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近期经济形势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8 16:59:35

近期经济形势

近期经济形势例1

一、国际经济形势

(1)欧美日篇。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步履蹒跚,世界经济增长放缓。2013年美国经济保持复苏势头,经济增速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实力。欧盟因受欧元区债务危机困扰,主要成员国因削减赤字需要而实施紧缩财政政策,受此影响,欧盟经济2012年再度陷入衰退,全年经济增速-0.5%,发展前景黯淡。日本经济震荡下行,受海外经济减速引发的外需不振和以汽车销量为中心的内需疲软影响,2012年同比增长0.5%。2013年日本大力推行“安倍经济学”,积极的财政政策致使资金大都流入到虚拟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发展没有多大起色。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4%,低于近14年来的平均增速3.6%。从经济先行指标PMI来看,美国经济将持续复苏,欧盟和日本将陷入衰退。数据显示,美国2012年12月的PMI为50.7,全年共有8个月份PMI在50这一经济荣枯的分界线之上,表明美国经济仍将保持复苏之势。日本2012年12月PMI为45,连续7个月低于50,表明日本经济面临收缩风险。欧盟2012年12月PMI为46.10,已连续17个月低于50,预计欧盟经济2013年仍将保持下滑之势,衰退已无法逆转。(2)金砖国家篇。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引擎“金砖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尽管各国在金融危机中经济实现“V型”反转,但自2010年以来,“金砖国家”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中国在2013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为7.7%,低于预期的8%。印度由2012年一季度的12.6%降至四季度的2.81%,巴西经济增速从9.34%降至0.87%,降幅最大。俄罗斯和南非经济增速相对平稳,保持在3%左右。与2006年至2008年“金砖四国”经济平价增长率10.7%相比,“金砖国家”经济增速下滑已相当严重。数据显示,“金砖国家”的经济先行指标PMI仍表现较好,中国2013年四、五月制造业PMI分别为50.2和47.6,虽然有所下降,却仍保持在50左右。俄罗斯、巴西、印度2012年12月的制造业PMI分别为50、51.1和54.7,南非2012年11月的制造业PMI为55.4,且近3个月以来均在50这一经济收缩与扩张的分水岭之上,表明未来“金砖国家”经济仍将保持增长之势,增速下滑之势有望扭转。(3)“迷雾四国”篇。凭借人口结构优势,“迷雾四国”(墨西哥、印尼、韩国与土耳其)在过去十年中经济规模增长了一倍多,2011年四国GDP规模为3.9万亿美元,超过德国。“迷雾四国”中的印尼经济增速表现出极强的稳定性,在金融危机中也保持了5%左右的增长。土耳其经济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2011年一季度曾创下12.59%的高速增长,今年6月土国内政治形势再起风波,持续的罢工造成经济形势不是很乐观。韩国与其他三国严格来看并“不在一个层次”,其更接近发达国家,但由于受朝鲜核政策影响,安全形势势必影响经济发展。“迷雾四国”的优势还在于人口结构总体上比欧美年轻且有更高的出生率,这使它们在发展制造业方面更具成本优势。(4)经济形势小结。2013年世界经济将温和增长,欧债危机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将拖累经济增长,但美国经济的复苏及新兴市场经济体保持较快增长,使整体世界经济免于陷入衰退,并预计将实现3%左右的增长。“迷雾四国”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宗教问题,发展前景不明,难以发挥全球经济复苏火车头的作用。金砖国家增速放缓既定,各国主要在力促各自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其经济形势整体来说不乐观。

二、国际金融形势

(1)欧美日篇。为刺激经济复苏,美欧日发达经济体实施极度宽松货币政策。自2008年12月以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并声称中期维持低利率政策不变。欧洲央行出于抑制通胀需要,2011年两次加息,将基准利率由1%上调至1.5%,但欧债危机的加剧及经济的下行迫使欧洲央行连续降息,将基准利率降至0.75%这一欧元诞生以来的最低水平。日本是最早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发达国家,自

1998年以来,央行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0~0.5%,2010年10月更是直接将基准利率降至零,并持续至目前。美联储连续推出

QE3和QE4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作用有限。其量化宽松政策增加了基础货币的供给,为银行业和金融市场注入了充足的流动性,却并未流入实体经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美国暂时避开财政悬崖,经济复苏有望缓解财政压力。世界不需要为美国财政悬崖过分担心。欧元制度缺陷有所弥补,欧元短期无崩溃之忧。欧元区机制缺陷在2012年有所弥补,但统一货币与独立财政间的根本性矛盾仍无法解决。在债务危机压力下,“欧洲稳定机制”(ESM)提前运行,“财政契约”生效,并就欧洲银行业统一监管达成一致,但这仍不足以使欧元区摆脱危机。尽管欧元区采取了紧缩财政措施,但几乎所有国家债务比例仍呈上升趋势,尚未迎来下滑“拐点”,这意味着欧洲的债务负担将越来越重。日本今年前两个季度实行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安倍经济学”,货币汇率大幅下挫,但是由于其资金大都流入虚拟经济领域,未能实际的推动实体经济的进步。日本政府债务余额与GDP的比例在2012财年末高达236%,扣除金融资产后的净债务余额与GDP的比例也高达135%,均位居发达国家之首。这种高债务率之所以还没有引发更为严重的危机,是因为日本政府债务循环得到了来自于本国央行最大限度的支持,且政府债务大部分由国内投资者所持有,这使得日债不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持续的经济低迷使日本的通胀压力很低,这为日本央行长期维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从长远来看这种政策是不可行的,一方面容易引起本国内的通胀;二是在全球经济中引发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2)金砖国家篇。金砖国家第五次峰会2013年3月26、27日在南非德班召开,讨论成立开发银行、工商理事会等此次峰会的重点议题,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中国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与巴西财政部和巴西中央银行签署了财经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金砖国家之间的金融合作将促进五国在经贸方面的合作,为提高五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发言权提供影响,也不可避免的挑战西方国家经济体在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3)金融形势小结。总之,在欧债危机未彻底化解前,国际金融市场仍存在动荡风险。受避险情绪影响,美元资产仍将受到追捧,美国股市依然会有较佳表现。日本经济短期内增速明显,后续发展不足。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努力加强金融合作成立开发银行,不仅对自身金融安全发展有利,对世界金融更合理发展也是有利的,但其成立还处在初步谈判阶段,逐步完善还有一段重要的路要走。

近期经济形势例2

中国近期FEPI月度跟踪监测值报表

近期FEPI指数的跟踪监测与预警分析

(一)中国金融经济变化趋势分析

从中国金融经济变化趋势分析角度看,可以得出如下分析评价结论。一是FEPI指数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国金融经济正在面临方向性选择。从FEPI指数近期走势来看,FEPI观察发现,9月份的FEPI指数为0.005735(见附表),FEPI指数逼近0点(见附图),表明当前处于方向变化的临界状态。保守估计其未来可能上行,也可能会进一步下降,拐点需要等待进一步FEPI信号确认。二是2012年1月以来的FEPI指数走势表明,FEPI指数整体趋势下行,虽然下降幅度逐渐减小,但目前尚未出现筑底企稳的征兆。

(二)对金融投资者的建议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提出以下投资建议。一是金融投资可能有短期机会。FEPI指数趋势显示,有短期横向波动可能,投资者当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短期投资,控制仓位,作少量操作。二是目前不宜布局中期投资。考虑到FEPI指数走势,当前金融经济并未企稳上行,未来中国金融经济走势不明朗,如果冒然出手进行中期投资做多或做空,将面临较大风险。如果选择做空,则可能会由于政策面加大调控或新的数据变得比预期好而使做空者将面临较大损失;如果做多,无法避免经济继续下行而带来的风险。因此,中期投资仍须等待进一步确认,目前可持观望态度。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展望

近期经济形势例3

中国近期FEPI月度跟踪监测值报表

近期FEPI指数的跟踪监测与预警分析

(一)中国金融经济变化趋势分析

从中国金融经济变化趋势分析角度看,可以得出如下分析评价结论。一是FEPI指数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国金融经济正在面临方向性选择。从FEPI指数近期走势来看,FEPI观察发现,9月份的FEPI指数为0.005735(见附表),FEPI指数逼近0点(见附图),表明当前处于方向变化的临界状态。保守估计其未来可能上行,也可能会进一步下降,拐点需要等待进一步FEPI信号确认。二是2012年1月以来的FEPI指数走势表明,FEPI指数整体趋势下行,虽然下降幅度逐渐减小,但目前尚未出现筑底企稳的征兆。

(二)对金融投资者的建议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提出以下投资建议。一是金融投资可能有短期机会。FEPI指数趋势显示,有短期横向波动可能,投资者当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短期投资,控制仓位,作少量操作。二是目前不宜布局中期投资。考虑到FEPI指数走势,当前金融经济并未企稳上行,未来中国金融经济走势不明朗,如果冒然出手进行中期投资做多或做空,将面临较大风险。如果选择做空,则可能会由于政策面加大调控或新的数据变得比预期好而使做空者将面临较大损失;如果做多,无法避免经济继续下行而带来的风险。因此,中期投资仍须等待进一步确认,目前可持观望态度。

近期经济形势例4

自危机爆发以后,外汇市场进入“纯货币时代”,主导因素是流动性。在此阶段,经济基本面因素只是外汇市场走势的一个引子,而且对于美元来说是一个反向引子。本质上,外汇市场更多的还是受到流动性的影响。只不过在危机初期,由于泡沫的破灭,市场流动性紧缩,经济衰退预期升温,“缺钱”现象非常普遍,美元不断上涨;在危机后期,由于各国的救市,市场流动性充裕,经济复苏预期升温,“不差钱”现象非常普遍,美元不断下跌。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在触底反弹的拐点上,未来主导外汇市场的仍将是流动性和经济复苏预期两大因素。很显然,对于短期而言,流动性状况与复苏预期之间的博弈成为左右外汇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决定着外汇市场的中期因素还是在于美国经济真实复苏的进程。

随着复苏“绿芽”的逐渐成长,外汇市场的驱动因素必然会逐步发生转变,投资者对基本面决定的货币内在价值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一旦这一转变形成,因率先复苏迹象的巩固而传递的利好消息将形成美元上涨的基石,外汇市场的交易主题最终会回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最后一阶段:经济复苏下的“复苏型交易”。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几乎屡试不爽的美元与经济基本面所形成“负相关”的关系很可能将不复存在。

近期经济形势例5

1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

近期,受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中国经济减速和对全球经济增长潜力下降的担忧等因素影响,国际金融环境波动加剧,给世界经济贸易复苏带来了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受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影响,美元指数自2014下半年以来,驶向上涨的快车道,由2014年6月30日的最低79.77摸高至2015年8月31日的98.33。与之相对应的是,同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则是阴云密布,哀鸿遍野,黄金价格由今年5月前期高点1232美元/盎司一路下探至7月24日的1072美元/盎司的低点后,在1100美元/盎司上下徘徊,跌幅超过10%,原油价格由今年6月初的将近60美元/桶一路下滑,至8月初已不到40美元/桶。今年7月份,FAO统计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为164.6,同比下降19.4%;CBOT大豆最近期货合约最近收盘均价为372美元/吨,同比下降19.6%;国际棉花指数均价为1662美元/吨,同比下降13.9%。

自今年6月以来,人民币一改以往的升值趋势,加速贬值,美元兑人民币的指数从2015年6月30日的62010贬值至8月26日的6.4110,下调幅度达34%;尤其是8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2298,较前一交易日大跌1136个基点,下调幅度达18%,创历史最大跌幅,并创2013年4月25日来新低。中国A股从6月12日的5178点一路下滑至8月26日的2851点,跌幅将近45%。

关于未来国际金融经济走向,有关专家给出了三个判断:一是美联储加息是必然趋势。重要经济数据的明显改善,将促使美联储坚定退出量化宽松并实施加息政策的决心。今年8月美国失业率已降至5.1%,7月去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仅增长18%,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达3.7%,高于市场预期,美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增强了美联储加息的底气。二是发达国家经济疲软态势很难改变。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零增长,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经济萎缩02%,法国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日本第二季度实际GDP较上一季度增长0.6%,低于市场普遍预期,“安倍经济学”已成强弩之末。三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今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表现整体远低于预期,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能否完成全年7%的既定经济增长目标心存疑虑,尤其是美国加息将导致新型市场国家资本外流增加,这些都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8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就近期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召开国务院专题会,据悉,这是本届政府成立以来首次召开国务院专题会。李克强总理在专题会上指出,人民币汇率没有持续贬值的基础,可以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要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2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影响分析

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已传导至我国农产品贸易领域,尤其是人民币贬值加快,使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额缩减,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环境有所改善,同时增强了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刺激了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据统计,今年1-7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1076亿美元,同比减少6.7%,其中,出口385亿美元,同比减少3.3%;进口691亿美元,同比减8.5%;贸易逆差306亿美元,同比减14%。在近几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差额不断加大的趋势下,贸易逆差的缩减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与此同时,我国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有所增加。今年1-7月,蔬菜出口73.8亿美元,同比增50%,进口3.1亿美元,同比减5.1%,贸易顺差额为70.7亿美元,同比增5.4%。

近年来,由于我国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的根本动因在于国内外农产品价差驱动,随着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因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而不断上升,国内外农产品差价还将扩大,加之我国自贸区战略不断推进,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口量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我国农产品出口则受世界经济增长低迷、需求增长动力不足的影响,增长空间有限,难以持续。所以,从长期来看,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对我国农业进出口贸易的整体影响不会太大。

受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的影响,我国目前已出现资本外流现象。受此影响,将会加大我国农业“走出去”企业在新兴市场国家的融资难度,减少其投资收益,但因为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普遍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因此预计整体影响有限。一个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现象是,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对外国资本投资农业加大限制力度。如俄罗斯一些地方政府将原已与我国东北农业企业签订合同的土地租赁改为所有权重新发包,等于变相提高土地价格,巴西等国家也开始在购买土地等问题上设限。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预计将恶化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3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动荡的政策建议

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经济金融动荡,我们要稳住阵脚,积极应对。贯彻落实国务院专题会议精神,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树立底线思维,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在以往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粮食“十一连增”发挥了“压仓石、稳定器”的作用。事实证明:三农向好,全局主动。近日在吉林调研时,强调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农民忽视农业淡漠农村。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毫不动摇的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紧急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体制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

近期经济形势例6

一、影响利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1.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主要指经济增长速度、货币供应量情况、物价波动情况等。

2.国际利率变化的影响,主要是美国的利率水平对我国的利率产生影响。

3.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一些非经济因素对国家货币政策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现阶段影响我国利率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1.从国内经济形势看

据7月24日“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数据表明,国家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1)货币供应量增速较低。从近年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看,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也是偏低的,难以满足经济增长所增加的货币需求;6月份,我国的贷款投放力度明显增大,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2929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097亿元,这是近几年从未有过的积极变化。

【分析】货币供应量增速在低位徘徊与经济回升之间形成了明显的背离走势,这是我国经济回升走势难以持续的根本原因所在。由于贷款是增加我国货币供应的有效途径,因此如果这种变化能够持续,将是带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回升的巨大动能。

(2)工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增幅比上年四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但6月份的增速已出现回落,比5月份低0.5个百分点。

【分析】尽管工业增长速度的回落有可能是上升过程中的波动,但考虑到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先行回落,出口增速的上升动力也已明显减弱,因此基本上可看作是工业增长速度见顶或即将见顶的标志。

(3)物价水平下降。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年四季度增大0.7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下降0.6%,二季度下降1.1%。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走势与此相似,上半年比上年同期下降1.6%。

【分析】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仍是困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问题。应用治理通缩的手段,如降低利率、增加货币发行量、加快社会保障改革步伐等来综合治理。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稳定。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6%,增幅比上年四季度下降1.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0.1%。从其今年以来走势看,基本上维持在略高于8%的水平,波动幅度很小。

【分析】说明社会消费是平稳的,没有受其他因素影响。

(5)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上半年,金融机构中的居民储蓄存款增加8034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710亿元,增长50.9%。在新增居民储蓄存款中,储蓄存款的活期化倾向仍很明显。造成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的原因有: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上半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6.6%;股票市场的走势偏弱,对储蓄的分流作用明显下降。

【分析】我国正处于社会保障体系转轨与保障制度重建的特殊时期,养老、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等多项制度改革,使得人们要通过储蓄应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百姓选择储蓄,其实是将银行当成了“保险柜”而不是作为一项投资。要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的紧缩、物价的持续下滑,最重要的是获得新的改革动力,使人们对未来有乐观的心态,不用畏惧养老、医疗等。

从以上数据、分析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

在年初第八次降息后,我国1年期存款名义利率为1.98%,加上通缩率1.3%,实际存款利率应该是3.28%。贷款名义利率5.31%,考虑通缩因素实际利率达6%以上,这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来说都是较高的,较高的实际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的启动和经济的活跃。因此,人民币利率仍有下降空间。

另一组统计数据表明,从2001年9月份以来至5月底,我国物价水平一直下滑。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2001年11月份以来出现负增长,1-5月累计平均同比下降0.8%,至6月份仍在下跌。同时,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减缓,一季度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24.5%,为近年来的最低点;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从去年以来一直保持10%—12%的较低增幅,而居民储蓄率却居高不下,5月末居民储蓄突破8万亿元大关。所有这些指标都在说明:我国就业和消费需求情况没有改善,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依然存在,通货紧缩的压力正日趋加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徐宏源日前表示,要改变目前通货紧缩的趋势,必须措施有力,应该再降一次息。该中心的朱明也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目前的宏观形势下仍然有“保守”嫌疑,央行选择再次降息也许是明智的选择。

金融政策已经成为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从一段时期来看,利率是调控经济的杠杆而不是市场参数,前者是央行调控市场的工具,后者是市场形成的结果。利率市场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充分有效的监管、稳定的宏观经济、完善的微观基础和金融市场作为保证。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面对国际资本市场投资与投机的激烈竞争,利率变化的趋势与利率水平的差异将会对投资效益、资金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2.从美国经济形势看

从利率和汇率的关系来看,利率和汇率都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和政策手段。利率是货币资金的对内价格,利率的调整直接影响该国的投资、消费、储蓄、社会总需求及国民生产总值;汇率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国家货币政策发生变动,或两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变动方向不一致,或者方向一致但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的汇率都会受到影响。版权所有

从短期来看,按照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对汇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套利资本流动的影响来实现的,一个国家货币供给的增加或减少,会通过利率直接影响它的汇率。在温和的通货膨胀下,一个国家利率的下跌会引起它的货币贬值;利率上升,会引起它的货币升值。

从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看,外贸出口的地位和作用是内需所无法替代的。根据目前的国际市场形势,在周边国家汇率贬值条件下,客观上要求人民币贬值以保持国际竞争能力,若坐视人民币升值必将给外贸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压力。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将目前的人民币汇率下调,则又会引起另外一系列不利的连锁反应。因此,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政策在中短期内不会轻易改变。

照此思路,若名义汇率不动,就需要实际汇率进行补偿性贬值。在当前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下调人民币利率进行预防性降息将是促使实际汇率贬值的一种途径。因此,尽管我国利率水平已经很低,但在中短期内提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而在客观上仍将有可能进一步降低。这就迫使人民币利率只能进一步下调到国际正水平(2.5-4%)以后,才能更好地刺激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我国实行是联系美元汇率制,美元利率的升跌对人民币利率的影响较大。美国早于去年就发生了经济衰退。虽然去年美国GDP只下降了0.25%,然而去年美国出口下降,事实上增大了GDP。看清这一点,我们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去年美国有那么多公司出现创纪录亏损和180万人失去工作了。由于近阶段美国造假丑闻,必然对美国经济产生三大不利:其一是极大地打击了投资人的信心,投资者必然在是否投资(撤资)、在哪里投资、投资多少等许多重大问题上作出选择,部分美国股市投资者抱着“拿回多少是多少”的想法抛售股票就是投资者失去信心的一个例证。其二是一些造假的大公司相继破产,安然已经进入破产程序,世界通信已经向法院提出了破产保护,接下来花旗集团与JP摩根的日子也不会好过。美国政府规定,8月14日是宽限的截止日,限令各公司自查上报结果,相信还将有不少“马脚”要露出来。这对于9•11以来的美国经济又是伤口上的一把盐。其三是自此以后的财务报告会真实很多,但肯定缩水很多,仅此一项,可使美国全年经济增长更为降低。

基于此种情形,降息刺激经济将是美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一个筹码。美国降息,必定对人民币利率产生压力。

3.从近期决策层态度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利用财政金融政策调控经济的手法已经日臻成熟,但政治决定、影响经济的例子还是常见的,股市“政策市”就是例证。揣摩近几年货币政策的基调是以稳定为主,而不像财政冲锋在前。不到万不得已,官方也不愿意轻易改变汇率和利率。从此分析可以得出,虽然经济上有压力,政府不会马上作出调整。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指标是符合政府预期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日前发表了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看法,他说,全年7%的目标还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总体上将大致维持去年7.3或是略高于7.3的发展态势。加之他对未来形势的判断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这很可能就是在暗示:目前根本没有降息的必要。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经济顾问樊纲也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理想的状态。

然而,今年经济出现回升,是相对于去年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长而言的,去年第四季度仅增长6.6%。即使今年经济增长率能达到7.5%,其与一般认为的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为9%-10%相比,仍然偏低近2个百分点;而与宏观经济出现重要转机的2000年相比,也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只能判断当前经济增长出现良好的回升态势,还不能由此断定经济增长已经扭转了长期性调整趋势,更不能认为已经实现了高增长。对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回升,不能估计过高,内需自主增长机制还没有形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必须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把增加就业和刺激消费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今年上半年财政已经将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提前完成(1500亿元),下半年财政投资拉动的效应将大大降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将弱于上半年。

三、结论

近期经济形势例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近期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动趋势和特点

总体上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三个时期,区域经济格局不断变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主基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发西部、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功能区划分等,在这些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区域经济进入了协调发展时期。

传统的四大经济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总体来看,东部地区区位优越,经济发达,资源禀赋较差;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情况相反,国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介于二者之间。

九十年代以来四个经济区的GDP占全国GDP比重的变动大体是这样的:东部地区GDP比重逐年上升,在2005年达到了顶峰,随后比重逐年走低;中部地区的GDP比重2003年开始上升,西部地区比重2005年开始上升,东北地区的GDP比重2008年之后的几年里比重开始上升,不过上升幅度不大。

从九十年代以来四个经济区的资本形成总额占全国资本形成总额比重的变动情况来看,虽然东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依然远高于其它三个地区,但东部地区资本形成总额比重只是在最初的几年里有所上升,随后比重一直在下降;中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总额比重1993年以来,先是上升至1999年,经历了几年的下降之后在2003年又恢复上升;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总额比重先是缓慢下降的态势,1996年之后比重开始稳步上升,上升的幅度比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要大;东北地区的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从1993年开始呈现下降态势,一直下降至2003年,之后的几年里比重开始上升,2008年前后比重上升较大,随后的几年开始回落。从四个经济区的最终消费占全国最终消费比重的变动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的最终消费比重1993年以来一直呈现上升态势,2007年开始比重有所下降;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最终消费比重变动趋势雷同,正好与东部地区比重变动趋势相反。

总之,从经济总量来看,东部地区的比重开始下降,其它地区的比重开始上升,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上升势头比较明显。需要关注的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力量来自资本形成的变动,依然是投资主导;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并没有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辽宁省经济增长的特点

辽宁省的GDP增长经过了九十年代上半期的低谷之后,开始逐步上行(图2)。虽然1998年和1999年辽宁省的GDP增长率相对下降,但是仍然要高于全国水平;而且,从这期间开始,辽宁省的GDP增长率就一直高于全国水平。从图1中看出,2009年前后的三年里,辽宁省的GDP增长率高出全国水平的幅度较大,接近四个百分点。

辽宁省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历年来的第二产业比重都相对较高, 2011年二产比重接近55%,已经达到了近些年来的最高水平,高出同年全国水平8个百分点;近年来辽宁省的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下滑,2011年低于全国水平接近7个百分点。

从投资率来看,1993年至2011年期间,辽宁省的投资率先是下降至1999年,随后开始逐年上升,尤其在2003年至2005年,投资率大幅度上升,之后的几年里投资率高企不下,远远高于全国水平。1999年,辽宁省的投资率最低,略微高于30%,而最高的2011年投资率是62.7%。

近期经济形势例8

“烟花易冷”,难以持久的短期异动。结合市场心理与形成机理,我们J为以下变化可能只是昙花一现,难以形成长期趋势。

一是美元贬值。美元指数近期跌破100,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对美联储加速加息的预期明显减弱,而这种预期缓释是基于鸽派言论而非鹰派行为,本身具有极大的脆弱性。

二是油价下跌。油价近期跌破50美元/桶,反映了供求基本面的一定变化。但考虑到生产成本的分布区间,地缘政治博弈将抑制油价的持续下行。

三是全球通胀。近期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通胀率有所上行,而从通胀的主要成因,即需求引致、成本推动和预期推动来看,全球普遍存在的产出缺口将对通胀形成天然制约,2017年可能将和2011年一样,经历一波低增长过程中的阶段性“假通胀”。

四是非美紧缩。在美联储加速加息的背景下,全球货币政策边际收缩,欧洲和日本暂停进一步试探负利率的极限,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则有所上升。但边际收缩不等于全面紧缩,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枢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非美经济体的长期货币宽松状态难以迅速逆转。

五是中国经济周期反弹。中国工业企业利润近期表现喜人,进一步确定了中国经济的短周期反弹。但考虑到短周期反弹的驱动力将渐次减弱,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压力依旧较大。短周期反弹和长周期下行相叠加,难言稳增长无虑。

“刹那永恒”,结合宏观基本面和长期政策面,我们认为以下变化可能将会持续演化,有望构成长期趋势。

一是美股走弱。近期美股连续下跌,“特朗普交易”遭遇阻截。短期变化可能正在形成长期拐点,毕竟美股多年上涨后已处于绝对高位,美联储加速加息又压低了股市估值的天花板,特朗普在医改政策上的挫败则可能进一步蔓延到其他领域,美股压力渐重。

二是美国鹰派加息。经济基本面决定政策搭配,美国经济早已满足加速加息的条件,特朗普赤字财政更是需要紧缩货币政策相配合。尽管耶伦的性格和言论始终是鸽派的,但美联储“行胜于言”。

近期经济形势例9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9)012-021-05

一、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

汇率水平与汇率形成机制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准确把握人民币汇率水平的走势离不开对当前汇率形成机制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汇率形成机制本身动态变化的合理预期,而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本身可能就是汇率水平调整压力的被动反应。

1994年汇率并轨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际上是事实上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人民币汇率长期随美元汇率被动调整,升值压力此起彼伏,货币政策独立性不足,在此背景下2005年汇率改革在压力下启动。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此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货币锚由美元转变为一篮子货币:二是汇率形成机制更富弹性,即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应该有所增强。

就货币锚而言,虽然汇改后要求公布货币篮子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是央行所参考的货币篮子的权重仍然不清楚。根据我国的对外贸易国别结构以及国际上各主要可兑换货币分布情况,美元似乎肯定在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的比重。但是,问题的关键不是美元是否占据最大的比重,而是美元在货币篮子到底占据多大的比重,即货币锚到底有多大程度的调整。根据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对欧元中间价以及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兑欧元的收盘价的有关信息显示,二者在2005年7月21日至2009年7月17日期间的相关系数为0.6375。因为一般认为欧元在这一货币篮子中的比重居于第二位,那么在剔除欧元自身影响后美元对欧元的汇率仅能解释人民币欧元中间价波动的63.75%,这就说明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比重可能远低于63.75%。当然,这一简单数据对于说明美元在货币篮子中比重的意义相当有限,但是从中仍然可以看出汇改后货币锚的变化。

就汇率形成机制的灵活性而言,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与外汇供求的自由释放密切相关,可以从三个层面观察。首先,就技术层面得出,央行在汇改后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内波动限定在中间价的上下0.3%区间内,不到一年后该波幅提高到0.5%,这一波幅相对于国际外汇市场主要货币的波动幅度而言仍然是较低的,当然这与我国汇率改革渐进性原则有关,考虑到美元在我国货币篮子中的地位,这一波动幅度限制必然决定了我国货币形成机制弹性不足。其次,就更高层面的资本管制而言,2005年汇改后为了增强汇率形成中的市场性力量,外汇管理当局围绕放松管制陆续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整体而言我国依然存在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这就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仍然较低。第三,就汇改的策略及政策取向而言,为了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决策者采取了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即通过人民币渐进性升值使人民币不断接近”均衡汇率水平”,然后在达到均衡水平的过程中逐步放开管制让市场性力量在汇率的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在与市场的动态博弈中,这一“均衡汇率水平”是动态的,而且也许这一“均衡汇率水平”可能并不存在――汇改是在巨大的升值压力下启动的,随着热钱的大量流入,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均衡汇率水平”不断朝偏离原来既定水平的方向运动,而决策者放松管制的风险也就更大,在这一过程中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实际上是越来越小的。

因此,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决策者以汇率水平的动态渐进变化换取汇率机制改革空间与时间的策略并不没有想像的那样成功。具体而言,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比重仍然较大,人民币汇率仍未完全摆脱盯住美元的命运,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外部压力仍然来自美元汇率的变化;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灵活性依然不足,市场性力量并未得以充分展现。

二、当前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其形成机制的主要因素

(一)复苏前景渐明,后续效应尚需关注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近三年,目前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日趋明朗,而中国经济企稳的趋势已基本确立。但是,作为自1929年-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后续效应仍有待观察,其必将对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变动及其机制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此次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的外向性决定其难以独善其身,而首当其冲的将是外贸部门,进出口大幅萎缩,其中,出口降幅在2009年5月达到了26.4%的峰值,而同期进口降幅也达到25.2%,此后进出口降幅将逐步收窄(参见图1)。目前进口增速已接近持平,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据较大比重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出口复苏必然晚于进口,2010年进出口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

但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依然在低位徘徊,2010年经济增长的态势也不会大幅跃升(参见表1)。因此,即使2010年进出口出现增长,这种增长也只是触底后的恢复性增长,目前各界普遍预期明年进出口增速均在8%左右,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能仅为0.5个百分点(参见图2)。显然,在国内消费短期难以有效启动的情况下,进出口的这一增长态势决定了明年“保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相信这也是决策层反复强调中国“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的一大原因。

在这一基本判断下,人民币汇率在2010年几乎不可能出现大幅升值,而汇率机制改革的推进也必将谨慎。此外,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影响力的增强,对外部而言人民币汇率改革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议题,更是一个政治筹码,这就决定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推进,必将更加稳健。

(二)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通胀预期渐强

虽然,明年“保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但是如何进行着眼于可持续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央已经提出“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的要求。同时,在双重宽松宏观政策的刺激下,通胀预期不断增强,资产价格泡沫开始形成,热钱流入形势不断加剧,人民币汇率及其形成机制必然有所反应。

1,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汇率水平与机制面临调整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这些措施在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有效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前已存在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参见圈2)。同时,危机后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增长的压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不断明显,出口竞争力不强的弊端再次凸现,依靠低端贸易

担当经济增长重任的格局难以持续。作为联系内外部经济的价格变量,汇率水平与机制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当中所存在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消费比重过低。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在内外部门间的配置严重失衡,即资源配置过分偏向外部部门,积累的巨额对外储蓄转化为内部通胀压力并刺激投资泡沫,最终造成外贸与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大。要解决这一问题,汇率这一价格变量必须调整,资源配置过分偏向对外部门的局面必须改变,市场性力量在决定这一格局中也应发挥更大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决策者面临的经济增长压力仍然较大,相信决策仍将延续以往的渐进性改革思路: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汇率机制渐进性改革的配合;当经济结构转型进行到一定程度,经济增长压力相对较小、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相对较强时,汇率机制改革也就获得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2,通胀预期渐强。热钱问题重现

与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另一问题就是通胀问题。危机后在双重宽松宏观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经济实现了”率先复苏”的预期目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通胀预期不断增强的问题。目前,危机初期的通货紧缩的担忧不再存在,通胀预期却不断积聚,股价、楼价等资产价格泡沫开始形成(参见图3);与此同时,全球复苏的态势基本确定,各国投资者在低息环境下的风险偏好不断增强,热钱流入我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再次出现,在不断推高资产价格的同时也不断强化了通胀预期(参见图4)。

联系危机前的情况,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伴随全球复苏态势的逐步确立,各国经济增长将会不断加速,在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完成的情况下巨额“双顺差”与外汇占款成为货币投放主要方式的情形将重现。此时,人民币汇率水平调整将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工具一起进入决策者调控工具的备选项,而随着压力的不断积聚以及其他方面压力的加入,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

(三)巨额赤字压力难改,美元弱势仍将延续

上文提及在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汇率仍未完全摆脱盯住美元的命运,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外部压力仍然来自美元汇率的变化。近期美元在美国巨额赤字的压力下不断走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断贬值,各国纷纷再次对人民币施加升值的压力。同时,美元的不断走低可能推动决策层在货币篮子的调整上有所行动,从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1,外部压力陡升,弱势美元或为人民币升值提供些许空间

伴随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各国对人民币升值施加的压力不断加大,中国在迅速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必然需要有所表示。与此同时,国内外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国际热钱重新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而且二者可能形成推波助澜之势。因此,人民币汇率可能又会面临危机前的政策困境,此时人民币升值的必要性也将慢慢显现,当然这种必要性是乐观其成的还是被迫接受的则另当别论,同时这种必要性又将在什么时候变得足够大以至于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在现实的外部压力与潜在内部压力下,弱势美元或为人民币升值提供些许空间。

2,国际货币格局有所松动,货币篮子调整有望继续

近期,伴随美国的巨额赤字以及美元的不断走低,国际货币格局开始出现细微变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开始有所松动,当然这种松动的幅度以及未来的趋势仍有待观察。但是,如果联系近期国内官员有关调整外汇储备构成言论推出的时机以及决策者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货币篮子的构成将有望调整,而且这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人民币的外部升值压力。

(四)人民币国际化启动,机遇与挑战并存

此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也说明了此前四年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仍然不够充分。在2005年汇改启动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但是美元仍然在这一篮子货币占据主导性地位,当然这与中美两国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关。但是,美元的主导性地位以及持有大量美元外汇资产与中美共生关系形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一次又一次将人民币汇率置于两难境地,并被迫做出调整,而不管人民币汇率怎样调整,中国在国民经济结构方面或是在国民财富方面总需付出一定的成本。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将人民币置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而正是这样一种境地最终促使中国决定以此为契机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

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将与汇率机制改革以及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进程构成复杂的互动关系,对人民币货币锚的调整与汇率弹性的增强构成重要影响,当然这一过程必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第一,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必然对我国的资本管制构成重要的冲击,其结果就是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进程的推进,而这一过程又会增加汇率形成中的市场性力量,从而不断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反过来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形成机制弹性的增强又会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但是如果和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相关政策安排与节奏把握不当,资本管制放松过于超前,则三者也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并可能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第二,正如前文所言,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启动客观上要求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本地区货币在货币篮子中的比重要有所提高。

三、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形成机制改革的展望

央行2009年第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下阶段汇率政策上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一删一增”,即历史上首次未使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提出“结合国际资本流动和主要货币走势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一删一增”也基本上反映了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形成机制的后续变化。

(一)近期人民币汇率将“先稳后升”,但升值幅度有限

1,外部现实压力与内部潜在压力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呈现“先稳后升”的走势

2005年汇改后支持人民币连续三年单边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元汇率的持续走软,当前这种压力再次出现,而且美元汇率走低的趋势在短时期内难以出现根本性的逆转,人民币面临不断增大的外部升值压力。同时,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各国的救市措施可能使全球重新陷入流动性过剩的处境,投机性资金已经重新开始布局中国市场,外贸顺差依然在不断积累,潜在的通胀压力正在不断形成,来自内部的升值压力持续发酵。但是,回升基础并不稳固的内部经济环境决定了人民币在2010年上半年依然将维持基本稳定,近期央行官员关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并不大”的表态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随着内外各方面的压力不断积聚,我国经济回升基础的不断稳固,来自内部的促使人民币保持稳定状态的动能将可能逐渐减小,人民币汇率将重拾温和升值的态势,但是预计这一态势将最早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具体的时间窗口可能取决于外部的政治压力。

就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而言,中短期内走势仍将

受美元汇率走势的影响,受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人民币货币篮子调整进程的快慢。

2,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要求人民币保持一定的升值预期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启动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但是,中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仍将以区域化为主。目前而言,中国在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中仍然主要以美元为结算货币,决策者推进人民币成为区域内结算货币的威效并不明显,这实际上与此前人民币汇率的横盘整理态势有一定的关系。在与美元的竞争中人民币必须保持一定的升值预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民币在区域结算中的吸引力,而这又会反过来强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二)以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应对内外压力

上文提及人民币汇率近期将呈现“先稳后升”的态势,而且升值的幅度也将相当有限,这就决定了促使人民币汇率水平调整的内外压力将更多地通过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而被化解。因此,在后危机时代的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在近期可能重新启动并回归调整货币篮子构成与增强汇率形成机制弹性的基本取向。

1,顺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货币篮子构成,应对汇率升值压力

当前,美元在人民币盯住的货币篮子中的比重仍然过大,而这方面改革的不彻底又反过来形成对汇率机制改革等其他方面的掣肘。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这方面改革的不彻底再次将人民币汇率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极大地影响了国家最大利益的实现。当前货币篮子调整面临新的机遇与动力:其一,美元印钞机全力开动,美元弱势命运难以逆转,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开始有所松动,人民币货币篮子的构成必须要反映这种趋势;其二,区域货币合作的推进与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启动客观要求人民币货币篮子必须要有所调整,区内货币的比重应该有所增加。

2,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单边持续升值难再现

新的形势既要求加快形成富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也为其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就必要性而言,伴随着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推进,资本项目管制放松必然要相应跟进,资本跨境流动更为频繁,在岸人民币市场与离岸人民币市场联系更为紧密,参与主体也更加多元化,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否则人民币可能沦为国际投机资本猎杀的对象。

就可能性而言,首先人民币汇率在经过一年半的窄幅震荡后,虽然升值的压力开始出现,但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相对较为温和,增强汇率形成机制弹性的改革的环境虽有所恶化但仍较为宽松,改革不能错过近期内这一最后的”时间窗口”;第二,随着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推进,相关金融市场必然会有极大的发展以跟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国内相关经济主体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能力也会有较大的提升,更富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的形成也将水到渠成。

近期经济形势例10

    中国近期FEPI月度跟踪监测值报表

    近期FEPI指数的跟踪监测与预警分析

    (一)中国金融经济变化趋势分析

    从中国金融经济变化趋势分析角度看,可以得出如下分析评价结论。一是FEPI指数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国金融经济正在面临方向性选择。从FEPI指数近期走势来看,FEPI观察发现,9月份的FEPI指数为0.005735(见附表),FEPI指数逼近0点(见附图),表明当前处于方向变化的临界状态。保守估计其未来可能上行,也可能会进一步下降,拐点需要等待进一步FEPI信号确认。二是2012年1月以来的FEPI指数走势表明,FEPI指数整体趋势下行,虽然下降幅度逐渐减小,但目前尚未出现筑底企稳的征兆。

    (二)对金融投资者的建议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提出以下投资建议。一是金融投资可能有短期机会。FEPI指数趋势显示,有短期横向波动可能,投资者当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短期投资,控制仓位,作少量操作。二是目前不宜布局中期投资。考虑到FEPI指数走势,当前金融经济并未企稳上行,未来中国金融经济走势不明朗,如果冒然出手进行中期投资做多或做空,将面临较大风险。如果选择做空,则可能会由于政策面加大调控或新的数据变得比预期好而使做空者将面临较大损失;如果做多,无法避免经济继续下行而带来的风险。因此,中期投资仍须等待进一步确认,目前可持观望态度。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