上文中已经明确了两种线索教学模式的方法,本部分将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具体应如何以时间轴为线索进行教学和具体该如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点带面。

首先是以时间轴为线索的历史教学,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例。教师可以将中国近现代史如上文所述划分为几个大的历史时期,然后再将各个时期的历史时期进行细化分别讲解。具体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分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等等。这里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为例具体明确以时间轴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基于上文的论述我们知道,以时间轴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首先明确大的历史背景,然后在这个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大事件的讲解,再穿插小事件。针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首先要明确鸦片战争的背景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破坏了英国扩大殖民地和营造海外市场的目的,在这个背景下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此次战争使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明确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大背景以及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后,教师要对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整合,并以时间为线索将整个时期内的历史事件进行串联,最终达到明确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目的。

然后是以点带面的线索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用于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个历史时期或者历史事件为基本点,进行辐射和发散教学,要求学生以次为坐标进行统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提供。教师可以举出具体的历史事件,例如甲午中日战争,要求学生列举出甲午中日战争同一时期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根据国内外形势,可以总结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孙中山借机进行武装起义、兴中会成立、电影诞生、公车上书、台湾军民收复云林。甲午中日战争同一时期世界性历史事件并不多,但是从公车上书以及孙中山武装起义这两个历史事件来看,和辛亥革命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思想萌芽。因此这样的概括性以点带面的线索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以时间轴为主线索还是以点带面教学都要抓住一个历史时期或者一个具体历史事件,以线索教学的模式进行历史教学。本部分以具体事例明确线索教学方式的应用,希望能够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提供教学灵感。

4 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教学策略提供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讲解办法已经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效率和措施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方面,线索教学模式成为了不二选择。本文在明确线索教学模式的两个具体教学办法:以时间轴为线索进行教学、以点带面进行教学的基础上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内容为例,具体提供教学实例。希望能够使更多历史教学工作者了解线索教学模式,并应用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陈敬秋.影响初中历史教育质量因素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0,(36).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例3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039-01

初中历史课堂的效率如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从我国初中历史教育全局和现状来看,历史教育课堂效率参差不齐,好坏参半。好的方面,是指从应试教育的方面来说,历史作为初中课程设计中的重点内容,还是受到很高的重视的,学生们对历史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全面;从坏的方面说,初中历史课堂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情况居多,学生对历史事件了解不全面,理解不深入,缺乏更深层的感悟,达不到历史教育的更高目标。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影响因素

1.历史教育的形式、内容过于单调。初中的历史教育,课堂内容过于单调是影响学生兴趣与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历史教育,以照本宣科介绍历史事件为主,而且由于历史课本的内容本来就是既定的,即使有所变动,也只是围绕历史事实做一些侧重的调整,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这就造成老师教授历史事件内容同一性严重,没有新意。

此外,由于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很多学生可以自行阅读了解,这也造成老师讲授的内容与学生自行了解的内容差异不大,这也影响了学生课上学习的积极性。

2.侧重于死记硬背,解读深度不够。由于历史课在初中各项科目中属于主要学科,占据的分数比重相当大,导致老师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片面侧重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很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全面情况,更罕有就某一历史事件进行深入讨论的。

有些老师更是完全按照课本、教案的规划来布置作业,检查知识点掌握情况,一味强调死记硬背,只有对一些常出现的重点问题才做讲解,这也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的全面认知,弱化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用来死记硬背知识点,自然无法更高效率的接受更多其他的东西。

3.教学模式不科学,缺乏合理设计。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因为本身的特色而有合理的设计规律可循。就拿历史课来说,纵观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历史,要集合在课堂上进行传授,没有一定的章法和规划是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然而在很多初中历史课上,按照课本的章节进行死记硬背才是唯一遵循的原则,缺乏足够的规划设计与创意性思维,导致教学效果不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强,课堂教学效率很受局限。

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方法

1.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历史背景的介绍。目前初中生群体在历史学习中的一个弱项在于,对很多历史事件或话题,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上,对具体的时间发生环境、背景,演变过程了解不足。这种片段性的浅层记忆,根本无法让学生形成连贯的思维。因此,初中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不妨重视一下对历史事件背景环境的介绍,这样做,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有助于区别类似历史事件,特别是人物、背景、国家、条文或地点等比较容易混淆的历史事件,更要通过这种方式加深记忆。

2.加强互动,以趣味性引导课堂气氛。课堂教育向来主张以趣味性来引导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尤其到了现在,这种需要更为迫切。对目前的初中生来说,学生群体基本上都是90后,00后,要让这些孩子更好的接受历史课堂上的信息,就必须更加注意课堂内容的趣味性。这是现代社会初中生的群体性心理特点,必须要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重视。老师们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趣味性解读让学生获得更深入的认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课堂气氛积极活跃。一般来讲,根据现在的初中生对网络和数码产品了解较多的现状,老师们不妨也多了解一下学生群体经常接触的网站或话题,以便能够找到共同语言,更容易互动。

3.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强化教育成果。目前在我国城市农村中大面积普及了多媒体教育系统。老师们不妨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展现历史事件中的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这一方面迎合了学生们猎奇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加直观的阐明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加准确的了解繁杂的历史课程系统中的各项知识点和概念。

在历来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因为涉及到的背景非常复杂,关系脉络复杂纷乱而具有相当高的教育教学难度。有一些学校尝试过用多媒体系统来为学生进行讲解,取得的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教师通过多媒体来进行图片展示或视频、音频展示,那也就意味着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透过投影仪和大屏幕来了解各个参战国、各个重要的会议、草案、重大的军事事件等内容,相比较传统的口头讲解或课本自学的方式来授课,难度就小了很多,在时间上的花费也少得多。

此外还有一些在高效课堂执教的老师介绍过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来的经验,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自主设计PPT针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脉络、各种关系进行梳理,从而提高学生对多媒体的应用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熟练掌握。在这种新奇的教育方式引导之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大幅提高,要全面了解某个历史事件也就容易得多了。

三、总结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方面有很多。在不需要大量的做教学计划调整、无需大幅改动现有教学策略的情况下,以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提高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样就可以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老师要善于变动教学策略,以学生群体的实际接受能力、群体特点为依托逐步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快、更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堂内容,掌握课堂知识。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例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00-01

对于初中生来讲,开设历史课程是他们首次接触到历史,他们对于历史具有好奇心,但是对历史的内容比较容易产生偏差。一些学生认为历史都是神秘的,难以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再加上传统的历史教学都是照本宣科,这样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通过运用历史故事的讲授来让学生了解历史,让学生更加集中于课堂内容的学习,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1、讲故事的方式比较适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故事是人类最常用的一种传承民族记忆的手段,通过口头传播历史故事的同时,人们也在传递着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与记录历史相比较,故事更加倾向于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增添一些演绎的因素,增加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是历史所不具有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为了满足初中生对历史好奇心的欲望,讲故事的历史教学方式更加有效。初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他们的记忆力处于黄金阶段,对于历史故事能够深刻记忆,因此通过历史故事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加深记忆和印象。

2、通过历史故事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为具体。将复杂的变得清晰明了。讲故事是讲述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对于历史事件的细节描述的非常细致和生动,而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等内容难以记忆,而将这些复杂的内容转化为故事的细节就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记忆。初中历史教师通过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脑海中重现历史事件的画面,从而加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历史课的兴趣。

3、初中历史教学运用故事讲授法是历史教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方法。长期以来人们对比较模糊的历史事件就是通过采用故事讲授和故事解读的方式来传承,故事是最为普遍的历史记录方式。在故事中,不仅包含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发生的过程、还附带着人们对历史的评价和判断,并且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和总结经验教训。因此,故事本身就是传承历史经验和知识的一种途径,它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涵盖的历史从人类文明起源到现代生活的每个方面,其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都较强,因此,每一段历史都是一个故事,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内容讲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

二、历史故事的主要类型

历史故事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依据进行划分:

1、分局历史学阶段研究的分期。我国当前初中历史课本教学内容是根据历史研究学中的阶段分期来进行划分的。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将我国的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部分。相应的,初中历史故事也应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这是目前比较具有权威的分类方法。

2、根据故事的内容来划分。根据历史故事的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和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两大类。人物为主的历史故事主要是采用传记的方式记载,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则被称为“记事本末体”,这是我国历史常用的两种记录历史的主要方式。其中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是围绕人物的历史贡献和行为壮举展开的,而以事件为核心的历史故事是揭示历史中重要事件的过程和细节,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论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还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形成自己独有的感受和理解。

3、根据故事与史实的关系来划分。依据故事与史实的关系可以将故事分为史实性的、传说性的以及虚拟性的几类。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主要是史实性的历史故事,但是由于故事本身具有夸张和演绎的成分,因此,真正的历史细节是无法得到证实的。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应该在尽量保障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

三、选择和运用历史故事的主要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和了解,根据教材与教学目标的要求在选取与教学内容具有紧密关系的历史故事作为辅助教学,但是,在选择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具有真实性和带有趣味性的故事。真实性是历史课程的前提条件,也可以保障故事的合理与实际,让学将历史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通过历史来反观现实。而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是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通过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内容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至课堂上来,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应对大量的历史故事进行筛选,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故事,确保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思辨的能力。

1、选取的历史故事要生动,具有趣味。运用故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情与兴趣,因此,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必须具有趣味性,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审美需求。

2、选取的历史故事必须具备主体明确,细节和结构清晰的特点。这是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决定的,历史教材中选择的教学内容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选择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故事的主题、厘清故事的结构、组织好故事的细节,要给学生讲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的同时应该关注故事本身是否具有鲜明的主题,故事的内容是否紧贴主题展开。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例5

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可谓是全新的起步,小学阶段自然积累的简单历史知识只能为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而历史学习的规则,有效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等,均需要在初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理清点、线、面的关系,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少掉许多麻烦,在理解历史知识时可以更加顺畅。尤其是在比较了2001年的“实验稿”和2011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之后,我们更容易得出这个结论。相比较之下,后者比前者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点、线、面的要求,比如说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阐述: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等。对这些论述的解读,可以清晰地看出新版课程标准对点、线、面的明确要求。

一、点:历史发展的关键点

这里所说的历史发展的关键点,是指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呈现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之所以将其称作一个点,是因为在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中,这些历史事件常常是以一个固定的点的形式存在的,学生的思维也是围绕某个事件进行前后发散的。举一个例子,在《大一统的汉朝》教学中,陈胜、吴广起义;西汉建立;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东汉建立;外戚宦官专权;等,都是一个个明确的历史事件,2011版的课程标准对这些事件有着明确的教学要求。

说其是点,还是因为这些事件在学生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会成为学生记忆的一些重要的理解重点,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每次在涉及到此知识的复习时,学生总是下意识地将这些事件――罗列出来。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说明在这一知识系统中,这些历史事件充当了行进道路上的“站台”的作用,通过这些站台,他们将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

这些点的掌握对学生理解一个时间段内的历史进程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同行们还有印象,应当记得实验稿的课程标准在大一统的汉朝知识中,是忽略了其中一些历史事件的,是直接从陈胜、吴广起义过渡到汉武帝统一中国的。经过几年的实践,普遍反应这样的跨度不适宜学生去理解这一时段的历史进程。这就给初中历史教学一个隐喻,即在历史教学中要尽量地走“短途”而不是走“长途”,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线: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仅有历史事件还是不够的,必须寻找一个能够将这些历史事件串起来的“线”,这就是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时序性对于掌握并理解历史事件而言,作用极大。因为我们教历史不只是让学生去掌握历史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掌握中发现某种规律,而历史规律常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从时间的角度来梳理一个个历史事件,就可以通过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将历史上关键事件串起来,使得一段时间的历史史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仍然以“大一统的汉朝”教学为例,陈胜、吴广起义发生于秦朝末年,随后是西汉的建立,汉高祖刘邦“与民休息”并实行“君国并行制”;其后文帝与景帝,尤其是汉武帝刘彻,轻徭薄赋并设刺史监督地方政权,察举、征辟选贤任能,遂成“文景之治”,并成就了汉朝的大一统;此后至西汉末年,起义不断,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光武中兴;至东汉末年,宦官横行,于是外戚专权,遂乱。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又至公元220年,涌朝风起云涌的历史由此就可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当然,历史长河之浩瀚,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政治、军事事件自不能弃,而科学、文化如华佗、张仲景、佛教文化等,也是这段历史时序上的重要事件。于是,这些事件便在时间这条线上串了起来。

值得强调的是,将历史时序作为串起历史事件的线,千万不能沦为学生对历史事件及发生时间的机械记忆,否则历史就失去了历史的厚重,只是一种知识的简单识记而已。

三、面:历史发展的启发性

用时间将历史事件串起来,严格来讲还不是历史教学的结束。因为历史教学不只是呈现历史知识,更要在历史脉络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站在历史的最后一点回眸历史的发展过程时,教师与学生看到的必然是以时间为纵线,以历史事件为横线的一幅历史秩卷。显然,这是一个面。那么,在面对这个面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些什么呢?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例6

从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过程来看,许多历史教师满腹经纶、学车五富,在历史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授历史知识,学生也是听得津津有味,从教学的应试角度来说,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历史知识点的学习任务,阶段性的学习完成后,许多学生就把课本一扔,加上历史并非主课程,在升学考试中的比例不高等因素,也导致学生关注度不高,笔者从调研中发现,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一般还是死记硬背,并没有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形成自我的历史观,这种缺失导致历史教学效果的落后,直接影响到历史课对于学生学习的价值。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和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初中的历史课涉及到了一些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应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学习历史知识不通过事物发生的本来面貌去了解,学习就成为了形式,在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有起主导因素的历史推动力和破坏力,从哲学上说,历史观本身也是对立而统一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由这种状况所形成的价值观决定了历史观的形成,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就是要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分析出这种历史背景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说三国,首先会阐述的是三国的文化,为什么要说三国的文化,就是不说三国的文化不足说以三足鼎力的局面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这种背景下所发生的政治事件,形成了三国特有的历史观,所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不能准确的形成和判断当时的历史观,当时的历史观同样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反作用。所以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观就是注重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核心,反之就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而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又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自然学生更能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观的形成的条件和意义,从学习思维上说,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往往能唤醒学生对于历史的好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论,不管这种评论对与错,都与学生本身的世界观形成了对照和冲突,把历史还原为历史,把文化还原为文化,把历史文化与学生自我的世界观相互作用,就能发现,历史并不是古老的,古老的并不一定是历名,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来看,过去的历史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的形成,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更通过思维和训练和历史观的培养来达到对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除了授知也要授智,这个智是智力的智,更是智慧的智。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和培养学生历史观存在问题分析

初中开展历史教学是符合现代教学发展理念的,初中需要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来开阔眼界,历史不是陈旧的,特别是要明白这一点,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陈旧的,从而觉得学习过去的东西有用吗?笔者从调研中发现,历史知识学习好的都是对人生特别有规划的,因为这些学生明白,对于今天来说昨天就是历史了,所以学习要规划,人生更要规划,从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主要是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历史教师缺乏历史观的教学意识

许多历史教师,非常认真的进行备课,很用心的在课堂上讲课,把历史知识传播给学生,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历史观并培养历史观,这与我国教育方式有关,我们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考试过关,缺乏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来达到和满足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历史观的深入了解,什么样的历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历史观,物质决定意识,历史观也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历史教师的这种缺乏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深度不感,更无从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许多成年人可能会有这种体会,当我们今天再回顾历史知识时,或者我们看到某部由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时,我们会记得这个人,这个事件,但是很少有人会说出这个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观,这就是我们教学的不足和遗憾。

2、历史观并不是历史事件的起因

许多历史老师也会讲到历史事件时去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讲到为什么会引起这个事件,这就是历史事件起因说,把起因说定义为历史观是狭隘的,历史起因可以说是历史观的一个变因,但并不是成熟的历史观,成熟的历史观是由真实不可逆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哲学的、社会的、心理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因素对立和统一形成。那么教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历史观,从历史观形成的条件入手,去寻找和发现当时社会的历史观,从历史观进行深入解剖,深入浅出,让学生掌握这些历史观对当时社会所形成的冲击以及由这些冲击决定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终结。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和培养学生历史观的方法

1、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角色

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只是第一步,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扮演前要掌握这个历史人物的特点以及由这种特点决定的,思维和语言的习惯,特别是要对学生扮演人物角色进行人物解读,包括人物的心理动态、人物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社会价值,以及人物对过去和未来的判断,这种判断是基于什么样的历史观,所以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展现人物的历史观对人物所掌控的事件的作用。对于扮演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知识并从中明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观。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例7

美国德育学家里可纳曾说:“故事曾经是世界上许多大教育家最喜欢用的教育手段”。历史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历史故事一定要恰当,不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滥用故事,就有避重就轻之嫌。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生尚处于少年时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阶段恰当使用故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同阶段的运用谈些体会。

一、起始:讲故事

之所以一开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是因为初一学生刚入学,对初中生活充满遐想,做事有热情,最易被调动。根据初中历史科的具体特点,讲故事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一是结合正文,教师讲解与正文有关的历史故事,以便让学生加深对正文的理解掌握。例如讲《商鞅变法》这课时,我就讲了“悬木赏金”和“处罚太子师傅”两个故事,突出商鞅赏罚分明的个性特点,这样就引起学生对商鞅的钦佩之情,从而加深了对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和变法内容的了解。二是对那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培养学生讲演能力,同时又能扩大其知识面。如在讲《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 我让学生讲了“鸿门宴”、“四面楚歌”等几个历史小故事。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非常好。三是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专门的历史故事会,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拓宽和深化了课本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初一:编故事

经过几个月左右的实践,“讲故事”成为学生非常期望的教学形式,也成为历史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教师应该更进一步,根据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自编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事先由老师讲清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学生以此为线索,把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编成故事。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就选择“曹操”作为主题人物让学生编写故事,并积极鼓励学生在尊重客观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感情色彩,并在结尾加上个人的主观评述。这样一方面学生很感兴趣,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记忆,弄清了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三、初二:演故事

到了初二,我发现愿意讲故事编故事的学生积极性不高了,学生听讲故事的新鲜感已经消减了。此时教师要独辟溪径,在课堂上增加演故事的教学环节,也就是编演历史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历史情景之中,从而激活思维,主动去感悟历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如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演课本剧。学生把“戊戌变法”历史事件分成“翁同龢力荐康有为”、“康有为舌战顽固派”、“光绪面见康有为”、“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血洒刑场”等几幕演出。演出结束后, 我还就“谭嗣同为什么有心杀敌, 无力回天?”等问题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

四、初三:用故事

这里讲的“用故事”是指利用历史故事命题,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到了初三,学生面临着历史中考,学习压力比较大,再也没有精力编演历史故事了。其实教师此时应把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的历史故事巧妙地运用到试卷命题上,这对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解题大有裨益。例如我把“岳飞抗金却遭秦桧陷害”的历史故事改编成一副对联进行命题。“秦桧祸国殃民遗臭万年众口谴斥;岳飞精忠报国名扬天下百姓颂扬。”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与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②谈谈你对联中岳飞和秦桧两个历史人物的看法。由于题目运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学生感觉很亲切,答题时也有话可说。

总之,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 把故事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不同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愿我们的历史教师能把故事在课堂上的作用发挥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例8

一、课前收集历史故事

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对历史讲解的真实性,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乏味无趣的氛围中。故事性教学法把历史事实通过故事述说的方式呈献给学生,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去搜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作为课堂学习的“热身”训练,收集历史故事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老师同学,加深了师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要选择生动、激趣动情的历史故事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够保证所选择的历史故事生动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换言之,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此,历史故事的选取是否能够符合初中学生的兴趣成了重点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2.历史故事需要以课本为基础

尽管用故事的形式教学,教师也不能脱离历史课本,需要将历史课本作为基础,与教学内容紧紧相连,并且做到迎合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出现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与历史课程内容脱节的现象。

3.为学生创设情节模式,以便推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教学其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二、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是指一种心理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能够依据原有的知识储备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当今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也是当今的一大趋势。因为拥有创新能力,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和国家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可以永不枯竭地凭借自身智慧和创新能力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而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作用,便在于能够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之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重在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重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例如,在谈到勾践灭吴时,教师首先问学生四大美人中最早的是谁,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老师再给学生讲述西施与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继而回归课本讲述勾践灭吴的史实。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2.便于学生理解学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普及历史常识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对过去事实的了解学习到更多的有关历史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信息,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通常,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程的时候,最先应该做到的是向学生传播历史事件中的时间与地点、人物等,为此,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情节的设置,并且要确保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所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事件,既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还能方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这与历史学科发展的特点相符合。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和人生观形成的最主要阶段。可以说,一个人的人生观已经在初中阶段开始萌芽。若历史教师能够在教学课堂中多讲一些比较激励人的、正义的历史故事,那么除了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外,还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历史故事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应用中,要注意历史故事应紧扣历史教学大纲,另外,选取的历史故事应注重史实,尽量避免文学化。因为历史学追求的是历史真实性,文学追求的是艺术的夸张性和典型化,虽然二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但是二者有根本性区别,所以,我们在历史故事的选取上,要注意以历史真实性为原则。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例9

情感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想让学生领会历史教学中的深意,就必须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教师注重对情感因素的积极利用,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到达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教育对学生学习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这是教好历史课,实现历史教学最终目的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历史本身是一门充满丰富感彩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积极健康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推动着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历史学习任务,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是被父母过分宠爱着长大的,因此容易缺乏责任心,不懂得感恩和关爱他人。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利用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和社会性特点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1.更新历史教育观念,在历史教学中激感

在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成为了三维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因此,历史教师要让积极有效的情感来感染历史课堂,让学生在情感教育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传统历史教育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造成了历史课堂情感教育无法实现的情况。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更新历史教育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历史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情感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根据历史本身的情感因素,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情感教育方法。

初中历史新课标规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情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起到教育人的作用。教师必须适时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历史知识的教学之中,把自己的情感传授给学生。

2.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从历史事件中激感

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与某一教学情境相关联的情感体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有效地引出和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让学生通过教学情境深化了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对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努力创设各种适合于历史教学的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多的以教师枯燥的讲述为主,很难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情感教育。因此,历史教师要通过多种情境创设法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历史背景和人物,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离不开历史事件的,教师要做到寓情于史。历史事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历史事件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但由于历史事件具有客观性,离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的距离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设计教学课件和播放历史影片,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讲授关于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为学生播放关于那段历史的影片,让学生通过影片真实清晰地了解了红军长征的那段史实。通过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3.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由于情感体验自律性的特征,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是情感得以充分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历史教学中,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创设出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认真地做好情感教育工作。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前提条件,也是激感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展开,也能够满足学生各个方面情感的需要。历史教师要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能促使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形成和谐愉快的历史学习氛围。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往,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教育作为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课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更新教育观念,创设合理教学情境,构建和谐氛围等几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清辉.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2年27期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例10

历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如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新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无法达到这一目标。教学内容单调乏味,知识点零散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是一项非常可行的策略。如果能够将这一策略落实到底,无疑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1、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在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我国现阶段初中历史教育过程中的弊端日益显露,很多中学校还不能摒弃传统老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严重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效果,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单纯的历史知识点罗列,过于枯燥乏味,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大多数初中历史教材语言严谨,但是过于生硬难懂,学生很难理解;三,教学方法传统老旧,与学生互动少,课堂氛围低沉。例如,内蒙古某中学的历史课堂上,课程内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教师完全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进行讲述,从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依次战胜韩、赵、魏、楚燕、齐。经过多年的战争,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多民族国家诞生了。没有更多的故事导入,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运用的重要性

2.1适和初中生的心理成长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刚刚走出充满童话故事的儿童阶段,依旧对故事充满兴趣,而历史故事将重要人物、重要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地点等巧妙的结合起来,可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初中生刚走出小学的“清闲时光”,面对内容丰富,知识点琐碎,信息量巨大的初中课程,必然有些吃不消,甚至会出现上课走神,学习积极性降低。如果在历史课程教学中适当的加入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短暂的放松,还能在欣赏故事之余,加深对历史的领悟。

2.2符合新阶段教育改革的要求

新阶段教育改革要求教育事业要重视“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往往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理解和思考,如果能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入历史故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故事的讨论,不仅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还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维。

3、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运用的相关方法

3.1讲述历史故事引出新课程

以往的历史课程都是在简单的回顾和提问后直奔主题,大部分学生还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迅速进入正题,不仅不能节约多少时间还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如果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加入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使思维自觉进入“历史范畴”,可以提高学生对之后课程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到秦始皇攻打燕国时,可以在开课之前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学生感叹荆轲英雄气概的同时,也会对秦国和燕国产生基本的印象,对于之后课程内容的讲解无疑有辅助作用。

3.2适当引入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把握疑难点

初中的历史教材大多是依照历史资料编写的,语言相对严谨,简练,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长此以往,不仅降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被迫的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如果能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用相关的历史故事讲述出来,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基础上,主动去思考,加强对疑难处的理解,加深记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3组织编排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历史真谛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无聊,其原因之一就是历史课上大多数老师都是站在前面从头讲到尾,和学生的互动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如果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历史故事,或者组织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进行编排表演,如让学生在荆轲刺秦,鸿门宴等经典事件中亲自扮演历史人物,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激发思维。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对于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创新科学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希望各个中学校能够切实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进而达到新阶段教育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云洁.优化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初中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说课[J].内蒙占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6).

[2]金玲.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