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模板(10篇)

时间:2023-09-15 10:19:01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例1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总是被动地吸取教师从外部提供的知识信息,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一学生从不说二的机械式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迅速培养出吸收、储存旧知的知识型的人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需求创新人才相悖。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不再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欣赏者。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意趣盎然的历史课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譬如,在《领先世界的科学文化》一课中,在介绍了祖冲之及其圆周率的伟大成就,以及世界人民对他巨大贡献的认可,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然后让同学们通过课文自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提出:“祖冲之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七位?”“圆周率有什么用?”虽然不乏幼稚,但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认识,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的陈述,而开始产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思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陡然上升,历史教育的功能得以实现。

三、倡导“个体创新”精神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学习离不开史书(主要是历史课本),但又不要人云亦云,唯书是从,墨守成规,而应有高屋建瓴,不拘一格,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鸦片战争,我因其结局说明落后就要挨打。一同学对这句据理力争,认为落后不一定就要挨打。他举例中国历史上一些落后的民族曾大举进攻先进的中原地区,如:金兵灭北宋、蒙古灭南宋建元、满洲打败明朝,这些落后民族就先后打败有着先进科技文化的汉族。这位同学与众不同的想法,赢得了同学们的喝彩,也使我不禁拍手称赞。这一问题虽然史学界已有探讨,但他在不依靠史学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逆向思维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就是“个人首创”,这对于历史学习来说,无疑是不可缺少的。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要把教学重心从“重教”转到“导学”上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不仅提高了课堂实效,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一堂好的、高效的历史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观看插图、如何评价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这些方法的指导应不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历来就有“政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与政治的紧密联系的。“政史不分家”,历史为政治提供事实依据,政治为历史提供论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要懂得如何用史实论证观点,既要避免讲空话套话,又不能机械地堆砌史实,要做到史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

六、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1)要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学贯中西,博采古今,能够对历史和现实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今天的历史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不仅需要‘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沉稳;还需要‘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灵活变通;更需要‘但开风气不为师’和穷究义理、以破樊篱的自主精神与独创意识。”而“沉稳”、“灵活变通”、“创新精神”均来源于教师的深厚学养和气质风度。

(2)要善于以准确、凝练、形象并充满哲理与文采的课堂语言来表达历史。“作为现实的人,今天的历史教师应该是性情中人。‘情’是一种充溢于心中的强烈感觉,它模糊而具体,朦胧而清晰,虚幻而实在。我深信它是构成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情感是历史思维深潭中的活水,动情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前提,激情使历史母体受孕。平静恬淡、无动于衷地看待世间万物固然是史学家的长处,但不能作为历史教师在感悟历史和传授历史时的心境。因为,那种近乎死寂的平静会使心灵走向麻木,思维变得疲倦不堪。” 确实是这样的,授课时只有真情倾注,才能使历史在激情飞扬的师生之间互动着。只有这样,历史课才会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的历史课。也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实现它的终极目标,即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要想提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教师必须要探寻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优化教学,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例2

一、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尽快转变教学观

认真钻研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就不难发现,它们与原大纲和教材的主要区别:一是,三条教学目的更加清晰明确,条理分明,即使学生获得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和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点教育。二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有了重大的改革和突破,更符合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智特征。三是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要求更加落实,对教学、评价、考核等问题提出了较合理、明确的建议。四是简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减轻了学生负担。

大纲、教材的变革,不但首先要求教师去适应,而且要尽快地缩短这个适应的过程,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要适应,首要的问题是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要由教师讲为主变成学生学为主,要充分利用初中历史教材,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也就是说,要把”教师教,学生学“变为”教师教学生,学“。过去那种”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教与学的分离,现在应提倡的是”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虽然变了一个标点符呈,但它都意味着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包括教会学生如何读书、读图,勾画要点;如何掌握和运用自学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如何科学、准确、规范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如何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训练和检测,检验学习的效果,等等。

二、重建课堂教学结构,着力指导学生活动

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即”组、复、新、巩、布“而进行的。初中历史大纲教材的变革,当然地也给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重建课堂结构,才能与初中历史大纲教材的变革精神相适应。建立新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一是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字、图象、训练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得当地加以处理;二是研究如何恰当地安排和实施”纲、读、动、讲、练、评“几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可以说,这几个基本环节都是教与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中的”纲、讲、评“以教师的”教“为主,”读、动、练“以学生的”学“为主。

“纲”是指教师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提纲、教学纲目,包括板书提纲、指导学生读书的提纲等。应尽可能地反映出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框架结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展示该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做到简洁明了,线索清晰,纲举目张。

“读”是指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图象中的重要界线、范围及注记等。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载体。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引言、章、节、目和大事年表,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特点,以及每件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影响等,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阅读课本正文,要求学生做到“读”、“思”、“划”三个字。读,就是了解本节教材的大意、具体内容、重点和难点。”思“,就是边读边想,对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划”就是边读书,边在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和词句上做记号。再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历史地图和插图,增强形象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正文下面的注释,了解不同学术观点,提高兴趣,拓宽知识面,加强对正文的理解。总之,要“俯而读、仰而思”,“读”要到角到边,“思”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例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

0.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提升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重点工作。新课堂改革的进行对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国,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这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因此,对于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理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重要。

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史实讲解

在历史课程中包含着大量的史实,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当学生在面对这么多史实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清楚地记录这些事件是历史课程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求改变历史教材难、繁以及旧等问题,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1]。史实是一段历史的根基,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物质,而是一种动态系统。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通过将讲述史实使得学生掌握历史基本发展的脉络,对历史的演变进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最终获得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到“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内容时,首先,教师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度地演绎,但是在讲述的过程中不能够主观性地篡改历史,应该根据基本的史料资料进行知识传授,同时深化内容,做到直观性与感性想结合。教师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理清楚史实之间的联系性,并从中挑选一些典型性的事件,例如,八国联军侵华时所作的恶劣事件。或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这一历史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那一段历史,同时提升历史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在进行传授史实的过程中不是要求学生将其简单的记忆下来,而是在于其对学生带来的启发性,让学生在了解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明白落后就要被挨打的状况。教师在讲述史实的过程中要不能随意地堆砌史实,也不能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

2.开展合作、自主合作教学的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的是所提倡新课程标准教学方式,其要求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导学生学会学习与生活。历史教育具有人文性,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时让学生更加客观地、全面的看待历史。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属于间接知识,教师在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是历史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首先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地讲述历史史实的方式,通过语言的表述方式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其次,教师在历史课堂可以展示直观性的图片或者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使得知识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方式都得到提升。再次,为丰富学生学习历史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走访,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地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或者撰写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合作表现会被纳入到历史课程考核中。

例如:在讲解《》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的相关史实,通过深入地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历史。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以及实际调查的方式,了解先进五四青年节的开展状况。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一节日进行讨论,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理解。

3通过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课堂学习中来[2]。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其抽象能力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但是历史 大多数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相应的历史教学情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还原历史场景,对历史人物进行再现,将历史发展的进程充分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最终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创设历史情境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故事法、询问法以及情景再现等方式。能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从中归纳出一些经典性的问题。其次,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的情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创设的历史情景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这一段历史时,教师要要结合这一课程的内容,针对的必要性以及历史意义创设情境,并不是一上来就讲解很多的相应条例,这种方式只会打击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询问学生对的了解程度,他们分别有哪些情况,进行的原因又有哪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带着这些疑问去思考问题,在课本上或者资料上去了解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地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比教师过多地传授的效果更好。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还需要结合太平天国、新民主主义改革的史实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其差异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史实讲解,让学生详细了解史实。其次,开展合作、自主合作教学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的机会。最后,通过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提升历史教学效果,与新课程的理念相符合。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例4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单纯的来讲历史,如果不是用作学术教学或是教学目的,历史具备很高的趣味性,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的看过一些历史剧。通过古人的做法,我们加以反思,会联想到自己,会为自己设计一个角色,并随着剧情的发展,变换自己的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可以发现很多经验供后人交流与学习。也可以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让人们更清楚自己的脚步方向,避免走很多前人走过的弯路。综上所述,历史是一门非常有实际帮助的学科,不断为初中同学渗透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为同学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奠定重要的基础。

1初中生的独特性

1.1分析初中生的心理动态:初中生作为尚未发育成熟的一个群体,其引导程度是非常容易的,这个时候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充分分析初中生的心理动态,才能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从心底让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有所认知,激发其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1.2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当前的初中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同学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并不是很好,还有很多同学是比较依赖家长的。所以家长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为同学们灌输自主学习的思想。学校也要与家长之间保持沟通,时刻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1]如此便可以针对同学们的不同状态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当学生在校期间有什么不良动态,教师也可以与家长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不让问题停留较长的时间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生活。

2科学的教学模式

2.1灌输历史的重要性:要想对历史学科进行更好的学习,首要的问题就是让同学们认识到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同学们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升华。只有让同学们意识到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压力,压力就会产生动力来支撑他们继续不断的学习。处于初中阶段,人生观尚未成熟,需要教师引导其拥有正确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

2.2全方位教学:当前的教学水准不断在提升,教学硬件越来越强。同学们的学习环境非常好,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教学设施为同学们进行生动有趣味的课堂。让同学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无法自拔,在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中提升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们可以在课堂开始为要讲述的课程进行烘托,先播放相关的视频,[2]首先将同学们带入历史场景当中,也可以组织同学们根据比较著名的历史名段演绎情景剧,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让同学们印象深刻。

2.3教学技巧:技巧是通往结果的一个捷径,教学也是如此。拿捏同学们的心理动态,了解同学们的兴趣所在,就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安排与同学们兴趣相关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先让同学们提前备课,教师起辅助作用,让同学用讲故事的方法将整个课节的内容串讲一下,当同学有不足之处,教师及时进行改正。还有就是运用多媒体,在课前为同学们放映相关影视作品,让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故事有一个印象,并激发起同学们对这段历史的遐想,这样就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促使下,学习效率定会有所改变。

3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3.1教学模式的创新:过去的历史教学就是老师不停在讲,不停的书写着板书,教学模式就是填鸭式教学,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而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创新也应运而生。教师们更加注重挖掘同学们的潜力,注重自主学习,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对历史学科的学科探索能力,教师逐步转变角色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学生才是主体。

3.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给人的印象一定是严厉的、古板的,但是当今社会的教师们的角色已经在不断的进行转变,教师逐渐衍变成同学们的朋友的角色,在这种角色之下的教学氛围也会有很大的改善,教学氛围是教学课堂中的魂,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学习情绪,在一种轻松欢乐的氛围之下,学习的结果也是非常不同的。[3]教师一改过去的严肃面孔,走向“亲民”角色,带领同学们在历史课堂上谈古论今。

3.3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归根结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是最主要的环节,也是诸多教育工作者所一直努力想改善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来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及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师们也应该定期的进行学习与交流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只有自己的知识储备足够丰富、教学经验足够丰富才能够带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育改革以来,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是针对标准答案而发的。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多介绍观点不同而又言之成理的参考读物,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面对差异,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灵活,不会僵化。

4结语

初中生是祖国的希望,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阶段,如何对其进行优质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家长们所急切关注的。历史知识是公民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初中是一个人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段。但是,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不合理因素,致使这一阶段的历史教学成果并不如人意,许多学生的历史知识近乎空白,或者只是一些与生活无关的、考过即忘的零碎知识点。趁着新课改的东风,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看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新课程引领教学,谋求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权艳舫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第三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黄纯琼.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J].人间,2015,195(36):26-26.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例5

当前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出发点,走出历史教学死记硬背的误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已成为新时期历史教学的新任务。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在教师教学的转变中,观念是最关键的,它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

1.要确立新的教学观

新的教学观要求广大历史教师理解、明确教学不仅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教学不仅要重视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获得的结果,而且还要重视为达到教学目的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要倡导“学生是主体”的学生观

要确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还要把学生看成独特的人,他们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且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同时,还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教师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和知识强加于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和意愿,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式

历史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采取歌曲导入、故事导入、以旧引新等。

由于历史的不可再现性,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更要着力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学识,提高了学生能力。

2.提倡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过程。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直接交往活动进行,也可以通过印刷物、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网络等手段开展。

在学习中应该遵循学习的准则,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例6

1、以培养人文素质为宗旨。新课程提出,“历史与社会”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愚,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人文素养,它有利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造就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因而“历史与社会”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重要渠道。

2、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代表着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因此,该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学习常识性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特别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有见识的行动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

二、贯彻“历史与社会”教育理念的策略

1、以教材为本,挖掘人文视点;“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地理、文学、艺术、科技、国际关系等,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散发着人类许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视点,结合并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仁爱、和谐、自省修身、谦让礼仪等一些我国古代传统美德,都是我们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视点。对这些人文视点的挖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纪念馆所,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人文视点,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

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运用发散思维,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因为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例7

新课程倡导了一种全新的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巨大超越。新课程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的巨大的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新课改也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现代教学不再是以往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我们所面对的是充满求知欲却又还是些不懂世事的孩子,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无论如何,教学中要时刻牢记:学生是主体。

首先,教师要会“察言观色”。课堂上应及时注意学生的表情,若学生出现厌倦、烦燥情绪,教师还一味地讲下去,那么师生都会索然无味,昏昏欲睡。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授课技巧和方法。这样,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其次,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多鼓励、多赞扬、多给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慢慢调动他们的情感,从而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形成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课堂。尤其注重那些很有历史天赋的学生,也许他们在其他科目表现平平,但一提及历史变得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这类学生思维活跃、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教师就应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培养他们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

还有,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教师的亲切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会带给学生温暖和甜蜜。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并不是一味怂恿或赞美学生,该批评时决不能姑息迁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踊跃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语,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要讲孔子,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大家都喜欢看电影,最近有一部热映的电影叫《孔子》,希望大家去看看,了解一些孔子日常的生活。”这样大家觉得孔子就在我们中间,不再那么高不可及。

利用教科书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也有重要作用。教师教学中可讲解一些遗迹类插图、人物肖像图、历史漫画,从而避免教学中的枯燥。如讲解勾践灭吴时,可结合插图《越王勾践铜剑》来展开,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历史教学中,同样也应该坚持情感教育,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触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郑成功”时,可结合我国的现状,指出台湾从古到今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还很多,如利用网络资源看电影,引导学生精读诗词等,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传授科学学习方法

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进入初中以后成绩大幅度下滑,这就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所致。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历史学科因其本身的特殊性,重点在于记忆,那么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更重要。通过对优秀同行的学习,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记忆方法。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这是一种最普遍的记忆方法。如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1.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2.建军: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3.建国: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4.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6.和约: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例如要记忆太平天国领袖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可以这样记忆:东洋(杨)消(萧)息(西),南风(冯)在北纬(韦)十(石)一(翼)度。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比如:秦、唐、元、明、清的疆域四至,可画直角坐标系。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有位老师把康熙大帝的主要事迹编成:智擒鳌拜,平定三藩;册封班禅,;抗击沙俄,亲征噶尔丹。

顺口溜记忆法:如将清朝皇帝的顺序这样记忆: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嘉道咸(嘉庆、道光、咸丰);同光宣(同治、光绪、宣统)。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历史教学也在随着教材的改革、教学设备的更新、授课模式的变化而改变着。但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形成和谐师生关系,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没有变。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例8

我是一名即将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经历了教材的三次变化,也赶上了教育改革的大潮,当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教师的时候,历史课堂早已不再是我们读书时代的死记硬背,不是老师的一讲到底。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老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努力践行这一理念,同时进行了一些思考。比如到底怎样做才是为了学生,学生是否真正体会。感受到自己的主人身份?本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尝试,我谈谈自己对历史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为“一切为了学生”不能仅仅理解为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那么简单。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而且要体现在课外;它不仅是要求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更应该从学生的内在感受和需求,从学生的长远和终身发展考虑。历史学科是一门复杂的社会科学,对于涉世不深的初中生而言,要让学生从这一学科中体会到这一教学理念,老师的作用尤为重要。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这一思想理念,以做到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一、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再到喜欢历史

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轻松的。如果没有以此为基础,“为了学生”就是一句空话。你讲得再好,学生不喜欢,没兴趣,教育便将失去意义。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倾向和情绪状态。从日常的教学中,大家都深深地体会到凡是对某一学科有浓厚兴趣和满怀热情的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较好,学得也比较轻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多花心思,挖掘教材中的人物、故事,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使其身临其境。其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再现历史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我们在讲到中国历史的四大发明时,通过《上下五千年》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该知识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既掌握知识,又进行情感教学。这是老师的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课堂辩论、联系现实热点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工夫以外,老师还要过好语言关,文史不分家,历史老师的语言感染和号召力在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牢牢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树立新的教材观

传统意义上对教材的理解,就是教科书,但是在广义的界定上,教材包括教师的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教材是教科书,但不限于教科书,教科书集中反映出国家的教育理念,体现了鲜明的政治特点和历史特点。无论从教材排列的系统性和经过专家或者行政权力严格审定的“权威性”上,教科书都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绝对的教材”。

在当今为学生减负的背景下历史教科书跟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失去了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就不能只利用教材教学。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发生在过去,而且一定要有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所以新的历史教科书给了老师更多自主发挥创造的空间和余地。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种,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就应该根据情况进行删减、添加,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和创造。这就需要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挖掘教材中的重难点,补充你认为重要的有必要的历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过程,这样做会让你的教学内容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丰富而生动。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自主探究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比如我校编定历史导学案其实就是对教材的一次再开发和创造,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发展情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实与未来,它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历史学科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历史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真正学好历史,对学生道德提升、人格发展将起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为人文学科,从历史思考先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思考人的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怎样的人生才是无憾的人生。我们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铁人王进喜的不打出油田不罢休的精神中感受他们的品质和精神;我们从杜甫、司马迁的一生理解他们身处顺境,不骄不躁,身处逆境不放弃的乐观,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从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中学会灾难带给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从历史课堂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我和人类,感悟到作为国民应有的准则和精神。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利用它形成对于当今国内、国际事件的看法,历史教学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在课程改革中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体会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只有这样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注意历史学法的教育教学

教是为了学会学,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就好比你给他一堆金子,不如给他一个能点石成金的指头。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乐学、善学,让学生学会思、会做、会说、会看,积极参与教学等。要达到这一效果,仅有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最终我们应该动员所有同学一起来学习,那么怎么学就非常重要了。学法教学应该从初一年级就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法就是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学法内容首先是学习历史事物的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具体分为,了解重要事件的方法是,知道六要素、前因后果;了解历史人物的方法是,知道该人物的重大事迹,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学会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从而提高能力。比如,教会学生做笔记、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如比较明治维新,维新变法的异同等,又如学生在学习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时,通过运用阅读、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了解侵略者的暴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这些能力都为他们终身学习、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学习方法的教学不仅是完成历史教育任务的桥梁,而且是实施终身教育的具体体现,更是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

五、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重过程轻结果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例9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78-01

新课程理念是新课程的灵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再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把丰富的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直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把握“知识”目标,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

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做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人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三、抓住教学重点,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

初中历史课程理念例10

历史教师的素质有:1、扎实的基本功。2、宽阔的历史视野。3、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不断充实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得体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等来展示自身的素质,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1、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一只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岳麓版)》一节的结尾部分,我提议:我们可以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小组讨论,归纳,发言,然后评出三个较好的小组答案,由组长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分享。)然后,我声情并茂地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心?”----爱国心!学习他们什么“情?”----爱国情!学习他们什么“行动?”----爱国行动!这样一呼一应,加之我激情高亢语调,仿佛把学生带到郑和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上航行,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之中了。

2、教学图片的精心设计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有限,有时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的运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表、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我讲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就利用电脑绘制了一张类似红十字会标志的示意图,讲解时,边介绍内容边指示,图表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新奇之中,不仅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有血有肉,趣味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借助网络,再现历史。

教学《新中国的成立》时,课前准备了:1、七届二中全会、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相关资料。借助网络,把资料归类保存在博客里2、自制聊天场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②、《歌唱祖国》。再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清明上河图》投影出来,比看课文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

得体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感情抒发,辅之以形象的自制图片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的新颖创设

在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各种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自主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

1、活动体验式

例如,在讲《佛教的产生》时,由县城的凤山顶的寺庙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背景教义、影响后,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教学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方法亦然。)

2、情景交融式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例如教学《百家争鸣》,由成语接龙导入,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我的喜怒之情跃于言表,语言抑扬顿挫,真可谓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情感人。

3、自主探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