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1 16:35:24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例1

人类语言的基础就是语文,通过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通过语文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积累语言的感悟,通过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当前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义务教育少了大约3年的时间,很多农村地区更是觉得上学无用而中途辍学,所以我国人均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会相对低一点。但是国家快速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变得非常重要。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非常关键,这个时候的学生面临着未来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面临着中考的选择,是吸收知识点、提升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他课程都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才能被阐述出来,语文学好了其他课程相对更容易理解。因此,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首先,还是在教学模式上,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语文课程的形式就是先分析题目,再介绍作家、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划分层次、归纳作品的大意、最后总结特点、布置家庭作业。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学生形成固有的思考模式,不利于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其次,受到新时代的影响,学生变得更有自主意识。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学生能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思想冲击,当前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知识也再不断的迭代更新,学生与上辈人相比更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他们更加有活力、能够接受新鲜事物,互联网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也能够让他们更快的接受信息来源。如果教学还是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形式还是课堂教师讲学生听,很容易让学生失去求知欲望,失去学习积极性,如果初中语文教学形式还是单一没有变化,对当前青少年初中语文教学效果非常不利。

第三,很多发达国家对于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进行学生个体的发展,进行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培养,而我国因为中考的存在,很多教师和家长还是把学生的文化成绩放在第一位,只关注学生文化考试成绩,不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有些家长会请家教来给孩子补习,会让孩子在周末的时候上各种补习班。这样会让学生没有时间开展自己感兴趣的业余活动,无法接触到新鲜事物,只会成为考试机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让学生真正体现他们自己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当前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与交流不足。当前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和学生交流沟通仅限于课堂上,在平时课间很少进行沟通,教师不清楚学生的家庭情况,不清楚学生的业余生活情况,不清楚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是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会害怕教师,这也不利于他们进行学习,也不能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会给教学质量打折扣。

三、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首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比如,在进行牛汉《我的第一本书》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先让大家准备一下,讲述一下大家各自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讲的是什么,让大家都进行交流,让整个课堂充满情境,为教材内容做好情感铺垫,提升学习乐趣。比如,在进行朱自清《背影》这堂课的教学时,可以进行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贴心事来加深学习印象。

其次,要让学生充分体现主体地位。比如,在进行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的课程教学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先自己研究课程内容,然后进行表演,这样一来,还未进行正式授课,学生自己研究教材,会有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并且能够让他们主动学习,而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课本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巧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的多方面感官。比如,在学习茅以升《中国石拱桥》、叶圣陶《苏州园林》等课程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各种石拱桥、苏州园林的美丽风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具体的视觉形象,加深课堂学习印象。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例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93-01

摘 要 初中语文对话教学课堂评价,应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促进学生对话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目的,形成评价目标多元、手段多样、方式灵活、关注对话过程、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应用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评价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评价融入学习的过程,可以成为优化学习过程的促进剂。评价还可以改进教学,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终结性评价则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些方面都是评价改革创新的亮点。

初中语文对话教学课堂评价,应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促进学生对话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目的,形成评价目标多元、手段多样、方式灵活、关注对话过程、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应用的评价体系。

1 坚持评价的民主性、互动性

让语文教学走向民主、平等。教育有着神奇的力量,孩子需要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所谓的“大教无痕”正是如此。试想,一旦成人摆出教育者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要求学生怎样怎样。其时,双方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被教育者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我县初中语文教学提倡让孩子在宽松、愉悦、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启迪孩子的智慧,点燃他心中的火花,激发他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自己明理,自己懂得该怎样活着。我们允许学生“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允许学生有力的叛逆,有情的错误;允许学生怀着“挑战的精神”进入课堂,带着“不信的神色”进入文本。甚至允许学生给老师的语文教学评价。提倡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法中多一些“不拘一格”;在学法上多一些“融会贯通”;在语言上多一些“百家争鸣”;在态度上多一些“和风细雨”。 看一堂课,最重要的是看学生,我们甚至提倡学生给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评价和计分。

2 坚持评价的多样性

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思维上的一些差异,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也不尽相同,别人的意见,往往正是自己忽视的东西,同学的建议,会使自己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式应坚持多样性,在以教师为主的评价体系中,要做到师生共评,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等,这样更能充分肯定学生个人的优点和进步,明确自己需要克服的弱点和不足。评议者既为他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也加深了对别人作业的理解,更是自己口头的再创作。师生共评,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建构,审美能力的提高,实现了教学评价的民主、公开、平等。

3 坚持鼓励为主

鼓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实施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是点拨者,是鼓舞者,是激励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某一特定过程或特定结果,以正确鼓励的话语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恰当地表扬、赞许,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尊、自持的信念,增强成就动机,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关键是我们做教师的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这要求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懂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应该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可取之处,而不是挑剔、刻薄地要求学生尽善尽美。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得到一些积极的提示,肯定的赞扬,那么他将会增强信心,在潜意识里肯定自己,从而感受到喜悦和自尊,在现实生活中迈向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是可以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此外也可以通过、传递微笑、耐心等待、物质奖励等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只有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各种各样激励的手段,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兴趣盎然,课堂教学才有情有趣、耐人寻味。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例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尽管在每次培训中,我都能认真参加,刻苦钻研,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语文的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统,有比较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自我发展观。

一、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结语:

初中语文是重要的基础课程,而教学反思正是改进语文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几方面入手,不仅要找出问题,更应该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反思可以利用质疑、比较、换位思考等方法,使其得到深入化、本质化。 更多还原。

参考文献:

[1] 于蕾蕾. 浅谈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1)

[2] 赵雪. 教学反思浅谈[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06)

[3] 岳慧丽. 重视教学反思 促进专业成长[J]. 甘肃教育. 2010(11)

[4] 牟景升.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J]. 甘肃教育. 2011(21)

[5] 张季浩.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1(02)

[6] 邹浩中. 让课堂成为放飞思维的天空――谈语文活动课的教学[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1(07)

[7] 巩玲玲. 浅谈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养[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09)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例4

语文教学是以实践能力作为训练中心的,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往往又是以语感作为中心的。语感是通过语言文字刺激源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而造成的生理反应。是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而准确无误地去捕捉其更为深层的含义。一个学生语感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文章以及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这也反应了学生的语文修养。因此重视和加强学生语感的培养意义重大,这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初中语文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会给学生后期的工作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指引学生重视生活经验的积累

生活是学生学习和积累最好的课堂,在生活中学生可以获取更多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任何人都是在不断地经历生活,才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 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 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 积聚得越多了解越真切。”这些充分说明了生活对于语言的重要性,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进行生活的积累,只有经常去品味生活、观察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点滴,才可以慢慢地培养属于自己的语感,也才能辨别和了解语言的魅力。比如学生在读到“落叶”这个词语的时候,不仅仅是可以想起落叶飘落的景象,还会想起一些秋天、思乡和无奈等等的意味,而这些景象的深化和感触无一不来自切实的生活。

二、注重诵读在语感培养方面的作用

实践证明,诵读是学生语感培养的主要途径,老师可以激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来增加阅读量。老师也可以给予学生诵读篇章的指导,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化的底蕴。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而诵读则是进行语感积累的一种最佳方式,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以及感性上更好地去认识文章,对文章内容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地从诵读中获取属于自己的东西。诵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需要一个长久的培养过程。这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督促学生去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并可以让学生能在诵读中获取灵感,体会到诵读的乐趣所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于诵读的兴趣,如在班级中定期可以组织一些朗诵会或者朗读比赛等等,这样更有利于做到寓学于乐。

三、通过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来增加语感

学生语感的培养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还需要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与辨别能力。从而加深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老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相声小品大赛等,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通过加强写作训练来增强学生的语感

写作的训练和运用是语文的重要着眼点之一。培养学生的语感很大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不断地将写作转化成语感。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比如通过日记以及抄写、仿写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优秀文章的抄写可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增强学生对于文章内涵的体会;仿写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改写则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路的拓展,日记则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形成对语感的积累。

五、课堂教学在学生语感的培养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堂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做好语文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带领学生去理解课文与领悟教材,对于课本中的文章要进行深入的挖掘。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这些词汇的使用都要深深地进行体会,理解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另外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启发,以辨别词语的感彩,进行课文内容的拓展,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六、小结

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学构成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方法进行了相关探讨,但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需要老师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语感培养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例5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 教学反思

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语文课堂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许多新颖的课例被提出来,充满了无限生机。但是有少数教师没有掌握课改的真谛,许多“创新”手段缺乏实际作用,犹如隔靴搔痒,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方法实现突破,顺应新课改的浪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学反思概述

教学反思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合理的反思是衡量教师水平的主要因素。合理的教学反思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新课改的要求落实到课堂上,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作用,认真开展教学反思。

完善的教学反思应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个方面:①反思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对本学期教学计划、教材编写、课程安排等进行反思,争取做到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符合实际情况,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②反思教学过程。教师应反思教学中是否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鼓励,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因材施教;③反思教学效果。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对教学手段、板书书写、课程重点设计、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成功与失败是并存的,教师应学会总结成功经验,找到失败原因,再接再厉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应从整体出发,通过彼此交流经验,共同讨论等方法进行反思,使反思具有实时性与连续性,发挥出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二、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职责划分不明确、课堂教学不够精细、教师没有深入反思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①语文课是初中的主要课程,在多数学校中都是由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一职,而在一些教学条件不完善的学校中,许多教师甚至身兼多职,导致教师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语文教学上; ②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地知识传授,它不仅包括汉语知识,还应该让学生领悟汉语的魅力,加强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就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应利用不同的方法与工具进行教学。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教育还偏向于功利化,家长、教师、学生都只看中成绩,导致教学过于片面,不够精细,完全成了填鸭式教学;③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过于关注成绩,导致许多教师对教学效果过于重视,反思方向出现偏差,很难从根本提高教学效果。

2.解决措施

对于上述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等,对比上一学期的成绩找出不足之处,完善本学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师应对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与创新,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等的教育,将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另外,教师要对以上手段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师教学反思的误区及解决措施

1.教学反思的误区

新课改要求教师影视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这种主体地位的关注,在教学中突出人文关怀、自主学习、合作创新、交流等特性,然而有的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住度,造成主次不分,忽视了语文课堂真正的重点,对教学反思形成误区。

2.解决措施

①语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联系紧密,听说读写样样不能放松,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认识到语文的人文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应注重基础教学,加强学生的朗读、书写的等能力;②教师认清自己定位,应作为一个引导者进行教学,不能直接灌输,例如“这道题选A”“这位同学表现很好”“这位同学表现不对”等直观的表达方式;也不能完全不参与教学放任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责任感,无法有目标的进行思考;③对母语的学习讲究独立思考,使每个学生都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学生间的合作,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④教师应时刻注意有没有偏离最初制定的教学计划与目标,使学生的交流合作具有目的性,不能单纯的为了相应新课改号召,为了交流而交流,而忽视了教学的目标,教师只有时刻围绕教学目标,对结果不断反思,抓住新课改的精髓,加强学生各方面的成绩。

四、师生关系的反思

教师与学生搞好关系不仅有利于课程的开展,更能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及课下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放下身段,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质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以佐证,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知识储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共同的话题,使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更密切。同时,教师还应学生的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不定期的走访、开家长会等方式,在对学生的教导上达成共识,使学生在学校中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家庭中又能感受到学校的学习气息,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对课改的推进有重大影响力,对于当下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改进,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方式,使初中语文课堂展现其独有的魅力,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全方位素养的提升,让素质教育更加普及,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例6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阅读分析还是写作都只有放在实践中它才是活的。为此,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出应试教学的怪圈,把语文教学融于实践,引源头活水,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语文活动课是指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大胆想象,突破了语文教材、语文课堂的束缚,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结合、语文课内外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和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自觉学习和自觉运用语文知识,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改变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把语文教学与语文活动课的开展相结合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都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它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地接受或被动参与。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可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对学好语文产生信心。

三、加强教师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活动课要加强教师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每次活动的目的意义,教给学生活动的方法,对活动的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让学生盲目进行,犹如“瞎子摸灯”,如果这样,就在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活动兴趣,也谈不上得到提高。因为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活动的方式方法缺少研究,教师一定要加强活动的指导,不能完全“撒手不管”,在活动前课题的确定,在活动中的点拨,在活动后的经验总结,都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画龙点睛”。

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学生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导致热闹有余、实效不足。为此,作为老师,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通过语文活动的实践,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识面也就得到拓展,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例7

不考虑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迁移性复习巩固,课堂教学过程则大体呈现为:导入――导学――小结三个环节,笔者现就其中的“导学”环节,陈述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引领质读,巧点反思

语文课堂要讲究“读”与“悟”结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层层推进,“读”的训练更受重视。新课程提出课堂之中学生应力求自己感悟与自主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读,都应有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明确读的目的与方式。

初读,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为课堂进一步展开作铺垫。读什么,为什么读,采取何种方式读,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学设计者的意图应该明朗。课堂伊始,教师比较适宜组织学生轻声读课文,语速快慢视教学对象与教学现有基础而定。

假如教师有意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则可以设计速读系列,形成速读训练目标链,分阶段逐步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特定内容进行品读,读的方式不拘形式:可轻声吟读,可大声朗读,可集体读,可分组分角色读。教师应引领学生在读中涵泳文本,直至产生自己的想法,形成见解,这便是质读。要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教师就有义务对质读进行合理指导,通常是运用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探究阅读。

质读是有效激发学生思考和认识课文的手段。学与教的新理论认为:缺少必要的读,学生对课文就没有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指明了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而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及“将会怎样去学”。这四个过程是完整的学习过程必要的构成,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去读与感悟,课堂就会失控,学习就会失去目标。因此,教学中必须有教师的引导点拨。关键时刻,教师轻轻一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发他们对整篇文章的深入思考。“质读”是探究的前提,“巧点”则是激励学生深入反思,对文本进一步涵咏的有力武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方法指导,应视教学目标、原有基础、学生特点而定。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读法指导还是问题设计,相机诱导都非常重要。

教师要学会与文本、与学生进行高效的对话,注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反应;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时,我从“朱自清的眼里春天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这一问题切入,引导学生“初读感悟――再读体会――探究文本――把握文旨”,用问题统领课堂经纬,又用质读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课本上的文字便对他们产生了磁性。在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生动体现春天的特点时,我随文字表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填写,以此来思辨并认识课文,取得不凡的效果。

二、分组合作,共同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合作学习。但是,合作的形式必须由教学者结合班情与学情精心设计。为解决哪一个问题而组织合作学习(通常是讨论交流),采用哪一种方式展开讨论,包括对学习结果的预测,都应当纳入教学者过程设计的范畴。如教师平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课堂讨论反而显得乱糟糟,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分组合作学习能促使学习气氛得到有效调节,根本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探究,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得到启发,集思广益,更快速地理解课文,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而非形式主义的表面热闹。笔者认为:教学者的设计必须是有目的的、有序列的、科学的,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首先,教师应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不可在公开课时搞形式主义。其次,平时要做好小组成员合理的搭配、分工工作,尤其是让学生产生合作中团体间的荣誉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组织小组讨论问题时辅以竞赛形式,这样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可以用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来进行,对有些内容来说,主动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让每人都有事可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真正有所发展,树立主人翁意识。最后,教师在学生交流时,要积极地跑动,努力地听取,随时了解学情,便于作出相应的指导或评价。

笔者认为对于分组合作的形式,也可以放开。我们不妨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说话对象交流,不全然锁定在几个人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小范围跑动,寻找说伴,这样既不会影响课堂秩序,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如我在执教《向生命鞠躬》时,站在“爱护生命”与“体验精神不屈”两个角度,要求学生就文中父亲刺蚂蚱、蚂蚱抗争、拼命逃脱这一情节是否合理,站在不同角度审思。我先分两大组就情节是否合理――让正、反方展开辩论,再把争议问题融入小小组讨论:之后又把重要意见浮到班级层面,师生一起共同探究,整个一堂课围绕着关键问题展开讨论。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寻机设问,“挑起课堂层次冲突”,让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激活教材,又引发学生对文本之外问题的热情探究。

三、找准突破口,明晰流程

文章有作者的思路,我们谓之课文的线索;教学过程也应有执教者的思路,我们称之为教学流程。高质量的课都有一根清晰的线索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这根线索要清晰明朗,便于学生感知并能引发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例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毋庸置疑,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最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正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应对策略,还给学生一个纯净的语文课堂。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初中语文课外积累明显不足

随着生本理念的深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更加看重学生的课外积累。良好的课外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并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目前由于语文教学工作比较繁重,一些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认识不够,给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布置也没能深入下去。即使有些教师已经布置了大量的课外阅读,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没能深入检查和安排学生交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课外阅读应有的作用。

2.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步伐滞后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在初中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已经明显滞后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侧重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实际交往的技能以及文学欣赏阅读的学习。而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容易贴近教材进行学习,而对于课外的实际交往技能以及文学欣赏层面的阅读并不多见。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改革对中学语文的需要。

3.教师在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多、过滥,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

诚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摆脱了抽象的思维,能够在形象可感的思维空间里强化自己的语文能力。但是如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占据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就有些得不偿失了。目前一些教师多媒体的使用过多、过滥,使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了本该用于强化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思考流于形式,不能深入下去,因此,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以及语文应用能力。

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对策略

1.生本理念课堂中恰当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1)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课堂中要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生本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能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班同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实时调整教学进度以及在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得到最大限度的语文知识量,提升相应的语文能力。

(2)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能力先行

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摆正多媒体的位置,要留给学生相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探究,主动思考,以确保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2.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将这种阅读纵向深入

(1)教师要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

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课外阅读。同时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深入指导,在学生不同的阅读阶段,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

(2)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相应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课外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例9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正确的教学观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材成为教育的财富。也就是说,教材是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教师转变教材观,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就成了实现理想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而我们转变教材观的第一步做法就是:优化重组语文教材,确定新的语文“教学单元”。

1. 学生重新自主教材,尝试确立主题

开学初,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空白表格,让他们利用几天的时间,通读整册语文书,根据课文内容或题材,把文与文之间有一定联系的课文自主编排在一起。这一个环节安排,充分考虑到学生才是使用教材的主人,立足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力,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动力。这样,教师安排的“主题式单元”才能深得“学”心。每位学生就会专注地阅读,不由自主地进行分析、归类,这是师生合作确立“主题式单元”,达成共识的前提。

2. 师生合作制定班级语文“主题式单元”教学安排表

学生根据各自的认知水平,构建了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阅读能力的语文“主题式单元”教学安排表,班级里有多少位学生就会有多少份“主题式单元”编排表。这么多安排表怎么办?小组研讨,制定小组“主题式单元”编排表。个人和小组的表格存在两个不同点:第一,把“单元主题名称”变成“主题单元导语”。这一变动,充分让每位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编排的课文,因为只有深入思考,才能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主题单元导语,促使小组学生之间达成共识。第二,把“组合原因”变成“拓展篇目”,这样的变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更能从学生所选文章中,看处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深入程度。

通过个人的思考,小组的合作,六份小组语文“主题式单元”教学安排表闪亮出炉,到此并没有结束,把六份教学安排表分别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供各个学生看阅,以挑剔的眼光看看编排上的存在的错误或主题设置的偏颇。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六个小组长上台以“我的编排最棒”为主题,说说小组教学安排表优于其他小组的绝妙之处,再接受同学的质疑问难。最终,形成一份整班的语文“主题式单元”安排表。

3. “主题式单元”教学为读写结合提供便利条件

“主题式单元”安排表一旦确定,教师要做的就是结合教材,结合习作规律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安排表。通过制定语文主题式单元习作,克服了苏教版本中,习作安排没有系统性,有时缺少优秀例文的习作指导的不足,充分发挥苏教版选文精美的特点,取长补短,把阅读与习作指导有机的结合。到此,整个一份班级“主题式单元”教学安排表已经全部制定完毕。它的制定既帮助学生大致梳理全册课文,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同时,站在学生学的角度,以“主题”为单元,让语文实践活动更有指向性,减少语文教学的盲目性,增加课文间、教学间的内在联系。这样的教学减去的内容间割裂,增加了阅读与习作的联系,当然教学效率更高了。一言以蔽之,对高效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是我不断追寻的方向和源动力。此时此刻,学生面对着这样一份亲自参与制定成的主题式单元课目安排表,他们一个个笑得那么灿烂,学非常投入地参与学习中,学起来更得心应手。

4. 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进行重组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第三单元,五篇课文:《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我们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后感到:本单元第一课《敬畏自然》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讲,实际上是本单元其他课文的一个总领,后四课内容均是对本课主题不同角度的再现。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后四篇课文的语言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易于理解;而《敬畏自然》一课的语言包含丰富的哲理性,八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理解起来真的是颇有难度。因此,我们就大胆的改变了本单元的教学顺序,带领学生先学后四课,在和学生一起经历趣味旅行和严肃思考的过程,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后,再来学习《敬畏自然》,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教学目标便容易达成了。这样,“总领”变成了“总结”,作用一样重要,但教学效果就好的多了。

当看到孩子们那灿烂的笑容,在阅读中,感受到自我选择的成功与愉悦,他们一个个都欢呼雀跃。当然,我的尝试还在进行中,内心百味俱全:行进过程是艰难的,前人的经验只能指引你的方向,具体操作由你来实践,想了再改,改了再想;行进过程是苦涩的,不断否定自己,知不足;行进过程是踏实的,我不再是“减负增效”旁观者,而是实践者,尝试者,谁说尝试不也是一种收获?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例10

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彻底打破那种“理性的奴性”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构建多向互动的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语文学习向人生、社会、自然延伸。

课堂教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能力,即把重心由“教”转移到“学”。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法,都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会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学习环境,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是一个活动空间很大的学科,可以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或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多种兴趣活动等。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去快乐地体验生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形成和发展。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新课程提倡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培养学生善于怀疑、善于批判的精神。在文本的学习、探讨过程中,教师要敢于超越自我,敢于让学生向自己挑战。在文本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谈自己的感受,多说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接受挑战的意识,发展求异思维。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邀游,不局限于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上(直线式思维),而要扩大思维角度,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想法确有创造性,我们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在深入领会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前提下,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让创造的萌芽在如母爱般的呵护中茁壮成长。

3 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4 探讨新教法和新学法

所谓“新教法”,就是与传统教学完成不同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在传统教学下,“教室”是老师教书的场所、老师讲课的场所。课前,老师把教参的东西抄上教案。上课时,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学生抄写;老师出题,学生做题。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节节如此,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这样的课堂老师主宰一切——主宰课堂时间,主宰课堂的空间,主宰学生的学习,主宰学生的成长。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学生被动地学,孤独地学,厌烦地学,无奈地学,低效地学。而“新教法”侧完全不是这样,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所谓“新学法”,是与“新教法”相辅相成的,有了“新教法”,就自然有了“新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