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地震防控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1 16:35:24

地震防控措施

地震防控措施例1

前言:控制爆破对周围的影响主要是爆破震动、飞石、粉尘和爆炸产物。为减少爆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爆破施工过程中要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根据可能发生的不同破坏情形,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周围环境设施及人员的安全。

1、爆破震动危害的控制措施

1)严格控制一次齐爆药量

爆破震动有两个主要评价指标:震动速度和震动频率。爆破震动频率远大于一般建筑物的自振频率,爆破震动不会引起建筑物的共振,可认为对建筑物破坏很小,因此主要以质点振动速度来评价。根据爆破震动的特点,爆破震动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密切关系:一次齐爆药量、测点距爆源中心和传播介质情况。而距离和介质不可改变,因此要控制爆破震动,主要是控制一次齐爆药量,即在爆破过程中,采延时起爆,控制单段齐爆药量的方法来控制。在对中间支撑进行爆破时单段起爆药量控制在3公斤以下,距基坑10米以内的支撑及围檩爆破时单段起爆药量控制在2公斤以下。根据国标(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第43页),爆破震动按以下公式计算

通过“切口隔震、割筋降震”以及围檩爆破时距建筑物较近的地方进一步降低一次齐爆药量等措施,爆破震动可降到未采取措施前的40-55%,即在R=5M处,V小于2.5CM/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722-2003《爆破安全规程》规定的建筑物地面质点的安全震动速度一般砖房为2-3CM/S,混凝土框架建筑为3-5CM/S,距离大于10米计算数据远小于允许范围,因此可认为爆破震动不会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危害。采取同样措施,实践证明对主要管线是安全有效的。

2) 切口隔震、割筋降震、对称爆破。

对地下围护桩、周边管线和建筑物的保护主要是控制爆破震动。为此我们采取“切口隔震、割筋降震、对称爆破”原则。

(1)切口隔震:首先采用小药量爆破方法将围檩和支撑连接处炸开一个切口,然后毫秒延期爆破内部支撑,这样支撑的爆破震动在切口处被阻断,就不会传递到围檩和地下围护桩上。

(2)割筋降震:将围檩外侧混凝土保护层采用人工手持风镐剥离,露出箍筋,人工气割断箍筋。主筋失去了箍筋的牵拉,很容易推开。这样大大降低炸药单耗,有效降低爆破强度及爆破震动。

(3)对称爆破:钢格构柱处的支撑点采用从外向内毫秒延时分段形式对称剥皮爆破作业技术,爆破产生的作用力被对称抵消,从而达到保护钢格构柱不受破坏的目的。

3)多布孔、少装药、确保准爆。

为防止断梁或大块混凝土块砸在楼板上造成结构的破坏,采取密孔小药量爆破原则,每个立方米有5-7孔,这样爆破后的混凝土块大小可控制在30CM以下,同时采用复式起爆网络,防止产生哑炮。

4)采用不同延期时间的起爆雷管使各段爆破的地震波相互干扰衰减。

2、起爆顺序及一次齐爆药量

1)支撑爆破

支撑和围檩连接处先爆破切口,然后延期爆破支撑,割断爆破震动传播介质,每根支撑梁爆破拆除顺序为:基坑边 基坑中心。

每次齐爆药量不大于2KG

2)围檩爆破

围檩沿宽度方向布排孔,斜向起爆,逐排起爆,起爆顺序朝向基坑。纵向分段,每次齐爆药量不大于1KG。

3)支撑主要节点爆破

起爆顺序为由外而内,段与段间隔50MS,一个节点分2-3段起爆。齐爆药量1-2KG。

3、爆破飞石距离控制措施

1)在进行爆破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爆破设计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发现设计与实际不符合时,应及时修改设计。

2)在进行预埋孔、钻孔、装药时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不得私改设计。

3)离体防护:支撑爆破时,在整个支撑爆破区域的顶部和侧面临空部位,分别搭设顶棚和垂直防护墙,形成大防护棚,将整个爆破区遮挡起来,防止爆破时砼碎块飞出。

4、防止爆破时砼碎块飞出的防护措施

1)搭设第一道支撑体系封闭防护架,具体要求如下:

(1)防护架下层高度距支撑上表面不小于2米。

(2)防护架搭设工作程序及要求:架立杆铺下层钢管铺下层竹笆铺下层压竹笆的钢管铺上层钢管铺上层竹笆铺绿网铺设顶层压竹笆的钢管。防护架立杆立在楼板上,立杆一般距支撑大于1.5米;铺设下层钢管的排距×行距约为0.4米×2米,并且扣件将其固定在立杆上;铺设竹笆时竹笆与竹笆之间需搭接宽度不小于15厘米。竹笆面层铺设钢管压住竹笆,钢管铺设排距×行距约为0.8米×2米(确保每一块竹笆面上有两根钢管),并用扣件将其固定在立杆上。

(3)顶上设两道覆盖,材料由下而上为:竹笆—绿网、竹笆—绿网;侧面的覆盖材料由里到外为:竹笆—竹笆—绿网。

(4)防护棚按述上要求搭设完成后,项目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启爆前1天进行严格验收,验收不合格不能装药进行爆破。

2)第二道支撑体系搭设封闭防护棚要求

(1)防护棚搭在第一道钢砼支撑上。

(2)防护棚搭设工作程序及要求同第一道防护棚。

(3)覆盖材料由下而上为:竹笆—竹笆—绿网。

(4)竹笆与竹笆之间搭接宽度为15CM,竹笆与压顶梁、栈桥板搭接宽度20CM。

(5)按以上要求爆前1天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不能装药爆破。

1)离体防护层上撒水,让防护层湿透,以过滤粉尘和爆炸产物。

2)选择合适的天气进行爆破,避开大风天气,防止产生大量扬尘。

3)在爆后清理碴土过程中,通过撒水防止产生扬尘。

4)在装药时应将各孔用炮泥堵塞严实,防止产生冲炮。

5)多重防飞石的防护对爆破噪声降低也有大的作用。

6、哑炮的处理措施

1)处理哑炮前由爆破负责人定出警戒范围,并在该区域设置警戒,处理哑炮时,无关人员不准进入警戒区。

2)经检查确认起爆网络完好时,可重新起爆。

3)派有经验的爆破员处理哑炮。

地震防控措施例2

1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要求

技术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技术层面来讲,有效的、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是建筑项目管理创新活动中的基本要求。同时,采用合理、有效、先进的技术方法也是一个建筑施工企业自我提高的保证。所以说,有效加强技术创新,积极采用科学、先进、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是有效提高企业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水平的前提。除了采用先进的技术外,建筑企业还可以通过采用新装备、新工艺和新材料、不断完善建筑施工管理技术和手段,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近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当今的工程技术日新月异,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牢牢把握当今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脉搏,依据《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09号)、《建设部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细则》(建科[2002]222号)和实施《建设事业“十一五”重点推广技术领域》(建科[2006]315号)的要求,以科技为支撑,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科技问题、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加强对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新型建筑结构施工技术与施工及质量安全技术、信息化应用技术等重点推广技术领域的研究,不断实现技术革新和创新,从而走向企业的健康发展之路。

2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若干问题

2.1地下室防渗漏处理技术

2.1.1引起地下室渗漏的原因有:

1)地下室外壁不可避免地有多种管道穿过,而未采取措施; 2)地下室防水砼常常也是大体积砼,未采取有效措施而出现裂缝;3)平面尺寸较大,未设置后浇带;4)砼中的施工缝、止水带、后浇带部位施工处理不当引起渗漏;5)地下室底板与墙板部位施工时,砼错位振捣引起接口根部不密实引起渗漏。

2.1.2在宏观上我们要重视以下方面:

1)水文环境分析,主要了解地下水动力性质,水流类型。土的渗透系数,估算水的渗透压力。2)地下室墙板周围地下管网,有无渗漏现象。3)注意深坑支护与地下室之间空间的回填,避免由于回填不密实,造成地下室外墙存在水廊。

2.1.3在微观上我们重视各种防水措施、方法,材料的控制和检验。

根据我们多年管理经验,地下室防水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刚柔结合,多道设防。所谓刚性防水是指利用结构自防水和刚性材料防水层防水。柔性防水是指铺设各种卷材、涂料进行防水。在防水方案确定下来后,防水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防水材料优劣及施工工艺质量,这也是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着重控制的两个环节。

1)刚性防水材料质量控制

刚性防水材料目前采用较多的是掺入减水剂、引气剂、密实剂、微膨胀剂的防水砼,减水剂对水泥具有强烈的分散作用,并释放出凝聚体中的水,在满足施工和易性的前提下可大大减少用水量,使砼硬化后的孔结构分布情况得以改善,从而有效提高砼密实性及抗渗性。

2)柔性防水材料质量控制

目前市场上的柔性防水材料品种多,质量优劣不等,材料的质量是影响柔性防水的效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

(1)所用防水材料质保书、自检报告齐全;

(2)所用防水材料必须经过质监站指定的检测部门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用于工程。

2.1.4防水施工的质量控制

1)底板防水

①地下室底板接近于大体积砼,防止温度裂缝及收缩缝的产生是质控的重点所采用的措施在大体积砼施工质量控制中有详细阐述。②应根据地质情况和设计要求合理设置必要的碎石垫层上设垫层,砼垫层上可再设一道防水层。③后浇带需设置止水片,并应增设附加防水卷材,尽可能避免施工缝的薄弱部位产生渗漏。

2)侧墙防水

①地下室侧墙防水,首先应重视砼的自防水,施工中应严格控制砼坍落度,尽量减少用水量,掺用合适的外加剂,可将水灰比降至0.3以下,加强砼振捣保证砼的密实;砼终凝后,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做好养护工作,防止产生收缩裂缝。②侧墙模板的对拉螺栓杆设置不宜过密,对拉螺栓应设置止水片,止水片不宜小于4CM×4CM,拆除不宜过早。③对于侧墙防水尚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在砼自防水基础上,再做柔性防水层。

2.2房屋建筑抗震措施

在对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除要考虑概念设计、结构抗震验算外,历次地震后人们在限制建筑高度,提高结构延性等方面总结的抗震经验一直是各国规范重视的问题。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消震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方向。而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2.3房屋建筑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2.3.1进场检验

进厂检验就是在钢筋进场时,应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的规定按照进场钢筋的数量、品种、级别、规格等因素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和重量偏差检验,以此来确定其是否符合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规定,不符合规定的钢筋严禁入场使用。

2.3.2加工安装检验

钢筋经进场验收合格后即进行钢筋的加工,加工中主要是根据设计图纸、规范及相关图集的规定进行断料、配料。断料前首先要确定钢筋的连接方式,其次要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锚固长度、保护层厚度,最后根据设计图纸及规范的要求进行断料加工。钢筋的安装就是指对柱、梁、板、墙等部位钢筋的安装。这个过程一定要核对规格、型号、品种和间距,确保钢筋安装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控制的准确。

2.3.3焊接涂刷

钢筋工程必不可少地要进行焊接,但是为了保证其质量,在焊接时又必须保证焊缝表面的美观,做到无裂纹、焊瘤的遗留,焊缝无气孔、夹渣、弧坑裂纹;涂刷构件时要在构件表面无毛刺、焊渣、水、油污等异物的前提下进行涂刷,不论是遍数还是厚度都要符合设计的要求。

2.4混凝土配比问题

地震防控措施例3

砌体结构是由块体材料和砂浆砌筑而成的以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承重构件的结构。砌体结构材料来源广泛、施工工艺设备简单,具有良好的耐火性和耐久性。随着砌体材料技术和建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砌体结构目前在我国被广泛地应用。与混凝土结构相比,砌体的自重大,抗拉、抗剪、抗弯强度较低。在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下,砌体结构容易产生不同类型的变形和裂缝,使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降低;较大的变形会影响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抗震性能,如外墙及结构层板面的裂缝会导致渗漏,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下面就砌体结构裂缝的类型、成因及预防控制措施加以分析说明。

1 砌体结构的裂缝类型及成因

1.1 温度裂缝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砌体的热胀冷缩,当温度变化引起的内应力足够大时,砌体就会产生裂缝,这就是温度缝。以砖砌体为例,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为10x10-6m/℃,砖砌体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为5x10-6m/℃。由于砌体与混凝土楼板的温度线膨胀系数相差很大,在温度作用下,楼板变形较大,其下的砌体变形相对较小,使砌体和楼板之间产生变形差,楼板的收缩膨胀在砌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在温度变化的反复作用下,变形较大的楼板将变形较小的砌体拉剪开裂。

温度裂缝常出现在砌体结构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在门窗洞口两边的正八字形斜裂缝、内纵墙上的斜裂缝、屋顶圈梁下的水平裂缝等。内应力在结构内的分布情况为:建筑物的两端大,中间小,顶层和底层大,中间层小。

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在所有块体材料的墙体上比较普遍。不论何种块体材料,温度裂缝的形态没有本质区别,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分布位置也较集中在建筑物顶层的两端。在建筑物的底层两端也有发现,开裂程度低于顶层。温度裂缝一般经过几个冬夏之后才逐渐趋于稳定。

1.2 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

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给地基,使地基受到压力,地基土受压产生相应的变形。若将建筑物的基础视为一个柔性构件,假定地基土是近似均质的,并且受到均匀荷载的作用,根据角点法理论,建筑物的中部沉降量大,端部沉降量小。

实际情况是基础介于完全柔性和完全刚性之间的,基础的刚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整地基反力分布和沉降变形,但是反力分布和沉降变形的总体趋势改变。若把上部结构看作是一个构件,地基的沉降变形引起上部结构的变形,地基中部沉降量大时,则构件产生正弯曲变形。结构中下部受拉,端部受剪,当内应力超过强度极限时,墙体由于剪力形成的主拉应力开裂,裂缝呈正八字形。当建筑物端部沉降过大时,会形成负弯距,内应力产生的主拉应力使墙体产生斜裂缝或倒八字裂缝。

不均匀沉降裂缝主要有八字形裂缝、斜裂缝、墙体竖向裂缝、墙体水平裂缝。

1.3 干缩裂缝

砌块材料具有干缩湿涨的性质。砌块材料的含水率不同,干缩湿涨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受砌体材料反复干缩湿涨引起的砌体裂缝为干缩裂缝。普通粘土砖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这种湿胀是不可逆转的变形;其它类型的砌块材料随着含水率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干缩变形的特点是早期发展比较快,以后逐步变慢,几年后才能停止干缩,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其干缩率有所减小,约为第一次收缩的80%。

干缩裂缝形态一般有:在墙体中部出现的阶梯形裂缝、块体材料周边灰缝的裂缝、外墙一二层窗下墙出现的竖向均匀裂缝、山墙等大墙面出现的竖向或水平裂缝。

1.4 地震作用裂缝

由于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质,其抗剪、抗拉、抗弯强度都较低。在地震作用下,砌体结构的墙体会产生不同形式的裂缝,主要有水平裂缝、斜裂缝、交叉裂缝和竖向裂缝。与水平地震作用方向平行的墙体受到平面内地震剪力的作用,在地震剪力以及竖向荷载共同作用下,当墙体内的主拉应力超过砌体强度时,墙体就会产生斜裂缝;当墙体受到与平面方向垂直的水平地震剪力发生平面外受弯时,产生水平裂缝;交叉裂缝是建筑物墙体受地震的反复作用,由斜裂缝发展而来。

楼梯间是砌体结构受到地震作用较大且抗震薄弱的部位,所以楼梯间的震害往往比较严重。由于楼梯间开间小,水平方向的刚度相对较大,吸收的地震能量较多,加之楼梯间墙体没有楼盖形成空间结构,墙体沿高度方向缺乏支撑,其空间刚度较差,预留洞又会削弱楼梯间墙体的整体稳定性,所以在地震作用下,楼梯间墙体易受破坏开裂。

墙角由于处于房屋的尽端,结构对其约束作用较弱,地震对房屋的扭转作用比较明显,所以墙角处的受力比较复杂,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不利影响而开裂。纵横墙连接处由于受到两个方向地震作用力,受力也比较复杂,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而使连接处开裂破坏。

2 砌体结构裂缝的预控措施

2.1 温度裂缝的预控措施

2.1.1 设计措施

(1)为了减小温度应力的影响,可在建筑物中设置设伸缩缝,将伸缩缝设在因温度作用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以消除温度应力产生的影响。

(2)为了防止或减轻房屋顶层墙体的裂缝,可在屋面设置保温隔热层。屋面的保温隔热层或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应设分隔缝,分隔缝的间距小于6m,并与女儿墙隔开,其缝宽不小于30。保温层应做至挑檐或檐沟处,以防止混凝土结构外露。

(3)在屋面板下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房屋两端圈梁下的墙体内设置水平钢筋。墙长超过4米时设置构造柱,墙高超过3米时设置圈梁。在建筑物顶层两端的门窗洞口两侧增设构造柱,构造柱之间砌体内设置拉结钢筋。

(4)为了防止或减轻房屋底层墙体的裂缝,在底层窗洞下的外纵墙中,设置防裂钢筋,将其锚固在两侧的构造柱中。建筑物底层两端的门窗洞口两侧增设构造柱,构造柱之间砌体内设置灰缝钢筋。

(5)在墙体转角处、内外墙交接处设置拉结筋,以增强墙体的抗裂能力。

2.1.2 施工措施

(1)做好建筑材料使用前的检测(如水泥、砂和砖),不合格的材料严禁使用。

(2)加强对砂浆的质量控制,改善砂浆的和易性和保水性,以利于与砌块的粘接。砌筑前对砌块浇水湿润(粘土砖含水率大于10%),以保证与砂浆的粘接性。改进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砌筑接槎、组砌方式正确,砂浆饱满,灰缝厚度均匀、错缝合理。

(3)屋面板设“后浇带”。在建筑物纵向的中间部位,屋面板上预留300mm宽的空隙,钢筋连通,在屋面板施工完40―60天后用膨胀混凝土浇筑,以减轻屋面板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屋面施工应尽量避开高温季节。

2.2 不均匀沉降缝的预控措施

2.2.1 建筑措施

(1)建筑物体形力求简单规则,避免过于复杂的平面结构形式。复杂的建筑物体型会削弱建筑物整体刚度,在地基条件不良时,尽量采用简单的建筑体型和平面结构形式。合理设置沉降缝,利用用沉降缝将建筑物划分成若干个刚度较好的独立单元,或将地基沉降不同的部分分隔开来。将沉降缝设置在荷载突变处、建筑平面转折处、地基土软硬不均变化处。

(2)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建筑物长高比控制在2.5以内,对于平面简单,内外墙贯通、横墙间隔较小的结构,长高比不宜大于3.0。不符合上述要求时,设置沉降缝。

(3)合理布置纵横墙体特别是承重墙体,加强主体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地基不良时内外纵墙尽量贯通,避免在中间或某些部位断开,使它能起到调整不均匀沉降的作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道横墙,与内外纵墙连接,以加强房屋的空间刚度,进一步调整建筑物沿纵向的不均匀沉降。减少建筑物端部的门、窗洞口,在底层门窗、地沟洞口周边设置钢筋混凝土边框。

2.2.2 结构措施

(1)加强对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尤其要加强顶层圈梁和地圈梁的刚度,以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圈梁在砌体结构中的作用如同钢筋混凝土梁内的受力钢筋,当结构有沉降变形时,能够起拉结作用,减少结构的变形。每道圈梁应尽量贯通外墙、承重内纵墙、内横墙,并在建筑平面内形成闭合系统。对于砌体结构,圈梁和构造柱组成的框架,能够有效地约束砌体的变形,防止开裂。

(2)选择适宜的持力层和地基处理方法,减小或调整基底附加压力。在某些情况下可采用设地下室或半地下室、调整基底尺寸的方式,来调整或减小基底的附加压力。要做好地质资料的分析,遇到软弱土地基时要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案,地基土软硬不均匀时要消除软弱部分,并做好沉降量的预先计算。从耐久性方面分析考虑,基础选型时优先选择深基础和刚性基础。

(3)减轻结构自重,尽量采用高强度轻质块体材料,用轻质隔墙代替非承重墙体。

(4)进行地基沉降变形验算并提出沉降观测要求。

2.2.3 施工措施

(1)加强地基验槽工作,当地基实际情况与地勘报告不符时要经过技术论证、提出处理方案后方可施工。精心处理软土地基和不均匀地基,地基开挖后要按规范进行钎探,发现有地基不良、地基异常、孔洞坑穴时应妥善处理,然后再进行基础施工。

(2)合理安排基础施工顺序,先进行层数较高、荷载较重部分的施工,后进行层数较低、荷载较轻部分的施工;先进行深基础的施工,后进行浅基础的施工。

(3)防止对天然地基的扰动,在淤泥及淤泥质土的地基上施工时,尽可能不扰动土的原状结构。

2.3 干缩裂缝的预控措施

2.3.1 设计措施

在墙的高度、厚度突变处或者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在砌体内设置灰缝钢筋,在建筑物的楼(屋)盖处、墙体的顶部、窗台下部的砌体中设置配筋带,加强圈梁、构造柱的设置。

2.3.2 施工措施

保证砌体的施工质量。砌块要注意排水和防水,潮湿的砌块不得进行砌筑。控制每天的砌筑高度,一般小砌块每天的砌筑高度应控制在1.8米内;针对砌块的特点,在砌筑前,不宜提前浇水湿润,而应采取砌筑时铺砂浆前,在砌筑面上适量浇水的做法。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保证砂浆强度以及灰缝饱满度,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达到80%以上;砌筑完成后,要坚持洒水养护,以减少砂浆的干燥收缩;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组砌形式正确,一般采用一丁一顺,上下顺砖错缝的砌筑法,砌筑手法上采用“三一砌墙法”,以提高墙体的整体性。

2.4 地震裂缝的预控措施

2.4.1 设计措施

(1)重视概念设计,合理选择砌体结构的受力体系,正确应用结构布置原则。合理的选择受力体系对控制砌体结构裂缝是十分重要的,在地震裂缝的控制上尤为重要。应优先选择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布置均匀对称、上下对齐,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均匀。在结构布置时应做到平面体型规则简单,避免由于布置不规则使结构各部分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均匀、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不重合而导致的震害加重。抗震设计中尽量避免采用小肢墙、独立的墙垛、柱。合理设置防震缝。

(2)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能够显著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增强整个建筑物的延性。在砌体结构中设置圈梁,能够加强墙体间的连接以及墙体与楼盖间的连接。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可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有效约束墙体,限制裂缝的展开,提高墙体的稳定性。

(3)加强楼梯间的抗震构造措施。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不宜设置楼梯间,墙体上不宜开过大的窗洞,不宜设置过多预留洞以免削弱墙体。楼梯间圈梁应闭合,如被洞口隔断时应上下搭接,搭接长度不少于圈梁搭接高差的3倍。在楼梯间墙体转角处、门洞口两侧、梯梁(结构梁)支座位置均应设计构造柱且与圈梁连接。按规范要求在楼梯墙体内设置构造拉接筋和配筋砖带。

(4)加强墙体转角处、纵横墙连接处的抗震构造措施。除按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外,还应做到墙体转角处构造柱截面尺寸与墙体厚度相同、转角处构造柱箍筋沿墙体全高加密;内外墙连接处设置构造柱,尽量设明柱,加强此处墙体的拉结措施。

2.4.2 施工措施

(1)控制砌体施工质量等级,保证砌体的砌筑质量。因为砌体结构的墙体属人工作业,人的操作因素对砌体结构的质量影响很大,所以应按规范要求加强管理,做好砌体施工质量等级的控制。要保证砂浆强度及粘结性,预防通病的产生;组砌方式、操作工艺正确,灰缝均匀,水平及竖向灰缝砂浆饱满度符合要求;交接留槎符合施工规范要求,内外墙连接处、墙体转角处要同时砌筑,严禁留直槎;砌体施工临时间断处补砌时,必须将接槎处表面清理干净,浇水湿润,填实砂浆,灰缝均匀。

(2)按施工规范要求留置架眼和脚手眼,严禁在局部密集留置脚手眼。为保证脚手眼的填塞质量,一、二层部位留置的墙体脚手眼,可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掺膨胀剂进行填塞。

(3)重视墙体预留洞口和开槽砸眼的处理。要减少临时洞口的留置数量,洞口顶部应设置过梁,并设水平拉接钢筋。临时洞口离侧边交接处大于500mm,洞口宽度不大于1000mm。墙体内管线布置规范,尽量避免损伤墙体;不得开凿墙体埋设管线,不得在墙体上开凿水平沟槽。

3 推行裂缝宽度设计,根据裂缝宽度采取预控措施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对结构可能产生的裂缝宽度没有规定,防裂措施也没有对应结构的裂缝宽度,因此无法按照结构可能发生的裂缝宽度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规范》对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措施规定得不够具体,设计中应计算可能产生的裂缝宽度,按照可能产生的裂缝宽度进行设计,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4 结束语:

砌体结构的裂缝是常见的病害,裂缝类型及形成的原因多。要重点从预防控制措施入手,在设计、施工中加强对预防控制措施的应用。要改变重视强度设计,忽视预防措施的做法,才能有效地预防控制。在预防控制措施中,一些措施具有多种作用,采用时要综合考虑。要运用多种预防控制措施,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地震防控措施例4

1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空调应用普及,空调噪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生活,对空调系统中机电设备噪音有效防治就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由于空调系统中不同的机电设备其在运行过程中的工况特性有很大差异,其产生震动和噪声的因素也不同。要良好地防治空调系统中各种机电设备产生震动和噪音干扰就需要对不同机电设备运行工况特性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并采取先进的噪音控制技术措施和装置方案,构筑完善空调系统防噪体系,将机电设备噪音有效控制在相关标准或技术规范允许范围内显得尤为重要.

2噪音产生原因分析

2.1设备运行震动和噪音

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震动和噪音的种类很多:由于受力不均衡或者产生变化的力矩对空调设备产生激进即设备震动,而设备震动会产生机械噪音同时还会产生结构噪音,结构噪音传播引发空气振动,空气振动产生动力噪音.

变风量空调机、新风机、风机盘管等的电动机(或电动转子),在运转过程中电与磁相互转换也会产生电磁噪音.空调机内部风机转动带动空调机外壳震动产生机械噪音.机械噪音、电磁噪音和设备震动通过结构向外传输低频噪音.水泵运行产生的机械噪音和电磁能量转换产生电磁噪音,部分设备震动产生震动噪音.制冷机组的压缩机快速运转产生高频电磁噪音.以及屋面冷却塔产生的电磁噪音、机械噪音和动力噪音等等.

2.2气流输送过程中产生噪音

空气在风管中传送时与管壁、阀门、风口等摩擦产生噪音,噪音大小主要由风速的大小来决定.

空气在遇到管径变化时空气流动由层流变为紊流,气流在镀锌钢板风管中流动时会导致管壁震动产生噪音;高空区域风口风速较高,空气由风口高速射入室内时与静止空气发生湍流产生噪音;空气中噪声声波以及设备产生噪声声波能够在风管中通过不断反射向前传输将噪声污染带至风口部位.

3 空调噪音防治措施分析

噪声的控制途径根据控制原理分为降低噪声源的噪音、在传播途径上降低噪音和掩蔽噪音.针对不同噪声产生机理进行噪音频谱分析,制定不同噪音消除和减弱措施.在噪声吸收、设备震动横向和竖向传递阻断、空气再生噪音减弱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有效措施.

3.1 控制空调系统噪声源

3.1.1震动横向传输控制措施

风机、风机盘管、水泵等为防止震动横向传输,均在设备出口处加减震措施。风机和风机盘管在出口处分别加设柔软接头,现通常采用:铝箔布-玻璃纤维棉复合保温(或非保温)软接头,同时起到保温节能功能;水泵出口处加设橡胶软接头,阻断了震动向管路系统的传导,切断了震源震动的向外传输.

3.1.2震动纵向传播削弱措施

为保证设备震动的减弱效果,对大型设备进行专门减震设计.根据设备质量不同,运行时转速不同分别采用剪切型橡胶减震器和弹簧减震器两种减震器.当设备转速大于1500r/min时以采用橡胶减震器为主;当设备转速小于1500r/min时以采用弹簧减震器为主.对采用弹簧减震方式的设备,弹簧刚度和整个隔振系统的有效质量决定隔振系统固有频率,设备质量决定选用何种刚度弹簧.针对每个设备型号进行计算确定选用何种性能减震器确保达到最佳效果.同时为保证减震器不受潮湿影响而使性能减弱,设备水泥基座高出地面15cm。减震器设置位置均匀分布,设备两端及中间分别加设,每台设备所用的减震器数量4-6个不等.

3.1.3对吊装通风、空调设备减震

吊装的通风、空调设备主要有风机盘管、吊式空调箱及风机等。吊装设备主要通过阻止设备震动向结构上传递.对吊装设备中质量较大采用弹簧减震,弹簧减震系数同样通过精确计算选取.对于质量轻的设备采用普通橡胶减震垫减震.除了防止设备震动竖向传导外,还要防止设备震动传到吊杆上进而传给结构造成噪声污染,在吊杆与设备底座之间加橡胶软管阻断.

3.1.4风管隔震特殊处理

风管在运送气流过程中由于气流激荡会使风管产生震动,风管和结构墙体接触后会将震动传递给墙体并进一步往外传播,震动风管和墙体接触时会产生分贝更高二次噪音形成更大噪声污染.防治方法:采取所有穿墙风管均加设镀锌钢板套管,在风管与套管间空隙中填塞离心玻璃棉等柔性材料,既避免风管与结构墙体直接接触又降低风管震动.同时风管吊架下端,螺母与支架间加设弹簧减震垫,风管与支架间加设软木垫或橡胶垫避免风管震动(也能防止冷桥产生)通过支架、吊筋传递给结构,降低震动噪音产生机率.

3.2风管中噪音消声处理

风管中消声措施主要设置在噪声源附近,常用消声措施是在系统中加装消声器、消声弯头来消除风管中高频噪音和低频噪音。消声器选型要与设备紧密结合,若设备噪声以高频段为主则应选阻式消声器;若以低频段为主则应选择抗式消声器.设备噪声的频带较宽时则应选择阻抗复合消声器.同时应注意消声器内部风速不宜大于6m/s,否则消声器风阻过大产生二次气流噪声.

3.3设备机房内消声措施

设备运行产生机械噪音和电磁噪音声波通过空气传输给结构墙体进而继续传播.为阻止机房内噪声向外传输,机房墙体均做成吸声墙体.吸声墙体将设备产生噪声声波能量吸附,减小对相邻房间影响,同时吸声墙体减弱噪声波对结构墙体冲击,避免噪声通过结构向外传输.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空调噪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原因进行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为空调生产企业在空调设计与施工中提供一定的意见及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沛霖,岳孝方.空调制冷技术手册2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地震防控措施例5

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经常接触到的普通建筑,自1989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1989以来,均应达到“多遇地震不坏,设防烈度地震可修和罕遇地震不倒”的设防目标,上述设防目标可保障:房屋建筑在遭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不致有灾难性后果,在遭遇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实现生命安全的目标。

相对于上述普通建筑,本文想要讨论的是某些特殊要求的建筑,其设防目标要求高于一般的普通建筑,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中的相关条文规定,该建筑的抗震设防等级为“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建筑),包括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1.项目概述

某建筑总高度42m,所在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7度,地震加速度0.10g,地震分组第三组,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2层,地上8层。地上部分1~3层为裙房,主要功能为办公室、大会议厅、多功能厅、密集资料库等,层高4.8~6.0m;4~8层为L型塔楼,主要功能为标准客房,层高3.9m。隔墙采用砖砌体材料,有较大面积玻璃幕墙,顶层与外部较大体量的装饰性钢构架相连。房屋要求在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

2.项目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分析

2.1性能目标的简述

建筑抗震性能目标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的“三个水准”为抗震设防基本目标。具体来说即为:

(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7度的多遇地震(地震重现期50年)影响时,结构在地震后基本完好,一般不需要修理即可继续使用,人们不会因结构损伤造成伤害,可以安全出入和使用。

(2)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7度的地震(地震重现期475年)影响时,结构在地震后基本完好,仅个别构件轻微裂缝,一般不需要修理或稍加修理即可继续使用,人们不会因结构损伤造成伤害,可以安全出入和使用。

(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7度的罕遇地震(地震重现期1600年)影响时,结构在地震下发生明显损坏,多数构件中等损坏,进入屈服,有明显的裂缝,部分构件严重损坏,但整个结构不致于倒塌,也不发生局部倒塌,人员会受到伤害,但不危及生命安全。

2.2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因为本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按《抗规》3.10.3条第2款,选定了高于(一)中所描述的抗震设防基本目标,对设防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建筑抗震性能设计的要求,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抗震性能设计。

2.2.1承载力性能设计

《抗规》附录表M.1.1-1结构构件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承载力参考指标示例

本建筑设计时,建筑结构主体选用性能3进行设计,重要部位(如:裙房顶层和塔楼首层的竖向构件)选用性能2进行设计。

2.2.2变形性能设计

《抗规》附录表M.1.1-2结构构件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层间位移参考指标示例

本建筑设计时,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普通建筑,其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θe]为1/800,最终控制该建筑在小震下的变形<1/1400,中震下的变形<1/400,大震下的变形<1/200。

3.设计方法及措施

本建筑设计时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规定和要求,以及上述关于性能设计的要求,进行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和结构弹性变形验算,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主体结构承载力计算时,采用7度(0.10g)第三组下的多遇地震作用,进行计算配筋。抗震措施选用时,结构抗震等级提高一度,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部分抗震等级二级,剪力墙部分抗震等级一级。

(2)重要结构部位承载力计算时,采用7度(0.10g)第三组下的设防地震作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224,约为7度(0.10g)时多遇地震αmax=0.08的2.8倍,约小于8度(0.30g)时多遇地震的max=0.24]。

(3)主体结构变形控制计算时,采用7度(0.10g)第三组下的多遇地震作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08),控制最大层间位移角要远小于1/800的弹性变形极限,为建筑物内人员在地震时提供最大舒适度,并保证砌体填充墙的安全以及电梯运行的安全性。

(4)主体结构变形控制计算时,采用7度(0.10g)第三组下的设防地震作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224),控制弹性最大层间位移角<1/400。

(5)主体结构变形控制计算时,采用7度(0.10g)第三组下的罕遇地震作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50),控制弹性最大层间位移角<1/200。

(6)抗震构造措施选用时,结构抗震等级提高一度,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部分抗震等级二级,剪力墙部分抗震等级一级。

(7)砌体填充墙设计时,按抗震等级提高一度(8度)选用。墙体拉接筋通长设置,采用较严格的构造柱布置措施。

(8)采取的其他结构加强措施。

1)在建筑周边适当增加剪力墙的设置,减小结构的平动及扭转位移。

2)竖向刚度变化处(地下室顶板和裙房屋面)加强梁板截面及配筋,提高关键部位的强度和延性。塔楼平面L型转角处,加强楼板截面及配筋。

3)增加竖向刚度突变处上下楼层的剪力墙配筋,提高薄弱部位的第一道防线抗侧力构件的强度和延性。

4)加大底部加强区墙体边缘构件的配筋,并从严控制剪力墙的轴压比,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延性。

5)提高女儿墙等屋顶附属物的牢固性。

(9)其余相关专业采取的加强措施。因为该建筑在地震时使用功能不中断,仅仅只是结构专业提供更为可靠的房屋结构抗震性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专业均在设计时考虑到地震工况下的特殊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保证其功能不中断的设计目标:

1)建筑引入的供电线路,应为两路独立的外线,并具备楼内应急电源。

2)建筑装饰结构的幕墙体系,应具备更高的强度和适应结构主体变形的能力。

3)建筑装饰结构的外墙饰面材料,应尽量采用新型轻质板材,避免采用自重较大且脱落易伤人的石材,加强饰面连接件的强度及适应结构主体变形的能力;脱落容易伤人的饰面材料避免布置于主要疏散通道进出口上方,最大限度保证高烈度地震下的人员安全。

4)顶棚连接件、附属构件如标志及广告牌等的连接件应具备更高的强度和适应结构主体变形的能力。

5)进出建筑物的管道应采取措施适应结构主体变形的能力。

6)电梯应具备地震时就层,具有备用电源等特殊功能,其支撑结构、导轨、支架、轿箱导向构件具备更高的可靠性。

7)避免采用悬挂式灯具。

8)较高的柜体应采用措施固定于墙面。

4.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乙类建筑设计之初,首先需要明确其有别于普通建筑的性能水准目标,根据性能水准目标,确定承载力设计时选用的地震力,确定不同地震作用下对房屋整体变形能力的控制指标,在此基础上才能明确建筑选用的结构形式和极限高度。同时,项目投资方和设计人员也必须明确这样一个观点,所有安全性、可靠性的提高,都是基于很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投入的前提下的,性能目标越高,其经济性越低,不能盲目的提高控制指标的要求,盲目的追求更高的性能水准。需要设计人员在满足功能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更准确的控制,实现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平衡。

地震防控措施例6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广州地铁三号线广州东站南站厅竖井工程位于广州火车东站站房、办公大楼、地铁一号线及铁城公司等高大建筑群中,开挖面积1030m2,开挖基底距地面31.1m,周边紧贴各建筑物基础,个别区域为零距离,为深基坑石方爆破工程。

针对本工程的特点,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设立科研课题,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薄层剥离微震动爆破和弱扰动光面爆破技术”这一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成果,于2004年5月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鉴定,荣获2004年度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形成了“高大建筑群中深基坑石方控制爆破施工工法”。荣获2007-2008年度部级一级工法

本技术在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西村站]工程及[动物园站]工程等基坑爆破施工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技术特点

2.1采取以薄层剥离为特点的微震动爆破技术和以弱扰动为特点的光面爆破技术。

2.2采用湿式凿岩、湿式爆破、湿式挖装、水草封堵及强防护等控制爆破技术。

2.3可达到无飞石、无粉尘、弱扰动、弱冲击波、低噪音等环保标准,可实现繁华市区零距离条件下的绿色爆破施工。

2.4根据不同地质条件、不同位置、不同爆破类型以及实时监测信息反馈情况,选取合理的爆破参数。

2.5 对比静态爆破和液压锤施工,该技术在同等情况下可明显缩短工期、节约成本。

3.适用范围

周边环境复杂、繁华市区既有建筑群及类似条件下的露天基坑石方控制爆破施工。

4.工艺原理

4.1采用分区、顺序爆破,首先掏槽创造临空面条件,进而依靠临空面,浅孔台阶逐层剥离控制爆破。掏槽采用钻机成孔,预留空孔做临空面、隔孔装药、孔内微差、间隔装药,孔外接力网络方法;采用小间距浅钻孔,小直径药卷、少装药量、非电毫秒雷管等措施,实现台阶薄层剥离微震爆破。采用预留光爆层,密排炮眼、间隔装药、微差起爆等措施,实现光面爆破。

4.2采用湿式凿岩、湿式爆破、湿式挖装减少粉尘,水草封堵及砂袋、钢板、胶皮带等构筑覆盖层的强防护措施控制飞石、降低噪音。

4.3根据跟踪监测实现信息化管理,不断优化爆破设计,调整爆破参数,使爆破影响始终控制在环保标准以内。

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1施工工艺流程(见图5.1.1)

5.2爆破参数及控制

钻爆参数见表5.2.1。

表2.2.1 钻爆参数表

5.2.1爆破参数说明:

1. 掏槽爆破:采用中心拉槽控制爆破来开挖临空面。选取位置钻凿12~15孔,孔深1.2m,孔距0.4~0.5m,先爆破矩形槽腔,为石方创造临空面。

2. 浅孔台阶控制爆破:沿槽腔向四周采用浅孔台阶控制爆破施工。可采用一层方法施工,孔深1.2m,当槽腔扩大4~5m时,进行下层拉槽,台阶高度选择1.6~1.8m,孔深1.8~2.0m。采用分层剥离法施工每次爆破排数不大于3排。

3.光面爆破:光面爆破紧贴建筑物基础,采用预留光爆层法。开挖两层进行光面一次,光爆孔孔深一般为1.8~2.0m,单孔或双孔微差起爆。

5.2.2 药量计算:

Q=Ka.wH或Q=Ka.bH (5.2.2)

式中Q——单孔装药量(kg)

a——孔距(m)

b——排距(m)

w——最小抵抗线(m)

k——单位用药量

计算后,当Q>Qmax时,要重新调整孔排距,保证单响药量Q≤Qmax。以控制质点振动速度v≤2.5cm/s。Qmax为计算最大单响药量。

5.2.3起爆网络设计:

起爆网络是爆破成败的关键。每次爆破前均应向附近各有关单位进行通报,因此准时起爆是爆破的重要工作。在设计爆破网络时,要保证各药包按设计起爆时间,起爆顺序全部起爆。起爆网络见图5.2.3。

① 孔内微差起爆网络

对于起爆炮孔较少的掏槽(拉槽)孔和扩槽孔,将非电毫秒雷管按设计段数装入孔内,毫秒雷管采用跳段使用。

图5.2.3起爆网络图

② 微差接力网络,要增大一次起爆方量,加快施工进度需进行多炮孔起爆,将高段(10#~13#)雷管装入孔内,孔外采用低段雷管(2#、3#、5#)接力,达到孔外接力,孔内微差的目的。

5.2.4装药和堵塞

当孔深≤1.2m时,采取一层装药;当孔深>1.2m时,采取双层间隔装药;光面爆破采用分层间隔装药,空气间隔。装药结构见图5.2.4装药结构图。装药采用人工装药,装药时应注意严格按设计装药数量及装药结构装药,严禁多装药。

炮孔堵塞质量是保证爆破效果的关键,采用水草封堵方法进行。由于竖井开挖中有裂隙水流入,所以直接用水封堵,当孔内有水时,炸药易浮起,造成装药不到底产生根坎而影响爆破效果,水孔内加草封堵,可取得很好的爆破效果。

图5.2.4装药结构图

5.3施工要点

5.3.1爆破方法确定

采用分区、分层、分步从上向下逐层分步开挖爆破法。先掏槽爆破,掏槽采用钻机成孔,预留空孔做临空面、隔孔装药、孔内微差、间隔装药,孔外接力网络方法。然后沿槽腔向四周采用浅孔台阶薄层剥离控制爆破进行主体石方施工,采用小间距浅钻孔,小直径药卷、少装药量、非电毫秒雷管等措施,实现台阶薄层剥离微震爆破。光面爆破随每层跟进爆破,采用预留光爆层,密排炮眼、间隔装药、微差起爆等措施,实现零距离弱扰动光面爆破。

5.3.2水草封堵技术

炮孔堵塞采用水草封堵方法进行。当炮孔内有水时,炸药易浮起,造成装药不到底产生根坎而影响爆破效果,所以水孔内加入一定厚度多层柔性麦杆稻草进行封堵。水草封堵技术可以保证炮孔装药到位,有利于改善爆破效果,同时更有利于减少冲击波和噪音的强度,还起到了消烟防尘的作用。在采用水草封堵进行炮孔堵塞时,应注意炮孔较浅时不宜采用,最好用于炮孔深度L≥1.0m的炮孔,炮孔装药量不宜太少,原则上不小于150g。

5.3.3强防护的使用

强防护措施可以防止爆破飞石对周围建筑物的危害,同时可以起到减少冲击波,减低粉尘和降低噪音的作用。炮孔上部采用编制袋装碎石、砂分三层交叉码砌,平行相临的两袋交接不小于30cm,上层和下层错缝压实,其上再覆盖打湿草袋两层,上压一层胶带或胶帘,胶带用钢板或编制袋装土压牢。见图5.3.3。

图5.3.3炮孔覆盖防护立面示意图

强防护采用多层沙袋,两层打湿草袋、1~2层胶带或胶帘,这些覆盖材料既重又有一定柔性,每一道均能有效的吸收从水草封堵孔中冲出的冲击波能量,降低造成噪音的超压的形成,起到隔音和减噪作用,同时又起到了吸尘作用,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5.3.4爆破震动控制

1. 爆破振动速度

根据我国《爆破安全规程》规定,一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爆破地震安全性应满足安全震动速度的要求,主要类型的建(构)构筑物地面质点的安全震动速度规定见表5.3.4。

表5.3.4建(构)构筑物地面质点的安全震动速度表

建(构)筑物类型 规定爆破震动速度cm/s 备注

土窑房、土坯房、毛石房屋 0.5~1.5

一般砖房、非抗震的大型砌块建筑物 2~3

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 3~5

水工隧道 7~15

交通隧道 10~20

矿山巷道 15~30

2. 爆破振动效应的控制方法

1)采用低威力、低爆速炸药,采用小直径(20mm)的不耦合装药,可以达到一定的降震效果。

2)采用微差爆破,微差分段越多,间隔时间越长(大于100ms),降震效果越好。

3)采用预裂爆破或开挖减震沟槽。

4)限制一次爆破的最大用药量。对被保护建筑物的允许临界速度确定后,即可根据R、K和а计算出一次爆破的最大用药量。当设计药量大于该值而又没有其它降震措施时,则必须分次爆破,控制一次爆破的炸药量。

5.3.5无粉尘爆破实施

1.湿式钻孔:采用湿式凿岩,禁止干式凿岩。

2.湿式爆破:将成型钻孔加压灌水,使水对炮孔周围岩体进一步渗透,爆破层岩体有一定湿度。

3.湿式挖装:爆破后及时洒水降尘,实现湿式挖装。

6.质量控制

6.1工程质量控制标准

爆破施工质量执行《爆破安全规程》、《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6.2质量保证措施

6.2.1根据基坑地质条件,做好爆破设计,严格按设计孔网参数进行布孔、钻孔及装药,保证爆破效果,破碎块度均匀,以利于挖装。

6.2.2 控制周边光爆孔的钻孔角度,外插量不大于20cm,光爆孔应在同一平面上,爆破后边坡稳定,半孔率达90℅以上。

6.2.3 控制基坑底层超钻深度,做到不欠挖、不超挖以达到底部一次成型效果。

6.2.4 基坑在开挖全过程中,控制振动、飞石、冲击波及噪音的影响,保证周围建筑及人员安全。

7.安全措施

7.1 安全管理措施

7.1.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条例,结合施工单位实际情况和工程的具体特点,组成专职安全员和班组兼职安全员参加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抓好工程的安全生产。

7.1.2爆破作业及爆破器材使用均应严格遵守《爆破安全规程》的规定,严防爆破器材丢失或被盗,确保社会安全。

7.1.3爆破设计必须由具有公安部A级爆破资质人员设计,爆破作业必须由公安部门培训的爆破员和安全员实施,并做到持证上岗。

7.1.4 施工现场按符合防火、防风、防雷、防触电等安全规定要求进行布置,并完善布置各种安全标识。

7.2 安全技术措施

7.2.1采用微振动爆破技术,爆破振动控制在允许标准(2.5cm/s)以内,并通过振动监测进行动态管理,随时调整爆破参数,以减小爆破振动的影响。

7.2.2采用强防护、水草封堵技术,做到无飞石、无粉尘、弱冲击波、低噪音爆破,实现爆破安全与环保两项目标。

8.环保措施

8.1 采取湿式钻孔、湿式爆破及湿式挖装,做到无粉尘施工。

8.2采取水草封堵措施,起到了消烟降尘、减少冲击波产生、降低噪音强度、减少冲击波超压强度的作用。

8.3采取强防护措施,起到了隔音和减噪作用,同时又起到了吸尘作用。

9.效益分析

9.1技术经济分析

在高大建筑群中进行基坑石方开挖施工,为保证周围建筑物安全和不影响办公生活秩序,传统上采用静态爆破、振动锤施工等方法,因受工程工期、造价、工程多断面形式等条件限制,经论证及科技攻关,采用浅孔微振动爆破施工,成功解决了高大楼群等复杂环境下地下铁道开挖施工难题,其中高大建筑群中基坑石方微振动控制爆破技术为复杂环境下的地铁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9.2经济效益

在复杂的环境下采用浅孔微振动控制爆破,其成功应用相对于静态爆破及液压锤施工,可以明显节约成本、缩短工期。

9.3社会效益

采用微振动控制爆破综合技术进行高大建筑群等复杂环境下深基坑的开挖,可保证地面各种交通道路畅通、周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以及人员的正常出行,实现绿色爆破。施工中,周边建筑物及上部办公楼玻璃帷幕没有一块损坏,来往旅客多达几十万人次没有一人受到惊吓和产生恐怖现象,无一人提出投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9.4 环境效益

在城市高大楼群之中和大量行人的情况下,采用湿式凿岩,湿式爆破、湿式挖装、水草封堵及强防护等措施进行微震动控制爆破,可以做到无飞石、无粉尘、弱冲击波、低噪音爆破,消除对周边建筑物及行人的影响,环保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地震防控措施例7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球是宇宙的一员,人类的母亲,地球在运动中时常发生地震,地震对人类社会而言是一项自然灾害,只要地球存在一天,就存在这个危险性。

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和国家地震局历年来地震趋势意见报告,都将我市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根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震发办[1992]160号文关于《中国地震烈质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我市城区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市政府为了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常备不懈”的方针,为了保障地震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尽快的恢复经济建设,确保要害系统不遭受重大损失,采取了抗震设防,抗震加固,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地震应急预案等对策。市政府组织了30多个单位由焦作市抗震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编制了焦作市抗震防灾规划,1990年经河南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评审通过,1992年以焦政文(1992)46号文件批准开实施。

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措施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已可能遭受的地震危险和地震影响强度的分析及焦作现状调查资料的依据,科学分析震害形态规律分布其特点,立足于有震、早震和大震,我防御地震的各个薄弱环节,有预测性地研究判定各种对策,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利用立法和城市规划等手段,通过规划的实施,逐步提高城市综合抗震能力,做到临震不乱,尽可能地减轻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保护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促进震后迅速恢复和重建。

焦作市地震烈度为七度,各项设施建设均按七度设防,据资料显示:老城区被三组断层包围,分别为凤凰岭断裂,九里山断裂和盘谷寺——柏山——新乡断裂,新区有武陟断裂穿过。四组断裂交汇于焦作市区,据地震区划研究表明:焦作市区是发生MS≤6级,七度危险区域;并且焦作市东部一带邻邯郸——新乡6—6.5级八度地震危险区:

针对上述问题的规划措施如下:

——分布于市区内的黄土冲沟,当地震烈度为七度时,有可能产生顺沟地裂缝,影响宽度10—20m,规划为绿地,予以控制地表建筑建设。

——南部地下水位较高,个别地段有地震可液化的粉尘存在,但属于轻微至中等液化级别,规划建设时,应加强地质勘察,并采用不同的抗液化措施。

——煤矿采空区,其边缘地带震害可能加重,中心可能有较大沉降,规划建设时应予以考虑。

——焦作市老城区的老旧房屋抗震性能最差。应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旧城改造以及新建建筑必须考虑抗震设防的要求。

地震防控措施例8

施工质量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环节,没有施工质量的保证,再好的抗震技术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圈梁、构造柱、防震缝更是建筑结构中重要的防震措施。本文结合实践,对圈梁、构造柱、防震缝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应措施进行阐述:

一、圈梁、构造柱、防震缝存在的问题

1、圈梁,它的主要作用有:增强纵、横墙的连结,提高房屋整体性,在施工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1)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宽度一般同墙厚,高度根据工程要求进行设计。可是在施工中会出现圈梁截面被任意缩小的现象,这是由于工人在施工时用砖或木方在圈梁内作支撑,从而减小了圈梁的有效截面,也降低了混凝土有效的强度。

(2)圈梁在窗洞口等部位出现截断,但未按构造要求设置搭接圈梁,使圈梁不闭合。

(3)圈梁箍筋间距大于规范的要求,并被错误理解成保护层厚度为箍筋外皮到混凝土外皮的距离,而保护层应从主筋外皮算起。

(4)圈梁在位于房屋转角或内外墙交接处时,钢筋的搭接方式错误,出现不满足锚固长度要求的现象,而监理人员检查不到位,隐蔽验收记录流于形式。

(5)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出现加大圈梁的布置间距,并超出规范规定圈梁间距的要求。

2、构造柱,构造柱对砌体墙主要起约束作用,使之有较大的变形能力和延性,在施工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1)箍筋绑扎松散 、歪斜,而间距不符合图纸的设计要求,且不按规定加密,弯钩长度及角度不规范。

(2)放线或砌筑时,上下楼层轴线位置偏差,造成柱筋上下错位,以致于不得不采取弯折措施,其结果是构造柱轴心偏位,违反了规范要求,严重影响了抗震功能。

(3)拉结筋放置不规范,表现为长度不够,拉结筋的布置沿高度不均匀或间距过大,超过规范要求。

(4)钢筋搭接不规范,在施工时没有按照图集规定的位置进行搭接,且搭接长度小于图集规定的数值,甚至出现钢筋单端弯钩或两端不弯钩的情况,钢筋锚入顶圈梁的长度不够。

(5)构造柱与墙体的马牙槎留置不规范。施工单位忽略了马牙槎在混凝土浇筑中形成的伸入砖墙内的连接作用。所以马牙槎时有时无,槎口高度深度不一。

(6)浇筑混凝土时,采用整层高浇筑,且不控制塌落度,骨料级配,不能确保构造柱的质量,使构造柱下部的混凝土离散,骨料堆积根部或因振捣不密实,造成构造柱根部出现严重露筋及缝隙带渣层。

(7)新老混凝土结合不良:《规范》规定新老混凝土接槎处须用水冲洗、润湿,再铺一层1-2cm厚与混凝土同标号的水泥砂浆后,方可继续浇筑混凝土。而实际施工时这项工序往往被取消,即使有措施,也未铺水泥浆,致使新老混凝土界面结合不良,形成暗缝内伤。

(8)根部清理不净:很多施工现场不留清扫口或清理不净,结果是层层柱根隔层,整个构造柱实质是一个多处断条的钢筋连体柱 ,这样柱子不但起不到抗震作用。反而破坏了墙节点处的整体性。

(9)砌体砂浆不清理,构造柱中有碎砖块。浇筑后相当于减少了构造柱的有效截面尺寸,也易出现蜂窝、麻面、孔洞甚至柱筋外露。

(10)构造柱与圈梁相交处缺箍筋,且截面相同时,构造柱纵筋未套在圈梁纵筋的外侧。出现构造柱截面大小不一,瓶颈现象,影响构造柱受力,因圈梁截面变化的负面影响小于构造柱,所以宜增大圈梁保护层而不宜改变构造柱截面。

3、防震缝,防震缝的主要作用是为防止地震使房屋破坏,用防震缝将房屋分成若干形体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部分。在施工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施工时缝内常掉进碎砖块、混凝土块等杂物,不及时进行清理、使地震时防震缝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施工人员抗震意识薄弱,目前建筑企业施工人员流动性大,专业知识不全面,有的施工人员认识不到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忽视了施工质量。

2)、管理人员技术交底不详细,使施工人员即认识不到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也造成了专业知识方面的缺陷,从而在施工中造成了工程隐患。

3)、监管人员对抗震构造措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施工质量监管不力,隐蔽工程验收流于形式。

三、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对应措施

施工单位应重视建筑抗震,严格按图施工不得擅自变更设计图纸,并严格遵守施工规范和相应的图集以及地方有关质量通病防治的规定,避免出现施工的质量问题。

(1)各层在施工前,应严格控制柱子的轴线偏差,使上下层轴线偏差保持在规范规定的允许范围内,这样做的原因是防止出现构造柱主筋上下错位而强行弯折从而减少房屋抗震性能的现象。

(2)拉结筋:应按每个楼层所需要数量事先制作拉结筋并放在操作现场,并做好防水防潮湿的措施,保证随用随拿,防止漏放,同时质量部门和监理部门相关人员应加强对拉结筋放置的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钢筋下料准确,搭接方式、长度,锚固方式应严格遵守规范、图集、图纸的要求 ,在施工时要注意防止箍筋间距不均,歪斜滑移,按照规定把箍筋绑扎牢固。

(4)混凝土浇筑时应根据浇筑高度,控制混凝土塌落度、振捣方式,骨料粒径,尽量采用商品混凝土。在支模的时候,加强对模板的加固工作,不使用砖块或木块在圈梁内做支撑。振捣的时候不跑模,不漏振。

(5)浇筑前,清扫构造柱,圈梁内垃圾,正式浇筑前,用清水冲洗底部,尤其是构造柱。

地震防控措施例9

0.引言

目前我国民用建筑最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钢结构、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和木结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不断增多,其抗震设计措施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区,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措施尤为重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高层建筑施工经验,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供结构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1.高层建筑抗震中常见得问题

(1)部分建筑物高度过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层建筑大都采用混凝土结构,在一定的设防烈度和结构形式下,高层混凝土建筑只能限制在相应的高度下,如果超出了这个高度,因建筑的自重荷载增大,且抗震能力降低,给建筑设计带来较高的难度,假如发生地震,高层建筑就会发生变形破坏,导致建筑物出现倒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对于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就需要结构设计师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及标准进行设计。

(2)地基的选取不合理

地基对高层建筑的抗震影响至关重要,如果基础不牢,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就会出现损坏现象。如果高层建筑设计前没有对建筑场地进行足够的地质勘查,或者在地质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强行修建高层建筑,则很难达到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效果。为确保高层建筑的抗震安全,应选择地势开阔的场地,且保证基底是坚硬或密实均匀的中硬场地,严禁在山崖、滑坡、地陷等危险地段建造高层建筑。

(3)材料的选用不科学,结构体系不合理

在地震多发区,不仅要在设计上考虑抗震设防措施,同时还要选择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结构体系的合理选择关系到设计的成败,在我国,高层建筑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为主,这种结构受到地震力的作用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限值为基准。但是在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的弯曲变形的侧移较大,只能靠刚度很小的框架减小侧移,抗震效果较差,因此应加大混凝土的刚度和设置伸臂结构,以形成加强层,以减小高层建筑的侧移。

(4)较低的抗震设防烈度

我国根据地震情况,将全国划分成若干个地震烈度设防区,不同地区,高层建筑设防等级不同,如果高层建筑降低抗震设防,就会给建筑结构带来安全隐患。但我国现行的抗震设防标准时比较低的,中震仅相当于在规定的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因此应重视高层建筑的地震设防烈度。

2.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措施与方法

2.1结构规则性

在抗震设防烈度比较高的地区修建建筑物,考虑到建筑物在地震时期抵抗地震作用的效果,可对建筑进行合理的布局,根据大量的地震灾害统计表明,建筑外观简单,并且对称的结构类型具有良好的防震性能。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外观设计时,应保证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承载力分布等多方面都均匀分布,保持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因为只有体型简单、结构刚度、质量沿建筑均匀变化的设计,才能保证建筑物具有足够的扭转刚度,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2.2减少地震能量输入

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一般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其原理是指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如节点、剪力墙、支撑、连接件或连接缝等位置设置消能元件,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非线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少主体结构的水平或竖向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以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

虽然隔震技术和消能减震技术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但因为施工比较复杂,难以合理把握,因此在实际运用中,注重合理的设计及科学的施工,以保证房屋建筑具有优质的抗震性能。

2.3控制地震扭转效应

当地震发生时,平面布置不规则、不对称的建筑一般会发生水平位移,同时也会发生扭转性破坏,甚至会出现建筑整体倒塌,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不规则的建筑的水平荷载中心与建筑结构刚度中心不重合,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尽量选择规则、平整的外观设计,防止出现扭转效应的影响。建筑物在扭转作用的影响下,各片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变形不同,其中距离轴线较远的结构边缘的抗侧力单元的层间侧移最大;当地震力作用在建筑结构上,各层的刚度中心未能在同一轴线上,甚至出现较大的差距,最终导致各层结构出现偏心或者扭矩发生变化,因此设计时,应该对各层的扭转修正系数分别计算,对周期比、位移比等指标进行严格控制。

2.4高层建筑减轻结构自重

我国高层建筑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自重大的特点,当建筑层数高时,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就比较高。因此,对于高层建筑,应该尽量减小建筑的自重,在不增加基础或地基处理造价的情况下,减小高层建筑自重对于地基的影响。同时,地震效应与建筑质量成正比关系,当结构质量增加时,其吸收的能量比较多,如果这些能量不能释放出来,就会对建筑造成损坏,另外,高层建筑高度大,重心较高,地震作用力产生的倾覆力矩增大,因此在设计中对于高层建筑,应尽量使用质量较轻的填充墙和隔墙。

2.5高层建筑结构应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高层建筑应该多采用联肢、多肢及壁式框架剪力墙等多道抗震防线结构体系,当第一道防线被强烈的地震作用破坏后,后面的防线也能抵挡地震作用的冲击,避免建筑倒塌,带来人员伤亡。。

2.6选择合理结构类型

高层建筑受到地震作用会产生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其中水平荷载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弯矩,使建筑物产生较大的倾覆弯矩,加大对建筑的损坏;竖向荷载主要是建筑结构产生轴线力,从而出现侧向位移。其中水平荷载对建筑物的影响最大因此设计人员在对高层建筑受力设计时,应该对水平荷载进行合理的控制,在满足建筑功能及抗震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选择切实可行的结构类型,使其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例如,钢混结构就具有刚度大、空间整体性好、材料资源丰富等优点,可在减小自重的情况下,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提高抗震能力。

3.结束语

新型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外观的要求,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结构工程师应重视结构计算的准确性及具体实际情况,遵循高层建筑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选择最有效的高层建筑结抗震体系,从而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地震防控措施例10

我们知道,地震是自然灾害中给人类危害最大的灾种之一,同时它也是绝大部分工程结构的控制荷载。加强地震烈度地区建筑施工技术措施上的改进与完善,是抗震设防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笔者就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建筑施工的差异问题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抗震设防与抗震烈度的内涵概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上有所规定,凡是抗震设防烈度在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都必须进行抗震设防。而所谓抗震设防,简单地说就是为达到抗震效果,在工程建设时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设施。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对一定地点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度,与地震区域的各种条件有关,并非地震之绝对强度。

2 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建筑材料要求的差异性分析

关于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在建筑材料要求上的差异性,笔者主要介绍如下两个方面:

2.1 在每平方米钢筋用量上。与其他低度地区建筑相比,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用钢量是比较多的。在同等结构和同样为多层建筑中,从目前的设计要求与规范看,7度抗震设防烈度及以下地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用钢量为:砖混结构15-20kg,框架剪力墙结构35-50kg,框架结构45-60kg,高层建筑55-80kg。而对于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用钢量为:砖混结构40kg,剪力墙结构60-80kg,框架剪力墙结构65-85kg,框架结构70-80kg,高层建筑高达80-100kg。通过对比这些数据,足以看出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用钢量是比较多的。

2.2 在混凝土的强度和钢筋的等级上。为了很好地保证质量,提高建筑的整体承载、抗震能力及建筑本身的坚固性,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在混凝土的强度采用了较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C25~C40等级,在钢筋的等级上多采用高强度的Ⅲ级或Ⅳ级钢筋。与此相比,在低设防地区或不需要设防地区,混凝土采用C30及以下的等级,钢筋则采用Ⅲ级及以下级别。

3 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建筑施工操作上的差异性分析

对于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建筑施工操作上的差异性,笔者主要从模板工程的质量要求、箍筋的形式、钢筋安装工程、混凝土浇筑及砖砌体施工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

3.1 9度抗震设防地区对模板工程的质量要求比较高。在9度抗震设防地区,由于单位建筑面积含钢量大,要达到振捣密实,其需要振捣时间和振捣能量都大,对模板工程的刚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中为防止模板变形,除对模板材料要求要有足够的刚度外,还要加强模板的支撑,支撑间距比一般地区要小得多。如梁模板的安装,除了用相关的扣件外,还要用铁丝将模板的上口拉紧;若有两块模板在高度方向相接,除上口要拉铁丝外,两板缝处还要拉一道铁丝,一般每隔500mm要拉一道。另外,钢筋的保护层不足,也是工程中常见问题,对含钢量大的工程更应注意,否则会出现大片钢筋外露的情况,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直接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

3.2 9度抗震设防地区箍筋的形式上只能采用135°/135°的形式。对于箍筋的弯钩采用的形式,9度抗震设防烈度区的箍筋的弯钩只能采用135°/135°的形式。与之相比,6度和不抗震设防区,有135°,135°、90°/90°、180°/90°三种。当然,135°/135°形式的弯钩与纵筋组成的骨架要比135°/135°、90°/90°、180°/90°这三种牢固得多。

3.3 9度抗震设防地区在钢筋安装工程上要求较高。一般而言,密密的钢筋网,电器开关盒以及消火栓箱等的安装,可能对部分结构钢筋截断或绕弯。所以,在这些问题上应取得结构设计的同意,采取相应的加固等解决措施,不能按常规方法随意安放。特别是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搭接长度等的要求也不同。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上,我们可以看出9度地区对于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不应采用,其它地区的抗震等级均为一级。另外,除构造需要的锚固长度外,当纵向受力钢筋的实际配筋而积大于其设计计算面积时,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其锚固长度可乘以设计计算面积与实际配筋面积的比值。当采用骤然放松预应力钢筋的施工工艺时,先张法预应力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从距构件末端0.25lhr(ltr为预应力传递长度)处开始计算。总之,在9度抗震设防地区的钢筋搭界和锚固上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

3.4 9度抗震设防地区在混凝土浇筑上要求较严格。通常情况下,6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及其他不设防地区,一般采用在柱梁模板都安装完成后,先浇柱再浇梁板。但9度抗震设防地区则不同,而应该是先把柱子的模板支撑校正完以好后,浇注混凝土至梁下口20-30mm处,待柱子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再支梁板的模板并校正。而在浇注梁板混凝土前,还应把施工缝表面的水泥浆和松动的石子清理掉,用水和铁刷冲洗干净并凉干,然后浇一层净水泥浆后才进行梁的浇注。同时,在梁柱节点区域,由于含钢量大,混凝土浇注的质量控制难度大,一般多采用细石混凝土才能满足要求,并在接点位置要加强捣实。

3.5 9度抗震设防地区在砖砌体施工上要求较为严格。我们知道,对于一般的低度或无设防地区,在气温高于零度环境下用普通砖、空心砖或多孔砖砌筑时,应浇水进行湿润。当温度低于或等于零度时,可以不必浇水,但在砂浆稠度上需要增大。而在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地区,普通砖、空心砖或多孔砖如果没有办法浇水湿润,而且又没有特殊的措施,是不得砌筑的。

4 结束语:

地震无情,人有情。加强地震烈度地区建筑施工技术措施上的改进与完善,将是抗震设防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努力提高9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李志民.几种钢管混凝土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8(04)