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生态公路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1 12:10:10

生态公路设计

生态公路设计例1

中图分类号:U412.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各行各业中都兴起了一种生态设计的理念,这一点在公路设计中也不例外,下面就来看一下如何在公路设计中进行必要的生态设计。

1生态公路设计理念

1.1 生态恢复设计

生态恢复设计理念是生态公路设计理念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在整个的公路设计当中都能够得到体现。生态恢复设计理念主要就是以恢复原生态为主要的设计目的,一切的设计思路都必须以此为核心。

1.2保护环境、融入环境

保护沿线环境,与公路路侧的自然景观相融合;摒弃传统的设计方法,做到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人工痕迹;利用沿线原有景观进行设计,避免单一的植物种类,做到物种多样性;对沿线的一些文物古迹应进行保护,使公路真正的融入环境中。

1.3采用乡土化技术

乡土化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乡土建筑材料和技术、植物种类、乡土文化营造个性的公路生态景观。生态公路设计要求在植被恢复和绿化设计时尽量选用本地区物种,避免外来物种的干扰,同时也有利于草种、树种的生长。

1.4科学的生态绿化设计

充分了解和分析本地区的土壤气候特点,选用适应本地区自然条件的植物物种;在边坡绿化设计中选择与土壤结构符合的设计方法;为了避免景观绿化效果的单调性,采取多种植物类型相结合的生长模式,采用“草灌结合、散丛结合”的栽种方式,做到科学合理的绿化设计。

1.5公路工程和生态工程结合

生态公路设计立足于环保设计,将公路工程和生态工程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体现人类活动和环境的一体性,还能够全面考虑公路工程中各种生态环境的关系,减少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及优化。

1.6灵活创新设计理念

灵活性设计的创新理念是在灵活应用国内外现有的规范准则基础之上,在不影响安全性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灵活选用技术指标以寻求一种满足公路可持续发展设计目标的方案。生态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利用灵活性设计理念,全面考虑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工程设计、生态恢复设计和景观绿化设计,完成公路的生态设计。

2.生态公路设计步骤

生态公路是在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下对公路进行生态设计的,在传统的公路设计内容上借鉴环境化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和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 Assessment)的概念,根据其设计程序和相应的设计内容进行设计。生态公路设计要在公路设计的基础上依据工程特有的环境特点和设计要求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主要设计步骤如下:①环境调查分析阶段;②国内外类似案例调查研究;③可行性研究分析;④设计阶段。

3.平、纵面及组合设计

3.1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需要考虑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技术条件等因素,路线平面线形的设计要注意与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的协调。

3.2纵面设计

纵面设计主要为坡度设计,其坡度确定主要考虑如下因素:①考虑公路通行能力、地形条件、环境保护工程费用和经济发展;②纵坡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应过大。设计中对该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条件以及石油运输管线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做到填挖平衡,减少借方和废方;③纵坡坡度平缓。根据该地区交通状况,客货车比重较大的路段,应该采取较平缓的纵坡。既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又可以减少油耗,降低行车费用和对环境的污染。

3.3组合设计

道路的平纵组合要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均衡,在视觉上要能够引导驾驶员的视线,主要注意如下几点:①平竖曲线要一一对应,尽量做到平包竖。该地区生态湿地和自然生态保护区及生态敏感点较多,路线在平纵组合时若达不到该项要求,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灵活处理;②在地形比较平坦的地区,平纵组合设计要适当地提高技术指标,平、纵曲线应当大小均衡;③选取合理的合成坡度,线形要协调、美观、舒适、安全。

4.横断面设计

公路横断面设计应根据拟建公路等级按照《公路工程设计标准》的要求确定车道数和断面宽度,设置路肩以及选择路拱横坡度。公路横断面设计包括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边沟、排水设施、护坡道以及取土坑、弃土堆等的设计。根据各构造物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和对其的影响程度,主要介绍公路路侧设计、路基设计和边坡设计。

(1)路侧设计,容错设计是路侧环境设计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安全至上的安全设计理念。容错设计理念要求横断面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安全富余,通过更改或增加一些专项设计,消除或降低事故危害。路侧安全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设置标志标线,将车辆控制在车道以内,避免路侧事故的发生。如在车道边缘设置振动标线,通过标线表面的矩形突起,及时提醒驾驶员在驶离车道时返回车道,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②路侧净区,路侧净区是指通过在填方路段通过放缓路基边坡、挖方路段设置一定宽度的平台等手段,在路侧保留比较平坦地带,为车辆提供尽可能宽的可恢复区域,同时为生态公路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空间。美国AASHTO《路侧设计指南》指出,路侧净区宽度应根据不同地区的交通量、设计速度、边坡坡率和路侧环境进行选择,一般的,当高速公路车道边缘以外不少于9m时可使80%的车辆得到控制。黄河三角洲的地形平坦宽阔,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大,路堤边坡坡率较缓,可以通过设置路侧净区加强安全防护,路侧净区宽度应大于9m,具体应注意:a)在不干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地形地质并结合工程造价,适当增加路侧宽度,放缓边坡;b)对于有挡土墙的路段,可以取消挡土墙,设置2m以上的平台,同时注意平台的植被防护;c)路侧净区的坡率尽量跟路面坡度一致,既可以达到排水的要求,防止车辆倾覆,也能够与环境相融合。

③路侧边沟,该地区路侧边沟的设计按照容错设计的理念,利用暗埋式的“隐形”边沟替代传统的开放式边沟设计,既可以增加车辆承载力,又可以增加路侧净区宽度,满足路侧安全设计理念,也便于植草绿化,达到生态边沟设计的效果。生态边沟形式可采用暗藏式边沟形式,路面水汇入碟形式浅明沟后通过集水井流入暗沟,地下渗水由埋置式挖方边沟的碎石垫层降排。既解决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基层渗水的排降问题,也增加了路侧净区的宽度,提高了安全性。

(2)路基设计,路基填方高度和挖方深度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造价和环保美观。应根据地形、环境特点和当地风俗文化,按照“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设计原则,进行路基的设计。为了保护环境,路基工程要根据周边环境进行灵活布置,结合地形,选择分离式或者整体式路基,增加路基稳定性、保证行车安全。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路桥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占地面积。

(3)边坡防护设计。①工程防护,常见的工程防护措施有护面墙、喷浆锚固、护坡、锚杆挂网喷浆等。采用工程防护需要考虑防护工程的尺度、材质和比例以及对周围生态景观的影响。根据工程实地状况,边坡防护应当选用适当的防护措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使边坡与周围环境相协调。②植被防护,植被防护技术有直接喷沟绿化防护技术、三维网喷播绿化防护技术、厚层有机喷播绿化防护技术、土工格栅绿化防护技术和挖沟绿化防护技术等。根据生态公路的设计要求,边坡防护应尽量选择植被防护。对于填方路段的坡度较缓的边坡,植被防护可以选用直接喷沟绿化和挖沟绿化防护技术。而在景观要求较高的服务区路段,则可以选择厚层有机材喷绿化防护技术,但是要控制好其质量、厚度。

结语

本文针对人们对生态公路概念认识模糊和生态选线以及设计方法不完善等问题,从路域生态系统概念出发,阐述了生态公路的属性特征。文中所述的步骤及组合设计为生态公路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参考。对促进公路建设与环境协调统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公路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立杰.生态公路理念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4.

生态公路设计例2

中图分类号: TB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公路是人民出行的主要载体,它的建设使用,使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较大。直接影响是公路通过毁坏周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交通导致动植物死亡和边缘效应等因素对生物生存和迁移产生影响,以及公路建设时使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生改变;间接影响是公路的人类活动加剧间接对环境造成了影响。

二、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动植物的影响

公路使动物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加速了生态环境的岛屿化,使生物将变得脆弱,可能引发种内分化;其次公路交通使许多原先人类难以达到或难以进入的地区变得可达或易于进入,尤其对原始森林、湿地、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构成巨大的威胁;公路是带状的工程,对原始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有破坏性的阻隔,特别是公路边坡的混凝土挡墙等处理方式,人为阻隔了公路两侧的动物通道,影响正常的活动路线;再次公路的施工和营运排放出的废气、废渣、交通噪音等污染物等对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污染,降低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质量。

2、对土壤的影响

在公路的施工期间,首先公路永久性占地数量大,这会造成土地资源的减少,并加剧了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退化。其次是土壤侵蚀,在建设期间,施工过程所导致的土壤侵蚀即水土流失是对沿线土壤的重要危害,土壤侵蚀起源于同受公路工程干扰的水流和土壤之问的相互作用。公路产生影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高填深挖路段、桥梁、边坡挡墙处理、取弃土场和临时设施区等,其影响方式主要有占用耕地、毁损植被、引起水土流失、造成农业减产和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等。

在公路的运营期,随着汽车尾气排放,通过降雨沉降进入土壤,铅的长期积累使生物地球化学平衡遭到破坏,最终超过土壤承受极限造成对农作物的危害,进而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在土地占用方面,公路建成之后,人们占用大量沿线区域的土地进行开发活动,比如工业、商业、餐饮进而旅游等。

3、对水资源的影响

在公路施工期,公路建设对地表水体产生影响。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中的弃土、弃渣等固体废弃物直接排入水体等因素都将造成水质量下降。弃渣侵占河道影响河流的过水断面、流量和流速等,使得冲刷动能增大,是产生河岸侵蚀和洪水发生的因素之一,有些公路建设项目还可能使河流改道,池塘、湖泊、水库被毁。污染方面,在施工期间,易导致水土流失,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使河流湖泊水质混浊、悬浮物浓度升高等,特别是在水源地路段这种影响会更加敏感。

在公路的营运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管理区等公路附属设施排水所排放的生活污水和洗车、机修等车间排放的生产污水对水源造成污染。当降水形成路面径流挟带溜撒的有害有毒物质排入水体或农田,都会对水质和土壤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公路生态化是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向山区及沿海地区的不断发展,产生了植被破坏、环境污

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引发了很多环境地质灾害。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植被和表土的损失,自然植被的恢复十分困难。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气候温和的亚热带地区公路环境下,植被要想自然恢复到原有状态至少需要20年。因此, 公路建设加剧了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很多省份都提出建设公路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的指导思想,提出公路建设生态化的概念。

四、公路生态工程的概念

如何在进行公路建设的同时减少或者消除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是公路建设者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公路生态工程,是指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满足保证交通发展和环境协调的前提下,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维持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

公路生态工程设计要求在公路的各个设计阶段融入生态设计理念,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采取何种方案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②如何弥补公路建设的不利影响;③破坏的自然环境如何恢复或补偿

五、实施公路生态工程设计的步骤

根据我国公路建设的现状和实施公路生态工程设计所取得的一些经验,通常应按以下步骤进行生态工程设计:

1、在初步计划修建公路之时,让相关人员搜集拟建公路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料,做好生态环境的现状了解及调查。

2、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召开研讨会,让公路设计人员对当地的生态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并制定出生态设计的框架:

(1)路线布设尽量避开村镇,降低汽车噪音、废气、震动对沿线村镇居民的影响;线位不要出现大填大挖,降低对原有环境的破坏程度。

(2)尽可能少占用和分割良田、林地,以保证良田原有的较好的灌溉系统和森林的整体性。

(3)做好完善的排水系统设计。涵洞和跨越水体的桥梁需做好生态化处理,不破坏水系;路基两侧设置边沟和排水沟,阻止路面污水,保护农田和池塘、水库免受污染。

(4)合理确定道路建筑材料场地。道路的取土和弃土要集中,并尽量做到调配平衡;如果有弃土,应进行加固处理以防止水土流失。

(5)对公路边坡实施生态化设计,可注重减少钢筋混凝土的刚性实体和硬质边坡体的采用,选择生态绿化边坡结构形式,并实施对公路两侧用地的绿化工程,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6)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必须穿越居民区、学校等的路段设置隔音墙,防止汽车噪音对居民生活和教学的影响。

(7)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公路可完善动物通道的设计,便于动物自然通过,减少对其日常活动的影响。

3、在公路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各种可能影响生态的条件并参考生态学专家的意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根据经验,详细确定出可行的生态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继续细化生态设计步骤和内容,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减少对施工区以外的植被、天然地表及农田的破坏,规划好施工用地范围。

(2)在人口稠密的村镇附近作业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噪音、尘土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3)对于沥青拌和厂和堆料场必须选择在远离人口稠密的地点,以减轻对周围居民生活空间的污染。

(4)设计中应明确工完成后的现场恢复问题,要及时清理料场,并注意土地的复垦和利用,变场地为耕地。

(5)做好施工期间临时排水设计。严禁施工废水、废料直接排人河流或沟谷。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要集中处理后选择合适的场地统一排放,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4、公路投入运营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有废气污染大气环境、噪音影响环境、垃圾废水污染环境等几个方面,因此,在设计中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止或减轻负面影响。

(1)对沿线养护工区收费站等进行综合设计,对其生活污水、洗车废水及生活垃圾等要集中处理。

(2)建议公路管理和公安等部门应严格控制并加强管理,以防止有毒有害等危险品可能在运输中的意外泄漏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

(3)对收费站及功能服务区等车辆停靠处,设计中应考虑设置必要的大气防污装置,以改善收费人员及公路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

六、结束语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对城乡建设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促进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收集各生态工程设计的反馈信息,通过分析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公路建设生态工程设计提供参考资料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生态公路设计例3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近些年来, 公路交通建设规模和数量迅速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交通建设工作本身会对自然环境带来大规模的扰动,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共存,公路交通建设在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很容易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长远看来, 公路交通建设是必然之举,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交通建设的规模还会不断扩大, 当前公路建设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象必须得到及时遏制,必须尽快地寻求到一条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道路, 即树立起绿色交通的理念, 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公路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各个阶段, 努力控制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公路设计中应多方统筹考虑, 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兼顾资源环境的承受力, 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当前公路设计优化工作的首要原则。

2 公路环境保护概述

2.1 环保的定义

所谓的环境保护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有意识的合理利用并予以保护,避免在人类活动中使之受到破坏和污染,而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和已经受到污染的环境,则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治理使之恢复,从而创造出良好健康的环境。

2.2 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定义,公路环保即公路建设同其施工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之上的环境统一与协调发展对问题。通过以下两方面内容能够有效实现公路环境保护。首先对修建公路这一活动对其周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范围、种类、程度进行分析,如此便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区相应的措施对环境予以保护,避免了毫无头绪的环保工作。其次,公路各部分都应当发挥出其应有的环保功能,在公路的设计过程、施工过程以及运行管理中都应当予以显现,在发挥公路原本作用的基础上,将其对周围的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3 公路生态环保设计的措施

3.1将环保设计融入到总体设计当中

在公路设计中考虑环保性要求对公路设计者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生态环境保护并没有被真正纳人到公路总体设计要求中来,《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虽然提出了环保总体设计要求, 但是没有落实详细要求, 与其他方面对公路设计的详细要求规定相比, 环保设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想将绿色交通理念、生态设计理念与现代公路设计真正融合在一起, 就不能将环保设计与公路设计割裂开来。作为设计人员,首先要对施工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严密勘测, 进而有针对性地对总体布局和路线方案进行设计。在勘测调查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 针对路线方案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生态恢复措施。整个过程不再遵循“ 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 而是要实行同时原则, 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

3.2绿化设计中的环境调查

对道路所经过的所有的区域环境进行的调查叫环境调查。只有经过环境调查,才能够很好的掌握公路沿途的绿化情况和植被分布,了解需要进行绿化路段的基本地形及自然条件,从而确立绿化方案。同时,要对公路需要绿化路段的原有植物类型进行统计,并综合考虑当地的人文景观,准确的确认需要保护的对象,最大限度的降低公路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以便确定更合理的优化方案。

3.3绿化设计的功能

公路环保绿化设计不仅能够起到绿化美化道路,加固路堤、路段、边坡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对道路的沿途景观、烦躁防尘、净化空气等方面的现状进行有利的改善,在保护人们交通安全的同时,愉悦人们的身心。通过道路环保工程绿化设计,创造出一道风景优美迷人的绿色长廊,起到诱导人们视觉的作用,达到预告公路线性目的。例如,在道路的中央分割带、主道和辅道之间、对栽植的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运用具有一定高度和冠径的灌木丛,对向车流的眩光进行有效的隔断,达到防炫遮光的目的,从而保障人车安全。再如,可以在行车道的两旁种植防尘降噪的植物,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行车环境。除此之外,公路绿化设计在帮助人们改善气候,保持地温气温、缓解路面老化问题、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等方面也有着重大的作用。

公路环保工程的绿化设计是以自然环境、公路等级、公路运输状况、行车需要等为基础,通过对植物的颜色、环境作用、形态表现的利用,在公路的作用区域和道路的两旁,进行植物艺术群体的建立,为人们创造和谐优美的环境。

3.4道路中央分隔带的设计

在对道路中央分割带进行规划设计时,一般较常采用的植物配置方式包括:花灌木与常绿灌木交错种植的方式、以常绿灌木为主,花灌木为辅的种植方式、以花灌木为主,常绿灌木为辅的种植方式。对防炫遮光角的控制范围为8~15度。这是对中央分隔带的最基本的要求。

3.5以边坡、土路肩、内侧绿化带及护坡道为对象的绿化设计

在对上述区域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注意:对于土质疏松的边坡、土路肩、内侧绿化带的植物配置中,适宜种植的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并具备耐寒、耐旱、耐贫瘠等优点。同时可以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下适应性较强的低矮灌木达到固土护坡的目的。

对于挖方路暂路段的处理,多采用垂直绿化材料对石质边坡进行覆盖来增加设计的美感。护坡道的绿化植物配置,应以管理粗放、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低矮灌木为主。浅根性的花灌木适宜栽植在边沟外侧的绿地中,对隔离栅栏进行植物配置时,适宜选用垂直绿化效果较好的藤本植物,达到隔离公路的目的。

3.6绿化防护带的设计对特殊路段的作用

特殊路段的绿化设计中,对设计中环境保护和防护功能的要求较严格。绿化防护带必须要满足环境保护和防护的要求。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时,一定要对该地区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详细认真的查阅,同时要对该地区的公路地质勘察报告内容进行全方面的了解,明确水土保持的方案要求。另外,还要对防护林的分布位置,长度、密度和宽度进行综合的考虑。在对特殊路段防护带的种植植物进行选用时,要以乔灌木为主,植草为辅,采用规则种植方式种植进行防护。对特殊路段的绿化植物的选用,还要满足其树种、草种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抗性能力较好这一要求。

3.7互通立交区的设计

生态公路设计例4

摘要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植被破坏、噪声污染以及空气污染)。因此,对环保理念的生态公路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意义重大。生态公路是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把环保理念融入到生态公路设计的全过程中而建立起来的对环境有利的公路系统。它对于促进公路建设的良好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公路设计 生态公路 环保理念 设计目标 设计因素

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植被破坏、噪声污染以及空气污染)。因此,对环保理念的生态公路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意义重大。生态公路是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把环保理念融入到生态公路设计的全过程中而建立起来的对环境有利的新型公路系统。它是生态学与公路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区域公路的发展要求。如今,环保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在生态公路的设计当中融入环保理念,对于促进公路建设的良好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生态公路设计的理念

1.对于生态公路而言,其要求就是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之中综合性的考虑到生态学的各项需求,时刻遵循自然界的生态法则。要求在公路设计时,满足安全、方便、经济性等等要求的同时,在最大限度的考虑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2.生态公路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其体现的就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尊重。突出强调生态性,也是为了在环保理念盛行的当下,进一步地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唤醒。生态公路理念不仅是得渗透到公路的设计计算,在公路的施工与运营的各个阶段,均要求能够确保公路建设项目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协调性。

二、环保型生态公路设计目标与设计因素

1.环保型生态公路设计目标。设计目标是生态公路内涵的具体体现,是生态公路设计的依据和方向。公路生态设计是生态设计的一个特定范畴,其设计目的仍然立足于公路设计与环境结合的角度,既要合理选用技术标准,满足公路建设的目的,又要减少公路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公路与环境的整体效果最优。从总体上来说,生态公路设计目标主要表现在公路本身与环境两个方面:

(1)从交通运输角度来讲,公路应能够满足交通运输的需求,具有适宜的服务水平,有较高水平的运输质量,公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有适度的超前性。

(2)从环境的角度来讲,公路交通功能的发挥不能以损害环境利益为代价,设计中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公路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水、大气等。生态公路设计目标是生态公路设计各个阶段的指导和依据,其与不同的设计阶段和设计内容相结合可细化为不完全相同的设计分目标,但尽量减少环境影响是生态公路设计各阶段的根本目标。

2.环保型生态公路的设计因素。(1)公路的通行功能。通行功能是公路的基本功能,也是公路设计的基本目标,失去这一目标,生态公路设计也就失去了其依托的主体。

(2)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公路设计要全面考虑公路对环境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对公路设计方案进行优选。

(3)周围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不同的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有不同的响应特征,从受影响的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公路环境影响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4)生态工程方法与公路工程方法的结合。生态工程方法与具体的生态公路设计阶段和内容结合是生态公路设计的主要方法。

三、环保型生态公路的规划设计

1.规划设计。公路规划设计质量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公路建设效果及对环境影响程度在很大程度主要是取决于规划设计的水平。因此规划设计对生态公路来说十分的关键。“生态、环保”理念应融入到生态公路的每个设计环节中,真正的保障其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强化对于路线方案进行改进优化的力度,注重生态恢复设计考虑,采取行之有效环保措施,随即就可以在路段周围设置动物专用通道,从而很好地为动物生存发展提供条件。

2.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这是设计工作中的指导依据,该阶段对项目的规模、性质、技术标准、建设期限和投资估算等内容有明确的说明。此阶段强调公路工程性质分析和公路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生态调查,搜集拟建公路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水文植被资料和生态环境资料,搜集沿线可能通过的居民点、农田、自然保护区、草原、戈壁滩等的生态属性。

(2)生态敏感性分析,主要对公路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反应进行分析。

(3)在工程造价计算和方案比选时,应将环境治理费和因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计算之内。

3.环保型生态公路路基、路面及防护排水工程设计。(1)路基设计。首先,生态公路路基的填方边坡率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填土的相应高度进行熟悉掌握,并对路基给予地形等环境的影响度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以此获得最为准确科学的路基填方边坡率。另外,为了保证公路运用过程中行车的安全性,在生态公路的相关设计过程中,应积极采取一种“低路堤、缓边坡”的形式。大部分路段填土在3 m以下的则采用1∶4的边坡坡率,如果路段填土在3 m 以上,则采用1∶2 的边坡坡率。受到地形地貌的相关影响的路段边坡坡率为1∶1.5 m,挖方路堑边坡则应将土质情况作为规划设计的相关依据,土质整体呈现出中密、松散的状况,其边坡坡率的范围为1∶0.75~1∶1。

其次,路基取土方案:本着保护环境、节约用地、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调查和设计,在固定取土坑中取土,废弃土石方在指定地点弃除,严禁乱开采、乱堆放、破坏环境。在施工过程中,直径超10 cm 的乔木植株进行异地临时移栽,待项目建设完成后作为绿化树木移栽。

(2)路面设计。生态公路路面类型的相关设计及规划应将对工程相关可行性的研究报告进行充分的熟悉了解,以此选取到最佳的公路类型。此工程所选用的路面结构为高级沥青混凝土,而公路路面结构的组合和厚度则应在对交通运输量及公路等级的深入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选定明确。与此同时还应对公路周边的气候环境及水文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与之相互结合,采取一种三层式的结构。

(3)防护排水工程设计。由于公路的经过阶段为砂性土,粉质土,其整体性的地质较为疏松且易受到一定的冲刷。因此,为了确保生态公路在建成后运行过程中的稳定安全性,并对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路基的防护排水在设计过程中应与当地的地形进行充分结合。在公路周边地质及桥涵位置采取一种截、引、排的防护排水措施,将水流引至路基外。由于公路工程路线所在的土质较为疏松,且聚水面积较大。当地的地表暂无植被覆盖,在暴雨的天气条件下极易引发山洪暴发,从而产生泥石流灾害。路面排水以路拱横坡度将水排出路基外。对存在差异的横断面、地质等状况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对其采用浆砌片式的护坡形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区公路设计应融入环保的理念,以人为本,创新进步,不仅使沿线民众切实从公路建设直至建成启用的整个过程中受益,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以后施工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

生态公路设计例5

崇溪河至遵义高速公路属国家规划的重庆至湛江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一段,位于贵州省北部,起点从渝黔交界的崇溪河开始,沿途经松坎、新站、楚米、桐梓、板桥、泗渡、董公寺、高桥等镇,最后在遵义忠庄接已建的贵阳至遵义高等级公路,全长约120公里,建成后将是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大动脉之一,其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建设生态景观走廊,使之成为向路人展示贵州风貌、吸引人们进一步深入认识贵州的窗口和游览黔北的第一视觉场。

一、自然地理条件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5.8℃,最高气温39.7℃,最低气温-10.7℃。全年雨量充足,年降雨量在1000~1500MM,地理上处于贵州高原北部山区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衔接地带,沿途多有北东向的宽展长轴褶皱群和压性、压扭性断裂所组成,多高山,自然植被种类繁多,丰富多彩, 但长期的农耕历史使天然植被受到强烈的人为影响,公路建设又一次而破坏了沿途植被。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技术措施与绿化目标

1.指导思想。通过公路沿线的绿化建设,美化和提高公路的运行条件和环境质量,带动公路沿线生态建设工程,扩大公路绿化面积和丰富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对公路以及农田的侵蚀,降低车辆尾气排放和噪音对环境的污染。

2.建设原则。(1)突出重点的原则。(2)统一协调的原则。(3)生物多样性的原则。(4)安全为先的原则。(5)多重功能原则。

3.技术措施。(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基于现有生态系统适当调整、改造,以乡土植物物种为主,同时引进部分观赏性强、生长表现好、有经济效益的适生树种和品种,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强景观观赏性;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绿化。(2)调整乔、灌、藤、草比重:充分考虑植物的空间配置,增加优良草本、藤本植物,形成立体绿化景观;实行多种措施,提高绿化美化质量和效果。(3)兼顾抗性与品位:着重采用抗风、抗病虫、抗污染、耐瘠薄而又造型优美、观赏性强、品味较高的优良品种。(4)突出建设隧道口装饰、护面墙浮雕及边坡生态治理,尽力减少原施工遗留的人工痕迹,以形成独特的环保人文景观并达到公路与生态环境互为一体的效果。

4.绿化目标。(1)在全线公路两侧全面实施绿化,体现当地特色,起到生物防护的同时展现贵州丰富的生物物种及旅游资源,整体提高公路体系的林木绿化覆盖率;(2)注重绿化层次、季相变化和动态效果,讲究“节奏”与“韵律”,构建丰富多彩的绿化效果,突破一条路两行树的传统呆板模式;(3)降低车辆的噪音,缓解司机在高速行驶中的心理压力.减少车辆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有害气体向四周扩散;(4)绿化工程建成后,生态系统自动调控功能增强,实现具有多功能景观观赏性的绿色生态道路的目标。

三、人文生态景观大道建设

1.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

范围:贯穿于全线公路中央分隔带范围内。

设计要点:根据高速公路绿化的要求及视点不断移动变化的特点,中分带的设计以2km为基本单位。每一单位以三种植物为主要景观树种,连续的树种考虑树冠、色泽、质地、季相变化的不同,植物主要以小叶女贞作绿篱,每隔10米间种一株紫薇,然后每两公里交接处留出一百米种植海桐球。同时我们在崇遵公路选取了楚米和松坎段的中分带作为试点区,间隔十米栽植一株美丽针葵,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2.互通区绿化

范围:沿线互通区。

设计要点:互通区绿化是本公路绿化的重点和核心,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重要作用。互通区的景观设计结合地形的高差变化及立交桥附近预留的绿地进行设计,植物配置主要以灌木(特别是花灌木)为主景观树种,其余树种作点缀布置,突出每个互通区自身环境氛围。植物种植采用了丛植满栽的形式,以形成独特的模纹图案,强调流线型的块面效果。在块面内点缀少许球状灌木及乔木,如海桐球、黄杨球、女贞球、樱花、红叶李等,使绿化带立面的景观更为丰富多彩。

3.隧道进出口绿化

范围:沿线隧道分立式路基。

设计要点:强化隧道分立式路基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好现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进行组织设计施工,通过加强规划管理、仔细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了改进性意见,目的是强化隧道口景观绿化的重要性,起到宣传示范性窗口的作用,采用了大量的植物品种,乔灌木相结合拼饰图案,形成丰富的立体栽植效果,在色彩、层次、形式上保持独特风格,重点强调和突出的景点植物配置相当丰富,景点主要以植物配景为主,特别是用特色景观植物(如红叶李、樱花、紫薇等)来营造、塑造和美化空间,使其成为高速公路上亮丽的风景点。

4.人文景观建设

范围:沿线部分挡墙及隧道面

设计要点:崇遵公路所在的遵义市是贵州省的北大门,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文化区,历史上决定我党命运转折的“遵义会议”就发生在这里,具有相当丰富的长征文化,同时当地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通过崇遵公路将贵州的风貌宣传出去,其意义相当深远。并且为改善高速路的景观效果调节驾驶员的神经,在崇遵公路建设适当的人文景观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调查研究,我们选取了部分隧道面和挡墙进行了浮雕处理装饰,比如在太白挡墙浮雕中突出表现红军长征过遵义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等;在隧道装饰处理上也主要突出宣传了人文旅游资源。

四、结论

通过将崇遵高速公路建成生态人文景观大道,使之成为一个特色各异、功能互补、密切联系的生态景观走廊,达到了绿化、美化和提高公路的运行条件和环境质量,即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又起到宣传贵州的窗口作用,带动公路沿线生态建设工程,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综合效果,真正实现其不可替代特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俊平.景观生态绿化工程设计模式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生态公路设计例6

崇溪河至遵义高速公路属国家规划的重庆至湛江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一段,位于贵州省北部,起点从渝黔交界的崇溪河开始,沿途经松坎、新站、楚米、桐梓、板桥、泗渡、董公寺、高桥等镇,最后在遵义忠庄接已建的贵阳至遵义高等级公路,全长约120公里,建成后将是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 经济 大动脉之一,其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建设生态景观走廊,使之成为向路人展示贵州风貌、吸引人们进一步深入认识贵州的窗口和游览黔北的第一视觉场。

一、 自然 地理条件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5.8℃,最高气温39.7℃,最低气温-10.7℃。全年雨量充足,年降雨量在1000~1500mm,地理上处于贵州高原北部山区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衔接地带,沿途多有北东向的宽展长轴褶皱群和压性、压扭性断裂所组成,多高山,自然植被种类繁多,丰富多彩, 但长期的农耕历史使天然植被受到强烈的人为影响,公路建设又一次而破坏了沿途植被。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技术措施与绿化目标

1.指导思想。通过公路沿线的绿化建设,美化和提高公路的运行条件和环境质量,带动公路沿线生态建设工程,扩大公路绿化面积和丰富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对公路以及农田的侵蚀,降低车辆尾气排放和噪音对环境的污染。

2.建设原则。(1)突出重点的原则。(2)统一协调的原则。(3)生物多样性的原则。(4)安全为先的原则。(5)多重功能原则。

3.技术措施。(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基于现有生态系统适当调整、改造,以乡土植物物种为主,同时引进部分观赏性强、生长表现好、有经济效益的适生树种和品种,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强景观观赏性;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绿化。(2)调整乔、灌、藤、草比重:充分考虑植物的空间配置,增加优良草本、藤本植物,形成立体绿化景观;实行多种措施,提高绿化美化质量和效果。(3)兼顾抗性与品位:着重采用抗风、抗病虫、抗污染、耐瘠薄而又造型优美、观赏性强、品味较高的优良品种。(4)突出建设隧道口装饰、护面墙浮雕及边坡生态治理,尽力减少原施工遗留的人工痕迹,以形成独特的环保人文景观并达到公路与生态环境互为一体的效果。

4.绿化目标。(1)在全线公路两侧全面实施绿化,体现当地特色,起到生物防护的同时展现贵州丰富的生物物种及 旅游 资源,整体提高公路体系的林木绿化覆盖率;(2)注重绿化层次、季相变化和动态效果,讲究“节奏”与“韵律”,构建丰富多彩的绿化效果,突破一条路两行树的传统呆板模式;(3)降低车辆的噪音,缓解司机在高速行驶中的心理压力.减少车辆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有害气体向四周扩散;(4)绿化工程建成后,生态系统自动调控功能增强,实现具有多功能景观观赏性的绿色生态道路的目标。

三、人文生态景观大道建设

1.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

范围:贯穿于全线公路中央分隔带范围内。

设计要点:根据高速公路绿化的要求及视点不断移动变化的特点,中分带的设计以2km为基本单位。每一单位以三种植物为主要景观树种,连续的树种考虑树冠、色泽、质地、季相变化的不同,植物主要以小叶女贞作绿篱,每隔10米间种一株紫薇,然后每两公里交接处留出一百米种植海桐球。同时我们在崇遵公路选取了楚米和松坎段的中分带作为试点区,间隔十米栽植一株美丽针葵,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2.互通区绿化

范围:沿线互通区。

设计要点:互通区绿化是本公路绿化的重点和核心,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重要作用。互通区的景观设计结合地形的高差变化及立交桥附近预留的绿地进行设计,植物配置主要以灌木(特别是花灌木)为主景观树种,其余树种作点缀布置,突出每个互通区自身环境氛围。植物种植采用了丛植满栽的形式,以形成独特的模纹图案,强调流线型的块面效果。在块面内点缀少许球状灌木及乔木,如海桐球、黄杨球、女贞球、樱花、红叶李等,使绿化带立面的景观更为丰富多彩。

3.隧道进出口绿化

范围:沿线隧道分立式路基。

设计要点:强化隧道分立式路基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好现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进行组织设计施工,通过加强规划管理、仔细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了改进性意见,目的是强化隧道口景观绿化的重要性,起到宣传示范性窗口的作用,采用了大量的植物品种,乔灌木相结合拼饰图案,形成丰富的立体栽植效果,在色彩、层次、形式上保持独特风格,重点强调和突出的景点植物配置相当丰富,景点主要以植物配景为主,特别是用特色景观植物(如红叶李、樱花、紫薇等)来营造、塑造和美化空间,使其成为高速公路上亮丽的风景点。

4.人文景观建设

范围:沿线部分挡墙及隧道面

设计要点:崇遵公路所在的遵义市是贵州省的北大门,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文化区, 历史 上决定我党命运转折的“遵义会议”就发生在这里,具有相当丰富的长征文化,同时当地 旅游 资源也相当丰富。通过崇遵公路将贵州的风貌宣传出去,其意义相当深远。并且为改善高速路的景观效果调节驾驶员的神经,在崇遵公路建设适当的人文景观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调查研究,我们选取了部分隧道面和挡墙进行了浮雕处理装饰,比如在太白挡墙浮雕中突出表现红军长征过遵义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等;在隧道装饰处理上也主要突出宣传了人文旅游资源。

四、结论

通过将崇遵高速公路建成生态人文景观大道,使之成为一个特色各异、功能互补、密切联系的生态景观走廊,达到了绿化、美化和提高公路的运行条件和环境质量,即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又起到宣传贵州的窗口作用,带动公路沿线生态建设工程,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推动区域 经济 发展 等综合效果,真正实现其不可替代特有价值。

生态公路设计例7

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应以满足公路交通安全为前提,兼顾环保生态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并从绿化景观营造入手,构建良好的道路环境,利于行车安全;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应遵循人性化原则,充分考虑司乘人员的心理感受,从不同需求角度营造公路生态景观,增加旅途舒适,缓解使用者的疲劳。

1.2生态优先、协调融合

优先考虑生态景观林带的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注重与公路沿线林地、河流、农田、果园、村舍等环境因子的协调,注重与高速公路用地红线外生态景观林带及防护林、经济林、绿道网等的统筹实施,体现生态景观林带的总体风格,提高生态建设项目的整体效果与效益。

1.3突出重点、经济适用

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应突出“以点为主、以点带线、点线面协调”的原则;在用高速公路应在现状绿化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新建、改建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应本着经济适用原则,合理控制造价。

2理念

2.1交通安全理念

从公路功能及使用者的需求出发,通过公路生态景观营造安全行车环境。在用高速公路,应注重生态景观林带工程实施的交通组织管理,降低对既有交通的影响,确保通行及施工安全。

2.2景观协调理念

高速公路生态景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达到“人、车、路与环境”的自然、和谐,减少人工痕迹。

2.3生态修复理念

尊重植物自然演替规律,保护植物多样性,慎重使用外来草种、树种及名贵树种等;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追求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促进人工植物群落向自然群落的演替。

2.4地域特色理念

体现公路沿线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重视特色地域植物在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中的作用,营造特色公路景观。

2.5成本效益理念

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提高植物成活率;注重林带建成后的维护管理,突出生态景观林带的长期效益。分析制约生态修复的主导因素,重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设计要点

3.1资料收集

(1)新建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应收集如下资料:①公路工程主体设计资料;②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③公路红线外生态景观林带规划及设计资料;④公路所在区域绿化用苗源、苗量资料。

(2)在用高速公路项目除收集上述资料外还应收集如下资料:①原有公路绿化设计资料;②原有公路绿化竣工资料;③公路绿化养护资料。

3.2现场踏勘

新建高速公路踏勘重点是互通立交、服务区、隧道出入口等重要节点,典型路段及总体环境特点等。在用高速公路应通过现场踏勘核对与原绿化设计文件、竣工文件的不符之处,调查并记录公路原有绿化工程的现状、周围环境状况等。

3.3绿化植物选择

(1)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项目所处地理位置、气候与土质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绿化植物。粤北、粤东山区应注意选择耐霜冻的抗寒树种,沿海地区应注意选择抗风树种。

(2)应选择适应高速公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并注意灌、乔、花、草的合理搭配。

(3)乔木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且落果对人、车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

(4)花灌木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树种。

(5)绿篱植物和观叶灌木应选用萌蘖力强、枝繁叶密、耐修剪的树种。

(6)地被植物应选择茎叶茂密、生长势强、病虫害少和易管理的木本或草本观叶、观花植物。草坪地被植物尚应选择萌蘖力强、覆盖率高、耐修剪和绿色期长的种类。

(7)慎用或少用大规格苗木,限制使用名贵树种。

(8)常用植物可分为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与小乔木、落叶灌木与小乔木、藤木及其它植物等。

3.4边坡生态防护

(1)应遵循“功能安全、生态稳定、景观协调、经济合理”的原则。

(2)新建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设计应对项目沿线边坡立地条件进行调查和分类,依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生态防护措施。

(3)边坡生态防护材料应具有固土性能好、易繁殖、成活率高、生长快、耐干旱、耐瘠薄和适宜粗放管理等特点。

(4)土质边坡应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绿化方式进行防护,提高景观效果。

(5)石质边坡可利用坡脚和坡顶空间种植遮挡不良景观,提高景观质量。

(6)边坡平台及碎落台绿化宜选用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固土性强、花叶兼秀的小乔木及灌木植物。

(7)二级以上(含二级)的路堑边坡的平台不宜种植点缀性灌木。

(8)应结合碎落台宽度选择合适规格的植物,较窄的宜采取规则式成列栽植,较宽的宜采用乔灌木自然组团式栽植。

(9)应对边坡挡墙尤其是路堑边坡挡墙的景观进行植物遮挡或弱化处理。

(10)填挖边坡交界处宜结合现场土质情况组团种植一定数量的主题树种。

3.5路侧绿化带

(1)应遵循“借景与造景相结合、环境协调与营造特色相结合、遮蔽与开放相结合”的原则。

(2)设计方案应与高速公路红线范围外生态景观林带风格协调,体现不同功能,形成合理的层次。

(3)路外对行车安全和景观干扰较大,以及景观不雅路段,应利用植物密植方式进行遮挡,提升安全性和景观效果。

(4)护坡道宜采用开花乔木和灌木构建景观,乔木株距5~7m为宜,灌木株距1.5~2.0m为宜。

(5)隔离栅内侧宜采用带刺花灌木、枝条密集灌木或藤本植物。

(6)在用高速公路原有绿化苗木退化影响交通安全时,应统计其分布位置与数量并予以移除;需移除数量较大时,应在补栽新的乔木的同时制定计划分期分段逐步移除。

3.6中央分隔带

(1)应遵循“遮光防眩、引导视线、丰富景观、便于养护”的原则。

(2)植物应选择常绿、耐瘠薄、抗性强、枝条稠密、耐修剪、生长慢、易保持造型的乔灌木。乔、灌木以外的地表,可用地被植物覆盖。

(3)可采用不同种植方式进行段落式设计,宜按照10~15km长度控制形式变换。

(4)中央分隔带宽度≤3m时,宜种植常绿灌木,采用连续、组团、百叶等规则式布置,并点缀花灌木及地被植物。中央分隔带宽度>3m时,可采用自然式布置。植物种类应有变化,配植乔木、花灌木和地被植物,靠行车道一侧应选用低矮植物。植物枝叶不得侵入行车道限界。

(5)中央分隔带土壤厚度应不少于40cm,土质不良时,应对回填土进行改良或换土。

3.7互通立交

(1)应遵循“突出重点互通、疏林草地布局、选用主题树种造景”的原则。

(2)应充分考虑场地原有地形地貌的保护与恢复。

(3)新建高速公路互通区内边坡尽量放缓,使边坡坡脚与互通区场地地形自然过渡,形成自然排水系统。

(4)在用高速公路互通区植物选择及配置方式应结合场地现有绿化状况设计。突出对植物景观的整体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分析,使新增绿化尽快与周围环境景观相融合。

(5)可对互通区内的场地进行绿化功能分区布置,明确植被恢复区及保留区。需要进行植被恢复的区域,应明确恢复的植物种类、配置方式,以恢复原有的景观及生态类型。

(6)互通立交区跨线桥的桥头等位置宜进行重点绿化栽植,起到强化交通提示功能。匝道分流端宜进行有交通提示功能的栽植。

(7)车辆汇合端区域及高压电力走廊等范围内不得栽植影响通行视线和电力输送安全的植物。

(8)互通区内部原有的自然或人工水系,应作为公路景观的重要元素,尽量予以保留。

(9)互通区土壤贫瘠或缺少绿化种植土时,应结合现场情况换填种植土或施肥改良土壤,并在设计文件中明确相关工程量。

(10)互通区设计应突出主题和特色,结合绿化植物色彩、体量和花期等因素,对主景树种和配景树种进行搭配和组合。

(11)小半径匝道内侧不应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外侧宜适当种植乔木进行行车视觉诱导。

(12)做好场地竖向设计、给排水设施工作,防止积水。

3.8隧道出入口

(1)应遵循“弱化人工痕迹、恢复自然生态、标识地域特色”的原则。

(2)隧道出入口景观设计应突出总体风格,减少植被破坏,体现与自然的协调。

(3)分离式隧道两洞口之间的原有地被和地貌应尽量保留,洞口仰坡及两侧边坡宜结合周围环境条件恢复植被。

(4)隧道出入口30~50m范围内的中央分车带和路侧,有条件时宜进行明暗过渡种植,在隧道出口端密植乔灌木;中间三角地绿化形成由中央向两侧由高到低渐变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空间层次景观。

(5)洞门设计应以自然、大线条为主,不宜过多追求文化含义。特殊环境和要求的隧道洞门可以适当采用地域文化元素装饰。

(6)重点隧道可在路线外侧或隧道洞门之间的绿地设置自然景观石或隧道铭牌等附属设施,体现人文景观特色。

3.9沿线附属设施区

(1)应遵循“运用景观树种、艺术手法营造休闲环境”的原则。

(2)强化功能分区,利用绿地设置微地形或隔离带,将附属设施区与高速公路及高速公路内部不同功能区之间予以分隔,实现动静分区。

(3)附属设施区的绿化,应根据总体布局,宜以庭园绿化、建筑形式体现功能的手法进行设计。

(4)有景观要求的小区,可结合水池、铺装、园路、照明、廊架、座凳、健身器材、垃圾箱等园林构造物及园林小品进行绿化设计。

(5)停车区生态景观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①停车场周边宜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在停车场内宜结合停车间隔带种植高大庇荫乔木。②停车场种植的庇荫乔木枝下高度应符合停车位净高度的规定:小型汽车为2.5m,中型汽车为3.5m,大型汽车为4.5m。③停车坪宜采用可绿化的植草砖等生态化形式。

(6)主体建筑周边宜采用芳香、花色突出的乔灌木和地被植物造景。

3.10取土场、弃土场植被恢复及再利用

(1)应遵循“减少水土流失、强化恢复植被”的原则。

(2)严格取弃土场清表土的剥离、集中堆置及恢复利用的管理措施和技术要求。

(3)取弃土场原有植被尤其是地被植物层应尽可能移植利用,严禁清表式的简单砍伐处理。

(4)山坡取土场,开挖边坡应考虑与自然边坡的一致,使开挖后的边坡稳定并与环境景观相协调。

(5)路侧视线范围内的较大型取土场,可考虑沿路侧设置土堤式屏障并结合绿化栽植进行遮挡。

(6)绿化应以防护为主,采用乔灌木混交的自然式栽植方式。植物材料宜选择速生、根系发达的的乡土种类。

(7)新建高速公路路侧取弃土场可结合环境特点和需要改造成停车观景台或补偿湿地、动物栖息地等。

生态公路设计例8

前 沿:

近多年来,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向山区及沿海的发展,同样暴露了植被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了较多的环境地质灾害,加剧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加快公路建设和汽车工业发展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持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在确保高速行车安全的同时,美化高速公路环境,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实现高速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应遵循的生态学理论

高速公路的绿化工程,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促进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

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恶化,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众所周知,生态系统的大小可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加以确定,大至生物圈,小到一个细胞都称为生态系统,即使是生长在墓碑或岩石壁上的地衣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因此,由不同树种构建高速公路绿地系统也必然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故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应当遵循一些基本的生态学原理。

1.1主导因子原理

生态系统的动态受生态因子的影响,这些复杂的生态因子中,有少数是有支配作用的,称为主导生态因子。高速公路绿化生态系统有诸多生态因子可影响生态系统的恢复,但总的来说,其主导因子是土壤,主要是土壤贫瘠,固体废弃物较多,土壤压实度高、通透性差。对于基本无植被覆盖且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第一步是控制水土流失,翻松土壤、清理垃圾、提高土壤肥力。

1.2最小因子定律

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环境中缺乏其中的一种,植物就会发育不良,甚至死亡。植物的生长速度、生长量受浓度最低的关键元素的限制。

1.3耐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存在一个范围,在该范围内所有与该因子有关的生理活动才能正常发生。早期先锋种就要根据耐性定律选定植物对营养(包括光、温、水、肥)的忍耐区间很大的种类。

1.4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原理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总体上有随机、均匀和集群分布格局的方式。分布格局是由种的生物学特性、种内、种间关系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决定的。多数时候可采用均匀格局绿化,但有时采用集群格局造成林会更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1.5种群密度制约原理

种群密度太高或太低,都可能成为种群发展的限制因子。合理的种群密度可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种群的稳定性。

1.6边缘效应原理

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称为交错区。在交错区内,不同的生物群落都有向外扩张的趋势,使得交错区内有着生物多样性增大、生产力、生态效益改变等状况,这种效应称为边缘效应。在一个系统内要尽量使更多的生态种群并存,并创造更多的交错区,提高边缘长度。

1.7生态位原理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总占有一定的资源和空间,其生态位的大小反映了种群的遗传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在生态恢复中应考虑各物种在水平空间、垂直空间和地下根系的生态位分化。使物种在分布、形态、个体大小、生理、营养的选择、吸收、年龄、物候、高度、根系深浅等方面有适当的差异并分别占领相应的生态位,如乔灌草菌混交植物种的空间配置。

1.8生物多样性原理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尽管理论生态学上关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有许多争论,但生态系统的网状食物链结构的增加,无疑可以使生态系统更趋向稳定。此外,多样性的增加也促使处于平衡的群落容量增加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

2 高速公路绿化中生态恢复应遵循的

基本原则

2.1 自然法则

恢复生态学理论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恢复,否则会背道而驰,事与愿违。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物种与高速公路生态环境条件的自相适应,才能确定最好的恢复方式。

2.2 最小风险原则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后果以及生态最终演替方向进行准确地估计和把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地、透彻地研究被恢复对象,经过综合分析评价、论证,将其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恢复的实施中,重视科技的投入,不仅要注意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也要注意基础理论的研究。

2.3 效益最大原则

生态恢复往往又是一个高成本投入工程,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为美化环境,为行车服务。因此,在考虑当前经济的承受能力的同时,又要考虑生态恢复的经济效益和收益周期,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十分现实而又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2.4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同时要充分了解当地植物群落的演替特点,只有符合当地的植物群落演替要求,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减少维持群落稳定的人为干预,才能减少养护费用。

3、高速公路生态绿化的设计方案

3.1 生态绿化设计的总体原则

(1)在满足高速交通功能的需要,有效改善行车条件的同时,改善公路自身及其周边环境景观,结合华中地区特色,使其成为集功能性、观赏性、游览

性于一身的综合体系。高速公路绿化是结合公路线型特征、公路特点和功能要求,绿化美化服从于公路功能景观需要,在保持和发展当地园林绿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植物多品种的选择、合理布局、科学配置,从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特征出发,从植物品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入手,点、线、面结合,使公路主体与周围环境充分协调,从而构成优美的自然画面。

(2)以植物造景为主,改善高速公路环境。绿化材料采用常绿树种、草坪及植物地被,以乔木为主体,选择适量落叶树种和开花树种,辅以千姿百态,

色彩缤纷的灌木,适当点缀草花,增加景观变化,公路设景旨在调节乘驾人员情趣,应重视有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树种的栽植与引种。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3)充分考虑绿化植物的生态防护功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根据本地区地形地貌及生态特点,遵循”因地制宜、景观协调、易于养护” 的原则,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力求提供一个高效和谐的交通环境。

3.2 高速公路生态绿化设计

3.2.1 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环境恶劣、气温高、空气污染严重、空气流动迅速。由于部分太阳辐射热量被路面所吸收,路面温度较气温高;同时行车的速度快,引起中央隔离带空气流动性大,导致水分蒸发加速,对植物生长极为不利;考虑到中央分隔带绿化起着遮光防眩、诱导视线、改善生态的作用,绿化树种应选择耐贫瘠、耐高温、抗旱、枝叶茂密的常绿灌木。基于行车安全的考虑,防止对向车灯产生的眩光并诱导视线。总体布局以低矮人工造形树木为主,同时栽植抗逆性强、景观效果好的植物满足中央隔离带的美化效果。

3.2.2 互通区 互通区绿化模式类型强调以生态

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建设结构优美、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高速公路生态防护绿地系统,在对当地植被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植物选择贯彻“适地适种”

的原则,大量应用当地野生的、生长健壮、适应性强、观赏性好的品种,尽量避免外来植物对原有生态的破坏。互通立交区面积较大,场地是原来的施工料

厂,绿化设计时必须考虑全部清除垃圾,多数绿化种植区地势低洼,选择植物品种除抗性强外,还要有耐水性,可采用自然式和规则式手法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经济树种与观赏树种相结合,树种配置协调统一。同时注意在靠近引道处避免使用乔木和大灌木,保持视野开阔,确保交通安全。另外,因互通区面积较大,大的构图造型可结合苗圃建设进行设计,因主线上绿化苗木需不断补植,因此有选择地建设相应品种的苗圃,即美化了互通又有效地提供绿化主线的大量苗木,降低了工程造价,减少养护费。服务区、管理所及收费站则采用园林手法,以绿篱草坪为主,点缀花灌木色块,及乔木和花架配合,植乔木,组成花园式庭院。

3.2.3 边坡

边坡是高速公路破坏最严重的地方,由于边坡较陡,雨水的冲刷会造成边坡水土的大量流失。因此,边坡绿化其首要功能是生态防护,保护路基,稳定边坡,恢复边坡的自然生态。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考虑土质及环境特性,要选用抗干旱、耐热、根深、固土性能好的植物品种。

3.2.4 沟外及沟外绿化设计

沟及沟外绿化是高速公路绿化和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目前多是以乔木为主的绿化防护林带,林带的设计要与路外绿化状况和建筑及自然景色相协调。林带可为纯林即某区段用同一种乔木组成,也可以是混交林,即林带由两种或几种乔木组成,在种植方式上可以孤植、丛植或行植,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可单行种植或双行种植;在林带用地较宽松时,应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式栽植法,突出生态性和景观效果。边沟是高速公路的排水区,在这里栽植的树木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水性能。

4 、结束语

高速公路建设日新月异,高速公路建设一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二要应用生态学原理,恢复高速公路周边的生态环境,尽量降低因高速公路建设而造成的环境质量的降低。在绿化中选用抗性强、绿期长、观赏价值高、耐修剪,并且不需要特殊管理的植物种类,除大量选用城市绿化苗木的种类外,还应采用抗性强的当地野生植物,既可降低养护成本及绿化工程的造价,又可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实现高速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公路设计例9

某一级公路设计速度100km/h,采用整体式路基,路基宽度26.00m。本项目路线涉及到农田区、饲草基地,路线布设时除在路线起点处占压部分规划中的万亩良田外,其余均进行了避让。本项目研究区域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海拔900~1600m,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势大致由西向东降低。西部山峦重叠,多见悬崖峭壁和峡谷地貌。松林茂密,溪流、瀑布多见。东部则成孤峰耸立,岩石,切割微弱、缺少常年性水流。

从本项目沿线土地资源状况及对项目的影响分析来看,本段路线全线基本为草场,局部段落分布有农田和林地。从K2+300至K4+600段,所占用土地为耕地、林地等,K12+700~K15+400段经过万亩良田区,所占用土地类别主要为耕地和林地,K17+800~终点段所占用土地类别主要为耕地和林地;其余段落所占用土地类别主要为草地。在设计中全面考虑了沿线土地利用情况,合理利用地形,正确运用技术标准,贯彻保护耕地、林地的原则,在保证通行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路基高度,减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切割。

1项目特点

本公路路线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路网较发达;沿线除个别段落穿越耕地和林地外,其余均为草场。鉴于路线所处的地理位置、工程地质条件、车辆组成、环境气候特点及本项目新建公路的性质,决定了本项目与自然环境要能够协调配合,同时应重视公路建设与农(牧)业生产的协调。

(1)项目所处地区

冬季严寒,自然降雪大,冬春冻融循环剧烈,应针对寒冷地区的道路安全、使用寿命等,加强相关设计。一级公路的整体功能应通过科学的道路网规划、科学的交通组织、流畅连续的路线平纵面指标、完善的、系统化的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总体的优化来实现。

(2)本项目路线

穿越较多的农田,路基排水、桥涵的设计应与当地农田水利紧密结合。区域交通组织对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影响很大,主线、老路、通道及分离式立交的布设形式和位置是研究设计方案的重点。起点互通式与G30吐乌大高速公路衔接,立交跨线桥的位置、型式、结构设计、视觉效果是研究的重点。

2总体设计思路

根据本段项目特点,总体设计方案必须贯彻“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贯彻“快捷、顺畅、安全、环保、美观”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和谐、环保”“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指导思想,合理控制公路建设成本。在本次勘察设计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以下设计原则。

(1)服务社会、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经过农垦区路段,公路建设不可避免会发生征地、拆迁,必然会对沿线社会生活环境带来影响。将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贯彻于路线、路基、桥涵、路线交叉及机耕道、取弃土等的设计和施工运营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与沿线自然景观的协调,严格控制取弃土,降低路基填挖高度,减少拆迁和占用耕地,采取尽量避开基本农田、公益林地、减少临时用地等多种保护耕地的措施。设计以人为本,减少对沿线居民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尽可能地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使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优,这是本项目研究的核心工作之一。

(2)处理好规划与总体方案的关系,保证方案完善、合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勘察设计过程中,路线应充分考虑与沿线城镇规划区的关系,尽可能减少对城镇规划区的影响,注意与其它重要设施的协调配合,并应充分考虑地方交通出行方便,使沿线主要城镇、规划农田区、饲草基地、旅游等主要交通源之间实现有效连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处理好国家、地方规划与本项目建设的关系,合理设置立交、通道等,方便区域内的交通出行,促进地方经济与公路建设协调发展。

(3)合理掌握和运用技术指标,提高道路的服务水平。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合理掌握和运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合理利用地形,提高平、纵指标;配置系统和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确保运行车辆行驶安全;保证公路路基稳定,保证工程结构的耐久性、稳定性、安全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以人为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高道路的舒适度和服务水平。

(4)建设与环境相和谐,处理好各种和谐关系。本项目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及社会环境。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区特性,尊重自然规律,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使工程建设顺应自然、融入自然;要把设计作为改善环境的促进因素,实现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并举、公路发展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和谐。重点体现对原有景观资源的保护,充分利用项目区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使公路使用者能欣赏到特有的自然景观,领略地区特有的风貌。

(5)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加强不良地质处治方案研究,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统筹考虑建设、养护、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保证工程结构的耐久性、抗疲劳性,人车行驶的安全性,防灾减灾的有效性,以及环境景观的协调性等问题,实现公路使用寿命更长、环境更美、行车更舒适、投资更节省的总体目标。

3环境保护设计措施

(1)根据本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源、社会环境等因素,为便于管理,减少工程管护成本,沿线建议仅对互通式立体交叉区进行绿化,植物种类选择应以当地品种为主,选择耐盐碱性强的物种,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设计应结合公路沿线生态条件,以保护沿线环境为目标,以维护生态平衡、尽量降低环境污染、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环境质量为宗旨。

(2)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本项目社会环境影响以有利影响为主,但由于工程建设施工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需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减缓措施,发挥项目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把不利影响降到最小。针对项目建设施工特点,设计期合理确定选线方案,减少占地和拆迁;尽可能避开居民区、农田。做好占地拆迁调查,协调地方政府修改沿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政策进行调整补偿,采取措施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以补偿由于耕地减少而造成的人口压力。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本段主线和连接线不可避免占耕地和林地,设计对路基高度进行优化设计,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采用低指标,减少用地。

(4)环境空气影响减缓措施。设计期的减缓措施是结合拟建项目沿线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情况,预制厂、拌和站等选址设置在远离居民区并距其下风向500m以外。

(5)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为了减缓环境噪声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优化调整路线设计方案,控制路线与声环境敏感点的距离。本段路线在乌拉泊村和灯草沟村附近路线靠近居民区,对影响公路建设用地范围的居民进行搬迁,对公路建设用地以外声环境敏感点的居民房屋安装隔音窗户。

(6)水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期的减缓措施是农田排灌设施的施工必须在路基施工前完成,要求设计规模不低于目前水平,泄洪区应满足其最大泄洪标准。同时合理安排工期,农田灌渠在农田灌溉期以前完成;泄洪渠系在洪水到来以前完成。同时,本项目穿越了乌鲁木齐二级水源地,为了防止对水源地的污染,在水源地的路基两侧分别设置应急沟和储污池,在路面边缘设置陶瓷拦水带,在桥上设置综合排水系统,避免营运期间的污染水体、油渍、危险品等渗入地下,对水源地造成污染。

4结语

文章基于某公路设计实例,鉴于项目区域为绿洲荒漠地段,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公路设计时结合项目工程建设条件、交通需求、地区经济发展等,研究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工程建设与周围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结合,努力做到保护沿线自然环境,适度改善生态环境,力求达到公路建设、景观绿化与社会环境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李萍.绿色交通理念与生态公路设计的融合分析.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2010(1):18-22.

[2]李焕飞.基于环保理念的生态公路设计体系构建.山西建筑,2013(11):52-56.

生态公路设计例10

公路建设在我国已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定为非污染生态影响类。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依靠自然的恢复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为了使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理念提高为“回归自然”的意识,很有必要研究将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周边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一、基本农田的环境保护

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占用一定数量的永久性与临时性的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对公路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必须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在农田的质量方面,公路建设项目对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应着重考虑下列几个方面。

(一)公路工程的环保功能

公路设计选线和施工时,必须按照交通部的行业标准,如《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等严格执行,新建公路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就会降到最低限度。尤其是路基土石方工程,包括取土场、弃土场、挖方边坡、填方边坡等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取土和弃土,不允许扩大超规定的征地范围,同时对取、弃土场和边坡坡面采取各种形式的防护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等,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等。防护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等是公路工程的一部分,不但能保护公路工程本身,而且能减缓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也能从环境上起到保护沿线基本农田的功能。

(二)公路沿线的环保功能

公路上的安全设施,不仅能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还必须能防止车辆由于交通事故而飞出公路界,起到保护基本农田的功能。公路设计必须有相应数量的通道和跨线桥等,以有利于沿线人民对基本农田的有效管理,保护基本农田的质量不降低。

(三)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1]

在公路项目的环境保护方面,必须就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水环境和环境空气等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其中的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弃土造田等都直接与沿线基本农田的环境保护有关。

二、公路建设的居民迁移与再安置

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前期所涉及到的沿线居民的迁移与再安置计划,是一项不可避免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公路建设单位或公司或指挥部不会直接处理居民的迁移与再安置的事宜[2]。但是,这部分工作涉及到拆迁户的切身利益,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原则,严格执行政府部门的有关政策,密切与地方政府部门配合,认真听取意见,真正做到把事情办好。使拆迁户在居住条件上得到相应的改善,在生活质量上有保证。在选择拆迁户安置住址时,必须使新的安置地远离拟建的高等级公路,避免在营运期受交通噪声的污染影响。

三、公路沿线基础设施与资源的利用

在公路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均会对公路沿线的通讯、水利排灌设施、电力设施以及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文物资源等都会产生干扰,必须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公路施工过程与沿线基础设施发生干扰时, 应根据交通部相关法规的规定,采取先通后拆的原则。尤其是公路施工中破坏或占用的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必须在当地农事活动之前修通;若暂时不能正式修复时,应修建临时的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不误农时,适时进行农耕及其农事活动。

公路施工过程比较突出的是对文物资源的影响。文物是国家的财富,任何人不得私自占用和倒卖,否则应负法律责任。在公路设计阶段,路线布设对地面上的文物资源多采取避让的原则。对于地下埋藏的文物资源,当地文物部门也很难勘察的十分清楚,若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文物,必须立即中断施工,及时通知业主向当地文物主管部门报告。文物部门必须积极协调,抓紧时间处理,待文物处理好后再恢复施工,从而加强对文物资源的保护。

四、公路建设对现有交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新建公路与现有的低等级公路或县、乡公路相距不远,此时必然会存在下述影响:(1)运送筑路材料的汽车会造成现有公路上汽车流量的大量增加,明显地干扰现有公路的正常交通秩序;(2)运送筑路材料的汽车难于都用蓬布遮盖,运输途中难免会在现有公路上出现泄露或抛散散状筑路材料,从而增加公路上的扬尘,造成环境空气下降;(3)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会使交通噪声的污染加重,甚至会影响现有公路两侧居民夜间的正常休息、学校的正常教学;(4)独立大桥下部结构施工阶段,会影响水上的航运秩序,特别是具有航运功能的河流上还可能出现撞船、撞桥墩的水上交通事故。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中所提出的环保措施,减少公路建设对现有交通环境的影响,保障施工作业的正常有序进行。

五、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公路建设时期必须对设计和施工人员进行保护环境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和教育,这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具体落实。因此,必须注意:(1)公路设计阶段,对野生动植物的重点保护区尽可能地避让,不能直接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穿越;(2)公路施工阶段,必须按照设计图施工,决不允许扩大施工范围,不允许砍伐征地范围以外的树木,严禁狩猎;(3)桥梁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必须加强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教育,尽可能不采用爆破作业,有利于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及其鱼类资源的保护;(4)改变公路廊道效应的负面影响,增设环境保护措施的手段,如修建动物通道、动物桥、动物隔离栅等,创造公路两侧沟通的条件,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公路建设的水土保持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路基和隧道工程的施工必然开挖山体或掩埋山坡或填高路基,造成局部地形的改变,产生挖方边坡、填方边坡、取土场或弃土、弃渣场。这些新产生的坡面面积,除了公路的路面修建沥青或水泥混凝土予以覆盖外,其他坡面在施工前期基本上处于状态。在雨季,尤其是暴雨天气,降雨将对坡面形成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此外,有些沿河溪路段或沿泄洪沟路段,修建公路的弃方堆弃在河岸边未采取任何处治措施,个别地段会占用到部分河水水面或泄洪沟,致使过水断面减少,大雨时将造成冲刷,形成水土流失,甚至淤积河床。对此,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工程防护、植物防护及综合防护措施均能得到落实[3]。

七、公路建设的声环境与振动

(一)路基路面施工的影响

目前,公路的路基路面的机械化施工水平已是相当高。然而,各种施工机械在作业时必然会产生噪音,从而影响具体操作的人员和距离施工点50m以内的居民集中点、学校教室以及医院病房等处人员的正常工作和休息。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必须注意到:(1)设置稳定土搅拌站或水泥混凝土拌和站或沥青混凝土搅拌站时,为了减少这类点源噪音对附近声敏感点的污染影响,站址选择必须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2)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或必要时采用爆破作业时,振动可能会对附近的建筑物造成危害。因此,在实际作业时必须注意对可能造成危害的建筑物进行监控,严防建筑物损坏时对建筑物内的人员和家养动物造成伤亡事故;(3)夜间进行机械作业时,由于环境噪音限值夜间要严于昼间,则必须在22:00~06:00这一时间段中断机械噪音辐射强度高的设备作业,给施工点附近的人们创造一个夜间入睡的环境。

(二)桥隧施工的影响

桥隧工程施工阶段噪音的主要来源是爆破作业、空压机、装载机、搅拌机、发电机、截木机、刨木机、锯木机和钢筋加工机械等。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必须注意到:(1)这些作业点的选址必须注意与附近的声敏感保护目标,如学校、医院、居民居住区等保持足够的距离,减少施工作业噪音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2)采用先进的施工机具和施工技术。桥下部结构施工或桥台施工中尽可能不采用爆破工艺;非采用不可时,必须对附近的建筑物以及人员采取安全措施,严防事故的发生。

八、公路建设的水环境

高速公路由于线形要求高,且纵坡有一定限制,同时还涉及到诸多建设条件的限制,则公路沿河修建、经过水库边或水库上游建桥、修建公路占用水塘和鱼塘的也不少见。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必须注意到:

1.不允许将公路施工中的弃土、弃渣等固体废物直接排入水源保护地,防止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2.在桥梁施工的初期,对相应水域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必须加强管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规定不能向江河中排放钻渣及油污物质;

3.桥梁施工人员的集中驻地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必须经过处理,实行达标排放;

4.隧道工程的施工废水,在排出隧道口后必须采取多级沉淀处理,才能排入受纳水域,否则将会对受纳水域的水质造成污染

5.隧道施工中一旦发生地下水泄漏,必须采取措施,以减少水资源的流失;

6.服务区或管理处的生活污水,靠近城市的应纳入城市管网,不靠近城市的应安装污水处理设备,执行污水达标排放;

7.对于公路接近饮用水源的路段或独立大桥,管理单位必须制定有毒有害运输的应急计划,并与地方的公安、环保及相关部门组织一个应急的机构。一旦发生运输中有毒有害物品泄漏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把事故造成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九、公路建设的环境空气及其它

公路工程施工中,对环境空气可能产生污染,主要是施工所产生的扬尘。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中必须注意采取措施降尘,如施工车辆途经的道路上洒水、采用硬化施工便道、运筑路材料的车辆加盖篷布、沥青或水泥混凝土拌和厂采用除尘设备等等;其它如公路建设与沿线景观的协调性、人行通道、风险评价等等,均必须在公路建设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列为环境保护项目。

十、广东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周边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可知,交通基础建设通常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即高速公路建设会引起一定的周边生态环境破坏、污水和废气等污染,关键是如何将这些影响降低至最低限度。随着人们环保观念的提高,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已越来越注重生态环保。在筹建高速公路前要有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在高速公路建设时期要尽量减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尽量进行治理;对一些有人文、历史、科学研究价值的建筑、动植物保护地,高速公路甚至要“让道”,使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理念提高为“回归自然”的意识。

1.广东省的梅河、阳茂高速公路等公路工程都是以“回归自然”的理念进行建设。

梅河高速公路项目对沿线路基范围、取弃土场、水源等进行专门绿化景观保护设计,使之不会破坏原有生态平衡;阳茂高速公路沿途种满了知名或不知名的各种植物,一路上绿意盎然,让人仿佛进入了物种丰富的植物园。其中阳茂高速公路边坡的绿化采取草木共生、野花组合等绿化工艺,使沿途边坡景致昂然,地毯式的绿色坡面上点缀着成片野花,使人赏心悦目;以挂三维网植草、喷混植生大面积取代传统的浆砌边坡,或是栽植攀援植物遮盖边坡的护面墙;改变单调的喷播草籽绿化边坡的方法,在边坡植物中大量加入灌木、野花波斯菊、二月兰、蜀葵、小冠花、长春花、白三叶等品种,使边坡绿化回归自然,草木共生;改变中央分隔带每10公里一换,以大红花、红绒球、黄榕球、灰莉,尖叶木犀榄组合台湾草皮、金花生、紫花马樱丹、矮杆大红花等进行栽植;在全线隔离栅内侧平台、挖方边坡坡顶、填方边坡护坡道大量栽植马占相思和乡土植物番波罗,使高速公路掩映在绿树之下;在超挖段、填挖交界三角地带栽植33处小景。因此,广东高速公路建设观念发生重要变化,公路建设已越来越注意与环境融为一体。

2.渝湛高速公路(粤境段)构成生态环保高速公路

渝湛高速公路(粤境段)是全国高等级公路网――国道主干线重庆至湛江高速公路的一段,是广东省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点为广西境内合浦至山口高速公路的终点,沿东南方向经广东省廉江市的高桥镇、营子镇、安浦镇、遂溪县的沙古镇、洋青镇、遂城镇,止于湛江市麻章区黄略镇,接广州至湛江高速公路,路线全长73km。

为了建成渝湛高速公路(粤境段)的生态环保路,与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开展了“生态公路”的研究课题,形成沿线公路环境保护与周边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的特点:

(1)项目建设按照“最小程度破坏,最大程度恢复”的原则,同时保持乡土植物的绿色基调。由于乡土植物对本地气候、土壤等具有明显的亲和力,成活率高,抗病虫能力较强,还具有繁殖快、取材容易、减少成本、生态特性稳定等特点。为了加大路域环境绿化范围,中央分隔带绿化取消了桥涵构造物上的防眩板,代之以防撞墙之间填土种植灌木的方式,取土场、弃土堆全部绿化。

(2)对沿线50~100m范围内居民点紧密栽植5~8排乔木,形成林带,隔绝噪音、粉尘、尾气等污染。

(3)互通立交的低洼处修成周边圆顺的水池,水边栽上芦苇、蒲草等乡土植物,山坡上群团栽植乔灌木,改变了传统的大图案、大色块做法,有的以水景见长,有的以片林取胜,在互通区范围形成立体的绿化效果,更加融合周边的山水田园环境。

(四)为了保证边坡稳定,沿线采取设置护面墙措施。因此,在护面墙顶栽植一排蟛蜞菊,在墙顶就增加一条绿带;墙脚处加植一排爬千虎,通过植物上挂下攀,以此点缀生硬的砌体面。对于植草绿化的边坡,则改变传统的单播草籽的做法,加入大约40%的灌木种籽,使边坡形成草木共生植物群落,一方面让发达的灌木根系深深扎入土中,更好地保护边坡,同时也可使边坡四季常绿,景观更加生动。在一标段、八标段部分边坡,直接栽植了本地植物,如野生黄花、紫花马樱丹、桃金娘、仲柄菊等;在边坡播草中还加入一些野花组合,使边坡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玫丽景象,地毯式的绿色边坡上点缀着成片野花,使人赏心悦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